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离骚导学案(教师版)

离骚导学案(教师版)

离骚导学案(教师版)
离骚导学案(教师版)

执笔:程彩霞审核:编号:姓名:班级:

《离骚》导学案﹙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语句。

2、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特征。

3、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4、分析屈原的人物形象,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学法指导】

诵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引导疏通诗句,学生自学互学

【重难点】

1、对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3、屈原的人物形象,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预习案

【知识链接】

1、识作者

①.忧国忧民的政治家。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他出生于楚国贵族之家,与怀王同祖。他学识渊博,善于外交辞令。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因此,他有着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有九年之久。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明忠贞爱国之怀,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端午节,人们用吃粽子、赛龙舟的方式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②.永放光芒的诗人。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体,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屈原的代①①表作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离骚》是屈原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闪耀着鲜明的个性光辉,是屈原全部创作的重点。

③.世界文化名人。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将屈原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法国文学家拉伯雷、古巴作家和民族运动领袖何塞·马蒂)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2、“楚辞”

①诗体名。屈原吸收楚地民间语言和民歌形式而创作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称“骚”体。他的句法参差错落,打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格调;篇幅也较长,这都宜反映更为复杂的思想内容。大量使用虚词“兮”。楚辞作品都是“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的,所以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汉代人把这种别具风格的文体称之为“楚辞”,以后又称为

“骚体”。

②总集名。西汉刘向所辑,收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的诗歌作品,主要是屈原的作品。

特色:“楚辞”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溶化神话传说,塑造鲜明形象;以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

3、《离骚》的创作缘由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引刘安《离骚传》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又说:“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屈原的“忧愁幽思”和怨愤,是和楚国的政治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离骚》就是他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 是屈原面临个人与国家的厄运而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是一个崇高而痛苦的灵魂的自传。

4、风骚

风骚释义

风骚1〈书〉①风指《诗经》中的《国风》,骚指《楚辞》中屈原的《离骚》,后来泛称文学。②在文坛居于领袖地位或在某方面领先叫领风骚。

风骚2 [指妇女举止轻佻:卖弄~。

风骚3 清赵翼论诗“李杜诗篇万人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风骚出处

1、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

2、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沁园春·雪》

风骚延伸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大约500年间的诗歌;《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总集。它们分别是先秦时期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的辉煌结晶,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故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风”、“骚”并称。“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注:到后来风骚变成了学问的代名词,“文人”也就可以称为“骚客”。如果某人喜欢卖弄学问的话,那么就说他“卖弄风骚”。

5、《离骚》

《离骚》前半部分,作者反复倾诉其对于楚国命运的关怀,表达了他要求革新政治、与权贵集团斗争的强烈意志;后半部分又通过神游天上、追求理想的实现和失败后欲以身殉的叙述,反映出他热爱楚国的思想感情。作品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喻、大量的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形成绚烂的文采和宏伟的结构,表现出积极浪漫主义的精神,对后世文学有深远的影响。全诗 372 句, 93 节, 2464 字,课文是节选。“离”,通“罹”,“遭遇”之义;“骚”,“忧愁”义。“离骚”,即“遭遇忧愁”的意思。

6、浪漫主义创作方法

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浪漫主义的特点表现为:着重表现对内心情绪的抒发,对理想的追求;在形式上,浪漫主义并不

注重对现实的刻意临摹和揭示,喜欢用瑰丽的语言、奇特的想象来塑造形象;在艺术手法上,常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夸张、比喻等,来营造或神奇险怪,或奇妙虚幻的艺术境界。

导学过程:

一、诵读指导

《楚辞》以六、七言为主,兼及四、五、八、九言,并多用楚地口语“兮”字。朗读时,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好它的节奏特点。一般是每句诗两至四个节拍,随文切分。以第一节为例:

长太息 / 以 / 掩涕兮,——哀 / 民生/之/多艰。余 / 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 朝谇/而/夕替。

模仿上面所举诗句节奏,朗诵《离骚》诗章。

二.疏通全文,根据注释注疏全文。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翻译划线句。

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 )兮,謇朝谇( )而夕替( );

2.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 )之以揽( )茞。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3.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 )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 )以为度。

4.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5.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翻译:方与圆怎能互相配合? 志向不同怎能彼此相安?

6.屈心而抑志兮,忍尤( )而攘( )诟。伏()清白以死直( )兮,固前圣之所厚( )。

翻译:只好暂时委屈心志,抑制感情,忍受责怪,容忍咒骂。保持清白,死于直道,这本是前圣所称道。

三、概括第1段写作思路:

(1)政治理想:哀民生、遵规矩、施美政

(2)诗人遭遇:忠而被贬

(3)自表心志:余心所善,九死未悔

(4)被贬外因:1、君主荒唐

2、小人造谣

3、时俗工巧

4、风俗伤败

(5)被贬内因:1、处境艰难,不为丑态

2、不与小人同流合污

3、效法先贤,伏清死直

探究案

1、屈原一心想实现美政,又为什么“朝谇而夕替”被流放?

屈原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但坦荡的胸怀,磊落的品性,决定了他为自己的政治思想,

不会瞻前顾后,更不可能中途更改主张,所以,遭到小人的诬陷,得不到楚怀王的信任。原因:a亦余心之所善兮b众女嫉余之峨眉c固时俗之工巧兮背绳墨以追曲。

2、《离骚》多用比兴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并从诗中找出一些例子来,分析它们各自的寓意

比兴手法在《离骚》中广泛运用。它“依诗取兴,引类譬喻”,而且还把比兴与要表现的内容合而为一,具有象征意义。比如通篇以香草象征诗人的高洁品质就是这种情况。而且,《离骚》中的比兴,不像《诗经》那样只是一个片段,而是系统的、一个接一个的,充分表现了所要表达的内容。诗中诗人以女子比贤者,由此出发,又以男女关系比君臣关系;以众女妒美比群小妒贤,如文中的“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这样一来,所用的比喻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全诗也就因此而显得生动形象,丰富多彩。示例如下。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灵修”本意是神仙,这里指君王。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以“蛾眉”(即美貌)比拟自己的美德,以“众女”肆意造谣、中伤自己比拟朝臣对自己的造谣、中伤。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鸷”指鹰、雕一类凶猛的鸟,“鸟”指一般的鸟,这里分别比拟诗人自己和周围群小。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所写的衣着佩饰都比拟诗人的美德。

3、你认为屈原和楚王、群臣产生矛盾的根源是什么呢?

屈原的“美政”理想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这是导致他在现实中碰壁的根本原因。“举贤授能”就是要任人惟才,反对世卿世禄,限制旧贵族对权位的垄断;“循绳墨而不颇”就是要完善法度,限制旧贵族的种种特权。这极大地触犯了楚国旧贵族的利益。屈原意识到楚国的危险处境,深知楚国只有改革政治,才能富强起来,才能与强秦抗衡。他一心为国家的前途考虑,群臣却只顾自己眼前的利益,这就形成了尖锐的矛盾。楚怀王昏庸浅薄,经不起小人挑拨,不能采纳他的主张,疏远了他。

【学后反思】

《离骚》导学案﹙第2课时﹚

重点难点

1、对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3、分析屈原的人物形象,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自学检查;

一、疏通文章,根据注释注疏全文。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翻译划线句。

1、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我调转车子走回原路,趁我迷途还不太远的时候。

2、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 )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翻译:我进仕未成反遭怨尤,不如退休重修旧服。

3、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 )芳。

翻译:没人了解我也就算了,只要我的感情真正芳洁。

4、高( )余冠之岌岌( )兮,长( )余佩之陆离(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

芳洁(贤士)与污垢(佞臣)混杂一起,只有纯洁品质不会腐败。

5、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

翻译:我忽然回头纵目远眺,将往观四面遥远的地方。

6、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

翻译:虽粉身碎骨我也不会改变,难道我的心会受到惩罚

二、概括第2段写作思路:

(一)、退隐闪念:1、后悔犹疑

2、去高洁之地

3、退修初服(反思)

(二)、爱国决心 1、继续上路

2、芳香弥章

3、好修为常

4、体解未变

三、《离骚》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离骚》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想象瑰丽、奇特,运用比喻、对偶等修辞格和象征等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节奏鲜明,富有感染力。

首先,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如:①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蕙纕”“揽茝”比喻自己的美德)以采摘香草喻加强自身修养,佩戴香草喻保持修洁等。②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灵修”,神圣,喻指君王。“众女”喻指许多小人。“蛾眉”喻指高尚德行)③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绳墨”喻指准绳、准则)④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鸷鸟不群,方圜不能相合,比喻君子不能与小人同流合污)⑤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初服”比喻原先的志向)⑥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制芰荷”、“集芙蓉”比喻自己要保持芳洁与美好)

其次,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如“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等,将“兮”字去掉,对偶之工与唐宋律诗对仗无异。

再次,全诗以四句为一节,每节中又由两个用“兮”字连接的若连若断的上下句组成,加上固定的偶句韵,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

四、我的感知或者疑惑:

探究案

1、诗中主人公的形象是怎样的?试从外部、内部两个角度来把握。

首先,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的特征。“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其次,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

第一,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规矩”“绳墨”),主张举贤授能。

第二,他主张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哀民生之多艰”“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

第三,他追求真理,坚强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这个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也给了他们以力量。

2、浪漫主义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浪漫的语言

讲究文采,喜爱铺陈,华美艳丽的辞藻使得诗歌色彩秾丽炫目

(二)、浪漫的手法

1.“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对比。

2.全诗中各种比兴手法构成完整的系统,连缀成一个华美的深远的整体境界。

(三)、浪漫的句式

1.句式长短参差,自由灵活。

2.“兮”字助势,使得诗句宛转纡徐,富于抒情色彩。

(四)、浪漫的想象

纵横驰骋的想象,铺陈描叙的写法,“香草美人”的比兴构筑出一个瑰奇幻丽的艺术境界。

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国、人间和幻境、过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想世界,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

(五)、浪漫的精神

义无反顾的人生之路

“亦余心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3、你对屈原的怀石沉江是怎么看待的?

不赞同:屈原虽遭楚王放逐但楚国人民并没有抛弃他,他自感面君无望,心中的理想无法实现,便抱石沉江,这其实是文人心理脆弱的表现。他应坚强地活下来,活着便有希望。

可以理解:作为那个时代的文人,即便他出身贵族,他和君王仍是附庸和主人的关系,他的理想只有在君王赏识并支持下才能实现,他的高洁的节操只有君王帮他力排众议时才能保持,当君王不赏识他,不支持他,他便失去了支撑他的柱石,若不想改节,不想改变自己,那么,他只有走这一条路。我想屈原走向这条不归路是无奈的,并不是他真心所愿。

透过《离骚》,我们看到的是诗人披兰佩蕙,芳洁清峻的美好形象和刚直不阿,忠贞执着的伟大人格。面对现实的污浊险恶,屈原清醒地认识到前途的艰险和命运的多舛,但他不愿屈心抑志,宁愿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九死而未悔。对国家真挚深沉的爱和对自我高洁人格的坚持,使屈原始终坚守理想,生死以之,最终以死殉志。而由其心血凝成的《离骚》,也因此塑造了一个光照千古的不朽人格,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精神和人格的形成。

4、练笔:读了《离骚》后,你是如何看待屈原的呢?以“屈原,我想对你说”开头写一段话。

拓展练习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邹明府游灵武(唐)贾岛

曾宰西畿(jī)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

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步骤一)①诗中刻画了邹明府清正廉洁的官员形象。

(步骤二)②通过刻画细节描写了主人公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债台高筑,只好卖剑偿还,满载而归的仅有一车诗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抵不住透骨寒风。客居边镇听号角报晓,深居简出,向往宁静生活等形象特点。

(步骤三)③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作者对其清廉品德的敬佩与赞美。

二、高考真题

1、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经因佩戴蕙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的表示:“,”

2.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

“,”

3.《离骚》中与成语“方枘圆凿”意思相似,表达“道不同不相为谋”之感的两句是:“,”

4.在《离骚》中,面对污浊的看不到希望的环境,屈原感到烦闷忧郁,潦倒失意,孤独走投无路,他发出了痛苦而无奈的浩叹:“,”

5.屈原在《离骚》中,用“,”表达不怕粉身碎骨、坚守自己志向的决心。

6.《离骚》一文中,写出了群臣嫉贤妒能,肆意对屈原造谣中伤的句子是:“,”

7.屈原在《离骚》中运用比兴手法,以用荷缝衣来象征自己高洁品质的两句是:“,”

8.《离骚》诗中,屈原愤世嫉俗,批判世人的两种丑陋行为:“,,,

。”此非徒古人有之,今人亦然。

9.屈原在《离骚》中用榫头和榫眼做喻体,来陈说自己不能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句子是:“,”

10.《离骚》中写要学习古代圣贤保持清白而献身正道的诗句是:“,”

11.《离骚》中表明自己即使佩带芳草和玉佩,但是自己光明纯洁的品质没有亏损的两句:“,”

12.《离骚》中写自己虽崇尚美德约束自己,多少年仍然遭到贬黜的两句:“,”

13.诗人怨恨楚怀王昏聩糊涂,轻信谣言的语句是:“,”

14.《离骚》中屈原通过加高自己的帽子和佩带表明要使自己品格更加高洁的两句:

“,”

15.《离骚》中可用“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来解释的句子是:“,”

16.《离骚》中可用“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来解释的句子是:“,”

三、用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幅有关春节和端午节的对联。要求:上下联各为七字,寓意连贯,符合节日和对联的特点,不得重复使用短语。(6分)

门上桃符碧波竞舟江边柳线青艾驱瘴

迎春绿十里欢耀眼红千家乐

春节联:江边柳线迎春绿门上桃符耀眼红

端午节:青艾驱瘴千家乐碧波竞舟十里欢

屈原名句

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3、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4、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5、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

6、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7、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

8、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衣;沧狼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9、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10、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其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于日月争光可也。

——《史记》

默写题答案:

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2、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3、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

4、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5、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6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7、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8、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9、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10、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11、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 12、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13、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14、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15、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16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教学反思

离骚导学案(含练习与答案)

《离骚》导学案(含练习与答案) 一、资料链接 1、作者及其作品 屈原(约前339~约前278),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 屈原的作品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屈原的作品还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如他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这种“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对照,产生了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屈原的作品形式上参差错落、灵活多变;语言上采用了大量楚地方言,极富于乡土气息;其方言土语大都经过提炼,辞藻华美,传神状貌,极富于表现力。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2)、文体特点 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起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

离骚-导学案(教师版)------祁阳二中------杨年生

《离骚》导学案(教师版) 【学习目标】 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重点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3.学习理解本诗以比喻、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及与作者理想的关系。 4.有感情地朗诵全文,细心体会其节奏、韵律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朗诵、品悟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学习重点】 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课时建议】2课时 》 预习案 【知识链接】 1、屈原生平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屈原“美政”的另一体现是民本思想。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长太息以掩涕兮,。” 屈原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对应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因受小人的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示忠贞爱国之怀。 2、楚辞 “楚辞”是以屈原为代表的战国时期的一批楚国作家在学习楚国民歌基础上,创造、发展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地”,故谓之“楚辞”的一种诗歌形式。《楚辞》则是由西汉刘向编辑的屈原、宋玉等楚国作家作品的总集名。《楚辞》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俗习尚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怀风格,无不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其次,楚辞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以大量的“兮”字作衬字。这是楚辞的基本特征,它们是与中原文化交相辉映的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楚辞的作者主要是屈原,在他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一些楚辞作家:宋玉、唐勒、景差等人。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辨》等。 3、有关《离骚》 关于《离骚》篇名的涵义,古今各家说法不一。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释为“离忧”。班固在《离骚赞序》中释为“遭忧”。王逸在《楚辞章句》中释为“别愁”。后人多各从其一说。近世学者,认为“劳商”与“离骚”均系双声字,“离骚”即“劳商”之转音,因而推论《离骚》本为楚国古乐曲名。 文学上常以“风骚”并称。"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离骚》导学案(学生版)

《离骚》导学案(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课文重点字、词、句的用法和意思:; 2.理解掌握“香草美人”式的“比喻”手法 3.鉴赏重要语句,感受屈原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学习重点】 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2、鉴赏重要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学习难点】 1、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学法指导】 了解背景知识;用好课本注释及工具书,读懂全文,准确理解重要词语和句子的意义。【知识链接】 1.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名平,字原,战国时代楚国人。初辅楚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学识渊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后遭到守旧贵族子兰、靳尚等人的谗害而去职。顷襄王时被放逐,长期流浪沅湘流域,比较接近人民生活,对黑暗现实愈益不满。后因楚国的政治更加腐败,首都郢亦为秦兵攻破,他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遂投汨罗江而死。所作《离骚》《九章》《九歌》等篇反复陈述其政治主张,揭露统治集团昏庸腐朽、排斥贤能的种种罪行,表现了他对楚国国事的深切忧念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 《离骚》是屈原自叙平生的长篇抒情诗,是一首充满爱国主义炽热感情,构思奇幻,色彩绚丽的积极浪漫主义杰作。全诗93节372句2490字。前部分32节,以写现实为主,追忆身世、抱负、遭遇;后部分60节,以写想象为主,写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尾声1节,总结全诗。《离骚》是屈原的最重要的代表作,也是楚辞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课文节选部分: 离骚 屈原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离骚》导学案1

《离骚》导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能力和方法目标:诵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屈原的生平,领悟其爱国的实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预习案 Ⅰ。教材助读: 1.关于屈原: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屈原“美政”的另一体现是民本思想。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对应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因受小人的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示忠贞爱国之心。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2.关于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 ,它的直接血缘关系的是在南方土生土长的歌谣。1、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2、楚辞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以大量的“兮”字作衬字。”在战国中期,随着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于是形成为一代文学样式。楚辞的作者主要是屈原,他创作了许多不朽作品。在他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一些楚辞作家:宋玉、唐勒、景差等人。 3.关于《离骚》: 《离骚》是屈原最重要的代表作。全诗三百七十二句,二千四百六十四字,是中国古代最为宏伟的抒情诗篇。其写作年代,或以为在怀王晚年,屈原第一次遭放逐以后;或以为在顷襄王时期,屈原第二次被放逐以后。

《离骚》学案

第二单元 5离骚 学习目标 1.了解楚辞的特点,学习本诗以比兴为主的表现手法。 2.反复吟咏,体会屈原内心的幽怨、痛苦之情。 3.理解诗人内心的痛苦,把握作者高洁的情操。 自主认识 一、整体感知 1.查阅资料,了解屈原是一个什么样的历史人物;了解《离骚》的内容和诗人的经历。 2.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本大意,标识难解之处。 3.画出表现屈原高尚品质和爱国情怀的诗句,熟读成诵。 二、自练自测 1.指出下列加点词的用法。 (1)之哀民生之多艰长余佩之陆离 (2)以 2.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不吾知其亦已兮() (2)长余佩之陆离() 三、质疑问难 请将预习过程中的疑问写在下面,并在小组内部讨论解决。 合作探究 1.你觉得“兮”字应该怎样来读?为什么?《离骚》中大量运用语气助词“兮”,其作用是什么? 2.本诗带有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基调? 3.面对不公平的待遇,屈原的选择是什么?哪些诗句体现了诗人的心志? 4.对于《诗经》和《离骚》里的比兴手法,你都有哪些理解?谈谈二者的异同点。

5.结合诗句和自己的想象,说说诗歌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课堂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修姱.(kuā)朝谇.(zuì)谣诼.(zhuó)揽茝.(chǎi) B.溘.死(kè) 侘傺.(chì) 鸷.鸟(zhì) 方枘.(ruì) C.芰.荷(zhī) 偭.规矩(miǎn) 羁(jī) 攘.诟(rǎnɡ) D.方圜.(huán) 杂糅.(róu) 岌.岌(jí) 兰皋.(ɡāo)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朝谇 ..: ②竞周容 ...以为度.: ③延伫 ..: ④高.余冠之岌岌 ..兮: 3.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又申.之以揽茝申:申述,说明。 B.忍尤而攘.诟攘:忍受。 C.苟余情其信.芳信:确实。 D.长余佩之陆离 ..陆离:修长的样子。 4.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长声叹息,掩面垂泪啊,哀伤百姓的生活多灾多难。 B.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也是在我的心中所向往的美德啊,纵然九死我也不后悔。 C.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雄鹰和凡鸟不合群啊,自古以来就是这样的。 D.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保持清白即使死了也值得啊,本来是古代圣贤所推崇的。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怨灵修之浩荡 ..兮,终不察夫民心。 B.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 C.芳与泽其杂糅 ..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D.佩缤纷 ..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离骚》的节选部分,回答6~8题。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6.屈原受屈遭贬的政治原因,诗中提及三个方面,请各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出来。

(必修2)《离骚》导学案(吴立光)学生版

《离骚》导学案 年级:高一学科:语文模块:必修2 章节:第二单元第5课 知识链接 1、了解屈原生平 屈原(前340~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创作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哥白尼、莎士比亚、但丁、屈原)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2、了解“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楚辞的作者主要是屈原,他创作了许多不朽作品。在他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一些楚辞作家:宋玉、唐勒、景差等人。 楚辞的特征,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除此之个,<<楚辞>>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俗习尚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怀风格,无不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其次,楚辞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以大量的“兮”字作衬字。 3 了解端午节 4、填空: 屈原,字___________,名___________,战国时期___________国人,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开创了一种新诗体________,又因以屈原作品《___________》为代表,所以,后世也称此诗体为___________。 屈原的作品有《》《》《》《九章》《远游》《卜居》和《渔父》等,《离骚》是屈原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及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鲁迅称屈原作品“”。 《离骚》,是《楚辞》代表作品,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离骚”者,犹___________也,意为屈原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学习过程 《离骚》第一课时 一、揭示目标,学法指导: 对联导入:哀怨托离骚,生而独开诗赋立。 孤忠报楚国,余风波及汉湘人。 沉思高举洁白清忠 汨罗江上万古悲风. (一)本课目标: 1、诵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语调和感情。 2、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结合预习案完成)。 3、结合注释初译课文。 (二)学法指导: 1.诵读法,首先音读,读准字音;然后意读,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记忆法,熟记关于屈原的基本文学常识。 二、学生展示、教师精导: (一)学生“音读”。 1、对照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要利用工具书查对,注意古今读音不同的字,注意近 音字不要混淆,注意通假字的读音。 完成《长江作业本》上的字音、字形的题目。 2、播放朗读录音,学生用心体会。 (1)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2)“兮”字是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 诵读指导 《楚辞》以六、七言为主,兼及四、五、八、九言,并多用楚地口语“兮”字。朗读时,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好它的节奏特点。以第一节为例: 长太息 / 以 / 掩涕兮,——哀 / 民生/之/多艰。余 / 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 朝谇/而/夕替。 模仿上面所举诗句节奏,朗诵《离骚》诗章。 3、指名学生朗读,点评。 4、全班齐读课文。 (二)学生“意读”。 借助课下的注解,疏通诗歌内容,注意实词的解释。 三、边练边清、巩固提升写下自己翻译中的疑难之处: 《离骚》第二课时 一、揭示目标,学法指导: (一)本课目标:整体把握课文结构,分析文章内容。 (二)学法指导: 1.意读法,继续看注释理解诗歌内容,分析归纳层意。 2.讨论探究法,理解屈原的思想感情。 二、整体把握课文结构 1、思路。《离骚》集中反映了屈原的爱国思想感情,表达了举贤授能、修明法度以统一中国的进步政治 思想,以及献身祖国的爱国感情,体现了决不苟且偷安、同流合污的光辉峻洁的伟大人格。全诗共93节,课文节选的是第20节至第32节,共13节,52句。

《离骚》导学案答案知识讲解

《离骚》导学案答案

《离骚》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屈原、《离骚》、《楚辞》等文学常识。 2、读准字音和节奏,体会诗的情感、韵味。 【学习重难点】以读带悟,体会情韵。 【知识链接】关于作者屈原(约前339~约前278), 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出身贵族,娴于辞令,明于治乱,曾位居左徒、三闾大夫。对内积极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与楚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遭群小诬陷,被楚怀王疏远、顷襄王放逐,流放江南。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身殉政治理想。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爱国诗人,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等。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将《楚辞》中的《离骚》与《诗经》中的《国风》并列,合称“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关于《离骚》屈原代表作,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全诗373句,2400多字。开创了中国文学以鲜花、香草来比喻高洁君子;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小人;以钟爱香草来象征品德修养的传统。这种“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对照,有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诗中大量运用古代神话和传说,通过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神话人物以及地上和天国、人间和幻境、过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想世界,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屈原在《离骚》中塑造了抒情主人公的崇高形象,深刻揭露了政治黑暗、贵族腐朽和楚王昏庸,表现了“举贤而授能”的“美政”理想、“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表现了他忧国忧民、坚持节操、矢志献身的决心。这些精神品质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 “离骚”,司马迁释为“离忧”;班固进而释为“罹(遭受)忧”,以“离骚”为“遭忧作辞”;王逸则说:“离,别也;骚,愁也。”把“离骚”释为离别的忧愁。二说均通。 关于文体骚体诗: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后人称之为骚体诗。因其语言上采用大量经过提炼的楚地方言,故亦称“楚辞体”。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又继承了散文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是《诗经》之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主要作者还有宋玉等。 相关对联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长沙岳麓山的三闾大夫祠) 痛饮读离骚,放开古今才子胆;狂歌吊湘水,照见湘潭渔夫心。(长沙屈原贾谊二公祠) 泽畔行吟,五月孤忠沉夜月;离骚寿世,三闾遗恨泣秋风。(兴化三闾遗庙对联) 亲不负楚,疏不负梁,爱国忠君真气节;骚可为经,策可为史,经天纬地大文章。(长沙屈贾祠楹联) 千古名胜又重新,是谁润色江山?应追思屈子文章、贾生才调;四面烽烟都扫尽,到此安排樽酒,好携来洞庭秋月、衡岳春云。(湖南长沙屈贾祠) 【学习过程】 一、注音,识记字形 苗裔(yì)孟陬(zōu)庚寅(gēng yín)揆(kuí)肇锡(zhào cì) 朕(zhèn)扈江离(hù)辟芷(pìzhǐ)纫秋兰(rèn)汨余若(yù) 朝搴阰(zhāo qiān pí)弃秽(huì)驰骋(chí chěng)颛顼(zhuān xū) 二、整体感知,疏通文意(学法指导:运用自身基础,结合课下注释,抓重要词语。) 离骚(节选)屈原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苗裔:后代) (朕:我 ) (皇:大、美)(考:已故的父亲)(摄提:寅年)(贞:正当)(孟陬:正月、寅月)(庚寅:庚寅日)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览:观察)(揆:思量)(初度:初生时节)(肇:始)(锡:“赐”)(名:取名)(字:起表字)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纷:众,多)(内美:内在美质)(重:再加上)(修:美好的)(能:才能)(扈:披)(辟:“僻”)(纫:联缀)(佩:所佩的饰物) 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屈原列传-导学案

《屈原》活动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 2.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重点难点】 1.积累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 2.学习本文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3课时 【活动过程】 一、自学质疑 (一)结合注释,了解本文主人公——屈原。 屈原(前340——前278年),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我国第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开创楚辞体诗歌新样式,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代表作为抒情长诗《离骚》。主要作品有《天问》、《九歌》、九章》等。汉代刘向把它们合编成《楚辞》。屈原有才干,有远见,对楚国忠心耿耿,却一被楚怀王疏斥,再被顷襄王流放,直到怀石沉汨罗而死。 (二)朗读课文,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给下列字词注音。 属.(zhǔ)草稿谗谄 ..(Chán chǎn)惨怛.(dá)谗人间.(jiàn)之 帝喾.(kù)濯淖 ..(zhu?nào)皭.(jiào)然泥.(nia)而不滓.(zǐ)商于.(wū)屈匄.(gài)靳.(jìn)尚唐昧.(m?)咎.(jiù)忠臣之分.(fan)被.(pī)发餔.(bū)其糟相随属.(zhǔ ) 啜.(chu?)其醨.(lí)汶汶 ..(m?n m?n)温蠖.(hu?) (三)默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或工具书,逐字逐句理解文章意思,并用现代汉语进行翻译。 (四)速读全文,给全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的大意。 第一部分(1—3)屈原由见“任”而见“疏”。 第二部分(4—10)屈原由见“黜”而见“迁” 第三部分(11—12)屈原自沉汨罗江的经过及屈原死后的影响 (五)通览课文,按照“通假字”、“词类活用”、“重点语句翻译”等类别,进行文言知识积累。 示例:博闻强志.“志”同“记”,记忆力 (六)反思自学过程,写下你在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

江苏省苏州市蓝缨学校高考语文《离骚》课时复习教案

江苏省苏州市蓝缨学校2014年高考语文《离骚》课时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了解屈原诗中的“香草”“美人”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及人格节操。 3、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丰富的想像、形象的描述。 4、掌握文言实词、虚词。 教学重、难点: 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3、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请大家猜一下这幅对联和哪位历史人物有关? 对联:哀怨托离骚,生而独开诗赋立。 孤忠报楚国,余风波及汉湘人。(屈原) 二、介绍作者及其作品 1、屈原(约前339~约前278),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 屈原的作品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屈原的作品还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如他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这种“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对照,产生了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屈原的作品形式上参差错落、灵活多变;语言上采用了大量楚地方言,极富于乡土气息;其方言土语大都经过提炼,辞藻华美,传神状貌,极富于表现力。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人格,千

高中语文必修二《离骚》学案(附答案)(2)

高中语文必修二《离骚》学案(附答案)(2) 高中语文必修二《离骚》学案 文章来自:xx 学习目标: 1、思想目标:理解《离骚》的思想内容,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主义情感。 2、知识目标:了解《楚辞》、《离骚》的文学价值;掌握“修姱”、“羁”、“谇”、“怨”、“浩荡”、“溘”、“尤”、“反”、“忳”等实词以及“虽”、“兮”、“以”等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3、能力目标:吟诵注意节拍、重读和情感,培养学生阅读背诵古诗文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1、赋与比的写法; 2、“香草美人”的意象体系。 3、屈原的精神与理想在诗中的体现。 第一课时 一、 1、简介: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创了现实主义的诗风,与之相提并论的《楚辞》则开创了浪漫主义的诗风。所以,“风骚”就成了文学的代名词。

2、解题:《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它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长篇抒情诗。 “离”,通“罹”,“_______”义;“骚”,“________”义。“离骚”,即“________”的意思。司马迁解释“离骚”为“离忧”;班固解释为“遭遇忧患”;王逸解释为“离别的愁思”;也有人解释为“牢骚”。现多采用班固的解释。 3、屈原: 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名_____,字____,又自云名_____,字_____。战国楚人。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改革政治,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其政治理想的内容是“美政”。后遭谗去职,两次被流放,因无力挽救楚国灭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投汨罗江而死。其主要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三、诵读课文 1、指导朗读 注意节拍如:长太息/以掩涕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讲解:一般每句二至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2、注意延长如:悔相道之不察兮——忽反顾以游目兮—— 讲解:“兮”字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语气词“啊”,因

高中语文人教课标版必修二《离骚》学案

人教课标版必修二《离骚》学案 一、学习准备 【了解作者】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名平,字原,战国时代楚国人。初辅 楚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学识渊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东联齐国,西抗强秦。 后遭到守旧贵族子兰、靳尚等人的谗害而去职。顷襄王时被放逐,长期流浪沅湘流域,比较 接近人民生活,对黑暗现实愈益不满。后因楚国的政治更加腐败,首都郢亦为秦兵攻破,他 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遂投汨罗江而死。所作《离骚》《九章》《九歌》等篇反复陈述其政治主张,揭露统治集团昏庸腐朽、排斥贤能的种种罪行,表现了 他对楚国国事的深切忧念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由于其中曲折尽情地抒写了诗人的身世、 思想和境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称它为诗人的自叙传。 《离骚》全诗93节373句2490字。前部分32节,以写现实为主,追忆身世、抱负、 遭遇;后部分60节,以写想象为主,写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尾声1节,总 结全诗。 【字词读写】 1.正音: 裔(yì) 朕(zhèn,勿误读为后鼻韵母zhèng) 孟陬(zōu) 揆(kuí)肇(zhào) 扈(hù)汩(yù,多音字,切莫念gǔ或mì) 搴(qiān) 阰(pí) 芷(zhǐ) 2.辨形: 摄(shè):摄提(两字均从“扌”),摄影。 慑(shè,从“忄”,使害怕):慑服,威慑。 聂(Niè):姓。 蹑(niè,作姓的读音表音,形旁“足”表意):蹑手蹑脚。 镊(niè):镊子。 汩(是个会意字,意为流水发出的声音(水在说话),通常念gǔ,而课文中由流水发出 的声音引申为水流迅疾的样子,念yù)。 汨(mì,右为“日”,地名,汨罗江,屈原投水处)。 肇:户、文、聿,手写时左上角切勿写成“启”。 搴(qiān,形旁为“手”,意为拔取):斩将搴旗。 蹇(jiǎn,形旁为“足”,意为跛足;也作姓。作姓时第一个字母大写):命运多蹇。 3.书写: 苗裔(“裔”字由“商”上部“六”改为声旁“衣”)皇考摄提庚寅肇 赐嘉名正则灵均江离秋兰宿莽代序草木零落美人迟暮骐 骥驰骋 【热身练习】 1.按有关内容填空。 屈原,名,字,战国时代国人,杰出的家和爱国诗人。他的代表作是《》。他在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不同于以四言为主的《诗经》体新诗体,因这种诗体的作品又以《》为最,故又称。 平;原;楚;政治;离骚;离骚;骚体。 2.圈出下列诗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正字。 ①肇锡余以嘉名 ②扈江离与辟芷兮

《离骚》第二课时导学案

《离骚》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理清课文内容,分析主人公的形象; 2.品析语句,赏析文章比喻、象征等艺术手法; 3.体会诗人高尚的品格和忠君爱国的高贵品质。 二、知识链接 骚体诗:起于战国时的楚国,是屈原创立的一种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就有深厚地方色彩的诗歌。因其中屈原的《离骚》影响最大,后世称这种诗体为“骚体”或“楚辞体”,称这种诗体的诗歌为“骚体诗”。屈原以及其他诗人用这种文体写了许多优秀的作品,这种诗体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体裁,形成了以六言为主,掺进了五言、七言的大体整齐而又参差灵活的长句句式,在民歌的基础上又吸取了散文的笔法,多用“兮”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意味和浪漫色彩。 《离骚》中的“美人”“香草”:《离骚》中的美人一般被认为是圣君的象征,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或象征着贤臣,如“忽反顾以流涕分,哀高丘之无女”;或是自喻,如“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离骚》中充满了种类繁多的香草,这些香草作为装饰,支持并丰富了美人形象,它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中正义的一方。前者如“雇江离与辟芷分,纫秋兰以为佩”,“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借用佩服或采摘香草表达加强自己的修养;后者如“兰芷变而不芳分,荃蕙化而为茅。何昔日之芳草分,今直为此萧艾也”,“椒专传以慢慆兮,椒又欲充夫佩帏”,借用香草变质、恶草当道来表达世道的衰败。 三、导学指导与检测

赏析诗中划线的句子。 北来人二首(其一) (宋)刘克庄 试说东都事,添人白发多。 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 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

河北师大附属民族学院高中语文《离骚》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离骚》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王 2.重点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3.学习理解本诗以比喻、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及所与作者理想的关系。 4.背诵全诗。 【学习重点】 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学习难点】 1、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学法指导】 1.借助课文注释和古汉语字典自主理解诗的大意,掌握重点诗句的翻译及重点字词的含义。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屈原生平事迹及其对后世国民精神的影响;了解楚辞的特点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3.有感情地朗诵全文,细心体会其节奏、韵律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朗诵、品悟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知识链接】 1、屈原生平 屈原,战国末期人,杰出的政治家和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王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屈原“美政”的另一体现是民本思想。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长太息以掩涕兮,。” 屈原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对应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因受小人的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示忠贞爱国之怀。 他的代表作《》,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诗,是“可与日月争光”的一篇主义杰作 2、楚辞王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它受《诗经》的某些影响,但同它有直接血缘关系的还是在南方土生土长的歌谣。在战国中期,随着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于是形成为一代文学样式。楚辞的作者主要是屈原,他创作了许多不朽作品。在他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一些楚辞作家:宋玉、唐勒、景差等人。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离骚》《》《天问》,的《九辨》等。 楚辞的特征,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除此之个,《楚辞》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俗习尚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怀风格,无不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其次,楚辞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以大量的“”字作衬字。这是楚

离骚导学案及答案

《离骚》导学案大洼高中东校区 适用范围:必修二第二单元第五课适用时间:2014. 寄语: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顷涛。 ——毛泽东 【学习目标】 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重点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3.学习理解本诗以比喻、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及所与作者理想的关系。 【学习重点】 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3.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现象、字词的积累。 【学习难点】 1.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3(讲授2、训练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重点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3. 掌握第一段中的文言现象。 模块一:课前预习 【文体知识】: “楚辞”是以屈原为代表的战国时期的一批楚国作家在学习楚国民歌基础上,创造、发展的一种诗歌形式。《楚辞》则是由西汉刘向编辑的屈原、宋玉等楚国作家作品的总集名 《离骚》是“楚辞”名篇,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的抒情诗,是一篇自叙性的抒情诗。它结构宏伟,语言优美,构思奇特,辞采绚丽,被称为诗家的绝唱。《离骚》与《诗经》的在文学史上并称,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骚体诗:亦称,古代诗歌体裁之一。起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来指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 特点: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

第01课 (2)离骚(教案)高二语文随堂教学案(选择性必修下册)

《离骚》教案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2. 品味本诗比兴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3.把握诗歌中“香草美人”的象征意义,体味诗人的情志。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一)作者 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同时主持外交事务,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在屈原的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抱大石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他创立了“楚辞体”,代表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远游》《卜居》《渔父》等。其作品洋溢着对楚地楚风的眷恋和报国为民的热情,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 (二)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形式,亦称“楚辞体”。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所以后人也有用“骚”指代楚辞的,故称“骚体诗”。 楚辞是发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在语言形式上,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形成起伏跌宕、一唱三叹的韵致,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 《楚辞》西汉刘向编辑的收录屈原等人诗歌的一本诗歌总集。 (三)屈原的名句 1.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2.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离骚》) 3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 4.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渔父》)

屈原导学案 答案-

《屈原》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赏析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3.学习屈原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一、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历史学家、的社会活动家、古文字学家。作品有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等。 2. 背景资料: 屈原,战国时楚国人。出身贵族,曾做过左徒、三闾大夫。怀王时,主张联齐抗秦,选用贤能,但受贵族排挤不见用,遭靳尚等人毁谤,被放逐于汉北,于是作《离骚》表明忠贞之心;顷襄王时被召回,又遭上官大夫谗言而流放至江南,终因不忍见国家沦亡,怀石自沉汨罗江而死。其忌日成为后人纪念他的传统节日——端午节。重要作品有《离骚》《九章》《天问》等,对后代文学影响极大。 《屈原》写于1942年1月,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半壁河山沦于敌手,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悍然发动“皖南事变”。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历史剧《屈原》,以批判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展示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二、预习导航: 1.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 读课下注释,勾画重点词语。 3.了解书本101面屈原剧情感慨。 三、课堂探究: (一)阅读课文中的舞台说明,谈谈其作用。 舞台说明为舞台上屈原的动作、形象外貌做了一个必要的交代,为读者理解下文的震天撼地的呼喊做了铺垫。我们可以看到舞台上的屈原是一个坚持真理的爱国者,是一个受到奸佞残酷迫害的形象。 (二)把握故事大意,将本文的写作思路梳理完整。 第一部分:靳尚和郑詹尹禀承南后的旨意,欲密谋毒死屈原。 第二部分:雷电颂。共分两层。 第一层: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激愤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第二层: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三)细读感悟“雷电颂”部分: 1.文中作者将很多的事物赋予了其他的含义。请同学们归纳一下,作者究竟赋予了这些事物什么特殊的含义?这又是一种什么手法?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谈谈戏剧的创造主旨。 明确:风、雷、电: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无形的长剑:象征坚定的信念。土偶木梗: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象征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这是象征手法。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的热望,也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离骚导学案

《离骚》学案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记住《离骚》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是“楚辞”体的代表作品。 2、能记住文言实词、虚词;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重音;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3、培养通过把握诗文形象,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4、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和创作手法: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 过程与方法 1、运用讲读法、逐节诵读、讲讲背背,指点难字读音、难字词义。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感情及他为追求理想而九死未悔的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离骚》,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诗人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执著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 教学重点 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 讲读法、探究讨论法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反复朗读课文,对照注解弄清句意。诵读注意以下几点: 1、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2、“兮”字是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 3、注意处理声音的高低、疾缓、强弱变化,体会其节奏、韵律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对特别难懂的句子,可参照注释,在初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诵读。 二、导入 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俗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三、屈原及相关简介 1、作者简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