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的认识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的认识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的认识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的认识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的认识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科技突飞猛进,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人类社会打开了全新的进取

局面。新世纪国力的竞争,将主要表现为科技和人才的竞争,表现为人的智慧、人的思维能

力的竞争。现代社会最主要的财富已不仅仅是物质或自然资源,还应包括应用和掌握信息的

方式,是创新能力。这个前提决定了创新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意义。由此,未来的人才除了

具备基本素质外,还要具备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支配资源的能力、使用信息的能力、掌握新

技术的能力、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的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一、信息时代需要创新教育

当今时代是信息时代,互联网在不久未来将成为绝对主流的大众媒体,已经越来越深入和影

响到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这使得大量信息以最快捷的方式广泛传播,人们习惯了每天从互联

网中查找和利用各种信息。信息社会更需要具有高度创造性、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和信息获取

与处理能力的个性化人才。它要求每个人必须具有获得信息并在大量信息中分析挑选有利的

加以利用的本领,对事物的一个概念已经不需要长期在头脑中记忆概念,更重要的是具备寻

找这个概念和分析这个概念的信息,这正是信息时代带来的新的学习意识。从当今的工作方

式和信息环境看,关键的已不是信息的拥有量,而是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人们在受教育

的过程中,已越来越不需要记忆各种过期的信息了,因为知识不仅有大量的结果,而且知识

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每时每刻都在大量产生,任何人也无法记忆当今海量的知识和信息。信

息时代对人的素质的要求必将引发教育的改革,信息时代不再需要将每个知识点记忆在自己

的头脑中。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发展学生利用信息创新的能力已成为教育的重要任务。如果说传统教育是培养了基础扎实,注重学生的“三基”即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基本技能;信息时代更重要是要求学生获取、加工、处理、吸收信息的能力。因此信息时代需要重

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信息技术为创新教育提供环境

信息时代各种媒体技术能综合处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多媒体信息,使得教学

信息的处理呈多维化、集成性和交互性,能大大丰富表现力。教学中充分合理使用多媒体技

术将更有利于教学信息的加工,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个性差异;有利于以“教师为中心”

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转化,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

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使学生学得更积极主动。教师可以充分运用现代信息

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分析事物特征,使学生展开认识、分析、综合、比较等学习活动,同时

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提供的思考诱因加深学习的深度和广度,进而发挥创造潜能。互联网的

丰富教育资源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辟了新的途径。各种校园网络的纷纷建成和迅速普及,使教师调用网上信息辅助教学成为可能。交互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探索创新

的过程,面对网络和计算机,学生可以在没有任何心理障碍的情况下提出问题。这种可参与

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勇敢、大胆、自主、诚实、执著的精神,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能力

的锻炼。同时计算机和网络特性有利于实现培养合作精神和促进高级认知能力发展的协作式

学习,学生接受知识面不只限于学校,可以在计算机网络中大范围地交流、讨论、协作,解

决学习的难题,为学生参与提出问题,参与解决问题提供了方便。学生可以主动寻找和获得

自己需求的学习资源,在丰富的教学资源中使得学生可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和

影响。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促进信息能力发展的发现式学习。

三、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运用信息技术教学不是创新教育的唯一途径。我们认为信息技术为创新教育提供了各种

条件,创新教育必须紧紧抓住运用信息教学这一特点,并不是说信息教学就是创新教育的唯

一途径。创新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包括新的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

学手段、教学环境等诸多方面。运用信息技术教学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

能囊括创新教育的方方面面,也就是说,仅仅立足于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来进行创新教育是远

中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及特点

中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及特点 计算机学院现代教育技术系10级徐嘉一、课程性质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在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领域外,各省、市、自治区在保证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在课程内容、培养目标、课时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权。 信息技术属于技术类课程,在目标上强调对事物的改造使之适应人们的各种需要。信息技术教育过程的着力点以设计为基本特征。作为与课程整合的有力工具,学生在学习其他科目时可以发挥其重要作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是实现与其它许多科目领域整合的先决条件。信息技术课的理论基础,依赖电子技术与软件基础的发展,所以信息技术课的内容设置和课程实施是与时俱进的,并且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和流行性。 二、课程目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巩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形成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教学目标两个部分。 总目标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知识目标: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 技能目标:培养采集、加工以及发布信息等处理信息的基本技能。 情感目标:明确并接受参与未来信息社会特的道德规范与法律法规。 能力目标:能够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通过评价信息、应用信息解决具体实际问题。教学目标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 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学会使用与学生认识水平相符的多媒 体资源进行学习。 4、初步学会使用网络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能够有意识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发展 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6、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初步了解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一些简单知识。 三、内容设置和选择原则 1、小学、初中、高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衔接。 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基本完成应用软件的学习;初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具有"双衔接",初中不再是零起点。关于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要求的衔接,参考下表: 兴趣特长 应用技能 信息素养 技术创新 小学 激发兴趣保持学习动机 掌握常用软件/工具的应用技能 体验信息活动形成信息意识

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策略

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11-10-26T14:42:47.657Z 来源:《魅力中国》2011年7月下供稿作者:付娜 [导读] 让学生想学、爱学、会学,便成为中职教师教学的首要任务。 付娜 (河北曲阳县北镇中学,河北曲阳 07310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7-094-02 摘要:中职学校的计算机课程作为专业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的,教师只有结合计算机课程的自身特点和学生的学习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笔者经过多年教学探索,总结出理论讲授法、现场演示法、实作练习法、任务驱动法、小组协作法等教学方法。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教学方法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是中考成绩欠佳的应届毕业生,还有一些是有过打]:经历的往届生,他们是基础教育中经常被忽视的“弱势群体”.基础差,知识层次不一,对学习毫无兴趣。因此.让学生想学、爱学、会学,便成为中职教师教学的首要任务。计算机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呢?笔者担任中职学校计算机号业课教学已有十多年,通过不断的尝试与探索,结合计算机课程的自身特点,总结出几种有效的方法.将这几种方法综合运用,可以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是为了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进行专门内容的学习活动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和,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选择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过程中,笔者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一、理论讲授法,化难为易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其基本形式是教师讲、学生听。讲授法可以使学生在比较短的时问内获得大量而系统的知识,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促使教学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 计算机这门课本身比较抽象.有不少基本概念和理解性的教学内容,往往令学生感到枯燥、理解记忆困难。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理论课时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肓,抓住这个年龄段学生的“想像力丰富”特点,将抽象、费解、空洞的教学内容表述得生动、浅显易懂,从而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在学习“文件和文件夹”这一如识点时,要求学生了解“于文件夹”和“父文件夹”的慨念。我们可以利用“背包——钱夹——钱”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讲解:钱是放在钱夹中的,所以钱是一个“文件”,钱夹是一个“文件夹”:钱夹又是放在背包里的,所以背包也足一个“文件夹”。但两个文件夹中背包是装钱夹的,所以它针对钱夹来说,就是“父文件夹”;钱夹是被装在背包里的.所以它针对背包来说.就是一个“子文件夹”。对于条件较好的学校,我们除了可以这样举例讲解外.更好的方法是可以让学生通过“新建文件夹”和“在父文件夹中建立子文件夹”的具体操作来理解“父文件夹”和“子文件夹”之问的关系。 二、任务驱动法,化“学”为“用” 计算机课是职高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学科,但在实践教学中学生都存在着“不知道该怎样学?不知道自己到底学到了什么?学到的知识又能做些什么”的问题。“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要求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形成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学生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任务驱动教学法将任务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合作,提高了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给学生提供了更多实现自我的空间。 在教学Word“图文混排”时.考虑到中职学生对新鲜事物都有好奇心,都有勇于尝试的探索精神。于是,笔者预先设置了任务:请同学们自行设计一张贺卡。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搜索各种资料与图片,遇到问题及时请教教师、查阅课本。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很轻松地学会了如何在Word中捅人图片与艺术字、如何设计版面。 而在Excel教学中.笔者先请计算机班的学生帮班主任老师一个忙:在规定时间内,将班级所有同学期末考试的成绩从高到低进行排序,再将计算机成绩大于95分的筛选出来.老师给予表扬:另外再制作一张课表。学生的热情空前高涨.马上积极行动。任务完成后,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体验自我价值实现与内心成功带来的喜悦。同时要做好作品的评价,评价时,可以先让同学们发表一下对作品的看法,然后由教师进行总结,以鼓励性语言为主,不能伤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再总结出学生存在的关键性问题,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同样,在教学Powerpoint时.笔者先做了一个电子相册展示给学生观看,随即布置任务让学生也做一个电子相册。学生的创作灵感马上被激发,随即就去搜集照片开始制作。制作完毕进行交流展示,教师给予评价。 三、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能激发和引导人们在思想、情感和意志上去探索某种事物的真相,是学习和创造的重要前提,是成功的先导。兴趣是学习自觉性的起点,没有学习的兴趣就不会有智慧和灵感,激发学生的兴趣可有以下两种方法: 一是引导法。所谓引导法就是指运用某种外部诱因调动学生学习电脑的积极性的方法。引导法可分为理论引导法和实践引导法。理论引导就是教师利用自己对电脑的丰富知识去引导学生打开电脑这个神秘的殿堂。例如教师在讲理论知识时,可以插许多正在流行的信息动态,让学生对电脑产生新鲜感,讲一些有关电脑的奇闻怪事。如电脑黑客(黑客闯进美国五角大楼安全系统,印尼小神童险进美国导弹防御系统)、网上病毒,把电脑能说得多神奇就说多神奇,把学生带入那神秘的殿堂,再打开它。实践引导法就是教师要利用自己对电脑的熟练操作的优点,来引导学生产生兴趣。老师在电脑房里上课,让学生各自坐在自己的电脑前,老师可以运用深蓝公司的易多思软件----网络教室软件来控制学生机,然后老师进行如下演示操作:开始→程序→附件→游戏→纸牌,这样,游戏就启动了,这时同学们肯定会很愕然,心里不尽会想:电脑也可以用来玩纸牌,真是新喜若狂。这里老师可以乘势而入,马上玩胜一局游戏,这样学生不仅想自己玩,而且还会对老师很佩服。然后老师把一些游戏规则及技巧讲给学生们听,再让学生们自己操作,这样,还有助于学生熟练使用鼠标。如此一来,学生的兴趣也就尤然而生了。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和操作实践出发,强调的是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易消化、易吸收。

中学信息技术课的分析与思考

中学信息技术课的分析与思考 发表时间:2019-01-22T16:24:25.65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2月总第292期作者:张思坤[导读] 目前受中学教育评价、硬件、师资和教材等问题的限制,使得信息技术课程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人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对策,以期待抛砖引玉,能有更好的解决方法。甘肃省临夏县莲花初级中学731802 摘要:目前受中学教育评价、硬件、师资和教材等问题的限制,使得信息技术课程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人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对策,以期待抛砖引玉,能有更好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中学信息技术课分析对策由于目前中学的评价制度还没有根本的改变,中学实际开设的信息技术课,普遍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有不少的疑虑需要解决。如:中学信息技术课的地位问题,信息技术课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等。本文将就这些疑虑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解决疑虑的一些看法,与同仁们共同交流。 一、中学信息技术课存在的问题 1.怎样确定信息技术课在中学教学中的地位?多年来,虽然说从中央到地方、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到学校、从教师到学生、从学生到家长,都一致认为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是进入二十一世纪的通行证,是未来社会每个人必须掌握的。但是,许多学校从认识上和行动上不重视信息技术课,造成的后果是不少学校将建立微机室、校园网仅仅作为学校现代化的摆设,学生将微机室当作打发时间、玩游戏的好去处,这显然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要求是不一致的。 2.中学信息技术课要教什么?由于缺乏具体的要求和统一的教材,加上各个学校条件的限制,各个学校课程的设置都不一样,选择的教学内容也有一定的差异。有的侧重于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计算机,重点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应用和操作方面的教育,把计算机看作一个辅助工具。有的侧重于理论知识教学,重点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育。 3.中学信息技术课怎么教?对于中学信息技术课应该怎么教,目前既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学,也没有一个专门的研究机构,更没有一个系统的理论指导。另外,由于信息技术课在中学所处的地位,许多信息课教师处于教学辅助的地位,更多的陷于学校的琐事中,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研究信息技术课本身的教学。使得目前对于信息课究竟应该怎么教的问题研究得很不够,教学效果不佳。 二、对中学信息技术课的思考 目前,中学信息技术课的现状并不乐观,急待改观。要改变这种状况,消除疑虑,本人以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1.首先要确立信息技术课的基础性、工具性的学科地位。信息技术课作为基础学科,这是时代对我们中学教育的课程设置的要求,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信息技术课程是中小学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我们要逐步确立其在中学教育中应有的学科地位,所有的学生都必须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 2.要坚持正确的教学方向。中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应侧重于基础教育,我们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语言方面的教育,以使他们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为将来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打好基础;另一方面应对学生进行计算机操作和应用方面的教育,把计算机看作一个辅助工具,掌握使用这一工具的方法,侧重于如何使用计算机这个“工具”。 3.规范学科建设,实行多层次教学。(1)信息技术学科建设要规范化、科学化。中学信息技术课正在成为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工具性学科,其教学目的、指导思想、内容体系不能再有随意性,必须规范、科学。(2)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要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一是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都要统一到《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上来。《指导意见》上规定的基础知识、操作和应用能力作为基本教学内容,全体学生必须掌握。二是采取多样性的原则。一方面要坚持课程形态的多样性,用不同的课堂去教学;另一方面要坚持学习内容的多层次,根据学生现有的基础知识,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3)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要坚持能力培养与智力开发并重。信息技术的发展非常快,我们的教学在教学的方法和目标上,主要应着眼于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 4.加强机构和队伍建设,提高教学水平。(1)建立自上而下的信息技术教研机构。目前,各级教研部门都没有设立专职的信息技术教研员,其职能通常由劳技教研员兼任,由于信息技术专业性强的特点,组织有效的教研活动有一定的困难。学校一般也没有设立信息技术教研组,缺乏教研的环境。我们要建立系统的信息技术教研机构,定期组织教研活动,建立有指导意义的信息技术的教学理论,不断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效率。(2)加强师资建设,提高师资水平。当前,由于专业人才缺乏,信息技术课的教师大多数是半路出家,专业素养不高。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必须采取专业培训、逐步提高的原则,开展形式多样的岗位培训,尽快建立一支业务能力强、敬业爱岗的信息技术教师队伍。(3)加强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结合信息技术课的特点,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不断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教学的模式。针对信息技术课开放性和操作性强的特点,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主动探索、主动学习,主动构建自己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体系。 总之,教师是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我们必须站在国家发展的全局和提高全民族信息技术技能的战略高度,以高度的责任感,切实做好中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工作,迎接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对我们的挑战。 参考文献 [1]郭善渡《信息技术》与任务驱动教学法。 [2]高玉祥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刘绍霞少儿信息技术课教学探微。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计划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1、任教班级学生学科学习情况(好、中、差)分析。 2、学困生情况分析(含学困生名单、现状和学习困难原因分析)。 (新接任的班级,本栏目内容的填写可在开学的第一周内完成。) 任教年级学生学科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家庭基本没有计算机,接触计算机的时间只有在学校的一星期40分钟,操作时间客观上较少,计算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不平衡。大部分学生学习兴趣较浓,上课能积极探索,主动求知。 现有差生情况如下: 各班都有部分学生因缺少操作机会,导致一些计算机基本操作都不熟练。 针对本年级的不同情况,必须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特别在提补差上要多动脑子,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平时的教学中,应着重在实、广、新上下功夫,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质量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1、初步了解Word2009窗口结构及其功能;学会进入与

退出Word2009的方法;初步了解文件保存方法 2、掌握智能拼音输入文字;学会输入单字和词组;学会切换输入法状态 3、学会打开文档;学会用光标移动的方法修改文章 4、掌握文章段落的复制、移动及删除; 5、掌握文章的查找和替换 6、掌握文字的字型、字体、字号及颜色设置等修饰的基本方法; 7、掌握插入艺术字的方法,并能作相应的调整 8、学会对文章段落的对齐、缩进等操作;掌握行距和字距的调整 9、了解图片工具栏的组件和使用方法;学会插入剪贴画、图片的方法和技巧;掌握图文混排的方法 10、学会用打印预览查看文章编排效果;掌握纸张大小的设定、页边距的设置方法 11、了解PowerPoint2009;学会启动PowerPoint2009、选择版式的方法;掌握在幻灯片上文字输入、格式设置 12、掌握插入剪贴画、图片文件 13、浏览幻灯片、放映幻灯片 (2)、情意目标: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在现代社会中的信息化意识。 (3)、质量目标: 期末成绩争取学区A级。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主要原则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主要原则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但整合不等于混合,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并了解学科教学的需求。在整合过程中,教师要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的效果,从而使学生用信息技术来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学习任务。 1.运用教育理论指导课程整合的实践 现代学习理论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教与学的层面上,每一种理论都具有其正确性的一面。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没有一种理论具有普适性,无论哪一个理论都不能替代其它理论而成为惟一的指导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对需要机械地记忆知识或具有操练和训练教学目标的学习中突显出来。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作用,则主要体现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控制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给学生提供建构理解所需要的环境和广阔的建构空间,让学生自主、发现式地学习。如利用信息技术进行适当的内容重复,帮助学生记忆知识。通过信息技术设置情景,让学生便于意义建构。 2.根据学科特点构建整合的教学模式 每个学科都有其固有的知识结构和学科特点,它们对学生的要求也是不同的。 语言教学是培养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主要训练学生在不同的场合,正确、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较好的与别人交流的能力。 数学属于逻辑经验学科,主要由概念、公式、定理、法则以及应用问题组成,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开发学生的认知潜能上。 物理和化学,则是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在教学中,应注意学生的观察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做实验的能力的培养。

如果需要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那么用计算机的模拟实验全部代替学生的亲手实验,将会违背学科的特点,背离教学目标中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3.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整合策略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实施多样性、多元化和多层次的整合策略。对于学习类型和思维类型不同的人来说,他们所处的学习环境和所选择的学习方法将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如有的学生不能主动地对外来信息进行加工,喜欢有人际交流的学习环境,需要明确的指导和讲授。而有的学生在认知活动中,则更愿意独立学习、进行个人钻研,更能适应结构松散的教学方法或个别化的学习环境。 4.“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 目前流行的教学设计理论主要有“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两大类。理想的方法是将二者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形成优势互补“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而且,这种理论也正好能适应“既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的要求。将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 5.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 信息技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对于同一任务,不同的学生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和选择不同的工具来完成。这种个别化的教学策略,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进行因人而异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既要为学生提供个别化的学习机会,又要组织学生开展协作学习。

信息技术课教学方法的探究

信息技术课教学方法的探究 如今的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也是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信息化已经为世界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共同趋势;信息技术一旦与某领域融合,便对该领域的发展速度产生历史的变革。各行各业对计算机这一重要信息工具越来越依赖。“少年智则国智”,现在的年轻一代若干年后将成为建设现代化科技强国的骨干力量。因此,如何使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学到信息技术知识、培养信息素养,提高信息分析处理能力,能够在步入社会后,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将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直接面对的问题,也是信息技术教师在教书育人领域上进行探究的问题。 随着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不断发展和信息技术教学的不断深入,其课堂教学从不规范到基本规范,教学方法从无到有,教学模式从借用其它学科的教学模式逐渐过渡到具有信息技术学科特色的教学模式。从事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几年,以信息技术的课程目标为依据,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根据平时教学的总结,归纳出以下六种可以运用的教学方法供大家交流。 1、传统讲解法传统讲解法就是教师对知识进行系统地讲解。它作为一种最常用、最古老的教学方法,同样适合新兴的信息技术学科,这种教学方法主要运用于信息技术常识性的知识教学,它不用借助其它教学设备就能完成教学过程,如教学计算机的发展史、计算机的组成、计算机的日常维护和病毒预防以及计算机的用途、网络道德等。这种教学方法也同样适用于计算机操作性知识的原理讲解和操作步骤的讲解,如:操作计算机的坐姿、汉字输入法分析等,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教学语言

要注意“生动”、“形象”,防止照本宣科,对教材的内容必须深加工,这样教师才能教的轻松,学生听得愉快,记得牢固。 2、广播演示法广播演示法就是教师利用网络演示软件操作如远志、苏亚星等软件,学生从教师的示范性操作中学习操作的步骤和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主要用于操作性较强的过程,如画图、WORD、POWERPOINT等应用软件的启动、退出、操作界面的介绍、各种编辑操作等,这种教学方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是一种重要而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学生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直接了解各种应用软件的功能用操作方法,这种方法不但可以用在讲解新课,也可用于总结学生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作品评价。只要教师组织一些新颖的导入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有利于让学生同步进入教学过程,防止个别学生在做其它操作,达到全班学生的学习能与教师的授课内容同步。 3、分层合作学习法“分层”实质上是在课堂教学中尝试实现个别化教学的一种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允许学生对学习材料、学习方法、达到目标的程度和达到目标的期限有灵活选择的机会和余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步骤以及教学方法的确定都可以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学目标的高低应有不同的要求。针对学生在学习效率不同,学习内容的容量也应有多少不同。针对学生认知能力,在自学、讨论、练习上也有不同的要求。教学目标分层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关键之一。目标分层就是将传统教学中统得过死的划一的教学目标,改为可由学生选择的弹性目标。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允许由学生来进行选择,就决定学生“人人有事可做”、“人人有兴趣学”。教师的任务从主要是讲解和讲授,转化到主要是指导学生学习,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给予个别辅导。学习方式也从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转化到主要是学生自学和小组合作学习。分小组学习是“分层”教学比较可行的一种课堂教学形式。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目录 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 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三、教学评价 四、中小学课程教学内容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正文 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小学阶段的教学目标是: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学会使用与学生认识水平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初步学会使用网络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能够有意识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6.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初步了解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一些简单知识。 初中阶段的教学目标是: 1.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 2.初步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 3.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 4.在他人帮助下学会评价和识别电子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5.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能够遵照法律和道德行为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高中阶段的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较深入地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社会的影响。 2.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及网络的基本知识。能够熟练地使用网上信息资源,学会获取、传输、处理、应用信息的基本方法。 3.掌握运用信息技术学习其他课程的方法。 4.培养学生选择和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探讨的能力,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能力。 5.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6.通过与他人协作,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编辑、综合、制作和传播信息及创造性地制作多媒体作品。 7.能够判断电子信息资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8.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自觉地按照法律和道德行为使用信息技术,进行与信息有关的活动。 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学内容附后)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模块和拓展模块(带*号),基本模块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拓展模块是对学生的较高要求各区县可根据教学目标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在保证学生掌握基本模块内容的基础上,适当选取拓展模块的内容。 课时安排: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变革的思考

小学信息技术工作思考 石羊小学黄贵在我国,信息技术教育还处于发展初级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如何实现“从单一学科知识的学习向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培养的转变”成了信息技术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从“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学模式的改变,教学方法的改变,教学评价的改变”五个角度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变革作初步探讨。 现在可以这样说,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计算机;哪里有计算机,哪里就有生活。计算机与生活同在,生活与计算机共存。计算机有步骤、有规模地进入教育领域,在发达的国家中早已在中小学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并已经深入贯彻,实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已经形成了一套具有教学特色的教学方法,使信息技术教学质量大大提高。在我国,信息技术教育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传统的教学方法还没有完全得到更新。有条件实现信息技术教学的学校,没有充分的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教学的硬件设备。要做到信息技术新课程的教学改革,我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学观念的更新

一个人的认识过程首先需要外部刺激,我们要充分发挥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优势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为学习者创设多样化的情境,进一步优化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使教学内容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多样化,有利于帮助小学生获得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理解,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从小学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结合入手,创建新型教学结构,实现新型教育思想、新型教学观念的根本变革,正是当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现创新教育观念的切入点。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确立了五个方面的观念,即: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开放式、多元化的教学观念;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树立教育公平化的观念;充分相信学生创造潜能,培养和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观念;充分了解学生的好奇心,以学生的好奇心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精神,确立科学教育观念。 二、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的主要职能由“教”转变为“导”,要更加注重教师“导”的作用。择优而“导”,“导”之有效;有法而“导”,“导”到实处,以“学生发展为本”。这就决定了教师在课程中需要体现“课程的组织者、情感的支持者、学习的参与者、信息的咨询者”等角色。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主要职能是“教”即传道,授业,解惑。教育技术的现代化使教

信息技术对有效教学的促进作用

信息技术对有效教学的促动作用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民,教学模式的持续革新,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的教学模式越来越普及了,代替了传统教学过程中一人、一笔、一黑板的教学模式。尤其对于中学地理学科来说,多媒体技术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一片生机与活力,大大提升了有效教学的效益。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长期实践,对于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有些粗浅的探索,逐步实现着教学环境,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点滴变革,来合大家一起分享。 首先,明确所谓的“有效教学”,主要是指通过老师央一段时产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地进步或发展。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教学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即使老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由此看来,提升有效教学效益的前提条件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主动参与意识,来达到教学效益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多媒体技术走进了课堂教学,成为地理老师的得力助手。 明确多媒体是利用计算机或其它电子设备传递的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的组合。多媒体技术具有综合处理文本、图像、音频、动画和视频等多种信息媒体的水平。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觉器官将外界的信息传递到大脑,经过度析

综合获得知识。多媒体课件集文本、图像、音频、动画和视频为一体为学习者提供最佳学习环境。地理学科的课堂教学,更需要多媒体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是一个综合性学科。中学地理涉及的内容多,范围广,一些地理事物是大家没有见过或是根本无法直观看到的。教学过程中仅靠语言和图片来讲解那些运动的、无法观察或抽象的事物,学生难以理解。利用多媒体课件能够把一些地理事物化虚为实,形成准确表象,易于学生接受。 其次,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上的应用,大大提升了有效教学的效益。多媒体课件把教学内容和多种表述形式集于一体,以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形式体现在他们面前,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求知欲。使学生以一种愉快的心态和积极参与的心情去主动学习,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达到有效教学的初步目标。改变了以往老师累、学生觉得枯燥、无法融入课堂教学的情况。有了课件中的动画、视频这些多媒体技术手段能把大家看不到、无法想象的地理事物的运动和变化化虚为实地体现在学生面前;这些内容仅靠老师语言和静止的图片来讲,学生无法建立相对应的空间立体环境,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并且抽象的知识会打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则无法突破教学难点。例如地球的自转,公转这课,老师拿地球仪能够演示,但是没有公转动画中太阳在公转中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的变化过程。演示动画能够让刚接触地理学科的初一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形成准确的表象,从而对知识自觉接受,并且印象深刻,记忆准确牢固,而不是靠死记硬背得来的。这样使用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案(人教版)_ABC教育网_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案 民和回族中学赵国昌 主题: 彩色世界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熟练掌握画笔中绘画工具箱中的涂色工具的用法; 2、进一步掌握调色板中前景色和背景色的设置方法; 3、培养学生绘画兴趣,提高绘画能力等 教学重点:涂色工具的应用。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在绘画中学会前景色和背景色的调配方法以及对封闭图形 涂色的方法。 教学准备: 1、计算机、网络及辅助教学软件。 2、范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画笔进入的方法和步骤 (1)双击“学生电脑”图标,指导第一种打开程序的方法-----最小化 (2)指导第二种进入方法,(投影出示)双击快捷菜单“画图”图标。 (3)双击快捷菜单“画图”图标,使其最大化。 2、复习绘画工具箱中各种工具的名称。 点击任务栏中“学生电脑”使其弹出,指导学生操作。 二、教学新课 1、调色板的应用。 (1)教学前景色的操作。 打开画笔以后,前景色和背景色在计算机中默认为黑色和白色。 指导操作:先用鼠标点击一下前景色,再按回车键. (2)练习操作一下。前景色设置为绿色、红色等。 点击任务栏中“学生电脑”图标使其弹出。 (3)教学背景色的操作。 先用鼠标点击一下背景色,再按回车键。 (4)练习:背景色设置为绿色、红色等。 2、涂色工具的教学。 用左键单击-用前景色涂色 用右键单击-用背景色涂色 3、开文件。 点击任务栏中“学生电脑”图标使其弹出。指导操作-----最小化 4、打开文件“房子”, 5、练习涂色。

三、学生练习、交流 1、做练一练(1) (1)打开文件:图形涂色。绘画P73页“试一试” 全课总结(略) 〔课后记〕 这个内容其实不难的,而且学生很感兴趣,所以安排学生多上机操作,有利于学生掌握涂色工具的用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会出现涂色不正确,左击和右击会操作相反导致前景色和背景色对调。所以特别提醒要注意。 主题: 查找文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文件和文件夹的基础知识; 2、初步认识“资源管理器”; 3、掌握查找文件的一般方法。 教学准备:计算机、网络及辅助教学软件。 软盘。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学习计算机的过程中,你最喜欢干什么? 有的时候,桌面上或开始菜单中的快捷方式会被不小心删掉,同学们就不会打开这个游戏了,通过学习“查找文件”,你就会自己来找游戏了。 二、教学新课 (一)介绍文件和文件夹。 电脑中的信息是以文件的形式保存的,根据信息的不同,文件图标也不一样,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常见文件及对应的图标。(图示) 练习:说出下列文件分别是什么类型文件。 文件名有点像外国人的名字,格式是“名.姓”。他们的“名”叫主文件名,“姓”叫“扩展名。不同类型的文件,他们的扩展名也不一样。(结合图介绍)文件的名可以由汉字、字母、数字等构成。(结合图介绍) 我们根据需要,可以将文件放在文件夹中(图示文件夹),在文件夹中,可以有文件和文件夹,但在同一个文件夹中不能有同名同姓的文件或同名的文件夹。 (二)在“我的电脑”中查找文件。 1、怎样打开“我的电脑”? 2、我们可以打开某个盘,来查看文件信息。 我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图标的排列顺序。 3、如果再打开某个文件夹,就可以查看该文件夹的文件信息。 练习:(1)查看软盘中有那些类型文件?文件夹中有什么类型文件?(2)

关于信息技术课教学的思考

关于信息技术课教学的思考 摘要: 一、明了课程教学目标,使课程名正言顺。 二、突破概念门槛,首先使学生树立较强的信息意识。 三、教学环境建设与管理。 四、关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的初步思考。 关键词:突破、环境、建设、管理、思考。

关于信息技术课教学的思考 我校是从2000年起开设信息技术课的,作为本课程老师,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搞好教学,下面,我想说说自己的最新想法,以期与大家交流。 一、明了课程教学目标,使课程名正言顺。 信息技术课的前身是微机课,直到现在仍有不少人这样沿用。实际上,这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本课程的基本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进一步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并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如果继续使用“微机课”这个名称,就体现不出基本的课程教学目标,将微机课改称为信息工具的使用技术,相比之下微机或计算机的概括范围要窄得多。当今世界主流的信息技术是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从定义上范畴较广的一个概念,中学生要学的信息技术是主流的先进的信息技术,即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技术。 二、突破概念门槛,首先使学生树立较强的信息意识。 由于信息是个翻译词,许多人理解得都不很深刻,以致口语讲信息技术都显得不很顺口,在信息技术的导言课中教师应当讲清信息及信息技术。在讲授这个概念的时候,

我首先给出信息的两个定义: 1、给出信息的通俗定义 信息是人们表达、传输、保存、加工处理的有价值的消息、情报、知识等。 2、给出科学定义 信息是人们感知到的各种刺激中所包含的内容。注意,这里的刺激一定要基于学生已有概念,即学生在学习条件反射时所建立的刺激概念,为了进一步说明可以从视觉刺激、听觉刺激等方面举几个例子。 值得一提的是,讲这兩个概念是帮助学生理解的,不可以以科学定义而否定通俗的定义,通俗定义是日常生活中实用的定义,科学定义是为研究问题方便而设的定义,两者只是应用场合不同。信息技术课本身是技术课程,实用是最终目标,教学的效果不是看学生背了多少,而看学生会做多少。 为了进一步理解信息概念,应当考察信息的分类及各种特性有关的信息基本操作,及信息技术的历史演变。特别要向学生讲清的是如下几点: 信息可分为原始信息与高级信息; 信息传递媒介多种多样,可以让学生举例; 信息的表示形式常见的有文字、图形、数字、声音、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开题报告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开题报告 南京市第十三中学科利华分校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根据《中央电化教育馆“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指南》的有关精神,我们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确定为我校的“十一五”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核心课题。选择这一课题,基于以下几点认识: 1、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求 当前,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对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也为教育现代化的实现提供了技术支撑。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第一,网络环境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第二,信息技术为教师的备课和上课带来了更加实用的辅助;第三,信息技术使教学更好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更好地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信息化普及的今天,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优化课堂教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现人本立意的教学目标,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这是21世纪教育的主题。提高国民的信息素养,培养信息化人才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根本,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教师教育信息化既是教育信息化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2、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世纪以来,我国中小学教育领域正在进行以“课程改革”为中心的教育改革,这次课改关系到亿万学生的成长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对教师来说,课改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从某种意义上说,课改能否取得成功,取决于广大教师对课改的认识,取决于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 如何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效率最大限度地提高?如何有效地整合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优化课堂教学?这是摆在我校教师面前的现实问题。信息技术在辅助教学方面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应用的情况和效果却参差不齐:有些教师使用比较恰当,信息技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东光县南霞口镇段庄小学田伟 人类已跨入21世纪,信息社会已经来临,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着人类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信息的获取、转输、处理和应用能力将作为人们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随着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深入,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在中小学进一步开展计算机文化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它是一项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素质教育。为此,如何开展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我根据几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内容和基本要求 小学信息技术课基本以应用为主,包括基本技能操作(掌握键盘鼠标操作,了解操作系统windows的基本用法,上网搜索资料等)和一些日常应用很广的应用软件(windows中自带的画图软件,金山画王软件,office系列中的word、PowerPoint和FrontPage软件等)操作。 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是: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小学信息技术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通过信息技术这门工具课的学习,获得终生学习的能力。 二、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积极探索,努力拓展教学思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知识,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想得新、想得巧,从而将学生引入创新学习的境界。为此,如何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如何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笔者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采用了几种教学方法和策略,总体上可以归纳为八个方面: 1、初识计算机,让学生重视操作规程 在学生初识计算机时,让学生们意识到认识计算机是一种文化,动态地看待信息技术知识及其重要性,是信息技术教育的良好开端。 计算机是一种精密的设备,需要学生们的规范使用和护理才能保证其正常运行。如何让学生们正确地使用计算机并对其进行护理呢?这就需将有关计算机的简单组成及原理,基本性能及操作规程,和其它注意事项向学生认真介绍,并要求作为信息课的基本技能来掌握。以前,我所在学校也曾发生过此类事情。 A、学生乱敲打键盘,造成按键失灵。

中学信息技术课优秀评课稿

篇四:中学信息技术课评课稿 中学信息技术课评课稿 《PHOTOSHOP封面设计》、《FLASH的引导层动画》 现将自己听课的一些感受写出来,大家交流,如有不当之处,欢迎大家指正。 优点: 讲课的教师亮点也很多我想按照课堂的发展来评一评: 一、评课前准备 从两节课所用到的教学资料来分析,两位教师对这节课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如:教学内容的选取,演示课件的制作,PHOTOSHOP、FLASH相关素材的落实以及源文件的制作,并且可以很明显的看出两位教师对教学内容也做了非常深入的学习,对相关的教学理论的落实和知识点的突破也做了相应的准备。 二、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两节课的教学目的明确,重难点突出,从教学目标来看,我觉得左老师更好的兼顾了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2)过程和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知识目标来看,左老师让学生理解了FLASH引导层的相关概念及特点,从过程与方法目标来看通过学生学习演示课件来完成挑战任务,左老师让学生掌握了引导层的创建及简单的运用,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来看,通过本课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精神及知识探索能力。本课左老师通过挑战任务教学让知识点一步步加以突破和落实。 三、评教学思想 从两节课来看,两位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思想还是比较新颖的,许老师采用的是导学稿设计教学模式,左老师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学生的三性中有如下的体现: (1)主体性: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充分的体现了学生的中心地位,如许老师在新课的引入方面通过出示PHOTOSHOP修改过的“网络小胖”图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本课奠定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在PHOTOSHOP文字、选框工具使用方法的教学过程中能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交流评价。 (2)主动性:利用导学稿、演示课件、相关素材让学生利用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去动手设计,并且还利用有效的电子教室教师演示和学生演示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进行教学环境的调整,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全面性:在新授和练习的完成方面也充分体现了全体学生全面参与。 四、评教法、学法 两节课主要采用了任务驱动法,探究法等,是计算机教学常用的几种非常有效的方法,非常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都有积极的作用,所采用的学法有学习指导法,探究法。 五、评教学过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