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诺贝尔第一课时

诺贝尔第一课时

诺贝尔第一课时
诺贝尔第一课时

《诺贝尔》和《天火之谜》

课前交流:

播放莫言领诺贝尔奖的视频和《避雷针》(视情况学生谈感受)

同学们知道为什么给大家看这些视频吗?想想它们和哪两篇课文有关系?

(《诺贝尔》和《天火之谜》)

一、谈话导入

(板书课题)

1.师:同学们,看到老师的板书,有什么疑问吗?

今天我们将采取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就是把两篇课文放在一起来学。一下子学两篇课文,你们有信心吗?

生齐说:有。

师:那我们来尝试一下,因为老师觉得有尝试才会有创新,才会有新体会

2.出示词语,读准字音

师:这两篇课文你们读过吗?读得懂吗?

生齐说:读得懂。

师:在这两篇课文里有几个词语很容易弄错,老师想看看同学们预习得怎么样,咱们来看第一个。谁来读?(小老师领读,相机纠正字音,讲解多音字)

雷暴劈成毙伤揭开系着钥匙颠簸纤维骤然逝世机械铁锤隧道开凿

拴铁丝爆炸声砸石头化为灰烬难以置信混为一谈冷嘲热讽怒发冲冠无稽之谈

安然无恙斯德哥尔摩

二.概括主要内容,找出相似之处

1.师:刚才同学说内容都读懂了,那谁来说说《天火之谜》主要讲了什么?

生: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一种可怕的东西。雷暴只是普普通通的放电现象。后来富兰克林根据放电原理,发明了避雷针。

2.师:请坐。《诺贝尔》主要内容又是什么?

生:每年十二月十日下午四点三十分,在瑞典首都举行诺贝尔授奖仪式。诺贝尔怎样发明炸药。诺贝尔临终前留下遗嘱,把专利费的奖金分给五个领域成就最突出的人。

3.师:细心的同学,你有没有这两篇课文在内容上有相似之处。谁发现了?

生:都是写发明创造的。

生:第一篇课文是写发现,然后写发明。第二篇课文是讲发明炸药的。

师:都是写了发明。都是写了一位——

生:都是写了一位发明家。

师:都是写了一位科学家重要的发明。

三.分段写段意,引出小标题

1.师:预习的时候,老师让同学们给两篇课文分段,写段意,都做了吧?

生齐说:做了。

师:谁来说说?(出示:天火之谜)《天火之谜》,你怎么归纳的?

生:第一段: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心中是一种可怕的东西。

2.师:我们可以用四个字归纳,怎么归纳?

生:可怕的东西。

师:什么东西?

生齐说:雷暴。

3.师:哦,那我们可以这样说——雷暴可怕(出示)。第二段呢?

生:第二段:风筝实验向世人宣告,雷暴只是普普通通的放电现象。

师:也就是富兰克林对雷暴进行了一番——

生齐说:实验。

4.师:研究、实验,那我们可以这样概括——(出示)探究雷暴。下一段呢?

生:第三段:富兰克林根据放电原理发明了避雷针。

师:发明避雷针的目的就是为了要把雷暴——

生:避开雷暴。

5.师:(出示)好。同学们,请你再读读这些标题,你发现了什么?

生:都是关于雷暴的。

师:这是紧扣雷暴来写的。很好,很擅于发现。你看,因为雷暴可怕,所以人们要研究。这是——

生齐说:起因。

师:而探究雷暴就是事情的——

生齐说:经过。

师:最后发明了避雷针,这是事情的——

生齐说:结果。

师:你瞧,一件完整事情的三要素,说明这篇课文是侧重写关于雷暴的事。(板书:侧重写事)

6.师:那《诺贝尔》这篇课文又是怎样的?那能不能麻烦你像老师这样,把段意也概括成小标题。咱们来试试,好不好?同座位可以讨论讨论。

(生讨论,师巡视)

7.生:第一段说了授奖仪式,第二段说了发明炸药,第三段说了留下遗嘱。

师:还有谁是不同的?

生:第一段是授奖仪式,第二段是发明炸药,第三段是设置诺贝尔奖。

师:改成四个字,是设置奖项。我发现同学真了不起,你们想的跟老师的差不多。我们来看一看。(出示)

师:第一部分授奖仪式,第二部分发明炸药,最后一部分是写他临终写下遗嘱,设立了这么一个奖,老师把它归纳成遗嘱设奖。

8.师:同学们再来看看,这篇课文主要围绕什么来写的?

生:诺贝尔。

师:是啊,写了诺贝尔最重要的发明——炸药,写了他设立的影响最深的奖——诺贝尔奖。都是紧紧围绕诺贝尔这个人来写,说明这篇课文就是侧重——

生齐说:写人。

9.师:(板书:侧重写人)同学们,你看,我们通过小标题的学习方法,发现这两篇课文虽然都写科学家的发明故事,但它们各有侧重点。一个侧重——

生:写事。

师:一个侧重——

生:写人。

四.对比两文的开头

1.师:那么接下来我们看看,这两篇课文的开头是不是也有所体现呢?(出示两篇文章的开头)这是两篇课文的开头。请同学们轻声读读《天火之谜》的开头。边读边想,这一段写出了什么?开始——

(生轻声自读,教师巡视)

2.师:谁有新的发现?这一段写出了什么?

生:这一段写了雷暴是种可怕的东西。

3.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师:你从这句话里看出来的,可以。还有没有?

生:雷暴发生率高。

师:何以见得?

生:几十亿次。

师:这就是雷暴发生的——

生:次数。

师:次数多,也很可怕。

生:它能把人击倒,将高大的树木劈成两半,所以它很可怕。

4.师:我们可以像刚才那样归纳。这是讲它力量——

生齐说:大。

师:力量大,还有没有?

生:说了各国的人对雷暴的称呼。

师:称呼、外号。你觉得这称呼怎么样?

生:一个说的是上帝的怒火,一个说的是雷神。

5.师:你看,次数多,力量大外号可怕,凶,猛,写出了雷暴的可怕。为什么要在开头把雷暴写得如此可怕?

生:这样好引出下文,富兰克林研究雷暴是冒着生命危险的。

师:很好,很会联系下文。

生:富兰克林为什么要去探究雷暴,这样就可以把人们心中关于雷暴为什么如此可怕的谜团解开。

6.师:说出了老师的心里话。你看,正是因为雷暴可怕,所以人们才觉得害怕,所以富兰克林才决心解开这个谜团,说明雷暴可怕是事情的起因啊!(出示)

就像这样轻声读,看看《诺贝尔》的开头又写出了什么?

(生轻声自读,教师巡视)

师:又有发现了?

生:说出了诺贝尔奖授奖仪式的时间。

师:这是她明白的。

生:为什么在这个时间颁这个奖?为什么在这个地点举行这个盛会?

7.师:那你来告诉大家为什么?

生:因为1833年10月21日,诺贝尔就诞生在这儿。因为这是诺贝尔逝世的时间。

8.师:这位同学几乎把第二自然段读出来了。我们来看看第二自然是什么句子啊?

生齐说:设问。

师:自问——

生齐说:自答。

师:我们就来读一读,好吗?老师读问,你们来答。

(师生合作读)

9.师:你看,突出了什么?

生:影响之大。

师:这么一个全世界性的隆重大会,它有特定的地点,特定的时间,因为谁?

生齐说:诺贝尔。

师:可见诺贝尔影响——

生齐说:之大。

10.师:(出示)同学们,两个开头,一个交待起因,一个写人的影响之大,它们同样是体现了这两篇文章各自的特点。是不是?

生齐说:是。

师:瞧,有对比就有新发现吧。

五.品读重点段落,体会惊险紧张

1.师:我们继续,来看一看课文的重点段。这两篇课文都写了一次惊险的实验。打开

19课,快速浏览,找到相应段落。《天火之谜》在哪?

2.生:《天火之谜》在第四自然段。

师:就是这儿。(出示)谁来读一读?

(生读第四自然段,师随机纠正“靠近铜钥匙”)

3.师:《诺贝尔》在哪里?

生:第八自然段。(出示)

师:麻烦你读一读,可以吗?

(生读第八自然段)

4.师:这两段文字读起来给我们什么感觉?

为什么读了这两个自然段觉得很担心、紧张?

生:因为他们都是冒着生命危险去做实验的。

5.师:从课文,我们知道这两次实验都危及生命了,能不惊险吗?默读这一段,会读书的孩子能透过文字看到画面。你仿佛看到什么?

(生默读,师巡视)

6.师:虽然你们没有出声,但从你们的神态能看出你们很认真。

7.说说你透过文字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

生:我仿佛看见了诺贝尔紧张的眼神。

师: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有一次,他在实验室里亲自点燃了导火线,双眼紧盯着缓缓移动的火星。

师:很紧张,可以。

8.生:我仿佛看见嘭的一响,实验室在烟雾中化为灰烬。

师:这多么危险啊!

9.生:仿佛看见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

师:从哪句话看出来的?

10.生:近了!近了!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

师:这位同学似乎真的看见火星在接近炸药。老师想到一个成语,这叫——

生齐说:身临其境。

师:近了!近了!火星正在一点点地靠近,5—4—3—2—1,扣人心弦哪!说得很好。

11.生:我仿佛看到大地被炸药炸得震动起来。

师:可见威力之大,可见——

生:实验之危险。

师:对。

12.生:我仿佛体会到了诺贝尔激动的心情。

师:哦?刚才说紧张,你说激动,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诺贝尔的心怦怦直跳,但双眼盯着炸药不放。

师:哦,你抓住了“怦怦直跳”,我们不能把它理解为害怕吗?是不是呢?

生:是。

师:那能不能说说原因?

生:因为他在做实验,他要关注的是实验的成功,而不是生命的危险。

师:你看,“怦怦直跳”下面跟着的是“双眼仍然炸药不放”,假如是害怕,他的眼睛应该是——

生:闭着的,有可能会跑。

师:诺贝尔反而是睁大眼睛,紧盯着。什么心情?

师:迫切地看到——

生:实验的成功。

14.师:由这位同学的回答,我又联想到前面两个“近了!”。这是谁看见的?

生齐说:诺贝尔。

15.师:什么心情?

生:激动。

16.师:在他眼里,不仅是火星在接近炸药,还有成功越来越——

生齐说:近了。

师:我们班的同学很会思考。原来,课文是这样来描写实验的。(出示)一开始,亲自点燃,危险产生;双眼紧盯,危险越来越——

生齐说:近。

17.师:怦怦直跳,迫在——

生齐说:眉睫。

18.师:盯着不放,一触——

生齐说:即发。

19.师:最后,轰!危险——

生齐说:之大。

20.师:你看,作者就是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遇到的危险越来越——

生齐说:大。

师:而我们的心也越来越——

生齐说:紧张。

21.师:你看,就是这样层层推进,写出了实验的危险。同学们,下面通过朗读来体现惊险的场面。好不好?

生齐说:好。

22.师:同学们先自己读读。

(生自读)

23.师:请几位同学来读一读,大家感受感受。同学们真踊跃。

(男生读)

(女生读)

24.师:两位同学的读,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你发现了没有?

生:女生读得慢,男生快。

师:这位同学真是活学活用,也用了两两对比的方法作比较。要想读好这一段,有个标点符号很重要。发现了没?

生齐说:感叹号。

师:有几处?

生齐说:四处。

25.师:(出示)先把这句读读。我们就仿照刚才,叫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好不好?

生齐说:好。

26、师:大家听过后要评一评,哪位读出了惊险?

(女生读)

(男生读)

生:我觉得男生读得好。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读出了感叹句型,他的心情变得很张。

师:这位同学很会品。一先小结哪个好,二还讲了自己的看法。

生:我也觉得男生读得好。因为他把重要的词读得很好。

27.师:就是突出了。两位同学请坐,听老师读读,好不好?

生齐说:好。

师:同学们来感受一下,把老师读的和同学们的比较比较。

(师范读)生:老师读的特别好。

师:哟,用了“特别”,为什么?

生:感叹的语气、重点字词,老师都读得很好。

生:老师读得也很好,前面的“近了!”轻一点,后面的重一点,而后越来越重。

师:这位同学更会品,体会到两个“近了!”语气变化。回想一下,前一个稍微——

生齐说:快一点。

师:相对于第二个——

生:气氛越来越紧张。

师:第二个更快一点。同学们一起来读读这句,可以吗?

(生齐读)

师:最后——

生:轰!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女生读蓝色字,男生读红色字,可以吗?

(男女生合作读)

师:真是惊心——

生齐说:动魄。

28.师:请你们再默读《天火之谜》,你眼前又出现了什么画面?

(生默读,师巡视,随机表扬学生的默读表现,推荐方法)

29.生:我眼前出现了这样的画面:一道很亮的闪电划下天空,然后出现了响亮的声音——轰。

师:这位同学连笔带划,很好。

30.生:我仿佛看见富兰克林的手在靠近铜钥匙

师:冒着危险。

31.生:我仿佛看见富兰克林用手指靠近铜钥匙,“啪”的一声,骤然闪现一道蓝色的火花。

师:同学们读的都是课文,老师提个要求,用自己的话。

32.生:我仿佛看到了雷暴的威力之大。

33.生:我仿佛看到了麻绳上的纤维悬空竖了起来。

师:他观察得更仔细,麻绳上的纤维竖起来了。

34.生:我仿佛看到了乌云在风筝的上方。

35.生:我仿佛看到了富兰克林的手一阵发麻。

师:再说几句。你仿佛,你觉得——

36.生:我仿佛看到他的手往后一收。

师:一收,被麻到了。对,这样就描写清楚了。

37.生:我仿佛看到“轰”的一声炸雷,大雨哗啦啦地下下来。

师:她还听到了声音。

38.生:我仿佛看到富兰克林被电到后直甩手。

师:直甩手,那我想问一下,他脸上表情是痛苦,还是——

生:欣喜。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这个实验成功了。

师:你真会理解。同学们,我们现在从头理一理这个画面。你看(出示),一片乌云,然后麻绳上的纤维——

生齐说:怒发冲冠。

40.师:然后,刚才同学说的,一道闪电劈开——

生齐说:云层。

师:大自然的威力。接着,一个——

生齐说:炸雷。

师:大雨——

生齐说:倾盆而下。

师:当富兰克林的手指靠近铜钥匙的时候——

生齐说:啪的一声,火花。

师:看见了。

生:一阵发麻。

41.师:感受到的。同学们,从这么多的“一”,你又体会到什么?

生:实验危险性很大。

师:刚才还是一片乌云,转眼间——

生齐说:变成一道闪电。

师:快如闪电。紧接着,一个——

生齐说:炸雷。

师:迅雷不及掩耳。还没等你反应过来,雷暴已经“啪”的一声来到身边,一到火花出现在——

生齐说:眼前。

师:最后手上一阵发麻,已经到手上了。这雷暴快不快?

生齐说:快。

师:这情景险不险?

生齐说:险。

42.师:真是层层推进,步步紧逼啊!我们再把这种惊险通过朗读体现出来。同样,先请同学们轻声自己读一读,注意红色的字。

(生自读,师巡视)

43.师:通过刚才的读,我发现了你们的优点。刚才的学习,你们讨论很认真,聪明。我发现你们也很团结。刚才我让你们自读,大家情不自禁地齐声朗读了,很不错。这样,我们就一起来读。老师读“一片乌云”,这两组读“闪电”和“炸雷”,那两组读剩下的内容。

(分组合作读)

44.师:同学们,再让我们来看这两段描写。(出示)同样惊险,却各有不同。谁发现了?有同学发现了,三位、四位。这样,老师来提醒一下,好不好?这是——天火之谜,这是——诺贝尔(指向板书)。

生:其中有一个是写天空气象,另一个虽然也很危险,但是都在写自己做实验。

师:自己在做实验,有点接近了。

生:一个是注重场面描写,一个是注重人的神态语言描写。

师:哪一个是重在写人的?

生:《诺贝尔》,《天火之谜》是重在写事的。

师:同学们,亲自点燃,谁?

生齐说:诺贝尔。

师:双眼紧盯,谁?

生齐说:诺贝尔。

师:怦怦直跳,谁?

生齐说:诺贝尔。

45.师:它重在突出了人的表现。而《天火之谜》是重在渲染雷暴怎样一步步到了人间,步步逼近,突出了事的发展。人的表现、事的发展,多么了不起的发现呀!这么重要的发现,我们得记录下来。同学们,打开课文,找到相应段落,自己记录,老师也记在黑板上。

(生做笔记,师板书)

师:此刻,我要说一句”题目是文章的窗户,透过窗子能看到里面的东西,这才是好文章.”同学们回过头来看课题,它们又告诉了我们什么?

生:《诺贝尔》一看就知道文章写的是人,而《天火之谜》一看就知道写的是事。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看这,真可谓是不比不知道,一比——

生:吓一跳。

师:我们吓一跳,是因为收获——

生齐说:真大。

46.师:真不少。你们看,我们这节课对比了文章的题目、小标题、开头、重点段,通过四次对比,我们清楚了侧重写事的文章和侧重写人的文章,在选材和写法上,各有——生:特点。

47.师:所以,对比的方法不失为一种学习语文的好方法,比单独学习一篇课文更有收获。

六.课堂升华

1.师: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也已经充分领略到了试验的危险,也感受到了科学家勇敢的精神,所以,同学们,(配乐出示科学家)当我们不再害怕上帝的怒火,请不要忘记做风筝实验的富兰克林;当我们不再为开山而犯愁时,请不要忘记冒死试验的诺贝尔;当我们在夜晚享受光明时,请不要忘记经过一千多次失败才成功的爱迪生。同样还有我国的航天之父钱学森,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正如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所说的这样。(出示)就让我们大声把这段话朗读出来,表达对这些,这么多科学家的敬意吧。

生齐读: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2.师:这节课,我们还有一点作业。(出示)请为诺贝尔写一个小传。

五语上第21课1

21 诺贝尔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读懂课文,了解诺贝尔的辉煌业绩,感受诺贝尔热爱科学,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诺贝尔在发明炸药的过程中虽历经失败,痛苦,但他毫不气馁,决不放弃自己的追求,直到成功的锲而不舍的精神。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二、同学们听说过诺贝尔这个名字吗?他是什么人?谁来介绍一下? 三、诺贝尔奖又是怎么来的?学生交流。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介绍诺贝尔的。(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轻声读课文,思考《诺贝尔》一文向我们介绍了他的那些事迹呢? 2、检查生字词。 ⑴读准字音:诺、颁、凿、瑞、摩、盛、逝、械、锤、砸、残、毫、滚等字。 ⑵注意字型。指导写“机械”的“械”,“残废”的“残”。 ⑶指名读课文。 ⑷概括课文重要内容。 想一想,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 课文主要记叙了诺贝尔在发明炸药的过程中历经失败,痛苦,但他毫不气馁,决不放弃自己的追求,直至成功的事。 三、根据提示理清文章脉络 1、初读了课文,你能说说诺贝尔的主要业绩是什么吗?(一是发明了炸药,二是把自己的遗产毫无保留地捐给了科学事业,设立了诺贝尔奖。) 2、那么课文哪些自然段分别写了这两件事情。(课文第三至九自然段写了诺贝尔为发明炸药所付出的代价和取得的成就;第十自然段写了诺贝尔立下遗嘱,设立诺贝尔奖。) 3、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1——2)简要介绍了诺贝尔奖的授奖仪式。 第二段(3——9)写了诺贝尔为发明炸药所付出的代价和取得的成就。 第三段(10)简要介绍诺贝尔立下遗嘱,设立诺贝尔奖。 四、学习课文第1-2小节 1、指名读,思考:第1-2小节主要写什么?(简要地介绍了诺贝尔奖的授奖仪式。) 2、默读,思考:诺贝尔奖授奖仪式的地点和时间的确定依据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设定?(这样做的目的是以此来纪念伟大的发明家诺贝尔,以表达人民对他的怀念和敬佩。) 3、朗读第1-2小节。 五、作业布置: 1、读抄词语。 2、练读课文。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1课《诺贝尔》同步练习D卷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1课《诺贝尔》同步练习D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16题;共71分) 1. (3分)看拼音写出词语。 hán fēng xí jīshén bǐ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 (5分)根据音序的先后顺序,排列下面的汉字。 磕淌凿阀桓髓 3. (5分)选词填空 和河清青 我家门前一条小________ ________里的水很________,岸边的草也很________,小羊________小牛很爱吃。 4. (4分)把反义词找出来写在括号里。 ①小鸭子的脚用力往后一蹬,身子就向前游去。 ________——________ ②老艄公撑船很吃力,鲁班做出了橹板后,老艄公就省力多了。 ________——________ 5. (6分)按拼音写汉字

shí yàn jī xièjiān kǔbào zhàzhuāng zhìwēi l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4分)写出反义词 艰苦—________ 突出—________ 连续—________ 仍然—________ 7. (6分)形近字组词 揣________ 捶________ 磨________ 端________ 锤________ 魔________ 8. (4分)根据拼音和语境写出汉字或词语。 ①罪犯用chuízi________和钢钎将保险柜撬开后,将fàng zhì ________在里面的10万元人民币洗劫一空。面对警察布下的天罗地网,罪犯不得不投案自首。 ②ruìdiǎn________科学家诺贝尔1896年在意大利shìshì________。 9. (6分)在括号中填上合适的词语。 ________的劳动 ________的威力________的爆炸声 ________的仪式________的成就________的科学家 10. (3分)读课文《诺贝尔》,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词语。 ①失败后,毫不失望,继续努力。形容人的勇气与耐力。________ ②变成一堆灰土。多指被彻底烧光。________ ③指荒凉没有人烟的山麓。很少有人去居住的地方。________ 11. (3分)读课文《诺贝尔》,根据句式和自己的理解填空。 诺贝尔,你真伟大啊!我要赞美你。赞美你________ ;赞美你________ ;赞美你________。 12. (5分)解释下列词语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诺贝尔教学案例资料教学后记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诺贝尔》教学案例资料教学后记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诺贝尔》教学案例资料教学后记 听《诺贝尔》有感 【听课实录】 一、复习导入: 1、在世界科学史上,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不仅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全部贡献给了科学事业,而且还在身后留下遗嘱,把自己的遗产全部捐献给科学事业,用以奖掖后人,向科学的高峰努力攀登。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就是——齐读课题 2、出示投影,谁能读读这个句子。 每年的月日下午时分,在瑞典王国首都,都要举行一次世界性的盛会——诺贝尔奖的授奖仪式。 3、提问:为什么每年诺贝尔奖颁发的时间和地点是固定的? 过渡:诺贝尔为何能受到人们如此的敬重呢?默读课文第二段 用横线画出能代表这一段意思的句子。

二、自读课文,了解发明原因及过程 1、过渡:诺贝尔一生在机械和化学方面有过许多发明,而他最突出的发明就是炸药。他为什么要发明炸药,他又是怎样发明炸药的呢?出示投影2:自由朗读课文4—9小节,思考: 1、诺贝尔为什么要发明炸药? 2、诺贝尔研究发明炸药经历了哪几个过程? 3、交流: (1)、诺贝尔为什么要发明炸药呢? (2)、学生回答后出示第四小节。 引导学生想象:在发明炸药之前人们是怎样在荒山野岭开通公路的? (3)、指导朗读,读出诺贝尔的美好愿望,读好两个“啊” (4)、诺贝尔发明炸药经历了哪几个过程? (5)出示并板书:液体炸药…… 三、精读课文,感受“热爱科学” 1、诺贝尔发明炸药是一帆风顺的吗?简要说说诺贝尔发明炸药的整个过程?你认为哪个过程最打动你,画出相关的词句,并说说原因。 2、交流: (1)、你认为诺贝尔发明炸药顺利吗?用一个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 诺贝尔 课时练习

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时练习 班级:姓名: 21 诺贝尔 【课内训练】 一、我会拼,我会写,并按要求完成练习。 nu?bai ?r ruìdiǎn bān jiǎng shìshìjīxiashìyán pīshān zhùlùhuàw?i huījìn ( ) ( ) ( ) ( ) ( ) ( ) ( ) ( ) jiān kǔzhuāng zhìsuìdào wēi lìyùn shūbāo zhàhuān shān yělǐng háo bùqìněi ( ) ( ) ( ) ( ) ( ) ( ) ( ) ( ) 1、用“﹏﹏”画出三拼音节。 2、用“○”圈出整体认读音节。 3、把划线音节的音序按字母表顺序排列: 二、用“√”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诺.言(nu? ru?) 举.行(jǐ jǔ) 盛.会(shan shang) 仪.式(yí yì) 颁.奖(bān fēn) 巨.响(jì jù) 气馁.(lěi něi) 开凿.(zu? záo) 装置.(zhì zhí) 震.撼(zhan zhang) 首都.(dōu dū) 鲜血.(xua xia) 摩.擦(m? mú) 隧.道(suì shuì) 怦怦 ..(pēng pīn) 三、形近字组词。 诺( ) 隧( ) 械( ) 置( ) 尽( ) 筑( ) 偌( ) 遂( ) 戒( ) 值( ) 烬( ) 恐( ) 四、加偏旁组成新字,再组词。 垂 bān ( )奖( )家( )级zhì装( ) ( )留 ( )气 xia机( )一( )千里水( )不通道( )坚持不( ) 螃( ) 六、查字典。 1、“砸”字用部首查字法先查( )部,再查( )画。第七画的笔画名称是( )。 2、“盛”用部首查字法,应查部,再查画,“盛”在字典中的解释有:①兴盛;②强烈;③盛大隆重;④丰富;⑤深厚;⑥普遍;⑦用力大。“盛会”应取种解释。“盛行”取种解释,“盛意”选种解释。“盛”还有另一个读音是,组词。 3、风.:①跟地面大致平行的空气流动现象,是由于气压分布不均匀而产生的;②像风那样快;③风气,风俗;④景象;⑤风声,消息;⑥传说的,没有确实根据的。 ⑴这种炸药威力十分强大,很快风.行全世界。( ) ⑷他刚听到一点儿风.儿就来打听。( ) ⑵昨天刮了一天的大风.。( ) ⑸我们不要相信外边的风.言风.语。( ) ⑶我们要敢于破旧立新,移风.易俗。( ) ⑹这里风.景优美,令人流连忘返。( ) 【课堂拓展】 七、写出下列词语的近、反义词。 近义:风行( ) 仍然( ) 震撼( ) 逝世( ) 荒山野岭( ) 反义:风行( ) 成功( ) 慌忙( ) 气馁( ) 连续不断( ) 八、选词填空。 牺牲逝世就义去世殉职 1、王二小面对敌人,大义凛然,英勇( ) 4、高建成同志不幸以身( )。 2、他的奶奶是前年( )的。 5、敬爱的周总理于1976年1月8日( )。 3、老班长在过草地时英勇地( )了。 十、按要求写句子。 1、诺贝尔一生在机械和化学方面有过许多发明。缩句:

21世纪诺贝尔文学奖与流散写作5页word文档

21世纪诺贝尔文学奖与流散写作 一、引言从首届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的1901年到2012年,全世界共有109名作家获此殊荣,其中欧洲作家占97人,可见欧洲传统文学在文学界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进入21世纪以来,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有13位。本文通过揭示这些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所拥有的生活经历的共同特征并对 其进行分析来表明诺贝尔文学奖评奖从中心向边缘的转移以及这种现象 对文学研究引发的启示。 二、21世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流散身份特征 从种族、语言和地域文化综合来看,21世纪13 位诺贝尔获奖作家除2011年的托马斯·特兰斯特勒默和2012年的莫言之外,其余11人都有文化、身份混杂的特点或流散的经历,他们的创作表现出了惊人的相似性:一、都有双语文化背景;二、都是来自不发达国家或地区抑或属于弱势群体;三、有自愿或强制性的流散经历;四、有自觉的交流和文化整合的尝试。 比如200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法国华裔作家高行健,祖籍江苏泰州,1940年1月4日生于抗战时期的江西赣州。1950年,受当时身为南京军区高级军官的表伯父的邀请下,全家迁至南京。后来曾就读的南京市第十中学原为教会学校金陵大学附属中学,高行健在那里接触到许多的西方翻译来的著作。对这段时光,高行健回忆到:“我的底子是在那打下的。我的中学生活完全像是生活在梦里”。1962年高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法语专业,1987年移居法国,10年后取得法国国籍。2000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并因此成为首位获得该奖的华语作家。瑞典文学院对其作品的评价

是“其作品的普遍价值,刻骨铭心的洞察力和语言的丰富机智,为中文小说和艺术戏剧开辟了新的道路”。而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奈保尔是一位出生于中美洲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后定居伦敦的印度后裔作家。奈保尔1932年生于中美洲的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一个印度婆罗门家庭。1948年毕业于特立尼达与多巴哥的首都西班牙港的一所学校。1950年获奖学金赴英国牛津大学留学。毕业后做自由撰稿人,曾为英国广播电台做“西印度之声”广播员同时为《新政治家》杂志做书评。1955年在英国结婚并定居。60年代中曾在世界各地广泛游历。2001年10月11日,瑞典文学院宣布,将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移民作家维·苏·奈保尔。随后,人们将目光投向了这位曾被英国著名评论家普里切特称为“在世英语作家中的佼佼者”的英国移民作家。 200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是旅居德国柏林的匈牙利作家凯尔泰斯·伊姆雷。凯尔泰斯1929年11月9日生于布达佩凯尔泰斯,1944年被纳粹投入奥斯维辛集中营,1945年获得解救。1975年,他的首部小说《无形的命运》(Sorstalanság,台湾译“非关命”)出版,以他在集中营生活为背景。2002年因该部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为对脆弱的个人在对抗强大的野蛮强权时痛苦经历进行了深入的刻画,而其自传体文学风格也具有独特性”。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是1940年出生于南非开普敦市的J. M. 库切,他身上同时具有德国和英国两种文化背景,以英语为母语写作。60年代移居英国,做过计算机程序设计师,后转到美国攻读文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在纽约州立大学巴法罗分校教文学。1983年的作品《迈可.K的生命与时代》获英国布克文学奖、1999年的作品《耻》再

五年级上册语文一课一练第21课 诺贝尔∣苏教版(含答案)

《诺贝尔》练习 一、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 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 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我会拼写。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chuízi fànɡzhìruìdiǎn bào zhà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

2021年鄂教版七年级下第21课《外星人》精题精练

外星人 一、基础知识 1.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濒临()门槛()肋骨()跳蚤()器皿()饼屑()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深粤尴尬窥视滑稽 B、既使闪砾罗旋拯救 C、靴子畏缩舜间迷惑 D、涟漪萌生胆怯磨擦 3.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句中。 ⑴晚上它被惊醒了,间好像听到两个人的讲话声,声音很听不真切。(迷糊模糊含糊) ⑵外星人闭上眼睛,凝神着。(思考考虑沉思) ⑶突然从遥远的太空来一束光线,这光线直接向他来。(传射闪) 4.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含义: ⑴他长着细细的滑稽的头颈,一双凸出的眼睛…… 滑稽: ⑵外星人畏缩在角落里。 畏缩:

⑶对一只咬惯扫帚的狗来说,是不应该挑剔食物的。 挑剔: 5.指出下列各句分别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⑴外星人那些像草根般的长手指缠住了艾略特的手。() ⑵那只讨厌的狗眼里闪现出愚蠢而好奇的神情,张开嘴,伸出不友好的舌头。() ⑶这位曾经在广阔宇宙中四处探索的植物学家,可是现在却被关在这个木盒般大的地方。() 二、同步解读 狗发出低沉的鼻声,不愿离去,跟着艾略特和外星人下楼到厨房去。它蹲下身子靠在碗橱旁边,向艾略特表示要吃一点食物,来安定一下情结。最好是一罐狗食,它可以吞下整盘狗食。但是艾略特不理会狗的要求,哈维只好在盘子的边缘舔几下。 艾略特打开碗橱的门,拿出各种配料做他最喜爱吃的食品。“我来做蛋煎饼。”他说,然后开始用蛋、面粉和牛奶搅成糊。“做这东西是我最拿手的手艺,你吃过没有?” 外星人望着这奇异的食物,这一点也不像外星人的食物。他的两只大眼睛转动着,望着艾略特把不同的食品加进去搅拌,一长条面浆流到了地板上。 哈维就像一块湿拖布,很快地舔干净流下来的面浆,艾略特把其余的面浆倒入烘饼的铁模子中。“你看,这儿在做蛋煎饼呢!” 外星人的鼻子略微抽动了一下,蹒跚地走到铁炉帝。啊,味道真香,像一大块M&M巧克力糖。 艾略特端出做好的蛋煎饼,然后打开其他的食品橱,拿出糖浆、白脱油、水果罐头和奶油。 艾略特在搅拌白色奶油时,香味四溢,外星人吓得跳了起来。 “别怕,这是一道好菜啊!”艾略特把一块M&M巧克力糖放在奶油上,然后把做好的蛋煎饼递给外星人。“这是一把叉子,你知道怎样用叉子吗?”

第21课《新文化运动》 教学设计(精品课程)

岳麓版必修Ⅲ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教材分析】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它继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之后,在思想领域中反对封建斗争的继续,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开展的启蒙运动。其目的是在中国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其特点是高举“民主”、“科学”两大旗帜,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赖以生存的封建文化。因此其性质是封建斗争。后期新文化运动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突破了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局限,开始寻求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的经验,探索救国图存的新道路。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2、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学情分析】 虽然学生在初中时已学过新文化运动的有关知识,但大多数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还很有限,因此对新文化运动这段历史还不能形成理性认识。高中阶段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并进而分析、探讨其对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进行教学。高二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有进取心,富有激情,感情丰富,爱冲动,爱幻想。 【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采取了“创设问题”教学法和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注重史料教学,力争论从史出;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引导和点拨;自主学习、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同时,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提供大量的图片、文字或视频等材料,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深化,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 【设计环节】 1.介绍概况:《北大钟声》油画介绍 2.寻找背景:学生读1911——1915年大事年表,提炼信息,填写表格 3.探究内容:解读史料,合作探究,代表发言 4.讨论影响:解读史料,合作探究,代表发言 5.课堂小结:新课知识梳理和课堂小测 6.师生朗读,感悟历史 【课前准备】播放歌曲《兰花草》 《希望》(又名《兰花草》)作者:胡适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 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时过。兰花却依然,苞也无一个。 转眼秋天到,移兰入暖房。朝朝频顾惜,夜夜不相忘。 期待春花开,能将夙愿偿。满庭花簇簇,添得许多香。 【导入新课】 教师:上课,同学们好! 学生:老师好! (展示图片:油画《北大钟声》) 教师:我们今天的新课学习是从沈嘉蔚1988年创作的一副油画开始,这幅油画的名称是《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