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师大历史九上第2课第 南亚和东亚的古代文明教学设计

北师大历史九上第2课第 南亚和东亚的古代文明教学设计

北师大历史九上第2课第 南亚和东亚的古代文明教学设计
北师大历史九上第2课第 南亚和东亚的古代文明教学设计

第二课南亚和东亚的古代文明(第3—4课时) 知识与能力:

1.知道古代印度的范围。

2.了解雅利安人进入古代印度后,内部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称为“种姓制度”。

3.知道公元前6世纪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创建了佛教。

4.知道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古代文明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课文,小组讨论,运用论从史出的方法,说明古代的种姓制度是为了保护奴隶主的特权,在当今印度社会仍有影响。

2.利用世界地图找出佛教传播的范围。

3.阿拉伯数字是古代印度人首创,因为阿拉伯人将这种数字改进并传播到全世界,所以得名为阿拉伯数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认识种姓制度是为了保护奴隶主的特权,严重地阻碍古代印度社会的发展,激化了社会矛盾。种姓制度虽已废除,在当今印度社会仍有影响。

2.理解佛教教义反对“种姓制度”,主张“众生平等”,宣扬忍耐顺从。公元前1世纪传入中国,通过佛教的传播,印度文化对周边地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教学重点:

古代印度、种姓制度与佛教;古代中国。

教学难点:

种姓制度与佛教。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利用幻灯出示图片,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

(一)印度河与恒河流域的古代文明

1.大约在公元前2000—前1600年,印欧人的一支—人侵入了印度,建立了新的国家,并逐步确立了森严的等级制度,史称。

2.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将人分为四个等级

职责和义务

种姓制度外还有身份更低贱的“不可接触者”—_______。

3.种姓制度是一种等级森严的_____制度,在古印度其后的历史中受到诸多批判与反对,___就是其中之一。其创始人是___。他原是释迦国的王子,创立佛教,后被人们尊为_____。佛教反对种姓制度,主张“____”,它把神和人以及其他生物都放在“众生”之列。佛教教义适应了各种姓反对婆罗门特权的要求,得到快速发展。_______代,佛教传入中国,并扩展到东亚和东南亚地区,成为世界三大教之一。

(二)黄河与长江流域的古代文明

四大文明古国发源的河流、时间、文明遗产比较:

三、重难点突破

(一)种姓制度

1.印度河流域的早期文明(公元前2300-公元前1750)

①哈拉帕文化

哈拉帕文化(前2500年—前1750年),一般认为由达罗毗荼人创造,属于青铜时代文明。已经有自身的文字,农业水平较高,城市建筑规划已十分完善。主要遗址有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

哈拉帕文化于1922年被发现,据现在估算,这两处城市的总人口数均为3.5万人左右。

②雅利安人入侵

约公元前2000年到前1600年间,雅利安人入侵,建立了新的国家。雅利安人是操印欧语的白种人。最初生活在黑海附近,以游牧为生。公元前14世纪到公元前10世纪,雅利安人的逐步占有印度河、恒河流域,征服了该地区原有的土著居民,取代了印度原有文明。征服者称自己是“雅利安人”,意为“出身高贵的人”。

2.古印度的文明

(1)种姓制度

①产生:雅利安人进入古代印度后,逐步确立了森严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

②种姓制度等级名称

③实质:是为保护奴隶主特权的等级制度。

④影响:严重地阻碍古代印度社会的发展,激化了社会矛盾。种姓制度虽已废除,在当今印度社会仍有影响。

(二)佛教

1.产生

①背景:种姓制度激化社会矛盾,反对婆罗门特权的情绪不断高涨,社会矛盾非常尖锐。

②时间:公元前6世纪

③创立者: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

2.教义:

①:反对“种姓制度”,主张“众生平等”。

②:教导人们如何消除欲望而避免苦的因果。

3.作用:佛教教义适应了各种姓反对婆罗门特权的要求,对于反对种姓制度的主张具有积极意义,通过佛教的传播,印度文化对

周边地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4.传播:公元前1世纪(西汉时期)传入中国

5.阿拉伯数字

四、拓展延伸

为什么大河流域会孕育出灿烂的文明?

①:水利资源充沛

②:土地肥沃,粮食充足

③:适合人们生活

④:------

五、小结板书

大河流域的文明曙光:

六、布置作业

1.右图所示的制度来自()

A.古埃及B.古巴比伦

C.古印度D.古希腊

2.下图中反应古代印度文明成果的是()

3.古代印度的一项制度规定:各个等级之间高低贵贱有别,下一等级的人没资格从事高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这一制度是()

A.分封制度B.种姓制度C.领主制度D.专制制度4.公元前6世纪时,释迦牟尼创立宗教,反对婆罗门种姓的优越地位,提出“众生平等”。该宗教是()

A.佛教B.基督教C.道教D.伊斯兰教

5.下图标注出的四个文明古国,在地理位置方面的相同点是()

A.位于大河流域B.位于亚洲大陆

C.四面邻近海洋D.处于内陆盆地

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区别

文章摘要:季风是广大地区范围内近地面的盛行风向随季节明显改变的风。它在东亚及南亚地区最为盛行.并形成了较为典型的季风气候.这两种季风各具特点,也是中学地理教学中的重点及难点,不妨加以对比一下,便于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共1页) 文章关键词:季风气候风向东亚形成南亚对比地区中学地理教学学生理解 文章快照:、西伯制亚 低压,太平洋上形成了夏威夷高压,产生了太平洋向亚欧大陆运莉的气流,在摩擦、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形成了东亚地区的夏季风。2、南亚季且的形成既与海陆之间热力性质差异有关,又与气压带风带移动有关:南亚地区1O月到坎年5月盛行的东北季风与东亚季风成目相同,印由亚欧太陆与太平洋之间热,性质差异形成的。6月至9月的西南季风则是由气压带风带移动所致,6到9月正是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地球上的气压带与风带向北移动。赤道以南的东南信凤带越过寿道,在地转偏向作用下向右俯转,形成了南亚地区的西南风,即西南季风。二、特点比较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在特点上有相似之赴.即东亚的r 土季风和南亚的东北季风都来自干亚醢_陆.既干又斗。东亚的夏季及南亚的西南季风又都来自海洋,所毗既温暖又湿润.不同的是前者来自干太平洋.而后者来源印度洋。三、分布比较东亚季风分布范围鞍广,包括中国、俄罗斯东都、蒙古、日本半岛及朝鲜半岛。南亚季风分布地区略小,包括南亚半岛、中南半岛及中国的云南、广西等地。四、对天气影响比较亚洲东部天气的变化与季风密切相关.井形成了一些寅害性的天气.如:冬季的寒潮、霜冻、大风等,夏季的洪涝灾害。南亚季风中的东北季风盛行对.印度、巴基斯坦等国一般出现非常干旱的天气.致使河流中断,生活用水困难。西南季风的强弱、到来的早晚、持续时间长短也台使南亚出现旱涝灾害.如95年夏季孟加拉国遭受洪水灾害,造成众多员伤亡和严重的财产损失,就是由于强动的西南季风从印度洋带来大量潮湿空气降雨所致。五、比较后取得的教学效果1、避免学生产生同是季风成固相同的错误认识。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学生提出过这样相似的问题。2、当讲授南亚气候时.对东亚季风扣南亚季风进行全面的比较。一方面把新教材联系起来进一步系统化,有利于南亚季风这一新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又复习了旧知识东亚季风.起到对旧知识进一步巩固的作用。(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师范学校邮政编码:277300)种是类发晨切靳形成的有共同体质特点的人群。这些具有遗传性的悻质特点.包括肤色、发色与发型、眼色、熹型、鼻型、胜型、血型、骨骷等。早在类发晨的韧期,其身体外表上的重大差别就巳形成.这种差尉是由于人粪吝集团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相当J 罱离地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环境条件下的缘故。固此.地球上的类可分为三个主要种:自种、黄种、黑种三个人种。那幺,印度人属哪一种呢?关于这一问题.学生经常提出质疑。下面就从人类发展初期所形成的共同体质特点加以认识。首先.从身体外表特征看.印度凡肤色表现黝黑。从这一表象看.锟多认为印度是黑种人。拣而划分种的外表特征睬肤色、头发形状、面部荨特征外,还有其他许多主要依据,如骨髂。骨骼不同,种不同。以头颅骨为列.头颅骨周边近椭圆形的是白种;头颅骨周边呈三角彤的是黄种人;头颅骨周迫近似方形的为黑种。而印-18·●毛恒禄度的头颅骨罔边近似椭圆形。从这一主要区舟依据看,印度人肤色虽然表现黝黑.但不是黑种人,而是自种。其次.从印度原居地看.印度原是居住在里海和黑海附近的雅利安人.大约在距夸4O00多年前迁往夸日的印度半岛。印度半岛大部分在北纬10。一30~之闻,地处热带.热带强烈的太阳辐射,使今天的印度皮肤变得黝黑。可见印度白种人的皮肤黝黑,是通过类迁秽后.在新的环境影响下表现出来的所以说争日印度太部分是白种.只有印度南部分布着少量黑种。可见.认识人种.既要看外表特征.更要看内在特证及原居地。不菲我们将告简单地从外表肤色说印度是黑种人。同样.非洲北部、亚洲西部的阿拉伯虽然肤色较黑,却都是自种。■{作者单位:甘肃省甘答一中74l加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案: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14课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够列举《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重要法律,知道“文化大革命”后,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 2.能说出我国参与了“亚太经合组织”等国际组织的活动,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了解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4.知道在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上,中国的就业制度发生了变化,人们的就业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为此,我国正在逐步建立医疗保险制度等社会保障制度,以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和维护社会的稳定。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搜集处理有效信息的方法。 2.学会利用多种途径学习历史、展示历史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随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逐渐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将取得辉煌的成就。邓小平理论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2.体会、感受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建立、完善,对维护人民的基本利益所起的作用。 3.感受中国随着综合国力的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以开放的姿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教学重点 我国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中、在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中取得的重大进展;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认识我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并发挥了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认识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经济发展之间互相推动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1.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在何时?标志是什么? 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何时召开?有什么重大的历史意义? 今天我们互动的话题是: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讲授新课 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及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介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上取得的成就。教师适时补充、纠正。 主要介绍: 1.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的概念。 2.宪法的修正。 3.制定颁布了一系列重要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及存在的问题。 过渡:同学们详实的介绍,使我们系统的了解了我国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上取得的喜

东亚东南亚南亚知识点总结

东亚东南亚南亚知识点总结 [考纲要求]各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主要城市;主要区域特征。主要国家日本、印度 考点一自然条件 1 地形 东亚:①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多高原和山地,东部多平原和丘陵。 ②海岸线曲折多岛屿和半岛,(最大的半岛是朝鲜半岛。) 东南亚:①中南半岛:北部地势高峻,高山大河由北向南延伸,形成山河相间、纵列布布地形格局,上游河段切割作用显著,下游河段泥沙沉积,形成平原,湄公河平原本区最大平原 ②马来群岛:山岭多,地形崎岖,平原多分布在沿海;地壳不稳定,多火山、地震; 印度尼西亚是世界火山最多的国家,有“火山国”之称。 南亚:北部喜马拉雅山山地,中部印度河——恒河平原,南部德干高原 注:气候喜马拉雅山以南的大陆部分称为南亚次大陆,大陆伸进印度洋的部分叫印度半岛 2气候 东亚:东亚背靠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面向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海陆热力差异十分显著,因此形成了世界上著名的季风气候区——东亚季风区 注: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雨热同期”是水稻种植的优势 东南亚: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在马来半岛南部和马来群岛,终年高温多雨。 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中南半岛和菲律宾群岛北部。常年高温,每年分旱雨两季。南亚:热带季风:全年高温,6~9月为雨季,10月~次年5月为旱季。(西南季风容易 引起水旱灾害,孟加拉国受影响最大。印度东北部的乞拉朋齐处于西 南季风的迎风坡世界降水最多) 热带沙漠:西北部降水稀少,加上原始森林遭破坏形成 3.河流(地形对河流的影响大) 东亚:许多大河自西向东流入太平洋,半岛、岛屿上河流短促。长江黄河 东南亚:最长的河且流经国家最多的是湄公河;湄南河、红河、萨尔温江、伊洛瓦底江(找出湄公河流经的国家级入海口) 南亚:印度河与恒河;印度河发源于我国西藏,注入阿拉伯海,是巴基斯坦重要的灌溉水源。恒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区,流经印度、孟加拉国,注入孟加拉湾,形成恒河三角洲。 考点二农业 分布及优势(气候地形对农业的影响大) 东亚西部为畜牧业东部种植水稻及小麦 南亚:耕地面积占一半以上,亚洲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 气候多样,地形有差异,利于多种作物种植 水旱灾害多发 农作物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水稻、小麦、棉花、黄麻、茶叶) 水稻:分布在降水较多的东北部及半岛沿海地区——降水丰富、热量充足、土地肥沃小麦、甘蔗:恒河平原、印度西北部——冬季气温较低,且有少量冬雨,适于小麦长棉花:德干高原西北部——有肥沃的黑土、光照充足、 黄麻:恒河三角洲,世界首位——湿热气候利于黄麻生长:而充足的河水又便于浸泡麻秆;稠密的河网提供运输条件 茶叶:布拉马普特拉河两岸——山坡气候湿润、排水好

北师大初中历史八下《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教案_10

课题 省滨州市邹平实验中 学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3课祖国统一 的历史大潮》教案北 师大版 本学期总 第7 本单元 第3 日期 课型新授主备人复备人审核人 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说出香港、澳门回归的时间和设立特别行政区等基本史实。 2.能够列举出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 3.比较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与内地的异同,增强比较能力。 4.通过比较港澳台问题的由来、港澳回归的背景和过程、回归后的发展情况等,培养分析、归纳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香港、澳门回归和设立特别行政区以及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等史实;认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历史必然。 难点:理解“一国两制”这一基本国策的含义和作用,明白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占有绝对主体的地位;理解香港、澳门能够顺利回归,是建立在新中国综合国力大为提高的基础上的。 四、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 间 预 设 复备 启动课堂你可知“MACAU”不是 我真名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 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 魂, 你可知“MACAU”不是 我真名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 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 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 看图 1.图片中反映的是什 么历史事件? 2.何时哪些条约的签 订造成了它的失去? 3.今天为什么五星红 旗能在这一方土地上升 起? 思考:此歌曲反映了什么 历史事件? 5 每班7组主持本 节课的学习 具体课堂的环节 见课件

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母亲我要回来,母亲母亲 自学文本港澳的顺利回归和回归 后持续稳定的发展,说 明了“一国两制”的科 学构想确实是推进祖国 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 针,促进了港澳和内地 共同繁荣和发展。通过 港澳回归,进一步认识 到只有在坚持中国共产 党领导的前提下,中国 人民才可能真正走上独 立自主发展的道路,中 国才可能真正实现香港 和澳门的回归;最终实 现国家的统一。 请回答: (1)“一国两制”的 构想最初是针对什么地区 提出来的?首先得到成功 运用是在解决什么问题 上? (2)香港、澳门回归 了,但祖国统一大业尚未 完成,请你谈谈自己的想 法。 与香港、澳门问题需要通 过外交途径解决不同,台 湾问题纯粹是我国的内政 问题。我们在台湾问题上 有哪些方针、原则呢? 10 1.什么是“一国 两制”? 2.“一国两 制”这一构想是 怎样提出来的? 有什么重大意 义? .从祖国大陆和 台湾经济文化密 切交往的史实中 认识和平统一是 历史发展的必然 趋势。 夯实基础对本课基础知识进行默 写并检查缩写内容 5 提高学习的效率 是一节课效率的 关键 交流学习教师答疑解惑,并对学 生在学习中的方法和内 容进行针对性的总结与 矫正 学生主持提问知识结 构并对预习提纲的内容进 行解析,对课本的内容进行 深入得了解和掌握 15

北师大版(2018)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 南亚和东亚的古代文明 教案

第2课南亚和东亚的古代文明 【课程标准】 通过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创立,初步了解古代的印度社会。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重点:对印度种姓制度的认识。 难点:佛教的兴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古印度文明最早在印度河流域兴起,它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古印度人建立了森严的社会等级制度,创作了精美的绘画和雕塑,还有世界上最长的史诗。这块古老的土地还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的诞生地。本节课让我们共同学习南亚和东亚的古代文明。 【新课探究】 一、印度河与恒河流域的古代文明 1.历史变迁

2.古代印度与今日印度的地理范围对比 (1)图片材料 (2)具体解读:古代印度与今日印度的地理范围不同,古印度还包括今天的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地。 3.种姓制度 (1)印度河流域古城遗址 具体解读:这些城市布局整齐,房屋一般是用砖砌成的,既有简陋的小屋,也有设计精美的宫殿,这些情况反映了明显的贫富悬殊和阶级对立。 (2)种姓制度 ①图片材料 ②具体解读 种姓的划分,最早见于《梨俱吠陀》,当诸神分割一个原始巨人普鲁沙时,其身体的不同部分转化成四种不同身份的人:他的嘴变成了婆罗门,他的双手变成了刹帝利,他的双腿变成了吠舍,他的双脚生出首陀罗。因此,婆罗门为第一等级,其次是刹帝利,第三等级是吠舍,第四等级是首陀罗。这不仅有身体部位之差,而且使用了“变成”和“生出”这两个具有不同意义的词,显然首陀罗是社会地位最低的一个等级。 (3)种姓制度的实质:种姓制度是等级制度,是雅利安人向奴隶社会过渡过程中形成的。它维护的是奴隶主等统治阶级的利益,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社会的主要特征。 4.佛教 (1)创始人

八年级历史下册_第20课_西欧的基督教文明教案_北师大版

第20课西欧的基督教文明 课程标准 以查理·马特改革和丕平献土为例,了解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和罗马教廷的地位。 通过讲述琅城起义的故事,了解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 了解基督教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简述查理·马特改革,了解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 说出丕平献土的故事,简述罗马教皇国的形成和罗马教廷的地位。 讲述琅城起义的经过,了解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 比较西欧封建制度、城市与中国的异同,三大宗教的对比,学习用比较法来认识历史问题。 阅读与骑士制度、基督教有关的书籍(如《唐璜》《堂·吉诃德》《红与黑》等),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基督教教义的学习,认识宗教的本质,培养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通过对西欧基督教文明的学习和了解,认识到西欧基督教文明具有不同于东方文明的鲜明特点,从而加深对世界文明发展多样性的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西欧的基督教会。 难点西欧的基督教会、西欧城市的兴起。 教学准备 教材分析 6世纪以后,西欧社会由古典奴隶时代向中古封建时代转变,希腊罗马文化逐渐为基督教文化所取代,基督教文化成为西欧文化的核心、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古西欧文明就是基督教文明。我们这节课从西欧的封建制度、基督教会和中世纪的城市三个方面介绍中古西欧基督教文明。 学情分析 新民中学八年级学生都来自城市,而且本校是南宁市第一批课改实验学校。学生基础较好,思维活跃,尤其是运用电脑解决问题的能力较高。学校多媒体教学开展得很普遍,学校有专门的网页,另外每班都有各自的网页,为课程整合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课前准备 教师:在学校的主页上将相关资源(素材和相关网站)进行链接,以供学生查阅。 链接的素材包括: 图表:《罗马帝国的分裂图》《凡尔登条约签订时西欧形势图》《查理帝国的分裂形势图》《基督教的兴起与发展示意图》《西周分封制示意图》《意大利政区图》。 文字资料:关于宫相,查理·马特人物介绍,查理·马特的改革,《唐璜》选段,《堂·吉诃德》选段,《圣经故事》选段,《红与黑》选段。 插图:宫相查理·马特像,《圣母像》,《封臣向封君宣誓效忠图》,名画《最后的晚餐》,《基督受难像》,中古欧洲的农庄,欧洲的封建城市一瞥。

《南亚和东亚的古代文明》(历史北师大九上)

《南亚和东亚的古代文明》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师大九年级上册世界历史第一单元“上古文明”第2课内容,主要讲述了印度河与恒河流域及中国黄河与长江流域的古代文明。大河流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了人类早期文明,中国的黄河流域、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先后也出现了世界上早期的奴隶制国家,奴隶主贵族为了维护其统治利益,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劳动人民。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印度河流域的早期文明,知道印度的种姓制度及其性质;了解佛教的创立。 2.知道黄河与长江流域的古代文明。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学习印度的种姓制度,认识其形成的根源,提高透过现象认识历史事物本质的能力。 2.通过了解黄河与长江流域的古代文明,提高对我国古代灿烂文明的认识,知道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佛教的产生及教义,体会古代印度的哲学思想反映的社会现实。体会远古文明蕴含的人文精神对今天人类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创立。 【教学难点】 种姓制度。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学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预习本课内容,收集有关资料(含文字和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出示电视剧《西游记》画面,提问:《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去哪里求取哪个宗教的经典?剧中的如来佛祖是否答应赐给他们经书?佛教是怎么诞生的?其诞生地还有哪些文明?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亚和东亚的古代文明》。 讲授新课: 一、印度河与恒河流域的古代文明 1.地理环境 (1)多媒体出示《大河流域的亚非文明古国》《古代印度》两幅地图,学生读图说出古代印度的地理范围。 师总结:古代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它位于南亚次大陆,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地。它的北面是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这里分布有两条河流,西部的是印度河,东部的是恒河。印度的名字起源于印度河,中国古代称之为“身毒”“天竺”,唐代玄奘改译为印度。 (2)结合地图和教材文字,概括印度文明的兴起和历史演变。教师总结:印度河流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发祥地。大约公元前2019——前1600年,雅利安人征服了印度居民,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建立起奴隶制国家,并逐步确立了森严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 2.种姓制度 (1)师:(如下图)古代印度有几个等级?它们的名称分别是什么?各等级有哪些社会阶层? 生:第一等级婆罗门,第二等级刹帝利;第三等级吠舍,第四等级首陀罗。从各种姓权利和地位看,第一二种姓属于统治阶级,第三四种姓属于被统治阶级,首陀罗地位尤其低下。

初中地理《南亚(12)》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第二节《南亚》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 通过学习能在地图上找出南亚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并能说出该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 2. 通过学习学会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能归纳出南亚地势及地形特点。 3. 通过学习能运用“南亚两季主要风向和降水量分布”图及“南亚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南亚 的气候类型、特点以及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重、难点: 重点: 1. 南亚的位置、范围及地形特点。 2. 南亚的气候及特征和影响。 难点: 南亚的气候类型、气候特征成因及影响。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展示《西游记》图片,同学们看过这部电视剧吗? 你知道玄奘到哪里取经吗? 这就是南亚,这里有灿烂的古代文明,宏伟的建筑和佛教塑像雕刻艺术,早已令我们心驰神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南亚。 二、自主学习 (一)国家与位置 1. 国家: 教师:南亚一共有几个国家?哪些国家与我国相邻?哪些国家属于岛国? 学生:在“南亚国家和地区分布”图上,找出南亚所有的国家并请学生代表陈述:南亚共有7 各国家,与我国相邻的国家是巴基斯坦(伊斯兰堡)、印度(新德里)、尼泊尔(加德满都)、不丹(廷布),两个岛国分别是马尔代夫(马累)和斯里兰卡(科伦坡)。 教师补充:南亚7 国中面积最大的国家是印度,尼泊尔和不丹属于内陆国,还有一个地区

是克什米尔地区。 2. 位置: 学生:自读课本,在“南亚国家和地区分布”图上,对下列问题进行讨论: ①请同学们用红笔描出南亚与亚洲其他地区的界线;用蓝笔描出印度半岛的的海岸线;再 用红笔描出北回归线。 ②南亚位于什么山脉和什么大洋之间? ③东西分别濒临什么海湾和海? ④南亚大部分地区纬度位置如何?北回归线穿过本区的什么部位? 总结:南亚位于亚州南部喜马拉雅山脉中、西段与印度洋之间,东濒孟加拉湾,西滨阿拉伯海,总面面积430 万千米2。大部分位于低纬度地区。 (二)三大地形区 1.地形、地势 学生: ①读图7-12,找出喜马拉雅山脉、恒河平原、印度河平原和德干高原。 ②完成p42 活动2 和活动3。 总结:南亚地形以高原、山地和平原为主,地势北高南低。南部德干高原地势西高东低。 教师补充:①德干高原上河流大多自西向东流;②根据高程表判读。因此,地势西高东低。 2.河流: 学生:读图7-11 和7-12,找出印度河和恒河,并完成p42 活动4。 总结: 1. 独特的地理位置 学生:读图7-12,找出南亚大致的纬度范围,并结合地形,分析南亚主要气候类型是什么? 结论:南亚大部分地处北纬100-300 的低纬度地区,北回归线横贯中部,北部喜马拉雅山 脉阻挡亚洲中部冷空气侵入,加之印度洋暖湿气流影响,大部分地区属热带季风气候。 过渡:季风气候是指受季风影响比较显著的气候,那么,南亚地区是什么季风呢? 2. 一年分三季:

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全册

第1课向人性扼杀者宣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文艺复兴运动的基本情况和主要作用 【能力目标】初步认识文艺复兴对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所起的作用. 【情感与价值观】认识文化的变革的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教法 通过体会课文在恩格斯对但丁的评价,了解《神曲》的基本内容及历史作用.通过查阅有关达?芬奇的主要生平,历史活动,历史影响等资料,了解他的主要成就. 重点难点 从对但丁的《神曲》,达?芬奇的艺术成就和莎士比亚的主要作品的了解来体会文艺复兴的实质,这是本课的难点。重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文艺复兴对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所起的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文化的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讨论式、启发式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4世纪,意大利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一股资产阶级新潮流在意大利兴起.这种资产阶级文化运动在历史上称为文艺复兴. 2、讲授新课 一、文艺复兴运动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后,提问:文艺复兴在什么背景下兴起的谁能讲述一下它的内容,实质及其影响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文艺复兴的背景:(1)罗马教皇和天主教教会在欧洲的封建统治,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性,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因此许多追求思想解放和个人精神的自由的人,向人性的扼杀者宣战.(2)14世纪起,欧洲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变革以及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为文艺复兴运动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和社会基础.(3)许多对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着迷的文人学士的努力,使多数古希腊罗马经典著作的文化光辉重新为人们理解和认识,极大地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4)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还与欧洲科学的发展和地理大发现息息相关.(5)文艺复兴运动在欧洲的传播和蓬勃发展与印刷术的推广和书籍的普及相关. 文艺复兴的实质:是一场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文艺复兴的内容:新兴的资产阶级提出以人为中心,反对教会以神为中心,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幸福,这种思潮被称为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 文艺复兴的作用:文艺复兴作为欧洲文明史上政治,经济,自然科学,思想领域,文学艺术等几乎所有领域都引起变革的运动,其影响是巨大的,它是人们主体意识觉醒和高扬的时代,是人性从中世纪神学摧残下复苏和回归的新时代. 二、《神曲》中的人性 向学生介绍被恩格斯称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的但丁及他的作品.

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全册教案

第1课向人性扼杀者宣战(教学设计) 设计者:zhj 备课时间:2014年5月20日 教材内容:本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课)共有4个子目,分别是“文艺复兴运动”、“《神曲》中的人性”、“多才多艺的文化巨人”和“文学巨匠莎士比亚”。第一子目从整体上讲述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历史背景、内容、实质和影响。第二、三、四子目通过诗歌、绘画、戏曲三个方面反映了文艺复兴运动的成就,突出了文艺复兴的核心“人文主义”。 一、课标要求 1、知道《神曲》,复述达·芬奇的主要活动,初步认识文艺复兴对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所起的作用。 2、说出《最后的晚餐》的作者和艺术风格。 3、知道莎士比亚的主要作品。 二、教学目标 知道但丁和《神曲》。说出达芬奇的主要成就。说出《最后的晚餐》的作者和艺术风格。知道莎士比亚的主要作品。通过对但丁、达芬奇、莎士比亚作品的朗诵与分析,理解其中蕴涵的人文主义思想,认识文艺复兴是欧洲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感受文化巨人对封建教廷的抨击与控诉、对人性的渴望与追求,形成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人生观,认识文化变革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三、教学过程 (一)设计思路 根据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对教材、学生等因素的分析,本课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确定本课教师的活动以启发、引导为主,多媒体课件演示为辅,通过看图说话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体验、探究,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课堂展示 [导入新课] 名言赏析: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教师引入:改革开放以来,对个性的追求成为一股潮流。近30年来,很多大中小学生在他们的毕业留言册上都写过这句话,或者在憧憬未来时表达过这样的思想。同学们,在你们的留言册上有过这句话吗?你们谁能说出这句名言的作者和他揭示的主题思想吗? 在学生回答后,教师作新课导语:社会越是发展,对个性的追求就越为社会所尊重。作为新新人类的“90后”,同学们是追求个性化的主力军。这节课,我们就学习这段人类历史上最早追求个性解放、尊重人权的思想解放潮流——文艺复兴运动。 [学习新课] 1、自主学习,完成知识盘点,初步构建知识结构:

【教学设计】《南亚和东亚的古代文明》(历史北师大九上) (2)

《南亚和东亚的古代文明》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师大九年级上册世界历史第一单元“上古文明”第2课内容,主要讲述了印度河与恒河流域及中国黄河与长江流域的古代文明。大河流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了人类早期文明,中国的黄河流域、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先后也出现了世界上早期的奴隶制国家, 奴隶主贵族为了维护其统治利益,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劳动人民。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印度河流域的早期文明,知道印度的种姓制度及其性质;了解佛教的创立。 2.知道黄河与长江流域的古代文明。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学习印度的种姓制度,认识其形成的根源,提高透过现象认识历史事物本质的 能力。 2.通过了解黄河与长江流域的古代文明,提高对我国古代灿烂文明的认识,知道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佛教的产生及教义,体会古代印度的哲学思想反映的社会现实。体会远古文明蕴含的人文精神对今天人类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创立。 【教学难点】 种姓制度。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学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预习本课内容,收集有关资料(含文字和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出示电视剧《西游记》画面,提问:《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去哪里求取哪个宗教的经典? 剧中的如来佛祖是否答应赐给他们经书?佛教是怎么诞生的?其诞生地还有哪些文明?今 天我们一起学习《南亚和东亚的古代文明》。 讲授新课: 一、印度河与恒河流域的古代文明 1.地理环境 (1)多媒体出示《大河流域的亚非文明古国》《古代印度》两幅地图,学生读图说出古 代印度的地理范围。 师总结:古代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它位于南亚次大陆,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地。它的北面是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这里分布有两条河流,西部的是印 度河,东部的是恒河。印度的名字起源于印度河,中国古代称之为“身毒”“天竺”,唐代玄奘改译为印度。 (2)结合地图和教材文字,概括印度文明的兴起和历史演变。教师总结:印度河流域是 古代印度文明的发祥地。大约公元前2019——前1600年,雅利安人征服了印度居民,在印 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建立起奴隶制国家,并逐步确立了森严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 2.种姓制度 (1)师:(如下图)古代印度有几个等级?它们的名称分别是什么?各等级有哪些社会阶 层? 生:第一等级婆罗门,第二等级刹帝利;第三等级吠舍,第四等级首陀罗。从各种姓权 利和地位看,第一二种姓属于统治阶级,第三四种姓属于被统治阶级,首陀罗地位尤其低下。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教案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教案 使学生了解古代希腊文明和罗马文明发展的基本线索,伯利克里统治时期雅典奴隶制的高度发展,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的兴衰。一起看看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教案!欢迎查阅!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教案1 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古代希腊文明和罗马文明发展的基本线索,伯利克里统治时期雅典奴隶制的高度发展,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的兴衰 2、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整合教材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充分利用地图和相关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转换思维视角,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古代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之源,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奴隶制得到高度发展,理解改革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杰出人物对历史的发展进程能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重难点重点:斯巴达和雅典;全盛时期的雅典;罗马霸权的建立。 难点:斯巴达和雅典的区别;罗马和平。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提示目标(2分钟)

1)、导入新课:提问: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有哪些?古代亚非文明发源于哪些地区?继亚非古代文明的兴起,西方(欧洲)也出现了古代文明,西方文明又是在哪里发源的呢?导入新课西方文明之源。 2)、出示学习目标:(教师解读) 1、从正反两个方面认识雅典的共和制度,掌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能力。 2、让学生搜集古希腊、古罗马的有关奴隶生活状况的材料,使他们对古希腊、古罗马的民主生活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3、无论是古希腊,还是古罗马,它们都采取了积极的对外交流政策,这是他们强大的重要因素,由此使学生对当前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形成正确的认识 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8分钟左右) 1)显示自学提纲: 1、希腊早期文明叫什么?由哪两个文明组成?距今多少年左右? 2、评价伯利克里? 3、罗马共和国成立于哪一年?为争夺地中海霸权,同迦太基进行了三次战争,史称什么战争?何时罗马成为地中海霸主?

北师大初中历史八下《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

课题省滨州市邹平实验中学八 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一 北师大版 本学期总 第4 本单元 第 1 日期月日 课型新授主备人复备人审核人 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一、知识目标: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时间、主要内容、标志意义;农业改革的主要形式;第一批经济特区; 二、能力目标: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尚的伟大转折。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 难点:如何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 四、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间 预设 复备 复习巩固 导入新课一、复习巩固 1、我国第一颗原子弹 爆炸是在()年,成 功进行导弹核试验实 现原子弹和导弹的结 合是在()年;成功 进行第一颗氢弹爆炸 在()年。 2、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在()年升入太空。 二、导入新课: 导入:中国共产党十一 届三中全会是共和国历 史发展进程中的一次伟 大转折,从此,我国社 会主义建设事业进入改 革开放的新时期,你知 道这个转折是怎样发生 的吗? 学生根据课件出示的复习题 进行快速记忆,复习巩固。 3、我国战略核力量部队的 构成()()() 4、我国重返联合国是() 1972年,美国总统()访 华,发表《》,1979年1月 ()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指导学生读课前提示,了解 本课主要内容 5 每个班的三组负责 学习本课 制作课件,小组长 负责 计入小组评价 评选优秀小组 自读课本,标画重点结合自主学习的知识结 构,引导学生大声朗读 课本,标画重点。 学生根据自主学习对基础知 识进行记忆,过关(学检) 10 小组计入考核 合作问题探究一:问题探究二:10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最新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殖民地独立运动》教案

《殖民地独立运动》 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师大九年级上册世界历史第五单元“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与反抗”第16课内容,主要讲述了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和印度民族大起义。“殖民地独立运动”课文中的第一目主要讲述了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介绍了玻利瓦尔等人以坚强的意志领导独立斗争、最后成功摧毁殖民者残暴统治的过程;本课第二目“印度民族大起义”主要介绍了章西女王英勇斗争的革命事迹,起义虽然遭遇镇压并最终失败了,但仍然给殖民者以沉重打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西班牙殖民者在拉丁美洲的殖民统治和殖民掠夺、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和殖民掠夺的基本史实。 2.知道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和印度民族大起义的反殖民斗争等史实。 3.通过引导学生学习玻利瓦尔反抗殖民统治的斗争和章西女王反抗殖民统治的斗争的主要事迹,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讲述玻利瓦尔、圣马丁和章西女王的英勇事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掌握了解历史人物和认识历史问题的学习方法。 2.通过对教材有关插图和历史材料的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和从历史资料中获取历史信息、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分析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爆发的原因和亚洲印度民族大起义的原因,了解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和印度民族大起义的历程,体会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侵略的斗争的正义性、艰巨性和民族独立的合理性。 2.通过了解玻利瓦尔和章西女王的英勇事迹,认识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及其爱国主义的优秀品质,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玻利瓦尔,圣马丁,章西女王。 【教学难点】 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统治的原因,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特点及影响。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学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的烽烟word教案(14)

《鸦片战争的烽烟》 〖课程标准〗 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了解魏源、严复等人的主要思想。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鸦片走私对中国的危害,知道林则徐广州禁烟的史实,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知道《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进而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知识拓展和迁移。 了解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的主要思想及其作用。 过程与方法 收集毒品图片及吸食鸦片的图片资料。 收集有关虎门销烟的图片,学生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 学生阅读课本第二、第三页关于鸦片输入的危害的文字,总结鸦片输入的危害。 通过多媒体展示鸦片战争英军入侵的路线图,锻炼学生识图的能力。 设计"中英《南京条约》主要内容和影响简表",学习用表格方式陈述历史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到毒品的危害,树立"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信念。 通过对虎门销烟的了解,认识到林则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 通过学习,明白弱国无外交,我们现在要继续改革,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虎门销烟;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难点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教材分析〗 本课是八年级历史的第一课,它上承中国古代史下启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封建社会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直接碰撞的一页。从此,中国近代的历史开始和西方世界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并不断遭到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同时中国人也开始了多种渠道的救国运动。因此,本课在全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了学好本课,我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和收集相关的历史材料。 〖学生分析〗 学生经过七年级一年的学习,对历史产生了较强的学习热情和掌握了良好的学习方法。八年级学生的感性思维力强,针对这样的情况,课前我会收集相关的历史图片和音像资料在课堂上使用。 〖教学方法〗 情境模拟法、探究法、图片资料展示法等。 〖学法〗 指导阅读教材、观察图片、分析材料等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能力。 〖教具准备〗 收集的有关毒品及吸食的图片资料。 虎门硝烟浮雕图片鸦片战争示意图。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目录打印版-A4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目录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第1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第3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第4课破解彩陶之谜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第5课夏商西周的更迭 第6课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 第7课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第8课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 第9课甲骨文与青铜器 第10课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 第11课先民的智慧与创造第12课了解身边的“历史”第三单元大一统的秦汉帝国 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 第14课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 第15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 第17课先进的科学技术 第18课昌盛的文化 第19课寻访“丝绸之路”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第20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第21课南方经济的发展 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 第23课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 第24课异彩纷呈的艺术成就 第25课成语历史故事竞赛中国历史大事年表(远古至589年) 中国历代王朝表(夏至隋) 七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1课隋的统一与大运河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第3课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第4课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第5课“和同为一家” 第6课开放与交流 第7课重大发明与科技创新第8课璀璨的文学艺术第9课“贵姓何来”中华诸 姓的来历 第二单元多元文化碰撞交 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 第10课辽、西夏与北宋并 立 第11课宋金南北对峙 第12课经济发展与重心南 移 第13课丰富多彩的社会生 活 第14课元帝国拓展统一多 民族国家基业 第15课推动社会进步的科 技成就 第16课繁荣的宋元文化 第17课探究《清明上河图》 展现的社会风貌 第三单元明清帝国的繁盛 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第18课明清帝国的专制统 治 第19课明清抗击外国侵略 的英勇斗争 第20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 巩固和发展 第21课大一统气派与中华 民族的象征 第22课科学技术与世俗文 学 第23课从郑和下西洋到闭 关锁国 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 危机 第25课设计奥运圣火传递 路线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 (581-1840) 中国历代王朝表(隋至清) 八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列强的侵略与中 国人民的抗争 第1课鸦片战争的烽烟 第2课劫难中的抗争 第3课甲午中日战争 第4课八国联军侵略战争 第5课画地图,讲历史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艰难起 步 第6课近代工业的兴起 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 第8课辛亥革命 第9课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 第10课清末民初的文化与 教育 第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2课社会历史小调查 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 的兴起 第13课伟大的开端 第14课国民革命的洪流 第15课星星之火,可以燎 原 第16课图说红军长征 第四单元伟大的抗日战争 第17课“中华民族到了最 危险的时候” 第18课全民族抗战的兴起 第19课把我们的血肉筑成 新的长城 第20课抗日战争的胜利 第21课历史的回响---“抗 日救亡歌曲联唱” 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 胜利 第22课全面内战的爆发 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 第24课国民党政权的崩溃 第25课编辑历史小报--- “我们眼中的解放战争”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 (1840-1949) 八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走向社会主义之 路 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第2课为巩固新中国而斗争 第3课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第4课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第5课“万方乐奏有于阗---” 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演讲 擂台赛 第二单元建设社会主义道 路的探索 第6课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 第7课“文化大革命”十年 内战 第8课铸起共和国钢铁长城 第9课新中国走向世界舞台 第10课“走近创业年代的 英雄”讨论会 第三单元建设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第11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第12课欣欣向荣的科教文 体事业 第1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大 潮 第14课迈向社会主义现代 化 第15课展示五彩缤纷的社 会生活 第四单元人类祖先的基业 —古代世界 第16课当人类还是野蛮人 的时候 第17课大河流域的文明曙 光 第18课蓝色的地中海文明 第19课“日出之国”与“新 月之乡” 第20课西欧的基督教文化 第21课古老帝国的悲剧 第22课人类三大人种的基 本特征 第五单元古代文明的冲撞 与文化成就 第23课文明的冲撞与交融 第24课昔日的辉煌 第25课世界古代科学魅力 的报告会 中国现代史大事年表 (1949-2000) 世界上古中古史大事年表 (约500万年前至15世纪) 九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跨入近代社会的 门槛 第1课向人性扼杀者宣战 第2课探险者的梦想 第3课剥夺王权保留王位的 革命 第4课为民族独立而战 第5课为争取“民主”“共 和”而战 第6课拿破仑的文韬武略 第7课与哥伦布同舟远航 第二单元近代社会的确立 与动荡 第8课改变世界面貌的蒸汽 革命 第9课古老印度的抗争 第10课“解放者”的风采 第11课开辟新时代的“宣 言” 第12课“英特纳雄奈尔” 一定要实现 第13课工业革命带给人类 的“礼物” 第三单元近代社会的发展 与终结 第14课避免革命的改革 第15课决定美利坚命运的 内战 第16课武士领导的社会变 革 第17课电气时代的来临 第18课叩响现代文明的大 门 第19课缔约结盟的狂潮

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走向社会主义之路 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课程标准: 讲述开国大典的史实,认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简述西藏和平解放的基本史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知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主要内容。 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体会人民当家做主的喜悦心情,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了解西藏解放的具体过程。通过“人民解放军在进军西藏时为什么要采取"政治重于军事,补给重于战斗"的方针”的讨论,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收集新中国成立的史料,学会收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方法。课前指导学生搜集有关国旗、国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成等小故事,采访亲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们,把搜集到的故事在课堂上进行讲述,以宣染课堂气氛,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更进一步地了解我们的祖国,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国家的强盛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方法:导读法、讨论法、讲述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你们熟悉的国庆节是什么时侯? 答:10月1日。 大家知道,10月1日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接下来我们来学习第一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请同学们先看本课的导言。 二、新课: (一)、筹建新中国 本目主要叙述了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所做的准备工作。 首先引导学生先看完本节,由老师列出问题: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 2、参加政协会议的有哪些人?这说明了什么? 3、《共同纲领》的性质及主要内容? 4、大会还做出了哪些决定? 学生掌握后,教师可参照教室里面的国旗、国徽、国歌进行介绍。 说一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成立新中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二)、开国大典 学生可先阅读一遍,然后看一段《开国大典》,享受一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全国人民的心境。 1、提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