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魏都大梁及其前后魏国疆域的变化

魏都大梁及其前后魏国疆域的变化

魏都大梁及其前后魏国疆域的变化
魏都大梁及其前后魏国疆域的变化

魏都大梁及其前后魏国疆域的变化

刘顺安

魏,本为西周封国。公元前661年为晋国所灭,封大夫毕万于魏(山西芮城北),后从其国名而称魏氏,战国时的魏国即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晋文公时,毕万子袭位,列为大夫,又徙治霍(山西霍州西南),公元前562年,又治安邑(山西夏县西北)。公元前451年,魏桓子与韩、赵伐灭知伯,分其地,后又于公元前376年参与三分晋国,正式确定了魏国的领土范围。

一、魏惠王迁都大梁

这里主要谈两大问题:一是魏都大梁的原因和动机是什么?二是何时从旧都安邑迁至大梁的?

先谈第一个问题,魏惠王迁都大梁,是我国战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它是争霸和兼并战争的结果。

魏惠王是继魏文侯、魏武侯之后的第三任魏国的统治者,也是战国时期第一位称王的国君。他并不是一个消极被动的逃避主义者,而是一位胸怀大志、雄心勃勃、想干一番大事业的国君。其“六年”迁都大梁时期,秦国还不是很强大,商鞅亦尚未入秦变法,并不存在秦国对魏国构成的威胁,没有什么锋芒可避。其即位不久就抢抓机遇、趁机东迁的目的,系在于大梁优越的地理位置,便于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从其迁都不久所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和行动表现上,亦可证实这一点:魏惠王迁都大梁,不是“避秦”,而是为了争霸,发展自己的国力。对此,早在清代学者雷学淇的《竹书纪年义证》卷36中就指出:“魏之徙都不必因秦虏太子,东地至河,近安邑始迁也。《世家》谓襄王五年始予秦西河之地,七年始入上郡于秦,是惠王三十一年前秦地未尝东至河矣”。朱右曾在《竹书纪年存真》一书中也说:“惠王之徙也,非畏秦也,欲与韩、赵、齐、楚争强也。安邑迫于中条、太行之险,不如大梁平垣,四方所走,集车骑便利,而与诸侯争衡”。由此可见,魏惠王迁都大梁的原因应是争霸和兼并战争的需要,不是如范文澜先生《中国通史简编》(第一册)之观点:“为了避秦”。这是因为:

一是战国初年,魏国是第一个成为最强盛的国家,没有对手可言,已具备了争霸的基础。三家分晋时魏国分得山西南部的河东地区,那是原来晋国的基本地区,生产发达,经济基础较好,更重要的是在魏文侯时期,经过李悝变法,促进了封建经济,形成了中央集权,建立了一支以武卒制的强大武装。在战国初期的兼并战争中得到的土地最多;

二是魏国在西边攻取了秦的河西,在北方取得了中山,在南方又取得了郑、宋、楚三国间的大片土地,使疆域扩大至上述地区,形成了东、西两大地理区域⑴(参见图五:《魏国疆域形势图》),已初具了霸业的规模,这是其次;

三是公元前391年魏、赵联军大败楚军于大梁、榆关,魏国占有大梁及其外围等黄河以南的广大地区,为后来迁都大梁奠定了基础⑵;

四是由于当时的形势需要。战国前期,因韩国的北疆和赵国的南疆接壤,这种形势便将魏国河东与河内地区隔断,不利于国内两大地域间的交通联系。河内(河南北部)和河东(山西西南部)的交通只有上党山区一线,如若受到秦、赵、韩的攻击,切断交通线形势就岌岌可危⑶,没有开拓的空间;

五是安邑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利于魏国争霸的需要,使国力受到很大的限制。因为安邑,地处晋南是一个盆地,北边是霍太山,东边是太行山,西边是黄河,南边是中条山和黄河。此盆地面积较小,发展受到限制。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大有恢复晋国统一局面野心的魏国,在这样的条件不得不迁都到地势形势十分重要,水陆交通四通八达和更利于控制东方诸侯的大梁(见图一:魏国大梁、安邑地理位置图)。所以魏惠王刚即位不久,便将国都由安邑迁往大梁,以图霸争雄⑷,这是迁都的决定性因素。

再谈第二个问题,魏国迁都大梁的时间。

魏惠王将国都从安邑迁至大梁,这是战国时期魏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可是自汉、唐以来对迁都的时间,学术界一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总之有以下诸说:

一是四年(前367年)说。见于《今本竹书纪年》。(惠王)四年夏四月甲寅,徙都于大梁。

二是六年(前365年)说。《水经?渠水注》引《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六年四月甲寅,徙都于大梁”。《汉书?高帝纪》注引臣瓒语曰:“《汲郡古文》云:惠王之六年,自安邑迁于大梁”。宋人罗泌《路史?国名记》也采用此说:“魏惠王六年,自安邑徙大梁,遂曰梁”。此外,朱右曾《汲冢纪年存真》,王国维《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范祥雍《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方诗铭和王修龄《古本竹书纪年辑证》,李民、杨择令、孙顺霖、史道祥《古本竹书纪年译注》等,均作惠王六年。

三是九年(前362年)说。《史记?魏世家》《集解》引《汲冢纪年》,曰“梁惠成王九年四月甲寅,徙都大梁”。(南朝宋)裴《史记?集解》:案《解冢纪年》曰:“梁惠成王九年四月甲寅,徙都大梁也”。萧清先生《中国古代货币史》从之。翦伯赞之《中国史纲要》和杨宽先生之《战国史》也从之。

四是二十九年(前342年)说。《史记?商君列传》曰:魏遂去安邑,徙都大梁。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引《竹年》曰:“梁惠王二十九年,秦卫鞅伐梁西鄙,则徙大梁在惠王之二十九年也”。

五是三十一年(前340年)说。《史记?魏世家》,秦、赵、齐共伐我,……而齐、赵数破我,安邑近秦,于是徙治大梁。范文澜先生之《中国通史简编》从之。

六是十八年说。吴汝煜先生1983年撰文提出。称《纪年》所记惠王六年迁都大梁说,见于后世引文中,很可能是十八年之误。因古书靠抄写流传,六与十八形近所致⑸。

以上六说,各有所据,这是日前纷争的主要原因。对此,本人认为:

①四年说,仅见于《今本竹书纪年》。这是明代人的说法,王国维认为此书为无用,年月又多杜撰,撰则其说为无征⑹。故不采纳。

②六年与九年说。两者都提到四月甲寅。魏国当时运用的是夏历,推测可知,九年四月无甲寅日,六年四月有甲寅日,即初九日⑺。故司马贞在《史记?魏世家》《索隐》中说,“《纪年》以为惠王九年,盖误也”。

③河南大学教授陈昌远先生则通过对与大梁有关的带有铭文的青铜器等实物材料,如“梁惠王十九年鼎⑻”(见图二)、“二十七年大梁司寇鼎⑼”、“七年邦司寇⑽”矛(见图三)和“十二年邦司寇⑾”剑(见图四)等实物来考证,确认魏惠王迁都大梁时间为梁惠王六年⑿,这应该是最有说服力的观点。不言而喻,十八年、二十九年和三十一年诸说则是错误的。

二、魏国迁都大梁前后的疆域变化

战国时期,魏国的疆域可划分为两大地理区域,即以安邑为中心的西部区域和以大梁为中心的东部区域。两大区域之间为韩国的疆土。西部区域主要指魏河西河东地区,在这一区域主要与秦、赵、韩三国接

壤。东部区域主要指河内及黄河以南的地区,这一区域主要与赵、齐、宋、卫等国接壤。总之,相似一个马蹄形⒀。魏国在当时大国疆域中同赵、齐、秦、燕大致相当,大于韩国,次于楚、越。分布在今陕西省境内有:沿黄河有今韩城南部;在渭河以南,有今华阴左右地;在今山西省有其西南部,并伸入其东南部,连通今河南省北部,兼有黄河以南一部分沿河地;东北有今河北省大名、广平间地和山东省冠县地,领土较为分散⒁。(见图五:魏国疆域形势图)

战国时期,由于诸侯国之间的征战频繁,魏国同其它诸侯国一样,其疆域变动是巨烈的,这在中国其它时期很少有能与其匹敌的。为了使魏国都大梁时期的疆域整体变化更易了然,下面分别按地理方位,并分为武侯时期、惠王时期、襄王时期、昭王时期、安釐王时期和景湣王时期等六段时间来进行考察⒂。

一为魏武侯二十年(前376年)时,魏国疆域情况:

1、西部区域:西境在渭水以南,有武都、阴晋;渭水北岸洛水及黄河以西有洛阴、临晋、元里、合阳、少梁、庞、皮氏、雕阴、肤施、漆垣、广衍等地与秦为界;北境有榆次、阳邑、平周、蒲阳与赵相接;东境有绛、曲沃、垣等地与韩接壤;南境大体以黄河为界,有黄河北岸的阳晋、封陵、焦、阳狐等地。

2、东部区域:西境有曲阳、温、怀、卷、酸枣、衍、密、华阳等地与韩为界;北境有棘浦、黄城、宁新中、朝歌、汲、山阳等地与赵为邻。此外,魏向北越过赵界还控制有中山国领土;东境有观津、观、平阳、济阳等;东南境有襄城等地;向南已拓展至鲁阳⒃,使魏在黄河以南有了较为广阔的领土。

二为惠王十四年(前357年)时魏国疆域情况:

1、西部区域:(同上相比)西境无武都、洛阴、庞;北境无榆次、阳邑;东境增加了皮牢、安邑。

2、东部区域:西境增加了轵道⒄,无鹿;北境无繁阳,增加了列人、肥、泫氏、中牟;东境无观,增加了平丘、户牖、首垣⒅;南境增加了马陵、仪台。此时魏都已由河东的安邑迁到河南的大梁。

三是魏襄王二十三年(前296年)时魏国疆域情况:

1、西部区域:西境无少梁、合阳、阴晋、雕阴、肤施、漆垣、广衍等河西及上郡之地,亦无汾阴。魏秦接壤处已由河西东移至河东⒆;北境无蒲阳、平周;东境无曲沃(山西闻朝东北);南境无曲沃(河南三门峡西南)、岸门、焦等地。

2、东部区域:东境无观津,得卫二城;南境增陉山⒇;北境增加黄城,但无河阳。

四是魏昭王十三年(前283年)时魏国疆域情况:

1、西部区域:西境无垣、蒲阪、皮氏、绛、安邑。

2、东部区域:西境失河内六十一城、新垣、曲阳、安城(21);南境无襄城;北境无幾、防陵、安阳等。

五是魏釐王二十三年(前254年)时魏国疆域情况:

1、西部区域尽为秦所得(22);

2、东部区域,实为当时的魏国疆域。西境无温、怀、高都、汲、卷、蔡阳、长社、中阳、华阳等;北境无宁新中;东境无单父。

六是魏景湣王五年(前238年)魏国疆域情况:

北境无酸枣、燕、虚、长平、雍丘、山阳、朝歌、邺、垣、蒲阳、衍、仁、平丘、小黄、济阳、甄(23);东境增加了陶。

魏王假三年(前225年)时,秦破魏都大梁,魏国灭亡。

魏国疆域的沿变主要情况如上述。但由于战国时期魏国同邻国的战争频繁,其边界同邻国的疆域也是错综复杂的,甚至犬牙交错,经常变化的。上述疆域的勾画,基本上是与当时的兼并战争相结合来寻找历史线索,是有一定的出入的,不是十分全面和准确。

注释:

(1)(15)参考李晓杰:《战国时期魏国疆域变迁考》,《历史地理》(第十九辑)2003年版;

(2)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3)(14)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陈昌远:《历史地理与古代史研究》,《史学月刊》特刊,1989年;

(5)吴汝煜:《关于魏国迁都大梁时间》,《文史》(十九辑)1983年;

(6)徐伯勇等:《梁惠王迁都大梁时间考论》,《开封大学学报》1998年3期;

(7)参考方诗铭、王修龄:《古本竹书纪年辑证》,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8)李学勤:《战国题铭概述》,《文物》,1959年7—9期;

又见:《东周与秦代文明》,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

(9)国家计量总局:《中国古代度量衡图集》附录,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

又见丘光明:《试论战国容量制度》,《文物》,1981年10期;

(10)(11)陈昌远:《魏国徙都大梁时间考辩》,《开封大学学报》,1998年3辑;

(12)陈昌远:《魏国徙都大梁时间及其经济发展》,《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年4辑;

(13)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先秦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6)鲁阳,今河南鲁山。据《史记?魏世家》载:“(武侯)十六年,伐楚,取鲁阳”。然《楚世家》云:“(肃王)十年,魏取我鲁阳”。《六国年表》楚肃王十年栏亦有“魏取我鲁阳”之记载,据日本学者平势隆郎所著的《新编史记东周年表》(以下简称平势《新表》)考证,《魏世家》所云的“武侯十六年”是因司马迁错排《六国年表》,将楚肃王十年与魏武侯十六年置于同一年,这样便将《楚世家》所载肃王十年魏取鲁阳之事亦写入魏武侯十六年栏目中,进而又记入《魏世家》之中。其实楚肃王十年为公元前376年,于魏武侯二十年当为同年,故魏取楚鲁阳县当在是年。

(17)(18)《水经?河水注》引《竹书纪年》曰:“梁惠成王十二年,郑釐侯使许息来致地:平丘、户牖、首垣诸邑及郑驰地。我取枳道与郑□”。此处梁惠成王十三年,经考证当为十四年,即公元前357年。“弛地”,王念孙《经义述闻》释作“弛地”,《尔雅?释诂》曰:“驰,易也”。所以,这里“驰地”,当指交换土地。

(19)襄王十六年,秦攻取魏蒲阪、阳晋、封陵等三地,此三地都位于魏国河东地区。二十三年时,魏、韩、齐三国合纵攻秦,入函谷关迫使秦求和,秦复将河外之地与封陵还魏,以示和好。故《史记?魏世家》曰:“(襄王)二十三年,秦复予我河外及封陵为和”。

(20)襄王二十三年,魏趁楚怀王新立,政权未稳,占取陉山。据《史记?楚世家》记载:“(怀王立),魏闻楚丧,伐楚,取我陉山。”此事据平势《新表》(见注释⒃)考证,当在楚怀王三十一年,即公元前296年,于魏襄王二十三年同。

(21)安城,有两说.一是今河南原阳西南;另一是今河南汝南西南。《史记?魏世家》载,“(昭王)十三年,秦拔我安城”。

(22)《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昭襄王)五十三年(前254年),天下来宾。……秦使摎伐魏,取吴城”。至此,魏国在河东之地尽失于秦。

(23)《史记?秦始皇本纪》曰:“九年(前238年),攻魏垣、蒲阳。……杨端和攻衍氏”。《史记?魏世家》也载,“(景湣王)五年,秦拔我垣、蒲阳、衍”。垣,即首垣。又据《战国策?秦策四》记载,“(秦)又取蒲、衍、首垣,以临仁、平丘、小黄、济阳、婴(甄)城,而魏氏服矣”。

中国的疆域变迁

中国的疆域变迁 在人类的历史上,任何一个国家的疆域变迁都和战争分不开,中国当然也不会例外。由于战争所带来的朝代的更替是我国疆域变迁的主要原因。我们普遍将秦朝统一六国作为我国统一政权的标志,通过对我国历史上主要的几个朝代疆域的分析了解中国疆域的变迁史。 秦朝的疆域 秦朝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使自己不断强大起来,从公元前230年灭韩开始到公元前221年,终于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大业,建立我国历史上首个封建制统一国家。 当时秦朝的疆域基本上只限于今天中国的东部和中部,但它已经包括朝鲜的西北。平壤西北的海边这一块地方,当时都叫做辽东。在战国后期,燕国就开拓到那里了,所以燕长城的起点也在那里,以后合为秦长城。秦长城是从辽东经过赤峰一带,然后到阴山,再下来到陇山,西边到甘肃的岷县。但秦朝的行政区并没有完全覆盖这一范围,它主要统治的还是北方,南方很多地方,比如福建、浙江南部,基本没有什么人口。 秦始皇派军队越过南岭去征服越人,战事不利,延续了好几年。为了运输粮食,在今广西兴安境内开凿了著名的灵渠,将湘江漓江连起来,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后来在今两广建立三个郡:一个是在今天广东一带的南海郡,一个是在广西的桂林郡,还有一个是在广西与越南北部边境的象郡。但是在西南,秦朝的统治非常稀松,实际上大部分地区还是由当地少数民族自己统治,秦朝只是控制了交通线和几个行政中心。 尽管这样,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了这么一个真正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政权。秦朝在全国建立了36个郡,后来大概增加到48个郡。最近在湖南新发现的秦简中记载了一个洞庭郡,是原来我们都不知道的,估计秦朝可能共有50来个郡。中央政府通过50来个郡统治差不多上千个县,这在中国是第一次。 汉朝的疆域 秦朝末年,天下纷争四起,刘邦就是在群雄逐鹿的年代脱颖而出的。刘邦拜韩信为上将军,经历为时8年的楚汉争霸终于在该下将项羽围住,并给予后者致命一击。至此,天下再也没有能与刘邦一较长短的对手了,大汉王朝建立,史称西汉。此后,汉武帝时期多次出征西域将西汉王朝推向了鼎盛时期,也大大的开阔了我国的疆域。汉唐盛世奠定了中国疆域的基础,汉朝是开端。 对于秦朝来说,西汉的疆域有了很大的变化。最大的变化是开始在朝鲜半岛上设立四个郡。那时的朝鲜政权基本是从中原迁过去的汉人建立的政权,不是后来的高句丽人。秦朝灭亡后,赵佗(河北正定人)趁机割据岭南,以后又扩张到今越南的北部和中部。等到汉朝平定南越,它的疆域就包括越南大部分,设置了交趾、九真、日南三郡。从公元前2世纪开始,越南的北部和中部就是中原王朝的一部分,还包括今缅甸一些地方。 河西走廊原来是匈奴人的游牧区,因当地匈奴战败降汉而成为汉朝的疆域,汉朝的势力也通过河西走廊扩展到西域,一直到巴尔喀什湖,与清朝全盛时的西界秘书参考知识博览差不多。但是我们注意到,今天的东北、内蒙古与蒙古、俄罗斯等地是匈奴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活动范围,其中与汉朝对抗的主要是匈奴。匈奴尽管一度投降汉朝,但是汉朝并没有把匈奴地区作为自己的疆域。当时有一句话“长城之内天子有之,长城以外单于有之”,这是双方的基本界线。西藏那个时候还没有统一起来,有唐旄、发羌等部族。西汉的疆域范围在中国历史上有非

中国历代领土变化

中国历代领土变化 我一直想对这个课题做一个总结,今天总算完成。这里的中国领土主要指的是历史上中央政权的势力范围,绝没有破坏民族团结之意。 夏朝(约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一般认为夏朝是多个部落联盟或复杂酋邦形式的国家。根据史书记载,禹传位于子启,改变了原始部落的禅让制,开创中国近四千年世袭的先河,中国历史上的“家天下”,从夏朝的建立开始。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东至河南省、山东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处,南达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这个区域的地理中心是今偃师、登封、新密、禹州一带,约210万平方公里。

商朝,又称殷、殷商,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夏朝诸侯国商部落首领商汤率诸侯国于鸣条之战灭夏后在亳(今商丘)建立商朝。之后,商朝国都频繁迁移,至其后裔盘庚迁殷(今安阳)后,国都才稳定下来,在殷建都达二百七十三年,所以商朝又称为“殷”或“殷商”。疆域大体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不出河南省北、中部和河北省西南部范围。有人认为郑州商城、偃师商城都可能是汤都西亳。成汤灭夏至盘庚五迁,始居于殷。面积大概320万平方公里。

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朝代。周亦为“华夏”一词的创造者与最初指代。周朝共传30代37王,共计约791年,另一说是868年,两者相差近一百年,问题在于周朝的建国之年一直无法确认。周朝分为“西周”(前11世纪中期-前771年)与“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西周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镐京(宗周),成王五年营建东都成周洛邑;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平王东迁,定都雒邑(成周),此后周朝的这段时期称为东周。其中东周时期又称“春秋战国”,分为“春秋”及“战国”两部分。周朝是中国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世袭奴隶制王朝,其后秦汉开始成为具有从中央到地方的统一政府的大一统国家。史书常将西周和东周合称为两周。当时周朝疆土北方封国燕,已到达了今辽宁喀左、朝阳一带,西面至今甘肃渭河上游,西北抵汾河流域霍山一带,东面的封国齐鲁到了山东半岛,南至汉水中游,东南抵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势力所及还可能到达了巴蜀一带。面积大概340万平方公里。

春秋战国知识竞答题目大纲

春秋战国知识竞答题目大纲 1、春秋五霸指的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或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2、道家学派创始人是:李耳,字聃(dan一声) 3、诸子百家中最有名的12家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 4、孔子修订的易经里有一句话:“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请问八卦指的是:乾坤坎离震艮巽兑 5、纵横家以合纵连横的主张,合纵派的主要代表是苏秦,连横派的主要代表是张仪。 6、纵横家之祖鬼谷子的四大弟子是:苏秦、张仪、孙膑、庞涓 7、冷成金曾在《读史有智慧》中说过,最神秘的一页是阴阳家。 8、战国七雄指的是秦燕齐楚赵魏韩 9、齐桓公名叫姜小白 10、齐桓公与谁争王位?公子纠 11、鲍叔牙向齐桓公举荐管仲 12、假道伐虢是哪个国家?晋国 13、重耳是晋国人 14、晋献公去世后,骊姬想要立奚齐和卓子即位里克发动了两次兵变,杀了骊姬和卓子。 15、晋惠公是公子夷吾 16、百里奚是秦国的大夫 17、介子推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给重耳吃。 18、晋文公就是重耳 19、退避三舍是晋国和楚国之间的事 20、俞伯牙是晋国贵族 21、伍子胥原本是楚国人,因楚平王杀了他的父亲和哥哥而逃到吴国。 22、公子光鱼腹藏剑杀死了吴王僚。(吴王阖闾) 23、《孙子兵法》的作者是孙武。 24、伍子胥怒鞭楚平王的尸体 25、吴王阖闾后吴国的王位给了夫差 26、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27、老子主张无为而治的思想 28、三家分晋指的是赵魏韩三家 29、西门豹治邺是战国时期魏国的事 30、吴起一开始的老师是儒家的曾参 31、田忌赛马田忌是齐国人 32、赵国围魏救赵 33、庞涓死在了马陵大战 34、离骚是著名政治家屈原的作品 35、晋文公率兵救宋,为报答楚国在他流亡国外时楚国的款待,晋文公命令部队向后撤退九十里。那么这个成语是(退避三舍) 36、.众所周知,在古代战争中,有不少以少胜多的军事战例,请你指出一下哪场战役是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 37、决定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的战争是(城濮之战) 38、下列典故与晋楚争霸有关的是(退避三舍)

七年级历史试题上学期期末调研检测

攀枝花2005—2006学年度上期期末调研检测七年级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50分。 1、暑假期间,小明随同学一起参加了以“寻找我国境内已知最早人类的足迹”为主题的夏令营活动。他们应该到 A云南元谋B北京周口店C西安半坡D浙江河姆渡 2、在夏令营活动中,小明建议大家动手模仿北京人制造一些工具,体验北京人的生活,于是各位同学纷纷动手,制造了各种用途的 A打制石器B磨制石器C彩陶D玉器 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你知道最早种植粟的是 A元谋人B北京人C半坡原始居民D浙江河姆渡原始居民 4、中华民族所尊奉的人文初祖是 A炎帝B黄帝C尧D禹 5、传说中“大禹治水的水,你认为应该是 A长江B黄河C淮河D珠江 6、海外华人经常自豪地称自己是“炎黄子孙”。是因为 A华人是黄皮肤的黄色人B从中国大陆出去的华人 C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是炎黄两部落结成联盟发展而来D炎帝皇帝战胜了蚩尤 7、阅读古代史学著作是了解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的主要途径之一。《左传》记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句话给我们一个信息:西周统治者管理国家实行 A禅让制B世袭制C等级制D分封制 8、下列战役不发生在战国时期的是 A城濮大战 B桂陵之战 C马陵之战 D长平之战 9、后人写诗称赞李冰说“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李冰获此殊荣的主要原因是他 A任秦国蜀郡太守时,勤政廉洁 B改进生产工具,推广牛耕 C兴修水利,使关中地区成为沃野 D修筑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造福于人民 10、猜一猜下列甲骨文是十二生肖中的哪一种(字略) A牛B羊C兔D马 11、《开心辞典》主持人王小丫出了这样一道题:他是战国末期楚国人,他采用楚国的方言,创造了一种新体诗歌,代表作是《离骚》,他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定为世界文化名人。他是 A孔子B老子C孟子D屈原 12、“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的军事格言,出自 A 《道德经》B《论语》C《孙子兵法》D《春秋》 13、“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的诗歌歌颂了秦始皇哪方面的功绩? A统一度量衡 B统一中国 C修筑长城 D设置郡县 14、电影《英雄》中刺客无名对秦王说:“剑”字、有18种写法,秦王说:统一以后只剩下一种。请问:秦统一后写“剑”字使用规范的文字是 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D楷书 15、公元前207年,项羽率救援被秦军围困在巨鹿的起义军。秦军有30万人,项羽的楚军只有数万人。楚军过了漳河,背河扎营。项羽令将士带三天干粮,然后砸破锅,凿沉船,烧掉军营,楚军将士抱着必死的决心,最终打败秦军。最能体现这一故事的成语是 A破釜沉舟 B四面楚歌C揭竿而起 D打草惊蛇 16、汉朝时期,中国同西方的贸易通道称为“丝绸之路”,其线路是 A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西亚、欧洲 B长安、今新疆、河西走廊、西亚、欧洲

疆域史是关于从古至今中国领土变化过程的历史

疆域史是关于从古至今中国领土变化过程的历史。中国疆域自远古以来不断演进变化,从《尚书·禹贡》九州开始直到中清朝极盛时疆域:被认为是中国疆域原型华民国时期的秋海棠叶形状,而后中华人民共和国疆域的又有改变,成为被喻为“雄鸡”的形状至今。期间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历程。 目录 概述 远古时代 夏商西周 春秋战国 秦汉统一王朝的建立 秦朝疆域 汉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国土 隋唐鼎盛时期 隋朝疆域 唐朝疆域 周边其它民族国家 宋朝时期 大蒙古国与元朝时期 明朝时期的疆域 清朝时期的疆域 民国疆域 共和国疆域 近代的国土沦丧 近代西方国家侵占中国领土方式 一、邻国强占中国领土 二、殖民地 三、西方国家强租强占中国沿海地区 中国历代疆域面积变迁 概述 远古时代 夏商西周 春秋战国 秦汉统一王朝的建立 秦朝疆域 汉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国土 隋唐鼎盛时期 隋朝疆域 唐朝疆域 周边其它民族国家 宋朝时期 大蒙古国与元朝时期 明朝时期的疆域

清朝时期的疆域 民国疆域 共和国疆域 近代的国土沦丧 近代西方国家侵占中国领土方式 一、邻国强占中国领土 二、殖民地 三、西方国家强租强占中国沿海地区 中国历代疆域面积变迁 展开 编辑本段概述 现代中国疆域 现今中国的国境南邻越南、老挝和缅甸;西南与印度、不丹、尼泊尔接;西接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中部;正北与蒙古接壤;东北则和俄罗斯东部、朝鲜接壤;隔海与日本、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等国相望。 编辑本段远古时代 战国时所著的《禹贡》记载的九州(中国)是关于中国疆域最早的文献记载。虽非禹时实著,然亦体现了战国时人 九州 的天下观与地理观。其将中国分为冀州、兖州、徐州、青州、豫州、雍州、梁州、荆州、扬州九州。以今日来看,冀州在今山西及河北、河南两省的部分地区;兖州则在今河北与山东省部分地区;青州在今天的山东半岛;徐州在今山东省南部与江苏省北部;淮水以南之江苏省与安徽省则为扬州;荆州在今天的两湖;豫州指今河南省;梁州指四川省与陕西的汉中地区;雍州包括了今天的关中与甘肃东部。虽然此说分歧很大,传说性质浓厚,范围也大于当时中国实际面积。但此为古人天下观之萌芽与发皇,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战国时期的英雄人物

战国时期的英雄人物 从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来看,无论哪个阶级,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记忆中,故事都是传承历史的重要媒介,是陈述历史知识的主要途径。以下是精心整理的战国时期的英雄人物,希望能够帮到你! 孙膑围魏救赵的故事发生后,一晃13年过去了。魏国这次伙同赵国去攻打韩国,韩国频频向齐国告急求援。齐威王又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令他们前去救韩。 田忌有了“围魏救赵”的经验,胸有成竹,准备把计策再用一次,上千辆兵车驰出齐国国境时,田忌要指挥齐军急速直指魏都大梁,孙膑却让田忌叫大军早早安营扎塞。 田忌问:“军师,兵贵神速,怎么可以早早休息?” 孙膑说:“现在魏国刚刚向韩国发动进攻,如果我们急忙出兵相助,实际上就是我们代替韩国承受魏军最初的打击,不是我们指挥调度韩军,反而是听任韩军的指挥调度,所以说马上去奔袭魏都大梁是不合适的。只有当魏韩这两虎争斗一番以后,我们再发兵袭击大梁,攻击疲惫不堪的魏军,挽救危难之中的韩国,这样对我们才更有利。”于是齐军在路上磨蹭了一个多月,才向大梁发起攻击。 魏王见齐军打来,急忙命令庞涓从韩国回兵救魏,又派太子申为上将军,与庞涓合兵10万,抵抗齐军。孙膑知道庞涓的部队将到,向田忌献上“减灶诱敌”的妙计。

当魏齐两军刚刚遭遇,还没交锋,孙膑就下令部队撤退。庞涓追到齐军驻地,只见地上满是挖掘煮饭用的灶头,连忙叫士兵去清点,根据灶头的个数庞涓估计齐军有10万之众。齐军一连三天急急退却,庞涓仍派人去数灶,第二天发现齐军留下的灶头数目,只够5 万人煮饭了;第三天,减少到只够3 万人煮饭了。庞涓得意地说:“我早就知道齐军胆小怕死,进入我国境内才三天,兵士就逃走了大半。”于是他抛下步兵辎重,只带轻装健儿,昼夜兼程,紧紧追赶齐军。 这一天,齐军退到马陵道(今山东莘县境内)。孙膑见这里路狭道窄,两旁又多险阻,很适宜设兵埋伏,计算庞涓的行程,估计他将在黄昏时可以赶到这里,就命令士兵砍下一些树木堵塞去路,又选了一棵大树,将那大树面对路的树干,砍去一大块皮,让它露出一大片光滑洁白的树身,然后在上面写上一行黑字。接着,孙膑命令一万名弓箭手夹道埋伏,对他们说:“等到魏军来到,大树底下有人点火,就万箭齐发。” 天刚黑,庞涓真的领兵追到马陵道。在士兵们搬拦路的树木时,有人发现路旁大树上的字,忙向庞涓报告。庞涓叫士兵点燃火把一看,上面写着“庞涓死于此树下”几个大字,不由得大惊。此时,齐军伏兵对准火光处万弩齐发,箭如雨下,魏军死伤无数,庞涓也身中几箭,倒在血泊之中。他自知中计,绝难脱身,只得拔剑自杀。齐军乘胜追击,俘虏了魏太子申,彻底打败了魏军。 战国时期的英雄人物篇二:秦惠王送屙金牛战国时期,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国力富强,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秦惠王为了与六国争

战国时期魏国疆域变迁

考文章来源: [url=http: 一、问题的提出及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 政治地理学的研究在西方至今已有一百余年的发展,并取得了不少成绩。然而在我国,政治地理学长期以来未得到充分的发展,尤其是作为其分支的历史政治地理的研究,几乎是鲜有人涉猎。近年来,情况有所改观。在理论方面,周振鹤先生率先著文,对历史政治地理学的理论与学科建设提出了自己的设想。不过对具体的中国历史政治地理的断代研究,则尚未出现。 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征战频仍,其各自之间疆域变动之剧烈,在中国历史的其它时期,很少有能与其匹敌者。这段历史时期所发生的政治、军事、外交等诸多方面的变化,无疑给我们探讨历史政治地理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案例。而欲进行战国时期政治地理的研究,理清其时各诸侯国的疆域变动的轨迹,应是首要进行的基础性工作。 关于战国时期诸侯国的疆域,迄今为止仅有钟凤年、顾颉刚与史念海、杨宽、雁侠、陈伟、徐少华等不多的几位学者做了一定的研究。在上述这些研究中,除去陈伟、徐少华先生对战国时期楚国北疆的变迁考证较为详实之外,其余的研究都是比较初步的,因此有必要对此进行重新审视。本文拟在此即对战国时期三晋之一的魏国疆域变迁做一全面的考证,以期对这一方面的研究有所推动。 现存先秦时期的文献中可作为疆域研究的资料极其有限,且已被以往的学者几乎利用殆尽,因此想要对前人的研究有所突破,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就是依靠地下新的出土资料。前些年出土的一些先秦时期文字资料,其中主要有秦简《编年记》、曾侯乙墓中的简册、《包山楚简》及大量的秦封泥等,恰好都为考订这一时期的诸侯国疆域变化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在进行战国诸侯国疆域变动的考证中,首先遇到的最大问题即是战国史料的编年的问题,它直接影响到整个考证的结论,因为依据不同的年代,就会复

中国历代疆域图

中国历代疆域图(完整版二南北朝-清朝) 上图为:南北朝时期全图(二) 此图是南北朝末期的形势图。此间东魏和西魏分别被北齐和北周所取代。而取代南 梁的南陈则是南北朝中面积最小的一个王朝。此时在北方突厥灭掉了柔然降服高昌 等部建立起强大的突厥汗国,对中原王朝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上图为:隋朝时期全图 隋朝结束了南北朝的分裂重新同意了中国。但没有使西域各部重归天朝。在北方强 大的突厥分裂成东西两部。东突厥与隋时有战争,最终被隋所击败。在东北和西南 虽然有一些松散的游牧民族部落如契丹等,但对中国构不成威胁。

上图为:唐朝时期全图 唐朝疆域共有三次显著变化,此图是唐前期的形势图。唐朝的强大尤其是其西部和 北部疆域的开扩已经超越了以往的任何一个朝代。在青藏高原吐番王朝崛起而东北 尚无强大政权不久之后吐番便纳入大唐版图。

上图为:北宋时期全图 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却没能收复幽云十六国而与辽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 此外还有西夏和大理政权与之并存。在中国的主要王朝中宋的面积是最小的一个, 不仅比唐大为收缩而且还不及辽的面积,在疆域开阔中毫无作为

上图为:宋金时期全图、 此图是南宋与金对峙后期的形势图,此间南宋的汉族政权退守江南经营半壁江山,而 金政权也无力南进。而契丹族后建立西辽及党项族的西夏政权及吐鲁番诸部相对平和, 不过此时蒙古已经崛起不久,以后将扫平诸强,建立规模空前的蒙古帝国!

上图为:元朝时期全图 元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版图最为广阔的时期,此图是元朝前朝形式图。除元朝本土以外 还有四大汗国,即钦察汗国、窝伺台汗国、察含台汗国、伊利汗国。四大汗国名义上 听命于元朝皇帝,实际上各自为政

战国史四个阶段

战国史—七雄并列四个阶段 (BC475—BC221) 史记将周元王元年(BC475),称为战国开端。战国是上接春秋的一段诸侯割据时代,春秋初年周王朝有大小诸侯国170多个,经过连年征战兼并,到了战国初年剩下10多个国家,其中实力较为强大的有魏、楚、齐、秦、韩、赵、燕七国,史称战国七雄,中国历史的正元时代形成。 战国初年(BC403),韩、赵、魏三家分晋,建立韩国、赵国、魏国。原齐国的大夫田氏取代了原来的姜氏齐国,建立了田氏齐国,秦、楚、燕三国不变,这就形成了战国七雄的初期局面。 战国从BC475—BC221共历时250余年,两次大的战役将其分为四个阶段,每个大战役都改变了天下的格局。 第一阶段:魏国独强(BC403—BC341)终结于齐魏之战(桂陵之战、马陵之战) 这段时间魏国独强。魏国在战国初年改革较早,李悝改革后,魏国实力最强,对外也不

断用兵,公元前354年,赵国为了抵御魏国的扩张,便向南面的卫国发动进攻,魏国发兵10万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求救于齐国,齐国出兵8万使用“围魏救赵”之计,大败魏军于桂陵,魏国国力有了很大的衰弱。 经过13年的休整,魏国国力逐渐恢复,于公元前341年出兵10万进攻韩国,韩国求援于齐国,魏国与齐国战于马陵,魏国再次失败,主帅庞涓死,军队几乎全军覆没。魏国再次遭受重创,逐渐退出霸主舞台,开始走下坡路。 第二阶段:齐、秦分别称雄于东、西 (BC341—BC284)终结于燕齐之战 魏国衰落下去后,齐国作为两次战役的战胜国,其实力、声望都得到了大的提升,成为山东六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秦国经历了商鞅变法(BC356),确立了耕战策略,实力大增,惠宣王五年,张仪相秦,确立远交近攻策略,这段时间秦国在河西打败魏国,在函谷关打败五国联军,在丹阳、蓝田打败楚国,成为七雄中实力最为强大的一国。 第二阶段形成了“东有大齐,西有强秦”的局面,后因齐国不断进攻周边诸国,打破相对平衡的均衡,导致燕将乐毅率赵、秦、燕、韩、魏五国伐齐,齐国惨败,败的一塌糊涂。齐、秦东西称雄对峙的局面打破,第二阶段结束。

中国五千年版图演变史

中国五千年版图演变史,一目了然,国人必看! 第一个朝代——夏朝,维持了近440年,主要活动区域是黄河中下游一带,相当于今 天的山西、河南、河北一带。 齐楚燕韩赵魏秦 战国时期陆续出现了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七个大国。 公元221年,秦灭六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皇朝,北方是匈奴和东胡这些 民族,这时还尚未和西域接触。

西汉 汉朝将西域纳入版图,也就是现在的新疆。同时西汉的势力进入朝鲜半岛,将其半数 的领地纳入中国。 东汉 汉朝和北方匈奴的战争一直不断,后匈奴内部分裂,鲜卑趁虚而入占据匈奴各地。 三国 公元220年曹丕称魏帝,221年刘备称汉帝,222年孙权建年号,成三国鼎立之势。这 三国加起来的面积就是汉朝的面积,其中魏最强大。 西晋 西晋灭吴,结束了三国鼎立之势。

东晋 西晋末,各族在中原和巴蜀先后建立了多达16个割据政权。公元317年司马睿即晋王位于建康,以建康在洛阳之东,史称东晋。东晋的版图只限于淮水以南、汉水的下游、巴 蜀盆地的长江以南。前秦的东北是高句丽、挹娄等国,境外为高车、匈奴等族。 南北朝 南北朝四阶段 隋朝结束了长达400多年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全国。

前唐 前唐的版图可以看出当时唐朝的强大,西部北部疆域的开拓已经超越了任何一个朝代。 唐后期 唐后期版图大为收缩,吐番达到了鼎盛时期,对唐王朝有着巨大的威胁。 在中国主要王朝中,宋朝无非是版图最小的一个。 南宋 辽与北宋南北对立,除辽、宋、夏三国之外,其时云南为大理国,青藏为吐蕃诸部及黄头回纥,西域为西州回鹘及黑汗王朝。辽之北则为斡朗改和辖戛斯。

南宋时期,蒙古崛起,不久后将扫平亚洲诸强,建立规模空前的蒙古帝国。 铁木真建立的王朝可以说大的没边了,元朝大军的铁蹄几乎踏遍了整个亚洲,人类已 经无法阻止元朝的脚步了。图中的四大汉朝都听服于元朝皇帝,归中央管制。 元朝后期 后期四大汉国独立,只剩元朝本土。 明朝疆域相比元朝大为收缩,元朝剩余势力退居蒙古草原,分裂成瓦刺和鞑靼两个部 落,对明朝一直是很大的威胁。 清朝皇太极统一东北诸部,并不断扩大领土,于1759年完成一统大业。 民国承袭清朝康熙二十 八年(1689年)及雍正五年 (1727年),中俄先后订立 条约,划定黑龙江、吉林与俄 国远东地区间边界,并划定外 蒙古与俄国西伯利亚间边界。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 又定盛京与朝鲜之间以鸭绿 江、图们江为界。

历代疆域的变迁

历史:中国疆域变迁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疆域的变化也从一个重要的方面反映了历史的进程。因此了解历代疆域变迁的历史,能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祖先的光辉业绩。 商朝:东到大海,西到陕西西部,东北到辽宁,南到长江流域。 秦朝:东到大海,西到陇西,北到长城,南到南海。 唐朝:东到大海,西到咸海,东北到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库页岛一带,南到南海。 元朝:北至阴山以北,南至南海诸岛,东北到今库页岛,西北达新疆、中亚地区。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统治的范围之内。 清朝: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的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成为亚洲最大的国家。 纵观中国历史,统一的中国疆域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在其形成过程中,汉族作出了主要的贡献,而少数民族为统一疆域的形成也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历代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统一疆域的形成。历代统治者顺应历史潮流的政策,巩固了中国的疆域。封建社会的后期,落后腐败导致了大块中国国土的沦丧。 地理:了解不同历史时期我国古代疆域的变化状况,并能正确识图,掌握重要朝代疆域的四至。 能在地图上正确识别我国现行行政疆域,特别是南海诸岛、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的地理位置。 政治:了解历代疆域的变迁,要求我们更加热爱祖国,热爱各族人民,更加珍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坚决反对一切分裂国家、破坏祖国统一大业的行径。 在新时期,我国通过平等友好的谈判,与大多数邻国解决了历史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根据我国政府与英国、葡萄牙政府达成的协议,香港、澳门分别在1997年和1999年回归祖国。我国政府多次声明:南海诸岛、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等岛屿是中国的领土,绝不容许侵犯。 中国古代六次著名迁都 ①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殷(今河南安阳西北)。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被迫迁都洛邑(今洛阳),史称东周。③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④1421年,明成祖朱棣把都城从应天(今南京)迁到北京。⑤1618年,后金努尔哈赤把都城从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西)迁到沈阳。⑥1644年,清军入关占领北京,清政府把都城迁到北京,开始了对全国的统治。 中国古代都城的发展特点: 第一、古代都城移动的空间呈现出三条轨迹。第一阶段,从商朝盘庚迁殷、都城稳定开始到北宋为止,都城一般都建立在中原地区,这里是关中平原中央,地形开阔,享有水上交通的便利,可以与诸侯国进行便利的经济文化往来。中唐以后因为气候的变迁及关中地区的过度开垦,黄河、渭河泥沙大增,渭河及黄河三门峡一带漕运十分困难,致使天子也常常不得不“逐粮而居”,就食东都洛阳。关中已失去了容纳国都的经济基础。国都城址向经济文化发展更有前途的东部转移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本阶段前期都城呈现出由西向东迁移的轨迹:镐京、长安----洛阳。后期由于经济重心的南移,都城迁移呈现由北向南迁移的趋势:长安、洛阳----开封。第二阶段,从北宋至清朝百多年间,都城完全离开中原移到临海地区,都城的迁移又出现由南向北移动的趋势:临安----北京。北京位于东北大平原、华北大平原和内蒙古高原三大地理单元的结合处。经过辽、金、元、明、清五代,从陪都发展成为首都前后也近1000年。这里处于北方民族文化交流的有利地位。大运河的续修将中国另外两大地理单元,即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连接起来,使北京得到长江流域经济与文化的支持。 第二、古代都城既是统治阶级的政治中心,又是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这点同西欧社会早期封建国家都城只是政治中心、与商业和经济中心的城市分离有明显的区别; 第三、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皇权和神权是社会统治的中心,有至上的权威,这种社会状况反映在城市布局中,就是皇宫和宗庙居于城市的中心,作为商品交换场所的“市”在都城中则偏于一隅。古代都市的建筑布局,都是整齐划一,有纵贯全城的中轴线,两边是对称分布。

战国时期舍人文化

战国时期舍人文化(研究性学习小论文) 钱老师下水作文 抗疫期间上网课。最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廉颇蔺相如列传》,不料对战国舍人发生了兴趣,给同学们出了个小论文的题目《战国时期舍人文化》。以身示范,自己也下谁做了一篇。 课文中不仅蔺相如起初是宦者令缪贤的舍人,蔺相如被任命为上卿后,躲避着扬言要当面羞辱他的廉颇。家中舍人群起请辞。蔺相如急切之下解释道:“不是我怕廉颇,有我俩在秦国不敢对赵国怎样,如果我俩内斗那势必给秦国有机可乘。我只是把国家利益放在个人恩怨前面考虑而已!”蔺相如这顿表白不知如何传导廉颇耳朵里,我看大概率的可能是两家舍人互相通气。最后还是廉颇家舍人领着老将军到蔺相如家负荆请罪。这段故事名唤将相和。将相之间那帮舍人暗中联络,促成将相言和,为维护赵国安全做出了很重要贡献。战国时期舍人的作用真的不可小觑。 舍人,亦称门客、宾。舍人一般指的是依附于豪门权贵的有一定能力的人才。 春秋时期,权贵阶层逐渐形成豢养舍人(门客)的风气。原因有多方面。 一方面是国家需要。诸侯国国君把选拔收罗底层人才的责权分摊给了贵族权臣,国家有需要有岗位的时候,贵族权臣可以推举贤才,一时没有合适岗位时,就拜托权贵豪门把人才或者潜在人才养在府中。这样至少可以做到人才不轻易流失,为敌对诸侯所用。 另一方面是贵族权臣的需要。贵族权臣伴君如伴虎,春秋争霸,内外竞争都很激烈。公子将相都会感觉危机四伏,需要贤能之辈相助。各种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权贵们争夺人才网罗豪杰甚至异化为把舍人数量当作身份的象征,显摆的装饰。 还有一方面,是底层有志之士、身怀绝技之辈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春秋末期,百家争鸣,私学兴起,底层人才需要谋求生机,需要一展才华的上升通道。 到了战国时期,舍人队伍渐成一个阶层,逐步形成了华夏特有的一种文化,绵延直到当代。不同时期,舍人文化的特点有所差异。本文试图探讨的是战国时期舍人文化的整体概况。 战国舍人大行其道。从成就和知名度来看,至少有高级(上宾)、中级、低级三个层级。高端舍人,凭借勇气和才能,抓住机会报效国家“闻于诸侯”,甚至出将入相。吴起、苏秦、张仪、蔺相如、李斯就是这个级别的;中等级别的能够为东家效劳,取人钱财,替人消灾,很有职业操守。冯谖、毛遂、侯嬴便是这等职业人士,都是当时的高级白领,俸禄优厚。低端舍人不仅寂寂无名,也许还要时时面对生存危机。 从技能分类,战国舍人主要有文武两大类。 文士类舍人中蔺相如和李斯最为出名。毛遂自荐中的毛遂、唱“长铗归来乎,食无鱼”的冯谖都还算是有些名目,文职舍人中有很高成就却寂寂无名者更多。比如秦相吕不韦门下有三千门客为他编撰《吕氏春秋》,诸子百家门生集中一起,终于成就这部杂家名著流传于世。 武士类舍人中吴起、李同、专诸、朱亥、荆轲等较为著名。有成为军事家(兵家)的,比如吴起,有《吴起兵法》流传后世;有成为率领敢死队冲锋的,比如李同,为保卫平原君率领三千死士浴血奋战;更多是绝命刺客,比如专诸、朱亥、荆轲,为国为主,以命相搏,士为知己者死。 还有一些舍人既不是文士,也不是武士,只是身怀一技之长的食客。比如孟尝君门下的鸡鸣狗盗之徒。关键时候能为主人排忧解难,也算人尽所能。 战国时期,豢养舍人门客已成为公子卿相身份的象征,“战国四公子”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齐国孟尝君、楚国春申君各个门下数千舍人。秦相吕不韦也不遑多让,其余众王子卿相也都以门下人才济济为荣。人多了自成江湖,自然就会产生江湖规矩,形成族群文化。战国时期,舍人(门客)与东家(主人)是双向选择的契约关系。舍人界最初就有“良禽折木

历史上的中国:中国疆域的变迁

历史上的中国:中国疆域的变迁 序言:中国的历史、疆域与历史地图 “疆域”与“领土” 了解历代疆域变迁与学习历史的关系 秋海棠与雄鸡 疆域变迁和历史地图 历史地图的编制:裴秀、杜预、贾耽和税安礼 清代杨守敬集古代地图研究之大成 中国历史地图的里程碑——《中国历史地图集》 “中国”的来历和变化 中国古代疆域的类型 1.走向统一国家的漫长历程:先秦 从部落联盟到王朝——三皂五帝到夏 盘庚迁殷 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西周的疆域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序言:中国的历史、疆域与历史地图 “疆域”与“领土” 了解历代疆域变迁与学习历史的关系 秋海棠与雄鸡 疆域变迁和历史地图

历史地图的编制:裴秀、杜预、贾耽和税安礼清代杨守敬集古代地图研究之大成 中国历史地图的里程碑——《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的来历和变化 中国古代疆域的类型 1.走向统一国家的漫长历程:先秦 从部落联盟到王朝——三皂五帝到夏 盘庚迁殷 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西周的疆域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弦高犒军和春秋战国诸侯兼并 2.中原王朝疆域的扩大和稳定:秦汉时期 第一个统一的中原王朝的建立 郡县制的形成和巩固 西汉初的困境 汉武帝的开疆拓土 匈奴和其他边疆政权 东汉的疆域 边疆诸族的内迁和扩张 3.长期的分裂与短暂的统一:三国至南北朝 三国鼎立的形成 乱世群雄的角逐:十六国的兴衰

对峙中的稳定:北方的统一和再分裂 北方的局部扩张的南方的退缩 4.从大统一到大分裂:隋、唐、五代时期 隋朝行政区域的扩大 空前的开拓:唐朝前期的疆域 强盛后的衰落:唐朝中期以后的疆域 边疆政权的消长 大分裂时期:五代十国 5.分裂的延续和结束:宋、辽、金、元时期 “黄袍加体”不再重演 北宋和南宋的疆域 辽、金和其他政权的疆域 牧业民族一统天下:元帝国的建立 6.退缩中的中原王朝:明时期 奴尔干都司的设置和撤销 北方和西北诸卫所的内迁 南方和西南的退却 对西藏主权的延续 其他政权的疆域 7.统一中国疆域的最终形成:清朝时期 东北地区的统一 从人关到平定台湾

中国各朝代版图变化

这是一张夏朝的地图,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关于夏朝有非常多的传说,夏朝在二里头的遗址是有可考的证据。我们现在先观察一下夏朝的地图,上面是一张夏朝略缩图和夏朝地图。夏朝建都在黄河北岸的山西安邑(今山西安邑县)。在当时属于夏王朝有很多的小部落,从略缩图可以看出。这些小的部落经常受到夏朝的君主欺压,夏朝建立之出,这些部落还都派人到安邑去朝贺进贡。到了泄时也就是(前1823年---前1808年)时正式赐封九夷各部落诸侯爵位。 经过了几次传位,廑(前1727年---前1707年)时,夏朝已经衰落了。传到发时,各个诸侯已经不来朝贺了,我们从地图上可以看出,夏朝的势力比起那些部落的联合,只能是望尘莫及了。然而当时商部落已经在夏都的东部也就是现在的河南郑州建立起来了势力,然而在这里我介绍一下,周部落就是后来西周,周部落在夏朝时候,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主的一个中等部落,势力也比不上商朝的力量。夏朝直到暴君夏桀,已经名存实亡了。但是夏桀很会享受,他用人当坐骑,并且修建酒池肉林,同时还与美女妹喜天天在后宫作乐。各个部落终于忍不住了,夏朝的子民也已经愤怒了。此时商部落的商汤已经有足够的势力可以灭掉夏朝。终于在伊尹的辅佐下与夏桀在鸣调打了一仗,夏军打败,夏桀也被流放到了安徽巢湖地区。 商汤在步骤亳建立起来了第一个都城。根据史书记载,夏桀的儿子獯鬻却是北漂了利用他的能力和智慧重新建立起来了一个第二王朝,当然了历史上就没有什么太多记载,但是到了战国时,荤粥、鬼方、猃狁逐渐演变成西戎、犬戎,到了秦朝以后,就改成匈奴了。还有记载荤粥则是鬼方的前身,在夏朝叫荤粥,商朝时称鬼方,尽管说法不一,但是我们考证的

战国时期各国灭亡年历表

前285秦国伐齐国。秦国、楚国相会。燕国、赵国相会 前284燕国、韩国、赵国、魏国、秦国伐齐国(合纵),攻陷齐都临淄(山东淄博)。齐国迁都莒(山东日照)。苏秦被车裂 前283秦国、楚国相会。赵国、燕国相会。秦国伐魏国。赵国救魏国 前282秦国伐赵国。赵国伐魏国。秦国、魏国相会 前281秦国伐赵国。赵国伐魏国 前280秦国伐赵国。秦国伐楚国 前279秦国伐楚国。秦国、赵国相会(渑池之会)。齐国伐燕国(火牛阵),复失地 前278秦国伐楚国,攻陷楚都郢(湖北江陵)。楚国迁都陈(河南淮阳) 前277秦国伐楚国。屈原投汨罗江 前276秦国伐楚国、魏国。公子魏无忌受封为信陵君 前275秦国伐魏国。韩国救魏国 前274赵国伐齐国。秦国伐魏国 前273秦国伐魏国。赵国、魏国伐韩国。秦国救韩国 前272楚国、魏国、韩国伐燕国。 前271赵国伐齐国 前270秦国、楚国伐齐国。秦国伐韩国。赵国救韩国 前269赵国伐秦国 前268秦国伐魏国 前266秦国伐魏国 前265秦国伐赵国、韩国。齐国救赵国。平原君任赵国相国。赵国使长安君质齐 前264秦国伐韩国 前263秦国伐韩国 前262秦国伐韩国、赵国、楚国。春申君黄歇任楚国相国 前261秦国伐赵国。秦国伐韩国。楚国伐鲁国 前260秦国伐赵国(长平之战) 前259秦国伐赵国 前258秦国包围赵都邯郸 前257楚国、魏国救赵国(春申君、信陵君救赵)。白起自尽 前256西周室号召诸侯讨伐秦国。秦国伐西周室。秦国伐赵国。韩国、楚国救赵国。楚国灭鲁国,迁鲁国国君于莒 前255秦国灭西周室。楚国伐齐国 前254魏国伐卫国。秦国伐魏国 前253魏国伐齐国。楚国迁都巨阳(安徽阜阳) 前252魏国灭卫国,杀卫国国君 前251燕国伐赵国。赵国伐燕国,包围燕都蓟(北京)。平原君去世 前250燕国伐齐国 前249秦国灭东周室,周朝亡国。秦国伐韩国。赵国包围燕都蓟 前248秦国伐赵国 前247秦国伐魏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伐秦国(合纵) 前246秦国伐赵国、韩国 前245秦国伐魏国 前244秦国伐魏国、韩国 前243赵国伐燕国。信陵君去世

历史地理学复习资料

历史地理学复习资料 《元和郡县图志》 书名,即《元和郡县志》的原名。唐李吉甫撰。四十卷,目录两卷。书成于元和八年(813)。仿《括地志》体例,以元和时全国行政区划为准,依十道分卷,据四十七镇分篇,篇首各冠地图。分叙以府州为单位,大抵首列户名,次叙沿革,继以府境八至、贡赋,终以辖县建置、去州府里程、山川、河流、城邑、名胜、古迹及历代大事。凡垦田、监牧地、水利设施、工矿盐政、军事设施、病马配备、重要关亭寨障,无不叙及。所记开元、元和户数、乡数、贡物名品、各地境界及去长安里程,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有关自然、经济地理记载,可采甚多。叙述沿革,往往直源《尚书?禹贡》。于南北朝政区及治所变迁,尤为可观。宋以后地图、目录并佚,缺卷十九、二十、二十三、二十四、三十五、三十六共六卷,故今本三十四卷,其中卷十八、二十五又各存半卷。书初刊于南宋淳熙三年(1176)。 《禹贡》是《尚书》中的一篇,全文亦仅l189字,无卷,历代注释家为了行文方便,就该篇条目分明的特点,往往提到禹贡扬州章、徐州章,抑或禹贡导山章、导水章云云。由是,九州中每州条文均可称章,后面导山、导水、五服,率皆如此。 《汉书·地理志》 中国第一部以“地理”命名的地理著作。由东汉学者班固撰写,成书于公元54~92年间,为《汉书》十志之一。它对汉代郡县封国的建置,以及各地的山川、户口、物产、风俗和文化等作了综述,保存了汉代及其以前的许多珍贵的地理资料。是中国地理学史上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它是中国最早以疆域政区为主体的地理著作,开创了疆域地理志(以一个朝代一定时期的疆域政区为主体、分录各区山川物产)和沿革地理的体例。汉以后的15种正史地理志和各种地理总志,都是以其为典范编纂的。、 丝绸之路:是一条横贯亚洲,连接欧亚大陆的著名古代陆上商贸通道,以运销丝绸闻名于世。丝绸之路东起长安(今西安),经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跨越葱岭经中亚而达地中海东岸。全长7000多公里,中国境内的丝绸之路总长4000多公里,约为丝绸之路全程的二分之一多。 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著称于后世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路线:长安→河西走廊→敦煌→今新疆地区→西亚→欧洲大秦(今地中海沿岸)行政区域划界的原则――山川形便、犬牙相错 山川形便 唐代开过以后,正式提出“山川形便”的原则。“天下初定,权置州郡颇多。太宗元年,始命并省,又因山川形便,分天下为十道。” 唐代的州界多于山川走向相一致,300多州分为十道,,十道与自然地理区域相符合,对后世影响较大。 秦代疆域

庞涓,战国时魏国人,在魏国任

庞涓,战国时魏国人,在魏国任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庞涓墓。庞涓。战国时魏国人。在魏国任大将。 公元前4世纪中期。庞涓率大军包围赵都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王命孙膑为军师。率军救赵。孙膑乘魏国内部空虚。率军直捣魏都大梁。庞涓撤军回救。疲惫不堪的魏军走到桂陵遇到埋伏在那里的齐军。齐军以逸待劳。大破魏军。“围魏救赵”的桂陵之战。成为历史上的著名战例。十多年后。魏国又进攻韩国。韩国也向齐国求援。齐国仍用孙膑出兵救韩。魏国又派庞涓带兵十万迎战。孙膑用减灶计透敌深入。 庞涓中计。轻敌猛进。在马陵遭到埋伏。齐军万箭齐发。魏军主力被歼。庞涓自杀。庞涓庞涓死后。其遗骸葬于何处众说纷纭。目前以河南通许。山东

淄川。山西榆次三个地方的庞涓墓最为出名。 中文名,庞涓墓。庞涓,战国时魏国人。位于,通许县城东约公里。宽,36米。 河南通许庞涓墓。庞涓墓是通许县境内的一处历史遗迹。 该墓位于通许县城东约公里的三里岗村西北约500米处。庞涓墓南北宽36米。东西长为米。高5米。墓冢完好。呈圆丘形。西紧邻涡河河道。庞涓是战国时期魏国有名的大将。当时。孙膑和庞涓同学兵法。孙膑比庞涓聪明强干。庞涓就非常嫉妒他。阴谋加以陷害。把孙膑骗到魏国。割去他的双膝。孙膑假装疯癫。才没有被庞涓杀掉。齐国使者出使魏国。暗地把孙膑带回齐国。 刘威王委派孙膑为军师。齐军进入魏地之后。孙膑令军队砌垒火灶10万。此后。每天减少数万。庞涓见此现象。很高兴地说:“我就知道齐军到魏地后。士气不振。逃亡很多”。便命令军队很快追了上去。在这里设下埋伏。庞涓赶到

后陷入齐军包围之中。齐军万箭齐发。魏军一败涂地。庞涓庞涓不能脱逃。自刎而死。孙膑把庞涓的头割掉带回齐国。身子埋在他死的地方。庞涓墓南传说原有小墓冢3个。是庞涓的马。马童及兵器的葬处。3个墓冢早已无存。 马陵山北侧的样山。有安子庙。其西北侧有一庞涓墓。该墓在1982年被当地村民挖掘。为石椁木棺。一椁二棺。合为三重。据蔡凤书。宋百川主编《考古学通论》载。齐贵族大墓使用石椁。《荀子;礼论》。《庄子;天下篇》所记“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之别。此墓特征符合战国时期齐国的墓葬形制。墓前有一无字碑。该墓为孙膑念庞涓同学之谊。葬庞涓于此。经调查该墓葬的形制。同以上记载相吻合。应为战国墓葬之制。有无字碑时。 亦为秦及先秦之制。秦始皇在泰山树立的无字碑。至今犹存。刻字以记墓内主人一生行事的石碑。最早的始于汉代。此墓虽于1982年被破坏。但其石椁

战国中晚期魏国铜器制度新考

战国中晚期魏国铜器制度新考 (首发) 有虞同 (吉林大学古籍所) 黄盛璋先生曾撰文考证了战国时期三晋铜器(不含两周)铭文所反映出的制度问题。1根据黄文的研究,三晋铜器的铸造方面已经有一套完整的监、主、造三级制度,“监造中央以司寇、司马、封君,地方以令,同于三晋兵器(多出司马),它国未见;主造除工师见于秦铜器外,其余它国亦不见;制造惟冶及冶客见于东周铜器。”(第52页)客观地说,黄文的这一结论为进一步研究三晋铜器制度奠定了基础。 随着新资料的不断公布以及文字释读水平的提高,学界对三晋铜器的监造制度有了新的认识,黄文的结论已有了局部修正的必要。比如,收录了非三晋文字的“原氏扁壶”,对“襄阴鼎”的国别判断有误;所谓的“冶客”实应释读为“斪(斠),客(格)”,2与铸造制度无关(这已为下文将要介绍的“十六年邢丘令鼎盖”铭文所证实);安邑下官锺的“十年”等文字实为韩国另刻的铭文,而所谓的“冶吏”应释为“左史”(即任府佐的史[狄]),3实际并不存在“冶吏”这一级制造者,等等。此外,在当时的资料条件下,黄文也无由考察三晋各国的铜器制度在不同时期的变化。新资料的发表使得考察战国中晚期三晋铜器制度的变化问题有了切实的可行性、必要性。本文拟先考查资料较为丰富的魏国铜器及其制度,韩、赵两国待另文详述。为行文方便,释文多用宽式;常用的资料书使用简称,文末附有“简称对照表”以便核检。 目前所见魏国有铭铜器的制造大致可分为魏都与地方政府、封君贵族两个系统。 魏国都城大梁制造的铜器有魏惠王时期的《集成》2609—2610号的“二十七年大梁司寇鼎”、2746号的“梁十九年亡智鼎”,4以及9707号的“安邑下官锺”等。这一时期地方制造的铜器有《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