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文言文翻译技巧(师生必看)

高考文言文翻译技巧(师生必看)

高考文言文翻译技巧(师生必看)
高考文言文翻译技巧(师生必看)

高考文言文翻译技巧指导(高中师生必看)

文言文考题综述:

对于文言文,考生最大的障碍就是读不懂读不透文言文,后面的文言文文意的把握、翻译题和主观表述题往往失分很严重,是众多考生的考题灾区。

1、从选材上看,近几年高考,文言文都是选自二十四史。高考题的选材一定是课外文言材料,保持相对陌生,既体现了对所有考生的公平,又充分体现高考选拨“以能力为意”的原则。

2、从考查方式说,命题的基本方法是“点”在课内,“题”在课外,考查的这个文言现象,一定在我们所学过的教材中呈现过,需要我们学会熟练地进行知识的迁移和运用。

3、从学习途径来说,学好文言文,积累是第一要义。所有的语文专题,对课本的学习,文言文是最重要的。课本是基础积累的第一手资料,必须要学扎实。

在课内积累的基础上,多读课外文言文,形成一定的语感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文言文的阅读理解水平自然会提升的,平时再针对性的做一些题目,熟练做题技巧,文言文的分也是很容易的。

经典试题例说:

一、2020年6月临沂市二模文言文选段:

……及长坐大逆诛,诸所厚善皆坐长免,上以方进大臣,又素重之,为隐讳。方进内惭,上疏.谢罪乞骸骨。上报曰:“定陵侯长已伏其幸,君虽交通,传不云乎,朝过夕改,君子与之,君何疑焉?其专心一意毋怠,近医药以自持,”方进乃起视事,条奏长所厚善京兆尹孙宝、右扶风萧育,刺史二千石以上免二十余人,其见任如此。谥.曰恭侯,长子宣嗣。

(选自《汉书·翟方进传》,有删改)

13(2)、翻译划线句子:君虽交通,传不云乎,朝过夕改,君子与之,君何疑焉?

14、翟方进和淳于长交好,不仅没受到淳于长大逆罪牵连还得到了皇帝的宽慰,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答案

13你虽然和他相交往,经传上不是这样说嘛,早晨知道错误晚上就改正,君子赞许他,

你还疑虑什么呢?(4分。“交通”“与”各1分,句式1分,句意正确1分。)

14①翟方进位高权重。②翟方进- -向被皇帝器重。③翟方进主动请罪,严于律己。(3分。答出一点1分,答两点3分。意思符合即可给分。)

相关文言知识点梳理:

交通:

1、交相通达。晋陶潜《桃花源记》:“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引申为交流。蔡元培《美术的起源》:“﹝音乐﹞可以说是人类交通感情的工具。”

2、交往;往来。

鲁迅《华盖集续编·杂论管闲事、做学问、灰色等一》:“因为既能通信,也许将来就能交通。”

3、勾结;串通。《红楼梦》第一○五回:“贾赦交通外官,依势凌弱。”

与:

虚词:

1、介词。和,跟,同。

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2、给,替。

①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3、比,和……比较。

①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

实词

1、结交,亲附。

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②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③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

2、参加,参与。

骞叔之子与师。(《骞叔哭师》)

3、赞许,同意。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疑问句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做宾语,要前置,翻译时词序要调顺。

(1)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2).沛公安在?《鸿门宴》

二、山东省2020年新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酇侯,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皆莫敢言。

(节选自《史记·萧相国世家》)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2)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

翻译:(2)现在萧何没有立过汗马功劳,只不过靠舞文弄墨,发发议论,从不上战场,却反而居我们之上,这是什么道理?

相关文言知识点梳理:

知识点梳理:

①<动>回头;回头看。《殽之战》:“不~而唾”《荆轲刺秦王》:“荆轲~笑武阳。”

②<动>视;看。《行路难》:“拔剑四~心茫然。”

③<动>看望;拜访。《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臣于草庐之中。”

④<动>顾念;关心。《诗经?硕鼠》:“三岁贯女,莫我肯~。”

⑤<动>回还;返回。《屈原列传》:“使于齐,~反,谏怀王曰。”

⑥<副>只是;不过。《荆轲刺秦王》:“吾每念,常痛于骨髓,~计不知所出耳。”

⑦<副>但;却;反而。《廉颇蔺相如列传》:“~吾念之,强秦之所不敢加兵于赵者。”《为学》:“人之立志,~不如蜀鄙之僧哉?”

三、2019全国一卷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改)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2))贾谊又多次上疏皇帝,说有的诸侯封地太多,甚至多达几郡之地,和古代的制度不符,应该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

相关文言知识点梳理:

数:多次范增说目项王《鸿门宴》

或: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

稍:①<名>官府发给的粮食;俸米。《送东阳马生序》:“县官日有廪~之供。”

②<副>逐渐;略微。《核舟记》:“其船背~夷。”

【稍侵】常指病情逐渐加重。

试一试:临沂一模文言文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耿恭字伯宗,少孤。慷慨多大略,有将帅才。永平十七年冬,骑都尉刘张出击车师①,

.,与奉车都尉窦固破降之。始置西域都护、戊己校尉,乃以恭为戊己校尉,屯后王部金蒲城。

明年三月,北单于遣左鹿蠡王二万骑击车师。遂破杀后王②安得,而攻金蒲城。会显宗

崩.,救兵不至,车师复畔,与匈奴共攻恭,恭厉士众击走之。后王夫人先世汉人,常私以虏情告恭,又给以粮饷。数月,食尽穷困,乃煮铠弩,食其筋革。衣屦穿决,形容枯槁。恭与士推诚同死生,故皆无二心,而稍稍死亡,余数十人。单于知恭已困,欲必降之,复遣使招恭曰:“若降者,当封为白屋王,妻以女子。”恭乘城搏战,以毒药傅矢,因发强弩射之。虏中矢者,视创皆沸,遂大惊。会天暴风雨,随雨击之,杀伤甚众。匈奴震怖,相谓曰:“汉兵神,真可畏也!”遂解去。

明年,迁.长水校尉。其秋陇西羌反恭上疏言方略诏召入问状乃遣恭将五校士三千人副车骑将军马防讨西羌恭屯枹罕数与羌接战。明年秋,烧当羌降,防还京师,恭留击诸未服者,首虏千余人,获牛、羊四万余头,勒姐、烧何羌等十三种数万人,皆诣恭降。初,恭出陇西,上言:“故安丰侯窦融昔在西州,甚得羌胡腹心。今大.鸿.胪.固,即其子孙。前击白山,功冠三军。宜奉大使,镇抚凉部。令车骑将军防屯军汉阳,以为威重。”由是大忤于防。及防还,监营谒者李谭承旨奏恭不忧军事,被诏怨望。坐征.下狱,免官归本郡,卒于家。

(《后汉书·耿弇传附耿恭》,有删节)

【注】①车师,古西域国名,与下文“疏勒”同属西域都护府。②后王,即国王。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其秋/陇西羌反/恭上疏言方略诏/召入问状/乃遣恭将五校士三千人/副车骑将军马防讨西

羌/恭屯枹罕/数与羌接战/

B.其秋/陇西羌反/恭上疏言方略/诏召入问状/乃遣恭将五校士三千人/副车骑将军马防讨西

羌/恭屯枹罕数/与羌接战/

C.其秋/陇西羌反/恭上疏言方略/诏召入问状/乃遣恭将五校士三千人/副车骑将军马防讨西羌/

恭屯枹罕/数与羌接战/

D.其秋/陇西羌反/恭上疏言方略/诏召入问状乃遣恭/将五校士三千人/副车骑将军马防讨西

羌/恭屯枹罕/数与羌接战/

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司马是古代重要的军职,汉武帝时置大司马;隋唐以后,司马为兵部尚书的别称。

B.崩是指帝

王或王后死去,周代称诸侯死为薨,士人死称为不禄,卿大夫死称为“卒”。 C.大鸿胪是中国古代朝廷掌管诸侯及藩属国事务的官职,秦及汉初为九卿之一。

D. 迁,古代指官职的升迁、改任或降职。文中“迁长水校尉”中的“迁”指升职。“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张衡传》)中的“再迁”指第二次升迁。

11.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耿恭忠诚勇敢,不受名利诱惑。匈奴派人许以高官、美女招降他,耿恭把毒药涂到箭头

上,借着暴风骤雨,耿恭率领将士杀伤很多敌人。

B.耿恭为国建言,却遭无端弹劾。耿恭曾上书朝廷令车骑将军马防驻防汉阳,坐镇安抚凉

州,这违忤了马防的心意。耿恭后被弹劾下狱审治。

C.耿恭战功卓著,降者数以万计。他作为副将出征西羌,马防还京后,耿恭歼敌千余人,

几万人都到耿恭军中投降。

D.耿恭为人正直,坚守节操道义。耿恭与士兵真诚相待,同患难共生死;作战勇猛,不惜牺

牲生命;坚持正义,不怕冒犯权贵。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数月,食尽穷困,乃煮铠弩,食其筋革。衣屦穿决,形容枯槁。

(2)及防还,监营谒者李谭承旨奏恭不忧军事,被诏怨望。

10.C

11.D(“第二次迁升”错,应指“两次迁升”)

12.B(“令车骑将军马防驻防汉阳,坐镇安抚凉州”错,耿恭上书建议窦固“坐镇安抚凉州”,而不是“马防”)

13.(1)过了几个月,粮食吃光了,陷入窘迫的境地,就煮铠甲弓弩,吃上面的皮革和弦筋。衣服破烂,形体容颜憔悴不堪。(大意 1 分,“穷困”“形容”“穿决”各 1 分)

(2) 等到马防回京,监营谒者李谭按照马防的意思劾奏耿恭,说他不以国事为忧,接到出征诏书时

有埋怨之辞色。(大意 1 分,“承旨”“忧”“怨望”各 1 分)

文言文翻译原则标准和技巧

一、文言文翻译的标准

信:就是准确,即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要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达:就是畅达,即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要求和习惯,无语病。

雅:就是优美,即要求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

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

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

三、文言文翻译的考点

《考试大纲》强调:“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1、积累性的:关键词语(重要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

2、规律性的:语法现象(词类活用、固定结构、特殊句式等)

四、文言文翻译的步骤

审:审清采分点。

切:以词为单位,用“/”切分句子。

连:按现代汉语语法习惯将逐一解释出来的词义连缀成句。

誊:逐一查对草稿纸上的译句后字迹清晰地誊写到答案卷上,不写繁体字、简化字、错别字。

五、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

1、对(对译法):就是以原来的单音节词为一个语素,另外再加一个语素,组成一个双音节词来解释。例: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译文: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2、留(保留法)

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专有名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朝代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

翻译下列句子,注意翻译的方法。

例1、庆历四年春,藤子京谪守巴陵郡。

庆历四年的春天,藤子京被贬官到巴陵郡做太守。

例2、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

越王勾践驻守在会稽山上。

例3: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译文: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人王某记。

例4: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译文:永和九年,(也就)是癸丑年,阴历三月(晚春)的开初,(我们)在会稽山阴县的兰亭聚会。

3、换(替换法)

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语法已经不用,在译文中,应该换这些古语为今语。

例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译文:假如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坏处。

例6: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译文:(我)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啊。

4、删(删减法)

文言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替代,如果硬译反而别扭或累赘,译文时可删减。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

例7: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之”:插入主谓间,取消独立性。“也”:表句中停顿的语气,无实义。

译文: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很久了。

例8: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译文: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这个(道理)了。

“之”:插入主谓间,取消独立性

5、补(增补法)

原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词不同的地方,可根据现代汉语语法增加或补充一些成分,使译文显豁通顺。

①单音实词对译成双音实词。

例9: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

译文:变更你的差役,恢复你的赋税,那么怎么样呢?

②数词后面增加量词。

例10: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译文:项脊轩总共四次遭到火灾,能够不焚毁,大概是有神灵保护的原因吧。

③补充省略句中的主语、谓语、宾语和介词等。

例11: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译文:(孟子)问:“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齐宣王)回答说:“(一个人欣赏音乐)不如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

④补充行文省略的内容,如关联词语等。

例12: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译文:然而体力足够用来到达那里(却没有到达),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但在自己看来也是有悔恨的。

6、调(调位法)

由于古今语法的演变,有的句型表达方式有所不同,翻译时,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及时调整。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例1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译文:蚯蚓(虽然)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但是能够)向上吃到黄土,向下喝到黄泉,(是由于)用心专一的缘故。

例14:求人可使报秦者。

译文:寻找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人。

“猜”不能随便使用,万不得已才用“猜”。

从现代汉语看来,文言文之所以不能“文从句顺”,主要就是在于其句式的特殊和省略的运用,所以“调”“补”和“连”对翻译是很重要的;“猜”虽然作为备用方法,但它的“结合语境”的精神还是极为要紧的。

如果说留删换是看看有没有少了零件的话,那么调补连就是怎样把这些零件重新组装成一台机器。

六、如何达到“信”“达”“雅”的要求

1、注意古今词义、色彩的变化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曲。(色彩变化)

译文:先帝不因为我地位低、见识浅,委屈自己,降低了身份。

2、注意词类活用现象

①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名作状)

译文:一只狼径直离开了,其中的另一只像狗一样坐在屠者的面前。

3、注意有修辞的语句的翻译

①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译文:于是派蒙恬在北边修筑长城并守住边疆。

②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译文:我进入函谷关后,财物丝毫不敢据为己有。

③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译文:我认为老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更何况是大国呢?

④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译文: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高洁的品德而使自己被流放呢?

4、注意有委婉说法的语句的翻译。

①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译文:希望趁着我还没有死的时候把他托付了。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译文:我生下来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离我而去;到了四岁,舅父强行改变了母亲原想守节的志向。

5、注意古汉语特殊的句式。〔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译文: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比,谁更厉害?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译文:公子能急人之困的美德,表现在哪里呢!

③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译文:(被敲打时)发出铿锵声音的山石,到处都是这样。

④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无标志的被动句)

译文:我被拘留不能回来,国家的事情于是无法收拾。

⑤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

译文:不能通晓句读,不能解答疑惑。

六、注意点

①使用比喻、借代、婉曲、互文、用典等修辞手法,宜用意译。

例:东曦既驾,僵卧长愁。

译文:太阳已经升起来了,(他仍然)直挺挺地躺着,长时间地愁苦不堪。

②紧缩复句或言简意丰的句子,需分开翻译或补充。

例: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

译文:使敌人降服,让远方的人归附,招抚谁,谁会不来呢?

真题演练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史记·李将军列传》

⑴其李将军之谓也?

[分析]

留——李将军;删——之换——其:大概、恐怕、差不多/也……吧;

调——……之谓(宾语前置的一种固定句式):说的是……/是说……

⑵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分析]

留——死、天下、为;

换——及:到、等到之:的日:时候知:熟知、了解不知:不熟知、不了解与:和皆:都尽:竭尽、极力表示、……至极哀:哀悼

补——知:知之者

不知:不知之者

皆为尽哀:皆为(之)尽哀

句子翻译的步骤:

1.通读全文,领会大意;

2.斟酌字义,揣摩语气;

3.如无标点,审慎断句;

4.补、略通变,合情合理;

5.字词句篇连成一气;

6.翻译完毕,检查仔细。

翻译下面一段话,注意黑字的用法:

齐女徐吾者,与邻妇合烛夜织,吾贫而烛不继,邻妇请先无与夜。徐吾曰:“妾日起常早,去常后,扫尘以待,为贫故也。今一室之中,益一人烛不为益明,去一人烛不为暗,何爱东壁馀光?幸分之!”邻妇遂复与织。

——节选自刘向《列女传》

翻译:

齐国有一个叫徐吾的女子,跟邻家的妇女合伙出钱买蜡烛晚上织布。徐吾家贫,不能继续出钱买蜡烛,邻家的妇人就叫她晚上不要来了。徐吾说:“我每天常常是很早就来,常常是最后回去,把房子打扫得干干净净来等待织布,就是因为贫穷啊。现在整个房子里边,增加一个人蜡烛不会更加明亮,减少一个人蜡烛不会因此变暗,何必吝惜照在东边墙壁上剩余的烛光呢?请把它分给我吧!”邻家的妇人于是跟她一起织布。

高考文言译句抓关键点就是抓得分点

要能准确地翻译文言句子,除了应当读通读懂全文、把握文意句意外,还应当学会抓住句子中若干个关键点。这些关键点,往往就是高考阅卷时的采分点,也是考生准确答题后的得分点。

附:

文言固定句式分类归纳

一、表示疑问

1、何所……?

表疑问的固定结构。是“所……者为何”的倒装和压缩。可译为“所……的(人、事、物)是什么”。

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译文:问姑娘所想的是什么,问姑娘思念的是什么。

②卖炭得来钱何所营?(白居易《卖炭翁》)译文:卖炭得来的钱所谋求的是什么?

2、奈何……?若何……?如何……?

可译为:“……怎么办?”

例: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译文:拿了我的璧玉,不给我城,怎么办?

还可译为:“为什么……?”

例:非国家之利也,若何从之?(《左传o襄公二十六年》)

译文:(对楚国作战)不是从国家利益的角度来考虑,为什么要听从这种主张呢

例: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3、何如同义结构还有“何若”、“奚如”、“胡如”、“奚若”等。

(1)代词性固定结构。常用于询问动作行为的方式或事物的性状。可译为“怎么样”。

例: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译文:樊哙说:“今天的情况怎么样?”

(2)表示比较的固定结构。可译为“比……怎么样”。

例:王以为何如其父?译文:大王认为(赵括)比他的父亲怎么样?

4、如……何?奈……何?可译为:“拿……怎么样呢?”“对……怎么样”、“把……怎么样”

例: 以残年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例: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译文:对太行、王屋怎么办?

例: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治邺》)译文:三老不回来,把他们怎么办?

5. "何(奚)以……为"、"何(奚、曷)……为"

其中“何”是疑问代词,可用“安”、“奚”、“曷”等词来代替;“以”是动词,“用”的意思;“为”是表示疑问的语气词。前者可译为“为什么(要)……呢”、“怎么……呢”,后者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要……干什么呢”。

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译文:如今人家正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肉,为什么要告辞呢?

例: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史记·项羽本纪》)

译文:项羽笑着说:"上天要灭亡我,我还要渡江干什么呢?

例: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译文:哪里用得着高飞九万里往南去呢?

例: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译文:颛臾是我们鲁国的臣国,为什么要攻打它呢?

6、孰与;与……孰译为“跟……比较,哪一个(谁)……”

例: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译文:我跟城北的徐公比,谁更美?

例: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比,怎样样呢?

二、表示反问

1、何……之有?

可译为:“有什么……呢?”例:宋何罪之有?译文:宋国有什么罪呢?

2、如之何……?可译为:“怎么能……呢?”

例: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译文:我的丈夫还在外面服役,怎么能不想念呢?

3、不亦……乎?可译为:“不是……吗?”不也是……吗?”

例: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像这样求剑,不是糊涂吗?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学习并且经常温习所学知识,不也是高兴的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快乐的吗?别人不理解自己,自己也不生气,不也是有道德的人吗?”

4 "不为……乎"连用,表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算是……吗?"

例: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译文:这不算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5、岂(其)……哉(乎、耶)?可译为:“难道……吗?”

例: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

译文:(人生的)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所困扰,难道只是伶人才如此吗?

例: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伶官传序》译文:难道是得天下难而失天下容易吗?

6、安……哉(乎)?可译为:“怎么……呢?“哪里……呢?”

例:然刘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译文:但是刘豫州刚败之后,又怎么能抵抗得住曹操的攻势呢?

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译文:燕雀哪里知道鸿鹄的远大志向呢?

7、……非……欤?可译为:“……不是……吗?”

例: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译文:您不是三闾大夫吗?

8、宁……耶?可译为:“哪里……呢?”

例:宁知此为归骨所耶?译文:哪里会想到这里是掩埋你骸骨的地方呢?

9、顾……哉?可译为:“难道……吗?”

例: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10、独……哉(耶)?可译为:“难道……吗?”

例:独不怜公子之姊耶?译文:难道公子你就不可怜您的姐姐吗?

例: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译文:相如我虽然才能低下,难道就怕廉将军吗?

11. “其……乎(也、耶)”,表揣测、希望、反问等语气。表揣测: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大概(恐怕)……吧!; 表希望“还是……吧!”;表反问:“难道……吗?”

例: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韩愈《师说》)

译文: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而引起的吧!

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译文:难道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的不知道千里马啊!

例: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例: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译文: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了你父亲的志向!

12. "庸……乎"连用,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怎么)……呢?"

例:吾师道也,夫庸之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韩愈《师说》)

译文:我学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岁比我大还是小呢?

三、表示感叹

1、何其……也!可译为:“怎么那么……啊!”“多么……啊!”

2、特(直或止)……耳,译为”只不过……罢了“

如:止增笑耳。(蒲松龄《狼》)

嗟夫,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续孟尝君传》)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

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记》)

3、惟……耳!可译为:“只是……罢了!”

4、一何……!可译为:“多么……啊!”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四、表揣度

1、无乃……乎(欤)!可译为:“恐怕……吧!”

例: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崤之战》)

译文:远方的主人对我军作好了战斗的准备,这样去攻打郑国,恐怕不行吧?

例: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无乃与仆私心刺谬乎?(《报任按书》)

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我伐颛臾》)

2、得无……乎?表测度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该不会(恐怕、莫不是、只怕是、莫非)……吧"。可译为:“该不是……吗?”

例: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耶?

译文:成名一次又一次地思素,这莫非是指给捉蟋蟀的地方吗?

如: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3、……庶几……欤?可译为:“……或许……吧?”

例:寡人以为善,庶几息兵革。例:庶几可告慰先生也

五、表示选择

1、与其……孰若……?可译为:“与其……哪如……?”

例: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译文:与其坐着等死,哪如奋起抵抗拯救我们村庄。

2、……,抑……译为“是……,还是……”或“……,还是(或者)……”

例: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

译文:还是(或者)说推究他成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所决定的呢?

3、其……,其……也?可译为:“是……呢,还是……呢?”

例:呜呼!其(难道)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译文:唉!难道这是真的吗?还是做梦呢?还是传信的弄错了真实情况呢?

六、表示其他

1、所以……译为:“……的原因”;“……的方法”;“用来……”;“……的依据”;“……的工具”;“……的作用”……

2、有……者可译为:“有个……的人”

3、然则……可译为:“既然这样,那么……”

例: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这样做官也担忧,不做官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

4、有所……译为:“有……的(人、物、事);无所……译为:没有……的(人、物、事)

例: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鱼我所欲也》

译文:死也是我厌恶的,(但是我)厌恶的还有比死更严重的,所以祸患(也)有(我)不躲避的。

例: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鸿门宴》

译文:如今入了关,没有掠夺任何财物,也没有迷恋女色,看来他的志向不小

5、……之谓也;其……之谓也

表示总结性判断的固定结构。其中“之”标志宾语前置的结构助词;“谓”是动词,“说”的意思;“也”是表判断的语气助词。可译为“说的就是……啊”。“大概说的就是……吧”

例:诗云:“他人有心,子忖度之。”——夫子之谓也。译文:《诗》里面讲过:“别人有想法,我能猜中它。”——(这话)说的就是您这样的人。

例:谚所谓“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译文:民谚中说的“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大概就是说虞国与虢国的关系吧。

如果“之谓”位于句中,宾语在“谓”的后边,这是另一种固定结构。可译为“……叫作……”、“……称作……”。

例: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鱼我所欲也》)译文:这叫作失去了他的羞耻之心。

6、若……者可译为:“好象……的样子”

7、无以……;有以……

这是两个意义相反的固定结构。它们用在谓语动词前,相当于助动词的作用。可分别译为“有用来……的……”、“没有……的……”。

例:臣乃得有以报太子。(《荆轲刺秦王》)译文:我才能有用来报答太子的(机会)。

例:吾终当有以活汝。(《中山狼传》)——我总会有可以拿来使你活下去的方法。

例:军中无以为乐。(《鸿门宴》)——军营里没有可以用来作乐的东西……

例: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因此不积累小步,就无法达到千里之外;不世集细微的水流,就无法形成江海。

10、非……则……可译为:“不是……就是”

11、"非……而……"连用,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而是"。

例:非字而画。(《促织》)译文:(纸片上面)不是写的字,而是画的画。

12. "以……为"连用,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认为……"、"把……当作"、"凭借(依靠)……作为"等。例: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庄子·秋水》)译文:认为天下最美丽壮观的东西都集中在自己身上。例: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可是蔺相如仅仅只凭借一点说话的技巧作为功劳,职位却在我的上面

13. "非惟……抑亦"连用,表递进,相当于现代汉语"不只……而且"。

例: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陈寿《隆中对》)译文:不只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啊。

22、(而)况……乎译为“何况……呢”或“又何况……呢”

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译文:现在把钟和磬放入水中,即使有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又何况是石头

16

高考文言文翻译方法与技巧

高考文言文翻译方法与技巧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是《考试说明》对高考文言文的要求之一。 “文言文翻译”作为高考语文必考的一个项目,分值已由以前的6分、8分上升到10分,权重增加,不可忽视。 文言文翻译的考查方式是:命题人从文言文阅读语段中选取两个或三个句子,要求考生将其译为现代汉语,即由文言形式转换成现代汉语形式。 如同任何学科的任何题型一样,文言文翻译作为语文学科分值较重的一道题目,有着严格的做题规范和要求,也有一定的做题方法和技巧。考生做翻译题必须符合这些规范和要求,必须通过训练,熟练地掌握方法和技巧,使自己做题由“自发”状态进入到“自觉”状态。只有这样,考生做这道题的得分才能从“自发”状态的3至4分,跃入“自觉”状态的8至9分,直至满分。 那么,文言文翻译都有哪些规范和要求?又有哪些做题方法和做题技巧呢? 一、文言文翻译的规范和要求 1、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字字落实”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要求。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字都落到实处,每个字都要在翻译中体现出来,不得漏掉一个字。即使是遇到发语词、语助词、语气词这些无法直接译出来的字词,考生也要明白哪些字词是不需要翻译出来的,要在自己的心中将它落到实处。下面以近期做过的试题为例来说明。 例1: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八月月考《曾巩传》) 译文:当时擅长写文章的人,很少能有超过(他)的。 例2:又临渭置采木场,戎人不之争,移帐而去。(09六安一中第三次月考《张佶传》)译文:(张佶)又(在)靠近渭水(的地方)设置了采木场,戎人没有争抢这个地方,迁移帐篷离开了。“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障达到“字字落实”基本要求的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语汇,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意译为辅”,是说对于少数难以直接翻译的句子或句中的部分语汇,就要根据意思来翻译。如: 例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 译文: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的地方。

高考文言文阅读真题

2006年全国各地高考题(文言文阅读) 完全详解汇编 【汇编说明】: [本系列对2006年全国各地高考题和试题详解详析进行了重新校对和整理分类,主要目的在于给处于繁忙和超负荷工作的广大中学语文教师的复习和教学提供一些方便。但难免有错,在此请谅解] 三、(9分,每小题3分)(安徽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齐民者,若今言平民也,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晃错曰:"圣王在上而民不冻不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力开其资财之道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体寒不得衣,慈母不能保其子,君亦安能以有民" 皇甫隆为敦煌,敦煌俗不晓作耧犁,及种,人牛功力既费,而收谷更少,皇甫隆乃教作耧犁,所省佣力过半,得谷加五①。又,敦煌俗,妇女作裙,孪缩②如羊肠,用布一匹。隆又改之,所省复不赀③。黄霸为颖川,使邮亭,乡官皆畜鸡豚,以赡鳏寡,贫穷者;及务耕桑,节用,殖财,种树。鳏寡孤独有死无以葬者,乡部书言,霸具为区处④:某所大木,可以为棺;某亭豚子,可以为祭。吏往,皆如言。 李衡于武陵龙阳汜洲上作宅,种柑橘千树。临卒,敕儿曰:"吾州里有千头木奴⑤,不责汝衣食,岁上一匹绢,亦可足用矣。"后柑橘成,岁得绢数千匹。樊重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求假焉。此种植之不可已已也。谚曰:"一年之计,莫如种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此之谓也。孔子曰:"居家理,治可移于官。"然则家犹国,国犹家,其义一也。 今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直自耕农,终于醯醢。资生之业,靡不毕书,号曰《齐民要术》。凡九十二篇,分为十卷,卷首皆有目录。鄙意晓示家童,未敢闻之有识。故叮咛周至,不尚浮辞。览者无或嗤焉。 (选自《齐民要术》,有删改) [注]①加五:增加五成。②挛缩:褶皱。③不赀:不计其数④区处:分别处理。 ⑤千头木奴:暗指千棵柑橘树。⑥醯醢(xīhǎi):指酿造,腌制的方法。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书》所述,要在安民要:关键。 B。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汝衣食责:需要。 C。询之老成,验之行事询:询问。 D。资生之业,靡不毕书资:资财。 【答案】:D(【解析】"资",凭借,获取。本文指用来谋生的方法。)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 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B。李衡于武陵龙阳汜洲上作宅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C。家犹国,国犹家,其义一也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文言翻译强化训练题

文言文翻译训练题 温馨提点:1、注意落实文言翻译“信”、“达”、“雅”的三大要求。2、翻译要联系全文,不能断章取义。 3、落实每一个字,要考虑语言连贯流畅。 1、阅读下面文言语段,按要求翻译。(8分)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注)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注:淫慢,过度享乐与怠慢。 将画线的三句话译成现代汉语: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3)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2、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翻译画线的句子。(8分) (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郡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明史·宋濂传》)[注]宋濂,字景濂,明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 (1)诚然,卿不朕欺(2分) 译文: (2)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3分) 译文: (3)微景濂,几误罪言者(3分) 译文: 3、把下列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始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慊。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大学》) (1)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慊。(3分) 译文:

高考文言文翻译方法及解题技巧

高考文言文翻译方法及解题技巧 文言文翻译方法 一、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二、具体方法:留、删、 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例如:《晏子使楚》中的“楚王”、“晏婴”、“晏子”等不用翻译。“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例如:“寡人反取病焉”的“焉”是语气助词,可不译,本句的意思就是“我反而自讨没趣。”(《晏子使楚》)又如:“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中的“而”是连词,可不译,整句意思是“子猷与子敬都病重,子敬先死去。”“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一词是“妻子、儿女”的意思;(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如《人琴俱亡》中“语时了不悲”,翻译为:(子猷)说话时候完全不悲伤。“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例如《人琴俱亡》中“何以都不闻消息”,“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宾语前置句,意思是“为什么”。“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子猷问左右”(人琴俱亡))中的“左右”指的是“手下的人”,“左右对曰”(《晏子使楚》中的“左右”指的是“近臣”。古文翻译口诀古文翻译,自 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吾""余"为我,"尔""汝"为你。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译完之后,还须仔

-2018全国卷高考文言文真题汇编

(2018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鲁芝字世英,扶风郿人也。世有名德,为西州豪族。父为郭氾所害,芝襁褓流离,年十七,乃移居雍,耽思坟籍 ..。郡举上计吏,州辟别驾。魏车骑将军郭淮为雍州刺史,深敬重之。举孝廉,除郎中。后拜骑都尉、参军事、行安南太守,迁尚书郎。曹真出督关右,又参大司马军事。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骠骑军事,转天水太守。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寇盗充斥,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 复。迁广平太守。天水夷夏慕德,老幼赴阙 ..献书,乞留芝。魏明帝许焉。曹爽辅政,引为司马。芝屡有谠言嘉谋,爽弗能纳。及宣帝起兵诛爽,芝率余众犯门斩关,驰出赴爽,劝爽曰:“公居伊周之位,一旦以罪见黜,虽欲牵黄犬,复可得乎!若挟天子保许昌,杖大威以羽檄征四方兵,孰敢不从!舍此而去,欲就东市,岂不痛哉!”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诞平,迁大尚书,掌刑理。武帝践.祚.,转镇东将军,进爵为侯。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芝以年及悬车,告老逊.位.,章表十余上,于是征为光禄大夫,位特进,给吏卒,门施行马。羊祜为车骑将军,乃以位让芝,曰:“光禄大夫鲁芝洁身寡欲,和而不同,服事华发,以礼终始,未蒙此选,臣更越之,何以塞天下之望!”上不从。其为人所重如是。泰始九年卒,年八十四。帝为举哀,谥曰贞,赐茔田百亩。 (节选自《晋书·鲁芝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B.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C.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D.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坟》《五典》传为我国古代典籍,后又以“坟籍”“坟典”为古代典籍通称。 B.“阙”原指皇宫前面两侧的楼台,又可用作朝廷的代称,赴阙也指入朝觐见皇帝。 C.“践阼”原指踏上古代庙堂前台阶,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登上国君宝座。 D.逊位,也称为让位、退位,多指君王放弃职务和地位,这里指鲁芝的谦让行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鲁芝自小受苦,仕途少有挫折,他家本为豪族,但幼年失去父亲后,即流离失所;入仕后受到郭淮器重,后又随从曹真出督关右,官职也不断得到升迁。 B.鲁芝倾心革新,治政卓有成效。任天水太守时,蜀地饱受侵扰,人口减少,他全力守卫,修建城池,恢复旧境;离开时,天水各族百姓均请求让他留任。 C.鲁芝审时度势,进营劝谏曹爽。曹爽辅政时,他在曹手下任四马,曹受到讨伐,他率部下驰援,并提出应对策略,劝曹挟天子以号令四方,然而未被采纳。 D.鲁芝洁身自好,深受羊祜推重。羊祜任车骑将军时辞让说,鲁芝为人清心寡欲,与人和睦又不苟同,任职到老,以礼始终,自己愿意将车骑将军礼让鲁芝。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 (2)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一“文言文翻译”专项练调补变练习含解析

“文言文翻译”专项练(调、补、变)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刘宠,字祖荣,东莱牟平人。宠少受父业,以明经举孝廉,除东平陵令,以仁惠为民所爱。母疾,弃官去。百姓将送塞道,车不得进,乃轻服遁归。后四迁为豫章太守,又三迁会稽太守。山民愿朴,乃有白首不入市井者,颇为官吏所扰。宠简除烦苛,禁察非法,郡中大化。征为将作大匠。山阴县有五六老叟,龙眉皓发,自若邪山谷间出,人赍百钱以送宠。宠劳之曰:“父老何自苦?”对曰:“山谷鄙生,未尝识郡朝。它守时吏发求民间,至夜不绝,或狗吠竟夕,民不得安。自明府下车以来,狗不夜吠,民不见吏。年老遭值圣明,今闻当见弃去,故自己奉送。”宠曰:“吾政何能及公言邪?勤苦父老!”为人选一大钱受之。 (1)山民愿朴,乃有白首不入市井者,颇为官吏所扰。 译文: (2)它守时吏发求民间,至夜不绝,或狗吠竟夕,民不得安。 译文: (3)宠曰:“吾政何能及公言邪?勤苦父老!” 译文: 参考答案:(1)(会稽这个地方)山里的老百姓质朴敦厚,有的竟然从小到老都没有进过集市城镇,(他们)被官吏侵扰得很是(厉害)。(“山民愿朴”前省略“会稽这个地方”,“颇为官吏所扰”前省略主语“他们”,且是“为……所……”的被动句,需要翻译成带“被”的语句) (2)别的太守在任时,派官吏到民间搜求财物,到夜里仍不停止,有时(扰得)狗叫一整夜,百姓也不得安宁。(“发求”,委派官吏搜求;“绝”,停止;“或”,有时;“竟夕”,一整夜) (3)刘宠说:“我的政绩哪里能比得上您说的那样(好)呢?使父老们受苦受累了!”(“及”译为“比得上”,“勤苦”是偏义复词,偏在“苦”,且是使动用法,译为“使……辛苦”) 参考译文: 刘宠字祖荣,是东莱郡牟平县人。刘宠年轻时随父亲学习,因精通经学被荐举为孝廉,授东平陵县令,因为仁爱惠民被吏民爱戴。母亲患病,他弃官回家。百姓送他,连道路也堵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六招制胜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六招制胜 易错题诊断 文言翻译,高考试卷中要求直译,也就是字字落实。所谓字字落实,主要是判断每一个虚词、实词的用法和意义,找出通假字、古今异义字、活用词等,并做准确解释,还要把握句式特点和句子的语气。 具体来说,应从“留”“换”“补”“删”“调”“贯”六个方面进行。“留”,凡指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皆保留不动。“换”,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凡该换的,一律换之。“补”,即补出古代简练说法省略或隐含的内容,特别是对省略句。“删”,指删去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虚词。“调”,指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贯”,指文言句中带修辞方法的说法,用典用事的地方,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 可记住口诀: 文言翻译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 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 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1.(湖北卷把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二世祖讳伍,有善行,称善人公。……好施予,岁时勤力活家,人产计口给食,余悉以贩乡里贫乏者。门前植槐一株,枝叶扶疏,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高祖讳重光,字廷宣。……丁巳,肃皇新三殿,求大木,取办贵竹。公至,彝人争以所知异木走报公。公深入其阻。冲风瘴疠,勤事以死。事闻,特加恩恤,赐祭葬。壬戌秋,三殿告成,以公前绩诏赠太仆寺少卿。公性孝友,为颖川公次子,方龀而母沈安人亡。三事继母常、岳、卢,如所生。两弟早夭,抚其遗孤,不殊己子。居乡,恂恂退让,君子也。遇事慷慨,不避艰险。及卒,无一语及家事。世庙谕祭文,有“忠勤报国”之褒,故称忠勤公焉。 【解析】 (1扶:古代的长度单位,四寸为扶。“枝叶扶疏”是说枝叶相距很近,意译为“枝叶繁茂”。“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既承前省主语(善人公,又是介宾短语(“于其下”后置。翻译时既要“补”——补出主语,又要“调”——把“于其下”放到谓语“作”前。参考译文:家门前种有一棵槐树,枝叶繁茂,(善人公时常在树下煮粥给饥民吃。 (2所知异木:知道的奇异树木。走:跑。从文意通顺的角度应放到“争”的后面。参考译文:忠勤公到后,彝人争着跑去把他们知道的奇异树木告诉他。 (3“孝友”是两个单音节词,应“换”为双音节词。参考译文:忠勤公天性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颖川公的二儿子,刚换牙时母亲沈安人就去世了。 2.(福建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孟子去齐,充虞①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孟子·公孙丑下》 [注]①充虞:孟子弟子。

高考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和技巧

《高考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和技巧》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课内的文言文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文句子翻译的方法和技巧2.利用掌握的方法解决课外文言语句的翻译 二、教学内容 以“二原则”和“六方法”的理解和运用为重点,通过例子让学生体会翻译的要领。 三、教学重点难点 “留删换,调补猜”的翻译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在复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发现,翻译一直都是大家比较头疼的问题。想当然,甚至靠想象,意思翻译不准确、无中生有和句子不通是大家在翻译中常犯的错误!事实上,翻译是有原则可遵循的,那就是“字字落实” “文从句顺”,这是翻译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那么,何谓“字字落实,文从句顺”呢? (解释:“字字落实”“文从句顺”) “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意思,不遗漏,也不能多余;换言之,原文和译文必须是—一对应的关系,原文中有的意思,在译文中一定要落实,原文中没有的意思,在译文中一定不能出现;不多不少,恰到好处。

“文从句顺”:译文要明白通顺,合乎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 既然有这样一个原则可循,那么翻译的过程中,怎样才能做到字字落实?如何去落实并达到文从句顺?这就需要我们运用一些方法! (二)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 我们先来看课文中的这些句子,请大家先试着把它翻译出来: 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烛之武退秦师》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3、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秦论》 4、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5、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 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译:晋侯、秦伯(联合出兵)攻打郑国,因为郑国曾经对晋国无礼。 (“晋侯”“ 秦伯”是皇帝的称号,郑、晋皆为国名,这些词的古今意义是相同的,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因而在翻译的时候应该保留下来。)除此之外,我们翻译的过程中,还有哪些是可以保留下来照原文抄录的?()这就是我们翻译的第一个方法:保留法 保留法: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的一些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国名、帝号、年号、朝代、、典章制度、物品名称、度量衡等。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历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1)

历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 误区一:混淆古今异义 【例1】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积累古今异义词。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误区二:词类活用分析错误 【例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如,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2、翻译语句的前提是读懂文章大意,而我们检验自己翻译正误的方法,就是将译文放到文段中去检验,使自己的翻译符合语境,合情合理。 误区三:误译文言虚词 【例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苏轼《赤壁赋》) 误译:这儿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不就是曹操围困周瑜的地方吗? 正译: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这里不就是曹操被周瑜围困(打败)的地方吗? 分析与对策:“困于周郎”中的“于”字,表示被动关系,译为“被”,考生的忽视造成被动者“曹操”成了主动者。同学们要注意积累“其、之、以、而、乃、乎”等《考试大纲》规定的十八个常用虚词的多种用法,根据句意,准确翻译。 误区四:漏译省略成分 【例4】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 误译:只是用浓墨洒作大墨点,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最新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

对点专练4特殊句式译到位 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王方庆,雍州咸阳人也。方庆年十六,起家越王府参军。尝就记室任希古受《史记》《汉书》。希古迁为太子舍人,方庆随之卒业。拜广州都督。管内诸州首领,旧多贪纵,百姓有诣府称冤者,府官以先受首领参饷,未尝鞫问。方庆乃集止府僚,绝其交往,首领纵暴者悉绳之,由是境内清肃。当时议者以为有唐以来,治广州者无出方庆之右。 (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三十九》) (1)尝就记室任希古受《史记》《汉书》。希古迁为太子舍人,方庆随之卒业。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王方庆)曾经跟随记室任希古学习《史记》《汉书》。任希古升迁做了太子舍人,王方庆也因此终止了学业。 解析要点:“就”“受”“卒”。 (2)百姓有诣府称冤者,府官以先受首领参饷,未尝鞫问。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有到官府诉冤的百姓,府中官员因为事先接受了首领的贿赂,不曾审问。 解析要点:“以”“鞫问”,定语后置句。 (3)方庆乃集止府僚,绝其交往,首领纵暴者悉绳之,由是境内清肃。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王方庆就约束府僚,断绝他们与各州首领的私人交往,放纵残暴的首领均受到法律的制裁,由此境内清明整肃。 解析要点:“集止”“绳”“清肃”,“首领纵暴者”定语后置。 参考译文 王方庆是雍州咸阳人。他十六岁,就被任命为越王府参军。(王方庆)曾经跟随记室任希古学习《史记》《汉书》。任希古升迁做了太子舍人,王方庆也因此终止了学业。王方庆官拜广州都督。他所管辖之内的各州首领,过去多贪婪放纵,有到官府诉冤的百姓,府中官员因为事先接受了首领的贿赂,不曾审问。王方庆就约束府僚,断绝他们与各州首领的私人交往,放纵残暴的首领均受到法律的制裁,由此境内清明整肃。当时人们认为唐以来治理广州的官员没有谁能超出王方庆的。 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李乂,字尚真,赵州房子人。第进士、茂才异等,累调万年尉。迁中书舍人、修文馆学士。韦氏之变,诏令严促,多乂草定。进吏部侍郎,仍知制诰。景云元年,迁吏部侍郎,与宋璟等同典选事,请谒不行,时人语曰:“李下无蹊径。”改黄门侍郎,封中山郡公。制敕不便,

高考文言文翻译强化训练题

高考文言文翻译强化训练题 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题8分) 1.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①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②之。” (《论语·公冶长》) 注:①“轻”可能是多出的字。②怀:归依。 子曰:“盍各言尔志。” 译文: 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译文: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译文: 2.厉王虐,国人谤王。邵公告王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邵公曰:“吾得弭谤矣,乃不敢言!”邵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国语·周语》)(1)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译文: (2)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译文: (3)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译文: 3.季文子相宣成①,无衣帛之妾②,无食粟之马。仲孙它谏曰:“子为鲁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文子曰:“吾亦愿之。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而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人之父兄食粗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且吾闻以德荣为国华,不闻以妾与马。(《国语·鲁语》) 注:①宣成:指春秋时期鲁宣公和鲁成公。②妾:指婢女。 (1)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 译文: (2)人之父兄食粗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 译文:

2020年高考文言文翻译试题分类汇编

2020年高考文言文翻译试题分类汇编 (安徽卷) 三、(9分,每小题3分) 古文阅读选用的材料是明代许獬的《古砚说》。这是一篇因事说理的散文,考查的内容分别是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意、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翻译句子、对文章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理解。这类文章考生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见过多次,但在高考语文试题中出现则是在分省命题后才有的。材料看似有难度,其实很容易读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古砚说 [明]许獬 余家有古砚,往年得之友人所遗.者,受而置之,当一砚之用,不知其为古也。 已而有识者曰:“此五代、宋时物也,古矣,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予闻诸言,亦从而宝之,不暇辨其为真五代、宋与否。 虽然,斯物而真五代、宋也,当时人亦仅以当一砚之用耳,岂知其必不毁、必至于今而为古耶?盖至于今,而后知其为五代、宋也,不知其在五代、宋时,所宝为周、秦、汉、魏以上物者,视此又奚如乎?而又不知其以周、秦、汉、魏以上物,示.周、秦、汉、魏以上人,其人自视又奚如? 人见世之熙熙者,沉酣于纷华绮丽之乐,奔走于权贵要津之门,褰裳濡足,被僇辱①而.不知羞。于是有一人焉,出而矫之,卓然以道自重,以淡泊自守,以古先琴 书图画、器物玩好自娱,命之曰好古。故凡名能好古者,必非庸俗人也。以其非庸俗人之所好,则.庸俗人亦从而效之。于是士之射利求进者,必穷极其所无,以谄事 权贵要津;权贵要津亦时出其所有以夸士。而士之慕为古而不知务者,亦每与世竞逐,必尽效.其所有而后快。 噫嘻!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夫既与庸俗人同好矣,而犹哓哓②然窃好古之名,以求其自异于庸俗,不知其名则是,而其意则非。

高考文言文翻译专题训练

高考文言文翻译专题训练 ?余尝再游武夷,信宿天游观中,每与静参羽士夜谈茶事。(羽衣、羽客) ?遗药数剂,不索直而去.亡是公(人名)复留兼旬而后别,唯不敢纵饮矣. ?无虑吾农事 ?所谓岿然独存者,无虑十去五六矣。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吏民皆安堵如故 ?赵简子按兵而不动 ?既而中州板荡,戎狄交侵 ?匈奴人民每来降汉,单于亦辄拘留汉使以相报复 ?宽尝于坐被酒 ?倍道、倍日 ?比年一小聘 ?比年以来,曾无宁岁 1、阅读下文,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昔周人有仕数不遇,年老白首,泣涕于途者。人或问之:“何为泣乎?”对曰:“吾仕数不遇,自伤年老失时,是以泣也。”人曰:“仕奈何不一遇也?”对曰:“吾年少之时,学为文,文德成就,始欲仕宦,人君好用老。用老主亡,后主又用武。吾更为武,武节始就,武主又亡。少主始立,好用少年,吾年又老。是以未尝一遇。 ⑴人或问之:“何为泣乎?” 译文: ⑵吾更为武,武节始就,武主又亡。 译文: 2、阅读下文,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002年北京卷) 管仲曰:“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⑴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译文: ⑵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译文: 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⑴其李将军之谓也? 译文: ⑵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2020版高考语文二轮提分复习 专题5 文言文阅读 提分攻略2 Ⅱ 记牢文言翻译“4步骤”讲义

Ⅱ记牢文言翻译“4步骤” 从高考命题来看,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是一致的,文言文的字、词、句都是得分的重点,同时也是翻译的难点。把握住了句子的主旋律,然后再突出重点的字词和句式,句子就基本上翻译到位了。下面是作答文言文翻译题的4大步骤: [典例剖析] (2018·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片段,把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元兴元年,病卒。百姓市道莫不咨嗟。男女老壮皆相与赋敛,致奠醊以千数。涣丧西归,道经弘农,民庶皆设盘案于路。吏问其故,咸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抄,恒亡其半。自王君在事,不见侵枉,故来报恩。其政化怀物如此。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 (节选自《后汉书·王涣传》,有删改) 【解题流程】 第一步,定采分点 重点实词:“思”,思念;“立”,建造;“辄”,就;“弦歌”,名词作动词,奏乐歌咏;“荐”,祭祀。 关键虚词:“其”,代词,指王涣;“而”,连词,表修饰,可译可不译;“之”,代

词,他。 特殊句式:“为(其)立祠(于)安阳亭西”,既是省略句,又是状语后置句。 第二步,切分句子 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 第三步,译准词语 第四步,连缀成句 【答案】百姓思念王涣的恩德,在安阳亭西为他建造祠堂,每到进食时就奏乐歌咏而祭祀他。 【参考译文】 元兴元年,王涣病逝。无论是城中百姓还是路过此地的人没有不叹息的。男女老壮都相互集资,引来上千人以酒洒地祭奠他。王涣的灵柩向西运回家乡,路过弘农县,老百姓都在路旁摆设盘子、桌子加以祭奠。官吏问这样做的缘故,老百姓都说平常带粮食到洛阳,被士卒和官吏所掠夺,经常要损失一半。自从王涣任洛阳县令,再没有被官吏侵夺冤枉,所以前来祭奠以报答他的恩情。王涣的政治教化令人怀念感激达到这样的地步。百姓思念王涣的恩德,在安阳亭西为他建造祠堂,每到进食时就奏乐歌咏而祭祀他。 [即时训练]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片段,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李仕衡,字天均,秦州成纪人,进士及第。顷之,河北阙军储,议者以谓仕衡前过助封祀费,真宗闻之,以为河北都转运使。后集粟塞下,至钜万斛。或言粟腐不可食,朝廷遣使取视之,而粟不腐也。南郊,复进钱帛八十万。先是,每有大礼,仕衡必以所部供军物为贡,言者以为不实。仕衡乃条析进六十万皆上供者,二十万即其羡余。帝不之罪,谓王旦曰:“仕衡应猝有材,人欲以此中之。”明年旱蝗,发积粟赈民,又移五万斛济京西。民有盗瓜伤主者,法当死,仕衡以岁饥,奏贷之。盗起淄、青间,迁刑部侍郎、知青州。前守捕群盗妻子置棘围中,仕衡至,悉纵罢之使去。未几,其徒有枭贼首至者。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五十八》,有删改) (1)帝不之罪,谓王旦曰:“仕衡应猝有材,人欲以此中之。” 重点实词:

高考文言文翻译练习汇编

1 文言文翻译练习 文言文翻译训练十一 (一)楚庄王谋事而当①,群臣莫能逮,退朝而有忧色。申公巫进曰:“君退朝而有忧色,何也?”楚王曰:“吾闻之,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君臣莫之若者亡。今以不谷②之不肖而议于朝,且群臣莫能逮,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 注释:①当,妥当。②不谷:古代姓自称的谦词。逮:及,达到。王:称王。足:意动用法,以己为足,认为……足够。莫之若:没有谁比得上他。 几:接近,几乎。 楚庄王谋划一件事情,做得很妥当,群臣没有谁能赶上他,退朝以后,脸上露出忧愁的神色。申公巫臣进前说道:“您在退朝之后面露忧色,这是为什么呢?”楚王回答说:“我听说过这样的话,诸侯能自己选择老师的,就能称王;能自己选择朋友的,就能称霸;自满自足而群臣比不上他的,就会亡国。现在凭我这样没能耐的人,在朝廷上商量大事,群臣就比不上我了,我们国家大概要灭亡了吧,我因此现出了忧愁的神色。” (二)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孔子辞(1)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2)而行。孔子布衣也,万乘②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取舍不苟也夫! 注释:①廪丘,齐国地名。②万乘,指万乘大国的君主。致:招引。以为:“以之为”的省略,把……作为。辞(1):推辞。之:代词。辞(2):告辞。显:显扬,显耀。苟:苟且,不严肃,马虎。 孔子会见齐景公,齐公送给他廪丘作为他的奉养之地,孔子推辞不接受,回去告诉弟子说:“我听说君子有功劳才接受俸禄。如今我游说齐景公,景公没有实行我的主张就赏赐我廪丘,他也太不了解我了。”让弟子急忙驾车,告辞后就走了。孔子是平民,万乘大国的君主很难与他有同等的品行,夏禹、商汤、周王的辅佐大臣也没有他显耀,这是由于他在取舍上不马虎啊! (三)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比:副词,接连地。之:代“卖的是骏马”。还:通“环”,环绕。顾:回头看。 有个卖骏马的人(注意:定语后置),接连在市场上站了三天,没有人知道他卖的是骏马。(他)便前往拜见伯乐说:“我有骏马要卖掉它,接连在市场上站了三天,没有人理我。希望您环绕着马察看它,离开时再回头看一下它,我愿意付给你一天卖马的钱。”伯乐便绕着圈看看马,假装要走了又回头看看马,一天那马的价钱(就涨了)十倍。

【宋亚军】一道题彻悟高考文言文翻译六大原则

一道题彻悟高考文言文翻译六大原则 【视频】 文言文翻译,是高考语文试题的难点之一。而方法失当,是考生失分的原因之一。考生如能掌握方法,即使储备的知识已经固定,仍然可能多得1至5分。 【翻译示例】 原文:乃出私钱作水磨,簿其赢,以济饥瘵,构舍数十百楹居之,全活甚众。(《新唐书·王方翼传》) 译文:(王方翼)于是拿出自己的钱建造水磨,记录水磨的赢利,来赈济饥饿困顿的百姓,修建数百座房屋让百姓们居住,保全救活的人很多。 文言文翻译,注意六大原则:直译为主,字字落实,单音双音,活用句式,省略补充,现汉习惯。 下面就上述翻译试题,结合六大翻译原则逐一解说。 (一)原则一:直译为主 请比较原文及译文黑色字提示的“直译为主”表现。 原文:乃出私钱作水磨,簿其赢,以济饥瘵,构舍数十百楹居之,全活甚众。(《新唐书·王方翼传》) 译文:(王方翼)于是拿出自己的钱建造水磨,记录水磨的赢利,来赈济饥饿困顿的百姓,修建数百座房屋让百姓们居住,保全救活的人很多。 解说:“全活甚众”,如果译成“让很多人保全而活了下来”,或者“很多人因此保全、活下来”,从意思上是正确的,但不是“直译”。唯有译成“保全救活的人很多”,才是“直译”。只有当直译无法表达,或者直译会违情背理,甚至啼笑皆非之时,方可意译。 (二)原则二:字字落实 请比较原文词语与译文词语的“一一对应”表现。 原文:乃出私钱作水磨,簿其赢,以济饥瘵,构舍数十百楹居之,全活甚众。(《新唐书·王方翼传》) 译文:(王方翼)于是拿出自己的钱建造水磨,记录水磨的赢利,来赈济饥饿困顿的百姓,修建数百座房屋让百姓们居住,保全救活的人很多。 解说:原文中的每个词,绝大多数情况下,在译文中都要有对应的词语。如上例中,译文的“自己的”对应“私”,“来”对应“以”,“百姓们”对应“之”等等。 (三)原则三:单音双音 请比较原文词语与译文词语的“单音双音”表现。 原文:乃出私钱作水磨,簿其赢,以济饥瘵,构舍数十百楹居之,全活甚众。(《新唐书·王方翼传》) 译文:(王方翼)于是拿出自己的钱建造水磨,记录水磨的赢利,来赈济饥饿困顿的百姓,修建数百座房屋让百姓们居住,保全救活的人很多。 解说:文言文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所以,一般情况下,文言文的一个字(单音词),在译文中对应的是两个字(双音词)。如上例中,原文的“乃”对应译文的“于是”,“构”对应“修建”,“全”对应“保全”。等等。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练习与答案

高考文言文翻译练习与答案 1.韩信曰:“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 向利背义乎?” ①衣我以其 衣 ②食人之食者死人之 事 ③吾岂可以向利背义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物固莫不有长,莫不有短,人亦然。故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故假人者遂有天下。无丑不能,无恶不知。丑不能,恶不知,病矣;不丑不能,不恶 不知,尚矣。虽桀纣犹有可畏而可取者,而况于贤者乎? ①假人之长以补其 短 ②无丑不能,无恶不 知

③不丑不能,不恶不知,尚 矣 4.昔者晋献公使荀息假道于虞以伐虢。荀息曰:“请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以赂虞公,而求假道焉,必可得也。”献公曰:“夫垂棘之璧,吾先君之宝也;屈产之乘,寡人之骏也。若受吾璧而不吾假道,将奈何?”荀息曰:“不然,彼若不吾假道,必不吾受也;若受我而假我道,是犹取之内府而藏之外府也,犹取之内府而著之外府也,君奚患焉?” ①假道于虞以伐 虢 ②若受吾璧而不吾假道,将奈 何? ③君奚患 焉? 5.其夏,上立胶东王为太子。梁王怨爰盎及议臣,乃与羊胜、公孙诡之属谋,阴使人刺杀盎及他议臣十余人,贼末得也。于是天子意梁,逐贼,果梁使之。遣使冠盖相望于道,覆按梁事。捕公孙诡、羊胜,皆匿王后宫。使者责二千石急,梁相轩丘豹及内史安国皆泣,谏王。王乃令胜、诡皆自杀,出之。

①梁王怨爰盎及议 臣 ②于是天子意梁,逐贼,果梁使 之 ③遣使冠盖相望于道,覆按梁 事 6.太祖少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其叔父数言之于嵩,太祖患之。后逢叔父于路,乃阳败面口呙口。叔父怪而问其故,太祖曰:“卒中恶风。”叔父以告嵩,嵩惊愕,呼太祖,太祖口貌如故。嵩问曰:“叔父言汝中风,己差乎?”太祖曰:“初不中风,但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嵩乃疑焉。自后叔父有所告, 嵩终不复信。太祖于是益得肆意矣。 ①其叔父数言之于嵩,太祖患 之。 ②太祖口貌如 故 ③但失爱于叔父,故见罔 耳

2017年高考文言文全国汇编(含答案)

2019高考必备 2017高考语文试卷文言文真题全国汇编:文言文 一、【新课标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父恩,武昌太守。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目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遣财禄秩,一不关豫。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翟、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曰微子。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诛,妻晋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以弘微。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高祖受命,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自混亡,至是九载,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畴垦辟,有加于旧。中外姻亲,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也。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太祖镇江陵,弘微为文学。母忧去职,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菜蔬不改。兄曜历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卒。弘微蔬食积时,哀戚过礼,服虽除,犹不啖鱼肉。弘微少孤,事兄如父,兄弟友穆之至,举世莫及也。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九年,东乡君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葬。曰:“亲戚争财,为鄙之甚。今分多共少,不至有乏,身死之后,岂复见关。”十年,卒,时年四十二,上甚痛惜之,使二卫千人营毕葬事,追赠太常。 (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B.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C.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D.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B.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 C.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D.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弘微出继从叔,一心只爱读书。他是陈郡阳夏人,从叔谢峻将他作为后嗣。新家比原来家庭富有,但他只是接受数千卷书籍,其余财物全不留意。B.弘微简言服众,此举受到重视,他参与集会,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住在乌衣巷,称为乌衣之游;又极有文才口才,受到叔父谢混赏识,称为微子。 C.弘微为人审慎,治业井井有条。谢混去世以后,他掌管产业,犹如替公家办事,账目分明;九年以后,多个方面得到很大发展,人们见后无不感叹。 D.弘微事兄如父,临财清正廉洁。他对谢曜感情极深,谢曜去世,他哀戚过礼,除孝后仍不食荤腥。东乡君死,留下巨万资财、园宅,他一无所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5分) 译文: (2)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5分) 译文: 【答案】 10.D 11.B 12.B 13.(1)品性严肃正直,行为坚持遵守礼制法度,事奉过继家的亲族,恭敬谨慎过于常礼。(2)而谢曜喜好褒贬人物,谢曜每每发表议论,弘微常常说其他的事岔开话头。 【解析】 1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给文言文断句,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考点定位】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学科网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3.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二、【新课标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赵憙字伯阳,南阳宛人也。少有节操。从兄为人所杀,无子,憙年十五,常思报之。乃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距者。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顾谓仇曰:“尔曹若健,远相避也。”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更始乃征憙。嘉年未二十,既引见,即除为郎中,行偏将军事,使诣舞阴,而李氏遂降。光武破寻、邑,憙被创,有战劳,还拜中郎将,封勇功侯。邓奉反于南阳,憙素与奉善,数遗书切责之,而谗者因言憙与奉合谋,帝以为疑。及奉败,帝得憙书,乃惊曰:“赵憙真长者也。”后拜怀令。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相,豪猾并兼,为人所患。憙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收考子春,二孙自杀。京师为请者数十,终不听。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亲临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