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道路设计通用设计说明(基层)

道路设计通用设计说明(基层)

道路设计通用设计说明(基层)
道路设计通用设计说明(基层)

道路施工图设计通用说明(路面基层)

1 一般说明

本说明为城市道路新建和改建工程设计图的通用说明,各工程的详细说明请见相关设计图。

2 采用的规范

1)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 CJJ 169-2012

2)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 CJJ 1-2008

3)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 JTJ 034-2000

4)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JTG D50-2006

5)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 JTG E 51-2009

3 适用条件

1)水泥稳定级配碎石适用于各类交通等级的基层。

2)石灰粉煤灰级配碎石适用于各类交通等级的基层。

4 路面基层相关材料质量要求及施工要求

4.1 水泥稳定级配碎石

4.1.1 设计要求

1.材料要求

1)水泥

水泥应符合国家技术标准的要求,初凝时间应大于3h,终凝时间应在6h以上。宜采用42.5级的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或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水泥贮存期超过3个月或受潮,应进行性能试验,合格后方可使用。水泥应有出厂合格证与生产日期,复验合格方可使用。

(《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第7.5.1)

2)级配碎石

集料压碎值:主干路基层、底基层应不大于30%,次干路、支路基层应不大于30%,次干路、支路底基层应不大于35%。

(《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第7.5.1)

骨架密实型水泥稳定类基层集料的最大粒径不大于31.5mm(方孔筛),集料级配范围应符合下表:(

集料中有机质含量不超过2.0%;

集料中硫酸盐含量不超过0.25%。

(《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第7.5.1)

3)水

水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用水标准》JGJ63的规定。宜使用饮用水及不含油类等杂质的清洁中性水,PH值宜为6~8。

(《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第7.5.1转7.2.1)

2.成型要求

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混合料的水泥剂量宜在3.5-5%的范围内,水泥的最大剂量不应超过6%,当采用厂拌法生产时,水泥掺量应比试验剂量增加0.5%。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第3.1.4、《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第7.5.3)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混合料的压实度(重型击实标准):上基层应≥98%,下基层应≥97%。

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混合料7天无侧限抗压强度:上基层应不小于3.5MPa,下基层应不小于

3.0MPa。

(《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第4.3.3)

试件应在规定温度下制作和养护,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JTG E 51-2009有关要求。

(《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第7.5.3转7.2.2)

4.1.2 施工要求

1)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宜在春末和气温较高季节组织施工。施工期的日最低气温应在5℃以上,在有冰冻的地区,并应在第1次重冰冻(-3~-5℃)到来之前半个月到一个月完成。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第3.1.5)

2)在雨季施工水泥稳定碎石,应特别注意气候变化,勿使水泥和混合料遭雨淋。降雨时应停止施工,但已经摊铺的水泥混合料应尽快碾压密实。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第3.1.6)

3)城镇道路中使用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应采用搅拌厂集中拌制。

(《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第7.5.4)

4)拌和:集料应过筛,级配应符合设计要求;混合料配合比应符合要求,计量准确;含水量应符合施工要求,并搅拌均匀;搅拌厂应向现场提供产品合格证及水泥用量、粒料级配、混合料配合比、R7强度标准值,材料运输时,应采取措施防止水分损失。

(《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第7.5.5)

5)摊铺:施工前应通过试验确定压实系数。水泥稳定碎石的压实系数宜为1.30~1.35。宜采用专用摊铺机械摊铺。在摊铺机后面应设专人消除粗细集料离析现象,特别应该铲除局部粗集料“窝”,

并用新拌混合料填补。分层摊铺时,应在下层养护7d,方可摊铺上层材料。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第3.5.9、《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第7.5.6)6)碾压:水泥稳定碎石应用12t以上的压路机碾压。用12~15t三轮压路机碾压时,每层的压实厚度不应超过15cm;用18~20t三轮压路机和振动压路机碾压时,每层的压实厚度不应超过20cm;压实厚度超过上述规定时,应分层铺筑,每层的最小压实厚度宜为12cm,下层宜稍厚。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第3.1.7)

根据路宽、压路机的轮宽和轮距的不同,制订碾压方案,应使各部分碾压到的次数尽量相同,路面的两侧应多压2~3遍。

当混合料的含水量为最佳含水量(+1%~+2%)时,应立即用轻型压路机并配合12t以上压路机在结构层全宽内进行碾压。直线和不设超高的平曲线段,由两侧路肩向路中心碾时,应重叠1/2轮宽,后轮必须超过两段的接缝处,后轮压完路面全宽时,即为一遍。一般需碾压6~8遍。压路机的碾压速度,头两遍以采用1.5~1.7km/h为宜,以后宜采用2.0~2.5km/h。

严禁压路机在已完成的或正在碾压的路段上调头或急刹车,应保证水泥稳定碎石表面不受破坏。

碾压过程中,水泥稳定碎石的表面应始终保持湿润,如水分蒸发过快,应及时补撒少量的水,但严禁洒大水碾压。

碾压过程中,如有“弹簧”、松散、起皮等现象,应及时翻开重新拌和(加适量的水泥)或用其他方法处理,使其达到质量要求。

水泥稳定碎石,宜在水泥初凝前并应在试验确定的延迟时间内完成碾压,并达到要求的密实度,同时没有明显的轮迹。

在碾压结束之前,用平地机再终平一次,使其纵向顺适,路拱和超高符合设计要求。终平应仔细进行,必须将局部高出部分刮除并扫出路外;对于局部低洼之处,不再进行找补,可留待铺筑沥青面层时处理。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第3.4.12)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时,严禁用薄层贴补法进行找平。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第3.1.7)

7)集中厂拌法施工时的横向接缝应符合下列要求:

(1)用摊铺机摊铺混合料时,不宜中断,如因故中断时间超过2h,应设置横向接缝,摊铺机应驶离混合料末端;

(2)人工将末端含水量合适的混合料弄整齐,紧靠混合料放两根方木,方木的高度应与混合料的压实厚度相同;整平紧靠方木的混合料;

(3)方木的另一侧用砂砾或碎石回填约3m长,其高度应高出方木几厘米;

(4)将混合料碾压密实;

(5)在重新开始摊铺混合料之前,将砂砾或碎石和方木除去,并将下承层顶面清扫干净;

(6)摊铺机返回到已压实层的末端,重新开始摊铺混合料;

(7)如摊铺中断后,未按上述方法处理横向接缝,而中断时间已超过2h,则应将摊铺机附近及其下面未经压实的混合料铲除,并将已碾压密实且高程和平整度符合要求的末端挖成与路中心线垂直并垂直向下的断面,然后再摊铺新的混合料。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第3.5.13)

8)应避免纵向接缝。高等级道路的基层应分两幅摊铺,宜采用两台摊铺机一前一后相隔约5~10m 同步向前摊铺混合料,并一起进行碾压。

在不能避免纵向接缝的情况下,纵缝必须垂直相接,严禁斜接,并符合下列规定:

(1)在前一幅摊铺时,在靠中央的一侧用方木或钢模板做支撑,方木或钢模板的高度应与稳定土层的压实厚度相同;

(2)养生结束后,在摊铺另一幅之前,拆除支撑木(或板)。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第3.5.14)

9)每一段碾压完成并经压实度检查合格后,应立即开始养生。(《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第3.6.2)基层的养生期不宜少于7d。(《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第3.6.6)必须保湿养生,不使水泥稳定碎石表面干燥,也不应忽干忽湿。水泥稳定碎石基层上未铺封层或面层时,除施工车辆可慢速(不超过30km/h)通行外,禁止一切机动车辆通行。(《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第3.1.7)4.1.3 验收要求

1.主控项目

1)水泥、粒料、水等原材料应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

检查数量:按不同材料进厂批次,每批次抽查1次;

检查方法:查检验报告、复验。

2)压实度应满足设计要求。

检查数量:每1000m2,每压实层抽查1点;

检查方法:灌砂法或灌水法。

3)7d无侧限抗压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检查数量:每2000m2抽检1组(6块);检查方法:现场取样试验。

(《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第7.8.2)

2.一般项目

1)表面应平整、坚实、接缝平顺,无明显粗、细骨料集中现象,无推移、裂缝、贴皮、松散、浮料。

(《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第7.8.2)

2)基层允许偏差应符合下表要求。

(《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第7.8.1)

4.2 石灰粉煤灰碎石

4.2.1 设计要求

1.材料要求

1)石灰:

(1)宜用1~3级的新灰,石灰的技术指标应符合《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 1-2008表7.2.1的规定。

注:硅、铝、镁氧化物含量之和大于5%的生石灰,有效钙加氧化镁含量指标,I等≥75%,II等≥70%,III等

≥60%;未消化残渣含量指标与镁质生石灰指标相同。

(2)磨细生石灰,可不经消解直接使用;块灰应在使用前2~3d完成消解,未能消解的生石灰块应筛除,消解石灰的粒径不得大于10mm。

(3)对储存较久或经过雨期的消解石灰应先经过试验,根据活性氧化物的含量决定能否使用和使用办法。

(《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第7.2.1)

2)粉煤灰:

(1)粉煤灰中SiO

2、Al

2

O

3

和Fe

2

O

3

的总量宜大于70%,在温度为700℃时的烧失量宜小于或等于

10%。

(2)当烧失量大于l0%时,应经试验确认混合料强度符合要求时,方可采用。

(3)细度应满足90%通过0.3mm筛孔,70%通过0.075mm筛孔,比表面积宜大于2500cm2/g。

(《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第7.3.1)

3)集料压碎值:

石灰粉煤灰碎石的集料压碎值:主干路应≤30%,次干路、支路应≤35%。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第5.2.8)

集料的级配范围:

骨架密实型石灰粉煤灰碎石基层的集料的最大粒径不大于31.5mm,级配范围宜符合下表:(《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第6.1.9)

悬浮密实型石灰粉煤灰碎石基层的集料的最大粒径不大于31.5mm,级配范围宜符合下表:(《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第6.1.10)

4)水:水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用水标准》JGJ63的规定。宜使用饮用水及不含油类等杂质的清洁中性水,PH值宜为6~8。

(《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第7.5.1转7.2.1)

2.成型要求

石灰粉煤灰碎石混合料的压实度(重型击实标准):上基层应≥98%,下基层应≥97%。

石灰粉煤灰碎石混合料7天无侧限抗压强度:上基层不小于0.8MPa,下基层应不小于0.6MPa。(7d龄期按20℃条件下湿养6d,浸水1d考虑)

(《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第4.3.3)

试件应在规定温度下制作和养护,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JTG E 51-2009有关要求。

(《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第7.5.3转7.2.2)

4.2.2 施工要求

1)石灰粉煤灰级配碎石宜在春末和夏季组织施工。施工期的日最低气温应在5℃以上,在有冰冻的地区,并应在第1次重冰冻(-3~-5℃)到来之前半个月到一个月完成。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第5.1.5)

2)石灰粉煤灰级配碎石应由搅拌厂集中拌制。

(《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第7.3.3)

3)拌和:宜采用强制式搅拌机拌制,并应符合下列要求:搅拌时应先将石灰、粉煤灰搅拌均匀,再加入级配碎石和水搅拌均匀。混合料含水量宜略大于最佳含水量。拌制石灰粉煤灰级配碎石应做延迟时间试验,以确定混合料在贮存场存放时间及现场完成作业时间。混合料含水量应视气候条件适当调整。

搅拌厂应向现场提供产品合格证及石灰活性氧化物含量、粒料级配、混合料配合比及R7强度标准值的资料。

运送混合料应覆盖,防止遗撒、扬尘。

(《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第7.3.3)

拌成混合料的堆放时间不宜超过24h,宜在当天将拌成的混合料运送到铺筑现场,不应将拌成的混合料长时间堆放。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第5.5.3)

4)摊铺:压实系数应经试验确定。石灰粉煤灰级配碎石宜采用机械摊铺。(规范3第7.2.6)混合料在摊铺前其含水量宜在最佳含水量的允许偏差范围内。每层最大压实厚度应为20cm,且不宜小于12cm。摊铺中发生粗、细集料离析时,应及时翻拌均匀。

(《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第7.3.4)

5)碾压:石灰粉煤灰级配碎石应用12t以上的压路机碾压。用12~15t三轮压路机碾压时,每层的压实厚度不应超过15cm;用18~20t三轮压路机和振动压路机碾压时,每层的压实厚度不应超过20cm。采用能量大的振动压路机碾压时,每层的压实厚度可以根据试验适当增加。压实厚度超过上述规定时,应分层铺筑,每层的最小压实厚度宜为12cm,下层宜稍厚。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第5.1.6)

根据路宽、压路机的轮宽和轮距的不同,制订碾压方案,应使各部分碾压到的次数尽量相同,路面的两侧应多压2~3遍。

当混合料的含水量为最佳含水量(+1%~+2%)时,应立即用轻型压路机并配合12t以上压路机在结构层全宽内进行碾压。直线和不设超高的平曲线段,由两侧路肩向路中心碾时,应重叠1/2轮宽,后轮必须超过两段的接缝处,后轮压完路面全宽时,即为一遍。一般需碾压6~8遍。压路机的碾压速度,头两遍以采用1.5~1.7km/h为宜,以后宜采用2.0~2.5km/h。

严禁压路机在已完成的或正在碾压的路段上调头或急刹车,应保证石灰粉煤灰碎石表面不受破坏。

碾压过程中,石灰粉煤灰碎石的表面应始终保持湿润,如水分蒸发过快,应及时补撒少量的水,但严禁洒大水碾压。

碾压过程中,如有“弹簧”、松散、起皮等现象,应及时翻开重新拌和,使其达到质量要求。

在碾压结束之前,用平地机再终平一次,使其纵向顺适,路拱和超高符合设计要求。终平应仔细进行,必须将局部高出部分刮除并扫出路外;对于局部低洼之处,不再进行找补,可留待铺筑沥青面层时处理。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第3.4.12)

石灰粉煤灰碎石基层施工时,严禁用薄层贴补法进行找平。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第5.1.6)

6)集中厂拌法施工时的横向接缝应符合下列要求:

(1)用摊铺机摊铺混合料时,不宜中断,如因故中断时间超过2h,应设置横向接缝,摊铺机应驶离混合料末端;

(2)人工将末端含水量合适的混合料弄整齐,紧靠混合料放两根方木,方木的高度应与混合料的压实厚度相同;整平紧靠方木的混合料;

(3)方木的另一侧用砂砾或碎石回填约3m长,其高度应高出方木几厘米;

(4)将混合料碾压密实;

(5)在重新开始摊铺混合料之前,将砂砾或碎石和方木除去,并将下承层顶面清扫干净;

(6)摊铺机返回到已压实层的末端,重新开始摊铺混合料;

(7)如压实层末端未用方木作支撑处理,在碾压后末端成一斜坡,则在第二天开始摊铺新混合料之前,应将末端斜坡挖除,并挖成一横向(与路中心线垂直)垂直向下的断面。挖出的混合料加水到最佳含水量拌匀后仍可使用。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第5.5.3、3.5.13)

7)应避免纵向接缝。高等级道路的基层应分两幅摊铺,宜采用两台摊铺机一前一后相隔约5~10m 同步向前摊铺混合料,并一起进行碾压。

在不能避免纵向接缝的情况下,纵缝必须垂直相接,严禁斜接,并符合下列规定:

(1)在前一幅摊铺时,在靠中央的一侧用方木或钢模板做支撑,方木或钢模板的高度应与稳定

土层的压实厚度相同;

(2)养生结束后,在摊铺另一幅之前,拆除支撑木(或板)。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第5.5.3、3.5.14)

8)养护:石灰粉煤灰碎石基层,应在潮湿状态下养护。养护期视季节而定,常温下不宜少于7d。采用洒水养护时,应及时洒水,保持混合料湿润。养护期间宜封闭交通。需通行的机动车辆应限速,严禁履带车辆通行。

(《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第7.3.6)

4.2.3 验收要求

1.主控项目

1)石灰、粉煤灰、粒料、水等原材料应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

检查数量:按不同材料进厂批次,每批次抽查1次;

检查方法:查检验报告、复验。

2)压实度应满足设计要求。

检查数量:每1000m2,每压实层抽查1点;

检查方法:环刀法、灌砂法或灌水法。

3)7d无侧限抗压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查数量:每2000m2抽检1组(6块);

检查方法:现场取样试验。

(《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第7.8.1)

2.一般项目

1)表面应平整、坚实、无粗细骨料集中现象,无明显轮迹、推移、裂缝,接茬平顺,无贴皮、散料。

2)基层允许偏差应符合下表要求。

(《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第7.8.1)

公园道路施工图设计说明

公园道路施工图设计说明 一、工程概况 本工程位于河南,为河南驻马店置地·森林公园道路施工图设计。 二、设计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L Y/T5132-95), 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范; 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CJJ 48—92),公园设计规范; 3.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 4. 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 5. 业主提供现场资料及设计要求等。 三、设计范围 1.此公园道路设计包括红线内的以下工程: 1)主、次入口道路; 2)公园环道; 3)滨河游道; 4)林荫小道 四、公园道路的分类 1按使用功能分类 护林防火、生产、游览环道:主要以车行为主,两侧或一侧可设人行道,以满足公园消防和人行的要求,此本园道路宽度4.5~8m公园主、次入口道路和公园环道。 滨河景观游道:主要以人行为主,必要时可通过环卫用小型垃圾运输车,此公园设置道路宽度为3m滨河游道。 景区林荫小道:主要以人行为主,部分路段宽度2.5~3m,公园小型游览工具自行车等可以通过,此公园设置道路宽度为2m或1.5m公园人行小径。 2、按技术标准分类 森林公园道路按使用性质分为干线、支线、人行道三类。 2.1 干线:为森林公园与外部公路之间的连接道路以及森林公园内的环行主道。外部干线按相应的国家公路等级进行设计。内部干线路基宽度一般按5.0~7.0m进行设计,其纵坡不得大于9%,平曲线最小半径不得小于30m。 2.2 支线:森林公园内通往各功能分区、景区的道路。支线路基宽度一般按 3.0~5.0m进行设计,其纵坡不得大于13%,平曲线最小半径不得小于15m。 2.3 人行道:森林公园内通往景点、景物供游人步行游览观光的道路。可根据自然地势设置自然道路或人工修筑阶梯式道路。人行道宽度一般按1.0~ 3.0进行设计,不设阶梯的人行道纵坡宜小于18%。 3按面层材料分类 3.1花岗岩:主要用于主、次入口道路地面铺装,一般车行为主时,花岗岩设置为50厚;花岗岩铺装还用于园路镶边及分段,此时花岗岩厚度一般设为20或30厚。 3.2混凝土砖或透水砖:主要用于支线道路铺装,规格为200x100x60,混凝土砖或透水砖必须质地密实,质感细腻。 3.3水洗石:主要用于人行小径铺装,一般粒径为?5-8,颜色为米黄色或白

道路工程设计说明

道路工程设计说明

道路工程设计说明 1. 概述 本次设计的道路位于安徽界首任寨乡内,起点为千牛汽车服务中心,终点至跨河桥桥头,南北走向,现状为X107县道,道路设计全长792.555米,为改造提升项目。道路设计等级为城市支路,设计时速30km/h。本道路作为任寨乡的一条示范街道,它的提升改造,是界首市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2. 设计条件 2.1 设计依据 ?本项目中标通知书; ?项目建设方提供的设计任务书。 ?我方提供的带状地形图(电子版); ?项目建设方提供的相交道路等资料。 3. 道路建设条件 3.1 沿线场地现状 沿线主要为民房、农田并伴有少量沟塘。 本道路现状为9.0m宽的沥青混凝土道路,是穿越集镇的公路。本次结合实际情况,并经过与建设单位、街道充分对接,对现状机动车道不作改造,仅在其两侧新建机非分隔带、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 3.2 现状及规划相交道路 道路沿线相交道路均为现状出入口。 3.3 现状及规划河道与沟渠 本项目终点处有一现状沟渠,且有一现状桥梁,该沟渠及桥梁不在本次设计范围内,本次设计维持现状。 3.4 现状杆、管线 根据现场初步调查,场地内有多处电力架空杆线位于拟建的人行道上,且有一道给水管线位于拟建的人行道边。 4. 采用规范及标准 4.1 规范及图集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 ); ?《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 ); ?《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 194- ); ?《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 193- ); ?《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 );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D40- );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 ); ?《无障碍设计规范》(GB 50763- );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 ?《公路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JTJ/T019-09); ?《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 ); 项目施工时,若有相关新的规范、规程等颁布,则应按照新的规范、规程实施。

公路工程施工图设计

本科学生毕业论文 设计题目:黑洛公路(K590-K593+500)段施 工图设计 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年级:2008级 专业:土木工程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2012年 5 月30 日

摘要 黑洛公路是黑龙江省公路建设的重点项目之一,它连接了黑河市和大兴安岭地区,设计行车速度40公里/小时,采用二级公路设计标准,全长740km。它的建设对完善黑龙江省内公路交通网,促进公路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带动沿边地区早日脱贫致富,促进黑河市和大兴安岭市之间的联系,有重要意义。本设计根据沿线地质、地形、水文等自然条件,以及黑洛公路外业勘测资料,参照交通部颁发的各种技术标准、规范,完成K590—K593+500段施工图设计。 本次设计利用各种计算机软件,包括:应用纬地道路辅助设计软件HintCAD5.88、绘图软件AutoCAD2004、办公软件Offices2003等,对黑洛公路平面、横断面、纵断面、路基、路面、排水工程、附属工程、平面交叉及沿线设施等进行了施工图设计,并绘制出相应表格和图纸,确定了沥青混凝土路面和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各结构层厚度,本着优质、高效、经济、合理的原则进行施工组织设计。 关键词 路线设计;路基;沥青混凝土路面;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组织

Abstract Heiluo road is one of the key project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it connects the Heihe city and the Daxinganling city . Its design speed is 40km/h, which adopt three-stage highway design standard. The full-length is 740 km. The meaning of its construction to the consummation of the road network, is promoting along the route area economy development, bringing poverty area to get rid of poverty and become rich soon, and promoting crosswise relation between the city group of the northeast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which is significant. This design is based on the field operation survey data, as well as along the route natural condition including geology, terrain, hydrology and the related technical standard, which is issued by the Ministry of Transportation & Communications. According to the above we can complete the K590to K593+500section construction drawing design. The computer technology is fully used in this design. This design uses the latitude path assistance design software HintCAD5.8, cartography software AutoCAD2004, office software Offices2003 and so on. Meantime this design also completes construction drawing design which includes the highway route, the roadbed, road surface, drainage work plan cross ,the attached project and the facility along the route and so on, and draws up the corresponding graph and form. Through to designing of the Asphaltic concrete pavement and Cement concrete pavement, I ensure that thickness on each Structural layer and design the construction organization by the high-quality, efficient, economic and rational principles. Key words Route design,Roadbed,Asphaltic concrete pavement,Cement concrete pavement, Construction organization

市政道路初步设计说明书(范文)

工程设计证书编号:A222000384 工程编号: 龙湖区龙祥街道夏桂埔社区 “百村示范、千村整治”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工程 初步设计 二○一八年十一月

目录 1 设计说明书 (1) 1.1 概述 (1) 1.1.1 任务依据 (1) 1.1.2 设计标准 (1) 1.1.3 工程概况 (1) 1.1.4 项目研究过程 (2) 1.1.5 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意见的执行情况 (2) 1.1.6 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2) 1.2 功能定位 (2) 1.2.1 规划情况 (2) 1.2.2 交通量预测 (2) 1.2.3 工程建设意义 (2) 1.3 建设条件 (3) 1.3.1 沿线自然地理概况 (3) 1.3.2 工程地质条件 (5) 1.3.3 交通设施现状与规划 (6) 1.3.4 沿线环境敏感区(点)分布及对项目建设的影响 (7) 1.3.5 项目区域内铁路、水运、航空、管道等运输方式对项目的影响 (7) 1.3.6 沿线市政管线的现状与规划 (7) 1.3.7 各项(地质、地震、环保、水保等)专项评价、评估结论对项目的影响 .. 7 1.3.8 有关部门对重大问题的意见,沿线居民的要求或建议 (7) 1.3.9 其他 (7) 1.4 工程设计 (7) 1.4.1 设计原则 (7) 1.4.2 设计依据 (8) 1.4.3 技术标准与设计技术指标 (9) 1.4.4 平面和纵断面设计 (9) 1.4.5 横断面设计 (10) 1.4.6 路基、路面结构设计 (11) 1.4.7 道路附属工程设计 (14) 1.4.8 桥梁、隧道及涵洞设计 (14) 1.4.9 排水工程 (14) 1.4.10 沿线环境保护设施 (15) 1.4.11 近远期结合实施方案 (20) 1.4.12 新技术应用情况及下阶段需要进行的试验研究项目 (20) 1.4.13 设计配合及存在问题与建议 (21) 2 工程概算 (21) 2.1 工程概况 (21) 2.2 编制依据 (21) 2.2.1 工程项目及工程量: (21)

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组成内容及编制深度要求

城市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组成内容及编制深度要求 1 设计说明书 初步设计批复等依据文件。 执行初步设计批复情况,如有改变初步设计的内容时需说明改变部分的内容、原因和依据。 采用的施工规范、规程和工程验收标准。 设计概要 工程范围、工程规模及主要工程内容。 平纵线形设计技术要点。 设计横断面及与地上杆线、地下管线的配合关系。 路基、路面、挡墙及涵洞等工程设计。 1)路基设计及边沟、边坡特殊设计。 2)路面结构设计包括:设计标准、设计弯沉值、结构组合型式及采取的技术措施(含主、辅路及人行步道)。 3)挡墙及涵洞采用通用图或特殊设计。 4)雨水口布置及道路路面排水措施。 5)交通工程设施设计。 6)照明工程设计。 7)环境工程设计。 8)其它设计情况。 9)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及新工艺等情况。 10)需要特殊说明的问题。 施工注意事项 1)施工前准备工作,包括拆迁、征地、迁移障碍物等。 2)管线升降、挪移、加固、予埋与其它市政管线的协调配合。 3)新技术、新材料等的施工方法及特殊路段或构筑物的做法和要求。 4)重要或有危险性的现况地下管线(电力、电信、燃气等应有准确位置和高程),施工时应注意的事项。 5)对施工的特殊要求。 2 施工图预算 根据实际情况编写,有无施工图预算委托。 3 工程数量和材料用量表 4 设计图纸 平面总体设计图:比尺1:2000~1:10000,内容同初步设计要求。 平面设计图:比尺1:500~1:1000,包含规划道路中线与施工中线坐标、平曲线要素、机动车道、辅路(非机动车道)、人行道(路肩)及道路各部尺寸、港湾停靠站、人行通道或人行天桥位置尺寸,道路与沿线相交道路及建筑进出口的处理方式,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及交通安全设施的位置与尺寸,桥隧、立交的平面布置与尺寸,各种杆、管线和附属构筑物的位置和尺寸,拆迁房屋、挪移杆线、征地范围等。

道路工程初步设计说明

1 项目地理位置图 2 概述 2.1 设计依据 10、国家有关政策、交通部及建设部有关公路与城市道路建设的现行标准、规范和规程。 2.2 工程内容简介 2.2.1 工程位置、范围、规模 1、工程位置 Xxx路位于综合产业区西南部,工程起点与xxx相交,终点与xxxx相交,沿线分别与3#路、4#路相交。 2、工程建设范围 根据设计委托书,本工程建设范围包括: (1)道路工程; (2)管网工程; (3)照明工程; 3、工程规模 道路全长5000米,设计速度:40km/h,红线宽度30米。 新建机动车道面积xxxx平方米。 2.2.2 对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意见的执行情况 根据本项目可研报告的批复意见,我院在初步设计过程中认真执行相关批复意见,积极与建设单位配合并沟通,优化设计方案,组织有关技术人员进行现场踏勘并开始外业测量工作,落实了可研报告的批复意见。 2.2.3 测设经过及设计过程简述 根据规划要求,多次进行汇报。并对道路横断面形式、道路结构等进行多方案比较,并进行了方案论证,确定了最终设计方案。此基础上形成了结论性意见。 2.2.4 工程分期建设的计划安排 2010年1月~2010年4月,完成勘察、设计工作; 2010年5月底前,完成征地、拆迁等前期准备工作; 2010年5月开工建设; 2010年5月~2010年8月,完成道路、管网工程的主体施工;2010年8月~2010年10月,完成道路面层施工;完成交通工程施工。 2010年10月建成通车,施工总工期6个月。 具体实施计划,以上级主管部门最后审批意见为准。 2.3 工程场地自然条件 2.3.1 道路现状 拟建地区内,现有骨架路网。 2.3.2 现状交通量及技术标准 根据目前的建设状况,大部分地块尚处在规划阶段,区域内路网还没有形成,现阶段交通主要为xx路沿线与xx沿线产生的交通,随着综合产业区一批重点项目的开工建设,区内交通量将呈几何性增长。 2.3.3 自然条件 1、气候特征 xxx于亚欧大陆的东部、太平洋的西海岸,地处北半球的中纬度。xxx三面环海,一面连接陆地,形成依山傍水的自然地理环境。本区属温带季风气候,并具有海洋影响的特点。其主要特征是冬夏风向明显交替,影响整个气候的变化。冬季主要受蒙古及西伯利亚冷高压的控制,多为偏北季风,气温较低,降水少。夏季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控制,盛行东南季风,气温较高,降雨多。春、秋两季则为过渡性变化气候。在季风气候的基础上并受海洋影响的情况下,本区气候总的特点是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空气湿润,降水集中,风力较大。 2、气温、降水、风向 历年年平均温度10.08oС,极端最高温度36.7oС,极端最低温度-25.1oС。 历年年平均总降水量470.9mm;年平均蒸发量1866.5mm。 历年年平均风速4.4-5.4m/s;历年最大风速25m/s;全年最多风向SE、N;最大积雪厚度18cm;土壤标准冻结深度0.7米,最大冻结深度1.01米。 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本市基本风压0.50kN/m2,基本雪压0.30kN/m2。 2.3.4 工程地质资料 1、地形、地貌 千山余脉沿境内由东北向西南延伸渐缓,地势东北高、西南低。东北部低山重叠,山峰连绵,河流湍急,谷地狭窄;西北部及西南部丘陵低缓,溪流短小,谷地开阔;沿海岛屿坨礁密布,亦有开阔的海积平原;中部复州河、岚崮河中下游流域,有小范围的平原分

公路施工图设计说明书

说明 1.0 遵循的规范、规程 (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 (2)《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 004-89); (3)《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JTJ/T006-98); (4)《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J 011-94); (5)《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 (6)《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J 014-97); (7)《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02); (8)《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30-2003); (9)《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JTJ 017-96); (10)《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J 018-97); (11)《公路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JTJ/T019-98); (12)《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 (13)《公路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J 036-98); (14)《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J 033-95); (15)《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 034-2000); (16)《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 052-2000); (17)《公路工程水泥混凝土试验规程》(JTJ 053-94); (18)《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J 051-93); (19)《公路工程石料试验规程》(JTJ 054-94); (20)《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JTJ 057-94); (21)《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J 058-2000); (22)《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JTJ 059-95); (23)《公路土工合成材料试验规程》(JTJ/T060-98); (24)《公路勘测规范》(JTJ 061-99); (25)《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 064-98); (26)《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2004); (27)国颁《道路工程制图标准》(GBJ 50162-92); 此外,参照执行我院制定的工作大纲及建设单位和地方政府的有关会议纪要、协议。 2.0 初步设计批复意见执行情况 依据初步设计的批复意见“同意采用路基两侧加宽的设计方案,每侧加宽8米。加宽后的路基宽度为42米,计算行车速度120公里/小时,双向八车道。路面结构:4厘米厚沥青玛蹄脂(SMA-13)+6厘米厚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I变级配)+8厘米厚粗粒式沥青混凝土(AC-25I变级配)+36厘米厚水泥稳定碎石+20厘米厚低剂量水泥稳定粒料”进行设计。沥青混凝土表面层采用SMA,符合本项目大交通、重轴载的特点,具有较好的高温抗车辙性能、抗低温开裂性能和优异的抗滑性能;在沥青混凝土中、下面层的选择上,传统的AC-I型密级配沥青混凝土具有孔隙率较小,密实性能较好等特性,但由于细集料较多,级配呈悬浮型,高温稳定性较差,同时也易于引起泛油、涌包、车辙等破坏现象。根据我国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发展趋势并结合本项目所处的地理环境及重载交通的实际情况,虽然Superpave设计方法设计出的沥青混合料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但该设计方法在我省应用还缺乏经验,不宜在本项目中大规模使用,而对传统AC-I型密级配进行改善,适当减少靠近最大粒径的粗集料和细集料中较细部分的比例,控制矿粉比例,适当增加中间档次的粗集料(如5~10mm、10~15mm)所形成的S型级配属于嵌挤密实型级配,具有适宜的孔隙率,渗水性小,不但有较好的高温稳定性,而且表面还具

道路工程毕业设计说明

道路工程毕业设计 篇一:模板 摘要 本设计是从到襄阳的某段高速公路的设计,该段路线总长为3050m。本设计中设计车速为120km/h,双向八车道,路基宽度为45m,设置中央分隔带,行车道宽3.75m,硬路肩3m,土路肩0.75m。 在平面设计中,通过方案比选确定最终线路,此线路中有三个平曲线。纵断面设计,主要包括三个竖曲线的设计。横断面设计中,确定路面横断面的形式,土石方的数量的计算和调配。在路基设计中,主要是确定路基的横断面形式和边坡的形式。路面设计中,确定了路面的结构层次。专题设计的主要容包括对盖板、基础、台身和洞口建筑的设计。最后利用工程造价软件得出对比方案和选定方案的工程预算。 关键词:高速公路设计;路基设计;路面设计;涵洞;工程预算 ABSTRACT This design is the design of a section of a highway from Xinyang to Xiangyang.The sec- tion of route is 3050m.In this design,the speed of design is 120km/h,two-way eight lane,subg- gade width of 45m,setting up the central separtion belt,lane width

3.75m,hard shoulder 3m, soil shoulder 0.75m. In the graphic design,there are three horizontal curve in this line,determined by the sche- me xxparison.Longitudinal section design,design mainly includes three vertical curve.The cross-section design,determine the road cross section form,calculation and allocation of earth- work quantity.In the design of roadbed,mainly determine the embankment cross-section and the form of the slope form.The design of pavement structure,pavement was determined.The main contents of design project include the design of the cover,foudation,abutment and the building.Finally draw project budget of the xxparison scheme using the engineering cost project software. Keywords:highway design;roadbed design;pavement design;culverts;project budget 目录 第一章总论 ................................................ . (1) 1.1 设计任务 ................................................

道路施工图设计说明

道路施工图设计说明 1、概述 高铁商务区山韵佳苑D区位于山韵路、规划新锡路、镇北路和吼山浜围合的区域,D区共包括16栋18F住宅楼和4栋配套用房。其中D区一期建设10#~16#住宅、配套用房1、配套用房2、配套用房4和车库A、车库D。 根据甲要求,山韵佳苑D区一期室外市政沥青道路及小区部停车位(为沥青路面结构)属于本次设计围,绿地、硬铺装道路部分、人行道及曲径(步道)根据景观设计确定,计入景观施工围。 本图坐标为市城市坐标系,标高采用1985年高程基准。 2、设计依据规 1)《城市道路设计规》(CJJ37-2012) 2)《道路工程制图标准》(GB50162-92) 3)《市政工程勘察规》(CJJ56-2012) 4)《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CJJ 169-2012) 5)《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JTJ G10-2006) 6)《公路路基设计规》(JTJ D30-2006) 7)《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JGJ50-2001) 8)《透水砖》(JC/T 945-2005) 9)《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CJJ1-2008) 10)《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建质【2004】16号) 11)《沥青路面施工及验收规》(GBJ50092-96) 12)《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建标[2000]202号) 13)《混凝土路缘》(JC899-2002) 3、路面 3.1 技术指标 (1)道路性质:场地主要道路参照城市支路标准。 (2)设计年限:沥青混凝土路面为10年 (3)设计荷载:BZZ-100 (4)路基压实度标准采用重型击实标准。 3.2 道路横坡 本工程道路横断面路拱分为单向坡和双向坡两种,6m以上(包含6m)的道路为双向坡,路拱横坡坡度1.5%,坡向向路外;6m以下的道路为单向坡,路拱横坡坡度1.5%,具体横断面坡向详见平面设计图。 3.3 路面结构 (1)完全在地下室围外路面结构: A. 6m以上(包括6m)车道结构: 3.5cm 细粒式沥青混凝土(AC-10C Ld=45 K≥95%) 粘层油 4.5cm 细粒式沥青混凝土(AC-13C K≥95%) 0.6cm 油封层 18cm 水泥稳定碎(K≥95%) 18cm 12%灰土(K≥93%) 15cm 5%灰土(Ld=380、K≥92%) 15cm 5%灰土(K≥92%) 15cm 5%灰土(K≥90%) 土基压实K≥87% B. 6m以下车道结构: 3.5cm 细粒式沥青混凝土(AC-10C Ld=62 K≥95%) 粘层油 4.5cm 细粒式沥青混凝土(AC-13C K≥95%) 0.6cm 油封层 15cm 水泥稳定碎(K≥95%) 15cm 12%灰土(K≥93%) 15cm 5%灰土(Ld=380、K≥92%) 15cm 5%灰土(K≥92%) 15cm 5%灰土(K≥90%) 土基压实K≥87% C、汽车停车位结构: 同相邻车道结构(停车位横坡坡向详见道路平面图)。 (注:按《城镇道路工程施工和质量验收规》CJJ1-2008要求,对路床顶面及各结构层弯沉进行控制。)

市政道路施工图设计说明

垫江县明月大道新建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 (第一标段K0+000~K2+600) 一、工程概况 垫江县明月大道贯通垫江县城区南北区域,位置走向与桂溪北路(即渝巫路) 平行,相当于垫江县骨架路网体系中的“外环线”。垫江县明月大道新建道路工程 位于垫江县桂溪镇,南接长安大道延伸段,北接天圣制药厂。设计起点位于长安 大道平交口,先后与南阳路、机关路、温泉路平交后,终点位于明月大道C连接 线平交口,道路全长6111.834米,为城市主干道,双向四车道,标准路幅宽度 为32米;中间有明月大道B连接线与北转盘平交,道路全长513.656米,为城 市主干道,双向六车道,标准路幅宽度为40米;明月大道C连接线与明月大道 平交,道路全长1381.143m米,为城市主干道,双向六车道,标准路幅宽度为 40米,终点接渝巫路。 本项目的建设,将进一步完善垫江县县域城市的交通网络体系,缓解城区内 部的交通压力,极大地改善道路交通条件,也为周边地块的开发进程起着积极的 推动作用,对整个垫江县的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设计依据及采用的规范标准 2.1 设计依据 (1)与业主垫江县兴渝城市建设有限责任公司签订的设计合同; (2)业主提供的控制性详细规划; (3)业主提供的1:500地形图。 (4)业主提供的《垫江县明月大道新建道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5)业主提供地质勘察报告 (6)业主提供的《垫江县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垫江县明月大道新建道路工程路幅宽度的函》 (7)业主提供的《垫江县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垫江县明月大道新建道路工 程初步设计预审意见的通知》 2.2采用的规范和标准 2.2.1国家标准 《道路工程制图标准》(GBJ50162-92)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 2.2.2交通部规范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 《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 《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J024-85) 《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 2.2.3建设部规范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 《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 169-2011) 《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45-2006)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 《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04年3月) 2.2.4地方规范 《重庆市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及路线设计规范》(DBJ50-064-2007) 《重庆市建设工程费用定额》(1999年) 2.3测设经过及设计过程简述 2010年10月,该工程正式立项,并由垫江县兴渝城市建设有责任公司担任项目业主。受业主委托,我院开展了垫江县明月大道、明月大道B、C线连接道及明月大道延伸段新建道路工程设计项目。2011年4月我院提交了方案初步文本。2011年4月25日,我院向业主及规划局等各位领导汇报了方案设计,之后多次与业主及垫江县规划局进行接洽,逐步完善了明月大道、明月大道B、C 线连接道及明月大道延伸段各项方案设计工作,在2011年6月我院提交了方案设计正式文本。2011年7月18日,我院再次向垫江县规划局等各位领导汇报了方案文件。2011年8月垫江县规划局下发了《评审会议纪要》垫江规划纪要〔2011〕11 号文,原则上同意该工程设计方案。 2011年10月,项目业主委托重庆市涪陵地质勘察工程公司进行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在11月中旬我院收到业主提交的地勘资料后,开展了明月大道、明月大道B、C线连接道及明月大道延伸段的初步设计工作。为确保工程设计质量和设计进度,项目设计组根据各专业特点,在征求各专业设计意见后,对设计进度、设计内容、文件编制要求、主要技术标准、设计原则等进行统一的规定和要求,为在较短的设计周期内保质保量完成设计任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11年11月底提交了初步设计文件,2011年12月31日在重庆市设计院进行了初步设计评审,并顺利通过了评审。 2.4对初步设计审查意见的执行情况

道路设计说明书

说明书一、概述 1.1 项目概况 该公路路路线平、纵标准按农村公路,路基宽度4.5米(路基横断面布置为:左侧0.5米土路肩+3.5米(路面铺筑宽度)+右侧0.5米土路肩)。本次测量主线起点里程K0+000,位于昌都市丁青县色扎乡贡桑村境内,终点里程为K11+163.166,支线终点里程K1+005.268,共计12.168公里。 1.2 设计依据 1.我公司与丁青县交通运输局签订的设计合同; 2.交通运输部关于推行农村公路建设“七公开”制度的意见及交通运输部关于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的意见——交公路发【2015】73号; 3.《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公路部分); 4.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范、规程以及现行有关法律、法规等; 5. 有关规划、地方人民政府的要求和意见。 6. 交通部《关于印发农村公路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交公路发[2004]372号)。 1.3 设计采用的技术规范 1)道路部分 (1)《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11); (2)《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 (3)《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JTG 17 D13-02-2013); (4)《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 (5)《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 F50-2011); (6)《道路交通标志与标线》(GB5786-2009); (7)《道路工程制图标准》(GBJ50162-92)。 2)桥梁工程 (1)《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D62-2004); (2)《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15); (3)《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 (4)《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 (5)《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 B02-01-2008)。 1.4设计采用的主要技术标准 (1)《关于印发农村公路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交公路发〔2004〕372号); (2)《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办法》(交通部令2006年第3号); 1.5测设经过 西安中交公路岩土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承接勘察设计任务之后,立即成立了项目处,制定了施工图测设《勘察设计作业指导书》,同时按规范、合同要求进行各项测设工作。本项目为昌都市丁青县色扎乡贡桑村公路改建工程,全长12.168Km。于2016年4月下旬完成外业测量工作,同时对施工图设计外业勘察成果进行了现场外业验收,对路线走向无异议,基本同意路线布设方案。根据外业资料、外业验收意见,我公司对路线方案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分析、现场核对,并进行了局部修改、调整优化,确定了最终的施工图设计路线方案。至2016年月五上旬完成施工图设计全部工作。 1.6本项目主要工程规模 表1-1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序号指标名称单位数量备注 1 公路等级级农村公路 2 设计速度公里/小时15 3 路线总长公里12.168 4 拆迁建筑物平方米 5 占用土地亩82.13 6 预算总额万元 7 平均每公里造价万元 8 路线增长系数% 9 平曲线最小半径米/个15/3 10 最大纵坡%/处10.489/1 11 路基宽度米 4.5

道路工程设计说明

设计说明书 一、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县**镇**村道路工程,道路线路总长为160;道路路宽为15m。 受**人民政府的委托,我院经过多次现场踏勘并深入研究及后现完成了本项目施工图设计。 二、主要技术标准 1.道路等级:支路。 2.路面类型:沥青混凝土路面 3.计算行车速度:20km/h。 4.路面设计使用年限:10年; 5.路面荷载等级:BZZ~100 6.地震基本烈度:6度。 7.道路红线宽度: 本工程K0+000~K0+160道路红线宽度15m,横断面布置为:15m=3.5m(人行道)+8m (车行道)+3.5m(人行道)。 三、设计依据 1、委托书及设计合同。 2、《**县县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 3、《**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8~2030) 4、建设部《关于颁布〈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的通知》(建质[2004]16号); 5、《**省市政工程计价定额》(2004版) 四、采用主要技术标准 1、国家标准 (1)《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 (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3)《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 2、行业标准 (1)《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 (2)《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2012) (3)《城市桥梁设计规范》 (CJJ11-2011) (4)《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 (CJJ193-2012) (5)《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 169-2012) (6)《城镇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 37-2012) (7)《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 (CJJ 45-2006) (8)《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 (9)《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 (JTG D60-2004) (10)《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 ) (11)《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 004-89) (12)《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J/TB02-01-2008) 项目号:2015-DS-030 分项号: DL-03 日期:2015.06 **设计有限公司 Guiyang Architectural Design & Surveying Prospectingv CO.,Ltd

市政道路施工组织设计编制说明

市政道路施工组织设计 第一篇编制说明和依据 (一)重庆市空港新城Z14线B段道(K0+033.286-K0+407.5)工程招标书。 (二)中国机械工业第三设计研究院设计的重庆市空港新城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重庆市空港新城Z14线B段道路 (K0+033.286-K0+407.5)工程道路,给排水,电、气工程施工图纸。(三)国家现行交通设施、市政安装工程施工与验收规范及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第二篇工程概况 重庆市空港新城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重庆市空港新城Z14线B段道路(K0+033.286-K0+407.5)工程位于重庆市空港新城区,起

始桩号K0+033.286-K0+407.5,本标段全长374.214米,该工程为重庆市空港新城区内城市支道,标准路幅宽16米,其中车行道宽12米。两侧人行道各宽2米。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就绪,根据深圳市建筑工程招投标暂定办法规定实行公开招标,择优选取施工单位进行工程施工。工程有关施工图已由深圳南油工程设计有限公司设计完成。现场已具备施工条件。 第三篇施工进度计划 按招标文件要求,本工程工期为120日历天,有效工期从业主签发的开工通知第二天算起。 第四篇施工平面图布置 1. 根据本工程规模、施工进度计划、高峰期施工人数,结合现场实际,在现场红线用地范围内和少部分红线外布置生产临时设施、生活临时设施、临时道路以及施工和生活用水、用电管线。 2. 施工大临设施设于甲方指定的空置位置上。生活区面积为1200m2。房屋布置及面积详见施工总平面布置图。 3. 由于本工程主要结构部分采用商品混凝土(垫层除外),现场砼部分数量不大,现场设400公升砼搅拌机一台,二台200公升砂浆搅拌机。预制构件制作区、水泥稳定石粉渣拌和站,设于甲方指定红线范围内空置位置上。砼搅拌机和砂浆搅拌机位置随施工进度需要灵活移动。生活及施工区用水、用电从现场甲方指定接口位置接出(详见施工总平面布置图)。 4. 施工总平面管理

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 (2015)

3 初步设计 3.1 目的与要求 3.1.1 除步设计阶段的目的是基本确定设计方案。必须根据批复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测设合同的要求,拟定修建原则,选定设计方案、拟定施工方案,计算工程数量及主要材料数量,编制设计概算,提供文字说明及图表资料。经审查批复后的初步设计文件,则为订购主要材料、机具、设备,安排重大科研试验项目,联系征用土地、拆迁,进行施工准备,编制施工图设计文件和控制建设项目投资等的依据。 采用三阶段设计时,经审查批复的初步设计为编制技术设计文件的依据。 3.1.2 初步设计在选定方案时,应对路线的走向、控制点和方案进行现场核查,征求沿线地方政府、建设单位及规划、土地、环保等相关部门的意见,基本落实路线布设方案。对建设条件复杂地段的路线、路基、路面、特大桥、大桥、特长及长隧道、互通式立体交叉、服务设施,一般应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方案进行同深度、同精度的测设工作和方案比选,提出推荐方案。 3.1.3 初步设计应: 1 选定路线设计方案,基本确定路线位置; 2 基本查明沿线地质、水文、气候、地震、矿产、文物等情况; 3 基本查明沿线筑路材料的质量、储量、供应量及运输条件,并进行原材 料、混合料的试验; 4 基本确定路基标准横断面和高填深挖路基、特殊路基的设计方案及沿线 路基取土、弃土方案; 5 基本确定排水系统与支挡、防护工程的方案、位置、长度、结构形式和 尺寸; 6 基本确定路面设计方案、路面结构类型及主要尺寸; 7 基本确定特大、大、中桥桥位,设计方案、结构类型及主要尺寸; 8 基本确定小桥、涵洞等的位置、结构类型及主要尺寸; 9 基本确定隧道位置、设计方案、结构类型及主要尺寸; 10 基本确定路线交叉的位置、形式、结构类型及主要尺寸; 11 基本确定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各项工程的位置、形式、类型及主要尺寸; 12 基本确定改(扩)建工程施工期间的交通组织方案; 13 基本确定环境保护措施与景观设计方案;

1交通工程的设计说明书(施工图的设计)

交通工程设计说明书 1 工程概述 空港大道南起黄石东路,连接现状云城西路,北至106国道,全长约6公里。 本项目为空港大道(黄石东路-109国道)工程北段,工程南起于规划七路地铁检修段下沉道路,北止于106国道。主线长337.074m,城市主干道标准,设计速度为60km/h,道路标准红线宽度为43.5m,双向8车道;左辅道长384.171m,右辅道长397.542m,城市次干道标准,设计速度为40km/h,,道路标准红线宽度为45.6m,双向4车道。 项目地理位置图 2 本次设计采用的规范和标准 1、《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2、《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第1部分:总则》GB 5768.1-2009。 3、《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第2部分:道路交通标志》GB 5768.2-2009。 4、《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第3部分:道路交通标线》GB 5768.3-2009。 5、《路面标线用玻璃珠》GB/T 24722-2009。 6、《道路预成形标线带》GB/T 24717-2009。 7、《变形铝及铝合金化学成分》GB/T3190-2008。 8、《一般工业用铝及铝合金板、带材第1部分:一般要求》GB/T 3880.1-2006。 9、《一般工业用铝及铝合金板、带材第2部分:力学性能》GB/T 3880.2-2006。 10、《一般工业用铝及铝合金板、带材第3部分:尺寸偏差》GB/T 3880.3-2006。 11、《道路交通标志板及支撑件》GB/T 23827-2009。 12、《公路交通标志反光膜》GB/T18833-2012。 13、《道路交通信号灯》GB 14887-2003。 14、《道路交通信号灯设置与安装规范》GB 14886-2006。 15、《人行横道信号灯设置规范》GA/T851-2009。 16、《广州市道路交通管理设施设计技术指引》 17、《无障碍设计规范》GB 50763-2012。 18、《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2004。 19、《道路交通标志板及支撑件》GB/T 23827-2009。 20、《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 50220-95。 21、《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规范》GB 50647-2011。 22、《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 152-2010。 23、《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GB 50688-2011。 24、《公路养护安全作业规程》JTG H30-2015。 3 交通标线 3.1 设计原则 1、各标线的设置应符合《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第3部分:道路交通标线》(GB5768.3-2009)的要求。 2、标线用于管制和引导交通,应具有鲜明的确认效果。标线设置在路面上,应具有附着力强、经久耐磨、使用寿命长、耐候牲好、抗污染、抗变色等性能。同时,标线还应具有施工时干燥迅速、施工方便、安全性能好等性能。在夜间,标线应具有良好反光效果,对行驶车辆的诱导有重要作用。 3、除减速标线外,一般热熔型涂料的冷膜厚度为1.8±0.2mm。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