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印度佛教中女性人体雕刻的生命之美

印度佛教中女性人体雕刻的生命之美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9210458696.html,

印度佛教中女性人体雕刻的生命之美

作者:张闫博宇

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6年第09期

摘 ; 要:印度这些优秀的佛教女性人体雕塑艺术所带给我们是一种任凭精妙的旋律驱动,飞向遥远天际般的生命的充实感。

关键词:印度佛教;女性人体;雕刻;生命

中图分类号:J305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6-0081-01

当我们在欣赏印度佛教的雕刻艺术时,会不由对其在潮湿多雨、热气氤氲的藤蔓丛林中所表现出的自然界的、裸体的、繁茂缠曲的、丰硕的、热带丛林旺盛的原始生命感到惊讶。究其原因,其与公元前327年至326年亚历山大南下印度,并建立起亚历山大帝国不无关系——这使得印度的宗教艺术必然受到古希腊人像雕刻观念的影响。正如著名学者梁思成在《中国雕塑史》中描述的:“按佛教原非礼拜偶像之教。佛灭度后甚久,尚无礼拜佛像之风……而被神化和超人化的佛陀本身即是客观中人,故希腊宗教…神人同形?观亦为佛教汲取。这是佛教自身发展的必然,更是宗教自身的演化的必然规律。”由此便可看出,佛教的出现不仅没有抑压古印度民族对人体形态雕刻的夸张与曲线的爱,而且还使得印度的人像雕塑出现了一种妩媚的、肉欲的、被中国人称为“曼妙”的姿态。

黑格尔曾说:“宗教利用艺术来使我们更好地感到宗教的真理,或是用图像说明宗教真理以便于想象。”因此,古印度自公元前 3世纪阿育王(约公元前273-前232年)统治以后,便将佛教立为国教。此后,他不仅利用雕刻和建筑艺术作为其宣传佛教教义和政治的工具,而且还在许多地方留下了印度最早的佛教艺术品。药叉、药叉女、龙、龙女、日天、帝释天等印度教诸神形象也在此时被大量导入佛教美术。宗白华先生在《西洋景》中的余篇《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中谈到:“每一个伟大时代,伟大的文化,都欲在实用生活之余裕,或在社会的重要典礼,以庄严的建筑、宏丽的舞蹈,表达这生命的高潮、一代精神的最深节奏.......。”然而,在阿育王时代所建的印度桑奇大塔东门立柱与横梁交角处的《树神药叉女》雕像不仅是其时代的一个象征性雕刻,而且还被公认为桑奇乃至全部印度雕刻中最优美的女性雕像之一。有趣的是,这件既是雕像又是塔门横梁支架的药叉女像,不免使人想到希腊建筑中的女像柱。但相比之下,希腊的女像柱显得静穆端庄,而桑奇的《树神药叉女》却是那样轻盈活泼,焕发着生命活力——她双臂攀着芒果树枝,纵身向外倾斜,好似凌空飘荡,活泼可爱。她不但芒果树的精灵,而且还是生殖力的化身。她头向右倾侧,胸部向左扭转,而臀部又向右突出,整个身体丰满而圆润,对女性特征的雕塑得到了一定的夸张,全身构成富有节奏感、韵律感的S型曲线。最可贵的是,她突破了原来印度雕塑中正面直立的呆板、拘谨的造型,从而使得这种曲线形式不只是初创了表现印度标准女性人体美的“三屈式”造型,而且还为其后世所沿袭,成为印度雕刻家塑造人体美的规范和程式。艺术工作者蒋勋先生在其《美的沉思》中讲:“当一个艺术上的造型不再只是实际生活中的对象而具备了代表一个共同生活的民族更内在的精神时,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