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

县域经济在福建省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本省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选择,它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引导,财税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政策手段,应在推进县域经济发展中发挥十分重要的导向功能和作用。一、坚持城乡一体化的财税政策导向,促进城乡的均衡发展1、彻底改变“城乡分治,一国两策”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恢复农民的国民待遇。废除分配政策的城市倾向和国有工业倾向,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力度。在农村的教育、卫生、电力、公路、水利和邮电通讯等方面实行城乡同等待遇,一体化管理。另外,国家应该从主要来自工业税收的财政中拿出一部分来作为弥补工农业交换中给农民造成的潜在损失。2、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和现代税制的要求,逐步统一城乡税制。我们认为应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和现代税制的要求,理顺农村的租、税、费和集资的相互关系,使之分流归位。按此思路应逐步减少、以至完全取消专门对农民设置的税制体系,使农民作为纳税人取得与其他社会成员平等的纳税地位,逐步统一城乡税制。

3、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农民福利水平。从本省实际出发,坚持城乡一体化的政策导向,坚持分阶段、逐步完善的原则,坚持地区差异原则,加大政府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优先解决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与统一市场、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相适应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逐步缩小城乡社会保障水平的差距,最终达到“一体化”。为此,一要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二要积极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要将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互助合作医疗制度作为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重点,完善其他形式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条件成熟的农村地区,可以鼓励农民参加商业医疗保险。三要坚持家庭养老保障与社会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制度,逐步提高社会化养老的程度。二、统筹运用财税政策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1、利用财政投资,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本省山区欠发达地区大多交通通讯不便,信息闭塞,基础设施落后。投资环境差,原始积累少。财政一要投入必要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加快公共基础设施的步伐,优化县域招商引资、增强市场竞争能力的外部环境和条件,但这部分的建设一定要与当地的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二要支持、引导各地以市场为导向,扬长避短,在经济发展中确定自己的主导产业,充分发挥本地区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上的比较优势,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点和优势的区域经济。在山区重点扶持几个基础好有前景的开发区、龙头企业或项目。 2 、通过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有效地发挥转移支付在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中的作用。针对本省各地财政能力相差十分悬殊,特别是一些贫困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地方财政入不敷出的实际,为保证各地方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水平基本均衡,一要扩大具有均等化作用的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实现地区间公共服务水平均等化。同时,一般性转移支付要变“基数法”为“因素法”即要充分考虑人口、人均收入、地方财政能力、城市化水平等因素。二要积极探索财政横向转移支付制度。根据县域财政发展存在严重不平衡的事实,建议按省委、省政府构建山海协作通道的战略要求,加强对口帮扶力度,明确帮扶责任并进行年度考核。三要使专项转移向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倾斜,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起来,对贫困地区的专项补助予以优先安排,增强贫困县的“造血”功能。[!--empirenews.page--] 3、运用税收政策协调地区经济发展。一要改革税收计划和执行方法,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税收计划,使税收的增长真正建立在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同时税收政策的执行要规范化,严格依法治税,在税收征管中要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完成税收任务的关系。二要采取税收优惠政策,引导国内外资源向山区欠发达地区流动。三、进一步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按照建立公共财政框架的方向,在适度简化政府层级的前提下,按照“一级政府,一级财政、一级预算”,财权与事权相对应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并向彻底的分税制过渡。1、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彻底改变政府职能“越位”和“缺位”并存的局面,把政府职能切实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把不应该、不适宜政府行使的职能还给市场和社会。2、

加大机构改革的力度,减少政府层级和财政层级。建议本省可先考虑乡镇层级的简化,加紧进行“撤乡并镇”工作,实行乡财县管,逐步将乡镇一级转变为县政府的派出机构,可选择欠发达地区或财政难以为继的乡镇先行试点。3、按照财权、事权相统一的原则,调整中央和地方以及地方之间的财政分配关系,加大中央和省对县市的转移支付力度,适当增加县域财政可自主支配的财力。针对目前存在集权过度的现象,建议:(1)中央和地方财政比重应适度。既要保证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又要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不宜片面强调提高中央财政比重。(2)改革和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改变省、市集中过多的情况,增强县乡财力。(3)尽快建立规范的政府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困难地区转移支付。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适当减少和归并专项转移支付,并使决策过程公开、透明。(4)完善地方税系。在保证中央适当集中的基础上,赋予省级政府一定的税权,将一些区域性强、不影响经济发展全局和分配格局的地方税种管理权限下放给地方。确定县级主体税种,培育财政收入新的增长点,增强地方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四、进一步完善政府财政支农政策1、继续加大财政农业投资力度,调整财政支农的范围和重点。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面对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适应农业发展的阶段性变化,财政支农政策也应坚持公共支出的原则,本着纠正“越位”,弥补“缺位”的合理定位思路,财政支农范围要严格界定在非竞争领域,财政资金要退出农业的经营性、竞争性领域,使财政支持的重点切实转到外部性强的投资项目和领域上来。基于这一思路,今后财政支农应突出以下重点:1、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2、支持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3、支持社会化服务体系及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推进农业生产的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4、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增强农业内部积累能力。5、积极支持农业结构调整。6、支持小城镇建设,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empirenews.page--] 2、调整农产品补贴政策,改变农产品补贴环节。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放开粮食收购市场,把通过流通环节的间接补贴改为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切实保护种粮农民的利益。3、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国际、国内开展农业保险的实践经验表明,农业保险具有准公共物品的性质,如果完全实行商业化经营模式,必然导致市场失灵。指望商业保险公司为农业提供较全面的风险保障是不现实的,但建立一个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办、政府经营的政策性保险体系,运行监督成本又高。因此,应以建立政府主导下的、政府与商业保险公司混合经营模式作为我国农业保险的主导形式。4、整合财政支农投入,完善政府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当前应对由不同渠道管理的农业项目和资金加强统筹协调和统一安排,防止项目重复投资或投资过于分散,使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其次,建立规范、公开、民主的政府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制度,包括项目的立项、选择、实施、竣工、后续管理等整个资金运行全过程管理的规范化。五、按“公共财政”要求支持产业结构调整要把产业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面向国内外市场,着力抓好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按照“规模调大,结构调优,效益调高”的要求,做大做强支柱产业,促进企业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1、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个中心任务,以培育龙头企业为着力点,以农副产品资源优势为依托,通过“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多种形式,创新农业生产和经营机制,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逐步使农业产业走向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2、大力推进工业化。一要积极支持和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向园区聚集,加快乡镇企业的“二次创业”,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提升产业竞争力。二要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培育壮大特色产业。要以市场为导向,依据当地的自然条件、资源和产业基础,选择具有特色的优势项目和产业,努力培育和形成一批特色产业群。重点扶持和开发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3、积极支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1)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2)发挥税收杠杆作用,促进企业技术创新。重点是实施促进企业技术进步财务税收优惠政策。(3)通过财政贴息制度,吸引信贷资金和其他社会资金用于企业技术开发和技术改造;运用财政

资金对重点技术推广项目和高新技术企业进行扶持,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4)支持高科技园区建设,孵化高科技型企业和产品。4、增加传统产业技术改造的财政投入,推动工业优化与升级。如财政可运用中小企业担保准备金、技术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补助资金,技术改造贴息政策,实现产业升级改造。推进县乡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盘活存量资产,加大国有资本向优势企业集中的工作力度。此外,要按公共财政要求,转变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方式。加大社会保障投入,支持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为结构调整和职工下岗转业提供社会保障。

六、加大财税支持力度,积极发展民营经济[!--empirenews.page--] 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中最活跃并最具潜力的增长点。政府应致力于改进对民营经济的服务和监管。努力营造宽松透明的政策环境,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公正严明的法制环境,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打造理想的平台。1、实行国民待遇,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财税政策环境。清理和修订限制民营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消除体制性障碍。放宽市场准入,允许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民营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2、加大对民营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贯彻公共财政和国民待遇原则,财政预算安排的支持经济发展资金在扶持对象上不再区分所有制性质,凡符合支持条件的都一视同仁,使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一样获得财政资金扶持。积极探索财政性资金扶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方式,如对国家倡导的产业、高科技企业,以财政贴息、国有资本参股等方式鼓励并扶持民间投资。支持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的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做强做大。3、建立和完善主要面对民营企业等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通过贷款担保、贴息等方式,拓展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引导、聚集社会资本,壮大民营企业实力。4、全面清理乱收费。财政部门协同监察、物价、工商等部门,全面清理收费项目,以执收执罚部门收支彻底脱钩为重点,进一步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完善行政性收费和罚没收入的“票款分离”管理办法,从制度和源头上预防和杜绝“三乱”行为,优化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 5 、改进和优化对民营经济的服务。各级财政按照建立民营经济服务体系的规划,对该体系建设给予资金支持。积极帮助、指导建立各种专业化的协会以及各种中介机构,进一步增强行业内部自律和联系功能,及时向民营企业等提供相关政策、法律、技术、生产、销售信息,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七、建立债务消除和控制机制,防范和化解县域经济发展中的财政风险对各级地方政府包括村级债务,要按照摸清情况、分类核实,区别对待、消还并举,各级共担、逐年化解的思路,建立债务消除和控制机制。首先,全面登记,弄清各级各项债务的类别、数量、举债原因。其次,根据债务性质,明确债务主体、分清举债责任,本着谁借谁还,谁的责任谁承担的原则,制订偿债政策并实施偿债。各级政府都要制订偿债计划和设立偿债专项资金。实行多种方式偿债,如财政支出、土地或其他资产抵债、资源开发权抵债、债转股、以债权抵债等。同时,将还债减负、化解社会经济矛盾与经济增长一样当作领导干部的考核指标,杜绝“新官不理旧债”现象,防止债务和社会矛盾累积。第三,省级政府要积极向中央争取发行地方公债的权力,并尽快出台政府债务管理办法,对举债原则、债务用途、偿债办法等作出具体规定,严格控制借入新债,积极防范债务风险。确有必要举债时采用公开透明和严格预算管理的办法。

长沙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长沙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刘亦彪 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全市县域(包含长沙县、望城区、宁乡县、浏阳市,下同)经济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总揽,加速转型创新,县域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但发展的制约因素逐渐凸显,部分指标呈回落趋势,经济增长仍然面临下行压力。 一、县域经济运行总体情况 (一)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度提升。初步测算,上半年全市县域经济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89.05亿元,同比增长11.3%。其中第一产业119.62亿元,增长5.7%;第二产业1067.26亿元,增长12.4%;第三产业302.18亿元,增长9.2%。上半年全市县域经济总量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达41.6%,比上年同期提升0.2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6.5%,分别比上年同期和2013年提升4.5和0.1个百分点;拉动全市经济增长4.7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提升0.1百分点。 (二)增速高于全市全省平均水平。上半年全市县域GDP同比增长11.3%,虽然较上年同期有一定回落,但各县(市、区)GDP增速均高于全市、全省平均水平,浏阳市、望城区、长沙县、宁乡县GDP增速分别为12.3%(全市第一)、11.5%(全市第二)、11.3%(全市第三)、10.2%,分别高于全市2.2、1.4、1.2、0.1个百分点;分别高于全省3.0、2.2、2.0、0.9个百分点。 同时,县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商品房销售面积、财政总收入、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实际利用外资、实际到位省外境内资金增速也高于全市、全省平均水平(详细情况见下表)。

县域经济发展论文县域经济体系论文

县域经济发展论文县域经济体系论文 县域经济评价理论体系的研究 摘要:为实现县域经济发展状况的客观测评,促进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了县域经济评价的理论体系。界定了县域经济的内涵,分析了县域经济评价的特点。应用系统理论与方法提出了县域经济评价的理论体系框架。具体研究了县域经济评价的目标与定位、评价原则、评价理论依据与方法、评价的操作环节。给出了一套系统化的县域经济评价理论体系,为县域经济评价实践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县域经济理论体系评价方法指标 作为我国行政区域划分的基本单元,县的设置历史悠久,承载着连接城乡的重要作用。而县域经济也相应地成为介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是宏观与微观经济的纽带、城乡经济的结合部。发展县域经济是我国近年来制定的重要宏观战略之一,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如何科学地落实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是摆在国家乃至地方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而对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科学度量又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关于县域经济评价的研究引起人们的重视,如文献[1]对县级区域经济研究内涵进行了述评;文献[2]研究了县域经济持续发展竞争力评价模型;文献[3]较系统地研究了不同驱动原理下的赋权方法,为县域经济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建立了扎实的基础;文献[4]依据相关经济原理筛选县域经济评价的相关指标,并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赋权方法对县域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动态评价。上述研究丰

富了县域经济评价理论,但关于县域经济评价理论的系统化体系的研究还较缺乏。 1 县域经济的内涵界定 目前关于县域经济的定义较多,从社会再生产角度来看,县域经济是指县的空间地域内的经济活动,包括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再生产过程,是县域X围内国民经济各部门、再生产各环节和各种运行机制构成的综合体[5];从产业发展角度来看,县域经济是县域内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的总称,它既包括农、林、牧、渔等第一产业的生产部门,也包括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商业等第二、三产业的生产部门,还包括财政、金融、邮电通信、信息等第三产业的服务部门和新兴产业,以及以上各部门之间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6];从行政层次角度来 看,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所规定的X围为管理对象,由县级政权所领导的,在服从国家宏观管理的前提下,以发展本地经济为宗旨的经济[7];从系统角度来看,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大系统中的子系统,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位[5]。 综上所述,县域经济的空间界定是以县级区域划分的国土为界,以县城为中心,以镇为纽带,广大农村为腹地;县域经济的调控主体界定为县级政府;县域经济的产业界定虽以第一产业为主,也包括第二、三产业;县域经济的层次界定为处于国家、省、市、自治区等更高一层的经济区域中,而下面又有乡镇、村、户多层次的经济体系,具体由县级经济、乡(镇)级经济和村级经济所构成。

创业型经济与县域经济发展试卷,干部学习考试答案

考试标题《创业型经济与县域经济发展》试卷本试卷共有判断题 10 道,单选题 10 道,多选题 10 道,总分 100 分,60 分及格。 所属课程《创业型经济与县域经济发展》 倒计时 一、判断题(10 道) 1. 一个县要形成综合经济开发体需要面面俱到。() 正确 错误 2. 创业最缺的是钱。() 正确 错误 3. 产业集群具有强大的吸附力和辐射力。() 正确 错误 4. 现代经济是一个巨型的生态系统,一旦现有产业结构不能适应地区发展,便会迅速对该地区的发展造成损害。() 正确 错误 5. 企业在成长后就不需政府扶持了。() 正确 错误 6. 我们应该放低产业进入标准,不要仅仅抓住高新技术产业不放,要有各种产业共同发展的眼光。() 正确 错误 7. 态度决定性格,性格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否。() 正确 错误 8. 产业集群的议价能力不强。()

正确 错误 9. 我国大城市群已经形成。() 正确 错误 10. 成功的企业家应具有良好的技能,如沟通能力、领导能力、人际关系能力、表达能力、团队能力。() 正确 错误 二、单选题(10 道) 1. 企业家的基本素质要求不包括() A. 利润 B. 雄心 C. 热诚 D. 专注 2. 在经济发展的增长及培育问题中,农业的支撑点是() A. 村 B. 县 C. 市 D. 省 3. ()形成创业型经济发展的制度约束。 A. 科技落后 B. 体制性障碍 C. 市场过小 D. 需求不足 4. 我国从现有技术条件来看,最科学的独立人口单元为()人。

A. 40万 B. 50万 C. 100万 D. 1000万 5. 新农村的建设的前提是() A. 市场化 B. 高科技化 C. 城市化 D. 高素质化 6. 建立培育园的目的是() A. 培育高素质人才 B. 培育新品种植物 C. 发展高科技 D. 进行科学研究 7. ()是支撑我国经济的重要因素,它的增长速度下降直接导致我国整个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下降。 A. 农业 B. 服务业 C. 纺织业 D. 工业 8. 从培育良性城乡互动的体制机制看,应() A. 从单纯的产业园区向适宜创业居住的国际化社区转型 B. 从被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向主动参与转型 C. 从移植型向内生型经济区转型

如何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如何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青阳县丁桥镇金鑫 2011年 6月 根据县委党校 2011年干部任职培训班教学计划安排,通过前段时间赴苏州考察学习所获得经验, 本人认真撰写了此调研报告, 内容主要围绕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现将调研报告汇报如下: 县域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具有重要地位,自古就有“郡县治,天下安” 。经过改革开放 30年的持续快速发展, 我国已进入转变发展方式、寻求 科学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那么,从县域这一层面来看,什么样的发展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 什么是有悖科学的发展, 确实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课题。 根据县域经济的特点和实际, 我认为, 迄今县域发展过程中背离科学道路的问题,可以概括为如下八个方面。 表现一:“工业至上论” 在产业选择上,不顾自身条件, 违背所在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 普遍把发展工业作为“立县” 、“兴县” 、“强县”的战略。与城市经济特点不同,我国县一级经济与“三农”密切联系,主要承担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以及生态涵养功能。如果我国 2000多个县都来集中搞工业建设, 那么谁来解决 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目前,县域发展面临的最大难题是, 若不发展工业, 如何保证农民的增收和地方财政 收入?对于农民增收, 国家已出台一系列惠农政策, 但持续增收仍难有保证。由于免除农业税, 工业薄弱的县级财政普遍困难,而上级财政转移支付难以弥补公共支出需求的巨大缺口。解决这一难题的总体思路应当是, 在保持县域承担的主体功能的条件下,不断增大上级财政对县域的转移支付规模(“省县直管”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同时,鼓励县域因地制宜,适当发展本地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加工业及城市配套服务型产业。表现二:“重大轻小、重外轻内”从发展主体上,重视大企业、大项目以及引进外来投资商,而对中小企业、有特色的项目以及县域内本土成长的企业,缺乏应有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深度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2016-2020年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深度分析 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内容简述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市场为导向,以县级政权为重要推动,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 县域经济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当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总体相对较低,但其发展态势良好,具有后发优势。近年来,县域经济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推动力量,并在承接产业转移、优化经济结构、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以及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支持、引导县域经济的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将支持区域经济发展列为重点内容,其中,与“十一五”规划和“十二五”规划有所不同的是,在区域经济建设方面,不应再仅仅强调主体功能区的作用,也不要再继续将重点放在几个大的区域协调方面,而是要具有新的全局观念,可将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支持全国的县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上面。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深度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共十七章。首先介绍了县域经济的概念、特征等,接着分析了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环境,然后重点分析了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现状,并对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及百强县的发展做了详细的透析。随后,报告具体分析了我国重点省、区、市、县的县域经济发展情况及有益经验。最后分析了县域经济的未来前景与发展趋势。 本研究报告数据主要来自于国家统计局、商务部、财政部、地方统计局、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中投顾问市场调查中心以及国内外重点刊物等渠道,数据权威、详实、丰富,同时通过专业的分析预测模型,对行业核心发展指标进行科学地预测。您或贵单位若想对县域经济发展有个系统深入的了解、或者想投资地方经济发展,本报告将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工具。

最新2016-2020年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深度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pdf

2016-2020年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深度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内容简述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市场为导向,以县级政权为重要推动,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 县域经济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当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总体相对较低,但其发展态势良好,具有后发优势。近年来,县域经济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增 长的推动力量,并在承接产业转移、优化经济结构、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以及吸纳农村 剩余劳动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支持、引导县域经济的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将支持区域经济发展列为重点内容,其中,与“十一五”规划和“十二五”规划有所不同的 是,在区域经济建设方面,不应再仅仅强调主体功能区的作用,也不要再继续将重点放在几个大的区域协调方面,而是要具有新的全局观念,可将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支持全 国的县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上面。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深度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共十七章。首先介绍了县域经济的概念、特征等,接着分析了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环境,然 后重点分析了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现状,并对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及百强县的发展 做了详细的透析。随后,报告具体分析了我国重点省、区、市、县的县域经济发展情况及有 益经验。最后分析了县域经济的未来前景与发展趋势。 本研究报告数据主要来自于国家统计局、商务部、财政部、地方统计局、中投顾问产业 研究中心、中投顾问市场调查中心以及国内外重点刊物等渠道,数据权威、详实、丰富,同 时通过专业的分析预测模型,对行业核心发展指标进行科学地预测。您或贵单位若想对县域经济发展有个系统深入的了解、或者想投资地方经济发展,本报告将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参 考工具。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建言献策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建言献策 建立疫病诊断机构为县域经济服务 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于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陕西省咸阳市是中国第一帝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资源。改革开放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坚持把发展畜牧业作为农村经济主导产业来抓,把畜牧业作为该市农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的突破口,着力实施“畜牧富民”工程,狠抓畜禽良种繁育、养殖小区建设、龙头企业培育、农民科技培训和动物疫病防治等工作,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提高畜牧业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通过这几年的发展,咸阳市畜牧业综合实力位居全省前列,奶业综合生产能力居全国第六位,已由传统的农业大市一跃成为畜牧强市,成为农民致富一个新的支撑点。可以说,畜牧业已成为咸阳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近几年,重大动物疫病却给咸阳地区畜牧业造成了巨大危害,尤其近几年发生的禽流感、猪链球菌病和猪蓝耳病,不仅使畜牧业遭受重大冲击,造成养殖者重大的经济损失,直接严重威胁到咸阳地区畜牧业当前和未来的健康发展,而且危及到公共卫生安全,危及人类健康。因此,控制咸阳地区重大疫病刻不容缓,而且必须从战略高度加以反思和解决。近些年动物疫病流行形势复杂,主要表现在单一病原感染少见,大多为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几种传染病在同一养殖场同时发生和流行,使临床表现复杂化。所有这些,都给动物疫病的快速确诊带来了困难,即使临床经验十分丰富的医生,也常常无法做出明确诊断;而需要通过病原体形态学检查、病原体的分离培养、代谢产物和毒素的检测、血清学检查,甚至是免疫荧光、免疫酶染色技术等,才可做出确切诊断。另外,咸阳周边地区大多数养殖场、养殖户没有相应的

长治县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参考文献: [1]温新建.建设山水型的城市环境[J ].现代科技(现代物业下旬刊),2009,(6).[2][美]I.L.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M ].芮经维,译.北 时代,风水文化也已经成为一种新兴学术,因此有针对性地在专业院校培养风水人才,为当今城市规划、建设与发展储备人力资源,从而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让城市群建设更加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时代主题。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3]张睿智,聂炎.风水文化与城市规划[J ].科教文汇,2008,(2). [4]俞孔坚.理想景观探源:风水的文化意义[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5]亢亮,亢羽.风水与建筑[M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 2012年第·1期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TaiYuan Urban Vocational college 期 总第 126期 Ja n2012 [摘要]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提出的新要求,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性措施。文章就发展山西长治县县域经济的意义及实施途径作了一定的阐述。 [关键词]长治县;县域经济;意义;途径[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046(2012)1-0015-03 长治县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孟烈钢 (长治职业技术学院,山西长治046000) 古人云:郡县治,天下安。县一级处在宏观与微观、城市与农村的接合部,是城乡统筹和基层政权巩固的关键点,在区域经济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长治县围绕着“一年一大步,三年一大变”的阶段性目标,探索出了独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道路,推动了全县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长治县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措施分析(一)基本情况 长治县位于上党盆地的中心,长治县辖11个乡镇(即韩店镇、苏店镇、荫城镇、西火镇、八义镇、贾掌镇、南宋乡、西池乡、东和乡、郝家庄乡、北呈乡),254个行政村、4个居委会,人口32万,面积483平方公里。县内现有耕地36.56万亩,主要农作物以小麦、谷子、玉米、薯类和豆类为主。 县内煤炭资源丰富,煤田面积达242平方公里,储量34亿吨以上,素有“煤乡”之称。工业有电力、燃料、冶金、机械、化工、建材、食品、纺织等。原煤年产达200万吨。太焦铁路和太原至大口干线公路穿越西部,中部有长治至陵川,长治至晋城二级公路和长治至晋城高速公路纵贯全境,交通比较发达。 长治县名胜古迹颇多,较为著名的有南宋玉皇观、看寺正觉寺、南王庆龙泉寺、东呈古佛堂、八义法云寺、李坊洪福寺、原家庄的东泰山庙和八义瓷窑遗址等。 (二)县域经济发展状况 近年来,全县各族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 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宏观 调控政策,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旺市融城、兴工促农、科学跨越”的发展思路,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蔓延和区域经济竞争加剧带来的严峻挑战,奋力拼搏,迎难而上,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了良好势头。 1.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几年来,长治县坚持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不断培育经济发展新优势,县域经济实力迈上新的台阶。201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6.4亿元,是2005年的3.4倍;财政总收入达到30.3亿元,是2005年的5倍,跃居全市第一,进入全省五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700元,两项民生指标位居全省前茅。煤矿企业技改扩能扎实推进;非煤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振东制药在深交所上市,成为全省首家创业板上市企业;农业产业化快速推进,山西太行山农产品物流园区建设加紧实施,以规模养殖和特色种植为主的设施农业发展壮大;文化旅游产业加速发展,成功举办了天下都城隍祈福节暨第一届文化旅游节,开通了长治县“一日游”,旅游经济日趋活跃。长治县坚持以改革推动全局,以开放促进发展,机制体制活力迸发,经济活力不断增强。 2.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长治县更加注重群众生活质量的改善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就业和再就业力度加大,累计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5万个。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成为全国城乡养老保险全覆盖第一县;率先 15--

对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对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县域经济的发展既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又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任务。发展壮大特色县域经济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人的观念对经济发展起着导向和制约作用。先进科学的观念能带动经济的发展,落后陈旧的观念阻碍经济的发展。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思想越解放,经济越发展。为此,需在六个方面取得突破:⑴要破除“等、靠、要”的旧观念,发挥主观能动性,善于敏锐地发现经济发展的机遇,靠拼抢精神主动抓住发展机遇;⑵要破除囿于陈规、不敢越雷池半步的旧观念,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敢为天下先;⑶要破除计划经济体制下靠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的旧观念,树立运用市场经济运作和管理经济的新观念;⑷要破除以权代法、以言代法的旧观念,树立依法行政,遵守国际通行的市场竞争规则,信守承诺的新观念;⑸要破除狭隘的地方观念,树立大开放的的市场观念;⑹要树立人力资源越丰厚、素质越高,越有利于吸引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投资的观念,增强对高层次人才的强烈渴望,以更优惠的政策、宽松的用人环境和灵活的用人机制,广泛地吸引各种人才。创造唯才是举和人才充分施展才华的“大舞台”,才能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环境。

(二)突出地方特色,培育和发展县域主导产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县域经济更是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从县域内部看,任何一个地方都同时具备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从县域外部看,区域之间的竞争与协作也是同时存在的。特色不浓、结构趋同,竞争的压力将更大,发展的阻力也更多。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在于找准特色。必须依据自身区位、自然和资源禀赋条件,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确定主导产业,实行重点开发,在资源优势中培育地方特色,在传统产品中筛选优势品牌,打造特色产业和名牌产品。提倡一县一业、一乡一品,培育发展特色经济。坚持一业为主,多元互补,全面实施经济林果业、畜牧业和种植业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进一步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三)改进和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积极培育税源,多渠道增加县域财政收入;加大金融扶持力度,增加资金投入。由于县域经济发展相对水平落后,银行、居民资金积累能力有限,地方财政基本上是吃饭财政,进行建设的能力有限,需要政府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特别是贫困县、山区小县持续发展需要有长期、稳定、充足的资金供给。 (四)千方百计增加县域城乡居民收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县域,增加县域城乡居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增加县域城镇居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及模式选择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9f11024537.html,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及模式选择 作者:曹群 来源:《商业研究》2012年第08期 摘要:本文研究了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差异存在的客观基础,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总结了代表县域经济发展方向、可供中西部县域借鉴的主要模式:基于农业产业化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基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和基于对外开放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对主要模式的总结,认为县域经济的本质是特色经济,县域经济的发展途径是特色产业集聚,并提出基于特色产业集聚的县域经济发展的具体策略:利用比较优势、依托传统产业和承接产业转移。 关键词:县域经济;特色产业;产业集聚;模式选择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 我国县域内陆地国土面积占全国陆地国土面积的94.0%,县域内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 70.9%,只有县域经济的有效发展才能实现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从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看,县域的区域差异明显并且差距不断拉大,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位,尤其是作为农村经济的集中体现,在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一体化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县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决定、加速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如何缩小县域差距,已经成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课题。因此,有必要进行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总结与比较,为落后县域提供有效的借鉴和指导。 一、县域经济的区域差异及其客观基础 1.县域经济的区域差异。县域经济差异主要表现为区域格局的差异,这一点通过全国百强县的区域分布明显地表现出来。如表1所示,我国经济强县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从县域经济总量来看(如表2所示),东部县域人口占全国县域总人口的31.1%,而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却占了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49.4%;西部县域以全国县域总人口的30.5%,只生产了全国县域19.6%的国内生产总值。从县域经济人均占有量来看(如表2所示),通过对比每万人占有的国内生产总值可以看出,东部县域为1.116亿元/万人,东北县域为0.782亿元/万人,中部县域为0.518亿元/万人,西部县域为0.455亿元/万人,这些数据充分说明我国东部县域与东北、中部、西部县域的经济发展差异十分显著。这种差异与我国区域发展差异基本吻合,县域作为我国行政性区域主体中较低一级,表明区域经济差异在深层次上是由县域经济差异所决定的。东部县域的大发展反而证明只要重视县域经济,就一定可以为地区发展乃至全国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关于某发展县域经济地几点建议

关于发展县域经济的几点建议 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大系统中的一个小系统或基本单元,是国家宏观调控下,以县域经济为中心,集镇为纽带,广大乡村经济为基础的区域性经济。根据市政协领导的统一安排,我们组织调研组对我区的区域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根据调研情况,提出几点不成熟的意见和建议: 一、发展县域经济的现实意义 县域既是城市与农村的结合部,又是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的结合部,也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结合部。县域经济作为社会经济功能比较完整和相对独立的综合性经济单元,处于国民经济的中观层次。随着农业税的全面取消和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的深入,县域经济发展的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新形势下,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对于繁荣农业农村经济,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发展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石。县域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能低估,它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石,处于强国、强省、强市和为民、安民、富民的第一线,是统筹城乡发展、维系群众生活和巩固基层政权的关键点。 (二)发展县域经济是富民强县的必然选择。县域经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动机。发展县域经济既是加速推进农业产

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现实需要,也是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财政增长的有力举措,是实现富民强县的最有效、最现实的发展路子,也是发展县域经济的必然选择。 (三)发展县域经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六大把“壮大县域经济”作为一项重要任务鲜明地提了出来;十六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强调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二次会议也提出要“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壮大县域经济”;2005年出台的中央1号文件又把“壮大县域经济”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党中央、国务院之所以再三强调这个问题,是因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没有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就会落空。 (四)发展县域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五)发展县域经济是破解县域经济各种矛盾的必由之路。根据2002年底的统计,全国约有55%的县靠国家财政补贴。全省2002年财政支出分析结果表明,县级支出中90%的比重用于保证行政机关运转和保障事业支出,仍然属于“吃饭财政”。因此,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培植壮大县域经济规模和实力,是提高区域经济乃至国民经济综合实力的必由之路。

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做法

编者按:山东省邹平县曾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2000年经济实力在山东省140多个县市区中排名中游偏下。近年来,邹平县立足实际成功走出了一条工业强县、统筹城乡、跨越崛起之路,连续8年跻身全国县域经济百强行列,稳居山东省第一经济强县。驻郑办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邹平县“工业强县、统筹城乡”的做法和经验进行了系统总结,供领导参阅。 山东省邹平县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 一、基本情况 邹平县隶属山东省滨州市,东接淄博,西邻济南,南依胶济铁路,北濒黄河,辖12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858个行政村,人口73万,总面积1252平方公里。 (一)经济发展情况 邹平曾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2000年经济实力在山东省140多个县市区中排名中游偏下。近年来,邹平县立足实际,解放思想,成功走出了一条工业强县、统筹城乡、共建共享、跨越崛起之路,经济社会始终保持了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态势。连续8年跻身全国县域经济百强行列,先后超越山东省的寿光、滕州等经济强县(市)稳居山东省第一经济强县。 经过多年跨越发展,邹平县基本建立了以家纺服装、新型材料、食品医药、机械制造、精细化工、高档用纸等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培养壮大了以魏桥集团、西王集团、长星集团为代表的一大批大型企业集团。邹平先后被授予全国

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全国新能源产业百强荣誉称号,2011年,邹平位列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第15位、全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第11位、全国中小城市最具投资潜力百强第3位。 (二)城乡统筹发展情况 近年来,邹平县以建设生态园林型现代化鲁西中等城市为目标,坚持城乡一体、区域统筹发展,城乡面貌实现大变化。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54平方公里,人口39万,基本搭起了中等城市发展框架,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城市形象大幅提升。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城镇化水平达到62%。加快推进新农村和社区建设,被确定为首批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县。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成功创建国家卫生镇2个、省级3个,7个镇通过省级环境优美环境审核。2008年获国家园林城市荣誉称号,2010年被评为中国城乡建设范例城市、中国宜居宜业典范县。 (三)社会事业发展情况 邹平县注重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和经济共同发展。“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教育投入34.3亿元,新增校舍面积31.8万平方米,幼儿园入园率达到98.36%。投资5000多万元实施城乡义务教育“两免一补”、211取暖、“三免惠民”工程,对全县初中、小学学生全部免除杂费,对经济困难学生免除书本费、补助寄宿生活费。每年投入400多万元实施农村小学生乘校车补助工程,收益学生近2万人。2010年被评为山东省教育工作先进县。深化创新县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达到了每个镇办有一处规范的卫生院、每3000人左右有一处社区卫生服务站、每500人左右有一处卫生室的标准。

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_范文

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 本文是关于范文的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感谢您的阅读!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力量。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对县、县级市、城市辖区、垦区、森工林区等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必须统筹规划,通盘考虑,加强指导。2003年以来,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若干意见》、《关于扩大十强县(市)经济管理权限的决定》,实施了支持强县、扶持弱县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县域经济进入了加快发展的新时期,形成了强县率先发展,中等县迅速崛起,弱县加速前进,经济与社会发展同步推进,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大好局面。在历史发展的新起点上,我们必须紧紧抓住中央统筹城乡发展、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支持粮食主产区加快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充分发挥我省生态良好、资源富集、科技实力较强、经贸活跃等优势,采取超常举措,真抓实干,推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一、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和任务 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认真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多予少取、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强县富民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加快结构调整,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加大招商引资和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全面加快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实现清洁发展、节约发展、安全发展,把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十一五”期间,县域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年均增长速度要超过全省平均增长幅度,县域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要有较大幅度增长,开创经济与社会、城镇与农村、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一)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中央总体部署,坚持从实际出发,统筹兼顾,点面结合,扎实推进。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调动农民建设新农村

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县域经济是指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为纽带,以农村为基础,以县(市)辖行政区域为单元的区域经济。目前湖南省共辖14个市州122个县市区,其主体经济属于县域经济范畴的有89个县市区,县域占居全省%的国土面积,聚集了全省91%的人口,提供了2/3以上的轻工业原料和工业品市场,其GDP占全省%,地方财政收入占%。此可见,振兴湖南经济的关键在于振兴县域经济,而壮大县域经济的战略重点是做大做强县城经济。一、湖南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1.县城建设滞后县城的建设主要看县城的骨架是否拉开,城市的水电路讯设施是否完善,能否为城市的拓展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能否为工商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从这个方面看,在湖南省的89个县城中,只有浏阳、望城、耒阳等10余座县城是较好的,而大多数

县城,有的是县城的发展空间没有充分拉开,有的是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相当多的社区仍像村庄一样,没有自来水,没有下水道,没有消防通道,甚至街道路面还没有硬化。有的县城公共活动场所少,绿地少,不但不能满足县城居民生活需要,也影响县城形象,使得其缺乏对农民应有的吸引力。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外部经济资源的吸引力,从而影响了县城经济的发展。2.人口规模较少一定的人口规模是县城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因为只有当人口达到一定规模后,县城的商贸服务业及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才能得以发展,所以人口规模太少同样会影响县域经济的发展。如衡阳市的七个县城中,只有耒阳县城人口达到了30万以上,衡阳县和常宁市两个县城人口突破了10万,祁东县城人口在9万左右,其他3个县城人口均在6万以下。一般来说,县城的人口规模在20万左右,才能支撑县城经济的发展,才能带动整个县域经济。此可见,

2020-2024年县域经济发展模式预测分析

2020-2024年县域经济发展模式预测分析 2020年中国县域数量规模基本情况 根据中投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4年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深度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截至2020年2月,全国(不包括港、澳、台)除市辖区和林区以外的1879个县级行政区划(包含387个县级市、1323个县、117个自治县、49个旗、3个自治旗)。2020年百强县总体实力突出,以占全国不到2%的土地、7%的人口,创造了全国十分之一的GDP;以占全部县域不到3%的土地,11%的人口,创造了县域约四分之一的GDP。其中突破千亿GDP级别的县域达到33个,较上年增加3个。百强县人均GDP为11.09万元,仅次于江苏,远超广东、浙江、山东等发达省份和全国平均水平。 2019年中国县域商标有效注册情况 县域经济品牌化发展离不开商标,首要工作要加强商标注册和使用,实施商标强县富民战略。商标是品牌的核心和主要表现形式。商标与品牌是一对相辅相成的概念。商标与品牌之间并不能简单地划等号。品牌的内涵要略大于商标的内涵。品牌的内涵不仅表现在产品质量和服务的同时,还表现于一个公司的企业文化、员工素质和市场营销策略等。 一、县域商标有效注册量总量 县域经济单位是不包括市辖区的县级行政区划单位,主要是县、县级市、旗、自治县、自治旗等。市辖区属于中心城区范畴,与县域经济单位不同。参加2020县域经济品牌化发展实证分析的县域经济单位共有1876个。 根据中投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4年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深度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截至2019年12月15日,全国县域经济单位的商标有效注册量为573.67万个,占全国商标有效注册量总量的25.22%,约四分之一。 全国县域商标有效注册量差异性非常大。县域商标有效注册量一万个以上的县市有82个,占4.37%,比上年增加30个;而其商标有效注册量达到209.93万个,占全国县域商标有效注册量总量的36.59%。 县域商标有效注册量一千个以下的县市有707个,占37.69%,比上年减少199个;而其商标有效注册量仅有34.96万个,占全国县域商标有效注册量总量的6.09%。 县域商标有效注册量在一千到一万之间的县市有1087个,占57.94%;而其商标有效注册量达到328.78万个,占全国县域商标有效注册量总量的57.32%。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大力实施产业化经营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大力实施产业化经营 --在县域经济工作会议上的发言材料 今年省委、省政府把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作为工作重点,特别是省委、省政府将出台一系列政策,这些政策含金量很高,特别表现在财政支持、金融服务和用地管理上,将会带来新一轮经济发展热潮。发展县域经济,对我县而言,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的落后局面,尽快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壮大县域经济是实现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由之路。 县域经济的发展重点在工业经济,难点在农村经济。因为县域经济的核心问题仍然是“三农”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讲,县域经济发展壮大的过程就是由农业主导向工业主导的转变过程。因此要大张旗鼓坚持以工业主导不动摇。 那么,农业在发展县域经济中起什么作用?我们认为,必须“跳出农业抓农业”,要以工业化理念办农业,立足农业资源、面向农村发展工业,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振兴县域经济的增长点和重要抓手。实现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工农互促。 结合我县实际,就是要围绕“三茶一叶一竹一花”,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延伸产业链。 第一、大力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增强县域经济驱动力。针对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瓶颈,重点突破,集中力量,培育一批“大龙头”和规模型产业基地,引导和帮助龙头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其开拓市场、招商引资和科

技创新能力,促使企业快速发展,促进龙头企业上规模、上水平,力争三年内全县培育2-3家年营销收入1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10家年营销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以带动我县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整体提升。 第二、大力加快特色产业集群建设,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产业集群呈现出异乎寻常的竞争优势,成为带动一个地区经济腾飞的骨干力量,我县茶产业集群建设已初见端倪,这给我县茶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以工业园区为依托,以茶产业集群建设为重点,延长茶产业链,充分利用我县茶叶加工被农业部列为“全国农副产品加工示范县”的机遇,争取在3-5年内把我县茶产业集群打造成为茶叶加工行业内的“航空母舰”,使茶叶成为我县绿色产业、富民产业。同时加强油茶、茶干等特色产业发展,加快箬叶加工企业的规模扩张,发展木竹精深加工,提高资源利用率,逐步形成以茶产业为重点突破,其它产业齐头并进的发展局面。 第三,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造县域经济新动力。农村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县域经济离不开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建设乡村福地为抓手,以“福山、福水、福人家”为主题,建设乡村旅游型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县农村经济发展潜力所在,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准确定位,通过特色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乡村旅游成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动力。一是加快特色产业基地发展,依据村级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建立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加快“一村一品”特色格局形成,重点抓好盐甫村的生态循环经济示

精准扶贫: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思路

精准扶贫: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思路 发表时间:2019-12-18T09:51:53.713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26期作者:靳灵松 [导读] 摘要:贫困开发问题是世界各国都普遍面临的社会问题,即便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也都各种形式的贫困问题。 贵州省黔西南州晴隆县纪律检查委员会贵州黔西南 562400 摘要:贫困开发问题是世界各国都普遍面临的社会问题,即便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也都各种形式的贫困问题。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期间,党和政府始终将扶贫开发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制定了针对性的扶贫开发计划,以扶贫开发的方式解决了7亿多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虽然我国在扶贫开发上取得伟大成就,但随着扶贫开发的深入推进,扶贫开发难度越来越大,“投入大,见效小”问题越来越明显,传统的大水漫灌式扶贫逐渐不适应扶贫要求,为此应当深入推进精准扶贫,以精准扶贫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社会贫困问题。 关键词:精准扶贫;县域经济;产业扶贫 精准扶贫是经济新常态下提升扶贫开发质量的重要方式,也是解决贫困问题、促进均衡发展的重要方式。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新契机,许多贫困县都凭借精准扶贫的“东风”实现了经济跨越式发展,提升了县域经济的整体发展质量。所以应当深入探索以精准扶贫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思路,促进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基于此,在接下来的文章中,将针对进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几点建议,希望能给相关人士提供参考依据。 1.以精准扶贫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1.1基础设施落后,县域经济基础薄弱 从总体上看贫困地区多地处地理位置偏远、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太便利的地域,这些直接影响了当地的县域经济发展,也带来了公共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基础薄弱等问题。许多贫困地区还没有解决群众饮水安全问题,水利技术设施、道路交通设施等较为落后。比如有些地方地处自然条件恶劣的山区,在雨季后往往会出现道路交通遭损坏,无法进行正常的交通运输;有些贫困地区是多山少地,不适合开展农业生产,又缺乏加工制造业等产业,只能靠天吃饭、靠政府救济。此外,许多贫困地区的医疗卫生、基础教育、文化服务等公共服务较为落后,贫困群众多为文盲或半文盲,除了会进行一些简单的农业生产之外,缺乏比较的劳动技能和生存技能,这些直接影响了当地制造业、服务业等产业发展。还有些贫困地区的宗教文化浓厚,如青藏高原上的杂多县、玉树县、囊谦县等,贫困群众多有着强烈的宗教信仰,恪守形式多样的清规戒律,不愿从事农业生产或参与扶贫项目,这些也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给以精准扶贫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带来许多障碍。 1.2产业结构不合理,缺乏支柱性产业 由于历史传统、经济基础、自然条件等因素影响,贫困地区往往产业结构单一,以传统的种植业、畜牧业等为主要产业,在贫困地区的县域经济中传统农业仍占据重要位置,这些导致贫困地区的劳动生产率低下,群众收入水平较低。从总体上看,贫困地区的县域经济中农产品加工、纺织业、工艺制造等制造业发展滞后,乡村旅游、民俗文化旅游等服务业也较为落后,导致贫困群众的就业机会比较少,除了传统农业生产以外[1],人们很难从方面获取经济收入,导致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纷纷到发达地区打工赚钱,从而导致贫困地区的县域经济中的第二三产业发展更为落后,形成了越穷越差、越差越穷的恶性循环。比如太行山片区、大别山片区、武夷山片区等连片贫困地区,都面临着产业结构单一、支柱性产业缺失等问题,这些加大了精准扶贫开发难度,也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以精准扶贫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优化路径 2.1改善生产生活环境,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从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因素看,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基础薄弱、交通系统不发达等占据较大比重。所以在精准扶贫开发中应将县域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及物流体系建设等作为重要内容,优化县城的功能布局,拓展县城的产业开发空间,支持县域特色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比如在大别山片区的精准扶贫开发中,就应当重点支持兰考、固始、沈丘等县城的综合承载能力,将县城打造为县域经济中心,以县域经济辐射周边乡镇,形成“县城-乡镇”相互支撑、良性循环的产业布局。其次,在精准扶贫开发中应当将产业扶贫、项目开发置于首要地位,以扶贫开发的方式完善城镇产业体系,打造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此外,应当加强贫困地区的小流域治理、山水田林路建设等工作。比如应当改善贫困地区供水管网,解决贫困群众的饮水问题;加强贫困地区的农田水利建设,提高贫困地区的农业生产能力;应当推动贫困地区的电网改造、网络基础设施等建设,改善贫困地区的道路交通、客运班线等,为贫困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提供良好条件。最后,应当完善贫困地区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体系,加强贫困地区的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充分保障贫困群众最基本的生存权[2]。 2.2调整县域产业结构,促进二三产业发展 贫困地区往往以传统农业、传统畜牧业为主,制造业、服务业等发展滞后,产业的集约化、规模化程度比较低。所以在精准扶贫开发中,应当推动县域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县域经济的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比如在农业及畜牧业发展中,应当支持贫困县发展现代农业、观光农业、绿色农业、规模化养殖业等,提高第一产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提高产业发展的经济效益。再如应当深入推动贫困地区的土地流转工作,以“公司+农户”的方式推动贫困地区的农业开发,使农民从土地上获得更多经济收入。此外,以精准扶贫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中,应当充分发挥农业合作社的经济功能,引导贫困群众参加农民合作社,对农民合作社是是扶贫项目支持、扶贫资金补贴、扶贫信贷帮扶等,精准解决扶贫开发中的“谁来扶”问题。比如山西永济市就建立了针对农民合作社的扶贫贷款政策,对农民合作社的5千元以下的小额贷款进行免息,对5千至1万元的贷款按照市场利率的50%计息,这些大大降低了贫困群众的贷款成本,对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具有重要意义。最后,应当以扶贫项目开发的方式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工艺产品制造、生态旅游业等,提升制造业、服务业等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这样能够为贫困人口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使更多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比如大别山区的金寨县就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以及革命老区的文化遗产,开发了多个红色旅游项目,推动了当地服务业的发展,促使革命老区的许多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再如宁陵县就大力发展食品加工、纺织业等产业,推进物流园区建设,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也促使许多贫困群众脱贫致富[3]。 结论 简而言之,精准扶贫能够从整体上改善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推动贫困地区及群众的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贫困人口多为受教育程度低、劳动技能缺失、生存能力较差的弱势群体,多分布在生存条件恶劣的偏远地区,当地的县域经济普遍面临着经济基础薄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