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复调

复调

复调
复调

[编辑本段]

1〉定义

两段或两段以上同时进行、相关但又有区别的声部所组成,这些声部各自独立,但又和谐地统一为一个整体,彼此形成和声关系,以对位法为主要创作技法。

不同旋律的同时结合叫做对比复调,同一旋律隔开一定肘间的先后模仿称为模仿复调。运用复调手法,可以丰富音乐形象,加强音乐发展的气势和声部的独立性,造成前呼后应、此起彼落的效果。复调音乐的体裁:卡农、创意曲、赋格、经文歌、复调尚松、坎佐纳等。

[编辑本段]

2〉历史发展

复调音乐是与主调音乐相对应的概念。主调音乐织体是由一条旋律线(主旋律)加和声衬托性声部构成的。复调音乐是由若干(两条或两条以上)各自具有独立性(或相对独立)的旋律线,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同时结合或相继结合)出现,协调地流动,展开所构成的多声部音乐。

专业复调音乐是由欧洲发展起来的。公元九至十五世纪是它的孕育期和发展初期,是由教堂的宗教活动促进了这种多声部音乐的发展,十六至十八世纪复调音乐由(意大利作曲家帕里斯特列那,比利时的拉索,德国的巴赫)等推到一个光辉的发展时期。

复调音乐在我国早就存在于民间音乐中。如以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侗,瑶,壮,苗,毛南等)为代表的多声部民歌,还有传统音乐中的戏曲,曲艺音乐,宗教音乐和江南丝竹等都存在着大量复调音乐形态(有其以衬腔式支声复调为多见)。二十世纪以来,在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中,欧洲复调音乐作品及其技术理论体系逐渐传入中国,中国作曲家将这一理论体系与民族音乐文化相结合,创作出许多表现中国社会风貌的作品,形成了自己的新音乐传统。

[编辑本段]

3〉复调类型

(1)对比式复调音乐:结合在一起的不同的旋律线,在音调,节奏,进行方向的起伏,句逗的划分以及音乐形象和性格的表露等方面,彼此形成对比或存在差别,就构成了对比式复调。

(2)模仿式复调音乐:同一旋律(或具有主题意义的旋律首部)在不同声部中先后出现(完成相同旋律或加以变化),再依次展现的音乐材料中间,便形成了前起后应,层次分明的模仿关系。

(3)衬腔式复调音乐:(或称支声复调)同一旋律不同变体的展开,便会产生一些分支形态的声部,这些分支声部与主干声部在音程关系上时而分开,时而合并;节奏上时而一致,时而加花装饰或删繁就简。

(4)在音乐作品中,对比式和模仿式二者的结合是复调音乐的基本样式。

(5)主调音乐和复调音乐结构的对比:

主调音乐旋律复调音乐旋律

结构方整结构非方整

相同音型或主题因素的重现很少重现相同音型

周期性律动的节拍循环周期性节拍重音的回避

乐句停顿分明,界线清晰句逗停顿的短暂和隐蔽

[编辑本段]

4〉复调中的对位

1复调音乐是由若干独立意义的旋律声部的结合,也被称作“对位”,即点对点,音对音的意思。所以复调音乐的技术理论就被称作“对位法”。

音程性质分类:从听感可分为协和,不协和两种。

协和音程同度纯五八度

完全协和充实的协和大小三六度

不稳定的协和纯四度

柔和的不协和大二小七度

不协和音程尖锐的不协和大七小二度

暖昧的不协和增四减五度

2声部运动的关系:

(1)同相进行两个声部同方向运动

(2)平行进行两个声部等距离同方向运动

(3)斜向进行一个声部保持不动另一个声部运动

(4)声部交错两个声部局部互换上下位置

(5)声部超越超过原结合声部的位置的运动

示列:简谱(注:第一行的1上带点,第二行的7下带点)

同向5――― 6――― 5――― 1―――

1――― 4――― 7――― 1―――

平行(注:第一行12音上带点)

1――― 2――― 7――― 1―――

3――― 4――― 2――― 3―――

斜向(注:下面第一行最后两音的3 1上带点)

3――― 5――― 5――― 3――― 1―――

1――― 1――― 3――― 3――― 3―――

反向(注:下面第一行音上全带点)

3――― 2――― 1――― 3――― 4―――

3――― 5――― 6――― 5――― 4―――

交错(注:第二小节声部交错,写到五线谱上一目了然)

6――― 3――― 6―――

1――― 5――― 4―――

超越(注:第二行的7下带点)

3――― 6――― 2―――

1――― 4――― 7―――

3音点结合及声部运动的基本原则和禁忌

(1)两个声部的结合以协和音程为主,充实的协和音程(三,六度)应用最广,限制最少.

(2)不协和音程的使用应避免尖锐的和暖昧的不协和音程如(大七,小二,增四,减五度)在显著节拍上的结合(碰撞)。

(3)斜向和反向进行有助于突出声部线条的独立性,也最具复调意味,是复调音乐声部运动的主要形式。

(4)平行和同向进行不易显现声部线条的独立性.完全协和音程的平行进行(平行八五度)和同向进行(同向到达的八五度)应尽可能避免。

(5)为了旋律线的流畅和音调分格的保持而短暂出现的声不交错是允许的,但不宜长时间的过多使用,已保持声部线条的清晰。

(6)声部超越会干扰旋律线的连贯,应尽量避免。

4上述这些基本原则和禁忌愈合声学中的相关内容是共通的,应通过实际的写作练习将这些理论知识转化为应用技能。

[编辑本段]

5〉对位注意事项

(1)暂时只用完全协和的(同度,纯八五度)及充实谐和的(大小三六度)音程,其余音程暂时不用。

(2)完全协和音程音响较空泛,不宜过多使用.要注意避免这类音程的平行进行和同向到达进行。

如下:(注:第一行3上带点)

平五同八同五

5――― 6――― 3――― 5―――

1――― 2――― 3――― 1―――

(1)三六度是主要应用的音程,但也不宜同类音程连续平行过多(如平行三六度),一般以连续三次为限.因为连续平行过多就会容易与主调音乐织体混同,削若声部运动的独立性。

(2)注意两声部音程关系与声部进行,应尽可能顾及到音调的自然,流畅和调式调性因素的表达。

(3)声部交错和超越暂时不用,两声部音区的位置应适中,不要相距过宽。

下面是试列:

一(注:第二行是低音谱)

1― 1― 2― 1― 5- 4- 5- 3-

6- 3- 2- 3- 1- 2- 3- 6-

(三度)(六度)(八度)(六度)(五度)(三度)(三度)(五度)

二(注:第二行是低音谱,两行的2上都带点)

2- 4- 5- 6- 7- 6- 5- 4-

2- 6- 7- 4- 5- 6- 7- 2-

(八度)(六度)(六度)(三度)(三度)(八度)(六度)(三度)

以下是习题:

(高音题)在声部下方用一音对一音配置对位声部

(1) 3- 1- 3- 2- 4- 3- 2- 1-

(2) 1- 7- 6- 5- 6- 5- 4- 3-

注:第二条的1上带点

(低音题)在声部上方用一音对一音配置对位声部

(1) 3- 2- 1- 2- 3- 2- 1- 7-

(2) 1- 5- 6- 5- 4- 3- 2- 1-

注:第一条7下代点.第二条56下带点

[编辑本段]

【文学批评术语】

复调理论(Polyphony Theory)

首次将音乐中的“复调”概念引入小说理论的是前苏联著名文艺学家巴赫金,他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问题》(1929)中,用“复调”来描述陀式小说中的多声部、对位以及对话的特点。巴赫金在1963年更名再版的《陀思妥耶夫

斯基诗学问题》中进一步发展了“复调”理论,使原理论体系更趋完整和系统。

复调在不同的界面,有不同的所指。在文学理论中,复调指的是小说结构上的一种特征,因此而有“复调型长篇小说”;在美学理论中,复调指的是艺术观照上的一种视界,因此而有“复调型艺术思维”;在哲学理论中,复调指的是拥有独立个性的不同主体之间“既不相融合也不相分割”而共同构建真理的一种状态,因此有“复调型关系”;在文化理论中,复调指的是拥有主体权利的不同个性以各自独立的声音平等对话,在互证互识互动互补之中共存共生的一种境界,或者说是“和而不同”的一种理念,因此有“复调型意识”。

它也是巴赫金文论中最为核心的“关键词”之一,在巴赫金笔下,“复调”首先是一个隐喻,是巴赫金从音乐理论中移植到文学理论中的一个术语。它们由隐喻增生为概念,由术语提升为范畴,其涵义在多重变奏中不断延绵而日益丰厚。它们既是文学体裁,也是指艺术思维;既是指哲学理念,也是指人文精神。

复调型小说的主旨不在于展开故事情节、性格命运,而在于展现那些拥有各自世界、有着同等价值、具有平等地位的不同的独立意识。复调型小说所追求的是把人和人(作者和人物)、意识和意识放在同一个平面上,展示世界是许多

具有活生生的思想感情的人在观察或活动的舞台,是众多个性鲜明的独立自主的声音在交流和争鸣的舞台。在这种小说中,作者与人物之间、人物与人物之间是“严格实行和贯彻始终的对话性”关系。复调小说正是内在于若干各自独立但彼此对立的声音或意识之对话关系中互动共生的统一体。复调小说的艺术世界就是“多样性的精神之间以艺术手法加以组织的共存共在和交流互动”,复调世界就是多种声音平等对话的世界。

因而我们也能看出,“复调小说”的艺术魅力就在于这种“复调思维”的矛盾性、对话性、开放性和未完成性,恰恰切合了我们所经历的这个世界的多元、暧昧和边界模糊的状态。复调小说描写出了生活的多种可能性和人性深处的矛盾,而不是灌输一种绝对的、千篇一律的思想,使得小说既具有辨证色彩,又包含开放的可能。当代著名作家米兰·昆德拉在他的小说创作中运用并发展了巴赫金的复调理论,提出了“文本的复调”,并在他自己的小说中进行了成功的实践。昆德拉在探讨小说的新发展以及可能性方面,提供了富于创见的思路和启发。

“复调”理论不仅是一种小说艺术的特征,更是一种独特的认知话语和思维方式,在深刻剖析现代人的生存面貌和精神状态方面表现出独特的魅力,展现了巴赫金作为一位文化哲人所具有的广阔视野与辩证思维。正如有些研究者所言,

“复调”理论从一种小说论、批评论而走向了美学,最终归返于哲学。

海德格尔语言之思的复调性

第35卷第1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1月 Vol.35 No.1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Jan. 2013 ────────── 基金项目:北京语言大学青年自主科研支持计划资助项目(BYQK2012001) 收稿日期:2012-11-19 作者简介:郑丹青(1973-),男,湖南岳阳人,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文艺美学。 -35- 海德格尔语言之思的复调性 郑丹青 (北京语言大学 人文学院,北京 100083) 摘 要: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特征“此在在世界之中”,将世界问题和人的问题联系起来,又通过此在这一中介把世界现象最终同存在问题勾连起来。人与世界的本质关系是存在关系。海德格尔“言说观”:以词语创建存在。海德格尔的“言说”观是建立在对传统语言观批判的基础之上。海德格尔提出“语言是存在的家”,以“诗意的存在”重建语言与世界的关系。有声的聚合与无声的聚合两个声部的奏鸣形成其语言之思的复调性。 关键词:海德格尔;存在;语言;复调性 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9115(2013)01-0035-05 DOI :10.3969/j.issn.1009-9115.2013.01.009 The Polyphony in Heidegger’s Thought on Language ZHENG Dan-qing (School of Humanities, 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 Beijing 10083, China) Abstract: The character of Heidegger’s ontology – “Dasein is in the world” – connects the idea of worldliness and that of man. Dasein also connects eventually the world of phenomena and Being. The intrinsic relation between man and the world is the relation of being. Heidegger’s “speech of language” – Being is constructed with words – is founded on the critique of the traditional view of language. He posits the concept that “language is the house of Being” and tries to re-construct the relation between language and the world with “poetic dwelling”. The audible whole and the silent whole reinforce each other to construct the polyphony in his thought on language. Key Words: Heidegger; Being; language; polyphony 一、复调性与存在 复调本是音乐术语,“不同的声音用不同的调子唱同一个题目”[1]。巴赫金在对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文本分析时,将音乐中的“复调”概念引入小说理论中,经多方阐述成为其哲学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由隐喻演绎为概念,由术语提升为范畴,其涵义在多重变奏中不断绵延而日益丰厚。它们既是指文学体裁,也是指艺术思维;既是指哲学理念,也是指人文精神。“在美学理论中,‘复调’指的是艺术观照上的一种视界,因此而有‘复调型艺术思维’;在哲学理论‘复调’指的是拥有独立个性的不同主体之间既不相融合也不相分割而共同建构真理的一种状态,因此而有‘复调性关系’。”[2] 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问题》、《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及《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一书的修订》等 书中,“对话”是巴赫金反复阐述的一个核心概念。对话性(对话关系)是其复调理论的基石。对话是复调得以形成的质的规定性。巴赫金的“复调性”的核心语义乃是“对话性”。经巴赫金的多方阐发“复调性”不仅指称一种艺术思维方式,更是把它提升到一种哲学的高度。“复调性”作为哲学理念,其精髓乃是不同主体间意识相互作用的对话性,其根源乃是人类生活本身的对话性。在巴赫金看来,凡是能够表达一定含义的事物,只要是以语言符号表现出来的,相互间就会有对话关系。任何存在只有经过对话,才能实现思想的、情感的、意义的交流,才能建立起人与物之间、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并通过这样相互关系显现存在,对话是人的存在以及世界的本质。因此,对话思想具有存在论的意义。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特征是“此在在世界之中”,将此在与世界联系起来,将世界问题和人的问题

巴赫金复调理论的诗学问题

巴赫金复调理论的诗学问题(写作提纲) 2005-10-30 09:28:45 大中小研究背景 在近三十年的欧美文学批评界,从来没有一个批评家像巴赫金吸引了如此之多的热烈讨论和深入研究。各种各样关于巴赫金的论文,专著,期刊,研讨会,甚至研究所,都如雨后春笋一样出现。巴赫金这种经久不衰的魅力正是来源于他理论体系的高度不确定性,未完成性,兼容性和开放性。当然,更重要的是,巴赫金以其特有的睿智把思维的触角从文学批评发轫,揭示了人类文明中的某种共性的东西,并且将小说理论发展到正统的诗学的高度。而社会学者,政治批评家,历史学家,哲学家,艺术家等都从他的思想中找到灵感,并在这个高度全球化的后现代语境中,发展出独特的文化诗学和历史诗学。一位学者称巴赫金为“诗人”,因为他和诗人一样,“充分的言说出了所有人心里都感觉到的但是却无法表达的东西。” 巴赫金的生前和生后际遇都是现代文学史上富于戏剧性的故事。这位出生于1895年苏联西部城市奥廖尔的天才思想家在他23岁的时候取得了圣彼得堡的古典文学学士学位。在二十年代,巴赫金终日浪迹于苏联的几个小城市,和他文学圈子里面的几个朋友们讨论各种各样的哲学,宗教,政治话题。早年的巴赫金受康德,克尔凯郭尔,克亨的影响颇深,自觉的把继承了欧洲的古老的哲学传统。俄罗斯内战后,巴赫金来到了列宁格勒,并开始在1929年写作他那本改变了以后文学理论面貌的专著《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问题》。但是几乎在同时,斯大林的白色恐怖也开始伸向了苏联的知识分子。巴赫金被逮捕了,并遭到了流放。他本人连同他的著作一样在人们的视野中销声匿迹,很多西方偶尔对他感兴趣的学者甚至都以为他死掉了,而巴赫金提出的“创作问题”也被淹没了近三十年。直到1963年,当苏联的政治空气吹进几缕自由的暖风的时候,巴赫金才重新回来,并修订了当年的那本书,以《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诗学问题》为题再次出现在世人面前。 从此,欧美的文学研究者开始惊呼“发现巴赫金”,并形成了蔚为大观的研究队伍,而俄罗斯也后来居上,凭借语言和文化优势,对巴赫金理论做了很多有意义的阐述和发展。在这一领域上,中国的学者一落伍就是二十年。一直到1998年,我们才由河北出版社推出了国内著名巴赫金学者白春仁先生主译的《巴赫金全集》(六卷)。目前,和国外的巴赫金热正日益降温相比,国内学者对于巴赫金的研究正越来越热,“复调”“对话”“狂欢化”等词频繁的出现于各种学术论文的标题中,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时髦。

分解和弦的乐理知识

分解和弦的乐理知识 下面就跟随的步伐一起来了解一下分解和弦相关乐理知识吧!分解和弦的乐理知识(一)分解和弦常作为伴奏织体,在主调音乐中应用。 18世纪上半叶,早期钢琴音乐中著名的阿尔贝蒂低音,即为分解和弦伴奏音型。 也可作为曲调或声部进行的一种成分,具有旋律作用,并表示出和声内涵。 18世纪以后到19世纪浪漫派作家的作品中,分解和弦的应用极为普遍,并愈趋复杂,为和声的一种重要织体类型。 有的作品仅用分解和弦构成,如J.S.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第1册第1首的前奏曲。 上例左手部分为分解和弦伴奏音型。 分解和弦在民谣伴奏中使用较多。 分解和弦的乐理知识(二)一般地,先用P指弹低音,然后用i、m、a三指重复或不重复地弹出其余的和弦音。 分解和弦与琶音的共同点是依次弹出和弦内各音,不同之处是琶音弹奏时值较短,往往要在一拍内完成;而分解和弦的弹奏时值较长,可以在4拍或更长的时值才完成整个和弦的分解弹奏。 例如C和弦是由1(do)、3(mi)、5(sol)三个音组成的。 分解和弦就是要把这三个音依次弹响,(注意:不是同时弹响!而是依次,一个一个的弹响)不管是按什么顺序,这就叫分解和弦(顾名把和

弦拆分依次演奏)。 吉他演奏从吉他演奏的角度讲,就是比如:你按住C和弦,右手可以先弹五弦3品、然后弹三弦空弦、然后二弦1品、然后三弦空弦、然后一弦空弦、然后三弦空弦、然后二弦1品、最后三弦空弦。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53231323。 钢琴演奏所谓分解和弦就是把音顺次弹出的和弦,柱式和弦就是三个或四个音一起弹的和弦,对于钢琴伴奏,最普通且好听的就是根据右手弹的旋律相应的弹出左手的1 3 5 1的伴奏,主音和右手的第一个音相同,如对应不上可以等左手弹完了再弹右手。 分解和弦的乐理知识(三)1,先学习五线谱。 2,学习五线谱和吉他音位的对照。 3,学习音名、唱名以及音级。 4,训练各调子的音阶。 5,训练各调子的常用和弦。 6,弹奏单音旋律,学习视唱练耳,掌握音准和节奏。 7,弹奏带简单和弦的独奏曲,分清楚旋律和伴奏的声部。 8,学习和声知识,复调知识,9,弹奏古典吉他名曲。 10,弹唱学习分开训练,先抓住主旋律的唱,单独训练转换和弦,最后是弹唱。 11,训练音阶的速度和准确,把音阶速度训练到疯狂速度,提高技巧。

双重叙事与“复调”主题

双重叙事与“复调”主题 双重叙事与“复调”主题 作为一种叙事艺术,小说文本实际上是故事叙述者的一一 种话语形式。叙述者的不同,叙述视角的差异,直接影响着小说的表达效果。叙事者的确定表明故事由“谁来说”,形式结构的安排表明“怎么说”,结构的功能意义赋予它“说什么”。小说形式上的这些特点启发我们在对文本进行阐释的时候,应该更多地从故事层面跳出来,进入文本的内部结构,考察作者在叙述故事时的全部意图。 《祝福》写于1924年新文化运动的低潮时期,小说包含了这一

时期鲁迅对现实人生以及知识分子使命与特质的复杂感受和深刻思考。但文本意蕴的复杂性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被简单化了,教学中,对这部小说的主题基本采用“四权说”和“三教说”两种观点。而进入文本的内部结构,我们则会发现新的答案。 、故事由谁来说

从《祝福》中“我”对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陈规旧俗、世态人情的厌弃,到“我”与故乡在精神层面、价值观念上的冲撞可以看出:“我”是一个逃离故乡、“走异路”的漂泊在外的现代知识者。那么,作者为什么选择“我”来叙述祥林嫂的悲剧而不是鲁镇的任何一个人呢?作为20世纪初有着现 代精神的知识分子的“我”与悲剧人物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内在的精神关系呢?“我”到底是一个纯粹的“叙述者”还是小说中的另一个主要角色(人物),或者说是兼而有之呢?要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势必要将小说叙述者的人称问题和叙述时序问题联系起来考虑。 二、故事怎么说 1.是一个故事,还是两个故事? 纵观小说全文,在长达万余字的篇幅中,祥林嫂的故事占了三分之二,而“我”的叙述竟然占了三分之一。如果小说文本的用意仅仅在于再现祥林嫂的人生悲剧的话,叙述者“我”的篇幅实在太过冗长了。那么,作者在祥林嫂的故事之外的“我”的叙述里还想表达什么呢?

学生思维的学段特征

学生思维的学段特征 (1)第一学段(1~3年级)学生的数学思考要求 在(1~3年级)这一学段中,由于学生年龄段处在7~10岁,根据思维发展心理学的研究结论,我们的学生已经由学前期(3~7岁)的具体形象思维开始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这个阶段,学生往往只注意数学知识的学习,注重知识的积累,而未曾注意到这些知识起到横向联系和固定作用的思想方法,或者只是处于一种“朦朦胧胧”、“若有所悟”的状况。那么我们教师该如何根据这一学段学生的特点,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来培养学生数学思想能力,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使它和数学智能达到均衡发展,这将是我们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2)第二学段(4~6年级)学生的数学思考要求 在这一学段,随着运用同一种数学思想方法解决不同的数学问题的实践机会的增多,隐藏在数学知识后面的思想方法就会逐渐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索,直至产生某种程度的领悟。当经验和领悟积累到一定程度,这种事实上已被应用多次的思想方法就会凸现出来,学生开始理解解题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与策略,并概括总结出这一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开始出现明朗化。这时候,我们的教学也应该有个初步理解阶段,在我们正面地、直截了当介绍某种数学思想方法,要求学生如何初步掌握该方法解决问题的要领,会简单应用该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小学生各阶段的思维特点 从时间顺序看,小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由低年级—一中年级—一高年级逐步递增的过程。不同学习阶段小学生学法的特点也各不相同,我们只有了解了不同阶段的学习特点才能更好的教育好孩子,指导好孩子学习。 低年级儿童学法的特点 低年级儿童活泼好动,注意的耐久性较差,思维中具体形象的成分占优势。概括水平的发展处于概括事物直观的具体形象的外部特征或属性的直观形象水平阶段。所掌握的概念大部分是具体的直接感知的 . 因此,低年级儿童学习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应注意直观形象性和游戏活动性。* 作学习法、游戏学习法、竞赛学习法、故事描述法往往是组织和吸引低年级儿童积极、主地地学习的有效方法。 中年级儿童学法的特点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校学习常规的训练,中年级儿童学习的自觉性、组织纪律性有所增强。与此同时,中年级儿童的学习能力随同着生理的发育和心理素质的完善逐步发展起来。感知能力的发展,注意品质的进步,记忆中有意识记忆能力的提高,都为小学生的学习进步发明了条件。尤其是中年级儿童思维能力的发

高中音乐鉴赏目录表(人教版)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 音乐鉴赏目录 第一单元学会聆听 第一节《音乐与人生》 欣赏:草原放牧、第六悲怆交响曲、长江之歌 知识:音乐要素及音乐语言 第二单元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 第二节《高亢的西北腔》 欣赏:上去高山望平川、刨洋芋、脚夫调 知识:西北民歌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独特的民族风》 欣赏:辽阔的草原、宗巴朗松、牡丹汗 知识: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的民歌特征 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 欣赏:沂蒙山的小调、王大娘钉缸、孟姜女哭长城 知识:民歌与创作歌曲之区别、民歌的音乐特点 第五节《飘逸的南国风》 欣赏:弥渡山歌、对鸟、幸福歌 知识:民歌的民族风格及地方风格、南方民歌的基本特征第三单元鼓舞弦动--丰富的民间器乐 第六节《鼓乐铿锵》 欣赏:锦鸡出山、滚核桃、童谣 知识:打溜子、鼓吹乐、吹歌 第七节《丝竹相和》 欣赏:中花六板(江南丝竹)、娱乐升平(广东音乐) 知识:江南丝竹、广东音乐 第四单元国之瑰宝--京剧 第八节《京剧大师梅兰芳》 欣赏: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海岛冰轮初转腾 知识:京剧、南梆子、四平调 第九节《现代京剧》 欣赏:雄心壮志冲云天、家住安源 知识:京剧音乐、京剧的行当、现代京剧 第五单元亚非音乐神韵--大自然和谐和平 第十节《历史悠久的亚洲传统音乐》 欣赏:四岁的红鬃马、星星索、欢迎、巴雅提木卡姆

知识:亚洲音乐 第十一节《非洲歌舞音乐》 欣赏:非洲赞歌、鼓舞、门库尔雅、男孩之舞 知识:非洲音乐 第六单元欧洲民间音乐拉丁美洲音乐 第十二节《欧洲民间音乐》--风笛排箫歌声 欣赏:鸟儿在歌唱、优雅、森林的多伊那和妇女的舞蹈 知识:欧洲音乐 第十三节《拉丁美洲音乐》--安第斯高原探戈音乐文化的融合欣赏:告别、美丽的小天使、小伙伴 知识:拉丁美洲音乐 第七单元:宗教复调音乐的顶峰--巴赫 第十四节《巴赫》 欣赏:马太爱难曲(第1、72、78分曲) 知识:复调音乐与主调音乐、十二平均律 第八单元划时代的音乐大师--贝多芬 第十五节《贝多芬》 欣赏:第二十三(热情)钢琴奏鸣曲、第九(合唱)交响曲 知识:奏鸣曲式与交响曲 第九单元浪漫幻想的音乐世界 第十六节《艺术歌曲的成熟--舒伯特的歌曲》 欣赏:魔王、鳟鱼、菩提树 知识:艺术歌曲、声乐套曲、舒伯特与艺术歌曲 第十七节《钢琴音乐的奇葩》 欣赏:C小调练习曲、爱之梦 知识:练习曲与音乐会练习曲、肖邦与李斯特 第十八节《标题性交响曲的诞生》 欣赏:幻想交响曲(第二乐章) 知识:标题音乐与非标题音乐、柏辽兹 第十单元音乐响塑成的民族意识 第十九节《对祖国河山的礼赞》 欣赏:捷克的原野和森林、芬兰颂 知识:民族乐派、交响诗 第二十节《俄罗斯民族风情》 欣赏: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荒山之夜 知识:强力集团 第十一单元一个人的流派--德彪西 第二十一节《德彪西》 欣赏:海上--从黎民到中午、亚麻色头发的少女

上海教师资格证考试:音乐教资笔试知识点串讲——模仿式复调

上海教师资格证考试:音乐教资笔试知识点串讲—— 模仿式复调 最新、2016下半年教师资格面试报名时间:12月13至16日。面试时间为2017年1月7-8日。上海中公教师考试整理了供考生选择备考学习。 需要更多指导,请选择一对一解答。 首先,我们要知道在复调这部分我们教师资格考试会出什么样的题目,它的考察形式是怎样的复调这部分内容在教资资格考试中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也会在创编题中出现:给出主旋律让大家用紧缩模仿或其他的形式来进行低声部的攥写,所以我们一起来看看什么模仿式复调。 其次,我们要知道模仿式复调的三要素:相同的旋律;不同声部;先后出现,说到先后出现这个要素我们就要知道模仿式复调的声部结构: 起句丨-- 丨答句丨-- 丨答句丨-- 丨-- -- 丨应句丨-- 丨应句丨-- 丨应句丨-- -- 我们来看结构图,高声部的前几小结我们称之为是起句,而低声部的应句是模仿起句进行的也是我们考试让大家填写的内容,再看高声部的答句就和低声部的应句产生一种对比的关系。这个就是我们的声部关系知道三者之间的关系既可; 再次,我们来看下模仿的类别:局部模仿(只模仿起句部分)卡农模仿(完整的模仿),类别的知识大家了解既可,当我们知道概念和类别之后我们来看考点:模仿的手法,这部分内容就需要我们去理解和记忆。模仿手法的第一种手法: (1)音程模仿(特点:只改变音高,不改变节奏类型) 丨12 3丨4 56丨-- -- 丨-- -- 丨-- -- 丨-- -- 丨-- -- 丨56 7 丨1 23 丨-- --(此例为下方四度(度数可改变)) (2)扩大模仿(使用条件:起句短、节奏紧缩)(特点:只改变节奏(时值),不改变音高) 丨12 34丨45 67丨-- -- 丨-- --丨-- --丨-- --丨-- -- 丨-- -- 丨-- --丨 1 2 丨3 4丨4 5丨6 7丨-- -- (3)紧缩模仿(使用条件:起句长、节奏宽展)(特点:只改变节奏(时值),不改变音高) 丨 1 2 丨3 4丨4 5丨6 7丨-- -- 丨-- -- 丨-- -- 丨-- -- 丨-- --丨12 34丨45 67丨-- -- 丨-- --丨-- -- (4)倒影模仿(类似对称图形,上下对称;音高变化,节奏不变)(注意对称轴:小字1组c(可变换))(注意:音高与对称轴度数关系) 丨12 3丨4 56丨-- -- 丨-- -- 丨-- --

思维的基本特征是(

第六章思维 一、填空 1、思维的基本特征是()和()。 2、根据思维的内容,把思维分为()、()和();根据探索问题答案的方向,可把 思维分为()和();根据思维结果是否经过明确思考及是否具有清晰意识,可把思维分为()和();根据解决问题的创造性程度,可把思维分为()和()。 3、语言是()的载体,其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4、思维活动表现为对作用于人脑的客观事物进行()、()、()、()、()、()、()、()等具体过程,其中()是思维的基本过程。 5、概念具有内涵和外延,内涵和外延具有()关系,概念具有()、()、体系化的结构。 6、根据概念反映客观事物属性的抽象与概括程度,可以把概念分为()和();根据概念所反映客观事物属性的数量及其相互关系,可以把概念分为()、()和();根据个体掌握概念的情况,可以把概念分为()和()。 7、概念主要具有四个功能,即()、()、()、(),其形成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影响概念形成的因素主要有()、()、()。 8、推理主要有()和()两种。 9、问题解决的主要策略有()、()、()和()。 10、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和()。 11、英国心理学家把创造性思维分为()、()、()和()四个阶段。 二、名词解释 思维 语言 分析与综合 抽象与概括 比较 具体化 概念 推理 迁移 原型启发 定势 三.问答题 1、思维与感觉、知觉有哪些区别和联系? 2、教师应如何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概念? 3、什么是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 4、什么是创造性思维?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朱践耳钢琴作品复调运用特色评析

朱践耳钢琴作品复调运用特色评析 朱践耳(1922―)先生是我国成就卓著的作曲家。他的创作思维活跃,勇于创新并力求不断超越自我,一生主要致力于交响音乐的创作,善于把西方作曲技术与中国的音乐文化相融合,而钢琴音乐创作是他仅次于交响乐创作的领域,在这个领域里,他从来没有停止过创作;因而,他的创作方法与交响音乐一样也不断地推陈出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语言和创作特色。其中复调技法的运用,是作曲家最重要的手段之一。管弦乐《节日序曲》和《交响幻想曲》中的赋格段等体现了结构形式的创新性,而复调技法的运用担负着发掘乐思潜在的表现力;它一方面作为变奏的手段使音乐得到延伸,另一方面作为主题再现时意境得以深化。本文选取《朱践耳钢琴作品选集》作为研究对象,对他复调技法的运用和表现进行粗略的探究。 钢琴音乐创作是朱践耳先生音乐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创作时间上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时期; 他早期(留苏时期)的钢琴音乐创作主要作品有:《序曲一号“告诉你……”》,《序曲二号“流水”》、《主题与变奏》、钢琴叙事诗《思凡》等五首作品。这时期的音乐作品中,传统作曲技术得到全面的发挥和展示,已经体现作曲家对民族

音乐的思考,在《思凡》中展现了作曲家创作大型音乐作品的功力。 第二个时期是“文革”之前的作品,主要有:《云南民 歌五首》,这五首分别是:《山歌》、《牧羊腔》、《猜调》、《红河波浪》、《西厢坝子一窝雀》。这个组曲的音乐特点是:音 乐形象塑造栩栩如生,多声部写法细腻,音乐发展的手法严密而富有逻辑,旋律优美,戏剧性与抒情性相结合等方面都有显著特色。 第三时期(20世纪80―90年代)的钢琴作品有:《摇篮曲》、《小诙谐曲》,组曲《南国印象》(包括:《花之舞》、《哄娃娃调》、《童嬉》、《情歌》、《阿哩哩》等五首)。这时期的钢琴音乐创作是朱践耳先生音乐创作技巧的综合运用,体现了音乐创作技巧的成熟。 一、关于复调技法的运用 朱践耳先生在他的音乐创作中,新技法得到不断的体现,纵观他的作品可以发现,作曲技法细腻、精致。复调音乐的技法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一方面,传统复调技术的运用恰到好处,如:对比复调、模仿复调以及模仿与对比的结合等;另一方面,突破了单一调性的束缚,运用双重调性的复调结构,使音乐富有时代感。

关于四种创新思维的特征

关于四种创新思维的特征 创新思维是依据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加以选择、分析、综合,然后加以艺术塑造的思 维方式。 关于四种创新思维的特征 1.独创性思维不受传统习惯和先例的禁锢,超出常规.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定义、定理、公式、法则、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解题策略等提出自己的观点、想法,提出科学 的怀疑、合情合理的挑剔. 2.求异性思维标新立异,异想天开,出奇制胜.在学习过程中,对一些知识领域中长期 以来形成的思想、方法,不信奉,特别是在解题上不满足于一种求解方法,谋求一题多解. 3.联想性面临某一种情境时,思维可立即向纵深方向发展;觉察某一现象后,思维立 即设想它的反面.这实质上是一种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思维的 连贯性和发散性. 4.灵活性思维突破定向、系统、规范、模式的束缚.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于书本所 学的、老师所教的,遇到具体问题灵活多变,活学活用活化.5.综合性思维调节局部与整体、直接与间接、简易与复杂的关系,在诸多的信息中进行概括、整理,把抽象内容具体化,繁杂内容简单化,从中提炼出较系统的经验,以理解和熟练掌握所学定理、公式、法 则及有关解题策略. 创造性思维的基本形式 (一)理论思雉理论一般可理解为原理的体系,是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理论思维 是指使理性认识系统化的思维形式。恩格斯曾指出: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因为理论思维具有科学性、真理性。凡是理论思维混乱,或不符合客观规律,其结果不是收效甚微,就是失败。理论思维在实践中应用较多。 如系统工程就是运用系统理论思维,来处理三个系统内和各个有关问题的一种管理方法。钱学森同志认为:系统工程是组织管理的规划、研究、设计、创造、试验和使用 的科学方法,是一种对所有系统都是有普遍意义的科学方法。又如有人提出的相似论,也是科学理论思维的范畴;有人见鸟有翅膀能飞,就根据鸟的翅膀,鸟体几何结构与空 气动力和飞行功能等相似原理发明了飞机,有的又称仿生学。还有许多地步也要常常 运用到理论思维,如对一些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归纳和总结,对一些问题的认识和 分析。所以说,理论思维是一种基本的思维形式。

《复调音乐基础》教学大纲

《复调音乐基础》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名称:复调音乐基础;英文名称:Polyphonic basis 课程编码:061130 学分:2分 总学时:32学时 适应专业:音乐各专业 先修课程:音乐理论基础、和声学 执笔人:许佳 审订人: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是使学生能够掌握二声部复调定义,以及复调性多声音乐与和声性多声音乐的区别,通过对二声部复调的学习分析,能基本掌握复调音乐的特征,以及写作简单的对比,模仿复调的作品。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概论(2学时) [讲授] 1:什么是复调?什么是对位? 2:复调音乐产生的历史沿革 3:复调的类型 4:复调音乐的特点 5:主调音乐与复调音乐的区别与联系 6:复调音乐的写作手法及表现作用 [作业要求] 理论上分清上述各种概念,加深理解。 第二章复调音乐中对位旋律写作原则(6学时) [讲授] 1:音高关系 2:节奏关系 3:句幅关系 4:写作示范 [作业要求] 理论上分清上述各种概念,加深理解。正确完成写作。 第三章对位中旋律的类型(6学时) [讲授] 1:对位中旋律的不同类型 2:对位中旋律的组合形式 3:旋律的对比性质 4:写作示范 [作业要求]

理论上分清上述各种概念,加深理解。正确完成写作。 第四章二声部复对位(4学时)[讲授] 1:副对位的基本概念 2:八度复对位的写作 3:写作示范 [作业要求] 理论上分清上述各种概念,加深理解。正确完成写作。 第五章二声部模仿(4学时)[讲授] 1:模仿的基本特点 2:原形与变形模仿 3:卡农的写作(有终与无终) 4:写作示范 [作业要求] 理论上分清上述各种概念,加深理解。正确完成写作。 第六章模进(4学时) [讲授] 1:模进的特点 2:卡农模进与对比模进 [作业要求] 理论上分清上述各种概念,加深理解。正确完成写作。 第七章复调乐曲分析(4学时)[讲授] 1:二部创意曲分析 2:三部创意曲分析 3:小型乐曲分析 [作业要求] 理论上分清上述各种概念,加深理解。正确完成写作。 第八章小型复调乐曲的写作(2学时)[讲授] 1:曲式结构 2:调性布局 3:整体写作 4:写作示范 [作业要求] 理论上分清上述各种概念,加深理解。正确完成写作。 三、教学基本要求

反讽的小说复调理论_兼论米兰_昆德拉的复调小说

第19卷第1期四川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09年01月V o.l 19 No .1 Sichuan Universit y of A rts and Science Journal(Social Sc ience Edition) Jan .2009 反讽的小说复调理论 兼论米兰 昆德拉的复调小说 颜东升 (河北大学人文学院,河北保定071002) !摘 要?#复调?原是音乐学术语,20世纪早期由巴赫金引入文艺理论领域,此后经由米兰 昆德拉 的拓展与实践,发展出#现代复调理论?。相较于巴赫金的复调理论,现代复调理论影响下的小说创作使复调更加形式化,而正是这种趋于形式化,流于文本层面的复调在昆德拉作品中更具有深层次的反讽意味。 !关键词?反讽;小说复调理论;巴赫金;昆德拉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248(2009)01-0054-03 一、小说复调理论 (一)巴赫金复调理论 复调原是音乐术语,它是由#两段或两段以上同时进 行、相关但又有区别的声部所组成?,[1] 两个或以上的声部 #虽然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却仍保留各自的独立性?。[2] 文艺理论中的复调理论是前苏联理论家巴赫金在考察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过程中引入并提出的,它是指#小说的主旨不在于展开故事情节、性格命运,而在于展现那些拥有各自世界、有着同等价值、具有平等地位的不同的独立意识。%%在这种小说中,作者与人物之间、人物与人物之间是&严格实行和贯彻始终的对话性?关系。复调小说正是内在于若干各自独立但彼此对立的声音或意 识之对话关系中互动共生的统一体?。 [1] 1929年,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问题)一书中,明确指出#复调?或称#多声部性?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基本艺术性质。在(诗学与访谈 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的问题)中,他指出,#复调的实质恰恰在于:不同声音在这里仍保持独立,作为独立的声音结合在一个统一体中,这已是比单声结构高出一层的统一体。如果非说个人意志不可,那么复调结构中恰恰是几个人的意志结合起来,从原则上便超出了某一人意志的范围。可以这么说,复调结构的艺术意志,在于把众多意志结合起来,在于 形成事件?。 [3] 可见,巴氏复调理论更多的强调了人的主体意识,或曰个体性,这里的#人?不仅只包括小说中的人物,也包括 作者与叙述者。[4] 从某种意义上讲,在复调小说中,由于作者更多地赋予人物以主体性,他与人物之间甚至就存在内部的#对话?,这为更加直接的表述自己的观念或思想提 供了充足空间,也更有利于在读者心里树立一个独立的作者或叙述者的形象。 关于复调小说的体裁渊源,巴赫金指出对复调小说体裁形成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属于庄谐体的两种体裁,一个是#苏格拉底的对话?,另外一个是#梅尼普的讽刺?。其中梅尼普体较之苏格拉底对话体更加诙谐,由于梅尼普体广泛采用插入文体,使得它具有了讽刺的性质。可以说,复调小说自诞生之日起就同讽刺有着密切的关联,甚至是讽刺催生了复调小说。而在现代复调小说的发展中,人物的主体性逐渐增强,作者的介入相对减少,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带有话语霸权性质的讽刺逐渐被反讽所取代。 (二)米兰 昆德拉的复调理论 随着20世纪新小说的出现与流行,小说复调理论也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现代复调小说?,其代表人物就有法籍捷裔小说家米兰 昆德拉。他既是小说复调理论的拓展者,又是自己的理论的实践者:他有多部长篇小说可以被视为#现代复调小说?,但其理论并未形成系统,更没有系统的理论著作,而是以谈话或随笔的形式呈现出来(如(小说的艺术)一书)。 从国内学者研究成果来看,我们似乎对昆德拉的复调理论达成了某种程度上的共识:诸如相同的文体复调,叙述视角复调实质上也就是人物的复调,时空观念复调也就 是时间的复调。[5] 至于#情感空间的复调?则更多的沿袭了巴赫金的理论,这与#未完成?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有着独立意识与思想的人们自然有各自的情感空 间,进而形成了复调。[6] 线索复调的这个概括不够准确,在昆德拉的作品中,有些长篇小说线索复调并不明显,或者说线索复调与文体复调和人物复调重合了: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作者用大量哲学论文、随笔等讨论轻与重、灵与肉的关系,意在用另外的文体复调表达与小说叙 54 * [收稿日期]2008 10 21 [作者简介]颜东升(1985 ),男,河北保定人,2007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文艺理论研究。

《复调音乐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复调音乐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151100250 课程性质:学科专业必修课程 教学对象:音乐学专业本科学生 学时学分:48学时 3学分 音乐系 编写单 位: 编写人:张蕾 审定人:杨兆丰 2012年06月 编写时 间: 一、课程说明 1、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融复调音乐的写作理论与创作实践为一体的课程。主要内容有二声部对比复调、二声部模仿复调、复对位、复调写作手法的应用以及对复调作品的理论分析,适用于高等师范院校音乐学专业的学生。 2、教学目的要求 《复调音乐基础》是高等师范院校音乐学专业的一门理论必修课。本课程融复调音乐的写作理论与创作实践为一体,旨在培养学生对于复调音乐作品的理论分析能力以及复调写作能力,使学生具有较全面的音乐素质,以便将来能够较好的分析中学课本上音乐作品的复调现象,同时也能胜任中小型歌曲、器乐曲的多 声部编配。 3、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程的教学重点部分在于理解复调的写作技法,掌握复调的创作手法。难点部分在于培养学生对于复调音乐作品的理论分析能力,能够较好的分析中学课 本上音乐作品的复调现象。 4、考核方式 本课程是考试课,考试的形式是闭卷,考试方法是书面笔答形式。成绩的合成及评分标准是:平时成绩占20%,期末成绩占80%。 5、学时分配表 本课程的教学包括如下环节:课堂讲授、课堂欣赏课、辅导课、课外作业等。 通过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总学时48学时,具体分配如下: 课程学时分配表

二、各部分教学纲要 第一章复调音乐概论(2学时) 教学目标 1、掌握复调的基本概念 2、了解复调的历史及风格演变 3、介绍复调的类型 本章重点 复调的基本概念以及复调的类型。 本章难点 掌握复调的基本概念。 教学内容 第一节复调音乐概念(1学时) 1.复调音乐概念 1.1复调音乐: 1.2对位: 1.3主调音乐: 1.4支声音乐: 2.复调音乐的历史及风格演变 2.1中世纪:公元9世纪奥尔加农 2.2古艺术:13世纪 2.3 新艺术:14世纪 2.4 文艺复兴时期:15、16世纪 2.5 巴罗克时期:16世纪 2.6 古典主义时期:18世纪下半叶

莫扎特晚期钢琴奏鸣曲的复调性审美

莫扎特晚期钢琴奏鸣曲的复调性审美 ——以奏鸣曲K576为例【摘要】:莫扎特晚期的奏鸣曲,都有着一种德国古典主义哲学的气质,幽 深淡远。而最后一首钢琴奏鸣曲K576是莫扎特所写的音乐中最精美的、最伤感、最细腻的一首。无论是在调性布局还是结构模式或是复调与和声交织的写作手法上,莫扎特都进行的大胆创新。 【关键词】:奏鸣曲复调性对位 1789年4月莫扎特创作了奏鸣曲K576,这一年是莫扎特人生中最煎熬、悲惨的一年。由于对死亡的思考与理解,使他晚期的作品富涵着哲理。但是,莫扎特的作品依然是安静祥和的,他从来不在音乐中表现痛苦。 整首奏鸣曲共分为三个乐章,第一乐章是快板,第二乐章是慢板,第三乐章是小快板。 第一乐章的主题简约,由二声部的奏鸣曲式结构写成。由D大调的主和弦构成了呈示部主要主题,接着右手重复一遍琶音的进行开始出现音阶型的新对位旋律。 例一: 接着,副部主题在A大调上使用着主部主题的动机。莫扎特把渴求看得高于一切的灵魂状态,使得整个音乐都生机勃勃。在展开部的写作手法具有特别鲜明的莫扎特晚期作品的特点,主题动机中使用了二声部的有终卡农式模仿,使得声部非常的充实。 例二: 再现部首先陈述一遍主部主题的音乐材料,接着连接部到副部主题中一直使用了卡农的模仿手法。 莫扎特将对生命的渴望,对人生的感触和理解全部寄托在了他的音乐上,使得他的音乐充满了无穷的魅力。可以说,不论是上帝、还是大自然,是爱情的痛苦与欢乐、还是人生的光明与黑暗,一切的一切无不渗透着莫扎特的情绪。 第二乐章的音乐可以说是莫扎特歌曲化钢琴奏鸣曲的精髓代表。乐曲是抒

情的慢板乐章,虽然是以主调为主,但是不难发现在许多段落中都运用到了多声部音乐的写作手法和思维方式。莫扎特把许多装饰的写法都应用在了音阶旋律的经过句上。独特的和声效果融入进了自然的旋律当中。主题的进入将抒情缓慢演绎到了极致,而紧接着的连串的十六分音符可谓是畅快淋漓、悠扬舒畅。无法释怀的忧愁也成最动人的歌唱。 例四: 第三乐章是整篇奏鸣曲的重中之重。莫扎特晚期对对位法的痴迷使得他用尽了各种手法将复调音乐巧妙地与主调音乐融合在了一起,打破了奏鸣曲式与回旋曲式的界限,是的这个乐章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呈示部的主部主题的动机活泼、轻快,它是由一些短小、短促的音程组成。副部主题则加入了急促的十六分音符三连音,接着旋律声部出现了双声部的对唱,在连贯流动的一长串三连音的映衬下,惬意悠闲之感油然而生。 例五: 副部第二主题是舒缓而深情的三部和声。它就像冬日里的一抹阳光,温暖着人们的心窝。是全曲中唯一较为舒缓、歌唱而深情的主题旋律。歌唱着的下行旋律中穿插着一丝切分,仿佛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天真、直率的莫扎特。 例六: 在展开部中,作曲家的写作手法出现了一个不同于寻常的跳跃性思维。他将奏鸣曲式和回旋曲式之间的区别巧妙的处理了,音乐的发展虽说在意料之外但却异彩纷呈、大胆创新。加入了丰富的复调的写作手法,左手和右手的流淌出来的音乐是那么的纯洁无暇、天真浪漫。 例七: 展开部的副部主题的乐思发展在之前的基础上做了十分出色的扩充。一个声

思维的一般特征

三、思维的一般特征 对思维品质的揭示,是研究思维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多数心理学著作把思维的一般特征归纳为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和敏捷性。 (一)思维的深刻性 人类的思维是语言思维,是抽象理性的认识。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思维过程,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于是在大脑里生成了一个认识过程的突变,产生了概括。由于概括,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在联系,认识了事物的规律性。个体在这个过程中量表现出深刻的差异。思维的深刻性集中地表现在善于深入地思考问题,抓住事物的规律和本质,预见事物的发展进程。 中小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思维形式的个性差异。 即在形成概念、构成判断、进行推理和论证上的深度是有差弄的。思维方法的个性差异。即在如何具体地、全面地、深入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关系的方法方面,诸如归纳和演绎推理如何统一,特殊和一般如何统一,具体和抽象如何统一等方面都是有差异的。 2 .思维规律的个性差异。 即在普通思维的规律上,在辩证思维的规律上,以及在思考不同学科知识时运用的具体法则上,其深刻性是有差异的。只有自觉地遵循思维的规律采进行思维,才能使概念明确、判断得当,推理合理、论证得法,具有抽象逻辑性,即深刻性。 3 .思维的广度和难度的个性差异。 即在周密的、精细的程度上是有差异的,一个具有广度和难度思维的人,能全面地、细致地考虑问题,照顾到和问题有关的所有条件,系统而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的规律性关系。 (二)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智力灵活程度。它的特点有以下几点:一是思维起点灵活,即从不同角度、方向、方面,能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二是思维过程灵话,从分析到综合,从综合到分析,全面灵活地作综合的分析;三是概括一一 - 迁移能力强,运用规律的自觉性高;四是善于组合分析,伸缩性大;五是思维的结果往往是多种合理而灵活的结论,这种结果不仅仅有量的区别,而且有质的区别。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所提出的发散思维认为,“是从给定的信息中产生信息,其着重点是从同一的来源中产生各种各样的为数众多的输出,很可能会发生转换作用”。它的特点:一是“多端”,对一个问题,可以多开端,产生许多联想,获得各种各样的结论。二是“灵活”,对一个问题能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能根据所发现的新事物,及时修改原来的想法。三是“精细”,要全面细致地考虑问题,不仅考虑问题的全体,而且要考虑问题的细节,不仅考虑问题的本身,而且考虑与问题有关的其它条件。四是“新颖”,答案可以有个体差异,各不相同,新颖不俗。按照吉尔福特的见解,发散思维应看作一种推测、发散、想象和创造的思维过程。这来自这样一种假设:处理一个问题有好几种正确的方法,也就是说,发散思维是从同一问题中产生各种各样的为数众多的答案,在处理问题中寻找多种多样的正确途径。由此可见,吉尔福特的发散思维的含义就是求异,就是求得多解。 (三)思维的独创性 独创性是指独立思考,创造出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具有新颖性成分的智力品质。不管是强调思维过程,还是强调思维品质,共同的一点是突出“创造”的特征。这种特征是如何发生的呢 ? 其原因在于主体对知识经验或思维材料高度概括后集中而系统的迁移,进行新颖的组合分析,找出新异的层次和交结点。概括性越高,系统性越强,减缩性越大,迁移性越灵活,注意力越集中,则独创性就越突出。 思维的独创性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态,是智力的高级表现,它是在新异情况或困难面前采取对策,并在独特地和新颖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智力品质。任何创造、发明、革新、发现等实践活动,都是与思维的独创性联系在一起的。思维的独创性在人类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和活动中,都发挥着(或者都可能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创造活动是提供新的、第一次创造的具有社会意义的产物的活动。所以独创性最突出的标志是具有社会价值的新颖而独特的特点。“新颖”是指不墨守成规,破旧布新,前所未有。“独特”是

复调

第一讲绪论 关键词:主调音乐、复调音乐 参考分析材料:高师教材《钢琴》第一册 一.认识主调音乐与复调音乐。分析以下材料,辨别主调音乐与复调音乐的基本特征。 1.活泼的快板(P.13) 主调。上方是主旋律,下方双音起和声支撑作用。 2.小白菜(P.14) 复调。两声部,前半部下方声部是上方声部的低八度模仿,后半部下方平行三度半音下行对位,起填充作用。 3.斗牛士之歌(P.32) 主调。上方是主旋律,下方柱式和弦伴奏。 4.小步舞曲(P.39) 复调。两声部,对比。 5.二月里来(P.58) 复调。两声部,对比。 6.绣荷包(P.61) 复调。两声部,对比,结合自由模仿,十二度复对位。 二.概念 1.主调音乐 多声部音乐中,有一个声部是主要的、占支配地位、具有鲜明的音乐形象,其它声部通过和声起衬托、补充与辅助的作用。 《活泼的快板》、《斗牛士之歌》 2.复调音乐 多声部音乐中,各声部都具有独立意义,通过对位相互结合、相辅相成。 《小白菜》、《小步舞曲》、《二月里来》、《绣荷包》

三.复调音乐的产生及发展 复调音乐最早产生于9世纪的西欧,奥尔加农为其最早形式,发展至15世纪后半期~16世纪达到高峰,其代表人物有帕里斯特里那(约1525-1594)、拉索(约1532-1594)等,该时期复调音乐以合唱风格为特点;十七、八世纪复调音乐迎来第二高峰期,其代表人物有巴赫(1685-1750)、亨德尔(1685-1759)等,复调音乐对位与和声的高度融合是其主要特点。20世纪中复调音乐又得到新的发展,但不是帕莱斯特里纳或巴赫时代的意义,写作技法上,旋律多采取自由的与有伸缩性的发展;主题常作倒影或逆行的处理;在组成对位时,更多地使用复杂的节奏组合,这是现代复调音乐的主要特征。 四.复调音乐的类型 根据不同声部旋律之间的关系及运动状态,复调音乐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对比复调 构成复调的多声部之间,在音调、节奏、起伏、句逗及乐思等方面形成对比,就是对比复调。 《小步舞曲》、《二月里来》 2.模仿复调 同一旋律在不同的声部先后出现,就是模仿。采用模仿手法构成的复调音乐就是模仿复调。 《小白菜》、《绣荷包》 3.支声复调 支声复调也称为衬腔式复调,是指由于同一旋律不同变体的同步展开而产生的声部分支。 《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遵义会议放光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