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6第二课时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导学案

2.6第二课时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导学案

2.6第二课时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导学案
2.6第二课时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导学案

第六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第二课时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知道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2.了解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会分析解决措施。

【重点】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难点】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知识准备】结合上一节课文内容,了解:

1.珠江三角洲的位置与自然环境特点

2.城市化的三大标志: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不断提高,城市用地规模不断增加

【学习内容】

三、工业化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A级)

1.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位置:(B级)

就海陆位置而言,位于南海________ ;就我国大陆位置而言,位于我国大陆_______部沿海;

就珠江河段位置而言,位于珠江______游;就广东省位置而言,位于广东省的_______部;2.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发展的两个阶段:(A级)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3.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化水平之所以迅速提高,是因为当地的工业化对城市化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A级)主要表现在:

其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城市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其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工业化所带来的大机器生产为吸纳大量劳动力提供了条件。

其三,工业化加速了人的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的转变。珠江三角洲现代化的运作模式和严格的企业管理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先农村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方式。

四、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

珠江三角洲城市化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A级)

一是:

二是:

三是:

四是:

五是:

【探究活动】

1.阅读课文70页第2题内容,关于如何实现珠江三角洲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就文中的三个观点谈一谈自己的看法。请回答出某个观点是什么,有哪些优越性?(优越性为开放式答案)观点一:

观点二:

观点三:

【达标测试】一、选择题

1.由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使这里的城市(B级)A.郊区城市化B.城市人口比重逐步降低

C.城市规模迅速扩大D.涌现出大量卫星城

分析材料,回答2——4题。

珠江三角洲地区与辽中南工业区兴起的时间有先有后,但是,都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区。2.珠江三角洲工业区与辽中南工业区的位置特征分别是(B级)

A.珠江三角洲工业区与辽中南工业区都位于沿海,且都在大河入海口处

B.珠江三角洲工业区与辽中南工业区都分别属于某一个省级行政区

C.珠江三角洲工业区与辽中南工业区内都有经济特区的分布

D.珠江三角洲工业区与辽中南工业区的分布纬度不超过10°

3.珠江三角洲工业区与辽中南工业区的形成条件相同的是(B级)

A.矿产资源、水资源、劳动力资源都和丰富

B.均分布在沿海,有“侨乡”之称

C.位于沿海,海陆交通十分便利,政策扶持

D.珠江三角洲工业区接近香港、澳门和新加坡,便于购买热带原料进行工业生产

4.关于珠江三角洲工业区与辽中南工业区的产业部门的叙述正确的是(B级)

A.珠江三角洲工业区与辽中南工业区均以重工业为主

B.珠江三角洲工业区与辽中南工业区的第一、第二产业比重相当

C.珠江三角洲工业区以轻工业为主,而辽中南工业区则以重工业为主

D.辽中南的工业区早期以重工业为主,后期以轻工业为主

5.“三来一补”为我国早期对外开放的重要形式之一。东莞在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中表现特别突出,那么,“三来一补”是指(B级)

A.来料加工、来图来样加工、来产品销售和补偿贸易

B.来料加工、来图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

C.来料加工、来图来样设计、来件装配和补偿产品加工费用

D.来料加工、来图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产品加工费用

6.关于城市化的一些叙述,不正确的有(B级)

A.城市化不但指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还包括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B.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与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

C.城市不仅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影响也很大

D.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取决于本国人口的数量

7.下列不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的是(C级)

A.大气污染日益严重,已成为全国酸雨中心之一B.水污染严重,“水质性”缺水问题突出

C.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日趋严重D.土壤肥力下降,土地荒漠化问题日趋严重8.珠江三角洲地区与城市群发展不相关的自然因素是(B级)

A.气候温暖湿润B.河网密集C.矿产资源丰富D.临江面海的地理位置

二、综合题

9.阅读下面网络图,回答。(B级)

(1)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与对城市化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就国际背景而言A.由于工资因素,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珠江三角洲地区

B.由于发达国家资源严重短缺,所以将资源密集型产业转向珠江三角洲地区

C.由于交通因素,所以发达国家第三产业转向珠江三角洲地区

D.由于科技因素,所以发达国家高技术产业转向珠江三角洲地区

(2)优越的地理条件是推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因素之一,下面关于这里区位条件叙述错误的是

A.位于珠江入海口,又面临东海,交通位置优越

B.气候优越,地形平坦,水源充足

C.靠港、澳、台,近东南亚经济活跃区,技术协作条件好

D.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便于引进外资、技术与管理

10.读下图,完成。(C级)

AB

(1)填图:

在A图上填上经纬度度数;在B图中填上地形(台湾山脉),城市(六个省级行政中心)。(2)填空:

海洋:A图:A、______ B、______ C、______ B图:A、_______ B、_______ C、_______

河流:D、___________ E、___________ 岛屿、半岛:C、___________ E、___________ (3)A图中,F处附近是美国著名的______工业区,它与我国的珠江三角洲工业区特点不同,其中

A.前者是在丰富的石油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B.后者是在丰富的煤炭基础上发展起来的C.目前的技术水平相当 D.后者仍以第一产业为主

11.下面是我国部分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模式图,分析后做题。

(1)珠江三角洲模式、浙江温州模式、苏南模式、东北模式的城市化,其推进动力都是___________。

(2)苏南模式是由于大城市经济向外扩散,促进了乡镇企业发展,带动了郊区城市化。这些“大城市”可能是

A.沪、宁、杭 B.苏、无、常 C.京、津、唐 D.夏、泉、福

【地理趣闻】

珠江三角洲的气候

这里四季不明,无冬无雪,树木长青,霜不杀青。据竺可桢在《物候学》一书中称,热带为“四时皆是夏,一雨便成秋”的地方,他认为五岭以南,即入热带。故珠江三角洲在热带范围之内。

形成热带气候的原因主要是地理纬度的影响,北回归线便是热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珠江三角洲绝大部分在北回归线以南,即大部分属于热带地区。这里夏至太阳正照在天顶上,是古代已称为“北向户”的地方,即太阳可由北面照入屋内。冬季太阳高度角仍较大,故珠江三角洲热量仍足。但是这里是季风气候,冬季吹偏北风,夏季吹偏南风。冬季,北方寒流也能吹入三角洲,使热带作物受害,如荔枝、木瓜、菠萝、杧果等减产。三角洲夏至期间太阳正照天顶,太阳角度常达87°,冬至也达43°;白昼长达14小时(夏至),冬至仍有11小时,日照时数年达1900—2200小时。年均温在20℃以上,1月均温为13.3℃,低于5℃日子只有3天,故珠江三角洲只能说有“冬季天气”,不能说有“冬季气候”。广州炎热日数不过6天(>35℃),反映海洋性气候特色,即夏无酷暑。

地理第一周导学案《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中国地理区域的划分》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在教材P1图5-1“秦岭、淮河位置示意”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出此线的地理意义。 2.阅读教材P4图5-8“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在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3.通过对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界线的分析,知道我国四大区域划分的自然、人文综合原因,了解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学习重点】 1.秦岭-淮河一线的位置和两侧的地理差异。 2.知道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的名称,了解其划分依据。 【学习难点】 四大地理区域分界的主导因素。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法、表格对比法、读图归纳法、图文资料分析法等。 【学习准备】课前通过电视、网络、报刊等查找有关中国地理差异的资料。 【新课导入】 同学们,大家听说过《晏子使楚》的故事吗? 楚王设宴款待晏子。席间,两位兵士押着一个犯人来见楚王,楚王问其人所犯何罪,兵士按设计好的话回答:“这位齐国人是个劫匪。”楚王故意摇头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喜欢做这样的事?” 晏子也摇摇头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齐人在国内从不做犯法之事,到了楚国便成了这个样子,真是风气不同啊!” 此处“淮南”、“淮北”的“淮”指的是“淮河”。 “晏子使楚”说明在2500多年前,中国古人就已经认识到淮河在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 今天我们大家一起学习“中国的地理差异”。 自主预习 一、秦岭-淮河线

1.秦岭—淮河线是中国东部重要的地理界线。它的南北两侧,、和居民的生产生活习惯等有着明显的差异。 2.秦岭为水系与水系的重要分水岭,北侧是肥沃的平原,南侧是狭窄的谷地。 3.淮河发源于桐柏山,向东流经,于注入湖。4.通过学习说说秦岭—淮河,对比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完成下表。 比较内容秦岭—淮河北侧秦岭—淮河南侧 一月平均气温大于0℃ 年降水量小于800毫米 植被类型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 耕地类型旱地为主 主要粮食作物水稻 作物熟制一年两熟、两年三熟或一年一熟 经济林木苹果、柿子、枣柑橘、茶叶、油桐 二、四大地理区域 1.在中国地图上,按照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和线这三条重要的地理界线,并根据实际情况作一定的调整,把中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即即、、和。 2.400毫米等降水量线把中国大致划分为与两大部分。 3.将下图序号代表的四大地理区域名称填在下列横线上。 ①②③④ 互动探究

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 导学案

第一章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 第一节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导学案) 编写人:段慧辉 【课标要求】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重点难点】 【重点】人口增长模式及其特点。 【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特点及地区分布,人口年龄金字塔图辨析。 【学情分析】 关于人口的知识,学生在初中地理的学习中接触过,本节内容虽然比初中内容深化一步,但难度不是很大,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常识,学生较易理解。 【教学策略】 1、要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并能从图中提取有效信息。 2、让学生自己通过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等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课时安排】 3 第一课时 基础自主预习 (阅读课文内容,归纳要点,并进行同桌相互检查) 完成下列问题的探索 一、世界人口增长 读图1-1-2(世界人口增长),分析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 1 、世界人口增长的总趋势是什么? 2、世界人口增长有什么特点? 3、世界人口增长的“拐点”各出现在什么时间?为什么? 二、人口增长模式 1世界人口变动,从哪些方面来衡量哪? 2 当自然增长率大于零时,人口总数? 表现为增长;当自然增长率小于零时,人口总数就?表现为增长。

2)读图回答下题: 10 20 30 (1)、A、B两地的自然增长率是多少? (2)、A、B两地的人口增长有何特点? 3、分析: 1)世界人口增长的变化具有什么规律性? 2)世界人口增长大致经历了几个阶段? 读图1-1-3(世界人口增长阶段)图1-1-6 、图1-1-7、图1-1-8及相关课文,结合完成Ⅰ、“高高低”模式 ⑴、该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是什么? ⑵、“高高低”模式的时空分布是什么? ⑶、形成这种人口增长模式的原因是什么? Ⅱ、过渡模式 ⑷、该人口增长模式可分为哪两个阶段? ⑸、高增长阶段的特征什么?原因是? ⑹、高增长阶段的时空分布是什么? ⑺、增长下降阶段的特征是什么?原因是? ⑻、增长下降阶段的时空分布是什么? Ⅲ、“三低”模式 ⑼、该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是什么? ⑽、“三低”模式的时空分布是什么? ⑾、形成这种人口增长模式的原因是什么? 总结: 由此可得出: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其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影响出生率、死亡率的因素除生产力因素外,还有自然灾害、战争、疾病、粮食供给、医疗卫生条件、文化教育水平、生育观念、社会保险和福利事业的发展、人口政策等。 ●【知识拓展】各种人口增长模式的利与弊 过渡模式: 利: 弊: “三低”模式 利: 弊:。

必修3第1章第2节区域发展阶段学案

必修3第1章第2节区域发展阶段学案 【课标要求】 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学习目标】 1.知道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三个常用指标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和三次产业产值的比重以及人文发展指数这个综合性指标。 2.知道区域空间发展演化的基本规律。 【学习重点】 区域的发展演化规律。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和综合性指标分别是什么? 2.影响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的因素及其总体发展趋势? 3.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在经济发展水平、区域产业结构、区域空间结构和区域发展状态等方面有什么特征? 4.比较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在区域产业结构、区域空间结构和区域发展状态等方面有什么不同? 【合作探究】 1.阅读教材P9“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材料,回答: (1)东北老工业基地衰落的原因有哪些? (2)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应采取哪些措施? 2.读教材P10图1—1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格局”,完成下列问题: (1)我国区域发展格局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2)区域经济发展的轴线有哪些?形成了哪些经济地带? (3)区域发展中,区域核心是谁?有什么作用?

3.阅读教材P12活动3材料,回答:上海市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克服哪些限制性因素? 【巩固训练】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常用的指标有() ①人均国内生产总值②人均国民收入③人文发展的指数④三大产业产值比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人文发展指数(HDI)通过哪几个指数反映一个区域的总体发展水平() ①预期寿命②人均国内生产总值③教育程度④国内生产总值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3.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总体发展趋势为() A.不平衡-平衡-不平衡 B.平衡-不平衡-平衡 C.不平衡-平衡 D.不平衡-平衡 4.区域发展的不同阶段,人地关系变化是() A.不协调—协调—不协调 B.不协调—协调 C.协调—不协调—协调 D.协调—不协调 5.强调以较少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换取区域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的方式是() A.粗放型的区域开发方式 B.高水平的区域开发方式 C.只适合于发达国家的开发方式 D.只适合于发展中国家的开发方式 6.下列关于传统农业发展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A.工业以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体 B.区域内部的经济差异比较大 C.拥有一批具有雄厚实力的大型中心城市 D.大多数劳动力从事第二产业 7.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许多乡镇从以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过渡到工业化阶段,其产业结构的转变模式是() A.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变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 B.从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转变为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 C.从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转变为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第三产业 D.从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转变为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 8.在工业化阶段,各产业变化的特点是() A.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继续上升 B.第二.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到相当大的比重 C.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 D.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和产值比重明显地超过第二产业 9.产业比重与区域发展的不同阶段搭配正确的是() A.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加速发展,仍以第二产业为主——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 B.第三产业增长速度和产值比重明显超过第二产业——工业化阶段 C.高技术产业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 D.第一产业占有较大比重,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传统农业为主的阶段 10.下列特点属于工业化发展阶段的是() A.区域内部的经济差异比较小,处于低水平的平衡状态 B.区域开放程度逐步提高 C.区域内部的发展差异逐渐缩小,趋于高水平的平衡 D.区域开放程度大幅度增强 11.下列分别属于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工业的是() A.普通服装制造业、水产品加工业、有色冶金工业、电子工业 B.木材加工业、高分子合成工业、电力工业、印染工业 C.化学工业、机械工业、造船工业、冶金工业 D.采矿业、纺织工业、化学工业、飞机制造工业

(完整word版)第三章中国地理分区北方地区导学案.doc

第三章中国地理分区 第一节北方地区 主编人任波审核人 【课前自主学习】 学习目标: 1、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地形及气候特征 2、北方地区主要矿产及分布、交通与主要工业区 3、北方地区农业发展条件、问题及发展趋势 4、华北平原农业中低产区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及综合治理措施 5、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发生的原因、危害及其治理措施 学习重点: 1、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地形及气候特征 2、北方地区农业发展条件、问题及发展趋势 3、华北平原农业中低产区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及综合治理措施 4、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发生的原因、危害及其治理措施 学习难点: 1、华北平原农业中低产区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及综合治理措施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发生的原因、危害及其治理措施 知识梳理: 1、位置范围:、以东,以南、以北,东临和。面积约占全国的,人口约占全国的。 2、地形特征:以和地形为主。包括 _____平原、 _____平原、 _____高原、_____丘陵、 _____丘陵、长白山地、大小兴安岭与太行山等。本区“名山”有:“东岳”泰山(山东)、“西岳”华山(陕西)、“中岳”嵩山(河南)、“北岳”恒山(山西)。 3、东北①山地:西、北、东三面分别被、、所环绕。②东北平原:由松嫩平原、辽河平原、三江平原组成。东北地区山环水绕,多沼泽。 4 、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形成原因:;黄土高原沟壑地貌形成原因_____________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广、最厚的黄土堆积区,土质疏松,黄土________性 强,地表植被保护差,水土流失严重,沟壑纵横,流经高原区的河流含沙量大。黄土高原地 区水土流失的原因: 治理措施: 5 、华北平原是我国最平坦的平原,主要由____河、 _____河、 _____河冲积而成,土层深厚。

[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地理《城市化》精品教案

教师说课资料——人教版高二地理《城市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城市化的主要标志,世界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分析比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差异; (2)让学生认识到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认识到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关系; (3)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综合分析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4)初步学会地理图表资料和教学案例的分析方法,并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和加工;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地理素养和相互合作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案例教学法、问题探究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不同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为区域经济发展出谋划策;树立城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2)培养学生乐于交流与合作,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修正自己观点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城市化的标志、世界城市化进程特点、两类不同国家城市化的差异这三个方面,宜采用案例分析法解决知识重点。城市化与区域发展的关系是在学生学习城市化特点以后的提升,要紧紧抓住“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这一主线,进行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整合。对教材顺序做适当调整,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提到前面,将城市化与区域发展的关系放到课的最后,以利于联系宁波城市发展问题进行提升。 【教学过程】 ▲情境创设(新课导入) 展示宁波、北仑的新老城区图片进行对比,导入城市化概念: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部分农村人口就会离开土地,进城去打工,从事第三产业,其中有些人就会在城市中定居下来,转变为城市人口;另一方面,在城市里,随着新建工程的不断增加,也需要吸收大批农村人口进城。这样,城市人口就会逐渐增多,城区所占的范围也会逐渐扩大。这样的发展、转变过程,就是城市化的过程。 (过渡:讨论城市化问题,我们从世界上城市化最早的国家——英国开始说起) ▲“城市化的含义及主要标志” 案例:英国的城市化进程 材料一: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近代城市化的国家。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19世纪英国的城市化进程迅速,一大批工业城市如曼彻斯特、伯明翰等迅速成长起来。从 1801~1851年的半个世纪里,全国5000人以上的城镇由106个增加到265个,城镇人口比例由26%提高到45%。 探究1:伦敦城市化的发展可以从哪些方面得到体现?这说明城市化有哪些标志?其

精选-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单元第3节《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导学案

临清三中高二地理导学案(4) 编制人:顾晓静审核人:孔明使用时间:9月4日 第三节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 【目标导航】 认识区域发展四个阶段的主要特点,理解不同发展阶段人地关系的变化。【梳理网络】 知识点一、初期阶段 自主学习 1.阶段特点 区域内往往城镇,空间结构比较 ,区域的发展往往以的开发利用为基础,产业结构比较单一。2.人地关系 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因素较小,人类对影响也比较微弱,区域内部人地关系。 知识点二、成长阶段 自主学习 1.阶段特点 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开发的规模越来越大,和迅速向外扩展,区域内部和渐趋复杂,呈现有点到面的发展局面,产业由走向。 2.人地关系 在这一阶段,人地关系发生很大的变化,开始出现明显的。主要面临资源,发展空间受到,环境污染等问题,人地关系比较紧张。 知识点三、转型阶段 自主学习 1.阶段特点 成长阶段后期,随着、、 ,以及劳动力价格提高等,区域原有优势,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停滞, 下降,效益降低。 2.人地关系: 人地关系矛盾。区域面临问题是:原先具有的减弱,导致 整体呈现衰败、萎缩状态,并带来 、等严重的社会问题。 知识点四、再生阶段 自主学习 1.阶段特点 该阶段,区域经济及企业需要寻找新的,改变区域的。如运用,改造,减少 。大力发展、 、等,以促进经济复苏,使区域产生新的。2.人地关系

人地关系逐渐由走向。 3.改善措施 为了使人地关系走向协调,大力, 改善。 预习训练: 1、下列工业区中,工业的发展建立在丰富自然资源基础上的是()A.德国的慕尼黑 B.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地带 C.“硅谷”高技术工业区 D.美国东北部地区 2、关于区域发展的成长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产业分布由扩散走向集聚 B.区域内部人地关系仍然基本协调 C.城市和工业区迅速向外扩展,有些区域形成城市群或工业带 D.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比较微弱 3.“钢都”匹兹堡兴起的优势区位条件是() ①丰富的煤铁资源②便利的水陆交通运输③丰富的水能资源④优美的环境条件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4.美国五大湖区芝加哥一区兹堡城市群的形成是在区域发展的 ( ) A.初期阶段 B. 成长阶段 C. 后期阶段 D. 转型阶段 5、有关区域发展的转型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区域原先具有的集聚效应减弱,区域经济呈现衰败、萎缩状态 B.区域发展面临失业率升高、人口增多等严重的社会问题 C.经济增长加快,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强 D.人地关系已趋缓和 6.为促进区域经济复苏,匹兹堡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 A.从重工业向高科技产业方向发展 B.由钢铁工业向汽车工业方向发展 C.由资源密集型工业向劳动密集型工业方向发展 D.进一步突出钢铁工业的主导地位 7.面对传统工业区的衰落,各工业区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加大对钢铁等传统工业投资时力度 B.对钢铁等工业实行保护政策 C.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D.调整区域产业结构 8、有关区域发展的转型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区域原先具有的集聚效应减弱,区域经济呈现衰败、萎缩状态 B.区域发展面临失业率升高、人口增多等严重的社会问题 C.经济增长加快,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强 D.人地关系已趋缓和 课堂点拨: 图标导读:读图1-3-2:美国五大湖区矿产资源与钢铁工业分布。 1.五大湖工业区发展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区域发展阶段教学设计

区域发展阶段教学设计 -------榆次二中白利忠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三个常用指标以及人文发展指数这个综合性指标。 2、知道区域空间发展演化的基本规律。(重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发展历史”这个案例,说明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2、通过对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分析,明确要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随区域自身的发展,不断的协调人际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区域自身发展规律的认识,明确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树立区域可持续发展观和协调的人地关系观。 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情景激趣诱思 ?思考:上海的浦东新区在开发前后景观发生了哪些明显变化? ?就业结构、产业结构会发生哪些相应的变化? (然后让学生预习本节的引言部分,找出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和综合性的指标) 【板书】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 环节一时事点击 2008年10月1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了新闻发布会介绍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长三角地域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情况。进入21世纪后,在我国六大经济区中,:“珠三角”抢得先机,“长三角”后来居上,“长三角”的崛起与其所处的优越地理环境有关。环渤海潜力巨大,新东北重整旗鼓,大西北加快开发,中部正待崛起(“政策洼地”和“塌陷地带”) 为何要促进产业结构转型? 环节二知识铺垫----自主学习 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

【背景知识】 (一)、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 【板书】一、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 【板书】2.综合性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标):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国内生产总值 (2)综合指标---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国内生产总值(GDP)思考: ?高收入的地区一定是发达地区 ?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表现出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的总体发展趋势 走出误区 ?发达地区的收入较高,但高收入地区并不一定是发达地区。例如一些以出 口石油为主要收入的国家,经济基础薄弱,工业技术水平低,不能看作经济发达地区。 ?在区域发展初期,经济发展水平低,区域内部的差异小,整个区域处于低 水平的平衡状态;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呈现出不平衡的加速发展状态;随着进一步发展,其内部的差异缩小,处于较高水平的平衡状态。 且这个区实施循环往复的,是由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的过程中向前发展的。 【板书】二、区域发展阶段 环节三案例探究(以匹兹堡为例) 材料一: 匹兹堡的兴起 匹兹堡在17世纪后期只是一个毛皮贸易站,尽管这里优质煤炭资源储量丰富,但几乎无工业可言。 无烟煤炼铁技术发明以后,苏必利尔湖附近的优质铁矿、阿巴拉契亚山脉西部丰富的煤炭资源得到开发。1834年,宾夕法尼亚运河完工和铁路通车后,这里成为水路交通枢纽。 19世纪70年代后位于煤田中心地带的匹兹堡,利用五大湖和运河廉价的水运条件运入苏必利尔湖附近的铁矿石,迅速发展成为美国的钢铁工业中心,享有“钢都”之称。这里资源充裕,环境良好,城市与工业发展的空间很大,人地关系基本协调。

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五章 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导学案(无答案)(新版)商务星球版

第五章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 学习目标 1、初步理解区域划分的原因及相应的地理区域类型。 2、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学习重点:能够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方地区、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分析其划分原因 学习难点:理解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重要的地理线,知道我国四大区域划分的自然、人文综合原因,初步了解他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课前预习 预习自测 1.综合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点,可以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它 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2.位于西北地区的省区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位于北方地区的地形区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青藏地区所在的地形区是_______________。 5.秦岭——淮河是_________地区和_________地区的分界线。 6.大部分位于我国季风区的地理区域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依据学习目标,结合导学案的引导,认真阅读教材并用红色笔进行勾画(包括文字与任何图片),完成课本相关活动,并独立完成导学案。 2.将预习时有疑问的或不能解决的用红色笔标记并随时记录在导学案【我的疑问】区,准备课上讨论质疑;在课堂上认真学习并按要求积极互动,积极思考,展示规范,点评到位,大胆质疑。 我的疑问 课内探究 探究一、小组合作——读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图完成下列各题

城市化学案

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 2015-03-11 【学习目标】 1.了解城市化的定义、标志。 2.理解城市的动力机制以及城市化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3.城市化随时间变化的三个阶段,理解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的关系。4.掌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5.了解城市化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及解决办法。 【学习重难点】 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差异。 2.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主要解决措施。 知识拓展:1、城市化差异 城市化差异发 达 国 家 城市化已推进到相对成熟的发展阶段 大城市中心区表现出衰落的迹象 城市外围地带发展较快,建设比较多的卫星城和工业区 出现高水平的大都市连绵带 发 展 中 国 家 水平与速度城市化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城市化推进速度快 水平不平衡 水平比较低的国家多在亚洲和非洲 水平比较高的国家多在南美洲 虚假城市化 表现 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了本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化水平, 城市总体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 分布南美洲国家最为突出 滞后城市化 表现城市化进程显著落后于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 分布印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等国 中 国 城 市 化 特点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数量急剧增加,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意义 解决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既是乡村—城市的转型过程, 又是城市不断提升的过程 发展之路 城市化必须与工业化协调发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切实保护人文资源,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统筹城乡建设,完善城镇体系,大中小城市发展 以人为本,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人居环境 2、城市化问题的主要解决措施: (1)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2)合理规划和控制城市规模。 (3)改善城市交通、居住条件:多建立交桥,提倡绿色出行,低碳生活。(4)大力加强绿化建设,综合治理城市环境。 (5)大力提高科技水平,提高清洁能源,再生能源的利用率。 3、中国城市的发展方针: (1)控制大城市规模 (2)合理发展中等城市 (3)积极发展小城镇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导学案

开发早期 河流、湖泊、 地势_______、土质 稠密的水系阻 黏重的土壤使开垦困 农业社会 船的使用使稠 _______的改进和 天然水道 摆脱土壤的限制 动力资源丰富 产地和主要的_____、 学年:高二 学科:地理 编号:B3-1-1-2 编制人:王海锁 审核:高二地理组 班级: 姓名: 小组: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学习目标】 1、 以长江中下洲平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感悟 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2、分析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导学过程】 【预习导航】 【笔记栏】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一般特点: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而是随着 _________________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2、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为 例: ⑴该区地理环境: 由长江中下游沿岸若干平原组成;平原上_____、_______和_________分布较广; 地势_______,土质__________。 ⑵不同时期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发展阶段 地理条件 发展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沼泽广布 ________ 隔________. 难,耕作业发展 __________. 该区成为粮食的主要 人口南迁,劳 (中期) 密的水系成为 ________的改良, _______生产基地 “粮仓”的地位让位 工商业社 稠密的________把耕地分割破碎,农业生产规模 于_______和_______ 会(后期)___,不利于_______推广 平原;棉花生产的地 位比不上_______南 部和______平原 【小组探究】 【探究 1】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材料 1: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指中国长江三峡以东的中下游沿岸带状平原。北接淮 阳山,南接江南丘陵。地势低平,地面高度大部在50 米以下。中游平原包括湖北 江汉平原、湖南洞庭湖平原(合称两湖平原)和江西鄱阳湖平原。下游平原包括安 徽长江沿岸平原和巢湖平原以及江苏、浙江、上海间的长江三角洲。 气候属亚热带。年均温 14~18℃,最冷月均温 0~5.5℃,最热月均温 27~28℃, 无霜期 210~270 天。农业一年二熟或三熟,年降水量 1000~1400 毫米,集中于 春、夏两季。平原大部为水稻土。农业发达,土地垦殖指数高,是重要的粮、棉、 油生产基地。平原内河汊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湖泊面积 2 万平方千米,相 当于平原面积 10%。两湖平原上,较大的湖泊有1300 多个,包括小湖泊,共计1 万多个,是中国湖泊最多的地方。水产在中国占重要地位,素称鱼米之乡。 【问题探究 1】分析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地理环境。 材料 2:教材第 4 页图 1.3。 【问题探究 2】为什么西汉时期,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农业经济远远落后于黄 河中下游地区? 材料 3:长江中下游平原商品粮基地: 【读图思考】说出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商品粮基地的名称;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 些商品粮基地? 材料 4:教材第 4 页和第 5 页相关内容。 【问题探究 3】在农业社会,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地理环境是否发生了变化?此时 它对长江中下游的农业发展有何影响? 材料 5:《地理地图册》第 8 页“中国人口和主要城市分布”图。 【问题探究 4】在工商业社会,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地理环境是否发生了变化?此 时它对长江中下游的农业发展有何影响?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及区域发展阶段学案(第1课时)

第1课时: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学习目标】 1.通过比较两个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掌握比较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 2.以我国的区域差异为例,从地图上获取有效信息,比较我国三大自然区区域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探究区内整体性特征和区域差异的形成原因,分析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3.利用近几年江苏大市调研试题中的典型试题进行解题训练,归纳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 【学习策略】 1、用整体性、差异性思维方式分析比较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差异。 2、比较我国三大自然区区域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巩固重点区域自然和人文特征的复习。 3、结合热点地区和经济发展重要区域人地关系中存在的人类不合理利用资源及出现的环境问题,解决的措施等,理清区域发展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课堂活动】 考点诠释: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差异。 一、区域差异比较 探究活动1:运用思维导图或设计表格比较区域差异的主要内容。 表1:区域差异的比较内容

二、区域差异比较案例 探究活动2:读“中国三大自然区图”,比较三大自然区的差异,完成表2。 表2:我国三大自然区差异 【典型例题1】(2016扬州上学期期末调研双选题) 图1为“2013年我国四个地区各类耕地比重统计图”,读图完成(1)—(2)题。 (1)据图可知 A .东部地区有灌溉设施的耕地面积在全国最大 B .25°以上坡耕地比重小的地区,灌溉设施多 C .耕地比重大的地区,25°以上坡耕地比重大 D .中部地区25°以上坡耕地面积大于东部地区 (2)关于四个地区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有 A .东部地区人均耕地少,西部地区人均耕地多 B .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旱涝灾害发生频次高于 东北部地区 C .西部地区农业基础设施完善,中部地区机械化水平高 D .东北部地区与中部地区耕地面积相等,农业生产差异小 图1 东北部地区 耕地占全国比重 25°以上坡耕地占全国比重 有灌溉设施耕地占本区比重

一轮复习区域地理 中国地理 导学案中国的疆域与行政区划

55【文科班】序号5-1 高二年级2/5 班教师吴博文学生 中国地理第一章中国地理概况 第一节位置、疆域和行政区划 【学习目标】 我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 【学习重难点】 1.我国地理位置及其主要影响。 2.我国省级行政区的位置、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 【学习过程】 知识点1:中国的地理位置 1.纬度位置:南北跨纬度近50°,大部分在带,南部小部分在带,没有带。北回归线自西向东穿过南部云南、广西、广东、台湾四省区。 有利影响:①我国有的气候;②南北气候差异使资源丰富多样,为发展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不利影响:最北部纬度高,不足,气温低,冬季容易产生低温冻害。 2.经度位置:从西向东跨60多度,分属于东五区至东九区的五个时区。 有利影响:东西跨度大,形成多种多样的自然环境;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距海远,降水少,有利于牧草的生长,许多地方成为重要的基地。 不利影响:在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夏季风难以到达,降水,气候,不利于农作物种植,只有在山麓地带、河流沿岸等水源条件较好的地区,才适宜发展耕作业。 3.海陆位置:海陆位置:东临太平洋,背靠亚欧大陆,海陆兼备。 有利影响:东部濒临太平洋使我国东部广大地区在湿润气流的影响下,雨量充沛,利于生产;沿海有许多优良港湾,便于发展事业,加强同海外各国的交往;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是我国陆上交通能与中亚、西亚、欧洲直接往来。

不利影响:①季风气候,灾害频繁;②地处环太平洋与地中海—喜马拉地震带交汇处,灾害严重;③地处西北太平洋西部,受风影响大。 ◆知识点2:疆界和邻国 (1)陆界和邻国 我国陆上疆界从中朝边界的鸭绿江口起,到中越边界的北仑河口止,长2.2万多千米。与_____个国家相邻,是世界上陆上疆界邻国第二多国家。 (2)海上疆界和隔海相望国家 临海:和大陆直接相临的海域。我国的临海有A渤海、B黄海、C东海、D南海。 内海:我国的内海有渤海和琼州海峡。 海峡:渤海海峡、海峡、海峡。 半岛:自北向南有半岛、半岛、半岛。 岛屿:岛、岛、崇明岛分别是我国第一、第二、第三大岛。 群岛:舟山群岛、庙岛群岛、澎湖列岛、南海诸岛是我国的四大群岛。(浙江省是我国岛屿分布最多的省) ◆知识点3:我国的行政区划 我国行政单位划分为:省(自然区、直辖市)、县、乡(镇)三级,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个省、个直辖市、个自治区和个特别行政区)。 【课堂练习】1.读右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图中①国的地理位置。 (2)评价图中①、②两国地理位置的影响。

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1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2节区域发展阶段学案湘教版必修3

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 学习目标:1.了解区域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类型、发展总趋势。 2.理解并掌握区域发展中各阶段的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主要特征。(重点) 3.分析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和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难点) 1.区域发展的衡量指标与空间结构演化 (1)衡量指标 ①常用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②综合性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HDI),就是通过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三项指标来反映一个区域的总体发展水平。 (2)空间结构演化 ①影响因素: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与地理条件、发展水平、经济区位、历史文化等因素相关。 ②发展趋势:表现出平衡—不平衡—平衡……的总体发展趋势。 2.区域发展阶段 (1)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①产业结构:传统农业占较大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以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体。 ②经济特点:表现出典型的自给自足特征。 ③区域发展状态:处于低水平均衡状态。 (2)工业化阶段 ①产业结构: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 ②经济特点:区域内部的集聚作用大为加强,社会经济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增长态势。 ③区域发展状态:处于不平衡的加速发展状态。 (3)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①产业结构:加工制造业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全面升级,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和产值比重明显地超过第二产业。 ②经济特点:高科技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商务网络逐步形成。 ③区域发展状态:处于较高水平的均衡状态。

(1)人均收入高的地区即为发达地区。( ) (2)能源资源是人类生产活动得以进行和发展的动力,合理开发利用能源是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 (3)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地区,区域开发方式粗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最为严重。 ( ) (4)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区域发展的工业化阶段。( ) (5)产业比重与区域发展的不同阶段搭配正确的是( ) A.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加速发展,仍以第二产业为主——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B.第三产业增长速率和产值比重明显超过第二产业——工业化阶段 C.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D.第一产业占有较大比重,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传统农业为主的阶段 提示:(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常用的指标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人均国民收入只是其中一项,衡量区域发展水平需综合考虑。如中东一些以出口石油为主要收入的地区,虽然收入高,但经济基础薄弱,工业技术水平较低,因此不能看作是发达地区。 (2)√能源资源利用合理则区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得以统一协调发展。利用不合理则区域资源浪费,生态破坏,环境恶化,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3)×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地区,区域开发方式粗放,开发手段落后,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但对生态环境破坏最严重的是工业化阶段。 (4)√我国大部分地区第二产业在国内(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处于区域发展的工业化阶段。 (5)C [A项叙述属于工业化阶段;B项叙述属于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D项不符合区域发展阶段的特点。] 黎世留庄园举行。七国集团是由当今世界最发达的七个国家(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组成。 问题1 (区域认知)当今世界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划分的指标是什么? 提示:人均国内(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问题2 (区域认知)七国集团成员国作为当今世界最发达的国家,其经济发展有何特点?

中国地理分区《北方地区》 导学案

第一节北方地区【学习目标】 北方地区概况。 【学习重难点】 1.北方地区的自然概况。(课时一) 2.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课时二) 【学习过程】 ◆知识点1:北方地区概况 北方地区 地形特征①跨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平原面积广阔;②主要地形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 河流①径量小,②流量季节变化大;③汛期短;④含沙量大;⑤有结冰期 气候和气象灾害①气候为主;②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③主要气象灾害:春季干旱,多风沙,夏季洪涝,冬季寒潮灾害 自然资源①林业:主要分布在东北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天然林区;②水资源不足;③煤、石油、天然气常规能源充足,铁矿丰富 农业生产①旱地农业;②东北:一年一熟,华北:两年三熟至一年两熟;③小麦、玉米、高粱、大豆、甜菜、棉花、花生及温带水果的重要产地 工业环渤海工业带(辽中南、京津唐)以重工业为主;山西能源基地;纺织业居民生活以面食为主;建筑防寒、保暖[来源:学_科_网Z_X_X_K] ◆知识点2:北方地区三大地形区的自然特征和农业生产差异 黄土高原华北平原东北平原 地形特征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海拔多在1000-2000米 地势低平,海拔多在50 米以下 三面环山,平均海拔 在200米以下,多沼 泽 气候特征地处湿润、半湿润区与干 旱、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 冬冷夏热,降水较少(年 降水量200-600mm),集 中夏季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 干燥,年降水量 200-600mm,集中夏季。 春季干旱多风沙 冬季寒冷漫长,夏季 高温促短,年降水量 600mm左右,集中在 夏季。南北热量差异 较大 水文特征 径流量小,有结冰期,含 沙量大 径流量小,水位变化大, 夏汛,结冰期短,山东境 内有凌汛,含沙量大 径流量较大,结冰期 长,有春汛和夏汛, 含沙量小 植被类型 植被多为次生的灌丛、矮 林,植被覆盖率低 温带落叶阔叶林 针阔混交林,南部温 带落叶阔叶林 土壤类型黄土棕壤和褐土黑土 农 业 生 产 耕地旱田为主[来源:学_科_网Z_X_X_K][来源:学,科,网Z,X,X,K]旱田为主旱田为主[来源:https://www.doczj.com/doc/9e9237407.html,] 熟制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一年一熟 农产品谷子、苹果、枣冬小麦、玉米、棉花 春小麦、玉米、大豆、 甜菜 主要 问题 水土流失、水旱灾害旱涝、盐碱、风沙 低温冻害、黑土流失、 湿地破坏 【课堂练习】 1.(16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科尔沁沙地是我国最大的沙地,其位置如下图所示。该地平均降水量可达300~500mm,降 水多集中于7~9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0%~80%。该地堆积了大约200米厚的沙质沉积物。近 年来,库伦旗北部沙区(图中灰色区域)的农牧民在沙漠里种上了水稻。经过几年试种,目前该 地水稻种植面积已达200亩,水稻还未收割便被订购一空,超高品质已获得市场认可。农牧民增 加收入的同时,沙地的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改善。 (1)与三江平原北部相比,说明库伦旗有利于 水稻种植的气候条件。(6分) (2)分析库伦旗种植水稻面临的不利自然条件。(6 分) (3)请为库伦旗水稻种植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合理 化建议。(4分)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导学案

地理必修③ 第四章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导学案 编写人:审核:时间: 班级组别组名:姓名 【学习目标】 1.能了解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2.能记住导致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诸多因素。 3.能比较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归纳出不同时期的主要发展特点并能够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工业化进程对城市化的巨大推动。 4.会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重点难点】 重点: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诸多因素、两个主要阶段及主要发展特点。 难点: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认识并分析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探究其解决措施。 【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法、读图与案例分析法、合作探究法 【知识链接】 对一个区域而言,工业化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不同的地区凭借自身独特的政策或资源或位置优势发展工业,形成各具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例如靠森林、矿产等资源优势发展起来的东北模式;靠大城市扩散发展起来的苏南模式;靠外资推动发展起来的珠江三角洲模式等。 【学习过程】 知识点一:对外开放的前沿 (一)基础知识梳理(学生阅读课本,自主完成) 1.城市化与工业化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发展中国家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一般做法是什么?请列举出我国迅速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典型地区并说出其做法。(A级) 2.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主要工业基地之一,并成为仅次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密集区,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的国际国内背景和有利的地理条件。(B级) (1) (2) (3) (4) (二)合作探究((小组交流,讨论,合作完成)

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公开课教案】

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2.分析导致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诸多因素,并通过比较,认识到对外开放政策是其中的关键因素。 3.比较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归纳出不同时期的主要发展特点,并能够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工业化进程对城市化的巨大推动。 4.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并尝试评价目前的一些调整措施和发展方向。 教学重点: 1.导致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诸多因素 2.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即及主要发展特点 3.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调整措施和发展方向 教学难点: 1.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即及主要发展特点 2.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调整措施和发展方向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城市化与工业化 1.城市化、工业化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2.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之间的关系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两股相互促进的力量,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 3.一般发展中国家如何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 通过优惠政策,鼓励少数有条件的区域率先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以带动相邻区域以至全国其他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 如珠江三角洲地区)就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得益于优惠政策而迅速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地区之一。 二、对外开放的前沿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仅次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密集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的原因: 1.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发达国家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产业结构调整: ⑴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⑵在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影响: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要在世界其他地区寻找新的出路,为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提供了契机。 2.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 3.良好的区位条件 珠江三角洲地区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 影响:使本区得以发挥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的优势,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利用港澳贸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参与广泛的国际分工。 阅读 通过此阅读材料,使学生大致了解以下内容 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是中国目前历史最长、级别最高、规模最大、商品种类最全、到会客商最多、成交效果最好的综合性国际贸易盛会,每年春秋两季在广州各举办一届。 4.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