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盘点明朝16位皇帝:崇祯煤山自缢明朝灭亡

盘点明朝16位皇帝:崇祯煤山自缢明朝灭亡

盘点明朝16位皇帝:崇祯煤山自缢明朝灭亡
盘点明朝16位皇帝:崇祯煤山自缢明朝灭亡

明朝十六帝

1644年4月23日(明崇祯17年3月17日),李自成的义军在隆隆的炮声中攻城更急。傍晚时分,守城总管、宦官曹化淳打开彰仪门(今广安门)献城投降,义军进占外城。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位宦官竟是崇祯最信赖的重臣。

24日,看到大势已去的崇祯,让永王和定王两个皇子化装成平民,逃出了紫禁城,并命令周皇后自杀。接着,他又冲进宁寿宫,亲手杀死了亲生女长平公主和昭仁公主。在昏暗的夜色中,他带着一批太监冲出宫门,逃命去了。他们出东华门,至朝阳门,又奔安定门……在城内兜了一圈,都被他的臣僚挡了回来,只得重返宫中。

25日凌晨,崇祯帝登上钟楼,鸣钟召集百官,但无一人前来。众叛亲离的崇祯帝与宦官王承恩一起溜出紫禁城,登上了后面的万岁山(今景山)。三天后,人们在寿皇亭发现了崇祯的尸体。只见崇祯乱发覆面,一只脚光着,与王承恩相对缢死。有人不忍目睹此惨状,遂将他葬在了3个月前死去的田贵妃墓中——即现在的思陵。就这样,明朝的统治覆灭了。

本网为各位网友盘点明朝16位皇帝。其中不包括明太祖朱元璋追尊的德祖、懿祖、熙祖、仁祖;明世宗朱厚熜追尊的睿宗;以及南明时期的隆武帝、弘光帝、永历帝等。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字国瑞。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濠州钟离人。明朝开国皇帝。幼时甚贫困,曾为地主放牛。至正四年,入皇觉寺。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暴政,至正十六年(1356年)诸将奉朱元璋为吴国公。元至正十六年(1356),攻占集庆路后改为应天府。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后,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后结束了蒙元在中国的统治。

先后平定四川、广西、甘肃、云南等地,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为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洪武十三年(1380年),诛杀丞相胡惟庸,废丞相。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三司分掌权力。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于南京,享年71岁,庙号太祖,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南京明孝陵。

明惠帝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明朝第二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懿文太子朱标第二子,年号“建文”,在靖难之变后下落不明。时驸马都尉梅殷在军中,从黄彦清之议,为发丧,追谥孝愍皇帝,庙号神宗,壬午以后谥不行,至南明弘光元年七月,以与显皇帝庙号复,改上庙号惠宗,谥号为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

清朝乾隆元年上谥号为恭闵惠皇帝,后世一般以其年号而称建文帝。

明成祖朱棣(1360-1424年),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于应天,时事征伐,受封为燕王,后发动靖难之役,起兵攻打侄儿建文帝。1402年夺位登基,改元永乐。他五次亲征蒙古,巩固了北部边防,维护了中国版图的统一与完整。多次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外友好往来。

编修《永乐大典》,疏浚大运河。1421年迁都北京,对强化明朝统治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在位期间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史称“永乐盛世”。他一生文治武功赫赫。然而他多疑好杀,在靖难之役后将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建文帝亲信诛杀并灭门,耿炳文、盛庸、铁铉等众多建文旧臣旧将被处死或受到迫害自杀身亡,后来又杀了解缙等大臣,他去世后有16妃和数百宫女生殉,遭到后世诟病。

原庙号太宗,后由明世宗改为成祖,谥号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葬于十三陵之长陵。

明仁宗朱高炽(1378年-1425年),明代第四位皇帝,明成祖朱棣长子。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登基,次年改元“洪熙”。他生性端重沉静,言行识度,喜好读书。由于他的儒雅与仁爱深得皇祖父朱元璋的喜爱。但身形较胖,导致身体较弱。在位期间发展生产、与民休息,为“仁宣之治”打下基础。

于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暴死,在位仅十月,终年47岁。庙号仁宗,谥号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葬于十三陵献陵。

明宣宗朱瞻基(1398年-1435年1月31日)汉族,明朝第五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炽长子,幼年就非常受祖父与父亲的喜爱与赏识。永乐九年(1411年)被祖父明成祖朱棣立为皇太孙,数度随成祖征讨蒙古。洪熙元年(1425年)即位。宣德元年(1426年)平定汉王朱高煦叛乱,他和其父一样,比较能倾听臣下的意见,听从阁臣杨士奇、杨荣等建议。明宣宗当政十年,重点在治理内政方面。主动从交阯撤兵,节省了财力,减轻了人民的负担,促进了中国各族人民与交阯的交流。派遣郑和第七次下西洋。

宣宗整顿统治机构,在用人方面限制入仕人数,实行保举和欠任。宣宗实行了一些减轻民困的措施。宣德帝又是一个喜欢射猎、美食、斗促织(蟋蟀)的皇帝。宣德十年(1435年),朱瞻基死于乾清宫,时年38岁,谥号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庙号宣宗。葬北京昌平景陵。

明英宗朱祁镇(1427年11月11日—1464年2月23日),明朝第六位皇帝。明宣宗长子。9岁即位,年号正统。即位初大事权归太皇太后张氏,以三杨主持政务,继续推行仁宣朝各项政策,社会经济有所发展。张氏死后,三杨去位,宠信太监王振,振遂广植朋党,启明代宦官专权之端。十四年,瓦剌入犯,听从王振之言亲征,抵土木堡兵败被俘。郕王朱祁钰被拥立为帝,改元景泰。

元年(1451年),英宗被释回京,软禁于南宫。八年,石亨等发动夺门之变,英宗复位,改元天顺。庙号英宗,谥号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死后葬于十三陵之裕陵。

明代宗朱祁钰(1428年-1457年),明朝第七位皇帝。明宣宗朱瞻基皇二子,明英宗朱祁镇弟,明英宗被蒙古瓦刺军俘去之后继位,重用于谦等人组织北京城保卫战,打退了瓦剌的入侵。即位后整顿吏制,使吏治为之一新。英宗放回后被其冷落对待,这是他政治上的一大败笔。在位8年,病中因英宗复辟被废黜软禁而气死,终年30岁。

宪宗时尊其谥号为恭仁康定景皇帝。葬于北京市郊的金山口,明朝诸藩王的墓地。南明时加谥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显德崇孝景皇帝,庙号代宗。

明宪宗朱见深(1447年12月9日—1487年9月9日),明朝第八位皇帝。明英宗长子。初名朱见浚。景泰三年(1452年)被废为沂王,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又被立为皇太子,改名朱见深。于天顺八年(1464年)登基,年号成化。初年为于谦平冤昭雪,恢复景帝帝号,又能体谅民情,励精图治。

在位末年,好方术,终日沉溺于后宫与比他大19岁的万贵妃享乐,并宠信宦官汪直、梁芳等人,以至奸佞当权,西厂横恣,朝纲败坏。成化二十三年八月(1487年)驾崩,时年41岁。庙号宪宗,谥号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葬于十三陵茂陵。

明孝宗朱祐樘(1470年7月3日—1505年5月7日),明朝第九位皇帝,明宪宗第三子,生母孝穆纪太后。在位期间,即位后努力扭转宪宗时朝政腐败状况,驱逐奸佞,勤于政事,励精图治,驱除宫内奸臣,任用王恕、刘大夏等为人正直的贤臣,使明朝再度中兴并发展为盛世。史称“弘治中兴”。

一般人都想象不到,明朝非常先进与开放

一般人都想象不到,明朝非常先进与开放.txt41滴水能穿石,只因为它永远打击同一点。42火柴如果躲避燃烧的痛苦,它的一生都将黯淡无光。一般人都想象不到,明朝非常先进与开放 现在很少人知道并相信,在明朝中后期,中国就已经开始了近代化!满人入主中原打断了这一历史进程,耽误中国整整300年。 一般人都想象不到,明朝非常先进与开放,在许多方面不仅不落后于西方,而且还居于世界领先水平。 首先,我们先看明朝的精神文明: 明代的中国,在伏尔泰眼中是西方学习的榜样。那时的皇帝似乎不很勤政,但良好的体制和各级官僚很好地维持着帝国的运转。那时的知识分子也不再仅仅是皇权的依附物,而把书院作为抗争的阵地,并敢于在朝堂上与皇帝据理力争,而且象王夫之、唐甑这样的学者则开始关注人权等问题。中国全境亡于蒙古的痛苦经历和关外落后民族的不断侵扰,也使得知识分子开始把目光投向“民族国家”的构建问题。书院的广泛分布、生活的富足、教育的普及,使得各种学术活动遍地开花,也使得更多的中国人有条件与同期脱离了宗教束缚的西方人一样思考着人性问题。那时,以中原华夏贵胄自居的明代知识分子,是自信的,也是开放的,从皇帝到各级官僚,再到一般知识分子,对西方先进技术的掌握和引进抱着热忱的欢迎态度。以往被看得很低的“奇淫技巧”,在明代也获得了广阔的生存空间,当时中国人的思想自由和创造力都极其惊人。 1、在政治思想上,许多思想家都把思想锋芒都达到了“民权”高度。王夫之提出了虚君立宪思想,他说:“预定奕世之规,置天子于有无之处”,“以法相裁,以义相制,……有王者起,莫能易此”。宪法高于一切,即使天下再易手,新的“王者”也不能轻易改变宪法。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即使今天,这样的道理又有几人知道?黄宗羲则怒批君主专制: 东林党领袖顾宪成则提出:“天下之是非,自当听之天下”,如此明确的舆论监督思想,今天又有几人知道? 2、在人文思想方面,明朝思想家们普遍主张以人为本,张扬个性。王阳明说:“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王艮说:“知得身是天下国家之本”。汤显祖说:“天地之性人为贵,人反自贱者,何也。”陈确说:“天理正从人欲中见,人欲恰到好处,即天理也”。同时,他们都主张学术要冲破一切网罗,自由驰骋,即使孔子之言,也不能尽信。王阳明说:“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又说:“道,天下之公道也;学,天下之公学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而400多年后,中国还有“两个凡是”之论!真不可以道里计!唯物主义思想巨人王廷相还把“惟先儒之言是信”的教条主义者人嘲笑成“函关之鸡”,他说:“学者于道,不运在我心思之神以为抉择取舍之本,而惟先儒之言是信,其不为函关之鸡者几希”。冯梦龙在《广笑府叙》中说:“又笑那孔夫子这老头,你絮絮叨叨说什么道学文章,也平白的把好些活人都弄死了”,这样的话与鲁迅等启蒙精英在五四时期的言论岂不是如出一辙? 3、在经济思想方面,王夫之明确主张皇帝也不能侵犯私有财产:“王者虽为天地之子,天地岂得而私之,而敢谈天地固然之博厚,以割裂为己土乎”。他又指出人君也不能干涉经济自由:“人则未有不自谋其生,上之谋之,不如其自谋,上为谋之,且弛其自谋之心,

皇帝的庙号和谥号大有讲究

皇帝的庙号和谥号大有讲究。 庙号是皇帝死后于家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 庙号起源于商朝,最初只有四种庙号。创基立业曰“太”(太祖汤、太宗太甲)、功高者曰“高”(高祖王亥、高宗武丁)、世代祭祀曰“世”(世祖盘庚、世宗且甲)、中兴者曰“中”(中宗且乙),另外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给予祖 或宗的称号。 到汉朝时,给皇帝上庙号还是很慎重的,有许多皇帝死后没有庙号。魏晋南北朝 时期,庙号开始泛滥,到了唐朝,每个皇帝都有庙号了。 原本,所有皇帝都有都有谥号,但不一定有庙号,所以唐以前的皇帝大多称谥号,而唐朝之后,人们则习惯称皇帝的谥号。 谥号是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 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也就是说,谥号 不是只有皇帝才有。在这里只说一下皇帝的谥号。 在隋朝以前,皇帝谥号均为一字或二字,比如西汉的汉文帝、汉武帝,东汉的光 武帝等等。但是从唐朝开始,皇帝的谥号字数逐渐增加。唐玄宗李隆基将其先祖的谥 号都改为七个字,比如,李渊为“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李世民为“文武大圣大广 孝皇帝”。自此以后,皇帝谥号越加越长,清太祖努尔哈赤的谥号竟长达二十五个字——“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可谓奇葩。 谥号的用字,有特定的规范,不可随意用字,也不可对立谥之字任意解释。古人 专门制定了《谥法》,规定“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慈惠爱民曰文”,“威 彊敌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夸志多穷曰武”等等,根据皇帝在位时的表现来选择一 至几个字作为谥号。比如汉文帝,轻徭薄赋,使国家兴旺,开创“文景之治”,所以 谥号是“文”,他的庙号是“汉太宗”;汉武帝,派兵屡次大败匈奴,威彊敌德,所 以谥号是“武”,他的庙号则是“汉世宗”。 有一个皇帝的称呼很特殊,就是汉朝的开创者刘邦,我们现在习惯称之为“汉高祖”,他的庙号最初是“高祖”,汉景帝时改为“太祖”,谥号则是“高皇帝”,所 以后人对其正确的称呼应该是汉太祖或汉高帝,那为什么成了“汉高祖”呢?这是因 为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把刘邦写为“高祖”。这可不是司马迁写错了,而是因 为当时是汉武帝在位,汉武帝是刘邦的曾孙子,他按辈分称呼刘邦应该叫曾祖父,称 呼刘邦的爸爸刘太公为高祖父。但是当时还有个规矩——高祖是对先祖最上之尊称。 辈分不够但是他的功绩特别大,就可以尊称为高祖。比如,周康王在祭奠时就把自己 的祖父和曾祖父(周武王和周文王)统称为高祖。汉武帝称刘邦为高祖,就是表达自 己的尊敬。皇帝就是国家的代表,司马迁是朝廷的史官,所以按照汉武帝的称呼,把 刘邦尊称为“高祖”。到了东汉,班固写《汉书》的时候就改成了“高帝”。

崇祯皇帝

中 国 古 代 帝 王 作 业 专业:历史学 年级:2012级 班级:历史学(2)班 姓名:宋可伟 学号:1211114170

大明帝国的悲歌 ——亡国之君朱由检摘要:崇祯皇帝是一位勤政的皇帝,他除魏忠贤阉党,重用袁崇焕,他的措施给了岌岌可危的大明帝国以希望的曙光,但是他的性格让他最终没能成为“中兴之主”。他留给我们的是深深地思考和遗憾,人们对他有誉有毁,但历史还是留下他的痕迹的,这位并非亡国之君的亡国之君是一个悲剧。他的经历留给我们很多思考。 关键词:崇祯,勤政,“中兴”,阉党,袁崇焕,李自成,亡国 一.坎坷的童年经历 明思宗朱由检(1610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明朝第十六位皇帝,明朝亡国之君。“庄烈愍皇帝,讳由检,光宗第五子也,万历三十八年十二月生。母贤妃刘氏,早薨”○1,明熹宗异母弟,他的年号是崇祯,因此人们习惯称他为崇祯皇帝。他的父亲明光宗朱常洛是不受他皇祖父万历皇帝的喜欢,他的母亲又是出身卑贱的一位宫女,在他五岁时,他的母亲因罪被他父亲杖毙。因此他的童年很坎坷。之后,朱由检交由庶母西李抚养。数年后西李生了女儿,照管不过来,改由另一庶母东李抚养至成人,但不久东李也抑郁而终。他十岁时,他的的祖父和父亲就在同一年去世,年幼失去双亲。“天启二年,封信王。六年十一月,出居信邸”○2。 由于他小时生活在宫廷里,目睹了宫廷尔虞我诈的生活,这就慢慢养成了他谨慎的性格。因此,他不敢吃宫里的东西,特别是对当时把持朝政魏忠贤更是提防。 二.临危受命“中兴”曙 天启七年,熹宗病危,由于他没有子嗣,就召见朱由检入朝,遗命继承皇位,“明年八月,熹宗疾大渐,召王入,受遗命。丁巳,即皇帝位。大赦天下,以明年为崇祯元年”○3。他从他哥哥接过的是一个自然灾害严重、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满清王朝虎视眈眈的一个危机重重的烂摊子。那么他即位后,采取一些列措施来拯救已经日薄西山的明王朝,他会采取何种措施来拯救明王朝呢? (一)除阉党明朝政

明朝历代皇帝列表简介

明朝历代皇帝列表简介 欧阳学文 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一说亡于1683年)是中国历史上承元朝、下启清朝的朝代。1368年朱元璋灭元称帝,国号大明,历十二世,传十六帝。以汉族为主推翻蒙古族统治者而建立起来的汉族复兴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君主制王朝。明朝皇帝,则是指由明太祖朱元璋开始,直至明思宗朱由检共16位。

1、太祖朱元璋(13281398)年号“洪武”1368年称帝,在位31年。 太祖朱元璋,安徽凤阳人,公元1368年8月,由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在大将徐达、常遇春等人的指挥下一举攻陷元大都北京,宣告了元朝的灭亡。同年,朱元璋在建康(今南京)称帝,改元洪武,建立了明王朝,朱元璋是为明太祖。他死于1398年,时年71岁。 2、惠帝朱允炆(13771402)年号“建文”1398年即位,在位5年。 明惠帝朱允炆,明朝无谥,清乾隆元年追谥「恭闵慧皇帝」,史籍称为建文帝。性寡断。惠帝,太祖孙,皇太子朱标的次子,朱元璋在世时,大封王室,20多个儿子均封为亲王,分驻各地,惠帝登基后,进行削藩,以统一军事,惹恼诸王,燕王朱棣其兵北京,1402年攻入南京,惠帝一说被烧死,一说外逃。

3、成祖朱棣(13601424)年号“永乐”1402年即位,在位23年。 成祖朱棣,朱元璋的第四子,朱棣以入京除奸为名,发动了“靖难之役“。经过四年的战争,在1420年打败惠帝统治集团,夺取了明朝政权,建元永乐,是为明成祖。1421年迁都北京,并下令编纂了《永乐大典》。死于1424年,时年65岁。 4、仁宗朱高炽(13781425)年号“洪熙”1424年即位,在位1年。 仁宗,明成祖长子,仁宗政治比较清明,采取一些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在位1年,死于1425年,时年48岁。 5、宣宗朱瞻基(13981435)年号“宣德”1425年即位,在位11年。 宣宗,仁宗长子,他和其父一样,比较能倾听臣下的意见与仁宗并称“仁宣之治”,宣宗时君臣关系融洽,经济也稳步发展。宣宗死于1435年,时年38岁。 6、英宗朱祁镇(qí)(14271464)年号“正统”;“天顺”(14351449;14571464),在位23年。 英宗,宣宗长子,即位时才9岁,被宦官王振专权,1449年,瓦喇大举南侵,王振惬英宗亲征,英宗被俘,史

明清皇帝年号庙号谥号年代对照表.

姓名庙号谥号父亲年号开始年结束年 朱元璋明太祖高朱五四洪武13681398朱允炆明惠宗让朱标建文13691402朱棣明成祖文朱元璋永乐14031424朱高炽明仁宗昭朱棣洪熙14251425朱瞻基明宣宗章朱高炽宣德14261435朱祁镇明英宗睿朱瞻基正统14361449朱祁钰明代宗景朱瞻基景泰14501457朱祁镇明英宗睿朱瞻基天顺14571464朱见深明宪宗纯朱祁镇成化14651687朱祐樘明孝宗敬朱见深成化14881505朱厚照明武宗毅朱祐樘正德15061521朱厚熜明世宗肃朱佑杬嘉靖15221566朱载垕明穆宗庄朱厚熜隆庆15671572朱翊钧明神宗显朱载垕万历15731620朱常洛明光宗贞朱翊钧泰昌16201620朱由校明熹宗悊朱常洛天启16211627朱由检明思宗愍朱常洛崇祯16281644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清太祖高塔克世天命16161626爱新觉罗皇太极清太宗文努尔哈赤天聪16271636爱新觉罗皇太极清太宗文努尔哈赤崇德16361643爱新觉罗福临清世祖宪皇太极顺治16441661爱新觉罗玄烨清圣祖仁福临康熙16221722爱新觉罗胤禛清世宗章玄烨雍正17231735爱新觉罗弘历清高宗纯胤禛乾隆17361795爱新觉罗颙琰清仁宗睿弘历嘉庆17961820爱新觉罗旻宁清宣宗成颙琰道光18211850爱新觉罗奕詝清文宗显旻宁咸丰18511861爱新觉罗载淳清穆宗毅奕詝同治18621874爱新觉罗载湉清德宗景奕譞光绪18751908爱新觉罗溥仪(无)废载沣宣统19091912

陵墓 孝陵 待定 长陵 献陵 景陵 裕陵 景泰陵 裕陵 茂陵 泰陵 康陵 永陵 昭陵 定陵 庆陵 德陵 思陵 福陵 昭陵(北陵)昭陵(北陵)孝陵(东陵)景陵(东陵)泰陵(西陵)裕陵(东陵)昌陵(西陵)慕陵(西陵)定陵(东陵)惠陵(东陵)崇陵(西陵)无(西陵)

明朝历代皇帝简介

明朝历代皇帝简介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承元朝、下启清朝的朝代1368年朱元璋灭元称帝,国号大明,历十二世,传十六帝明太祖(洪武)明惠帝(建文)明成祖(永乐)明仁宗(洪熙)明宣宗(宣德)明英宗(正统/天顺)明代宗(景泰)明宪宗(成化)明孝宗(弘治)明武宗(正德)明世宗(嘉靖)明穆宗(隆庆)明神宗(万历)明光宗(泰昌) 明熹宗(天启)明思宗(崇祯) 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一说亡于1683年)是中国历史上承元朝、下启清朝的朝代,是以汉族为主推翻蒙古族统治者而建立起来的汉族复兴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君主制王朝。而明朝皇帝,则是指由明太祖朱元璋开始,直至明思宗朱由检共16位明朝皇帝。 太祖朱元璋(1328-1398)年号“洪武”1368年称帝,在位31年。 1368年建立明朝,定都南京,死于1398年,时年71岁。 惠帝朱允炆(1377-1402)年号“建文”1398年即位,在位5年。 明惠帝朱允炆,明朝无谥,清乾隆元年追谥「恭闵慧皇帝」,史籍称为建文帝。性寡断。 惠帝,太祖孙,皇太子朱标的次子,朱元璋在世时,大封王室,20多个儿子均封为亲王,分驻各地,惠帝登基后,进行削藩,以统一军事,惹恼诸王,燕王朱棣其兵北京,1402年攻入南京,惠帝一说被烧死,一说外逃。 成祖朱棣(1360-1424)年号“永乐”1402年即位,在位23年。 成祖朱棣,朱元璋的第四子,1420年推翻明惠帝自立,1421年迁都北京,并下令编纂了《永乐大典》。死于1424年,时年65岁。 仁宗朱高炽(1378-1425)年号“洪熙”1424年即位,在位1年。 仁宗,明成祖长子,仁宗政治比较清明,采取一些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在位1年,死于1425年,时年48岁。 宣宗朱瞻基(1398-1435)年号“宣德”1425年即位,在位11年。

庙号、谥号、帝号、年号

庙号、谥号、帝号、年号 庙号与谥号都是在帝王死后才有的。我国古代帝王死后,往往要在太庙里立一个庙室,供后人祭祀,并给每个庙室取一个名号,这就是庙号。庙号起源于商代,秦王朝是一个短命的王朝,秦始皇死后还没有来得及立庙室,秦王朝就灭亡了,秦朝没有庙号。不是每个帝王都有庙号,一般是那些具有杰出贡献的帝王,后人才会为其立庙供奉,才有庙号。自汉以后,庙号有一些约定俗成的不成文规则,一般开国者大多称太祖、高祖或世祖,以后的称太宗、高宗、世宗、英宗、中宗等。 古代帝王死后,后继者往往要同大臣们共同讨论,根据其生前品行,给予一种特殊的称号,这就是谥号。谥号起起周初,文王、武王、武帝都是谥号,谥号以褒扬的字眼为主。秦朝始皇帝废除谥法,规定自其以后以二世、三世乃至万世为号,但王朝太短命了,汉朝又恢复了谥法,谥号开始的时候只有帝王有,后来一些帝王为了笼络臣下,会赐予一些有过突出贡献的死去的大臣以谥号。谥号大体可分为美谥、恶谥、悯谥三大类。美谥有文、武、景、明、惠、平等,恶谥有灵、炀、厉、幽等,悯谥有哀、怀、愍等。 年号是帝王活着的时候就有的,有的皇帝只用一个年号(如明清时期),所以年号也有指称皇帝的作用。年号起始于汉武帝时候,他把自己即位的这一年称建元元年,自此开始到清宣统三年(1911年)两千多年间,除了一些短命皇帝或在位时间很短的以外,每一个皇帝都有自己的年号。而且无论是统一政权,还是割据政权,无论是农民起义政权还是少数民族政权,一旦称王称帝,都要建立年号。就连只做了83天皇帝的袁世凯也有一个“洪宪”的年号。有的皇帝一生中会用几个年号,变换年号叫改元,汉武帝在位54年,改元10次,武则天在位21年,改元16次,晋惠帝在公元304年一年中用了四个年号。年号一般是两个字,也有少数三四个的,最长的年号有六个字,帝王在挑选年号的用字时只会选用一些吉利字眼,因此历史上出现了大量重复使用的年号。明清之际的皇帝(除明英宗两度登位有正统、天顺两个年号外)都只用一个年号,如明神宗朱翊钧在位48年,只用一个“万历”年号,清圣祖玄烨在位61年,只用“康熙”年号,这样年号就成了明清帝王的一个别名。 电视剧康熙帝国中,孝庄太后自称自己孝庄,这是谥号,真是好笑!

明朝历代皇帝年号表

建文元年己卯建文二年庚辰建文三年辛巳建文四年壬午1399 1400 1401 1402 洪熙元年1425年

成化元年二年三年四年五年六年七年八年九年十年公元1465年1466年1467年1468年1469年1470年1471年1472年1473年1474年干支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成化十一年十二年十三年十四年十五年十六年十七年十八年十九年二十年纪年1475年1476年1477年1478年1479年1480年1481年1482年1483年1484年干支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成化二十一二十二年二十三年 纪年1485年1486年1487年 干支乙巳丙午丁未

正德元年二年三年四年五年六年七年八年九年十年西元1506年1507年1508年1509年1510年1511年1512年1513年1514年1515年干支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正德十一年十二年十三年十四年十五年十六年 西元1516年1517年1518年1519年1520年1521年 干支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

支 嘉 靖 十一年十二年十三年十四年十五年十六年十七年十八年十九年二十年 纪年1532年1533年1534年1535年1536年1537年1538年1539年1540年 1541 年 干 支 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 嘉靖二十一 年 二十二 年 二十三 年 二十四 年 二十五 年 二十六 年 二十七 年 二十八 年 二十九 年 三十年 纪年1542年1543年1544年1545年1546年1547年1548年1549年1550年 1551 年 干 支 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 嘉靖三十一 年 三十二 年 三十三 年 三十四 年 三十五 年 三十六 年 三十七 年 三十八 年 三十九 年 四十年 纪年1552年1553年1554年1555年1556年1557年1558年1559年1560年 1561 年 干 支 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 嘉靖四十一 年 四十二 年 四十三 年 四十四 年 四十五 年

明朝皇帝皇后谥号全表

大明皇帝皇后谥号全表 太祖_朱元璋: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太祖皇后_马氏:孝慈贞化哲顺仁徽成天育圣至德高皇后 兴宗_朱标:孝康皇帝(追封) 孝康皇后_常氏皇太后_吕氏 惠宗_朱允炆: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 惠宗皇后_马氏:孝愍温贞哲睿肃烈襄天弼圣让皇后 成祖_朱棣: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成祖皇后_徐氏:仁孝慈懿诚明庄献配天齐圣文皇后 仁宗_朱高炽: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 仁宗皇后_张氏:诚孝恭肃明德弘仁顺天启圣昭皇后 宣宗_朱瞻基: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 宣宗皇后_胡氏:恭让诚顺康穆静慈章皇后 宣宗皇后_孙氏:孝恭懿宪慈仁庄烈齐天配圣章皇后 宣宗皇后_吴氏:孝翼温惠淑慎慈仁匡锡天圣皇太后 英宗_朱祁镇: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 英宗皇后_钱氏:孝庄献穆弘惠显仁恭天钦圣睿皇后 英宗皇后_周氏:孝肃贞顺康懿光烈辅天承圣睿皇后 代宗_朱祁钰: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显德崇孝景皇帝 代宗皇后_汪氏:孝渊肃懿贞惠安和辅天恭圣景皇后 宪宗_朱见深: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 宪宗皇后_吴氏 宪宗皇后_王氏:孝贞庄懿恭靖仁慈钦天辅圣纯皇后 宪宗皇后_纪氏:孝穆慈慧恭恪庄僖崇天承圣纯皇后 宪宗皇后_邵氏:孝惠康肃温仁懿顺协天祐圣皇后

孝宗_朱佑樘:达天明道纯诚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 孝宗皇后_张氏:孝成靖肃庄慈哲懿扶天赞圣敬皇后 武宗_朱厚照: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 武宗皇后_夏氏:孝静庄惠安肃温诚顺天偕圣毅皇后 睿宗_朱祐杬: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检敬文献皇帝(嘉靖生父,追封)睿宗皇后_蒋氏:慈孝贞顺仁敬诚一安天诞圣献皇后 世宗_朱厚熜: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 世宗皇后_陈氏:孝洁恭懿慈睿安庄相天翊圣肃皇后 世宗皇后_张氏 世宗皇后_方氏:孝烈端顺敏惠恭诚祗天卫圣皇后 世宗皇后_杜氏:孝恪渊纯慈懿恭顺赞天开圣皇太后 穆宗_朱载垕:契天隆道渊懿宽仁显文光武纯德弘孝庄皇帝 穆宗皇后_李氏:孝懿贞惠顺哲恭仁俪天襄圣庄皇后 穆宗皇后_陈氏:孝安贞懿恭纯温惠佐天弘圣皇后 穆宗皇后_李氏:孝定贞纯钦仁端肃弼天祚圣皇太后 神宗_朱翊钧: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 神宗皇后_王氏:孝端贞恪庄惠仁明媲天毓圣显皇后 神宗皇后_王氏:孝靖温懿敬让贞慈参天胤圣皇太后 神宗皇后_郑氏:孝宁温穆庄惠慈懿宪天裕圣太皇太后 神宗皇后_李氏:孝敬恭顺荣庄瑞靖敬天光圣太皇太后 光宗_朱常洛:崇天契道英睿恭纯宪文景武渊仁懿孝贞皇帝 光宗皇后_郭氏:孝元昭懿哲惠庄仁合天弼圣贞皇后 光宗皇后_王氏:孝和恭献温穆徽慈谐天鞠圣皇太后 光宗皇后_刘氏:孝纯恭懿淑穆庄静毘天毓圣皇太后 熹宗_朱由校:达天阐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 熹宗皇后_张氏:孝哀慈靖恭惠温贞偕天协圣悊皇后 毅宗_朱由检: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 毅宗皇后_周氏:孝节贞肃渊恭庄毅奉天靖圣烈皇后

1644崇祯凄凉末路

1644崇祯凄凉末路 公元1644年的春节,是大明王朝崇祯皇帝一生中最暗淡无光的新年,元旦一大早京师大风呼啸,出现了罕见的沙尘暴,大风霾在古代星相术士眼中是边事刀兵大起的征象,乃大凶之兆。按照传统,皇帝要在这一天清晨接受百官的新年朝贺,崇祯强颜欢笑早早地来到皇极殿,元旦吉日出现这种景象,早已让崇祯心烦意乱。谁知,上朝的钟声敲响后,久久不见一个官员上朝,文武百官在新年的第一次早朝中集体迟到。 1644年的春节,作为帝国的最高统治者,崇祯比任何时候都真切地感受到,大厦将倾的悲剧已经成为不可挽回的事实。正月初九,一封通牒送到了紫禁城,在咄咄逼人的挑战书上,赫然写着大顺永昌年号,一直以来被崇祯视为流寇的李自成已经在春节那一天宣布建立大顺王朝,定都西安,改元永昌。 一天前,这位起义军领袖已经率军离开西安,挥师北上,三月十日是李自成给出的决战日期“自成伪牒兵部约战,言三月十日至。(《明史纪事本末》)”。李自成对大明振权的藐视,大大超乎崇祯的想象,如今他终于不得不面对这个残酷事实。当初为了混口饭吃而揭竿而起的起义队伍,已经不再是当年的流寇,他们的野心很大,甚至已经具备了推翻大明王朝的力量。 明朝政权低效无能的弱点再次暴露无疑,通牒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月,没有人能够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崇祯再也无法忍受坐以待毙,他要为自己找出一条活路。崇祯皇帝可以倚重的兵力原本有三支,一是吴三桂的辽东精锐,正守卫着明朝在关外最后一座城池;一支是湖北的左良玉军,骄横跋扈,却被李自成重重挫败;再一只便是陕西总督孙传庭统率的三边官兵,这是崇祯皇帝对付起义军的主力部队。然而正是这支朝廷劲旅,却在河南峡县被李自成全部歼灭。 为了保卫京师,除了抽调吴三桂的军队外,崇祯已别无他法。大概崇祯皇帝感到无兵可用了,所以被迫拆东墙补西墙,挖肉补痈,自己挖一块好肉去补这个烂的,烂的没补好,肉也挖掉了。 1642年3月,明与清在关外的一场关键性战役松锦之战尘埃落定,锦州等边防忠贞相继陷落,大明王朝苦心经营十余年的宁锦防线终于被攻破,宁远成为明朝在山海关外的最后一座堡垒。 要调动吴三桂的军队,就意味着要放弃宁远,宁远是山海关外的一个最重要的军事重镇,从内阁首辅开始到兵部尚书,都不愿意承担责任,因为皇帝也不愿意直截了当来讲这个话,他也知道后果,就是放弃山海关外的大片领土,历史上要留下一个污名。 吴军入关,放弃宁远,也就意味着山海关外的所有土地将全部落入清军之手。上至崇祯皇帝,下至朝廷要员,谁也不愿意承担弃地入关的万世骂名。

历代皇帝庙号、谥号、年号、陵号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可以作为表示年份)。一般由皇帝发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历代帝王凡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要事,都要更改年号。我们所熟知的开元、贞观、乾隆等都是年号。 庙号是东亚地区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起源于重视祭祀与敬拜的商朝。 隋以前,并不是所有君王都有庙号,如果每个君王的庙都留下,数代之后为数众多的家庙会有祭祀上的困难。而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就会特别追上庙号,以示永远立庙祭祀之意。

有的君主死后,会有多个庙号,庙号并不唯一,这是追尊、改谥等原因造成的。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太祖、高祖、世祖、圣祖、太宗、高宗、显宗、肃宗等。 谥号分为官谥和私谥两大类。古代东亚(包括中国、朝鲜、越南、日本)帝王及其后妃、诸侯、臣僚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内务府根据其生前事迹与品德,而给予他一个中肯的称号。 所谓谥号,就是用一两个字对一个人的一生做一个概括性的评价,算是盖棺定论。像文、武、明、睿、康、景、庄、宣、懿都是褒谥,惠帝都是些平庸的,如汉惠帝、晋惠帝都是没什么能力的,质帝、冲帝、少帝

(后人称呼,不是正式的谥号)往往是幼年即位而且早死的,厉、灵、炀都是恶谥,哀、思也不是好词,但还有点同情的意味,一般用作朝代中后期君主,如明末崇祯皇帝追谥为思宗。政变中被推翻的称废帝(后人称呼,不是正式的谥号)。亡国君主称末帝。另外孙权是个特例,他的谥号是大帝,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 皇帝的称呼往往和年号、谥号和庙号联系在一起,唐高祖就是庙号,隋炀帝就是谥号,乾隆皇帝就是年号。一般最早的皇帝谥号用得多,后来庙号多,明清则往往年号更深入人心 陵号,历代已故帝王及其后妃所葬陵墓的称号,如唐太宗的昭陵,唐高宗的乾陵,汉武帝的茂陵,明代的十三陵。陵号有时也用来指代过世皇帝,一般用于本朝。最早产生于战国时期,例如赵肃侯十五年的起寿陵.秦朝的帝王没有陵号,汉代以后陵号得到了普及,但是元朝的皇帝们既没有陵墓更没有陵号.

崇祯皇帝的性格缺陷与帝国的灭亡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第12卷 总第50期) Journal of Inne r Mongoli a Agric ul tura l Unive rsit y(Soc ia l Sc ie nce Edi tio n)No.2 2010(Vo l.12 Sum No.50) 崇祯皇帝的性格缺陷与帝国的灭亡 * 秦爱叔 (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摘 要:明朝的灭亡有着许多的原因,其中天灾人祸、内忧外患一起冲击着病入膏肓的农耕帝国,使它轰然崩溃,惊诧之余,人们不禁要问:一个世界上最强大的明帝国在经历了二百七十六年之后为何亡于一群小民之手?个中原因太多。但有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崇祯的性格缺陷与大明帝国的灭亡有着重要的关联,崇祯的刚愎自用,猜忌多疑,嗜杀成性直接摧残了帝国的肌体,使它丧失了许多为王朝拼死效力的文臣武将,加速了帝国的灭亡,这即是帝国的悲哀,也是崇祯本人的悲剧,本文就这些主要性格缺陷做一探讨。 关键词:崇祯;性格缺陷;刚愎自用 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458(2010)02-0332-02 一、引言 崇祯皇帝,是为明思宗,明光宗第五子,天启皇帝朱由校同父异母的胞弟,生于万历三十八年(1610)十二月二十四日,自尽于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九日,享年三十五虚岁,实足年龄三十三周岁,在位十七年,他的自杀标志着大明王朝的灭亡。接着李自成进京,紫禁城易主,全国又开始了满清王朝的统治,大明帝国的灭亡留给了后人无限的思考:为何大明王明没有亡于私敛巨额财富,殆政荒政的万历皇帝,也没有亡于数年上朝从不说话如同哑巴,昏庸懦弱的木匠皇帝明熹宗,而亡于十七年来宵衣旰食,勤政节俭的崇祯皇帝?这究竟又是何种原因? 明史 说: 明之亡实亡于神宗 ,明清史一代宗师孟森在 明清史讲义 中也说: 熹宗,亡国之君也,而不遽亡,祖泽犹未尽也,思宗而在万历之前,非亡国之君也,在天启之后,则必而亡矣。 这种鞭辟入里的分析,既揭示了历史的真相,也反映了历史的无情,让非亡国之君的朱由检上演了一幕亡国的悲剧。但作为一国之君,如果他能高瞻远瞩、运筹帷幄,正确而有效地驾驭群臣,虚怀若谷地听取臣下意见,果断而理智地处理朝政决策,是足以能力挽狂澜扶大厦而不倾的,即使重振大明,消除内患,平定外忧也不是没有可能,但他刚愎自用、猜忌多疑、刻薄寡恩、苛察残暴,出尔反尔,正是由于这些性格上的缺陷,导致在处置一些重大问题时连连失误,加之当时天灾人祸,农民起义,满族入侵各种外忧内患一齐冲击着病入膏肓的明王朝,灭亡也就不可避免,亡国之君,难辞其咎,虽然他口口声说自己不是亡国之君,但明王朝的确是亡于他手,不论怎样说他对此应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下文就崇祯帝的性格缺陷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作一分析,论述中难免挂一漏万,如有不正之处,诚请方家斧正。 二、刚愎自用,独断专行 我们说他刚愎自用,从下列事迹就可看出端倪: (1)崇祯即位伊始,太监魏忠贤权势熏天,天下侧目,崇祯能审时度势,不动声色,将客魏阉党集团一网打尽,并钦定逆案,永不叙用阉党成员,此举使天下人心大快,臣民欣欣望治,正因如此,使他对自己无上的权力有了新的认识:权势如日中天的魏氏也不过尔尔,何况其他大臣!这就助长了他的骄逸之气,认为天下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之中,对大臣的意见往往不予理会,独断专行。正如清乾隆时的大学士全祖望所说: 庄烈之明察济以忧勤,其不谓以亡国之君,固也,性愎而自用,怙前以往,则亦不能辞亡国之咎者。 [1]另有,五省总理卢象升,善于骑射,精通韬略。与洪承畴合力进剿,全歼闯王高迎祥主力骑兵,战功显赫,但卢的主力属于北京骑兵,惯于在平原驰骋,不善山地作战,当江北、河南的各部农民军进入河南、湖广边境的大山之中时,崇祯命其入山进剿,因大山绵亘,骑兵无法施展,全靠步兵攀援,行进异常缓慢,使卢象升陷于窘境,卢向明廷请求收回成命,但崇祯限令在五个月内荡平 流寇 ,全不听臣下申辩。陕西巡抚孙传庭胸怀大志,沉毅多谋,是朝廷一员不可多得的战将,与洪承畴东西夹击,俘获闯王高迎祥,重创李自成,正在十年 安内 可望成功之时,形势突变,清军突破长城要塞大举南下,崇祯在 攘外 与 安内 的两难选择中把孙、洪调离陕西战场,孙传庭据理力争,但崇祯固执己见,把孙传庭硬从 安内 战场调到 攘外 战场,这在战略上犯了一个重大的错误。以当时之政治环境而言, 安内 更比 攘外 重要,如此调离,致使李自成得以喘息逃脱而东山再起,数年围剿之功毁于一旦。因而孙拒不受命,以有耳聋为由不予就任,崇祯派巡按御使杨一俊核实,杨核实相告确有耳聋并非 托疾 ,致使崇祯武断地认定杨包庇孙传庭,派绵衣卫押解他们回京受审。致使一员杰出的帅才无端被关入监狱达三年之久。中原战事置诸脑后,铸成了无法挽回的错误。 (2)崇祯一朝,因和后金、农民军作战,加派三饷,不论老百姓如何困苦,仍以严刑峻法催征,更可恨者,一些地方官乘机中饱私囊,更 *收稿日期:2009-11-27 作者简介:秦爱叔(1975-),男,湖南新化人,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明清史。

古代杰出皇帝属马的最多竟有7位[图]

古代杰出皇帝属马的最多竟有7位[图] 李子迟 今年是传统旧历甲午年即马年。近期我在统计中国历代皇帝的出生年岁即生肖属相时赫然发现,在十二生肖即十二属相里,竟然以属马的皇帝最多,据不完全统计就多达14位!尤其是历代屈指可数的杰出皇帝,或者说个别为大多数人所公认的贤君大帝,属马的便有7位,包括“千古第一帝”唐太宗李世民,“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具有雄才大略、建立丰功伟绩的清朝康熙皇帝、雍正皇帝,以及唐德宗、元太宗、明仁宗等,也是最多的,远远超过属龙、属蛇、属虎、属猴的皇帝。 想一想这并不奇怪,马是一种强壮、矫健、飞快、灵活、聪敏、勤劳、称职、负责的好动物,马不停蹄,快马加鞭,忠诚勤恳,任劳任怨,勇往直前,自强不息,生生不息,奋斗不止,似乎从不知道疲倦,永远奔跑、奋战在路上,具有无穷的正能量;马年象征着龙马精神、一马当先、马到成功、天马行空,是很强大、很生机、很吉祥、很富贵的,所以属马的人当皇帝或领导人自有其优势。 那么本文就按照时代的先后顺序,来盘点这14位属马的皇帝吧!【包括7位贤君大帝,用加粗显示,并配其图。】 1/秦二世(前230—前207年),即胡亥,嬴姓,秦朝第2代皇帝(前210—前207年在位)。秦始皇的第18个、也是最小的儿子,公子扶苏的弟弟。曾从中车府令、太监赵高学习狱法。前210年秦始皇出游南方时病死于沙丘宫平台,初秘不发丧,胡亥在赵高与李斯的帮助下,杀死兄弟姐妹20余人,并逼死扶苏而即位。他即位以后,由赵高执掌实权,实行残暴的统治,继续大修阿房宫和弛道,赋税徭役较秦始皇时期更为繁重,终于激起陈胜吴广起义、六国旧贵族复国运动。前207年胡亥被赵高心腹阎乐逼迫自杀于望夷宫,卒年24岁。成语“指鹿为马”就出自于他。 2/汉哀帝(前26—前1年),即刘欣,字和,西汉第13位皇帝(前7—前1年在位)。汉元帝刘奭庶孙,汉成帝刘骜侄子,定陶恭王刘康之子,母丁姬。阳朔二年(前23年)刘康去世,欣继承王位,由祖母傅太后亲自抚养。年幼时颇聪慧,“文辞博敏,幼有令闻”。到欣长大后,成帝无子嗣,当时中山孝王刘兴亦健在,元延四年(前9年)刘欣与刘兴同时入朝。傅太后多以珍宝贿赂赵昭仪及汉成帝舅舅骠骑将军王根,私下请求立欣为太子。赵昭仪与王根就在成帝面前互相称赞欣。成帝也很器重欣,第二年遂立其为太子。绥和二年(前7年)成帝病故,19岁的欣即位,是为哀帝,以次年为建平元年,尊成帝母亲皇太后王政君为太皇太后,成帝皇后赵飞燕为皇太后。不思进取,荒废国事,贪图享乐,朝政由王氏外戚专权。中国古代著名的同性恋皇帝,著名的同性恋典故“断袖之癖”(与董贤)就是出自他身上。元寿二年(前1年),在位仅7年的刘欣因好色纵欲把身子掏空而死,年仅25岁(另有一说是死于服用春药过量)。 3/汉安帝(94-125年),即刘祜,东汉第6位皇帝(106—125年在位)。汉章帝刘炟之孙,清河孝王刘庆之子,母为左小娥,13岁即位,在位19年,享年32岁。延平元年(106年)汉殇帝不幸早夭,临朝执政的邓太后与其兄车骑将军邓骘密谋,决定迎立刘祜;邓骘又去与太傅张禹、司徒徐防等大臣商议,征得他们同意后,连夜持太后节召招刘祜入宫即位,是为汉安帝,第二年改年号为“永初”,由邓氏兄妹专权,飞扬跋扈。邓太后死后,

皇帝谥号表

谥号 民无能名曰神。不名一善。 靖民则法曰皇。靖安。 德象天地曰帝。同于天地。 仁义所往曰王。民往归之。 立志及众曰公。志无私也。 执应八方曰侯。所执行八方应之。 赏庆刑威曰君。能行四者。 从之成群曰君。民从之。 扬善赋简曰圣。所称得人,所善得实,所赋得简。敬宾厚礼曰圣。厚于礼。 照临四方曰明。以明照之。 谮诉不行曰明。逆知之,故不行。 经纬天地曰文。成其道。 道德博闻曰文。无不知。 学勤好问曰文。不耻下问。 慈惠爱民曰文。惠以成政。 愍民惠礼曰文。惠而有礼。 赐民爵位曰文。与同升。 绥柔士民曰德。安民以居,安士以事。 谏争不威曰德。不以威拒谏。 刚彊直理曰武。刚无欲,强不屈。怀忠恕,正曲直。威彊敌德曰武。与有德者敌。 克定祸乱曰武。以兵征,故能定。 刑民克服曰武。法以正民,能使服。 夸志多穷曰武。大志行兵,多所穷极。 安民立政曰成。政以安定。 渊源流通曰康。性无忌。 温柔好乐曰康。好丰年,勤民事。 安乐抚民曰康。无四方之虞。 合民安乐曰康。富而教之。 布德执义曰穆。故穆穆。 中情见貌曰穆。性公露。 容仪恭美曰昭。有仪可象,行恭可美。 昭德有劳曰昭。能劳谦。 圣闻周达曰昭。圣圣通合。 治而无眚曰平。无灾罪也。 执事有制曰平。不任意。 布纲治纪曰平。施之政事。 由义而济曰景。用义而成。 耆意大虑曰景。耆,强也。 布义行刚曰景。以刚行义。 清白守节曰贞。行清白执志固。

大虑克就曰贞。能大虑非正而何。 不隐无屈曰贞。坦然无私。 辟土服远曰桓。以武正定。 克敬动民曰桓。敬以使之。 辟土兼国曰桓。兼人故启土。 能思辩众曰元。别之,使各有次。 行义说民曰元。民说其义。 始建国都曰元。非善之长,何以始之。 主义行德曰元。以义为主,行德政。 圣善周闻曰宣。闻,谓所闻善事也。 兵甲亟作曰庄。以数征为严。 叡圉克服曰庄。通边圉,使能服。 胜敌志强曰庄。不挠,故胜。 死于原野曰庄。非严何以死难。 屡征杀伐曰庄。以严厘之。 武而不遂曰庄。武功不成。 柔质慈民曰惠。知其性。 爱民好与曰惠。与谓施。 夙夜警戒曰敬。敬身思戒。 合善典法曰敬。非敬何以善之。 刚德克就曰肃。成其敬使为终。 执心决断曰肃。言严果。 不生其国曰声。生于外家。 爱民好治曰戴。好民治。 典礼不愆曰戴。无过。 未家短折曰殇。未家,未娶。 短折不成曰殇。有知而夭殇。 隐拂不成曰隐。不以隐括改其性。 不显尸国曰隐。以闲主国。 见美坚长曰隐。美过其令。 官人应实曰知。能官人。 肆行劳祀曰悼。放心劳于淫祀,言不修德。年中早夭曰悼。年不称志。 恐惧从处曰悼。从处,言险圮。 凶年无谷曰荒。不务耕稼。 外内从乱曰荒。家不治,官不治。 好乐怠政曰荒。淫于声乐,怠于政事。 在国遭忧曰愍。仍多大丧。 在国逢骨曰愍。兵寇之事。 祸乱方作曰愍。国无政,动长乱。 使民悲伤曰愍。苛政贼害。 贞心大度曰匡。心正而用察少。 德正应和曰莫。正其德,应其和。 施勤无私曰类。无私,唯义所在。

古代唐宋元明清皇帝的列表

唐朝 618--9O7 李姓建都:长安 唐朝二十二位皇帝(有的记载二十位,武周政权不计在内),统治唐朝29O年。 一、高祖渊 9年。 二、太宗世民 23年。 三、高宗治 34年。 四、中宗显 1年。 五、武则天 21年。 六、中宗(复辟) 5年。 七、睿宗旦 3年。 八、玄宗隆基 43年。 九、肃宗亭 7年。 十、代宗豫 17年。 十一、德宗适Kuò 26年。 十二、顺宗诵 1年。 十三、宪宗纯 l5年。 十四、穆宗恒 4年。 十五、敬宗湛 2年。 十六、文宗昂 14年。 十七、武宗炎 6年。 十八、宣宗忱 13年。 十九、懿宗漼 14年。

二十、僖宗儇 15年。 二十一、昭宗晔 16年。 二十二、哀帝祝 3年。 北宋 960--1127,共l68年。赵姓,历九帝。建都:汴梁 一、太祖匡胤,建隆。在位16年。 二、太宗光义,太平兴国,在位22年。 三、真宗桓,咸平,在位25年。 四、仁宗祯,天圣,在位41年。 五、英宗曙,治平,在位 4年。 六、神宗顼xū,熙宁,在位18年。 七、哲宗煦,元佑,在位15年。 八、徵宗佶,建中靖国,在位25年。 九、钦宗桓,靖康,在位2年。 南宋:1127--1279,共152年。历九帝,赵姓。建都:临安(杭州)。 一、高宗构,建炎,在位36年。 二、孝宗昚shèn,隆兴,在位27年。 三、光宗敦,绍熙,在位 5年。 四、宁宗扩,庆元,在位3O年。

五、理宗盷,宝庆,在位4O年。 六、度宗禥,咸淳,在位10年。 七、恭帝显,德佑,在位 2年。 八、瑞宗昰,景炎,在位 3年。 九、帝昺,祥兴,在位 3年。 元朝l279--l368,共90年。十一帝.奇渥温氏 一、世祖忽必烈,年号至元,在位15年。 二、成宗铁木耳,年号元贞,在位13年。 三、武宗海山,年号至大,在位 4年。 四、仁宗爱育万拔力八达,年号皇庆,在位 9年。 五、英宗硕德八刺,年号至治,在位 3年。 六、泰定帝也孙铁木耳,泰定,在位 5年。 七、大顺帝阿速吉八,大顺,在位 1年。 八、明宗和世瑓,天历,在位 2年。 九、文宗图铁木耳,至顺,在位 5年。 十、宁宗懿璘质班,至顺,在位 1年。 十一、顺帝托权铁木耳,元统,在位36年。 有的记载十位,天顺未列入。《元史》自成吉思汗建国迄元顺帝出亡(1206--1368),通称元朝。

帝王的谥号、庙号、尊号、全称、年号、陵号

(一)谥号 谥号是古代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按照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谥号始于西周,秦始皇时废除,西汉又恢复。谥号用字固定,大致分为三类。属表扬的有: 文、武、景、烈、昭、穆、英、成、康等,如“经纬天地曰文”、“威强睿德曰武”、“布义行刚曰景”、“柔质慈民曰惠”;属于贬义的有炀、厉、灵、幽等,如“好内远礼曰炀”、“杀戮无辜曰厉”等;属于同情的有哀、怀、愍、悼等,如“恭仁短折曰衰”。谥号不单独使用,或为全称的组成部分,或与庙号结合。 战国时期以前,周王谥号均为一个字,战国时才出现两个字的谥号,如“周贞定王”、“周威烈王”等。以后的皇帝绝大多数用一个字为谥号。 (二)庙号 帝王死后,其继承者立庙奉祀,追尊为“某祖”、“某宗”的名号即为庙号。汉代以后,其标识字首先是“祖”或“宗”字。每个朝代的第一个皇帝称作“祖”,如“太祖”、“世祖”、“高祖”。 其后的嗣君称为“宗”,如“太宗”、“高宗”、“中宗”、“世宗”等。西汉仅刘邦称“祖”,南北朝开始到唐朝,皇帝都称“宗”。明、清时前几个皇帝都称“祖”,如“明太祖”、“明成祖”,“清太祖”、“清世祖”、“清圣祖”等。 “帝”字从汉代与谥号结合后,也成为庙号,如“汉文帝”、“魏文帝”、“晋武帝”等。 (三)尊号 封建社会对帝后在生前或死后奉上的尊崇颂扬性的称号即为尊号,有时也称为“徽号”。 如“太上皇”、“皇太后”、“高皇帝”(刘邦)等。 (四)全称

即庙号、尊号、谥号的合称。如乾隆皇帝的全称为“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其中“高宗”为庙号,“纯”为谥号,其余均为尊号。 (五)年号 封建帝王即位后为纪年而设置的称号。年号始于稀罕武帝即位之年的“建元”(公元前140年)。新君即位,于次年改用新年号,叫“改元”。一个皇帝在位期间,遇到重大事件如祥瑞灾异等,也常改元,如武则天在位期间,用了17个年号。年号一般用两个字,也有用四个字的。如“建武中元”(汉光武帝)、“天册万岁”、“万岁通天”(武则天)、“太平兴国”(宋太宗)等。 明、清两代的皇帝除明英宗两次即位当皇帝用了两个年号外,其余的均用一个年号,因此人们用其年号来称呼在位的皇帝,如“雍正皇帝”、“乾隆皇帝”。

盘点明朝16位皇帝:崇祯煤山自缢明朝灭亡

明朝十六帝

1644年4月23日(明崇祯17年3月17日),李自成的义军在隆隆的炮声中攻城更急。傍晚时分,守城总管、宦官曹化淳打开彰仪门(今广安门)献城投降,义军进占外城。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位宦官竟是崇祯最信赖的重臣。 24日,看到大势已去的崇祯,让永王和定王两个皇子化装成平民,逃出了紫禁城,并命令周皇后自杀。接着,他又冲进宁寿宫,亲手杀死了亲生女长平公主和昭仁公主。在昏暗的夜色中,他带着一批太监冲出宫门,逃命去了。他们出东华门,至朝阳门,又奔安定门……在城内兜了一圈,都被他的臣僚挡了回来,只得重返宫中。 25日凌晨,崇祯帝登上钟楼,鸣钟召集百官,但无一人前来。众叛亲离的崇祯帝与宦官王承恩一起溜出紫禁城,登上了后面的万岁山(今景山)。三天后,人们在寿皇亭发现了崇祯的尸体。只见崇祯乱发覆面,一只脚光着,与王承恩相对缢死。有人不忍目睹此惨状,遂将他葬在了3个月前死去的田贵妃墓中——即现在的思陵。就这样,明朝的统治覆灭了。 本网为各位网友盘点明朝16位皇帝。其中不包括明太祖朱元璋追尊的德祖、懿祖、熙祖、仁祖;明世宗朱厚熜追尊的睿宗;以及南明时期的隆武帝、弘光帝、永历帝等。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字国瑞。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濠州钟离人。明朝开国皇帝。幼时甚贫困,曾为地主放牛。至正四年,入皇觉寺。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暴政,至正十六年(1356年)诸将奉朱元璋为吴国公。元至正十六年(1356),攻占集庆路后改为应天府。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后,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后结束了蒙元在中国的统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