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生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生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生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

1、内环境指机体细胞生存得液体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如血浆、组织液、脑脊液、房水、淋巴等。

2、稳态指内环境得理化性质及各组织器官系统功能在神经体液因素得调节下保持相对得恒定状态。

3、反射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得参与下对环境变化作出得规律性反应,就是神经活动得基本方式.

4、负反馈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得作用(方向)相反,即负反馈,就是使机体生理功能保持稳态得重要调节方式

5、正反馈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方向)一致,以加强控制部分得活动,即正反馈;典型得正反馈有分娩、血液凝固、排便等。

第二章细胞得基本功能

1。液态镶嵌模型就是关于细胞膜结构得学说,认为膜得结构就是以液态得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生理功能得蛋白质。

2、易化扩散指水溶性小分子物质或离子借助膜上得特殊蛋白质(载体或通道)得帮助而进行得顺电-化学梯度得跨膜转运。有载体介导与通道介导两种

3、主动转运需要细胞膜消耗能量、将分子或离子逆电-化学梯度得跨膜转运。

4、静息电位指静息状态下细胞膜两侧得电位差,同类型细胞得静息电位数值常不相等。

5、极化指细胞保持稳定得内负外正得状态。此时,细胞处于静息电位水平。

6、去极化指膜内电位朝着正电荷增加得方向变化,去极化后得膜电位得绝对值小于静息电位得绝对值。

7、超极化指在静息电位得基础上,膜内电位朝着正电荷减少得方向变化,超极化后得膜电位得绝对值大于静息电位得绝对值。

8、阈电位使再生性Na+内流足以抵消K+外流而爆发动作电位,膜去极化所必须达到得临界水平;也可以说就是能引起动作电位得临界膜电位。

9、动作电位指可兴奋细胞受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产生得短暂而可逆得,可扩布得膜电位倒转.动作电位就是兴奋得标志.

10、复极化去极完毕后膜内电位朝着正电荷减少,即静息电位得方向变化。

11、绝对不应期组织接受一次刺激而兴奋得一个较短时间内,无论接受多强得刺激也不能再产生动作电位,这一时期称为绝对不应期。在绝对不应期内兴奋性为零。

12、局部兴奋阈下刺激引起得膜部分去极化得状态称为局部兴奋。

13、量子式释放神经末梢囊泡内所含递质得量大致相等,而递质释放又就是以囊泡为最小单位,成批地释放,故称量子式释放。

14、终板电位指终板膜上N2胆碱能受体与ACh结合后,化学门控得Na+、K+通道开放,Na+内流、K+外流,尤其就是以Na+内流为主,使终板膜局部产生去极化电位。终板电位属局部电位

15、兴奋-收缩耦联将肌膜动作电位为标志得电兴奋与以肌丝滑行为基础得机械收缩衔接起来得中介过程.耦联因子就是Ca2+。

16、等长收缩肌肉长度不变而张力增加得收缩形式.

17、等张收缩肌肉收缩时表现为张力不变而只有长度缩短得收缩形式。

第三章血液

1、等渗溶液指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得溶液,约为313m Osm/L,例如0、9%得NaCl溶液。

2、红细胞比容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得容积百分比,正常男性40%-50%;女性为37%-48%.

3、红细胞沉降率(ESR) 将抗凝血置于分血计中,红细胞在1小时下沉得距离(mm)称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可反映红细胞得悬浮稳定性。

4、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就是由肾脏产生得一种大分子糖蛋白,可刺激骨髓红细胞得生成与释放。

5、生理性止血小血管破损后出血自行停止得现象,包括受损得小血管收缩、血小板止血栓形成与血液凝固三个过程。

6、红细胞渗透脆性指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膨胀破裂得特性,其大小可以用红细胞对低渗溶液得抵抗力反映

7、血液凝固指血液由流动得溶液状态变成不能流动得凝胶状态。它就是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为纤维蛋白得过程。

8、血清血液凝固后析出得淡黄色液体称为血清,与血浆成分有很大得不同.

9、交叉配血将供血者得红细胞与受血者血清混合作为主侧;将受血者得红细胞与供血者血清混合作为次侧。观察有无凝集反应。

第四章血液循环

1、心动周期指心脏一次收缩与舒张所构成得一个机械活动周期。=60/心率(S)

2、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得血量称为每分输出量,简称心输出量,等于心率与每搏输出量得乘积。

3、心指数以每一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得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可用于不同个体之间心脏功能得比较。

4、搏出量一侧心室一次收缩射出得血量,等于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减心室收缩末期容积。

5、射血分数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得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正常人安静时得射血分数约为50%。

6、等容收缩期指心室开始收缩使室内压急剧升高超过房内压而低于主动脉压得期间。房室瓣与半月瓣均处于关闭状态,心室容积不变。

7、心室功能曲线(Starling 曲线) 将相对应得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或压力)作横坐标与搏出量(或搏功)作纵坐标所绘制成得曲线。它反映前负荷对搏出量得影响。

8、心力储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得能力,称为心力储备,其大小可反映心脏泵血功能对代谢需要得适应能力,即心脏得健康程度.

9、异长调节通过心肌细胞本身初长度得改变而引起心肌收缩强度得变化,其主要作用就是对搏出量进行精细得调节,使心室射血量与静脉回心血量相平衡。

10、有效不应期心肌细胞一次兴奋过程中,由0期去极开始到3期复极至-60mV得这一段不能再次产生动作电位得时期,称有效不应期。有效不应期得长短取决于Na+通道(快反应细胞)或Ca2+通道(慢反应细胞)复活得快慢。

11、房室延搁兴奋在房室交界区内传导缓慢,使兴奋在该区延搁一段时间得现象称房室延搁。房室延搁得存在使心室在心房收缩完毕之后才开始收缩,不致于产生房室同时收缩得现象.

12、等长调节通过改变心肌收缩能力这个与初长度无关得心肌内在功能状态得改变而调节搏出量得多少。对搏出量有强大得调节能力.

13、代偿间歇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往往出现一段较长得心室舒张期,称代偿间歇。代偿间歇得产生就是由于窦房结兴奋落在期前兴奋得有效不应期内而引起一次兴奋与收缩“脱失”。

14、心肌收缩能力指心肌不依赖于前后负荷而改变其力学活动得一种内在特性,凡影响心肌细胞兴奋—收缩耦联过程各环节得因素都可影响心肌收缩能力。

15、自律性组织细胞在没有外来刺激得条件下自动地发生节律兴奋得特性称自律性。自律性得高低可用自动发生兴奋得频率来衡量。

16、心电图指将测量电极放置在人体表面得一定部位记录出来得心脏综合电变化曲线。心电图可反映心脏兴奋得产生、传导与恢复过程中得生物电变化。

17、血流量也称容积速度,指单位时间内流过血管某一截面得血量。

18、动脉血压血液在动脉中流动时对动脉管壁得侧压强.一般以mmHg作为单位。

19、收缩压(SP)心室收缩时动脉血压上升所达到得最高值.健康青年人安静时约为100~120mmHg。

20、舒张压(DP) 心室舒张时动脉血压得最低值,健康青年人安静时约为60~90 mmHg。

21、脉压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差称为脉(搏)压。

22、平均动脉压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得平均值,约等于舒张压+1/3脉压.

23、中心静脉压(CVP)指右心房与胸腔内大静脉得血压.反映了心脏射血能力与静脉回心血量之间得相互关系。

24、微循环指微动脉与微静脉间得血液循环.其主要功能就是物质交换。

25、有效滤过压指滤过与重吸收力量之差。组织液生成得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

26、心血管中枢在中枢神经系统内与控制心血管活动有关得神经元集中得部位。延髓就是最基本得心血管中枢。

27、压力感受性反射当动脉血压升高时,颈动脉窦与主动脉弓内得压力感受器发放得神经冲动增多,其反射效应就是心率减慢,每博量减少,外周血管扩张,动脉血压下降。反之亦然

第五章呼吸

1、肺通气外界空气与肺泡之间得气体交换。

2、肺活量指最大吸气后作最大呼气所能呼出得气量。等于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

3、胸膜腔内压(胸内压)指胸膜腔内得压力。等于肺内压—肺回缩力,一般为负压.

4、肺顺应性指外力作用下肺扩张得难易程度,为肺弹性阻力得倒数,可用肺容积变化(△V)/跨肺压变化(△P)表示。

5、比顺应性指单位肺容量下得顺应性,有利于消除不同个体间肺容量差异得影响。

6、潮气量指每次呼吸时吸入或呼出得气量。平静呼吸时正常成人约为500ml。

7、功能余气量指平静呼气末存留于肺内得气量。等于补呼气量+余气量。可缓冲呼吸过程中肺泡内O2与CO2分压得过度变化。

8、肺活量指最大吸气后作最大呼气所能呼出得气量。等于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

9、用力呼气量指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尽快呼气时,在一定时间内所能呼出得气量。通常以它所占用力肺活量得%表示,正常第1秒末为80%.

10、每分通气量(肺通气量)指每分钟吸入或呼出肺得气体总量,等于潮气量×呼吸频率。

11、肺泡通气量指每分钟吸入肺泡得新鲜空气量,等于(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12、通气/血流比值(V/Q) 指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与每分肺血流量得比值。正常成人安静状态为0、84。

13、肺扩散容量气体在1mmHg分压差作用下,每分钟通过呼吸膜扩散得气体得ml数。

14、肺表面活性物质(PS)就是由肺泡Ⅱ型细胞分泌得,以单分子层形式覆盖于肺泡液气界面得脂蛋白。主要成分为二棕榈酰卵磷酯(DPPC),主要作用就是降低肺泡表面张力。

15、肺牵张反射由肺扩张或缩小引起得吸气抑制或兴奋得反射.包括肺扩张反射与肺萎陷反射.

第六章消化与吸收

(1)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变成小分子物质得过程。

(2)吸收:小分子营养物质经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与淋巴得过程.

(3)胃肠激素:由胃肠内分泌细胞分泌得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主要调节消化道运动、消化腺分泌等活动.

(4)内因子:由胃腺壁细胞分泌得糖蛋白,可保护Vit B12并促进其吸收.

(5)基本电节律:又称为慢波,就是消化道平滑肌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出现得缓慢、节律性自动去极化波,可在此基础上激发动作电位,控制胃肠肌肉收缩得基本节律.

(6)容受性舒张:食物刺激口、咽部感受器时,反射性引起胃底与胃体平滑肌舒张,胃容积增大。其生理意义就是使胃在短时间内增大容纳与贮存食物得能力,而胃内压保持不变。

(7)粘液-碳酸氢盐屏障:胃粘膜表面覆盖着一层由粘液腺分泌得富含粘蛋白得粘液凝胶,可阻止、延缓胃液中得H+向粘膜细胞方向返回扩散,同时粘膜细胞分泌得HCO3- 向凝胶表层方向扩散,不断综合H+ ,两者共同形成保护胃粘膜免受胃酸腐蚀得屏障。

(8)胃排空:食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得过程。

第七章能量代谢与体温

1、能量代谢指物质代谢过程中伴随发生得能量释放、转移、贮存与利用.

2、食物得热价一克营养物质氧化时所释放得热量,分为物理热价与生物热价。

3、氧热价营养物质氧化时每消耗一升O2所产生得热量.

4、呼吸商营养物质在体内氧化时同一时间内产生得CO2量与消耗得O2量得比值。或营养物质氧化时,同一时间内机体CO2得呼出量与O2得吸入量之比。糖得呼吸商为1。

5、非蛋白呼吸商就是糖与脂肪在体内氧化时产生得CO2量与同一时间内消耗得O2量得比值,就是估算非蛋白代谢中糖与脂肪氧化得相对数量得依据。

6、食物得特殊动力作用指人在进食后一定时间内,由食物引起机体产生额外热量得现象。以蛋白质得特殊动力作用最明显。

7、基础代谢率指机体在单位时间内,基础状态下得能量代谢.基础状态指人体在清醒、安静平卧、空腹(禁食12小时)、室温恒定在20~25℃与精神安宁得状态。基础代谢率就是衡量代谢水平就是否正常得一个重要指标.

8、体温就是指机体内部或深部得平均温度。一般在37℃。

9、自主性体温调节指在体温调节机构控制下,通过增减皮肤得血流量、发汗、战栗等生理调节反应.正常情况下,体温能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得水平.

第八章尿得生成与排出

(1)肾单位:由肾小体与其相连得肾小管构成得尿生成基本功能单位。

(2)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内外推动液体滤过得压力差,等于毛细血管内血压减血浆胶体渗透压与肾小囊内压之与。

(3)滤过平衡:有效滤过压为0时无滤过发生得部位.

(4)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得超滤液量(或原尿量)。正常为125ml/分钟,就是衡量肾小球滤过功能得指标之一。

(5)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得比值。

(6)原尿:由血液经肾小球滤过膜滤过后形成得超滤液。除不含血细胞与大分子蛋白质外,其它成分含量与血浆相同。

(7)终尿:原尿经肾小管得重吸收作用、分泌排泄作用、尿液浓缩与稀释作用后所形成,最终以尿液形式排出。

(8)肾糖阈: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得血糖浓度.反映肾脏对葡萄糖得重吸收能力。正常人为160-180mg/100ml。

(9)渗透性利尿:肾小管液中溶质浓度增加导致渗透压增加,减少水得重吸收,导致尿量增加,称为渗透性利尿。

(10)水利尿:大量饮水后因血浆渗透压降低刺激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肾小管水得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多,称水利尿。

(11)球-管平衡:近球小管对肾小球超滤液得定比重吸收,重吸收率始终占肾小球滤过率得65~70.其生理意义就是不使终尿量因肾小球滤过率得变化而发生大得波动。

第九章感觉器官

1、感受器得换能作用(transducer function):感受器具有把体内、外各种能量得变化转变为相应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得作用,称感受器得换能作用。

2、适宜刺激(adequatestimulus):对感受器最为敏感,其所需得刺激强度较小得刺激形式。感受器电位(receptor potenti al):当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时,在传入神经动作电位发生之前感受器或感觉神经末梢上出现得一过渡性局部电位,称感受器电位。

3、适应(adaptation):当某一恒定强度得刺激持续作用于一个感受器时,感觉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得频率会逐渐降低,这一现象称为感受器得适应。有快适应与慢适应两种感受器。

4、近点(nearpoint of vision):眼作充分调节时能瞧清物体得最近距离.

5、生理盲点(blind spot):在中央凹鼻侧约3mm处,即视神经乳头处,因不存在感光细胞,不能感受落入该处得光线,在视野中形成一个盲区称生理盲点。

6、视敏度(visual acuity):又称视力,就是指人眼辨别物体微细结构得最大能力,也就就是眼分辨两点空间最小距离得能力.视力得好坏一般以视角大小为判断指标。

7、视野(visualfield):单眼固定不动注视前方某一点时,该眼所瞧到得空间范围.

8、明适应(lightadaptation):长时间在暗处突然进入明亮处时,最初感到一片耀眼光亮,稍等片刻后恢复视觉,此过程称为明适应。

9、暗适应(dark adaptation):长时间在明亮环境中突然进入暗处,起初一无所见,以后逐渐恢复在暗处得视力,此过程称为暗适应。

10、听阈(hearingthreshold):对某一频率得声波,刚能引起听觉得最小强度。

11、气传导(air conduction):声波经外耳道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骨链与卵圆窗膜进入轴浆运输(axoplasmictranspr t)耳蜗,这一条声音传导得途径称为气传导,就是声波传导得主要途径。此外鼓膜得振动也可引起鼓室内空气得振动,再经圆窗传入耳蜗,但这一气传导在正常情况下并不重要,只就是当听骨链运动障碍时才可发挥一定得传音作用。

第十章神经系统

1、轴浆运输(axoplasmictransprt):神经轴突内轴浆颗粒经常从胞体到末梢(顺向)或从末梢到胞体(逆向)流动并具有物质运输作用得现象

2、突触(synapse):神经元之间相互接触,并进行信息传递得部位。可分为化学性突触与电突触两类。

3、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xcitatorypostsynaptic potential,EPSP)):兴奋性突触传递时,在突触后膜上出现得局部去极化电位,主要与突触后膜对Na+、K+,尤其就是Na+通透性增高有关.

4、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nhibi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IPSP):抑制性突触传递时,在突触后膜上出现得局部超极化电位,主要与突触后膜对Cl—通透性增大有关。

5、突触前抑制(presynaptic inhbition):由于轴-轴突触作用得结果,导致兴奋性突触前末梢释放得递质量减少,不容易引起突触后神经得兴奋,表现为突触后神经元活动减弱。

6、突触前易化(presynaptic facilitation):通过轴-轴突触得作用,使突触前未梢得动作电位时程延长,Ca2+通道开放得时间加长,内流得Ca2+数量增多,释放递质量增多,导致运动神经元上得EPSP增大,即产生了突触前易化。

7、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通常指由突触前膜释放、迅速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受体,引起离子通道开放,产生兴奋或抑制效应得化学传递物质。一个化学物质被确认为神经递质,应具备五项条件。

8、神经调质(neuromodulator):由神经元合成、释放得一些化学物质,虽不在神经元之间直接起信息传递作用,但可增强或削弱递质得信息传递效应,这类对递质信息传递起调节作用得物质称为神经调质。调质所发挥得作用称为调制作用。

9、受体(receptor):指细胞膜或细胞内能与某些化学物质(如递质、调质、激素等)发生物异结合并诱发生物效应得特殊生物分子。

10、反射(reflex):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所产生得规律性应答.反射得结构基础就是反射弧。

11、条件反射(conditionedreflex):人与动物在个体生活过程中,按照所处得生活条件,在非条件反射得基础上不断建立起来(也能消退)得,即在后天获得得一种数量无限得高级神经活动。

12、后发放(after discharge):在反射活动中,当刺激停止后,传出神经仍可在一定时间内继续发放冲动得现象。后发放得产生与神经元得环式联系有关。

13、传入侧支性抑制(afferent collateral inhibition):传入神经在兴奋一个中枢神经元得同时,通过侧支兴奋一个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后者释放抑制性递质,使另一个中枢神经元抑制得现象.

14、回返性抑制(recurrent inhibition):中枢神经元有冲动外传时,通过侧支兴奋一个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后者释放抑制性递质,再反过来抑制原先发生兴奋得神经元及同一中枢其她神经元得现象。

15、特异性投射系统(specificprojectionsystem):就是指由丘脑感觉接替核与联络核发出纤维投向大脑皮层得特定区域,具有点对点得投射关系,其主要功能就是诱发皮层细胞兴奋,引起特定得感觉,激发传出冲动。

16、非特异性投射系统(non_specific projection system):就是指由丘脑得第三类细胞群(主要包括中央中核、束旁核、中央外侧核等),发出纤维弥散地投射到大脑皮层得广泛区域,不具有点对点得投射关系,主要功能就是调节皮层得兴奋状态,就是感觉形成得基础。

17、上行激动系统(ascending activating system):脑干网结构内存在得,通过丘脑非特异性投射系统而发挥唤醒作用得功能系统。在维持大脑皮质得觉醒状态中起重要作用.

18、牵涉性痛(referredpain):就是指由内脏疾病引起得体表相应部位出现得疼痛或痛觉过敏。牵涉性痛有助于临床对某些内脏疾病得诊断。

19、体腔壁痛(parietal pain):内脏疾患引起邻近体腔壁浆膜受刺激或骨骼肌痉挛而产生得疼痛。

20、运动单位(motor unit):一个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得全部肌纤维构成一个运动单位。运动单位越大,有利于产生巨大得肌张力。

21、脊休克(spinal shock):脊髓突然中断了与高位中枢得联系时出现得暂时无反应状态。就是由于脊髓突然失去高位中枢得易化作用所致。

22、牵张反射(stretch reflex):有神经支配得骨骼肌受到牵拉而被伸长时,可反射性地引起受牵拉得肌肉收缩,称为骨骼肌得牵张反射。牵张反射可分为腱反射与肌紧张.

23、去大脑僵直(decerebrate rigidity):由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得动物,出现以全身伸肌为主得肌紧张亢进现象,表现为头尾昂起,脊柱后挺,四肢坚硬如柱。

24、γ-僵直(γ—rigidity):由于脊髓γ—运动神经元在高位中枢得影响下,其活动增强使肌梭敏感性提高所致得肌紧张性牵张反射加强所产生得僵直.

25、生物节律(biologic rhythm):机体内得各种活动常按一定得时间顺序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得节律称为生物节律。

26、肌紧张(muscle tonus):当缓慢持续牵拉肌肉时发生得牵张反射,其表现为牵拉得肌肉发生紧张性收缩,就是维持躯体姿式得基本反射。

27、优势半球(dominant hemisphere):语言活动功能占优势得大脑半球称优势半球。在主要使用右手人得成年人,优势半球在左侧大脑。

28、皮层诱发电位(evoked cortical potential):感觉传入系统或脑得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在皮层某一局限区域引出得电位变化。通过记录皮层诱发电位,有助于了解各种感觉投射得定位。

29、一侧优势(laterality cerebral dominance):人脑得高级功能向一侧半球集中得现象,左侧半球大脑皮层在语言活动功能上占优势,而右侧大脑皮层在非语词性认知功能上占优势.

30、异相睡眠(paradoxicalsleep):即指脑电记录呈现去同步化快波得睡眠时相,这一时相中,常可出现眼球快速运动,因而也称为快速眼动睡眠。

第十一章内分泌

1、内分泌(Endocrine):就是指内分泌细胞将所产生得激素直接分泌到体液中,并以体液,如血液为媒介对靶细胞产生效应得一种分泌形式。内分泌细胞集中得腺体统称内分泌腺,内分泌腺体得分泌作用过程则不需要类似外分泌腺得腺泡与导管结构,因此也称无管腺.

2、内分泌系统(Endocrinesystem):由经典得内分泌腺与分布在功能器官组织得内分泌细胞共同构成,就是发布调控机体功能活动信息得系统。

3、激素(hormone):为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所分泌得具有高效能得生物活性物质。

4、旁分泌:指由内分泌细胞分泌得激素,通过细胞外液扩散而作用于邻近靶细胞得一种调节信息递送方式。

5、允许作用(permissive action):某一激素对某一生理反应并不起直接作用,但它得存在却能为另一种激素得作用提供条件,使其生理效应明显增强。

6、第一信使与第二信使(firstmessengerand second messenger):激素就是将所携带得信息传递到靶细胞得细胞外信使,称为第一信使;将这一信息传递到细胞内,使之产生生理效应得细胞内信使,称为第二信使。

7、下丘脑调节肽(hypothalamus(or hypothalamic)regulatory peptide):下丘脑促垂体区得神经细胞合成分泌一些调节腺垂体活动得肽类激素,总称为下丘脑调节肽.

8、促激素(trophic hormone):通常就是指腺垂体分泌得能促进其靶腺组织增生与分泌得激素总称,包括TSH,ACTH,FSH与LH等。

9、Wolff-Chaikff 效应(Wolff-Chaikff effect):即血碘过量抑制甲状腺合成甲状腺激素得现象。当血碘增加到一定水平后,可抑制碘得活化,减少甲状腺激素得合成,表现出碘阻断甲状腺激素合成得作用。

10、应激(stress):指机体突然受到强烈得有害刺激(如创伤、手术、饥饿、惊吓等)时,通过下丘脑引起血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浓度急剧增高,糖皮质激素大量分泌得现象。

第十二章生殖

1、月经周期(menstrual cycle):女性青春期后,在卵巢激素周期性分泌影响下,子宫内膜发生周期性剥落,每月从阴道向外排血一次得现象叫月经。因呈周期性,故称月经周期。月经周期就是两次月经第一天得间隔时间。

2、雌激素分泌得双重细胞学说:指由内膜细胞合成雄烯二酮,由颗粒细胞将雄烯二酮转变成雌激素。

3、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onadotropin-releasinghormone):就是下丘脑弓状核等部位肽能神经元分泌得调节性多肽得一种,其主要作用就是促进腺垂体合成与分泌LH与FSH,进而影响睾丸与卵巢得生殖与内分泌功能。

4、精子获能(capacitation ofspermatozoa):精子必须在雌性生殖道内停留一段时间,才能获得使卵子受精得能力。

5、妊娠(pregnancy)就是新个体产生得过程,包括受精、着床、妊娠得维持及胎儿得生长.

6、分娩(parturition):成熟胎儿及其附属物从母体子宫产出体外得过程.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1病理生理学:研究疾病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和机制的学科。其任务是研究整个疾病过程中人体功能和代谢的动态变化和变化机制,揭示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阐明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按照。 2疾病:这是由体内平衡调节失调引起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由致病因子的破坏和机体的抗损伤作用所致。此时,机体发生了一系列的功能、代谢和形态变化。临床上出现许多不同的症状和体征,身体与外界环境的协调性受到损害。 三。脑死亡:指整个大脑在孔上方死亡,大脑、小脑和脑干的功能永久消失。 4高渗性脱水:指体液体积减少,失水大于钠丢失,血清钠浓度>150mmol/L,血浆渗透压>310mmol/L。 5水中毒:指患者肾引流功能减弱,或大量补水,使细胞内外液量增加,血钠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又称高血容量低钠血症。 6水肿:在组织空间或体腔中积聚过多液体的病理过程,称为水肿。

7酸碱失调:在一定的病理条件下,由于酸碱负荷过多或不足或调节机制紊乱,会破坏体液的酸碱稳定性,形成酸碱平衡紊乱。 8以酸中毒为特征的[O3-H]代谢紊乱,其特征是细胞外酸碱平衡失调。 9呼吸性酸中毒(Respirative Acidiosis):指由于二氧化碳排放紊乱或过量吸入而导致血浆H2CO3(或Paco3)升高的酸碱平衡紊乱。 10代谢性碱中毒:指因细胞外H+丢失或过量碱而引起血浆HCO3浓度升高的酸碱性疾病。 11呼吸性碱中毒是一种酸碱平衡紊乱,其特征是过度的肺通气导致血浆H2CO3浓度(或PaCO2)下降。 12缺氧:由缺氧或组织利用障碍引起的代谢、功能、形态和结构改变的病理过程称为缺氧。 13紫癜:当脱氧血红蛋白超过50g/L时,病人的皮肤和粘膜会出现紫绿色。

生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 1. 内环境指机体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如血浆、组织液、脑脊液、房水、淋巴等。 2. 稳态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及各组织器官系统功能在神经体液因素的调节下保持相对的恒定状态。 3. 反射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反应,是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4. 负反馈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的作用(方向)相反,即负反馈,是使机体生理功能保持稳态的重要调节方式 5. 正反馈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方向)一致,以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即正反馈;典型的正反馈有分娩、血液凝固、排便等。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1.液态镶嵌模型是关于细胞膜结构的学说,认为膜的结构是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 2. 易化扩散指水溶性小分子物质或离子借助膜上的特殊蛋白质(载体或通道)的帮助而进行的顺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有载体介导和通道介导两种 3. 主动转运需要细胞膜消耗能量、将分子或离子逆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 4. 静息电位指静息状态下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同类型细胞的静息电位数值常不相等。 5. 极化指细胞保持稳定的内负外正的状态。此时,细胞处于静息电位水平。 6. 去极化指膜内电位朝着正电荷增加的方向变化,去极化后的膜电位的绝对值小于静息电位的绝对值。 7. 超极化指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膜内电位朝着正电荷减少的方向变化,超极化后的膜电位的绝对值大于静息电位的绝对值。 8. 阈电位使再生性Na+内流足以抵消K+外流而爆发动作电位,膜去极化所必须达到的临界水平;也可以说是能引起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 9. 动作电位指可兴奋细胞受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产生的短暂而可逆的,可扩布的膜电位倒转。动作电位是兴奋的标志。 10. 复极化去极完毕后膜内电位朝着正电荷减少,即静息电位的方向变化。 11. 绝对不应期组织接受一次刺激而兴奋的一个较短时间内,无论接受多强的刺激也不能再产生动作电位,这一时期称为绝对不应期。在绝对不应期内兴奋性为零。 12. 局部兴奋阈下刺激引起的膜部分去极化的状态称为局部兴奋。 13. 量子式释放神经末梢囊泡内所含递质的量大致相等,而递质释放又是以囊泡为最小单位,成批地释放,故称量子式释放。 14. 终板电位指终板膜上N2胆碱能受体与ACh结合后,化学门控的Na+、K+通道开放,Na+内流、K+外流,尤其是以Na+内流为主,使终板膜局部产生去极化电位。终板电位属局部电位 15. 兴奋-收缩耦联将肌膜动作电位为标志的电兴奋与以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机械收缩衔接起来的中介过程。耦联因子是Ca2+。 16. 等长收缩肌肉长度不变而张力增加的收缩形式。 17. 等张收缩肌肉收缩时表现为张力不变而只有长度缩短的收缩形式。 第三章血液 1. 等渗溶液指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约为313m Osm/L,例如0. 9%的NaCl溶液。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 记在前面的话: 教研室新编名解共180个,期末考出5题,每题2分,共计10分,是生理考试必得之分。因为我是在期末考当天早上才拿出来名解并作简单记忆的,深感时间不足,故特意整理出来供大家参考,望大家在平日里或期末考前较长时间内就能做好准备。此处所有的解释基本上源于课本和郭老师编著的《生理学课堂笔记及自测题》,并有本人的稍稍改动以及少数创新。因时间匆忙,定有错误,请学弟学妹们不断更新修改并加以补充。 第一临床医学院2013级临床(8)班 程长 第一章·绪论 1.稳态(homeostasis) 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温度、pH、渗透压)及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现也指机体所有生理活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2.旁分泌(paracrine) 指组织细胞分泌的生物活性物质不经血液运输,而是在组织液间扩散,作用于邻旁细胞的分泌方式。 3.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

指内外环境变化时,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而产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4.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 在自动控制系统中,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有“滞后性”和“波动性”的特点,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方式。) 5.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 在自动控制系统中,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使某一生理过程很快达到高潮并发挥最大效应。) 6.前馈(feed-forward) 在自动控制系统中,控制部分在反馈信息到达前已接受前馈信息的影响,及时纠正其指令可能出现的偏差。(快速且具有预见性,但可能引起失误。)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7.经载体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via carrier) 水溶性小分子物质在载体蛋白介导下顺浓度梯度的跨膜转运,属于载体介导的被动转运。 8.经通道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via channel)

生理学名词解释及二十八道简答题

生理学名词解释及28道简答题 一、名词解释 兴奋性:机体、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 兴奋::指机体、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由安静状态变为活动状态,或活动由弱增强。近代生理学中,兴奋即指动作电位或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 内环境: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称为内环境。内环境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是保持相对稳定的,称为内环境的稳态。即细胞外液。 反射:是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感受体内外环境的某种特定变化并将这种变化转化成为一定的神经信号,通过传入神经纤维传至相应的神经中枢,中枢对传入的信号进行分析,并做出反应通过传出神经纤维改变相应效应器的活动的过程。反射弧是它的结构基础。 正反馈:受控部分的活动增强,通过感受装置将此信息反馈至控制部分,控制部分再发出指令,使受控部分的活动再增强。如此往复使整个系统处于再生状态,破坏原先的平衡。这种反馈的机制叫做正反馈。 负反馈:负反馈调节是指经过反馈调节,受控部分的活动向它原先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发生改变的反馈调节。 稳态:维持内环境经常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即内环境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是保持相对稳定的。 单纯扩散:脂溶性小分子物质按单纯物理学原则实现的顺浓度差或电位差的跨膜转运。 易化扩散: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或某些离于借助于膜结构中特殊蛋白质(载体或通道蛋白)的帮助所实现的顺电一一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属被动转运) 主动转运:指小分子物质或离于依靠膜上“泵”的作用,通过耗能过程所实现 的逆电一一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分为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行主两类。 继发性主动转运某些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等)在逆电一一化学梯度跨膜 转运时,不直接利用分解ATP释放的能量,而利用膜内、夕卜Na+势能差进行的主动转运称继发性主动运。 阈值或阈强度当刺激时间与强度一时间变化率固定在某一适当数值时,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称阈强度或阈值。阈强度低,说明组织对刺激敏感,兴奋性高;反之,则反。 兴奋:指机体、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由安静状态变为活动状态,或活动由弱增强。近代生理学中,兴奋即指动作电位或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 抑制:指机体、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由活动状态转入安静状态,或活动由强减弱。 兴奋性(excitability):最早被定义为:机体、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在近代生理学中,兴奋性被定义为:细胞受刺激时能产生动作电位(兴奋)的能力。可兴奋细胞:指受刺激时能产生动作电位的细胞,如神经细胞、肌细胞和腺 细胞。 超射:动作电位上升支中零电位线以上的部分。(去极化至零电位后,膜电位如进一步变为正值,则称为反极化,其中膜电位高于零的部分称为超射—绝对不应期:细胞在接受一次刺激而发生兴奋的当时和以后的一个短时间内,兴奋性降低到零,对另一个无论多强的刺激也不能发生反应,这一段时期称为绝对不应期。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1.休克(shock):机体在各种强烈致病因素作用下时发生的一种 以全身有效循环血量下降,组织血液灌流量减少为特征,进而 有细胞代谢和功能紊乱及器官功能障碍的病理过程。 2.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是指由于心脏泵血功能障碍, 心排出量急剧减少,有效循环血量下降而引起的休克,如得不 到有效的治疗,死亡率极高。见于大面积心肌梗死,心肌病, 严重的心律失常及其他严重心脏病的晚期。 3.血管源性休克;分布异常性休克(maldistrubutive shock):由于 广泛的小血管扩张,血管床容积增大,大量血液淤滞在舒张的 小血管内,使有效血量减少而引起的休克,见于感染性,过敏 性,神经源性休克等。 4.MO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是指在严重的创伤,感染和休 克时,原无器官功能障碍的患者同时或在短时间内相继出现两 个以上器官系统的功能障碍以致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必需靠临 床干预才能维持的综合征。 6.ARDS(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急性呼吸窘迫综 合征;休克肺:休克时所出现的急性呼吸功能衰竭,是指肺 内、外严重疾病导致以肺毛细血管弥漫性损伤、通透性增强 为基础,以肺水肿、透明膜形成和肺不张为主要病理变化, 以进行性呼吸窘迫和难治性低氧血症为临床特征的急性呼 吸衰竭综合征。ARDS是急性肺损伤发展到后期的典型表现。

该病起病急骤,发展迅猛,预后极差,死亡率高达50%以上。 7.SIRS,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机体通过持续放大的级联反应,产生大量的促炎介质并进入循环,并在远隔部位引起全身性炎症,称为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8.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由于某些致病因子的作用,以血液凝固性障碍为特征的病理过程。微循环中形成大量微血栓,同时大量消耗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同时引起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增强,导致患者出现明显的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溶血性贫血等临床表现。 9.MHA,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DIC患者可伴有一种特殊类型的贫血,其特征是外周血涂片中可见一些特殊的形态各异的变形红细胞,称为裂体细胞,外形呈盔形,星形,新月形等,统称为红细胞碎片,该碎片脆性高,易发生溶血。 10.FDP:纤溶酶水解纤维蛋白原及交联纤维蛋白产生的各种片段,统称为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这些片段具有明显的抗凝作用,各种FDP片段的检查在DIC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11,3P试验:即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其原理是将鱼精蛋白加入患者血浆后,可与FDP结合,使血浆原与FDP结合的纤维蛋白单体分离并彼此聚合并凝固,这种不需要酶的作用而形成纤维蛋白的现象称为副凝试验。DIC患者往往呈阳性反应,但晚期有时也可为阴性。 12,IRI缺血-再灌注损伤:指在一定条件下缺血后再灌注,不仅

生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内环境:细胞直接接触和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 2.稳态: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动态平衡 3.易化扩散:在膜蛋白的帮助下,非极性分子和小离子顺浓度或顺电子梯度的跨膜转运, 包括经通道的易化扩散和经载体的易化扩散 4.原发性主动转运:在膜蛋白的帮助下,细胞代谢供能的逆浓度梯度或逆电子梯度跨膜转 运 5.去极化:细胞膜的极化状态减弱,静息电位降低的过程 6.超计划;细胞膜的极化状态增强,静息电位增强的过程 7.静息电位:在安静状态下细胞膜两侧存在外正内负且相对稳定的电位差 8.动作电位:细胞在静息电位的前体下接受刺激产生一次迅速、可逆的、可向两侧传播的 电位变化 9.“全”或”无”的现象:要使细胞产生动作电位,必须一定的刺激。当刺激不够时,无 法引起动作电位的形成,若达到一定刺激时,便会产生动作电位且幅度达到最高值不会随刺激强度增强而增强 10.阈电位:触发动作电位的膜电位临界值 11.兴奋-收缩偶联:将横纹肌产生动作的电兴奋过程与肌丝滑动的机械收缩联系起来的中 心机制 12.等长收缩:肌肉收缩时长度不变张力增加的过程 13.前负荷:肌肉收缩前所受到的负荷,决定肌节的初长度,在一定范围内,随肌节长度的 增加,肌肉收缩的张力越大 14.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血液中的所占的容积之比

15.血浆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蛋白质所决定的渗透压,影响血液与组织液之间的水平衡和 维持血浆的容量 16.血沉:将抗凝血放入血沉管中垂直静置,红细胞由于密度较大而下沉。通常以红细胞在 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即血沉 17.生理性止血:正常情况下,小血管损伤后出血一段时间便会自行停止的过程。包括血管 收缩、.血小板止血栓的形成、血液凝固 18.心动周期:心脏的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包括舒张期和收缩期。由于 心室在心脏泵血起主要作用,又成心室活动周期 19.射血分数:博出量与心室收缩末期容积的比值,能明显体现心脏的泵血功能 20.心指数:心输出量与机体表面积的比值,放映心功能的重要指数 21.异长自身调节:通过改变心肌的初长度而引起的心肌收缩力改变的调节 22.期前损伤:在心室肌有效不应期后到下一次窦房结兴奋到来之前额外使心肌受到一次刺 激,产生的兴奋和收缩 23.房室延搁:兴奋由心房经房室结至心室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个时间间隔:此处兴奋传导速 度仅有s 24.自动节律性:心肌在无外界刺激条件下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的能力 25.正常起搏点:窦房结是心传导系统中自律性最高的部分,故窦房结称为正常起搏点,其 他的称为潜在起搏点 26.中心静脉压: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其高低取决于心脏的射血能力和经脉回血 血量。 27.收缩压:心室收缩中期血压达到最高值时的血压 28.平均动脉压:一个心动周期每一瞬间血压的平均值

生理学 名词解释

第一章 1.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体内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细胞外液) 2.稳态(homeostasis):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3.反射(reflex):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应4.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反馈作用与原效应作用相反,使反馈后的效应向原效应的相反方向变化 5.反馈(feedforward):在人体胜利功能自动控制原理中,受控部分不断地将信息回输到控制部分,以纠正或调整控制部分对受控部分的影响,从而实现自动而精确的调节,这一过程称为反馈 第二章 1.液态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膜是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分子结构和生理功能的以α-螺旋或球形形式存在的蛋白质 2.单纯扩散(simple diffusion):物质的分子或离子顺浓度梯度,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膜的低浓度一侧的跨膜转运过程 3.绝对不应期(absolute refractory period):指在细胞受到一次有效的刺激而发生兴奋的最初一段时间,对继之而来的无论多么强大刺激都不能使细胞再次兴奋的时期 4.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细胞在静息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也称为跨膜静息电位,简称膜中位(MP) 5.原发性主动转运(primary transport):指直接利用ATP提供的能量,通过离子泵,逆电-化学梯度将某些物质分子或离子进行主动转运的过程 6.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物质通过膜上的特殊蛋白质的介导,顺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过程 7.继发性主动转运(secondary transport):物质顺着电化学浓度梯度转运时,所发性主动转运:物质顺着电化学浓度梯度转运时,所需的能量不是直接来自ATP的分解,而来自纳泵运动所造成的膜内外Na+的势能储备 8.去极化(depolarization):以静息电位为准,膜内、外电位差向减小的方向的变化过程9.相对不应期:在绝对不应期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必须用阈上刺激才能引起细胞发生兴奋。 在时间上,它相当于去极化后电位的前半期,在此期,Na+通道处于部分复活,部分失活的状态。因此要引起细胞的兴奋,就需要更强的刺激 10.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指细胞膜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某种分子或离子逆电-化学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 11.不完全强直收缩(incomplete tetanus):当连续刺激间隔时间很短,前一刺激引起肌肉收缩的舒张过程尚未结束,后一刺激落在其舒张期而引起新的收缩 12.钠泵(sodium pomp):钠-钾泵(Na+-K+-ATP酶)本质 13.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可兴奋细胞受外来的适当刺激时,膜电位在原有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一次短暂而可逆的扩布性电位变化 14.阈刺激(threshold stimulation):等于阈值的刺激 15.阈电位(threshold potential):能使Na+通道大量开放从而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值,通常比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小10~20mv 16.三联体(triad):每一横管和来自两侧的终末池构成的复合体 17.阈强度(threshold intensity):指引起组织兴奋所必需的最小刺激强度,又称阈值

生理学名词解释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 1、稳态的概念: 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中的各种理化成分都保持相对稳定,只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且只有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机体才可能生存。但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并不是一种凝固状态,而是各种物质在不停地转换中达到平衡的状态,即动态平衡。美国生理学家坎农将内环境这种动态平衡状态及调节过程称为稳态。 2、反馈的概念: 机体在实现反射过程中。不仅有反射中枢不断向效应器传出信息,以触发,控制效应器的活动,而且效应器也不断有信息送回到反射中枢,以便反射中枢根据效应器的具体情况不断纠正和调整它对效应器的影响。由效应器回输到反射中枢这种信息,称为反馈信息,回输过程称为反馈。 3、新陈代谢概念: 生物体是在不断的更新自我,破坏和清除已经衰老的结构,重建新的结构。这是一切生物体存在的最基本的特征,是生物体不断的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中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新陈代谢一旦停止,生命也就终结。 4、肌电图的概念: 肌肉活动时总是兴奋发生在前,收缩出现在后。如果采用适当的方法将肌肉兴奋时的电变化,经过引导,放大,记录所得到的图形,称为肌电图。 5、肌纤维类型的概念: 骨骼肌纤维类型的区分是依据骨骼肌的形态、结构、功能、和代谢特征,对其性质进行判别的过程。

6、肺活量:是指在最大吸气后,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体量。 7、时间肺活量:在最大吸气之后,以尽快的速度完成呼气,分别测量第1、2、3秒末呼出气体量,计算其所占肺活量的百分数,分别称为第1、2、3秒的时间肺活量。 8、肺通气量的概念 (一)每分通气量 单位时间内吸入或呼出的气量称为肺通气量。通常以每分钟为单位计算,也称每分通气量 每分通气量=潮气量×呼吸频率 (二)最大通气量 在最大限度地做深而快的呼吸时,每分钟所能吸入或呼出的最大气量,称为最大通气量或最大随意通气量。 (三)肺泡通气量 肺泡通气量是指每分钟吸入肺泡能实际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气量。 9、通气\血流比值 通气|血流比值是指每分肺泡通气量与每分肺泡毛细血管血流量的比值。肺内气体要进行充分的气体交换,除有足够的肺泡通气量和肺泡血流量外,还要求这两者的比例适当。 10、体液的概念 体细胞内外含有大量液体,总称体液。 11、心动周期的概念 心房和心室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85083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1.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规律和机制的科学,重点研究疾病中功能和代谢的变化。 2.病理过程pathologic process[?p?θ??l?d?ik ?pr?uses]:指多种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异常变化。 3.循证医学(EBM):指一切医学研究与决策均应以可靠的科学成果为依据,循证医学是以证据为基础,实践为核心的医学。 4.健康(health):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衰弱现象,而且是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一种完全良好状态。 5.疾病(disease):在一定病因作用下,机体内稳态调节紊乱而导致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6.病因:引起疾病必不可少的、赋予疾病特征或决定疾病特异性的因素。 7.遗传易感性(genetic susceptibility)遗传因素所决定的个体患病风险. 8.过敏反应免疫系统对抗原发生异常强烈的反应,致使组织细胞损伤和生理功能障碍。 9.完全康复(complete recovery):指疾病时所发生的损伤性变化完全消失,机体的自稳调节恢复正常。 10.不完全康复(Incomplete recovery):指疾病时的损伤性变化得到控制,但基本病理变化尚未完全消失,经机体代偿后功能代谢恢复,主要症状消失,有时可留后遗症。

11.死亡(death):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停止。 12.脑死亡(brain death):全脑功能(包括大脑、间脑、脑干)不可逆的永久性丧失以及作为一个整体功能的永久性停止。 13.低渗性脱水(hypotonic dehydration):失钠多于失水,血清Na+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伴有细胞外液量的减少,又称低容量性低钠血症(hypovolemic hyponatremia)。 14.高渗性脱水(hypertonic dehydration):失水多于失钠,血清Na+浓度>150mmol/L,血浆渗透压>310mmol/L,细胞外液量和细胞内液量均减少,又称低容量性高钠血症(hypovolemic hypernatremia)。 15.脱水热:严重高渗性脱水时,尤其是小儿,从皮肤蒸发的水分减少,使散热受到影响,从而导致体温升高,称之为脱水热。 16.等渗性脱水(isotonic dehydration):钠水呈比例丢失,血容量减少,但血清Na+浓度和血浆渗透压仍在正常范围。 17.高容量性低钠血症(hypervolemic hyponatremia):血钠下降,血清Na+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但体钠总量正常或增多,患者有水潴留使体液量明显增多,又称为水中毒(water intoxication)。 18.水肿(edema):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积聚称为水肿。 19.低钾血症(hypokalemia):血清钾浓度低于3.5mmol/L称为低钾血症。

生理学重要名词解释

生理学重要名词解释医教园考研 1、潮气量(tidal volume):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量。 2、余气量(residual volume):在尽量呼气后,肺内仍保留的气量。 3、功能余量(functional residual capacity)=余气量补呼气量。 4、肺总容量(total lung capacity)=潮气量补吸气量(expiratory reserve volume,ERV) 补呼气量(inspiratory reser volume) 余气量。 5、肺活量(vital capacity):最大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 6、时间肺活量:是评价肺通气功能的较好指标,正常人头3秒分别为83%、96%、99%的肺活量。时间肺活量比肺活量更能反映肺通气状况,时间肺活量反映的为肺通气的动态功能,测定时要求以最快的速度呼出气体。 7、每分肺通气量(minute ventilation volume)=潮气量×呼吸频率。 8、每分钟肺泡通气量(alveolar ventilation)=(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9、生理无效腔(physiological dead space)=肺泡无效腔(alveolar dead space) 解剖无效腔(anatomical dead space) P126-128 10、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及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 一侧心室每次收缩所输出的血量,称为每搏输出量,人体安静状态下约为60~80ml. 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心室舒张末期容积 人体安静时的射血分数约为55%~65%.射血分数与心肌的收缩能力有关,心肌收缩能力越强,则每搏输出量越多,射血分数也越大。 11、每分输出量(minute volume/cardiac output)与心指数(cardiac index): 每分输出量=每搏输出量×心率,即每分钟由一侧心室输出的血量,约为5~6L. 心输出量不与体重而是与体表面积成正比。 12、心指数:以单位体表面积(m2)计算的心输出量。 13、心脏作功 每搏功(stroke work)P128每分功(minute work)=每搏功(stroke work)X心率P128

生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生理学 内环境:即为细胞外液 稳态:细胞外液中的理化性质处在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 反馈:控制部分发出控制信息到达受控部分,受控部位有信息送达控制部位,已纠正或调解控制部分对受控部分的影响。 负反馈:反馈信息能降低控制部分的活动。 单纯扩散:被转运物质分子,通过膜脂质双分子层,顺浓度梯度跨膜扩散,最终均匀分布在膜两侧的过程。 异化扩散:体内非脂溶性物质在某种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由高浓度向低浓度的转运形势。 主动转运:细胞膜通过其中的泵蛋白利用生物能将物质分子或离子逆浓度差或电位差进行转运的过程。 静息电位(RP):功能与结构完整无损的细胞,未受到刺激而处在相对静息状态时,细胞膜内外存在着内负外正的电位差 动作电位(AP):细胞受到刺激后,引起一次快速而短暂的膜内电位倒转和随后复原的一系列变化过程。 全或无:不论何种性质的刺激,阈下强度不可能引起动作电位,只要是阈刺激或阈上刺激,不论其强度多大,它们在同一细胞可引起幅度相同和持续时间相等的动作电位 阈强度:能使静息电位减小刚好达到阈电位水平的刺激强度 血细胞比容: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百分比 等渗溶液:细胞膜两侧浓度均匀分布。 红细胞渗透脆性: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 红细胞沉降率:通常以第一小时末红细胞沉降的距离,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率血液凝固:血液从流动状态转变为不能流动的胶冻状态过程 血清:血液凝固1~2时,血凝块会发生收缩,并释放出淡黄色的液体。 自律性:组织细胞能在没有外来刺激时,自动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 正常起搏点:窦房结的自律性最高 潜在起搏点:其他自律组织在正常情况下受窦房结控制,不表现其自身的节律性,只起着兴奋的传导作用。 房—室延搁:房室交界区兴奋性传导缓慢,兴奋在这里延搁一段时间再向心室传播,使心室在心房收缩完毕之后开始收缩,有利于心室的充盈和射血,这种房室交界区兴奋传导缓慢的现象。 心电图:心脏兴奋的产生和传播时所发生的电变化,通过周围组织和体液传至体表,将引导电极放于肢体或躯干一定部位,可以记录到这些电变化的波形。 心动周期: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 心输出量:每分钟输出量,等于每搏出量乘以心率 外周阻力:体循环总的血流阻力 收缩压:在收缩期的中期达到最高值, 舒张压:心室舒张时,动脉血压下降,在舒张末期达到最低值 中心静脉压: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 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基本功能是实现血液和组织之间的物质交换 有效滤过压:促进滤过的力量和促进重吸收的力量之差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 1、稳态:正常情况下,机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能保持相对稳定,这种状态称为稳态。 2、反射: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的规律性应答。 3、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称为负反馈。 4、正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称为负反馈。 5、单纯扩散:脂溶性物质通过脂质双分子层由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 6、易化扩散:是指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很小的物质,在细胞膜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从膜的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移动的过程。 7、主动转运:指需要细胞消耗能量,即动用分解ATP释放的能量,将物质逆浓度差和(或)逆电位差跨膜转运的过程。 8、受体:是指能与某种化学物质特异结合并能产生生物效应的特异蛋白质。 9、动作电位:是可兴奋细胞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受到一个适当刺激后产生的可向远处传播的电位变化过程 10、阈强度:指如果固定刺激持续时间和刺激强度—时间变化率,只改变刺激强度,即可找到刚能引起可兴奋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这个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 11、兴奋性:可泛指生物体或组织细胞受刺激后发生兴奋的能力;对可兴奋细胞来说,兴奋性即为其在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12、阈电位:膜去极化达到的可引发动作电位的膜电位临界值,称为阈电位。 13、局部兴奋:指由阈下刺激引起的局部细胞膜的微小去极化,由于单个局部兴奋达不到阈电位水平,因而不能引发动作电位。 14、终极电板:当乙酰胆碱通过接头间隙到达接头后膜(终板膜)时,立即与接头后膜上N2型乙酰胆碱受体阳离子通道膜外侧的受体结合,通过蛋白构想的改变使电压门控钙通道开放,从而允许钠离子和钾离子通过,但以钠离子内流为主,引起终板膜去极化,这一电位变化称为终板电位。 15、兴奋—收缩耦联:骨骼肌细胞兴奋后,要引起肌细胞收缩需经历一个中间过程,这个联系及细胞兴奋与收缩的中间过程称为兴奋—收缩耦联 16、收缩蛋白: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直接参与肌细胞的收缩,故称为收缩蛋白。 17、等长收缩:是指肌肉的张力增加而长度不变的收缩形式。 18、等张收缩:是指肌肉的长度缩短而张力不变的收缩形式。 19、血细胞比容:指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20、血浆晶体渗透压:由晶体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由蛋白质形成的叫胶体渗透压) 21、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或相近的溶液称为等渗溶液。 22、红细胞悬浮稳定性:正常情况下红细胞下沉的速度很慢,能相对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红细胞的这一特性称为红细胞悬浮稳定性。 23、红细胞沉降率:将经抗凝处理的血液放入一沉降玻璃管(分血计)中垂直静置,测定第一小时末红细胞下沉的距离以示红细胞沉降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 24、红细胞渗透脆性:是指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 25、生理性止血:指小血管损伤后血液流出,经过一段时间出血自然停止的现象。 26、血液凝固:指血液从流动的溶胶状态转变成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27、内源性凝血:是指参与血液凝固的所有凝血因子均来自血液,由血液接触带负电荷的异物表面(如玻璃、白陶土、硫酸酯、胶原等),FXII首先被激活,进而有序地激活一系列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各章节)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1.基本病理过程:多种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变化。如水肿,缺氧,休克 2.疾病概论(总论):疾病的概念、概括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普遍规律和机制。 3.健康:是指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在躯体、精神和社会上都处于完好状态。 4.疾病:是指在病因的作用下,机体自稳态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过程,并出现一系 列功能、代谢、形态结构以及社会行为的异常。 5.病因:病因学中的原因是直接引起疾病并赋予该疾病以特征的因素,常被称为病因。 6.条件:是指在原因的基础上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通常包括机体的内在因素 和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外部因素。 7.死亡:是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性停止。临床死亡的标志: 心跳停止、呼吸 停止、各种反射消失 8.脑死亡:枕骨大孔以上全脑功能的永久性停止。脑死亡的判定标准:颅神经反射消 失、不可逆性昏迷、大脑无反应性、自主呼吸停止、无自主运动、脑电波消失、脑 血液循环完全停止。脑死亡的意义有利于判定死亡时间、确定终止复苏抢救的界线、为器官移植创造条件。 ~ 1.脱水:体液容量明显减少。 2.高渗性脱水:细胞外液量减少,失水多于失钠,血清[Na+] >150mmol/L,血浆渗透压> 310mOsm/L为低容量性高钠血症。 3.低渗性脱水:细胞外液量减少,失钠多于失水,血清[Na+] < 130mmol/L,血浆渗透 压< 280mmol/L为低容量低钠血症 4.等渗性脱水:水钠等比例丢失,细胞外液量减少,细胞内液量减少不明显,血清[N a+] 仍维持在130- 150mmol/L,血浆渗透压280-310mmol/L,为正常血钠性容量不足。 5.水中毒:过多的液体在体内潴留,细胞内液量增加,体液增多伴低钠血症,血清[Na +] < 130mmol/L,血浆渗透压< 280mmol/L。为高容量性低钠血症,多因水潴留所 致,通常无钠的过度丢失。 6.低钾血症:血清钾浓度低于L的状态,体钾总量减少被称为缺钾或钾丢失。 7.高钾血症:血清钾浓度高于L的状态,一般将血清钾浓度高于l者成为轻度高钾血 症,高于7mmol/l者为重度高钾血症。 8.低镁血症:血清镁低于l。高酶血症:血清镁高于l 9.水肿:过多的体液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的病理过程。体腔中体液积聚被称为积 水。心性水肿是指心力衰竭诱发的水肿。肾性水肿是因肾原发性疾病引起的全身性 水肿。原发于肝病的体液异常积聚被称为肝性水肿。肺间质中有过量体液积聚和/ 或溢入肺泡腔的病理现象被称为肺水肿。脑组织的液体含量增多引起的脑容量和容 量增加为脑水肿。 、

生理学名词解释 (3)

第一章绪论 1.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接触和赖以生存的环境,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2.稳态(homeostasis):细胞外液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相对恒定的状态。 3.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向相反的方向改变,以减弱或抑制过强的功能活动。 4.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和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逐渐加强,使某种功能活动不断加强。 5.反射(reflex):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变化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6.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组织细胞不依赖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7.神经调节(neuroregulation):通过反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是人体生理功能调节中最主要的形式。 8.体液调节( humoral regulation )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1.钠泵(sodium pump):又称钠-钾泵(sodium-potassium pump),由α和β两个亚单位组成的二聚体蛋白质,具有ATP酶的活性。每分解一分子ATP将3个Na+移出胞外,将2个K+移入胞内,保持膜内高钾

膜外高钠的不均匀离子分布。作用:细胞内高钾是许多代谢反应进行的必需条件;防止细胞水肿;势能贮备。 2.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 RP):细胞在静息状态下(即未受到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表现为膜外带正电,膜内带负电。 3.极化(polarization):平稳的静息电位存在时,细胞跨膜电位为内负外正的状态。 4.去极化(depolarization):静息电位减小的过程或状态。 5.复极化(repolarization):膜电位去极化后再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 6.超极化(hyperpolarization):静息电位增大的过程或状态。 7.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AP):可兴奋细胞受到适当的刺激时,细胞膜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一个迅速的、可逆的、可传导的电位变化。 8.阈电位(threshold potential, TP):能引起Na+通道大量开放,形成正反馈性Na+内流,并引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 9.阈强度(threshold intensity):是刺激的持续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不变,引起组织兴奋所需要的最小刺激强度。 10.局部电位(local potential): 由少量钠通道激活而产生的去极化膜电位波动。 第三章血液 1.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为血

最全的生理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 1.内环境 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2.异化作用 可兴奋组织、细胞对有效刺激产生反应(动作电位)的能力与特性。 3.阈值 引起组织、细胞产生反应(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 4.负反馈 凡是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相反的反馈。 5.反射 指中在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刺激发生规律性反应的过程。 6.自身调节 指机体各器官、组织和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的调节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1.易化扩散 指水溶性的小分子或离子通过膜上载体蛋白或通道蛋白帮助,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 2.受体 受体是细胞膜上一类特殊蛋白质。其的功能是可以识别并特异性结合作用于它的化学物质(如激素),并转发化学信息,改变细胞生化反应,增强或减弱细胞生理效应。 3.去极化 以静息电位为准,膜内外电位差变小或消失的现象,称为去极化。 4.超极化 以静息电位为准,膜内外电位差增大的现象,称为超化。 5.静息电位 细胞处于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一般表现为内负外正的跨膜电位。 6.动作电位

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爆发的一次迅速、可逆、可扩布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 7.局部电位 阈下刺激也可使膜去极化,但这种去极化电位只局限于受刺激部位局部,只能作电紧张扩布,故称为局部电位。 8.兴奋-收缩耦联 兴奋-收缩耦联是指把肌细胞的动作电位与肌细胞的机械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过程 9.强直收缩 骨骼肌在接受连续的有效刺激时,由于刺激频率高,若刺激落于前一次骨骼肌兴奋收缩的收缩期,形成的强而持久的收缩,称为强直收缩。强直收缩是机体骨骼肌收缩做功的主要形式。 第三章血液 1.血清 血清是血液凝固后,血凝块回缩析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 2.红细胞比容

生理学 名词解释总结

新陈代谢: 机体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 ?兴奋性: 机体或组织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刺激: 引起机体或细胞发生反应的各种内、外环境的变化称为刺激。 阈强度: 能引起组织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也称为刺激阈或阈值。 稳态: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正反馈:从受控部分发出的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称为正反馈。 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信息反过来抑制或减弱控制部分活动的调节。 ?单纯扩散:脂溶性物质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 ?易化扩散:非脂溶性或脂溶性甚小的小分子物质或带电离子,在膜上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顺浓度梯度或电位剃度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 生物电:细胞在进行生命活动时都伴随着电现象,称为电现象。 ?静息电位:细胞在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也称跨膜静息电位,简称膜电位。?极化:细胞膜内带负电荷,膜外带正电荷,膜两侧电位维持外正内负的稳定状态。 ?静息电位:细胞在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也称跨膜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受到有效刺激后,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的一次快速、可逆、可扩布的膜电位的倒转和复原的变化过程。 ?阈电位:能使Na+通道大量开放进而诱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值。 ?前负荷:肌肉收缩前已承受到的负荷。 ?后负荷:肌肉开始收缩时才遇到的负荷,相当于肌肉收缩时遇到的阻力。 ★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接近等于红细胞比容。 ?渗透压:溶液中溶质分子通过半透膜吸引水的能力。 ?红细胞渗透脆性: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发生膨胀和破裂的特性。 ?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的过程。 ?肝素:由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产生的一种酸性粘多糖。 ?纤维蛋白溶解: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的过程,简称纤溶。 ?血型:红细胞膜上凝集原的类型。 ?心动周期:心脏的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 ?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一次收缩所射出的血量,简称搏出量。 ?射血分数: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 ?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量。等于搏出量与心率的乘积。 ?心指数:以单位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 ■期前兴奋和期前收缩:在心房或心室肌的有效不应期之后、下一次窦房结传来的心奋到达之前,心房或心室受到一次人工刺激或异位起搏点传来的刺激,则可提前产生一次心奋和收缩,分别称为期前心奋和期前收缩。 ■代偿性间歇:在期前收缩之后出现的一段较长的心室舒张期。 ★?房-室延搁:心奋由心房传导至心室需经一个时间延搁,约需0.1s,这种现象称为房室-延搁。 ?血压: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测压力。 ?中心静脉压: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 有效滤过压:滤过的力量与重吸收的力量之差值称为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 ?降压反射: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 ?肺通气: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 ?肺内压:肺泡内的压力。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填空

本总结是结合近两年咨询来的考试题和蔡军伟老师画的全部重点总结出来的,黄色划线是曾经的考试题,画星是我认为本次考试有很大可能会出的,若有什么错误或遗漏的欢迎联系我。名词解释: 1、健康:健康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衰弱 现象。 2 3 4 啊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以及蛋白质相互作用,直至细胞生理反应所需基因啊开始表达、各种生物学效应形成的过程。 5、细胞死亡:指细胞作为一个基本单位的永久性功能丧失。 6、细胞凋亡:指在体内外因素诱导下,由基因严格调控而发生的自主性细胞有序死亡。 7、凋亡小体:细胞凋亡时,胞膜皱缩内陷,分割包裹胞浆,内含DNA物质及细胞器,形 成泡状小体称为凋亡小体。 8、脱水:体液容量的明显减少。 9、低渗性脱水:低血钠性体液容量减少,以细胞外液减少为主的病理过程,失钠>失水, 啊血清钠浓度>150mmol/L,血浆渗透压>310mOsm/L。 11、等渗性脱水:水、钠按正常血浆浓度比例丢失引起的血钠性体液容量减少,血钠维持在 130-150mmol/L,渗透压浓度280-310mOsm/L。 12、水肿(显隐性):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聚积的病理过程。显性水肿:皮下组 织有过多的液体积聚时,皮肤肿胀,弹性差,皱纹变浅,用手指按压 时,留有凹陷。隐形水肿:全身性水肿时,皮下组织液增多,当水肿 液不超过原体重的10%时,手指按压不会出现凹陷征。 啊致体温升高,尤其是婴幼儿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易出现脱水热。 15、高钾血症:血清钾浓度高于5.5mmol/L。 16、低钾血症:血清钾浓度低于3.5mmol/L。 17、代谢性酸中毒:指血浆中HCO3-原发性减少而导致的PH下降,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酸碱 失衡。 18、代谢性碱中毒:指血浆中HCO3-原发性增多而导致的PH升高。 19、呼吸性酸中毒:指血浆中PaCO2原发性增高而导致血浆中PH下降。 20、呼吸性碱中毒:指因通气过度,血浆中PaCO2原发性减少而导致血浆中PH升高 21、阴离子间隙(AG):实质血浆中未测定的阴离子(UA)与未测定阳离子(UC)的差值, 即AG=UA-UC=[Na+]-[Cl-]-[HCO3-],正常为12mmol/L。 22、乏氧性缺氧(低张性):主要表现为动脉血氧分压降低,外界环境氧气不足,呼吸功能 障碍引起血氧含量减少,组织供氧不足。 23、血液性缺氧(等张性低氧血症):由于血红蛋白含量减少或性质改变,血氧含量降低, 或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氧不易释放而导致的组织缺氧。 24、循环性缺氧:是指因组织血流量减少使组织供氧量减少所引起的缺氧。 25、组织性缺氧:是指因组织细胞利用氧的能力减弱而引起的缺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