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冀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复习过程

冀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复习过程

冀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复习过程
冀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复习过程

冀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

第一章

1.研究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是观察和实验

2.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物镜的放大倍数乘以目镜的放大倍数。

3.测量人的体温部位有口腔、腋窝、直肠,其中直肠温度最高,并且最接近人体内部体温。

4.测量时,由于测量工具和测量人的不同,误差是难以避免的。可以采取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措施减少误差。

5.采集植物标本要株形端正,尽可能采集根、茎、叶、花、果实、种子齐全的植株。植物标本分为腊叶标本和浸制标本。腊叶标本制作包括整形、压平、干燥、装贴处理等过程。

6.制作昆虫标本的步骤是插针、展翅、干燥、保存等过程。

7.科学探究的过程包括提出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完成实验、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第二章

8.掌握课本P20枝条模式图。

9.完整叶的结构包括叶片、叶柄、叶托。课本P21图2-4。

10.常见的变态茎有土豆、藕、黄瓜的茎卷须等;变态根有甘薯、萝卜等;变态叶有猪笼草、碗豆的叶卷须、仙人掌的叶剌、槐树的叶剌等。

11.植物的根系分为直根系(包括主根和侧根)和须根系(由大量不定根组成)两种类型。

12.植物茎的基本特征是具有节和节间。

13.虫媒花花冠鲜艳、芳香或独特的气味来吸引昆虫传粉。风媒花没有鲜艳的花冠和特殊的气味,花多而密集、花粉轻而干燥、容易被风吹送。

14.小麦、水稻的果实是颖果,豆类是荚果,苹果、梨、桃是核果。

15.菜豆花由花萼、花冠、雄蕊、雌蕊等组成。蔬菜可分为根菜类、茎菜类、叶菜类、花菜类、果菜类等类型。

16.菜豆的根系是直根系,叶具有网状脉,花的各部分基数为5或4,种子的胚有2片子叶,属于双子叶植物。

17.芹菜的作用是降低血压;洋葱降低血脂;姜可以健胃;黄瓜有美容的效果;葱可以治感冒等。

18.课本P32小麦花、水稻花的结构。

19.水稻和小麦的根系是须根系,叶脉具有平行脉,花的基数是3,胚有1片子叶,属于单子叶植物。粮食作物包括三大类:谷类作物、豆类作物、薯类作物。

20.松的根茎很发达,没有真正的花和果实,胚珠裸露,没有子房壁,形成的种子也裸露,没有果皮包被,这叫做裸子植物。

21.我国是裸子植物资源最多、最丰富的国家,有200多种,有“裸子植物的故乡”的称号。

22.桃具有真正的花、果实、种子,胚珠外面有子房壁包被着,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着,这叫做被子植物,是地球上最优势的植物类群。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合称为种子植物。

23.肾蕨的植物体有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没有花、果实和种子,靠孢子繁殖后代,生活在阴湿的环境里,属于蕨类植物。

24.玫瑰油俗称“软黄金”,是化妆品的原料,芦荟美容,红花治疗心血管、高血压病,百日草、波斯菊监测二氧化硫气体。

25.海带是多细胞的藻类植物,有固着器(根状物)、叶状体、柄组成。没有根茎叶的分化,属于藻类植物。

26.藻类植物的细胞中含有叶绿素和其他色素,能进行光合作用,为鱼类提供氧气和饵料,是大气中氧的重要来源。

27.藻类植物分为绿藻、蓝藻、褐藻、红藻等。

28.我国的珍稀植物很多,银杉(裸子植物,植物中的熊猫)、桫椤(蕨类植物)、人参(多年生草本植物)、水杉、银杏(公孙树、白果树)、鹅掌楸等。

29.常见的经济植物分为粮食作物、蔬菜作物、林木和果树、观赏植物、藻类植物等。

30.植物分为种子植物(包换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孢子植物(包括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其中的被子植物又可分为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

31.水杉、银杉、银杏、鹅掌楸属于孒遗植物或活化石植物。

第三章

32.常见的昆虫的口器有:咀嚼式口器(蝗虫)、虹吸式口器(蝶、蛾类)、嚼吸式口器(蜜蜂)、剌吸式口器(蚊子、蝉)、舐吸式(舔吸式)口器(苍蝇)。

33.目前,地球上生活着200多万种生物。其中动物150多万种,植物40多万种。我国是拥有野生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

34.课本57页鲫鱼的外形图。

35.鱼的鳃是由鳃弓、鳃耙和并列的两个鳃片组成的,每个鳃片上有鲜红的鳃丝,鳃丝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

36.鱼类终生生活在水中,身体表面大多覆盖着鳞片,用鳃呼吸,用鳍游泳。

37.体内有脊柱的是脊椎动物.脊椎动物有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鱼类是最低等的脊椎动物。

38.体内没有脊柱的动物叫无脊椎动物。包括原生动物(草履虫)、腔肠动物(海蜇、海葵等)、扁形动物(猪肉绦虫)、线形动物(蛔虫)、环节动物(蚯蚓)、软体动物(有贝壳类、乌贼类等)、节枝动物(蝗虫类、蜘蛛类、蜈蚣类、虾蟹等甲壳类)等。

39.混合放养是指把几种食性和栖息水层不同的鱼种,放养在同一水体中,充分利用水体的空间和各种天然饵料达到高产的目的。

40.我国的淡水鱼品种有“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和鲤鱼、鲫鱼等。

41.家鸽的羽毛分为正羽和绒羽两种。正羽的主要功能是控制飞行方向。

42.鸟类的特征: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成了翼,长骨中空,内有空气,有喙无齿,体温恒定,卵生。

43.鸟类是脊椎动物中第二大类群,颈长、腿长、喙长的是涉禽类,如丹顶鹤、灰鹭。

44.课本64页家兔的结构图:膈是哺乳动物特有的结构,将体腔分为胸腔和腹腔,有协助呼吸的作用。

45.家兔和鸟类是恒温动物。

46.哺乳动物体表被毛,用肺呼吸,体温恒定,体腔内有膈,胎生、哺乳。哺乳动物是脊椎动物中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行为最复杂的高等类群。

47.鸭嘴兽是卵生的哺乳动物,也是最原始的低等哺乳动物。蝙蝠是会飞的哺乳动物,哺食害虫,是一种益兽。灵长类是最高等的哺乳动物,其中类人猿没有尾,猴类有尾,黑猩猩是最聪明的哺乳动物,和人类亲缘关系最近。

48.工蜂的口器属于嚼吸式口器,有一片上唇、一片下唇、一对上颚、一对下颚、一对下唇触须、一个舌瓣,适于吮吸花蜜。第三对足上有花粉刷和花粉框。

49.蜜蜂营群体生活,蜂群由蜂王、雄蜂、工蜂组成,一只蜂王,少数雄蜂,上万只工蜂。

50.身体由许多体节组成,并且分部,身体表面有坚韧的外骨骼,足和触角是分节的,这些是节肢动物的特征。节肢动物占动物总数的五分之四以上。

51.课本76页,虫的外形图。

52.蝗虫的咀嚼式口器结构:上唇一片、下唇一片、上颚一对、下颚一对、舌一片组成。上颚坚硬,适于咀嚼食物。

53.气门是蝗虫进行气体交换的通道,共10对,分别位于胸部和腹部。

冀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全册教案

备课本冀教版七年级上册 生物 全册教案 班级______ 教师______ 日期______

冀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计划 教师_______日期_______ 一、学情分析 生物知识、现象与人类密切联系,学生对生物现象产生疑问多,但学生在小学阶段对生物学的学习,对生物学的基础知识掌握较好,已具备一定的实验能力,大部分对本课的学习兴趣浓厚。但仍有个别同学探究能力尚需提高。另外,学生刚步入初中,面对繁多复杂的学科,在学习方法和应对上不免有些不适应,甚至出现不知所措的情况。所以,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应付学习。但也存在能较快适应新学习环境,掌握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劲头十足的学生。因此学生差异较大而且明显。大部分学生对学习生物学很感兴趣,对老师布置的课外实验能按时完成,积极配合老师上好每一节课。 二、教材分析 教材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及特点,构建突出人与生物圈的知识体系,设计了许多系列化、多样化、可行性高的探究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协作探究的科研精神。删除了部分死记硬背的内容,以灵活应用的知识点为主。在时代性,增加与科技社会相结合的知识,注重反映生物科学的新进展,大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三、教学目标 (1)、学生获得生物学的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基础知

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实践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2)、学生初步具有生物学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3)、学生能理解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4)、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四、教学措施 1、精心设计导语,通过生动的语言,借助情感教育,激发学习兴趣,精心诱导、强化教学。 2、做好演示实验,达到培养学生能力之目的,培养学生以生物学的角度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能对之加以解答或寻得答案。 3、学习和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技术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4、在语言、板书和操作等方面达到规范、准确和熟练。 5、针对教材和学生的总体情况,在备课时,知识的难易程度要控制好,应适应大部分的学生。 6、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积极配合老师上好每一节课,随时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7、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注重班级学生成绩的平衡发展。

七年级生物上册所有知识点

七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认识生物 1、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如:植物通过吸收水分、无机盐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获得营养;动物通过捕食获得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如:鲸呼气时产生雾状水柱是在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如:人可以通过排尿、出汗和呼出气体排出废物;植物的落叶能带走一部分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如:猎豹追捕羚羊;含羞草受到碰撞会合拢;植物的向光性。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如:种子萌发;鳄产卵;虎、狼产子 (6)生物都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体现的遗传,同一株碧桃上不同颜色的花体现了变异 (7)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分为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 1、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生态因素可以分为两类: 非生物因素(光、温、水等)和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2、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高山上不同植物的垂直分布说明的温度对植物分布的影响;沙漠上只有靠近水源的地方才出现绿洲说明了水对植物分布的影响;“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说明温度对生物的影响 3、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是通过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来影响的:生物与生物之间有:捕食、合作、竞争、寄生等关系。七星瓢虫捕食蚜虫是捕食关系;水稻和杂草争夺阳光、养料和水分是竞争关系。 4、生物适应环境:如骆驼尿液很少是为了适应缺水的沙漠;海豹的皮下脂肪很厚适应寒冷的环境等。 5、生物还能影响环境:“大树底下好乘凉”“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蚯蚓松土”体现生物影响环境 6、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一片森林、一片草原、一块农田、一个湖泊、一条河流都可以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7、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等 生态系统的组成生产者—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生物部分消费者—动物:不能直接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 分解者——细菌和真菌:能够把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供生产者重新利用8、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捕食)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 如:草→兔→狼(注意:写食物链时只能以生产者植物开始,以没有天敌的消费者动物结束;箭头指向捕食者。) 9、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有毒物质也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能量沿着食物链逐级递减。越靠近食物链的末端,生物数量越少,体内所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越靠近前端的生物数量越多,体内所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少。 10、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限的。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其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如:一般来讲森林生态系统比草原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更强。 11、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就叫生物圈。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生物圈的范围是: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12、湿地生态系统有“地球之肾”之称,其中沼泽是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有“绿色水库”和“地球之肺”之称;

冀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同步练习:1.1.4《学习探究》(习题1带答案)

第五节学习探究习题精选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科学探究说法正确的是( ) A.科学探究要研究的问题必须是研究者自己发现并提出的 B.科学探究的实验结果就是所要探究问题的结论 C.只有符合“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完成实验、得出结论”顺序的研究才属于科学探究D.科学探究中,“完成实验”是指通过观察、详尽实验、调查等多种途径来获得事实和证据2.生物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科学探究实验是研究生物学惟一的有用方法 B.研究生物学的方法有多种,如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分类法、比较法、文献法等,要根据例外的研究对象、例外的研究问题选择例外的研究方法 C.生物科学实验,按实验目的划分可分为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 D.科学探究实验是研究生物现象的严重方法 3.a.小民发现池水中有“小白点”在浮动,仔细看了很久;b.小民心想:这是生物吗?c.于是,小民取一滴池水,做成玻片标本,用显微镜观看;d.通过观察,小民发现“小白点”原来是草履虫。 (1)以上叙述属于提出问题的是()。 (2)属于实验的是()。 (3)以科学方法解决问题时,第一步是( ) A.假设B.推论C.实验D.观察二、非选择题 1._______是研究生物学问题的严重方法。

2.探究的基本步骤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3.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探究对学生学习生物没有作用。( ) (2)在科学探究中,各个探究步骤的顺序不能改变。( ) (3)只要经过一次探究活动,得出的探究结果就是正确的,不需要经过实验反复论证。 (4)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 (5)科学探究通常开始于观察。( ) (6)在科学探究中,实验是验证假设的基本途径。( ) (7)当科学探究的结果与课本知识发生矛盾时,应以课本知识为准。( ) (8)科学探究中,大凡要设计对照实验。( ) 4.先在野外认真地观察蚯蚓的爬行,根据你的观察情况,提出你的假设,并设计一个实验,探究“蚯蚓 是怎么爬行的?” (1)提出问题:_____________ (2)提出假设:_____________ (3)设计实验: ①制定计划:_________________ ②实施计划:__________________ (4)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 (5)把你探究的结论与其他同学交流一下。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1、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1)植物的营养:绝大多数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动物的营养:从外界获取现成的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的废物。 动物排出废物的方式:出汗、呼出气体、排尿。植物排出废物的方式:落叶。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例:斑马发现敌害后迅速奔逃。含羞草对刺激的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3、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4、影响生物的生存的环境因素: 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分等;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例:七星瓢虫捕食蚜虫,是捕食关系。稻田里杂草和水稻争夺阳光,属竞争关系。蚂蚁、蜜蜂家庭成员之间分工合作。 5、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1)提出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2)作出假设: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3)制定计划:检验假设是否正确,需通过实验进行探究。实验方案的要求:需设计对照实验,光照是这个探究实验中的唯一变量。其他条件都相同。4)实施计划;5)得出结论;6)表达、交流 6、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举例:荒漠中的骆驼,尿液非常少。骆驼刺地下根比地上部分长很多。寒冷海域中的海豹,胸部皮下脂肪厚,旗形树等。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以使土壤疏松,其粪便增加土壤的肥力;沙地植物防风固沙等都属于生物影响环境。 7、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组成: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水、空气、温度等 8、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往往彼此交错连接,这样就形成了食物网。 第二单元 9、光学显微镜各个部件的名称和作用: 镜座—稳定镜身。镜柱—支持镜柱以上的部件。镜臂—握镜的部位。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镜筒—上端安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转换器—可以转动的圆盘,上面安装物镜。粗准焦螺旋—转动时,可以大幅度升降镜筒。细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幅度较小,可以使物像更清晰。目镜和物镜—目镜是用眼观察的镜头;物镜是接近物体的镜头。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用不同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可以调节光线的强弱。反光镜—一面是平面镜(光线强时用),一面是凹面镜(光线弱时用)。转动反光镜可以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物像的放大的倍数是目镜的放大倍数乘以物镜的放大倍数。 10、利用显微镜观察装片 ①从目镜内看到的物像是倒像。例:在显微镜视野中看到一个“d”,那么在透明纸上写的是“p”。②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11、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①细胞膜—具有保护细胞内部的作用,还能控制细胞内外物质的进出。②细胞质—细胞质内含有许多与各种生命活动有关的微细结构。活细胞的细胞质具有流动性,有利于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③细胞核—在生物遗传中具有重要作用。细胞核内含有与生物的遗传有密切关系的物质——遗传物质。 12、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区别:植物细胞除了和动物细胞一样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以外,一般还具有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 13、洋葱表皮细胞装片的制作和观察:制作步骤:(1)先在洁净的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2)把洋葱鳞片叶向外折断,用镊子从鳞片叶的内面撕下一小块透明的薄膜。(3)把撕下的薄膜放在载玻片中央的水滴中,用解剖针轻轻地把它展平。(4)用镊子夹住一块盖玻片一侧的边缘,将它的另一侧先接触水滴,然后轻轻地放平,盖在薄膜上。注意不要在盖玻片下留下气泡。(5)经碘液染色后。(6)把制好的洋葱表皮细胞装片放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 14、口腔上皮细胞装片的制作和观察:(1)用滴管在洁净的载玻片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2)用凉开水把口漱净,用牙签从口腔腮壁处轻轻刮几下,(3)把牙签上附着的一些碎屑放在载玻片的生理盐水滴中涂几下。(4)盖上盖玻片,注意不要留下气泡。(5)经碘液染色后。(6)把制好的口腔上皮细胞装片放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 15、细胞膜的功能:细胞膜能够让有用的物质进入细胞,把其他物质挡在细胞外面,同时,还能把细胞内产生的废

冀少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总结

冀少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1、显微镜的结构及各结构功能。 结构:目镜、物镜、镜筒、镜臂、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压片夹、反光镜、镜座。 作用:放大调整物像 2、显微镜使用过程(每个过程应注意的方法) ①取镜和安放:一手握镜臂,一手托镜座,把显微镜放在距离试验台边缘10cm 处。 ②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正对通光孔。光线较强时用平面镜,光线较弱时用凹面镜。 ③安放装片:把制作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并用压片夹压住,让标本正对通光孔中心。 ④调焦: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至接近玻片标本为止,注意物镜不要碰到标本(此时一定要看着物镜)。左眼向物镜内观察,同时逆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在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清晰。 3、观察的顺序? 在观察方式上,一般是先用肉眼、再用放大镜、最后用显微镜;在观察方位上,一般采取先整体后局部,向宏观后微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前到后,由内到外等顺序 4、量筒测量时的方法。 ①在量筒内倒适量的水(以浸没待测固体为准)读出体积V1 ②用细线栓好固体慢慢放入到量筒内,读出这时水和待测固体的总体积V2 ③用V2—V1,得到待测固体的体积 5、探究实验的六个步骤 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完成实验→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6、探究实验的设计要求?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探究的结果经过反复的实验论证,证明无误后,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第二章 1、玻片标本的特点及分类 特点: 用从生物体上切取的薄片制成的,叫做切片 用液体的生物材料经过涂抹制成的,叫做涂片 用从生物体上撕下或挑取的少量材料制成的,叫做装片

冀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第二章形形色色的植物 第一节在实验室观察植物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为以后学习植物学知识奠定基础,通过在实验室对植物的根、茎、叶、花等部分的观察活动,重点对学生进行观察方法和技能的培养。通过对植物各器官的观察,让学生理解植物的生长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教学重点是理解植物根、茎、叶、花等器官的外部形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难点是块茎与块根的区别。 学生分析 学生对植物的根、茎、叶等方面的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可能有一些错误观念,例如:认为植物生长在地下的部分都是根,还有可能对“节”认识不准确。 设计理念 对于“根”的教学,通过学生用肉眼的观察区分直根系和须根系,并且通过多次观察,从经验得知叶片是网状脉的植物其根系往往是直根系而叶片是平行脉的植物其根系往往是须根系。这一部分多采用发现法、讨论法,要注意结合知识链的相关内容。 对于“茎”的教学,多采用观察法、讨论法,可以请一名学生在讲台上指认出枝条上各部分的名称。此时一定要强调茎的特点(即茎上有节)。 对于“叶”的教学,以学生讨论为主。因为学生往往对特别的物体感兴趣,课下很有可能已经阅读过有关内容,完全可以以示范的力量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区分直根系和须根系的概念。 2.说出茎的特点。 3.说明叶的结构与环境的关系。 4.描述风媒花和虫媒花的特点。 技能性目标尝试收集课内外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 情感性目标养成观察植物、爱护植物的好习惯,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 洗净的完整的小麦(或狗尾草)和白菜(或蒲公英)的根系万年青枝条(带顶芽,

没有侧枝)马铃薯、甘薯等变态茎和变态叶的图片风媒花和虫媒花的实物或图片教学过程: 方案一 引言:在我们身边生长着高低不同、形态各异的植物。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要开始认识它们了,让我们从身边的植物开始走进生命世界吧。 展示:月季花及野花(颜色不鲜艳)(备注:也可以用图片代替) 问题:你认识它是植物的哪一部分吗(手中拿着月季花)? 学生:花(月季花) 问题:那另外一个是植物的哪一部分(手中拿着野花)? 学生:这两个都是花,只不过月季的花大、颜色鲜艳,而这个野花的花小、颜色不鲜艳,使你误认为它不是花。那植物的其它部分是否也有类似情况呢? 展示:狗尾草和蒲公英的根系(也可用其它符合条件的根系代替,也可用图片代替,在没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直接利用课本上的配图) 活动:四人为一组,以小组为单位,对照图2-1,认识根系各部分结构的名称,判断手中的根系属于何种根系,有什么特点?两种根系有什么区别? 学生:…(一般情况下,能够观察到根系包括的根数目很多,能够发现直根系明显的主根以及须根系的形态特点) 教师:指出根系是一株植物体上所有根的总和。根系有直根系和须根系两种类型(引导学生总结出直根系和须根系的概念)。 过渡:植物的根系有直根系和须根系之分,那植物的茎有什么特点呢? 发放:万年青(或杨树)的枝条 活动:同桌两个人合作,对照图2-2,找出枝条上的节、节间、叶和芽等结构,注意它们之间的关系(学生问到侧枝,暂时不要回答,引导他们思考)。学生讨论完毕以后,请一名同学到讲台上拿着枝条分别指出所要找出的各部分结构,并用学生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学生有可能分不清节和节间,此时,最好请其他学生给与指正,或者教师在学生描述时加以指导) 多媒体:展示马铃薯、甘薯、荸荠、藕的图片(或相关的挂图,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用实物) 活动:学生判断它们是不是茎,并陈述理由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整理归纳资料

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整理归纳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第一节认识生物 1、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人可以通过出汗、呼出气体、排尿将废物排出体外;落叶能带走一部分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7)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 第二节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 1、调查的一般方法: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不可能逐一调查,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 2、生物的分类 (1)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2)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3)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第二章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1、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 2、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 3、生态因素分为两类:(1)非生物因素——光、温、水等;(2)生物因素 4、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1)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制定计划(4)实施计划(5)得出结论(6)表达和交流。 5、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只有一种条件不同,其它条件都保持相同,这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中的变量。像这样的实验就叫做对照实验。 6、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时,(1)提出的问题是: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吗?(2)作出的假设是: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3)为什么要用多只鼠妇做实验?避免偶然性,减小误差。(4)为什么计算全班平均值?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7、生物与生物之间,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合作、寄生。 8、生物能适应环境(海豹皮下脂肪很厚),也能影响环境(蚯蚓可使土壤疏松)。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冀教版生物七年级上知识点

1.显微镜的主要结构: 放大作用: 目镜、物镜。 放大倍数=目镜×物镜(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体积越大,数目越少) 调光作用:遮光器(具光圈)、反光镜(平面镜、凹面镜) 光线弱时:大光圈和凹面镜 光线强时:小光圈和平面镜 调焦作用:粗、细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或下降 其他结构:转换器(转动物镜)、载物台(安放玻片)、通光孔、镜臂、镜柱、镜座等 第一章 开启生物科学之门 一、显微镜的结构及使用 ` 2、显微镜使用过程(每个过程应注意的方法) ①取镜和安放:一手握镜臂,一手托镜座,把显微镜放在距离试验台边缘10cm 处。 ②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正对通光孔。光线较强时用平面镜,光线较弱时用凹面镜。 ③安放装片:把制作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并用压片夹压住,让标本正对通光孔中心。 ④调焦: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至接近玻片标本为止,注意物镜不要碰到标本(此时一定要看着物镜)。左眼向物镜内观察,同时逆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在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清晰。 ⑤整理收镜 3.显微镜成像特点:放大的倒像;放大倍数越高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少,视野越暗。 如:标本为“b ”,则物象为“p ”; 若物象在视野左下方,则将玻片向左下方移动,使物象移至视野中央 4. 如何确定污点位置? 先转动目镜,看污点有没有随之转动;随后推动玻片标本,看污点有没有随之动;最后如果两项都没有,污点就在物镜上。 二、观察和测量 1.观察的顺序:在观察方式上,一般是先用肉眼、再用放大镜、最后用显微镜;在观察方位上,一般采取先整体后局部,向宏观后微观,从外到内,从左到右等顺序。 2.练习测量 (注意: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 1 ) 测物体周长时的方法——细线和刻度尺 (2)测物体面积时的方法——方格纸(方格面积乘以方格数即叶片面积) (3)测量物体体积时的方法——量筒和水 ①在量筒内倒适量的水(以浸没待测固体为准)读出体积V1 ②用细线栓好固体慢慢放入到量筒内,读出这时水和待测固体的总体积V2 ③用V2—V1,得到待测固体的体积 (4)测量温度——温度计(直肠处的体温最接近人体体温37.4℃) 三.采集与制作标本 1、植物标本 分类:(1)腊叶标本 (2)浸制标本 2、植物腊叶标本的制作: 采集工具:采集筒、铁锨、枝剪、绳子、标本夹、标本号牌、标签、吸水纸…… 采集植物:草本植物: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全植物; 木本植物:茎、叶、花或果实的枝条。 制作:整形 → 压平 → 干燥 → 装贴。 3.昆虫标本的制作: 采集工具:捕虫网、毒瓶、三角纸包、展翅版…… 采集昆虫:标本身体完整。 针插部位:不同昆虫针插部位不同。 制作过程:针插→展翅→干燥→保存。 四.学习探究 1.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完成实验→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2.设计实验的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对照原则 例如: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 1、提出问题:种子萌发需要水吗?(提出与生物学相关的可研究性科学问题,以问号结尾) 2、作出假设:种子萌发需要水。(猜想有科学依据,完整的陈述语句,句号结尾。) 3、设计实验:(1.要确定实验单一变量;2.合理设计对照实验——分对照组和实验组 )

冀少版生物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资料

七年级生物上册 期末复习资料(精华版)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1、对于小型的、活动较慢的动物,宜在野外观察;活动性较强的动物,可捉回室内,放在合适的容器里观察;较大的动物,可放在笼子里观察。 2、地球上有150多万种动物,我国是世界上野生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 3、野外调查是研究野生动物最常用的基本方法之一。野外调查时,除了要对动物的种类、数量、形态特征和分布情况进行观察外,还要注意观察其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以以便有更全面的了解。 4、水螅生活在淡水中,通常固着在水草上,身体浅褐色,圆筒状,体长约1厘米,呈辐射对称。其体壁由两层细胞组成,有口无肛门,属于原始的多细胞生物。 水螅、珊瑚虫、海葵、水母、海蜇等都属于腔肠动物。 5、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是:生活在水里,身体呈辐射对称;体壁由两个胚层构成,有口无肛门。 6、涡虫身体有明显的背腹前后之分,呈左右对称。左右对称的动物在运动能力和适应环境能力上比辐射对称的动物强。 7、涡虫身体由三个胚层组成,中胚层形成了肌肉层,所以运动能力比水螅强。 8、涡虫、猪肉绦虫、血吸虫都属于扁形动物,多数扁形动物是营寄生生活的。 9、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背腹扁平、左右对称、有三个胚层。 10、预防猪肉绦虫病,一要搞好粪便管理,二是加强猪的检疫和市场管理,对“米猪肉”严加处理,三是注意饮食卫生。 11、预防血吸虫病主要是消灭它的传染媒介钉螺,二是搞好粪便和水源管理。 12、蛔虫体表有角质层,消化管结构比较简单,生殖器官发达,这些特点都是与寄生生活相适应的。 13、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细长,消化管前端有口,后端有肛门,体表有角质层。 14、蛔虫、钩虫、蛲虫等都属于线形动物。 15、预防蛔虫病,第一要注意个人饮食卫生,第二要严格粪便管理。

冀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复习题(含答案)1

第一章开启生物科学之门 1.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第一次使用的目镜为5×物镜为 10×,第二次使用的目镜为10×物镜为40×.第二次观察到的情况与第一次相比是 ( )D A、视野亮、细胞数目多 B、视野亮、细胞数目少 C、视野暗、细胞数目多 D、视野暗、细胞数目少 2.使用显微镜的步骤依次是 ()A A、取镜,安放,对光,调焦,观察 B、取镜,对光,观察 C、取镜,对光,安放,观察,调焦 D、对光,安放,观察 3.在设计“探究光对蟑螂生活的影响”实验时设计的变量是 ()D A、温度 B、湿度 C、食物 D 光照 4.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被观察的生物材料必须是极薄或透明 的,其原因是 ( )B A.便于放置在显微镜上 B.能让光线透过 C.不宜污染物镜 D.易染色 5.属于解剖器具的是()D A、酒精灯 B、培养皿 C、胶头滴管 D、解剖针 6.属于加热器具的是()A A、酒精灯 B、培养皿 C、胶头滴管 D、解剖针

7.做细菌培养用()B A、酒精灯 B、培养皿 C、胶头滴管 D、解剖针 8.使用显微镜调焦过程中,当镜筒缓缓下降时眼睛一定要望着 ()B A、目镜 B、物镜 C、反光镜 D、粗准焦螺旋 9.在对显微镜进行对光时,要注意以下结构构成一直线的是() A A.目镜、镜筒、物镜、通光孔 B.目镜、镜筒、物镜、载物台 C.目镜、镜筒、物镜、反光镜 D.目镜、物镜、转换器、反光镜 10. 甲同学将反光镜对着太阳光以便视野内达到最大亮度;乙同 学在显微镜下观察人的一根头发时,两眼睁开,左眼观察,右手画图;丙同学发现目镜脏了,于是用卫生纸将其擦干净; 丁同学使用低倍物镜已看到细胞,仍觉得有些模糊,于是试着调节细准焦螺旋;戊同学使用低倍物镜看不到细胞,于是他换高倍物镜期望能看到细胞。上述学生操作正确的是( )B A.甲、乙、丙B.乙、丁C.乙、丁、戊D.乙、戊 太阳光和进入光圈的光线应该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才能产生白亮光线,对光时要将反光镜偏向光源而不是对着光源(太阳),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

. . . ( 七上生物知识点 1 生物的共同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 废物(4) 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 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 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7). 除病毒外,生物都由细胞构成 2 生物的分类:(1)按形态结构特点分为:动物,植物和其他生物 (2)按生活环境分为:陆生生物和 水生生物 (3)按用途分为: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 3 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范围:厚度为 20 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 气圈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 4 生态系统: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 圈。有毒物质:不断积累,有机物和能量(数量):逐级递减。能量源头:太阳能。 5 生态系统由生物(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组成。 6 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等) 和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7 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草→兔→狐) 8 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 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所以说生态系 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 9 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对照书本说出它们各自的 特点):森林生态系统(“地球之肺”、 “绿色水库”之称)、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地 球之肾)、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 10 遮光器和反光镜:调节光线的强和弱。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调节物镜与玻片的距离 (能使镜筒上升和下降)目镜和物镜:放大物体倍数 11 使用显微镜的步骤: 1)取镜和安放(2)对光 (3)观察 (4)整理和存放 细胞中的物质:有机物(如糖类、脂类、蛋白质和核酸)和无机物(水、无机盐、氧等) 12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细胞核是控制着生物的发育和遗传 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共有的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植物细胞特有:细胞壁,液泡,叶 绿体。 13 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叶绿体(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线粒体(将化学能转变为生物生活所需要 的能量) 14 染色体由蛋白质和 DNA 组成,DNA 是遗传物质,染色体就是遗传物质的载体。 15 生物由小长大离不开细胞的生长(体积增大)和细胞的分裂(数目增多) 16 细胞的分裂:分裂时染色体加倍后一分为二,形成完全相同的两份。细胞核分成两个,细胞质分 成两份,每份细胞质中各含一个细胞核,最后形成新的细胞膜,植物细胞形成细胞壁。 17 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 (细胞分化—细胞形成组织的过程) 18 动物体的四种组织名称和功能

最新初中生物冀教版七年级(上)知识点

1、显微镜的结构及各结构功能。 结构:目镜、物镜、镜筒、镜臂、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压片夹、反光镜、镜座。 作用:放大调整物像 2、显微镜使用过程(每个过程应注意的方法) ①取镜和安放:一手握镜臂,一手托镜座,把显微镜放在距离试验台边缘10cm处。 ②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正对通光孔。光线较强时用平面镜,光线较弱时用凹面镜。 ③安放装片:把制作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并用压片夹压住,让标本正对通光孔中心。 ④调焦: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至接近玻片标本为止,注意物镜不要碰到标本(此时一定要看着物镜)。左眼向物镜内观察,同时逆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在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清晰。 3、什么是观察,观察的顺序? 观察是我们了解、掌握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等第一手材料的基本方法,也是探究生命问题的第一步。 在观察方式上,一般是先用肉眼、再用放大镜、最后用显微镜;在观察方位上,一般采取先整体后局部,向宏观后微观,从外到内,从左到右等顺序 4、量筒测量时的方法。 ①在量筒内倒适量的水(以浸没待测固体为准)读出体积V1 ②用细线栓好固体慢慢放入到量筒内,读出这时水和待测固体的总体积V2 ③用V2—V1,得到待测固体的体积 5、动植物标本的采集和制作 植物标本:①采集②压制或浸泡③成品 动物标本:①捕捉、杀死、放入三角包②插针③固定在展翅板上④保存(成品) 6、探究实验的六个步骤 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完成实验→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7、探究实验的设计要求?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探究的结果经过反复的实验论证,证明无误后,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冀教版生物七年级上知识点

1.显微镜的主要结构: 放大作用:目镜、物镜。 放大倍数=目镜×物镜(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体积越大,数目越少) 调光作用:遮光器(具光圈)、反光镜(平面镜、凹面镜) 光线弱时:大光圈和凹面镜光线强时:小光圈和平面镜 调焦作用:粗、细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或下降 其他结构:转换器(转动物镜)、载物台(安放玻片)、通光孔、镜臂、镜柱、镜座等 第一章 开启生物科学之门 一、显微镜的结构及使用` 2、显微镜使用过程(每个过程应注意的方法) ①取镜和安放:一手握镜臂,一手托镜座,把显微镜放在距离试验台边缘10cm 处。 ②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正对通光孔。光线较强时用平面镜,光线较弱时用凹 面镜。 ③安放装片:把制作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并用压片夹压住,让标本正对通光孔中心。 ④调焦: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至接近玻片标本为止,注意物镜不要碰到标 本(此时一定要看着物镜)。左眼向物镜内观察,同时逆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 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在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清晰。⑤整理收镜 3.显微镜成像特点:放大的倒像 ;放大倍数越高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少,视野越暗 。 如:标本为“b ”,则物象为“p ”; 若物象在视野左下方,则将玻片向左下方移动,使物象移至视野中央4. 如何确定污点位置? 先转动目镜,看污点有没有随之转动;随后推动玻片标本,看污点有没有随之动;最后 如果两项都没有,污点就在物镜上。 二、观察和测量 1.观察的顺序:在观察方式上,一般是先用肉眼、再用放大镜、最后用显微镜;在观察方位上,一般采取先整体后局部,向宏观后微观,从外到内,从左到右等顺序。 2.练习测量(注意: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 1 ) 测物体周长时的方法——细线和刻度尺 (2)测物体面积时的方法——方格纸(方格面积乘以方格数即叶片面积)(3)测量物体体积时的方法——量筒和水 ①在量筒内倒适量的水(以浸没待测固体为准)读出体积V1 ②用细线栓好固体慢慢放入到量筒内,读出这时水和待测固体的总体积 V2 ③用V2—V1,得到待测固体的体积 (4)测量温度——温度计(直肠处的体温最接近人体体温37.4℃)三.采集与制作标本1、植物标本 分类:(1)腊叶标本(2)浸制标本2、植物腊叶标本的制作: 采集工具:采集筒、铁锨、枝剪、绳子、标本夹、标本号牌、标签、吸水纸 ,, 采集植物:草本植物: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全植物; 木本植物:茎、叶、花或果实的枝条。 制作:整形→压平→干燥→装贴。3.昆虫标本的制作: 采集工具:捕虫网、毒瓶、三角纸包、展翅版,, 采集昆虫:标本身体完整。针插部位:不同昆虫针插部位不同。制作过程:针插→展翅→干燥→保存。四.学习探究 1.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完成实验→得出结论→表达、交流。2.设计实验的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对照原则例如: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1、提出问题:种子萌发需要水吗?(提出与生物学相关的可研究性科学问题,以问号 结尾) 2、作出假设:种子萌发需要水。(猜想有科学依据,完整的陈述语句,句号结尾。 )

七年级生物上册重点知识总结

七年级生物上册重点知识总结 临沂刘店子中学 史艳华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 认识生物 复习要点: 一、生物与非生物的主要区别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绝大多数生物的呼吸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如:斑马发现敌害后迅速逃走;含羞草对刺激的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注:常说的生物包括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病毒等) 二、调查 1、调查的一般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 2、尝试根据生物的某些特征对它们进行归类。 按照形态结构分:植物、动物、其他生物 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第二章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复习要点: 一、生物圈 1、生物圈的范围 (注:生物圈指地球上的生物和它们生活所需要的环境。人类的活动借助一定的工具可以到达生物圈的各个圈层。细菌可以生活在生物圈的各个圈层。) 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一定的生存空间。 二、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光、温度、水、空气、等是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是影响生物生存的非生物因素..... 2、生物和生物之间的三种关系 { 植物营养:绝大多数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动物营养:从外界获取现成的营养。 { 植物排出废物的方式:落叶。 动物排出废物的方式:出汗、呼出气体、排尿。 水圈的大部 大气圈的底部 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竞争(如稻田里杂草和水稻争夺阳光) 捕食(如七星瓢虫捕食蚜虫) 合作(如蚂蚁、蜜蜂家庭成员之间分工合作)

冀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复习提纲

1、 目镜:有一定的放大倍数(5×,10×,16×) 2、 镜筒: 3、 转换器:安放物镜 4、 物镜:有一定的放大倍数(4×,10×,40×) 5、 载物台:安放装片 6、 通光孔: 7、 光圈:调节光线强弱 8、 压片夹:固定玻片标本。 9、 反光镜:反射光线。 10、粗准焦螺旋:(粗调)能将标本快速移近或离开物镜,获得初步放大物象 11、细准焦螺旋:(微调)观察到清晰地物象 12、镜臂: 13镜座 七年级上册生物复习提纲 第一章开启生物科学之门 第一节 走进生物实验室 *一、生物的特征 (1)会呼吸。 (2)有新陈代谢。 (3)不停的从外界获取养分。(4)可以繁殖,遗传,变异。 二、了解生物实验室规则。(见课本3页) 三、常用的生物实验器具及用途。 (1)常用的生物器具:镊子、滴管、烧杯、解剖针、滴瓶、三脚架和石棉网、放大镜、刀片、培养皿、酒精灯、载玻片和盖玻片、试管夹。 (2)酒精灯:酒精为易燃液体,使用前检查灯芯、有无酒精;禁止向燃烧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以免失火;不用嘴吹用灯盖盖灭;酒精燃烧用湿布扑灭。 *四、显微镜的各部分结构名称及作用。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 物镜放大倍数 × 目镜放大倍数 五、物镜与实相相反(完全倒像):上下倒、左右倒,例如:b 在显微镜里是q 六、如何确定污点位置? 先转动目镜,看污点有没有随之转动;随后推动玻片标本,看污点有没有随之动;最后如果两项都没有,污点就在物镜上。 第二节 学会观察 一、1.定义:观察是我们了解、掌握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等第一手材料的基本方法,也是探究生命问题的第一步。 2、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顺序,观察方式:肉眼→放大镜→显微镜;观察顺序:整体→局部,宏观→微观,外→内,左→右,前→后,上→下。 二、观察月季枝条:茎带刺,小叶边缘有锯齿,花颜色鲜艳,有红色、黄色…… 月季花:从外向内依次为萼片、花瓣、雄蕊、雌蕊;花药用放大镜观察球形有很多突起。 *三、显微镜使用(每个过程应注意的方法): 1、取镜和安放:一手握镜臂,一手托镜座,把显微镜放在距离实验台边缘10CM 处; 2、对光:转动转化器,使低倍镜正对通光孔。光线较强时用平面镜,光线较弱时用凹面镜。 3、安放装片:把制作的花粉粒临时装片放在载物台上,并用压片夹压住,让标本正对通光孔;

冀少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

七年级生物上册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2分,共60分) 1.使用显微镜时想把图中的甲细胞看的更清楚,不需要调节( ) A .粗准焦螺旋 B .细准焦螺旋 C .反光镜 D .转换器 2 . 下 列 叙 述 , 错 误 的 是 ( ) A .显微镜观察材料应该薄而透明 B .画生物简图时,图中阴影部分用铅笔细点表示 C .显微镜的目镜用纱布清洁 D .要使物像更清晰,应该调节细准焦螺旋 3.在对显微镜进行对光时,反射光线进入眼球的正确顺序是 ( ) A .通光孔→物镜→目镜→镜筒→眼球 B .通光孔→物镜→镜筒→目镜→眼球 C .目镜→镜筒→物镜→反光镜→眼球 D .目镜→物镜→转换器→反光镜→眼球 4.下列有关科学探究实验的叙说中,正确的是 ( ) A .探究的首要步骤是作出假设 B .设计对照实验时,要控制单一变量 C .设计对照实验时,所有变量都相同 D .探究结果和原有知识矛盾,探究过程肯定错误 5.某同学用量筒测量葡萄的体积,他读数时仰视凹液面的最低处,那么他读出的数据与实际相比 ( ) A .偏低 B .偏高 C .正确 D .以上都对 6.一个量筒中装有30mL 的水,放进一个石头后,量筒中水的读数为40mL ,则该石头的体积为 ( ) A .5mL B .30mL C .10mL D .40mL 7.小刚同学每天记录家蚕的生长过程,他所利用的生物学探究方法是 ( ) A .观察法 B .调查法 C .实验法 D .测量法 8.下列生物中只有一种能量转换器的是 ( ) A .衣藻 B .墙藓 C .肾蕨 D .小狗 9.水稻、小龙虾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 ) A .细胞 B .组织 C .器官 D .系统 10.细胞的结构中,“桂实生桂,桐实生桐”主要决定于 ( ) A .细胞质 B .细胞核 C .细胞膜 D .器官 11.一个动物细胞分裂产生了两个子细胞,以下关于子细胞的分析正确的是 ( ) A .结构和功能始终相同 B .可以持续长大 C .染色体数目不同,遗传物质不同 D .可能继续分裂 12.细胞分化形成的是 ( ) A .组织 B .细胞 C .系统 D .器官 13.关于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所有的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B .草履虫能够净化污水 C .细胞能够吸收营养物质持续生长 D .人体由保护组织、肌肉组织等四种基本组织构成 14.“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春天来了,湖水、江水都泛起了绿色。这是由于( ) A .水中被子植物大量繁殖 B .藻类植物大量繁殖 C .苔藓植物大量繁殖 D .蕨类植物大量繁殖 15.苔藓植物可作为大气污染的检测指示植物,是因为 ( ) A .是低等植物 B .叶很薄,对有害气体十分敏感 C .一旦干燥便会死亡 D .根、茎、叶结构简单 16.肾蕨是蕨类植物,如果让你在家庭中养植一盆肾蕨,你应该放在 ( ) A .光线明亮的地方 B .光线不强较潮湿的地方

冀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复习提纲96048

实用文档 七年级上册生物复习提纲 第一章开启生物科学之门 第一节走进生物实验室 *一、生物的特征 (1)会呼吸。(2)有新陈代谢。 (3)不停的从外界获取养分。(4)可以繁殖,遗传,变异。 二、了解生物实验室规则。(见课本3页) 三、常用的生物实验器具及用途。 (1)常用的生物器具:镊子、滴管、烧杯、解剖针、滴瓶、三脚架和石棉网、放大镜、刀片、培养皿、酒精灯、载玻片和盖玻片、试管夹。 (2)酒精灯:酒精为易燃液体,使用前检查灯芯、有无酒精;禁止向燃烧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以免失火;不用嘴吹用灯盖盖灭;酒精燃烧用湿布扑灭。*四、显微镜的各部分结构名称及作用。 显微镜的放大*×)×,16目镜:有一定的放大倍数(5×,101、

物镜放倍数 = 镜筒:2、目×大倍数转换器:安放物镜3、镜放大倍数×)×,10×,404、物镜:有一定的放大倍数(4物镜与实相五、载物台:安放装片5、 倒相反(完全通光孔:6、 :上下倒、像)光圈:调节光线强弱7、 左右倒,例如:、压片夹:固定玻片标本。8里b在显微镜反光镜:反射光线。、9q 是(粗调)能将标本快速移近或离开物镜,10、粗准焦螺旋:如何确定污六、获得初步放大物象先点位置?(微调)观察到清晰地物象11、细准焦螺旋:看污转动目镜,13镜座12、镜臂: 推动玻片标本,点有没有随之转动;随后看污点有没有随之动;最后如果两项都没有,污点就在物镜上。学会观察第二节 定义:观察是我们了解、掌握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等第一手材料的基本方法,也一、1. 是探究生命问题的第一步。、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顺序,观察方式:肉眼→放大镜→显微镜;观察顺序:整体→ 2 局部,宏观→微观,外→内,左→右,前→后,上→下。二、观察月季枝条:茎带刺,小叶边缘有锯齿,花颜色鲜艳,有红色、黄色……月季花:从外向内依次为萼片、花瓣、雄蕊、雌蕊;花药用放大镜观察球形有很多突起。(每个过程应注意的方法)三、显微镜使用:* 处;、取镜和安放:一手握镜臂,一手托镜座,把显微镜放在距离实验台边缘110CM 2、对光:转动转化器,使低倍镜正对通光孔。光线较强时用平面镜,光线较弱时用凹面镜。 、安放装片:把制作的花粉粒临时装片放在载物台上,并用压片夹压住,让标本正对通光孔;3 实用文档 4、调焦: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至物镜接近花粉粒为止,注意物镜不要碰到玻片标本(此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