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脑血管病各种分型

脑血管病各种分型

脑血管病各种分型
脑血管病各种分型

一、根据缺血时间分型

(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症状、体征持续时间<24h。

(2) 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损害症状、体征持续>24h,<3周。

(3) 小卒中:症状、体征持续<1周。

(4) 大卒中:症状、体征持续>1周。

二、根据影像学改变分型

(1)腔隙性梗死:梗死灶面积<1.5cm。

(2)小梗死:梗死灶面积1.6~3 cm。

(3)中梗死:梗死灶面积小于一个脑叶,3.1~5cm。

(4)大梗死:超过一个脑叶,梗死灶面积>5cm。

(5)阴性:CT检查未见相应的低密度改变者。

(6)多发性梗死:多个中、小及腔隙梗塞。

三、根椐病因分型

目前,在临床试验和临床实践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卒中分型系统是TOAST分型,该分型中沿用的概念主要来源于哈佛卒中登记分型和美国国家神经疾病与卒中研究所卒中数据库的分型标准。类肝素药物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试验(TOSAT)亚型分类标准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学分类标准。该标准来源于一个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的临床研究。TOAST亚型分类标准侧重于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学分类,根据这一分类方法提出的大、小血管病变学说在脑梗死的发病机制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TOAST分型将缺血性卒中分为分为以下五种亚型:

(一) 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具有颅内、颅外大动脉或其皮质分支因粥样硬化所致的明显狭窄(>50%),或有血管堵塞的临床表现或影像学表现。

(1)临床表现:包括如失语、忽视、意识改变及运动障碍等皮质损害,或脑干、小脑损害体征;间歇性跛行、同一血管支配区域的TIA、颈部血管杂音或搏动减弱等病史支持该亚型的诊断。

(2)头部影像学(CT或MRI)表现:大脑皮质、脑干、小脑或半球皮质下梗死灶直径>1.5 cm。

(3)辅助检查:颈部血管彩色超声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显示,颅内或颅外大动脉狭窄>50%,但应排除心源性栓塞的可能。若颈部血管彩色超声或血管造影无异常所见或改变轻微,则该型诊断不能确立。

这一类型患者通过颈动脉超声波检查发现颈动脉闭塞或狭窄(狭窄≥动脉横断面的50%)。血管造影或MRA显示颈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椎-基底动脉狭窄程度≥50%。其发生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所致。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以此来取代大动脉病变,不再强调狭窄程度,而强调有无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即有无易损斑块。

在新的TOAST分型中,其包括:

1.大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低灌注或原位血栓形成。

2.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动脉-动脉栓塞。此种情况,可以表现为多发性的小梗死灶。

即包括原位血栓形成、穿支动脉闭塞、动脉-动脉栓塞和低灌注四个亚型。

患者如出现以下表现,对诊断LAA有重要价值,(1)病史中曾出现多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多为同一动脉供血区内的多次发作;(2)出现失语、忽视、运动功能受损症状或有小脑、脑干受损症状;(3)颈动脉听诊有杂音、脉搏减弱、两侧血压不对称等;(4)颅脑CT或MRI检查可发现有大脑皮质或小脑损害,或皮质下、脑干病灶直径>1.5 cm,可能为潜在的大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缺血性脑卒中;(5)彩色超声波、经颅多普勒超声(TCD)、MR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可发现相关的颅内或颅外动脉及其分支狭窄程度>50%,或有闭塞;(6)应排除心源性栓塞所致的脑卒中。

(二) 心源性栓塞型:由来源于心脏的栓子致病。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表现同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若患者于发病前有1根以上血管所支配区域的TIA或脑卒中,或存在系统性栓塞,则支持心源性栓塞型的诊断,应可以确定至少有一种栓子是来源于心脏。应排除大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栓塞或血栓形成。对于存在心源性栓塞中度危险因素且无其他病因的患者,应定为“可能”心源性栓塞。

多种可以产生心源性栓子的疾病引发的脑栓塞:卒中发作前4周内的心梗、充血性心力衰竭、冠状动脉狭窄、房颤、房扑、病窦综合征、人工心脏瓣膜、心室壁运动不能和心室壁运动功能减退、心房、心室、主动脉、冠状动脉血栓形成。

高度危险的栓子来源:机械心脏瓣膜、二尖瓣狭窄伴心房纤颤、心房纤颤、病窦综合征、4周之内的心梗、左心房或左心耳、左心室血栓、扩张型心肌病、左心室区段性运动功能不良、左心房粘液瘤、感染性心内膜炎。

中度危险的栓子来源:二尖瓣脱垂、二尖瓣环状钙化、二尖瓣狭窄不伴房颤、房间隔缺损、卵圆孔未闭、心房扑动、单独出现的房颤、生物心脏瓣膜、非细菌性血栓性心内膜炎、充血性心力衰竭、左心室区段性运动功能减退、>4周,<6月的心梗。

(三) 小动脉闭塞型(small-artery occlusion):此亚型在其他分型方法中被称为腔隙性梗死。临床表现为腔隙综合征,包括纯运动性卒中、纯感觉性卒中、感觉运动性卒中、共济失调轻偏瘫综合征、构音障碍一手笨拙综合征等,无大脑皮质受累的表现。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者支持该型诊断。CT或MRI检查无异常发现,或脑干、皮质下梗死灶直径<1.5 cm。若患者有潜在的心源性栓子或同侧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50%,可排除该亚型诊断。

1.有典型的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有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卒中病灶的最大直径<1.5cm。

2.临床上有典型的腔隙性脑梗死的症状,但影像学上未发现有相对应的病灶。

3.临床上具有非典型的腔隙性脑梗死的表现,但影像学检查后发现与临床症状相符的<1.5cm的病灶。

(四) 有其他明确病因型(stroke of other determined cause):除外以上3种明确的病因,由其他少见病因所致的脑卒中。如凝血障碍性疾病,血液成分改变(红细胞增多症),各种原因引起的血管炎(结核、钩体病、梅毒、化脓性、结缔组织病、变态反应性动脉炎等),血管畸形(动-静脉畸形、烟雾病等)。临床和影像学表现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辅助检查可提示有关病因。但应排除心源性栓塞型和大动脉粥样硬化型。

(五) 不明原因型:(1)经全面检查未发现病因者。(2)辅助检查不完全者。(3)存在两种或多种病因,不能确诊者。

CISS分型[7]:(图1 、图2 和图3 )

(一)大动脉粥样硬化(LAA ):包括主动脉弓和颅内/ 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

1. 主动脉弓粥样硬化:1 )急性多发梗死病灶,特别是累及双侧前循环和/ 或前后循环同时受累;2 )没有与之相对应的颅内或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易损斑块或狭窄≥50% )的证据;3 )没有心源性卒中(CS)潜在病因的证据;4 )没有可以引起急性多发梗死灶的其他病因如血管炎、凝血异常以及肿瘤性栓塞的证据;5 )存在潜在病因的主动脉弓动脉粥样硬化证据(经高分辨MRI/MRA和/ 或经食道超声证实的主动脉弓斑块≥4mm和/ 或表面有血栓)。

2 .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1 )无论何种类型梗死灶(除外了穿支动脉区孤立梗死灶),有相应颅内或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证据(易损斑块或狭窄≥50% )。

2 )对于穿支动脉区孤立梗死灶类型,以下情形也归到此类:其载体动脉有粥样硬化斑块(HR-MRI)或任何程度的粥样硬化性狭窄(TCD、MRA、CTA 或DSA);

3 )需排除心源性卒中;

4 )排除其他可能的病因。

(二)心源性卒中(CS):诊断标准:1 .急性多发梗死灶,特别是累及双侧前循环或前后循环共存的在时间上很接近的包括皮层在内的梗死灶;2 .无相应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证据;3 .不存在能引起急性多发梗死灶的其他原因,如血管炎、凝血系统疾病、肿瘤性栓塞等;4.有心源性卒中证据;5.如果排除了主动脉弓粥样硬化,为肯定的心源性,如果不能排除,则考虑为可能的心源性。

心源性卒中的潜在病因包括:二尖瓣狭窄,心脏瓣膜置换,既往 4 周内的心肌梗死,左心室附壁血栓,左心室室壁瘤,任何有记录的永久性或阵发性房颤或房扑、伴有或不伴有超声自发显影或左房栓子,病窦综合症,扩张性心肌病,射血分数<35%,心内膜炎,心内肿物,伴有原位血栓的卵圆孔未闭(PFO ),在脑梗死发生之前伴有肺栓塞或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卵圆孔未闭(PFO )。

(三)穿支动脉疾病(PAD):由于穿支动脉口粥样硬化或小动脉纤维玻璃样变所导致的急性穿支动脉区孤立梗死灶称为穿支动脉疾病。诊断标准:1.与临床症状相吻合的发生在穿支动脉区的急性孤立梗死灶,不考虑梗死灶大小;2 .载体动脉无粥样硬化斑块(HR-MRI)或任何程度狭窄(TCD、MRA、CTA 或DSA)。

3.同侧近端颅内或颅外动脉有易损斑块或>50%的狭窄,孤立穿支动脉急性梗死灶归类到不明原因(多病因);4 .有心源性栓塞证据的孤立穿支动脉区梗死灶归类到不明原因(多病因);5 .排除了其他病因。

(四)其他病因(OE):存在其他特殊疾病(如血管相关性疾病、感染性疾病、遗传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血管炎等)的证据,这些疾病与本次卒中相关,且可通过血液学检查、脑脊液(CSF )检查以及血管影像学检查证实,同时排除了大动脉粥样硬化或心源性卒中的可能性。

(五)病因不确定(UE):1. 未发现能解释本次缺血性卒中的病因。2. 多

病因:发现两种以上病因,但难以确定哪一种与该次卒中有关 3.无确定病因:未发现确定的病因,或有可疑病因但证据不够强,除非再做更深入的检查。4. 检查欠缺:常规血管影像或心脏检查都未能完成,难以确定病因。

图一、心源性、大动脉粥样硬化和穿支动脉疾病

图二、穿支动脉疾病示意图

图三、CISS全貌

四、根据临床表现分型:牛津郡社区卒中计划(oxfordshire community stroke project, OCSP)分型:以原发性脑卒中所致的最显著神经功能缺损时的临床表现为依据,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分为4个亚型。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OCSP)分型。OCSP完全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分型,以便在影像学尚不能清楚显示梗死灶时,判断病灶部位和病情轻重,有快捷、简便、重复性好的优点。

(一)完全前循环梗死(total anterior circulationinfarcts,TACI) :该型患者的临床表现类似于完全性大脑中动脉综合征。临床表现为三联征:(1)对侧肢体偏瘫。下列3个部位中至少有2个部位出现运动和(或)感觉障碍,诸如面部、一侧上肢及一侧下肢。(2)有对侧同向偏盲。(3)高级大脑功能障碍。如失语、视空间障碍、计算力障碍、朗读困难、书写困难及意识障碍等。如果患者存在意识障碍而不能进行脑的高级功能检查及视野检查时,则假定其存在上述这些缺陷。

(二)部分前循环梗死(partial an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s,PACI) :此类型患者的脑损害不如TACI广泛,一般仅有TACI三联征中的两项,或仅有高级大脑功能障碍或感觉运动缺损较TACI 局限。临床可有以下任何一种表现:(1)运动和(或)感觉缺损+ 偏盲。(2)运动和(或)感觉缺损+高级大脑功能障碍。(3)高级大脑功能障碍+偏盲。(4)纯运动或感觉障碍,但较腔隙性梗死局限(如单瘫)。(5)单纯性高级大脑功能障碍。若多种神经功能缺损同时存在,则必须为来自于同侧半球损害。

(三)后循环梗死(pos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s.POCI) :临床表现为各种程度的椎一基底动脉综合征:(1)同侧脑神经瘫痪及对侧运动和(或)感觉障碍(交叉性损害)。(2)双侧运动和(或)感觉障碍。(3)眼球协同运动障碍(水平或垂直)。(4)小脑

功能障碍但不伴同侧长束体征(如共济失调轻偏瘫)。(5)孤立性偏盲或皮质盲。

(四) 腔隙性梗死:(1)无视野缺损、无高级大脑功能障碍。(2)临床表现为纯运动性卒中纯运动性卒中(puremotor stroke,PMS),纯感觉性卒中纯感觉性卒中纯运动性卒中纯感觉(pure sensorystroke,PSS),感觉运动性卒中感觉运动性卒中(sensorimotor 感觉运动性卒中strokeSMS)和共济失调轻偏瘫共济失调轻偏瘫(ataxie—hemiparesis,AH),后共济失调轻偏瘫者包括构音障碍一手笨拙综合征(dysarthric—clum—sy hand syndrome,DCHS)、同侧共济失调和足轻瘫同侧共济失调和足轻瘫。纯运动性、纯感觉同侧共济失调和足轻瘫性和感觉运动性卒中的受累部位应包括面部、一侧上肢和一侧下肢三个部位中的至少两个,特别是上肢,应累及整个上肢而并非仅限于手部。

由于TOAST亚型分类标准侧重于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分型,在临床应用中有较好的可信度,因此,TOAST分型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用TOAST分型标准对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表现、转归、康复等方面的研究结果也显示,其有助于临床医师对不同亚型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治疗及康复措施中更加有针对性。

1 TOAST亚型分类标准

根据临床特点及影像学、实验室检查,TOAST将缺血性脑卒中分为5个类型,各类型的病因不同,具体分类标准如下。

1.1 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LAA)这一类型患者通过颈动脉超声波检查发现颈动脉闭塞或狭窄(狭窄≥动脉横断面的50%)。血管造影或MRA显

示颈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椎 基底动脉狭窄程度≥50%。

其发生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所致。患者如出现以下表现,对诊断LAA有重要价值,(1)病史中曾出现多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多为同一动脉供血区内的多次发作;(2)出现失语、忽视、运动功能受损症状或有小脑、脑干受损症状;(3)颈动脉听诊有杂音、脉搏减弱、两侧血压不对称等;(4)颅脑CT或MRI检查可发现有大脑皮质或小脑损害,或皮质下、脑干病灶直径>1.5 cm,可能为潜在的大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缺血性脑卒中;(5)彩色超声波、经颅多普勒超声(TCD)、MRA 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可发现相关的颅内或颅外动脉及其分支狭窄程度>50%,或有闭塞;(6)应排除心源性栓塞所致的脑卒中。

1.2 心源性脑栓塞(CE)这一类型是指包括多种可以产生心源性栓子的心脏疾病所引起的脑栓塞。(1)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表现与LAA相似;(2)病史中有多次及多个脑血管供应区的TIA或卒中以及其他部位栓塞;(3)有引起心源性栓子的原因,至少存在一种心源性疾病。

1.3 小动脉闭塞性卒中或腔隙性卒中(SAA)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具有以下3项标准之一即可确诊。(1)有典型的腔隙性梗死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有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卒中病灶的最大直径<1.5 cm;(2)临床上有非

典型的腔隙梗死的症状,但影像学上未发现有相对应的病灶;(3)临床上具有非典型的腔隙性梗死的表现,而影像学检查后发现与临床症状相符的<1.5 cm的病灶。

1.4 其他原因所致的缺血性卒中(SOE) SOE临床上较为少见,如感染性、免疫性、非免疫血管病、高凝状态、血液病、遗传性血管病以及吸毒等所致急性脑梗死。这类患者应具备临床、CT或MRI检查显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灶以及病灶的大小及位置。血液病所致者可进行血液学检查,并应排除大、小动脉病变以及心源性所致的卒中。

1.5 不明原因的缺血性卒中(SUE)这一类型患者经多方检查未能发现其病因。

以上5个病因分类中,LAA、CE以及SAA是临床上常见的类型,应引起高度重视;SOE在临床上比较少见,故在病因分类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检查。

TOAST亚型分类标准在早期临床应用中其可信度是比较低的,仅达到50%~70%。由于影像学检查技术的不断发展,如CT、MRI、弥散加权成像(DWI)等的应用,使早期缺血性脑卒中亚型分类与最后亚型分类的符合率明显提高。如早期应用TCD 检查可使缺血性脑卒中早期TOAST分类的可信度由48%升高到60%,早期应用DWI可使早期TOAST分类诊断的符合率提高到80%,如与MRA联合应用,可使其符合率提高到94%。这种联合检查对LAA、SAA有特别重要的价值,可使LAA、SAA早期诊断符合率由56%和35%分别提高到89%及100%

脑血管病的康复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专家论坛?脑血管病的康复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王茂斌 【中图分类号】 R743 【文献标识码】 A 康复医学介入脑血管病的后续治疗虽然已近半个世纪,但其效果直到近年来才得到循证医学证实并被学术界认可,有关卒中单元和社区康复的研究尤其引人注目。 1 卒中单元的比较研究 狭义的卒中单元是指在医院内的一定区域,如卒中病房内,由神经、康复科医师、专职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语言康复师、心理医师、社会工作者和专业护理人员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对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 A)患者进行全面的药物治疗、肢体康复、语言训练、心理康复和健康教育等,以改善预后、提高疗效的卒中管理模式。这种综合管理模式为患者提供了立体的和多方位的服务。广义的卒中单元把卒中患者的管理延续到出院后的家庭医疗、社区医疗和社会收容机构医疗,形成卒中管理的社会系统工程。 卒中单元起源于欧洲。1950年北爱尔兰Ada m s 率先报道了组织化的卒中服务模式,即在老年病房建立卒中康复组。真正意义的卒中单元最早建于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其中某些卒中单元模仿了心脏重症监护单元(cardiac intensive care unit)的模式。然而,由于缺乏针对急性卒中的治疗手段,各种形式的卒中管理模式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如移动卒中小组(mobile str oke tea m)、卒中服务(str oke service)和急性神经血管单元(acute neur ovascular unit)等。1962年,Feldman等报道了卒中康复系统的第1个随机对照研究(RCT)。1980年,报道了第1个卒中单元的大样本病例研究(>300例),证实了其短期疗效。从20世纪90年代起,学术界开始借助“循证医学”模式确认卒中单元的有效性。即通过随机对照和盲法研究,进行多中心大样本临床试验,并取得了重要成果[1]。经循证医学方法评价,关于卒中单元最初的和最有价值的研究结果见表1。 这些研究从循证医学的角度确认卒中单元对卒中患者的综合处理最为有效。众所周知,在卒中单元中,康复处理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脑血管病的康复干预通过卒中单元而表现出来的效果确定,有循证医学依据。此后,几乎所有发达国家的卒中医学基本都建立在卒中单元的基础之上,卒中康复医疗也因此获得了大力推广。在我国,目前已有一些大的医疗单位开始建立卒中单元,但与国外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除超早期医疗处理(如3h内完成转运、影像学诊断和溶栓治疗等)所需必要的人员、财力和设备难以处于时刻准备的状态外,缺少正规的康复医学专业人才(包括康复医师、康复护士、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言语治疗师、矫形支具师等),也是一个巨大障碍。但无论如何,卒中单元在我国都必将逐步成长和壮大起来。 2 卒中社区和家庭康复与医疗机构中康复干预的比较 由于脑血管病后相应功能的恢复建立在大脑可塑性和大脑功能重组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上,因此,需要长时间、维持性甚至终生性的康复训练。而且,较早进入社区和家庭,可得到家庭的支持,花费较低,既有利于长期康复训练的实施,又有利于患者言语、认知、情感和心理功能的恢复。因此,早期出院、尽快转到社区和家庭的问题也得到了广泛研究。在发达国家,主要进行了机构康复(患者在医院内进行强化康复)和社区康复(主要形式是日间医院和回到家庭)的比较研究。后者通常由经过正规培训的专业社区康复小组和人员进行康复处理。机构康复与早期出院到社区的比较研究,见表2。 作者单位:100053北京,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康复医学科

缺血性脑血管病及其用药

缺血性脑血管病及其用药 富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唐信科 2010-11-10 脑血管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特点,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不仅要追求急性期的安全、有效、及时,同时还要重视危险因素的干预,做好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工作。现重点介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和脑血栓形成的药物治疗。 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药物治疗 1.抗血小板药:对TIA 尤其是反复发生TIA 的患者应首先考虑选用抗血小板药(见第4章-心血管系统疾病用药)。 (1)环氧酶抑制药:大多数TIA患者首选环氧酶抑制药阿司匹林(ASA)。剂量为一日50~150mg,顿服。 (2)酸磷酸二酯酶抑制药:酸磷酸二酯酶抑制药缓释制剂双嘧达莫(DPA)(200mg),联合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25mg),可加强其药理作用,一日2次。 (3)有条件者、高危人群或对阿司匹林不能耐受者可选用二磷酸腺苷受体拮抗药(ADP)氯吡格雷,常用剂量为一日75mg。 (4)频繁发作TIA时,也可考虑选用血栓素A2(TXA2)合成酶抑制药奥扎格雷静脉注射。 2.抗凝药;抗凝治疗目前不作为TIA 的常规治疗,但临床上对于伴发房颤和冠心病的TIA 患者(感染性心内膜炎除外)、频繁发作TIA患者、椎-基底动脉TIA患者及抗血小板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选用抗凝治疗。通常选用低分子量肝素(见第4章-心血管系统疾病药),也可选用普通肝素(见第4章-心血管系统疾病用药),但应密切监测凝血功能。 3.降纤药:对存在血液成分的改变(如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增高的患者)或频繁发作但以其他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选用降纤酶。 4.扩容药:心功能不全者禁用。可选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或706代血浆。 5.钙通道阻滞药:血压低者慎用,可扩张脑血管,防止脑动脉痉挛。可选用如尼莫地平、氟桂利嗪。 6.其他药:川芎嗪、银杏叶提取物等具有活血化淤、改善微循环、降低血粘度的作用。倍他司汀可用于眩晕。偶尔也可选用罂粟碱。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辅助检查项目

3、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辅助检查项目 辅助检查 辅助检查的目的在于确定或排除可能需要特殊治疗的TIA 的病因,并寻找可改善的危险因素以及判断预后。 1、头颅CT和MRI 头颅CT 有助于排除与TIA 类似表现的颅内病变。头颅MRI 的阳性率更高,但是临床并不主张常规应用MRI 进行查。 2、超声检查 (1)颈动脉超声检查:应作为TIA 患者的一个基本检查手段,常可显示动脉硬化斑块。但其对轻中度动脉狭窄的临床价值较低,也无法辨别严重的狭窄和完全颈动脉阻塞。 (2)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是发现颅内大血管狭窄的有力手段。能发现严重的颅内血管狭窄、判断侧支循环情况、进行栓子监测、在血管造影前评估脑血液循环的状况。 (3)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与传统的经胸骨心脏超声相比,提高了心房、心房壁、房间隔和升主动脉的可视性,可发现房间隔的异常(房间隔的动脉瘤、未闭的卵圆孔、房间隔缺损)、心房附壁血栓、二尖瓣赘生物以及主动脉弓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心源性栓子来源。 3、脑血管造影 (1)选择性动脉导管脑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评估颅内外动脉血管病变最准确的诊断手段(金标准)。但脑血管造影价格较昂贵,且有一定的风险,其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约为0.5%~1.0%。 (2)CTA(计算机成像血管造影)和MRA(磁共振显像血管造影):是无创性血管成像新技术,但是不如DSA 提供的血管情况详尽,且可导致对动脉狭窄程度的判断过度。 4、其他检查 对小于50 岁的人群或未发现明确原因的TIA 患者、或是少见部位出现静脉血栓、有家族性血栓史的TIA 患者应做血栓前状态的特殊检查。如发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等常规检查异常,须进一步检查其他的血凝指标。临床上没有TIA 的常规、标准化评估顺序和固定的辅助诊断检查项目,常需因人而异,如一位老年有高血压的男性患者,有多次的单眼黑矇发作,应尽快检查颈动脉;而若是个年轻女性患者,有自发性流产史、静脉血栓史,多灶性的TIA 就应该检查抗磷脂抗体等。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中医治疗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中医治疗 2.1 降纤、溶栓药 这类药物中以蛇类、水蛭和地龙研究得较多,蛇包括各类毒蛇,如蝮蛇、白花蛇、乌梢蛇和眼镜蛇等,蛇有祛风通络和护肝止痉的作用。治疗中风有名的古方,组方中有蛇者,如人参再造丸、回天再造丸、再造丸、舒风再造丸、活络丸、大活络丸、人参搜风丸等。水蛭具有破血逐瘀之功,是治疗中风的常用药物,治疗中风各种古方、组方中有水蛭者如麝香抗栓丸。地龙有窜通经络和熄风止痉的作用,治疗中风有名的古方在组方中有地龙者,如醒脑再造丸、回天再造丸、舒风再造丸、麝香抗栓丸、大活络丸、小活络丸,还有王清任《医林改错》中有名的补阳还五汤。 2.1.1 蛇毒制剂 蛇毒是含蛋白质的混合物,有20多种氨基酸,具有蛋白质的特性、多种酶的作用,由蝮蛇毒中提取的一种酶制剂,称为蝮蛇抗栓酶。蝮蛇抗栓酶(Svate)有大连蝮蛇抗栓酶、清栓酶、精制蝮蛇抗栓酶、江浙蝮蛇抗栓酶和去纤酶等。药理作用:Svate是以精氨酸酯酶为主的复合酶制剂,除含凝血酶外,还含有精氨酸酯酶活性的激肽释放酶(Kalliknein),这种酶有抗凝、溶栓、去纤、降脂、扩张血管、改善脑循环,促进神经细胞功能恢复的作用。力源精纯抗栓酶(Liyuan pure lysoethrombusase)又名注射用降纤酶,是以我国尖吻蝮蛇(又名五步蛇)毒为原料,经现代生物技术分离、纯化而精制的蛇毒制剂。药理作用:力源精纯抗栓酶为缬氨酸蛋白水解酶,能直接作用于血中的纤维蛋白α-链释放出肽A,此时生成的肽A血纤维蛋白体的纤溶系统,诱发t-PA的释放,增强t-PA的活性,促进纤溶酶的生成,使已形成的血栓得以迅速溶解。由于降低了血中纤维蛋白原,产生明显的抗凝效果,可防止血栓再形成。另外,还可降低血液粘度和降低血小板聚集,进而清理、疏通和改善微循环,使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选择题(共10 题,每题10 分) 1 . (单选题)缺血性脑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风险评估量表常用的有哪些() A .ABCD评分系统 B .Essen量表 C .SPI-II量表 D .以上都是 2 . (单选题)随着Essen量表评分增高,卒中复发风险增加,Essen量表评分大于几分的患者,年卒中复发风险>4%() A .≥3分 B .≥4分 C .≥5分 D .≥6分 3 . (单选题)建议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在发病后多长时间内服用阿司匹林() A .24~48 h B .48~72 h C .72~96 h D .96~120 h 4 . (单选题)轻型卒中(NIHSS评分≤3分)患者起病24h内,应尽早给予何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21d() A .阿司匹林 B .氯吡格雷 C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 D .以上都不是 5 . (单选题)2014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指出哪种抗血小板药物可作为长期二级预防一线用药() A .阿司匹林 B .氯吡格雷 C .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 D .以上都不是 6 . (单选题)对于未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轻型卒中及高危TIA患者,在发病多长时间内启动双重抗血小板治疗() A .12h B .24h C .36h D .48h 7 . (单选题)消化道出血患者对症处理选择哪些药物() A .PPI B .H2受体拮抗剂 C .黏膜保护剂 D .以上都是 8 . (单选题)在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前先评估消化道出血的风险,以下哪项是常见的危险因素()

A .消化道溃疡及并发症病史 B .消化道出血史 C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或联合抗凝治疗 D .以上都是 9 . (单选题)《2019 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的应用中国专家共识》指出哪个年龄段可以考虑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75~100 mg/d) 进行一级预防() A .40-50岁 B .40-60岁 C .40-70岁 D .40-80 10 . (单选题)不建议下列哪些人群服用阿司匹林进行ASCVD 的一级预防() A .年龄>70 岁或<40 岁的人群 B .高出血风险人群 C .经评估出血风险大于血栓风险的患者 D .以上都是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指南

2018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指南:6小时内可溶栓,介入治疗地位提升 原创:岱西中国循环杂志 近日,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发布了2018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指南结合国内外最新进展,对指南进行了更新,突出了院前处理、急诊评估与诊断流程、急性期静脉溶栓、血管内取栓、影像学评估等方面的进展,展现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最新诊治规范。 相较于2014年旧版指南,2018年新指南主要更新之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静脉溶栓的相对禁忌证和禁忌证进行了一些调整,比如新指南对2014版指南中发病3~4.5 h内关于年龄的相对禁忌证进行了调整,取消了“年龄大于80岁”这一条目。 此外,《指南2018》也对一些特殊的临床疾病或情况提出了较为明确的推荐意见,如“微出血”“颅内动脉瘤”及“类卒中”等问题的处理。 3 h内rt-PA静脉溶栓的适应证 (1)有缺血性脑卒中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2)症状出现<3h; (3)年龄≥18岁; (4)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在相对禁忌证中列入了:未破裂且未经治疗的动静脉畸形、颅内小动脉瘤(<10 mm);少量脑内微出血(1~10个);类卒中。 3~4.5 h内rt-PA静脉溶栓的适应证 (1)缺血性卒中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 (2)症状持续3-4.5 h; (3)年龄≥18岁; (3)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在3 h内rt-PA静脉溶栓相对禁忌证基础上增加了:使用抗凝药物,INR≤1.7,PT≤15 s;严重卒中(NIHSS评分>25分)。 6 h内尿激酶静脉溶栓的适应证

(1)有缺血性卒中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2)症状出现<6 h; (3)年龄18~80岁; (4)意识清楚或嗜睡; (5)脑CT无明显早期脑梗死低密度改变; (6)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2.血管内取栓治疗推荐级别提升为(I A)。 (1)患者符合静脉溶栓和血管内机械取栓指征,优选静脉溶栓治疗(IA); (2)对发病后不同时间窗内的患者、距最后正常时间6~16 h(IA)及距最后正常时间16~24 h者(ⅡB),经严格临床及影像学评估后,可进行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 (3)紧急颈动脉支架和血管成型术的获益尚未证实,应限于临床试验的环境下使用(ⅢC)。 3. 新增了对缺血性卒中的诊治进行系统管理的推荐意见: 新指南纳入了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的抗血小板治疗措施,推荐对发病24h内的轻型卒中(NIHSS评分≤3分)患者给予双重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并维持21d)(IA)。 还增加了如对卒中后焦虑抑郁状态的评估与干预、加强医患沟通等推荐意见。 来源: [1]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8, 51: 666-682. [2] 彭斌, 刘鸣, 崔丽英. 与时俱进的新指南——《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解读.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8, 51: 657-659.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答案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答案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试题正确答案如下: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选择题(共10题,每题10 分) 1。(单选题)缺血性脑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风险评估量表常用的有哪些( ) A 。ABCD评分系统 B .Essen量表 C 。SPI-II量表 D .以上都是 2 . (单选题)随着Essen量表评分增高,卒中复发风险增加,Essen量表评分大于几分的患者,年卒中复发风险>4%( )...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A。≥3分 B .≥4分 C 。≥5分 D .≥6分 3 .(单选题)建议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在发病后多长时间内服用阿司匹林() A 。24~48h B .48~72 h C .72~96 h D .96~120 h 4 。(单选题)轻型卒中(NIHSS评分≤3分)患者起病24h内,应尽早给予何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21d()...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A 。阿司匹林 B。氯吡格雷 C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

D .以上都不是 5 . (单选题)2014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指出哪种抗血小板药物可作为长期二级预防一线用药()...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A .阿司匹林 B .氯吡格雷 C .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 D 。以上都不是 6 .(单选题)对于未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轻型卒中及高危TIA患者,在发病多长时间内启动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A 。12h B .24h C。36h D 。48h 7 . (单选题)消化道出血患者对症处理选择哪些药物()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全文2019版163页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全文目录: 第一章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 1 我国脑血管病的流行现状与发展趋势 2 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及其干预管理 3 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第二章脑卒中的二级预防 1 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 2 脑卒中复发的二级预防措施 第三章卒中单元 第四章脑卒中的院前处理 第五章急诊诊断及处理 第六章常见脑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 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2 脑梗死

3 脑出血 4 蛛网膜下腔出血 5 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第七章脑血管病的外科治疗 第一节出血性脑血管病 第二节缺血性脑血管病 第八章脑血管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第一节颅内动脉瘤 第二节脑动静脉畸形 第三节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第九章主要并发症的处理 1 颅内压增高 2 血压的调控 3 肺炎及肺水肿 4 血糖改变

5 吞咽困难 6 上消化道出血 7 尿失禁与尿路感染 8 脑卒中后抑郁与焦虑状态 9 心脏损害 10 急性肾功能衰竭 11 水电解质紊乱 12 深部静脉血栓形成与肺栓塞 13 脑卒中继发癫痫 14 压疮 15 体温异常 第十章脑血管病的护理 1 急诊常规护理 2 昏迷的护理 3 瘫痪的护理

4 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 5 压疮的护理 第十一章脑血管病的康复 第一节脑卒中康复的基本条件 第二节主要神经功能障碍的康复 附录Ⅰ脑血管疾病分类(1995年) 附录Ⅱ常用脑卒中量表 附录Ⅲ相关疾病临床常用药物参考 第一章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概述) 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系指发病前的预防,即通过早期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主动地控制各种危险因素,从而达到使脑血管病不发生或推迟发病年龄的目的。从流行病学角度看,只有一级预防才能降低疾病的人群发病率。所以对于病死率及致残率很高的脑血管病来说,重视并加强开展一级预防的意义远远大于二级预防。 第一节我国脑血管病的流行现状与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的明显改变,加之迅速到来的人口老龄化,导致国民的疾病谱、死亡谱发生了很大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现状以及进展分析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现状以及进展分析 由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现象较为急骤,且致死率、致残率均较高,因此,临床中十分重视该种疾病有效治疗方法的研究。若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受到及时救治及合理干预,将有利于取得较好的预后成效。现阶段,用于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药物方法有很多,此文就该病的药物治疗现状及其进展情况作以下综述。 标签:缺血性脑血管病;药物治疗;现状及展望 1 前言 临床中接收的大部分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均因其脑动脉血栓而发病,如果脑动脉出现堵塞现象,脑组织将会随之发生缺氧、缺血,并在极短时间内出现”缺血瀑布样反应”的一系列病症问题。从当前的药物治疗现状来看,用于治疗此病的方法多以降低病人脑部组织损伤程度、延长脑神经元寿命为主要目的,现在就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现状及其进展展开综述。 2 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患上缺血性脑血管病后,多数病人都会表现出血液高凝状态的症状,向病人予以抗血小板凝聚的相关药物,有利于消除因血小板过度凝聚而诱发的血管堵塞现象。阿司匹林是一种环氧化酶抑制剂,其可促使TXA2快速合成,进而阻断血小板聚集以及释放反应,同时阿司匹林半衰期在15~30 min内,通常在1~3小时内可使血药浓度达到峰值,药物起效较为快速。和阿司匹林的药效相比,氯吡格雷、噻氯匹定用于抗血小板聚集的效果更加明显,也受到了临床医疗工作者的普遍关注,并将其使用于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除此之外,有关研究指出,阿哌沙班用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中,有助减少体循环栓塞、卒中等的出现率及致死率,并且未增加病人用药期间大出血风险。当前,临床中以多药联用的方法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特别是实施颅内動脉支架置入手术后需要联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等药物展开治疗[1]。 3 溶栓治疗 溶栓治疗指的是:向病人给予某些药物以促使阻塞血管的栓子较快溶解,并实现血管再通、恢复血流。现阶段,溶栓治疗分为动脉溶栓、静脉溶栓两种,当中静脉溶栓在临床中的运用时间相对较长,且技术更为成熟,特别是针对远端性血管阻塞的疗效甚为理想。常见的溶栓剂有尿激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激活剂及链激酶等。尿激酶一般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病发6小时内的临床治疗中,该药经大量试验证实其有效安全,并通过了国家审核批准。重组组织型纤溶酶激活剂用在病人病发3小时内治疗中,此药在血管再通方面的疗效较佳,也有助于治疗病人的颅内出血症状。链激酶属于较常见的溶栓治疗药剂,一般用在病发后3~4.5小时内的治疗中,虽然能取得一定程度的效果,但此药容易增高血管出血的临床风险,故此临床中多不建议使用此溶栓药物。动脉溶栓是用于紧急救治缺血性脑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中西医治疗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中西医治疗【摘要】目的:观察总结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方法:从疾病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展开论述,就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目前的主要治疗手段的可行性及有效性进行讨论。结果:对缺血性中风的治疗必须采取多环节、多途径、多靶点的中西医结合综合救治措施,才能取得最大疗效。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是提高疗效的最佳选择,预后也较为理想。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中风/中西医结合疗法;脑/病理生理学;溶栓 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中医又称中风,是指由于脑组织局部动脉血流灌注减少或血流突然完全中断,停止供血、供氧引起供血区的脑组织坏死软化,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分水岭梗死等。临床以偏瘫、失语等急性或亚急性脑局部病变最常见。中风病是当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与健康的常见病,是中老年人群致死的主要原因[1]。 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强调早期诊断,及时治疗。中风急性期的救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单从一个方面努力很难达到提高临床疗效、降低病死率及病残率、减轻致残率的目的,而应该采用多层次、多途径的综合治疗和康复训练。长期的临床观察表明,中西医结

合治疗中风是提高临床疗效的最佳选择,预后也较为理想。

1 西医治疗[2] 1.1 溶栓疗法一般认为,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最佳时间是在发病后6 h内,6 h内rt-PA静脉溶栓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对于急性缺血性梗死发病3 h内,无溶栓禁忌症者,推荐静脉内使用rt-PA[3-4]。rt-PA是唯一由FDA(The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认可的治疗急性脑缺血的方法。对适宜接受静脉内rt-PA治疗者于起病3 h 内给予rt-PA 0.9 mg/kg,最大剂量90 mg。开始使用rt-PA之前进行血压的稳定性评估,治疗前应使血压控制在≤185/110 mmHg,并在溶栓后至少24 h内将血压平稳控制在180/105 mmHg水平以下[5]。不建议静脉内给予链激酶进行溶栓治疗,不建议在临床试验场所以外的地方进行安克洛酶、尿激酶以及其他静脉溶栓药物的治疗。 大脑中动脉闭塞<6 h的重度卒中和无法接受静脉内rt-PA 溶栓的患者可考虑动脉内溶栓[6],动脉内溶栓需在有经验的卒中中心,由有资质的介入医师进行,并能及时行脑血管造影。溶栓疗法的主要并发症为颅内出血。 1.2 抗凝疗法有人提出抗凝疗法在急性期治疗的疗效还有待进一步讨论[7],香港进行了一次大规模实验,用不同剂量的低分子肝素给中风患者进行10 d的皮下注射,结果显示,在治疗结束以及

儿童脑血管疾病的现状及展望

圄匾』b型堂盘查!螋生!旦箜堑鲞箜!塑堑!』堂:地坐型2塑:y丛:堑:№:! 儿童脑血管疾病的现状及展望P吣andprospect0feerebrovasodardiseaseinchildren 邹丽萍 【关键词】脑血管损伤;脑血管意外;抗凝药 1对儿童脑血管疾病的认识和治疗现状 近年来对儿童脑血管疾病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儿 童脑血管疾病在临床表现方面与成年人有着明显的差 异,例如有的儿童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影像学检查 却出现脑梗死的病灶;儿童静脉窦血栓形成有的只表 现为头痛或癫痫;而“卒中样发作”的儿童却有可能是 偏头痛或代谢性疾病引起的,而没有明显的血管因素。 儿童脑血管疾病类型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变化…,儿 童卒中的危险因素较成年人更为复杂,后者主要与动 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酗酒以及吸烟等 危险因素有关,但是这些危险因素在儿童卒中病例中 却很少见。因此,儿童卒中的临床诊断更为困难。 近10年来,人们对儿童卒中危险因素的认识得到 进一步提高。在许多病例中,卒中发作与否同疾病触 发因素的存在有关,在儿童中最常见的触发因素包括 外伤、感染、先天性心脏病或者镰状细胞性贫血等所表 现的血栓异常状态。需要指出的是镰状细胞性疾病和 其他血液高凝状态(如蛋白质C、S缺陷,抗凝血酶Ⅲ 和凝血因子V基因Leiden突变等)主要常见于西方国 家儿童卒中病例,而在我国汉族儿童中这些危险因素 则十分罕见,可能与不同的种族背景有关。然而至目 前为止,在我国大陆地区(尤其北方地区)尚无系统全 面地对儿童卒中病例进行病因学分析的报道。我们课 题组通过对近10年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 院312例卒中患儿的病因及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发现 脑血管动、静脉畸形虽然是西方发达国家出血性卒中 的首要病因,但本组资料中动静脉畸形仅占6.4%,而 大部分患)L(88.3%)在卒中发作前就具有明显出血倾 向,其中以维生素K缺乏最为常见幢J。近年来,发达 国家自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明显减少,然而发展中国 家(包括中国)这种现象仍十分普遍,可能与单纯母乳 DOI:10.3760/ema.j.ism.1673-4408.2009.01.001 基金项目:首都医学发展基金资助项目(2005-1012) 作者单位:100853北京,解放军总医院儿童医学中?Ldt,内科?述评? 喂养、妊娠期间滥用药物、胎儿宫内或产时窒息以及在 出生后未常规使用维生素K预防等因素有关。而且 本组资料中亦未发现其他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 居住环境、既往卒中史以及阳性血管疾病家族史等,与 儿童卒中发作之间存在任何相关性,进一步说明遗传 和先天性疾病在儿童卒中发病中可能占有更重要的地 位。儿童脑卒中与多种遗传和代谢疾病有关,与心源 性脑卒中有关的致病因素包括二尖瓣脱垂和马凡综合 征等。10%的患儿镰状细胞性疾病有脑卒中表现,儿 童首次发病以脑卒中发病多见,多于lO岁前发病。早 期引起颅内动脉远端和大脑前、中动脉近端闭塞性动 脉瘤而产生脑梗死症状。先天性心脏病是儿童脑卒中 的重要危险因素,患儿在正常情况下左心室压力大于 右心室,血液自左向右分流,但在某些情况下如右心室 血液流出受阻、肺动脉狭窄、肺动脉高压等血液流动的 梯度发生逆转时,心脏血栓从静脉流向动脉系统可引 起心脏栓塞性卒中bJ。 与成年入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卒中发作的重要危 险因素不同,我们必须关注一些儿童特有的缺血性脑 血管病的临床诊断,其中包括镰状红细胞相关的动脉 病、烟雾病、暂时性脑动脉病(transientcerebralartery disease,亿A)㈨1和动脉剥离症。因为对前两种疾病已 有广泛的认识,本文不再赘述,重点论及儿童’I℃A和 动脉剥离症。因为TCA的诊断越来越明确,似乎是儿 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最常见的动脉病变类型,因此,病 毒感染和(或)炎症导致的大、中动脉急性血管炎可能 是TCA潜在的最主要的病理生理机制。我们曾经把 这类疾病称为儿童特发性缺血性中风,发现与组织相 容性复合体一B51(HLA.B51)相关,特别是在17例mA. B51阳性患儿中13例有前驱的呼吸道感染史,推测可 能是由患儿的免疫遗传素质决定的,并存在某种感染 促发的脑血管炎【6】。如果动脉缺血性脑卒中发作前 12个月以内患儿曾出现水痘病毒感染,则被称为“水 痘感染后血管病”。本病确诊还需要在磁共振血管造 影术(MRA)和(或)CT血管造影上表现为两个最基本万方数据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中西医治疗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中西医治疗 【摘要】目的:观察总结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方法:对12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在早期西医溶栓、抗凝、降低血液粘度、扩张血管和促进脑细胞代谢等治疗基础上,结合中医辩证施治治疗。结果:疗效显著61例占48.4%,疗效一般48例占38%,总有效率86.4%。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是提高疗效的最佳选择,预后也较为理想。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中西医结合疗法 【中图分类号】r22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010-0161-01 缺血性脑血管病(中风)是指由于脑组织局部动脉血流灌注减少 或血流突然完全中断,停止供血、供氧引起供血区的脑组织坏死软化,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分水岭梗死等。临床以偏瘫、失语等急性或亚急性脑局部病变最常见。中风病是当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与健康的常见病,是中老年人群致死的主要原因[1]。我科从2007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12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男性54例,女性72例,年龄54一82岁。根据头部ct 或mri扫描和临床表现进行诊断,脑栓塞78例,脑血栓形成46例。 2 治疗措施 2.1 西医治疗:①溶栓疗法适用于发病12h以内者。常用蝮蛇抗

栓酶0.5u加人液体静滴,l周为一疗程。②抗血小板治疗不能进行溶栓的患者,在排除脑出血性疾病的前提下,应尽快给予口服阿司 匹林[2]。③低分子右旋糖配,250一500ml静滴,l/d,连用7~14d。 ④降纤疗法降纤制剂于发病早期使用,包括类蛇毒制剂,隔日1次,共3次,剂量为10 u、5 u、5 u,需要在用药前后监测纤维蛋白原。 ⑤神经保护剂目前尚无一个独立的神经保护剂表明影响卒中的预后[3],故无法推荐。可考虑的用药为:胞二磷胆碱,钙拮抗剂(低灌注梗死禁用),银杏制剂,硫酸镁等。使用的方法最好为联合用药。 2 .2中医治疗:①中药治疗中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治则治法很多,且均具有一定的疗效,临床治疗以明确辨证后对证治疗的效果最好。辨证分6型,气虚血瘀型用补阳还五汤加减;风痰上扰型用大秦艽汤、牵正散等加减;痰热腑实型,主要用安宫牛黄丸、大承气汤等;阴虚风动型,用大定风珠、六味地黄丸等;痰浊上泛型,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元气亏虚型,用地黄饮子加减[4]。②针灸治疗祖国医学在针刺治疗脑缺血损伤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医认为气虚和血瘀是中风的主要病因病理,而针刺可以调和阴阳,补虚泻实,疏通经络。当前临床应用针刺治疗脑缺血损伤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临床资料表明,针刺治疗脑缺血损伤的疗效与病程有关,针刺治疗越早,临床效果越好。石学敏院士创立醒脑开窍针刺法,是治疗中风的一种更为有效的方法[5]。对急性期的治疗,主穴取内关、人中、三阴交,辅穴取极泉、委中、尺泽。针刺可直接扩张血管,增加缺血区氧和血液的供应,发挥即刻护脑作用,同时针刺可调整血脂,血液流变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与治疗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与治疗 一、脑血栓形成: 脑血栓形成是指在颅内外供应脑部的动脉血管壁发生病理性改变的基础上,在血流缓慢、血液成分改变或血粘度增加等情况下形成血栓,致使血管闭塞而言。 [病因和发病机理] 最常见的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斑破裂或形成溃疡,血小板、血液中其它有形成分及纤维粘附于受损的粗糙的内膜上,形成附壁血栓,在血压下降、血流缓慢、血流量减少,血液粘度增加和血管痉挛等情况影响下,血栓逐渐增大,最后导致动脉完全闭塞。糖尿病,高血脂症和高血压等可加速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脑血栓形成的好发部位为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基底动脉下段、椎动脉上段,椎一基底动脉交界处,大脑中动脉主干,大脑后动脉和大脑前动脉等。其它病因有非特异动脉炎、钩端螺旋体病、动脉瘤、胶原性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头颈部外伤等。 [病理] 梗塞后的脑组织由于缺血缺氧发生软化和坏死。病初6小时以内,肉眼尚见不到明显病变:8小时至48小时,病变部位即出现明显的脑肿胀,脑沟变窄,脑回扁平,脑灰白质界线不清;7~14天脑组织的软化、坏死达到高峰,并开始液化。其后软化和坏死组织被吞噬和清除,胶质增生形成疤痕,大的软化灶形成囊腔。完成此修复有时需要几个月甚至1~2年。 [临床表现] (一)一般症状:本病多见于50~60岁以上有动脉硬化的老年人,有的有糖尿病史。常于安静时或睡眠中发病,1~3天内症状逐渐达到高峰。有些患者病前已有一次或多次短暂缺血发作。除重症外,1~3天内症状逐渐达到高峰,意识多清楚,颅内压增高不明显。 (二)脑的局限性神经症状:变异较大,与血管闭塞的程度、闭塞血管大小、部位和侧支循环的好坏有关。

2020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答案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试题正确答案如下: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选择题(共10题,每题10分) 1.(单选题)缺血性脑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风险评估量表常用的有哪些() A .ABCD评分系统 征 B .Essen 量表 口 C .SPI-II 量表 ° D.以上都是 2.(单选题)随着Essen量表评分增高,卒中复发风险增加,Essen 量表评分大于几分的患者,年卒中复发风险 >4%() 目A . > 3分 B . > 4 分 D . > 6 分

3.(单选题)建议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在发病后多长时间内服 用阿司匹林() A .24 ?48 h 工 B .48?72 h 翅 C .72 ?96 h D .96 ?120 h 4.(单选题)轻型卒中(NIHSS评分W 3分)患者起病24h内,应 尽早给予何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21d () A.阿司匹林工 B.氯吡格雷 C.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 厂D.以上都不是 5.(单选题)2014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指出哪种抗血小板药物可作为长期二级预防一线用药()刖A.阿司匹林耳B.氯吡格雷 C.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

J D.以上都不是 6.(单选题)对于未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轻型卒中及高危 TIA患者, 在发病多长时间内启动双重抗血小板治疗()韵 A .12h 工 B .24h 翅 C.36h D .48h 7.(单选题)消化道出血患者对症处理选择哪些药物( 乜 A .ppi 工B .H2受体拮抗剂 C.黏膜保护剂 厂D.以上都是 8.(单选题)在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前先评估消化道出血的风险,以 下哪项是常见的危险因素() & A.消化道溃疡及并发症病史

国内心脑血管药品市场情况

国内心脑血管药品市场情况 我国心脑血管病患者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年龄呈年轻化趋势。据统计,我国每年因心脑血管疾病造成死亡的人数约260万,平均每小时死亡300 人。 根据卫生部统计资料分析,我国心脑血管病患者中老年患者占绝对比重,城市患者多于农村,脑力劳动者多于体力劳动者。我国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心脑血管患病率高达70%以上,预计到2005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将超过3个亿,由于老年人是脑血管病的主要发病群体;庞大的消费群体将为我国心脑血管药物市场提供快速发展基础。 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心脑血管疾病药物市场 1998年、1999年、20O0年销售分别为亿元。 106亿元、14亿元,2001年185亿元,1999~2001 年市场销售年均增长速度达29.6%,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但我国心脑血管疾病药物的总销售额在整个医药市场仅列第3位,销售额仅次于抗感染类用药和胃肠道类用药居于第3位(世界药品销售额中心脑血管用药居第1位,第2位和第3位分别是类用药和胃肠道类用药)。 从1999年北京.上海等10大城市典型医院用药比重看,1999年心血管系统用药比重前5位的城市分别是北京17.5%、杭州14.7%、哈尔滨14.3%、广州13.4%和上海12.1%,其中用药比重和增长速度均较高的城市主要有:北京(增速29%)、杭州(增速42.4%)、广州(增速28.3%)和上海(增速 39.8%),可以看出上述的城市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 根据2001年16城市入网医院用药统计,亚类产品销售金额前20位排序情况看,心脏病治疗用药达7.38亿元,居于第3位;周围血管扩张药心血管系统用药2.03亿元,居于第11位,抗血栓形成药 1.38亿元,居于第18位。钙通道阻滞剂和作用于血管紧张素系统的药物分别为2.48亿元和1.75亿元,居于第10位和第12位。

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现状:每年有300万人因心脑

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现状:每年有300万人因心脑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现状:每年有 300万人因心脑 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现状:每年有300万人因心脑血管疾病猝死,700万人因脑卒中而瘫痪在床,生活无法自理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 1、我国每年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300万人以上。 2、目前,我国脑卒中幸存者约有700万人,其中75%的患者留有永久性残疾(偏瘫、失语、意识模糊、昏迷、大小便失禁等状态)。这些惊人的数据说明心脑血管疾病已经给我们全世界、全国、全社会以及全人类带来了沉重的恶果。脑卒中也许在很多人看来并不是很可怕,但可怕得是患病之后被疾病的折磨,那种求生不能、求死也难的感受,也许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明白…… 我们何必要等到病发的时候再去后悔去弥补,著名心脑血管疾病专家洪昭光告诉我们:花1元钱预防,可以减少100元的治疗费用。心脑血管疾病,应以预防为主~ 很多不重视保健的人,30岁的人有60岁的血管,当然容易发生猝死,猝死发生率取决于血管质量。血管是生命交通线,人体所需的营养和氧气都是通过血管川流不息地输送到全身各处。 随着年龄的增长、不良生活习惯、以及高血压等因素的影响,人的动脉血管会发生硬化。动脉硬化时血管内膜会形成粥样斑块,这就是血栓。如同水管内年久会形成水垢及铁锈一样,血栓会越积越厚,阻断或减少了动脉血液的供应,导致患者因心肌梗塞或脑中风而猝死。动脉硬化的血管也如同天长日久老化的塑料管一样,非常脆弱。一旦病人情绪激动或用力的时候,极易发生 破裂,所以心脑血管病人因脑血管破裂猝死在卫生间和牌桌上的事屡见不鲜。

猝死的发生率取决于血管质量。好的血管极富弹性、血液清洁、管道通畅。不好的血管内腔狭窄、硬化、脆化易破。最危险的是:当血管堵塞60% 时人们是感觉不到的,70%时仅仅是有感觉,只有当血管阻塞达到75%以上的时候,患者才会有明显感觉,而这个时候已经非常危险了。目前,心脑血管疾病越来越呈年轻化趋势。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因心脑血管疾病猝死的事件常见诸报端。前不久因心肌梗塞死去的28岁的浙江卫视美女主持人梁薇就是其中一例。经事后解剖检验,那些不到30岁就发生猝死的年轻人,血管质量还不及60岁老人的血管。所有这些悲剧都提示我们:爱护生命,维护血管健康,必须从现在抓起,从预防抓起~ 有这些症状就要警惕脑中风、猝死随时会发生:1、经常头晕目眩反复出现瞬间眩晕,视物旋转,几秒钟后便恢复常态。2、四肢麻木出现手脚肢体麻木、活动不便的异常感觉。3、眼睛突然发黑或单眼突然发黑,看不见东西,几秒钟或几十秒钟后便完全恢复正常:这是脑缺血引起视网膜缺血所致。4、不明原因的摔倒或者走路像踩棉花:由于脑血管硬化,引起脑缺血,运动神经失灵,可产生供给失调与平衡障碍,而容易摔倒、走路摇晃不稳。5、说话吐字不清:脑供血不足时,人体运动功能的神经失灵,常见症状之一是突然说话不灵或吐字不清,甚至不会说话,但持续时间短,最长不超过24小时。6、频繁打哈欠:如果无疲倦、睡眠不足等原因,出现连续的打哈欠,这可能是由于脑动脉硬化、缺血,引起脑组织慢性缺血缺氧的表现。7、精神改变:如嗜睡,或性格一反常态,变得沉默寡言,或多语急躁,或出现短暂智力衰退。8、流鼻血经医学观察,高血压病人反复鼻出血,也可能会发生脑溢血。 心脑血管疾病不要等到生病后才治疗,预防远比治疗更重要。我国每年300万人因心脑血管疾病而死亡,同时有脑卒中幸存者约700万人,其中75%的患者留有永久性残疾(偏瘫、失语、意识模糊、昏迷、大小便失禁等状态)。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治指南2010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治指南2010 2010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占全部脑卒中的60% -80%。其急性期的时间划分尚不统一,一般指发病后2周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处理应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康复和早期预防再发。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于2002年底开始组织编写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 05年初经卫生部批准在全国开始推广,2007年初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了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第1版,为规范国内脑血管病诊治起到了积极作用。由于近年不断有新研究证据发表,第1版指南在使用过程中也得到多方改进建议。因此,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托脑血管病学组对第1版指南进行修订。为方便临床使用,本版指南内容包括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后全部诊治过程。撰写组通过复习相关研究证据、征求各方意见并充分讨论达成共识后形成推荐,旨在帮助临床医生为脑卒中患者选择当前相对较好的诊治方案。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参考本指南原则和新的进展并结合患者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处理。 一、修订原则 1.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参考国际规范,结合国情、可操作性、第1版使用经验和新研究证据进行修订。推荐强度和证据等级标准参考了国际指南和常 用标准,并结合国情和实用性制定。 2.对每项治疗措施或临床问题,先进行当前研究证据(文献检索至2009年11月)的归纳和分析评价,然后根据证据等级和共识给出推荐意见。 3.推荐意见尽可能依据最可靠的证据(如A级证据),缺乏高等级证据时则参考当前可得到的最好证据,并充分讨论达成共识。 4.对国内常用疗法,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充分考虑国情和经验达成共识。注意兼顾疗效、风险、价格和易使用性等多方因素。 二、推荐强度与证据等级标准(包括治疗和诊断措施) 1.推荐强度(分4级,Ⅰ级最强,Ⅳ级最弱):Ⅰ级:基于A级证据或专家高度一致的共识;Ⅱ级:基于B级证据和专家共识;Ⅲ级:基于C级证据和专家共识;Ⅳ级:基于D级证据和专家共识。 2.治疗措施的证据等级(分4级,A级最高,D级最低):A级:多个随机对照试验(RCT)的Meta分析或系统评价;多个RCT或1个样本量足够的R CT(高质量);B级:至少1个较高质量的RCT;C级:未随机分组但设计良好的对照试验,或设计良好的队列研究或病例对照研究;D级:无同期对照的系 列病例分析或专家意见。

心脑血管疾病现状

心脑血管疾病现状 作者:苏哲心脑血管专栏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1539 更新时间:2006-11-29 心脑血管疾病是心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的统称,泛指由于高脂血症、血液粘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所导致的心脏、大脑及全身组织发生缺血性或出血性的疾病,包括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脑梗塞、脑痴呆、脑出血等。心脑血管疾病是当今世界上威胁人类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已超过肿瘤而跃居世界第一。目前,全球有高血压患者6亿人,高血压患病率约10%。 2005年中国卫生部公布的资料显示:中国人口的总死亡率中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高居首位,城市居民脑血管死亡率达21.2%,心脏病死亡率17.9%;而农村居民脑血管死亡率也达21.2 %,心脏病死亡率11.8%。中国每年有大约26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每天大约7000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大约每12秒钟1个。近十几年35-55岁男性心肌梗死死亡增加速度最快。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肥胖、吸烟都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在人们积极防治高血压的今天,脑出血事件减少,但是对于胆固醇重视和防治不够,因为高胆固醇血症引起的心肌梗死发病率显著上升,脑中风发病率也居高不下,心脑血管疾病趋于年轻化,以上种种迹象表明,胆固醇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2006年5月14日在北京召开的卫生部“十年百项”2006年中国胆固醇教育计划和中国心力衰竭教育计划启动会新闻发布会上,以上两个项目的负责人、我国著名心血管专家胡大一教授呼吁,胆固醇防治刻不容缓。 冠心病全称冠状动脉硬变化心脏病,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心绞痛为主要特征,主要表现为胸闷、心区刺痛、心绞痛、心律不齐,严重时会发生心肌梗塞,造成心力衰竭,危及生命。心绞痛是冠心病的主要症状,是由于急性暂时性心肌缺血、缺氧所引起的症状,主要表现为胸部压迫窒息感、闷胀、剧烈烧灼样疼痛,一般疼痛持续1-5分钟,心绞痛会加重冠心病的病情,并造成心力衰竭和猝死。心肌梗塞是指冠状动脉的某一分支闭塞、血流中断,造成该分支所营养的心肌持久缺血、缺氧,是心脏病死亡的首要原因。其主要症状为:突发时胸骨后或心前区剧痛,且疼痛持续半小时左右,呼吸短促、头昏、恶心、寒战、多汗、脉搏细微、皮肤湿冷等重病病容,严重时会出现晕厥或休克。 心脑血管疾病的基本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而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最直接的原因是高血脂症。当血脂(主要指胆固醇和甘油三酯)超过正常值限时,就称为高脂血症,它是富裕生活带来的恶疾,它对人体的损害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并且是全身性的,由此引起一系列心、脑、肾的损害。它的发展步骤是这样的:高脂血症→血管硬化→血压增高→心脑供血不足→心脑血管意外(即中风或冠心病)。冠心病、脑中风、高血压、老年痴呆、糖尿病等老年性心脑血管疾病都可能合并高脂血症。因此,预防高脂血症和动脉硬化应是我们特别关注的焦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