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的物质性和发展规律练习题和答案(客观题)

世界的物质性和发展规律练习题和答案(客观题)

世界的物质性和发展规律练习题和答案(客观题)
世界的物质性和发展规律练习题和答案(客观题)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

A.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B.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C.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D.一部分哲学的基本问题

2、列宁的物质定义揭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运动 B..可知性C.存在性D.客观实在性

3、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必然导致( )。

A.绝对主义B.唯物主义C.不可知论D.唯心论

4、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 )。

A.一元论和二元论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唯物论和唯心论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5、划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标准是( )。

A.如何回答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B.如何看待现实和理想的关系问题

C.如何回答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D.如何回答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6、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A.动物心理的形成B.语言的产生

C.劳动D.人脑的进化

7、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指 ( )。

A.意识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B.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产物

C. 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而它的容是主观的

D.意识的容是客观的,而它的形式是主观的

8、“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个观点表明

()。

A.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D.意识是主观世界的客观映象

9、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

A.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B.哲学是对自然科学理论的概括和总结

C.哲学是一切科学之科学D.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指导作用

10、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

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

A.客观性B.能动性C.任意性D.对象性

11、物质的根本属性是()。

A.运动B.层次性C.结构性D.客观实在性

12、“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 )。

A.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

B.前者是辩证法,后者是诡辩论

C.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

D.两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

13、时间和空间是()。

A.物质的两种属性B.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C.整理认识材料的工具D.感觉系列调整了的体系

14、有首古诗:“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这是用神话形式说明

时间的具体特性是( )。

A.客观的B.有限的C.可知的D.相对的

15、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

A.思维和存在的统一B.各种实物的总和

C.主体和客体的统一D.多样性的物质统一

16、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A.物质的B.精神的C.运动的D.实践的

17、“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一观点是说()。

A.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B.实践是认识的本质

C.认识世界没有必要D.理论没有意义,实践才是最重要的

18、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对立统一的观点B.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观点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D.运动和静止相统一的观点

19、有一首断言缺了钉马掌的钉子会导致战争失败、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蹄铁

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首童谣包含着的有价值的哲学道理是()。

A.事物的发展是偶然的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20、“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一观点说明()。

A.世界作为过程的集合体本身是没有方向的运动状态

B.一切都在变化和发展,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

C.世界除了过程,什么都不存在

D.承认运动就必然否认相对稳定

2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

A.承认事物是相互联系的B.承认事物的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C.承认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D.用全面的整体的观点看问题

22、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

A.总特征B.全部容C.实质和核心D.唯一规律

23、一些地方的人们掠夺性地滥挖草原上的甘草,虽获得了一定的经济利益,却破坏了草原植

被,造成土地荒漠化,一遇大风,沙尘暴铺天盖地而至,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灾难。这种做法()。

A.只看到物与物之间的联系,没有看到人与人的联系

B.过分强调事物的绝对运动,否认事物的相对静止

C.过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客观规律

D.只看到人的活动与经济利益的直接联系,没有看到眼前活动与生态平衡的长远的间接联系

24、科学家洛伦兹提出“蝴蝶效应”理论称:“可预言:一只蝴蝶在巴西震动翅膀会在德克

萨斯州掀起龙卷风”,这个说法()。

A.说明一种事物或现象可以通过一系列中介环节和另一事物、现象发生联系

B.片面夸大了联系的普遍性

C.否认了联系的多样性

D.把联系理解为主观随意的,否认联系的客观性

25、矛盾的转化是()。

A.向各自对立面转化B.由低级向高级转化

C.任何一个方向转化D.由坏向好转化

26、“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指()。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B.因和外因的关系

C.一般和个别的关系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7、矛盾的基本属性是()。

A.普遍性和特殊性B.绝对性和相对性

C.整体性与局部性D.同一性和斗争性

28、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道路和方向B.源泉和动力C.形式和状态D.结构和层次

2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根据是()。

A.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B.形式与容的关系

C.本质与现象的关系D.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30、区别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A.事物变化持续时间的长短B.事物量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围

C.事物的变化是否顺利和显著D.事物的质变是否引起了新的量变

31、在工作中防止“过”与“不及”的关键在于()。

A.把握事物的度B.确定事物的量

C.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D.抓住事物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32、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相互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

A.质变的过程B.事物原有状态和性质的转变

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D.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33、构建和谐社会的哲学依据是()。

A.矛盾同一性原理B.矛盾斗争性原理

C.矛盾普遍性原理D.矛盾特殊性原理

34、辩证法所说的“扬弃”是指()。

A.既前进又倒退B.既克服又抛弃

C.既克服又保留D.纯粹的否定

35、辩证法所理解的否定是指事物中所包含的( )。

A.落后的方面B.促使其转化为他物的方面

C.旧质的残余D.阻碍事物发展的因素

36、人们制定远景工作规划的依据是()。

A.现实的可能性B.好的可能性C.抽象的可能性D.现实性

37、唯物辩证法揭示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规律是()。

A.联系和发展的规律B.对立统一规律

C.质量互变规律D.否定之否定规律

38、偶然性在事物发展中()。

A.不起任何作用B.起决定作用

C.可以促进或延缓事物的发展D.时而起作用,时而不起作用

39、“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

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40、唯物辩证法的因果联系是指()。

A.一切前后相继的现象之间的联系B.一切同时存在的现象之间的联系

C.反映和被反映的现象之间的联系D.引起和被引起的现象之间的联系

41、实现意识能动性的根本途径是()。

A.投身社会实践B.认识客观规律

C.加强主观努力D.制订周密计划

4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

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数百万种。这一情况说明:( )。

A.人类通过实践将“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B.物质世界是由人创造的C.物质世界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D.人造物质可以脱离天然物质而存在43、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是()。

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

C.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D.对保守思想的克服

44、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这一命题表明意识对物质具有()。

A.绝对性B.预见性C.能动性D.主动性

45、错误认识归根到底来源于()。

A.人们的错误判断B.人们的主观想象

C.客观物质世界D.人们的思想偏见

46、从起源上说,意识是( )。

A.人脑所固有的本质属性B.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印象

C.对物质世界有巨大反作用的能动活动D.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47、实践高于理性的认识,是因为实践具有()。

A.直接现实性B.绝对性C.客观实在性D.普遍性

48、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A.用思维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B.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C.事物在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D.客观事物的本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49、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50、从一般原理走向个别结论的思维方法是()。

A.归纳法B.演绎法C.分析法D.综合法

二、多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因为()。

A.它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而必须回答的问题

B.它是实际工作中正确处理主观和客观关系的根本问题

C.它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唯一标准

D.它是划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

E.它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不能回避的最基本问题

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 )。

A.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B.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畴

C.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D.能为人们认识的E.自然事物

3、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的意义是()。

A.指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批判了唯心主义和二元论

B.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可知性,体现了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一

C.坚持了世界的多样性的物质统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

D.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的物质性,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E.指出了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物质结构概念的一致性

4、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来看,“画饼不能充饥”,这是因为()。

A.精神与物质不具有同一性B.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等同于事物自身

C.精神不能转化为物质D.精神对物质具有相对独立性

E.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

5、下列命题属于唯心主义的有()。

A.理在事先B.心外无物C.存在就是被感知

D.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E.形存则神存,形灭则神灭

6、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是否()。

A.坚持联系的观点B.坚持发展的观点C.承认规律的客观性

D.坚持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E.承认意识的能动性

7、辨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

A.人脑的机能和属性B.人与生俱来的特征

C.客观世界的主观印象D.人脑的分泌物E.知、情、意的统一

8、鲁迅说过:“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地挥写了。然而

他们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颈子,也就是在正常的人体身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了颈子二尺而已。”古希腊哲学家克塞诺芬尼早就说过:“埃塞俄比亚人说他们的神皮肤是黑的,鼻子是扁的;特拉基人说他们的神是蓝眼睛、红头发的。”这些表明,人们头脑中的鬼神观念是()。

A.人的头脑中主观自生的B.人脑对鬼神的虚幻反映

C.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D.可以从客观世界找到它的原型

E.人按照自己的形象想像出来的

9、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表现在()。

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D.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E.意识的能动作用受物质条件制约

10、中国古代哲学家方以智指出:“气凝为形,蕴发为光,窍激为声,皆气也”。这句话在哲学

上表达了()。

A.多元论的思想B.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思想C.朴素辩证法的思想

D.万物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的思想E.物质运动形式多样性的思想

11、“时间和空间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只是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

明()。

A.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B.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C.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D.时间和空间是一切事物的贮藏所

E.时间和空间是人们头脑中存在的先天感性直观形式

12、社会的物质性表现为()。

A.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社会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D.人类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

E.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客观的物质关系

13、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指()。

A.实践是人特有的活动B.实践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

C.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D.实践使人从动物界提升出来

D.在实践的基础上,人类的本质力量得到充分的体现和确证

14、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体现在()。

A.实践的主体是客观的B.实践的客体是客观的

C.实践的手段是客观的D.实践的结果是客观的

E.实践的过程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

15、实践的基本形式有()。

A.物质生产实践B.处理社会关系实践C.科学实验

D.社会管理E.教育活动

16、实践具有()。

A.物质性B.直接现实性C.自觉能动性

D.客观实在性E.社会历史性

17、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要求我们()。

A.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B.一切以条件、时间、地点为转移

C.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D.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事物

E.用具体的、历史的观点观察事物

18、唯物辩证法就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因为它()。

A.在对现存事物肯定的理解中包含否定的理解

B.认为凡是合理的就一定存在,凡是存在的就一定合理

C.对每一种既成的事物都是从其暂时性方面去理解

D.认为凡是现存的都是必然要灭亡的

E.认为事物的发展是不断否定的、循环往复的过程

19、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在于()。

A.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B.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C.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道路D.它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E.它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畴的主线

20、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

A.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B.阻碍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

C.它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D.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E.它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各自得到发展

21、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

A.促进统一体解体,使事物发生质变B.提供矛盾双方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C.使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D.规定事物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的条件

E.促使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

22、西周末年思想家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其中包含的辩证法思想有()。

A.矛盾的同一是包含区别和差异的同一B.对立面的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不包含部差异的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D.事物是由不同要素构成的统一体

E.事物之间的差异越大就越有生命力

23、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A.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B.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C.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D.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E.联系和发展的关系

24、矛盾分析方法体现为()。

A.分析矛盾的特殊性的方法B.“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D.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

E.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

25、表现矛盾分析方法的思想和成语有()。

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B.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C.因地制宜,因材施教D.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E.打蛇打七寸,擒贼先擒王

26、有人说,矛盾的斗争性是指对立双方“势不两立,你死我活”的对抗,这种观点( )。

A.揭示了矛盾斗争性的深刻含义

B.错误地把矛盾的斗争性归结为矛盾斗争的对抗形式

C.用矛盾斗争的对抗形式抹杀了矛盾斗争性的普遍性

D.否定了矛盾斗争性是一个含义广泛的哲学畴

E.是对矛盾斗争性的简明扼要的表述

27、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是()。

A.共性寓于个性之中B.个性寓于共性之中C.个性中包含着共性

D.个性与共性的区别是相对的E.共性只能通过个性而存在

28、我国古代有人提出的“白马非马”、“杀盗非杀人”的命题割裂了( )的关系。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C.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D.共性和个性E.一般与个别

29、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

A.斗争性是同一性的基础B.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C.没有矛盾的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贯通

D.没有矛盾的同一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斗争

E.同一性具有相对性而斗争性具有绝对性

30、下列选项中,体现矛盾同一性思想的有( )。

A.有无相生,长短相形B.利害同门,祸福同邻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D.积于柔则刚,积于弱则强

E.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31、根据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认识事物的基础是认识事物的( )。

A.量B.矛盾特殊性C.质

D.矛盾普遍性E.度

32、下列说法体现质变与量变关系的有( )。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B.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C.防微杜渐D.拔苗助长E.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33、“关节点”或“临界点”是事物( )。

A.度中任何一点B.度中最佳点C.度的极限

D.量变和质变的统一E.量变到质变的转折点

34、质量互变规律要求人们()。

A.注意质变与量变的对立统一B.反对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

C.把理想与实干结合起来D.有热情、激情,又有冷静的科学态度

E.反对因循守旧、不思变革,又反对眼高手低、沉于空想

35、正确认识事物的度才能( )。

A.准确地认识事物的质B.避免犯“左”或“右”的错误

C.提出指导实践的正确准则D.在实践活动中掌握适度原则

E.在实践活动中严防“过”与“不及”

36、质量互变规律中的度是()。

A.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围和限度B.事物存在的关节点

C.事物存在的临界点D.事物质和量的统一

E.一个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在的规定性

37、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 )。

A.对旧经济体制的“扬弃”B.采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C.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自我否定D.同原有经济体制“一刀两断”

E.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38、辨证的否定是()。

A.事物自我的否定B.事物发展的环节C.事物联系的环节

D.事物的外在力量作用的结果E.扬弃

39、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的发展( )。

A.总方向是前进的B.是回到原出发点的运动

C.是波浪式前进的过程D.具体道路是曲折的

E.是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

40、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

A.新生事物部增加了新的结构和功能B.新生事物否定了旧事物的糟粕C.新生事物继承了旧事物的精华D.新生事物从时间上说是新近出现的事物E.新事物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

41、下列方法符合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原理的有()。

A.欲擒故纵B.将欲取之,必先予之C.有备无患

D.明修栈道,暗渡仓E.奢靡之始,危亡之渐

42、下列选项中属于因果联系的有()。

A.磨擦生热,热胀冷缩B.冬去春来,夏尽秋至

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D.勤学出智慧,实践出真知

E.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43、现象和本质是辩证统一的,这是因为()。

A.现象和本质没有区别B.本质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

C.现象从一定的方面表现本质D.只有真象才和本质具有同一性

E.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

44、坚持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统一的原理,要求我们()。

A.根据客观必然性来确定战略

B.恪守必然性,适当参照偶然性

C.既要认识客观必然性,更要把希望寄托在偶然性上

D.把偶然性当作具体战术的一个方面

E.学会利用一切有利的偶然因素来推动我们的工作

45、形式对容的反作用表现为()。

A.有什么样的形式,就有什么样的与之相适应的容

B.当形式适合于容时,可以促进容的发展

C.当形式不适合于容时,就阻碍容的发展

D.形式对容起决定作用

E.任何形式都始终有利于容的发展

46、“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

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的力量。”这说明()。

A.精神、意识对物质具有依赖性

B.精神和理论的作用可以取代物质力量

C.理论和精神可以通过群众转化为物质力量

D.人的意识不仅反映现实世界,并且可以通过实践改变现实世界

E.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47、意识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 )。

A.意识活动的计划性B.意识活动的目的性C.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

D.意识活动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E.意识活动对人的生理活动的控制48、马克思说:“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

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这段话说明()。

A.有无目的性是人的实践与动物本能活动的根本区别

B.人的实践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和创造性

C.动物和人一样,也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改造世界

D.人的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E.人们通过实践方案的实施把观念过程转化为现实过程

49、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表现在()。

A.客观规律限制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B.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客观规律

C.尊重客观规律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D.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超越规律的局限

E.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辨证统一的

50、正确发挥意识能动性的途径和条件是()。

A.认识和把握规律B.实践C.利用规律

D.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E.摆脱规律的束缚

答案:1、C 2、D 3、C 4、C 5、C 6、C 7、D 8、C

9、D 10、B 11、A 12、B 13、B 14、D 15、D 16、D

17、A 18、C 19、B 20、B 21、B 22、C23、D24、A

25、A 26、D 27、D 28、B 29、A 30、B 31、A 32、C

33、A 34、C 35、B 36、D 37、D 38、C 39、D 40、D

41、A 42、A 43、C 44、C 45、C 46、D 47、A 48、C

49、A 50、B

答案:1、ABCE 2、BCD 3、ABCD 4、BE 5、ABC

6、ABD

7、ACE

8、CDE

9、ABCDE 10、BCDE

11、AB 12、ABCDE 13、ABCDE 14、ABCDE 15、ABC

16、ADCE 17、ABCDE 18、ACD 19、ADE20、CDE

21、ACE 22、ABCD 23、BCD 24、ABCDE 25、ABCDE

26、BCD 27、ACDE 28、BDE 29、ABCDE 30、ABDE

31、BC 32、ABC 33、CE 34、ABCDE 35、ABCDE

36、AD 37、ACE 38、ABCE 39、ACDE 40、ABCE

41、AB 42、ADE 43、BCE 44、ADE 45、BC

46、ACDE 47、ABCDE48、ABDE 49、BCE 50、ABCD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主要内容: 第一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第二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第三节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第四节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本章引言: 本章论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学习这一章,要掌握社会的基本结构,包括社会存 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掌握社会形态的划分法和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弄清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要深刻认识社会发展的各种动力,包括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 的直接动力,以及革命和改革、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要正确理解人的本质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在对待社会历史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唯心史观: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一直占据统治地位。 唯物史观:马克思两大发现之一 (1)历史唯心主义的缺陷 第一、把精神的东西当作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的活动 总是在一定的意识指导下进行的,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唯心史观看到了社会区别于自然界的这种特殊性,但是却片面地扩大夸大了这种特殊性.它只是从意识 和精神的方面理解社会同自然界的区别,却没有看到社会对自然界的深刻依赖性、社会生活 本身的物质性和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性。 第二、片面夸大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否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唯心史观注意的中心只是少数历史人物的活动,它把人民群众看作是"惰性”的物质、无知的”群氓” (旧)(2)唯心史观产生和存在的根源 第一,社会历史根源。社会发展的客观过程及其规律的充分暴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生产发展的状况。 第二,阶级根源。当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之后,由于体力和脑力劳动的分离,剥削阶级垄 断了精神文化活动,他们总是夸大精神的作用,贬低物质生产、鄙视体力劳动,抹煞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决定作用,竭力鼓吹英雄人物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为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 地位与剥削制度的合理性、永恒性作辩护和论证。 第三,认识根源。认识根源讲的是人们在认识中犯错误的可能性和原因 3,物史观创立的重大意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克服以往哲学家仅从人们的思想动机去研究社会历史的局限,努力寻找隐藏在人们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出发解释一切社会历史现象,否定唯心史观而创立唯物史观。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马原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一、观点案例资料 1、对世界本原得不同理解 观点1 德谟克利特得“原子” 古希腊哲学家、原子论者德谟克利特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得灵魂在内,都就是由原子这种不可分割得物质粒子组成得。原子就是永恒得,由原子所组成得整个自然界、整个世界也就是永恒得。原予本身不变化,但能运动。原子得数量就是无限多得,但它们之间没有性质得不同,仅有大小、形状、次序与位置得区别。世界万物由于构成它们得原子在大小、形状、次序与位置上得不同,而形成千差万别得性质。虚空就是原子运动得地方,就是“非存在”。原子在虚空中互相碰撞,形成旋涡运动,从而互相结合形成万物。原子分离,事物就灭亡。 观点2 霍布斯得“物体” 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1588—1679)就是17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机械唯物主义得重要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论物体》、《论人》、《论公民》、《论社会》与《利维坦》等。霍布斯运用机械力学得观点与几何学得方法构建了一个包括论物体、论人、论国家与论社会在内得哲学体系。 “物体”就是霍布斯哲学体系得基本范畴。霍布斯认为,世界上真实存在着得只有物质所构成得物体。她说:“哲学得对象,或者哲学所处理得材料,乃就是每一个这样得物体:这种物体我们可以设想它有产生,并且可以通过对它得思考,指导它同别得物体加以比较,或者就是,这种物体就是可以加以组合与分解得,也就就是说,它得产生或特性我们就是可以认识得”。霍布斯给物体下了一个明确得定义。她说:“物体就是不依赖于我们思想得东西,与空间得某个部分相合或具有同样得广延”。显然,霍布斯所说得物体具有如下特征:它不依赖于我们思想而客观存在;占有一定得空间;能为人们所认识。霍布斯所说得物体概念基本上接近马克思主义哲学得物质概念。霍布斯还认为,经院哲学所奉”,如同说“圆得方形”一样荒谬。 观点3 “存在就就是被感知” 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西方近代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得主要代表人物乔治·贝克莱(GeorgeBerkeley,1685—1763)在其《人类知识原理》一书中,提出了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主要内容: 第一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第二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第三节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第四节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本章引言: 本章论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学习这一章,要掌握社会的基本结构,包括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掌握社会形态的划分法和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弄清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要深刻认识社会发展的各种动力,包括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以及革命和改革、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要正确理解人的本质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在对待社会历史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唯心史观: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一直占据统治地位。 唯物史观:马克思两大发现之一 (1) 历史唯心主义的缺陷 第一、把精神的东西当作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的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意识指导下进行的,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唯心史观看到了社会区别于自然界的这种特殊性,但是却片面地扩大夸大了这种特殊性.它只是从意识和精神的方面理解社会同自然界的区别,却没有看到社会对自然界的深刻依赖性、社会生活本身的物质性和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性。 第二、片面夸大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否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唯心史观注意的中心只是少数历史人物的活动,它把人民群众看作是"惰性"的物质、无知的"群氓"(旧)(2)唯心史观产生和存在的根源 第一,社会历史根源。社会发展的客观过程及其规律的充分暴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发展的状况。 第二,阶级根源。当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之后,由于体力和脑力劳动的分离,剥削阶级垄断了精神文化活动,他们总是夸大精神的作用,贬低物质生产、鄙视体力劳动,抹煞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决定作用,竭力鼓吹英雄人物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为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与剥削制度的合理性、永恒性作辩护和论证。 第三,认识根源。认识根源讲的是人们在认识中犯错误的可能性和原因 3,物史观创立的重大意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克服以往哲学家仅从人们的思想动机去研究社会历史的局限,努力寻找隐藏在人们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出发解释一切社会历史现象,否定唯心史观而创立唯物史观。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世界的统一性原理及方法论

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总结 第一部分辩证唯物主义(包括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 唯物论 1、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重点掌握】 [原理]: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方法论]: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1)唯物论: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2)辩证法:联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量变—适度开发,矛盾—一分为二地看待人对自然的影响。(3)价值观: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和科学发展观,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也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方法论]:世界的物质性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合. 3、物质决定意识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错误倾向]: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4、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重点掌握】 [原理](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1)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2)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错误倾向]: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5、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哲学上的二元论和多元论根本否认世界的统一性。它们认为,世界有着互相平行,各自独立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本原。 哲学上的一元论则坚持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万事万物有着共同的本原。在一元论中,又存在着唯心主义一元论和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对立。 唯物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 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 第一,列宁的物质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 第二,这一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可知论和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这一定义坚持了辩证的、历史的物质观,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特别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运动是一般的变化。 第一,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第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从哲学上讲,静止就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它有二种基本情形: 一是指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的移动。 二是指没有发生质变。 静止和运动的关系: ①、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②、绝对运动中存在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存在着绝对运动。 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第一,静止是运动的量度,不了解静止,也就无法了解运动。 第二,不了解相对静止,就不可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 第三,只有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才能认识和利用事物。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 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或伸张性,是指物体的位置、规模和体积。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性: 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无法存在的。 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是不存在的。 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的时空观念不过是客观存在的时间和空间的反映。 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的客观具体性,它因物质具体形态和运动形式的不同而不同,其具体特性又是可变的和有条件的,人们对此的时空

马克思主义哲学题库---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资料 一、不定项选择题 1、社会存在是社会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 A、B、C ) A、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其生产方式 B、地理环境 C、人口因素 D、上层建筑 E、社会结构 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是( C ) A、社会意识的历史继承性 B、各种社会意识之间的相互影响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能动的反作用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变化上的滞后性 E、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变化上的超前性 3、生产力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其基本要素包括( A、B、C ) A、劳动资料 B、劳动对象 C、劳动者 D、生产关系 E、社会分工 4、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D ) A、阶级斗争 B、改革开放 C、科学技术革命 D、社会基本矛盾 E、人民群众 5、人类活动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才能进行,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 C ) A、政治关系 B、思想关系 C、生产关系 D、家庭关系 E、民族关系 6、严格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是指( C ) A、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 B、文化革命和思想革命 C、革命阶级向反动统治阶级夺取国家政权的斗争 D、统治阶级内部进步势力反对保守势力的斗争 E、剧烈的武装斗争 7、每一次科学技术革命,都不同程度地引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和社会的巨大进步。其对生产方式产生的深刻影响主要有(A、C、D ) A、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B、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C、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 D、改变了社会的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第三产业结构发生变革 E、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8、既承认社会形态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又承认人的活动作用的观点,属于( A ) A、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B、相对主义观点 C、诡辩论观点 D、折衷主义观点 E、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9、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是直接由( A、E ) A、我国的生产力状况决定的 B、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决定的 C、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决定的 D、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决定的 E、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决定的 10、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 C、E ) A、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动力 B、是阶级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C、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D、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根源 E、阶级斗争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它的作用是历史的、变化的 11、下列各项适用于一切社会形态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有( A、B、D、E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原理 C、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原理 D、暴力革命(参考书是和平演变 .不选)是社会形态更替的基本途径的原理 E、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 12、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内容的有(B、C、D ) A、人与各种自然资源的关系 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方式 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E、人和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13、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 A、C、D、E ) A、是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机关 B、是调节社会各种利益的机关 C、是统治阶段压迫被统治阶级的工具 D、是保卫国家独立和领土主权的组织 E、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 14、关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说法正确的有(A、B、C、D、E ) A、坚持阶级分析方法,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去观察和认识阶级 社会的社会历史现象

试述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

试述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 原理: ①承认世界统一性,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 ②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一元论 ③认为世界的统一是物质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是一中有多,多中有一 意义 理论意义 这一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整个理论大厦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原理、原则都是以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为基础,为中心的 实践意义 ①既然世界统一于物质,那么在实践中就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的思想路线。 ②既然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中的统一性,那么在实践中就要把集中统一和灵活多样结合 起来,把纪律和个性结合起来,把秩序和自由结合起来,反对专制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反对僵化和无序。 ③既然物质是运动的,那么在实践中就要坚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与时俱 进,把发展和稳定统一起来。 ④既然物质运动是在时空中进行的,那么在实践中就要有强烈的时空观念,重视和珍视时 空,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作好工作。 ⑤既然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那么在实践中就要尊重、认识和利用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认真学习和运用科学知识 人生意义 ①冷慧与热慧双举。既然世界是物质的,那么就要以冷静、清醒、客观的态度对待世界和 人生,这种智慧叫冷慧;既然人的意识、精神具有相对独立性,那么应以热烈的情感,创造世界的精神投入实践和生实现理想,成全自我这叫热慧。唯物主义给人的是冷慧,物质世界不相信眼泪。唯心主义给人的是热慧,辩证唯物主义在唯物主义基础上把物质决定论和意识能动论统一了起来,其所给予人的启迪就是冷慧和热慧双举。 ②健德与顺德相资。既然世界是物质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那么人要顺应物质世界, 要在物质世界面前顺从而不违逆,谦虚而不狂妄,敬畏而不玩世,这叫顺德。既然物质是运动不息,健动不止的,人就要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建功立业,开物成务,这叫健德。既然物质和运动是统一的,那么人就应顺健相资。《周易》中乾卦的本质是“健”。 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卦的本质是“顺”。“坤,顺也”(《周易·说卦传》)“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③自由与节制并重。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运动不需要上帝之手推 动,这叫“自己运动”。“自己运动”就是自因自本,这一宇宙本质所启示与人的价值理念就是“自由”,人应以自由为至高价值。同时,物质运动又有时空秩序,有自己的空间位置和范围,有自己的时间顺序,不能随便越过时空秩序,这启发人要有所节制。 ④瞬间和永恒互渗。物质运动在时间上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时间是有限性和无限性 的统一,有限中包括着无限,无限体现在有限之中。因此,人应在自己的有限生命中追求无限,在瞬间中追求和体验永恒 ⑤奋斗与静穆兼得。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不舍静,静中含动。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概括来说可以分为三大块去解释:①世界的物质性;②事物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③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接下来就以这三部分来讨论。 一、世界的物质性。 物质及其存在形式。世界是物质的世界,对物质的正确理解是我们认识和把握世界本质和规律的前提。一切唯物主义哲学都是从这一前提出发,把物质范畴作为自己理论的基石。从古到今,唯物主义对物质概念的理解,经历了从朴素到科学,从片面到比较全面的认识过程。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近代科学为基础,把物质等同于科学发现的物质结构层次——原子,虽然使唯物主义对物质概念的理解建立在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上,但却不理解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既经不起自然科学进一步发展的检验,也经不起唯心主义的进攻。 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恩格斯说:“运动,就它被理解为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涵盖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直到思维。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原理哲学的基石。 二、事物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 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

的总观点,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事物的普遍联系有一系列的特点: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再次联系具有多样性;最后联系具有条件性。事物的永恒发展,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相互作用之间的结果,是使事物原有的状态和性质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事物的联系和发展是通过一系列基本环节得以实现的。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性质。事物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事物发展过程当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 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客观辩证法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出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即以概念作为思维细胞的辩证思维运动和发展规律。唯物辩证法是伟大的认识工具,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而且要以辩证唯物

个人选择和社会发展规律性的关系

个人选择和社会发展规律性的关系 一、人的目的性:基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的视角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指出, “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 1] 101- 102。这个“自然史的过程一般被理解为”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过程。但是, “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并不意味着这是一个纯粹的自然的客观过程。正确理解这个思想需要有一个特定的前提。这个特定的前提正如列宁所说: “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 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水平, 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 [ 2] 8事实上, 人类社会曲折复杂的历史进程已经确认, 历史并不是在一条笔直平坦的大道上行进。在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中, 我们既看到了大踏步的跃进从而加速了历史发展进程的社会现象, 也目睹了反复和倒退从而延缓了历史前进脚步的社会现象。这一切无非说明, 人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是消极的看客, 人类在每一历史的片段中都深深地烙上了自己的印迹。 唯物史观对经济的社会形态的演变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的认定, 强调社会发展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 并不意味着取消或否定了人作为历史活动主体的地位。历史不是像阿尔都塞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个无主体的过程。在阿尔都塞看来, “在历史中起作用的辩证法不是任何主体的作用, 无论这主体是绝对的(神)还是仅仅是人类的, 历史的起源总是已经被推到了历史以前, 因此历史既没有哲学上的起源, 也没有哲学上的主体”[ 3 ] 。 马克思恩格斯所论述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是以承认历史是人作为主体活动的过程为前提的, 他们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获取的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认识, 只是对人的历史活动的一种抽象。马克思恩格斯始终反对脱离人的实践活动按照某种外在的尺度书写历史的看法。在他们看来, 迄今为止的各种历史观最为致命的缺陷在于: “ 历史总是遵照在它之外的某种尺度来编写的; 现实的生活生产被看成是某种

论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论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摘要:人类社会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蕴藏着其许多发展规律。马克思基本原理从辩证的角度深刻揭示出一系列社会发展规律,为人们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趋势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原则。 关键词: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形态 马克思基本原理在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方面主要论述了以下三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这些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有着重要意义。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其中,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制约着人类的全部社会生活,决定了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及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了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二者的辩证原理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是揭示社会发展规律面矛盾的重要依据。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作为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政治关系、家庭关系等其它社会关系都受到生产关系的支配和制约。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有机结合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变革,生产力状况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客观前提和物质基础。同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反之,则起阻碍作用。 生产力也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其本质的内在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这种矛盾运动循环往复、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高级阶段。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占支配地位的经济基础决定一个社会的性质。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经济体制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所采取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经济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 (单选)世界观,就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单选)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多选)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本体论的问题,是最重要的方面。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主是指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即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认识论问题。 (单选)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如何回答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是历史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是历史唯心主义。 (单选)世界的本质问题,实质上是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单选)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物质和精神这两个相互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二元论。 (单选)笛卡尔是二元论的着名代表。他认为,物质实体是有广延性的、被动的、不能思想的。心灵是没有广延性的、能动的、能思想的。物质和心灵是各自独立的。 (单选)在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共同之处在于二者分别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 (单选)贝克莱提出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感觉的集合”,我国宋代哲学家陆九渊提出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明代哲学家王守仁提出的“心外无物”,“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中”等,都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多选)唯物主义哲学随着社会实践和科学的发展,经历了三种基本形态: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单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质或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多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成就,是古希腊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和中国的“元气说” (单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当时在自然科学中占主导地位的原子论为依据,把原子看成是世界的本原,认为原子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最小物质单位。 (多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四个明显的局限性:一是机械性;二是形而上学性;三是直观性;四是不彻底性。 (单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哲学的第三个历史形态,是唯物主义哲学的最高形态。 (多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其基本思想是:第一,承认世界的统一性,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第二,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坚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他是劳动中伴随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二.★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具有不可抗拒性。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1)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三.★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或和改造,也不能被消灭。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意识的能动作用 【原理内容】(1)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因此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自主选择性,主动创造性。(2)人的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1.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即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2.人的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即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五.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六.★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七.★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基本要求: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尊重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找出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规律。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④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无所作为的思想。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_试题及答案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表明:(A)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观念上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D.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2.“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D)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3.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段话表明意识具有:(B) A.客观性 B.能动性 C.对象性 D.任意性 4.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A)A.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B.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 C.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D.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 5.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C)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6.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数百万种。这一情况说明:(B)A.物质世界是人类创造的 B.人类通过实践将“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 C.物质世界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D.人造物质可以脱离物质而存在 7.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一说法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世界观 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 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是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的统一 一元论 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一元论,一元论有两种:唯心主义一元论和唯物主义一元论 二元论 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物质和精神这两个相互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二元论。17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是二元论的著名代表 主观唯心主义 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心”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认为人的主观精神是第一性的,整个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 客观唯心主义 把某种“客观”精神(“理念”、“绝对精神”、“天理”等)说成世界的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都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思维和存在的统一性问题,主要指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即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认识论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承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属于可知论 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不可能认识的,属于不可知论 运动和静止 运动: 运动时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与现象的变化和过程的哲学范畴,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和运动不可分。一、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一不是处在运动中;二、世界上也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 静止: 所谓相对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 相对静止主要由以下两种情形:一、一个事物对另一个事物来说没有发横位置的移动;二、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即事物质的相对稳定性 时间和空间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 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 时间和空间既是绝对的、无限的,又是相对的、有限的,是绝对和相对、有限和无限的统一实践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对世界本质的解释,与旧唯物之一、唯心主义的不同,不仅在于提出了正确的哲学物质观,而且在于引入了实践的观点,提出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 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严肃哦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实践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1、客观性2、自觉能动性3、社会历史性

人类社会发展现象

人类社会发展现象 1、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正确认识这一问题是解决其他社会历史观问题的基础和前提。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这一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另一个基本规律。深刻的理解和掌握这一规律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揭示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这些规律决定了社会形态的更替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但是,由于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和曲折性,社会形态更替在遵循一般规律的同时,也会表现出一些特殊的形式。 2、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是多方面的。旧的社会历史理论往往把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归结为人们的思想动机或精神力量,而未能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真正奥秘。唯物史观超越了唯心史观,它没有停留在“精神动力”的层面上认识社会历史,而是通过历史的表象,进一步探寻并发现了社会历史深处的“动力的动力”: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基本动力;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社会改革等,在社会发展中各具不同的重要作用。 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人类

几千年的文明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阶级斗争的历史。离开了阶级斗争,就无法理解阶级社会的发展。“没有对看就没有进步。这是文明直到今天所遵循的规律。” 革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推动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动力。 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规律作用的结果,不仅表现为通过革命实现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取代旧的社会制度,而且表现未通过改革实现社会的自我调整和局部改善,即使现在社会基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酒社会体制的改革。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统治阶级为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的革新举措。 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集中表现在,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在一定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当社会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但又尚未激化到引起社会革命的程度时,需要依靠改革的途径或手段,来改变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上层技术。社会改革所涉及的领域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改革、政治改革、文化改革等。如果说,社会革命是用于解决现存的社会基本制度问题,把生产力从已不能容纳它的旧的生产关系中解放出来,那么,社会改革则适用于解决旧的社会体制,在不改变社会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对上层建筑的某些方面和环节进行变革,从而促进生产离发展和社会进步。 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是个复合概念。科学及技术既相区别,又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科学是指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相关的活动。科学主要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技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技术包括生产技术和非法生产技术。狭义的技术是指生产技术,及人类改造自然、进行生产的方法与手段。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精)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哲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具体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多样性为前提,而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多样性又以它们的客观实在性为基础。 原理说明 该原理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包括意识现象,归根到底都是物质的表现形态或物质的属性和存在形式;世界上的一切发展、变化和过程都是物质运动的具体表现,其原因在物质世界自身。正如列宁所说:“除了运动的物质以外,世界上什么也没有。” 什么是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从物质和意识、统一性和多样性(或共相和殊相)辩证关系的高度对世界本质的根本理解,它是指多样的世界万物是有统一性本质的,这个统一性本质是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在时间和空间中有规律地永恒运动着的客观实在。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人们从哲学基本问题的高度,从一般和个别关系的角度对世界本质的认识,也就是说,在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中包含着两种基本关系,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一般和个别(或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关系。 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原理包括三个基本观点,世界是统一的,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无限多样的统一。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识及多样性

1.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从世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关系对世界本质的理解。 世界上的具体事物是千差万别、多种多样的,各有其质的规定各有其存在价值和地位,这是世界的多样性(“多”);千差万别的事物又有其共性,这是世界的统一性(“一”)。辩证唯物主义承认世界具有统一性,有共同的本质,这是一元论。同时认为统一性不能脱离多样性,认为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性,统一性离不开多样性;多样性是具有统一性的多样性,受统一性规范,多样性离不开统一性。这就是说多中有一,一中有多;个别中有一般,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统一性使世界具有秩序,多样性使世界充满活力。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一般与个别的统一就是秩序与活力的统一。有秩序无活力事物是僵死的,有活力无秩序事物是混乱的。我们所追求的理想就是秩序和活力统一的社会。僵死的专制主义和无序的无政府主义是不合乎世界本质的,自由和秩序的统一是理想社会的应有状态,因为它和宇宙的本质(一与多统一)相契合的。法律和其他社会制度应以实现自由和秩序的统一即正义为根本价值目标。 2.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从物质和意识关系的角度对世界本质的根本理解。 多样性的万物具有统一性本质,那么这个统一性本质是什么呢,是物质,还是意识?这问题又回到了我们在第一章第一节讲“世界观”概念时遇到的问题了。在那里,我们从“黑马”等万物中抽出了万物的最大共性存在,也就是这里所说的统一性东西,那时我们就提出万物的最大共性是物质还是精神的问题,认为这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认为万物最大的共性,即统一性的本质是物质,而不是意识。哲学家为什么会对作为万物的最大共性,即“一”有相反的看法,如唯物主义认为“一”是物质,唯心主义认为“一”是精神。原因我们曾讲过一些。这里再指出这一分歧产生的原因:当把“一”看作万物中最低级的东西时,这“一”是物质,当把“一”看作万物中最高级的东西时,这“一”是精神;当把“一”看作抽象思维的内容时,这“一”是物质,当把“一”看作抽象思维水平的标志时,这“一”是精神。唯物主义从低级的(基础的)和内容的角度来理解“一”。所以认为“一”是物质的。这种理解无疑是有它的真理性的。 总之,世界万物是有统一性的,统一性的本质是同意识相对立的物质。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对世界本质的根本理解。 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证明 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证明问题,恩格斯说过这样的话:“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这种物质性不是魔术师的三两句话所能证明的,而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长期的持续的发展来证明的”(《马恩选集》第3券,第83页)恩格斯说明了证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也说明了证明的途径是哲学和科学。我们认为对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证明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