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理解中国经济增长

理解中国经济增长

理解中国经济增长
理解中国经济增长

理解中国经济增长

中国金融40人论坛顾问钱颖一“中国模式”涉及到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比较狭义,就是指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发展问题;另一个层面比较宽泛,不仅关乎经济问题,还包括社会问题、政治问题、意识形态问题,甚至还有文化问题。这两个层面紧密相关,因为如果没有中国30年来举世瞩目的经济高速增长,中国的其他方面也不会有人注意。

我主要谈谈狭义的层面——对中国经济增长的理解。从国际比较角度看中国经济过去30年的增长。如何理解中国的经济增长,这个问题很重要。中国经济在过去30年的增长非常显著,确实值得我们的自豪。但我认为,如果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中国令人振奋的经济增长并非独一无二,它与其他东亚国家、地区发生的情况没有太大差别。

第一,就经济增长态势和性质而言,中国没有特别之处。过去30年,中国GDP平均每年增长9%是追赶性质的。增长快是因为起点非常低。从时间上讲,当一国还处于人均GDP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情况下,如果能够利用国际上已有的技术和生产方式,是可以实现持续高增长的。当然,并不是说所有落后国家都可以实现高增长,还要靠一系列正确的政策推动,在中国就是改革开放政策,对中国经济增长非常重要。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尽管我们追赶了30年,目前人均GDP水平仍然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经济增速与人均收入水平呈反比,这是基本的经济规律。一个人7岁的时候,长个的速度和15岁的时候是不一样的,15岁和30岁的时候又不一样。所以,拿中国经济增速与发达国家比,就好比拿一个在青春期的人的长个儿速度与一个成年人比,完全没有可比性。我们应该跟同类比,与我们最接近的就是东亚的一些国家和地区。我们总是说现在我们的经济增速是9%,但实际上韩国在1960年代、1970年代、1980年代也是9%。而且在环境资源方面,有些国家比我们要恶劣得多。所以看过去30年的数据,中国除了规模超大之外,就经济增长态势而言,没有什么特别的。

第二,就经济增长的直接原因而言,中国也没有什么太特殊的。我们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高投入、高储蓄,这些跟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情况都差不多,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除此之外还有开放、出口等等,粗看也是类似的,与其他国家相比并没有开先例。关于中国经济现在所处的发展阶段,有一个很粗的参照就是承办奥运会的时间,中国是2008年,韩国是1988年,日本是1964年,大致与各自经济发展水平相吻合。中国现在的平均发展水平也就相当于日本的1960年代、韩国的1980年代的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人均GDP的情况都很类似,甚至于现在中国人的感觉都可能和1960年代日本人、1980年代韩国人的感觉类似。

我之所以不局限于谈中国,是因为我很认同美国著名政治学家Seymour Martin Lipset 说过的一句话“Those who only know one country know no country”。意思是只懂得一个国家的人,他实际上什么国家都不懂。只有越过自己的国家,才能知道什么是规律,什么不是规律。

虽然中国经济增长的表面情况和东亚其他国家并无太大不同,但在深层次上还是有区别的。

首先,发展的起始点不同,特别是制度环境不一样。中国经济发展的起始点应该是1978年,当时还是计划经济,不允许私有制,意识形态很强,封闭程度非常高。在这样的环境下,发展经济要克服很多包括意识形态、体制上的障碍,而东亚其他国家并没有这样的障碍。直到今天,中国国有制经济的比例,也远远超过韩国1980年代、日本1970年代时的水平。因此历史是不一样的,它对后来的发展路径有很大影响。

其次,中国人口是其他东亚国家人口总数的3倍,经济体的规模远远大于其他国家,

导致经济增长的含义和影响也不一样。

再次,中国的政治、军事独立自主。直到上个季度,日本一直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其政治、军事并不完全独立,一直附庸于在美国之下。清醒地认识我们与别人的共同点和异同点是很重要的。在分析经济增长情况的时候,要分析出什么是真正的共同规律,什么是真正的特殊情况。

中国经济增长前景与经济增长模式调整

如果用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GDP来代表发展阶段,当一国人均GDP超过中等收入、世界平均水平之后,其经济增长速度必然要下降,这是基本的经济规律。未来10年内,中国人均GDP肯定会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真正进入中等收入国家(现在是低中等收入)。这对于人民生活而言是好消息,但同时,中国经济增速一定会下来,不可能再保持此前的速度。

经济增长到一定程度后会放缓,自然就引发了一个问题——经济增长模式的调整和改变。这个问题我们从1990年代就开始讨论,但在当时还没有那么紧迫,因为中国的发展阶段还没有到非要调要改的时候。但现在或很快这个问题就应该提到议事日程了。我并不认同中国经济增长马上就要不行了,马上就要下来了的观点。经济增速下降会有一个渐进过程。所以我们也不能算出哪一天就要转变增长方式,而在这之前就不用转

对于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变和发展前景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维度考虑。

一是时间维度。15年前,甚至10年前、5年前,平均来讲,调整经济增长模式的时机还没有成熟。未来10年,随着经济增长速度将放缓,我们将面临调整的挑战。

二是空间维度。中国太大了。有人说,中国既有像纽约那样发达的地方,也有像非洲那样落后的地方。不用走远了,从北京城里往外开车30分钟就可以看到很穷的地方。因为这种空间上的巨大差异,我们无法用单一的经济增长转型规律来衡量。有些地方还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需要大量投入,把路修好,把水弄干净;而另外一些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地方,情况却完全不同。从空间维度看,中国不同于除了少数大国之外的多数国家。

三是市场维度。一些西方经济学家总在强调全球平衡、再平衡的问题,对此我很怀疑。实际上,全球“不平衡”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必然。中国、印度、俄罗斯都在1990年代和21世纪加入到全球的经济活动中,全球可流动的资本和参与全球经济活动的劳动力陡增,一定会产生所谓的“不平衡”现象。即使金融危机过去以后,这种现象照样会存在,这是无法改变的一个基本事实。

四是政策和体制的维度。这次金融危机对中国有两大影响。一个影响是让中国的相对地位有所提高。例如我们的银行排到了全球前列,中国经济在全球的比重上升。这些显象指标都很好。另一个影响表现为那些潜伏在“水面”以下的事情,比如金融危机之后呈现出的政府干预增加、国进民退、社会矛盾加剧等。这些倒退外国人看不清楚,可我们国内的人可以看得更清楚。长远来讲,这对于中国不是好事。

如今是信息时代,信息很多。但是信息多反而难判断了。比如有好多新闻报道说自然灾害、上访、不安定因素等增多了。但我没法判断到底是真的多了还是少了,因为与过去不具可比性。过去没有互联网,出现灾害我们也不知道,过去的GDP也没有现在高。但是有一个指标还是说明一些问题。有调查数据说现在大学毕业生找工作,第一选择为公务员的超过60%。过去显然没有这么高。而且这是用脚投票,可信度很高。这个指标说明了一些问题。首先人是理性的,做公务员一定好处很多,不然为什么那么多人都想做呢?而且政府公务员的现金收入并不高,这就意味着政府部门的其他收入和权力的东西太多了。根据经济学家的观点,政府是从事再分配的,并不直接创造价值,甚至有可能是寻租的。通过年轻人的职业选择可以看到一个国家的未来走向。这个指标说明了一些这次金融危机对中国深层次的影响。

我的结论主要有两点:第一,中国经济增长并没有超出一般经济规律之处,但是,

深层次的原因有所不同,其中尤其要强调的是我们和其他国家的制度起点不一样。第二,未来10年中国面临的挑战很大,但这几年金融危机对于我们未来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多深层次的负面影响。为了应对危机,我们采取了一些必要的措施。但是如果把短期措施认为是长期的解决方式,把个别案例认做是一般规律,那就错误了。

中国经济增长三十年:经济奇迹的解释与展望(宏观专题)

中国经济增长三十年:经济奇迹的解释与展望 郭金兴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天津,300071 内容摘要:本文将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至于更长远的历史背景下,试图说明改革开放以来快速的经济增长是对二百年前欧洲奇迹的回应。中国经济奇迹可以从经济发展战略引发的制度变迁、要素投入数量和质量的增加以及充分利用后发优势所形成的技术进步来解释。决定中国奇迹发生的主要因素仍将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发挥重要作用,而且,由于行政管理体制带来的国家治理能力的增强与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中国经济在未来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 关键词:经济增长、历史大分流、中国奇迹、可持续增长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作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中国经济取得的巨大成就令全球瞩目,因为它不仅改变了全球五分之一人口的生活方式,使之生活水平得到显著的提高,并且随着日益深入的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中国经济问题更多的成为世界经济问题,中国的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和主要的经济转轨国家,中国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模式可以为其它国家和地区提供广泛的借鉴,并为经济理论的发展提供丰富的经验事实,因此中国的经济增长吸引了国内外学者广泛的研究兴趣。由于研究视角与理论方法的不同,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些基本问题,常常存在着很多争论,并在争论中取得了一些共识,从而增进了我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认识,推动了相关理论的发展。 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论述了中国经济增长奇迹中一些基本问题,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更长远的历史视角下考察中国的经济增长,试图说明当前中国经济奇迹般的增长实际上应当视为19世纪中西方历史大分流中出现的“欧洲奇迹”的回应;第二部分是对中国奇迹的解释,从经济发展战略、要素投入与技术进步等方面说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原因;第三部分围绕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与未来发展趋势,分析中国奇迹是否能够继续。经济增长的持续性与经济增长方式有关,但是本文的研究表明,经济增长模式是由要素禀赋的比例决定。由于我国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要素禀赋比例,因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具有不同的含义。

全面分析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及策略

2016-2017-1《形势与政策》作业 学院:地理与生物信息学院 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姓名:吴楷文 课程号:B0900171C 学号:B16090312 任课老师:张娟 2016年12 月18日

全面分析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及策略 近年来,在世界经济发展和政治格局变化的新时代,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新时期,中国已跃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所以,中国的经济发展的因素及策略值得世界探究,也值得我们当代大学生去深入思考和探索。本文主要从经济增长的因素及策略两个方面研究。 经济增长是经济学理论最重要的研究对象。解决经济增长问题,实现富国裕民,是许多经济学家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目标。本段从经济增长理论的综合分析中发现要素投入与经济增长的规律,通过这些规律来研究中国经济的增长事实,分析影响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因素,寻找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有效路径。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对中国经济增长进行因素分析,力图以严密的逻辑、丰富的材料、科学的分析,来发现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为推动中国经济长期增长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历史观为指导,以经济增长理论为分析线索,运用数学分析、计量分析和统计分析方法,合理吸取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分析、探讨和研究要素投入与中国经济增长的问题。本段研究认为,要素投入的增加固然可带来经济增长,但生产要素资源是有限的,单纯依靠要素投入很难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要素投入、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都是影响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重要因素;要素投入增加和综合生产率提高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直接原因,制度是影响要素投入效率、技术进步的原因,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直接原因之原因。这个结论对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经济现实是经济增长理论赖以产生的基础,从丰富的中国经济增长现实中提炼出有规律 性的经济事实是中国经济研究的重要工作,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中国50年来的经济增长现实,从中得出要素投入的增加、要素效率提高、技术进步、改革开放等制度创新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中国经济的增长事实是要素投入、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共同作用的结果,是真实可靠的增长,从中得出未来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路径和增长趋势,并提出需要强化的五个方面政策选择(要提高教育水平、重视人力资本积累,扩大资本积累、优化融资机制,调整优化结构、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增加科研投入、推进知识创新和技术进步,推进制度创新、建立有效率的制度),以推进要素的效率化和综合生产率的不断提离,推动未来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摘

改革开放以前新中国经济增长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34卷 第4期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7月Vol.34 No.4 JOURNA L OF HENAN N ORMA L UNIVERSIT Y J ul.2007 改革开放以前新中国经济增长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郭根山,刘玉萍 (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管理科学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摘 要:改革开放前的30年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光辉成就的历史时期,为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但问题在于,在高速经济增长的前提下,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幅度赶不上经济增长的幅度,人民生活质量没有得到与经济增长同比例的提高,中国依然没有脱离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行列,经济社会二元结构特征明显,同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是缩小而是拉大,同时,由于经济领域与政治领域的“左”倾相互影响,出现了像“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这样的冒进错误,甚至导致了“文化大革命”那样的全局性错误,使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社会公众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前30年进行客观公正的判断,因为公众总是直观地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和之后的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对比,而无需去考察这些问题产生的历史原因。而历史研究者和党史理论工作者则必须力求再现历史的原貌,从当时国际国内、经济政治的诸多因素中捕捉这些问题的因果关系,从而得出一个更加接近历史事实的判断,对这些问题作出历史的说明和合理的评价。 关键词:经济增长;高积累;问题;理论分析;评价 中图分类号:D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2359(2007)0420196204 作者简介:郭根山(1963-),河南洛阳人,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管理科学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中共党史研究。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30年里,中国经济保持了持续的高速增长。统计资料表明,1953-1978年间经济高速增长,按可比价格计算的社会总产值、工农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的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7.9%、8.2%和6.0%。这不仅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即使与经济发展较快的韩国、中国台湾相比也不算低。国内生产总值(GDP)从1952年的679亿元增加到1978年的3624.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GDP 从1952年的342亿元增加到1978年的1018.4亿元,第二产业GDP从1952年的141.8亿元增加到1978年的1745.2亿元,第三产业GDP从1952年的194.3亿元增加到1978年的860.5亿元[1](P3,4),增幅分别达到471.1%、170.1%、1525.2%和399.3%。 研究了这一时期中国工业化进程之后,美国研究中国经济史的大多数学者指出,虽然中国的经济增长并不稳定,出现周期性的经济衰退,但中国总是能从衰退中恢复过来,重新进入新的增长阶段。在1952-1974年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经济的年平均增长率约在6%。在如此长的时间内取得这样高的增长率的国家是不多的。尽管存在着许多缺陷,但中国的战略和体制使中国脱离了落后的农业社会,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发展到工业化的中等阶段,出现了重大的工业和技术变革。1949年,这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以异常贫穷、落后为特征,到20世纪70年代末,这个国家已为人民提供了充足的粮食、衣服和住房,医疗卫生有了保障,人人有工作,并显示出改善的巨大能量[2](P10)。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中国共产党探索工业化道路的历史经验研究”(2006BDJ005)、 “毛泽东发展生产力思想与实践研究”(05BDJ014) 收稿日期:2007204211 ? 6 9 1 ?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张宇 《人民日报》(2015年12月15日10 版)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表现出了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等重要特点。推动“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充分考虑这些特点、趋势和要求,按照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总要求进行战略谋划,不断开拓发展的新境界。 增长速度的变化 目前,中国经济进入了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长速度的变化,既反映了经济增长的客观趋势,又体现了我国宏观调控目标新的取向。 从经济运行的客观趋势看,世界经济增长持续乏力,国际市场需求持续疲软,我国投资和消费需求增长放缓,产能过剩问题突出。随着资源生态环境约束加大、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高投入、高消耗、偏重数量扩张的高增长难以为继。从宏观调控的目标取向看,在新常态下,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宏观调控的目标要适应这种转变,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使中国经济大船能行稳致远。中国经济体量不断增大,现在增长7%左右的经济增量已相当可观,聚集的动能是过去两位数的增长都达不到的,仍然是位于世界前列的、富有前景的增长。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为此,2016年至2020年经济年均增长必须保持6.5%以上,这样才能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实现这一目标是有充分条件的。我国目前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 重要的是,我们必须着力实现有质量、有效益、没水分、可持续的增长,着力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中实现经济增长。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条件下,要采取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调控政策,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努力实现中高速增长的目标。 经济结构的优化 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来,我国经济结构优化趋势加快。需求结构方面,消费需求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益重要,特别是2013年后消费贡献率增幅明显,由2013年的50%增长到2015年上半年的60%。同时,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消费,网上购物、定制消费等方式广泛发展,服务消费、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时尚消费、品质消费、农村消费等领域的消费升级逐步展开,新的商业机会不断涌现。 产业结构方面,2015年上半年,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49.5%。2011—2014年,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分别为13.2%和11.7%,快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7和1.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 城乡结构方面,城镇化进程持续推进,2014年城镇化率达到54.77%,每年新增城镇人口近2000万人。区域结构方面,中西部地区表现出强劲的发展潜力,重庆、贵州经济增速领跑其他省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为引领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实施,不断拓展着区域发展新空间。 经济结构优化,是我国经济发展达到一定阶段的必然成果。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多年形成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和结构性矛盾尚未根本改变,产能过剩化解,经济结构优化升级需要一定的时间。在“十三五”期间,必须持之以恒地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

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分析报告

计量经济学及软件应用课程小论文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分析 小组成员学号 雨 呵呵 庞晓雅 晓锐 指导教师:西超

目录 1.背景 (4) 2.模型的建立 (5) 2.1理论模型的确定 (5) 2.2建立初始模型——OLS (9) 2.2.1使用OLS法进行参数估计 (9) 2.2.2对初始模型进行检验 (9) 2.3建立修正模型——WLS (18) 2.3.1使用WLS法进行参数估计 (18) 2.3.2对修正模型进行检验 (19) 3.模型经济意义分析与检测 (23) 3.1模型的经济意义分析——结构分析 (23) 3.2利用模型进行预测 (23) 3.2.1被解释变量Y的点预测 (23) 4.结论 (26) 4.1主要结论 (26) 4.2政策建议 (26) 5.参考文献 (27)

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三年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经济增长速度更是举世瞩目。本文根据计量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和Eviews软件相关知识,采用时间序列数据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1980-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截止到2009年)三十年间中国经济增长因素进行研究,分析了物质资本、劳动力、消费对国生产总值(GDP)的影响,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寻求这些变量与国生产总值的数量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对模型进行检验,最终得出结论。 关键词:劳动力、投资、消费、经济增长、最小二乘法。

1 背景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生产商品和劳务能力的扩大。在实际核算中,常以一国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来表示,即以国民生产总值(GDP)和国生产总值的的增长来计算。 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以社会财富的增长为中心,指出生产劳动是财富增长的源泉。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知识、人力资本、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从古典增长理论到新增长理论,都重视物质资本和劳动的贡献。物质资本是指经济系统运行中实际投入的资本数量.然而,由于资本服务流量难以测度,在这里我们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来衡量物质资本。中国拥有十三亿人口,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因此本文用总就业人数(万人)来衡量劳动力。居民消费需求也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经济增长问题既受各国政府和居民的关注,也是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在1978—2008年的31年中,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率高达9.6%,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居民收入水平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的消费需求的数量和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国目前仍然面临消费需求不足问题。 本文将以中国经济增长作为研究对象,选择时间序列数据的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将中国国生产总值与和其相关的经济变量联系起来,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我国中国经济增长变动趋势,以及重要的影响因素,并根据所得的结论提出相关的建议与意见。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进行数据的分析将得到更加具有说服力和更加具体的指标,可以更好的帮助我们进行预测与决策。因此,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计量经济学研究是有意义同时也是很必要的。

中国经济增长趋势研究及当前遇到的问题与挑战

中国经济增长趋势研究及当前遇到的问题与挑战 一、未来中国经济增长趋势研究 我国政府进行经济进展的决心是坚定的,是不可摆荡的。正是在党中心的正确领导下,我国人民克服了诸多的困难,进行了历史性的改革开放。日前,结合国内外环境的分析,笔者认为中国未来经济增长趋势主要有如下几点:首先,经济增速会放缓。这一特点是由于现实环境引起的,在改革开放最初的20年内,支持经济进展的一大因素便是我国丰富的矿产资源等不可再生资源,而随着这些不可再生资源在巨大的市场需求下不断被消耗,使得这样的“动力”在逐渐衰竭也是在情理之中的。其次,中国经济会持续增长的态势是不会改变的。由于国家政府不再一味的追求“纯GDP”,而是转向了“绿色GDP”等新兴概念。而相关绿色、低碳产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是不可估量的,并且随着相关科学技术的不断支持,以劳动力密集型为主的公司正在逐渐转型,以流水线代替工人的科技密集型公司正在逐渐崛起,正逐渐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中坚力量。最后,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全球化”趋势将会不断增强。这是由于全球经济化引起的。随着全球经济“一超多强”的局面逐渐形成,全球经济已经不是由一个国家或是一个组织所能够主导的了。新型经济体,例如金砖四国、欧盟、东盟等都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发挥着极其强大的影响力,而我国前领导人曾经有过这样的论断“中国的进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进展离不开中国”,正是对当今中国经济进展的现状的精准猜测。 二、中国当前经济进展碰到的问题与挑战 (一)劳动力过剩 按照最新的人口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人口共计13.68亿,其中农村人口占到了53%,而适龄劳动力人口占到了总人口比重的45%。尽管我国公司众多,但是仍然不能够消化如此的劳动力。也正因此,造成了当前劳动力过剩的局面。其中最突出的地区便是珠三角以及西部等地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珠三角一直是劳动力密集型的代名词,其中尤以深圳、珠海为代表,而随着公司的不断升级转型,现代科技逐渐取代了大量的人工劳动,流水线形式的工序为公司节省了大量的劳动力;而西部地区虽然人口少,但是由于经济尚未完全开发,大量的劳动力找不到市场,形成了尖锐而又深刻的矛盾。

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影响中国经济增长因素的实证分析 学院:经济学院 专业:金融 教学号:21140731 姓名:王月

影响中国经济增长因素的实证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经济增长速度更是举世瞩目,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本文根据计量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Eviews软件相关知识,采用时间序列数据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1985年-2015年三十多年间中国经济增长因素进行研究,分析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固定资产投资、公共预算支出、进出口总额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影响,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寻求这些变量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数量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对模型进行检验,最终得出结论。 关键词:CPI、GDP、投资、预算支出、进出口、经济增长 一、研究的目的要求 (一)经济增长理论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生产商品和劳务能力的扩大。在实际核算中,常以一国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来表示,即以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来计算。经济增长是经济学研究的永恒主题。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以社会财富的增长为中心,指出生产劳动是财富增长的源泉。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知识、人力资本、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二)影响因素的分析 在曼昆中级宏观经济学第七版中指出,国民收入核算把GDP分为四大类支出: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净出口(NX)。用Y代表GDP有,Y=C+I+G+NX。

从公式可知,GDP主要受这四方面影响,因此本文用公共预算支出衡量一部分政府购买,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衡量投资。居民消费需求也是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经济增长问题既受各国政府和居民的关注也是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率高达9.6%,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居民收入水平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的消费需求的数量和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国目前仍然面临消费需求不足问题。因此,研究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对我国消费需求对济增长的影响程度进行实证分析,可以更好的理解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所以,选取了CPI物价指数来进行进一步分析。同时随着对外经济加强,进出口贸易已成为中国经济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进出口额也是值得分析的因素。 二、模型设定与参数设计 (一)数据的收集 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模型时间序列表

全面分析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及应对策略

全面分析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及应对策略 总的说来30 年来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中国经济得到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具体说主要是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持续提高。市场化程度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经济增长是大起大落还是平稳增长。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极低,各种商品和服务产品的价格形成几乎完全由政府管制,市场因素在经济生活中受到极端压抑,计划体制的管制力量远远大于市场力量,外在的政府干预因素经常冲击正常的经济周期,导致经济多次大起大落。近年来,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推进,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对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就是导致经济增长? 其次是宏观调控的完善,适宜的宏观经济政策的支撑,也就是1998 年年中以来扩大 内需的政策,其政策手段是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6 年来的实践证明这种政策转向是成功的,理论分析上也站得住脚。扩大内需的政策能使新一轮经济周期呈现出新特征,还在于这项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该项政策组合持续达6 年之久。2004 年积极财政政策逐渐淡出,转向中性的财政政策,这种转变是很必要和及时的,避免了严重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的出现,确保经济稳定增长。政策需要一定的稳定性、连续性,否则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增长,这方面有个很好 的反面案例,就是日本20 世纪90 年代的财政政策。 90 年代初日本泡沫经济崩溃以后,为了刺激经济,日本政府积极推行扩张性财政政策,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受到政策缺乏连续性的影响。 然而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于哪里?国民生产总值等于消费、投资与净出口之和2008 年中国消费和投资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分别为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

经济研究导刊 ECONOMIC RESEARCH GUIDE 总第102期2010年第28期Serial No.102 No.28,2010一、中国现行经济发展模式问题所在 (一)中国经济当前最突出的结构矛盾是消费不足、投资偏大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消费增长一直慢于GDP 增长,无论是从历史比较来看还是从国际比较来看,中国需求结构已经严重失衡。2008年中国消费率降到48.6%,比2000年下降13.7个百分点; 投资率上升到43.5%,比2000年上升8.2个百分点。2007年全球平均消费率为78%,比中国2008年数据高出29.4个百分点;全球平均投资率为22%,比中国2008年数据低21.5个百分点。按照2008年价格计算,2009年中国消费率约为48.9%,比2008年上升0.3个百分点;投资率为47.4%, 上升3.9个百分点。消费与投资比例失调的状况进一步恶化。消费不足、投资偏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1.消费与投资结构不合理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障碍因素,因为消费需求作为最终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保证。随着经济总量扩张、基础设施完善,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边际效益逐渐降低,拉动作用逐渐减弱,这时,只有扩大内需,提高居民消费率,才能保证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2.投资与消费的长期失衡孕育着经济运行的巨大风险。首先,消费率过低,投资率过高容易造成产能过剩,产品供过于求的矛盾突出,进而引起企业效益滑坡、失业增加。其次,消费率过低,投资率过高,往往造成内需不足,为给过剩的生产能力和产品寻找出路,企业只能到海外市场寻求外需,从而导致出口压力进一步增大,以及由此引起的贸易摩擦增多、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强的外部风险加剧。最后,投资率过 高,最终消费率过低,尤其是居民消费率过低,不但使得投资行为偏离其目标,即投资创造财富,最终为了消费,而且终将使投资因缺乏最终消费的强力支撑而难以为继,进而造成经济的大起大落,不利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二)资源短缺和粗放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增长主要瓶颈中国是个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虽然资源总量位居世界第三位,但是人均资源占有量却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中淡水资源人均占有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 伴随着中国人口的增长,这个比率会越来越低。能源也相当贫乏,石油人均存储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1%,天然气的人均存储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3%,煤炭人均存储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5.4%。并且产量赶不上消耗量,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矿产资源也是相当缺乏,铁矿石存储量严重不足过于依赖进口,就连有着较大优势的稀土也因为保护不善造成过量出口,存储不足。 长期以来,中国过于追求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数量,政府在对官员的绩效考核上也是以GDP 的增长为主要考核指标,虽然这使得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但中国却成为了世界上煤炭、钢铁、铁矿石、铜、水泥消耗量最大的国家,石油消耗量也位居世界第二。也就是说中国过去的增长方式是建立在高耗能的基础上,在效率方面体现出来的是低效率,中国工业产品的单位产量综合能耗比较高。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中国火电供电能耗约高22.1%,吨可比能耗约高9.8%,每吨电解铝电耗约高7%, 每吨水泥能耗约高43%。高能耗,必将形成高成本,高成本也必将提高产品价格如此恶性循环造成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下降。 (三)中国产业结构存在三大比重不合理、产业技术水平偏低 收稿日期:2010-05-29 作者简介:王华玲(1969-),女,湖南湘潭人,中级会计师,主管会计,从事宏观经济理论与应用研究;蔡少优(1964-),男,福建莆田人,副校长,税网特聘专家,国家税务总局师资库名师成员,中国注册会计师,国注册税务师,教授,福建省优秀青年教师,从事财税理论与应用研究。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 王华玲1,蔡少优2 (1.伊犁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新疆伊宁835000;2.福建省税务干部学院,福建莆田351100) 摘要:合理的经济增长方式是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从中国经济当前突出的结构矛盾、经济发展的瓶 颈及产业结构问题等方面入手分析了中国现行经济发展模式的问题所在,同时阐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合理转变对国民经济持续、 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对策及建议。关键词:经济增长;问题;对策;建议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 (2010)28-0001-03 1— —

中国经济增长呈现新特点

中国经济增长呈现新特点 2018年01月04日 07:34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手机看新闻] [字号大中小] [打印本稿] 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 展阶段。可以说,推动高质量发展,不仅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更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那么,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中国经济呈现出哪些新特点? 推动高质量发展又将带来哪些新要求?这些问题值得 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 眼下,中国经济开始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运行开始显现新特点,我们不妨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来分析。

首先来看需求。市场需求对供给的要求发生了重大变化。从消费方面看,人民群众基本生活需求满足后,市场购买活动开始摆脱主要重视数量和价格的特征,开始越来越重视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品牌、信誉度、安全、环保等指标。个性化、多元化的消费特点日益突出。从投资方面看,我国城镇化已经度过粗放数量扩张的补课阶段,开始进入以人为中心,科学规划、全面发展、系统提高的新时期。由此带动的投资活动预计将进入总体平稳的状态。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则进入以水平提升为主线的发展时期,重点是提高质量、优化结构,提升在供应链和产业分工中的位置。由此带动的投资活动,预计也将比较平稳。综合分析,投资增长也将呈现总体平稳的特点。从外部环境看,世界经济总体处于生物信息技术革命与下一次技术革命之间的发展平台期,出现高度繁荣的可能性较小。我国出口增速预计总体将保持温和增长,且不排除出现较大波动的可能。综合看,社会总需求将由主要关注数量的快速扩张,转为温和增长。 再看供给。经过长期数量快速扩张,我国物质技术基础已经达到较大规模,多种产品生产能力位居世界前列,对社会总需求的数量保障能力显著提高。供求关系已经从总体供不应求和普遍短缺,转为总体供大于求和相对过剩。供给对需求的不适应,已经从数量保障能力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本文以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四大指标为依据,综合 论证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基本特点,揭示了中国现时经济结构不合理、就业不充分、经济增长粗放的突出问题,系统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基本对策,包括投资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政策、外资外贸政策等。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一)经济增长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但是在高增长中也存在一定的周期波动。近几年来,中国经济的周期波动已呈振幅缩小、基本稳定的特点。1998~2003年中国经济增长率的谷底值与峰值在7.1%~9.1%之间,相差2个百分点;而在此之前,最低谷底值与最高峰值在3.8%~15.2%之间,相差11.4个百分点。这说明目前中国经济增长已不存在所谓“过热或过冷”的问题。按中国要在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在未来十几年内中国将保持年均7%的经济高增长速度。中国现时与未来的经济高增长是有持续动力支持的。这种动力支持主要源于五个方面:一是中国现在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水平低。2003年中国GDP只有11.7万亿元人民币(按汇率折算约合1.4万亿美元),只相当于日本经济总量的1/4,故中国有经济高增长的巨大潜力。二是中国劳动力供给充足,仅农村富余劳动力现在就有1~2亿人,尚且中国劳动力的工资水平低,隐藏着巨大的消费需求。三是中国资本或资金供给充足。到2003年底,中国居民储蓄存款高达10.4万亿元人民币,居民外币存款为800多亿美元,两者合计占GDP的比例已超过100%。此外,中国利用外资和现有外汇储备的规模也很大。四是中国非常重视利用和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人才,并努力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从而可以依靠先进技术和人才,支撑现代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改造。五是中国现在具有经济型政府的特点,政府行政手段在配置资源方面发挥一定的重要作用。这种行政手段对资源的配置在很大程度上具有高效率。当然,目前中国经济增长也存在粗放型、质量不高、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突出问题。所以,注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确立以人为本的协调发展观,是推进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物价稳定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长期受到通胀的困扰,尤其是在1988~1989年和1993~1995年中国的通胀曾达到严重的程度,年消费价格指数(CPI)分别为18.8%、18%、14.7%、24.1%和17.1%。但是近年来,中国又出现了通缩的迹象。1998~2002年中国的消费价 格指数分别为-0.8%、-1.4%、0.4%、0.7%和-0.8%,其中有三年出现了轻度的通缩。2003年中国消费价格指数又上升到1.2%,特别是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分别上涨了4.8%和2.3%,这说明现在中国已走出了通缩的阴影,并呈现出通胀的苗头。总之,近几年来中国的物价是基本稳定的。未来中国也不会担心通缩的问题,但中国对通胀却一直非常敏感。主要原因:一是中国在20世纪80~90年代曾遭受过通胀的打击,并且在客观上存在一定的引发通胀的内在因素,特别是受粮食、石油等资源的制约以及受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的影响。二是中国在调控货币供给量方面存在缺陷,特别是受地方政府“倒逼机制”的影响,使中央银行很难有效控制住货币供给量。例如,2003年中国货币发行量(M0)为2468亿元人民币,增长率为14.3%,超计划发行率为64.5%,创建国以来最高发行率;贷款新增加3万亿元人民币,比2002年增发放贷款1.1万亿元人民币,增长率高达58%,是多年来发放贷款最多、最猛的一年,从而不可避免地拉动了物价全面上涨。之所以出现这种

中国经济增长特征分析与发展战略探究(一)

中国经济增长特征分析与发展战略探究(一)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这在我国甚至世界历史上都极为罕见。在经济学界,这种现象被称为“中国之谜”〔1〕。通过对中国经济增长特点了解,进一步用索洛(Solow)模型来解析中国经济增长的原因,寻找到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措施,为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出谋划策。中国当前的经济增长与过去的二十多年相比,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市场经济的建立以及与全球经济的联系逐渐紧密等。关键词:中国;经济增长;Solow模型;战略 一、中国经济增长的特征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我们不难发现我国的经济增长呈现出以下的特点。 (一)无论从经济总量还是从经济的增速上看,我国的经济在经历一个快速的发展过程 从经济总量上看,我国的经济总量从原来的一位数到两位数,仅仅用了几年的时间,这不能不说明我国的经济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2003年我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达到11.67万亿元人民币,人均GDP首次突破了1000亿美元大关,这又无可争辩地说明我国的经济已经步入了“快车道〔〕。其次,我国的经济也在以平均每年8%的增长速度 向前发展,这个速度持续的时间之长让许多经济学家都感到迷惑。(二)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完善,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制度

体制逐步建立 首先,政府经济建设理念的逐步成熟,我国企业的市场准入门槛越来越低,这无疑会极大地促进我国企业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部门也在进一步地放松对这些企业的管制,由原来的“指挥者”转变成为“裁判者”;其次,我国的法律体制正在逐步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正在稳步推进,各项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正在制定,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会极大地受到法律的保护,各个企业也将会在法律的规制下公平地进行竞争,这将会使市场要素的使用更加有效,市场要素的流转更加快速,市场要素的配置更加合理。 (三)中国经济增长的支撑体——企业群体、产业结构和布局以及地区布局已经形成 首先,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企业群体已经形成了以国有企业为主体,多种所有制企业共同发展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战略格局,非国有企业、特别是不断进入中国的海外投资和民营企业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一股主要力量,它们也给中国的经济体系中注入了新鲜血液;其次,中国产业结构和布局也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地完备。如今,中国的企业已经不再是单纯地依靠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已经完全摆脱了以前的“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错误思想。如今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企业正在中国的经济增长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电子信息产业、房地产业和汽车产业已成为我国的经济增长的主要助推器;再次,从区域经济的发展来看,我国的经济产业带正在逐步的形成,以珠江

中国经济增长因素实证分析

中国经济增长因素实证分析 姓名:胡旭学号:20126701 班级:国贸五班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经济增长速度更是举世瞩目。本文采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具体分析了物质资本,劳动力,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建立计量模型,寻求这些变量与中国国民产出的数量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对模型进行检验。 【关键字】资本,劳动力,经济增长,实证分析 1引言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生产商品和劳务能力的扩大。在实际核算中,常以一国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来表示,既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来计算。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以社会财富增长为中心,指出生产劳动是财富增长的源泉。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知识,人力资本,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从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到新增长理论,都重视物质资本和劳动的贡献。物质资本是指经济系统运行中实际投入的资本数量,然而,由于资本服务流量难以测度,在我们这里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来衡量物质资本。中国拥有十三亿人口,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因此本文用总就业人数(万人)来衡量劳动力。

2.研究方法 2.1数据 表1.1 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模型时间序列表 资料来源: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2.2模型建立 为了具体分析各要素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大小,我们可以用国内生产总值Y作为对经济发展的衡量,代表经济发展;用总就业人员数X1衡量劳动力;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X2衡量资本投入。中国经济增长除了受劳动力、资本投入影响外,还可能受其他一些变量及随机因素的影响,我们把它统一归并到随机变Ui中,根据Y与X1、X2的表1.1数据,作Y于X1、X2之间的散点图,如图1,采用的模型如下:Y= ?0+?1X1+?2x2+Ui 其中Y代表国内生产总

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doc

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我国的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与活力,这里我想就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几个特点和内在主要支撑,谈一些看法。 一、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特点 第一点,充分挖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的巨大制度潜力。中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它有若干质的规定性,这个制度是有潜力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结合,这种新的体制模式,加强了国家干预经济活动的能力,能使经济与政策的发展轨道不至于偏离太远。应该说,在探索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结合是具有巨大制度潜力的,而且正在释放过程中,并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第二点,努力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市场广阔和作为后发国家三大优势。一是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队伍庞大且成本较低,这是很大的优势。二是拥有广阔的市场,相当多的国外企业到中国大陆投资,就是因为看中了中国大陆的市场。三是后发优势。随着信息革命和生物技术革命的到来,无论是老的工业化国家,还是新的工业化国家,都处于同一个起点上,作为新兴工业化国家,我们正在发挥并利用这种后发优势。 第三点,中国经济的发展也带有计划性的某些特征。十一五期间,我国的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巨大进展,当前我们党和国家也制定了十二五规划,这就是一个计划性的经济发展的优势。,还有我国的三步走战略等都为我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和目标。 第四点,在更大范围内推进有中国特色的“五位一体”建设,即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经济建设重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治建设重在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化建设重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建设重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建设重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五位一体”的建设,基本宗旨是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中国自己的贡献。 二、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中的“四轮推动” 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四大支撑力量。 (一)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 工业化是中国实现现代化最重要的支点。它不仅表现为工业在国民收入和就业结构中比重的上升过程,而且更重要的,是现代文明渗透到经济社会领域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主要依靠的动力是工业化。目前,中国现在处于工业化中期,并且加速发展,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工业生产国。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拒绝复制前工业化国家“危机转嫁”等传统模式,使中国的工业化必须探索新路。这里所说的“新路”有两层含义:一是要有别于“传统的”工业化模式,真正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二是要有别于当今世界别国的工业化,真正走出一条“中国特色”道路,即是“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可概括为下列“五个结合”: 第一,提高科技含量与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紧密结合。中国推进新型工业化,着力把工业化建立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重在提高技术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第二,发展城市工业与发展乡镇工业紧密结合。中国有600多个大中小城市,这是中国工业的重要增长地。近年来,中国乡镇工业的技术、装备水平迅速升级,从广东、山东、江苏、浙江等新兴工业化地区的发展来看,新式武装的乡镇工业已成为中国工业化的一支重要生力军。 第三,推进工业化进程(特别是重化工业发展)与资源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紧密结合。传统工业化在增长方面的所谓“辉煌”,是以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生态的破坏为代价的。

浅谈中国经济增长的原因

研究生课程论文 (2014 - 2015 学年第1学期)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浅谈中国经济增长的原因 摘要:本文从经济和人文角度分析中国经济增长的原因。本文认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原因有:第一,政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第二,城镇化进程加快,成为经济增长的支撑点;第三,中国地大物博,经济建设以极大消耗资源和破环环境为代价;第四,改革开放,廉价的劳动力和巨大的市场吸引大量外资;第五,中国人有这传统的勤劳优秀品质,也有封建社会的那种忍性,没有西方人那么强烈的反抗和冒险精神。本文最后提出了解决中国经济发展问题的根本方法在教育。关键词:中国经济;经济政策;人文原因;能源消耗;教育 1 中国经济概述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率一直保持在7%以上,甚至有几年超过了10%。很多国内外人士都对此感到吃惊。从1979 至2010 年[1],中国GDP 年平均增长率接近10% ,人均GDP 由改革开放前不到300 美元增加到当前的3500 美元左右,一跃成为当今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作为13 亿人口的大国,中国不但摆脱贫困,实现了经济腾飞,而且在持续30 年的高速增长之后,中国经济仍然保持近百分之十的年均增长速率,这一巨大变化被国内外一些学者称为“中国奇迹”或“中国经济增长之谜”。2014年[2],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发展改革稳定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牢把握发展大势,全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创新宏观调控,奋力激发市场活力,努力培育创新动力,国民经济在新常态下保持平稳运行,呈现出增长平稳、结构优化、质量提升、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63646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4%。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7.4%,二季度增长7.5%,三季度增长7.3%,四季度增长7.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8332亿元,比上年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271392亿元,增长7.3%;第三产业增加值306739亿元,增长8.1%。从环比看,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

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前景评述

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前景评述 摘要:我国目前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以及适合我国现阶段国情的经济政策的不断制定和更新,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都得到了快速的提升,经济上的高速发展令我国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但是由于改革开放是件浩大的工程,所以肯定会存在一定的缺陷,特别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代这一系列问题开始逐渐显现,如宏观调控力度不够,环与境资源问题,就业问题,收入贫富差距以及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等。 关键词: 宏观政策,资源与环境,就业,东中西部发展不平衡 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的异常迅速,这点从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就能看出来。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间,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体育事业等有了长足的进步,虽然与西方发达国家仍有一定的差距,但从目前的形势来看这种差距正在逐步的缩小,甚至在某些方面中国们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例如在2014年的世界计算机运行速度比赛中,由研制的天河二号系统,以峰值计算速度每秒亿亿次、持续计算速度每秒亿亿次双精度浮点运算的优异性能位居榜首,一举成为全球最快超级计算机等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又如中国占全世界现有耕地面积的7%左右,但却养活了占世界21%的人口,这不能说不是一个奇迹,它是由中国人用智慧创造的奇迹。近年来,随着以袁隆平教授为主科学家对农业的研究不断深入,更高产的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新品种也陆续问世了,这不仅解决了中国的粮食短缺的问题,同时对世界的粮食安全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保障作用。再比如中国的航天事业也是一项让每一个中国人引以为豪的事情,虽然比西方发达国家玩了几十年,但中国科学家用自己智慧和汗水不断地突破一个有一个难关,特别是中国的长征系列火箭和神州系列飞船更是领先世界水平,其中长征系列火箭大发射成功率达到90%以上,2008年‘神七’发射实施了首次空间出舱活动,2011年‘神八’发射实施了与此前发射的“”目标飞行器进行了空间。以上数据无不在展示着中国这只沉睡的东方大象已经醒了过来,并且正在以稳健而有力 的步伐前进着。中国人创造的奇迹也在向世人宣布,中国人并不笨相反中国人民充满了活力,充满了了创造力。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会实现,中国梦必将成为现实,因为我们相信别人能做的我们一定也能做,别人不能做的我们也能做,这就是中国人的自信源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