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三全套复习学案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三全套复习学案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三全套复习学案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三全套复习学案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三全套复习学案+经典试题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区域

●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

法划分出来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区域的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相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不同:①地理位置差异:长江三角洲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

平原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②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③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

●例题:读“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 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及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一年两熟至三熟;松嫩平原

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一年一熟。

●长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

适宜发展畜牧业。

●(2).地理环境对区域工业发展影响显著:

●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其有利的地理环境是:位于我国沿海航

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松嫩平原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其有利的地理环境是: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

的煤、铁等资源。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早期:长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

农业发展缓慢。

●农业社会时期: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长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

天然水道。

●②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长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

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③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长人口越来越稠密。④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农业社会后期:①工商业的发展使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

●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③今天长作为全国

“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遥感(RS)

●主要是获取信息,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工作过程:物体辐射和反射电磁波→收集→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专业图件统计

数字

●目标物→ 传感器→ 遥感地面系统→ 成果

●特点和优点:可以首先从面上的区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后有重点地选择若干点、线进行

野外验证和检查。不仅可以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质量,而且节省人力、财力,提高效率。

●全球定位系统(GPS)

●主要功能是定位,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如,可以精确定位某地理

事物的三维坐标(经度,纬度和海拔),还可为飞机、船舶、汽车导航。

●由三大部分组成: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共24颗,其中21颗工作卫星,3 颗备

用卫星);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

●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

●地理信息系统(GIS)

●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用于所有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

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应用。

●优点:①信息量大,使用方便;②功能强大;③动态监测(GIS与RS相结合)

●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

●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

技术系统。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

●我国西北地区的范围

●我国西北地区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

●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西北地区东西水分和景观变化

●水分自东向西递减,景观自东向西依次为温带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荒漠化的因素

●自然因素:①干旱的气候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本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②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①过度樵采②过度放牧③过度开垦。

●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

●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

●古代:唐宋——明塔里木盆地南缘,由战争、瘟疫、过度垦耕导致。

●近代:清内蒙古东南部,因为移民增多,农业对土壤的破坏力强于牧业●现代:20世纪50年代人口激增,管理失误

●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内容:①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②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③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

●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

●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③

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⑤控制人口增长

●例题:.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9分)

?图中①沙漠的名称是:塔克拉玛干沙漠,此地区及周围荒漠化的自然原因是:气

候干旱,风化和风蚀作用强烈。人为原因是: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图中①地区绿洲退化严重,对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下列推测成立的是(ABCD)

●A.人口增长迅速B.气候变暖,蒸发量增大C.为争取区域内粮食自给,

大力开荒种粮

●D.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出现次生盐渍化E.水资源污染严重

?图中②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原因是:过垦、过牧,植被遭破坏;合理利用该处土地资

源的措施是:制定合理的载畜量,防止过度放牧;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生态

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

●为防治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我国正在上述地区进行巨大的生态工程建设为:营造“三北”

防护林。

?干旱是西北地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并由此形成了以草原、荒漠为主的景观特色。

?西北地区自东向西由温带草原逐步过渡为荒漠草原和荒漠,体现了陆地自然带从沿

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是由于降水自东向西减少而形成。

●(5)西北地区最主要的外力作用形式是:风力作用。

●(6)导致土地退化的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或人为因素)主要有:过度樵采、过度放牧、

过度开垦;不合理利用水资源等。

●(7)我国北方的农牧过渡带,恰恰又是我国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区域。主要原因是:

●农牧过渡地带生态环境敏感、脆弱而且最不稳定,人类利用也最不稳定,土地很容易产

生荒漠化。

●(8)虽然经过治理,个别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但从总体上看,特别是旱作地区

和草原牧区,荒漠化仍在蔓延。

●(9)从左图中看出,新疆面积较大,但水土流失面积较小,主要自然原因是深居内陆,

气候干旱,地表径流少。山西面积较小,但水土流失面积较大,主要自然原因是:黄土土质疏松,地表植被较少,降水集中多暴雨。

●(10)试从气候、地形、河流、植被等方面描述我国荒漠化主要分布区的自然地理环

境特征:

●①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气候干旱,日照强,温差大,风力大;②高原面积大,高山环

绕盆地,沙漠、戈壁广布;③河流稀疏短小以内流河为主;④草原和荒漠为主要自然景观。

●(11)右图所示区域是我国重要的棉花生产基地,试分析该地区棉花生产的有利条件是:●光照强;昼夜温差大;冰雪融水量较多,灌溉水源较丰富

●(12) 右图所示地区的城市分布有什么特点:呈环状分布在盆地四周的绿洲上;主要区

位因素是:河流。

●例题:读“我国沙尘暴分布地区及出现次数图”,回答下列问题。

◆描述我国沙尘暴分布状况: 两个中心(塔里木盆地和科尔沁沙地);出现次数

由中心向四周减少;呈片状分布。集中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

◆简要分析沙尘暴分布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和人文环境特征:

●①自然地理环境:地形以山地、高原、盆地为主,沙漠戈壁广布;深居内陆(远离海

洋),夏季风难以到达,降水少(大部分地区少于200毫米)气候干旱;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河流多为季节性河流,河流流量的季节变化大。

●②人文地理环境:人口稀少,少数民族集中;交通不便;以畜牧业为主,经济比较落

后。

●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

●森林分布

●现存的原始森林分布:集中在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地区。原始森林得以保

存的原因:它们或因地广人稀、自然条件严酷,或因难以通行、开发较晚,才免遭大规模破坏。

●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亚马孙热带雨林。

●热带雨林的分布

●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两侧,但在大陆相逢地带可以伸展道南北纬15-25度。

●热带雨林的三大集中分布区:东南亚地区、非洲刚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

●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①地球之肺:深刻的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②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③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

●雨林被毁的原因:根本原因是:人口增长和贫困导致发展的需求。

●直接原因是:过度的迁移农业;商业性伐木;采矿、修路、城镇建设;开辟大型农牧场。

●亚马孙开发计划

●①20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生活方式落后,未开发,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

●②人口急剧增长,雨林遭到空前的破坏

●③1970年,巴西政府又正式公布了著名的亚马孙流域大规模开发计划:修建亚马孙横

贯公路;移民亚马孙平原;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

●雨林的保护

●在当前的背景下,面对雨林正在遭受毁灭性破坏的严峻形势,应该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例题:读巴西人口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巴西北部为什么人口很少:北部是茂密的雨林,开发历史较晚;北部是湿热的亚马

孙平原,不适合人类居住。

?简述亚马孙热带雨林保存较完整的原因:亚马孙流域周围的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

发展水平不高,因为丛林的阻隔和湿热环境的影响,一直未被开发;生活在其中

的印地安人生产方式落后,人口少,对自然索取不多。

?当前造成亚马孙雨林毁坏的根本原因是:人口增长和贫困导致发展需求。直接原因

是:过度的迁移农业;商业性伐木;采矿、修路、城镇建设;开辟大型农场和牧场

等。

●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陕西省为例

●1、两类能源: 可再生能源: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

●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

●2、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 ①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储量丰富、分布范

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开采条件好。(大同煤田—优质动力煤,河东煤田—优质主焦煤)

●②市场广阔:我国能源需求量大,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③位置适中,交通比较

便利。

●3、能源基地建设: ①扩大煤炭开采量②提高晋煤外运能力:三条外运铁路主干线

(大秦线、神黄线、焦日线)③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建设坑口电站;发展炼焦业。

●2000年以后,山西对外电力输出增长迅速,此举对本省的有利影响是:①缓解运输压

力②减轻大气污染③提高经济效益。

●4、三条产业链:煤—电—铝煤—焦—化煤—铁—钢

●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 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

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6、环境的保护与治理①提高煤的利用技术②调整产业结构③“三废”

的治理

●(山西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所在在: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例题:读山西省煤炭的综合利用图,回答下列问题。

?山西省结合全区铝土矿、铁矿等资源优势,围绕能源开发,构建了三条产业链,其

中输出化工产品的产业链是煤一焦一化。

?简述山西省能成为全国能源基地的条件有哪些?

●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市场广阔;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

?图中输出的产品是原料工业部门的产品。

?为了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山西省将要进行哪些方面的产业结构调整?

●对原有的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其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大力发展轻纺工

业、高新技产业和旅游业,降低重化工业比重。

●例题:读山西省工业增加值结构图,回答下列问题。

●改革开放初期,山西省经济的核心是:采煤业。

●围绕能源开发,山西省构建的产业链是:①煤-电-铝②煤-焦-化③煤-铁-钢

●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条件十分优越,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②市场广阔③位置适中,交通便利

●4、虽然山西省是能源大省,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它却尚未成为经济

强省。为改变这种状况,山西省政府提出了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你认为应怎样调整经济结构,变能源大省为经济强省?①推动能源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转变关键就是要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协调三大产业的发展;②适当压缩原煤的生产规模和数量,推动煤炭生产的深加工和能源的转化,提高经济效益;③增加科技投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使经济发展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力素质提高的轨道上来,加快经济的发展。

●第二节: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1、人类文明的发源地:尼罗河文明两河文明黄河——长江文明印度河——恒

河文明

●2、田纳西河概况:位于美国东南部,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一条流程最长、

水量最大的分支,属于二级支流;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的西坡,在肯塔基市附近注入俄亥俄河。

●3、不同地段的保护: 山地:河流的发源地,保护好植被生态

●河谷平原: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

●河流:流域中开发利用的主要部分,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质的保护。

●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①地形:多山,地形起伏大,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

陆路交通

●不便,河流航运作用十分突出。②气候:亚热带地区,冬末春初降水多。

●③水系:支流众多,水量丰富,大部分可通航,并通过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国

大部分地区;

●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受气候影响,水量很不稳定。④矿产资源:非常丰富。

●流域的自然背景决定了河流的利用方式和流域的开发方向。

●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

●①18世纪下半叶:农业发达,人口较少,对自然环境影响不大。

●②19世纪后期:人口急增,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与社

会问题:

●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

●③20世纪30年代初:田纳西河流域成为美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流域的综合开发: TVA将河流的梯级开发作为流域开发的核心。

●防洪、航运、发电、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

●田纳西河两岸形成“工业走廊”的原因:大规模的火电和核电使田纳西河流域成为全国最

大的电力供应基地;流域内炼铝、化学等高耗能工业的发展。

●例题:流域的自然背景决定了河流的利用方式和流域的开发方向。读田那西河流域示意

图和诺克斯维尔市的气候资料,回答问题:

◆A处是田纳西河的发源

●地,此处地形为山地,其生态

●环境直接影响河流的水量和

●水质。

◆B处地形是_河谷平原,

●这里是人类活动的比较集中

●地区。

◆C代表田纳西河,这是流

●域中开发利用的主要部分,在

●利用过程中要注意水资源的

●合理分配和水质的保护。

◆在A、B、C三处中,应特别注意保护好植被生态的是A,应作为生态环境保

护的重点的是B 。

◆从图中多大坝和船闸,可推知流域内多山地地形,水力资源丰富。

?田纳西河位于美国东南部,它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脉的西侧,该河流的大致流向

为大致流向为自东向西。

?田纳西河水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依据右图诺克斯维尔市的气候资料分析田纳西河

水量随季节变化特点及原因:冬末春初降水多,河流流量大,夏秋季降水相对较少;

河流流量小。

●(8)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区位优势是什么?

●①田纳西河流域处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降水丰富,河流流量大,水资源丰富;②加上

流域内地形起伏,河流落差大,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③此外还有丰富的煤炭(磷、铅锌矿)等矿产资源。

●(9)田纳西河流域是美国的棉花带(农业带),从农业发展角度看,田纳西河流域的气候条

件对农业发展有什么不利影响:高温期与多雨期不一致,对农业生产不利

●(10)田纳西河流域发展水运有那些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有利条件:水系发达,支流众多,水量丰富,大部分可通航;没有结冰期,全年可通航;

通过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国大部分地区。不利条件:由于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较大;水量很不稳定。(11)田纳西河流域19世纪人口激增,进行掠夺式开发,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等。1933年,美国开始对田纳河流域进行综合开发与治理,将河流的梯级开发作为流域开发的核心,先后在田纳西河的干、支流上修建了71座大小水坝。结合田纳西河流的自然特征,分析修建大坝有何作用:防洪,灌溉;改善航运条件;发电;水产养殖,生态环境改善,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等。

●(12)19世纪后期起,流域内人口激增,开发利用强度加大。简述田纳西河流域早期

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扩大种植面积、开矿乱开滥采、用木炭炼铜导致森林砍伐、植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高强度利用耕地导致土地退化;大量排出含S02的废气,不仅污染大气,还会形成酸雨污染土壤和水体,影响生物生长。

●(13)读田纳西河为核心的流域综合整治和开发图(右图)。指出对田纳西河治理采取了

哪些措施,并说明其效益。

●修筑了(多座)水坝、(多处)船闸和港口。取得了防洪、改善通航条件、提高运输能

力的效益。实现了对全河的统一管理和梯级开发。

●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东北地区地理条件

?气候条件:大部分位于湿润、半湿润的温带季风气候区,热量和水分基本可满足

一年一熟作物需要,但不利条件是容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2)地形、土壤条

件: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

高,有利于农业生产。

●(3)社会、经济条件:①工业: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农牧兴工、共促农牧②交

通: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发展外向型农业。③开发时间较晚,人口密度较低,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主要地形:三山脉(小兴安岭、大兴安岭、长白山)、三平原(三江平原、松嫩平原、

辽河平原)。

●3、农业布局特点:耕作农业区: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地区。林业和特产区:

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

●畜牧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马

牧畜生产基地。

●东北商品粮基地生产特点:

●①大规模机械化生产②地区专业化生产

●农业发展方向:平原区: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

力;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西部草原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山区农业: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例题: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请描述图中0℃等温线的走向、气温的空间变化特点并说明其形成原因:

●东段向低纬(南)弯,气温低,地处小兴安岭,海拔较高;西段向高纬(北)弯,气温较高,

地处松嫩平原,地势较低。

●(2)图中A、B、C三地最适宜发展的农业部门分别是:A:畜牧业B:种植业

C:林业。

?与其他商品粮基地相比,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地区专业化生产。

?B地区农业发展的方向是什么?

●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需求市场,继续强化商品粮、豆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以确保国家

粮食需求。推进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例题:读“我国甲、乙两大农业生产基地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甲基地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冬小麦,乙基地主要的经济作物是甜菜、大豆等。

?与乙基地相比,图中甲基地发展农业生产的区位优势有:热量条件优越;降水充足,

灌溉水源充沛;劳动力充足。

?简述东北建设商品粮基地的有利条件是:

●自然条件:雨热同期,光照充足,平原广阔、土壤肥沃。

●社会经济条件:人均耕地面积大,机械化程度高,交通便利,对外联系方便,市场需求

大。

?简述甲基地A、B区域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解决途径:问题:水土流

失;湖泊面积萎缩、洪涝灾害较多

●措施: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退耕还湖;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

境;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抗灾能力等。

●(4)甲、乙两大商品粮基地发展潜力较大的是乙,商品粮基地,判断理由是:

●地广人稀,机械化水平高,粮食商品率高;目前单位面积产量不高,随着科技和农业投

入的增加,粮食的单产和总量将有较大幅度的提升;有一些宜农荒地可供开垦;而甲商

品粮基地,由于人口稠密,每年净增人口多;城市、工交建设等建设用地不断增加,耕地面积将会有所下降;目前单产已较高,增产潜力已较小。

●例题:下图为沿满洲里(49.5°N,117.5°E)——绥芬河(44.5N°,131°E)一线的剖面图,

读图回答:

◆这条剖面线的走向是

●西北一东南。

◆地形区的名称是:

●A:内蒙古高原,

●B:大兴安岭。

◆写出下列地形区所属的干湿地区:C:半湿润,D湿润。

◆C地区适于建成全国性商品粮基的条件是:土壤肥沃人均耕地面积大。

◆在A、B、C三地中,以畜牧业为主的是A 地,C区域应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有

春小麦、甜菜、玉米。

◆图中C地形区的名称是:松嫩平原,从降水量看C比B少,其原因主要是:

B位于迎风坡,C 位于长白山背风坡(雨影区),从积温看C比两侧地区略

高的原因是:海拔较低

高中新人教版地理必修三教材参考答案

地理必修三教材参考答案 第一章 P2思考 1.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平均气温差异主要原因是纬度高低和距冬季风源地的远近。松嫩平原纬度高,太阳高度角小,地面获得太阳热量少;冬季距冬季风源地近。气候严寒,年平均气温低。长江三角洲纬度低,距冬季风源地远,年平均气温高。 2.长江三角洲地区年降水量由南向北递减,形成的原因是南部距夏季风源地近,受夏季风影响的程度大,降水丰富,而北部有所减少。东北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大致是从东向西减少,这主要是因为从东向西距海超越来越远。 3.长江三角洲因为降水丰富,地势低平,河网纵横交错,湖沼星罗棋布,河网密度远远大于松嫩平原。长江三角洲在此基础上发展了水稻种植业,而松嫩平原则以种植小麦等旱作农业为主。另外,长江三角洲还利用水多的优势发展了水产养殖业,成为我国的“鱼米之乡”。 教材P3~P4 1.(1)北方河流少,地形完整,地势平坦,民居讲究坐北朝南,方位观强。南方河网密度大,多低山、丘陵,地形零散,民居大多沿河顺势修建,方位观差。 北方冬季严寒,修建房屋时主要考虑防寒保暖,因此墙体严实厚重。例如我国西北阿勒泰地区冬季漫长严寒,这里房屋外观看上去很大,可房间却很紧凑,这种房屋厚达83厘米。我国南方大多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温暖,民居的墙体轻薄。 降雨多的地区,房顶坡度普遍很大,以加快泄水,因此我国南方民居屋顶的坡度比北方大。民居出檐深远,一个目的是为避雨,另一个目的是遮阳,越往南房檐逐渐加宽的道理就在于此。往南房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主要基于有利于通风散热的考虑。 (2)如果不考虑地价、建筑材料等因素,建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主要是需具备采暖的配套措施,例如暖气的安装。 建同样的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主要考虑的是正午太阳高度对楼房采光的影响。 2.沿途及各考察点会观察到以下自然和人文景观:在素有“东方小巴黎”之称的哈尔滨会看到各种中外文化融合的各具特色的建筑,既有东方文化的文庙,又有西方古典式建筑的基督教堂。夏季可以在太阳岛上玩沙戏水,冬季可以欣赏到栩栩如生的冰雕。在锡林郭勒地区可领略到“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胜景。骑上骏马奔驰在广阔的草原上,体会“弯弓射大雕”的豪情,又可到蒙古包里喝一杯醇香的奶茶,以解旅途之劳。山西太原附近是典型的黄土高原,冬暖夏凉的窑洞是典型的民居,千沟万壑的黄土地貌也是不可多得的美景。苏南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其典型的写照,绿树、灰瓦、白墙、碧水,是一幅极好的风景画。“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群山巍峨,林海无际,清泉碧澄,流云涌动。亚热带常用绿林掩映着一座座革命遗址:会师桥、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革命博物馆等。气候、植被随着海拔升高而富有变化,尽显大自然的无穷魅力。西双版纳是典型的热带季雨林分布区,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情,佛塔、竹楼比比皆是。 人文景观是长期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形成的,都深深打上了自然的烙印。造成沿途自然景观差异的原因可顺着两个方向探究,很明显,从哈尔滨向西,气候越来越干旱,水分越来越少,导致相应景观的变化,从哈尔滨向南,随着纬度的降低,。水分和热量都会增加而导致景观的变化也体现了平原(苏南)与山地(井冈山)的差异。 教材P8“思考” 1、通过与传统的区域地理环境研究方法相比较,我们可以知道遥感的特点:(1)“站得高,看得远”,感知的视野宽, 范围大;(2)无论航空器还是航天器运行的速度都较快,能在短时间内收集大量的信息,并能运用现代技术进行传输和处理信息,具有获得资料速度快,周期短的特点;(3)从总的方面看,遥感的运用比传统的方法节省大量的人力、财力。 2、遥感是人的视力的延伸,在一定意义上说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全面。人眼在可见光范围内有很高的光谱分辨率,但 在可见光之外则是“睁眼瞎”。由于技术的进步和应用领域的不断开拓,传感器的功能比人眼有了很大的提高,例如感应的波谱范围更宽,从紫外线到可见光、红外线,并延伸到微波,提高光谱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在夜晚或恶 教材P9“思考” 在GPS汽车导航中,信息在汽车、卫星和服务中心之间的传递过程如右图: (1)GPS卫星不断发射GPS信号,接收器收到信号后解算出汽车所在的 地理位置;(2)驾驶员输入出发地和目的地并通过电台传送给服务中心;(3 服务中心为其确定可行路线通过卫星传输给汽车;(4)汽车在GPS卫星信号 引导下到达目的地。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区域: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开发早期: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使人们开垦困难。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农业社会: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长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②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长江三角洲多水而质地黏 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③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长江三角洲人口 越来越稠密。(人口迁移) ④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 地。 现代社会:①工商业的发展使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 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 ③今天长江三角洲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 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 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 从北到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房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 如果不考虑地价、建筑材料等因素,建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建同样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 比较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技术: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 遥感(RS):概念:所谓遥感,是人们在航空器(如飞机、高空气球)或航天器(如人造卫星) 主要环节:目标物→传感器(最重要)→遥感地面系统→ 成果 特点和优点:精度高,质量高,效率高,而且节省人力、财力。

(完整版)高中人教版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必修三知识点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1.区域概念: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地球空间单位 2.区域的属性: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边界、有明确的区位特征。 3.区域的特征:差异性(行政区边界明确,干湿地区边界具有过渡性),整体性(区域内部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层次性(东北平原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又可以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 4.下面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比较,说明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5.长江中下游平原由若干平原组成,水系密布,土质黏重,影响早期的农业生产,由于船的使用,稠密的水系反而促进了发展 6.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初期阶段—人地关系基本协调;成长阶段—人地关系开始出现明显不协调;转型期—人地矛盾尖锐;再生阶段—人地关系由紧张走向协调 7.地理信息技术:指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 8.遥感(RS):a原理:不同的地面物质和地面物质的不同状态所辐射和反射的电磁波不同。b、应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广泛应用,除了森林火灾、洪水监测外,还广泛应用于农业、地质、海洋研究、环境监测等许多方面。 9.全球定位系统(GPS):(1)概念: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适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称为全球定位系统,(2)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3)地位:GPS卫星星座由21颗工作卫星和3颗在轨备用卫星组成,全球任何地点在任何时刻地平面上空至少有4颗GPS卫星。无论是在何时何地,只要拥有GPS信号接收机,就能提供准确的三维信息(经度、纬度和高度)和时间。四颗卫星可确定运动物体速度。(4)组成:空间部分—CPS 卫星星座、用户部分—GPS信号接收机、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 10. 地理信息系统(GIS):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汁算机系统,称为“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

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地理的复习技巧

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地理的复习技巧 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地理的复习技巧 前言:为了方便同学们复习,提高同学们的复习效率,下面由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地理的复习技巧,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同学们能有所帮助。 许多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案例都离不开区域地理的具 体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它们的分布、特征、成因、变化等,都是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的最好“注解”或“说明”;而系统地 理的原理、规律、结构、联系等又需要在区域地理中去落实、验证。因此,区域地理的内容是复习地理知识的基础,许多图像判读技能的训练、基本概念的理解、地理要素间的联系、地理事物的分布、空间概念的建立、地理基本观点的建立等,都应在区域地理学习中完成。近年来高考试卷申明显反映出区域地理内容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特别是许多能力要求的体现,常反映在对基础知识的思考和运用上,其中有很多是以区域地理内容为载体。这就提示我们:在复习备考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对区域地理的掌握。 对区域地理的复习,并不是机械地重复一遍已学过的初中课本,而应该重视对旧知识的加工、整理、重组和联系,并巩固在图像或图表上,还要注意与高中系统地理知识的有机联系。下面提出几点建议供大家复习时参考。 一、掌握图像要领熟悉判读技能

地理图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建立空间概念和发展形象思维都需要以图像作为主要媒介。运用地理图像是地理学习的特色和优势,也是复习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学具。地理图像类型很多,如各种地理事物分布图(可分综合图与专题图)、地理原理示意图、地理景观图(单项或综合、自然或人文)、各种等值线图、各种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模式图(成因、过程、分布)、系统联系框图等。它们或展示了地理事物的分布位置,或说明了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变化过程,或展现了地理事物的具体情况,或以数据图表的形式反映它们的数量特征,或从多个侧面显示它们的内部状况、成因剖析、阶段特征、分布规律、结构关系等,以直观形象的手段帮助我们理解、记忆、分析、比较,因此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掌握主要图像的组成要素、绘图要领,并进而熟悉判读技能。 在众多图像的判读技能中,尤其要注意等值线图的判读。以等高线图的判读为例,先要阅读等高线图中的等高距数据,然后看高度递增或递减的方向,最关键的是观察线间点和线上点高度的差异,如线间点高于线上点,则线间点的连线为分水线,地形为山脊;反之,如线间点低于线上点,则线间点的连线为集水线,地形为山谷。 由以上判读要领可迁移到其他等值线的判读上。如等高线图中的分水线(地形为山脊),可相当于等压线图中的脊线,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全套复习学案+经典试题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区域 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区域的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相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不同:①地理位置差异:长江三角洲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②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③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3、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 例题:读“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及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一年两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一年一熟。 长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

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2).地理环境对区域工业发展影响显著: 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其有利的地理环境是: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松嫩平原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其有利的地理环境是: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技术:概念:获取管理分析应用---空间信息 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技术(GIS) 应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大众化应用 一遥感(RS)-----获取信息 1 概念:人们在航空器或航天器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2 工作原理:不同地物或同种地物的不同性状,其反射和辐射的电磁波不同 3 工作过程:目标物辐射和反射电磁波→传感器收集传输→遥感地面系统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专业图件统计数字 4 特点和优点:可以首先从面上的区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后有重点地选择若干点、线进行野外验证和检查。 范围大、速度快周期短、效率高;受限制少;提高精度和质量、节省人力财力 5 应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获取信息 二全球定位系统(GPS) 1 概念: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 2 组成:三大部分组成: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共24颗,其中21颗工作卫星, 3 颗备用卫星);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 3 作用和优点:为用户提供---三维坐标、速度、时间 优点---全能性、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 2.1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三明九中陈良豪 一、教材分析: 荒漠化使大面积土地资源退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被列为十大环境问题之首。沙漠化日益严重地破坏着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阻力。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受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因此教材以荒漠化严重的西北地区为典型案例,阐述西北地区荒漠化发展的地理背景和人地作用的特点,从自然、社会和经济因素分析荒漠化的形成、分布和防治措施。 本课的课程标准要求是“以区域为例,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教材首先分析了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其次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分析荒漠化的成因,并指出人类活动在荒漠化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接着介绍西北地区不同时期荒漠化土地的分布特点;最后根据荒漠化形成的背景、成因和过程的差异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按照课标要求,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讲述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荒漠化形成的原因(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第二课时主要了解西北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本节教学设计是第二课时的内容,重点分析荒漠化的发展及防治荒漠化的措施。 二、学情分析 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初中及高一地理学习中已对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学生通过看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宣传报道,对荒漠化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尚不够系统和深入,对信息提取和整合缺乏系统性训练,图文转换能力和综合分析思维能力较差。 三、设计思想 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有较强的实践性,可有效运行讨论法、探究法、调查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防治。所以本课教学手段采用自主式、互动式、探究式的网络多媒体教学,通过引导和启发学生对如何防治荒漠化进行思考分析,培养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的能力,让学生主动融入课堂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知识,结合具体实际,围绕突出矛盾,因地制宜,改善生态环境。充分利用课本插图,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思考分别穿插在相关知识学习之后,引导学生进行全面归纳。这样,一方面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升华,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设计意图: 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质是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学地理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本,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最终提高全面素质。 本课基于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索为主线”的教学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分析案例,并理论联系实际,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西北地区在不同时期荒漠化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以及人类在不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2)了解西北地区人民防治荒漠化的成功经验和治理措施,并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理解生物治沙的意义。

中图版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

高中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 1、区域与区域差异 (1)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 (2)要素及其关系: (3)要素:自然、经济、社会方面的多个要素。 (4)关系:有内在联系,表现出相对一致的特征。 2、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互联系、整体性。 3、区域的空间结构:区域中各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区域的产业结构:传统的农业区域和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比重较大,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 1.2 区域的发展阶段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2 一、中国三大自然区 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 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 2、自然地理五要素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镜子)

4、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1)、南北差异 ①分界线: 秦岭—淮河 1月0℃等温线 800mm 年等降水量线 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 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 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 旱地与水田的分界线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 ②南北差异(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 (2)四大亚区的差异(P10图)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高考学习网:https://www.doczj.com/doc/9310625794.html,/dili/) §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区域是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区域界线有的是明确的,有的具有过渡性质。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2、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1)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2)异:①位置差异: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②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也是雨热同期,但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江三角洲。③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4、长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一年两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一年一熟。 5、长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6、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对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7、区域不同发展阶段中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为例) (1)早期: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2)农业社会: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②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③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人口越来越稠密。④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3)农业社会后期:①工商业的发展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③今天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2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1、地理信息技术指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等。 2、遥感:(RS)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物体辐射和反射电磁波→收集→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专业图件统计数字 目标物→传感器(关键装置)→遥感地面系统→成果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复习课程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 第一章 1.区域的特征(边界、异同、特色、联系) 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虚有实);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2.区域空间结构 1)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形成: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长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 3)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4)乡村地域和城市地域 ①区别:地域范围大小,乡村大于城市;产业活动,乡村以农业活动为主,城市非农业活动为主; ②联系: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依托,城镇会对乡村产生广泛的持续的带动作用。 5)地域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3.区域产业结构 1)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3)产业的划分: ①第一产业:农业②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③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4.产业结构的差异 1)表现:产值比重、就业比重、内部构成等。 2)第一产业比重大: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发展水平低; 第二产业比重大:工业化程度高;第三产业比重大:经济发展水平高。 5.区域发展阶段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综合指标: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2)总体发展趋势:平衡-不平衡-平衡…… 3)区域发展阶段

高中《地理必修三+中国区域地理复习资料

中国区域地理复习资料●西北与青藏地区地理特征比较 ●南方与北方地区地理特征比较

我国农业区的气候资源特点和主要农产: 《地理必修三》复习资料 1、三种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遥感(RS)——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 全球定位(GPS)——定位导航(21颗工作卫星,3颗在轨备用卫星,至少用4颗卫星确定一个地点); 地理信息系统(GIS)——对地理信息数据进行管理、查询、更新、空间分析和应用评价。2、资源跨区调配的原因:资源分布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

3、资源跨区调配的影响: (1)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从国家层面的上看,平衡各地经济发展 对输出地: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对输入地:缓解资源紧张的问题;促进经济发展 (2)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从输出地、沿线地区、输入地三个方面分析。 4、产业转移的规律: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 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过渡 实行产业结构的升级,第三产业逐步成为区域的主导产业 5、产业转移的原因:①当地资源、环境问题(美国东北部的产业向西、向南转移)②寻求新的 市场(台商的IT企业迁至大陆)③实现区内产业布局均衡(珠三角将劳动密集型、资源型的产业向山区转移) 6、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①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为迁出区发展新产业腾出空间;促 进迁入区产业升级);②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经济水平处于第一级至第四级的地区,依次重点发展处于开发期、增长期、成熟期、衰退期的产业);③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乡村景观变为城市景观、转嫁污染);④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就业机会由迁出区转移到迁入区) 8、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①华北平原的盐碱化:自然:地势低平,气候上旱涝频繁变化,东部近海; 人为:不合理的灌溉。 ②西北的荒漠化:自然:气候干旱,多大风天气; 人为:人口激增;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造成 植被的破坏,流域内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③长江中下游的洪涝:自然:有的年份流域内多降水,流量大;蓄洪、泄洪能力不足; 人为:中上游植破坏,水土流失,使中下游河道淤积,泄洪能力下降; 围湖造田使湖泊蓄洪能力下降等。 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自然:黄土土质疏松,易被冲刷;降水集中,多暴雨,雨水冲刷能力强 人为:毁林、毁草开荒破坏了植被;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 土保持。 9、环境问题产生的危害: 水土流失的危害:使土地退化;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易产生洪涝灾害;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

地理必修三教材参考答案

地理必修三教材参考答案(实惠版) 第一章 P2思考 1.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平均气温差异主要原因是纬度高低和距冬季风源地的远近。松嫩平原纬度高,太阳高度 角小,地面获得太阳热量少;冬季距冬季风源地近。气候严寒,年平均气温低。长江三角洲纬度低,距冬季风源地远,年平均气温高。 2.长江三角洲地区年降水量由南向北递减,形成的原因是南部距夏季风源地近,受夏季风影响的程度大,降水丰富, 而北部有所减少。东北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大致是从东向西减少,这主要是因为从东向西距海超越来越远。 3.长江三角洲因为降水丰富,地势低平,河网纵横交错,湖沼星罗棋布,河网密度远远大于松嫩平原。长江三角洲在 此基础上发展了水稻种植业,而松嫩平原则以种植小麦等旱作农业为主。另外,长江三角洲还利用水多的优势发展了水产养殖业,成为我国的“鱼米之乡”。教材P3~P4 1.(1)北方河流少,地形完整,地势平坦,民居讲究坐北朝南,方位观强。南方河网密度大,多低山、丘陵,地形零散,民居大多沿河顺势修建,方位观差。 北方冬季严寒,修建房屋时主要考虑防寒保暖,因此墙体严实厚重。例如我国西北阿勒泰地区冬季漫长严寒,这里房屋外观看上去很大,可房间却很紧凑,这种房屋厚达83厘米。我国南方大多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温暖,民居的墙体轻薄。 降雨多的地区,房顶坡度普遍很大,以加快泄水,因此我国南方民居屋顶的坡度比北方大。民居出檐深远,一个目的是为避雨,另一个目的是遮阳,越往南房檐逐渐加宽的道理就在于此。往南房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主要基于有利于通风散热的考虑。 (2)如果不考虑地价、建筑材料等因素,建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主要是需具备采暖的配套措施,例如暖气的安装。 建同样的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主要考虑的是正午太阳高度对楼房采光的影响。 2.沿途及各考察点会观察到以下自然和人文景观:在素有“东方小巴黎”之称的哈尔滨会看到各种中外文化融合的各具特色的建筑,既有东方文化的文庙,又有西方古典式建筑的基督教堂。夏季可以在太阳岛上玩沙戏水,冬季可以欣赏到栩栩如生的冰雕。在锡林郭勒地区可领略到“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胜景。骑上骏马奔驰在广阔的草原上,体会“弯弓射大雕”的豪情,又可到蒙古包里喝一杯醇香的奶茶,以解旅途之劳。山西太原附近是典型的黄土高原,冬暖夏凉的窑洞是典型的民居,千沟万壑的黄土地貌也是不可多得的美景。苏南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其典型的写照,绿树、灰瓦、白墙、碧水,是一幅极好的风景画。“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群山巍峨,林海无际,清泉碧澄,流云涌动。亚热带常用绿林掩映着一座座革命遗址:会师桥、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革命博物馆等。气候、植被随着海拔升高而富有变化,尽显大自然的无穷魅力。西双版纳是典型的热带季雨林分布区,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情,佛塔、竹楼比比皆是。 人文景观是长期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形成的,都深深打上了自然的烙印。造成沿途自然景观差异的原因可顺着两个方向探究,很明显,从哈尔滨向西,气候越来越干旱,水分越来越少,导致相应景观的变化,从哈尔滨向南,随着纬度的降低,。水分和热量都会增加而导致景观的变化也体现了平原(苏南)与山地(井冈山)的差异。教材P8“思考” 1、通过与传统的区域地理环境研究方法相比较,我们可以知道遥感的特点:(1)“站得高,看得远”,感知的视野宽, 范围大;(2)无论航空器还是航天器运行的速度都较快,能在短时间内收集大量的信息,并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汇总[1]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区域 1、概念:地球表面的空间单元,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2、特征:层次性、整体性、差异性、可变性、开放性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 1 2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 1、开发早期——水土条件限制区域农业发展 2、农业社会——科技的发展使原来的制约性因素被克服,甚至成为有利条件,长江中下游平原成为主要粮食产地和桑蚕、棉花产地 3、工业社会——长江中下游平原人均耕地少,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粮仓地位和棉花生产地位下降。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一、地理信息技术 1、概念: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 2、类型: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 3、应用领域: (1)区域地理环境研究: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 (2)大众化应用:导航等 二、遥感(RS)

1、概念:人们在航空器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怼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2、组成:遥感平台、传感器、信息传输、处理设备 3、应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 三、全球定位系统(GPS) 1、概念: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定位、导航的系统。 2、组成:空间部分、地面控制部分、用户设备部分 3、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 4、作用: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定位、测速、导航、授时) 四、地理信息系统(GIS) 1、概念: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用于所有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 2、应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 五、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 1、3“S”之间的关系:遥感(RS)获取信息,全球定位系统(GPS)信息的空间定位;地理信息系统(GIS)处理信息,分析表达结果 2、数字地球: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应用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荒漠化概述 1、概念: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2、表现: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 3、基本过程: 植被遭破坏——地面裸露——风沙侵蚀或水土流失——土壤水分和养分流失——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荒漠化景观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西北地区概况 (1)位置范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2)地形特征: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3)主要景观:干旱是最显著的自然特征。形成草原、荒漠主的景观。 (4)内部分异:以贺兰山为界,以东为半干旱草原带,以西为干旱和极端干旱地区。 2、荒漠化的自然原因 (1)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 (2)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3)动力条件——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大风日数多 (4)主要自然因素——气候异常 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在荒漠化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1)根本原因:人口激增对环境的压力;人类活动不当,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2)直接原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工矿交通建设不注意环保。 四、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三项内容: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全册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 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能源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2.尝试评价山西资源开发条件 3.通过图表和文字资料分析,了解山西能源基地建设和能源综合利用的具体措施与发展方向 4.结合具体事例,了解山西能源资源的开发过程中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方法与手段。 教学重点: 1.评价山西资源开发条件 2.山西能源基地建设和能源综合利用的具体措施与发展方向 教学难点:山西能源资源的开发过程中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方法与手段。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启发讲述法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能源的分类和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1.能源的分类 ⑴可再生能源:包括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等 ⑵非可再生能源:主要是指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特点:①经过漫长的地质时期形成的 ②有限的 ③开发利用不当,容易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 2.充足的能源供应是保证区域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条件。 3.煤炭资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我国更突出 ⑴山西省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也是世界最大的煤炭基地之一。 ⑵合理开发和利用煤炭资源直接影响到山西省乃至全国的可持续发展。 二、资源开发条件 1.能源资源开发原则: 因地制宜:①考虑区域的资源状况, ②考虑市场和交通条件。 2.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分析 ⑴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

①储量丰富 山西省已探明的煤炭资源储量为2 700亿吨,按2018年生产规模(4.8亿吨)计算,可开采560年。 ②分布范围广: 全省40%的土地下面有煤田分布(图3.1)。 ③煤种齐全: 全国10大煤种,山西省都有分布。 ④煤质优良,具有低灰、低硫、低磷、发热量高的特点。大同煤田是全国极为宝贵的低硫、低灰、高发热量的优质动力煤(主要用于燃烧发电)产地,河东煤田则是世界少有、国内罕见的优质主焦煤(主要用于冶炼钢铁)基地。 ⑤开采条件好,煤田多为中厚煤层,埋藏浅,适于露天开采和大规模机械化开采。 除煤炭资源外,煤田的煤层中还含有丰富的煤层气一种清洁燃料,储量占全国煤层气总储量的1/3。 ⑵市场广阔 ①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且消费量大于生产量。 如:2018年的消费量接近15亿吨标准煤,而生产量约14亿吨标准煤。 ②随人口增加、生活水平提高和国民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量增加,能源缺口扩大。 ③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会改变。

(2020年编辑)高中地理必修三试题

高中地理(课标教材必修三)综合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50分) 1. 由广东倡议成立的“泛珠三角”经济合作区包括了珠江流域的省(区)及其周围地区, 其中有水系与珠江相通的省(区)是() A.粤、闽、赣、黔、滇、桂 B.桂、赣、粤、滇、黔、川C.赣、粤、湘、桂、滇、黔 D.琼、闽、桂、滇、粤、黔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农业生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下图是某种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一般模式,据图完成2~3题。 2.阶段Ⅰ鲜花和蔬菜产区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地形平坦 B.气候优越 C.距城区 近 D.水源充足 3.阶段Ⅱ鲜花和蔬菜产区的区位变化主要因素是因为() A.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 B.城市人 口的增加 C.交通的便利及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 D.城市居民收入的提高 4.大体与秦岭-淮河一线吻合的一月平均气温等温线和年等降水量线的值分别为 () A. -2℃,400mm B.8 ℃,600mm C. 0℃,800mm D.4 ℃,1200mm 5.流经三大自然区,流域跨三个经济地带的河流是() A.长江 B.黄河 C.海河 D.珠江

6.下列关于东部季风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指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以东的地区 B.雨季主要集中在7-8月份,年降水量在800mm以上 C.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大部分地区寒冷干燥 D.河流大部分为外流河,无结冰期,汛期长 7.有关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表水的补给以雨水为主 B.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极其微弱 C.自东向西植被为森林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D.影响人类生产活动的主要因素是植被稀少 继“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后,我国又制订了“实现东部新跨越”的战略方针,环渤海经济圈作为东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加速崛起,读图回答8~10题。 8. 目前,影响环渤海经济圈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因素是() A.矿产资源不足 B.水资源短缺 C.人口密度较大D.洪水灾害 频发 9.图中阴影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棉基地,其棉花生长的有利气候条件是() A.地势平坦广阔B.土壤深厚肥沃 C.降水丰富,水源充足 D.光热条件好,雨热同期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复习

必修三 1.区域的含义⑴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总体影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异:⑴地理环境的差异: ①地理位置差异:位于北纬30度附近,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大致位于北纬43-48度,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②气候条件差异:长三角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三角。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三角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三角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⑵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 ①对农业:长三角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等,一年二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小麦等,一年一熟。 长三角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②对工商业:长三角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煤铁石油等资源发展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2.开发早期,由于稠密的水系和黏重的土壤,长江中下游农业发展落后。农业社会,由于人们利用自然的能力提高,人口增多,可满足精耕细作,长江中下游成为全国的主要的粮食产地。随着工商业的发展,人均耕地减少,满足不了大规模的现代农业的发展,长江中下游的农业地位逐渐让位给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棉花的产量也比不上新疆南部。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1.西北地区概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

高中地理必修3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区域的定义: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指标和方法不同,区域的类型也不同。 二、区域的特点:有的边界是明确的(行政区),有的边界是过渡性质的(干湿地区);层次性 注:两个区域,按照不同的指标,地理界线是不同的。 三、地理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长三角和松嫩平原的对比 长三角(华东地区、沪宁杭地区):读图和文字得到下列信息: 1、定位:30°N~32°N,120°E~122°E,东部沿海的中部,太平洋的西岸,与日本隔东海相望。 2、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 3、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温暖时间长,作物的生长期长。 4、土壤与耕地:肥沃的水稻土,耕地较为分散,多为水田,人均耕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5、水系:长江、京杭运河、富春江、钱塘江、黄浦江 6、作物:水稻、冬小麦、油菜、棉花 7、矿产资源贫乏。 8、综合性的工业基地(发达农业的基础上发展轻工业,利用交通优势进口矿产发展重工业) 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辽河平原构成东北平原) 1、定位:43°N~48°N,125°E附近 2、地形:平原为主,地势平坦 3、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降水主要集中在七八月份(大陆性稍强),温暖时间短,作物的生长期短。 4、土壤与耕地:肥沃的黑土,耕地较为集中,多为旱地,人均耕地多,有利于机械化的推广,耕作方式相对粗放,亩产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5、水系:嫩江、松花江 6、作物:春小麦、大豆、玉米、甜菜(辽南为冬小麦) 7、矿产:有丰富的石油资源。 8、工业:我国的重化工基地。 四、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区域的影响是不同的。 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为例来分析 1、开发早期:黏重的土壤和稠密的水系成为农业发展的障碍。 2、开发时期:随着科技的发展,化不利的自然条件为有利的条件。 3、农业时期:成为我国重要的粮仓和棉花、桑蚕的产地。(为什么) 4、工商业时期:稠密的水网再次成为农业发展的障碍,粮仓地位、棉花生产地位均让位于其他地区。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发展中的应用 1、地理信息技术:RS(遥感),GPS(全球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要熟悉中英文 2、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监测、城市管理、资源普查、灾情评估、农业生产、台风预报等等。 3、地理信息技术大众化趋势:GPS汽车导航、城市多媒体地理信息、空间信息网站 4、RS的定义:利用装载于飞机或者航天器、卫星等上面的设备,对地面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关键的装置时:传感器原理:不同物体发射的电磁波不一样 主要环节:目标物——传感器——处理装置——遥感图像 5、GPS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