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法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环境法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环境法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环境法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保护绪论

一、名词解释

1.环境: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2.人类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围绕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体。

3.自然环境:是指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天然形成的物质和能量的总体。

4.自然资源:是自然界形成的,在一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可供人类利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的总和。

5.环境问题: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质量下降或生态系统失调,对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健康和生命产生有害影响的现象。

6.原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界的运动引起的环境问题。

7.次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二环境问题是指人为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

8.环境破坏:由于人们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活动造成的环境破坏和自然资源浪费。

9.环境污染:由于人们在生产建设或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粉尘、恶臭气体、放射性物质以及噪声、振动、电磁波辐射等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使环境质量恶化,影响了人体健康、生命安全,或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以至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现象。

10.环境保护:为保证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防止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以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保障人类生存和发展为目的而采取的行政、经济、法律、科学技术以及宣传教育等诸多措施和行动的总称。

11.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

12.环境保护法学,以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这一新兴部门法为其主要研究对象,是法学与环境科学相结合的一门边缘性科学,具有明显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渗透的特点,它也是我国近年来发展最快的一个法律分支学科。

二、简答题

1.简述人类环境的概念以及环境科学对环境的分类。

(1)人类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围绕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体。

(2)分类:

a)按环境要素的形成划分(环境科学中最常用的分类)

自然环境,是指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天然形成的物质和能量的总体,如大气、水、土壤、日光辐射、生物等。

人工环境,也叫人为环境或经人工改造过的环境,是人类为了提高物质和文化生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经过人类劳动的改造或加工而创造出来的,如城市、水库、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等。

b)按环境的功能划分(我国宪法分类)

生活环境是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过的自然因素。

生态环境是指影响生态系统发展的各种生态因素,即环境条件。如气候、土壤、生物、等。

c)按环境范围的大小划分

室内环境、村镇环境、城市环境、区域环境、全球环境和宇宙环境等

d)按环境要素划分(我国环境保护单行法制定采用)

大气环境、水环境(包括海洋环境、湖泊环境、河流环境等)、土壤环境、生物环境(森林环境、草原环境)、地质环境等

2.简述我国环境法中的环境范围及其与环境科学中的“环境”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环境法的“环境”,是以环境科学关于“环境”的定义为依据,指的是围绕着人类而存在的由自然要素所构成的物质环境(物质条件和空间)

区别:环境科学上的各种环境要素并非全部或现在都能成为环境法保护对象

1)“环境”是环境保护法的保护对象,其概念和范围必须明确、具体;

2)环境保护法保护的客体是有限的。限于人类活动能够影响、调节或支配的自然客体。环境法保护的客体范围呈扩大趋势。无力保护或对其认识有待深化的环境要素不能成为保护对象

3)环境保护法保护的环境具有价值取舍。以其在维持生态平衡和环境功能中的作用而决定

3.简述人类环境观发展的阶段、各阶段的观念形态及其对环境问题的产生、发展和

解决产生的影响。

(1)古代:人类畏惧自然、崇拜自然阶段Array原因:生产力低下,科学技术不发展,对自然的认识处于蒙昧阶段

表现:对自然的畏惧心理和盲目崇拜:对动物的崇拜、对天象的崇拜

(2)近代:人类无视自然、主宰自然阶段

原因: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进步,提高了人类认识自然,尤其是改造自然的能力

表现:无视自然规律,盲目征服自然

取得改造自然的辉煌成就、遭受盲目征服自然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

(3)重视自然,与自然和睦相处、协调发展阶段

原因: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科学理论的兴起与深化,提供了正确认识人类与自然关系的科学方法论和必要的技术手段

表现:重视自然、与自然和谐发展。环境保护的提出和实践

4.简述环境问题的分类及其之间的联系。

根据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划分

(1)、原生环境问题(第一环境问题):由于自然界的运动引起的环境问题

(2)、次生环境问题(第二环境问题):人为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

(a)环境破坏——由于人们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活动造成的环境破坏和自然资源浪费(b)环境污染——由于人们在生产建设或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粉尘、恶臭气体、放射性物质以及噪声、振动、电磁波辐射等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使环境质量恶化,影响了人体健康、生命安全,或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以至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现象。

两类环境问题的联系:

(a)人类不合理的行为可能诱发原生环境问题的产生,加剧其危害后果;

(b)原生环境问题的发生,也可能加剧次生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危害后果;

5.简述环境破坏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及其正确应对。

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具有复合效应。二者密切联系相互影响。一方面,生态环境的破坏,会直接或间接影响生活环境,如破坏由无数个大小生态系统组成的生活环境中的一些生态系统。另一方面,生活环境的污染也会或迟早会影响生态系统,如使一些动植物品质下降,数量减少以至于灭绝,水污染加剧了水资源的紧缺等,但生态破坏对人数的危害更大,影响更长远。

6.简述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的阶段及其主要表现。

(1)人类社会早期的环境问题

表现:乱采、乱捕破坏人类聚居的局部地区的生物资源而引起生活资料缺乏甚至饥荒,因用火不慎而烧毁大片森林和草地。

(2)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环境问题

表现:(a)农业生产中盲目扩大耕地而砍伐森林、毁坏草原,引起地区性农业环境的破坏,农业生产活动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不多,环境污染问题还不突出。(b)人口集中的城市,各种手工业作坊和居民抛弃生活垃圾,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

(3)产业革命后到20世纪50年代的环境问题

表现:1、大规模环境污染。2、自然环境的破坏。

(4)当前世界的环境问题

表现:(a)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事件频繁(b)全球性大气污染加剧(c)自然资源破坏(d)自然灾害加剧。

7.简述我国的主要环境问题。

(1)水资源短缺与水污染(2)土地短缺与土壤退化(3)大气污染(4)固体废弃物污染(5)噪声污染(6)森林、草原破坏(7)生物多样性锐减(8)海洋面临各种生态问题(9)矿产资源开发加剧生态破坏

8.简述面对全球性的环境问题的主要观点。

(1)悲观论

观点:人口增长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造成公害,“人类正在走向地狱之门”,环境问题发展到最后“势必毁灭人类”,因此,必须放弃发展,实现人口和经济的“原点发展”,

甚至“回到自然去”。

代表:罗马俱乐部的发表的《增长的极限》提出“零增长”、“零排放”理论

(2)盲目的乐观论

观点:人类在不讲环境保护的情况下已生存了几百万年,今后仍会生存下去,“车到山前必有路”,大可不必为一点环境问题惊慌失措,杞人忧天。

代表:美国未来研究所发表的《世界经济发展——令人兴奋的1978年至2000年》,指出资源能源不会产生枯竭性的危机,人类总会有办法对付未来出现的一切问题。

(3)积极乐观论

观点:人类既是环境的产物,又是环境的塑造者。人类,正确地认识客观规律,认识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摆正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善加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是可以取得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的。环境问题是在人类发展中产生的,也是可以在人类发展中解决的。

9.简述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环境问题的实质。

主要原因:(1)对生态基本规律的认识不足

(2)人口的压力。人口的迅速增长,使生物圈的负载能力已达到了极限

(3)技术的滥用(a)高新技术开辟了人类改造自然的更深层、更广泛的层面(b)提高了人类对周围自然对象的“为所欲为”的实践功能度

(4)传统生存方式的缺陷。高物质消费生活方式、高资源消耗的生产方式。

(5)自由经济制度的弊端a、以疯狂掠夺自然资源和严重污染环境为代价来获取其高额利润b、美国加雷特·哈丁(Garret Hardin)博士“共有物的悲剧”理论c、需要政府以“有形之手”加强对自由经济活动的干预、控制和调节

(6)政府行为的失范。失误性的决策行为、短期行为、片面化行为、地域保护主义行为,等。实质:环境问题的实质在于人类经济活动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以及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10.简述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容及其对环境保护立法与环境保护实践的影响。

对环境保护立法的影响:

1) 可持续发展要求环境保护立法的完善。第一, 在环境保护立法理念上, 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重塑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二, 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环境法律体系。第三, 加强环境执法从而增强环境法的实施能力。第四, 推进全国环境法律教育, 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2) 可持续发展影响环境保护立法的取向。首先, 可持续发展是环境保护立法的根本原则。其次, 可持续发展为环境保护立法的指明方向。

3) 可持续发展推动环境保护立法的发展。第一, 推动可持续发展入宪。第二, 进一步完善环境法律制度。第三, 加强与之配套的相关法律制度建设。

对实践的影响:略

11.简述环境保护的内容。

(1)环境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

a)保护城乡环境,保持乡土景观、减少或消除有害物质进入环境,改善环境质量,维护环境的调节净化能力,确保物种多样性和基因库的持续发展,保持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b)保护组成环境的各种因素,即环境自然资源,包括大气资源、水资源、海洋资源、土地资源、矿藏资源、森林资源、草原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旅游资源等。

c)保护环境的中心任务是维持人类适宜的环境质量;保护、增殖可更新资源使其不断扩大,为人类永续利用;保护和合理利用不可更新资源使其免于浪费和被破坏并努力寻找替代品,使其为人类所充分利用。

(2)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

防治在生产建设或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粉尘、恶臭气体、放射性物质以及噪声、振动、电磁波辐射等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

12.简述世界环境保护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

(1)工业革命前的环境保护

a)人类社会初期

人类从天然生态系统中取得天然生活资料以维持生存,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低生产力水平上达到基本的和谐。

b)种植、养殖业社会

人类与生态环境的矛盾逐步显露出来;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基本上是畏惧和崇拜自然; 出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对自然的依赖由本能变为自觉,开始由顺应自然变为积极干预自然;“天人合一”思想的朴素自然观已带有一些现代环境保护思想的色彩

(2)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保护

在环境保护方面,大多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针,只是把各种污染当作彼此孤立的问题采取一些措施,并且把治理污染作为单纯的技术问题来对待,而没有将各种污染及污染治理与自然保护结合起来。这一时期的环境保护强调和突出的只是治理污染的技术性措施。(3)当今世界的环境保护

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思想;目前,环境保护已被确定为各国的基本国策,人们的消费观念也正向有利于可持续消费方面转变,环境道德观念正在形成。

三、论述题

1.论述环境保护法中规定的“环境”与环境科学中的“环境”在范围上的异同。

2.结合实践论述人类应当如何处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3.论述面对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人们的主要观点。

4.结合国内外环境保护实践,论述可持续发展理论对环境保护的影响。

第二章环境保护法概述

一、名词解释

1.环境保护法:是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和推动的,为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目的,调整有关保护和改善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等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环境保护立法目的:是指立法者在制定或认可环境保护法时所希望或实现的结果。

3.环境保护法的体系:是以宪法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规定为基础,以综合性环境基本法为核心,以单项专门环境立法为主干,以国际环境条约内容为补充,以及包括环境污染防治、自然资源保护、环境纠纷处理、环境损害救济、环境管理组织等内容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基本制度和环境标准组成的完备体系。

4.环境保护法律关系:是指环境保护法主体之间,在开发、利用、保护和改善环境与资源的活动中形成的由环境保护法规范所确认和调整的具有权利义务内容的社会关系。

二、简答题

1.简述环境法的调整对象。

环境法的调整对象是环境社会关系,即人们在开发、利用、保护和改善环境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1)与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有关的社会关系。具有客观性和经济、环境效益统一性。

(2)在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改善环境质量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具有主观性和环境效益优先性。

2.简述环境法的本质。

(1)环境法是社会法(2)环境法是以社会利益为本位的法(3)环境法是公法手段干预私法领域的法(4)环境法是以持续发展为价值的法

3.简述环境保护法的特征。

(1)综合性。保护对象的广泛性;立法体系综合性;法律措施综合性。

(2)技术性。体现自然规律,特别是生态学规律的要求,因而具有很强的自然科学性的特征。包括大量的技术规范、操作规程、环境标准、控制污染的各种工艺技术要求等(3)社会性。主要是解决人类同自然的矛盾,保护全社会的利益,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公益性,最明显地体现了法的社会职能

(4)共同性。当代的环境问题成为全球性问题。经济发展、生产管理、资源利用和科学技术方面的问题,各国的环境保护法有较多可以相互借鉴的东西。

4.简述环境保护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1)非独立的部门法。经济法的一个分支或行政法的组成部分。

(2)正向独立部门法发展

(3)已经形成独立的法律部门

标志:a)调整明确的、特定的社会关系领域。把人类生存环境作为保护对象;把人们在生产、生活活动中所产生的、同保护和改善环境有关的社会关系作为其所调整社会关系的特定领域。b)有特定的目的、任务和功能c)环境保护法体系已经形成

原因:a)环境问题的严重性,要求由国家来承担保护和管理环境职能b)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污染防治技术和工艺的发展,使国家通过颁布大量环境保护法规,对环境进行经济的、技术的综合管理与治理已成为可能。c)环境与资源的整体性和环境保护关系的复杂性决定了必须把环境与资源保护的社会关系视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进行整体的、全面的保护和调整,促进了环境保护法作为工业社会的一个新兴部门法迅速建立和发展起来。

5.简述环境法产生的法律原因。

(1)经济原因:克服市场机制的外部不经济性或计划经济体制下对动态的经济运行作静态管理的缺陷

(2)社会原因:转换人类环境观,转换社会发展模式的结果

(3)法律原因:(a)传统基本法的不足(b)传统民法的问题和缺陷(c)传统行政法的问题和缺陷(d)传统刑法的问题和缺陷

6.简述国外环境保护法的产生和发展的阶段及其特点。

(1) 萌芽时期的环境保护法

特点:不同于现代意义的环境保护法,只是零星的附在一些立法当中,相互之间没有有机的联系,不能自成环境保护法体系,只是现代环境保护法的萌芽

(2) 形成时期的环境保护法

特点:a)把污染当作孤立的、单纯的技术问题,自然保护与污染治理分别立法b)立法内容上,强调和突出治理污染的技术性能措施,国家管理环境权力较小c)立法形式上,主要是采用单行性的专门立法形式d)调整方式上,大多采用民事救济方式,注重损害赔偿

e)在法律理论上,恪守传统法律理论

(3) 发展时期的环境保护法

特点:a)立法形式上,更加注意整体化的架构,并向综合性的全面立法方向发展,初步形成环境保护法体系b)立法内容上,向自然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监督管理同时并举的综合环境整治发展,并扩大了国家管理环境的权力,加强了公民环境权利保护c)调整方式上,方式多样d)法律理论上,创立了许多诸如“环境公共财产论”和“环境公共委托论”,以及环境权等新的法律观念和理论

(4) 完善时期的环境保护法

特点:a)可持续发展成为立法新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各国的环境保护战略发生新的变化。1)在污染控制战略上,由原先的“末端控制”向“源头控制”转移。2)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上,更加注重二者的协调。3)法律“生态化”观念在国家立法受到重视并向其他部门法渗透

b)立法目的和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1)立法内容上,不断调整和更新,使之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2)立法目的上,将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环境保护法的终极目的(3)立法体系上,形成完备体系。

7.简述我国环境保护法发展阶段。

(1)中国古代的环境立法(2)中华民国时期的环境立法

(3)新中国成立后的环境立法:环境保护法的产生阶段(从新中国的成立到1973年全国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的召开);环境保护法的发展阶段(1973年全国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召开到1978年);环境保护法的蓬勃发展阶段(从1978年到1989年);环境保护法的初步完善阶段(1989年到2002年);环境保护法的日益完善阶段(2002年至今)。

8.简述环境保护目的立法实践和理论观点。

(1)立法实践:a)国外环境保护法目的立法实践。如,美国1996年《国家环境政策法》、原联邦德国1974年《联邦污染控制法》、匈牙利《人类环境保护法》、日本于1967《公害对策基本法》、日本1970年修订《公害对策基本法》、日本1993年《环境基本法》

b)我国环境保护法目的立法实践。《环境保护法》第1条规定:“为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制定本法。”

(2)理论观点:a)一元论:以保障人体健康为唯一目的,以“环境优先”为最高原则

b)二元论或多元论:以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的协调、持续发展为目的,将环境保护和

经济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强调在环境的承载力内发展经济为出发点,试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9.简述环境保护法的作用。

(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进器(2)执行各项环境保护政策的有力工具(3)全面协调人与环境关系的强大法律武器(4)增强全民环境意识的极好教材(5)加强国际间环境保护合作的重要手段

10.简述我国环境保护法的体系。

(1)环境法是以宪法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规定为基础,以综合性环境基本法为核心,以单项专门环境立法为主干,以国际环境条约内容为补充,以及包括环境污染防治、自然资源保护、环境纠纷处理、环境损害救济、环境管理组织等内容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基本制度和环境标准组成的完备体系。

(2)a)宪法关于环境保护的规定b)综合性环境基本法c)单行性专门环境立法d)其他相关部门法关于环境保护的规定e)环境保护行政法规、部门规章f)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规章

g)国际条约中的环境保护规定

三、论述题

1.论述环境法的调整对象。

2.论述环境法已经形成独立的法律部门。

3.结合我国环境保护实践以及国外立法实践论环境保护法的立法目的。

4.结合我国环境保护实践,谈谈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环境保护法的立法体系。

5.运用法学基本理论,结合环境保护法的特殊性,评“环境保护法调整人与自然之

间关系”的观点。

第三章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

一、名词解释

1.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是指为环境法所确认并体现的反映环境法本质、基本特征和环境工作基本政策,对环境资源保护工作具有普遍的指导作用的指导方针或指导性准则。

2.协调发展原则:是指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统筹规划、同步实施、协调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3.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原则:是指采取各种预防措施,防止环境问题的产生和恶化,或把环境污染和破坏控制在能够维持生态平衡、保护人体健康和社会物质财富及保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限度之内。

4.环境责任原则:也称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的原则,是指人们基于对环境和资源的利用,或对环境造成污染破坏、对自然资源造成减损,即应承担法律义务和法律责任。

5.环境民主原则:是指社会公众均享有参与环境资源保护的权利,都能平等地参与环境决策和环境管理,并有权对政府的决策行为、管理行为和单位、个人的环境资源的利用行为进行监督。

二、简答题

1.简述环境保护法基本原则的概念与特征。

(1)概念:环境法的基本原则,是指为环境法所确认并体现的反映环境法本质、基本特征和环境工作基本政策,对环境资源保护工作具有普遍的指导作用的指导方针或指导性准则。(2)特征:a)是环境法这一法律部门特有的原则,是其基本特征的体现b)必须由环境法规范所确认,在环境法中体现c)是环境保护的基本方针、政策在法律上的体现d)贯穿于整个环境法体系,具有普遍指导作用

简述我国环境法基本原则的体系。

2.简述协调发展原则的基本含义和内容及其贯彻措施。

(1)含义:环境保护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原则,是指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统筹规划、同步实施、协调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2)内容:a)正确反映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立统一关系b)正确把握了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实质c)体现了社会经济规律和自然生态规律的客观要求d)体现了协调发展或可

持续法的基本要求

(3)贯彻措施:1加强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2把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3采取有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4加强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5、强化环境监督管理6加强环境观的宣传教育

3.简述协调发展原则与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关系。

4.简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的基本含义和内容及其贯彻措施。

(1)含义: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原则,是指采取各种预防措施,防止环境问题的产生和恶化,或把环境污染和破坏控制在能够维持生态平衡、保护人体健康和社会物质财富及保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限度之内。

(2)内容:a)明确了预防和治理的关系。防可避免环境问题的发生或扩大,实现“防患于未然”;治是对已经产生的环境问题的治理,是事后补救措施;故应以预防为主,坚持防治结合,综合治理或综合整治。

b)确定了治理环境污染和破坏的途径和方式。立足于“防患于未然”,治理已经产生的环境问题进行,做到预防和治理相结合;采取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治理

c)体现了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由消极被动、事后单一方式治理向积极、主动、事前事后多种方式防治的转变

(3)贯彻措施:A)全面规划。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国土规划、区域规划、流域规划等,应当对工业、农业、城市、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等方面进行科学预测、统筹兼顾、综合规划,既考虑经济效益,又考虑环境效益,以便获得最佳的综合效益。

B)合理布局(1)在全国建立合理的城乡结构、生产结构、产业结构、生态结构和城镇体系。(2)在一个城市和一个区域,搞好功能分区,合理安排各种产业和事业。

C)加强宏观调整,对规划、政策等宏观活动实行环境评估,制定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产业结构、资源利用、产品开发等政策。

D)加强项目建设管理,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严格控制新的污染和破坏。

E)加强企业环境管理,推行清洁生产,积极治理老的环境污染和破坏,对原料、废物综合利用,实现废物资源化、无害化。

F)实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把环境保护规划纳入城市总体发展规划,调整城市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改善城市能源结构,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不断完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

G)加强环境检测,通过环境监测,掌握环境质量状况及发展趋势,为加强环境监督管理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H)加强环境法制、宣传、教育、技术、管理等各项工作,通过行政、经济、法律、教育等各种手段综合防治环境污染和破坏。

5.简述环境责任原则的基本含义和内容及其贯彻措施。

(1)含义及内容:(a)污染者付费。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单位或个人必须按照法律的规定,采取有效措施对污染源和被污染的环境进行治理,并赔偿或补偿因此造成的损失。(b)开发者保护。指对环境将进行开发利用的单位或个人,有责任对环境资源进行保护、恢复和整治。

(c)利用者补偿。指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承担经济补偿责任。(d)破坏者恢复。指造成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破坏的单位或个人必须承担将受到破坏的环境资源予以恢复和整治的法律责任。

(2)贯彻措施:1结合技术改造,治理工业污染、2对超标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加大限期治理力度、3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4运用经济手段促使污染、破坏者积极治理和保护生态环境5实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6推行清洁生产,建立健全单位环境保护责任制和考核制7制定和实施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生态标准和开发利用活动规程,建立健全环境评估、监测管理制度8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制度。

6.简述环境民主原则的基本含义和内容及其贯彻措施。

(1)含义:环境民主原则,是指社会公众均享有参与环境资源保护的权利,都能平等地参与环境决策和环境管理,并有权对政府的决策行为、管理行为和单位、个人的环境资源的利用行为进行监督。

(2)内容:a)该原则正确反映了公民环境权与环境民主的关系。任何公民都有享有有益于生活和健康的良好环境的权利,对任何有害环境的行为,有权依法监督和干预;依靠群众保护环境,是民主原则的具体体现

b)该原则正确反映了环境保护与依靠群众的关系。个人、集体和国家在环境建设上的根本目标、利益是完全一致的;环境保护事业建立在更加广泛的民主基础上

c)该原则概括了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各项权利。(1)检举、控告污染、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的权利(2)获得有关环境保护资料和信息的权利(3)向环境保护部门反映情况、监督、批评(4)受到环境污染或环境权益受到侵犯时获得救济的权利

(3)贯彻措施:1通过立法将环境权具体化、制度化2健全我国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法律制度3增强环境资源管理和执法的透明度,决策公开化,充分发挥公众的监督作用4扩大公众诉讼权利,保障公众参与制度的实效5提高全民族的环境资源意识6建立环境公众听证会制度,扩大公众参与途径

三、论述题

1.结合环境保护实践论述协调发展原则。

2.结合实践论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原则。

3.结合实践论述环境责任原则。

4.结合实践论述环境民主原则。

5.论述学术界关于环境法基本原则的主要观点。

第四章环境保护法的主要制度

一、名词解释

1.环境影响评价: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2.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拟实施的政策、规划和开发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并进行跟踪监测和监督管理的方法与制度的总称。

3.“三同时”制度:是对环境有影响的一切基本建设项目、技术改造项目和区域开发建设项目,其中防治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4.许可证制度:是指环境法所确认的,从事凡是可能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的各种规划、开发、建设项目、排污设施或经营活动,其开发者、建设者或经营者,必须向有关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审查批准,发给许可证后才能从事该项活动的一系列管理制度。

5.排污收费制度:是指国家环境管理机关根据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对直接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排放污染物者征收一定费用的法律制度。

6.限期治理制度:是指国家对超标排放污染物的企业、行业或区域,给予一定的期限进行治理和达标排放的法律制度。

7.环境标准:是指为保护人体健康、社会物质财富和维持生态平衡,对大气、土壤等环境质量,对污染源、监测方法以及其他需要等,按照国家规定的程序制订和批准的各种标准的总称。

8.环境质量标准:为了保护人体健康、社会物质财富和维持生态平衡,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对环境中有害物质或因素的容许浓度所做的规定。

9.污染物排放标准:为了实现环境质量目标,结合技术经济条件和环境特点,对排入环境的污染物或者有害因素所做的控制规定

10.环境基础标准:对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所涉及的技术术语、符号、代号(含代码)、制图方法及其他通用技术要求所作的技术规定。

11.环境事故报告制度:是指在出现环境污染或破坏的严重事故,威胁公众的健康、安全或财产时,必须向有关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并立即采取应急措施以解除危害的环境法律制度。

二、简答题

1.简述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概念及其重要意义。

(1)概念:1)环境影响评价a狭义——在一定区域内进行开发建设活动,事先对拟建项目可能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调查、预测和评定,并提出防治对策和措施,为项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b广义——指进行某项重大活动(如经济发展政策、规划,重大经济开发计划等)之前,事先对该项活动可能给环境带来的影响进行评价。2)《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3)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拟实施

的政策、规划和开发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并进行跟踪监测和监督管理的方法与制度的总称。

(2)重要意义:1)是贯彻“预防为主”方针,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重要手段。2)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加强规划、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重要内容3)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简述环境影响评价的对象。

拟订中的政府制定的有关的经济发展规划和建设单位兴建的项目。

3.简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内容和程序。

(1)范围:政府拟定的、实施后对环境有影响的、经济发展方面的规划。a 综合性规划——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其组织编制的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和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b专项规划——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的有关专项规划

(2)内容:对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应当分析、预测和评估以下内容:(一)规划实施可能对相关区域、流域、海域生态系统产生的整体影响;(二)规划实施可能对环境和人群健康产生的长远影响;(三)规划实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之间以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

A)综合性规划(一)规划实施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分析、预测和评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分析;不良环境影响的分析和预测;与相关规划的环境协调性分析(二)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政策、管理或者技术等措施。

B)专项规划:专项规划应当在规划草案报送审批前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

环境影响评价书内容:(一)规划实施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分析、预测和评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分析;不良环境影响的分析和预测;与相关规划的环境协调性分析(二)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政策、管理或者技术等措施。(三)环境影响评价结论。规划草案的环境合理性和可行性;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规划草案的调整建议

(3)程序:A)综合性规划: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编写该规划有关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者说明;作为规划草案的组成部分一并报送规划审批机关(未编写的,规划审批机关应当要求其补充;未补充的不予审批)

B)专项规划:在规划草案上报审批前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征求公众意见;向审批该专项规划的机关一并报批环境影响报告书(未附送的,规划审批机关应当要求其补充;未补充的不予审批);对已经批准的规划在实施范围、适用期限、规模、结构和布局等方面进行重大调整或者修订的,规划编制机关应当重新或者补充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审查;跟踪评价

4.简述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内容和程序。

(1)内容:A)我国领域和我国管辖的其他海域内建设对环境有影响的项目B)根据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建立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制度:a)可能造成重大环境影响的;b)可能造成轻度环境影响的;c)对环境影响很小、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

(2)内容:A)可能造成重大环境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对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全面评价:建设项目概况;建设项目周围环境现状;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分析、预测和评估;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措施及其技术、经济论证;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的经济损益分析;对建设项目实施环境监测的建议;环境影响评价的结论。涉及水土保持的建设项目,还必须有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的水土保持方案。

B)可能造成轻度环境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对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或者专项评价;

C)对环境影响很小、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应当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3)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程序

a)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b)征求公众意见

c)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预审。建设项目行业主管部门预审;审批部门应当自收到环境影响文件之日起60日内(报告书)、30日内(报告表)、15日内(登记表),分别作出审批决定并书面通知建设单位。

d)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审批。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自收到环境影响文件之日起60日内(报告书)、30日内(报告表)、15日内(登记表),作出审批决定并书面通

知建设单位。

e)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重新报批。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地点、采用的生产工艺或者防治污染、防止生态破坏的措施发生重大变动的,应当重新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超过5年开工建设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应报原审批部门重新审核

f)环境影响的后评价。建设、运行过程中产生不符合经审批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情形的,应当组织环境影响的后评价,采取改进措施,并报原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部门和建设项目审批部门备案

g)建设项目实施后的跟踪检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建设项目投入生产或者使用后所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跟踪检查,对造成严重环境污染或者生态破坏的,应当查清原因、查明责任。

5.简述“三同时”制度的概念和内容。

“三同时”制度,其基本涵义是对环境有影响的一切基本建设项目、技术改造项目和区域开发建设项目,其中防治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1、是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有效手段2、是防止产生新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主要保证3、是防止环境质量继续恶化的有效措施。

建设项目需要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1、建设项目初步设计,应当编制环境保护篇章,落实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措施以及环境保护设施投资概算。2、建设项目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施工。3、建设项目需要进行试生产的,其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投入试运行。4、建设项目竣工后,建设单位应当申请该建设项目需要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

6.简述排污收费的征收、管理和使用规定。

(1)排污费的征收

1)征收对象:直接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和个体工商户;不缴纳排污费的对象;排污者向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排放污水、缴纳污水处理费用的;排污者建成工业固体废物贮存或者处置设施、场所并符合环境保护标准;原有工业固体废物贮存或者处置设施、场所经改造符合环境保护标准的

2)征收范围和标准

a)向大气、海洋排放污染物的,按照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缴纳排污费

b)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按照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缴纳排污费;如果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的,按照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加倍缴纳排污费

c)没有建设工业固体废物贮存或者处置的设施、场所,或者不符合环境保护标准的,按照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缴纳排污费

以填埋方式处置危险废物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按照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缴纳危险废物排污费。

d)产生环境噪声污染超过国家环境噪声标准的,按照排放噪声的超标声级缴纳排污费。3)计算方法

a)污水排污费。按照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计征污水排污费;标准排放的,按照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加一倍征收超标准排污费

b)废气排污费。按照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计征废气排污费;对机动车、飞机、船舶等流动污染源暂不征收废气排污费

c)固体废物及危险废物排污费。按照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计征固体废物排污费

d)噪声超标排污费。按照噪声的超标分贝数计征噪声超标排污费;机动车、飞机、船舶等流动污染源暂不征收噪声超标排污费

4)排污费的减、免、缓交的规定

因不可抗力遭受重大经济损失的,可以申请减半缴纳排污费或者免缴排污费

因特殊困难不能按期缴纳排污费的,自接到缴纳通知单之日起7日内申请缓缴排污费

5)征收程序。a)排污者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b)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排污者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进行核定c)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确定排污者应当缴纳的排污费数额d)排污者自接到缴纳通知之日起7日内,到指定的商业银行缴纳排污费

(2) 排污费的管理和使用

排污费的征收、使用必须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征收的排污费一律上缴财政,环境保护执

法所需经费列入本部门预算,由本级财政予以保障。

排污费应当全部专项用于环境污染防治,主要用于下列项目的拨款补助或者贷款贴息:

1)重点污染源防治;2)区域性污染防治;3)污染防治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示范和应用;4)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污染防治项目。

7.简述排污许可证的申请及发放管理程序。

(1)排污申报登记.直接或间接向陆地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向当地环保部门办理登记手续

(2) 确定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和分配污染物总量消减指标。地区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可以根据水体功能和水域容许纳污量来确定;污染物消减指标根据水环境目标的要求,以某一年污染物排放基础来确定

(3)排污许可证的审批发放。不超过排污总量控制指标,颁发《排污许可证》;超出排污总量控制指标,颁发《临时排污许可证》

许可证要规定必须遵守的条件:1)污染物的允许排放量;2)规定排放污染物的位置、排放方式、排放最高浓度等。

(4)排污许可证的监督检查和管理。1)排污单位必须严格按照排污许可证的规定排放污染物2)持有《临时排污许可证》的单位,必须定期报告削减排放量的进度3)违反《排污许可证》规定额度超量排污的,可中止或吊销其《排污许可证》。

8.简述我国环境法中的主要许可证。

(1)《城市规划法》规定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2)《海洋环境法》规定海洋倾废许可证制度(3)《农药管理条例》规定农药生产许可证制度(4)《放射性污染防治法》规定核设施建造、运行许可证,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生产、销售、使用许可证,放射性固体废物贮存、处置许可证(5)《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规定危险废物的收集、贮存、处置等经营活动许可证(6)《森林法》规定森林采伐许可证制度(7)《矿产资源法》规定了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许可证制度(8)《水法》规定取水许可证制度(9)《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定特许猎捕证、驯养繁殖许可证制度(10)《野生植物保护条例》规定采集证制度。

9.简述限期治理制度的概念、治理的对象和治理任务。

(1)概念:限期治理制度是指国家对超标排放污染物的企业、行业或区域,给予一定的期限进行治理和达标排放的法律制度

(2)治理对象:1)位于特别保护区域内的超标排污的污染源2)造成严重污染的污染源(3)治理任务:1)具体的污染源,其目标是浓度指标,即达到排放标准2)行业污染,要求分期分批逐步做到所有的污染源都达标排放3)区域环境污染,要求通过治理达到适用于该地区的环境质量标准

10.简述我国环境标准体系。

我国环境标准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环境质量标准:为了保护人体健康、社会物质财富和维持生态平衡,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对环境中有害物质或因素的容许浓度所做的规定。包括: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和地方环境质量标准

(2)污染物排放标准:为了实现环境质量目标,结合技术经济条件和环境特点,对排入环境的污染物或者有害因素所做的控制规定。包括: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3)方法标准:为了统一环境保护工作中的各项试验、检验、分析、统计、计算和测定方法所作的技术规定。

(4)环境标准样品: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用以标定仪器,验证测量方法,进行量值传递或质量控制的材料或物质。

(5)环境基础标准:对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所涉及的技术术语、符号、代号(含代码)、制图方法及其他通用技术要求所作的技术规定。

11.简述环境标准的性质以及其对于环境保护的意义。

(1)环境标准的性质:规范性、强制性、依法制定和颁布

(2)意义:1)环境质量标准是确认环境是否已经被污染及排污者是否履行相应法律义务、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依据之一。2)污染物排放标准是确认排污者排污行为是否合法及是否应履行相应法律义务、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根据之一。3)环境基础标准、方法标准和标准样品标准,是确认与排污有关的数据是否具有可比性的根据之一,是发生环境纠纷时确认各

方所出具的证据是否有效的根据之一,也是审查、批准所编制的各种环境标准草案时确认其是否符合标准规范的依据之一。

12.简述环境污染事故报告及处理制度及其法律规定。

(1)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的报告

1)造成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的单位,必须及时通报可能受到污染危害的单位和居民,必须在事故发生后48小时内,向当地环境保护部门报告,事故查清后,还应向其作书面报告,并附有关证明文件。

2)事故发生后,当地环境保护部门应当立即赴现场调查,并对事故的性质和危害作出恰当的认定。一般或较大事故,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确认;重大或特大事故,由地、市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确认。

3)凡属重大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地、市环境保护部门除应及时报告同级人民政府外,还应同时报告省级环境保护部门;凡属特大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地、市环境保护部门除应及时报告同级人民政府和省级环境保护部门外,还应同时报告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4)重大或特大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的报告,分为速报、确报和处理结果报告三类。速报从发现事故后起,48小时以内上报;确报在查清有关基本情况后立即上报;处理结果报告在事故处理完后立即上报。

(2)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的处理

1)造成污染事故的单位采取的措施:(a)采取技术上可行、并且可以得到保障的措施,以消除污染危害,或阻止污染危害的扩大(b)及时通报可能受到事故危害的单位和居民,使其知道污染事故发生,以便采取防范措施(c)迅速报告当地环保部门和有关部门,请求技术指导和帮助(d)有效地执行人民政府采取的应急措施的命令,按照命令进行或者协助进行应急处理和救助工作。

2)政府措施:(a)责令企业事业单位减少或者停止排放污染物(b)责令有关单位立即停产(c)发布紧急命令,组织抢险救灾(d)采取其他非常措施

三、论述题

1.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与“三同时”制度是如何结合起来贯彻“预防为主”的管理思想

的。

2.论述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缺陷与完善。

3.论述我国排污收费制度的缺陷与完善。

4.论述我国限期治理制度的缺陷与完善。

第五章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制

一、名词解释

1.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指国家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机构对环境保护工作进行监督管理的活动。

2.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制:是指国家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机构的设置,以及这些机构之间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权限的划分。

二、简答题

1.简述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制的概念及其重要意义。

(1)概念:同上

(2)意义:1)体现国家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能2)保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履行职责3)有利于提高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部门监督管理效能

2.简述我国环境法对环境监督管理体制的规定

(1)《环境保护法》统一监督管理与分级、分部门监督管理相结合

1)统一监督管理a)全国: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b)地方: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2)分部门监督管理a)污染防治: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港务监督、渔政渔港监督、军队环境保护部门和各级公安、交通、铁道、民航管理部门b)资源保护: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矿产、林业、农业、水利行政主管部门

(2)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

2002年修定《水法》

1)行政区域管理a)全国: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b)地方: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

主管部门2)流域管理a)国家确定的重要江河、湖泊流域管理机构

2008年修订《水污染防治法》

1)统一监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2)分部门监管a)交通主管部门的海事管理机构对船舶污染水域b)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国土资源、卫生、建设、农业、渔业等部门以及重要江河、湖泊的流域水资源保护机构

3.简述我国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制的特点。

(1)环境行政监督管理体制(2)统管部门与分管部门之间执法地位平等(3)以环境要素为基础的多头管理体制(4)以行政区域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

三、论述题

结合我国环境行政执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国外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制的规定,论述我国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制的完善。

第六章环境保护法律责任

一、名词解释

1.环境保护法律责任:是指造成或可能造成生态污染和破坏的当事人依法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2.环境保护行政责任:违反环境保护法,实施破坏或污染环境行为的单位或个人应当承担的行政方面的法律责任。

3.环境污染民事责任: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行为,给他人造成了人身或财产的损害,或者污染了环境、破坏了生态,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4.无过错责任:环境污染侵权责任不以过错为要件,只需法律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行为人即应承担对其行为造成损害的责任。

5.举证责任倒置:污染者就法律规定的不承担或减轻责任的情形事由及其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

6.因果关系推定:污染者不能够证明其行为与被害人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则推定因果关系成立

7.环境犯罪:指由于行为人的故意或过失,其行为严重危及到了环境保护,并造成了人身伤亡或环境污染或资源破坏等情形,已经构成犯罪的行为

二、简答题

1.简述环境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

与一般民事责任相比,环境民事责任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无过错责任的两个构成要件上:(1)环境损害的事实。包括财产损害,人身损害,环境享受损害。国(2)因果关系。即环境损害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具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2.简述环境侵权民事诉讼与普通民事诉讼的不同。(自己比较)

环境侵权民事诉讼程序

(1)较长的诉讼时效。3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受到污染损害时起计算

(2)举证责任倒置。污染者就法律规定的不承担或减轻责任的情形事由及其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

(3)因果关系推定。污染者不能够证明其行为与被害人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则推定因果关系成立(4)集团诉讼

3.简述环境污染侵权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零六条和一百二十四条的规定,民法通则是将环境污染作为一种特殊侵权行为使用无过错责任原则,除了民事基本法之外,有关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均规定了无过错责任原则。”《海洋环境保护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完全属于下列情况之一的,经过及时采取合理措施仍然不能避免对海洋环境造成污染损失损害的,免予承担责任:(1)战争行为;(2)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3)负责灯塔或则其他助航设备的主管部门在执行职责是疏忽或者其他过失行为,安全是由于第三者的故意或者过失造成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的,由第三者承担赔偿责任。”

4.简述污染者不承担或减轻环境污染侵权民事责任的事由。

(1)完全由于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并经及时采取合理措施,仍不能避免损害发生

(2)战争行为

(3)第三人或受害人原因

1)第三人原因a)排污者行为与后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不应承担责任,应当由第三人承担责任受害人可选请求赔偿对象。b)排污者未尽到污染物妥善管理、控制义务,承担责任后可追偿

2)受害人自身过错a)有过错——排污者减轻责任b)故意——排污者不承担责任

5.简述多个污染者造成同一损害的环境污染侵权民事责任的分担。

(1)连带责任。二人以上分别实施侵权行为造成同一损害,每个人的侵权行为都足以造成全部损害的,行为人承担连带责任。(11条)

(2)按份责任。二人以上分别实施侵权行为造成同一损害,能够确定责任大小的,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难以确定责任大小的,平均承担赔偿责任。(12条)

(3)责任分担1)连带责任人根据各自责任大小确定相应的赔偿数额;难以确定责任大小的,平均承担赔偿责任。(14条)2)两个以上的污染者污染环境,污染者承担责任的大小,根据污染物的种类、排放量等因素确定。(67条)

6.简述环境行政责任及其构成要件。

(1)违反环境保护法,实施破坏或污染环境行为的单位或个人应当承担的行政方面的法律责任。

a)实体法依据: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中关于行政责任的规定

b)程序法依据: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办法

(2)构成要件:

1)必备要件a)行为的违法性b)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故意或过失)

2)选择要件:危害后果违法行为与危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简述环境行政处罚的种类

7.简述环境行政处罚程序及其适用范围。

(1)简易程序:适用简易程序,当场作出处罚决定并送达当事人。

1)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

a)对案件本身的限制。违法事实确凿、情节轻微、有法定依据

b)对行政处罚的种类和幅度的限制。对公民处以50元以下罚款、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1000元以下罚款、

c) 警告

2)简易程序的具体规定

a)执法人员不少于2人,出示行政执法证件;b)现场查清违法事实,并制作现场检查笔录;c)说明违法的事实、行政处罚的理由和依据;d)听取陈述和申辩;e)填写行政处罚决定书,并当场送达f)告知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g)3日内报本部门法制工作机构备案

(2)一般程序

1)一般程序的适用范围

2)一般程序的具体规定

(a)立案(b)调查取证

(c)作出行政处罚初步意见和审查。违法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确凿;调查取证是否符合法定程序;适用法律是否正确;处罚种类和幅度是否适当;当事人陈述和申辩的理由是否成立(d)作出行政处罚决定。违法事实不成立或违法行为轻微,依法可以不予行政处罚的,不予处罚;违法事实成立,决定给予行政处罚;需报请上级批准的,经批准后方作出处罚决定;由人民政府实施处罚的,由人民政府决定;涉嫌构成犯罪的,将案件移送司法机关

(e)行政处罚决定的送达

(3)听证程序

1)听证程序的适用范围:责令停止生产或使用、吊销许可证或者较大数额罚款等;“较大数额罚款”;对个人处以5000元以上罚款;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50000元以上罚款。

2)听证程序的特殊规定

(a)听证程序的启动。送达听证告知书;申请听证;送达听证通知书;

(b)听证程序。告知权利和义务,询问并核实身份;宣布听证案件的案由、听证主持人的姓名和工作单位及职务;调查人员提出当事人违法的事实、证据、处罚依据以及行政处理建议;当事人陈述、申辩、质证;调查人员和当事人双方辩论;听取当事人的最后陈述;主持人宣布听证结束。

8.简述我国刑法规定的环境犯罪。

1)污染环境罪2)非法处置或擅自进口固体废物罪3)非法捕捞水产品罪4)非法捕杀、收购、运输、出售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罪、非法狩猎罪5)非法占用农用地罪6)非法采矿罪7)非法采伐、毁坏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罪;非法收购、运输、加工、出售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制品罪8)盗伐林木罪、非法收购、运输盗伐、滥伐的林木罪

三、论述题

1.结合民法、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理,阐述环境污染侵权民事责任的特殊性。

2.论述环境污染侵权民事责任中因果关系的认定。

3.论述环境污染侵权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

第七章环境污染防治法概述

一、名词解释

1.环境污染:是指被人们利用的物质或者能量直接或间接地进入环境,导致对自然的有害影响,以至于危及人类健康、危害生命资源和生态系统,以及损害或者妨害舒适性和环境的其他合法用途的现象。

2.环境污染防治法:国家对产生或可能产生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原因活动(包括对各种对环境不利的人为活动)实施控制,达到保护生活环境,进而保护人体健康和财产安全目的而制定的同类法律的总称。

4.排污申报登记制度:指向环境排放污染物者,必须依照法律法规规定,向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拥有的污染物排放设施、处理设施和在正常作业条件下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浓度,并提供防治污染方面的有关技术资料,由环境管理部门审查监督的制度。

5.现场检查制度:是指环境保护部门和其他监督管理部门,依法对管辖范围内的单位和个人遵守环境法律法规,执行其命令、决定的情况以及其他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情况,直接进入现场检查的一种环境法律制度。

6.淘汰落后工艺、设备制度:指国家对严重污染环境的落后生产工艺、生产设备,限期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也不得转让给他人使用的制度。

7.清洁生产:是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8.清洁生产制度:的一系列制度。

9.污染转嫁:是指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将污染严重的设备或技术转移给没有防治污染能力的地区,技术较先进的企业将淘汰落后的污染设备转移给技术落后的企业,使被转移地区的环境严重受到污染的现象。

10.防止污染转嫁制度:是指防止国外、境外地区的厂商或我国企业事业单位,将污染严重的设备、技术工艺或者有毒有害废弃物,转移给没有污染防治能力的单位和个人进行生产、加工、经营或者处理,造成污染。

二、简答题

1.简述环境污染的概念与特征。

概念:同上。

特征:1)人类正常活动的有害副作用2)以环境为媒介对不特定人体造成危害3)具有综合性和积累性4)同时侵害多种权益5)危及范围广6)引起的疾病难以发现和治疗

2.简述我国环境污染防治法的体系。

我国污染防治法体系主要由以下构成:(1)海洋环境保护法(海洋环境污染防治)(2)大气污染防治法(3)水污染防治法(4)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5)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6)对其他有毒有害物质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

3.简述排污申报登记制度及其法律规定。

(1)排污申报登记制度的概念:同上

(2)排污申报登记的范围

1)排污染范围:向水体、大气、土地等排放废水、废气、废渣、噪声、农药、有毒有害化学物品等污染

2)登记内容:a)排污设施,处理设施及其基本情况b)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浓度c)重大的情况变化

(3)排污申报登记的程序1申请2申报3审核4重新申报

4.简述现场检查制度及其法律规定。

(1)现场检查制度的概念:同上

(2)现场检查的法律规定

1)现场检查的内容。a)遵守环境法律、法规情况b)执行环境行政监督管理部门有关命令、决定情况c)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情况

2)现场检查的方式。单项检查、综合检查、普查、抽查,经常性检查、临时性检查、事故性检查,调研性检查等。

3)检查资料a)污染物排放情况b)污染物治理设施及运行、操作和管理情况c)监测仪器、仪表、设备的型号和规格以及检定、校验情况用的监测分析方法和监测记录d)限期治理进行情况e)事故情况及有关记录f)与污染有关的生产工艺、原材料使用的资料g)与环境污染有关的其他情况和资料

4)现场检查的程序a)检查前的准备b)明示身份,进入现场c)检查d)总结归档

5.简述淘汰落后工艺、设备制度及其法律规定。

(1)概念:同上

(2)法律规定:1)国务院经济综合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公布限期禁止采用的严重污染环境的工艺名录,和限期禁止生产、销售、进口、使用的严重污染环境的设备名录。

2)生产者、销售者、进口者或者使用者,必须在规定的期限内分别停止生产、销售、进口或者使用列入名录中的生产工艺、设备。

3)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将被淘汰的设备转让给他人使用。

6.简述清洁生产制度及其法律规定。

(1)清洁生产的概念:同上

a)清洁的原料和能源b)清洁的生产工艺c)清洁的产品

(2)清洁生产的适用范围

《清洁生产促进法》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从事生产和服务活动的单位以及从事相关管理活动的部门,应当依照本法的规定,组织、实施清洁生产。”

(3)对生产经营者的清洁生产要求

1)指导性要求:a)有关建设和设计活动优先考虑采用清洁生产方式b)按照清洁生产要求进行技术改造c)普通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等

2)自愿性规定:a)鼓励企业自愿实施清洁生产,改善企业及其产品的形象,相应可以依照有关规定得到奖励和享受政策优惠b)包括企业自愿申请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等3)强制性要求:a)对部分产品和包装物要进行标识和强制回收b)部分企业要进行强制性的清洁生产审核c)对污染严重的企业要求定期公布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等

7.简述污染转嫁的概念及其表现形式。

(1)污染转嫁的概念:同上

(2)表现形式:

1)将在外国(或地区)已禁止生产的污染严重的设备、技术,委托或以联合、合资经营等形式转移给我国(或内地)无污染防治能力的企业加工或生产,或在我国(或内地)独资经营生产的

2)将我国大中城市因能源、资源浪费严重,工艺落后,污染危害大又不好治理而淘汰下来的设备、技术转让给没有防治能力的企业,或以联合生产、设分厂等形式在郊区农村设厂

3)在技术、设备引进项目中不同时引进国内(或内地)不能配套生产的相应的环境保护设施

三、论述题

1.论述污染防治法在环境保护法中的地位。

2.论述防治污染转嫁制度的缺陷与完善。

第八章大气污染防治法

一、名词解释

1.大气污染:由于人们的生产活动和其他活动,使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大气,导致其物理、化学、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的特性发生改变,使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受到污染,危害人体

健康、生命安全的现象。

2.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国家标准——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地方标准——省级人民政府制定(国家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报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3.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国家标准——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地方标准——省级人民政府制定(国家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严于国家标准的地方标准)凡是向已有地方排放标准的区域排放大气污染物的,应当执行地方排放标准。

4.落后工艺和设备淘汰制度:同第七章

5.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参考水污染总量控制制度

二、简答题

1.简述《大气污染防治法》两次修改的内容。

(1)1995年8月29日第一次修改

1)增加企业清洁生产规定2)增加落后工艺和设备淘汰制度3)增加防治燃煤污染大气规定

(2)2000年4月29日第二次修改

1)强化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2)增加防治机动车船排放污染的规定

2.简述《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的大气污染防治的基本制度。

(1)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2)排污申报制度

(3)、排污收费制度。按照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征收排污费

(4)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

1)国务院和省级人民政府对尚未达到规定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的区域和国务院批准划定的酸雨控制区、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可以划定为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区。

2)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区内根据企业事业单位的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核发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许可证。

(5)清洁生产和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淘汰制度(6)污染事故报告制度

3.简述大气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体制。

《大气污染防治法》第4条规定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体制:

(1)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大气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2)各级公安、交通、铁道、渔业管理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责,对机动车船污染大气实施监督管理。

(3)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主管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大气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4.简述《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的防治燃煤产生的大气污染的措施。

(1)提高燃煤品质,减少燃煤污染a)煤炭洗选加工b)限制高硫份、高灰份煤炭的开采c)禁止开采含放射性和砷等有毒有害物质超过规定标准的煤炭。d)鼓励和支持使用低硫份、低灰份的优质煤炭e)鼓励和支持洁净煤技术的开发和推广

(2)推广清洁能源,控制燃煤污染a)改进城市能源结构,推广清洁能源的生产和使用b)划定禁止销售、使用高污染燃料的区域

(3)控制锅炉产生的大气污染。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4)发展城市集中供热

(5)控制二氧化硫污染a)建设配套脱硫、除尘装置或者采取其他控制二氧化硫排放、除尘的措施b)在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内超标企业进行限期治理

5.简述《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的防治机动车船排放污染的措施。

(1)机动车船达标排放a)达标排放b)超标排放的机动车船不得制造、销售或者进口c)不符合制造当时排放标准的不得上路行驶

(2)鼓励机动车船使用清洁能源a)鼓励生产和消费使用清洁能源的机动车船b)鼓励和支持生产、使用优质燃料油c)限期停止生产、进口、销售含铅汽油

(3)机动车船排气污染年度检测

6.简述《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的防治废气、粉尘和恶臭污染的措施。

(1)粉尘达标排放a)采取除尘措施b)限制向大气排放含有毒物质的废气和粉尘,达标排放

(2)防治可燃性a)气体污染大气回收利用b)充分燃烧或者采取其他减轻大气污染的措施(3)防治含硫气体污染大气。配备脱硫装置或者采取其他脱硫措施

(4)防治放射性气体污染大气。排放含放射性物质的气体和气溶胶,必须符合放射性防护

规定,不得超标排放

(5)防治恶臭气体污染大气a)采取防治措施b)人口集中地区和其他依法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内,禁止焚烧产生有毒有害烟尘和恶臭气体的物质c)禁止露天焚烧秸秆、落叶等产生烟尘污染的物质

(6)防治有毒、有害气体污染大气。采取密闭措施或者其他防护措施

(7)防治油烟污染。城市饮食服务业的经营者,采取措施防治油烟污染

(8)防治消耗臭氧层物质污染a)鼓励、支持消耗臭氧层物质替代品的生产和使用b)逐步减少消耗臭氧层物质的产量,直至停止消耗臭氧层物质的生产和使用

第九章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一、名词解释

1.环境噪声:是指在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

2.环境噪声污染:是指所产生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现象。

3.声环境质量标准: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分别不同的功能区制定国家声环境质量标准,并根据国家声环境质量标准和国家经济、技术条件,制定国家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4.工业噪声污染防治:是指防治在工业生产活动中使用固定的设备时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

5.建筑施工噪声:是指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

6.交通运输噪声:是指机动车辆、铁路机车、机动船舶、航空器等交通运输工具在运行时所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

7.社会生活噪声:是指人为活动所产生的除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和交通运输噪声之外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

二、简答题

1.简述环境噪声与环境噪声污染大的联系与区别。

思路:可从两者的概念进行比较

2.简述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体制。

(1)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全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2)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3)各级公安、交通、铁路、民航等主管部门和港务监督机构,对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3.简述防治环境噪声污染的主要监督管理制度。

(1)声环境标准与城市功能分区控制环境噪声制度

(2)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

(3)排污收费制度

(4)限期治理制度

(5)落后设备淘汰制度

(6)偶发性强烈噪声排放的申请和公告制度

4.《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对防治工业噪声污染的主要规定。

(1)工业噪声达标排放。符合国家规定的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2)工业噪声排放登记申报制度a)申报拥有的造成环境噪声污染的设备的种类、数量以及在正常作业条件下所发出的噪声值和防治环境噪声污染的设施情况b)造成环境噪声污染的设备的种类、数量、噪声值和防治设施有重大改变的,必须及时申报(3)产生环境噪声的单位义务

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减轻噪声对周围生活环境的影响。

(4)规定工业设备的噪声限值。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对可能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工业设备,应当根据声环境保护的要求和国家的经济、技术条件,逐步在依法制定的产品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中规定噪声限值

5.《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对防治建筑施工噪声污染有哪些主要规定。

(1)建筑施工噪声达标排放。符合国家规定的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2)建筑施工噪声排放登记申报制度

工程开工十五日以前向工程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该工程的项目名称、施工场所和期限、可能产生的环境噪声值以及所采取的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措施的情况。

(3)禁止夜间建筑施工噪声

城市市区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内,禁止夜间进行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建筑施工作业,但抢修、抢险作业和因生产工艺上要求或者特殊需要必须连续作业的除外

6.《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对防治交通运输噪声污染有哪些主要规定。

(1)防治汽车噪声污染

a) 禁止制造、销售或者进口超过规定的噪声限值的汽车。

b) 城市市区范围内行驶的机动车辆的消声器和喇叭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要求。

(2)规范声响装置的使用

a)机动车辆、船舶、铁路机车驶经或者进入城市市区、疗养区时,必须按照规定使用声响装置。

b)机动车辆依法安装、使用警报器,在执行非紧急任务时,禁止使用警报器。

(3)规定禁行、禁鸣区域和时间。公安机关根据本地城市市区区域声环境保护的需要,划定禁止机动车辆行驶和禁止使用声响装置的路段和时间

(4)防治道路建设、运行环境噪声污染

a ) 建设经过已有的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道路设施,设置声屏障或者采取其他有效措施。

b) 在已有城市交通干线的两侧建设噪声敏感建筑物的,应当间隔一定距离,并采取减轻、避免交通噪声影响的措施。

(5)防治交通指挥作业噪声污染。交通指挥作业使用广播喇叭,应当控制音量。

(6)防治铁路机车噪声污染。穿越城市居民区、文教区的铁路,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减轻环境噪声污染。

(7)防治航空器噪声污染

a) 除起飞、降落或者依法规定的情形以外,民用航空器不得飞越城市市区上空。

b) 限制建设噪声敏感建筑物的区域,应采取措施减轻、避免噪声影响

7.《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对防治社会生活噪声污染有哪些主要规定。

(1)商业噪声排放登记制度。在城市市区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内,因商业经营活动中使用固定设备造成环境噪声污染的商业企业,申报拥有的造成环境噪声污染的设备的状况和防治环境噪声污染的设施的情况。

(2)防治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噪声污染

a) 新建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的边界噪声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不符合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的,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不得核发文化经营许可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不得核发营业执照。

b) 经营中的文化娱乐场所,其经营管理者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使其边界噪声不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3)防治商业噪声污染

a) 禁止在商业经营活动中使用高音广播喇叭或者采用其他发出高噪声的方法招揽顾客。

b) 商业经营活动中使用空调器、冷却塔等可能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设备、设施的,其经营管理者应当采取措施,使其边界噪声不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4)防治声响器材噪声污染

a) 禁止任何单位、个人在城市市区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内使用高音广播喇叭。

b) 在城市市区街道、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组织娱乐、集会等活动,使用音响器材可能产生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过大音量的,必须遵守当地公安机关的规定。

(5)防治家庭娱乐活动噪声污染。使用家用电器、乐器或者进行其他家庭室内娱乐活动时,应当控制音量或者采取其他有效措施,避免对周围居民造成环境噪声污染。

(6)防治住宅装修噪声污染。在已竣工交付使用的住宅楼进行室内装修活动,应当限制作业时间,并采取其他有效措施,以减轻、避免对周围居民造成环境噪声污染。

第十章水污染防治法

一、名词解释

1.水污染: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

2.水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是将某一控制区域(例如行政区、流域、环境功能区等)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采取措施将排入这一区域的水污染物总量控制在一定数量之内,以满足该区域的环境质量要求的制度。

二、简答题

1.简述水污染防治的基本原则。

(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2)优先保护饮用水水源

(3)严格控制工业污染、城镇生活污染

(4)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5)积极推进生态治理工程建设,预防、控制和减少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2.简述水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体制。

统一监督管理与分管部门监督管理

1)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水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2)交通主管部门的海事管理机构——船舶污染水域

3)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国土资源、卫生、建设、农业、渔业等部门以及重要江河、湖泊的流域水资源保护机构

3.简述《水污染防治法》规定的主要监督管理制度。

(1)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

a) 新建、改建、扩建直接或者间接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和其他水上设施,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b) 建设项目的水污染防治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c) 建设项目的水污染防治设施未建成、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主体工程即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责令停止生产或者使用,直至验收合格,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d) 不正常使用水污染物处理设施,或者未经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批准拆除、闲置水污染物处理设施的,责令限期改正,处应缴纳排污费数额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

(2)重点水污染物排放实施总量控制制度

a) 省级人民政府削减和控制本行政区域的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并分解落实到市、县人民政府,市、县人民政府将指标分解落实到排污单位。b) 省级人民政府确定本行政区域实施总量削减和控制的重点水污染物。c) 超标排污,或超过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责令限期治理,处应缴纳排污费数额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

(3)排污许可制度

a)直接或者间接向水体排放工业废水和医疗污水b)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运营单位

(4)排污申报登记制度

a) 直接或间接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工商户b) 申报登记水污染物排放设施、处理设施、水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防治水污染技术资料。c) 排放水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有重大改变的,应及时申报登记;拆除或者闲置水污染物处理设施的,应事先报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批准。d) 拒报或者谎报登记事项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5)排污收费制度

直接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应按排放水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排污费征收标准缴纳排污费。

(6)水环境质量监测和水污染物排放监测制度

a) 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统一发布国家水环境状况信息,会同国务院水行政等部门组织监测网络。b) 国家确定的重要江河、湖泊流域的水资源保护工作机构负责监测其所在流域的省界水体的水环境质量状况c) 重点排污单位安装水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7)现场检查制度

a) 行使监督管理权的部门,有权对管辖范围内的排污单位进行现场检查。b) 拒绝监督检查,或者弄虚作假的,责令改正,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8)水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

水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对地方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考核评价的内容。

(9)生态补偿制度

名词解释简答题

一、名词解释 1、法律规范是国家立法机关制定或认可的、具体规定权利义务及法律后果的行为规则。 2、推定行为是指当事人用语言文字以外的有目的、有法律意义的积极活动来表达他的意志。 3、要物(实践)法律行为是指除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之外,还需要以实物的交付为成立要件的法律行为。如保管合同、仓储合同、质押合同等。 4、委托代理是指按照被代理人委托授权而产生代理权的代理行为,也称授权代理或意定代理。 5、撤销权是指当债务人有放弃其到期债权、赠与或低价转让等行为,对债权人造成损害的,债权人可以依法请求人民法院撤销债务人所实施的行为。 6、代理是指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进行民事活动,其权利义务后果直接归属于被代理人的一种法律关系。 7、表见代理是指无权代理人因与本人有一定关系,而使第三人信其有代理权,因而与他进行民事行为。 8、预期违约又称先期违约,是指在合同履行期限到来之前,一方虽无正当理由但明确表示其在履行期到来后将不履行合同,或者其行为表明在履行期到来后将不可能履行合同。 9、要约是指当事人一方以订立合同为目的,而向对方提出确定的意思表示,即订约提议。 10、承诺是指受要约人明确同意要约的意思表示,即接受提议。 11、合同是指民事法律关系中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12、要约邀请是指希望他人向自己发出要约而作出的意思表示,也称要约引诱。 13、合同解除是指合同有效成立后,当具备合同解除条件时,因当事人一方或双方的意思表示而使合同权利义务终止的一种法律行为。 14、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 15、格式合同又称标准合同,是指合同的条款由一方当事人预先拟定,另一方当事人只能全部接受或一概拒绝,不能就个别条款进行商洽的合同。 16、抵押(权)是指债务人或第三人不转移对财产的占有,而将该财产作为债权的担保,即当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时,债权人享有对该部分财产进行变现并就其价款优先受偿(的权利)。 17、质押(权)是指债权人为担保债权而根据合同占有债务人或第三人的财产,当债务人到期不履行债务时,能够以该财产折价或以拍卖、变卖该财产的价款优先受偿(的权利)。 18、留置权是指债权人因合同约定占有债务人的动产,如果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债权人可以留置已经合法占有的债务人的动产,并就该动产优先受偿的权利。 19、公司章程是公司内部组织机构安排和各项活动的基本准则和纲领性文件。 20、公司资本是指公司成立时章程规定的,由股东出资构成的财产总额。 21、法定资本制:设立公司时,必须在公司章程中载明公司的资本总额,并在公司成立时由发起人认足或者缴足的一种资本制度。 22、公司债券是指公司依照法定程序发行的、约定在一定期限还本付息的有价

物权法8-11章题库

物权法题库 第8~11章用益物权 一、填空题 1.用益物权是权利人对他人之物享有的使用和收益权。用益物权是建立在所有权这个母权之上的一种他物权,是基于所有权的性而产生。 2.根据我国《物权法》规定,用益物权人对他人所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法享有、 和的权利。 3.根据我国《物权法》规定,国家实行自然资源,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4.根据我国《物权法》规定,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在土地的地表、地上或者地下分别设立。新设立的建设用地使用权,不得损害已设立的用益物权。这一规定在民法理论上称之为。 5.1996年村民王某承包了村里的一块耕地,2013年王某全家迁入设区市成为非农业户口, 可以收回承包的耕地。 6.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主体是 7.物权法规定,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荒地等农村土地,依照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和国务院的有关规定,其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或者以其他方式流转。 8.物权法规定,地役权人有权按照合同约定,利用他人的不动产,以提高自己的不动产的效益。前款所称他人的不动产为,自己的不动产为。 9.物权法规定,地役权自时设立。当事人要求登记的,可以向登记机构申请地役权登记;未经登记,不得。 10.土地管理法规定,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处宅基地,其宅基地的面积不得超过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标准。农村村民出卖、出租住房后,再申请宅基地的,。11.土地管理法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承包经营的,必须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以上成员的同意,并报乡(镇)人民政 府。 二、单项选择题 1.甲乙签订合同,将甲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于乙,但双方未办理登记。后甲又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于善意的第三人丙并登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乙不得以其设立在先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对抗丙设立在后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B.乙以其设立在先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对抗丙设立在后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C.甲无权流转承包地 D.乙不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 2.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获得的( )承包经营权,依照土地承包法等法律和国务院的有关规定,其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转让、入股、抵押或者以其他方式流转。 A.耕地 B.林地 C.荒地 D.草地 3.土地承包经营权自()时设立。 A.村委会通过 B.政府部门批准 C.土地承包合同生效 D.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 4.根据《物权法》的规定,草地的承包期为()年。 A.30-50 B.30 C.50 D.30-70

环境法期末考试整理

2、环境的定义 ?一般意义上的环境:是相对于某一个中心事物而言的,即围绕某个中心事 物的外部空间、条件和状况,便构成某一中心事物的环境。 ?环境科学上的环境:也叫人类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为主体的外部世界, 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天然的和人工改造过的各种自然因素的综合体。 ?生态学中的环境:是以整个生物界为中心、为主体,围绕生物界并构成生 物生存必要条件的外部空间和无生命物质,如大气、水、土壤、阳光及其他无生命物质等,是生物的生存环境,也称“生境”。 ?生态学中的环境:是以整个生物界为中心、为主体,围绕生物界并构成生 物生存必要条件的外部空间和无生命物质,如大气、水、土壤、阳光及其他无生命物质等,是生物的生存环境,也称“生境”。 ?本法所称的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 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3、环境的功能 ?生命支持功能(提供物质资源) ?废物消纳功能 ?生态审美功能 4、环境与自然资源的比较 ?定义: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的一切物质和能

量都称为自然资源。 ?比较: ?自然资源与环境是密不可分的,他们属于环境要素中可被人类利用的自然 物质和能量。 ?二者的相近:如果把自然资源作为环境因子,自然资源则纳入环境的外延; 也可以把环境作为自然资源系统的一个层次进行研究,把环境纳入资源的范畴。 ?二者的区别:自然资源的认识侧重点是其经济效用、经济价值,而环境则 侧重于系统平衡的生态性概念作为人类共同保护的客体,其根本目标是维护人类环境系统的平衡、保持生态环境系统的稳定,关注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自然资源大多可以商品性物化,可以界定产权。而环境则具有综合性和整体性,很难通过界定产权来保护。 ?二者的融合:环境资源化(即赋予环境以价值);资源生态化(作为整体 系统的资源生态功能) 5、环境问题的定义 ?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界或者人类活动使环境质量下降或者生态失调,对 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身体健康以至生命安全及其它生物产生有害影响的现象。 6、环境法的科学基础-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是研究人类与环境关系的科学。它探索环境演化的规律,研究环 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研究人类生存发展与环境保护如何协调统一,研究人类生存发展在不同范围内对环境的整体性影响,研究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的技术措施和

内科学名词解释和大题 内科学重点简答题

内科学名词解释和大题内科学重点简答题社区获得性肺炎: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炎症,包括具 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 医院获得性肺炎:是指患者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 于入院小时后在医院(包括老年护理院、康复院等)内发生的肺炎。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 ):包括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临床上以进行性气流受阻为主要表现,部分有可逆性,可伴有气道高反应性。 呼吸衰竭:是指各种原因引起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障碍,使 静息状态下亦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低氧血症伴(或不伴)高碳酸血症,进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和响应临床表现的综合征。肺性脑病:由于胸肺疾患而引起的低氧血症伴二氧化碳潴留(II 型 呼吸衰竭)而出现的一些精神症状,如躁狂、昏睡、昏睡、意识丧失等称为肺性脑病。 Horner综合征:肺尖部的肺癌可侵犯或压迫颈交感神经,引起患侧眼睑下垂、瞳孔缩小、眼球内陷、患侧额部和胸部皮肤潮红无汗或少汗,感觉异常。

心力衰竭: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不能泵出足够的血液以满足组织代谢的需要,或仅在提高充盈压后方能泵出组织代谢所需要的相应血量,同时由于心肌收缩力下降即心肌衰竭所致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高血压危象:短期内血压急剧升高,舒张压超过120或130mmHg 并伴有一系列严重症状,甚至危及生命的临床现象,成为高血压危象。 Barret 食管:食管粘膜因受反流物的反复刺激,食管与胃交界处的齿状线2cm 以内的食管粘膜鳞状上皮被化生的柱状上皮所替代,称为Barret 食管,是食管腺癌的主要癌前病变。 肝性脑病: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神经、精神综合征,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再生障碍性贫血:由于骨髓功能衰竭,造成全血细胞减少的一种疾病。临床上以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所致的贫血,感染和出血为特征。 急性胃炎:胃粘膜的急性炎症,有明确的发病原因,表现为多种形式。 贫血:是指人体外周红细胞减少,低于正常范围下限,不能运输足够的氧至组织而产生的综合征。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期末复习重点

人类环境分类: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自然环境:指所有能够对人类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现象的总和,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岩石、动植物等自然因素。 人工环境:是指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通过人类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对自然物质加工和改造所形成的环境体系。 社会环境:是指人类社会制度等上层建筑条件,包括社会的经济基础、城乡结构以及同各种社会制度相适应的政治、经济、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的观念和机构等。 环境问题:指由于自然界的变化或人类活动的影响导致环境结构和状态发生了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变化,由此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有害影响。【原生环境问题——由自然力引起的,如地震、洪涝、干旱等;次生环境问题——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又可以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环境污染:指因为人为的因素,使某些物质或能量进入环境之中,引起环境的物理、化学、生物性质发生改变,导致环境质量恶化,扰乱并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条件的现象。 生态环境污染,又称“环境破坏”,指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开发利用过程中,过度地向环境索取物质和能量,引起某种或某几种环境要素发生数量减少、形态改变、质量降低,导致这些环境要素固有的环境功能弱化或丧失,从而使环境产生不利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发展的影响的一种现象。 两者之间的联系:既有区别也有共同点。从差异的角度来看,环境污染主要发生在生产和生活的排放环节,而环境破坏则主要产生于人类对环境要素尤其是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环境污染更多地表现为对环境要素性质上的改变,而环境破坏则主要表现为对环境要素形态的改变。共性:两者最终都表现为对环境要素固有结构或功能的损害,使环境发生不利于人类的变化。【现实中不可能对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进行截然的划分。】 环境问题的产生:农业文明时期(农耕火种)——产业革命之后到20世纪80年代(环境污染&环境破坏日趋严重)——20世纪80年代之后(环境问题开始逐渐表现为全球性的影响) 产生根源: 哲学根源:柏拉图、伽利略、培根和笛卡儿。其中,笛卡儿的“主客二分”对于确立人的主体性和科技的发展的确发挥了进步的历史意义,但他忽视了大自然的整体性和价值尊严,导致了人类对自然界盲目的、肆无忌惮的征服和改造。 宗教根源:基督教:只要为了人的利益,征服和掠夺自然是天经地义的。 伦理学根源:自然界只有工具价值,没有自身的内在价值,价值仅是满足人类永无止尽的欲望。 技术根源:技术发展的不足&对技术的滥用 经济根源:1.经济行为的负外部性和共有资源的非排他性(负外部性即人们的行为对他人或社会不利的影响)/2.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3.经济的贫困化(缺乏资金和技术导致一些发展中国家无法解决因过度开采资源所导致的环境问题而这些问题反过来又加剧了经济的贫困化) 环境保护:指综合运用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科学技术以及宣传教育等多种措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以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保障人类的生存和发展。【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提出的】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指调整因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合理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理解【1.具有法的一般属性——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作为后盾保障实施的/ 2.调整的是因环境问题而产生的社会关系/ 3.是有关环境与资源方面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环境法期末总结

环境法复习总结论述题: 环境公益诉讼 公众参与 案例题: 环境侵权 环境行政-许可-处罚选择题:环境行政《环境许可法》 环境影响评价 行政处罚手段(比如按日计罚)《新环保法》强化的地方 《侵权法》关于环境侵权的几条 一、 环境权:公民请求生活在良好环境中的权利。 环境法主体对其赖以生存、发展的环境所享有的基本权利,即享用和争取适宜环境 的权利。 民事权利 地役权通风 宁静 相邻权采光 日照 健康权眺望参与 知情消极(宪法上的强行性权利) 监督 人权(公法)司法救济 积极(良好的请求权) 二、环境公益诉讼 环境公益诉讼是指由于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法律保护的公共环境利益受到侵害时,向法院提起的诉讼。 特点:(1)原告范围广泛 (2)目的具有特殊性:保护国家、社会及不特定多数人环境利益 (3)兼具预防和补救功能:尚未发生时就可以使用 (4)效力范围的扩张性 起诉条件:(1)明确的被告 (2)具体的诉讼请求 (3)社会公共利益受到损害的初步证据 (4)法院受理的范围和管辖范围 (5)污染导致实际的环境或健康损害 民事公益诉讼不以存在实际损害为前提! 特定程序要求:(1)法院书面告知行政部门 (2)开庭前申请参加者为共同原告 (3)可另行提起私益诉讼 (4)和解与调解 (5)原告在法庭辩论终结后不得撤诉 《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条的规定:“对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

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法律规定的有关机关与组织列为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主体,排除了个人 法定的机关:行政机关&检察机关 法院管辖:污染行为发生地、损害结果地、被告住所地中级以上法院 有关组织:(一)依法在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二)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连续五年以上且无违法记录。?符合前款规定的社会组织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提起诉讼的社会组织不得通过诉讼牟取经济利益。 检察机关:授权 1、范围:在履行职责中发现污染环境、食品药品安全领域侵犯众多… 2、免交诉讼费、被告无权反诉 3、诉讼前要督促、支持法律规定的机关或者有关组织向法院提起诉讼 4、诉讼前应该向有关行政机关提出检查建议,督促其纠正行政违法行为或依法 履行职责 三、环境侵权 一、环境侵权责任 (一)环境侵权的特征 1. 主体的不平等 2. 环境侵权的社会性 3. 复杂性 4.环境侵权的适法性 (二)环境污染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1、造成损害后果 2、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因果关系推定) (即使企业达标排放也不能免除其民事责任,因为企业行为合乎行政管理的要求,只能免除其行政责任,而不能免除其民事责任) 环境噪声污染:是指所产生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现象。 环境噪声侵权行为人的主观上要有过错,须具有超过国家规定的噪声排放标准的违法性,才承担噪声污染侵权责任。 最高法评论:公众在依法保障其合法权益的同时,承担一定范围和限度内的容忍义务,衡平原则 因果关系推定: 1、优势证据论:被害人能够证明因果锁链中的大部分事实,或提供的证据优于加害人时,就可判定因果关系存在。 2、疫病学的因果关系学说:A、该因素从发病前已经开始发生了作用 B、该因素的作用程度越明显,患该疾病的概率便越高; C、该因素被消除或者有所减轻的话,该疾病的患病概率或者程 度就会降低; D、该因素作为疾病的原因其作用机制基本上可以得到生物医 学上合理的说明

内科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内科学复习资料一、名解 呼吸系统 1.医院获得性肺炎(HAP ):是指患者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于入院48小时后 在医院(包括老年护理院、康复院)内发生的肺炎。 2.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是指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 3.原发综合征:指原发灶、引流淋巴管炎、肿大的肺门淋巴结统称为原发综合征。 4.Koch 现象:机体对结核菌再感染与初感染所表现出不同反应的现象,称为Koch 现象。 5.肺性脑病:由于呼吸功能衰竭所致缺氧、二氧化碳储留而引起的精神障碍、神经系统的综合征。但必须除外脑动脉硬化、严重电解质紊乱、单纯性的碱中毒、感染中毒性脑病。 6.LTOT :即长期家庭氧疗。对COPD 慢性呼吸衰竭者可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存率。目的是使 患者在海平面,静息状态下,达到P a O2大于或等于60mmHg和或S a O2升至90%以上。 7.肺心病:是指由支气管-肺组织、胸廓或血管病变致肺血管阻力增加,产生肺动脉高压,继而右心结构和功能改变的疾病。分为急性和慢性。 8.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是一组气流受限为特征的肺部疾病,气流受阻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但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 9.慢性支气管炎(chronic bronchitis ):是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诊断依据: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每年发病持续 3 个月,并连续2 年或2 年以上, 并排除其他慢性气管疾病。 10.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慢性肺心病,是由肺组织、肺血管或胸廓的慢性病变引起肺组织结构和(或)功能异常,产生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增高,使右心室扩张或(和)肥厚,伴或不伴右心功能衰竭的心脏病,并排除先天性心脏病和左心病变引起者。 11.呼吸道高反应性(AHR ):指气道对各种刺激因子出现的过强或过早的敏感性增高反应称为AHR ,其气道炎症是其产生吸道高反应性的基础。 12.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这种慢性 炎症导致气道高反应性相关,为可逆性气流受限。 13肺血栓栓塞症(PTE):是指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致的疾病,以肺循环和呼吸功能为其主要临床表现和病理生理特征。 14.肺栓塞(PE):是以各种栓子阻塞肺动脉系统为其发病原因的一组疾病或临床综合症的总称。

物权法名词解释

物权法 名词解释 物权: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 物权保护:因物权归属和内容发生争议或者物权受到侵害时,利害关系人或者权利人依据法律规定的方法和途径恢复其权利、赔偿其利益,以及国家追究侵权人法律责任,维护物权秩序的法律制度。 所有权:《民法通则》71条:财产所有权是指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物权法》39:所有权人对自己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相邻权:依据法律规定,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相互毗邻的不动产所有权人或使用权人,在行使不动产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时,因相邻各方应当给予便利和接受限制而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善意取得:从无权处分人处受让动产或不动产的善意第三人,在善意、支付相应对价取得该动产的占有或不动产的登记后,即依法取得该动产或者不动产的所有权。 用益物权:非所有人对他人之物所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的排他性权利。《物权法》117:用益物权人对他人所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 地役权:土地所有人或者用益物权人为了自己土地利用的便利,与他

人通过合同约定,利用他人土地,以提高自己土地利用效益的一项用益物权。《物权法》156,1款:地役权人有权按照合同约定,利用他人的不动产,以提高自己的不动产效益。 担保物权:以确保债权的实现为目的,在债务人或第三人的特定财产上设定的、在债务人到期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即担保物权人可以直接以担保物的交换价值优先受偿的一种他物权。《物权法》170:担保物权人在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担保物权的情形,依法享有就担保财产优先受偿的权利,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抵押权:债权人对于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不转移占有的、作为履行债务担保的特定财产,在债务人到期不履行债务时,有权就该财产卖得的价金优先受偿的担保物权。《物权法》179,1款:为担保债务的履行,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不转移财产的占有,将该财产抵押给债权人的,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抵押权的情形,债权人有权就该财产优先受偿。 质权:债权人对于债务人或第三人转移占有的作为履行债务担保的特定财产,在债务人到期不履行债务时,有权就该财产卖得的价值优先受偿的一种担保物权。 留置权:《物权法》230: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债权人可以留置已经合法占有的债务人的动产,并有权就该动产优先受偿。 1物权的特征 A主体对特定物的权利B权利人直接支配特定物的权利C直接支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环境资源法期末复习重点

环境资源法学 考试题型: 1、单选; 2、判断改错; 3、名词解释; 4、简答; 5、论述; 6、案例分析; 复习重点(考试重点) 第一章环境资源与环境关系 第二章环境资源法概述 第三章环境资源法的价值定位 第八章环境资源责任制度 第九章环境资源纠纷解决制度 (重点为环境资源民事责任与环境资源民事诉讼;案例分析考我国环境民事责任构成要件:损害行为;损害后果;因果关系;无过错原则) 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内容明确不考 重点内容整理(根据考试重点整理自老师课件)

一、环境的概念 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环境资源的概念亦是如此) 二、环境问题的概念和种类 1、按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的不同,可分为第一环境问题(自然灾害)和第二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和破坏) 2、按环境问题造成的危害后果不同,可分为环境污染和自然环境破坏 (1)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有害于人类及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2)自然环境破坏是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环境,过量地向环境索取物质和能量,使得自然环境的恢复和增殖能力受到破坏的现象。 三、全球环境问题阶段的环境问题 1酸雨(包括酸雪、酸雾等各种酸沉降) 2臭氧层破坏 3温室效应及全球气候变化 4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意大利塞维索化学污染事故、美国三里岛核电站泄漏事故、墨西哥液化气爆炸事件、印度博帕尔农药泄漏事件、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故、瑞士巴赛尔赞多兹化学公司莱茵河污染事故) 5大规模的生态破坏(非洲大饥荒) 四、环境法的本质特征 (一)环境法是社会法 (二)环境法是以社会利益为本位的法 (三)环境法是公法手段干预私法领域的法 (四)环境法是以可持续发展为价值目标的法 五、环境法的概念

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简答题(4个或者5个) 1.简述DHCP的工作原理。(两个老师都画了)那就是必考的咯1 答: (1) 发现DHCP服务器 (2)提供IP租用地址 (3)接受租约并确认 (4)确认租约 1.数据链路层的功能有哪些?(2个老师都画了)那就是必考的咯2 答: (1)成帧(2)差错控制(3)流量控制。 (4)链路管理(5) MAC传输(6)区别数据和控制信息(7)透明传输 1.CDMA的主要优缺点?(两个老师都画了)那就是必考的咯3 答:优点 (1)具有具有抗干扰、抗多径衰落的能力。 (2)系统容量大。 (3)CDMA系统具有软容量特性。 (4)不需要复杂的频率分配。 (5)CDMA系统具有软切换功能。 (6)具有保密性强等优点。 (7)设备简单,电路设计简单,电池利用时间也更长。 缺点: (1)占用频谱较宽。 (2)具有码分多址系统特有的多址干扰和远近效应。 1.画出01101100的曼彻斯特编码和差分曼彻斯特编码。(两个老师都画了)那就是必考的咯(计算题或者应用题)

1.简述IP地址的分类及每类的特点。(了解,用于计算题) 答:根据网络号和主机号所占比特位数的不同,IP 地址可以分为A、B、C、D、E 五大类。 A 类IP 地址网络号占1 字节,主机号占3 字节,第1 个比特固定是0。 B 类IP 地址网络号占2 字节,主机号占2 字节,前两个比特固定是10。 C 类IP 地址网络号占3 字节,主机号占1字节,前三个比特固定是110。 A、B、C 类地址用来分配给主机和路由器。 2.试简述PPP协议的工作过程。(张福生,背一下吧) 答: (1)建立物理连接 (2)建立数据链路 (3)用户认证阶段 (4)进入网络层配置阶段,此时用IPCP协议 (5)数据传输阶段,此时用IP协议 (6)数据传输完毕后,用户断开网络连接 (7)断开数据链路 简述路由器和交换机的区别。(张福生,背一下!) 答: 1、工作层次不同(路由器工作在网络层,交换机工作在数据链路层) 2、数据转发依赖的对象不同 3、路由器能够分割广播域,而交换机只能分割冲突域,不能分割广播域 4、路由器能够提供防火墙服务 简述PAP 协议与CHAP 协议的不同(王知非,不用怎么背,有个印象吧!) 答:PAP 和CHAP 都是用户认证协议。PAP 直接将用户名和密码发送到系统进行验证,安全性不好。CHAP 协议不直接发送用户名和密码,而是根据系统发来的Challenge 值,使用事先定义好的函数作用于Challenge 值和用户的口令,生成一个值,将这个值和用户名发送给系统。系统收到后,根据用户名查找到对应的口令,使用相同的函数对Challenge 值和查到的口令进行计算,如果结果和用户发来的值相同,那么就通过认证,否则认证失败。 简述异步传输和同步传输各自的特点。(张福生,简单了解下就可以) 答:在异步传输中,传输的单位是字节。对于每个要发送的字节,它的开始都要附加一个比特,这个比特称为起始位通常为0。同时这个字节的尾部还要加上一个比特,称为停止位通常为1。接收方检测到起始位后,就启动一个时钟,这个时钟会与发送方的时钟保持同步,并开始接收比特,当收完一个字节后,接收方就等待停止位到达。检测到停止位后,接收方就停止接收数据,直到检测到下一个起始位。 在同步传输中,传输的单位称为帧。一个帧可以包含多个字节,字节和字节之间没有间隙,收发双方传递的就是不间断的0、1 比特流。在每一帧的首尾会有特殊的比特组合作为标志,表示帧的开始和结束。开始标志不仅能够通知接收方帧已到达,它同时还能让接收方的采样速度和比特的到达速度保持一致,使收发双方进入同步。同步传输速度快,效率高,不仅要求建立帧同步,在一个帧内的每一个比特也都要求同步,要求比较高。

物权法常见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名词解释 1.物权:物权是直接支配物并且排除他人干涉的权利。 2.用益物权:指对他人所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和收 益的权利。 3.担保物权:指债权人以确保债务的清偿为目的,而于债务人或第三人所 有的物或权利上设定的定限物权。 4.所有权:是权利人对自己物所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孳息)、处分权 能的权利。 5.按份共有: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共有人按份额(应有部分)对共有财产 共同享有权利和分担义务的法律状态。 6.抵押:是指抵押人和抵押权人(债权人)以书面形式订立约定,不转移 抵押财产的占有,将该财产作为债权的担保。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依法以该财产折价或者以拍卖、变卖该财产的价款优先受偿。 7.善意取得:又称“即时取得”,指出让人与受让人间,以转移标的物的所 有权为目的而为不动产的转移登记或者动产的交付,即便出让人无转移所有权的权利,在受让人为善意时仍可由其取得标的物的所有权的制度。 包括不动产的善意取得和动产的善意取得。 8.地役权:指依合同的约定而以他人土地提供自己土地的方便和利益之用 的权利。 简答题 1.简述物权法定原则 物权法定原则,也称物权法定主义。是指物权的种类与内容由民法或其他法律统一确定,不允许当事人依自己的意思自由创设、变更。即,除民法或其他法律有明文规定的物权外,当事人不得任意创设物权,也不得变更民法或其他法律所规定的物权的内容。物权法定主义的内容主要有:当事人不得创设法律所不认可的新类型的物权,学说称为“类型强制”;当事人不得创设与物权法法定内容相悖的物权,学说称为“类型固定”。 2.简答质权的特征 ①质权为物权法一项重要制度,属于定限物权中的担保物权。 ②质权是权利人就标的物的交换价值加以直接的、排他性的支配的权利, 是权利人直接支配标的物的交换价值,并以之优先受偿的权利。 ③质权具有附从性、随伴性、不可分性和物上代位性。 ④质权是债权未获清偿前,质权人可就标的物加以留置的权利。 ⑤质权是以移转质押财产的占有的担保物权。 3.简述留置权成立的条件 留置权的取得方式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方式是依法律的直接规定而取得 ①留置权取得的积极要件:须债权人占有属于债务人的动产;须债权的 发生与该动产属于同一法律关系;须债权已届清偿期。 ②留置权取得的消极要件: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不得留置的动产, 不得留置。 4.简答按份共有和共同共有的区别 ①成立的原因不同。共同共有的成立,须以存在共同关系为前提,按份

环境保护法期末考试要点整理.doc

1.2014年新环保法对环境的定义: 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湿地、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2.当今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环境问题: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提出了当今人类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环境问题: (1)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一般是同工业化和技术发展有关,主要是由于高发展和高消费造成环境的污染、破坏和自然资源的浪费。 对策:发达国家可以率先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消费方式,以降低对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污染、破坏和浪费;可以带头开发更洁净、非资源密集型的技术,为社会提供更平等的发展机会和社会服务,在财力和科学技术诸方面支持经济落后国家的发展。 (2)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大多是由于发展不足造成的。除了贫穷之外,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掠夺自然资源和转嫁污染,也是造成发展中国家环境状况恶化的重要原因。 对策:发展中国家必须致力于发展工作,坚持可持续发展。一方面,扩大生产以满足不断增加的人口的需要;另一方面,更有效地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避免过度使用农药、化肥,要使用清洁的生产设备和技术,制止乱砍滥伐森林,维持生物多样性、控制人口,努力保护和改善环境。 3.环境保护的概念:所谓环境保护,是指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使环境符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4.环境保护法的概念:环境保护法是指调整因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对……的法律法规规章的总称。) 5.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制 (1)概念:指国家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机构的设置,以及这些机构之间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权限的划分。【统一监督管理与分级、分部门监督管理相结合的体制】(2)《环境保护法》第七条: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全国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辖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港务监督、渔政渔港监督、军队环境保护部门和各级公安、交通、铁道、民航管理部门,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对环境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土地,矿产,林业,农业,水利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对资源的保护实施监督管理。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名词解释 1.主诉——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2.壮热——病人高热不退,但恶热不恶寒,多见于里热证极期阶段。 3.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定时。 4.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见于半表半里证或疟疾病。 5.自汗——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者,多见于气虚、阳虚。 6.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后汗自止,多见于阴虚内热证。 7.消谷善饥——食欲过于旺盛,多食而易饥,是胃火炽盛所致。 8.除中——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欲食,甚至暴食,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 9.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是湿热痢疾主症。 10.得神——人之两目灵活,面色荣润,表情自然,体态自如,言语清晰,意识 清楚者,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11.失神——病人目光呆滞,面色晦暗,神情萎糜,身重迟钝,语声断续,意识 朦胧者,是精衰气脱神亡的表现。 12.主色——凡人之种族皮肤的正常颜色。 13.善色——病色有光泽者,称为善色,说明精气未衰,胃气尚荣,预后较好。 14.萎黄——病人面色淡黄,枯槁无华者,是脾虚精亏的表现。 15.阴黄——面色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因寒湿内停,困扰脾阳所致。 16.瘿瘤——颈前颌下喉结之处,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上下移动, 多因肝郁气结痰凝所致。 17.瘰疬——颈侧皮里膜外肿起结核,形状累累如珠,历历可数者,多因肺肾阴 虚,虚火灼痰,结于颈项。 18.解颅——小儿囟门迟迟不能闭合,是肾气不足,发育不良的表现。 19.透关射甲——小儿指纹透过风、气、命三关,一直延伸到指甲端者,提示病 情危重。 20.染苔——若因某些食物或药物,致使舌苔染上颜色。染苔并非疾病所致,无 临床意义。 21.镜面舌——全舌之苔退去,舌面光洁如镜者,多因胃气匮乏,胃阴枯涸。 22.有根苔——舌苔紧贴舌面,刮之难去,似从舌体长出来的。 23.呃逆——有气上逆于咽喉而出,发出一种不由自主的冲激声音,声短而频, 由胃气上逆所致。 24.六阳脉——凡两手寸关尺六脉常洪大等同,而无病象者。 25.相兼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单一脉相兼组合而成的脉象,又称复合脉。 26.脉症顺逆——临床上以脉与症相应或不相应,以辨别疾病之顺逆。 27.举按寻——是切脉的指力轻重,轻手循之曰举,重手取之曰按,不轻不重, 委曲求之曰寻。 28.症——疾病所反映的单个症状、体征,是机体病变的客观表现。 29.病——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规律所作的病理性概括。 30.证——对疾病所处一定阶段病位、病因、病性、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性概括。 31.辨证——在中医诊断理论的指导下,分析四诊资料,辨别疾病证的过程。 32.里邪出表——先有里证,继而汗出,或疹 透露,是病邪由里达表的现象。 33.热证——感受热邪,或阴虚阳亢,致使机体的机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具有温、 热特点的证候。 34.寒热错杂——在同一病人身上,同时既有寒证,又有热证表现的证候。

物权法名词解释

物权法名词解释 1.物权:物权是权利主体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性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 2.原始取得和继受取得:前者是指不以他人的权利及意思为依据,而是依据法律直接取得物权,例如因生产、征收、先占、取得时效取得所有权;后者是指以他人的权利及意思为依据取得物权,例如因买卖赠与取得所有权。 3.简易交付:即受让人已经占有动产,如受让人已经通过保管、租赁、借用等方式实际占有了动产,则于物权变动的合意成立时,视为交付。 4.占有改定:即动产物权的让与人与受让人之间特别约定,标的物仍然由出让人继续占有,这样,在物权让与的合意成立时,视为交付。 5.指示交付:即动产由第三人占有时,出让人将其对于第三人的返还请求权让与受让人,以代替交付。 6.拟制交付:即出让人将标的物的权利凭证(如仓单、提单)交给受让人,以代替物的现实交付。 7.财产所有权:是指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 8.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指的是权利人即业主对于一栋建筑物中自己专有部分的单独所有权、对共有部分的共有权以及因共有关系而产生的管理权的结合。 9.相邻关系:指两个以上相邻不动产的所有人或使用人,再行使占有、使用、收益、处分权利时因给对方提供必要便利而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10.善意取得:善意取得亦称时效取得,是指无处分权人转让标的物给善意第三人时,善意第三人一般可取得标的物的所有权,所有权人不得请求善意第三人返还原物。 11.共有:亦称共同所有权,是两个人以上的人对同一物享有所有权。 12.按份共有:亦称分别共有,是指两个以上的人对同一项不动产或者动产按照份额享有所有权。 13.共同共有:共同共有是指两个以上的人基于共同关系,共同享有一物的所有权。 14.用益物权:是对他人的所有的物,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 15.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承包经营权人依法对其承包经营的农民集体所有或国家所有由农民集体使用的耕地、林地、草地等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有权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等农业生产。 16.建设用地使用权:建设用地使用权是因建筑物或者构筑物及其他附属设施而使用国家所有的土地的权利。 17.宅基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依法享有的在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上建造个人住宅及其附属设施的权利。 18.地役权:是指以他人土地供自己的土地便利而使用,以提高自己不动产效益的权利。 19.担保物权:是指为确保债权的实现,在债务人或者第三人的物上设定的以直接取得或者支配其交换价值为内容的权利。 20.抵押权:是指债权人对于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不移转占有而供担保的物或者财产权利,优先清偿其债权的权利。 21.质权:是指为了债务的履行,债务人或者第三人将其动产或者财产权利移交债权人占有,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质权的情形时,债权人有就其占有的财产优先受偿的权利。 22.留置权:留置权是债权人合法占有债务人的财产,在债务人逾期不履行债务时,有权留置该动产以迫使债务人履行债务,并在债务人仍不履行债务时就该动产优先受偿的权利。

环境法试题及答案

环境法试题及答案 1.将环境分为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依据就是( ) A.环境功能的不同 B、环境范围的大小 C、环境要素的不同 D、环境要素形成的原因 答案:D 2.人为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被称为( ) A.原生环境问题 B.次生环境问题 C.第一环境问题 D.继发环境问题 答案:B 3.首次提出“人类环境”这一概念的就是( ) A、1945年联合国大会 B、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 C、1982年内罗毕峰会 D、1992年里约环境与发展大会 答案:B 4.按照环境的功能不同,可以将环境分为( ) A.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 B.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 C.室内环境与室外环境 D.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等 答案:B 5.我国宪法中将环境分为( ) A、城市环境与乡村环境 B、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 C、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 D、水环境与大气环境 答案:C 6.下列对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表述有误的就是( ) A.环境就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 B、人类能够主动地适应与改造环境 C、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可以逐步摆脱环境对人类的限制 D、人类就是环境的产物 答案:B 7.在日本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一般称为( ) A.公害法 B、污染控制法 C、环境保护法 D、自然保护法 答案:A 8.在环境保护的综合调整机制中,属于市场调整机制的主体有( )

B、营利性企业 C、非政府组织 D、非营利性组织 答案:B 9.首先提出了“预期的环境政策”的法律文件就是( ) A.《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B、《21世纪议程》 C、《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宣言》 D、《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 答案:D 10.标志着我国的污染防治工作已经从末端治理为主进入到以源头预防、综合治理的阶段的事件就是( ) A、1973年全国第一次环境保护工作大会 B、1979年《环境保护法(试行)》实施 C、1989年《环境保护法》实施 D、2002年《清洁生产促进法》制定 答案:D 11.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特征不包括( ) A、环境法具有科技性 B、环境法就是社会法 C、环境法就是私法 D、环境法就是综合部门法 答案:C 12.ISO环境标准属于( ) A.国家标准 B、企业标准 C、国际标准 D、行业标准 答案:C 13.下列有关环境质量标准的说法正确的就是( ) A、环境质量标准包括国家标准与各级地方政府制定的地方环境标准 B、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已作规定的项目,不得制定地方标准 C、凡就是向已有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区域排放污染物的,应当执行地方标准 D、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必须严格于国家标准 答案:B 14.根据《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要求,突发环境事件的报告实行多少小时报告制( ) A、半小时 B、一小时 C、二小时 D、三小时 答案:B 15.根据《环境保护法》的规定,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在建设项目的哪一阶段报批( )

外科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外科学名词解释与简答题(已学部分) 绪论 灭菌:指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杀灭全部微生物,包括致病与非致病微生物以及芽孢 无菌术(asepticism):就是针对人体与周围环境中各种感染来源所采取的一种预防措施,由灭菌法、消毒法与一定的操作规则及管理制度所组成。目的就是防止病原微生物在手术、换药、穿刺等过程中通过接触、空气或飞沫进入伤口或组织。消毒(disinfection):系指杀灭病原微生物与其她有害微生物,并不要求清除或杀灭所有微生物(如芽胞) 外科病人的体液与酸碱平衡失调 功能性细胞外液:绝大部分的组织间液能迅速地与血管内液体或细胞内液进行交换并取得平衡。 无功能性细胞外液:另一部分组织间液仅有缓慢交换与取得平衡的能力,但在维持体液平衡方面的作用甚小,但胃肠消失液的大量丢失、可造成体液及成分的明显改变。 水中毒(Water intoxication):又称稀释性低血钠,指机体的摄水量超过了排水量导致水分在体内潴留,引起血浆渗透压下降与循环血量增多 高渗性缺水(hypertonic dehydration);又称原发性缺水。水与钠同时缺失,但缺水多于缺钠,血清钠高于正常范围,细胞外液呈高渗状态。 低渗性缺水(hypotonic dehydration);又称慢性缺水或继发性缺水。水与钠随同时缺失,但缺水少于缺钠,血清钠低于正常范围,细胞外液呈低渗状态。 等渗性缺水(isotonic dehydration):又称急性缺水或混合性缺水,水与钠呈比例的丧失,血清钠仍在正常范围,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也保持正常。 低钾血症(Hypokalemia):血清钾离子浓度低于3、5mmol/l 高钾血症(Hyperkalemia):血清钾离子浓度高于5、5mmol/l 呼吸性酸中毒(respiratory acidosis):指肺泡通气功能减弱,不能充分排出体内生成的二氧化碳,以致血液的PCO2增高,引起高碳酸血症。 呼吸性碱中毒(respiratory alkalosis):指肺泡通气过度,体内生成的二氧化碳排出过多,以致血的二氧化碳降低,引起低碳酸血症。 代谢性酸中毒(metabolic acidosis):由于酸性物质的积聚或产生过多,或HCO3-的丢失过多,导致机体血液中HCO3-原发性的减少,称代谢性酸中毒。 代谢性碱中毒(metabolic alkalosis):体内H+的丢失或碱性物质产生过多以及低钾等原因,造成体内HCO3-原发性的增多,称代谢性碱中毒。 外科感染 外科感染:外科感染就是指需要外科治疗的感染,包括创伤、手术、烧伤等并发的感染,在临床上相当多见,按病菌种类与病变性质可分为非特异性与特异性感染,按病程分为急性感染、慢性感染与亚急性感染。 SIRS:即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全身性感染如得不到控制,由病原菌及其产物内毒素、外毒素等与它们介导的多种炎症介质可互相介导,发生级链或网络反应,引起脏器受损与功能障碍,严重者可致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 非特异性感染(nonspecific infection) 常见的病菌有金黄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大肠肝菌、拟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等。 特异性感染(specific infection) 指结核杆菌、破伤风杆菌、产气荚膜杆菌、真菌等引起的感染。 条件性感染(opportunistic infection):在人体局部或(与)全身的抗感染能力降低的条件下,本来栖居于人体但未致病的菌群可以变成致病微生物,所引起的感染称为条件性或机会性感染。常见的如正常时在肠道内的大肠杆菌、拟杆菌等,污染到伤口、腹腔内、泌尿道内等,就可造成感染。 二重感染(super infection) 指长时间使用化学药物或抗生素后,原有对药物敏感的细菌被消灭或减少,此时在原有感染灶或自身其它部位的耐药细菌异常增殖,发展成明显的感染。 气性坏疽:就是指以产气荚膜梭菌为主的多种梭菌引起的大面积肌肉坏死,故又称为梭菌性肌坏死,就是一种迅速发展的严重急性感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