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乌鲁木齐市概况

乌鲁木齐市概况

乌鲁木齐市概况

来源:乌鲁木齐市政府门户网站发布时间:2013-08-26 17:20:00 点击数:2148

乌鲁木齐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全疆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第二座亚欧大陆桥中国西部桥头堡和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她地处亚欧大陆中心,天山山脉中段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全市辖七区一县,总面积1.3787.6万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339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241.1938万人(公安年报数),居住着维吾尔、哈萨克、回等51个少数民族。

历史沿革源远流长。“乌鲁木齐”为古准噶尔语,意为“优美的牧场”。早在2000多年前,这里就是古丝绸之路新北道上的重镇。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乌鲁木齐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汇点,中原与西域经济文化的融合处。古往今来,许多志士文人都曾驻足乌鲁木齐,留下了“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水间”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一批描绘乌鲁木齐美好景观的名篇佳作,使乌鲁木齐闻名遐迩。在中华五千年灿烂的文明中,乌鲁木齐作为祖国西北屯垦戍边的屏障,为发展中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建设边疆、巩固边疆、维护祖国统一做出过重要贡献。

自然资源储量丰富。乌鲁木齐东有吐哈油田,南有塔里木油田,北有准东油田,西有克拉玛依油田。地下煤炭储量在百亿吨以上,可采煤层总厚度80米,素有“油海上的煤城”之称。湖盐、芒硝、石膏、油页岩、铜、锰、铁矿也有很大储量。拥有耕地6.8万公顷、牧草场60万公顷、野生草原植物300余种、可养殖水面1604公顷。热力、风力资源极为丰富,拥有我国西部最大的风力发电厂。

旅游资源独具特色。乌鲁木齐地势起伏剧烈,气候差异显著,有险峻的冰峰峡谷、出露完整的地质刻面、规模宏大的化石产地,是高山探险、滑冰滑雪、沙海猎奇、科学考察等活动的极好场所。从巍巍天山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之间,依次分布着高山冰雪景观、高山亚高山草甸草原景观、山地森林景观、山地草原景观、山麓荒漠景观、沙漠景观。千变万化的垂直自然景观为科学考察和旅游观光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乌鲁木齐市区有著名的红山、鉴湖、阅微草堂等“八景”,市郊有南山风景区、天山天池等旅游胜地。

民族风情多姿多彩。居住在乌鲁木齐的众多民族,团结和睦,共建家园,创造了多姿多彩、富有神奇魅力的民族文化。他们的民族风俗、宗教文化、建筑风貌、节日庆典、服饰装束、工艺土产、风味佳肴、娱乐习俗等构成了浓郁多姿的民族风情,独特的赛马、叼羊、姑娘追、达瓦孜表演、阿肯弹唱等民族文体活动以及边疆民族的能歌善舞、热情好客,对异国他乡的游客深具魅力。

气候特点

来源:乌鲁木齐市政府门户网站发布时间:2013-09-27 18:00:47 点击数:468

乌鲁木齐市位于亚欧大陆腹地,地处北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地处东经86°46'10"- 88°59'48",北纬42°54'16"- 44°58'16"。面积:全市面积1.3787.6万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339平方公里。海拔680米~920米。自然坡度12‰~15‰。

乌鲁木齐属中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春秋两季较短,冬夏两季较长,昼夜温差大。年平均降水量为194毫米,最暖的七、八月平均气温为25.7℃,最冷的一月平均气温为-15.2℃。极端气温最高47.8℃,最低-41.5℃。

乌鲁木齐深处大陆腹地,属于中温带大陆干旱气候区。气候特点是:温差大,寒暑变化剧烈;降水少,且随高度垂直递增;冬季寒冷漫长,四季分配不均,冬季有逆温层出现。每年6至10月是乌鲁木齐旅游的黄金季节,因为这段时间花木争艳,瓜果溢香。

a.春

乌鲁木齐春天来得迟,北郊一带3月26日步入春天;市区要晚两个星期,到4月8日春天来临;南郊还要迟十几天,4月20日左右山前才见绿波。每年从6月上旬起,乌鲁木齐之春自北而南相继结束。春雨占全年降水的40%左右,对春播及旱地作物十分有利。

b.夏

夏季的乌鲁木齐城郊山区山花烂漫,市区林带郁郁葱葱;北郊的夏季,从6月4日到9月21日整整90天;城区则从6月23日到8月24日,才62天;而南山牧场却没有真正的夏天,春秋相连。乌鲁木齐位于亚欧大陆腹地,远离海洋,气候干燥,尽管夏日炎炎,却热而不闷,而且昼夜温差大,乌鲁木齐城区夏季平均气温为23℃,是旅游、避暑的胜地。

c.秋

乌鲁木齐的秋天从8月24日开始。北部平原推迟10天,入秋后,天气环境比较稳定,天气不冷不热,温和宜人。秋季是收获的季节,天山南北的瓜果汇集在乌鲁木齐。9月下旬以后,冷空气频频袭来,气温下降迅速。10月份昼夜温差增大。“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这句民谣正是乌鲁木齐深秋气候的生动写照。

d.冬

乌鲁木齐城区的冬天,从头年11月3日到次年4月8日长达150天。乌鲁木齐市三面环山,北部好似一个朝向准噶尔盆地的喇叭口。由于天山屏障,冷空气往往滞留在盆地内,大雪飘飘,银装素裹,是乌鲁木齐冬景的一大特色,风采独具。南郊山前丘陵却有一条“暖带”,一月份气温要比市区高4、5度。这种独特的冬季气候条件,适应进行大棚蔬菜生产,而且南郊积雪长达175天,极易开展高山滑雪、高山冰场速滑和雪地“叼羊”、雪地“姑娘追”等冬季运动及旅游活动。

冰川河流

来源:乌鲁木齐市政府门户网站发布时间:2013-09-27 17:59:58 点击数:224

永久性积雪面积164平方千米,固定储量73.9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约为11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

量10亿立方米。

(摘自2010年统计年鉴)

全市人口状况

来源:乌鲁木齐市政府门户网站发布时间:2013-08-28 10:45:58 点击数:896

乌鲁木齐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的决定,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在市人民政府和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任务。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一、全市常住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3]为3112559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2081834人相比,十年共增加1030725人,增长49.51%。年平均增长率为4.10%。

二、家庭户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4]1133835户,家庭户人口为2792845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46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2.87人减少0.41人。

三、性别构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1610775人,占51.75% ;女性人口为1501784人,占48.25%。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9.98下降为107.26。

四、年龄构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427911人,占13.75% ;15-64岁人口为2435571人,占78.25% ;65岁及以上人口为249077人,占8%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

2.87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0.28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

3.15个百分点。

五、民族构成

全市人口中,汉族人口2331654人,占总人口的74.91%,各少数民族人口780905人,占总人口的25.09%。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764092人,增长了48.74%;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266633人,增长了51.85%。

六、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人口为768879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628184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为893786人;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为572016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由15330 人上升为24702人;具有高中程度的由23081人下降为20182人;具有初中程度的由29183人下降为28715人;具有小学程度的由20798人下降为18378人。

全市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68208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13666人,文盲率[5]由3.93%下降为2.19%,下降1.74个百分点。

七、人口的分布

全市常住人口的地区分布如下:

注释:

[1]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汇总数。

[2]普查登记的对象是指普查标准时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自然人以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但未定居的中国公民,不包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短期停留的境外人员。

[3]全市人口是普查登记的2010年11月1日零时的常住人口。常住人口包括,居住在本乡镇街道、户口在本乡镇街道或户口待定的人;居住在本乡镇街道、离开户口所在的乡镇街道半年以上的人;户口在本乡镇街道、外出不满半年或在境外工作学习的人。

[4]家庭户是指以家庭成员关系为主,居住一处共同生活的人组成的户。

[5]文盲率是指全市常住人口中15岁及以上不识字人口所占比重。

[6]各区县的常住人口占全市合计常住人口的比重。

主要世居民族

来源:乌鲁木齐市政府门户网站发布时间:2013-08-26 18:13:56 点击数:435

(1)汉族

乌鲁木齐市有汉族2331654人。(摘自2010乌鲁木齐统计年鉴)

早在公元1世纪后,汉朝政府设在西域地区的军政管理机构都护府,

先派遣汉族田卒垦民,来到乌鲁木齐大草原上垦荒务农,开辟了“丝绸之路”

新北道。唐朝政府为了促进新北道的繁荣和发展,公元640年在乌鲁木齐东

部的达坂城地区建立西海县。公元648年又在乌鲁木齐东南部的平原地区建

立轮台县,公元702年,在乌鲁木齐西部九家湾地区移民屯田,明清以后,

从内地各省来此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及文化事业逐渐增多。清乾隆年间,汉

族人民除随征士兵驻守乌鲁木齐屯田外,还有大批陆续从内地移来垦荒务农。光绪初期,左宗棠、刘锦棠率师击溃阿古柏的入侵,其部下多是湖南、湖北、四川等人,事平后其中一部分留居乌鲁木齐;还有随军做生意的河北、北京、天津、山东等地的人也成批而来,民国初期,陕西、甘肃两省的贫苦人民陆续来新疆谋生,其中部分落户于乌鲁木齐。民国22年2月,东北抗日义勇军的6000余人绕道苏联抵达乌鲁木齐,这批人后来大部分定居于此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乌鲁木齐的汉族人口增长较快,除自然增长外,多为进疆的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和由内地调来的干部、工人、科技人员以及多年来由国家统一分配来的大中专毕业生,他们大都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1958年──1963年,上海、北京、江苏、安徽、山东、河北、河南、湖北、四川等省市的汉族青壮年响应党中央和国务院支援新疆社会主义建设的号召,有2万余人分三批先后迁来乌鲁木齐。兰新铁路通车后,甘肃、宁夏、青海、陕西、河南等各省的汉族人民纷纷自发来乌鲁木齐从事生产经营等建设性劳动。纵观两千多年的漫长历史,生息繁衍在乌鲁木齐这块美丽土地上的汉族人民与各民族人民和睦相处,互相支援,为乌鲁木齐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2)维吾尔族:

乌市有维吾尔族人口309853人。(摘自2010乌鲁木齐统计

年鉴)

维吾尔族是乌鲁木齐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维吾尔”是维吾

尔族的自称。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在不同历史时期,汉文书籍曾有“袁讫”、“韦讫”、“回讫”、“回鹘”、“畏兀儿”等不同音译。维吾尔族在乌鲁木齐有其悠久的历史。解放前市区内的维吾尔人多从事手工业和商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维吾尔族的职业结构产生很大变化。如今,干部、教师、医务工作者随处可见。维吾尔族人民能歌善舞。“十二木卡姆”是维吾尔族古典音乐套曲。“麦西来甫”(聚会)是维吾尔族人民最喜爱的一种群众性娱乐活动。维吾尔族的民族建筑、民族医术都以独有的民族特色而闻名。维吾尔族群众信仰伊斯兰教。婚俗一般经过恋爱、相亲、订婚然后结婚,丧葬按伊斯兰教教规实行土葬。维吾尔人禁忌吃猪肉、驴肉。主要节日有肉孜节(意译为“开斋节”)和古尔邦节(意译为“宰牲节”)。

(3)回族:

乌市有回族人口243213人。(摘自2010年统计年鉴)

乌鲁木齐市的回族在少数民族人口数量上仅次于维吾尔族位

居第二,呈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主要分布在乌鲁木齐县及天山

区、沙区、头屯河区。乌鲁木齐的回族使用汉语汉文。信仰伊斯兰

教。回族的婚姻现在已废除了包办买卖婚姻,但形式上还保留了一

些传统婚姻习俗。成年男女自由恋爱,仍要通过媒人提亲,送上“开口礼”。丧葬按伊斯兰教教规实行土葬、葬礼简朴。市区的回族戴白色小帽、穿白布衬衫、黑坎肩、饮食一般恪守伊斯兰教的戒律规定,回族风味小吃拌面、炒面、烩面、油糕、凉粉、凉皮子和羊肉泡馍深受各族人民喜爱。主要传统节日是“大尔吉”(又称“开斋节”即“肉孜节”)和“小尔吉”(又称“宰牲节”即“古尔邦节”)

(4)哈萨克族:

乌鲁木齐市有哈萨克族人口67483人。(摘自2010年统计年鉴)

乌鲁木齐的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乌鲁木齐县南山、东山等牧区。哈萨

克族牧民,每年在春、夏、秋三季都住在可以拆卸携带的圆形毡房内,冬天搬

到山顶土房和木房里,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及独特的民族工艺美术制品,不论男

女都擅长骑马。有叼羊、赛马、姑娘追、摔跤等富有民族特色的民间体育活动。

哈萨克族信奉伊斯兰教。葬礼除按伊斯兰教规举行外,还有较独特的习俗,死

者埋葬后,亲友要给死者家里送食物、白布和牲畜,以示慰问。第七、第四十

天都要宰牲祭祀。死者生前骑乘的马在主人死后要剪去尾巴,任何人不能再用。

年纪大一点或社会影响较大的人,在葬后一周年时,要杀掉生前乘马,将马头放在树上或高崖上表示敬重,马皮割成若干条块分给大家。饮食以肉食和奶制品为主食,主要节日有肉孜节和古尔邦节。

(5)满族:

满族大部分居住在市区,通用汉语汉文,他们是在清代被调派新疆驻防

的八旗官兵后代,有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由内地迁入的。在早先,

长幼男女都有严格的界限,父子不同席、婆媳不同桌,结婚分定亲和完婚二

个阶段,完婚时先娶新娘后接喜客。在当代婚姻自由的社会时代里,这种旧

的婚姻形式已不多见。满族过去忌在西炕或北炕上死人,死人入棺后由窗户

抬出,一般实行土葬。现在除土葬外其它习俗已废弃了。满族十分重礼节,

晚辈对长辈很尊敬,子女们早上起的很早,先烧水泡茶,然后向长辈请安问

好。

(6)蒙古族:

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信仰喇嘛教,有着优秀的文化传统。

蒙古族的歌舞带有浓郁的草原文化特色。马头琴是蒙古族代表性的

乐器。蒙古族人民的“那达幕”大会在每年7- 8月间举行。是一年

一度的盛大节日。蒙古族同姓不通婚,丧葬有土葬、火葬、天葬三

种形式。50年代后,一般都实行土葬。传统服装很有特色。男女老少都爱穿镶边的蒙古袍子,腰扎红、黄、绿彩色缎带。市区蒙古族人的饮食变化很大,都以粮食蔬菜为主,辅以牛羊肉和奶制品,喜喝奶茶。

(7)锡伯族:

锡伯族绝大多数居住在市区内从事各业。锡伯族兼用汉、维吾尔、哈萨克

语。锡伯文是在满文基础上改变而成的,一直延用至今。锡伯族妇女喜穿旗袍,

男子穿对襟短衫。以面、米为主食,喜喝奶茶,食酥油、奶油等乳制品,忌食

驴、马、狗肉。锡伯族妇女擅长剪纸和纸糊。射箭是锡伯族人喜爱的传统项目。

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是锡伯族西迁与父母兄弟姐妹分别的纪念日。锡伯族人也过

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生活在乌鲁木齐市的锡伯族在居住、家

庭婚姻方面现在已与汉族基本相同,过去信仰多神教,还有信奉萨满教、喇嘛

教的,普遍重视祭祖扫墓。

(8)俄罗斯族:

俄罗斯族绝大多数居住在市区里,多数信仰东正教,每当传统节日“复

活节”、“圣诞节”之际,男女老幼欢歌起舞是俄罗斯族的特点。文化生活

比较丰富,喜用三弦琴和手风琴等乐器。在婚姻方面禁忌叔伯姑表近亲结婚,

但对与其他民族通婚不加限制。俄罗斯族有良好的卫生习惯,讲究住宅整洁,

注意饮食卫生。一般家庭主妇都会制做各种花色的主食品和奶制品。在服饰

方面,传统的服装是男人穿西装,妇女穿花色连衣裙,尤其喜欢戴色泽鲜艳

的方头巾。

(9)乌孜别克族:

乌孜别克族大部分居住在市区,从事文教卫生工作和商业、手工业。乌孜别克族名称,来源于14世纪时的金帐汗国乌孜别克汗。乌孜别克意思是“自己的领域”。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信仰伊斯兰教,风俗习惯,衣食起居和维吾尔族大致相同。乌孜别克族人能歌善舞,民族乐器有都它尔和弹拨尔。传统服饰以男女都戴各式各样的小花帽为特点。风味食品有“库尔达克”(洋芋炖肉)“那仁”(熟羊肉块和面条葱头、酸奶搅拌在一起,浇肉汁,加上佐料用手抓食)。乌孜别克族的剌绣工艺精美、“派提努斯”

花盘深受喜爱。

(10)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族是我国古老民族之一,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大多信仰伊斯兰

教,也有部分人信仰喇嘛教。儿子结婚后与父母不分居,家庭成员一般包括

三代直系亲属。传统服装是男子常戴用皮子或毡子制作的高顶方形卷沿帽和两侧有突出护耳式的帽子,穿无领长衣“裕禅”,内着绣花边的圆筒皮靴。饮食主要有烤馕、面条、包子及马、牛、羊肉,喜吃圆白菜、洋葱、土豆等,爱喝马奶、酸牛奶和奶茶。民间乐器有“考姆孜”(三弦琴)和“克雅克“。

(11)塔塔尔族:

塔塔尔族散居各区和乌鲁木齐县。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酷爱戏剧、音乐

和歌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他们信仰伊斯兰教,主要节日有肉孜节和古尔邦

节,此外还过塔塔尔族特有的传统节“撒班节”,也叫犁头节或春耕节。塔塔

尔族的服装很别致。男子在冬季喜戴黑色毛皮帽,夏季喜戴绣花小帽,穿白衬

衣,外加黑色齐腰短背心或黑色长衫,裤子一段为黑色;女子戴镶有珠子的小

花帽,外面再罩上一块大纱巾,穿黄、白、紫红色连衣裙。塔塔尔族特色食品

有“古拜底埃”(大米加奶酪酥油,再加杏干烤制的一种饼)、“伊特伯里西”

(做法同上,材料以南瓜为主,再加大米和肉)、油煎肉等。

(12)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大多是清乾隆年间被征调从军来疆的达斡尔族的后代,多居住

在市区内从事各业。乌鲁木齐市的达斡尔族人由于长期与当地各族人民共同

生活和劳动,相当一部分兼通汉、蒙古、维吾尔、哈萨克等语言。清代借用

满文,辛亥革命后普遍用汉文。服饰近似蒙古族,饮食以面食为主,喜食肉、

奶。达斡尔族同姓禁止通婚,男女缔结婚姻,要经过订婚、过礼,迎娶三个

阶段。丧俗实行棺殓土葬。过去曾信仰萨满教和喇嘛教,最大的节日是春节。

正月十六是“黑灰节”,人人都往脸上抹黑,据说要是不往脸上抹黑,这一

年就不吉利。

(13)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有自己的语言,由于民族交往频繁,乌鲁木齐市许多塔吉克族人

兼通维吾尔族语和柯尔克孜语,普遍使用维吾尔族文。塔吉克族能歌善舞。舞

蹈多模拟雄鹰展翅、飞翔回旋的动作。在民间古老的传说中,鹰是英雄的象征。

主要乐器有“那伊”(短笛),是用鹰的翅膀骨做的。信仰伊斯兰教伊斯玛依

派。主要节日除古尔邦节和肉孜节以外,还有每年3月的“迄脱乞迪尔节”(春

节)和斋月前的“巴罗提”节。塔吉克族的服饰以帽子最具特色,男子一般戴

黑绒圆顶帽,女子戴圆顶绣花圆帽,缀有后帘可保暖,男女都喜欢穿红色的长

筒尖头软底靴。最佳饮食为牛奶煮米饭、牛奶煮烤饼

民族事务

来源:乌鲁木齐市政府门户网站发布时间:2013-09-26 17:01:09 点击数:101 民族事务

行政规划图

来源:乌鲁木齐市政府门户网站发布时间:2013-09-23 09:28:49 点击数:1857

天山区

天山区位于乌鲁木齐市东南部,被誉为“耕凿弦涌之乡、歌舞游冶之地”. 东起东山公墓山脊与水磨沟区、达坂城区相邻,西界河滩路和平渠与沙依巴克区相望,南界托里乡与乌鲁木齐县毗邻,北起红山路与河滩北路交汇处与水磨沟区相接。辖区总面积近200平方公里,建城区面积47.78平方公里,区内居住有汉、维吾尔、回、哈萨克等44个民族59.97万人,下辖14个街道、129个社区、1个村和1个牧场,驻地单位1060个。辖区驻有自治区党、政、军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首脑机关,是乌鲁木齐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金融中心。.......[更多]

沙依巴克区

沙依巴克区是乌鲁木齐市的中心城区之一,总面积为427平方公里,西傍雅玛里克山,

东隔河滩公路与天山区为邻,南起乌拉泊与乌鲁木齐县相接,北到新医路与新市区相连。全区总人口52.8万,居住着汉、维吾尔、回、哈萨克、满、蒙古、锡伯、俄罗斯等38个民族,是一个团结和睦的民族大家庭。沙依巴克区维吾尔语意为“戈壁滩上的花园”,是乌鲁木齐市唯一用维吾尔语命名的城区。.......[更多]

新市区

新市区位于乌鲁木齐市西北部,东起河滩北路,西至新医路西口向北沿和平渠到黑山头,再向西北方延伸至火车北站,南界新医路与沙依巴克区接壤,北到社会福利院。全区东西长14千米,南北宽9千米,总面积142.52平方千米,总人口376600人(2003年)。有汉、维吾尔、回、哈萨克等38个民族。.......[更多]

水磨沟区

水磨沟区位于乌鲁木齐市东北部,区域面积121.7平方公里,辖8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25.5万人。区域内现有机关事业单位900余家,乌鲁木齐市委市政府、体育馆、图书馆、博物馆、南湖市民广场以及乌鲁木齐的象征——红山均坐落在水磨沟区,是一座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有机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映成辉的新兴城区,是乌鲁木齐市的政治、文化、信息中心。200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42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05亿元。.......[更多]

头屯河区

头屯河区于1961年4月建区,位于乌鲁木齐市西北部,是乌鲁木齐市城市副中心。全区行政区划400平方公里,建城区面积40平方公里,区内总人口逾13万人。现辖头屯河、火车西站、王家沟、乌昌路及北站西路5个街道办事处、38个社区居委会、1个行政村、2个国有农牧企业、兵团农12师三个农场、1个自治区级工业园区。.......[更多]

米东区

国务院批复同意将昌吉回族自治州米泉市并入乌鲁木齐市,撤销米泉市和乌鲁木齐市东山区,设立乌鲁木齐市米东区。行政区划调整后,乌鲁木齐市行政区域面积由10900.77平方公里增至14216.3平方公里,昌吉回族自治州行政区域面积由76975.94平方公里减至73660.41平方公里,米东区行政区域为原米泉市和乌鲁木齐市东山区的行政区域,面积3407.42平方公里;.......[更多]

达坂城区

“达坂城的石路硬又平,西瓜大又甜,那里住的姑娘辫子长啊,两只眼睛真漂亮……”王洛宾这首优美动听的《达坂城的姑娘》让达坂城红遍了大江南北。可以说达坂城的姑娘成为了人们到新疆必要探访的一个特色。

达坂城区位于天山东段最高峰博格达峰南部,距乌鲁木齐市区86公里,区境西临大湾乡和托里乡,东南与吐鲁番市,托克逊县交界,北接芦草沟乡和阜康市,吉木萨尔县,总面积5800余平方公里。.......[更多]

乌鲁木齐县

乌鲁木齐县历史悠久。在新石器时代,古代先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他们在利用自然资源改善自己生存条件的同时,创造了灿烂的史前文化。战国时期,古车师人在乌鲁木齐定居,并在乌鲁木齐以北地区建立车师后国。汉代,为山北六国的劫国、卑陆国所在地。西汉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设西域都护府,今乌鲁木齐县境正式纳入祖国版图。.......[更多]

历史性变革

来源:乌鲁木齐市政府门户网站发布时间:2013-08-26 17:27:03 点击数:237

国务院批复同意将昌吉回族自治州米泉市并入乌鲁木齐市,撤销米泉市和乌鲁木齐市东山区,设立乌鲁木齐市米东区。行政区划调整后,乌鲁木齐市行政区域面积由10900.77平方公里增至14216.3平方公里,昌吉回族自治州行政区域面积由76975.94平方公里减至73660.41平方公里,米东区行政区域为原米泉市和乌鲁木齐市东山区的行政区域,面积3407.42平方公里;乌鲁木齐市米东区与昌吉回族自治州,阿勒泰地区福海县、五家渠市行政区域界线走向仍按原米泉市行政区域界线保持不变,双方跨行政区域使用的土地、草场仍按原使用习惯保持不变。

“乌鲁木齐市”名称的恢复

来源:乌鲁木齐市政府门户网站发布时间:2013-08-26 17:26:36 点击数:207

1949年9月25日,新疆和平解放。12月17日,迪化市人民政府成立。重新划分建立7个区,54个街公所。在郊区建立农民协会,并在土地改革的基础上成立3个乡,至此,城乡各级人民政府初步建立。1954年2月1日,迪化正式恢复使用原名乌鲁木齐。

乌鲁木齐城市的雏形

来源:乌鲁木齐市政府门户网站发布时间:2013-08-26 17:26:20 点击数:256

702年,在庭州设北庭都护府,轮台驻军增加。据《新唐书.吐蕃传》记载:“轮台、伊吾屯田,禾菽相望”。在轮台生活过3年的边塞诗人岑参,写过“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的诗句。771年,唐朝政府又在轮台设置“静塞军”,驻守这一战略要地。乌鲁木齐大规模开发始于清代乾隆二十年(1755年)乌鲁木齐筑土驻军。清政府鼓励屯垦,减轻粮赋,乌鲁木齐农业、商业、手工业一度有较快的发展,成为“繁华富庶,甲于关外”的地方。为适应人口增长、屯垦及商业贸易的需要,清军先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在今南门外修筑一座土城,城“周一里五分,高一丈二尺”,此为乌鲁木齐城池的雏形;之后至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又将旧土城向北扩展,达到周长五里四分。竣工时,乾隆命名曰“迪化”。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在迪化城西另筑新城巩宁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乌鲁木齐同知改为迪化州知州,改乌鲁木齐参赞大臣为乌鲁木齐都统,陕甘总督奏准将马里坤道移驻迪化州巩宁城。于是巩宁

城也就成为当时清王朝在乌鲁木齐的军政统治中心。光绪十年(1884年),清廷决定设立甘肃新疆省,定迪化为省会。从此迪化成为新疆的政治中心。翌年,升迪化直隶州为迪化府,增设迪化县为附郭首县。民国2年(1913年),将镇迪道尹改为观察使,并同时撤销迪化府,保留迪化县。民国29年(1940年)成立迪化市政府委员会。民国34年(1945年)11月1日,迪化正式设市并成立市政府;同时将市区划分为一、二、三、四、五区,迪化县隶属迪化专员公署,辖6个乡,2个牧区及达坂城镇。区以下设保甲组织。

“迪化”的由来

来源:乌鲁木齐市政府门户网站发布时间:2013-08-26 17:25:38 点击数:284

远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在这里生息繁衍。最早进入此地的为古姑师-车师人。是丝绸之路新北道的重要地段,包括今乌鲁木齐在内的天山北麓处于游牧经济状态。东汉为东师六国的一部分。公元640年,唐朝政府在天山北麓设置庭州,辖4县,今乌鲁木齐为轮台县。现乌鲁木齐市东南郊乌拉泊水库南侧的古城遗址,即为当时轮台县。从663年开始,唐朝政府派军至乌鲁木齐河畔屯垦。702年,在庭州设北庭都护府,轮台驻军增加。据《新唐书.吐蕃传》记载:“轮台、伊吾屯田,禾菽相望”。在轮台生活过3年的边塞诗人岑参,写过“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的诗句。771年,唐朝政府又在轮台设置“静塞军”,驻守这一战略要地。乌鲁木齐大规模开发始于清代乾隆二十年(1755年)乌鲁木齐筑土驻军。清政府鼓励屯垦,减轻粮赋,乌鲁木齐农业、商业、手工业一度有较快的发展,成为“繁华富庶,甲于关外”的地方。为适应人口增长、屯垦及商业贸易的需要,清军先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在今南门外修筑一座土城,城“周一里五分,高一丈二尺”,此为乌鲁木齐城池的雏形;之后至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又将旧土城向北扩展,达到周长五里四分。竣工时,乾隆命名曰“迪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