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霍布斯的思想中的科学、自由、平等,天赋人权

霍布斯的思想中的科学、自由、平等,天赋人权

霍布斯的思想中的科学、自由、平等,天赋人权
霍布斯的思想中的科学、自由、平等,天赋人权

霍布斯思想中的启蒙思想

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1588—1679)可谓是政治思想史上继马基雅维里之后的又一个重量级人物,他们一同被视为西方近代政治思想的创始人。从1640到1651年,霍布斯完成了一系列政治哲学著作,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利维坦》。《利维坦》替之后所有的西方政治哲学发展奠定了根基。

古往今来,政治思想往往是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而展开的:国家是如何建立起来的?权威是怎么产生的?政权是从何而来,又是如何获得其合法性的?在考察这些问题的时候,霍布斯引入了如下的重要概念:自然权利与自然状态。

霍布斯在《利维坦》中开宗明义宣布了作者的彻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一般的哲学观点,声称宇宙是由物质的微粒构成,物体是独立的客观存在,物质永恒存在,既非人所创造,也非人所能消灭,一切物质都于运动状态中。接着指出,人是自然的生物,自然本性首先在于自保、生存,从而自私、恐惧、贪婪,人与人之间相互防范、敌对、争斗不已。象狼和狼一样处于自然状态中。在自然状态中,人们不幸的生活中都享有“生而平等”的自然权利,又都有渴望和平和安定生活的共同要求。

霍布斯的自然哲学。哲学观是机械唯物论、借助几何学的演绎方法建立哲学体系。他的政治理论完全摆脱了伦理、道德、宗教的束缚,以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和无神论者的面目出现于世。在摆脱神学观点之后,开始以人的眼光看待一切事物,并试图用自然科学方法(例如数学)来研究社会现象,寻找规律,建立理论。霍布斯用机械论的观点观察一切,认为人也是自然物体,同其它的自然物体没有本质的区别,认为人也象自然物体一样服从统一的机械运动规律。霍布斯还从从机械论观点出发,研究人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解释人的感情和欲望。人的本性是由激情、力量和动机构成的。他指出,人同自然的其他事物一样,是一个物体。当外界物体作用于人,有助于人的生命运动时,就会引起喜悦和快乐的感情;反之,当外界物体的作用有碍于人的生命运动时,就产生厌恶和痛苦的感情。前者被称为善(good),后者被称为恶(evil)。在他看来,人的本性就是自我保存,趋利避害,无休止地追求个人利益。

自然状态说既是人所处的环境。“在没有一个共同权力使大家慑服的时候,人们便处在所谓的战争状态下。”霍布斯认为,人们最初的生活状况: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本性而生活。他称这种状态为自然状态(natural state ),在这种状态中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每个人都要实现自己占有一切的“自然权利”,对权力进行追逐的斗争是根本性的。从而导致“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war of all against all)状态。在这个状态下,不存在善良与邪恶,无所谓是非曲直,只有力量与欺诈,人人自危。

我们从霍布斯的社会思想“人的自然状态与自然权利”中可以看到霍布斯的启蒙思想——科学,平等,自由,天赋人权。

科学。正如霍布斯本人的墓志铭上所说“在他站过的地方就没有有神论的立足之地”。霍布斯不是从形而上学或神学的论述出发,也不以对神的概念作为出发点,不是集中于探讨神的性质,而是着眼于人,对人这个个体进行完备的分析,关注人性。掀起了从受缚于宗教神学到重视人的个性解放在当时的历史时期的轩然大波。此外,霍布斯的社会思想的逻辑思维上也体现出了他严谨,缜密,环环相扣的科学性。他按照自己指出的“综合”的研究方法,选择个体行为的根源——情感作为推论的起点探讨人的本性,由此假设出一种人的“自然状态”,分析了人的自然权利。并以此为基础推出自然法则和国家产生的必要性。就像霍布斯

本人所说的那样,我们并不看重这一假设是否与历史事实符合,是否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但是他的这一假设符合了其逻辑演绎的需要,从而使霍布斯国家政治体系得以建立。

平等。霍布斯认为,人是生而平等的,享有同等的自然权利,人人都有权占有一切有利于自我保存之物,采取一切有利于自我保存的措施,也就是人们平等的享有捍卫生命的自然权利。每个人都享有同他人同等大小的自卫权,每个人的自卫权力与他人的自卫权力是根本对立,并发生冲突的。为了最有效地保护自己,人们必须摆脱“人对人像狼一样”的自然状态,进入和平相处的文明社会。要做到这样,就必须平等放弃和占有同样的权利。

自由。从霍布斯的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出霍布斯政治哲学的最初的概念就是“自由”。他是近代英国自由主义的先驱。霍布斯给自由下了一个简明的定义。他说:“完全的自由就是指每一个人都得到他想要得到的一切。”在进入文明社会前,人处于一种自然状态。霍布斯认为单纯自然状况,也就是非主权者,又非臣民的人所具有的那种绝对自由的状况。是一种无政府状况和战争状况。这种社会状况没有让人们担惊受怕的公共权利的支配。霍布斯同时也认为这种绝对自由的状况是不可能的。因为没有一种人的自由不会受到某种限制,无论限制是天然的还是人为的。霍布斯从人性自由的前提出发,却得出了要使人性和人权得到最优化,就必须对自由的人权加以限制。

天赋人权,我们先来看看天赋人权的含义。天赋人权也称为自然权利,它是指自然界的生物普遍固有的权利,并不由法律或信仰来赋予。它是人生而有之的权利是天赋的、不可转让、不可剥夺的权利,是理论上存在的权利。自然权利源自于古希腊哲学的自然法理论。文艺复兴以来,成为西方法律与政治思想的重要议题。霍布斯也对这一思想进行了很重要的发展。他说:“自私自利来自个体人的天然欲求,而这种自利意志也是每一个人求取生存的天性和天然权利。只要我们承认,任何人都有必要运用自己的能力,保护和维持我们自己的生命,那么自然权利也就存在了。这种权利不是由人或制度所给予的,它来自“天赋”。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霍布斯的“人权”是以人的自私,自利概念为基础的。这也与上述的“天赋人权”的原意是相吻合的。就像他所说的“凡对于生命有益的事情,我们就有权力去做。”也就是说人性的最根本的,决定一切特性在于自我保全的利已动机。在这里,中世纪的道德自律和蔑视自私的思想传统已经崩溃,个人权益的合法化从理论上得到充分肯定。虽然霍布斯认为人性本恶,但是他却坚持人性本身是无罪的。这种自我保全就是意志的其他一切活动都将服务于自我保全。他认为世界上不存在被普遍认同的善恶标准,他说“没有一般的共同的善恶标准,能从客体本身的属性中抽象出来。”就像一场灾难,它本身是无所谓善恶,好坏的,但是他却能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损失。

霍布斯的时代处于世界近代史的开端,他站在从宗教文明到世俗文明的转折点上。在与中世纪的宗教文明对抗时,借助科学,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的思想观念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国家政治体系,对政治思想界做出了重要贡献。

霍布斯的思想主张是什么.doc

霍布斯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霍布斯的思想主张 霍布斯的哲学主张又分为自然哲学、偶性哲学,自然哲学其意思就是霍布斯指出就是某个东西,是由于它的广袤,所以把它叫做物体,它的存在并不是依赖我们的思想而生存,所以说这个物体它是独立存在的。 霍布斯的物体的解说充分的突出了数学和力学的发展成效,霍布斯完全的呈现机械唯物主义。偶性哲学,霍布斯提出偶性就是存在物体是不被看到的物体,它的存在于某个物体中,不能因为你的看不到就说他不存在。霍布斯通过用机械的方式把人的存在,也看作是自然的物体,人不过有自己的思想、意识,但是人也得遵从自身的生存规律。 政治思想的主张就是霍布斯主要提倡的是国家要订立的制度,霍布斯通过他的假设自然状态的情况进行过的分析,从而引出的人们想要和谐的生活就要走出自然生存的状态。 霍布斯的政治思想他主要张契约论,就是说人要促成国家的主要因素就是,每个人都是国家的一部分,要想人人相互平等,就要签订合约,并推选出主宰者来掌控,从而形成国家。但前提是主宰者也要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个人每个事情,否则就失去了走出自然状态的初衷,所以霍布斯的思想主张主要的意思是霍布斯讲述生存之道,让人能够产生的仁爱之心。 英国霍布斯的著作介绍 霍布斯全名托马斯霍布斯生于一五八八年死于一六七九年,英国人,是英国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的著作主要有《论公民》、《利维坦或物质形式或教会的世俗的国家权力》、《论物质》、《论人》、《贝希莫特》等多部著作。 《利维坦》这本书简述了霍布斯的思想主张,阐述了国学,国家就是指伟大的利维坦是人造的人,主权是他的灵魂,关节是由官员组成,其神经是奖罚的体现,它所要获利的是拥有的财富,

在自由与权威之间_对霍布斯政治哲学的一种解释_段保良

《云南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Social Sciences in Yunnan No.4 霍布斯(1588~1679)开创了自由主义传统。诚如奥克肖特所言:“尽管霍布斯本人不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但他的哲学比大多数自由主义的公开倡导者的学说包含更多的自由主义成分。”[1](P47)霍布斯政治哲学中的自由主义成分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个人主义与现代国家理念。正是在这两个方面,霍布斯奠定了自由主义传统的基石。 霍布斯在《利维坦》的献词中说,他的意图是要在“过多自由”的主张与“过多权威”的主张之间找到一条中庸的和平之道[2](P3)。这一意图以及他的论证对自由主义传统影响至深。霍布斯的政治理论的意图,是创建一个伟大的利维坦[3](P1),即给俗人建立一个国家,让他们过上一种和平的、有秩序的生活。接下来的论文里,我们先厘清霍布斯对于人性、国家的本质、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的看法,然后揭示霍布斯学说的自由主义意涵。 一、自然权利与自然法 霍布斯笔下的人性是什么呢?在《利维坦》第一部分,霍布斯给出关于人的几个基本预设:人人平等,人皆追求自然欲望之满足,对死亡的恐惧。 《利维坦》从3个方面证明人的平等。首先,就体力而论,最弱的人运用密谋或者与和他处同一种危险下的人联合起来,就能具有足够的力量来杀死最强的人。其次,人们在智力方面也大体相当,任何一个人都无法拥有对世界的整全知识。最后,就算在现实中有人在智力上都较一般人高出许多,人们也不会承认这个事实[3](P92)。换言之,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是一种想象的平等。自然状态之中的人,都有一种天生的自傲,任何人都不会心甘情愿地承认他人比自己强。恰恰由于人人都平等地自负,统治变得不可能。人这种天生的自负,根源于人们在善恶观念上的不可弥合的分歧,人对于善恶的认识,完全取决于一己的主观感受[3](P37)。 凡人皆追求感官的享受和满足,更不幸的是,这种追求必然转化成为永无休止的权力欲。人在对权力的追逐过程中,产生渴望统治他人、被他人承认的激情,这种激情就是虚荣自负。由于人的虚荣自负,每个人都企图胜过别人,从而互相侵犯,导致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在这场战争 在自由与权威之间 —— —对霍布斯政治哲学的一种解释 段保良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北京100871) 摘要:霍布斯政治哲学的基本图示是:个人在善恶、道德问题上的分歧,导致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自然状态;对暴力横死的恐惧唤醒人类的理性,人类因而发现自然法的教诲,在其指引下走出自然状态。人们一旦建立国家,将自身置于主权者的统治之下,就有服从主权者意志、遵守法律的义务,因之丧失在自然状态下的自由,获致和平共存与国法保护下的臣民自由。霍布斯政治哲学中的个人主义和现代国家理念,奠定了自由主义传统的基础。 关键词:霍布斯政治哲学;个人;国家;自由主义 中图分类号:B56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691(2009)04—0038—05 收稿日期:2009-04-21 作者简介:段保良(1978~),男,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38

论霍布斯的社会契约思想

论霍布斯的社会契约思想 王永香李景平(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摘要:结合霍布斯的人性论、自然状态和国家学说,本文论述了其社会契约思想。霍布斯强调个人的自然权利,却最终推 演出一个拥有无限权力的绝对主权者。研究霍布斯社会契约论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其政治哲学精髓。 关键词:霍布斯人性论自然状态社会契约作者简介:王永香(1985—),女,汉族,重庆人,博士生,研究方向:政治学理论;李景平(1958—),男,汉族,陕西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政治学理论。 基金项目:(11B22055)政治 思政探讨在欧洲近代思想史上,霍布斯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本文详细梳理了其社会契约思想,通过研究发现,其社会契约思想虽存在一定局限性,但也有可取之处。 一、缔结社会契约的原因 对于缔结社会契约的原因,霍布斯认为这源于人们对“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的自然状态的恐惧,渴求建立一种和平安全的政治社会。霍布斯认为人类本性中存在两种最基本的激情:欲望和嫌恶。人类在本性上总是欲求对自己有利的,逃避对自己有害的。人生的“幸福就是欲望从一个目标到另一个目标不断发展”[1]。因此,霍布斯认为人类本性即 “永无休止的权势欲”。在自然状态中,人们的自然权利都是相同的,即“每一个人按照自己所愿意的方式运用自己的力量保全生命的自由”[2],由于在自然状态中没有法律及其他任何公共权威存在,人们可以自由追逐有利于自己的一切,人人在身心两方面的能力大致相等,人们也希望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获得一切有利于自己的权势,而物质产品相对匮乏,每个人在自由追逐权势时必然和他人发生冲突,自我保存的最好方法就是先发制人,这样每个人都卷入了对权势的争斗之中,这就是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的自然状态的形成,“相互的恐惧就会使我们相信,我们必须从这样一种状态中摆脱出来,寻求联盟”[3]“这一方面要靠人们的激情,另一方面则要靠人们的理性。”[4]通过社会契约摆脱这种战争状态。 二、社会契约的缔结 由于人类具有自我保存的天性,会理性地要求摆脱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的自然状态,由此理性地形成了某些一般原则,“自然法是正确理性的指令,它为了最持久的保存生命的可能,规定了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5]这种自然法的第一法则就是寻求和平、信守和平,利用一切可能办法来保卫自己。第二法则,即每个人都应放弃自然人对一切事物的权利要求,且当每个人要求他人满足自己的自由权利时,也必须满足他人提出的同等要求。 缔结契约的人们让渡出在自然状态下的权利,即所谓的契约的缔结,并且“一个人不论在哪一种方式之下捐弃或让出其权利之后,就谓之有义务或受约束不得妨害接受他所捐弃或允诺让出权利的人享有该项权益。”[6]人们应力求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就引出第三法则:遵守和履行所订立契约。“这种契约所以有约束力,并不是在于其本质,而不过是由于畏惧毁约后所产生的某种有害后果。”[7]然而霍布斯认为“没有武力,信约便只是一纸空文”[8]他认为只有建立一个具有强制力和威慑力的公共权力来震慑所有人,才能使人们平等履行契约。 “在正义与不义等名称出现之前,必须先有某种强制权力存在”[9]要形成这种公共权力“那就只有一条道路:把大家所有的权力和力量付托给某一个人或一个能通过多数的意见把大家的意志化为一个意志的多人组成的集体。”[10] 人们在订立契约之后所保留的就是与自我保存、生命安全相关的基本权利,“人们也必须为了自己的生命而保留某些权利,如支配自己身体的权利。”[11]除此之外,人们所能做的就只是在公共权力所代表的统一人格控制下履行责任和义务。而代表着人们统一人格的某个人或某个组织也就成了他们统一人格的代理人。当自然状态下的一切人在相互同意基础上让渡出权利并交付给某个人或某个多人组成的集体,形成某种统一的人格,公共权威得以确立,从而可以使人们成功摆脱自然状态,这些统一于一个人格之中的一群人就成了国家, “这就是伟大的利维坦的诞生”[12]。霍布斯将国家分为三种形式:君主国家、民主国家和贵族国家。霍布斯认为君主制是最好的国家形式。“最绝对的君主制对国家来说是最好的条件。” [13]主权者没有与臣民缔约,不受契约约束。同时,臣民不能反对主权者。“已经按约建立一个国家的人,由于受信约束缚必须承认某一个人的行为与裁断,按照法律,不得到这人的允许便不能在自己之间订立新契约,在任何事物方面服从另一个人。”[14]因而契约一旦形成,国家一旦形成,臣民就应当完全服从主权者,主权者在行使臣民赋予其权力时就拥有了绝对自由。霍布斯不仅给予主权者使用权力的绝对自由,也赋予其绝对权力,“也就是说他(它)拥有主权或绝对权力,这种权力只受国家力量限制,而不受别的东西限制。”[15] 三、对霍布斯社会契约思想的分析(一)人性论基础 霍布斯社会契约思想源于其关于人性及由此而推出的“自然状态”的假设,正如黑格尔所说“在霍布斯的学说里,至少存在这样一个特点,即在人性、人的欲求、嗜好等等的基础上设定了国家的本性和机体。”[16]因而人性论在霍布斯的社会契约中占有重要地位。或许这种人性论和自然状态的假设性前提是毫无历史根据的,就连霍布斯本人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也许有人认为这种时代和这种战争状态从未存在过,我也相信决不会整个世界普遍出现这种状况”[17]但是,这种假设性前提的历史真实性问题并不会影响到霍布斯政治思想的逻辑和价值。对此,斯特劳斯指出“霍布斯不是在描绘一个真实的历史,而是在把握一个典型的历史”,从一种不完美的状态出发,从人的本性,由人自身的能力自然地推出社会是人类运动的必然结果,人类有能力创造和控制这个社会。[18] 霍布斯的人性论表现出强烈个人主义色彩,他指出人在单纯 21--

霍布斯的政治伦理学思想

霍布斯的政治伦理思想 摘要:霍布斯对西方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的近代转型意义在于,不仅把正义看作高于道德,而且正义时其政治哲学的根本,而霍布斯的正义观却是以自然状态的假设为逻辑起点的。霍布斯对人性进行分析,以激情、理性、绝对自由、自我保护的私人力量为推论起点。而在这种自然状态中时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所以走出自然状态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在霍布斯看来,走出自然状态的方式,就是订立契约,把每个人的权利转让给一个人为的公共权力,一个政治共同体国家——伟大的利维坦的诞生。 关键词:自然状态;自我保存;政治伦理;正义 我们知道,霍布斯的政治伦理思想的主要研究对象时国家制度,霍布斯通过义自然状态的假设为逻辑起点,对人性进行了分析,以激情、理性、绝对自由、自我保护的私人力量为推论起点。人们以自我保存为目标,每一个人追求自认为善的自愿行为都是正当的,由于没有共同的权利慑服众人,其结果必然是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所以,走出自然状态时必然的、必要的。 一、自然状态与自然权利理论 自然状态说时霍布斯政治伦理思想的理论前提和出发点。霍布斯从机械唯物论的立场出发来论述人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说明人的感情、欲望和理性。他指出,人同自然的其他事物一样是一个物体。当外界物作用于人,有助于人的生命运动时,就会引起喜悦和快乐的情感。当外界无作用有碍于人的生命运动时,就会产生厌恶的感情。前者称为善,后者称为恶。 在霍布斯看来,人的本性就是自我保存,趋利避害,无休止的追求个人利益,他写道:“得其一思其二,然而后已,永无休止的权势欲。”旧的欲望满足了,新的欲望就会随之产生。“有些人时为求新辟疆土之名,有些人是为求安逸和肉体快乐,还有些人则希望在某些艺术或智能方面出类拔萃,以博得人们的赞扬和阿谀。”[1]霍布斯人为,自然状态下人是生而平等的,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意识人在心理和身体上的能力是十分相等的,二是在相等的时间可以使人们在同样的事物中获得同等的经验和智慧。正是由于能力上的相等,就能产生达到目的的希望的平等。有这两个前提出发,霍布斯提出了这一结论:“任何两个人如果想取得同一东西而又不能同时享有时,彼此就会成为仇敌。”[1](93)他们的目的主要是自我保存。在这种状态中,每个人要实现自己占有一切的“自然权利”从而导致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状态。霍布斯进一步从人性中寻求相互斗争的原因。他认为在我们的人类的天性中,竞争、猜疑和荣誉是造成人与人之间斗争的主要原因。竞争使人为了求利,猜疑使人为了求安全,荣誉则使人为了求名誉而进行侵犯。由此可以看出:“在一个没有共同权利是大家慑服的时候,人们便处在所谓的战争状态下。”[1](96) 在自然状态中,人性让人彼此相互离异,易于互相离异摧毁,人们不断处于暴力死亡的恐惧和

论傅斯年

论傅斯年 王戎笙 【专题名称】历史学 【专题号】K1 【复印期号】1995年02期 【原文出处】《中国史研究》(京)1994年04期第154-161页 本世纪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在我国史学界兴起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学派。因其主张“考史而不著史”,故有人称之为考据学派;又由于其考据方法不同于乾嘉,有人称之为新考据学派;由于其主张“史学本是史科学”,故有人称之为史料学派;又由于其提倡“以自然科学看待历史语言之学”,故有人称之为科学派;还因为他们主张历史学就是搜求史事,又有人称之为史事搜求派。这个学派的领袖是傅斯年,学派的中心是傅斯年领导下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为简便起见,本文称之为史料学派。 一、傅斯年的学生时代 傅斯年,字孟真,山东聊城人,1896年3月26日(光绪二十二年二月十三日)生。少年时代,在私塾攻读《四书》、《五经》。1905年春,入东昌府立小学堂。1909年,考入天津府立中学堂。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夏毕业,升入中国文学系本科国文门。1918年1月,傅斯年在《新青年》四卷一号上发表了《文学革新申议》一文,提出了他对文学革命的主张。他说:“中国今日革君主而共和,则昔日文学中与君主政体有关系之点,若颂扬铺陈之类,理宜废除。中国今日除闭关而取开放,欧洲文化输入东土,则欧洲文化中优点为中土所无者,理宜采纳。”1918年秋,约集同学罗家伦等发起成立新潮社。在酝酿过程中,得到北大校长蔡元培、文科学长陈独秀和图书馆长李大钊等的支持。参加该社的还有杨振声、俞平伯、汪敬熙、冯友兰、段锡朋、孙伏园、何思源、高尚德、张嵩年、顾颉刚、朱自清、周作人等等。他们“抱着一股热情,要为文学革命而奋斗”,为此仿效《新青年》筹备发行一种杂志,蔡元培还从北大每月四万元的经费中拨出两千元支持他们。杂志定名为《新潮》,以The Renaissance(文艺复兴)作为它的英文译名。创刊号于1919年1月1日出版。在《新潮发刊旨趣书》中说:“对于学术负责任,则外物不足萦惑;以学业所得为辛劳疾苦莫大之酬,则一切牺牲尽可得精神上之酬偿。”《新潮》月刊是继《新青年》之后公开主张文学革命的又一刊物,在青年中很有影响,其发行量常在1万份以上,成为新文化运动中的著名刊物。《新潮》初创时,李大钊、鲁迅等都在这个刊物上发表过文章。五四运动前,反对纲常名教,提倡个性解放和男女平等;提倡白话文,主张文学革命;五四运动后,开始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及西方文化。1922年3月因经费困难停刊,共出版三卷。《新潮》社还出版过几种丛书,其中有《蔡孑民言行录》、郭沫若的《女神》、鲁迅的《呐喊》、冰心的《春水》、胡适的《尝试集》等等。 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期间,傅斯年正在北京大学读书。他是此次运动的北大学生代表之一。五月四日那天,他曾带领一群同学冲进赵家楼胡同曹汝霖的住宅,在青年学生中很有影响。1919年夏,傅斯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国学门,同年秋,考取山东省官费留学。从此开始了长达七年之久的旅欧留学生活。 1920年夏,进入英国伦敦大学研究院,从史培曼(Spearman)教授研究实验心理学及生

荀子与霍布斯政治哲学的比较分析

2012.06 LAN ZHOU XUE KAN 荀子与霍布斯政治哲学的比较分析 胡可涛 (中国矿业大学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江苏徐州221116) [摘要]荀子和霍布斯在政治哲学的逻辑前提和基本结论的相似仅仅是表面的。对于政治哲学的建构,霍布斯是诉诸契约论,荀子则从规范论的维度出发展开政治图景的设计。这两种路径实质是演进理性和建构理性之下的不同产物。由此出发去理解各自的理论分野,乃至评判其理论上的得失是富有意义的。 [关键词]荀子;霍布斯;政治哲学;人性 [中图分类号]B0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492(2012)06-0010-04[收稿日期]2012-03-23[作者简介]胡可涛,男,江苏灌云人,博士,中国矿业大学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比较伦理学。 [基金项目]中国矿业大学“启航计划”项目“先秦儒家思想中的知识与道德”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WF2010001) 荀子与霍布斯是很值得在政治哲学上进行比较的人物。侯外庐先生较早注意到这个问题,[1](P237-238)却没有进行专门的研究。近年来,这个问题也引起了一些学者的关注,但讨论却亟待深化。从政治哲学的逻辑基础来看,荀子与霍布斯对人性有着相似的看法,而且两者最终都走向了对绝对权力的支持与君主政体的偏爱。那么两者是如何进行逻辑上的推演和理论的构造呢?他们各自的理论之间又存在着什么样的差别呢?本文拟作一回应。 一、同中存异:作为逻辑基础的“性恶论” 政治哲学的构建通常依赖于一定的人性论作为逻辑前提。对人性的理解差异通常会造就不同的政治哲学范式。就荀子和霍布斯而言,尽管他们都是持“人性恶”的立场,但是其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荀子的“性恶论”大体可以说是一种功能型人性论,而霍布斯的“性恶论”则是结构型人性论。 《荀子》一书辟有专门的“性恶”篇,此外关于“性恶”的论述还散见于书中其他各篇,具有一定的理论系统性。且从性恶的界定来看,荀子认为:“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2](P327)荀子是从经验主义立场出发,从人的自然属性和生物性特征入手去限定人性。与道家不同,在荀子这里,顺从自然之性,不是一种进步,而是倒向了“恶”。纷争起伏的无政府状态,恰恰是主体的“人性恶”作用于社会环境而产生的客观“恶”的结果。 根据荀子对人性的论述,可以归纳出一些基本特征:(1)天然性:“性”是人出生就具有的天然特征,它与人的生理相和合就形成了人的感应能力和感性倾向:“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性之和生,精合感应,不事而自然谓之性。”[2](P309-310)这种天然性本身即“潜在恶”,倘使没有道德力量加以教化的话,那么就容易转化成“现实恶”。(2)普遍性:在荀子那里,人性的“恶”具有普遍性,它对于任何人都是一样的,圣人与凡人之间并没有差别。(3)可塑性:荀子认为人性尽管是天然的,是“不可学”、“不可事”的。但是,却可以通过圣人所创制的“礼义”来“化性起伪”。从道德努力的目标来看,人性塑造所达到的即是“济而材尽,长迁而不反其初,则化矣。”[2](P30)的完美人格状态。 实际上,荀子之所以强调人性的“恶”,无非是突出道德教化,彰显礼义制度的重要性,这也是荀子整个哲学思想的主旨。该道德主义立场恰恰是通过“人性恶”作为理论前提发挥功能和作用的。故而,

历史学即史料学再论

历史学即史料学再论 摘要:?历史学即史料学?是傅斯年的主要学术主张,最初见于《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文中详细表述了史语所研究工作的标准和宗旨,包括扩充研究材料与工具、反对国故、反对疏通等学术思想。而历史语言研究所在傅斯年的领导下,不仅在档案整理和考古发掘上取得重大成果,更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国际知名学者。虽然傅斯年的学术思想尚有缺陷,学术界对其赞赏和批评皆多纷论,但其对于现代史学的贡献和影响无疑是重大且深远的。 关键词:傅斯年史料学学术思想历史语言研究所 1928年10月,傅斯年在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基础上,筹备建立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成为史语所所长,并发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作为就职宣言,也是其治所大纲,在此提出了?历史学即史料学?的主张。史语所是纯粹的学术机关,在?整理国故?运动后成为史学界主流,在傅斯年的领导下成就辉煌,受到国际公认,开创了?集团研究?之先河,培养了一批知名学者。在史语所研究成就获得一定国际地位的同时,对于傅斯年?历史学即史料学?的史料派观点,各方学者众说纷纭,赞成与反对者都大有人在。总而言之,傅斯年的学术思想及研究成就对现代史学影响重大且持续至今,而对时下学术风气也不乏借鉴意义。 一、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 1928年10月傅斯年在《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创刊号上发表的《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旨趣》一文中提出?历史学即史料学?的观点,其原文是?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利用自然科学供给我们的一切工具,整理一切可逢着的史料。?①值得注意的是原文所提为?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因此不可仅从?历史学即史料学?这一句话来断章取义的理解,而因全面把握傅斯年的整个史学思想体系。?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的完整阐述主要是《史学方法导论》一书。?该书不仅是傅斯年系统阐述其史学观念的主要体现,也是其一生教学讲授的基本教材。据傅斯年所拟目录,这份讲义共分七讲,依次为:第一讲,论史学非求结论之学问;论史学在‘叙述科学’中之位臵;论历史的知识与艺术的手段。第二讲,中国及欧洲历代史学观念演变之纲领。第三讲,统计方法与史学。第四讲,史料略 ①傅斯年 . 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 . 北平: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28

霍布斯的哲学政治学思路

霍布斯的哲学政治学思路 ——读《利维坦》后有感 霍布斯思想之深奥,利维坦哲学思路之严谨,并不是看一遍书就能完全领略和深刻理解的。有些语句我读了多遍仍然感到不解,但我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去感受这位哲学先贤的思想。 我读《利维坦》,是在对霍布斯生平有些许了解的基础上才开始品读的。托马斯·霍布斯,是英国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是英国思想之大贤。他创立了机械唯物主义的完整体系,认为宇宙是所有机械地运动着的广延物体的总和。他力图以机械运动原理解释人的情感、欲望,从中寻求社会动乱和安宁的根源。他提出“自然状态”和国家起源说,反对君权神授,主张君主专制。他把罗马教皇比作魔王,僧侣比作群鬼,但主张利用“国教”来管束人民,维护“秩序”。有《论物体》、《利维坦》、《论社会》、《对笛卡尔形而上学的沉思的第三组诘难》等经典著述。霍布斯是一位坚定的唯物主义无神论者,这一正确的思想在对他的学术研究给予积极的引导的同时,也给他的政治生活带来无尽的烦恼。他曾为了躲避政治迫害在欧洲大陆流亡了十一年之久,直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成功,保王党失势后,才返回英国。在新政权的庇护下,霍布斯才终于能平静地从事他未完成的哲学体系的著述。《利维坦》是他流亡法国期间写成的,但直到回到英国后才得以在伦敦公开出版。这是他第一次公开在英国发表的著作,一般人得知霍布斯的大名就是通过这本书的。 我对霍布斯的哲学政治学的理解,是在《利维坦》的引导下慢慢形成的。而在读这本书之前就已经具备的哲学政治学知识,也使我具备了辩证地看待其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能力。 《利维坦》全书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开宗明义宣布了作者哲学思想。第二部分是全书的主干,主要阐述国家的起源和社会契约思想。第三部分“论基督教国家”和第四部分“论黑暗王国”,主要揭露罗马教会的腐败堕落,抨击教皇侵犯世俗权力的行径,提出了政教合一、教权服从王权的主张。 霍布斯的哲学思想,简单地说,是欧洲哲学史上第一个明确的、完整的机械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虽然是机械的唯物主义,但毕竟是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合理内核,且克服了培根物质观的朴素性,应该说是相当先进的。霍布斯还指出了物质广延性的特这,并由此推出神学的虚假性。这些都是《利维坦》第一部分所阐述的。是其反对君权神授、解释国家起源的哲学基础。 从第二部分开始,便是霍布斯最重要的政治学思想了。但是其政治学思想需从伦理思想推出。 霍布斯的伦理思想大致包括“自然权利”和“自然法”说两个部分。前者讲人的本性是利己主义,后者讲人的理性规定的道德律令。 霍布斯从机械论观点出发,研究人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解释人的感情和欲望。在他看来,人的本性就是自我保存,趋利避害,无休止地追求个人利益。他说:在人的本性中,

霍布斯思想

霍布斯法律思想之我见 一直以来对西方的文化都无比憧憬,那个梦幻的国度也仅限于在影视方面的一些了解,通过一些西方国家的古代史影片,渐渐熟悉了西方法律文化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和其生命中的一些绽放,其中霍布斯是我相对比较而言最敬佩的一位伟大思想家,霍布斯是英国启蒙时代的一位伟大思想家,尤其是在政治法律思想领域做出了开创性的奉献。他的一些经典著作有《利维坦》、《论公民》、《法律要义》等,这些著作对于研究英国法律思想有很大的启迪作用。 从一些论著中我了解到霍布斯的一些人生经历,霍布斯于1588年4月5日出生于英国南部的维斯堡镇。他的母亲是一个普通的自耕农家庭的女儿。父亲是当地的乡村牧师,性格暴躁而又愚蠢无知。霍布斯出生不久,他的父亲便在一次和同事的争斗后弃家远遁了。霍布斯早年的抚养和教育都是由他的叔父资助的,四岁时被送到当地的教会小学读书,后又转到私立学校上学。并担任过英国著名唯物主义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的秘书。他于1651年出版了他最具有代表性的著作《利维坦》,所谓“利维坦”,是《圣经》中记载的一种力大无穷的巨兽的名字,原用来证明上帝创造万物的威权与能力,霍布斯用来喻指一个强大的国家,借此论证君权至上,反对“君权神授”。《利维坦》一书集中地表达了他的国家﹑法律﹑政治与宗教的观点,从理论上为克伦威尔所实行的政策寻找论据,为新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廓清了道路。 霍布斯的法律思想包含有自然法、自然权利、社会契约。绝对主权等法律范畴,其中社会契约论和绝对主权观之间,自然权利和绝对主权之间,自由和权威之间都存在着矛盾关系,而霍布斯却一一将其化解,使其整个法律理论得以自治。在这些思想都给我深刻的印象,以下就是我对这些思想的拙见。 霍布斯出生在英国一个动荡的革命年代,霍布斯由于从小性格比较胆怯,进而导致他对战争和动乱充满恐惧,内心无比渴望稳定与和平。他在其著作中曾这样阐释了自己的一些观点:人们为了和平就必须放弃自己的一部分自然权利,听命于主权者。主权必须是绝对的,至高无上的,人们不应该怀疑或反抗。否则,人们失去了绝对的权威,战争又可能再次发生。在他描述的这种人人彼此为敌、互相冲突的自然状态下,霍布斯认为,为了使社会能够存在下去,使人类不致在互相残杀中被消灭,“必须寻找和平和遵守和平”。能使人类竭力走出自然状态的,就是建立在理性之上的普遍法则--自然法,它用来限制每个人基于本性与本能的自然权利,以便维护和平与秩序。 关于自然法,霍布斯说:“自然律是理性所发现的诫条或一般法则。这种诫条或一般法则禁止人们去做损毁自己生命或剥夺保全自己生命的手段的事情。”霍布斯的主要目的是论述人类如何从自然状态进入社会状态和政治状态的,也就是如何由战争状态进入和平状态的,为此,他提出了十四条自然法原则,概括起来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是自然法的总的原则。他断定,自然法的原则和内容是能够被人遵守的,而且自然法永恒不变。因为自然法的根本原则和目的是“寻求和平”,而和平则是人们满足自己欲望所必需的,是不可改变的。 霍布斯对人性的理解是这样的:首先人是生而平等自由的。霍布斯说:“自然使人在身心两方面的能力都十分相等”,这种平等的分配充分展示了一个人的才能,正因为如此,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想法,就会彼此之间相互猜疑,互相争斗。其次,人天生是恶的,所以就会不断发生争执的。霍布斯说:“在人类的天

霍布斯的公民哲学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中的作用125

霍布斯的公民哲学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中的作用 作者赵严严 指导教师高寿平 摘要:霍布斯的公民哲学(政治哲学)脱离了神学和君权神授思想,从而破除了传统政治思想中的迷信成分,从哲学的高度来深刻的思考并阐述他的建国思想,人性则是霍布斯哲学的有力武器。霍布斯不仅系统的提出了他的“以人为本”的社会契约论观。极大地区别于洛克与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然而,霍布斯并未在此浅尝辄止,而是力保“利维坦”的合理存在性。本文指出,霍布斯从“国家制度”、“君主臣民”等等方面介绍了利维坦这只猛兽在国家建立的结构,并为此结构的坚固建构而提出理论依据。 关键词:霍布斯政治思想公民哲学 Hobbes Citizens In The History Of Western Political Philosophy In The Role Abstract:Hobbes citizen philosophy (political philosophy) out of theology and the monarchy granted thoughts, thus breaking down the superstitious composition in the traditional political thought , thinking and elaborating his thoughts profoundly from the height of philosophy, and founding of human nature is the powerful weapon of Hobbes philosophy . Hobbes not only put forward of his "people-oriented" social contract theory viewpoint systematically, which greatly differs from Locke and Rousseau's social contract theory,but also he is not satisfied with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present and try his best to prove the reasonable existence of "the leviathan". This paper points out, Hobbes introduces how the leviathan this only animals roamed the countries to establish structures and therefore structure of solid theoretical basis and proposed building from the aspect of "national system", "the sovereign subjects" and so on. Key words: Hobbes Political thinking Citizen philosophy 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1588-1679)出生于战乱年代,是一位对生活“缺乏安全感”的人。战争和秩序缺失的恐惧伴随了霍布斯的一生,并且不可避免地影响了他的学术思想。他的政治思想主要在他的哲学论著中。在霍布斯的视阈中,哲学应该以这样的一种方向和顺序来进行思考,即是先由自然物体,后来到人性,最后就研究社会和国家。霍布斯的哲学体系亦是如此“三足鼎立”的,自然哲学主要研究的是物体和偶性以及运动和因果性;伦理学主要研究的是人性,而政治哲学主要是以社会契约论为主导,论述的是公民和国家的关系。霍布斯当时处于英国内战这一社会历史大背景下以及他个人所经历的小环境中,所以

走近傅斯年(论文)

走近傅斯年 【摘要】傅斯年,一个“誉满天下,谤满天下”的传奇人物,或许在众多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大家对傅斯年的印象大抵是出色的国学大师、教育家以及爱国者,但当我们真正了解他以后你将会认识到一个不一样的傅斯年,而我将会从他的生平、贡献、文化观点以及透过他人对傅斯年的评价让大家真正走进傅斯年的世界。关键词:傅斯年,五四运动领袖,一团矛盾 一、生平经历 傅斯年,字孟真,清光绪二十二年二月十三日(1896年3月26日)生于山东聊城一个举人之家。祖籍江西永丰,先祖傅以渐生于山东聊城,是清代顺治年间的首任状元。傅斯年幼年丧父,由祖父及母亲抚育成人。 1909年傅斯年在其父之学生侯延塽的资助下就读于天津府立中学堂,而在两年之后就顺从家长与聊城乡绅丁理臣长女丁馥翠结婚;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三年后顺利升入文本科国文系。1918年春夏傅斯年受胡适与陈独秀等人的影响,与罗家伦、毛子水等20余人组织新潮社,仿效《新青年》创办《新潮》月刊,提倡新文化,与北京大学国粹派论战,影响颇广。傅斯年也因此成为著名学生领袖。而就在五四运动的发展时期,傅斯年急流勇退,于1920年考取庚子赔款的官费留学生,负笈欧洲,先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后转入伦敦大学研究院,研究学习实验心理学、生理学、数学、物理以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勃朗克的量子论等,1923年入柏林大学哲学院,学习比较语言学等。1927年春任该校教授,文学院长,兼任中国文学和史学两系主任。同年在中山大学创立语言历史研究所,任所长。次年,其受蔡元培先生之聘,筹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同年底历史语言所成立,任专职研究员兼所长,创办《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任主编。 在担任史语所所长期间,先后兼任北大教授、中央博物院筹备主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中央研究院总干事,政治协商会议委员,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及台湾大学校长等职。1948年春,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及立法委员。在他担任主持史语所22年间,所征聘及造就的研究人才,先后在所研究历史、语言、考古、人类诸学之学仁近百。而在傅斯年担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期间,曾在会上猛烈抨击孔、宋豪门,博得了“傅大炮”的美誉。 但可惜的是,1950年12月20日,傅斯年因脑溢血在台北病逝,享年仅54岁,从此,学术界与教育界又丧失一位大师。 二、文化观及史观 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傅斯年的文化观,其实他的文化观并不是很明确,因此,在已有的研究上甚少有人提及傅斯年的文化观。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从他的言行中窥得一点蛛丝马迹,用王汎森先生的话来讲,傅斯年对待东西方文化的态度就是“一团矛盾”1。至于缘由何在,我们看以下几个时期傅斯年的变化自然不言而喻。 第一阶段:五四运动前,他热爱中国传统学术。傅斯年从小就接受古典教育,进入北大学习后他更选择了文科,还被黄侃和刘师培看作最有前途的学生,将会 1王汎森著,王晓冰译.傅斯年:中国近代历史与政治中的个体生命[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5.52

霍布斯与现代民主政治

西华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西方哲学史论文 题目:霍布斯与现代民主政治 ——读《利维坦》有感姓名:梁万燕 学号:201003140118 班级:2010级1班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二0一二年六月五日

霍布斯与现代民主政治 ——读《利维坦》有感 【摘要】:霍布斯是近代西方最伟大的政治思想家之一。对于他的思想,我们不能单纯地等同于专制主义或自由主义。他所建立的利维坦不是一个专制主义,其权力虽然是绝对地,但却是有限的,是专制与自由两者的结合。霍布斯的政治思想与现代民主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国家的权力得到了极大的扩张,但其权威却削弱了。面对这一问题,或许我们的现代民主政治可以利用霍布斯创建的利维坦来克服。 【关键字】:霍布斯利维坦现代民主政治 读《利维坦》感觉霍布斯的思想特别复杂,有不少矛盾的地方。其政治思想既有大量专制因素,又具有大量的自由因素。霍布斯的思想具有两面性特征。同时,霍布斯的政治思想对现代政治又具有深远的影响。当霍布斯所创建的利维坦遇到现实问题时,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现代角色的同时,我们现代民主政治又能在《利维坦》中学到什么呢? 一、霍布斯政治思想的两面性 首先,霍布斯主张基于社会契约之上的绝对专制主义,为了摆脱战争,霍布斯认为,人们必须放弃各自的权力,摆脱自然状态。根据自然法,人们之间订立契约,自愿的把自己的无限制的自然权力拿出来交给统治者,这样就形成了国家。霍布斯说:“这就是伟大的利维坦的诞生——用更尊敬的方式来说,这就是上帝的诞生。[1]”在《利维坦》的第二部分,霍布斯着重论述了主权者的权力——至高无上;国家制度的最佳形式——君主制;人民的义务——绝对服从。由于统治者不是契约的参与者,所以统治者不受任何社会契约的制约,其权力是绝对的,至高无上的,既不能分割,也不能让渡。人民不得反对统治者,一切权利都属于统治者。霍布斯虽然提出了人民的言论思想

傅斯年与中国考古学

考古学在中国的建立和发展,是二十世纪中国学术界最为重要的成就之一,对历史研究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它的诞生,有赖于两个条件:一是传统金石学的发达;二是西方考古学理论和方法的传入。(注:参见张光直:《考古学与中国历史》,收入《考古学的历史·理论·实践》,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年。)再加上一大批中国学者的共同努力,才使得考古学这门新兴学科得以在中国建立并迅速发展壮大。傅斯年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位代表人物。 傅斯年(1896-1950) ,字孟真,山东聊城人。早在北京大学读书期间,他就积极参加五四新文化运动,创办《新潮》杂志,宣扬“民主”、“科学”等西方新思想、新学理,名震一时。1920 年初启程赴英国、德国留学,初攻实验心理学,后治哲学,兼读历史、数学、物理学、语言学、人类学、比较考古学等科。1921 年底回国,受聘担任中山大学教授,兼文学学长及国文、历史两系主任,后受命筹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任所长一职长达三十余年,直到去世为止。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主持了中国考古史上多次重大发掘,如安阳殷墟、城子崖等。抗日战争期间,该所继续在西南、西北等地从事考古活动,并在整理、研究考古发掘物方面也做出了巨大的成就,为建立科学的考古学荜路蓝缕。傅斯年倡导的“近年的历史学就是史料学”,即是建立在考古学迅速发展的基础之上的。此外,他广延人才、培植新秀,为考古学的薪火相传呕心沥血,体现了一代学者对考古学的关心与重视。本文主要探讨傅斯年在考古实践,即他任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期间对考古学的发展所作的推进作用,以及他在考古学理论和方法上的特殊贡献,借以说明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而是历尽曲折,经过众多学者长期不懈、共同奋斗的结果。 一、历史语言研究所:中国考古学的发皇地 “傅斯年在学术上的最大贡献,恐怕应在于他创办并主持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注:杨志玖语。转引自《傅斯年与历史语言研究所》,《文史知识》,1999 年第5 期。)1949 年以前,该所是从事田野工作最多的单位,举其荦荦者即有:1928-1937 年在安阳殷墟的十五次发掘;与山东、河南两省地方政府分别组成古迹研究会,发掘了山东城子崖和两城镇遗址,河南浚县辛村卫国基地,汲县山彪镇和辉县琉璃阁东周墓地以及永城造律台等遗址。抗战爆发后,时局动荡,中国东南半壁河山沦入日本之手。该所仍在大后方坚持考古发掘不辍,先后组成几支考察团,发掘了云南大理、苍洱地区的古代遗址,四川彭山汉代崖墓及成都前蜀王建墓,又在河西走廓和关中地区进行调查发掘,获得了大量的考古资料,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下面仅以安阳殷墟的发掘和研究为中心,说明历史语言研究所为中国考古学的发展所作的巨大贡献。 傅斯年1928 年 4 月受命筹建历史语言研究所,他所拟定的工作计划包括范围相当广泛,共列有九组:文籍考订、史料征集、考古人类及民物、比较艺术,以上属历史范围;汉语、西南语、中央亚细亚语、语言学,以上为语言范围。后在正式成立时合并为三组:(注:历史语言研究所在1934 年增设人类学,(第四组),1946 年又设立北平图书史料整理处。)历史学、考古学和语言学,分别聘请陈寅恪、李济、赵元任为各组主任。从先前把考古学纳入历史范围,到将其与历史学、语言学并列,视为一门独立学科,体现了傅斯年对考古学的重视,代表了世界考古学发展的趋势。 历史语言研究所成立后,傅斯年聘任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系博士毕业生、山西

浅谈霍布斯政治哲学世界里的理性思维

浅谈霍布斯政治哲学世界里的理性思维 [摘要] 17世纪中期的欧洲大陆动荡不堪,1649年1月30日,英国的内战将查理一世送上了断头台, 建立在等级体制之上并历时数百年的君主统治戏剧性中断。这一历史背景,使霍布斯进行了他那非同寻常的探寻,开始了一次根据机械论的世界观归纳政治理念的尝试。霍布斯希望以从17世纪的新科学精神中获得的基本原则为基础,通过诉诸明确的定义和科学的方法,证明传统形而上学是荒谬的、无意义的,并使一切论题回到物质和运动中来,将物质的运动确立为基本事实,不仅用它来解释自然,而且还用它来解释心灵和社会。 [关键词] 霍布斯政治哲学科学主义机械论理性 一、霍布斯的政治哲学特点 17世纪中叶,霍布斯力作《利维坦》问世欧洲,该书是一次根据机械论的世界观归纳政治理念的尝试。也因此,恩格斯称霍布斯为“第一个近代唯物主义者(18世纪意义上的)”。[1] 霍布斯将机械观和政治哲学两类概念结合在一起,在他的著作中,霍布斯寓意的是运用理论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即在若干公式和定理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符合自然法则的结果。此外,通过将自然科学规律渗透其中,也使霍布斯的神学主义上产生质疑,反对如笛卡尔那样,从我们拥有一个关于“完善者”(上帝) 的观念的事实出发,得出“完善者”(上帝) 存在的结论。[2]在自然哲学领域内,霍布斯从感觉主义认识论出发去看待“上帝及其存在”的问题。在“第五个反驳”中,霍布斯直接提出,“天使和上帝只不过是我们对一些看不见的非物质性的东西的存在性的纯粹的相信。”[3] 因而《利维坦》一书有着政治理论史上坐标的历史价值,它不仅阐析了英国资本主义社会的契约关系,还对目前发生在现代物理学前沿领域的革命性发展做出了令人瞠目结舌的预言,更重要的是它的研究方式打破以为单纯的哲学思维,将自然科学的理性思考与分析融入其中,借助几何学的演绎方法建立起其政治哲学体系。 二、霍布斯机械论哲学产生之前的主流哲学观 所谓机械论哲学,在霍布斯看来,人们的自由意志根本不存在,人就是木偶其拉线受着世界上种种力量的控制。人的思想过程,即机械的推导过程:“每个人对自己进行反省时,要考虑当他在思考、构思、推理、希望和害怕的时候,他是在做什么和他是根据什么而这样做的;从而他就可以在类似的情况下了解和知道别人的思想感情。”[4]这样的理论,如同将人的思维比作机械运动的钟表。 在机械观哲学之前,主要是以柏拉图为代表的理想政治主义。柏拉图的理想主义政治思想是以伦理学和理性为基础的,尤其是以他的理念论为基础,其意义深

世界现代史主要参考书

世界现代史主要参考书: 1、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篇》上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2、[英]霍布斯鲍姆著,贾士衡译《帝国的年代》,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上下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4、[美]保罗·肯尼迪著,梁于华等译《大国的兴衰》,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年版 5、方连庆《现代国际关系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6、[英]霍布斯鲍姆著、郑明萱译《极端的年代》,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7、[美]斯塔夫里亚诺斯著,吴象婴等译《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年代》,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8、程玉海、曹胜强《20世纪的世界革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9、林承节《印度近现代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0、刘淑春等编《“十月革命”的选择》,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版 11、[英]C.L.莫瓦特著,丁钟华译《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十二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12、[美]斯塔夫里亚诺斯著,迟越等译《全球的分裂:第三世

界的历史进程》,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13、刘绪贻、杨生茂《富兰克林·D·罗斯福时代》,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4、朱光庭主编《法西斯体制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5、[美]威廉·夏伊乐著,董乐山等译《第三帝国的兴亡》,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 16、傅殷才主编《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年版 17、李巨廉、潘人杰《第二次世界大战》,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18、[美]麦克尼尔著,叶佐译《美国、英国和俄国-----它们的合作与冲突》,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版 19、[英]温斯顿·丘吉尔著,吴万沈译《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六卷本)时代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20、《高校世界历史配套教材·现代史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年9月版 一、台湾历史系学生的参考书目 1.王曾才,《世界现代史》,台北:三民,1992,2册。 2.Hobsbawm, Eric著,郑明宣译,《极端的年代極端的年代》,台北:麦田,1996,2册。 3.王曾才,《西洋现代史》,台北:正中,1986。 4.李迈先,《西洋现代史》,台北:三民,1995。 5.Robert Paxton著,刘京建译,《西洋现代史台北》(台北:五南,1990,2册)王曾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