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 词二首

1 词二首

1  词二首
1  词二首

1 词二首教学设计

《忆秦娥·娄山关》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和作品,能够正确、有激情地诵读诗歌。

2、品味语言,把握意象,体味诗歌的语言美和意象美,体会诗歌的感情。

3、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感受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把握意象,体味诗歌的语言美和意象美,体会诗歌的感情。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感受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娄山关亦称太平关,位于遵义、桐梓两县交界处,是川黔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关口人称“黔北第一险要”,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今天就让我们踏着当年红军战士的足迹,去追忆一场壮怀激烈的鏖战。

二、作者、作品介绍

毛泽东,新中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卓越领导人,同时,他又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一生写下了很多震撼人心的诗篇,对鼓舞革命战士和亿万人民的战斗豪情,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他的诗词,显示了博大的胸襟,豪迈的气魄,广阔的意境,读起来让人热血沸腾,精神奋发。

遵义会议后,红军离开遵义,经娄山关北上,准备渡过长江但是蒋介石封锁了长江,毛泽东当机立断折回再向遵义进军,二渡赤水,攻占桐梓。1935年1月25日凌晨,红军借着月色向娄山关挺进,与黔军相遇敌军败退,红军继续进军,与敌激烈拼搏,反复争夺,终于占领高地此时已近黄昏,中央红军在夕阳映照下迅速通过娄山关。这次战役是遵义会议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

忆秦娥:词牌名,又名秦楼月,双调,四十六字,分上下两片,每片有一叠韵。

娄山关:本词的题目。

三、诵读感知

1、播放背景音乐《娄山关》,学生自由朗读。

2、请一学生配乐朗读,师生点评。

3、教师指导:

(1)读准字音如“咽”,yè,哽咽

(2)读准节奏如以“︱”表短停顿,“‖”表长停顿,“–”表连接音,“↗”表升调,“↘”表降调,加点表重音,那么上阙的朗读可参照以下方式: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学生自行揣摩下阙读法,教师点拨: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3)读准情感

师:上下阙的写作内容和情感有什么不同?

学生思考、讨论,明确:上阕写行军情景,悲凉沉郁;下阕写胜利穿越娄山关时的所见所感,豪迈悲壮。

四、品悟鉴赏

1、词的上阙中有哪些意象,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明确:以西风、霜天、残月、雁叫、马蹄声、喇叭声等事物构成色彩浓烈的画面,造成紧张热烈而又带几分肃穆的气氛,以此烘托行军急速、机动灵活、勇往直前的红军队伍。

2、这里仅仅是写景吗?除了写景外还写到了什么?

明确:暗写景中人,以有声衬无声天色未亮,凄风冷月,红军披星戴月、跋涉风霜,含蓄刻画出红军战士们在艰苦环境里不畏严寒、不怕困难的英雄气概。

3、为什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明确:马蹄声细碎杂沓,是因为山径崎岖、寒霜铺地、马匹数少喇叭声哽咽低沉,是因为西风劲吹、山峦重重以及诗人心情沉重。红军自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以来,打的多是败仗,湘江一役,损失更是惨重这一次回军遵义,重攻娄关山,任务是极其艰巨的,作为党的领袖,作为重新回到军事指挥岗位的毛泽东,心情是极其沉重的,红军能否取胜,红军的命运如何?由于主观上对军事的担心,红军战士军号声,才会像是呜咽,“咽”写出了悲壮的气氛。

4、词的下阙写了哪些意象?营造出怎样的背景?

明确:雄关、苍山、残阳,营造出壮阔苍凉的背景。

5、“漫道”有人认为是“徒然说”的意思,有人认为是“漫漫长路”暗指接下来的长征路途遥远漫长,你同意哪种说法?说说你的理由。

小组讨论,合作研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结合上下句来分析。

明确:无论哪种说法,都表现出作者不畏艰难险阻、乐观积极的战斗精神,表现出一种无坚不摧、履险如夷的豪迈气概。

6、“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写景?有何艺术效果?

明确:这两句运用比喻手法写黄昏景象,前句崇高磅薄,后句悲壮奇丽,表达了亦喜亦悲、亦忧亦欢的复杂感情,形成极为深邃的艺术境界,这两句的比喻十分奇特,又非常生动贴切,且富有象征意味它体现诗人浩如烟海的胸怀,表现了革命前途虽然波澜壮阔,但还会有许多的艰难险阻,还要付出许多的流血牺牲,并巧妙地暗示了娄山关战斗的激烈,展示了红军战士“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革命精神。同时,这两句与上阕的“霜晨月”呼应,说明一天(从“霜晨月”的拂晓到“残阳如雪”的傍晚)的战斗历程已经完成,娄山关已胜利地越过,从而使词的战斗气氛更浓烈,词的主题更突出。

7、围绕娄山关,诗人既描写了战前的行军情景,又抒发了战后胜利穿越的情志,但唯独省略了哪个环节?为什么这样处理?

明确:没有直接写红军激战的场面。虚实相生。

五、课堂小结

1、师生归纳艺术特色:风格上,悲凉沉郁与雄劲豪放融为一体;手法上,明暗虚实结合,景情并茂;炼字炼句,构成典型意境,深化主题。

2、师生激情背诵。

六、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这首词,思考:与《忆秦娥·娄山关》一词在情感抒发上有什么异同?

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1929年10月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提示:本词诗情画意,描写了秋之重阳的战地风光,鲜明爽朗;表现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看法,豪迈乐观,气度恢宏,毫无肃飒之气,令人受到无限鼓舞。七、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本词,完成《学法大视野》

《沁园春雪》

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词的写作背景;通过想象和联想进入词的意境,体会诗情,感受词的情感美,音乐美;领会上下阕的关系。

2、体会词作语言的准确性、形象性,深刻性及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理解本词主题及作者的思想情感。

3、体会诗人宽阔的胸怀,宏大的气魄,充分获得审美的愉悦,进而陶冶学生的性情,习得一种乐观、坚定、自信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了解毛泽东,了解本词的写作背景;领会上下阕的关系。

教学难点:体会词作语言的准确性、形象性,深刻性及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理解本词主题及作者的思想情感。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歌咏过那洁白如银的雪景。像唐朝岑参的“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又如李白的“燕山雪花大如雪,纷纷吹落轩辕台。”还有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等等。毛泽东《沁园春雪》是咏雪的名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作品。(板书课题)

二、作品简介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后,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领导全党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1936年2月,毛泽东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黄河岸边的塬上视察地形,看到了祖国雪后的壮丽河山,欣赏到北国风光,展望革命的灿烂前景,挥笔写下了《沁园春·雪》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三、初步感知

1、字词:

(1)多音字:分、数、汗、还、朝。

(2)难字:莽、娆、竞、骚。

2、录音范读:让学生边听边想象本词所描绘的景象,初步领会本词所表达的情感。

3、学生齐读,教师对学生朗读过程中的缺点予以更正。

四、研习课文

1、上阕分几层?写法上有何特点?

明确:分三层。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句具体写,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动静结合;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多姿迷人。

2、“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⑴词句作用——总写北国雪景:冰天雪地、广袤无垠。“北国风光”是上片内容的总领句。“千里”“万里”两句交错而说(互文修辞手法),即:千万里都是冰封,千万里都是雪飘。

⑵词句境界:诗人登高远眺,目力所及,“千里”“万里”,“冰封”凝然安静,“雪飘”轻盈飘舞,茫然一片,纯然一色,静动相衬,韵味无穷。诗句意境开阔,表现出诗人宏大、豪迈的气魄。

3、“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⑴词句解析:“望”字统领下文,至“欲与天公试比高”。

“望”,“登高远眺”,展现了长城、黄河、山脉、山丘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的雄伟景观。“长城内外”,从南到北,“大河上下”,自西向东,地域广阔,照应“千里”“万里”。

⑵词句的境界:“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分别照应“雪飘”“冰封”。“惟余”二字,强化了白茫茫的壮阔景象;“顿失”二字,则写出变化之速,寒威之烈,又使人联想到未冰封时大河滚滚滔滔的雄壮气势。这四句用视觉形象,描绘冰封雪飘的风光,写出北国气象的雄伟壮观,大气磅礴,显示诗人博大的胸怀。

4、“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⑴词句解析:“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是动态描写,活泼奔放。“欲与天公试比高”,实乃“山”“原”与天相连,表达出诗人意气风发、雄心勃勃的豪情壮志。

⑵写法鉴赏:“山”“原”都是静物,写它们“舞”“驰”,化静为动。因为诗人情感的跃动,所以他眼前的大自然便生气勃勃,生动活跃。

5、“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⑴词句解析:这三句写的是虚景,想像雪后晴日当空的一派新的气象,妖娆娇艳。

⑵写法鉴赏:“看”字与“望”字照应;“红装素裹”,把江山美景比做少女的衣装,形容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艳丽景象。“分外妖娆”,赞美之情溢于言表。五、布置作业

学生继续朗读本词。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复习导入,学生朗读诗词。

二、研习课文

1、下阕可分几层?

明确:分三层。前两句为第一层,过渡;中间七句为第二层,评古;后三句为第三层,论今。

2、分析下阕:

①前两句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过渡。“江山如此多娇”承上阕,“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

②“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古代帝王?“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明确:一个“惜”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肯定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

吉思汗的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文治、文学才华不足。“略”、“稍”、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惜”字包含后来居上的伟大气概,体现了无产阶级的革命英雄必将胜过前人的坚强自信。“略输”、“稍逊”、与“只识”相比,褒贬的程序有差别,“只识”否定程度大于前者。

③“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一句的作用是什么?表达什么意思?

明确:“俱往矣”一句,意在用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来突出今天的革命英雄,三个字结住评古,气势逼人。“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这里也有作者本人的身影。当时毛泽东确立了在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正欲东渡黄河,大展宏图,因此“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正表现了毛泽东同志这种“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风流”不单指建功立业、打江山,还指有文采、有欣赏水平。最后两句的意思是:真正称得上英雄人物的应该看看今天的无产阶级,当然也包括作者本人。本句点出全词主题。

④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明确:作者以“往矣”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评古”是为了“颂今”。

三、写作思路

词作由写景开始,上阕先概括、再小结(总──分──总)下阕先过渡,由景入情,接着评说历代帝王,最后深化开掘,抒发豪情壮志。整首词始终洋溢着蓬勃向上、气贯长虹的豪情与力量。从表达方式看,上阕写景,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下阕议论、抒情,“议”得恰如其分,“抒”得气冲斗牛;上阕的描写为下阕的议论、抒情作了坚实的铺垫。

四、思考讨论

学生再读诗词,展开联想,畅谈感悟。

1、齐声朗读,想象词中景象。

2、请大家选择你印象最深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些语句。

五、课堂小结

《沁园春雪》全词融写景、抒情和议论于一体,把写景咏史巧妙地结合起来,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歌颂当代英雄,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感情和伟大的抱负,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博大胸怀,具有扣人心弦的力量,成为一首气吞山河、雄视千古的“绝唱”。

六、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本词,完成《学法大视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