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基础(丁锦宏版)选择题题库

教育学基础(丁锦宏版)选择题题库

教育学基础(丁锦宏版)选择题题库
教育学基础(丁锦宏版)选择题题库

第一章教育学概述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7.提出结构教学理论和发现法的教育家是(B )。

A、赞科夫

B、布鲁纳

C、根舍因

D、杜威

12.产生教育的最具基础性的条件是(B )

A.人类学会制造工具

B.人类生产劳动的进行

C.语言的形成

D.教育

24.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了解和引进西方教育学主要通过(D )

A.美国

B.德国

C.法国

D.日本

二、多项选择

2.下列哪些教育理论著作属于教育学萌芽时期的作品?(ABC )

A、《学记》

B、《论语》

C、柏拉图的《理想国》

D、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E、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

3.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出现的著名教育家及其论著有( AC )。

A.布鲁纳的《教育过程》

B.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C.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

D.卢梭的《爱弥儿》

5.教育学的研究任务主要包括(ABCD)

A、解释教育现象

B、解决教育问题

C、揭示教育规律

D、指导教育实践

6.下列有关教育学知识的说法中,正确的有(AB)

A、卢梭曾提出两个教育研究中未被充分证明的问题,一是人究竟从哪些方面接受教育,二是教育应根据成人的标准还是根据儿童的本性来进行,这两个问题极大地推动了教育学的发展

B、孔子创办儒家私学,面向社会各阶层办学,做到了“有教无类”;自己则坚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仁义品质的“贤人”和“君子”,并指出“克己复礼为仁”;教学纲领是“博学以文,约之以礼”,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C、夸美纽斯是近代教育学的奠基人,其代表作是《雄辩术原理》,该书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D、卢梭的《教育漫话》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

7.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下列哪些不是这本书的特点(ACD)

A、德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B、智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C、体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D、美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B

2.A

3. B

4. B

5.A

6. C

7.B

8. A

9.D 10.A 11.B

12.B 13.D 14.B 15.C 16.D 17.B 18. A 19.A 20.B 21.D 22.C 23.A 24.D 25.A二、多项选择题:

1.ADE

2.ABC

3.AC

4.ABCDE 5ABCD 6.AB 7. ACD 8.ABCD

第二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5.学校的萌芽产生于(A )

A、原始社会末期

B、奴隶社会早期

C、封建社会

D、奴隶社会晚期

二、多项选择题

2.原始社会教育的特征包括(ABC)A、教育与生产劳动直接联系 B、没有阶级性C、教育内容贫乏 D、非公共性质

3、教育与生产劳动脱离的是( AC )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5.我国近代教育的特征包括(ABCD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指导思想B、“广开学校”创建新式学堂强调

国民教育的重要性C、确立近代教育体制,推动教育的发展D、推行义务教育和重视职业教育

7.现代社会教育的变革的特征是(ACD)

A、学校教育普及制度化,教育形式多样化

B、学校教育重视与生产劳动的结合

C、教育逐步一体化

D、终身教育思想开始发端

1、B

2、A

3、A

4、D

5、A

6、B

7、B

8、B

9、C 10、C 11、A 12、C

1、ABC

2、ABC

3、BC

4、ABCDE

5、ABC

6、ABCD

7、ABCD

8、BCD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2.()理论也被称为“文凭理论”

A.劳动力市场论

B.教育万能论

C.人力资本论

D.筛选假设论

二、多项选择题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ABC )

A.目的 B.领导权 C.受教育权 D.手段 E.方法

2..生产力水平决定着(ADE )

A.规模 B.领导权 C.受教育权 D.结构 E.方法

3.人口状况影响着教育的(ABE )

A.规模 B.结构 C.受教育权 D.质量 E.方法

4.教育现代化主要包括(ABCDE )

A.教育观的现代化 B.教育目标的现代化 C.教育结构的现代化

D.教育理论的现代化 E.教育内容的现代化

5. 教育的人口功能主要表现在(ABCD )

A.控制人口的数量 B.改善人口的质量 C.调整人口的结构 D.拉动人口的迁移

9. 多元文化教育的价值在于(ABC )

A.旨在促进多元文化社会中人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

B.倡导教育公平,反对任何形式的歧视和偏见

C.提倡对学习者主体性和自主性的尊重

D.鼓励举办重点学校

10. 信息社会对教育的主要影响在于(ABCD )

A.在学习的时空条件上实现了学习的革命

B. 以信息化手段推动教育的改革和

发展

C. 师生关系的重塑

D. 学习方式的人性化、个性化、主体化、全球化

1.B

2. D

3.B

4.B

5.D

6.A

7. A

8.A

9.B 10.C 11.D 12.D 13.C 1.ABC 2. ADE 3.ABD 4.ABCDE 5.ABCD 6.ABCD 7.ABCD 8.ABCD 9.ABC 10. ABCD

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练习题

一、单项选题

11.个体在在社会适应、社会参与过程总所体现稳定的特征是指(c )。

A.个体化

B.个体社会化

C.个体个性化

D.个体同化

二、多项选择题

1. 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是指(ABC )。

A.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发展不均衡

B.在同一年龄,不同方面的发展不均衡

C.总体上的发展速度也不均衡

D.人一生各个阶段智力发展的速率不同

2. 遗传决定论的观点包括( ABC )。

A.人的发展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

B.人的发展的过程是遗传素质的自然显现过程

C.环境的作用只能促进或延缓遗传素质的自我显现而已

D.环境的作用也很大

3. 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包括(BCD )。

A.也承认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B.否认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C.强调环境或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D.人的发展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

4.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表现在( ABC )

A.人有特殊的自然性

B.人的发展具有社会性

C.人的发展具有能动性

D.人的发展

具有动态性

5. 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ABCD )。

A.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它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B.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C.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D.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8. 学校教育主导作用有效发挥的条件是( ACD )

A.学校教育的自身状况。

B.政策导向

C.社会状况

D.家庭环境

1. D

2.C

3.D

4.C

5.B

6.C

7.D

8.B

9.A 10.D 11. C 12.A

1.ABC

2.ABC

3.BCD

4.ABC

5.ABCD

6.BD

7.ABCD

8.ACD

第五章教育目的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2. 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

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 D )。

A.课程计划

B.课程标准

C.教科书

D.教育方针

3.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是(D )。

A教育大纲 B、教育目标 C、培养目标D、教育目的

5.在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中,( B )是灵魂。

A.智育

B.德育

C.体育

D.美育

6.在教育目的问题上,法国教育家孔德、涂尔干的主张体现了(A )。

A.社会本位的思想

B.个人本位的思想

C.社会效率论思想

D.教育无目的论的思想

9.儒家奉行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说,主要反映了(D )的教育目的理论。A.全面发展教育 B.理性教育 C.人本主义教育 D.德性教育

10.下列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内容的是( A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15. 只针对特定的对象提出的要求指的是(B)

A.教育目的

B.培养目标

C.教学目标

D.教学计划

25. 具有美学的基础知识,懂得各种类型每得特性与形态的丰富性,领悟美所表达的意蕴和意境,从而达到“物我同一”的审美境界,并使人格和性情得到陶冶,这属于(B)

A.感受美

B.鉴赏美

C.创造美

D.领悟美

二.多项选择题

4.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ABCD )背景。

A.社会

B.政治

C.经济

D.文化

5.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是(ABCD )。

A.面向全体学生的一种教育

B.基础性、普及性的教育

C.强调全面发展教育

D.一种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创造性的主体性教育社会

6.社会本位论的基本价值准则主要体现在( BCD )几个方面。

A.个性化

B.规范控制

C.社会价值

D.社会化

1.C 2.D 3. D 4.C 5.B 6.A 7.B 8.B 9.D 10.A 11.A 12.B 13.C 14.C 15.B 16.C 17.D 18.C 19.A 20.B 21.B 22.A 23.B 24.C 25.B 26.C

1.ABD

2.CD

3.AC

4.ABCD

5.ABCD

6.BCD

第六章教育制度习题

一.单项选择

1.狭义的教育制度是指(B )。

A.国民教育制度 B.社会教育制度 C.学校教育制度 D.高等教育制度

3.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学校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是指( B ) 。A.学校管理制度B.学校教育制度C.学校人事制度D.学校办学体

4.中国近代教育史上首次规定中小学六三三制的是( C )。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戌学制 D.甲午学制

5.新中国第一次学制改革是在( C )。

A.1949年B.1950年C.1951年D.1952年

6.《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于(D )。

A.1982年B.1983年C.1984年D.1985年

8.( A )学制显示了现代学制发展变化的完整轨迹,是现代学制的一个动态模型。

A.欧洲B.苏联C.美国D.日本

二.多项选择

1.学制是由国家政权机关指定和颁布的。学制的制定不是随意的,它要受到( ABCD )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A.社会生产力和科技状况 B.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C.受教育者的身心特征D.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2.教育的施教系统方面包括(ABCD )

A.学校教育的机构系统B.幼儿教育机构系统

C.校外儿童教育机构系统D.成人教育机构系统

5.通过增强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ABC )被从中世纪大学逐步改造成为现代大学。

A.牛津大学B.剑桥大学C.巴黎大学D.伦敦大学

7.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CD)

A.双轨制于19世纪开始定型,主要代表是二战前的德国、法国、英国等欧洲国家。

B.双轨制的学校系统分为两轨:一是学术教育,其发展是自上而下的,负责培养学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另一轨是职业教育,其发展是自下而上的,负责培养熟练劳动力。

C.双轨制的优势是:两轨学校系统之间分工明确,分别承担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的职责,提高了把学效益。

D.双轨制最大弊端则是危害了教育机会均等,背离了现代教育普及化、公平化的基本精神。

1.C 2.C 3.B 4.C 5.C 6.D 7.A 8.A 9.B 10.D 1.ABCD 2.ABCD 3.ABCD 4.AC 5.ABC 6.ABCE 7.ABCD 8.ABCD 第七章教师与学生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6.教师的专业发展最终体现于( A )。

A.教师个体的专业性发展

B.教师专业知识的拓展

C.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

D.教师专业的自我形成

11. 教师专业情意发展成熟的标志是( B )

A.专业理想

B.专业情操

C.专业性向

D.专业自我

13. 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关键期是( B )

A.“虚拟关注”阶段

B.“生存关注”阶段

C.“任务关注”阶段

D.“自我更新关注”阶段

15.1959年,为保护儿童的权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 C )。

A.《儿童权利公约》

B.《儿童保护公约》

C.《儿童权利宣言》

D.《儿童利益公约》

17.教师的专业发展途径有( D )

A.师范教育和在职培训

B.入职教育

C.自我教育

D.包括以上三者

19. 师生关系体系中最高层次的关系形式是( C )

A.心理关系

B.教育关系

C.伦理关系

D.社会关系

20. 形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是( B )

A.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B.了解和研究学生

C.主动与学生沟通

D.热爱尊重学生

二、多项选择题

1.教师职业的发展大体分为以下三阶段( ABD )。

A.非专门化阶段

B.专门化的初级阶段

C.专门化阶段

D.专门化的深入发展

2. 教师职业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巨大的,体现在( ABCD )。

A.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和发展者

B.教师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C.教师是人才生产的主要承担者,担负着培养一代新人的重任

D.教师在参与社会生活和服务社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4. 教师劳动的合作性表现在( AD )。

A. 教师与学生的合作

B.教育对象的合作

C.学科之间的合作

D. 教师之间的合作

6. 教师应享有以下权利( ABD )

A. 教育的权利

B. 专业发展权

C.教学和科研权

D. 参与管理权

7.师生心理关系的实质是师生个体之间的( ABC )

A. 情感是否融洽

B.个性是否冲突

C.人际关系是否和谐

D.心理是否认同

1. C

2. D

3. A

4. B

5. D

6.A

7.C

8.A

9.B 10.C 11.B 12.D 13.B

14.A

15.C 16.A 17.D 18.D 19.C 20.B

1.ABD

2.ABCD

3.ABCD

4.AD

5.BCD

6.ABD

7.ABC

8.ABCD

第八章课程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3.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中( B )作为课程目标之一是新课程标准的突出特点。

A.知识与技能B.过程与方法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D.能力与技术

4.新课程结构的选择性集中体现在( C )

A.国家课程的变通性B.地方课程的多样性C.国家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比重的适当减少 D.校本课程的灵活性

10.教育部2001年6月8日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在“课程结构”部分,对我国本次新课程改革的课程结构做了如下规定:小学阶段以( A )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和(),高中阶段以()为主。

1.分科课程

2.综合课程

3.实践课程

4.研究课程

A. 2121 B.3121 C.3124 D.2134 11.被称为“课程评价之父”的教育家是( C )

A.杜威B.斯塔弗尔比姆C.泰勒D.裴斯泰洛奇

13.依据一定的课程理论,对学校课程进行分析、选择、设计、实验、评价的整体过程是( C )A.课程计划B.课程评价 C.课程编制D.课程实施19.下列中属于隐性课程资源的是( D )

A.教材 B.因特网 C.实验室 D.师生关系

二、多项选择题

1.课程与教学关系的实质是教育工作者对于课程论和教学论两者关系的认识。当前学者的论点主要有( ABCD )

A.大课程论B.大教学论C.独立论D.整合论

2.课程结构的均衡性是指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能够保持一种恰当、合理的比重。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新课程的这个特点:(ABC )

A.要承认每门课程的独特性和独特价值,它们在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上都能做出自己的贡献 B.要承认每门课程的特殊性和局限性C.要承认课程之间在教学任务上有轻重之分

D.不是指学生各学科或各领域平均发展,而是指个性的和谐发展

4.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实验)》,普通高中课程由( ACD )三个层次构成。

A.学习领域B.活动领域C.科目D.模块

6.教科书的编写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妥善处理好以下一些问题:( ABD )

A.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B.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统一

C.知识性与技能性的统一D.学科逻辑、心理逻辑和教学逻辑的统一

7.从课程的构成要素上看,课程可以定义为(AC )

A.课程即知识、学科、科目B.课程即计划C.课程即经验D.课程即活动8.新课程结构区别于以往课结构的三个基本特征是( ABD )

A.均衡性B.综合性C.全面性D.选择性

10.所谓教材,是课程标准规定下的课程内容在教学活动中转化的产物,其内涵主要体现三方面:(ABC )

A.为使学生形成特定的知识体系所规划的事实、概念、法则和理论。

B.同知识紧密相关的、有助于各种能力形成及熟练、系统地习得的各种心理作业与实践作业的各种步骤、方法与技术。C.同知识、能力紧密相连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D.课程计划中所设的课程的相应的教材。

11.影响课程改革的主要因素有:(ABCDE )

A.政治因素 B.经济因素 C.文化因素 D.科技革新 E.学生发展

12.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遵循哪些原则?(ABDE )

A.开放性原则B.经济性原则C.灵活性原则D.针对性原则E.个性原则

13.泰勒原理所包含的四大问题是指( BCDE )

A.课程政策是如何制定的B.学校应达到哪些教育目标C.提供哪些教学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D.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E.怎样确定这些教学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14.课程实施的取向有哪些?( ABC )

A.忠实取向B.相互适应取向 C.创生取向 D.生态取向

15.课程目标的来源(ABC )

A.学习者的需要 B.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 C.学科的发展D.课程内容

16.新课程的具体目标除了有考试和评价制度、重建课程管理体系外,还有(ABCD )

A.改变课程功能B.调整课程结构 C.精选课程内容 D.改进教学方式

17.克龙巴赫提出课程评价的三种功能是(ABD )

A.课程改进B.针对学生的决定 C.判断成效 D.行政法规

20.课程编制的基本要求( ABCD )

A.建立完善的课程目标,以课程目标化来控制课程系统B.探寻课程的内外价

值,以课程价值化来丰富课程文化 C.明确评价的主要目的,以课程评价化来

推进课程民主

D.注意原则和方法的运用,以课程的科学性来增强实施的可行性

1.B 2.C 3.B 4.C 5.B 6.C 7.D 8.B 9.C 10.A 11.C 12.B 13.C 14.A 15.C 16.A 17.C 18.B 19.D 20.A

1.ABCD 2.ABC 3.ABD 4.ACD 5.ABCDE 6.ABD 7.AC 8.ABD 9.ABCDE 10.ABC 11.ABCDE 12. ABDE 13. BCDE 14.ABC 15.ABC

16.ABCD 17. ABD 18.ABCD 19.ABCD 20.ABCD

第九章教学理论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2.赫尔巴特认为教学过程可分为 C 、联合、系统和方法四阶段。

A.分析 B.综合 C.明了 D.统合

3.现代教学需要构建平等、互动、共同发展的师生关系,以充分体现师生之间

的“ B ”。

A.教师主体学生客体性 B.交互主体性C.学生主体性 D.教师主体性

5. 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C )。

A.课外活动

B.实践活动

C.教学活动

D.班主任工作

6. 教学在学校整个教育系统中居于(D )。

A.基础地位

B.中心地位

C.主要地位

D.重要地位

7. 主张“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教育家是(D )。

A.赫尔巴特

B.杜威

C.凯洛夫

D.夸美纽斯

11. 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要防止和克服( B )。

A.单纯书本,排斥实践,强调个人经验,否定理论知识的作用

B.儿童中心论

C.空洞说教,单纯知识传授

D.片面单一知识的学习

12 作为特殊认识过程的教学过程,其间接性主要是指( B )。

A.间接地获得知识

B.获得间接经验

C.有教师帮助去获得知识

D.有同学帮助去获得知识

二、多选题

2.教学目标一般分为 ABC 。

A.认知领域 B.心理动作领域 C.情感态度领域 D.人际交往领域

4. 从学校全部工作的比重看“教育工作的主体部分和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学”。其理由是(ABD )。

A.教学工作所占时间最多

B.对学生发展影响最全面

C.其他工作都是围绕教学来进行

D.对学校教育质量影响最大

E.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

5. 贯彻直观性原则的要求是( ABC )。

A.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B.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C.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D.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E.重视组织各种复习10.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间接性的认识过程,是因为(ZB )。

A.认识的对象是间接经验 B.学生的认识是在教师领导之下进行的

C. 认识的方式是间接的

D.学生作为认识主体是不成熟的

11.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贯彻启发性原则要遵循那些基本要求?(ABC )。A.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B.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C.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D.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12.在教学活动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对于教师有那些基本要求?(ABC )。A.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联系实际 B.注重在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能力C. 联系实际应当从多方面入手 D.帮助学生总结收获

13.暗示教学法的具体做法主要有以下哪几个方面?(BD )

A.在下一次课上,让学生根据记忆回答问题B.善于激发学生动机,设置能够诱发学生学习潜力的外部环境C.用跨学科的观点,按课题编制较大的教学单元D.充分利用各种艺术手段

15.属于由行为主义派生出来的教学模式和方式有(ABCD )。

A.程序教学

B.计算机辅助教学

C.自我教学单元

D.个别学习法和视听教学

1.B

2.C

3.B

4.B

5.C

6.D

7.D

8.B

9.C 10.B11.B 12.B 13.D 14.B 15.D

16.A 17.A 18.D 19.A 20.A 21.D

1.ABCD.

2.ABC

3.ACE

4.ABD

5.ABC

6.ABCDE

7.ABCD

8.ABCDE

9.ABD 10.AB 11.ABC 12.ABC 13.BD 14.ABCD 15.ABCD 16.BCD

第十章教学实践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

2、教学的特殊形式是( D )

A、个别教学

B、小组合作学习

C、协同教学

D、复式教学

6、“价值化”属于课堂教学目标体系中( B )

A、认知领域的目标

B、情感领域的目标

C、技能领域的目标

D、评价领域的目标

二、多项选择

2、班级授课制的局限包括(ABD )

A、学生的主体地位独立性受到一定限制

B、学生动手机会少,实践性不强

C、难以做到教学的高速度

D、难以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

6、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 AB )

A、演示法

B、参观法

C、实习作业法

D、实践活动法

7、下列属于教学手段的有( ABD )

A、文字教材

B、电化教育

C、实验

D、计算机与多媒体

8、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发展趋势包括(ABCD )

A、新的教学媒体不断涌现

B、教学手段的运用多样化、综合化、网络化

C、教学媒体日益自动化、微型化

D、现代化教学的服务目标更加多样化

10、课堂教学目标确定要遵循的原则包括(ACD )

A、整体性原则

B、合理性原

C、激励性原则

D、可测性原则

11、教学设计的内容包括(ABD )

A、教学目标设计

B、教学起点设计

C、教学效果设计

D、教学方法和媒体设计

12、有效实施课堂管理对教师的要求包括(ABCD)

A、拥有激励、鼓舞性的人格

B、对学生抱有很高的成功期望

C、以任务为中心

D、会保持集体注意力集中

13、下列属于教师教学技能的有(ABC )

A、讲解技能

B、变化技能

C、强化技能

D、激励技能

14、说课的类型包括( ABD )

A、研讨型说课

B、示范型说课

C、应聘型说课

D、检查型说课

15、下列属于现代教学评价原则的有( ACD )

A、全面性原则

B、公平性原则

C、指导性原则

D、发展性原则

一、单项选择1、D 2、D 3、C 4、D 5、B 6、B 7、D 8、C

二、多项选择1、ACD 2、ABD 3、ACD 4、AC 5、ABCD 6、AB 7、ABD

8、ABCD 9、ABD 10、ACD11、ABD 12、ABCD 13、ABC 14、ABD 15、ACD

第十一章德育理论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4.提出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的代表人物是( D )

A.杜威

B.马卡连柯

C.班杜拉

D.柯尔伯格

7.德育过程的基础是(A )

A.提高品德认识

B.陶冶品德情

C.激发品德发展的动机

D.组织学生活动和交往12.少年期儿童品德发展的主要特征表现为(A )

A.从他性B.协调性C.动荡性D.成熟性

14.品德“三维结构说”的主要思想是(D )

A品德包括思想政治、法纪和道德等方面B.品德包括品德认识、品德情感和品

德行为等要素C.品德包括品德认识能力、品德实践能力和品德修养能力等方面D.品德是由品德内容、形式和能力三方面有机结合而成的统一体

15.中小学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根本目标是( D )

A.充分认识到爱国主义的意义B.培养爱国主义的情感

C.激发爱国主义的意志D.做一个爱国的人

17.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D )。

A.政治立场和观点的教育

B.政治思想品质的教育

C.法纪观念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D.品德的教育

1.C

2.C

3.A

4.D

5.D

6.A

7.A

8.A

9.B 10.D 11.C 12.A 13.C

14.D 15.D 16.D 17. D 18. D 19. D

第十二章德育实践练习题

第十三章班主任工作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5. 班级组织的结构内容可分为:(A )。

A. 组织目标组织机构组织规范

B. 近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

C. 班委会党团支部少先队组织

D. 班主任班干部学生

16. 班主任工作的首要任务是( B )。

A. 建立班集体

B. 抓好学生学习

C. 组织学生活动

D. 评定学生操行

17. 班级组织机构微观建制的形式有( C )。

A. 委员会制

B. 直线式

C. 参谋制

D. 职能式

20. 班主任工作的根本任务是(B )。

A. 做好管理工作

B. 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C. 提高学生成绩

D.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3. 班主任的工作重点和最为经常的工作是(C )。

A. 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

B. 整合各方面教育影响,使其形成正向的合力

C. 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D. 教育学生努力学习

29. 下列不属于班级特点的是(D )。

A. 学习性

B. 教育性

C. 整体性

D. 社会性

35. 以下哪个不是班集体的特征( D )。

A.有共同的奋斗目标

B.有健全的组织机构C班级形成了良好的心理氛围

D. 形成了集体舆论

37. 操行评语反映学生的成长过程,既看过去和现在,还要预示未来的写作方法属于(B )。

A. 描述性

B. 过程性

C. 谈心式

D. 情感性

38. 适用于自尊心强有逆反心理,性格倔强、脾气暴躁,感情容易冲动的学生的谈话方法属于( B )。A. 点拨式 B. 商讨式 C. 谈心式 D. 突击式

40. 后进生可分为智力因素型、学习习惯型、行为习惯型和思想品德型。以下属

于思想品德型后进生的特点的是( D )。

A. 存在自卑感

B. 存在焦虑感

C. 主观愿望上的自觉和实际行动上的放任

D. 具有较强的破坏性和攻击

性,不易教育

1.A

2.A

3.C

4.D

5.A

6.C

7.D

8.A

9.A 10.C 11.D 12.C 13.A 14.D 15.A 16.B

17.C 18.B 19.A 20.B 21.C 22.A 23.C 24.B 25.B 26.A 27.A 28.B 29.D 30.C 31.B 32.C 33.B 34.C 35.D 36.A 37.B 38.B 39.A 40.D

第十四章户外教育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3. 按户外教育功能划分,包括娱乐型、教育型、发展型和 C

A.沟通型

B.冒险型

C.治疗型

D.问题解决型

6. 课外、校外教育是指下列哪类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D

A.课堂教学以外

B.学校以外

C.课堂教学和学校以外

D.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

标准以外

7.推动户外教育发展的最初形式的外展学校的创办人是 A

A.汉恩

B.杜威

C.贝登堡

D.皮赫

8.课外、校外教育的特点是 C

A.自愿、自主、自立

B.自主、自立、自理

C.自愿、灵活、实践

D.自主、

自立、灵活

9.类似于春游、户外踏青等形式的户外教育活动称为 A

A.娱乐型户外教育

B.教育型户外教育

C.发展型户外教育

D.治疗型户外教

10.将学习者初始学习经验应用到与其相类似的特定任务中,促进习惯的养成与

关联,我们把它称之为 A A.特定性迁移 B.非特定性迁移C.隐喻性

迁移 D.有效迁移

12.体验学习圈将学习过程划分为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和 A

A.行动应用

B.有效学习

C.价值体验

D.活动发展

13.户外教育的评价理念表现为发展性、整体性、多元性及 C

A.娱乐性

B.教育性

C.过程性

D.表现性

15.以攀岩、急流泛舟及其他挑战自我形象的活动为主的户外教育称为 B

A.娱乐性户外教育

B.治疗型户外教育

C.发展型户外教育

D.表现型户外教育

17.请参与学生填写户外活动的前、后测问卷,并进行统计检验的评价方法称为 C

A.实验评价

B.质性评价

C.量化评价

D.统计评价

18.以下不能作为户外教育哲学观的为 B

A.自然主义

B.主智主义

C.经验主义

D.实用主义

19.组织一次暑期学生夏令营队活动,并通过活动日志方式来作记录,这种评价

方式可以被看作是 C A.量化评价 B.多元评价 C.质性评价

D.记录评价

二、多项选择题

3.以学习迁移理论支撑户外教育的学习原理包括 ABC

A.特定性迁移

B.非特定性迁移

C.隐喻性迁移

D.目标迁移

E.情境迁移

5. 教师对课外、校外活动的指导原则包括 BCD

A.多样性

B.自主性

C.自愿性

D.符合需生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

E.灵活性

6.在户外环境中,按户外活动的冒险程度分为 ABC

A.低冒险性活动

B.中冒险性活动

C.无冒险性活动

D.高冒险性

E.较高冒险性活

8.户外教育所涉及的主题有 ABCDE

A.环境教育

B.休闲教育

C.冒险教育

D.露营教育

E.自然教育

9.户外教育的价值有 ABCDE

A.品格发展

B.亲近大自然

C.社会和环境责任

D.问题解决为本

E.冒险与挑战

10.按户外活动的导向划分,包括 ABCD

A.破冰活动

B.认识活动

C.沟通活动

D.问题解决活动

E.治疗型活动

11.户外教育评价的内容包括 ABCDE

A.教育目标评价

B.活动对象评价

C.活动场地评价

D.活动效果评价

E.活动过

程评价

12.促进西方户外教育发展的组织或相关机构包括 ABCD

A.美国户外领导学校

B.野外教育协会

C.体验教育协会

D.外展学校

E.东方绿舟

13.有效推进户外教育的支持系统有 AB

A.学校、家庭和社区的支持

B.专业师资的培养与输出

C.教师和学生的配合

D.

校长的关心

E.经费的投入

14.我国1996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规定活动课

程的内容包括 ABCE

A.社会教育活动

B.文学艺术活动

C.体育卫生活动

D.自然科学活动

E.科学技

术活动

15.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DE

A.户外教育是与课堂教学相对立的一种教育方式。

B.户外教育活动通常相对比较有趣,所以只要学生快乐参与即可。

C.户外教育与学科教学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它不需要经过设计。

D.户外教育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E.户外教育可以促进学习者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

16.杜威的经验主义哲学观主张 ABC

A.教育即生活

B.教育即生长

C.教育即经验的连续改造与重组

D.教育即知识的增

E.教育即知识的积累

17. 在进行户外教育活动设计时,如果要对场地进行选择,需要做到 ABCDE

A.必须提前勘察与确定

B.根据场地特点,制订具体的活动内容

C.排除不安全隐患及预设有关安全事故的防范措施

D.对区域内气候特征进行事

先调查

E.对最近的急救医院等救护措施事先调查清楚

18.课外、校外教育活动的特点有 ABCD

A.形式上的多样性

B.活动上的自主性

C.内容上的广泛性

D.组织上的自愿性

E.要求上的统一性

19.以下对户外教育描述正确的是 ABCD

A.户外教育是在户外环境中,利用户外资源进行的活动

B.户外教育是需要精心

设计的

C.户外教育可以促进了解学科知识

D.户外教育通常要获得家长的支持

E.户外教育通过借助户外活动形式,通常不需要预先设计

一、单项选择题答案:

1、B

2、B

3、C

4、A

5、A

6、D

7、A

8、C

9、A 10、A 11、C 12、A

13、C 14、D 15、B 16、C 17、C 18、B 19、C 20、A

二、多项选择题答案:

1、ABCE

2、ABCDE

3、ABC

4、ABDE

5、BCD

6、ABD

7、ABCD

8、ABCDE

9、ABCDE 10、ABCD 11、ABCDE 12、ABCD 13、AB 14、ABCE 15、DE 16、ABC 17、ABCDE 18、ABCD 19、ABCD

大学教育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45 小题,每小题2 分,共9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 A.《大学》B.《中庸》C.《孟子》D.《学记》 2 .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称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莫基人”的人是()。 A .夸美纽斯 B .赫尔巴特 C .杜威 D .拉伊 3 .教育的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 A .勒图尔诺 B .沛西·能 C .孟禄 D .达尔文 4 . “科教兴国”思想的理论基础是()。 A .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 B .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C .江泽民三个代表的思想 D .胡锦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 5 .许多西方学者把运用教育的力量培养青年一代具有某种政治意识形态的过程称之为( )过程。 A .政治社会化 B .学术社会化 C .社会学术化 D .社会政治化 6 .当国家竞争加剧,强调各方面尤其是科技实力时,就会强调教育质量,反映在教育目的上,就是强调培养国家精神和() o A .文雅教育 B .英才教育 C .教育平等化 D .价值多元化 7 .现代学制中,双轨学制以()为典型。 A .欧洲国家 B .美国 C .前苏联 D .中国 8 . ( )改革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教育制度内部权力与资源的重新调整和优化配呈,来提高教育的效益以及教育适应变革的能力。 A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B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C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D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9 .课程可被划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这是从()角度来对课程进行划分的。 A .学生对课程选择的自由度 B .课程的存在形式 C .课程的组织核心 D .课程管理制度 10 .教学是()。 A .学生学的活动 B .教师指导下学生学的活动 C .教师教的活动 D .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活动

(完整版)第三版《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笔记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 第一节教育的认识 一、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 (一)教育的日常用法 作为一种过程 有三类作为一种方法 作为一种社会制度 (二)教育的词源 educare “引出”的意思。 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1906年,学部奏请颁布“教育宗旨”。民国之后,正式改“学部”为“教育部”。此后,“教育”一词就取代传统的“教”与“学”成为我国教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这是我国教育现代化和传统教育学范式现代转换的一个标志。 (三)教育的定义(★★★代表重点) 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 有三个层次: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定义 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出发点和基础是“学习”和“学习者”。 该定义侧重于教育过程中个体各种心理需要的满足及心理品质的发展。 3、二者的缺陷 社会角度:把教育看成一种外在强制过程,忽视个体内在需要和身心发展水平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定义过于宽泛,失去了规定性(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 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因素和社会要求在教育活动中的巨大影响;外延过于宽泛。

4、准确的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A、实践性 B、耦合过程 C、动力性 D、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 二、教育的要素(从系统的角度认识)★★★ (一)教育者 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1、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 2、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 3、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4、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 (二)学习者 1、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 有两个:“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跟“学生”相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 2、学习者的特征。 有四个: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 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 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 不同人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 (三)教育影响 内容: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 教育影响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三个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缺少任何一个都不可。教育是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系统,是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教育学及教育心理学试题汇总

2020最新内容完整素材整理 教育学及教育心理学试题汇总 MS-DOS 计算机开发的Word 的第一代于1983年底发行,但是反响并不好,销售落后于WordPerfect 等对手产品。尽管如此,在Macintosh 系统中,Word 在1985年发布以后赢得了广泛的接受,尤其是对于在两年以后第二次大型发布的Word 3.01 for Macintosh Word 3.00 由于有严重bug 很快下线。和其他Mac 软件一样,Word for Mac 是一个真正的所见即所得编辑器。由于MS-DOS 是一个字符界面系统,Word for DOS 是为IBM PC 研发的第一个文本编辑器,在编辑的时候屏幕上直接显示的是黑体斜体等字体标识符,而不是所见即所得。其他的DOS 文本编辑器,如WordStar 和WordPerfect 等,在屏幕显示时使用的是简单文本显示加上标识代码,或者加以颜色区别。尽管如此,和大多数DOS 软件一样,程序为了执行特定的功能,都有自己特殊的,而且往往是复杂的命令组需要使用者去记忆。比如在Word for DOS 中,保存文件需要依次执行Escape-T-S ,而大部分秘书们已经知道如何使用WordPerfect 公司就不大愿意更换成对手产品,何况提供的新优点有限。Microsoft Word 在当前使用中是占有巨大优势的文字处理器,这使得Word 专用的档案格式Word 文件成为事实上最通用的标准。Word 文件格 式的详细资料并不对外公开

教育学及教育心理学试题汇总 1、制度化教育阶段开始于:近代。 2、各国的学校教育系统基本形成于:19世纪末。 3、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义务教育年限在:9年或9年以上。 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学法的最早倡导者是:孔子。 5、“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提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6、建国初期,对我国教育理论体系影响较大的苏联教育家是:凯洛夫。 7、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 8、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它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9、在古代印度,能够享受最好教育的是当时的最高种姓:婆罗门。 10、制度化教育或正规教育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形成近代的:学校教育系统。 11、中国的科举制度开始于:隋唐时期。 12、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学记》。 13、在古希腊,最早提出发现法的大教育家是:苏格拉底。 14、古希腊著名思想家柏拉图的教育代表作是:《理想国》。 15、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学说的教育思想家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16、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育学论》。 17、强调教育学的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基础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 18、资产阶级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 19、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是: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 20、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的美国教育家是:杜威。 21、制度化的教育是指具有:层次结构和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22、普通教育主要是指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23、职业教育是以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就业)为主要目标的学校教育。

教育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教育学基础试题 一、选择题 1、在西方教育史上,被认为史现代教育代言人的是()A.赫尔巴特B.卢梭 C.洛克 D.杜威 2、人力资本理论说明了() A.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B.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C.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D.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促进作用 3、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表明了个体的发展具有()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差异性 4、“理想和未来”是人生哪个阶段的重要特征() A.童年期 B.少年期 C.青年期 D.成年期 5、马克思指出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 A.理论联系实际 B.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 C.知识分之与工农相结合 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6、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和国家衡量各科教学的主要标准是() A.课程 B.课程标准 C.课程计划 D.课程目标 7、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应该具有三个特征是() A.强制性,基础性,科学性 B.强制性,普遍性,科学性 C.科学性,普遍性,基础性 D.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8、《学记》中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所阐明的教学原则是()A.循序渐进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9、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实验,指导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是() A.练习法 B.演示法 C.实验法 D.发现法 10、打乱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而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班,这是()A.外部分组 B.内部分组 C.设计教学法 D.道尔顿制 11、结构化策略和问题化策略属于教学策略中的() A.内容型策略 B.形式型策略 C.方法型策略 D.综合型策略 12、德育过程结构的构成要素是() A.教育者,受教育者 B.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 C.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德育方法 D.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环境 13、“学会关心”是下列哪些德育模式所强调的() A.认知模式 B.体谅模式 C.价值澄清模式 D.社会模仿模式 14、把对集体的管理和对个别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班级管理方式是() A.常规管理 B.目标管理 C.平行管理 D.民主管理 15、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了解和研究学生 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C.做好个别学生的教育工作 D.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力量 二、填空题 1、教育学作为一个学科独立的标志是____。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实现: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和____。 3、学习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价值,而且具有____价值。 4、198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是____。 5、我国的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____。 6、当前实施素质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____和社会实践能力为重点。

教育心理学论述题汇总

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和生活中的事例,阐述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和品德。 答:教师可以综合应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有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励与惩罚等。(1)有效的说服。教师经常应用言语来说服学生改变态度,在说服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某些证据或信息,以支持或改变学生的态度。(2)树立良好的榜样。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以及大量的实践经验都证明,社会学习是通过观察、模仿而完成的,态度与品德作为社会学习的一项内容,也可以通过观察、模仿榜样的行为而习得。(3)利用群体约定。研究发现,经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有一定的约束力,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一旦某成员出现越轨或违反约定的行为,则会受到其他成员的有形或无形的压力,迫使其改变态度。教师则可以利用集体讨论后形成集体约定的方法,来改变学生的态度。(4)价值辨析。研究者认为,人的价值观刚开始不能被个体清醒地意识到,必须经过一步步的辨别和分析,才能形成清晰的价值观念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动。(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奖励和惩罚作为外部的调控手段,不仅影响着认知、技能或策略的学习,而且对个体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奖励有物质的(如奖品),也有精神的(如言语鼓励);有内部的(如自豪、满足感),也有外部的。虽然对惩罚的教育效果有不同看法,但从抑制不良行为的角度来看,惩罚还是有必要的,也是有助于良好的态度与品德形成的。当不良行为出现时,可以用两种惩罚方式:一给予某种厌恶刺激.如批评处分舆论谴责等;二是取消个体喜爱的刺激或剥夺某种特权等,如不许参加某种娱乐性活动。应严格避免体罚或变相体罚。 联系中学教学实际,试论述成败归因理论及其教育意义。答: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分析,推论这些行为原因的过程。归因理论的指导原则和基本假设就是:寻求理解是行为的基本动因。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韦纳认为,学生在对自己的成功和失败进行归因时通常会归于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这四种主要原因,并且,学生的归因过程主要是按照控制源、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来进行。根据控制源维度,可将原因分成内部和外部的;根据稳定性维度,可将原因分成稳定和不稳定的;根据可控性维度,又可将原因分成可控的和不可控的。韦纳认为,每一维度对动机都有重要的影响。控制点维度与个体成败的情绪体验有(稳定性维度与个体对未来成败的期望有关。可控性维度既与情绪体验有关,又与对未来成败预期有关。一个总是失败并把失败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和不可控的因素(即能力低)的学生会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的自我感觉。习得性无助是当个体感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对自己的重要生活事件产生影响时所体验到的一种抑郁状态。根据归因理论,学生将成败归因于努力比归因于能力会产生更强烈的情绪体验。努力而成功,体验到愉快;不努力而失败,体验到羞愧;努力而失败,也应受到鼓励。因此,教师在给予奖励时,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要联系其学习进步与努力程度状况来看,强调内部、稳定和可控制的因素。在学生付出同样努力时,对能力低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奖励,对能力低而努力的人给以最高评价,对能力高而不努力的人则给以最低评价,以此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归因。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及其教育意义:答: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必须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如果个体能够成功合理地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和冲突,就会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健全人格的发

教育学基础练习题

第一、二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单项选择题 1.《学记》中提出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体现了教学的()原则。 A.直观性 B.巩固性 C.启发性 D.循序渐进 参考答案:C 专家点评:在教学方面,《学记》反对死记硬背,主张启发式教学,“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主张开导学生,但不要牵着学生走;对学生提出比较高的要求,但不要使学生灰心;指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但不提供现成的答案。 2.“教育即生长”是教育哲学家( )的观点。 A.赫尔巴特 B.皮亚杰 C.杜威 D.瓦?根舍因 参考答案:C 专家点评:杜威主张教育为当下的生活服务,主张教育即生活。由于生活是一个发展过程,生长过程,所以教育也是生长。 3.中国古代就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种启发之说,提出这一思想的是( )。 A.孟子 B.荀子 C.墨子 D.孔子 参考答案:D 专家点评:孔子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是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注:“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启发”一词即由此而来。 二、多项选择题 在教育起源的认识上,教育学史上有以下哪几种经典的观点? ( ) A.神话起源说 B.生物起源说 C.心理起源说 D.劳动起源说 E.以上几种都是 参考答案:ABCDE 专家点评:神话起源说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所有的宗教都持这种观点。这种观点认为,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上天)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这种观点是根本错误的,是非科学的。 生物起源论者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利托尔诺、斯宾塞、沛西?能等。教育生物起源学说是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也是较早地把教育起源问题作为一个学术问题提出来的学说。 心理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孟禄。该学说在学术界被认为是对教育生物起源学说的批判。 劳动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其代表人物主要是苏联米丁斯基、凯洛夫等教育史学家和教育学家。劳动起源说的直接理论依据和方法论基础是恩格斯的著作《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三、填空题 2.我国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即设在王城和诸侯国都的学校与设在地方的学校、设在闾里的塾校,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六艺由六门课程组成:、、、、、。 参考答案:礼乐射御书数

教育心理学论述题

教育心理学论述题 一、结合实际说明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答:(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教师应给学生创造一个支持、容忍标新立异者或偏离常规思维者的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即给学生创造较为宽松的学习的心理环境。 ②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在可能的条件下,应给学生一定的权利和机会,让有创造性的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干自己想干的事,为创造性行为的产生提供机会。 ③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应使考试真正成为选拔有能力、有创造性人才的有效工具,在考试的形式、内容等方面都应考虑如何测评创造性的问题。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由于创造性与个性之间具有互为因果的关系,因此,从个性人手来培养创造性,这也是促进创造性产生的一条有效途径。 ①保护好奇心。好奇是创造活动的原动力,可以引发个体进行各种探索活动,应给予鼓励和赞赏,不应忽视或讥讽。 ②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对学生所提问题,无论是否合理,均以肯定态度接纳他所提出的问题。 ③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应重视学生与众不同的见解、观点,并尽量采取多种形式支持学生以不同的方式来理解事物。 ④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非逻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成分,在各种创造活动中都起着重要作用,贯穿整个创造活动的始终。⑤此外,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使学生受到创造者优良品质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启发他们见贤思齐的心理需求。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常用的方法有: ①发散思维训练。训练发散思维的方法有多种,如用途扩散、结构扩散、方法扩散与形态扩散等。 ②推测与假设训练。这类训练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对事物的敏感性,并促使学生深入思考,灵活应对。 ③自我设计训练。教师应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知识经验,给他们提供某些必要的材料与工具,让学生利用这些材料,动手去制作某种物品,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活动,完成自己的设计。 ④头脑风暴训练。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迸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许多研究证明,结合各个学科特点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既可以发挥教师的创造性,也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造性。 二、怎样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 (1)深度加工材料;(2)有效运用记忆术;(3)进行组块化编码;(4)适当过度学习;(5)合理进行复习。 三、论述教学评价与测量及测验的关系。 (1)教学评价不等同于测量和测验。测量主要是一种收集资料数据的过程,是根据某种标准和一定的操作程序,将学生的学习行为与结果确定为一种量值,以表示学生对所测问题了解的多少; (2)测验是测量一个行为样本的系统程序,即通过观察少数具有代表性的行为或现象来量化地描述人的心理特征。为了减少误差,测验在编制、施测、评分以及解释等方面都必须遵循一套系统的程序; (3)测量和测验是对学习结果的客观描述,而教学评价则是对客观结果的主观判断与解释,但这种主观判断和解释必须以客观描述为基础,否则是主观臆想; (4)测量与测验所得到的结果,只有通过教学评价,才能判断这种客观描述的实际意义,否则所得数据或结果毫无实际价值。 四、一位教师试图使小学儿童形成利他的习惯。他采取的方法是提供榜样化,其中的强化是当场表扬。试分析: (1)这种方法最初可能使学生形成的是什么? (2)使用这种方法形成利他习惯的内外条件是什么? (3)仅仅以表扬作为强化物能使学生形成持久的利他习惯吗? (4)形成高尚的利他习惯还需要什么条件?提供自私的榜样对形成这种习惯有必要吗? 【答案要点】 (1)最初使学生形成的是具体的、能受到老师表扬的利他行为,相当于布卢姆等人提出的价值内化的接受和反应水平。这种学习是通过替代学习进行的。 (2)使用这种方法形成利他习惯,内部条件是学生有利他的信念,外部条件是榜样的行为及其后果,以及对学生本人利他行为的强化。 (3)仅以表扬做强化物是不够的,还要注重学生的自我强化,即自己为自己提供的强化物。 (4)形成高尚的利他习惯一方面要发挥儿童认知中介的作用,让他们对看到的榜样行为及其后果以及自己的行为后果进行认知加工、思考,形成思想认知。另一方面要给儿童提供榜样行为及其后果。此外,利他习惯属于价值内化的高水平,需要

2019年考研教育学基础知识复习提纲(完整版)

2019年考研教育学基础知识复习提纲(完整版)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 第一节教育的认识 一、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 (一)教育的日常用法 作为一种过程 有三类作为一种方法 作为一种社会制度 (二)教育的词源educare “引出”的意思。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 (三)教育的定义(★★★代表重点) 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 有三个层次: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定义。 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出发点是“学习”和“学习者”。 3、二者的缺陷。 社会角度:外在强制过程;过于宽泛(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 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影响;外延过于宽泛。 4、准确的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A、实践性 B、耦合过程 C、动力性 D、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 二、教育的要素(从系统的角度认识)★★★ (一)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1、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 2、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 3、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 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4、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 (二)学习者 1、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 有两个:“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跟“学生”相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 2、学习者的特征有四个:。 a)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试题题库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考试试题库 一、选择题部分 第一章健康从心开始 一、单选题(10) 1.人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趋于成熟的关键时期是()。 A.初中时期 B.高中时期 C.大学时期 D.成年期 2.21世纪成为人才的首要条件是()。 A.身体健康 B.心理健康 C.社会适应良好 D.人际关系良好 3.我们常见的嫉妒心理属于()。 A.轻微的心理失调 B.轻度的心理障碍 C.中度的心理障碍 D.严重的心理疾病 4.大学生常见的社会障碍主要表现为()。 A.情绪障碍 B.适应不良 C.人格障碍 D.精神障碍 5.大学生常见的情绪障碍不包括()。 A.焦虑症 B.抑郁症 C.疑病症 D.精神分裂症 6.我国20世纪90年代,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比例占()。 A.16-20% B.30-34.4% C.37.9% D.64.4% 7. 近年来,成为大学校园一大杀手的是()。 A.焦虑症 B.疑病症 C.恐怖症 D.抑郁症 8.最能体现和反映人的心理调节能力和心理健康状况的是()。 A.环境适应 B.自我评价 C.人际关系状况 D.情绪健康 9.某生患有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一旦发病起来,情绪会异常兴奋或低落,或兴奋与低落交替出现。请问该生患有什么心理疾病()。 A.反应性精神病 B.情感性精神障碍 C.精神分裂症 D.人格障碍 10. 某大一学生小明,经常感觉自己的车没有上锁,然后跑到停车点查看,请问该生患有什么症状()。 A.焦虑症 B.强迫症 C.疑病症 D.偏执狂

第二章大学生的自我意识 一、单选题(10) 1. 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可以分为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 A.理想自我 B.现实自我 C.社会自我 D.投射自我 2. 大学生维护心理健康的基本原则和要求是()。 A.健全自我意识 B.意志坚定 C.人格健全 D.自我统合 3. 青年期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核心问题是()。 A.健全人格 B.培养意志 C.自我统合性 D.情绪稳定 4. 个体自我意识从发生、发展到相对稳定成熟,需要()。 A.15年 B.20多年 C.30多年 D.40年 5. 大学生个体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并趋向成熟的关键时期是()。 A.少年期 B.青年期 C.成年期 D.中年期 6. 自我意识是个体意识发展的()。 A.初级阶段 B.中级阶段 C.高级阶段 D.最终阶段 7. 当代大学生一般处于()。 A.青年初期 B.青年中期 C.少年期 D.青年晚期 8. 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8阶段理论,当代大学生目前的主要解决的任务是()。 A.获得自我统一性 B.克服自卑感 C.获得自我完美感 D.获得信任感 9. 当代大学生追求卓越人生、追求自我实现必须面对的终生课题是 A.健全自我意识 B.健全人格 C.培养坚定的一致 D.调控自己的情绪 10. 形成自我意识的核心和关键是()。 A.健全自我意识 B.自我统合 C.悦纳自我 D.调控自我 二、多选题(6) 1.从结构形式上看上看,自我意识可以分为()。 A.自我认识 B.心理自我 C.自我体验 D.自我调控 2. 大学生自我认识方面的主要特点是()。 A.广度和深度发展迅速 B.自觉性增强 C.自我评价能力提高 D.主动性增强 第三章大学生的人格发展

《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第二版)复习笔记-改进版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名词解释 2、教育影响: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与反馈的形式,使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3、制度化教育: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人类教育文明的一大进步) 4、非制度化教育: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原始社会的教育) 5、生物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各种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代表人物有法国的里托尔诺和英国的沛西·能,其错误在于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6、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代表人物有美国孟禄。它虽然纠正了生物起源论的错误,把教育归结为人类的行为,但它却归结为人类无意识的模仿行为,同样是错误的。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错误都在于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即教育是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 7、劳动起源论:这是马克思的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依照马克思的观点,首先推动教育起源的直接动因是生产过程中人们需要传递生产和生活经验;其次也与人类自身的发展需要有关。 二、思考题 1、如何理解教育现象。 答:教育现象指人类各种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它有三个规定性 ⑴教育现象是一种可以感知、可以认识的古今中外已经存在或正存在于现实中的存在物; ⑵教育现象是教育实践的表现物,或正从事着的教育实践; ⑶教育现象是以教与学为主体形式的客观存在。 4、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答: (1)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 (2)教育起源于社会性生产劳动; (3)现代教育的目的是促使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4)现代教育与现代大生产劳动的结合不仅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法, 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5)在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上,教育一方面受他们的制约, 一方面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于他们; (6)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5、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答: (1)教育即生活、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不断的增长;

电大教育心理学2004720151历届试题汇总

电大《教育心理学》2004.7-2015.1历届试题汇总 一、选择题 1. 教育心理学的开山鼻祖,被誉为“教育心理学之父”的是( A ) A.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 B.法国心理学家比纳 C.德国心理学冯特 D.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 2.行为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CD ) A.维米斯基 B.皮亚杰 C.华生 D.斯金纳 3.知道“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属于( B ) A.策略性知识 B.陈述性知识 C.条件性知识 D.程序性知识 4.在维纳的三维度归因模式中,任务难度属于( B ) A.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 B.外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 C.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制的 D.外部的、不稳定的、可控制的 5.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包含的内容有( ABC ) A.认知领域的学习 B.悄感领域的学习 C.动作技能领域的学习 D.智力技能领域学习 6.教师威信形成的决定性因素是( D ) A.教师的社会地位 B.家长对教师的态度 C.学校领导对教师的态度 D.教师本身的素质 7.人们常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话反映出了人格的( C ) A.整体性 B.独特性 C.稳定性 D.社会性 8.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最具代表性的心理学家是( ABC ) A.桑代克 B.斯金纳 C.班杜拉 D.布鲁纳 9.在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中,采用编制歌诀的办法来帮助学生记忆,这属于( D ) A.复述策略 C.精加工策略 B.理解一控制策略 D.联想策略 10.下列项目中叙述正确的是( BCD )。 A.复述主要是死记硬背 B.勾画、眉批和做笔记是一种认知策略 C.不同学科所要求的学习策略可能会不同 D.学习策略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就能教会的 11.羽毛球打得好的人,其网球也打得好,是因为二者之间有共同的成分,该观点属于(A )。 A.相同要素说 B.概括说 C.三维迁移理论 D.关系转换说

教育学基础题库重点版定稿版

教育学基础题库重点版精编W O R D版 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

《教育学基础》题库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填空题 1、教育是指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 __________ 和__________ 的实践活动。 2、教育系统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即教育者、学习者、__________。 3、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__________的人。 4、教育者意味着一种________,而不是一种“实体”。 5、要充分地利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资源,有助于更好地发挥每一种教育形态的有时与长处,最终形成 ________ 。 6、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是__________。 7.在教育的起源问题上,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摹仿,是教育的 _________起源说。 8、现代学校最早出现在________世纪,是应现代大工业生产的要求而产生的。 9、工业社会教育的特征之一是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 ________日益突出。 10、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是。 11、1623年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了出来,与其他学科并列的人是。 12、从一定意义上说,决定教学有效性的大小与教学所能达到的境界的高低是教育者对学习者的把握程度。 二、单项选择题 1、对“教育”定义的理解,下面描述正确的是…………………………………○

○1一个顽皮的孩子偶然把手指放到火苗上被灼伤,获得有关知识的过程。 ○2老母鸡带领小鸡找东西吃的活动。 ○3“教育”这个概念首先指的是某一类型的实践活动,而且是有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 ○4日常家庭生活中的“抚养”行为。 2、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指…………………………………………………○ ○1教育者,教育媒介,教育手段○2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 ○3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4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内容 3、在教育学史上,一般被认为是第一本教育学着作的是……………………○ ①洛克的《教育漫话》 ②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③卢梭的《爱弥尔》 ④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4、赫尔巴特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被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着作是……………………………○ ○1《民主主义与教育》○2《教育漫话》○3《爱弥儿》○4《普通教育学》 5、“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要动力”的观点属于……………………………○ ○1教育的神话起源说○2教育的心理起源说 ○3教育的生物起源说○4教育的交往起源说 三、多项选择题

教育心理学论述题与答案

论述题 1.试述成就动机理论 (简述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阿特金森是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他把个体的成就分成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力求成功者的目的是获取成功,所以他们会选择既存在的成功可能性又有足够挑战性的中等难度的任务;当他们面对完全不可能或稳操胜券的任务时,动机水平反而会下降。相反,避免失败者则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因为选择容易的任务可以保证成功,使自己免遭失败;而选择极其困难的任务,即使失败,也可以找到适当的借口,得到自己喝他人的原谅,从而减少失败感。在教育实践中,对力求成功者,应通过给予新颖且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安排竞争的情景、严格评定分数等方式来激起其学习动机;而对于避免失败者,则要安排少量竞争或竞争性不强的情景,如果取得成功则要及时表扬给与强化,平定分数是要求稍稍放宽些,并避免在公共场合下指责其错误。) (简评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被认为是一种期望价值理论,因为这一理论认为动机水平依赖于一个人对目的的评价以及达到目的可能性的评估。阿特金森重视冲突的作用,尤其重视成就动机与害怕失败之间的冲突。该理论的特征是它可以用数量化的形式来说明。阿特金森认为,最初的高成就动机来源于孩子生活的家庭或文化群体,特别是幼儿期的教育和训练的影响。个人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部分:其一是力求成功的意向;其二是避免失败的意向。也就是说,成就动机涉及到对成功的期望和对失败的担心两者之间的情绪冲突。追求成功的动机乃是成就需要、对行为成功的主观期望概率以及取得成就的诱因值三者乘积的函数,如果用Ts来表示追求成功的倾向,那它是由以下三个因素所决定:①对成就的需要(成功的动机)Ms;②在该项任务上将会成功的可能性Ps;③成功的诱因值Is。Ps值在0至1之间。Ps = 1,表示确信会取得成功;Ps = 0.5,表示估计成功的可能性是50%;Ps = 0,表示确信必然失败。用公式可表示为: 在这个公式中,Ms代表争取成功的相对稳定的倾向(这是用TAT主题统觉测验得到的);成功的可能性Ps指的是认知目标的期望,或是主体理解到的成功的可能性;Is为成功的诱因值,这一项被认为是与Ps有相反的关系,也就是Is = 1 ? Ps,即当Is值减小时,成功的诱因值增加。目标的诱因值是一种叫做对成绩自豪的感情。他认为,一个困难任务取得成功以后所体验到的自豪比一个容易任务成功后体验到的自豪感更强,比如说,在经过了几天冥思苦想后解出的数学题比轻而易举地解一道简单的数学题要高兴得多。阿特金森认为:在与成就有关的情景中既能引起对成功的期望,也能引起对失败的担心。决定对失败担心的因素类似于对成功希望的因素,即避免失败的倾向Taf是以下三个因素的乘积的函数:①避免失败的动机Maf,也就是因失败而体验到的羞愧感的能量;②失败的可能性Pf;③失败的消极诱因值If。其公式为: 同前面一样,If = 1 ? Pf,也就是说,失败的可能性减小时,失败的诱因值就增加。失败的诱因值可理解为一种消极的情感,如羞愧、消沉等。那么在一种容易的任务失败后所体验到的羞愧感比一种困难任务失败后的羞愧感要强。由以上得出:作为结果的成就动机由力求成功的倾向的强度减去避免失败的倾向的强度, 如果一个人在一种特定的情境中获得成功的需要大于避免失败的需要,那么他就敢于冒风险去尝试并追求成功。根据这一理论,如果一个学生获取成就的动机大于避免失败的动机,他们为了要探索一个问题,在遇到一定量的失败之后,反而会提高他们去解决这一问题的愿望,而且另一方面,如果获得成功太容易的话,反而会减低这些学生的动机。研究表明,这种学生最有可能选择成功概率约为50%的任务,因为这种选择能给他们提供最大的现实挑战,他们能抵制不可靠的意见,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在学校进行的智力测验中能得

教育学 要点完整版

绪论 (中学)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的一门学科。 (中学)学习教育学的意义:1.确立正确的教育观念;2.掌握教育的规律;3.构建教育基本素养。观察法:又叫自然观察法,即在自然状态下,对研究对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记录和分析的一种方法。包括:实况记录法、时间取样法、事件取样法。 调查法:是通过间接地收集材料来了解分析研究对象的一种研究方法。包括:访谈法、文献法、问卷测验法。 实验法:是一种控制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系统地探讨某些实验条件,观测与实验条件相关现象的变化,从而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包括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行动研究法:是将教育改革行动与研究工作相结合,研究的内容是针对实际教育活动,不断提出改革意见或方案,作为行动指南;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提出新问题、新目标,因而行动又是研究的向导。 第一章 教育(广义):凡是传递经验培养人的活动,都可称为教育。 (中学)学校教育:属于狭义教育范畴,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由专职的教育人员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的智力、增强学生的体力、完善学生道德和个性的教育。 教育者: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承担教的职责的人。广义:包括父母、教师和一切施加教育影响的人。狭义:指学校中的教师。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居于教的地位,承担着教的职责。 受教育者:指在教育过程中接受教育的人,广义:指一切接受教育影响的人。狭义:指在学校中学习的学生。受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居于学的地位,承担着学习和发展的职责。 教育措施:指教育者用来影响教育者或受教育者以此向教育者学习的内容及其方式。教育内容是教育者用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教育方式是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手段。 现代社会教育特征:包括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两种制度下的教育。1.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多元化;2.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制度;3.教育人员的专业化和普及化;4.教育内容的科学化;5.教育途径不断更新和发展。 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教育人性化;教育终身化;教育民主化;教育现代化;教育国际化。 第二章 社会发展:是指构成社会的各个方面有规律的变化过程。 教育促进社会发展途径:1.培养(经济、政治、文化、人口、环境)人才;2.传递、传播、创新()知识;3.教育本身具有()的内在价值。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不受社会各方面影响和制约的属性。表现:1.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3.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第三章 个人发展是指个体从生命的形成到死亡在知识、智力、体力、道德、个性等方面有规律化。 顺序性是指个人知识的习得、智力的开启、能力的增强、道德的培养和个性的完善都是一个从低到高、从简到繁、从易到难、从具体到抽象的循序渐进发展的过程。 阶段性是指个人的知识、智力、体力、道德、个性等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总是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不均衡性一是在个人发展的统一方面上,不同的年龄阶段,发展的速度必然不均衡。二是个人发展的不同方面即使在同一年龄阶段,发展水平也必然不均衡,显示出一定的关键年龄或最佳时期。 差异性是同一年龄阶段的个体在发展上存在个别差异,包括知识、智力、体力、道德、个性等方面。 互补性是指个体在知识、智力、体力、道德、个性等方面的发展是可以互补的。 第四章 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的规定。

广州大学 简答题 教育学基础 题库

1.如何理解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现实生产力,劳动力再生产和提高的重要手段 (2)提高经济效益 (3)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为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 (4)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新的生产力 2.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等 ①教育即生活 ②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③学校即社会 ④课堂组织应以儿童的经验为中心;师生关系要以儿童为中心;教学过程要重视学生 自己的独立发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3、简要评述教育的几种起源论。 (1)教育的神话起源说。 (2)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归结于动物的本能行为 (3)教育的心理起源论。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4)教育的劳动起源论。劳动是教育产生的基础。 (5)教育生活起源论。教育不仅要传递劳动经验,还要传递生活经验。 4、教育学的价值是什么? 1、启发教育自觉,领悟教育真谛; 2、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 3、正确教育态度,坚定教育信念; 4、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成为研究型的教师。 5、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1、教学目的的明确; 2、教学内容正确; 3、教学方法适当; 4、教学过程紧凑; 5、学生主体充分发挥。 6课外活动的指导原则: 自愿原则:(1)学生意愿,自愿选择、参加(2)教师鼓励引导; 自主原则:(1)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独立自主(2)教师主导作用;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

7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好奇心、求知欲 (2)创造动机 (3)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 (4)直觉思维 (5)创造性的活动 8终身教育思想的提出及其基本含义: 人们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包括各个年龄阶段的各种方式的教育,如正规的和非正规的种种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社区)教育等。 终身教育既有专业性的教育,也有社会、文化、生活方面的教育。除了传授知识技能的形式外,终身教育还与社会文化活动和实际生活密切联系。 9如何根据学生的气质类型差异,做好教育工作? (1)引导认识气质中积极一面,克服消极影响。使潜力得到发挥。 (2)气质特点不同,同一种教学方法在不同学生身上产生的教育效果不同。“因材施教”。(3)根据学生的气质特点,进行职业指导。 (4)教师本人正确认识自己气质的优缺点,加强行为修养。 10联系实际,论述家庭、社会、学校相互配合的重要性,以及促进三者结合的方法。 (一)重要性。①时空紧密衔接。②确保方向一致。③增强互补作用 (二)学校与家庭联系的基本内容和方式:①互相访问。②通讯联系。③召开家长会。④在学校中组织家长委员会。⑤举办家长学校。 (三)学校与社会联系的内容和方式:①与学生主要居住区间形成稳定的联系。②与宣传部门建立联系,开展活动。③与社会公共文化机构建立联系。④与社会教育有机构建立稳定的联系。⑤有选择与有关工矿、企业、村镇、部队等建立联系。 11教育影响:是置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教育媒体、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活动方式好教育环境。 12学生特有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1)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 第一,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 第二,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2)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 13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 (2)讲授要注意启发; (3)讲究语言艺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