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有哪些国家留下“后遗症”(例如被占领等)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有哪些国家留下“后遗症”(例如被占领等)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有哪些国家留下“后遗症”(例如被占领等)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有哪些国家留下“后遗症”(例如被占领等)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有哪些国家留下“后遗症”(例如被占领等)?悬赏分:0 - 提问时间2006-5-25 21:47

提问者:桃之——妖妖 - 试用期一级其他回答共 2 条

第一次世界大战

当硝烟散尽,昔日战场而今仅供凭吊之即。我们以后人的眼光可以为发生在1914-----1918年的那场战争设想诸多的理由。一批批的历史学家和历史著作在在努力的告诉我们,在19世纪末的欧洲,国际环境是多么的严酷。两大武装集团对峙下的和平,掩盖的是汹涌的怒火和近似疯狂的备战。持久和平已然不可救药,欧洲成了一个大火药桶,等待的不过是一个火星而已。潘多拉的魔盒已经打开了,人们在灾难面前所需要的只不过是等待。

然而如果你作为一个普通人生活在上个世纪初的西欧,体会更多的应该是周边生活的显著改善。持续增长的实际工资是生产进步和海外殖民带来的红利。在法国人们成群的涌入电影院,每年举行的环法自行车大赛总是吸引成千上万的观众。而在德国,工人们的生活得到不同程度的保障,在退休以后已经可以领取一分稳定的养老金。在大不列颠,阳光沙滩也已不在是贵族们的专利了。20世纪初,大多数西方人都是规规矩矩的基督教徒,他们相信彼此之间的理性,而对于这个世界的未来充满了乐观和希望。而这一切在1914年的夏天发生了巨变。成千上万的不同民族、不同国籍的青年在一个地域空前广阔的战场上嘶杀。

在这个诞生了诸如莎士比亚、歌德、伏尔泰等伟大的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者的土地上,人们一时间忘记了文明,抛弃了理性,有的只是无限膨胀的仇恨。战争改变了欧洲也改变了世界。在战火夹缝中诞生的十月革命,其影响甚至超过了一战本身,它为整个西方世界在长时间内拉响了红色警戒。

一节列强纷争

1资本主义强国矛盾的激化

当刚刚进入19世纪的时候,不可一世的科西嘉怪物拿破仑,败倒在欧洲列强的连手之下,沦为“圣赫勒拿岛之囚”。在此之后,虽然欧洲的列强诸如英、法、俄、奥、普,各有野心但却能相互牵制,竟然使得风起云涌、战乱频仍的欧洲达成一种微妙的均势。直到19世纪的下半叶,静极思动才偶有波澜。先是意大利和德国统一的战争,后是70年代英国、俄国在近东相争不下,一时阴云密布、剑拔弩张,幸好在后来召开的“柏林会议”上有惊无险“和平”顺利过关。

几十年国际环境的相对平静,并不意味着世界发展的停滞不前。相反,平静之下孕育着巨变,这在70年代以后越发明显。

如果说法拉第对电磁感应原理的发现,使得“电”作为一种能源大规模利用成为可能。那么接下来成功试制的

白炽灯,使这种可能成为了现实,电能的需要一发不可收。这种新能源注定要在产业领域引起一场新的革命。而这次革命的后果一方面固然极大的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修改了欧洲强国经济实力的座次表。德国这个欧洲国家中的后起之秀,在这次角逐中异军突起一跃成为了榜首,“德国制造”在世界范围内与日见颓态的大英帝国的产品展开激烈竞争。

而这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德国在欧洲大陆腹地的戏剧性崛起,给早就习惯了“均

势”的欧洲政治家们出了一个大难题。如何对待这个统一之后的德国,成了自德国统一以来对各国政治智慧的考验。这个难题似乎直到20世纪中期才得到一个今天看来似乎圆满的解决,不过为此已经有太多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欧洲也永远的失去了维利亚时代在世界的风采了。我们一直把“铁血”看作俾斯麦的标志,这是有失公正的。他所设计的德国,是一个“克制”而温和的国家。俾斯麦很清楚自己国家的险恶环境,在欧洲被若干大国包围着。一旦战争爆发,两线作战一直是这位精明宰相的心病。为此他运用高明的外交手腕,把几乎水火不容的几个国家囊括到他所设计的大陆体系中。然而这个体系的脆弱性正如他开始成功的原因一样,过分的依赖他的缔造者,堪称国际关系大师的俾斯麦。这也就注定了这个联盟是一柄双刃剑。而不幸的是在1890年以后,它更多的是伤害德国自身。

当我们试图在风云变换、盘根错节的国际关系体系中找出一条线索。用它来对那场人类的浩劫的缘起有一个清晰的思路的话,那么两大颉颃的集团——同盟国和协约国的出现,无疑是我们所需要的线索。

三国同盟的建立,是俾斯麦纵横捭阖的结果。他最开始的初衷是编制一张大网,网住一门心思想要复仇的法国。俾斯麦先是搞了一个包括奥地利和沙皇俄国的三皇同盟,不过他很快发现自己同俄罗斯的利益难以调和,神合固然是不可能的了,甚至连维持貌合也是不容易的。于是乎,奥地利这个昔日普鲁士打击的对象,现在到成了德国结盟的首选。1879年两个国家缔结了更为巩固的关系。后来加入的意大利,在一开始就存有某些投机色彩。法国在殖民地问题上让意大利失去的不仅仅是面子,而法国人对天主教根深蒂固的好感,让已经和教廷关系很僵的意大利政府感觉很不自在。于是,拉起德国这面大旗吓唬一下法国,成为当时意大利政治领袖们的最佳选择。而早已察觉如此的俾斯麦,顺势也把意大利揽到怀里。1882年,欧洲大陆上正式出现了三国同盟。

而随后的俾斯麦去职,在近代德国历史上,应当可以看作

一个颇具有象征意义的事件。此后柏林逐渐结束了他在政策上“节制”的俾斯麦时代,而代之的是雄心万丈,但却底气不足的“威廉二世时代”。取代俾斯麦的威廉二世当时年仅29岁的。这位年轻的统治者和他同时代大多数青年人一样,对国家的发展有一种急切的焦躁。他做王子的时候就时常想没有他的领导,是德国之所以没发展更好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不禁让我们想起他父亲对他的一个评价“他(威廉二世)有过高估计自己的倾向”。也许这种冲动对于一个普通的青年来说并没有什么,不过现在有这个想法的却是欧洲大陆第一强国的君主,这就足以构成一部悲剧的主元素了。怀着“外交无神秘“的他到处插手,但却并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他也许是想在英和俄国两个国家间搞平衡以显示自己的重要,但结果却是在欧陆上演了,化敌为友和化友为敌的180度大旋转。如果不计效果的话,他对欧洲政局的颠覆其程度不亚于俾斯麦。上台伊始,便结束了和俄国签订《再保险条约》这也给两国皇室的传统友谊一个致命的打击。在经过努力以后大失所望的俄国人开始怀疑这个英国公主的儿子是不是要改变德国外交的航向。事实上这次俄国人真的是搞错了,威廉对待英国的感情固然是复杂,不过嫉妒要大于敬仰,因为这个岛国阻挡了他梦想成为世界级帝国君主的道路。不过当时的俄国人却不这么想,或者是不敢这么想,他们决定另想办法了。这个时候在一边一直苦苦等待的法国终于有了机会。几十年如一日的”法郎“外交,在俄国接出了丰硕的果实。沙皇虽然是勉强的,但确实是选择了与法国接近。事实上在当时沙皇在欧洲空前孤立,除了巴黎以外,已经没有更好的选择了。虽然在不久前即使在俄罗斯境内打口哨吹出马赛曲的调子也是要被流放的,而那正是法国的国歌。1891年法国等来了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时刻,俄国同她签订了政治同盟,结束了法国这个国家长期孤立的状态。两年后,法

俄关系发展为军事同盟。法俄军事同盟的成立,预示着俾斯麦在未来战争中两线作战的梦魇,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可能了。虽然在德国高傲的军官团眼中,俄国军队不堪一击,然而俄国毕竟是一个大国,准确的说是一个人多、地广的巨无霸国家。而在现代国家机器的组织下,这两个因素本身便具有了杀伤力。在接下来的两次大战中,俄国的表现也正是这样的。

与此同时,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国也不得不面对现实,虽然是痛苦的。她放弃了坚持以久的“光荣孤立”政策。这时的英国远没有半个世纪前的那种雄距天下、独善其身的气度和实力了,反而日益陷

入孤家寡人的境地,虽然列强在欧洲各自矛盾,但在海外却一致的与英国有间隙。然而德国的威廉二世并没有抓住英国最初对他的好感,反而在大陆联盟和世界政策上游移不定,这就不仅丧失了俄国的友谊,也最终失去了英国的好感。而德国扩建海军的计划和在中东的野心,使英国对德国的态度在失去好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成为敌意。

应该说英国与法国和俄国的接触并非天做之合,更大的是一种两害相权。在非洲,英国和法国的军队险些走火。而在整个19世纪后半段,任何一个严肃的政治家,都不会把“鲸鱼”同“北极熊”的和解看成是一种值得考虑的问题。然而事情就是如此不可思议,英法在非洲问题的解决为进一步接触埋下了伏笔,而被战争失败和国内革命搞的焦头烂额的俄国也同英国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在进入到20世纪的最初几年里,这三个国家完成了彼此的协调。

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的出现,说明了自维也纳和会以来的欧洲均势时代已正式经寿终正寝,一个新的结盟时代降临了。表面上,这种变化似乎也是走向一种平衡,而实际上国际和平是在走一段危险的钢丝,一个不小心就可能堕入深渊。这也就似的1905到1913年的国际关系

“每一次危机都种下猜疑和怨恨的种子,使的战争逾发可能。”很有那么一点惊心动魄的味道。

在北非爆发了两个摩洛哥危机,每次都表现出德国统治者的大胆敢为,而谋划不足的特点。德国每次都是旨在威胁和打击法国,而得到英国和俄国支持的法国已不在是以前的羔羊了。两次危机中尽管德国一再兵戎相向、杀机必露,第二次危机中德国海军直接示威,然而这都被法国顶了回去,这在俾斯麦时代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在第二次摩洛哥危机中英国表现出与德国不惜一战的态度,这促使德国上下对英国的恼怒达到了极点。德皇在接受英国媒体采访时候所说的“大多数德国人都反对英国人。”在这时看来已经不是信口开河而是略显保守了。而英国也不在把德国仅仅当成是假想敌,而是真正的敌人来认真对付。1906年英国和法国之间的军事人员已经开始研究对德作战的合作可能。

发生在巴尔干的两次冲突,使本就紧张的局势更为恶化,也使得早以躁动不安的巴尔干火药桶名副其实。1908年奥匈帝国认为土耳其爆发的革命是一个机会,乘机吞并了波斯为亚和黑塞哥为那。这就引起了视这两地为己土的塞尔维亚和塞尔维亚身后的俄国的强烈不满。沙皇政府以战争相迫。但在这个问题上柏林和维也纳表现出了高度的一致性。德国向俄国递交了一分态度极其强硬的声明表示对奥匈的支持,同日奥匈帝国部分军

队进入“紧急状态”最终俄国退缩了。这个结果不仅使得塞尔维亚怒火中烧,沙皇政府也发誓不再受辱。

在1912年爆发的巴尔干战争可以看作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序曲。原有的平衡在这里被打破了。战争以反土开始,而以同盟内部的纷争作为结尾。不论哪一方都视结束这次战争的和约为一纸空文。赢家要的是更大的斩货,而失败者心里只有报仇雪耻。眼前的和平不过是一种停战,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终于成为通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后的路标。

2世界资本主义重新瓜分世界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加深了资本主义发展对世界范围内的原料和市场的依赖。而伴随着生产效率的提高和竞争压力的增大,19世纪末资本主义生产的组织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垄断组织出现了。垄断组织凭借起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在19世纪末与政府的关系日益密切,最直接的表现便是一些大的垄断资本家同时也是政府的高官。如伯明翰的工厂主约瑟夫张伯伦和德国的大银行家伯恩哈特登伯格分别出任自己所在国家的殖民大臣。垄断资本家在政治上地位的提高,自然的增加了国家为他们经济利益服务的自觉性。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欧洲强国自觉的充当着殖民扩张的开路机和殖民利益的守护神。显著改善的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一方面使得全球范围的资源和市场,在资本主义面前无所遁行;另一方面也让资本主义列强之间的缓冲地域逐渐缩小,列强间发生矛盾的可能性更大了。以往一个据点就可以垄断一国贸易的局面,而今必须要全部占领,否则不一会就被别人抢走了。殖民者努力拓土的动力很大程度上已经不是对自己兼并会获得什么的希望,而代之以对别人兼并后自己将要失去什么的恐惧。这种对“无”的恐惧使得他们草木皆兵。

在19世纪末海外领地被看作是通向强国俱乐部的入场卷,并被看作是欧洲大陆斗争局面的延续。这也就不难理解法国把殖民地的开拓和恢复国家的荣誉联系到一起,而德国在海外的拓殖有时甚至是得不偿失。

发生在19世纪后半期的经济领域的大变革,重组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排名,然而与经济息息相关的殖民地划分却依然建立在旧的秩序之下。这种局面也就意味着在列强掠夺和奴役带给广大的亚非拉美国家不平等的时候,在列强内部也存在着一个也许是更危险的不平等。而这一矛盾就作为挑战国家的一个绝好的借口。

非洲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在19世纪末成为列强角逐的主战场。到了1912年几乎96%的土地已经为白人所有,而这个数字在1875年的时候还仅仅是11%。

在埃及开通的苏伊士运河,也

同时把英国和法国在这个国家的争夺推向了一个新的局面。最终英国保持了对法国在殖民地争夺方面胜利的一贯性,最终把埃及变成了自己实际上的殖民地。虽然英国自己一再宣称是暂时性的,不过英国军队在埃及一直待到了1922年。

见情况不好的法国为了竞争起见加快了自己在非洲的殖民计划,制定了一个贯穿东西的宏大目标,这又与英国的打通南北的殖民计划相互矛盾了。1898年,两个国家的殖民军队终于在苏丹爆发了“法绍达危机”,英法两个国家险动刀兵。最后以法国的让步使得战争得到了避免,并为以后通向两国协约的道路打下了基础。

当然了,法国在非洲的争夺中并不是总是一无所获,法国在与意大利抢夺突尼斯的竞争中获得了先手,这也把意大利推到了德国那一边,殖民地的争夺已经与欧陆纷争连为一体。

在对非洲大陆的瓜分中,并非都是刀光剑影也有另一种没有硝烟的争斗。1884年到1885年召开的柏林会议就是一个明显的表现。这次会议上列强换上一副道貌岸然的面孔,确定了一系列的原则,协调了他们之间的矛盾,加速了对整个非洲的瓜分步伐。

亚洲这个曾经强大的大陆,在到了19世纪末的时候也成了被瓜分的对象。在东南亚列强建立了一系列殖民地并进行直接的统治。而对于诸如中国和奥斯曼这种老大帝国,帝国主义国家似乎更喜欢保留原来的统治者,而把自己的控制放在幕后。在中亚的争夺中,更多了几分紧张气氛,英国和俄国的矛盾在对诸如伊朗和阿富汗的较量中日见突出。1885年英国国会甚至

已经批准了一批经费作为对俄作战之用。

19世纪80年代以后德国也成为殖民瓜分中的重要一员。他不仅开始插手在非洲的角逐,而且在亚洲也表现活跃。在中国率先划分了势力范围,而且在中东提出一个野心勃勃的巴格达铁路计划。获得德皇大力支持的这个铁路计划,是可以看作是德国世界政策的一部分的,如果成功那么柏林的意志就可以在中东大大的加强了。这就引起英法的不满,围绕这个铁路的明争暗斗一直持续到1911年。

在这段时间的列强的殖民扩张中,有一点是值得注意的。德国、美国、日本他们在殖民扩张问题上更多的是以挑战者的姿态出现。如美西战争中美国从欧洲的没落贵族西班牙手里抢出来的古巴、菲律宾等地就是这个方面的绝好体现。这段时期,作为后起国家挑战老牌殖民国家的最激烈战争应该是日俄战争,不过就其影响来说,规模和时间都比日俄战争小的多的英布战争也许更大。因为前者不过是改变了列强中两个次级的局部关系,而后一次战争却推动了英国和德国的矛盾最终成为列强矛盾

的焦点。

第二节第一次世界大战

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历史上有许多人,他们个人的命运紧紧的与世界的历史结合在一起。奥匈帝国的皇储斐迪南无疑是这样的一个人。激进的塞尔维亚青年的子弹,结束的不仅是大公的生命,也是同时结束了整个19世纪的世界和平。人们对新世纪可以有很多的冀望,然而20世纪的世界伴随着这位奥匈皇族倒入血泊,也就注定了要有一个血腥的开始。

大公被刺的消息在德国引起的反应甚至要大于奥匈帝国本身。奥匈帝国年迈的老皇帝在德国得到了超过他的预期的保证。德国的支持使得奥匈帝国相信俄国不敢轻举妄动,一切将会如第一次巴尔干危机那样,德奥的团结将震慑俄国。7月23日下午6时,塞尔维亚政府收到了奥匈帝国的最后通牒,内容几乎是任何一个主权国家都不可接受的。在当时这个通牒就被人形容为“这是欧洲大战”。不过这个说法最后被证明是错误的,这次战争的范围和影响都远远的超出了欧洲。塞尔维亚接受了大部分但却对其中最关键几点进行了保留。1914年7月28日奥匈对塞尔维亚宣战。7月30日俄国总动员。随之,德国政府要求俄国在12小时之内停止总动员,并在8月1日照会法国,要求其表明立场。而法国的答复是“根据其利益”行事,随后用一个军事总动员来回答其利益所在。当晚7时德国对俄宣战,两天后对法国宣战。并在第二天越过比利时攻击法国,当天英国宣布与德国进入战争状态。在这一天钟声敲响12下的时候,欧洲主要大国(除意大利)都已经进入了战争状态。英国的外交大臣格雷对此预言般的说“全欧洲的明灯都熄灭了,我们有生之年将不会看到再次亮起来。”事实不幸言中。战争在各个交战国得到了史无前例的拥护,在某种意义上这是一场被期待以久的浩劫。这些都是多年来洋溢在各国的沙文主义倾向的最终恶果。各国内部的各种力量和派别或者实现了“神圣联合”或者拥护类似的精神。在保卫祖国的口号下,举国一致对战时政策高度支持。很多国家诸如法国、德国,战前制定的镇压反战团体的计划束之高阁。适龄应征者尤其是青年人对战争的支持惊人。在柏林成千上万的青年几乎是如节日般欢呼着参军的,而在法国入伍率达到了95%其他国家也大体如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们是坚信自己行为的正义性,为的是保卫祖国或者是自由、解放之类的神圣字眼。然而他们的中的很大一部分,将在未来的战场上失去自己年轻的生命。

当战争爆发的时候,人们普遍以为,将仍然是一场“短平快”的19世纪战争。似乎没有人会以为1914年的圣诞节会在战火纷飞中度过。不久前的

美国内战中暴露的现代战争的残酷性,并没有得到当时主要战略家们的足够重视。战争是以战前早就处心积虑的计划为蓝本开始的。德国凭借其强势的陆军,实施的是“施里芬计划”。简单的说,就是集中全力用“左”“右”两个拳头猛攻法国的软肋。而奥妙就在于“左”拳基本上就是虚晃一招,全部杀招尽在“右”拳的致命一击中。而当时法国执行的计划恰恰是用自己的短处配合了敌人之长。然而德国人并没抓住这个机会,他的“右”拳凌厉有余,而后劲不足。终于望城兴叹,被阻于马恩河。在东线,沙俄65万大军声势浩大,但却基本不堪一击。沙俄在东线的溃败不仅再次证明了其政府的腐败无能,也同时成就了兴登堡和鲁登道夫两人的将名。这两个人不仅在战争后期实际掌握了德国这架战争机器,而前者更出任战后德国总统,并在1933年把总理的宝座交给了希特勒。不过俄国军队也并不是一无是处,他行为的本身便意味着德国在战争一开始就不得不陷入两线作战的泥潭。马恩河之役后,双方又发动了被称为“向海边竞走”的一系列战役。之后西线便进入了毫无生气,而杀伤力极大的战壕战,这个僵局的打破要等到一战的尾声。机枪和铁丝网的大范围运用,使得进攻一方每次都伤亡极大而收获有限。而更为重要的是工业革命已经使战争具有总体战、全民战的味道。这就注定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不是19世纪的最后一场战争而是20世纪的第一次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个悲剧便是战略思想严重的滞后于时代的发展。

接下来的1915年,东线战场一种规律似乎已经形成,俄国可以战胜奥匈而之后被德国打败。在西线上,双方都对打破令人绝望的战壕战进行了一些努力。协约国在小亚细亚开辟了一块战场,而德国在战斗中使用了毒气。不过这些手段除了造成新的伤亡数字以外,对整个战局基本没有什么实质性影响。到了1916年,不甘寂寞的德国海军对英国的海上霸权进行了一次不成功的挑战——日德兰海战。英国皇家海军在战争中维护了他们的荣誉,而德国海军之后更多的关注除战列舰外的其它海战形式,比如潜艇战。虽然这次英德之间的大海战是世界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海战之一,但当年具有更大意义的战斗还是爆发在大陆,爆发于世仇德法之间。凡尔登注定是要流血的。一次大战被证明是空前的消耗战,而这次战役的目的却直接就是要消耗有生力,是要“耗尽法国所有有作战能力的男子”。一位士兵在日记中写道“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惊人的大屠杀,……地狱也不过如此。”整个战役中德国损失了35万人,而法国的损失数达到了40万。如

此惊人的伤亡记录,却被随之而来的索姆河战役超过,那次战役中双方损失超过110万人。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战役中英军首次使用了坦克,虽然当时作用有限,但却在下一次更残忍的大战里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战争带来的空前伤亡,使交战双方在嘶杀之余也都有了摇动橄榄枝的想法。德国和俄国秘密接触,甚至英国也有人动了和谈的念头。然而事实再次印证了“笔杆子”在“枪杆子”面前的无力。1916年德、奥连手制造的“新波兰”让和沙皇的和谈彻底无望了。之后的几次使和平一词蒙羞的举动,不过是再次证明了有时候橄榄枝可以是枪杆子的一种掩护。

战事进入1917年的时候,几件大事的接踵发生,使得几成死水的欧洲战局发生戏剧性变化。开始的时候协约国似乎岌岌可危了,后来上演大翻盘。

最开始不堪重负的是危机丛生的沙皇俄国,在那里发生了一场革命,尼古拉二世成了末代沙皇。列宁领导的新俄国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在法国,在一次无效而且无望的进攻以后,士兵普遍不满,不满很快演变成了“集体哗变”。其程度严重到如果当时德军利用这个机会,可

能战争的结局是会改写的。

不过在1917年也发生了一件让协约国安慰的事情,那就是美国对德国宣战了。美国的参战就表面原因是反对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和对其妄图威胁美国政府阴谋的恼怒,而更深层原因怕是要到美国和协约国之间更广泛的经济联系和文化理念的认同去寻找答案了。

即使是如此,在1918年5月底以前,美军对战局的直接影响几乎是理论上的。因为这个国家的军队极其有限,陆军仅仅为12.8万人。这差不多相当于一次大规模战役中参战一方的伤亡人数。

德国人也确实利用了这个空隙,1918年3月发动了一系列攻势。虽略有战果,不过也大都是回光返照罢了。这一年的中期美国的巨大实力开始由可能性变成了现实性。德国这架早就不堪重负的战车已经处在了崩溃的边缘。保加利亚、土耳其和奥匈先后结束力不从心的抵抗。这一年的11月只有德国孤军奋战了,而德国这个时候已经没有了再战的实力和意志了。兴登堡防线的溃退已经意味德国在军事方面的彻底失败。整个德国人心惶惶,人们在饥馑和恐惧中度日,革命的条件已经成熟了。驻扎在基尔港的水兵首先发动起义,成为全国革命的导火索。在这次的革命洪流中霍亨索仑王朝同罗曼诺夫和哈布斯堡王朝一道成为了一战的牺牲品。1918年11月11日11时大战结束!

从华盛顿到伦敦,从柏林到巴黎,人们尽情的欢庆这个日子的到来。的确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损伤太多了。然而战场上的停战不过是意味着有

硝烟战争的结束,另一场虽不如此剑拔弩张倒也同样激烈的较量随之在法国的凡尔赛开始了。在这次被列宁称为“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上,即使与会代表的本意并非如此,但是这个会议的结果证明他们并没有比列宁所评价的干净多少。美国总统威尔逊揣着他的十四点协议和理想与信心,希望建立欧洲和国际的新秩序。这一方面再次说明了美国这个国家自命不凡的使命感,也同时充分证明了这个国家对欧洲政治环境的陌生。而法国的总理“老虎”克理孟梭,年纪已经很大了,大到有生之年亲眼目睹了祖国两次被人蹂躏,而敌人都是德国。获得战场上没有得到的机会,彻底的打垮德国是他的最高追求。即使是自称坐在耶稣和拿破仑中间的英国首相,也已然在临来的时候向他的国民保证榨干德国人口袋里面的最后一文钱。结果呢,德国得到的与其说叫做和约,不如叫做判决书来的更贴切。她的领土被肢解而且还要付出近乎天文数字的赔款。而她的战时盟国大都是同样命运。很明显威尔逊的理想被抛弃了或者可以说永久和平的努力被背叛了。虽然与会者也表现出对和平的诉求,一个先天无力的组织——国联被建立,然而很快它便和凡尔赛体系一样在冲突和矛盾面前表现出自己的虚弱和无所作为。当时就有人看出这个处理不是和平,而是20年的休战。很不幸的是,他的“预言”奇准无比,准确的让人们感到莫名悲哀。

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严重后果

史无前例的人道主义灾难

如果说世界上还有什么比之战争带给人们的创伤更大的话,那么也一定就是战争本身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历时四年零三个月、30多个国家、15亿人口卷入,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2/3。2000多万人在战争中死亡,这不仅仅是一个空洞的数字,每个数字都曾经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昨日的伴侣、慈父转瞬间在战场上成为一具冰冷的尸体。战争过后整个欧洲都笼罩在对亲人的哀伤之中。侥幸活着回来的人们,目睹的流血和牺牲已经远远得超出了他们所能承受的范围。“这些人,他们的心智已经交给了死神”。

更有甚者,是对“人性”的无形颠覆肆虐于整个战时。德国军队对手无寸铁的比利时平民进行了屠杀。而协约国一方也义正词严的为他们的“战略轰炸”辩护,借此就可以堂而皇之的

将非作战人员囊入打击目标。

规模空前的物质损失

人类在一战中自己品尝了工业文明的所造成的苦果,而这恰恰就是科技发展的另一面。铁路网的改造和社会组织能力的提高使得战争真正具有了全民内涵。国内战场不再是一个口号和比喻?/cn>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1.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1)矛盾的根源和实质 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请问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状况如何?(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如美、德、日发展比较快,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如英、法发展相对缓慢。 请同学们看《英、德、法比较表》 项目英德法美 1870—1913年工业增长速度 1.3 4.6 1.9 8.1 1913年工业产量所占位置 3 2 4 1 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置 1 4 2 5 从表中可以看出,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在世界的地位发生剧变:英国退居第三,美国跃居第一,德国跃居世界第二、欧洲第一。由于经济实力的变化,反映在政治上要求改变原有的状况,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出现了。 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斗争的实质是争夺霸权和殖民地。后起的帝国主义强国不能容忍实力与所占殖民地不平衡的倒挂状况。由于德国直到1871年国家统一后才参与殖民地争夺,所以他们特别积极要求建立一个与其日益增长的经济实力相称的帝国(请同学念第130页德国外长皮洛夫演说的材料,说明德国争夺殖民地的要求)。新老帝国主义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尖锐起来。在世界没有瓜分完毕时,他们之间的矛盾和争夺往往通过宰割和分配新的“自由”土地而暂时得到缓和,但是,当世界已被瓜分完毕时,必然要出现重新瓜分世界领土的矛盾和斗争。 (2)欧洲列强之间的三对基本矛盾 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主要在欧洲列强之间展开,矛盾虽纷繁复杂,但是基本的矛盾有三对,即法德矛盾、俄奥矛盾和英德矛盾。 法德矛盾在普法战争后十分尖锐,法国力图复仇。收回被德国夺取的阿尔萨斯和洛林,进而吞并德国的萨尔矿区,夺回失去的原来在西欧和中欧的霸主地位。德国要继续遏制和削弱法国,不让它东山再起,为此,除了实行孤立法国的外交政策外,还积极扩军备战。法德矛盾一时成为欧洲大陆的主要矛盾。 俄奥矛盾表现在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上。(显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巴尔干半岛》图)巴尔干半岛位于欧、亚、非三洲交汇之外,战略地位显赫。该半岛长期处于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之下。19世纪末20世纪初巴尔干半岛的状况:一方面是罗马尼亚等国相继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统治,取得了独立;另一方面是欧洲列强都乘虚而入,在此扩大自己的势力。俄国和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半岛的争夺尤为激烈。巴尔干半岛的民族关系复杂,其中斯拉夫人居多数,多年来,俄国打 着大斯拉夫主义的旗号向该地区扩张;奥匈帝国是巴尔干半岛的近邻,它在德国的支持下也积极向巴尔干半岛扩张,1908年吞并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两地,而当地人民想同塞尔维亚结合起来,组成一个大的斯拉夫人的国家。。由此巴尔干半岛成为争夺霸权最敏感的地区。

一战二战试卷

1、下列为1870年和1913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所占比重的 变化表。从中可得出的结论是 A.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先后决定工业排名次序 B.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时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C.美国在一战前已经确立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 D.这种变化直接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2、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制订了“施里芬计划”,但这一计划低估了对手实力,导致速决 战破产后陷入持久战的泥潭。致使“施里芬计划”破产的具体原因有 ①德军没有及时在西线集中主力②比利时军队和法军的顽强抵抗 ③俄军在短时间内进攻东普鲁士④美国在经济上全力支持协约国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④ D.②④ 3、有学者指出:“在1914年以前,所有欧洲的大国都处在富有侵略性的民族国家主义情绪 的状态中,而且越来越趋向使用战争手段解决问题。德国政府只不过是这场普遍性的运动的引导者而已。”该学者的观点是 A. 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B. 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有明显的帝国主义特征 C. 德国不应承担战争责任因为并不是它发动了大战 D. 德国应该受到谴责因为它利用民族情绪侵略他国 4、一战爆发后,美国官员在解释美国的外交政策时说:“战争看不出任何好结果。如果协约 国战胜,结果将会是俄国统治欧洲大陆;如果德国战胜,那欧洲的未来几代之内都将是军国主义专制”。该官员实际上在强调 A.美国应加入正义的一方作战B.任何方都不可能赢得战争胜利 C.美国应该保持中立获得利益D.美国应断绝与交战双方的联系 5、第一次世界大战经历了两大军事集团相持到同盟国集团瓦解的过程。下列大事按照时序 排列正确的是 ①索姆河战役开始②中国北洋政府向同盟国宣战 ③凡尔登战役结束④《布列斯特和约》签署 A.①②④③ B.①③②④ C.②④③① D.②④①③ 6、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相关历史,按时间先后排列下列言论,正确的是 ①我们不愿消极地站在一边,而让别人分割世界。(德国皮洛夫) ②日本既已加入,我若不参加,日本对青岛势必染指掠夺。(中国段祺瑞) ③整个欧洲的灯光正在熄灭,此生不会看到它们重放光明了。(英国格雷) ④这场战争在距我们遥远的国度里唤起了一种独立意识。(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①③②④ D.③①④② 7、对“一战”中某战役的描述如下:“7时30分左右,远方地平线上突然出现了十几个运动着的‘黑点’……它们渐渐接近了,德军士兵们依稀听到了一种奇怪的轰鸣声,其间还隐约夹杂着钢铁的撞击声……德军士兵在这突如其来的‘钢铁怪物’面前,其抵抗意志顷刻间就彻底崩溃了。”该战役 A. 宣告了德军“速战速决”战略的失败 B. 是大战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战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课堂训练题(附答案)

2020年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8课课堂训练题 一.选择题.(16分) 1.在历史叙述中,有的是对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有的是对历史事件的评述。下列属于历史评述的是() A.德军和法军在凡尔登交战B.意大利参加协约国集团作战 C.英国首先使用新式武器坦克D.凡尔登战役具有转折性意义 2.观察1913年英、德、美、法的实力对比表,分析表格所反映的史实导致的直接后果是() A.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 B.轴心国集团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C.美、德取代英、法掌握了世界霸权 D.美英矛盾成为帝国主义的主要矛盾 3.第一次世界大战使30多个国家和15亿人口卷进了战争,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线是() A.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B.凡尔登战役 C.萨拉热窝事件D.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4.有史学家认为,一战爆发的最重要的背景因素有四个:经济上的竞争、殖民地的争夺、相冲突的联盟体系和势不两立的民族愿望。其中一战前对殖民地的争夺最激烈的国家是() 5.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其实质是() A.奥匈帝国的皇储夫妇被打死B.德奥借机发动战争 C.塞尔维亚民族解放斗争高涨D.英法制止俄国扩张 6.19世纪末,德国声称:我们过去把土地让给一个邻国,把海上让给另一个邻国的时期已经一去不复返……我们也要为自己要求在日光下的地盘。为与邻国争夺“曝光下的地盘”,德国缔造的军事集团是() A.三国协约B.法兰西同盟C.三国同盟D.反法西斯同盟 7.2018年很不平静:才见“朝核问题初显缓和曙光”,又担忧“美英法又向叙利亚发动精准打击”。人们担心突发事件会威胁世界和平,因为历史上有“一把枪挑起一场战争”的先例。这“一把抢”挑起的战争是:() A.第一次世界大战 B.美国南北战争 C.第二次世界大战 D.抗美援朝战争 8.1916年11月,罗曼罗兰在《战时日记》中写道:“欧洲正在奔向奴役和毁灭。两年以来,它一直疯狂地沿着这条灾难的道路越走越远。”此时,一场被后人称为“绞肉机”的战役渐近尾声,这场战役发生在() A.凡尔登 B.凡尔赛 C.萨拉热窝 D.慕尼黑 9.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意大利加入同盟国集团;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意大利加入到协约国集团一方作战。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意大利反复无常,不讲信誉 B.协约国方面进行的是正义的战争 C.协约国集团一开始就稳操胜券 D.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一切以利益为前提 10.一名德国士兵在留给父母的信中写道:“凡尔登,令人胆战的单词。无数怀抱希望的年轻人就在这里牺牲——他们的尸首腐烂在战壕、乱葬岗、墓地……”历史上称凡尔登战役为“绞肉机”,主要是用以形容() A.战争武器的先进性B.作战范围的广泛性 C.战争过程的残酷性D.战争进展的快速性 11.2010年11月11号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92周年纪念日,人们将这一天称为“休战日”。

美国参战的原因

从美国参加一战的原因看当今各国国际关系的发展变化学院:社会学院专业:历史(师范)学号:1003401027 姓名:费艳红 【摘要】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美国最初奉行中立政策,随着战争继续,美国开始与协约国结盟,对德国作战。美国参加一战是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通过探讨美国参加一战的一系列原因,进一步探索美国参战的原因与当今国际关系变化的相同之处,从而在复杂的国际交往中找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美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原因国际关系 一.美国参加一战 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两大军事集团之间拉开帷幕。根据美国传统的“孤立主义”政策,威尔逊总统在战争爆发时发布中立宣言;8月19日,他再次号召美国人在“思想和行动”上都保持中立。威尔逊总统极力远离欧洲大战的呼吁得到了美国民众的普遍赞成。 但是,随着局势的变化,美国政府一反常态,1917年4月,美国参众两院分别通过了对德宣战的决定。随后,美国军队在潘兴将军的率领下踏上了欧洲战场。 二.探讨美国参战的原因 在探讨美国参加一战的原因时,学者们众说纷纭,有“安全威胁说”、“潜艇战恢复说”、“死亡商人说”、“维护均势说”、“国家利益说”等。①有的学者如阿伦·米利特则强调“美国之所以介入一战 ,不仅是由于经济上切身的利益。而且是出于支持‘民主’(法国和大不列颠) 反对‘独裁’(德国)的炽热的义务感”。②对于威尔逊总统来说,美国的目标则追逐着理想主义目标:不仅维护自由与国际法的原则,而且要在战后运用美国的实力来确保建立在国际法基础上的持久和平。我认为: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德国作战是一系列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待机参战是美国威尔逊政府的即定方针。 美国迫切要求向外扩张,寻求新的国外市场,按实力重新划分世界势力范围,决定了美国在这场决定世界霸权谁属的争夺中决不能再袖手旁观,它必将以战胜国的身份夺取世界政治影响的主导权并谋求霸权。威尔逊想借大战为美国谋求更大的经济利益,认为“美国应该准备为它的资源、它的能力、它的生产力和它的分配手段为它自己和人类服务”。③ (二)大战后期美国加入协约国作战, 打败德国集团有其必然性。 一方面,佩治在分析美国参战的直接导因时认为:“美国参战是意外两个事件促成的。”一个原因是1917年俄国发生了“二月革命”撤出大战,使协约国失去了一支重要抗德力量;再一个原因就是“齐默尔曼电报事件”。④德国煽动墨西哥政府收复失地,向美国开战激起了美国人的参战情绪。 另一方面,英国、法国在战争中的削弱和德国暴露出来的狂妄野心以及德国强大的军事实力,使美国人认为德国是比英、法更危险的竞争劲敌,美德矛盾更趋尖锐。因此,对美国来 ①王晓德:《美国对伍德罗?威尔逊外交的研究》[J] 第9-15页世界史研究动态 1992(2) ②[美]阿伦?米利特:《美国军事史》[M] 第332页科学出版社 1983 ③邓蜀生:《伍德罗?威尔逊》[M] 第121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2 ④王铁崖:《1914- 1918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 近代部分》[M] 第90页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2.

第一次世界大战重点知识

第一部分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 1918)的原因 1.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 2.列强的三大矛盾(法德矛盾,英德矛盾,俄奥匈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协约国,同盟国)它们的对峙导致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3.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4.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5.导火线(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1914. 6.促使两大军事集团主要成员国相继宣战,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二、思考: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1.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2.可能条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3.现实条件: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它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影响 1、导致世界格局变化:西欧相对衰落和美日崛起 西欧的相对衰落体现在: ①经济受重创:曾经领先世界的西欧,生产水平远远低于战前,相对衰落,中心地位受挑战; ②精神遭打击:人们失去了战前的乐观主义,充满了幻灭感和危机感; ③英法等国受到重创。 美日的崛起: ①美国:战后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和资本输出国;国际金融中心从伦敦转向纽约 ②日本:经济得到长足发展,由债务国变债权国 2、战争引起革命与独立的浪潮 参战国的革命与独立: ①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②欧洲政治版图发生剧变:一战摧毁了四个帝国—德俄奥匈奥斯曼,诞生了一批独立国家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独立运动高涨: 原因:列强战争,促进民族觉醒;这些国家资本主义得到发展,掀起民族解放运动新高潮 3、战争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 ①一战成为一系列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飞机进入实用阶段、汽车取代马车、缺乏原料

2014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一战后到二战前的东西方世界

2014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一战后到二战前的东西方世界一战后到二战前的东西方世界(1917-1939年) 此阶段的历史相当重要,历来是高考命题的重点。此阶段又可以分为三个历史时期:(1)1917-1923:两块内容:一块是以十月革命为中心的世界性革命高潮(三小块:俄国,欧美,东方)一块是帝国主义战后瓜分世界的分赃体系:凡尔塞-华盛顿体系的确立。(2)1923-1929年:一块是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块是帝国主义“相对稳定局面”的形成和隐含的尖锐矛盾。(3)1929-1939年:一是大危机沉重打击下帝国主义阵营分化成民主阵营和法西斯阵营;二是苏联的建设和斯大林体制;三是法西斯的疯狂扩张和大战的酝酿。总的来说是三条基本线索:一是帝国主义由一战后的动荡调整到形成暂时稳定局面,再到大危机后走向新的动荡爆发新的世界大战。核心是帝国主义彼此间深刻而又复杂的矛盾;一是俄国经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后经过曲折巩固政权,恢复经济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一是东方的革命运动进入新时期,到三十年代和反法西斯结合起来。理解这一阶段的关键在于明确此阶段是在一战和十月革命影响下的20年。 1、理解十月革命发生在俄国的历史原因(经济、政治、阶级、政党、大战、演习)十月革命的经过(两个过渡: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由和平设想过渡到暴力夺权。集中体现在四月提纲中。)熟练掌握二月革命后俄国的复杂形势。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2、如何理解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3、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苏联的建立、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斯大林体制的政治经济特点和评价)。 4、、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含义,内容(宰割战败国;重分殖民地;协调大国利益和矛盾;策划反俄;建立国联)。如何评价该体系(反动性为主;但注意其三个积极意义?)通过分析该体系隐含的复杂矛盾理解其必不能持久的必然性。 5、掌握凡尔赛和约和九国公约,四国条约,五国公约的内容和作用。理清英,法,美,日之间的关系。 6、大危机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7、大危机下美德不同选择的历史原因。(经济,政治,思想,历史传统,外交,个人因素。) 8、理解罗斯福新政的实质、特点,正确评价罗斯福新政。(经济意义,政治意义,理论意义。) 9、日本法西斯和德国法西斯上台的不同点。 10、三十年代后期世界形势的特点。各主要政治力量的活动和影响。 11、慕尼黑阴谋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12、理解绥靖政策的历史背景,表现,影响。 13、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原因和过程。同盟建立后采取的重大军事行动。大战后期召开的会议的内容。

第一次世界大战习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习题 1.下表是根据《大国的兴衰》改编的《各强国工业生产排名变化表》,从中可得出的结论是 B.第二次工业革命导致欧洲强国走向衰弱 C.美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大受益国 D.工业革命进程中各国发展不均衡 2.1871年俾斯麦对当时欧洲关系作过比喻,说欧洲大陆像挤乘在同一辆马车里的旅客,面面相觑又满怀狐疑地相互戒备着,如有人将手摸向口袋里的手枪,其邻座则已做好先扣动扳机的准备。造成这一状况的最主要原因是 A.法德地位的变化改变了欧洲格局 B.英国放弃均衡政策插手欧洲事务 C.美国积极向欧洲扩展自己的势力 D.欧洲国家担心俾斯麦挑起世界大战 3.霍布斯鲍姆在《帝国的年代》中说:“1905年之后,国际危机通常越来越诉诸战争威胁来解决。”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背景是 A.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和发展 B.英法操纵国际联盟激化矛盾 C.欧洲集体安全体系开始破产 D.美国加强对欧洲事务的干涉 4.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展开激烈斗争,主要围绕 A.争夺霸权和殖民地 B.建立两大军事集团 C.维持欧洲大陆均势 D.争夺巴尔干地区 5.德国“施里芬计划”的主要战略计划是:先在西线集中主要兵力,短期内打败法国,然后再将主力东调,打垮俄国,迅速结束战争。这个计划的最大缺陷是 A.速战速决B.两线作战 C.对自己估计过高,对对手估计过低D.与德国国情不符 6.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使德国在西线“速决战”破产的战役是 A.俄军夏季攻势 B.马恩河战役 C.凡尔登战役 D.索姆河战役 7.凡尔登战役是大战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战,这主要是因为①德军兵力、士气开始衰落②法国军队站稳了脚跟③德国歼灭法军主力、迫使法国投降的计划宣告失败④是大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8.毛元佑著《世纪初的列强混战》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敌军在火炮的数量上占强大优势,发射了数百万发炮弹,敌机机群完全控制了天空,当代不可战胜的战斗武器坦克的出现!这一切,使作为德军核心力量的步兵受到极大的震动,军队对长官的信任和对胜利的信心发生了动摇。”这描述的战役最有可能是 A.凡尔登战役 B.马恩河战役 C.索姆河战役 D.库尔斯克战役 9.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德海军间最大的一次海战被称为“大炮巨舰的高峰”,爆发的地点是 A.马恩河 B.索姆河 C.凡尔登 D.日德兰 10.下列关于美国正式参加一战原因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援助英法协约国集团 B.维护世界和平 C.争夺世界霸权 D.遏制俄国二月革命的影响 11.对德国“无限制的潜艇战”认识有误的是①针对的目标是所有船只②只针对前往协约国港口的一切船只③“无限制的潜艇战”的实行加速了美国的参战④“无限制的潜艇战”在当时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德国的状况 A.① B.②③ C.①④ D.④ 12.1917年4月,美国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德宣战;1918年3月,苏俄同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帝国主义战争。对上述两件大事的正确分析是 ①协约国阵营发生了重大变化②协约国集团的力量并未因俄国退出而削弱③实质上都起到了加速战争结束的作用④美国和苏俄都维护了自己的利益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3.一战后期促使同盟国集团迅速崩溃的主要因素是①“施里芬计划”过低估计了对手的实力②美国参战增强了协约国的实力③《布列斯特和约》签订使德军放松警惕④协约国军队对德展开强大攻势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③ 14.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有①经济实力上,德奥集团处于劣势②同盟国集团在军事战略上存在失误③国际力量对比不利于同盟国④同盟国资源的短缺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5.一个西方史学家在论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说:“由于导致战争的外交活动是秘密进行的,最初没有人确知哪些国家是有罪的。”这种观点 A.不正确,它忽视了这场战争的原因是帝国主义掠夺的结果,双方都有责任、有罪 B.不正确,它认为两大军事集团发动战争都是无罪的、正义的 C.正确,这场战争确实没有人知道战争的责任在谁 D.正确,这场战争是秘密外交的结果 16.下列有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一场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 B.是非正义性的战争 C.具有民族解放斗争的性质 D.是帝国主义列强争夺殖民地的非正义的战争 17.下列关于1918年苏俄同德国签订的《布列斯特和约》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是摆脱帝国主义战争的需要B.《布列斯特和约》使俄国退出了一战 C.对俄国来说,需要时间巩固政权D.德国利用《布列斯特和约》取得战争优势 18.在一场灾难过后,几位学者对欧洲前途发出这样的感叹。学者甲说“我们这个时代的现实:欧洲之没落。”学者乙说“欧洲已进入了艰困的时代。”学者丙说“我们欧洲的命运只能这样。”从材料中推断,这些学者担忧的是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教案1

第7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课程标准】: 简述“同盟国”“协约国”的成员国,了解欧洲两大军事对抗集团形成的严重后果。讲述萨拉热窝事件的主要过程,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 【教学目标】: 【教材分析】: 课文介绍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后起的帝国主义列强(美、德)与老牌的帝国主义列强(英、法)争霸世界的矛盾日益尖锐,形成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侵略集团并疯狂地扩军备战,最终导致大战爆发。这场帝国主义战争规模空前,给各国人民造成了深重灾难,还埋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祸根。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世界近代历史上影响深远。 【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保持着旺盛的求知欲望,理解抽象的历史与社会问题心力与智力相对初一年级学生有了提高;辨证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有所提高,在电影电视以及其他媒体已经了

解一战的情况,九年级学生尤其是男孩子对战争历史比较感兴趣,能够比较容易地进入本课程,对于概念化与系统知识的认识比七年级学生也大有提高。 【设计思路】: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初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大事。本课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因后果的发展为线索展开,首先从2013年11月11日的一则纪念“一战”的新闻报道开始,引导学生追根溯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原因,接着讲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最后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带给人类的影响。以此为主线,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并引导学生正确分析“一战”的原因和评价第一次世界大战带给人类的影响是上好本课的关键。教师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借助多媒体课件,采用动态图示法、谈话法、讨论法等手段,动静结合,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教学重点】: 1、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教学难点】: 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2、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分析和评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首先我们观看一段2013年11月11日的新闻视频。 刚才我们观看了今年11月11日世界各国纪念一战95周年的新闻视频。世界各国都在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说明一战是重大的,是世界范围的。那么一战是怎样发生的?给世界历史造成了什么影响?今天,我们就乘坐时光列车回到95年前那个炮火纷飞的年代,去重温那段历史,去寻找我们的答案。 展示: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和本课的结构图。 学习新课: 1、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 展示:第二次科技革命成果和影响。 美国参议院漫画说明什么问题?垄断组织干预和控制国家政治,积极对外侵略扩张。 2、帝国主义国家争霸世界的矛盾十分尖锐: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美、德)要求重新分割世界,与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英、法)激烈展开了世界霸权的争夺。

一战二战起因及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8月- 1918年11月)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战争。 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Triple Alliance)和协约国(Entente)之间的战斗。德国、奥匈帝国(Austria-Hungary)和意大利是同盟国,英国、法国、俄罗斯和塞尔维亚是协约国。在1914年至1918年期间,很多在亚洲、欧洲和美洲的国家都加入了协约国。战场主要在欧洲。值得注意的是意大利虽是同盟国,但是后来却加入到了协约国与同盟国作战。 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大约有65,000,000人参战,10,000,000左右的人失去了生命,20,000,000左右的人受伤。 战争缘起: (1)“英德矛盾,英德在重分世界问题上的矛盾,是20世纪初期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矛盾,这是导致一战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18世纪70年代以来英德关系的演变过程表明,英德冲突对于一战爆发所起的作用虽然不是唯一重要的,但不能低估。海军竞争和协约国的形成与发展是英德矛盾的两个主要表现形式,二者互相关联,互相影响,终于成为导致一战爆发的主要因素。 (2)“法德矛盾,从实际情况考察,“英德矛盾主要说”并不全面。英国把德国作为主要对手,而德国没有从国策方面把英国作为主要敌人,只是在具体政策和海军竞赛上把英国作为主要对手,因此,两国之间的矛盾构不成主要矛盾。德国最大的敌人是法国,无论从欧陆的霸权地位或德国的发展来看都是如此。 (3)“俄德矛盾,“英德矛盾主要说”是完全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一战前英德之间在殖民地问题上并没有不可调和的矛盾,也不存在严重的冲突,俄德矛盾远比英德矛盾尖锐、突出。如果说一战是由于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引起的,那么显然俄德矛盾是更直接的原因。

一战和二战的练习题(对比)

一战和二战的练习题 1、材料:使德国陷入受奴役地位达一代之久,降低数百万生灵之生活水平 以及剥夺其整个国家,整个民族之幸福,是一项令人深恶痛绝的政策——即使这种政策事实上可行,即使借此能养肥我们自己….如果法国和意大利准备利用它们暂时的战胜国权利去毁掉已经战败投降的德国和奥匈帝国并以此来结束这场欧洲内战的话,它们自身同样会走向毁灭,因为战胜国和战败国被背后的精神和经济纽带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密不可分……通过把赔款支付额定在德国的支付能力之内,我们可以恢复德国的希望和进取心,可以避免合约条款不可能完成而导致的永久性摩擦以及不正常的压力……. ——据(英)凯恩斯《合约的经济后果》(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在德国赔款问题上凯恩斯的主张与凡尔赛和约规定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凯恩斯提出主张的主要原因。 2、下列材料摘自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一卷》阅读材料回答问 题。 材料一:丘吉尔在本卷中探求了二战的起源,他为本卷定下的主题是:“英语民族如何由于他们的不明智、麻痹大意和好心肠而听任恶人重新武装。” 材料二:西班牙内战期间,丘吉尔说:“即使德国继续支持叛军一方,苏联以金钱供给政府一方,我们仍然要采取中立态度。”“我确信,严格遵守中立…..是目前唯一正确和安全的办法” (1)材料中的“中立”是不是英国的“好心肠”?他对英国来说是不是“安全的”办法?分别说明理由。 (2)丘吉尔的回忆录是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史料,使用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3、材料一:经历腥风血雨,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落下帷幕,然而即将来临的世界时什么样子,甲同学说:战争已经永久结束了,真正持久的和平已经来临,你们看各国不正在为争取和平而努力吗? 材料二:下面是巴黎和会上四个国家的代表所说的话(虚拟): “我有的是钱,你们都得听我的。” “节前给我可以,想当老大你还嫩了点!” “应该把那条腿也打断,叫他永远也爬不起来!” “等老子伤好了再跟你们算账!” 材料三:华盛顿会议为太平洋两岸两个大国的下一场战争埋下了第一批火种。——列宁 (1)如果你站在甲同学的立场上请用史实说明。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战前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存在哪些矛盾? (3)材料三列宁所作的判断是否正确?为什么? 4、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人们对如何避免战争、维护世界和平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撇开经济进步而单纯依靠军事力量换来的和平是短暂的,并且也是徒劳的。——保罗.肯尼迪《联合国的过去和未来》 结合一战后和二战后西欧的相关史实,写一篇历史短文,谈谈你对材料所述主张的认识。 要求:注意明确,观点合理;史实准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合乎逻辑。

部编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 复习卷(含答案)

部编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复习卷(含答案) 一、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辨析论述题 1.阅读村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苏联模式)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起来,建设规模太大的重工业企业,尤其是国防工业企业,苏联仅用12年时间红完成了资本主又国家花了50年到100年时完成的工业化任务,凭借本国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打败了法西斯徳国……由此,有苏联学者认为计划经济体制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不容否定。 ——摘编自华师大点《中国历史》 (1)请写出“苏联模式”形成的标志。 (2)你同意材料的观点吗?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 (2)答案一判断:同意。理由: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短短的时间内就使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并凭借本国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打败了法西斯德国,维护了俄罗斯民族的独立和尊严。由此可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功不可没,不容否定。 答案二判断:不同意。理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虽然在当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固有的弊端也日益暴露出来,如党政不分、农轻重比例失调、生产力受阻等,并且这些弊端在这种体制内愈发变得不可调和,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解析】 【详解】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标志着“苏联模式”形成。 (2)此题答案不唯一,若是同意可围绕斯大林模式的成就及积极意义进行分析,若是不同意可围绕斯大林模式的消极影响进行分析即可。如可以判断同意。理由是: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短短的时间内就使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并凭借本国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打败了法西斯德国,维护了俄罗斯民族的独立和尊严。由此可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功不可没,不容否定。可以判断不同意,理由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虽然在当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固有的弊端也日益暴露出来,如党政不分、农轻重比例失调、生产力受阻等,并且这些弊端在这种体制内愈发变得不可调和,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苏联模式”形成的标志,结合材料正确评价苏联模式。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14年,西线的消耗战……是从兴高采烈的群众和开拔的士兵高唱《马赛曲》、《在故乡》或《蒂珀雷里》等歌曲开始的。交战双方的军列上都用粉笔写着“ 圣诞节回家” 的题词。但是,他们不久便发现自己卷入了一场持久的、残酷的战争折磨之中…… ——摘编自L·S·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中“战争”的名称。

一战和二战

考点14-1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一、考试范围 1、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凡尔赛体系、华盛顿体系、国际联盟; 3、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朝鲜战争、中东战争和海湾战争、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局势的加强、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5、“亚洲觉醒”的先驱:甘地 二、真题回放 (宁波市2010年高三模拟考试卷21)观察右图,这是1942年7月7日美国邮政总署发行的一枚邮票。对邮票表达的意义理解正确的是() ①邮标上的人物Sun Yat-Sen和Lincoln分别是中美两国 “国父”②邮票设计者将“民族、民权、民生”与“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并列,表明中美两国当 时有共同目标③邮票中心突出“抗战建国”的目的是为了美、中 两国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④邮票设计者将台湾列入中国版图是因 为中美英发表了《开罗宣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C 。【解析】邮票中人物分别的是林肯和孙中山。①项中被称为美国国父的是首任总统华 盛顿,孙中山是中国的国父一说正确。④项中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国首脑发表《开罗宣言》,明 确规定日本侵占中国的领土(东三省、台湾、澎湖列岛)必须归还,材料要求的时间不吻合。三、思路引领 20世纪,是生产力高速发展,科学技术成就不断涌现的一个世纪,全球联系加强,人类文明程度提高;20世纪,又是一个两次世界大战相伴的一个世纪,残酷的战争,核武器的威胁,局部冲突和战争接连不断。二战后,在两极格局中争取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的运动不断兴起,各国要求国家独立、经济发展和公正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下扩大国际合作的普遍愿望日益强烈,汇聚成一股世界性潮流。在这股潮流推动下,和平和发展逐渐成为具有全球意义的两大时代主题。 四、考点探测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1、【根本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基本完成,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 【解析】18世纪英国确立殖民霸权;19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日不落帝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老牌帝国主义国家英法相对衰弱,美德成为科技中心,尤其是德国统一后迅速崛起。新兴帝国主义要求按照新的实力对比重新分配殖民地。 2、欧洲列强之间矛盾不断加剧,形成两大军事集团。 三国同盟(1882年德奥意,核心是德国)、三国协约(1907年英法俄,核心是英国)。 3、20世纪世界基本形成一个整体(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形成了“牵一发而动全身”局面。 4、物质和技术基础:20世纪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 5、军国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加剧了国际矛盾

《第一次世界大战》教案

《第一次世界大战》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源;②简述“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的组成国,了解欧洲两大军事对抗集团形成的严重后果;③讲述萨拉热窝事件的主要过程,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④以凡尔登战役为例,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⑤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历史影响。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学习帝国主义列强争霸世界和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史实,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经历了长时间矛盾与冲突的酝酿,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意识和能力。 ②通过充分发挥历史地图、图画、资料的作用,培养学生多动手查资料,勤用脑想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③坚持“论从史出”的科学历史观,运用史实分析评价第一次世界大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萨拉热窝事件主要过程的学习,了解其“导火线”的作用,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 ②通过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学习,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为争夺世界霸权、疯狂扩军备战的结果,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帝国主义是世界大战的根源。 ③通过对凡尔登战役的学习,讨论战争给人类发展和进步带来的严重灾难,引导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得出结论,认识帝国主义战争的罪恶,树立热爱和平、远离战争的进步的现代意识。 教学思路 〔教学重点、难点及处理方法〕 重点: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处理方法:①第一次世界大战就影响而论是空前的,它导致了民主政治的衰弱和集权主义的盛极一时,并为二十余年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了祸根。通过19世纪欧洲两大军事对抗集团的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线、凡尔登战役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等这些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形成初步的、轮廓性的了解,增强学生的历史记忆,有兴趣的同学也可在此基础上涉猎与之相关的更广泛的内容。讲解时应采用启发式,注重分析综合,从整体上做出结论,揭示帝国主义本质和规律,认清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本原因。②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大搏斗大厮杀,正确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性质和影响,有助于揭示帝国主义战争发生发展的规律,进而找到制止战争,保卫世界和平的途径。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助于学生学习世界现代史,因为世界现代史初期的许多问题都与此次大战的影响有关联。 难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分析和评价。 处理方法:世界大战的爆发是经过了长时间的矛盾与冲突的酝酿、集结和计划的过程。讲述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矛盾的形成、演化和激化的过程,使学生从各种矛盾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角度来从更深刻的背景中寻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在学习重难点问题时,引导学生阅读资料、思考问题,通过谈话、讨论,与学生共同归纳、分析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认识三国协约和三国同盟的本质。通过使用多媒体电脑,演示地图、图片、图示等,把复杂的历史问题直观化、简约化;其过程还培养了学生读图的能力,使学生通过简明的地图语言进一步认识历史事物内在的本质联系。引导学生“史论结合”地分析历史问题。

一战到二战练习题

一战到二战练习题 2010年上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总分50分开卷考试与政治学科共用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 1.19世纪末20世纪初,围绕巴尔干问题的争端,在欧洲形成了两个军事集团,正是这两个军事集团之间的争斗酿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两个军事集团”是指( ) A.三国同盟、三国协约 B.华约、北约组织 C.资本主义阵营、社会主义阵营 D.正义集团、非正义集团 2.1914年7月,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兴奋地高呼:“现在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随即准备参加战争,向塞尔维亚宣战。这个“机会”是指( ) A.三国同盟成立 B.三国协约形成 C.萨拉热窝事件 D.凡尔登战役 3.右图是19世纪后半期欧洲的一位科学家,某人创作了右边的这幅漫画,他是近代生物科学的奠基者,这位科学家是( ) A.达尔文 B.达·芬奇 C.赫胥黎 D.伏尔泰 4.法国大革命期间,国王路易十六被囚禁,在狱中阅读了启蒙思想家的著作,感叹道:“原来是伏尔泰和卢梭毁了法国!”路易十六的话实质上揭示了启蒙思想的重大意义,即( ) A.传播了自然科学知识 B.促进了工人运动发展 C.阻碍了法国社会发 D.打击了欧洲封建制度 5、下列关于美国罗斯福“新政”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目的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调整 B.中心措施是国家对工业的调整 C.加强公共设施建设目的是为了提倡消费 D.新政促进了美国经济发展,但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危机 6.1918年列宁曾说:“我们原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法令,在一个小农国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为改正这一“错误”,苏联开始实行(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农业集体化政策

部编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练习题

部编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练习题 一、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辨析论述题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学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围绕这场战争,小历和小史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小历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小史说:“不对。在战争中,塞尔维亚人是为了维护民族独立而战。这是正义的斗争,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争夺霸权的性质完全不同。” (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是什么? (2)你同意谁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萨拉热窝事件。 (2)同意小历的观点;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列强出于各自利益考虑,争霸世界,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虽然塞尔维亚人顺应普遍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维护民族独立,是“一战”中一股带有正义性的力量,但并不能改变整个战争的非正义性。 【解析】 【详解】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在萨拉热窝刺杀了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这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线。因此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是萨拉热窝事件。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同意小历的观点;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列强出于各自利益考虑,争霸世界,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虽然塞尔维亚人顺应普遍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维护民族独立,是“一战”中一股带有正义性的力量,但并不能改变整个战争的非正义性。 2.材料: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这一体系消除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为世界赢得了和平。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指出巴黎和会列强签订的主要条约。 (2)你是否同意材料中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凡尔赛条约》。 (2)不同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只是暂时缓解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没有从根本上消除矛盾,不可能长久的维护世界和平。 【解析】 【详解】 (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19年,巴黎和会列强签订的主要条约是《凡尔赛条约》。(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我不同意材料中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观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只是暂时缓解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没有从根本上消除矛盾,不可能长久的维护世界和平。

一战爆发的原因及背景

爆发在20世纪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多种矛盾构成的总爆发,各个帝国主义国家都有着其或多或少在政治,经济,殖民地,军事等方面的矛盾。无论是同盟国与协约国还是同盟国内部和协约国内部都有着不可忽略的矛盾。 两个军事集团的形成有其矛盾的因素。德国、意大利和奥匈帝国与英国、法国和俄国,在他们未形成各自的同盟之前各国存在着各式各样的矛盾。其中英国和德国的矛盾是最为主要的矛盾,他们在经济、海军、殖民地等方面都有着利益的冲突和巨大的矛盾,也正因为双方都有着一个牵头人,才能使得同盟和协约能够成立,两个军事集团才能成立。 1,德意志帝国的崛起打破了原因的欧洲平衡 2,美国农业出口和工业崛起,使得各国开始采取贸易保护主义----加剧了矛盾3,主要工业国存在产能过剩问题----需要扩大市场,或者消灭对方的产能 4,一些国家,尤其是德国,出现社会帝国主义的特点----采取对外强硬政策来确保国内稳定 5,巴尔干地区,俄国与奥匈帝国矛盾激化----斯拉夫人的骚动,民族主义兴起,大国已经难以控制危机 1.新兴的资本帝国与老资本帝国之间争夺市场以及资源 19世纪后期,德国成为欧洲的后起之秀,实力已经追上了英、法,但是世界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已经划分完了,德国认为他得到的与其实力不相称,要求重新划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使得英法特别是做为宿敌的法国的不满. (1)英德矛盾,英德在重分世界问题上的矛盾,是20世纪初期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矛盾,这是导致一战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海军竞争和协约国的形成与发展是英德矛盾的两个主要表现形式,二者互相关联,互相影响,终于成为导致一战爆发的主要因素。 德国在统一之后在与法国争夺殖民地的同时也在与英国争夺殖民地。由于英国殖民地是世界第一,所以在这个问题上,英国成为了德国最大的绊脚石。可想而之。此时对于渴望快速发展海外殖民地和掠夺资源的德国而言是非常憎恨英国的。在英国方面,德国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快速崛起,对于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英国而言有其担心性,又一当面就是崛起的德国还要来瓜分英国的殖民地,这些对于英国来说是不可能接受的。矛盾的种子埋在了两个国家。这样争夺殖民地成为英国和德国的基本矛盾之一。 (2)法德矛盾。德国最大的敌人是法国,无论从欧陆的霸权地位或德国的发展来看都是如此。 在1861年前后,德国为了实现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扩张,发动了对法国的战争,开启了新的一轮的法德矛盾——普法战争。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法德两国都已经是欧洲大陆上的两个相邻大国,“一山不容二虎”,之后两国摩擦不断。特别是在普法战争法国战败之后,德国资本家力图把从法国手上夺来的阿尔萨斯和洛林永远据为己有,资源一直为自己所用,法国又不甘心自己资源丰富的阿尔萨斯和洛林沦为德国的。这样阿尔萨斯和洛林成为法国和德国的基本矛盾之一。这也是两国对资源的一种争夺矛盾。 (3)俄德矛盾.俄德矛盾远比英德矛盾尖锐、突出。如果说一战是由于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引起的,那么显然俄德矛盾是更直接的原因。 俄国在近东市场上的利益不断遇到强大的德国的竞争,尤其使俄国感到担心的是,德国可能要攫取对俄国具有重大经济和战略意义的黑海海峡。德国在向巴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