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八章 聚合物的分子运动

第八章 聚合物的分子运动

第八章 聚合物的分子运动
第八章 聚合物的分子运动

第二章(P255)

1.简述聚合物的分子运动特点。

答:聚合物的分子运动的特点是:

运动单元的多重性:聚合物的运动单元可以是侧基、支链、链节、链段和整个分子等。

高分子热运动是一个松弛过程: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聚合物从一种平衡状态通过热运动达到与外界条件相适应的新的平衡态,这个过程不是瞬间完成的,需要一定的时间。

高分子热运动与温度有关:随着温度的升高,高分子热运动的松弛时间缩短。

2.试用自由体积理论解释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

答:根据自由体积理论,液体或固体物质的体积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被分子占据的体积,称为已占体积,另一部分是未被占据的以“孔穴”形式分散于整个物质之中的自由体积。正是由于自由体积的存在,分子链才可能通过转动和位移而调整构象。自由体积理论认为,当高聚物冷却时,起先自由体积逐渐减少,到某一温度时,自由体积将达到最低值,这时高聚物进入玻璃态。在玻璃态下,由于链段运动被冻结,自由体积也被冻结,并保持一恒定值。因此,对任何高聚物,玻璃化温度就是自由体积达到某一临界值时的温度,高聚物的玻璃态可视为等自由体积状态。

3.何谓玻璃化转变温度?简述一种测量聚合物玻璃化温度的方法。

答:聚合物玻璃态与高弹态之间的转变称为玻璃化转变,对应的转变温度为玻璃化转变温度。

玻璃化转变温度可以用膨胀计法测定,即直接测量高聚物的体积或比容随温度的变化。从体积或比容对温度曲线两端的直线部分外推,其交点对应的温度作为;

T

g

T也可以用差热分析测量,其基本原理是在等速升温的条件下,连续测定被测试g

样与惰性基准物之间的温度差△T,并以△T对试样T作图,即得差热曲线,曲线上出现一台阶,台阶处所对应的温度即为。

T

g

4.试从分子运动的观点说明非晶聚合物的三种力学状态和两种转变。

答:在玻璃态下(T

链内旋转的位垒,因此不足以激发起链段的运动,链段处于被冻结的状态,只有那些较小的运动单元,如侧基、支链和小链节能运动。当受到外力时,由于链段运动被冻结,只能使主链的键长和键角有微小的改变,形变是很小的。当外力除去后形变能立刻回复。

随着温度的升高,分子热运动的能量增加,到达到某一温度时,链段运动被激

发,聚合物进入高弹态。在高弹态下(T >)

,链段可以通过单键的内旋转和链段的运动不断地改变构象,但整个分子不能运动。当受到外力时,分子链可以从蜷曲状态变为伸直状态,因而可发生较大形变。

g T g T 温度继续升高(T >),整个分子链也开始运动,聚合物进入粘流态。这时高聚

物在外力作用下便发生粘性流动,它是整个分子链互相滑动的宏观表现。外力除去后,形变不能自发回复。

f T 玻璃化转变就是链段由运动到冻结的转变;流动转变是整个分子链由冻结到运动的转变。

5.试解释下列各组聚合物玻璃化温度差异的原因。

(1)聚乙烯(约150K )和聚丙烯(约250K );

(2)聚氯乙稀(354K )和聚偏二氯乙烯(227K );

(3)聚丙烯酸甲酯(约280K )和聚丙烯酸乙酯(249K );

(4)顺式1,4-聚丁二烯(165K )和1,2-聚丁二烯(全同269K )

答:

(1)聚乙烯主链上不带侧基,单键内旋转的位垒低,聚丙烯带有侧基(—CH3),分子内旋转位阻增加,Tg 升高。

(2)聚氯乙烯是单取代,分子极性大,分子间作用力强,内旋转困难;而聚偏氯乙烯是对称双取代,分子极性减小,主链内旋转位垒降低,Tg 下降。

(3)由于聚丙烯酸酯类的侧基是柔性的,侧基越大,则柔性也越大,故前者Tg 高。

(4)顺式1,4聚丁二烯含有孤立双键,主链单键旋转位垒很低,Tg 较低。 而1,2-聚丁二烯的主链由饱和C-C单键组成,且带有较大的侧基,柔性下降,Tg 升高。

6.试述升降、温速率对聚合物玻璃化转变温度的影响。

答:升温(或降温)速率加快,测得Tg 向高温方向移动;反之,升温(或降温)

速率减慢,测得聚合物Tg 向低温方向移动。

7.试述温度和剪切速率对聚合物剪切粘度的影响。并讨论不同柔性的聚合物的剪切粘度对温度和剪切速率的依赖性差异。

答:聚合物的剪切粘度随温度的升高而下降,在通常的剪切速率范围内,聚合物的剪切粘度也是随剪切速率的增大而降低的。只有在极低(接近于零)及极高(趋于无穷大)的剪切速率下,聚合物的粘度才不随剪切速率的变化而变化。

不同柔性的聚合物的剪切粘度对温度和剪切速率的依赖性是不同的:

柔性的高分子链在剪切力的作用下容易沿外力方向取向,使粘度明显下降。而刚性高分子则下降得很不明显。

刚性高分子的粘流活化能大,其剪切粘度对温度极为敏感,随着温度的升高,剪切粘度明显下降,而柔性高分子的粘流活化能小,其剪切粘度随温度的变化较小。

8.试述影响聚合物粘流温度的结构因素

答:结构因素:

高分子链的柔性:高分子链的柔性越好,链的单键内旋转越容易进行,运动单元链段就越小,流动活化能也越低,聚合物在较低的温度下就能实现粘性流动。因此,分子链的柔性越好,其粘流温度越低。

高分子的极性:高分子的极性越大,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越大,其粘流温度也越高。 分子量:分子量愈大,高分子链越长,整个分子链相对滑动时摩檫阻力就愈大,需在更高的温度下才能发生粘性流动,即粘流温度越高。

( 注意外界因素:外力大小和外力作用时间长短不属于结构因素)。

9.试述聚合物分子量对其零切粘度的影响。

答:总的说来,聚合物的零切粘度随分子量的增大而增大。但在不同的分子量范围,其影响的程度不一样。在零切粘度0η与分子量w M 的关系中,存在一个临界分子量:

c M 当M w < M c ,η0 ∝ M w 1-1.5, lg η0 = lgK 1 + (1~1.5) lgM w

当M w > M c ,η0 ∝ M w 3.4, lg η0 = lgK 2 + (3.4~3.5) lgM w

运动生物化学习题

《运动生物化学》习题集 绪论 一.名词解释运动生物化学是生物化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用生物化学的理论及方法 研究人体运动时体内的化学变化即物质代谢及其调节的特点与规律 研究运动引起体内分子水平适应性变化及其机理的一门学科。 二.是非判断题 1、人体的化学组成是相对稳定的,在运动的影响下,一般不发生相应的变化。(错) 2、运动生物化学是研究生物体化学组成的一门学科。(错) 3、1937年Krebs提出了三羧酸循环的代谢理论。(对) 4、《运动生物化学的起源》是运动生物化学的首本专著。(错) 三.填空题 1、运动时人体内三个主要的供能系统是___、___、____。 2、运动生物化学的首本专著是____。 3、运动生物化学的研究任务是____。 1、磷酸原系统、糖酵解系统、有氧代谢系统 2、《运动生物化学概论》 3、揭示运动人体变化的本质、评定和监控运动人体的机能、科学地指导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 四.单项选择题 1. 运动生物化学成为独立学科的年代是()。 A. 1955年 B. 1968年 C. 1966年 D. 1979年 2. 运动生物化学是从下列那种学科发展起来的()。 A. 细胞学 B. 遗传学 C. 生物化学 D. 化学 3. 运动生物化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 A. 研究运动对机体组成的影响 B. 阐明激素作用机制 C. 研究物质的代谢 D. 营养的补充 4. 运动生物化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 A. 人体 B. 植物体 C. 生物体 D. 微生物 1、A 2、C 3、A 4、A 五.问答题 1.运动生物化学的研究任务是什么? 1 揭示运动人体变化的本质 2 评定和监控运动人体的机能 3 科学地指导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 第一章物质代谢与运动概述 一.名词解释

水分子的运动分析

水寨中学化学组集体备课精细教案 课题第二单元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第一课时)课型新授主备人 参备人个性修改 教学目标知识 1、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关 系,能够认识分子的特征。 2、通过对分子的性质的理解,能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 质的构成,并会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能力 1、通过探索水沸腾后体积变大的过程,让学生初步体 验宏观现象与微观世界的联系; 2、通过对不同状态的水中水分子的排列方式的认识, 以及从“雨后初晴的道路”和“水烧开后的锅盖”等问题 的探究,让学生学会从纷繁的宏观现象中把握问题的本质 能力。 情感 1、通过培养学生的微观观念,提高学生对化学学习的 兴趣。 2、在实验探究活动中,形成勤于思考、乐于钻研和善 于合作的学习品质。 教法学法教法:1、讲授法 2、发现法 学法:1、预习、自学 2、小组合作学习 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之前,学生已经知道水能发生三态变化和变化所需要的条件,同时也有了一些有关分子运动产生的自然现象的经验。但多数学生还不了解水的三态变化是水分子运动的结果,不能自发地从微观角度去分析物质的变化,为此,本节的教学起点应定位于从水分子运动的角度认识水的三态变化的实质。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分子的特征 难点学会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 教学准备教学仪器及药品: 酒精灯、试管夹、火柴、量筒、水、酒精 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作业点评、预习展示、预备知识回忆等) 水有哪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哪类变化? 导学释疑(自主、合作、展示、点拨等) [多媒体展示]:今天我给同学们带来了一组漂亮的图片,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生]同学们兴致高涨的观看图片 [引发问题]:遗憾的是这座漂亮的城市存在了不长时间就在人间蒸发了。因为这是2008年哈尔滨冰雕艺术节上的作品。谁能告诉老师这座冰雕城市消失的原因呢? 对,冰会融化,水会蒸发,我们如何从微观的角度来解释这一现象?同

第八章点的合成运动

8-5 杆OA长l,由推杆推动而在图面内绕点O转动,如图所示。假定推杆的速度为?,其弯头高为a。试求杆端A的速度的大小(表示为由推杆至点O的距离x的函数)。 题8-5图 【知识要点】点得速度合成定理和刚体的定轴转动。 【解题分析】动点:曲杆上B,动系:杆OA 绝对运动:直线运动 相对运动:直线运动 牵连运动:定轴转动 【解答】取OA杆为动系,曲杆上的点B为动点 v a = v e +v r 大小:√ 方向:√√√ v a = v 2 2 2 2 2 2 cos : a x va a x v a x va v v v e e e a + = + = + = = ω θ η 8-10平底顶杆凸轮机构如图所示,顶杆AB可沿导轨上下移动,偏心圆盘绕轴O转动,轴O位于顶杆轴线上。工作时顶杆的平底始终接触凸轮表面。该凸轮半径为R,偏心距OC=e,凸轮绕轴O转动的角速度为?,OC与水平线成夹角?。求当?=0°时,顶杆的速度。 【知识要点】点的速度合成定理 【解题分析】动点:点C,动系:顶杆AB 绝对运动:圆周运动 相对运动:直线运动 牵连运动:平行移动

题8-10图 【解答】 取轮心C 为动点,由速度合成定理有 v a = v e +v r 大小: √ 方向: √ √ √ 解得: v a = v e , v r =0, v e =v a =ωe 8-17 图示铰接四边形机构中,O 1A =O 2B =100mm ,又O 1 O 2=AB ,杆O 1A 以等角速度?=2rad/s 绕O 1轴转动。杆 AB 上有一套筒C ,此筒与杆CD 相铰接。机构的各部件都在同一铅直面内。求当?=60°时,杆CD 的速度和加速度。 题8-17图 【知识要点】 点的运动速度和加速度合成定理 【解题分析】 动点:套筒C,动系:杆AB 绝对运动:直线运动 相对运动:直线运动 牵连运动:平行移动 【解答】 取C 点为动点,杆AB 为动系 (1)速度 v a =v e + v r , v e = v A = A O 1?ω s m v v e a /1.060cos 0 =?= (2) 加速度 a a = a e +a r ,A O a a n A n e 12 ?==ω 2 0/35.030cos s m a a n e a =?= 8-20 图示偏心轮摇杆机构中,摇杆O ,A 借助弹簧压在半径为R 的偏心轮C 上。偏心轮C 绕轴O 往复摆动,从而带动摇杆绕轴O 1摆动。设OC 上OO 1时,轮C 的角速度为O ,角加速度为零,?=60°。求此时摇杆O 1A 的角速

运动生物化学学习重点大全

绪论生物化学:是研究生命化学的科学,它从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的本质,即研究生物体的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调节及其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运动生物化学:是研究人体运动时体内的化学变化即物质代谢及其调节的特点与规律,研究运动引起体内分子水平适应性变化及其机理的一门学科。 运动生物化学的任务主要体现在:1、解释人体运动变化的本质;2、评定和监控运动人体的机能;3、科学的知道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 第一章 1.酶催化反应的特点是什么?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有哪些? 一、高效性;二、高度专一性;三、可调控性 一、底物浓度与酶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二、PH对反应速度的影响;三、温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四、激活剂和抑制剂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2.水在运动中有何作用?水代谢与运动能力有何关系? 人体内的水是进行生物化学反应的场所,水还具有参与体温调节、起到润滑等作用,并与体内的电解质平衡有关。 运动时,人体出汗量迅速增多,水的丢失加剧。一次大运动负荷的训练可以导致人体失水2000~7000ml,水丢失严重时即形成脱水,会不同程度的降低运动能力。 3.无机盐体内有何作用?无机盐代谢与运动能力有何关系? 无机盐在体内中解离为离子,称为电解质,具有调节渗透压和维持酸碱平衡等重要作用。

4.生物氧化合成ATP有几种形式,他们有何异同? 生物氧化共有两种形式:1、底物水平磷酸化;2、氧化磷酸化 相同点:1、反应场所都是在线粒体;2、都要有ADP和磷酸根离子存在 不同点:1、在无氧代谢供能中以底物水平磷酸化合成ATP为主,而人体所利用的ATP约有90%来自于氧化磷酸化的合成即在有氧代谢中主要提供能量;2、底物水平低磷酸化不需要氧的参与,氧化磷酸化必须要有氧;3、反应的方式不同。 5.酶对运动的适应表现在哪些方面?运动对血清酶有何影响? 一、酶催化能力的适应;二、酶含量的适应。 ①、运动强度:运动强度大,血清酶活性增高 ②、运动时间:相同的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越长,血清酶活性增加越明显 ③、训练水平:由于运动员训练水平较高,因此完成相同的运动负荷后,一般人血清酶活性增高比运动员明显 ④、环境:低氧、寒冷、低压环境下运动时,血清酶活性升高比正常环境下明显。 6.试述ATP的结构与功能。 ATP分子是由腺嘌呤、核糖和三个磷酸基团组成的核苷酸,其分子结构 功能: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合成磷酸肌酸和其他高能磷酸化合物 7.酶:酶是生物体的活性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功能的蛋白质。 生物氧化:指物质在体内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生物氧化实际上是需氧细胞呼吸作用中一系列氧化---还原反应,故又称为细胞呼吸。 同工酶:人体内有一类酶,他们可以催化同一化学反应,但催化特性、理

探秘水世界知识点

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 一、运动的水分子 1、水的三态变化: ②水分子的运动导致了水的三态变化。 ③用分子观点解释水的三态变化: 水分子获得能量,运动速率加快,分子间隔增大,水由固态变为液态(或由液态变为气态)。 水分子失去能量,运动速率减慢,分子间隔减小,水由气态变为液态(或由液态变为固态)。 2、分子的性质: ①分子的体积、质量小。 ②分子之间有间隔,存在相互作用。 ③分子自身有能量,总在不断运动。 ④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⑤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子。(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 3、分子性质的应用:解释宏观现象 误区: 物质的热胀冷缩现象的原因 是构成物质的微粒间的间隔变大或变小造成的,而不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大小发生变化。 二、自然界中的水 1、水的天然循环: 过程:太阳为水提供能量,水通过三态变化,实现自身的天然循环。 地球上的水通过海水蒸发、土壤蒸发、植物蒸腾作用、冰雪升华等形成水蒸气扩散到空气中,并在空气中凝结成云,遇冷后以雨雪的形式再降到地面以及江河湖海。 意义:既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又完成了水资源的重新分配。 2、水的人工净化: (1)沉降(颗粒较大的不溶性杂质) 明矾:一种净水剂,溶于水后可促进水中悬浮杂质的沉降,从而起到一定的净水作用。 [溶于水形成胶状物吸附杂质,加速沉降] (2)过滤(颗粒较小的不溶性杂质)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加快过滤的速率) 二低: ①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防止滤纸被润湿后破损)

②漏斗内液面低于滤纸边缘(防止液体从滤纸与漏斗间隙流下,过滤失败) 三靠: ①烧杯紧靠引流的玻璃棒(防止液体溅到漏斗外面) ②玻璃棒下端紧靠三层滤纸处(防止玻璃棒戳破滤纸) ③漏斗末端管口长角紧靠烧杯内壁(防止液体溅出) (3)吸附(颜色、异味) 活性炭:疏松多孔表面积很大,具有较强的吸附作用。 (4)蒸馏(溶解在水中的可溶性杂质)——净化程度最高,得到蒸馏水 (5)消毒杀菌(氯气Cl2) 3、物质的分类: ①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 ②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 4、硬水和软水: (1)概念: ①硬水——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矿物质的天然水。 ②软水——不含或含有较少钙、镁矿物质的天然水 (2)鉴别: 取等量的硬水和软水,分别加入等量的肥皂水,搅拌,出现较多泡沫的是软水,而出现很少或不出现泡沫的为硬水。 (3)硬水软化: ①生活中——煮沸法。②实验室——蒸馏法。③工业上——离子交换法、药剂软化法。 (4)硬水的危害: ①用硬水洗涤衣物既浪费肥皂,又不易洗净,时间长还会使衣物变硬。 [肥皂中的成分会与硬水中的钙离子形成沉淀,使肥皂失去原有的功效,导致衣服难以洗净] ②锅炉长期用硬水,易形成水垢,不仅浪费燃料,严重者可引起爆炸。(Ca2+、Mg2+) ③长期饮用硬水有害身体健康。 5、物质的分离和提纯: (1)概念:①提纯——通过适当的方法把混入某物质里的少量杂质除去,以便获得相对纯净的物质。 ②分离——通过适当的方法把混合物中的各组分物质彼此分开,并且恢复到各物质原来的存在状态,以

“运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运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研室主任:田春兰执笔人:王凯 一、课程基本信息 开课单位:体育科学学院 课程名称:运动生物化学 课程编号:144213 英文名称:sports biochemistry 课程类型:专业方向任选课 总学时: 36理论学时:36 实验学时: 0 学分:2 开设专业:休闲体育 先修课程:运动解剖运动生理 二、课程任务目标 (一)课程任务 运动生物化学是从分子水平上研究运动与身体化学组成之间的相互适应,研究运动过程中机体内物质和能量代谢及调节的规律,从而为增强体质、提高竞技能力提供理论和方法的一门学科,是一门科学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重视最新科学成就的介绍和体现体育专业的特点及需要。在体育科学和体育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体育专业各层次教学中被列为专业基础理论课,是体育院校学生的必修课。 (二)课程目标 在学完本课程之后,学生能够: 1.使学生初步了解运动与身体化学组成之间的相互适应,初步掌握运动过程中机体物质和能量 代谢及调节的基本规律。 2.为增强体质、提高竞技能力(如运动性疲劳的消除和恢复、反兴奋剂及其监测技术、机能监 控和评定、制定运动处方等)提供理论和方法。 3.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科学思维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绪论 1.理解运动生物化学的概念,研究任务,发展、现状及展望; 2.了解运动生物化学在体育科学中的地位;激发学生学习本学科的兴趣; 3.使学生树立整体观、动态观,用辩证的思维去看待生命、看待运动人体。 重点与难点:运动生物化学的概念;运动生物化学的研究任务。 第二章糖代谢与运动 1.掌握糖的概念、人体内糖的存在形式与储量、糖代谢不同化学途径与ATP合成的关系; 2.了解糖酵解、糖的有氧氧化的基本代谢过程及其在运动中的意义; 3.掌握糖代谢及其产物对人体运动能力的影响; 4.熟悉糖原合成和糖异生作用的基本代谢过程及其在运动中的意义; 5.了解运动训练和体育锻炼中糖代谢产生的适应性变化。 重点与难点:糖代谢的不同化学途径及其与ATP合成的关系 第三章脂代谢与运动 1.掌握脂质的概念与功能、脂肪酸分解代谢的过程; 2.了解酮体的生成和利用及运动中酮体代谢的意义; 3.掌握运动时脂肪利用的特点与规律; 4.理解运动、脂代谢与健康的关系。 重点与难点:脂肪酸分解代谢的过程、酮体代谢的意义;运动时脂肪利用的特点与规律。第四章蛋白质代谢与运动 1.掌握蛋白质的概念、分子组成和基本代谢过程; 2.理解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辩证关系。 3.了解运动与蛋白质代谢和氨基酸代谢的适应。 重点与难点:运动时蛋白质和氨基酸代谢变化的规律;蛋白质的代谢过程; 第五章水无机盐维生素的生物化学与运动 1.了解掌握水的生物学功能与对运动能力影响 2.了解掌握无机盐的生物学功能及与运动能力的关系 3.了解掌握维生素的生物学功能与运动能力的关系 第六章酶与激素 1了解酶的特点,理解运动中酶的适应变化及运动对血清酶的影响和应用 2了解运动对

运动中水分子(一)

大英县天保中学导学案 科目化学主备人唐文才复核人:班级:姓名 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一) 学习目标: 1、会分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关系。 2、认识分子的基本特征。 3、了解水天然循环的过程,学会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水的天然循环现象。 学习重点:分子的性质 预习案 一、水的三态变化 1、水的三态变化的原因 水是由大量的水分子构成的,每个水分子都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用H2O表示水。水受热时,水分子获得能量,分子的运动速率加快,分子间的间隔增大,水由液态变成气态;水蒸气遇冷,水分子释放能量,分子的运动速率减慢,分子间的间隔缩小,水又由气态变成液态。 2、分子: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许多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的特征主要有三点:(1)分子很小、有质量。(2)分子之间有间隔(3)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二、水的天然循环 1、水的天然循环是通过水的三态变化完成的,在此过程中,太阳为水提供了能量。通过水的天然循环,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完成了水资源的重新分配 探究案 知识点1、水的三态变化 探究一、怎样从粒子的角度解释水的三态变化? 答: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当水分子获得能量时,运动速率增大,水分子之间 的间隔增大,水就由固态变液态,液态变气态;当水分子释放能量时,运动速 率减小,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减小,水就由气态变液态,液态变固态。 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 水受热变成水蒸汽后,水分子本身改变了。 B 气态水分子不断运动,液态和固态水分子不运动。 C 水的三态变化只是水分子之间的距离和分子的排列方式的变化,是物理变化。 D 水由水分子构成,冰由冰分子构成,水蒸气有水蒸气分子构成。

水分子的运动

课题:第二单元第一节水分子的运动(第一课时) 教学背景与定位 课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自学法 学生信息: 学生知道水能发生三态变化和发生这些变化的条件,通过第一单元中物质组成的奥秘的学习,相当一部分学生知道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但是却不了解分子的特征,不能自发地从微观角度去看待和分析物质的变化,对于水的凝结、蒸发等司空见惯的现象不易产生探究冲动。 教学起点分析: 教学起点应从身边接触到的生活实例出发来认识分子的特征,并适当增加一些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帮助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配以恰当的比如加深学生的理解。然后使学生自发地用分子特征去解释水的三态变化和水的天然循环以及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一些现象。 教学资源与设备 音像资料:水滴图片、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分子图片、模拟水蒸发时水分子的运动图片 实验仪器:烧杯、酒精灯、药匙、碘的升华仪器、温度计 实验药品:品红、水、酒精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水是我们地球上最常见的物质,也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我们每天都要喝水,用水,但大家对水熟悉吗? 生:有的答熟悉,有的答不熟悉。 师:如果有一个外星人(或一个刚出生的小孩)来到地球上,你准备怎样向他介绍你所熟悉的水呢? 生:思考后回答有:水是无色的、没有味道的、透明的液体。温度低时会结冰,温度高时能沸腾。水能洗衣服、浇花、灌溉农田、水能发电。水蒸气扩散到空气中能形成美丽的云朵,遇冷可变成雨、雪降落下来等等。 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不少,前面我们学习过世界万物都是由什么构成的? 生:极其微小的粒子构成的。 师:其中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粒子,同学们想不想探究一下分子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微粒? 生:想 媒体播放:水滴图片 师:大家知道水是由什么构成的? 生:水分子

鲁教版初中化学探秘水世界知识点归纳

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 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 一、水的三态变化: 1、三态变化的实质:水的三态变化就是由于水分子的运动导致了水的状态变化。水分子获得能量时,运动加快,分子间的间隔增大,水由液态变成了气态(或由固态变为了液态);失去能量时,运动减慢,分子间的间隔减小,水由气态又变回了液态(或由液态变为固态) 2、现象解释:能量—运动—间隔—状态 二、分子: 1、定义: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2、性质:(1)分子的体积、质量小;(2)分子在不断的运动;(3)分子间存在间隔;(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5)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子 三、水的净化方法 1、水的净化方法过程: ①沉降(除去水中颗粒较大的不溶性杂质),(明矾:絮凝剂,促进悬浮物质的沉降); ②过滤(除去水中不溶性固体杂质);③吸附(除去水中的有色或有气味的物质)、(活性炭:表面疏松多孔);④蒸馏(除去水中可溶性杂质,净化程度最高---得到的是蒸馏水);⑤消毒杀菌。(氯气) 2、分离物质的方法: ①过滤:分离不溶性固体和液体;②蒸发:分离可溶性固体和液体;③蒸馏: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 四、硬水和软水: (1)硬水:含有可溶性钙、镁化合物较多的水软水:含有可溶性钙、镁化合物较少的水 (2)判断方法:加入肥皂水搅拌,产生泡沫多的为软水,反之为硬水。 (3)转化方法:煮沸、蒸馏等 (4)硬水的危害:用硬水洗涤衣物既浪费肥皂,又不易洗净,时间长还会使衣物变硬。锅炉长期用硬水,易形成水垢,不仅浪费燃料,严重者可引起爆炸。长期饮用硬水有害身体健康。

水分子 氧原子 氢原子 氧分子 氢分子 分解 结合 三、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由单一物质组成的物质混合物:由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的物质 第二节水分子的变化 一、水的分解—电解水 1、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2、实验现象:通电后,两电极上都有大量的气泡产生,一段时间后,正极所产生的气体与负极所产生的气体体积之比约为1:2。 3、气体检验: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到正极产生的气体中,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证明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将燃着的木条靠近负极产生的气体,负极产生的气体能够燃烧,火焰呈淡蓝色,且罩在火焰上方的干而冷的烧杯内壁有水珠出现,证明负极生成的气体是氢气。 4、实验结论: ①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分解成氢气和氧气。化学反应为:2H 2O 通电2H 2↑+O 2↑ ②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5、反应的微观过程: 由电解水微观过程可知: ①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结合成新

体能训练学-专业2016-朱萍

附件2: 中国海洋大学体能训练学课程大纲(理论课程) 英文名称(Body Training) 【开课单位】体育系【课程模块】学科基础 【课程编号】040302101229 【课程类别】必修 【学时数】17 (理论17 )【学分数】 1 一、课程描述 (一)教学对象 本课程教学对象为运动训练专业三年级学生。 (二)教学目标及修读要求 1、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体能训练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掌握体能训练的基本方法与手段,掌握各个阶段训练体能训练计划和内容的制定方法;通过事 例分析,了解当前体能训练的趋向和发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熟练的书写不同项目的 体能训练计划,掌握基本的体能训练方法,掌握所从事项目的体能训练手段,为将来从事教 练工作打下理论基础。 2、修读要求: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要有目的性,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用理论指导实践活动,用实践充实理论知识。体能训练学还是一门不断完善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要勇于大胆实践,要有明确的概念和和指导实践的理论基础。理论与实践、于不同项目之间的关系、素质之间的体能转换都应该在学习中得到明确的认识和理解。 (三)先修课程: 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 二、教学内容 (一)第一章:绪论 1、主要内容:体能训练学的概念,建立体能训练学的的依据,体能训练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运动训练学研究的内容,竞技体育的特点,现代运动训练的发展方向。 3、重点、难点:体能训练学的概念、体育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运动训练实践发展的迫切需要、训练理论研究的必然结果;体能训练学研究的四种方法。 (二)第二章:体能训练的基本问题 1、主要内容:体能训练的内容,体能训练的价值,体能训练的原则,运动素质发展的敏感期。

运动的水分子教学设计

运动的水分子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鲁教版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第一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知道水能发生三态变化及发生这些变化所需要的条件,同时也有了一些有关分子运动产生的自然现象的经验,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学生也知道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但学生还不了解水的三态变化是水分子运动的结果,不能自发地从微观角度去分析物质的变化,对水的凝结、蒸发等司空见惯的现象不易产生探究的冲动。为此,本节的教学起点应当定位于从水分子运动的角度认识水的三态变化的实质。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从宏观上知道水的三态变化,能用蒸发、凝聚、凝固、液化等词语描述水的三态变化,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知道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但是对于“物质状态变了,其内部发生了什么变化?其中微粒怎么变?用微粒的观点怎么解释变化?”这样的化学问题还不能清楚认识,在这些问题的驱动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帮助学生建立微粒观,让学生重新认识水的三态变化,初步认识物质变化的微观本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分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关系,认识分子的特征。 2、能够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水的天然循环现象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水的三态变化中水分子的运动特点,学会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自然界中常见的现象。 2、初步建立宏观现象与微观世界的联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自然界中常见的水的三态变化入手,让学生感知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分子的基本特征 难点:用分子的特征解释一些现象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 一、水的三态变化 固态→液态→气态(物理变化) 不变水分子的大小改变水分子的数目 分子间的距离分子的排列方式 二、分子的特征: 1、分子很小(体积和质量)。 2、分子间有间隔。 3、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教学反思: 本节课要通过实验、图片及多媒体等直观手段,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常见的有关分子的现象。让学生确实感受到分子的存在,能体会到分子很小、有间隔、不停运动且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奇妙地跨越存在于微观和宏观之间的鸿沟,初步建立微粒观。

第六章 高聚物的分子运动

第六章 高聚物的分子运动 1假定聚合物的自由体积分数(f )的分子量依赖性为:n M M f f A +=∞ 式中A 为常数;下标M 或∞分别指分子量为M 或极大值时的自由体积分数。由上式试导出玻璃化温度(g T )与分子量的经验关系式M K T T g g -=∞)( 解:据自由体积理论,温度T 时的自由体积分数为: )(g f g T T T f f -+=α 设g f (g T 时的自由体积分数)和f α(g T 转变前后体积膨胀系数差)均与分子量无关。同理,对于分子量分别为M 和∞的则有: )()(M g f g M T T f f -+=α )()(∞∞-+=g f g T T f f α 代回原式: n g f g M g f g M T T f T T f A +-+=-+∞)()()()(αα 经整理后得: n f g M g M T T 1)()(?A -=∞α 对于确定的聚合物,在一定温度下,f α=常数,并令f α/A =K (常数),则得出: n g g M K T T -=∞)( 2如果二元共聚物的自由体积分数是两组分自由体积分数的线形加和,试根据自由体积理论,导出共聚时对玻璃化温度影响的关系式: )()()1()2() 1(2g g g g g g T T T T K T T W -+--= 式中,)1()2(/f f K αα??=,而g r f ααα-=?;2W 为组分2的重量分数;g T 、)1(g T 和)2(g T 分别为共聚物、均聚物1和均聚物2的玻璃化温度。 解:由自由体积理论:)(g f g T T f f -+=α

运动生物化学期末重点

绪论 运动生物化学是生物化学的分支,是研究人体运动时体内的化学变化即物质代谢及其调节的特点与规律,研究运动引起体内分子水平适应性变化及其机理的一门学科。是从生物化学和生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体育科学和生物化学及生理学的结合。 运动生物化学的研究开始于本世纪的20年代;在40-50年代有较大的发展,尤其是该时期前苏联的雅科夫列夫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于1955年出版了第一本运动生物化学专著《运动生物化学概论》;初步建立了运动生物化学的学科体系; 第一章 人体的物质组成包括水、糖、脂、蛋白质、无机盐以及维生素、激素、核酸等多种化合物酶的化学本质除有催化活性的RNA之外几乎都是蛋白质 据化学组成,酶可以分为:单纯蛋白酶类和结合蛋白酶类,在结合蛋白酶类中的蛋白质部分称之为酶蛋白,非蛋白质部分称为辅因子(或辅助因子)。 酶催化反应的特点为:酶作用的高度专一性、酶作用的高效性、可调节性及可代谢性以及高度的不稳定性 糖、脂肪与蛋白质是细胞的三大化学燃料,A TP为通用的直接能源。 人体各种运动中所需要的能量分别由三种不同的能源系统供给。即磷酸原系统、糖酵解系统、氧化能系统。 生物氧化中水的生成是通过电子呼吸链进行的,在呼吸链上有两条呼吸链,一条为:NADH 氧化呼吸链,一分子NADH进入呼吸链后可产生3分子的ATP;另一条为FADH2氧化呼吸链,一分子FADH2进入呼吸链后可产生2分子ATP。 一般将水解时释放的标准自由能高于20.92KJ/mol(5千卡/摩尔)的化合物,称为高能化合物。 第二章 糖无氧代谢(糖酵解)过程是在细胞的胞质中进行。 1分子1,6-2磷酸果糖可生成2分子3-磷酸甘油醛 正常情况下血糖浓度:4.5~6.7mmo/L 第三章 脂解过程中释放的甘油,只在肾、肝等少数组织内氧化利用,而骨骼肌中的甘油释入血液循环到肝脏进行糖异生作用生成葡萄糖。 在肝脏,每分子甘油氧化生成乳酸时,释放能量可合成4ATP;如果完全氧化生成CO2和H2O 时,则释放出的能量可合成22A TP。 在安静、空腹状态时,人的血浆FFA浓度为6-16mg%(0.1mmol/L)。 第四章 镰刀状贫血病是血红蛋白β链N端第6个氨基酸(Glu)改为Val 联合脱氨基作用的类型共分为两种:转氨基偶联氧化脱氨基作用与转氨基偶联嘌呤核苷酸循环 正常人血氨浓度一般不超过0.6μmol/L。 评价运动时体内蛋白质分解代谢的常用指标是尿素氮;尿中3-甲基组氨酸。 血尿素在安静正常值为3.2-7.0毫摩尔/升 第五章 CP是肌肉内高能磷酸键的贮存库,C-CP能量穿梭系统使A TP水解与A TP再合成紧密耦联。

运动的水分子知识点

一、水分子的运动 1、一定量的水,当它由固态变为液态,再由液态变为气态时,水分子的______和______不会变化,变化的只是水分子之间的_______和分子的________。 2、水分子获得_______时,运动______,分子间的间隔______,水由液态变成气态;失去_______时,运动______,分子间的间隔_______,水由气态又变回液态。 3、分子的性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水通过________,实现自身的天然循环。不断地为地球上的生物补充淡水资源,在这个过程中水发生的变化为________变化。 5、净化天然水一般步骤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第一步中常用到明矾,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第三步使用活性炭,因为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具有较强的_________作用,可以用来吸附_____或______中的_____或______。_________是净化程度最高的一种除杂方法。 6、过滤操作中用到的仪器有______ ,其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过滤操作中的一贴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低是指_________________ ,;三靠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 。 7、自来水厂通常对天然水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几步处理,使之达到饮用水的标准,再输送到千家万户。 8、由组成的物质称为混合物,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的物质称为纯净物。 9、分离和提纯物质的常用方法 (1)把不溶性固体与液体分离可用_____法; (2)把溶解在液体中的固体分离出来可用___________法; (3)把液体和液体分离可用_____法。 10、物质在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称为该物质的化学性质;物质_______________就表现出来的性质称为该物质的物理性质,如物质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11、电解水实验

运动的水分子教学设计电子教案

运动的水分子教学设 计

运动的水分子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鲁教版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第一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知道水能发生三态变化及发生这些变化所需要的条件,同时也有了一些有关分子运动产生的自然现象的经验,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学生也知道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但学生还不了解水的三态变化是水分子运动的结果,不能自发地从微观角度去分析物质的变化,对水的凝结、蒸发等司空见惯的现象不易产生探究的冲动。为此,本节的教学起点应当定位于从水分子运动的角度认识水的三态变化的实质。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从宏观上知道水的三态变化,能用蒸发、凝聚、凝固、液化等词语描述水的三态变化,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知道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但是对于 “物质状态变了,其内部发生了什么变化?其中微粒怎么变?用微粒的观点怎么解释变化?”这样的化学问题还不能清楚认识,在这些问题的驱动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帮助学生建立微粒观,让学生重新认识水的三态变化,初步认识物质变化的微观本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分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关系,认识分子的特征。 2、能够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水的天然循环现象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水的三态变化中水分子的运动特点,学会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自然界中常见的现象。 2、初步建立宏观现象与微观世界的联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自然界中常见的水的三态变化入手,让学生感知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分子的基本特征 难点:用分子的特征解释一些现象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 一、水的三态变化 固态T液态T气态(物理变化) 不变水分子的大小改变水分子的数目 分子间的距离分子的排列方式 二、分子的特征: 1、分子很小(体积和质量)。 2、分子间有间隔。 3、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教学反思: 本节课要通过实验、图片及多媒体等直观手段,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常见的有关分子的现象。让学生确实感受到分子的存在,能体会到分子很小、有间隔、 不停运动且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奇妙地跨越存在于微观和宏观之间的鸿沟,初步建立微粒观。

运动生物化学

这是运动生化后部分的复习资料,9.10.11章的主要以选择和判断的形式考察,6.8.12章各种题型都可能有 第六章运动性疲劳及恢复过程的生化特点运动性疲劳: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上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 在运动过程中出现了机体工作能力暂时性降低,但经过适当的休息和调整后,可以恢复原有机能水平。肌肉运动能力下降是运动性疲劳的基本特性和本质特征 运动性疲劳是运动训练中常见的一种正常现象。 运动性疲劳发生的部位及变化 疲劳的分类: 1、躯体性疲劳:主要表现运动能力的下降 中枢性疲劳:指运动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不能产生和维持足够的冲动给肌肉以满足运动所需的现象。 发生部位:起于大脑、止于脊髓运动神经元。 外周性疲劳:是指运动引起的骨骼肌功能下降,不能维持预订收缩的现象。 发生部位:发生于神经肌肉接点至骨骼肌收缩蛋白。 2、心理性疲劳:主要表现行为的改变。 一、不同时间全力运动疲劳时的代谢特点 1、超量恢复:是指运动时消耗的物质,在运动后恢复期,不仅可恢复到原来水平,而且在一定时间内出现超过原来水平的恢复现象。 二、运动后物质代谢的恢复 在训练课中,如何选择最适宜的休息间歇以保证完成训练量,又取得良好

的训练效果,是值得注意的问题。运动中,能源物质消耗、代谢产物增加;运动后,能源物质恢复,代谢产物消除;各种物质的恢复和消除所需的时间是不同的,通常用半时反应来描述其恢复或消除的快慢。 运动中消耗的物质,在运动后的恢复期中,数量增加至运动前数量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称为半时反应;而运动中代谢的产物,在运动后的恢复期中,数量减少一半所需要的时间也称为半时反应。 1、乳酸的消除作用 如果运动肌中有大量的乳酸生成,则选择氢离子透过肌膜达二分之一量的时间,作为适宜休息间歇的最适宜的时间。 目前研究结果认为,30秒全力运动的半时反应为60秒,因此,最适宜的休息间歇为60秒左右。 1分钟全力运动后,半时反应约为3-4分钟,因此,休息时间要长达4-5分钟。在运动后恢复期,乳酸的消除速率受休息方式影响。 磷酸原恢复规律的应用 在10秒全力运动中消耗ATP和大部分CP,运动后其恢复规律见表 在10秒以内全力运动的训练中。二次运动的间歇时间不能短于30秒,保证磷酸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至少恢复一半以上,就可以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组间休息间歇控制在磷酸原完全恢复时。由表9-15可见,组休息间歇在4-5分钟为宜,使机体活动在一个新的起点开始。 2、肌糖原的恢复 在短时间极限强度运动恢复期开始5小时内,肌糖原的恢复速度最快,完全恢复需要24小时左右。长时间、大强度运动后恢复期的前10小时,肌糖原恢复速度最快;肌糖原的完全恢复约需46小时;高糖膳食能明显加快肌糖原的恢复速度,如果不食用高糖膳食,则肌糖原在运动结束后5天都不能恢复到运动前的水平。 三、过度训练 过度训练(overtraining)是—种常见的运动性疾病,即由不适宜训练造成的

《水分子的变化》知识点总结

第三节水分子的变化 一、水的分解 1、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2、实验现象:通电后,两电极上都有大量的气泡产生,一段时间后,正极所产生的气体与负极所产生的气体体积之比约为1:2。 3、气体检验: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到正极产生的气体中,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证明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将燃着的木条靠近负极产生的气体,负极产生的气体能够燃烧,火焰呈淡蓝色,且罩在火焰上方的干而冷的烧杯内壁有水珠出现,证明负极生成的气体是氢气。 4、实验结论: ①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分解成氢气和氧气。化学反应为:2H2O通电2H2↑+O2↑ ②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分解结合 5、反应的微观过程: 水分子氧原子氢原子氧分子氢分子 由电解水微观过程可知: ①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结合成新的分子。 ②分子与原子的关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即分子可以分解成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 ③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成原子,而原子不可再分。 ④化学反应前后,发生改变的是分子的种类;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不变。 二、水的合成 1、氢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2H2+O2点燃2H2O 2、现象: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释放出大量的热量。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而冷的烧杯,烧杯内壁凝结有水雾。 【知识解读】 1、氢气的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氢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在标准状

况下,氢气密度为O.0899g/L,其质量约是同体积的空气质量的2/29,是最轻的气体。 2、氢气的化学性质: ①可燃性:纯净的氢气能在空气中安静燃烧,但是氢气与空气混合点燃易发生爆炸。所以在点燃氢气之前要检验氢气的纯度 ..............。“验纯”的方法:如图所示,收集一试管氢气, 用拇指堵住试管口,使试管口稍向下倾斜,移近火焰,移开拇指点火。若听 到轻微的“噗”声,说明氢气已纯净。若听到尖锐的爆鸣声,则表明氢气不纯。 3、氢气是二十一世纪最理想的能源:①热值高;②无污染; ③原料来源光。 三、化合反应及分解反应 化合反应分解反应 概念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 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特点多变一一变多 形式A+B→ABAB→A+B

运动生物化学 教学大纲

XX 学院 教学大纲 体育系2012级体育教育专业 2013级专接本 课程名称:运动生物化学 任课教师:XXX 2014年2月24日至2014年6月29日

XX学院体育系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运动生物化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运动生物化学 课程代码:108011106S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总学时:36 学分:2 适用专业:体育教育 先修课程: 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学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1.课程性质:《运动生物化学》是生物化学的分支,体育科学学科之一,也是体育科学中应用基础性的学科。本门学科是应用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方法,从分子水平研究人体运动时机体的化学组成、化学变化、能量转变和运动能力的发展与变化,并应用这些规律为运动实践服务的一门科学。 2.课程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有关运动生物化学基本理论、概念和方法,熟悉运动训练和体育锻炼中人体的生物化学变化特点,能应用运动生物化学的理论方法指导训练和体育锻炼,并为今后进一步学习体育教育专业相关课程打下基础。 3.课程任务:使学生明确运动生物化学的学科地位,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运动生物化学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化学的原理与方法,从分子水平探讨运动与身体化学组成之间的相互适应,运动过程中机体内物质和能量代谢及调节规律,并学会应用理论指导运动实践活动,为增强体质、提高竞技运动能力提供理论和方法。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 (一)理论部分 绪论 1.教学内容: 一、运动生物化学的概念与任务 二、运动生物化学的发展与展望 三、学习运动生物化学的意义与方法 2.教学目的与要求:

理解运动生物化学的研究任务,发展、现状及展望;了解运动生物化学在体育科学中的地位;激发学生学习本学科的兴趣;使学生树立整体观、动态观,用辩证的思维去看待生命、看待运动人体。 第一章物质代谢与运动概述 1.教学内容: 第一节运动人体的物质组成 一、组成人体的化学物质 二、运动对人体化学物质的影响 第二节物质代谢的催化剂——酶 一、概述 二、酶催化反应的特点 三、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 四、运动与酶适应 五、运动与血清酶 第三节运动时物质代谢 一、糖代谢 二、脂质代谢 三、蛋白质代谢 四、水代谢 五、无机盐代谢 六、维生素代谢 第四节运动时机体的能量代谢 一、腺苷三磷酸——ATP 二、生物氧化 2.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运动人体的物质组成、酶催化反应的特点、运动中生物氧化过程及ATP的合成;熟悉运动中机体物质代谢的基本知识;理解运动引起人体物质组成及酶的适应性变化。 第二章糖质代谢与运动 1.教学内容: 第一节糖概述 一、糖的概念和化学组成 二、糖的分类

九年级化学探秘水世界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探秘水世界 知识点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 一、水的三态变化: 1、三态变化的实质:水的三态变化就是由于水分子的运动导致了水的状态变化。水分子获得能量时,运动加快,分子间的间隔增大,水由液态变成了气态(或由固态变为了液态);失去能量时,运动减慢,分子间的间隔减小,水由气态又变回了液态(或由液态变为固态) 2、现象解释:能量—运动—间隔—状态 二、分子: 1、定义: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2、性质:(1)分子的体积、质量小 (2)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3)分子间存在间隔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5)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子 二、水的天然循环 太阳为水提供能量,水通过三态变化,实现自身的天然循环。既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又完成了水资源的重新分配。 三、水的净化方法(重点、难点)

1、水的净化方法过程: ①沉降(除去水中颗粒较大的不溶性杂质),(明矾:絮凝剂,促进悬浮物质的沉降) ②过滤(除去水中不溶性固体杂质) ③吸附(除去水中的有色或有气味的物质)、(活性炭:表面疏松多孔) ④蒸馏(除去水中可溶性杂质,净化程度最高---得到的是蒸馏水)、 ⑤消毒杀菌。(氯气) 2、分离物质的方法: ①过滤:分离不溶性固体和液体 ②蒸发:分离可溶性固体和液体 ③蒸馏: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 四、硬水和软水: (1)硬水:含有可溶性钙、镁化合物较多的水 软水:含有可溶性钙、镁化合物较少的水 2)判断方法:加入肥皂水搅拌,产生泡沫多的为软水,反之为硬水。 (3)转化方法:煮沸、蒸馏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