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届部编版语文八上14《白杨礼赞》普通教案

2019届部编版语文八上14《白杨礼赞》普通教案

2019届部编版语文八上14《白杨礼赞》普通教案
2019届部编版语文八上14《白杨礼赞》普通教案

14《白杨礼赞》教案20171021

长汀四中傅钦华

教学目的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分析描写黄土高原以及结尾与楠木对比的作用。

2.体会排比、反问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感受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3.感受中华儿女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教学重点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分析描写黄土高原以及结尾与楠木对比的作用。

2.体会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体会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2.感受中华儿女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大树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满目苍翠,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无限生机。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领略过“大雪压雪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今天我们将走进挺拔的白杨树,一起学习茅盾的《白杨礼赞》,感受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情怀。

二、作者介绍

茅盾(1896-1981,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沈德鸿,浙江桐乡人。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中篇小说《路》《三人行》,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其代表作《子夜》是中国现代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里程碑,显示了现代文学在长篇小说创作方面的实绩。

三、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41年3月,此时正处在抗战的相持阶段。作者于1939年3月到新疆讲学,第二年5月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10月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作者目睹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看到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粉碎了日本侵略者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抗日根据地。他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受到了鼓舞,写下了这篇激情洋溢的散文。

四、文体及语文知识——象征

1.文体

散文。

2.语文知识——象征

象征指的是借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寄以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的表现手法。它可以通过作者对象征事物特征的突出描绘,使读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出作者要表达的含义。运用这种表现手法,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可使复杂深刻的事理浅显化,还可以延伸表达的内蕴,创造一种艺术意境,以引起人们的联想,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效果。

五、检查预习

1.给加点字词注音

无边无垠.yín坦荡如砥.dǐ恹.恹欲睡yān 虬.枝qiú婆娑.suō 秀颀.qí

倔强.jiànɡ大毡.子zhān主宰.zǎi 倦怠.dài 楠.木nán 旁逸.斜出yì

2.解释下列词语

⑴主宰:支配。

⑵虬枝:像龙一样盘曲的枝条。

⑶秀颀:美而高。颀,高。

⑷婆娑:①盘旋舞动的样子。②枝叶扶疏的样子。③眼泪下滴的样子。

⑸伟岸:魁梧;高大。

⑹坦荡如砥:平坦得像磨刀石。砥(dǐ),磨刀石。

⑺旁逸斜出:(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逸,逃,逃跑。

⑻无边无垠:没有地域的界限,广阔无边的意思。

⑼纵横决荡: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⑽不折不挠:折磨不了,压迫不倒,形容意志坚强。

⑾潜滋暗长:暗暗地不知不觉地生长。滋,生长。

六、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朗读音频,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题目思考“礼赞”的含义是什么?说说文中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怎样

的感情。

礼赞是怀着敬意地赞扬的意思,“白杨礼赞”,也就是“礼赞白杨”,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3.文中多处出现“不平凡”,说一说白杨树“不平凡”的含义。

讨论并明确:

课文两次提到“不平凡”,两次“不是平凡”。“不平凡”就是伟大。白杨树是一种“极常见”和“极易生长”的树,它当然很平常,但以它外形的美,尤其是内在美来说,它是不平凡的。

4.文章反复出现的一句话是什么?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讨论并明确: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树”。这句话是本文的抒情线索。

七、研读文本

1.文章以“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开头,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明确:

开篇一句独立成段,起到了统领全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讲,首赞白杨树的“不平凡”,点明礼赞的原因。“实在”一词充满情感,“不平凡”点明了中心。起笔峻拔有力,赞美之情破空而来,给人深刻印象。从结构上来讲,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是本文的抒情线索,而且点明了文章的描述的对象——白杨,定下全文的感情基调——抒发了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2.自由朗读第2-3段,要找准表现以下内容的词句:黄土高原的特点,见到黄土高原的

感觉,见到白杨树时情绪的变化。

⑴特点: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⑵感觉:雄壮、伟大、单调。

⑶情绪:恹恹欲睡,惊奇地叫了一声音。

3.课文着力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象,其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明确:

写白杨树前先写高原,目的有两个。其一,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衬托它傲然挺立的形象;其二,暗写陕甘宁边区这个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象征意义作铺垫。

4.学生朗读第5-6段,思考几个问题。

⑴文章用哪几个词语来概括白杨树形象的特征?

讨论并明确:

作者用“力争上游”“笔直”来写白杨树,既概括了白杨树的外形特点,也揭示了它力求上进的内在气质。

⑵文章是如何从干、枝、叶、皮四个方面写白杨树的外形特点的?

讨论并明确:

写干,突出了白杨树的直;写枝,突出了它的直而紧靠;写叶,突出了它的向上;写皮,则主要点明它“微微泛出淡青色”。

⑶作者认为白杨树的性格特征是什么?请引用课文中的词语回答。

讨论并明确:

文章中用“倔强挺立”总写了它的内在气质,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恶劣环境下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5.“它没有婆娑的姿态……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段话运用拟人和对比的手法给白杨树以

高度的评价,这是先抑后扬的写法。具体说说怎么抑又怎么扬的?

讨论并明确:

两个“没有……”和“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似乎要否定白杨树的美,这是先抑。“但是……伟丈夫”笔锋一转,则是变抑为扬。否定的是“好女子”,肯定了“伟丈夫”,两词一对比更突出了白杨树与众树的不同。

6.第7段中的一组排比反问句在文中有什么表达作用?

讨论并明确:

连用四个“难道”的反问句,像剥笋一样一层深似一层地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引导读者去思考。四个反问排比句句法同中有异,由外向内,层层深入,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这四句连贯有力,赞美之情到这里发展到了顶点,这几句也是思想内容的精华所在,展现了一种更为广阔的境界。

八、课后作业

1.完成“思考探究”一、二1、三。

2.完成补充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上一堂课,我们由远及近地认识了白杨树,认识了它的不平凡,认识了它的质朴、坚强与挺拔。我们还通过朗读,学习了文中饱含激情的抒情语句,领略反问排比的激昂气势。可以说白杨树已经在我们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作者究竟是在赞美树还是在歌颂人,或者是在讴歌一种精神呢?今天就让我们来揭晓这个谜底吧。

二、思考探究

1.作者怎样由白杨树自身特点联想到要象征的事物的?

讨论并明确:

由白杨树质朴、严肃、坚强不屈的品格,联想到北方的农民;由傲然挺立的品格,联想到守卫家乡的哨兵;由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格,联想到抗日精神和意志。

2.怎样理解和掌握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讨论并明确:

本文赞美白杨树的目的是为了赞人,但又不直接说出来,采用这种含蓄的形式,把事物人格化,用具体的事物(白杨树)来表现某种意义。运用的是象征手法。

本文写于国民党反动派统治时期,如果正面表达作者鲜明的政治观点和火热的感情,是不能发表的,因而也就无法发挥文艺的战斗作用。北国风物,气象万千,作者挑选白杨树为描写

中心,由于它的枝叶一律向上,傲挺,引起对那些“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人们的尊敬和怀念。于是赋予树以“人”的性格和气质(伟岸,正直,朴质,严肃,坚强不屈,力求上进),借歌颂白杨树来抒发自己的情怀,歌颂力挽狂澜、拯救民族于存亡关头的祖国优秀儿女。

3.文章第7段已经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那么第8段是不是多余呢?

讨论并明确:

不是,第8段用抒情议论的笔调,“不但象征……尤其象征……”进一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说明“礼赞”白杨树的原因,点明全文的主题。所以这段文字绝不是前段的简单重复,作者所描述的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由于抒情议论的点染,显得更加鲜明突出。

4.作者在篇末交代楠木,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明确:

写楠木,一是以其“贵族化”与白杨树的“极普通”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白杨树的“不平凡”;二是引出那些赞美楠木的“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们”,表明了作者对共产党所领导的北方抗日军民的热爱,深化了中心。

5.本文为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选取了哪些材料,又是怎样体现“散文形散神聚”这一特

点的?

讨论并明确:

主要写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外部形态、内部气质以及它的象征意义。白杨树的生长环境空旷、辽阔,外部形态笔直、绝无旁枝、丫枝一律向上、绝不旁逸斜出,内在气质朴质、严肃、坚强不屈、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点点滴滴都显示着这种植物的不平凡。这就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6.本文是怎样巧妙运用对比烘托的?

讨论并明确:

文章开篇交代了白杨树的生长的环境——西北高原,为下文引出白杨树设置了大的背景,渲染了粗犷、豪迈的气氛,并且抓住“黄与绿主宰着”这一特色,突出了“雄壮”“伟大”,对下文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色泽起了正面烘托的作用。在描述白杨树的外形和精神时,又反复用“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与“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决不是平凡的树”相对比,突出白杨树的美;紧接着就其外形用“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的比喻先行一抑,转而用“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设喻一场,对比映衬,形神兼美。文章结尾把白杨与楠木作对比,怒斥国民党反动派,高声赞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显示了鲜明的爱憎感情和战斗风格。三、文章结构

全文可以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1):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第二部分(2-4):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5-6):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外形及气质,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7-8):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第五部分(9):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四、写作特点

1.象征手法,托物寄情。

本文中的白杨树,是作者寄托感情、表现感情内涵的象征物。它既是黄土高原上傲然挺立的白杨树,又是民族精神的化身。作者先充分描绘白杨树不平凡的外形及不平凡的内在气质、精神风貌,再通过联想,由树及人,歌颂了与白杨树极其相似的普通而又不平凡的北方农民,从而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

2.线索分明,结构精巧。

文章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围绕这个线索,作者起笔便直抒对白杨树的崇

敬和赞美之情:“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起笔峻拔有力,赞美之情破空而来,让读者一开头就获得了深刻的印象。接着,作者从景、形、神三个方面写尽白杨树的“不平凡”。先描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这是漫放;“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的白杨树,这是巧收。再从外形写到气质,最后在抒情与议论中直陈白杨的象征意义,再次疾呼“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以突出主题。

五、课后作业

1.完成“思考探究”二2、3。

2.完成“积累拓展”四、五。

3.完成补充练习三、四。

板书设计

(景美)

干——笔直

枝——靠拢坚强不屈

白杨礼赞外形特征(形美)朴质严肃

叶——向上力求上进

皮——光滑

力争上游

紧靠团结(神美)

倔强挺立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