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2019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全国通用版讲义:专题八 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 课时三 Word版含答案

2018-2019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全国通用版讲义:专题八 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 课时三 Word版含答案

2018-2019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全国通用版讲义:专题八 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 课时三 Word版含答案
2018-2019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全国通用版讲义:专题八 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 课时三 Word版含答案

课时三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知识点一革命前夜的“火星”

1.客观条件

(1)俄国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具有浓厚的军事封建色彩,对西欧资本也表现出极大的依赖性。

(2)俄国矛盾重重,沙皇政府危机四伏。

(3)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国内矛盾。

2.主观条件:成熟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

(1)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的召开,宣告了布尔什维克党的诞生。

(2)布尔什维克党主张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建立标志着列宁主义的诞生。

知识点二帝国大厦的坍塌

1.二月革命

(1)爆发:1917年3月8日,彼得格勒工人举行游行示威,迅速发展成为武装起义。

(2)结果

①统治俄国300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覆灭。

②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一个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一个是工兵代表苏维埃。

2.《四月提纲》:1917年4月,列宁在布尔什维克会议上,发表了著名的《四月提纲》,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并提出了“全

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

3.七月流血事件:1917年7月,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血腥镇压工人、士兵的游行示威,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这说明革命已失去了和平发展的可能。

知识点三世界历史的新纪元

1.革命进程

(1)1917年11月6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开始。7日攻克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起义取得完全胜利。

(2)11月7日晚,在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上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成立了以列宁为首的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府。

2.历史意义

(1)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把俄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强国和实现国家现代化创造了重要前提。

(2)冲破了世界帝国主义阵线,在一个大国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

(3)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实践指导力量。

【易错防范】判断革命性质的标准

判断革命的性质主要是依据它的革命任务。以反封建为主要任务的革命无论由哪个阶级领导,都属于资产阶级革命。二月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

(1)从革命任务来看,它是要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反对封建主义。

(2)从革命结果来看,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图解历史】十月革命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图解历史】十月革命的胜利

【易错防范】

十月革命成功地将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结束了巴黎公社失败以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低潮期,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它还突破了无产阶级革命只能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取得成功的理论。

主题二月革命与《四月提纲》

[史料探究]

1.二月革命

史料“同志们!被奴役的人民解放的时刻到来了,向沙皇政府报仇并惩办它的时刻到来了……打倒战争!打倒沙皇专制政府!临时革命政府万岁①!”

【注】①由此可判定这次革命的性质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思考这份传单最有可能是出现在什么时期?之后出现了什么政治局面?

答案二月革命期间;出现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2.《四月提纲》

史料……因此中央委员会认为,武装起义是不可避免的,并且业已成熟。中央委员会建议各级党组织以此为指针,并从这一观点出发讨论和解决一切实际问题。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中央委员会关于武装起义》思考史料中“武装起义是不可避免的”结论是怎样得出的?它和“四月提纲”的主张有什么不同?

答案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参加一战,且制造了“七月流血事件”。不同:“四月提纲”希望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而此时主张“武装起义是不可避免的”。

[史论形成] 比较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拓展延伸] 从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期间俄国社会的三大变化

革命任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革命策略:和平夺权转向武装起义。

国家性质:资本主义转向社会主义。

主题俄国十月革命的进程、特点及影响

[史料探究]

1.十月革命的进程

史料现在和平发展和使政权无痛苦地转归苏维埃已不可能①,因为政权事实上已转移到反革命的资产阶级手中。现在只有得到贫苦农民支持的革命,无产阶级才能完成这个任务,完成新高潮的任务。

——《1917年8月俄共(布)第六次代表大会决议》【注】①反映了苏维埃革命的策略发生了变化。

思考(1)据史料判断,1917年8月前后,布尔什维克党主张的夺取政权的方式有哪两种?最终选择了哪一种?

答案一种是和平过渡,另一种是武装起义。最终选择了武装起义。

(2)为了“得到贫苦农民支持”,布尔什维克党在“新高潮”之初采取了什么措施?

答案通过《和平法令》,宣布退出帝国主义战争;通过《土地法令》,宣布没收地主土地,把土地和生产工具分给劳动者使用。

2.十月革命的影响

史料

【注】解读该漫画可从作者作画的目的、肯定十月革命的重要作用及对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等角度来分析。

思考结合所学知识,提取漫画所蕴含的历史信息。

答案该漫画把民主比作利剑,不仅已致俄皇于死命,而且将波及德皇,歌颂了俄国十月革命及影响,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思想领域的新变化,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转而向俄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

[史论形成] 俄国十月革命的显著特点

(1)理论角度:打破了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观念,即在资本主义经济相对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不能单独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2)革命道路:由中心城市起义发展到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这是由俄国国情决定的。

(3)革命性质: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紧密相连,形成急剧发展的两个不同性质阶段的革命。

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八知识点

专题八两级对峙格局的形成 一、“冷战”概念介绍(要求了解即可) “冷战”泛指美苏之间除了直接交战即“热战”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包括互相攻击对方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 外交对抗、封锁禁运、军备竞赛、组建军事集团、发动代理人战争等。 二、美苏冷战的原因 1、根本原因: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方面的根本对立。 2、美国和苏联失去了战时同盟的基础,双方关系逐渐恶化。 3、美国确立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而苏联努力扩大自己在世界上的影响。 三、美国冷战政策的表现 ? 基本特征:遏制共产主义并且不诉诸战争 ? “铁幕”演说中“铁幕”的含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1、杜鲁门主义(1947年提出) ①内容:美国要在世界一切地方苏联和共产主义对抗。 ②实质: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 ③标志:是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 2、马歇尔计划(又称欧洲复兴计划) 【注意】(马歇尔计划把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排除在援助范围之外) ①根本目的:以经济手段稳定西欧资本主义制度,控制西欧 ②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注意的延续和扩大。 ③苏联采取的对抗措施:苏联和东欧国家成立“经互会” 3、柏林危机 ①是美苏“冷战”的第一次高潮。 ②表面上是美、英、法与苏联的较量,实际上是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较量。 4、北约成立(1949年成立) ①性质:是一个军事和政治组织。 ②根本目的:通过军事手段控制西欧 ③苏联采取的对抗措施:1955年,成立华约 ④1955年,华约的成立,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最终形成。 四、美苏冷战的历史影响 1、美苏冷战使世界分裂成两部分。 2、美苏全面对抗,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和战争的威胁之下。 3、美苏势均力敌,不敢轻易动兵,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 4、美苏两国争夺势力范围,干涉别国内政,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 五、“冷战”中的热战——“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注意】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不属于冷战范围。 1、朝鲜战争: 影响:①使中美关系彻底破裂。 ②“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 2、越南战争 影响:导致了美国的霸权地位相对衰落,苏联的军事实力大体赶上了美国。

历史必修1专题七知识归纳

历史必修一专题六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一英国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 一、背景:资产阶级革命 1、两次内战(1640) 2、处死国王,成立共和国(1649.1.30) 意义:否定了君权神授。 3、克伦威尔独裁统治 4、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60.5) 5、光荣革命(1688.11) 意义:政治权力从英王向议会转移,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提供了政治前提。 二、过程 (一)确立:《权利法案》《王位继承法》 1、时间:从1689年至18世纪初 2、方式:立法形式 3、标志:1689年《权利法案》和1701年《王位继承法》的颁布 4、目的:限制王权,扩大议会的权力 5、意义: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础。 (二)发展: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1、“光荣革命”前,国王有一个最高咨询机构——枢密院 2、“光荣革命”后,内阁逐渐取代枢密院,成为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关 3、1721年,沃波尔开创了多数党领袖任首相并组建内阁的先例,议会行政权大增,内阁对议会负责 4、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并完善,议会取得对行政权的监督控制,国王“统而不治”,只是最高权力象征 5、内阁掌握实权,国王统而不治;国王形式任命内阁,但内阁只是形式上向国王汇报。内阁由议会选举产生,对议会负责;议会对内阁进行监督。 *(三)完善:1832年议会改革 1、时间:1832年 2、背景:无权选派议员代表使工业资产阶级不满、高额的财产资格限制剥夺了工人群众和中小资产阶级的选举权、欧洲大陆革命潮流的冲击 3、影响: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而工人、贫民的政治权利仍受到种种限制。 *(四)强化:内阁专横 1、时间:19世纪末 2、标志:内阁权力强化,凌驾于议会之上。 三、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治特点 1、虚君 2、内阁对议会负责 3、选举权扩大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1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一综合测试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一综合测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把答案的字母序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1. 史载,周王朝最初分封的封国,面积很小,二十个或三十个封国联合起来,也没有王畿大。周王朝这样做的目的在于() A.强化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 B.推动诸侯国扩展疆域 C.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D.提高同姓贵族的地位 2. “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西周宗法制度的精神。其中的“天”是指( ) A.确定继统人选的天子 B.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 C.辨别是非善恶的天理 D.表现自然主义的天道 3、《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自然是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的……”。这反映出贾母 A.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 B.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 C.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 D.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4.依照周朝礼制的规定,只有天子才能享用八排六十四人规格的乐 舞礼仪;而诸侯六排、大夫四排。后来鲁国大夫季氏越级用六十四人的庭院奏乐舞蹈,孔子对此非常愤怒:“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这反映了() A.西周贵族的家庭文化生活 B.西周社会的生活礼仪 C.孔子对贵族生活的关注 D.周朝生活礼仪的政治色彩5. “秦汉帝国的结构并不是任何人设计的,而是经过旧中国时代列国纷争,一个一个国家个别尝试,又互相模仿,方出现了秦汉帝国所承袭的国家形态。”从制度沿革的角度看,下列制度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A.郡县制度 B.官僚制度 C. 皇帝制度 D.朝议制度 6.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南海郡辖番禺、四会、龙川、博罗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任嚣任郡尉(因南海郡属下县少,是小郡,故称尉不称守),是为广州建置之始。以下有关任嚣的说法,错误的是() A.他的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 B.他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C.他无权任免辖区内的四个县令 D.南海郡相当于他的封地7.著名学者钱穆认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钱穆先生的观点是() A.唐朝皇帝还未拥有足够的专制权力B.唐朝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C.唐朝三省相互牵制 D.唐朝实行集体决策机制

高中历史必修一讲义(完整版)

必修1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一、西周建立: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建立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1、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⑴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 ⑵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后代 ⑶诸侯义务:受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命令 政治:镇守疆土、朝觐述职军事:随从作战经济:交纳贡赋 ⑷诸侯权利:在封地内可以再分封,享有很大的独立性 政治:设置官员军事:建立武装经济:征派赋役 ⑸影响:积极:A、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 B、扩大了统治区域。 C、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消极:受封诸侯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为后来诸侯割据混战埋下隐患。 2、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1、来历:初并天下后,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因此把三皇 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定作自己的尊号。 2、机构设置:全国分若干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郡下设县。 3、特点:①形成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的形式 ②郡县长官一律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 三、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管理制度演变

(一)汉朝:郡国并行制 1、带来问题:诸侯势力膨胀(王国问题),威胁中央集权 1、汉朝:察举制(选官标准:品行),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门第),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人仕途 3、隋唐至清末:科举制(选官标准:考试成绩)隋炀帝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评价:⑴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 质。 ⑵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 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⑶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四、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②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皇帝起到制约作用。 二、清朝:军机处的设立 1、原因:⑴直接原因:办理西北军务的需要 ⑵根本原因: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2、时间:雍正时期 3、职能:跪受笔录、承旨办事 4、影响:①提高行政效率; ②标志君主专制制度发展的顶峰,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五资料

编号01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课标: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二、学习重点:新的外交方针、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新的外交政策指导下的外交活动。 三、预习并完成填空: (一)“另起炉灶”与“一边倒” 1、背景:(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以 阵营和以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 2、外交原则:奉行的外交政策。 4、外交成就:(1)与、保加利亚等国家先后建立外交关系。(2)1950年,中苏两国签订《》,对于加强中苏两国的友谊和合作,保障新中国的国防安全与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目的:为争取国际局势的进一步好转和为国内即将展开的大规模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 2、提出:年12月,周恩来在会见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3、发展:(1)1954年,周恩来分别与和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在中印两国总理的联合声明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的“”改为“”。(2)在会议上,周恩来又把“”修改为“”。

4、意义: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 (三)走向国际舞台 1、日内瓦会议 (1)召开:年4—7月,在召开。 (2)目的:和平解决朝鲜和问题。 (3)特点:特点: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以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4)成就:最终达成《》。 (5)意义:缓和了和的紧张局势。 2、万隆会议 (1)召开:年4月,29个亚非国家政府首脑在举行。(2)特点:这是第一次没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3)中国的贡献:周恩来提出“”的方针,最终通过《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 (4)意义:显示了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增进各国人民间友好合作的精神,这被人们誉为“”。 编号02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课标: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二、学习重点: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背景、经过及意义;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中日建交及其影响;理解中美、中日关系改善的原因。 三、预习并完成填空: (一)重返联合国 1、背景:(1)由于美国阻挠,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一直被台湾的占据。(2)广大发展中国家取得独立并在国际事务中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3)孤立新中国的政策逐渐破产。(4)中国综合国力上升,逐步提高。 2、概况:年10月,联合国第届大会通过提案,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 3、影响:(1)这是中国外交战线上的一个重大胜利。(2)中国作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 之一,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中美关系解冻 1、原因:20世纪70年代,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发展,中美两国都有改善关系的共同要求。 2、过程:(1)年4月,通过“”;打开了中美两国交往的大门。(2)1971年7月,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秘密访华,为访华

高中历史备战高考历史必修一至必修三复习资料整理

高中历史备战高考历史必修一至必修三复习资料整理 必修一(政治史)复习纲要 使用说明书: 先使用“自查点”查出弱点,再结合提纲查漏补缺,最后回归自查点审核复习效果。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古代:中国) 自查(复习着重)点: 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内容、特点、影响? 秦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特点、影响?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的表现?(地方问题,中央问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的表现?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演变历程? 古代中国监察制度发展历程? 一、分封制 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

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 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县的长官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专题一

必修一知识点专题一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世袭制 夏—王位世袭制的确立(传子,家天下) 商---兄终弟及、父死子继; 西周---嫡长子继承制; 2.分封制,宗法制:夏商---逐步形成;西周---发展完备;春秋战国---逐渐解体; 3、分封制 目的:巩固周王朝统治,扩大周的疆域。 基本内容:①分封对象和主要国家: A、王族(姬姓贵族); B、功臣; C、先代贵族等; 齐、鲁、燕、卫、宋、晋 权利和义务:受封者权利——世袭的统治权 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影响: A、积极作用: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扩大疆域。 B 弊端: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形成割据混战局面。 4、宗法制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 核心内容和显著特征:嫡长子继承制。 其他:大宗、小宗是相对而言的;形成周天子---诸候---卿大夫---士,由宗法决定的严密等级。影响:A、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B、也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和团结,巩固分封制; C、影响深远,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思想内容之一,如孝道,宗亲观念的形成(家谱、祭祖) 5、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A、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B、“分”是“宗”在政治上的表现(分封制是按照宗法制的等级秩序严格进行的) C、“宗”是“分”的主要依据和血缘纽带 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1、六王毕 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东灭六国(韩赵魏楚燕齐),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王朝---秦王朝。 2、四海一 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加强北部边防,设九原郡 统一岭南地区,修灵渠(最初服务于军事)沟通湘水和漓水,岭南设郡(南海郡),归入中央王朝管理的开始 “西南夷”,开辟“五尺道”,部分地区任命官吏,该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开始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1)皇帝制度 秦始皇确定皇帝称号

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八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

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八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 一、单元概述 1、本单元在模块中的地位 专题八这一专题主要叙述了国际工人运动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理论到实践、由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过程。自《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的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以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界,形成了前后两大阶段。本专题讲述的是前一阶段的70年,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立后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终于在俄国取得了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本专题主要包括早期工人运动、马克思主义诞生、国际工人组织、巴黎公社、列宁主义诞生以及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等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作为思想体系,是阐明和论证人类解放、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真正解放的思想体系;作为运动,是争取实现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运动;作为社会形态,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最终取代资本主义的一种制度。社会主义思想体系是在实践中形成、发展和完善的,也必定在实践中丰富、创新,并指引着千百万劳动群众为实现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 2、本单元的重点、难点 重点:《共产党宣言》的内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大意义、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和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意义。 难点:国际工人运动各个阶段的历史阶段特征分析及对国际工人运动发展规律的认识。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共产党宣言》的内容和巴黎公社革命及其经验教训,了解第一国际、第二国际、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认识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方法学习;教师应驻注重整体学习环节的把握,调动学生机学习兴趣,使学生养成主动探究问题的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逐步养成国际主义精神和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崇高理想。 通过对巴黎公社战士英勇不屈精神的体验,使学生养成革命英雄主义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情操。 三、课时安排与教学策略 第1课时: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师创设情境,学生自主探究) 第2课时:国际工人运动的艰辛历程(教师讲述和学生合作探究) 第3课时: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教师讲授和情景再现,讨论) 四、评价反馈 观察法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课前将学生分成小组,采取合作探究的方式,从书籍,网络等多种途径搜集和本课相关的资料,通过资料准备的成果展示预习阶段学生的互助合作的程度给学生一个综合评价,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

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一书出版

《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一书于2013年9月问世。该书以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为指导,以高中人教版、人民版、岳麓版教科书为基础,依据有关学术著作,精心选择与高中课程有关联的内容,全面、深入地剖析了必修课程专题的内涵及其专题之间的逻辑关系;以求真、求实为原则,注重陈述史实细节及其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介绍了学术前沿的观点;每节课后提出的教学设计建议渗透了素质教育、公民教育的理念,对教师教学创新具有启发性和引导性。阅读过该书稿的教师有如下评价: 我一直都有一个看法,制约中学历史教学水平的一个瓶颈就是教师的专业素养。这本书结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对教学内容深入系统地探讨了学术背景,介绍了史学研究的成果,非常具有启发性的提出了一些教学设计建议,为教师提高学术素养打开了一道便捷之门,为进一步深入钻研历史和教学问题找到了循序渐进的路径。无论是对学生学业水平的提高和教师自身的发展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北京市特级历史教师李晓峰 这不是一部令人望而生厌的历史课程专著,亦非高深莫测的历史专业著述。它是一部在历史课程、教材研究和教学设计方面的一部有新意和深意,有视野和联想的精品之作;是一部引路入境、掘井及泉、柳暗花明的智慧之作。因为,它连通了历史课程与历史教材之间的沟壑;连接了历史问题与教学设计之间的裂痕;连贯了学术研究与课程开发之间的落差。 世江先生精准扑捉到了历史课程中相关问题的关键点,切入了教师知识结构中的生长点,把握了错综复杂的历史现象之间的逻辑点。通过宏观、中观和微观的精心解读;点到为止、画龙点睛的企划建议;博约有度、便于检索的书目推荐,必将对我们这些经年耕耘在三尺讲台上的历史教师带来新的思考和新的灵感。 ——上海市特级历史教师李惠军 本书保持着任教授作文的一贯风格,集学术性、思想性和可读性于一身,既有对课标、课程和教材的透彻理解,又有对史学研究成果的准确把握,在把史学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结构】 本专题主要讲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可分为两大阶段:夏商周时期的早期政治制度(课本第1课);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演进和强化(课本第2、3、4课)。 中央集权制度构成有三个部分: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该制度下包含二大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概括掌握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历程。在掌握上述史实的基础上概括和理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两大趋势(特点):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地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 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 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①背景: 早期政治制度②内容: (夏商周时期) (1)分封制③主要封国 ④诸侯的权利和义务概括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西周政治制度⑤影响: ①含义: (2)宗法制②特点: ③影响: (1)前提:秦的统一。(要求:掌握秦统一的过程和意义) ①皇帝制:特点、地位 确立 (2)确立②三公九卿制和“朝议”制度:三公名称及职权、评价 (秦) ③郡县制:由来、内容、意义。 (3)比较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 古 代①汉朝:频繁换相、中外朝制度 中②唐朝:三省六部制、政事堂设立; 国(1)中央行政③宋朝: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 的制度变化④元朝:中书省、宣政院 政⑤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治⑥清朝:设置军机处 制演进与强化①秦朝:郡县制 度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②汉朝:汉初,郡国并行,东汉末,州、郡、县 (秦朝至清朝) (2)地方行政③唐朝:道、州、县 制度变化④宋朝:路、州、县 ⑤元朝:行省(行省制度)、路、府、州、县 ⑥明清:沿用行省设置。 (3)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发展趋势) ①秦: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史; ②两汉:中央:御史大夫;地方:设刺史 (1)监察体制完善③唐:御史台 ④宋:提点刑狱司 制度保障⑤元明:元朝设有御史台,明朝改为都察院 ①世官制:含义 (2)选官制度变化②察举制:含义、发展、特征 ③科举制:含义、创立、评价。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期末复习资料全套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期末复习资料全套 第一单元单元分层突破 [自我校对] A.分封制 B.皇帝制 C.郡县制 D.三省六部制 E.郡国并行制 F.行省制 G.军机处 主题全面分析和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核心整合] 1.含义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是指中央决策方式,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最高统治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中;中央集权是指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中央对地方拥有统率权,地方听命于中央。 2.主要矛盾 (1)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其斗争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最后被取消。 (2)中央政府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其斗争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割据势力不

断削弱。 3.发展历程 形成于战国,确立于秦朝,巩固于西汉,完善于隋唐,加强于北宋,发展于元朝,强化并渐趋衰落于明清。 4.演变趋势 (1)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特别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2)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3)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 5.特点 (1)皇权至上。 (2)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 (3)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 (4)宣扬“君权神授”。 (5)文化专制。 (6)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 6.影响 (1)在封建社会前期基本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对维护和巩固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局面起了重要作用。 (2)但到明清时期,随着封建制度日趋衰落,专制主义空前强化,其消极作用占主导地位,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即时演练] 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 A.唐朝的门下省B.宋朝的枢密院 C.明朝的内阁D.清朝的军机处 【解析】唐朝三省六部制下,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下设六部,负责执行。从题干中可以看出给事中可以驳回诏书,反映了门下省的职能,故选A 项。宋朝枢密院主管军政,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没有驳回皇帝诏令的权力,B、C、D三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 A

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民版)练习:专题九 专题整合 Word版含解析

专题九专题整合 一、知识结构认读 [认读要领] 一条主线: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 三大阶段:20世纪50年代、20世纪六七十年代、20世纪末 三大特征:1.20世纪50年代,两极格局形成。 2.20世纪六七年代,由两极向多极化趋势发展。 3.20世纪末,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二、重大历史线索 1.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 (1)从战后雅尔塔体系确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两极格局形成,社会主义从一国发展到多国,世界政治由战后初期美苏合作转向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对峙、“北约”和“华约”两大集团全面对抗,世界形势由缓和转向“冷战”。 (2)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期,世界政治在两极格局的大框架下,出现动荡、分化和改组。由于苏联推行霸权政策,社会主义阵营到60年代解体;帝国主义阵营也出现了分化。战后两大阵营的对峙局面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所代替;第三世界崛起并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3)从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世界政治格局从两极向

多极发展,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美苏争霸激烈。 (4)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美苏矛盾缓和,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华约”解散,雅尔塔体系和两极格局终结。 (5)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在加强。 2.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关系的演变: (1)美国与西欧关系的演变 ①二战后初期到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借以扶植和控制了西欧各国。 ②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欧逐步制定独立的外交政策,不愿像过去那样受美国控制。 ③两极格局瓦解后,西欧由欧共体发展成欧盟,成为国际舞台上不可轻视的力量,冲击了美国的霸权地位,迫使美国不得不调整其对欧政策。 (2)美国与日本关系: ①二战后初期美国单独占领日本,并采取削弱日本的政策。 ②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美国扶植日本,但同时也控制了日本,日本政府也采取了追随美国的政策。 ③20世纪70年代伴随着日本经济崛起,日本开始摆脱美国控制。 ④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日之间既有联盟又有摩擦;但相对于西欧,日本与美国的关系更密切些。 三、题型应用体验 探究型选择题 【题型解读】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讲义:1.3地球的历史

第三节地球的历史 探究一化石和地质年代表 考向1化石与地层 读某地地层分布示意图,回答1~2题。 1.①②③④四个地层中,形成最早的最可能是() A.①B.②C.③D.④ 答案 D 解析读图可知,①②③④四个地层呈层状分布,为沉积岩层。地层形成过程中,形成早的岩层位于下部,故D项正确。 2.①②③④岩层具有的特征是() ①含有生物化石②有较多的气孔③岩层致密坚硬 ④有明显的层理 A.②③B.①④C.①②D.③④ 答案 B 解析①②③④岩层为沉积岩层。沉积岩有两大特征:含有生物化石,有明显的层理构造,故B项正确。 考向2地质年代表

读地质年代示意图,回答3~4题。 3.甲、乙、丙、丁依次为() A.显生宙、元古宙、太古宙、冥古宙 B.元古宙、太古宙、冥古宙、显生宙 C.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显生宙 D.冥古宙、元古宙、太古宙、显生宙 答案 C 解析读图,根据时间顺序可知,甲、乙、丙、丁依次为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显生宙。 4.①②③依次为() A.古生代、新生代、中生代 B.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C.早生代、中生代、晚生代 D.中生代、古生代、新生代 答案 B 解析读图,根据时间顺序可知,①②③依次为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探究二地球的演化历程 考向1生物的进化

在地球的演化过程中,生物总是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进化。据此完成5~7题。 5.下列地球生物进化过程的一般序列,正确的是() A.先有两栖类动物后有鱼类 B.先有裸子植物后有蕨类植物 C.先有爬行动物后有哺乳动物 D.先有被子植物后有裸子植物 答案 C 解析鱼类出现于两栖类之前;蕨类植物在裸子植物之前;爬行动物出现在哺乳动物之前;裸子植物出现在被子植物之前。 6.大量无脊椎动物出现在() A.元古代B.古生代 C.中生代D.新生代 答案 B 解析古生代是无脊椎动物出现的时代。 7.出现人类的地质年代是() A.新生代B.中生代 C.古生代D.元古代 答案 A 解析人类出现在新生代。 考向2物种灭绝 地球生命进化过程中,不断出现新的物种,也有不少物种灭绝。据此回答8~

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一测试.doc

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一测试 分 100 分,考45 分 一、(共60 分,每小 2 分) 1.《文解字》解:“宗,尊祖也。”也就是,宗法的“宗”的本是宗。明宗法制以什么 ?() A.B.地域C.信仰D.血 2. 据周公征以后,“封建戚,以藩屏周” 。其中的“封建”指的是() A.行宗法制B.行封建改革C.分封侯国D.任人唯 3. 通宗法制的行,西周形成一个大的宗族网。“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按宗法制的定,下列在相关范内一定能成大宗的是() ①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②周王室——周王嫡子、嫡③ 侯国——侯嫡子、嫡 ④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子、嫡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②③ 4. 下列夏商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表述不正确的是() A.“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B.已有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C.形成了分封的制度D.王位在一家一姓中承 5.于春秋期生的“楚王鼎”事件,正确的是() ①春秋期,一些侯国力日益壮大②春秋期,周王的威地位日益衰微 ③春秋期,分封制受到冲,以系④春秋期,社会治秩序生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D.①③ 6.《荀子 ?儒效篇》:“(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姓独居五十三人。”可,同姓族是西周 分封的主体。些同姓族受封,周王会予他() A.封号和耕牛B.土地和耕牛 C.土地和人口D.人口和犁 7.秦始皇在咸阳行的一次功宴上群臣:“天下共苦,斗不休,以有侯王。宗,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叔兵也,而求其宁息,不哉!”始皇解决上述,“求其宁息”的措施是 A.焚坑儒B.推行郡制 () C.攻打匈奴D.修筑城 8 故,名思就是“ 去的皇”。皇是中国古代最高治者的住所,最高治者称“皇帝”,那么“皇帝” 一称呼最早可能出于() A.西周B.秦朝C.西D.唐朝 9.秦始皇在中央立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成中央政机构,其直接意是 () A.确立至高无上的皇 B .地方力集中到中央C.建立中央集制度D.防止大臣自恣 10. 除分封制,建立郡制以后秦朝() A.郡官直接由皇帝任免B.族不得担任地方行政官 C.家族力在地方迹D.以下不得立基 11.斯塔夫里阿斯在《全球通史》中:“在中国达数千年的史上,有三次大革命,它从根本上 改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构。第一次生于公元前221 年,??第二次生于1911 年,??第三次在1949 年??”第一次的“革命”主要是指() A .中央集制建立 B .儒家学成治思想C.宗法式家族制度形成D.王位世制确立

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一测试 (1)

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一测试 总分100分,考试时间45分钟 班级姓名得分 一、选择题(共60分,每小题3分选择题答案写在最后) 1.《说文解字》解释说:“宗,尊祖庙也。”也就是说,宗法的“宗”的本义是宗庙。这说明宗法制()为纽带? A.财产 B.地域 C.信仰 D.血缘 2.据说周公东征以后,“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其中的“封建”指的是() A.实行宗法制 B.进行封建改革 C.分封诸侯国 D.任人唯亲3. 通过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按宗法制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成为大宗的是() ①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 ②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 ③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 ④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 4. 下列对夏商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表述不正确的是() A.“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 B.已有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C.形成了层层分封的制度 D.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 5.对于春秋时期发生的“楚王问鼎”事件,正确的认识是() ①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势力日益壮大 ②春秋时期,周王的权威地位日益衰微 ③春秋时期,分封制受到冲击,难以维系 ④春秋时期,社会统治秩序发生动荡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 D.①③6.《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见,同姓亲族是西周分封的主体。这些同姓亲族受封时,周王会给予他们() A.封号和耕牛 B.土地和耕牛 C.土地和人口 D.人口和铁犁 7.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的一次庆功宴上对群臣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叔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

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一总结

专题一第一课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基本要求:1、了解“家天下”制度的开始;知道周朝的建立。 2、了解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 3、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夏商政治 1.夏禹之前,政治权利交替方式是,夏禹传位给儿子启,传贤转化为传子,“”制度由此开始。 2.商朝的政治事务都是通过决定,和紧密联系在一起。 二、西周政治(分封制和宗法制) 1.在之战中,周击败商朝军队主力,商朝灭亡。 分封制:1.分封对象( 封国类别):; ; 。 2.诸侯的权利:;;。 3.分封制的影响(利弊): 。 宗法制:(1)概念:宗法制是按照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 (2)核心(特点):_ ______________。 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分封制(互为表里) (3)作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实施宗法制和分封制的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 4.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互为表里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具体表现,二 者互为表里,共同构成了西周政治的支柱,有效地巩固了西周的统治。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以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2、结合; 3、最高执政集团__。

专题一第二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基本要求:1了解秦统一; 2知道皇帝制度的创立;秦朝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 3结合秦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1.过程: (1)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相继灭掉六国。 (2)在北方,派将军蒙恬率军北击,收回河套一带。修筑长城、弛道、直道 (3)在南方,公元前214年,开凿灵渠,沟通和派兵征服南方百越,统一地区。使该地区开始归入中央王朝管辖。 (4)在西南,开辟“五尺道”,征服,使该地区开始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的版图。2.意义: 结束了 有利于 扩展了 推动了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巩固统一(重点掌握) 如何理解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 专制主义: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指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一)地方的政治体制---郡县制 1、出现时间:,大规模推广: 2、主要内容: “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郡”设(分掌行政)、(负责军务)、(负责监察)。郡下辖若干县。县隶属于郡。设置于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同级地方行政机构称为“道”。 县以下是、等基层行政机构。还有负责地方治安、公文传递的“亭”。 郡县官吏都由任免调动,不得。 3作用及意义:郡县制的建立,是中的重要环节,也是_取代的重要标志。 (二)中央的政治体制 1、皇帝制度的确立: (1)秦王统一六国后,采用“”称号,自称“始皇帝”。“皇帝”成为我国历代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谓。 (2)皇位世袭,并确立皇帝地位。 2、中央实行的“三公九卿”制度(官僚制度)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讲义气象灾害与洪涝灾害

第2课时气象灾害与洪涝灾害学习目标:1.记住主要气象灾害的概念和类型。2.掌握台风、干旱、洪涝、寒潮灾害的成因、分布及危害。(重难点) 一、旱灾 1.概念:指降水显著低于多年平均水平,且出现供水能力不足,不能满足农作物和牧草生长的需求,造成较大的减产或绝收的灾害。 2.我国的干旱灾害 (1)特点:范围最广,历时最长、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 (2)时空分布 ①空间:四个旱灾多发区—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地区。 ②时间:多为春旱,夏秋旱次之,连旱现象明显。 二、台风 1.概念:指在北太平洋西部低纬度洋面上,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力达12级及以上的热带气旋。 2.危害 3.中国受台风影响的地区 主要集中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其中海南、广东、福建、台湾和浙江沿海受灾最为严重,江苏、广西次之。 三、洪涝灾害 1.概念 (1)洪灾:指大雨或融雪引发水流泛滥所造成的灾害。 (2)涝灾:指因降水过多而淹没农田,造成农作物减产以致绝收的灾害。

2.形成因素:大雨、融雪、凌汛、海啸和风暴潮等。 3.特点:危害范围广、损失重。 4.分布影响因素 (1)气候因素:主要分布在季风气候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气候区。 (2)地形因素:多发生在江河两岸,特别是河流中下游和地势低洼的地区。 (1)长江流域发生洪水与人类活动无关。() (2)旱灾是危害我国最严重的自然灾害。() (3)华北春旱和长江流域伏旱成因相同。() (4)寒潮多发生于冬季。() (5)我国东南沿海受台风侵袭的季节是() A.春季B.夏秋季 C.冬季D.全年 [提示](1)×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围湖造田、破坏植被等),会加剧洪涝灾害。 (2)×旱灾是危害我国范围最广的自然灾害。 (3)×华北地区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量大,雨季还未来到易形成春旱;长江流域梅雨过后,受副高控制,形成伏旱。 (4)×寒潮高峰期在春季和秋季。 (5)B[夏秋季节是我国东南沿海台风频发季节。] 2018年台风灾害损失偏重,中国气象局总结了2018年台风的三个特点,特点一:生成和登陆的台风多,2018年西太平洋生成29个台风,其中有11个台风登陆我国,数量惊人;第二个特点是登陆位置偏北:2018年夏季,台风安比、云雀和温比亚3个台风在一个月内相继登陆上海,非常少风;第三个特点是灾情比较重。 问题1(综合思维)台风的危害有哪些? [提示]强风可以颠覆海上船只,摧毁房屋,折断树木,刮断电线;暴雨可以

历史必修一专题一知识点总结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1.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形态? 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田庄手工业 2.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阶段? 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与农业分离; 夏商周时期,主要由官府垄断,代表为青铜器; 春秋战国时期,私营手工业兴起,形成家庭手工业,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三种形态汉代田庄手工业出现 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出现手工工场 3.家庭手工业的产品流向? 主要供自己消费,缴纳赋税,少部分出售 4.官营手工业的产品流向? 官府专用,皇帝私用 5.官营手工业的地位? 明朝中叶以前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6.工管的概念? 是专门为官府和皇帝服务的官员 7.工官制度的特点? 特殊行业的垄断性; 服务对象的特殊性; 技术工艺的高超性; 不计成本和奢侈性; 各种行业的封闭性; 劳动者缺少积极性; 8.对官营手工业的评价? 利: 有助于推动手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大部分精美的手工业品来源于官营手工业) 弊端: 技术发明和革新不能服务与社会; 行业之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 技术工艺的传承也是封闭的,往往导致失传; 加重了政府的财政支出; 生产不计成本,不入市场,缺乏竞争,弊端丛生; 9.私营手工业的产品流向? 民间消费,市场流通 10.私营手工业的地位? 明朝中叶以后占据主导地位 11.匠籍形成的时间? 元朝 12.匠户制度的影响? 统治者可以十分方便的征调各类工匠; 匠户没有人身自由,他们的劳动创造性自然受到严重的束缚; 13.纺织业的发展? 麻纺织开始最早,明朝中期以前,麻布一直是百姓的主要衣料; 丝织业成就最高; 棉纺织业兴起最晚,明朝中期以后,成为主要衣料; 14.纺织业的成就? 新石器时代出现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 商代出现负责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 周代出现妇功; 汉代纺织技术已相当发达,并经丝绸之路远销海内外; 唐代官营纺织业规模大,私营作坊兴起; 北宋棉纺织业兴起; 元代黄道婆革新棉纺织技术,松江成为棉纺织业中心; 明清出现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关系,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15.冶金技术的成就? 新石器时代出现小件铜器; 商周时期,青铜器制造水平世界领先,达到繁荣阶段(大部分制作礼器和兵器); 春秋晚期,出现最早的人工冶炼铁器; 战国时期,出现淬火技术和铸铁柔化技术(炼钢); 西汉时,汉武帝推行铁业官营制度,西汉中晚期出现吵钢; 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创造冶铁水利鼓风装置-------水排; 南北朝出现灌钢法; 16世纪以前,炼钢技术领先世界; 16.冶金技术使用的燃料的变化? 木炭----------煤炭---------焦炭 17.陶瓷业的成就? 制陶业: 原始时代的彩陶; 新石器时代的蛋壳黑陶; 唐代的唐三彩 制瓷业: 商代出现原始青瓷; 东汉青瓷技术成熟; 北朝成功烧制出白瓷; 唐代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唐朝晚期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绘; 宋代彩瓷以达到完美程度,名窑众多,景德镇成为瓷都; 元代青花瓷技术成熟; 明代创造出斗彩和五彩瓷; 清代创造出粉彩和珐琅彩;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知识点整理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 1.儒家 (1)孔子(创始人) ①政治:核心是?仁?和?礼?;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提倡?德治?,反对苛政, 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②教育:开创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讲授课程以六艺为主。 ③文化: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他去世后,言论 被编纂成《论语》。 (2)孟子(战国末期的代表,亚圣) ①提出四种道德觃范:仁、义、礼、智。 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②发展孔子的?德治?,提倡?仁政?学说。 ③提出?民贵君轻?思想,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3)荀子(战国末期的代表) ①曾经三次在著名的?稷下学宫?担任?祭酒?. ②在天人关系上,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提出?人道有为?,提出‘制天命而用之’。 ③强调礼法幵用,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2.道家 (1)老子(创始人) ①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觃律(?弱者道之用?),蕴含了朴素辩证法的思想。 ②名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死不相往来 ③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比较消极)。 (2)庄子(战国时的代表) ①?道?是世界最高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②主张?齐物?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 3.法家:代表人物——李悝、商鞅、吴起、申不害、韩非(集大成者) (1)韩非(战国时的代表,集大成者)

①将?法??术??势?结合,又吸收道家思想,主张加强君主集权。 ②主张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 ③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 来效?的主张,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要顺应历史潮流,与时俱进地进行变法。 (2)作用:法家理论为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 用。 4.墨家 墨子(创始人) (1)?兼相爱、交相利?(主旨)。 (2)提出?非攻??尚贤??尚同??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主张。 (3)名言:官无常贵,民无终贱 二汉代儒学 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背景:?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以汉民族为 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主要原因:董仲舒____的儒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 2.经过: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核心是确立儒学独尊的地位。汉武帝采取了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等措施,提升了儒学的地位。 3.影响:结束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使儒学成为中 国封建社会的_______。儒学地位提高的同时,也有利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㈡太学的建立 1.影响 (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2)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3)打破了大官僚和大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情形,也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文化传播起了重要作用,同时,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