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财政分权、预算约束和财政竞争

财政分权、预算约束和财政竞争

财政分权、预算约束和财政竞争
财政分权、预算约束和财政竞争

财政分权、预算约束和财政竞争

上世纪70 年代末以来, 我国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 并选择了以财政分权为理念的财政体制改革为突破口。这样, 由于财政分权的结果使得地方财政支出以地方财政收入为基础, 从而导致了预算硬约束, 进一步强化了地方政府的相对独立利益。地方政府为增加财政收入, 进行了手段多样的财政竞争。本文旨在揭示财政分权、预算约束和财政竞争的内在联系, 并分析财政竞争可能产生的后果。

一、经济转轨与财政分权

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经历了三次财政体制改革。每次改革, 中央政府为了实现改革目标,都通过放权让利来调动地方的积极性, 这一措施使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发生了明显变化。

1. 计划经济下的集权式财政体制。新中国成立以后, 中央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国家战略目标。为解决重工业资金密集和我国资本稀缺的矛盾, 为重工业发展筹集尽可能的资金, 通过实行商品统购统销制度、全国统一工资制度、户籍制度和人民公社运动, 并且采取国有国营经营方式, 将工业、商业、农业全部置于国家的直接控制之下, 从而构建了高度集中资源配置制度的计划经济体制,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中央集权式财政体制, 财政职能定位为充当国家干预和直接控制的重要工具。集权式财政体制的基本特征是高度集中、统收统支, 地方政府收支支配权和管理权很小, 并不构成一级独立的财政主体。然而, 在中央集权计划经济体制下, 由于信息和监督问题难以克服, 全社会投资领域存在严重的预算软约束问题, 最终导致全社会生产效率低下,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较低。为解决信息和监督所导致的预算软约束问题, 1958 年和1969 年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框架内进行了两次财政分权改革,把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下放到地方政府管理。但因国家并没有放弃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 企业和财权的下放并不意味着原来实行的一整套计划体制的变更或放弃, 基本的计划体制仍然得到有效维持。这样, 企业下放就会因为行政隶属关系的变更而割裂各地区、各企业之间原有的经济联系, 生产的前向和后向联系就会中断, 供应其他地区或企业的产品找不到出路, 需要其他地区或企业供应的产品来源受到限制, 各地区只好对本地区产业体系进行填平补齐工作, 力图在本地区建立起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 由此而造成严重的各地重复建设和地区分割问题。

2. 分灶吃饭财政体制。从1980 年开始, 中国进行了第三次放权、让利改革, 更大一部

分企业下放到地方政府, 开始重视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和价值规律的作用, 并逐步从70 年代末、80年代初的“利用商品交换、价值规律的计划经济”和“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发展到1984 年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和1987 年“国家引导市场、市场引导企业”、“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最后于1992 年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在这一市场化的改革过程中, 财政体制也逐步从中央集权式财政体制转变为一种相对分权化的制度安排。在这种制度安排下, 中央和地方各自拥有自己的财政收入, 地方财政初步成为责、权、利相结合的相对独立的一级预算主体。(1) 事权的下放。基于调动地方积极性和转嫁中央财政负担的考虑, 中央政府逐步下放与地方经济自身发展事业密切相关的若干权力, 一些原由中央部委管辖的企业也下放给地方政府管理, 同时, 地方政府逐步负责地方公共产品的提供; (2) 财权的下放, 1980年开始实行“划分收支, 分级包干”财政体制,并于1985 年和1988 年进行了两次调整, 调整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包干方法上, 从1988 年开始对37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分别实行边际增长分成、收入递增包干、总额分成、总额分成加收入递增包干、上解额递增包干、定额上解和定额补助等包干办法。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上, 财政包干体制都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的改革, 其主导思想一直是“分权化”———在划分收支的基础上, 分级包干, 自求平衡。这表明我国财政体制从1980 年形成的“分灶吃饭”的格局开始, 正式步入了财政分权的轨道。

3. 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建立。增强中央财政集中度, 缓解巨大财政压力, 提高中央调控能力, 避免高成本和无休止的“谈判”, 是1994年进行分税制改革的直接动力和现实背景。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 基本遵循了财政分权的基本原理, 在确定中央和地方事权的基础上, 依据事权和财权相结合的原则, 按税种划分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 并制定了过渡期转移支付管理办法; 税收管理体系也首次出现了分权化, 由国税和地税机关分别负责征收中央税、共享税和地方税; 财政分权更加制度化、透明化, 从而初步构建了比较规范的分权财政管理体制。

二、分税制改革与地方政府预算约束

分税制的改革, 重新划分了中央和地方的财权和事权, 财政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财政集中度明显提高, 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比重从1993 年的22 %上升到1994 年的57 % , 此后略有波动, 但一直稳定在50 %左右; 与此同时,财政支出格局却没有发生相应变化, 中央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比重稳定在30 %左右。因此,中央财政在分税制以前不能自给, 分税制后却自给有余, 自给率稳定在1. 6 左右,1996 年和2002年高达1. 7 ;地方财政在分税制以前基本自给,而在分税制后却不能自给,自给率仅仅为0. 6 左右,并在总体上呈略微下降

趋势。

分税制改革显著扩大了地方财政收支缺口,使得地方财政收支矛盾变得尖锐起来, 预算压力空前扩大, 极大地增加了地方政府财政增收节支压力。在不能大幅压缩支出的情况下, 为了弥补收支缺口, 增加财政收入就成为唯一的选择。在增加财政收入的路径选择中, 一是提高对中央财政的依赖性, 由于我国转移支付法律法规体系尚未健全, 转移支付对象、资金数额带有太多随意性和人为因素的情况下, 通过上下级政府之间的讨价还价、“跑部钱进”以获取财政资金的现象屡见不鲜。二是上级政府“甩包袱”, 以减轻财政支出压力。我国财政分权的基本特点是事权层层下放和财权逐级集中。分税制后, 一方面, 在中央财政集中的同时, 省级政府财政的集中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年均提高2 % (由1994 年的16.8 %提高到2000 年的28. 8 %) , 2000 年省级财政净结余134 亿元; 另一方面, 中央政府不断下压事权的同时, 省级政府也向基层政府转移事权。

县乡政府不仅要承担本级政府的行政管理、义务教育、农业支出的财政支出, 还要承担一些没有事先界定清楚的事权, 如社会保障, 这些事权大都刚性强, 所须支出基数大、增长快, 由此导致了县乡财政陷入困境甚至瘫痪。三是寻求非预算内收入。非预算内收入包括预算外收入和制度外收入, 前者指由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根据国家有关规定, 自行提取、自行使用的不纳入国家预算的资金。虽然我国采取多项措施, 控制预算外收入规模的高速增长, 但其占预算内收入规模仍旧维持在20 %以上; 后者指各地区各部门自立名目、自收自支的收入, 绝大部分属于乱收费。考虑到预算外收入, 地方财政自给率有所上升, 但仍旧较低。四是进行财政竞争以获取流动性税基。

三、我国政府间的财政竞争

我国政府间财政竞争现象比较普遍。传统计划经济时期, 主要表现为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竞争。由于各地方政府以产值最大化为主要追求目标, 以此来换取中央政府的肯定和政治仕途上的升迁。而要增加本地的产值, 首先就要获得资源, 然而一地的资源总是有限的, 这就需要获取外地资源。在计划经济条件下, 资源的跨地区流动极弱, 能获取外来资源的渠道主要来自掌握资源调配权的中央政府, 因此地方政府争夺中央政府财政资源如争夺中央在地方的投资项目、争取中央的拨款等等就成为当时主要的财政竞争形式。由于这种竞争是在分配领域进行的, 忽视了生产性活动, 因此效率较低。

经济转轨期间, 财政竞争不仅包括地方政府之间的水平竞争, 还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间的垂直竞争。分税制改革以后, 中央政府也根据自己利益调整方案, 如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原为地方税, 由于近年来收入激增, 2002 年改为中央地方共享税, 分享比例是中央

占50 % ,2003 年进一步调整为中央占60 %; 证券交易印花税中央开始占50 % , 尔后调整占88 % , 最后调整到中央占97 %。

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竞争主要有税收竞争和财政支出竞争。现代国家一般实行属地的税收管辖原则, 资源的流动直接影响地区的税基。因此, 地方政府为了防止税基外流和吸引税基, 一般会采取策略性征税行为, 即对非流动性或流动性差的税基征收高税, 对流动性税基征收低税。在我国, 虽然实行属地税收管辖原则, 但税收立法权集中在中央, 表面上看并不具备形成地区间税收竞争的条件, 但在税法和税收政策的实际执行中, 地方政府在税率、税基、减免权等征收管理方面, 却拥有广泛的自由裁量权, 因此我国地区间税收竞争客观存在, 有时还十分突出, 主要表现为: 一是突破现行税法规定, 各地暗地里任意减免税收; 二是变相“先征后返”, 对企业已经缴纳的税款又以财政奖励或补贴的名义返还给企业; 三是允许一些企业贴上高新技术企业、新办第三产业企业、校办企业、福利企业等招牌,从而享受国家规定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四是地方保护主义严重, 行政干预生产要素的流动,特别是不让外地产品进入本地市场。

从有关资料可以看出, 国有控股企业的税收负担最重, 股份有限公司次之, 外资企业和集体企业的税收负担大致相当。由于“三资企业”享有许多的税收方面优惠, 其税负较轻可以理解,但集体企业的税收负担却与外商投资企业非常接近, 而根据中国的相关税法, 集体企业与国有企业适用的是同一部税法, 理论上其实际税负应该与国有企业更为接近, 而事实却恰恰相反。这充分说明由于地方政府对国有企业的控制力很强,相对而言, 其资本跨地区流动障碍一般较大, 因此实际税负较高; 而其它经济成分由于资本流动性比较强, 在每个地区其税率相对就比较低。地方政府除了进行税收竞争外, 还展开财政支出竞争。财政竞争理论认为, 税率仅是影响税基流动的一个因素, 如果某辖区税率较高, 但公共服务水平特别是生产性基础设施水平较高的话, 也能吸引税基的流入。因此, 各地方政府在税收竞争的基础上, 又力图通过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来吸引外来资源, 扩大税基。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 公共供给指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地区如北京、上海、广东等, 即使税收负担水平较高, 也对资本和人力资源等流动要素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其经济发展水平居于全国前列; 大多数公共供给指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地区, 对各类流动要素的吸引力较弱, 尤其是其中税收负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地区如山西、陕西、甘肃、贵州等, 则完全是资源的流出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全国落后地位。这表明改善支出已经成为地方政府间财政竞争的主要形式和吸引流动要素的主要手段, 地方政府的竞争力取决于各地区政府能否提供合适的公共产品———税收负担组合。

四、对财政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财政竞争的深层次思考

财政分权凸显了地方政府的利益主体地位,增加了地方政府发展地方经济的动力和责任。因此, 客观地说, 财政竞争是这一体制下地区之间财政关系的一种必然现象, 而且适度的财政竞争并不是有害的。财政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成是市场机制在公共经济领域的延伸, 从而可以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按照财政分权理论, 适度财政竞争强化了分散化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效率优势; 财政权责清晰, 地方政府更有动力行使财政职能来为公众谋求最大利益; 由于生产要素可以通过“以脚投票”方式来躲避地方政府的过度管辖和掠夺, 从而可以限制地方政府的掠夺行为, 并减少政府官员腐败; 财政分权还有助于制度创新, 由于地方政府对当地居民的偏好和资源条件更了解, 在财政分权下, 地方政府就有可能找到与地方相适应的制度安排, 从而间接促进其他地方的制度创新, 并最终促进了公共政策制定上的“技术进步”。

然而, 过度的财政竞争却有害无益。我国分权化的财政体制建立后, 地方政府间旨在争夺流动性税基的财政竞争已经使地方政府行为异化,不利于公共服务如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和环保水平的提高。首先, 在税基总量一定的情况下,政府之间的财政竞争博弈只是一种“零和博弈”,对流动性税基征收低税或提供补贴, 势必减少地方财政收入, 从而间接压缩财政支出, 导致公共产品提供不足和地区经济福利损失; 其次, 为了吸引流动性税基, 地方政府往往把有限的财政资金投向改善本地投资环境的基础设施等公共投入, 以提高资本的生产力, 而对于提高本地居民福利的公共产品投入如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投入却相对不足; 第三, 在人口流动受到限制的特殊国情条件下, 财政竞争对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激励作用没有充分显现, 因为中国不具备联邦制国家的用脚投票机制。

另外, 分权体制下的财政竞争可能会加大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差异。首先, 以税收优惠为手段的财政竞争, 将使贫困地区付出比发达地区更大的优惠成本。因为贫困地区投资环境不如沿海发达地区, 只有其给予外来资本的税收优惠超过发达地区, 才有可能吸引流动性税基。在税基本来就比发达地区少的情况下, 贫困地区的预算约束将更加紧张; 同时, 为了保证有利于改善投资环境的支出, 对公共服务支出的挤占将更严重。其次, 从全国范围看, 地方政府间财政竞争已经进入税收竞争基础上的财政支出竞争阶段, 发达地区公共服务水平显著高于贫困地区, 由于其在投资环境、人力资本、产业集群等方面比贫困地区更具有竞争力, 因此这些地区不再主要依靠税收竞争来吸引税基, 而贫困地区公共服务水平较低, 财力有限, 在财政支出竞争中处于极为不利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 贫困地区不要说吸引外来资源, 即使是本地流动性资源, 也可能因为资本的逐利性流向发达地区。实行分税制以来, 西

部地区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份额呈逐年下降趋势, 这说明至少在招商引资竞争中, 贫穷地区没有因此而受益。从这个意义上说, 财政分权损害了贫穷地区的经济增长, 使贫穷地区陷入财政收入日益萎缩、公共服务支出缩减、经济增长缓慢的恶性循环。

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公共服务水平悬殊并呈逐年扩大趋势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何从宏观上科学的进行财政分权, 合理划分收入权利和支出责任, 加强配套措施建设, 制止不规范的财政竞争, 应是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样, 政府转移支付作为财政分权重要的平衡器, 如何有效发挥作用, 以最大限度达到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缩少地区发展差异的目标,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资料来源https://www.doczj.com/doc/982612394.html, 2007年7月31日董再平

哈尔滨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实施细则

哈尔滨市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实施细则 根据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流程,即绩效目标管理、绩效运行跟踪监控管理、绩效评价实施管理和绩效评价结果反馈和应用管理各环节,在部门预算编制软件“报表查询”中设计了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相关报表,其中:指标申报和批复需填报《绩效指标申报和批复通知书(一般项目支出)》或《绩效指标申报和批复通知书(市级财政专项资金)》;日常监督管理需填报《日常监督情况表》;项目完成后需填报《绩效评价报告(一般项目支出)》或《绩效评价报告(市级财政专项资金)》。其中市级财政专项资金文本格式也适用于由若干小项目的组成的一个大项目的填报。 《绩效指标申报和批复通知书(一般项目支出)》填写说明 一、项目绩效目标 “项目绩效目标”的文字表述应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用词准确,应包含直接产出的数量、预期达到的效果、提高效率的比例等内容。财力、人力和物力等投入数量不能作为绩效目标。 二、项目概况 一般项目支出的“项目概况”应包含项目的总体背景、立项依

据、可行性说明及依据、项目资金分配和落实计划等内容。 三、绩效指标 一级指标“项目绩效”,满分40分。二级指标“项目产出或结果”和“经济或社会效益”,各20分。以上指标内容及分值不得修改。项目的申报过程中,只需填报三级指标。三级指标及分值由各部门单位结合项目实施计划、预期绩效、考核侧重、职能重点等因素自行设置,总数不得少于3个。 “项目产出和结果”二级指标下设置的三级指标内容包括:绩效目标的完成情况、项目产出的数量质量、项目实施效果等;“经济或社会效益”二级指标下设置的三级指标内容包括:成本控制效果、拉动经济增长等经济效益类指标,受益对象满意度、社会认可度等社会效益指标。 在填报“指标内容”时,属于定性指标的,要说明考核评价方法,属于定量指标的,要说明考核计算公式。 在填报“指标评价标准及对应分值”时,要合理预计指标完成情况,属于定性指标的,按照预期完成的优劣程度设定2-4个考核等级,并对应设定分值;属于定量指标的,按照计算公式的预期结果,一般分为优、良、中、差四个等级,并对应设定分值,针对部分项目预期结果只有好坏两面、实行一票否决等特殊情况,无法设定四个等级的,可根据实际设定考核等级。

新安2017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草案

2017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情况说明 2017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完成209330万元,同口径相比增长9%。其中:税收收入138155万元,同口径增长10.1%;非税收入71175万元,增长6.9%。主要收入项目情况是: 1、增值税54874万元,同口径增加5451万元,同口径增长11%。 2、2016年5月份全面推广营改增,今后营业税不存在。 3、企业所得税7300万元,比上年完成数增加1309万元,增长21.8%。 4、个人所得税1760万元,比上年完成数增加110万元,增长6.7%。 5、资源税14210万元,比上年完成数增加2052万元,增长16.9%。 6、城市维护建设税5000万元,比上年完成数增加466万元,增长10.3%。 7、房产税3410万元,比上年完成数增加275万元,增长8.8%。 8、印花税1500万元,比上年完成数增加82万元,增长5.8%。 9、城镇土地使用税8500万元,比上年完成数增加492万元,增长6.1%。 10、土地增值税9651万元,比上年完成数增加546万元,增长6%。 11、车船税1140万元,比上年完成数增加30万元,增长2.7%。

12、耕地占用税24360万元,比上年完成数增加242万元,增长1%。 13、契税6000万元,比上年完成数增加1644万元,增长37.7%。 14、烟叶税450万元,比上年完成数增加20万元,增长4.7%。 15、专项收入9378万元,比上年完成数增加674万元,增长7.7%。 16、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40703万元,比上年完成数增加2185万元,增长5.7%。 17、罚没收入13928万元,比上年完成数增加880万元,增长6.7%。 18、国有资本经营收入1500万元,比上年完成数增加251万元,增长20.1%。 19、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4124万元,比上年完成数增加58万元,增长1.4%。 20、捐赠收入136万元,比上年完成数增加15万元,增长12.4%。 21、政府住房基金收入634万元,比上年完成数增加487万元,增长331.3%。 22、其他收入772万元,比上年完成数增加20万元,增长2.7%。

2017年统计年鉴7-5分地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16年)_.doc

7-5分地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16 年) 单位:亿元 地区地方合计 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 辽宁吉林黑龙江 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 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地方一般公 税收收入 共预算收入国内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87239.3564691.6918762.6110168.8010135.584034.92 5081.26 4452.97 1214.34 584.41 1095.23 571.26 2723.50 1624.22 455.80 252.34 278.46 96.78 2849.87 1996.12 595.20 342.41 272.99 71.52 1557.00 1036.67 349.45 161.56 116.55 35.18 2016.43 1335.88 300.30 155.42 96.93 52.69 2200.49 1687.45 534.57 238.91 238.68 76.68 1263.78 872.97 267.88 111.44 134.01 41.72 1148.41 827.85 226.73 135.31 94.60 37.28 6406.13 5625.90 1614.48 845.96 1336.89 593.08 8121.23 6531.83 1974.58 1325.14 978.81 382.37 5301.98 4540.09 1472.21 678.78 704.86 317.10 2672.79 1857.53 530.34 309.99 233.24 59.28 2654.83 1962.72 545.68 298.27 350.02 123.50 2151.47 1471.10 378.81 282.88 166.26 49.79 5860.18 4212.59 1129.75 650.45 503.24 143.15 3153.47 2158.44 550.61 345.54 297.31 71.75 3102.06 2122.93 563.33 374.23 299.12 92.98 2697.88 1551.33 432.61 252.71 172.31 74.62 10390.35 8098.63 2579.49 1036.42 1492.07 638.11

财政预算管理知识

预算股提供 1、财政的概念和职能 财政以国家为主体,为了实现国家职能的需要,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和再分配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国家与各有关方面之间的分配关系。财政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两个部分。 财政的职能:财政一般具有3个职能:①分配职能。即以国家为主体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职能,包括组织财政收入和安排财政支出两个方面。 ②经济调节职能。即根据宏观政策目标,通过调整财政分配以调节国民经济发展的职能。③监督职能。即对财政的分配、调节过程及其相关方面实施监察、督促和制约的职能。它是财政分配职能、调节职能完满实现的条件。财政的三大职能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其中分配职能是基本职能,调节职能和监督职能是由分配职能所派生的。 2、财政管理体制 财政管理体制也就是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之间财权事权划分的制度机制,我国现在实行的是分税制的财政体制,简称分税制,其实质是根据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事权确定其相应的财权,通过税种的划分形成中央

与地方的收入体系。 3、地方财政总收入 地方财政总收入是指一般预算收入范围内的有关收入项目,包括: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②在当地交纳的国内增值税中央分享收入。③国内消费税。④纳入分享范围的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中央分享收入。⑤⑥ 4、地方境内总收入是指在本辖区内缴入各级国库的一般预算收入和基金预算收入,包括缴入中央金库的收入。 5、预算收入 预算收入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主要是为了实现国家职能的需要,通过政府预算集中一部分社会产品所形成的集中性财政资金,是国家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所必不可少的财力保证。它是根据国家法令和法规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它是一级财政的资金来源。预算收入一般包括一般预算收入、基金预算收入。 一般预算收入是通过一定形式和程序,有计划、有组织地由各级财政部门组织的纳入预算管理的各项收入。 基金预算收入是按规定收取由财政管理并具有专门用途的政府性基金。

财政预算绩效管理

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新路子 ——陕西省榆林市的改革实践 预算绩效管理源于上世纪40年代的美国,但是其后对于它的研究与应用陷入了一段时间的停滞。但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由于石油危机等冲击导致西方主要国家相继陷入了政府支出不断膨胀、经济增长停滞、财政危机严重的局面。面对着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式,以美国、英国、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等为代表的OECD国家进行了以结果为导向的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实施预算绩效评价并积极应用评价结果。其中又以美国的?重塑政府运动?最为成功,它将预算绩效管理水平上升至了一个新的层次,并且于1996年结束了美国长达40年的财政赤字,成效举世瞩目。 我国自从2003年开始部门预算改革,标志着我国预算制度改革的正式启动。而其后进行的一系列部门预算、收支两条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政府采购以及规范预算编制程序等多项制度改革,取得了较好成效,构建了良好的制度环境。随着我国公共财政体系的不断完善,政府预算工作重心也逐渐由怎样?分钱?而转向怎样?用钱?,财政预算工作不再是公共资源的简单再分配,而是通过逐步加强对于公共资源的使用全过程的管理,缓解有限的公共资源与近乎无限的公共需求之间的矛盾。我国政府预算绩效管理正是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逐步推行,堪称是一场?无声的革命?,是政府理财理念的一次理性回归,更重构了财政与其他各部门之间的关系。目前,从中央到地方,

均设立了专门的绩效业务管理处室,特别是地方政府更是积极参与到预算绩效管理的探索中,形成了各地具有鲜明特点的预算绩效管理实践经验。 一、预算绩效管理的一般分析 (一)预算绩效管理的内涵 1.预算绩效管理的定义 预算绩效管理,或称为目标-效果导向管理,是公共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简称,是指预算部门根据公共财政效率原则及其方法论,以绩效目标的设立、实施、评价反馈为基本环节的公共财政管理制度。具体说来,?绩?是指财政支出需要达到的业绩目标,也就是支出所要达到的目标或者计划,而这种目标或者计划最好使用量化指标来表示,从而利于考评。?预算?是指为了达到这一量化的业绩目标所需的拨款额,即公共产品或者劳务的成本,其中存在两种情况——一是能够量化的成本,这部分成本通过政府公开标准化支出来计算;二是不能量化的成本,这部分成本由政府进行公开招标、政府采购等方式来进行间接衡量。?效?是指公共产品业绩的考核与预算相挂钩的方式。 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具有长期性、稳定性以及全面性,并且将融入部门日常的工作中,对其工作行为以及财政资金使用起到规范、约束以及评价作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并不仅仅局限于事后绩效评价,其应用应当贯穿预算编制、执行、事后评价以及结果应用全过程。 2.理论层面分析——尼斯坎宁模型

乡镇财政预算管理实施细则

云南省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方式改革实施细则 发文单位:云南省财政厅 发布日期:2008-7-1 执行日期:2008-7-1 第一条为确保全省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方式改革全面推进,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方式改革的意见》(云政发(2008)69号),特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实行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方式改革,坚持乡镇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和财务审批权不变,债权债务主体不变,独立核算责任主体不变的原则。 第三条本实施细则适用于全省129个县(市、区)(下同)所辖乡(镇)所属的行政、事业单位。乡镇站所已上划县级管理,其工作经费原委托乡镇财政所代管的,维持原管理方式不变。 第四条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方式改革实行“预算县编、账户统设、集中收付、采购统办、票据统管”的预算管理方式,在资金所有权和使用权不变的前提下,由县财政局直接管理乡镇财政收支。 第二章岗位职责 第五条乡镇财政所作为县财政局的派出机构,代行县财政的相关职能。主要职能:

(一)承担乡镇财务收支计划、决算编制和预算执行、预算调整、预算内外资金收支管理的具体工作; (二)负责乡镇所属预算单位财务核算和监督; (三)负责乡镇财政票据的申购、领发、缴销以及资金的解缴; (四)负责财政支农资金的监管,各项农民补贴的核定兑付; (五)负责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的管理; (六)负责村级资金的专户存储、核拨和监督管理; (七)负责乡镇国有资产管理; (八)负责乡镇政府性债权债务的管理; (九)负责财经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的执行。 第六条县财政局预算股和国库股的主要职责: (一)预算股的主要职责:1.负责指导乡镇编制年度财务综合收支计划,审核乡镇财务收支计划,统编县乡财政收支预算;2.管理乡镇项目支出预算项目库;3.制定乡镇人员经费、公用经费、会议费、业务费等支出的标准和定额;4.审查和批复乡镇部门预算及政府采购预算;5.提出乡镇发展经济、节约支出和化解债务的政策措施和建议;6.统一办理乡镇预算调整事宜;7.审核乡镇用款计划(含政府采购)及工资统发数据;8.监督检查乡镇财务收支执行情况。 (二)国库股的主要职责:1.负责根据审核后的用款计划及时拨付资金;2.指导乡镇财政所会计业务;3.统一管理乡镇各类资金的

2016年新《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讲解会计继续教育考试答案2

2016年新《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讲解 一、单项选择题(本类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请选择正确选项。) 1.下列关于旧转新过程中暂存款结转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将属于应付国库集中支付结余的部分,转入“应付国库集中支付结余”科目 B.将属于应付代管资金的部分,转入“应付代管资金”科目 C.将其他部分转入“其他应付款”科目 D.以上全都正确 A B C D 2.下列各项中,属于《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的法律层次是()。 A.宪法 B.法律 C.部门规章 D.地方性法规 A B C D 3.下列关于旧转新过程中,应按照转入“应收主权外债转贷款”科目的金额,从“净资产调整”科目余额转出后,应转入的科目及其方向是()。 A.待偿债净资产的借方 B.待偿债净资产的贷方 C.资产基金的借方 D.资产基金的贷方 A B C D 4.下列各项中,属于修订后的预算法施行时间是()。 A.2015年1月1日 B.2016年1月1日 C.2017年1月1日 D.2018年1月1日 A B C D 5.某市财政购买某股权投资基金,共拨款1000万元,取得该基金60%的份额,投资时该基金的总份额为2000万元。则股权投资的初始成本为()。 A.600万元 B.1000万元 C.1200万元 D.2000万元 A B C D 6.某市环保局当年预算内拨款1000万元,全年实拨900万元,年终剩余100万元结转下年处理。则财政总预算会计应做账务处理中贷记的会计科目是()。 A.应付短期政府债券 B.应付国库集中支付结余

C.与上级往来 D.其他应付款 A B C D 7.下列各项中,属于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应转入的结余科目是()。 A.一般公共预算结转结余 B.政府性基金预算结转结余 C.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结转结余 D.财政专户管理资金结余 A B C D 8.下列各项中,属于核算本级财政内部资金划转的会计科目是()。 A.补助支出 B.上解支出 C.调出资金 D.以上都不对 A B C D 9.下列各项中,属于新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增加的科目是()。 A.国库存款 B.国库现金管理存款 C.其他财政存款 D.以上都不对 A B C D 10.下列各项中,属于财政总预算会计质量要求中真实性要求的是()。 A.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核算 B.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政府财政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反映、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监督、决策和管理需要相关C.对于已经发生的经济业务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核算 D.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A B C D 11.下列各项中,属于财政总预算会计质量要求中可理解性要求的是()。 A.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政府财政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反映、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监督、决策和管理需要相关B.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对政府财政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C.对于已经发生的经济业务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核算 D.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A B C D 12.下列各项中,属于普通高等学校上缴的学费应转入的结余科目是()。 A.一般公共预算结转结余 B.政府性基金预算结转结余 C.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结转结余 D.财政专户管理资金结余

预算绩效管理制度

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制度(试行) 第一章总则 为确保各部门、单位及项目的工作目标与全县整体战略目标的一致性,在全县范围内形成以绩效为导向的财政资金管理机制,建立统 一、规范的绩效管理体系并全面正确实施,特制定本制度。 1.1绩效管理释义 第一条绩效管理是对全县整体绩效、部门绩效、单位绩效等进行系统考核、评估、分析以及持续改进的管理过程。绩效管理包括绩效目标设定、绩效考核、绩效评估、绩效分析、绩效改进、绩效沟通辅导、绩效激励等在内的一个完整的系统性管理循环过程。绩效管理过程,既是对部门、单位及决策者者的检验过程,还是对全县战略、管理体制的检验过程。 1.2绩效管理的意义 第二条绩效管理意义:绩效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在系统中,决策者和执行者全部参与进来,各级领导和群众通过沟通的方式,将全县的战略、各部门、单位及领导的职责、管理的方式和手段以及各种绩效目标等管理的基本内容确定下来,在持续不断沟通的前提下,各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通过协作、协调,为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提供必要的支持、指导和帮助,与群众一起共同完成绩效目标,从而实现组织的远景规划和战略目标。 第三条绩效管理目的 1. 本制度旨在加强对全县各部门、单位绩效考核工作的指导、监

督和管理,统一和规范地推行员工绩效管理制度,保证和促进全县各部门绩效考核工作的顺利进行。绩效管理的目的是既“做正确的事”,还要“正确做事”,推动全县绩效的整体改进。通过绩效评估、绩效分析,找出影响绩效的根本性问题,形成绩效改进措施,通过绩效沟通辅导和绩效激励等手段,提高各级领导、各部门、各单位的系统思考能力和系统执行能力,推动全县整体绩效的迅速提高。 2. 本制度旨在建立全县统一的绩效管理体系。通过设定针对性的绩效考核指标、客观的考核标准和考核方式可以充分反映各级领导、各部门、各单位工作业绩,并且通过将绩效考核结果与财政资金的拨付挂钩。同时,绩效考核的结果可以为干部职位晋升与培训方案的设计提供依据,从而促进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公正化,并进一步激发各部门、各单位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各级公职人员工作效率和基本素质,逐步促进全县整体业绩水平的提高。 第四条绩效管理结果的运用 1.了解各部门、各单位及各级公务员对组织的业绩贡献 2.提高各级干部、群众对单位管理制度的满意度 3.指导全县合理的配置财力资源 4.为干部的晋升、降职、调职和离职提供依据 5.为人力资源规划提供基础信息 1.3绩效管理的定位与目标 第五条绩效管理的定位 预算绩效管理是指为优化财政资源配置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运

财政部关于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指导意见

财政部关于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指导意见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强化预算支出的责任和效率,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现就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性 预算绩效是指预算资金所达到的产出和结果。预算绩效管理是政府绩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以支出结果为导向的预算管理模式。它强化政府预算为民服务的理念,强调预算支出的责任和效率,要求在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的全过程中更加关注预算资金的产出和结果,要求政府部门不断改进服务水平和质量,花尽量少的资金、办尽量多的实事,向社会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使政府行为更加务实、高效。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有利于提升预算管理水平、增强单位支出责任、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优化公共资源配置、节约公共支出成本。这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和谐社会的构建,促进高效、责任、透明政府的建设具有重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多次强调要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提高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益和政府工作效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十七届二中、五中全会提出“推行政府绩效管理和行政问责制度”,“完善政府绩效评估制度”。2011年3月国务院成立政府绩效管理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指导和推动政府绩效管理工作。近年来,各级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和财政部的部署,积极研究探索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开展预算支出绩效评价试点,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思想认识还不够统一,制度建设相对滞后,试点范围较小,地区发展不平衡,与党中央、国务院对加强预算绩效管理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已成为当前和今后财政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二、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借鉴市场经济国家预算绩效管理的成功经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政府绩效和预算绩效管理的总体要求,强化预算支出责任和效率,统筹规划、分级管理、因地制宜、重点突破,逐步建立以绩效目标实现为导向,以绩效评价为手

地方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区别

地方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区别 地方财政总收入(全口径,如北京市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入+上划中央收入=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基金预算收入(包括政府性基金收入和社会保险基金收入)+上划中央收入注: 包含有基金收入的财政总收入叫做全口径财政收入,否则仅叫财政总收入。 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 通过一定的形式和程序,有计划有组织并由国家支配的纳入预算管理的资金。 包括: (1)税收收入。 国内增值税的25%、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纳入分享范围的企业所得税的40%+未纳入分享范围企业全部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的40%、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印花税(证券印花税的3%+其余印花税的全部)、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车船税、耕地占用税、契税、烟叶税、其他税收收入。 (2)非税收入。 专项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罚没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其他收入。 基金预算收入: 指按规定收取,转入或通过当年财政安排,由财政管理并具有指定用途的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等。 主要包括:

工业交通部门、商贸部门、文教部门、农业部门、其他部门的基金收入和社会保障基金收入、地方财政税费附加收入、基金预算调拨收入等。 行政区本级财政收入指的是行政区本级政府与下级政府之间经过分享、返还之后可供行政区本级政府支配的财政收入。 如,北京市财政收入中还包含了下面区县的财政收入,北京市政府本级财政收入仅占其中的一部分。 摘一段关于深圳市财政收入的报告,可以看出几个概念的差别。 2008年来源于深圳市的全口径财政收入2830亿元,是在消化了2008年证券交易印花税大幅减收因素后实现的(2008年证券交易印花税大幅减收350亿元),剔除此因素,增幅达 19.5%。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 800.36亿元,比上年增加142亿元,增长 21.6%,其中市本级完成527亿元,比上年增长23%。 在国内外经济形势日趋严峻,对深圳市外向型经济造成较大冲击的背景下,这一突破来之不易,也尤显可贵。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是指政府凭借国家政治权力,以社会管理者身份筹集以税收为主体的财政收入,主要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持国家行政职能正常运转、保障国家安全等方面。 完整的政府预算体系包括公共财政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以及社会保障预算。 为了避免与预算体系中其他预算收入混淆,从2012年起各级政府一般预算收入改称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在口径上与2011年以前的“一般预算收入”相同。

关于提高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总结自评

关于提高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总结自评(最新) 去年以来,市财政局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提高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作为推进大X建设的重中之重,多措并举、务实苦干,实现了财政收入保持中高速、排位保持中上游的“两个保持”目标。X年,全市财政收入再创历史新高,实现“三个突破”:财政总收入突破150亿元,完成158.9亿元,增长22.7%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量突破10亿元,达到13.6亿元,完成80.7亿元,增长20.3% ;单个企业纳税十年来首次突破10亿元。 一、强化工作举措,推动财政收入保持中高速增长 (一)抓基础,建平台,强化联动机制。市委四届四次全会召开后,市财 政局围绕“提高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迅速行动,建立横向联动平台,与发改、 经信等10多个部门联合建立了“ X经济运行信息共享平台”,打破信息孤岛,实现经济信息、财税信息、项目信息共享,发挥“大数据”对组织收入工作的促进和指导作用。建立上下互动平台,市县两级财政局通过调研、督查、会议

等形式,不断加强协调、强化合力,确保财政收入均衡入库。建立定期分析制度,财税部门每月召开收入分析会,与相关部门共同研判经济形势、收入动态、政策变化等情况,提高组织收入工作的前瞻性、针对性。 (二)建机制,强考核,落实收入责任。我们制定了《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考核方案》,并纳入了全市考核体系。《考核方案》把收入增幅、收入质量、 收入征管、收入分析四项内容作为考核重点,每月按照四项指标分别占40%、40%、10%、10%的权重计算综合得分,并通报得分和排名结果。对在考核中三次以上排名后三位的,市财政局在全市范围内通报批评,相关县(市、区)、开发区财政部门要向市财政局提交情况说明及整改方案。每月编印《财税专报》,对考核结果进行排队公布,对排名持续靠后的进行约谈;在《X日报》表彰纳 税前100名企业,增强各县市抓收入、各企业多纳税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 (三)重调研,优服务,培育壮大财源。在调研帮扶上,财政部门领导干 部定期带队到重点县市、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调研,及时发现、解决组织收入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开展“万名干部入企大调研”活动,市县两级组织召开政策宣讲会、

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总结

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总结[1] 20xx年,我厅着力以提升财政资金绩效为主线,以绩效目标实现为导向,以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为手段,以评价结果应用为保障,建立完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积极推进住房城乡建设系统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有关工作总结如下: 一、20xx年度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整体开展情况 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提升自评质量,预算绩效管理取得新成效。一是抓好绩效目标编制,及时报送绩效目标。二是探索绩效跟踪监控,要求加强过程监控,对已纳入我厅绩效目标管理范畴的项目支出,采取半年报方式采集试点项目的绩效运行信息。三是深入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对部分省级城乡规划建设专项资金及中央城镇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建设“以奖代补”资金实施绩效自评和项目核查,在此基础上形成自评报告。四是强化评价结果应用,组织绩效自评和绩效跟踪监控,对发现的问题现场反馈并要求改进,加强评价结果与项目资金安排的衔接。五是健全绩效管理工作机制,明确职责分工,组织专题培训,提高各级主管部门和基层单位绩效管理工作水平。 二、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自我考核情况 根据贵厅有关规定,我厅对20xx年度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进行自我考核,自评分数为92 分。

(一)基础工作管理得分20分,其中: 1、领导重视(4分)。翁玉耀厅长和王知瑞副厅长分别作出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批示(得3分,附件2),召开全系统计财工作会议上对部署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得1分,附件3)。 2、职责明确(5分)。下发文件(闽建计[20xx]19号,附件4),明确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职能及职责分工(得4分),由计财处指定专人办理绩效管理日常工作(得1分)。 3、制度建设(5分)。一是制定绩效管理宏观指导意见(得2分,闽建计[20xx]14号,附件5);二是制定一系列涉及预算绩效管理或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相关制度(得3分,闽建计[20xx]19号,附件6;闽财建[20xx]10号,附件7;闽建计[20xx]7号,附件8)。 4、指标体系(6分)。一是已建立建设行业的综合指标体系(3分,闽建计[20xx]3号,附件9);二是绩效指标体系量化、细化、指向明确(3分)。 (二)绩效目标管理得分13 分,其中: 1、申报时间(3分)。我厅按规定及时向贵厅报送新增项目绩效目标(闽建计函[20xx]43号,附件10)和2012年度城乡规划建设资金绩效目标(附件11)。 2、申报格式(3分)。绩效目标格式、内容符合要求。 3、申报数量(4分)。我厅20xx年报送绩效目标包括风景名胜规划资金、城乡规划建设资金和村庄整治专项资金。 4、申报质量(3分)。绩效目标描述清晰、依据充分,但由于规划

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982612394.html, 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李苏敏刘丽波 来源:《财会学习》2016年第15期 摘要:2015年我国全面实施新预算法。政府首次以立法形式管理绩效预算。但是,新预 算法实行以来,我国财政预算还存在效率低下、资源浪费、政务不公开透明等问题需要改善。 关键词:财政预算;绩效管理 20世纪70年代末,西方国家经历了全球性的经济衰退和石油危机,导致经济增速放缓,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不断加剧,政府财源枯竭,出现了严重的预算赤字。西方国家纷纷推行绩效管理改革,强调以结果为导向的预算绩效管理,建设服务型政府。新型的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在提高公共资金使用效率、建设服务型政府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效果,并被很多国家效仿,逐渐成为财政管理改革的发展方向。 建国以来,我国一直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实行以指令性的计划来配置资源的经济政策。20世纪90年代,我国各级财政部门也尝试着进行了一系列的预算改革。直到2015年新预算法颁布,我国政府才正式以立法形式管理绩效预算,此后我国政府全面实行预算绩效管理制度。 一、财务预算绩效管理的特点 以结果为导向的预算绩效管理调强的是预算资金所达到的产出和结果。传统的预算以财政经费为使用依据,而新型的绩效预算以预算的结果为依据,绩效预算颠覆了传统的预算模式,是一种全新的以结果为导向的预算模式。 传统预算管理是只强调事前预算,忽视事中、事后的管理方式,预算绩效管理是对预算全过程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相结合的监督管理。预算绩效管理的基本流程包括事前的绩效目标管理、事中的预算控制管理、事后对预算结果的绩效评价考核,以及对预算评价结果的运用。 二、我国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新预算法在地方政府债务、转移支付、预算公开方面进行了许多改善,但是还是有很多问题存在: (一)财政预算控制机制薄弱 我国财政预算偏向于制定宏观预算计划和编制详细的分部门预算,而没有实行有效的事中、事后控制机制。这样很容易使政府机构经费仅为使用原因依据,而没有考虑经费使用的效果,没有把财政费用支出效果和预算拨款挂钩。有媒体批评政府“花钱不办事”,这实质上反映了政府没有注重花出去的钱产生的效果。导致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不高。

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总结

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总结 篇一: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总结 XX年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总结 为进一步贯彻《预算法》讲究绩效原则,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根据《关于做好XX年度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考核的通知》文件精神,现将我单位XX年度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总结如下: 一、年度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整体开展情况 XX年,我单位以绩效目标实现为导向,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提升自评质量,预算绩效管理取得新成效。一是抓好绩效目标编制,及时报送绩效目标。二是探索绩效跟踪监控,要求加强过程监控。三是深入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对专项资金实施绩效自评和项目核查,在此基础上形成自评报告。四是强化评价结果应用,组织绩效自评和绩效跟踪监控,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改进,加强评价结果与项目资金安排的衔接。五是健全绩效管理工作机制,明确职责分工,努力提高了绩效管理工作水平。 二、自评情况 (一)基础工作管理。我校领导非常重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对该项工作给予大力支持和指导,对上级做出的批示和下发的预算批发非常的关心。在一些制度建设方面我们做的有些欠缺,有待提高和完善。

(二)绩效目标管理。我校严格按照上级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报送绩效目标,比如每月按时发放工资,公积金、医疗保险等按时准确发放到位,从无拖欠。 (三)绩效监控管理。我校XX年无项目收支,开始预算的项目 都在后期做了及时的调整。 (四)绩效评价管理。XX年我校基本支出管理的各项收入和支出都按预算的目标完成。我校财政收入有在职人员和退休人员工资及公用经费。支出时按国家规定的工资标准发放给职工。公用经费全部用于添置办公用品、办公设备等比如:我校XX年购置饮水机、电脑、电子屏幕、添置办公桌等,为改善教学环境对校园进行了外墙粉刷等。使公用经费用到了实处,改善了学校的教学环境。三公经费主要支出是公务用车维护费,共支出14666元,较上年有所减少。项目支出是XX年结转支出,本年无项目收入。 (五)结果运用管理。在上级部门的领导下,我校出色的完成了XX年绩效管理工作,将为下一年的工作奠定了基础,我校将一如既往,在新的一年里更上新台阶。 三、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尤其是资金的使用还需要更好与上级部门沟通,杜绝一些不合理的开支。 四、下一阶段工作计划

地方财政收入和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的区别

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地方财政收入=基金收入+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我发现好多同学没搞清楚他们的关系, 两个县比财政的时候,一定要同口径.. 你不能用一个县的地方财政收入去比另一个县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比出来的结果是,怎么那个县GDP那么高,财政收入才那么点.. 其实不是人家不高,你比错了,, 很多县的统计公报,有的写的是地方财政收入,有的写的是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地方财政收入包括营业税、地方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城镇维护建设税、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印花税、屠宰税、农牧业税、农业特产税、耕地占用税、契税、增值税25%部分,证券交易税(印花税)的50%部分和除海洋石油资源税以外的其他资源税。 而基金收入的解释是:亦称为专款收入或预算外收入,指具有专门用途或对应的支出科目的财政收入。主要包括:工业交通部门、商贸部门、文教部门、农业部门、其他部门的基金收入和社会保障基金收入、地方财政税费附加收入、基金预算调拨收入等。 通过这样说来的话,那地方财政收入中的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印花税、屠宰税等等,就属于基金收入.. 首先要明白基金收入不是税收收入 在基金决算表上一般来说基金收入分为九大类 一、工业交通部门基金收入 二、文教部门基金收入 三、社会保险基金收入 四、农业部门基金收入 五、土地有偿使用收入 六、政府住房基金收入 七、其他部门基金收入 八、地方财政税费附加收入 九、其他 上面9大类中目前很多地方第一收入是土地有偿使用收入 其次是以养路费为大头的工业交通部门基金收入

另外虽然基金决算表上有社会保险基金收入,但是这个收入还是单独的,在基金决算表上可以忽略不记 还有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下面27项,这个全国口径一样 下面的税中有些税全部归地方,有些税和国家按比例分. 税收性收入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越高越好,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可以理解为地方可以支配的税收收入. 四川地税局要征收农业5税(农业税,农业特产税,牧业税,耕地占用税,契税) 重庆则由地方财政局直接征收 不管哪个部门征收都最后汇入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中 农业税,农业特产税,牧业税现在可以忽略不记但是,耕地占用税,契税有几十亿的收入 重庆地税部门要代收5大社保费用,而四川地税部门不收这些 一、增值税 二、营业税 三、企业所得税 四、企业所得税退税 五、个人所得税 六、资源税 七、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 八、城市维护建设税 九、房产税 十、印花税 十一、城镇土地使用税 十二、土地增值税 十三、车船使用和牌照税 十四、屠宰税 十五、筵席税 十六、农业税 十七、农业特产税 十八、牧业税 十九、耕地占用税 二十、契税 二十一、国有资产经营收益 二十二、国有企业计划亏损补贴 二十三、行政性收费收入 二十四、罚没收入 二十五、海域场地矿区使用费收入 二十六、专项收入 二十七、其他收入

预算绩效管理办法(试行)

预算绩效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预算绩效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河北省省级预算管理规定》以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全省各级财政预算的编制、执行、监督、评价和问责等管理工作。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预算部门是指与财政部门直接发生预算缴拨款关系的国家机关、政党组织、社会团体、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 第四条本办法所称预算绩效管理是指以提高财政支出的经济、社会和政治效益为目标,将绩效理念融入预算编制、执行、监督、评价和问责全过程,运用一系列绩效管理方法实施的管理活动。 第五条预算绩效管理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结果导向原则。预算管理各个环节要以结果为导向,强调预算安排与支出结果之间的有机联系,注重财政支出的有效性。 (二)目标管理原则。预算管理要围绕绩效目标来进行,事前设定目标、事中跟踪监控目标实现进程、事后评价目标完成情况。 (三)责任追究原则。预算管理强调预算部门的财政支出责任和财政部门的监督责任,实行绩效问责。对无绩效或低绩效的部门及相关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 (四)公开透明原则。预算绩效管理及财政支出结果信息要逐步向社会公开,接受有关机构和社会公众的监督。 第二章预算绩效管理职责 第六条各级政府是预算绩效管理的责任主体,政府分管领导对分管部门预算资金配置绩效、执行效率和使用绩效负有指导和监督责任。 第七条财政部门在预算绩效管理方面的职责是: (一)制定或者参与制定有关预算绩效管理的制度、办法,并对有关制度和办法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财政总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的区别和一些其它财政概念

财政总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的区别 和一些其它财政概念 财政总收入是最大的一个概念,财政总收入包括财政部门组织的收入、国税组织的收入、地税组织的收入等,是财政大收入的概念。一般预算收入是指地方实际可用财力,扣除了上缴中央部分的税收,比如上缴中央财政75%的增值税、上缴中央财政60%的所得税等属于财政总收入的盘子,没有计入一般预算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包括国税、地税扣除上缴中央财政部分的地方留存部分再加财政部门组织的收入。 地方财政总收入(全口径,如北京市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入+上划中央收入=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基金预算收入(包括政府性基金收入和社会保险基金收入)+上划中央收入 注:包含有基金收入的财政总收入叫做全口径财政收入,否则仅叫财政总收入。 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通过一定的形式和程序,有计划有组织并由国家支配的纳入预算管理的资金。包括:(1)税收收入。国内增值税的25%、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纳入

分享范围的企业所得税的40%+未纳入分享范围企业全部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的40%、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印花税(证券印花税的3%+其余印花税的全部)、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车船税、耕地占用税、契税、烟叶税、其他税收收入。(2)非税收入。专项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罚没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其他收入。 一般预算收入是最容易造假的数据,其含金量并不高. 因为在一般预算收入里面有很大一部分是非税收入,而非税收入是地方政府最容易注水的数据. 有的地方政府把市属公交公司的车票收入,市属自来水公司的水费收入,甚至市属电视台的广告收入都纳入了非税收入,这样的数据岂不是很无聊? 含金量最高的是国税收入,国税中70%以上是要上划给中央收入和省级收入的,上缴的都是真金白银,地方政府根本不可能造假. 地方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区别基金预算收入:指按规定收取,转入或通过当年财政安排,由财政管理并具有指定用途的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等。主要包括:工业交通部门、商贸部门、文教部门、农业部门、其他部门的基金收入和社会保障基金收入、地方财政税费附加收入、基金预算调拨收入等。 行政区本级财政收入指的是行政区本级政府与下级政府

财政局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计划与财政局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计划汇编

财政局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计划 为切实做好我局20**年的财政干部培训工作,打造一支“政治过硬、品行厚重、廉洁奉公、业绩一流”的干部队伍,特制订本计划。 一、主要任务 为完成“两年一训”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目标,结合20**年全县财政工作主要任务,本着精简高效、确保重点的原则,在局机关各股室、局属各单位申报的培训需求基础上,经研究确定,20**年全局计划举办各类培训班12期(详见附表)。 二、主要内容 主要学习公共财政知识、局机关各股室(中心)、局二级单位的主要相关业务知识及其相关财经法律、法规、政策等知识。集中培训内容具体由局机关各股室(中心)、局二级单位主持学习和安排学习内容,学习内容提纲需由相关分管领导审定。 三、培训方法 教育培训工作坚持自学和集中培训相结合,以自学为主、集中培训为辅的学习方法,集中培训采取统一时间、统一地点。 四、集中培训时间安排 每月集中培训1期,即每个月的第三个星期的星期五下午组织集中培训(具体安排见《20**年县财政局干部教育培训计划表》)。 五、培训要求 1、执行计划、狠抓落实。各股室、局属各单位要严格执行培训计划,各股室(单位)负责人为执行落实培训计划第一责任人,一是保证本股室(单位)培训计划的完成;二是保证本股室(单位)人员按规定参加局机关组织的各类培训班;三是保证本股室(单位)人员认真做好培训学习笔记。 2、突出重点,提高质量。要充分调研干部培训需求,精心设计培训 第1 页共6 页

方案,优化培训内容,每期培训班结束后,股室(单位)及时将培训办班通知及相关培训材料送秘书股备案。 3、集中培训从第二次课程开始,对上一次授课内容进行测验,时间为15分钟左右,以检查上次培训的学习效果。由上一次授课股室负责出卷、阅卷,最后交秘书股存底。 4、集中培训原则上不准缺席,确因有事的,要求以书面形式请假,正股级以上人员需向主要领导请假,其它人员向分管领导请假,请假条交秘书股留存。 5、本培训计划实施情况将作为各股室及个人年终评先评模依据之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