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温铁军:中国经济的八次危机及其软着陆

温铁军:中国经济的八次危机及其软着陆

温铁军:中国经济的八次危机及其软着陆
温铁军:中国经济的八次危机及其软着陆

中国经济的八次危机及其软着陆

温铁军

中国人民大学可持续发展高等研究院教授

课程前言

学术前沿,思想对话,欢迎走进《世纪大讲堂》,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经济始终保持着高速的增长,据统计在1978年至2010年的32年间,中国经济年平均增长9.9%,因此被国际社会誉为“中国经济奇迹”,2010年据日本内阁政府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也曾经说过,世界上还从未有出现过如此大规模而又持久的经济增长,但是在对中国经济的一片赞扬声中却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可持续发展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温铁军教授就指出,中国自建国以来的60年间,其实已经发生了八次经济危机,新中国到底经历了哪八次经济危机?这八次危机又是如何化解的呢?今天我们非常高兴地邀请到了温铁军教授做客《世纪大讲堂》,来为我们拨开迷雾揭示中国的真实经验,让我们欢迎温教授。

解说:温铁军,中国人民大学可持续发展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主任,中国农村金融研究所所长,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成员,温铁军教授是我国农村经济基础方面的三农问题和乡土中国治理结构的三治问题等重大政策,和理论问题的试验研究专家。温铁军教授主张深入实地调查,形成问题意识,坚持从历史视角考察事务发展的脉络,倡导理论逻辑的起点,必须与经验过程的起点一致,才能真正做到联系实际,由此才能对制度变迁的国别比较研究超越一般意识形态化研究的羁绊,实事求是地探寻复杂现象背后的客观规律。

王鲁湘:温教授您好,欢迎您再次做客《世纪大讲堂》,我记得是上一次我邀请您,就您的最近的这一本将要出版的新书来专门给我们观众做一个演讲,这本书现在我已经拿到手了,出版了,《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标题非常耸人,标题非常耸人。

温铁军:对不起。

王鲁湘:那么您这八次危机是指1949年,就是新中国建国以来到今天的这60年间的八次危机,是这个时间段来的。

温铁军:稍微纠正一下,我原来想把1949年到1950年那次危机放进来,那次放进来的话就是九次,因为1949年到1950年那次危机是民国以来高通胀危机延续了13年的一个尾

声。

王鲁湘:一个尾声。

温铁军:所以就没把它放进来。

王鲁湘:对。

温铁军:如果要把那次放进来的话,那次危机的特征也很明显,1949年到1950年按月的通货膨胀率高达百分之三十几,没算那次,所以我们现在是八次,所以这个算账是从50年代中国进入工业化开始算起的。

王鲁湘:那么我们过去就是上大学的时候,上政治经济学,经济危机这个词是一个核心词,但是这个危机似乎只是发生在资本主义制度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体中间,社会主义是没有经济危机的,所以我们从来也没有讲中国曾经历史上,就在社会主义的阶段里头有过经济危机。

温铁军:你说得有道理,就是我第一次提出危机论的时候是1988年,当年批判我的人就是你的这个说法。

王鲁湘:用的这个观点。

温铁军:说你怎么敢把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危机周期这样的规律拿来描述社会主义的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过程,那个时候这个批判是我无法应对的。

王鲁湘:这是一种意识形态批判。

温铁军: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意识形态化的批判,所以我才特别强调希望这次我们的讨论,包括在座的各位年轻的听众、学生们,希望你们千万。

王鲁湘:去意识形态。

温铁军:去意识形态,否则我无法回答你们的问题。

王鲁湘:按照你的这种对60年的我们中国的经济实践的这一种观察和大量的数据的统计,您是确确实实的总结出了有八次危机。

温铁军:是的。

王鲁湘:那么这八次危机就是,当然这里头有一个还是回到一个这个理论原点的问题,就是你怎么给危机下定义?

温铁军:还是传统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定义,我没有新的定义,只要你去意识形态,你就能够把经验归纳出一个规律性的现象。

王鲁湘:您这本书其实这个一笔红颜色底下还有几个白色的字,中国的真实经验,这几个字其实非常的重要,就说这是来自中国的您总结出来的真实经验,但是我大概的了解了一

下,您这本书的这个内容以后我说句老实话,我有一点倒吸一口凉气,为什么呢?就是根据您的这个描述和总结,百年以来甚至一百多年以来,中国的精英人物选择的这条道路在您看来实际上是错了。

温铁军:不是,没有对错,去价值化,去意识形态的一个很重要的内涵就是去价值判断,我们不能用简单的对错好坏来评价这样的一个过程,我们只是说这过程已经发生了,那对于学者来说他的责任是去梳理、归纳、分析、总结,如果说我这里边有点儿什么价值导向,我是觉得大国,特别是像中国这样人口膨胀、资金短缺的国家激进不得,中国人激进了一百年,现在再不改,我们不是一般的去受这种所谓资源和人口之间的关系高度紧张的约束,而是受到了环境、气候,包括进出口,包括所有的一切,就是今天的约束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制度约束或者理念的约束,而是实实在在的有着这样一个全球气候变化、资源环境的严重破坏,这样的一个这个约束是不可解的。

王鲁湘:好,下面我们欢迎温教授为我们演讲,他演讲的题目是《中国经济的八次危机及其软着陆》,大家欢迎。

解说:1949年到2009年,回顾建国60年的历史,中国已经发生过八次经济危机,中国到底发生过哪八次经济危机?这八次危机与引进外资有何关系?中国经济危机化解的真实经验是什么?《世纪大讲堂》《中国经济的八次危机及其软着陆》正在播出。

一、中国经济危机的规律性梳理

温铁军:为了表明我们做研究的一个目的,我先出一张片子是想告诉大家,如果我们到处去讲中国特殊论,那其实是不可能做国际话语的建构的,上边这张图是美国的周期,经济危机周期的规律,它的经济波动最大的波幅发生在一战和二战这种热战期间,中国也同样存在经济周期波动,这个是统计数据,中国的波动更多的发生在冷战时期,现在我们烫平波动的能力要强得多,这个片子就不多讲了。接下来第二张片子,就是完全把中国的经济波动过程做了一个规律性的归纳。我们指出中国有四次先后有四次引进外资,大家都以为中国是1978年以后才改革开放的,其实1950年朝鲜战争中国就已经对苏东开放了,朝鲜战争联合国制裁中国不可能对西方开放,当时只有苏东国家可以向中国投资,所以那次外资主要是苏联、东欧的外资,而且以苏联外资为主,所以50年代就是所谓对外资开放,而且是当时也是无条件开放,因为在战争这种压力之下。

那60年代是中苏交恶,所以不光西方封锁,苏联、东欧也封锁,在那种情况下中国只好自力更生,所以整个60年代中国是没有外资的,但是中国在60年代必须还当年外资进入

所形成的外债,所以整个60年代是艰苦奋斗的,确实是大家生活非常差,是穷困的,到70年代中国已经开始从1972年引进西方资本,那就是毛泽东、周恩来提出的“四三方案”,引进43亿美元的外资,这就和1950年代,那个十年引进苏联资本的差不多,1950年代的苏联资本进入中国是54亿美元,1970年代的第一批进入中国的西方资本是43亿美元,差一点儿,但接着毛泽东去世之后,当时的陈云、邓小平、华国锋等等这一批,毛泽东之后的第二代领导这些人,在70年代延续着毛泽东、周恩来的引进外资,只不过提出的数量更大叫82亿,叫“八二方案”。

周恩来、毛泽东的“四三方案”和邓小平、华国锋的“八二方案”在整个70年代构成了一个120多亿美元的外资进入,那就比50年代多了,就是50年代的两倍半了,那任何外资进入都会转换成外债。外债都会表现为财政赤字,财政赤字都会导致投资不足,投资不足就导致就业下降,我们过去不说失业,我们过去苏联停止外资的时候,停止资本投入的时候,我们遭遇的1960年那次危机,那次危机有多大失业规模呢?如果你们好好的查查数据,你会发现最高的,就是在1959、1960年这个阶段,最高的就业一亿三四千万,然后一两年危机打击之下,下降了多少呢?下降到大概只有不到四千万,也就是说你其实排斥掉的就业排了多少呢?两倍于你后来留下的就业人口,减掉了大约八千万左右的就业,这个在世界上都是罕见的。

如果说你只有一亿四千万的就业,突然减掉了八千万就业,失业率多少?我们没算过,而且也不承认这叫做失业,为什么?因为你解决了,怎么解决的呢?就哪儿来哪儿去,50年代我们动员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力进城,就像要搞“三通一平”,你总得是挖土方修马路,这些人哪儿来哪儿去,你回去了,不算账,这一下就接近两千多万,因为你当年动员了两千多万青壮年农民进城,支援国家工业建设,一遭遇危机你让他们先回去了,接着城里人下乡又是一千多万,这就得三千多万,算大账我们光用这种行政手段就直接减少了三千多万的就业。

你们如果有机会在国际上做交流你会发现,你们跟任何一个国家的人你说,我在某个年代出现了几千万的失业,他都会吓一跳,因为任何一个国家都会,当他听到几千万失业的时候,只要他是一个做政策研究或者做经济研究的人,他都会知道这是一个多么严重的问题,你们去看看今天欧洲,你把整个欧盟国家的失业加总,多少?要能达到一千万它就已经是很大的数了,但总之我们说一次大规模失业,就每次大规模失业的前提都是财政的严重赤字。

我们这么看,看下来它是一个每一次大规模进入外资,转化成严重的外债,外债转化成赤字,赤字转化成失业,那每一次外资进入,在一个十年的期间内,它会导致差不多两次的

危机,这个就是一个规律性的梳理,对不对反正我尝试着做一做,大家可以看,这个是专门解释改革开放之前,它的截止的这个点大家注意看是在1980年,是因为1980年可以作为一个起止点。

我们把1980年之前叫做中国工业化的原始积累阶段,1980年以后叫做中国工业化形成了产业资本之后的结构调整和产业扩张阶段,那从2000年开始,中国进入叫做产业资本过剩阶段,如果这么看这个阶段是清楚的,我们一定要把你构建理论解释那个逻辑的起点放在经验过程起点之上。

二、中国工业化原始积累阶段的经济危机

所以我倒是觉得把这个经验这样去做归纳,相对来讲大家都能心平气和,你想进入工业化吗?那你就得原始积累,而任何资本当它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积聚的时候,都会同步带来风险,而这个风险同时积聚随资本积聚风险集中,它就一定会表现为危机爆发,所以我说如果我们看50年代,我们这几个数值大家可以看,你就看凡属于财政出现赤字的时候,一定是投入下降,投入下降的这个年份一定危机爆发的,所以我们说开始50年代因朝鲜战争打来了一个重工业,要不是朝鲜战争,谁会给你上重装备工业呢?

1950年朝鲜战争,苏联紧急向中国境内大规模转移重工业设备,这时候突然谁接了重工业设备呢?当然不是私营个体经济,更不是中农富农,国家接了,因为是战争状态,国家接了就变成国家资本主义,而在那个年代,党内外都没有讳言过我们是在搞国家资本主义,所以到国家资本主义初步形成结构的时候,就开始用国家资本主义改造私人资本主义,这个阶段在毛泽东那儿说得很清楚,我们搞的是国家资本主义。

1953年中共中央接受国家资本主义这个提法,开始提出要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的时候,发现它跟私人资本主义之间是有竞争的,于是乎有了改造,这个改造既包括在城市改造私人资本主义,于是乎我们1950年的社会主义改造内涵是以国家资本主义改造私人资本主义,所以我们才说只不过我们重新把这个50年代先搞了私人资本原始积累,后搞了国家资本原始积累,这两个原始积累整个延续在50年代,那好了,50年代我们说到1960年,这个十年原始积累的代价总爆发的时候出现了大规模的上山下乡,这就是典型的具有象征意义的城市危机代价向乡土社会转移,这个转移是有效的,大量农民工你给我回家,城市里不能安排的青年学生你们给我下乡。

从此就导致了危机代价转移的路径依赖,我就是第二批上山下乡的,不仅是我,我们全家,包括我生长的那个环境……学校解散,老师下乡,财政不能养活你们了,为什么赤字太

大了?所以我们说这几次我们其实稍微做点儿分析都会发现其背后有政府财政,那个挥不去的手,它在那儿起作用,所以第一次危机我们说靠上山下乡解决了。

接着中国进入60年代的自力更生,你完全没有资本,当资本趋零的时候怎么办?工业化内生性的机制为叫做资本增密、技术增密,排斥劳动,但是也因此就导致你必须服从那个外资,所以在50年代苏联资本进入的时候整个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乃至于教学科研体系全部是按照苏联模式构建,那个年代叫做全盘苏化,因为中国当时党的领导人毛泽东的意识到全盘苏化对中国的主权是有威胁的,所以就在全盘苏化方兴未艾的1955年,毛泽东主持召开会议反对全盘苏化,并且明确向苏联提出,我们不能接受老子党。

所以1955年到1956年是中共和苏共之间开始所谓批评,批评性的谈意见的时候接着就出现了问题,那就是中国收回了苏联在中国的军事基地,和苏联在华的权益,于是乎双方开始从两党的互相批评转变成了两国之间的国家关系的断裂,那就导致了1957年苏联不再向中国提供这种整体援助性的投资,那你大规模重工业的这种发展模式陡然就中断了,且不说没上完的项目成半拉子工程就像我们说烂尾楼那是绝对损失了,上了的项目人家当年给你投资的时候可是连厂长带工程师带技术员带工人都派给你的,派的代价很大,一个厂长拿中国国家主席工资,一个工程师拿中国部长级工资,一个技术员拿局长级工资,一个技术工人拿中国处长级工资,用这样的代价你又拿了资本又拿了技术,全部转变成你的债务。

当它停止的时候,那就不仅是你资本归零,而是负,你得还,所以出现了60年代的一系列问题是因为这么大规模的投资进来它是个资本增密的过程,资本增密形成的经济不能维持,你不仅要自己想办法维持,你还得把人家给你投的这部分去还掉,拿什么还?稀缺农产品和稀缺矿产品,你自己尚且还不够,你又得还,60年代就是你第一次危机发生在1960年,1961年,接着当然1960年、1961年你一发生危机全球无论是东方、西方都对你封锁的时候,你是个孤立国家,你就得备战,再加上那个时候又已经客观上周边都在发生冲突,但是实际上你的周边环境是高度紧张的。

于是乎为了保住这点儿工业家底搞了三线建设,大三线、小三线,把沿海和大城市的工业向内地山区转移,这种转移哪一个说会转移出效益来?会产生新的增加值,你只能把原来的相对完整的产业结构打破,分散到山沟沟里边去,是增加成本还是降低成本?这时候谈效益几乎是相当于谈儿戏,不可能,于是乎这种大规模三线建设投资是两千七百多亿也转化成债务负担,就有了1967年,1968年的第二次危机,所以我说一次苏联资本进入引发60年代两次危机,这个是个客观经验的归纳。

接下来我们看60年代因为你是资本趋零的,甚至是资本为负的,那你靠什么来渡过这

场危机呢?所有发展中国家在宗主国投资突然停止的条件下,都深深跌入发展陷阱不能自拔,这儿也是,在零线以下,这个横线是零值线,在它下边儿跌进去,能爬出来吗?靠什么?这时候政府的政策就得转向亲人民,所以人民万岁在60年代是真的,因为什么呢?因为得用成规模的劳动力,高度组织化,集中起来投入才能替代归零,甚至为负值的资本,所以中国的真实经验就是它在60年代用劳动力的规模投入替代了负值的资本,我们叫做L替代了K,才有中国走出这个陷阱的可能。

那接着从70年代开始中国要调整结构,已基本上形成了一个自己的自主的工业结构了,那就要调整结构,因为我们缺重少轻,所以70年在毛泽东、周恩来制定了“四三方案”,开始对西方资本开放,西方资本一进来立刻导致和50年代苏联资本进来同样的毛病,大家知道1974年中国出现赤字突破百亿。

那毛泽东说邓小平是个能人,把他请回来管理经济,其实就是你的赤字过百亿了,过百亿那又不能维持了,于是乎又向农村输送知识青年,1974年就变成了第三次知青上山下乡,现在你们这些年轻孩子们的父辈儿是那第三批,我们现在都已应该是爷爷辈儿的,我们是第二批。

第一批是1960年那批,所以这样三次上山下乡在毛泽东时代就都是城市发生危机,向农村转嫁的一种有效手段,什么时候不能转嫁了呢?1976年毛泽东死了,1977年开始第二次大规模引进,引进又迅速造成严重赤字,这时候不仅不能下乡了,还得回城,回城就是四千万待业,1980年的危机爆发就是因为大批知青回城,原来城里的吃闲饭的不能往外转,于是我们出现了四千万待业,这就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起点。

解说:在中国城乡二元的结构中,为了实现城市经济的软着陆,农村是危机化解的重要承载器,可是当危机无法再向农村转嫁时,经济硬着陆会产生怎样的后果?21世纪的中国,下一步发展往哪儿走?在全球化条件下,中国唯一的比较制度优势又在哪里?《世纪大讲堂》,《中国经济的八次危机及其软着陆》正在播出。

温铁军:说到这儿的时候总结一下1980年以前这个过程,其实讲的就是所谓社会问题,怎么形成二元结构的?就是因为你的资本增密,技术增密一定排斥劳动,每次危机爆发你要向农村转嫁,于是乎从1958年危机爆发的时候,你要靠你自己力量来搞工业化就构建了一个二元结构,这个东西本身是农村大量的把它的所谓剩余贡献给城市的这么一个过程,所以我们看农村有两个粗粗的箭头在向城市提供廉价农产品,产生剪刀差,提供廉价劳动力就劳动替代资本,这就是中国形成二元结构的基本体制。

三、中国工业产业化阶段的经济危机

我们再看当代1980年以后的危机,每一次高增长都带来一次对农村资源的大规模占有,我们这么算下来,我们院有一位教授叫孔祥智,我们的老一辈的教授算过,1978年以前城市工业的固定资产总量不到一万个亿,从农村通过剪刀差就是工农产品剪刀差,就占有了大约七千亿到八千亿。

也就是说城市固定资产如果这么算账的话,百分之七八十是从农村通过剪刀差获取的,所以中国的工业化资本原始积累怎么完成的?从农业提取积累完成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农业的双重贡献,不仅贡献原始积累,大量地向你提供剩余,还得承载城市危机的代价,这样我们就解释了为什么过去是有这个,就是农村是个承载体,如果我们看这个从1980年以后,每一次改革其实都是政府在甩掉最不经济的部门,那叫做政府退出,我们大家都知道市场经济有个进入退出的概念,所以当政府从农业提取积累的时候,政府进入了,农村搞了集体化,当政府可以从工业占有收益的时候。

1980年以后政府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80%以上来源于城市工业了,于是乎政府从农业退出,农村恢复到大包干,这个是1980年以后发生的,那为了解决城市就业,四千多万待业青年满街逛悠怎么办呢?单位制,那就是你们这些国有企业打开大门让年轻人进厂顶替,并且提出五个人的饭十个人吃,也就是说我要你别讲效率,你们给我先把人吸纳进厂,当然后来又说你们冗员充斥。于是乎让你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实际的客观经验过程无外乎是这个危机既然不能向农村转嫁了,只能在城市硬着陆,硬着陆就得由城市单位制来承载这个唯一代价,承载的结果就是使得企业变成无效率。

同期推进的什么呢?政府宏观财政的宏观政策甩包袱,那就是利改税,拨改贷,跟地方财政分级承包叫分灶吃饭,所有这些甩包袱的措施最后都使中国在80年代这场危机硬着陆砸在城里之后,算是由单位制和甩包袱改出了危机,但其代价非常巨大。

一个代价当然就是国企无效率。第二个代价就是当你要求机关大门打开,办三产的时候就出了一批官倒公司,接下来我们看在危机过程中间,出现最大的变化是什么?是原来尚可集中权力的中央政府突然因苏联停止投资而导致中央政府的财政能力大幅度下降,这就是1957年,从此在漫长的六七十年代,乃至于到八九十年代,中央政府财政占比都平均在百分之二三十,直到1994年分税制改革之前,中央政府财政占比只有百分之二十几。

1994年以后朱镕基搞了分税制改革,中国的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才是50%各占一半,中央政府才有点儿财政能力,向地方做专项投资,才能调动了地方经济,否则就是政不出红

墙,你说什么没有用各地扭头该干嘛干嘛,因此我把中国的体制归结为一句话,叫做中央承担最终风险条件下的地方政府公司化竞争。

那竞争的结果当然它公司化竞争就是不承担风险,风险交给谁,上交给中央,中央怎么承担呢?财政金融来承担,这个道理大家应该从这张图上看清楚。

下边再看这个是我认为目前如果说从比较制度优势来看,这大概是中国唯一的比较制度优势,讲的就是中国现在乃至于未来两年它的债务相对于这个国家的经济总量来说是最低的,和所有工业化国家、特别是和西方发达国家比,它的债务率最低,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它可以继续扩张政府信用,去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贫富差别、城乡差别等等这几大差别,它可以有看得见的手去发挥作用,但它客观上也有代价,代价是什么?就是当政府用国债信用的方式来扩大投资的时候,尽管它能拉动经济,防范危机,但它造成的是国有部门占比过大,那也就意味着国有扩张,而私人部门相对比重下降。

我们如果将来有条件可以给大家比较一下中国和西方的制度,西方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它已经没有任何投资空间了,所以你们看中国在面对经济危机的时候,它制造增长的条件是连续十多年的投资拉动,我们从1998年1999年发现我们进入生产过剩阶段,从1999年开始进入大规模投资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是十几万亿的投入,投入到哪儿?投入到实体经济,你投入到实体经济你就会导致实体资产,我们叫做Physical Assets。

实体资产大规模扩张,尽管你在扩张信用,扩张货币信用,扩张债务信用,但是因为你的实体资产是总量在增加的,那就意味着分母在增加,而相对的金融资产,金融资产相对于实体资产是分子,它就在缩小,如果你再把债务,把金融债务来算的话,假如你有条件不断扩张金融资产,那你的债务率也会下降,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西方测算这是OECD(经合组织)算的,它算的中国的债务率未来还会下降,而西方债务率却是上升,为啥呢?它不可能再扩充实体资产,我们建个机场,建个码头,修条路,弄高铁全部是实体资产。

尽管你要是算账,你可能算出它有多少亏损,或者它的效率不高,但它是块实体资产,它不是虚拟的,因此中国现在在经济机构上要我说金字塔结构,什么叫金字塔结构了?实体资产作为底砣很大,金融资产在中间相对小得多,最上面那块儿是债务,债务是信用,如果你不断扩充实体资产,你的金融资产也能扩张,你的债务还会缩小,所以中国的经济结构是个金字塔结构,它在世界上就目前算是一枝独秀,这个经验并非特殊经验。

因为凯恩斯主义只要可以发挥作用,都会创造出这种结果,只不过它在西方无处可投了,包括比如说日本进入什么零增长的20年,原因是它也没得可投了,那在这个过程中间我们说看中国现在的现状大家就知道,这是一个和我刚才用的那个城乡二元结构的那个图是一样

的图,说明中国跟西方国家的关系,这是发达国家,虚拟资本经济,这是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它在做双重供给。就像我们刚才说农村向城市做双重供给是一样的,一重是大量提供廉价商品,一重是把你廉价商品所获得的外贸盈馀顺差的这部分再投到它对方的资本市场上去,来帮它维持资本经济,这就是今天的所谓国际经济政治秩序,这个秩序造成的结果就是中国现在无论制造业多大,对不起,大部分收益不在你这儿,因为你在不同产业中都是微笑曲线。

而且微笑曲线是与年俱深,在不断加深着,那这个微笑曲线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一个很严重的情况,就是大家知道西方现在在搞量化宽松,美国搞、欧洲搞、日本也在搞,大规模增发的是纸币及增发的是所谓货币信用,这个货币信用60%以上进入到所谓那些能源、原材料、粮食、期货,导致这些市场上价格猛涨,你作为原材料进口和能源进口大国,我们现在粮食也开始大规模进口了,你越进得多意味着你在吃进通胀,吃进通胀你国内就要调高利率,调高利率你的资金价格就比西方的资金价格要贵得多,它可以2%以下的利率,你往往上来就是10%、12%的利率。

因此只要你张开双臂拥抱外资,外资进入中国坐地收你10%的好处,要不是还要,这是个挑战,因为今天这个世界已经是金融资本竞争的时代,你在你这个国内,因为你要宏观调控,所以你的资金价格就是高的,而人家是量化宽松人家资本价格就低,在金融资本竞争上,这个差距是非常大的,所以我们说我们现在等于是我们中国人这头牛被剥两次皮,当然还再加上汇率的影响,我们说利率汇率这两个因素其实是当前全球化条件下对中国影响最大的问题。

四、未来十年的中国经济

第四个,我们简单来评析一下,对这样一个理论做一个评析。这个理论我刚才说了,从接着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如果我们看未来十年,到2020年以后,今年是2013年,2023年以后中国的人口会达到峰值,这个峰值有人说15.6亿,有人说15.4亿,不管多少,总之这个是非常大的,到那个时候中国的劳动年龄总人口大约在九亿以上,世界上可有任何主义,任何体制、任何制度能解决九亿人的充分就业,当然大家说我们现在是劳动力短缺,对不起,因为你现在在大规模推进基本建设,每一万亿的基本建设投资你至少能带动一千万到一千五百万的就业,如果那个时候你的基本建设也基本上可以说完成了。

我们现在已经使得95%以上的村实现了五通,五通是开发区的标准,你再下一步往哪儿?过剩的生产能力和过剩的金融资本投资能力往哪儿走?这就是大问题,你如何面对九亿

劳动力要就业的压力,这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所以我们说我们有资本的过剩,我们同样也会有劳动力的过剩,那什么短缺呢?资源短缺,环境短缺,生态灾难对我们来说几乎是一个挥之不去的梦魇,说中国有梦,怎么能把好梦不变成恶梦?生态文明,维护资源环境条件,这个就是这次当我们把两个不同阶段的危机论述了以后。

我们论述一下当代的危机,当代的危机,这个当代的危机是怎么回事儿呢?当代的危机是我们刚才讲了,因为你纳入全球化了,全球化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是金融资本主导国家引领的,那我们现在如果不是利用我们自己唯一的比较优势,大规模在国内启动基本建设,我们在国际竞争中没有胜算,就像我们刚才讲那个道理,那我们这次应对危机是一次相对比较成功的。

这一次大规模的危机因房地产泡沫在美国爆发,然后引发华尔街金融海啸,金融海啸向外转嫁,转嫁成全球危机,那这个全球危机正好是中国大规模启动新农村建设,在我说来就有点儿像敦煌壁画,反弹琵琶,什么意思呢?往农村投资我刚才说到了我们现在95%的村实现了五通那是开发区的标准,请问它投入产出合理吗?如果你从微观角度计算,任何一个经济学家都反对向农村投资。

就像2005年中央决定大规模向农村投资那个决定出台的时候,几乎经济学界是整体反对的,为什么反对?是因为你往农村通路收不回买路钱,你往农村通电对不起,农民用电的那个是非常小心的,所以电费收入也很低,通水等等这一切都不行,但它客观上造成的什么?

造成当经济危机来的时候,你可以一声令下,把补贴外国消费者的出口退税13%变成一个折扣率的13%,让农民买那些出口不畅的产品,所以中国2009年大危机一个季度走出反弹V字型,原因在于中央临时决定把出口退税改变成对农民,只要你是农民户口,你买东西就给你13%的补贴,补什么呢?重点补的是那些彩电、冰箱、洗衣机、什么汽车那些出口不畅的那些商品。

于是乎陡然使中国转向内需,农民到2010年年底的统计,农民每百户家电拥有率,就彩电拥有率高达104台,这是中国渡过危机的一个特殊的故事,麻烦就在于我们从来不去宣传这种中国经验,那就是说我们是一个几千年的超大型的大陆国家,幅员辽阔,内陆纵深广大,你可以向内投资来解决这些问题,所以我们下一步大家可以看得到,继续维持对中西部的投资并且推进城镇化,是有可能缓解中国下一步进一步被这种所谓的西方量化宽松进一步打击,向你转嫁危机。

我们可以看,这儿有一个75.1的数字,指的是什么呢?所谓西部地区的不发达75.1%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国内投资不到位,那这个投资是可以靠市场吗?不可以,一定是靠政府用

看得见的手,如果没有看得见手先投资搞基本建设,后来的民间投资没有搭便车的机会,所以我们说现在的国家战略。

我们看最近这十年的国家战略是相对于比较有效的,它解决的是什么呢?解决的是1999年已经发生的产业过剩,当我们把这些事情都看清楚的时候,我们再说21世纪中国下一步的发展是朝哪儿,当然今天人们都说,我们已经办成了一个进出口大国,所以我们必须维护海洋权益,我说中国在海权竞争中向无胜绩,没打胜过,而中国在陆权竞争中向无败绩,没打败过。

所以我们下一步要我说,恐怕还是要依托陆权优势向西开拓,进入中亚、南亚、西亚,甚至连同北非去做大陆桥,做什么大陆桥呢?就你已经有庞大的制造业生产能力了,你的制造业生产能力向哪儿释放呢?向那些产业洼地释放,哪儿是产业洼地呢?沿着大陆向西走全部都是,我们说以前中国的所谓大陆桥是欧亚路桥,是殖民主义向亚洲大陆散射状态的一个扩张过程,而我们现在要建的是亚非路桥,从香港到塞得港,或者到亚历山大到北非,然后从那儿一路下来,帮助非洲搞基本建设,这些恐怕是中国在产业或者在实体经济阶段可取的一个战略选择。好了,我今天向大家做的这个汇报就先说到这儿,谢谢。

解说:面对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农村作为城市危机转嫁载体的地位能否实现改变?在强调生态文明的当下,如何更加多样化地来看待农村的经济贡献,什么是“十八大”所强调的城乡一体化,其典型代表又在哪儿?《世纪大讲堂》《中国经济的八次危机及其软着陆》正在播出。

五、现场提问

第四个,我们简单来评析一下,对这样一个理论做一个评析。这个理论我刚才说了,从王鲁湘:非常感谢温教授精彩的演讲,他对八次危机进行一个很精彩的一个梳理,下面我们进入现场提问的阶段,对于建国60年以来的历史发展的真实经验有问题要向温教授提的请举手。

现场观众:听了您的演讲,我对于农村作为城市这种危机转嫁载体这样一种身份感到有一定的这种同情,那么我想问一下,如果经济危机它是不可避免的话,那么这样一种农村的地位是否可以改变?中国的这样一种危机承载器,把这个责任完全是推给农村了,这样一种行为方式能否被一种更加合理的,更加富有人性化的方式所取代呢?

温铁军:这个问题提的有点儿怎么说呢,内涵有某种感情,也就有某种价值观,如果咱们都从伦理道德角度来说,向农村转嫁危机当然是不道德的,当然让农民或者让三农长期承

载危机代价也绝对不是一个合理的政策,我现在所做的一切只是梳理客观经验。

那么我对于2009年这次全球危机向中国转嫁,中国走出V型反弹,这里边就已经在分析这一次危机不是一个完全让农村承载代价,而是因为国家大规模启动新农村建设投资,我们说从2006年正式开始投资以来,到2011年就已经投了四万多亿,这是前所未有的大规模投资,而农村之所以出现衰败,出现三农问题主要是三要素净流出,就是市场条件下或者计划条件下你都意味着让农村贡献。

那现在这是前所未有的一次大规模投资,投到现在,到2012年年末,这次新农村建设的总投资规模无论是基本建设的,还是农民补贴的,还是社会开支的,总规模接近六万个亿,这次应对危机反弹琵琶的做法并不是完全靠剥夺农民,从农村提取资源来应对的,这次有大规模向农村返回性的做投资这样的政策安排。

现场观众:就是我们都知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取得了一个非常巨大的一个发展,然后刚才您也提到,这个提取工农产品剪刀差,然后还有从农村提取原始积累,那么我们也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来看,从1978年到2011年,那么我国的工业总产值翻了应该是五百多倍,而我国的农林牧渔这个只增长了50多倍,那么您是怎么看待这个情况的?是否我国的经济发展存在重工轻农的这种现象?谢谢。

温铁军:这个数据有很大的bias(偏差),它不是一个可以拿来就用的数据,它这里边有很多偏差,首先是如果我们从80年代看,我印象里是到1996年之前,就已经发展到了农村工业占全部工业增加值总比重的54%了。

而如果看出口的话,当时出口也差不多占了大概40%左右,也就是说在整个80年代90年代上半期的时候,农村工业本身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的一个部分。而我们现在的统计只算工业,然后你算农林牧渔,算纯农业,这个是不对的,农村经济从来就是多元经济,用今天的生态文明的观念来看,多样化是生态文明的内涵,农村是十业并举,叫做农林牧副渔工商建运服,十业并举。这十业还算是说少的,其实农村是一个百业,它是一个大社会,它是一个传统的中国人长期生存的那么一个社会环境,它本来它用这种统计本身就已经很粗暴了,因为你根本无法归纳这个庞大的所谓灰色地带,它到底有多少产出,你也无法归纳到底农村现在有多大的财产。

现场观众:“十八大”里面有强调,说三农问题是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城乡一体化,那我想请问您的问题是您认为城乡一体化是怎样的一种结构状态呢?谢谢。

温铁军:这次“十八大”和以前的在三农问题上一个不同是在强调城乡一体化是解决三

农问题的途径,甚至说它是唯一途径,这个是和以前不同的,那如果我们讲城乡一体化我们就得回过头来看看中国这百年激进,它所参照的西方资本主义模式主要是哪一种,我个人认为基本上像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一样,参照的是典型的Anglo-American模式,这个所谓英格鲁美利坚模式是被西方也叫做野蛮资本主义模式的。

我说城乡一体化这个现象在哪儿有呢?在莱茵模式Rhine Model,在莱茵模式的欧洲它是典型的城乡一体化,我们以莱茵模式的引领国家德国为例,德国现在不仅经济仍然强劲,而且社会政策相对来讲也比较宽松,覆盖的总人口比我们恐怕也一点儿都不差吧,可能比我们稍微还强一点,它是接近一半的人口是典型的城乡一体化人口,而它的大城市占比非常低,你在整个德国找百万级以上的大城市只有四个,不像我们全世界千万级以上的大城市特别是那些高污染大城市,大部分集中在中国。

我们现在已经在这个问题上成了世界污染之都了,甚至某种程度上是之最,这是很糟糕的,那如果我们看德国的那个,欧洲这个莱茵模式下的城乡一体化,你会发现它们在社会政策上是一致的,基本建设投资上是一致的,甚至是比如说教育,我只要一个学生他要受教育,我根本不用什么集村并校,他就在那儿政府会安排教师去对他做教育,这个教师的全部待遇和任何有没有学生其实是一样的,他不会有任何差别。

如果是一个民间,我要办一个民间教育,只要有学生来,不论我办的教育是否支持教育考什么试,这东西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要有学生愿意接受我的教育,我照样拿国家经费,就是它那个城乡一体化达到的程度是非常公平的,在这一点上我们说我们以往的过于激进的城市化道路是偏向于大城市了,所以弄得我们现在所有的千万级以上大城市都有严重的大城市病。然后又由于资本过度向大城市集中,社会政策不能公平,不能一致,因此导致人口只要进入大城市就分享资本溢出效应,所以为什么人都要进北京都不愿意出去,北京这么严重的污染这么不方便,大家要在这儿呆着,呆着是资本过度集中在这儿。

资本过度集中在北京、上海、天津、深圳等等这几个大城市,就导致了你的大城市病越来越严重,所以我们才说为什么我比较高度的评价,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是因为它把投资重新返还到了,它是一个杠杆,它一杠杆把其他要素撬动起来,整个你的城乡一体化就活了,这次“十八大”之后还有个新的战略就叫城镇化战略。

我们上次已经讲过了,它其实也是有效地用国家这个看得见的手把投资布局调整到县级以下的中心城镇,变成上万个中心城镇的发展,那这个拉动作用还会至少维持十年以上,所以我们如果做这种调整,城乡一体化来化解三农困境是会有效的。

王鲁湘:从6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真实经验出发,以八次经济危机作为切入点,温教

授今天的演讲用详实的数据和客观的事实提炼出成本转嫁这种机制,在中国经济软着陆时起到的独特作用,并通过对农民、农村、农业在中国历次经济危机中承载其地位的深刻剖析,对三农未来走向给予了深切关注、科学预测和具体建言,他指出如果中国加快城市化的代价是导致农村的衰败,则无益于自毁城市资本危机软着陆的基础调整。他认为只有维持乡土中国的可持续才能维持城市的生存,感谢温教授今天的精彩演讲,也感谢温教授及其团队常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所带给我们的启发和思考。

温铁军:谢谢大家。

王鲁湘:我们下周同一时间《世纪大讲堂》再见。

近年来全球经济危机及其影响一览--资料

近年来全球经济危机及其影响一览 1637年郁金香狂热 1637年的早些时候,当郁金香还在地里生长时,价格就已上涨了几百甚至几千倍。一棵郁金香可能是20个熟练工人一个月的收入总和。这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泡沫经济事件。 1720年南海泡沫 17世纪,英国经济兴盛,使得私人资本集聚,社会储蓄膨胀,投资机会却相应不足。当时,拥有股票还是一种特权。1720年,南海公司接受投资者分期付款购买新股,股票供不应求,价格狂飚到1000英镑以上。后来《反金融诈骗和投机法》通过,南海公司股价一落千丈,南海泡沫破灭。 1837年经济大恐慌 1837年,美国的经济恐慌引起了银行业的收缩,由于缺乏足够的贵金属,银行无力兑付发行的货币,不得不一再推迟。这场恐慌带来的经济萧条一直持续到1843年。 1907年银行危机 1907年10月,美国银行危机爆发,纽约一半左右的银行贷款都被高利息回报的信托投资公司作为抵押投在股市和债券上,整个金融市场陷入极度投机状态。 1929年股市大崩溃 1922年—1929年,美国空前的繁荣和巨额报酬让不少美国人卷入到华尔街狂热的投机活动中,股票市场急剧升温,最终导致股灾,引发全球经济大萧条。 1970滞涨 1973年,由石油危机造成的供给冲击导致美国出现经济停滞与高通货膨胀,失业以及不景气同时存在的经济现象。

1987年黑色星期一 1987年,不断恶化的经济预期和中东局势的不断紧张,造就了华尔街的大崩溃。标准普尔指数下跌了20%,这是华尔街有史以来形势最为严峻的时刻。 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 1994年至1995年,墨西哥发生了一场比索汇率狂跌、股票价格暴泻的金融危机。受其影响,不仅拉美股市暴跌,也让欧洲股市指数、远东指数及世界股市指数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跌。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 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实行浮动汇率制,当天,泰铢兑换美元的汇率下降了17%,引发了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这使得许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汇市、股市轮番暴跌,金融系统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受到严重创伤。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 “次贷危机”源起美国“零首付”的买房政策,2007年8月开始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美国次贷风暴掀起的浪潮一波高过一波,美国金融体系摇摇欲坠,世界经济面临巨大压力,至今仍是国际关注热点。 2012.05.24 发生来源 次级房屋信贷危机 2007年的事件 2007年8月9日-爆发流动性危机 2007年10月9日-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创历史新高14,164点 2008年的事件 2008年环球股灾 贝尔斯登被接管 美联储接管房利美和房贷美 2008年9月流动性危机 美国国际集团陷入财困

中国经济将实现“软着陆”

中国经济将实现“软着陆” 在当前政府宏观调控下,中国经济到底会不会出现硬着陆?近来,国际国内唱空中国经济的舆论一波高过一波,以房价回落、民营企业倒闭、人民币升值等问题炒作,散布中国经济硬着陆的言论。通过查阅资料,个人认为这些看法是对我国经济形势的一种错误判断。我认为,滋生当前中国经济硬着陆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部分大城市房价下跌 特别是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诸如上海、北京、深圳等由于政府限购令、国十条、房产税等系列政策的作用,表现较为明显。以上海为例,今年3月上海平均房价环比下跌7.6%,且延续了这一下跌趋势,3月的最后一周和4月首周上海商品住宅均价连续两周低于2万元/平方米。 2、沿海部分中小企业出现倒闭潮 浙江、广东等部分沿海制造型企业在内部银根紧缩、劳动力成本提高,外部欧美市场疲软、人民币升值压力等因素的多重挤压下,出现了企业扎堆倒闭的现象。 3、投资、消费比例失调 中国目前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投资所占比例过高,目前为接近G D P总量的50%,而消费只占了G D P的35%。一般情况下,两个指标占G D P的权重分别为30%、2/3。 4、通货膨胀高持不下 2011年上半年全国C P I同比增长5.4%,其中6月份的数据为6.4%,创三年新高,达到峰值。7月份更是达到了6.5%的高值。 5、出口增速下滑 我国出口增速8、9、10月连续三个月回落。10月份,进出口总额、出口额、进口额环比分别下降8.3%、7.2%和9.5%。 虽然,我国经济确实存在上述的一些现实问题,但是,我们仍然有理由相信中国经济不会硬着陆,提出这个观点的理由主要基于以下几点理由: 1、房价下跌是政府调控所致,是我国政府在当前房地产存在泡沫的情况下所出台的专门抑制房价的政策。另外,目前我国部分城市出现的房产泡沫也只是微量现象,并不代表整个中国的房产市场出现了泡沫,那只是个局部问题。何况,这个局部漏洞也及时得到了修补。今年1~10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在新开工住宅面积扣除1000万套保障房后,前10个月出现明显下降。11月全国100

从制度经济学角度解读世界经济危机与中国崛起重点

[收稿日期]2010-01-25 从制度经济学角度解读世界经济危机与中国崛起 贾 晶 (新疆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2 [摘要]经济危机是市场经济的伴生物,有市场经济就会不时地爆发经济危机。它源于生产的社会性与私人占有的矛 盾,但也是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本不断追求扩张的产物。所以,研究经济危机离不开制度分析。从制度视角解读经济危机,可以发现,经济危机虽然是伴随大国崛起的危难,但制度创新却可以使大国迎难而上,转危为机,抓住机遇而崛起。我国应从制度创新入手,让利于民;创建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缓解各种社会矛盾;强化政府干预,纠正市场失灵;加强国际合作。从而不仅化解世界经济危机带来的冲击,而且还在后经济危机时期能够快速发展。 [关键词]经济危机;制度创新;中国崛起[中图分类号]F640 [文献标识码]B 第2010年第3期(总第346期 商业经济 SHANGYE JINGJI

No.3,2010Total No.346 [文章编号]1009-6043 (201003-0003-02从美国的次债危机发展成美国的经济危机,然后蔓延成欧美乃至全球的经济危机。现在,危机早就进一步深化和蔓延,经济危机已经延伸到实体经济领域,全球经济的冬天已经来临了。而此次发生在全球经济 “心脏”部位的经济危机将可能成为有史以来对中国影响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自1825年英国发生经济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在繁荣与萧条中交替运行,经济危机理论历经100多年的历史演变,目前仍存在较大争议。笔者通过对经济危机与制度创新、大国崛起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试图从制度视角解读经济危机,并为通过制度创新应对经济危机,促进中国崛起,转“危”为“机”提供思路。 一、经济危机的制度分析 (一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经济危机 在制度经济学看来,有效率的制度促进经济增长,无效率的制度则抑制乃至阻碍经济发展。因此,经济危机就可以看作是无效率的制度抑制乃至阻碍经济发展的结果,是经济制度变迁中的突变。试分析如下: 1.经济危机只有在市场经济制度中才会产生。如果经济自给自足,生产与消费直接结合,就不可能形成生产过剩或不足的危机。经济危机的形成是由于市场经济制度的产生和发展,使得生产与消费日益脱离,各种矛盾累积集中爆发的结果。 2.经济危机总是与一定的经济制度紧密相联。人们的经济活动离不开经济制度。集中的工业化生产促进了市场经济发展与制度变迁,使相关的商品交易制度、银行信贷制度、劳动社会保障制度、国际贸易制度等形成并发生变化。如果出现经济结构失衡,就可能诱发经济危机。 3.经济危机是市场经济制度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

中国的第8次危机

中国的第8次危机——08年金融危机以及发展机遇 梅矩 摘要:通过阅读《八次危机》,了解2008年中国产生危机的原因分析,了解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对应对危机所产生的影响,具体分析中国政府颁布的三农政策对危机所带来的影响,进而由国内的政策分析扩大到对目前国际贸易格局分布情况的认识,展望中国未来可行的战略发展方向。 关键词:八次危机,2008年,三农政策,国际贸易,战略发展 一、背景 1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大循环。实体经济方面,中国参与国际贸易的动力,由最开始国内产能过剩的推力变为了外部需求为主的推力;金融体系上,中国加入了以美国为首的由核心国家的金融资本主导的国际经济新循环。 2国内经济结构矛盾——三大过剩与三大马车失衡的加剧。劳动力、金融资本、产能过剩进一步导致投资、消费、出口比例的失衡;内需不足,资本过剩投向股市异化与实体经济;外贸依存度2006年高达66%。 3公司化地方政府“以地套现”:城市化主导的“高投资+高负债=高增长”发展模式形成。地方政府的财政金融权利上交,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因此地方政府唯有土地资源可以支配,”以地套现” 4三农政策:修复农村调节功能,支持三农,农村税费改革,农村医疗体系。 二、事件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的演变:2001年12月中国加入WTO带来外资大举进入;2002年中国完成金融市场化改革:2003年新政府换届各地开始进入“第三轮圈地运动”,投资过热和对外依存度上升,使中国经济以平均11%的增长率增长;在中国的产能严重过剩的同时,美国发生次贷危机导致2008年华尔街金融海啸,致使中国出口严重下降,沿海企业破产,工人失业。 1国际外部环境:资本市场上的热钱大量转向原材料期货,造成其价格的严重波动,美国已经难以发展实体经济,只能通过创造国债和货币等金融资本来推动货币流向原材料市场,来向发展实体经济的发展中国家转嫁危机 2 危机引发原因:资本在国内的扩张和出口产品结构的初步调整,使得中国经济受外部经济波动和金融全球化的影响,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提高(70%),持续依靠外需拉动,中国的开发需求转向对外部金融市场的依赖。 3 解决:财政投资带动内需增长,新增投资4万亿元主要用于民生项目和涉农投资;稳定利率同时提高出口退税率以刺激出口,并且弱化国际市场需求下降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冲击 三、分析 属于中国九十年代中期转向外向型经济为主之后由外部因素诱发的输入性危机,依托其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体制矛盾来分散转移各种经济和社会成本,内生于工业文明的经济危机发生时对城市乃至工业化进程和社会发展得冲击有多大,取决于城市多大程度上能将危机成本向农村和农民转移,向农村转嫁危机——城市“软着陆”,不能向农村转嫁危机——城市“硬着陆”——国家财税制度经济体制的重大改革,外资控制高附加值值产业及出口,对中国经济占有主导地

世界上的近代的几次大些经济危机有

世界上的近代的几次大些经济危机有: 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主要代表国家是英法等欧美资本主义国家。1973—1975年的石油危机 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 2008年次贷危机。 背景::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主要代表国家是英法等欧美资本主义 国家。 20世纪70年代,欧美国家的经济滞涨。由于高科技的发展导致经济迅速过热发展,产品生产出来,但消费能力未能跟上,导致国家赤字上升,经济发展缓慢甚 至停止发展。 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代表为金融业,范围波及日本,韩国,中国香港,东 南亚诸国等。其问题出自于2方面:1方面是因为东南亚国家经济迅速发展引来 过多国际热钱,由于这些国家过分依赖这些热钱而且没有对应能力,在经济出现 问题时候,这些热钱迅速撤离,导致经济迅速崩塌。而另一个则是国际金融炒家 恶意炒卖货币,人为搞乱汇率,导致这些国家货币迅速贬值,引起世界范围内的 货币抛售,导致这些国家经济受损。除了中国香港外,其余地方均受到严重影响, 其中以韩国,泰国最为严重,甚至达到其货币几成废纸的地步。 2008~2009年次贷危机:不用多说,现在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还在延续。 对于国外,这个次实在太大,我就找了一些在危机发生时期的主要国家的一些经济指标进行 了统计分析,因为有些资料实在是太难找。 1.当时的美国GNP,由危机前的1044亿美元降至1933年的745亿美元,由于当时罗斯福新政,在1933年以后又增加至2049亿美元。 2.美国失业人数从不足150万猛升到1700万。失业率猛的上升1000%不止。但是危机过后失业人数较少至800万。 3.在危机前夕美国规定公司税一律是13.75%但是危机过后规定,5万元以下为12%,

经济软着陆

“经济软着陆”的是指国民经济的运行经过一段过度扩张之后,平稳地回落到适度增长区间。国民经济的运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各年度间经济增长率的运动轨迹不是一条直线,而是围绕潜在增长能力上下波动,形成扩张与回落相交替的一条曲线。国民经济的扩张,在部门之间、地区之间、企业之间具有连锁扩散效应,在投资与生产之间具有累积放大效应。当国民经济的运行经过一段过度扩张之后,超出了其潜在增长能力,打破了正常的均衡,于是经济增长率将回落。“软着陆”即是一种回落方式。 在这里,“软着陆”也是相对于“硬着陆”,即“大起大落”方式而言的。“大起大落”由过度的“大起”而造成。国民经济的过度扩张,导致极大地超越了其潜在增长能力,严重地破坏了经济生活中的各种均衡关系,于是用“急刹车”的办法进行“全面紧缩”,最终导致经济增长率的大幅度降落。采用强力的财政货币政策一次性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牺牲较多的国民收入将通胀率降到正常水平,优点是重拳出击立竿见影,往往公众尚未来得及足够的预期就已经达到了政策目的,缺点是经济震动较大。软着陆着在相对长的时期内采用连续的政策组合比较平稳的将通胀率降下来,优点是收入相对牺牲较少,缺点是时间较长,且受公众预期影响变数较大,不一定能达到合适的效果。 【“软”和“硬”的区分】 “软着陆”和“硬着陆”的指标主要看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和信贷扩张。 一般来说,当经济增长速度过快,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时,一国就要利用紧缩性政策来压制通胀,但是这时候社会总需求会下降从而经济速度增长变缓或者出现负增长,这就可以形象地称为经济“着陆”。但是,如果一国实行的政策过紧,出现大幅度通胀后,紧接着会出现大规模的通货紧缩,导致失业增加,经济速度下滑过快,这可以叫做经济硬着陆。如果一国较好的实行了紧缩政策,使得过快增长的经济速度平稳的下降到一个合适的比例,而没有出现大规模的通缩和失业,就可以叫做经济软着陆。 软着陆的基本指标: 经济增长率 >7% 失业率≤4.5%,但在中国现阶段不是很现实,在4.5-6%区间是可以接受的 通涨率≤4.5%,在中国现阶段,小于3%的理论指标是不现实的 “软着陆”和“硬着陆”的指标主要看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和信贷扩张。 一般来说,当经济增长速度过快,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时,一国就要利用紧缩性政策来压制通胀,但是这时候社会总需求会下降从而经济速度增长变缓或者出现负增长,这就可以形象地称为经济“着陆”。 但是,如果一国实行的政策过紧,出现大幅度通胀后,紧接着会出现大规模的通货紧缩,导致失业增加,经济速度下滑过快,这可以叫做经济硬着陆。 如果一国较好的实行了紧缩政策,使得过快增长的经济速度平稳的下降到一个合适的比例,而没有出现大规模的通缩和失业,就可以叫做经济软着陆。 硬着陆 经济学界通常把中国经济增长率低于7%叫做经济硬着陆,而如果通过一系列政策使得中国经济增长率平稳的降到8%——9%之间,并且使得经济结构更加合理,实现充分就业,并使得通胀率降到合适的区间,那么中国就可以称为软着陆成功。例如93、94年中国通胀率过高,我们伟大的朱总理运筹帷幄,使得中国通胀

浅谈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形势

浅谈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形势 崔宝林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家经济实力大幅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迎来改革开放的第三十三个年头之际,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也抱有足够的信心和满心的期待。 下面浅谈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形势的个人见解。 我们国家在过去几十年经济的快速增长时期,主要是依靠投资带动。而这种集中于基础设施、机器设备和厂房等方面的资本投入,不仅获得了相应的回报,同时也得到了市场认可。在参与全球贸易分工过程中,随着产业的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劳动力和劳动技能的持续提高,也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国经济发展呈现的是资本投入与GDP产出同步增加的现状,而没有出现资本投资的边际收益递减的效应。因此我们不需过于担心世界经济放缓和外贸出口的下降会对中国GDP增长产生太大影响。 虽然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GDP总量约6万亿美元,美国约为15万亿,但人均水平仅相当于美国的十一分之一。主要因为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在延续“黄金发展期”态势的同时,也面临诸多矛盾的凸显、各种挑战日趋严峻的态势,社会、经济的整体转轨正在经受历史性的考验的缘故。 尽管如此,中国经济的增长势头并没有改变。目前正处于调整和改革期,虽然增速出现一定幅度回落,但也只是经济增速的短期回落,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进入了新的衰退阶段。而且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已

经表现出积极向好的变化: 首先,挤出了“泡沫”,缓解了通胀压力。制造业购进价格指数显示,上游产品价格涨势明显减缓。从目前来看,一些行业产品价格回落到较低水平,影响了企业的正常效益,对此企业要引起自身发展的关注点,不可以盲目扩张的方式获取利益。 其次,结构向优化改善方向发展。从PMI来看,当前第三产业发展好于第二产业。今年以来,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保持在较高水平,与去年同期相差不大,发展较为稳健。在第二产业当中,制造业发展势头好于采掘业。而在制造业领域,装备制造业又好于基础原材料加工业。1-5月份,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PMI平均为55.7%,明显高于钢铁、有色、化工等行业,这些行业PMI平均为48.9%-52%之间。这些方面反映出,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都在不断优化,不断改善。 第三,就业保持稳定增长。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自3月份以来,一直保持在50%以上,5月份为50.5%;非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自年初以来稳定地保持在50%以上。两组数据均显示出就业保持稳定增长,有利于提高公民收入、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使经济发展保持稳定增长动力。 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由于经济增速回落、结构调整,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是经济增长基础尚需巩固。另一个方面是小企业发展困难增加。小企业受政策利好带动,年初曾出现短暂回升,最近三月持续回落,反映小企业在经济增速回落过程中,受到的影响更为显著。

1873年世界经济危机

1873年世界经济危机 187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导源于5月9日维也纳的债券交易,24小时内股票贬值了几亿盾;接踵而至的,是信用全面瘫痪和有价证券交易中止。维也纳的交易所危机很快蔓延到欧洲的其他交易所。由欧洲各国停止对美国的资本输出,导致美国纽约银行不再对铁路公司和工业界拨款,于是在9月18日,随着拥有北太平洋铁路大量债券的泽依-库克金融公司宣告破产,一场影响深远的世界性经济危机终于全面爆发。受这次危机打击或影响的国家,除了美国、德国、英国、法国和奥匈帝国外,还有俄国、意大利、荷兰、瑞典、比利时以及日本、阿根廷、印度等非西方国家。自1825年以来,资本主义经济每隔一段时间就爆发一次危机。但与以往各次危机比较,1873年的危机“就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的强烈程度来说”,却是资本主义有史以来所经历过的危机中“最大的一次”。 随着危机的进一步展开,逐渐显现出与以往5次危机不同的表现形式与特点。 首先是危机的策源地和“震中”完全从英国移向美国。英国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源地,而且在长达一百年的时间里,始终处于世界经济的顶端或“中心”地位。因此,马克思始终强调《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矛盾运动规律的分析,“在理论阐述上主要用英国作为例证”。 [4]但是,1873年的危机却始自美国,而作为老牌资本主义的英国,迟至5年后才进入危机阶段。在1879年4月10日给尼?弗?丹尼尔逊的信中,马克思指出这次危机“在很多方面都和以往的现象不同”,特别是在英国发生危机之前,美国、南美洲、德国和奥地利等地“就出现这样严重的、几乎持续五年之久的危机,还是从来没有过的事”。(34.345) 其次,重工业既是危机中遭受打击的主要部门,也是危机过后经济高涨的基础。以往危机过程中,遭受重创的主要是轻工业。例如在英国,棉纺织业曾经是前4次危机的主要发源地和部门。1873年危机虽然最初表现为交易所混乱和信用危机,但具有决定意义的生产过剩却主要发生在重工业领域。无论是最先爆发危机的美国和德国,还是后来的英国,重工业在这一次经济周期的高涨和危机阶段都处于中心地位。危机期间,美国纺织业的生产只缩减了18-20%;德国1875年的棉花消费量下降了10%,1876年情况又趋于好转,各棉纺织厂消费的棉花甚至高于危机前的繁荣时期;英国的棉纺织业在1873、1874年仍在继续发展,生产量和出口量都没有下降。 第三,这次危机包括农业部门和部分非西方国家在内,从而真正具有世界性质。如果从“普遍”性生产过剩角度衡量,1825年、1837年的危机虽然在国际范围产生影响,但还都属于英国性质的危机。随着美国、法国等其他国家资本主义及其工厂制度的发展,1847年的危机开始具有国际根源。而1857年危机在资本主义历史上第一次不仅像1847年那样具有国际性,而且开始表现出世界性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是1847年后西方国家工业化与世界市场迅速发展的一个结果。英、法、美、德四国当时占有世界工厂工业的4/5左右。然而在“世界性”方面,1873年危机才是真正当之无愧的。一是涉及到西方主要工业国家以及部分非西方

谈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时中国的边缘地位(1)

谈20世纪30年代我国的边缘地位的理解 【本文摘要】在三十年代,世界各国都忙于为解脱经济危机而奔忙,但是在世界另一个角落的中国却安然无恙,这显得中国好像风景这边独好,但是中国是面临危险的,那就是日本帝国主义的威胁。众联教育下面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谈到20世纪30年代,我们不能不提到经济危机,1929-1933年,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寻求危机的出路,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或者是军国主义道路,或者是进行平稳的改革,而当时的中国,却四平八稳,没有大的波动。今天众联教育就和大家一起探讨。 为什么中国在世纪经济舞台上无足轻重,却安然渡过了这场全球性的经济萧条的灾难呢?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和做为一个以白银为法币的国家,中国起初没有受到工业国家间的影响,那当时中国是一个什么情况呢?中国其实在在美英等国应急措施以应付危机时,中国一如既往的坚持了经济的发展,而且,外贸量在1929-1930年间保持稳定,在1930-1931年间,出现了20%的增长,并且1929年由于新的海关税则的出台,使中国的海关税收增长了一倍,此外,1930年后由于政府用黄金替代白银征收进口税,这样,就使政府从国际市场银价波动中解救出来,减少了中国的贸易逆差,并使中国以外国的投资者更有吸引力。于是就出现了相对的稳定感。 对于欧洲列强来说,1925年的洛迦诺公约维持了各国的相对稳定,但是,在德国和日本,对于战后的国际合作体系出现了不信任的因素,也就是说国内出现了改革派,也就是说如在德国,1919年的凡尔赛公约,德国人不满,强烈要求修约,这部人叫改革派,而日本在中国发展有欣欣向荣之感时,日本觉得,应该把国家的发展和某种程度的控制中国联系在一起,这一过程出现于19世纪末,日本的几代人都认为这种控制是必要的。一方面他们认为中国是他们潜在的敌人,另一方面,在地理和经济考虑,反映了一个缺乏自然资源和完全依赖货物的主要供应者,同时做为日本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市场他有必要控制。第三个因到是日本人认为在心理上和文化上,作为一个成功的改革者有义务也有必要来领导其邻国,特别是中国,来走向相似的道路。最后更为重要的是,国内因素,以这样的方式来理解国内的与国外的事务,强硬的外交政策只不过是国内政治的反映。 当此之时,中国在加大力度来维护国家的主权,在东北也是如此,于是中日在满洲的冲突就成了一场恢复并维护国家主权的农业为主的社会之间的力量的抗衡。 好了今天我们就说到这里吧,也就是说在30年代初的中国,形势比欧洲要好,在外国资本主义疲于应付之时,中国的经济得到发展,而政治上也保持了相对稳定,但是一场危机就要到来了。众联教育与大家一起重温历史。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练习题:综合探究五《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

综合探究五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 1.中国古代最后一个繁荣时期是() A. “贞观之治” B. “乾隆盛世” C. “开元盛世” D. “文景之治” 2.中国历史上卷帙最大的丛书是() A. 《红楼梦》 B. 《永乐大典》 C. 《四库全书》 D. 《康熙字典》 3.法国学者伏尔泰称赞当时的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而治理最好的国家”.这一时期中国正处在() A. “贞观之治” B. “乾隆盛世” C. “开元盛世” D. 忽必烈统治时期 4.1793年,英国使臣马戛尔尼率领使团来到中国的主要目的是() A. 为乾隆皇帝庆寿 B. 用炮舰打开中国大门 C. 传播西方的工业文明 D. 开拓英国的海外市场 5.当西方各国开始向工业文明迈进时,中华文明却日渐落伍.中国逐渐落伍的原因有() ①专制皇权高度加强②农业仍然是经济的主体 ③商品经济的发展④实行闭关政策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6.下列属于乾隆时期的危机有() ①人口增长过快②1750年中英差距拉开③官员腐败④连年出现文字狱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7.马戛尔尼使团来华的名义是代表英王为清朝哪一位皇帝祝寿的() A. 康熙 B. 雍正 C. 乾隆 D. 嘉庆 8.马戛尔尼使团来华的名义是代表哪一位英王为清朝皇帝祝寿的() A. 乔治三世 B. 伊丽莎白 C. 维多利亚 D. 乔治六世 9.乾隆年间,一个英国使团来到中国,他们眼中的中国是一个“只需几艘三桅战舰就能摧毁其海岸舰队”的国家,而在乾隆眼中,清朝是一个“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的天朝上国,造成如此反差的主要原因是() A. 清朝的闭关政策 B. 清政的文化专制 C. 外国人对中国不了解 D. 乾隆的自夸 10.范小静在《十三行故事》一书中写道:“鸦片战争打响,广州的林则徐给朝廷的奏折中这样分析敌情:那些英国人的装束,全身缠裹得紧紧的,腰和腿都僵硬得很,一跌倒在地上就爬不起来.中国人对付这种军队,不但一个士兵就可以撂倒他几个,即使是乡村和市井的平民也能要了他们的命.”造成这种认识的根源是() A. 中西方文化差异 B. 中西方人种差异 C. 中国文人的偏见 D. 清朝实行闭关政策 11.当西方各国陆续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并开始向工业文明迈进时,中国进入了明清时期.在这一时期,有人说是“盛世的繁华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危机”. (1)运用所学知识,谈谈明清时期“盛世的繁华”的表现. (2)从社会、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说说明清时期隐藏的“危机”.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及发展趋势 社会经济的现代化贯通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全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必然趋势。从内容上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为标志,并引起经济结构、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西方商品输人与日俱增,尤其是洋纱洋布的输入,摧毁了东南沿海地区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造成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传统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其后,随着更多的通商口岸的开放,洋纱洋布得以倾销,进而为机器棉纱纺织业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一定的原料和产品市场;陷入破产与失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则为近代机器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只是发生在沿海局部地区,内地广阔的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基本没变。另外,在东南沿海地区,棉纺等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部门也同时受到打击和排挤,这些部门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遏制。 2、近代机器工业的出现 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的近代机器工业在中国出现。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始。 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为了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在通商口岸私自创办了一批船舶维修厂、砖茶厂和机器缫丝厂等。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开办,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的作用。

自19世纪60年代始,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大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军事工业,清政府各省当局大多也创办了自己的军火生产机构。这些军事工业从外国购进设备生产船舰、枪炮、弹药,将大机器工业引入了中国。洋务派在这一时期所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等民用工业,也都属于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除制造业外,洋务派大官僚李鸿章等人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修筑了铁路,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铁路和通讯事业。 二、中国社会经济近代化进程的阶段 1.初步发展阶段(1840~1895 年) (1)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的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并非法开办企业(这是在中国最早出现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工业)。 (2)洋务运动,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第一次大规模实践,产生了中国机器工业。 (3)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冲击自然经济,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2.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 年) (1)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2)1912—1919 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3.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 年) (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官僚资本形成,民族工业发展。 (2)抗战期间,原有的工业在军国主义的大举进攻下遭到严重摧残,近代化被打断。

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危机

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危机 摘要:从全球化经济层面看,经济全球化、自由化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传统的典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复归。这次经济危机不能简单地看成美国经济的危机及其扩散效应,它是全球化经济的总危机。美国人过度消费、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不力只是这次危机的技术性原因,从根本上看,这次危机是全球化经济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国际资本的逐利本性、全球化经济的无序竞争和发展中国家社会保障的缺失是其深层根源。因此,它首先是实体经济的危机。无论美国经济短期内能否实现稳定,如果没有新的技术革命或发展中国家的福利水平的提高,全球经济将长期陷于低迷。 关键词:全球化经济国际分工经济危机技术创新福利制度 从2006年开始,美国的次贷问题逐步显现,2007年8月这场危机全面爆发。危机爆发前后,其对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潜在影响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由30个发达国家组成的OECD曾经预言,美国经济因次贷危机难以避免下滑,但欧洲将接过美国的接力棒,推动OECD各国的经济增长。这种展望认为美国的次贷危机可以与整个世界经济的走势相分离。然而,经过2年多的治理,美国次贷危机不仅没有痊愈,反而引起更猛烈的次级债务危机和全面的金融危机,并引起实体经济的收缩。与此同时,这场危机逐步向世界各国扩散,发

展成为一场全面而深刻的世界性经济危机。这样一场全球性经济危机的根源在哪里?其演变趋势如何?下面,先从经济全球化视角分析。 作为典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收入分配完全由市场决定,并且,在资本主义早期,劳动力供给往往大于需求,处于过剩状态。因此,劳动力价格即工资一般被压缩到仅仅维持生存的水平,甚至达不到劳动力价值的水平,其收入无法维持正常的城市生活需要,即城市中生存最基本的居住、就医、就学的需要。而另一方面,资本却能在几乎不受限制的条件下追求利润最大化。低消费、高积累、高投资和工业生产的外延扩张是这一生产模式的基本特征。由于消费压抑和强烈的投资冲动,消费需求的增长总是要大幅度慢于生产能力的增长,生产的快速扩张和消费力的相对缩小便构成最基本的矛盾。但是,在存在经济扩张空间的情况下,这一潜在矛盾不会成为现实,投资需求会弥补消费需求的不足。相反地,由于高积累、高投资,通过一定技术条件下的快速外延扩张或外延扩张与产业升级相结合,能够实现经济高速增长,并把越来越广的领域卷入这一生产方式中。因此,这样一种生产方式在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具有历史合理性,它为一种新知识、新技术的传播提供了强大动力。 就我们这个时代的全球化经济而言,由于典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化经济层面的一定程度的复归,这一生产方式内在的基本矛盾必然在全球化经济的发展特征方面得到体现,这必然也会影响到该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在全球化经济中的表现形式。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某些国家的信用制度和虚拟经济也已经发展到无以复加的水

当前中国经济政策解析

当前中国经济政策解析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近期有关中国经济是否过热的争论不断升温,经济学者纷纷阐释自己的观点,而著名学者、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宝钢经济学教席教授吴敬琏在4月底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与欧盟驻华使团共同在北京举行的“中国2004:政策分析与经济展望”高层报告会中指出,中国宏观经济出现了过热,对于今年中国经济是不是能够实现软着陆,吴教授持“谨慎的乐观”态度。 国内经济政策:过热症相明显 从短期经济的发展情况来说,中国经济从2003年的下半年开始,出现了资源短线愈来愈难以支撑过高的增长速度和过大的投资规模。2003年一些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都表现出了过热现象的某些症相。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03年全年的GDP增长,虽然在第二季度受到了SARS的影响,但是全年仍然增长了%。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了24%,广义货币增长了%。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经济界就发生了一场争论,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和应该采取的政策有很不相同的意见。主要有三种不同的形势判断和相应的政策建

议。 第一种意见认为中国经济没有出现过热,不但不需要踩动刹车和采取任何紧缩性的宏观(总量)经济政策措施,相反应该用更充分的货币供应来支持更高的增长。 第二种意见认为宏观经济已经出现了过热。货币过量供应,应该采取紧缩的政策。但持这种意见的人,多数并不主张采取非常强烈的紧缩性货币政策,而是主张用一种谨慎的政策措施,使得货币供应逐渐地放慢,增长速度逐渐放慢,保证经济逐步降温,实现所谓软着陆。 第三种意见认为宏观经济没有全面过热,只是在某些部门或某些行业,如房地产、钢铁业、冶金、建筑等出现了局部过热,所以,正确的做法不是动用宏观经济政策进行总量调控,而是运用加强项目审批制度等行政干预措施,对这些行业的投资进行控制。 去年第一季度就有经济学家提出出现了过热的迹象,但那时第一种意见占有绝对优势;到了第三季度,提出第二种意见的经济学家开始多起来了,但是直到年底,多数决策部门还是倾向于第三种意见。这种情况到今年第一季度才发生了变化。1月20日国家统计局宣布把去年的GDP增长数字由%修改为%。第一季

世界经济危机下中国经济的应对策略探讨

世界经济危机下中国经济的应对策略探讨 摘要: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承认,全球金融危机与中国经济失衡有相当大的联系。在当今,金融危机带给我们的影响看似已经过去了,人们开始讨论金融危机后的 经济市场新秩序,但世界经济危机仍然给我们留下了难以摆脱的负面影响。而在 这影响下,我国经济应如何来进行应对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本文笔者探讨 了世界经济危机下中国经济的应对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金融危机;中国经济失衡;世界经济危机;应对策略 世界经济在几十年内的发展过程后,正经历着一次大的波浪式调整。国外的 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都对世界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国外大宗商品价格浮动, 国内受房地产和信贷调控,经济逐渐呈现越来越不稳定的趋态。而在如此恶劣大 环境中,中国本国经济想要持续走高一定会面临一些危机与挑战。所以,笔者对 当前世界经济危机下中国经济的应对策略从多元化的角度来进行分析。 一、世界经济现状及世界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世界经济现状分析 尽管距离2008年的金融危机已经过去了11年,但是金融危机所带来的经济 影响仍处于低迷态势。世界经济的发展随着全球投资格局逐渐变小、货币利率风 险以及政治摩擦等问题依然在持续发生,这对每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来说都是不小 的考验。而近几年,国际投资增速放缓,世界经济的发展原动力逐渐弱化。从2010年开始,国际总贸易增长已经开始呈现下降趋态,且持续到现今。这都代表 着国际投资贸易正处于一个低迷的状态,世界经济的发展受创严重。在此基础上,为了维护世界经济的发展,新贸易保护主义登上了国际舞台。之前的TPP和TTIP 均属于高规格的国际贸易规则,但随着美国特朗普的上任,原本的国际贸易规则 发生了改变,导致现存的国际贸易中存在一种非理性的价值规范。而在如今这种 世界经济情况下,这种贸易保护主义无疑会给相关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严重打击, 从而影响世界总体经济贸易的发展。除此之外,在国际投资方面,世界经济的增 长率也在不断下滑,其中新兴的经济贸易体下滑最为严重。从2000年至今,新 兴国家不断发现资本净流现象。其中,中国的资本净流现象最为严重。在2008 年之前,对于新兴的国际投资市场,其投资和融资的数量暂且较大,这个数据在2010达到近10年来的最高值。但随着新兴经济体的净资本逐年减少,其中资本 净流的规模也越来越大,甚至金额达到了1万亿美元。 (二)世界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近些年,中国经济被世界经济半主动半被动地卷入其中,与全球经济不断的 进行融合。而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发展也被暴露在世界经济发展格局下。受世界 经济发展的约束,从而导致现今世界经济危机情况对中国经济产生很多负面影响。 1、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冲击 由于我国并没有完全开放资本市场,所以,导致国内金融相关的衍生物并没 有完全发展起来,与银行相关的衍生物非常有限。再加之我国在对金融走出去的 进程中还仍处于发展阶段,所以,世界经济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冲击有限。世界经 济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冲击主要体现在股市走跌、外汇储备缩水等。美国大幅度调息,造成国际经济市场的动荡,也是中国在对世界经济走低的大环境下无法置身 事外的原因,收益下降,外汇资产严重缩水,严重冲击了我国金融体系的安全[1]。 2、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三百年间世界经济危机循环周期规律

三百年间世界经济危机循环周期规律(一)(2009-02-21 22:30:43) 分类:经济危机周期 纵观三百年来经济历史繁荣年代该涨的年头经济必繁荣,危机年代该跌 的年代经济必走向衰落,如此跌宕起伏循环往复。本篇只是从资本资金市 场供求关系消费需求生产力水平金融借贷投资投机关税政策等经济层面 解读。 至于为什么有些年代会产生投资投机高涨市场需求旺盛经济繁荣的局面, 有些年代却是市场衰退经济危机的局面,为什么出现经济繁荣衰退的循环周 期本篇不涉及深层挖掘.是由年代间的内驱力规律带动的,大道致简。 1636年荷兰郁金香崩盘 1720年9月英国南海泡沫崩盘其中1717年到1720年三年间为投机狂潮上升阶段第一次经济危机 1788年 繁荣期 1789年—1792年 英国纺织业发展银行贷款使筹集资金更主容易,工业 投资迅猛增长,投资品需求旺盛,生产能力迅速扩大,出口不断增加 第二次经济危机 1793年 1792年末,物价开始下降,破产事件开始增加。1793年英国对法国宣战,英国 对法国及欧洲大陆的出口严重萎缩,物价急剧下跌,到1794年,工商业的状况 开始好转。 繁荣期 1795年 第三次经济危机 1797年 1794年到1795年,英国农业歉收,粮价飞涨,工业品的需求下降。 繁荣期 1798年—1800年 1806年—1809年 好景持续了12年 第四次经济危机 1810年—1814年 1809年英国农业再度歉收,国内市场严重萎缩。1810年物价下跌40-60%。正在市场一片恐慌之际,1811年春,美英开战,美国再次对英国实行禁运。雪上加 霜的打击。

繁荣期 1815年 英美战争结束,英国商品对美国输出额从1814年的8000英镑激增至1330万英镑。于是,英国工业空前繁荣。 第五次经济危机 1816年 1816年,英国对美输出额下降了28%。同时,由于军事订单下降,黑色冶金业和 煤炭工业第一次生产过剩,原来每吨高达20英镑的铁价跌至8英镑。 繁荣期 1817年—1818年 1817年至1818年在英国推销的外国公债数量达到3800万英镑。巨额资金外流让外国增加了购买能力,英国工业的剩余生产能力才被部分吸纳。 第六次经济危机 1819年—1822年 1819年,英国经济陷入了第六次经济危机。全国食品消费量比1818年减少三分 之一。1819年破产事件超过1815-1816年危机的最高点 繁荣期 1824年 这次危机持续很长时间,直到1824年才出现新的繁荣。严重的生产过剩使资本 家不敢投资,利润源源不断变成英格兰银行的黄金储备。从1821年到1825年, 伦敦交易所共对欧洲和中南美洲国家发行了4897万英镑公债,而英格兰银行对 国内私人贷款却急剧萎缩。这些公债转过来又成为对英国商品的购买力。 第七次经济危机 1825年 供大于求 1825年下半年,物价终于开始下跌这场危机使纺织工业设备开工率 下降了一半,纺织机械如花边机的价格下跌了75%-80%, 繁荣期 1826年—1828年 1834年—1836年 铁路业兴起,带动冶金、煤炭、机车制造业的发展,运输成本迅速降低,进而 带动其他工业的发展,英国经济经历了长达近12年的繁荣。1834年到1836年繁荣阶段之一,1833年到1836年农业大丰收,粮食价格下跌到60年来的最低水平,从而使工业品市场扩大,此间向美国输出资本和商品。 第八次经济危机 1837年—1843年 1837年,美国的经济恐慌引起了银行业的收缩,由于缺乏足够的贵金属,银行 无力兑付发行的货币,不得不一再推迟。这场恐慌带来的经济萧条一直持续到 1843年。恐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贵金属由联邦政府向州银行的转移,分散了 储备,妨碍了集中管理;英国银行方面的压力;储备分散所导致的稳定美国经 济机制的缺失等等。英国农业连续两年歉收,小麦价格在1839年比1836年上涨了48%,使国内的工业品需求进一步萎缩。1839年,棉花价格暴涨。工业品价格下 跌而小麦、棉花涨价,出口下降而进口增加,使英国出现贸易赤字。黄金大量外 流。为控制黄金外流,英格兰银行不得不提高利率,客观上进一步缩小了国内投 资。这样,1837年开始的危机就变得格外严重,美国的萧条从1837年到1842年也持续了六年。。

浅析中国在世界经济危机中的积极作用

浅析中国在世界经济危机中的积极作用 [摘要] 自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影响不断扩大,波及到全球。受到影响的各国政府联手救市,在这一过程中,西方媒体呼吁中国在应对危机中发挥重大作用,要中国承担大国责任。但是,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国力有限,金融制度也不健全,在处理国际经济危机过程中,作用有限,这是国人应该清醒认识到的。 [关键词] 经济危机中国积极作用 一、国际上对中国作用的期待 从9月初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在各国政府一片救市行动中,西方主要媒体有一些声音认为中国将在此次危机处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某些西方知名人士也将目光投向正在发展壮大的中国,希望中国在这场金融危机中发挥更多更大的作用。 第七届亚欧峰会结论的主轴之一也是在要求全面改革现有国际货币与金融体系,更呼吁中国在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直言不讳地说:“我非常希望中国能为解决这场金融危机作出重要贡献。”他认为这场危机是中国展现“责任感”的机会。担任欧盟轮值主席的法国总统萨科齐,也在峰会上敦请以中国为首的亚洲国家协助重构国际货币与金融体系。国际媒体纷纷注意到了中国在峰会里的地位。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称:“要求中国提供协助的压力骤增”;中东的半岛电视台说:“中国被要求加入全球拯救行动”,并预言中国的国际地位将因此大为提升。 要求中国在这场金融危机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根据有三个方面的因素: 第一,中国是世界目前最庞大的新兴经济体和市场;美国现在手忙脚乱,但只要中国稳住阵脚,全球经济就不会彻底失去重心支点,也会为较快的复苏开辟有效通道。 第二,中国目前拥有大宗的美元外汇储备,并且是美国的主要债权国之一。只要中国不陷入经济恐慌可能导致的债务抛售,甚至愿意参加美国的救市计划与行为,美国这里的危机就不太可能进一步恶化。 第三,中国在处理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时隔十年之久,中国为自身利益考虑,不会在处理目前这场危机中袖手旁观,同样会显示中国的特殊作用。 难怪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10月21日在纽约发表讲话,赞扬中国在全球金融危机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并表示,作为世界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国已明确承诺与其他各国一起努力确保全球经济的稳定,并认为中国的发展对美国公司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