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艺术理论教程教案

艺术理论教程教案

艺术理论教程教案
艺术理论教程教案

第一章艺术的发生与发展

第一节、艺术发生的几种主要学说

一.几种主要学说

模仿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对世界的模仿。

表现说:认为艺术是艺术家情感的表现。

游戏说:艺术起源于人类的游戏冲动。人类的过剩精力通过艺术得以发泄,呈现为一种无目的、无功利的游戏特征。

巫术说:艺术起源于人类的巫术活动,哲学基础是万物有灵观念。

劳动实践说:艺术起源于人类的劳动实践。

第二节史前艺术

1、史前艺术的概念:指史前时代即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的艺术。

2、史前艺术的美学特征

①正面性:正面的,身体僵直地向上,四肢固定在从头部伸展出来的平面上。

②对称性:塑像、画像或面具都左右对称。

③构图的外形原则:人体是由身体的各个部分按照一定的程式累加而成的,每一个部分都拥有独立的功能。

第三节艺术发展规律

1、平衡与不平衡:

平衡:艺术发展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联,这是二者的平衡关系,社会发展是制约艺术发展的重要因素。表现为:

①社会发展为艺术提供了新的艺术题材和艺术主题。

②社会发展为艺术带来新的艺术观念。

③社会发展为艺术提供新的艺术形式。

不平衡:艺术并不与文明的一般进程取得同步的发展,这就是不平衡关系,表现为:

①有些艺术样式只出现在人类社会早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消亡

②艺术发展与社会发展并不总是呈正比例。

2、继承与创新

继承:继承是艺术发展的内在需求与本体规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艺术里的民族精神。艺术记录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历程,继承艺术传统首先首先是继承艺术里的民族精神。

②艺术传统:艺术传统指前代艺术家在艺术实践中积累的艺术经验,包括艺术风格、创作方法、主题与题材以及艺术形式等方面的内涵。

③艺术继承原则:艺术遗产应该批判性地继承,继承的是创造精神,是艺术不死的灵魂而不是复制与抄袭。

④艺术继承的两种危险倾向:复古主义(认为古代的是最好的,不应改变)和虚无主义。(否定艺术遗产,拒绝继承)。

第二章艺术种类

第一节、艺术分类与艺术样式的演变

1、人们根据不同的观照角度提出不同的分类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根据存在形式:时间艺术——音乐、文学

空间艺术——雕塑、绘画、建筑

时空艺术——舞蹈、戏剧、影视

②根据感知方式:视觉艺术——雕塑、绘画、建筑

听觉艺术——音乐

视听艺术——舞蹈、戏剧、影视

想像艺术——文学

③根据媒介方式:造型艺术——雕塑、绘画、建筑、舞蹈、影视

音响艺术——音乐

语言艺术——文学

任何一种艺术分类方法都是有局限性的。

第二节、主要艺术种类

1、绘画:通过线条、色彩、构图在二度空间范围内以动人的造型,来再现现实,反映现实生活,表达画家的审美感情和审美理想。绘画词汇--线条、色彩、构图构成了它的审美特征。

2、雕塑:以形体的造型来反映生活,再现现实。特点是最宜于表现有崇高理想的正面形象,宜于观赏者从不同角度和距离进行欣赏和领悟。直接感染和陶冶激发观赏者的心灵。

3、舞蹈:以规范化的有组织的、有节奏的人体动作来表现人的感情。最大的特点是:虚拟性和抒情性

4、音乐:以节奏、旋律、和声和复合声组成的音乐形象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大的特点是表现宽泛的、含蓄的情感,起伏跌宕的情绪。

5、建筑:以建筑物的体积、布局、比例、空间结构表现出一定的情调、韵律和气氛。

6、工艺:以实用的造型、色彩和线条来表现或烘托出一定的情绪、气氛、格调、趣味等。

7、书法:以点画运动和用笔、用墨等在整体结构中来表现一定的情感和意蕴。特点为:1)、书为心画。是人的精神表现。2)、书肇于自然。是自然的节奏化。3)、体现了多样统一的形式美的法则。

8、摄影:以真实、优美的造型再现现实,反映现实生活。纪实性是其审美特征。

9、戏剧: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工艺等多种艺术成分综合而成,演员的表演是其美的特征。演员扮演角色,运用形体动作、语言、演唱等手段来塑造舞台形象,表演剧情和典型的人物形象,能动地再现和反映社会生活。

10、电影:也是综合艺术,它综合和吸取了各种艺术的特长,以荧幕形象广泛的反映生活。它的审美特征在于蒙太奇手段的运用。

11、电视:是指电视传播的具有审美价值的产品,主要包括电视剧,电视文学专题节目,电视综艺节目,音乐电视等。

12、文学:其特点是用语言塑造形象。作用于欣赏者的再创造。描写现实、表达思想的广阔可能性。

第三章艺术作品

第一节、艺术作品的构成

1、艺术作品的内容:是指艺术作品的题材、主题、细节、情节、情感等要素的总和。它是审美主客体的统一,是社会、自然生活与艺术家审美情感的融汇。

?题材:

?①是呈现在艺术作品里的社会自然生活。它来源于客观世界,又融入了艺术家的主体精神,是艺术主题的载体。

?②题材对艺术作品有着重要意义。

?③题材选择上就透视了明确的政治态度和阶级情感

?④题材并不能决定主题,选择什么样的题材固然很重要,更重要的却是艺术家的态度和思考。

?主题:也叫主旨、中心思想,它是艺术作品吕蕴藏的主要思想内涵,是艺术作品的灵魂。这里的思想内涵并不是现成的思想而是艺术家对社会自然生活的独立思考。

?①任何作品都有主题,但主题不一定就是一种明确的思想,它来自于艺术家对题材的深刻体验与独到思考,隐迹于艺术作品的形象之中,可能是一种思想,也可能是一种意趣、一种情感经验、一种美学发现以及各种各样的人生感悟、玄思妙想等,艺术主题和艺术家的人生经验、美学趣味、生活际遇以及性格特征等特征有着密切的联系。

?②新的艺术主题的出现使世界变得更为丰富是一种新的质的拓展。

?③艺术主题往往不是可以用一句话概括的,它具有模糊性与形而上的美学品质。

?④艺术主题的丰富性与深厚度是伟大作品的条件。

?细节:是艺术作品中具体的人物动作、生活场景与情境的精确描绘,它是完成艺术表达的重要手段。艺术作品往往通过富于包孕性细节揭示艺术的内蕴。艺术是由细节构成的,没有细节就没有艺术。

?情节:一般出现在传统叙事作品里,影视等艺术样式也常常以情节构成作品的主体,推动故事发展。情节不仅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而且要求在事件的发展中表现出人物行为的矛盾冲突,由此而揭示人物命运的变化过程。

第二节、艺术作品的层次

1、艺术语言:用以完成艺术表达的独特媒介。

①每一门艺术都有自己特殊的艺术语言,由此形成了艺术语言的差异性与独特性。

②艺术语言成功与否,要看它是否成功地塑造了艺术形象。

③艺术语言也有创生、发展与衰落、更新的过程。

④艺术语言与科学语言的区别:艺术语言是感性的、审美的,科学语言是理性的、实用的。艺术语言拥有具体可感的形象,包含着主观情感和美学倾向,它的功能不是说明,而是表现;科学语言一般是用理性的抽象语言来说明一件事情,表述是客观的,不夹杂主观感情,它的功能是说明而不是表现。

2、艺术形象:是艺术家通过艺术语言创造出来的形象,是具体可感性与概括性的统一。艺术形象是艺术作品的核心。

3、艺术意蕴:艺术意蕴是指深藏在艺术作品中内在的含义或意味,常常具有多义性、模糊性和朦胧性,体现为一种哲理、诗情或神韵,经常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需要欣赏者反复领会、细心感悟,用全部心灵去探究和领悟。第三节、典型与意境

1、典型:使之艺术作品中塑造成功的人物形象。

2、意境:所谓艺术意境,是指艺术形象或情境中呈现出的情景交融、虚实统一,能够蕴含和昭示深刻的人生哲理及宇宙意识的至高境界。它是主体情感与客观形象的有机统一。同时包含着丰富的审美想象空间。

3、艺术中典型与意境的异同。

共同之处:

⒈同属于美学范畴。

⒉均具有丰富而深邃的内在意蕴。

⒊在被欣赏接受时,都能够产生较为强烈的情感冲击力和心灵震撼力,充分地调动起欣赏者的理想和想象,激发起欣赏者投入再创造的状态之中。

不同之处:

⒈各自的含义不同。

⒉在艺术作品中的侧重不同。

典型以再现为主,注重写实,以人物塑造见长,比较直接地反映生活;

意境以表现为主,注重抒情,以情景交融的画面见长,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比较间接。

⒊具有不同的特征。

典型的特征主要体现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典型的意义更多诉之于人的理性思考。

意境的特征主要表现于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更能激发起人的美好联想。意境的价值更多引发人的情感联想。

⒋二者在审美效应上有一定的差别。

第四章艺术创作

第一节、艺术创作过程

1、艺术体验:是指艺术家对生活的感受、观察和思考,是生活在心灵里的积淀。他常常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艺术体验一般分为自发艺术体验和自觉艺术体验两种形式。艺术体验是艺术创作的基础,没有艺术体验就不可能进行艺术创作。

2、艺术构思:是艺术家在深入观察体验,思考生活的基础上,加以选择,加工,提炼,组合,融汇艺术家的想象,感情等多种心理因素,形成主体与客体统一,形象与本质统一,感性与理性统一的审美意象。

3、艺术传达:指在艺术体验和艺术构思的基础上,艺术家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艺术语言,运用艺术方法和艺术技巧,将构思成熟的艺术形象转化为艺术作品。艺术传达是艺术创作过程的最后完成阶段。

第二节艺术创作心理

灵感:是一种豁然开朗的顿悟式思维状态,是创作的发现与飞跃,常常伴随着迷狂情感。灵感的特征是突如其来、稍纵即逝、高度亢奋。灵感是长期思考、勤奋工作的结果。

直觉:是指不经过逻辑推理而直接抵达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方式。它是艺术创作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创造性思维能力,艺术家往往具有发现的目光,穿越逻辑之网直达事物的中心,提练出独特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意象。

第五章艺术家

第一节、艺术家的身份

1、非职业艺术家:世界上出现最早的艺术家都是非职业艺术家,他们不是以艺术作为谋生的手段,但他们在历史上存在的时间,出现的人数和作品的丰富性,都超过了职业艺术家。原始艺术家、民间艺术家大多是非职业艺术家。

2、职业艺术家:他们以艺术作为谋生的主要手段,艺术作品大多是为艺术品的购买者创作的,通过艺术市场进入

艺术消费系统。

3、艺术家的社会地位

艺术家是艺术美的创造者与情感代言人,是个人与民族心灵的记录者与表达者,反过来又塑造着民族未来。社会的文明程度越高,艺术家的价值就越大,地位就越高。

第三节艺术家的修养

1、艺术技巧:是在长时间的艺术实践中艺术经验的积累,通过对艺术经验的继承可以迅速掌握艺术技巧。艺术技巧是完成艺术创作的最终手段。艺术技巧发展到今天,逐渐走向专业化与复杂化,要求艺术家必须掌握自己所从事的艺术样式的艺术技巧,才能熟练地运用在艺术创作中。艺术技巧是不断发展的。

2、文化修养:艺术家要想创造出真正的作品,不仅需要艺术技巧,还应该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艺术家的文化修养并不等同于学者的专门研究,而更像一个杂家,因为研究与创作终究不是一回事。艺术家的文化修养也并不都来自于书本。文化修养越深厚,艺术之路越宽阔。

第四节、艺术家的创造精神

1、艺术家的创造精神

艺术就是创造,没有创造就没有艺术。

艺术家的创造精神是指艺术家在艺术活动里所呈现的原创性,在艺术作品里就表现为独创性,它可以表现在情感内涵的发现,常常是新的思想、情感、气质、精神或人生经验。也可以表现为形式美学的创造,更多地呈现在艺术家的艺术风格里,这是情感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创造是艺术的生命,创造精神是艺术家的灵魂。

第六章艺术风格、艺术流派与艺术思潮

第一节艺术风格

1、艺术风格:是指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形成的具有一定稳固性的创作个性与艺术特色。艺术风格既是一种个人风格,也可以是集体风格,如时代风格、民族风格、流派风格、阶级风格等。只有成熟的艺术家和艺术品才有自己的风格。

2、艺术风格特性

(1)独特性:独特性是艺术风格的灵魂,艺术风格的独特性在于它为艺术史提供了新的创造,是独一无二的,它的出现,使艺术史变得更为丰富,人类艺术更为绚烂多彩。

(2)稳定性:稳定性是艺术风格的一个重要特性,一种艺术风格一旦形成,它就会在一定的时期内保持相对的稳定性,是指主体风格的大致相近。

(3)多样性:指个体艺术家在一生的艺术创作中所创造的多种艺术风格,更是指艺术风格本身的多样性。

第二节艺术流派与艺术思潮

1、艺术流派:指艺术史上一些思想观念、美学主张、创作方法和艺术风格相近或相似的艺术家群体。艺术流派并不是自古就有,而是随着艺术史的推进而生成的。

2、艺术流派的命名方式:

?以艺术大师的名字来命名

?以艺术流派或艺术家所产生的地区命名。

?以艺术创作方法、艺术风格、艺术主题或艺术题材命名。

?以艺术流派诞生的杂志、社团、图书或特定的活动和标志来命名。

3、艺术流派的形成主要是两种方式自觉的与自发的。

?自觉的艺术流派:指艺术思想与艺术趣味相近的艺术家自觉结合在一起,成立组织,发表宣言,创办杂志,

宣传自己的艺术思想与美学主张,为了达到目的,还与其他组织论战。

?自发的艺术流派:指艺术家在创作时并未意识到要创立艺术流派,没有艺术宣言或组织,有些同一流派的

艺术家甚至都不认识。但是,由于艺术风格、艺术思想、美学主张与创作方法等方面的相近或相似自然形成了艺术流派。

4、艺术流派之间的竞争是艺术发展所必须的。繁荣的艺术时代绝不是独家艺术流派的一枝独秀,而是众多艺术流派的万花争妍。

5、艺术思潮指在社会思潮和哲学思潮影响下,发生在艺术领域里的重要美学潮流和创作倾向。

6、艺术风格是指艺术作品所呈现的美学特征,艺术流派指艺术风格相近的艺术家集团,而艺术思潮则是指一定历史时期的艺术潮流。艺术流派有自己的艺术风格,但艺术风格并不就是一个艺术流派,更不是一种艺术思潮。一个

艺术流派可能成为一种艺术思潮,但是,一种艺术思潮常常包含多种艺术流派与艺术风格。

第七章艺术接受

1、艺术鉴赏的性质与特征

艺术鉴赏是指人们对艺术形象进行感受,理解和评判的过程。它常常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与复杂的心理机制。艺术鉴赏是艺术家与艺术观众之间的双向交流,是观众的审美再创造。

2、艺术鉴赏的素质——艺术鉴赏力

艺术鉴赏力就是进行艺术鉴赏的能力。这种能力既有天赋的因素,更是后天培育的结果。艺术鉴赏力首先是指人们的艺术感受力。其次,艺术鉴赏力要求观众既需要健全的主体精神,又需要丰富的艺术知识。再则,艺术鉴赏力的培育需要一定的艺术鉴赏经验的积累以及社会文化修养。

3、艺术批评

艺术批评是艺术接受的高级阶段,也是艺术生产的重要活动。它是关于艺术作品的评价,伴随着艺术诞生而出现,拥有久远的历史。在艺术作品传播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艺术批评是艺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4、艺术批评的性质与功能

?艺术批评是以艺术理论为指导,对艺术作品和艺术活动进行分析、总结、评价的活动。

?艺术批评以艺术作品和艺术活动为对象。

?艺术批评是艺术接受的一个环节。

?艺术批评与艺术理论、艺术史等艺术学其他学科一样,属于人文科学范畴。

5、社会历史批评:以艺术与社会的关系为基准评价艺术的一种批评形态。

6、心理学批评:指借用现代心理学成果对艺术作品或艺术家的心理进行分析,从而探求艺术作品原型、真实意图与内在架构的一种批评方法。

7、艺术消费对于艺术的影响

?对于艺术家来说,艺术消费为艺术家摆脱经济依赖、争取人格独立提供了平台,艺术家完全可以依靠自己

的作品生活,获得创作自由。

?对于受众而言,艺术消费丰富了精神生活,提升了生活质量使平凡的日子过得色彩斑斓。

?艺术消费刺激了艺术生产,也改变了艺术生产方式,工业化生产方式取代传统创作过程,艺术个性削弱,

感官刺激和程式套路强化,复制成为艺术的常规策略。

?艺术消费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把艺术从权力的怀抱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又把艺术推给金钱。

第九章艺术功能与艺术教育

第一节艺术功能

1、艺术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审美价值为中心的审美娱乐、审美认识和审美教育三个方面:

?审美娱乐:指人们通过艺术鉴赏达到心灵自由、精神愉悦的效果。审美娱乐功能是一个宽阔的领域。

?审美认识:指人们在艺术鉴赏中获得的对社会、自然、人生以及哲学、宗教等方面的认识。

?审美教育功能:指人们在艺术鉴赏中自然而然地接受某种思想、观念、情感或倾向等方面的影响。

2、艺术的实用功能也不可忽略。

3、艺术的审美娱乐功能、审美认识功能和审美教育功能是相互联系的,不能截然割裂。其中,审美娱乐是艺术最基本的功能。没有审美娱乐,审美认识和审美教育也就失去了立足之地。艺术的本性在于审美特征,失去了审美价值也就失去了艺术存在的支点。所以,艺术的社会功能必须尊重艺术的审美特性。

第二节艺术教育

1、艺术教育与人的发展

只有在艺术里,人类才能获得自由与解放。艺术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最佳途径。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审美教育,美育的中心是艺术教育。

2、艺术教育与艺术人生

狭义艺术教育:指专门艺术人才的培养。

广义的艺术教育指大众艺术教育。他们不以谋生作为艺术手段,而以艺术培育美的心灵,提高自身素质。

3、艺术教育包括的三个方面

一是艺术理论学习,二是艺术作品欣赏,三是艺术创造训练。

中外文化交流史模拟试卷与答案

中外文化交流史模拟试卷与答案 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中外文化交流史》模拟试卷一 注意: 1.试卷保密,考生不得将试卷带出考场或撕页,否则成绩作废。请监考老师负责监督。 2.请各位考生注意考试纪律,考试作弊全部成绩以零分计算。 3.本试卷满分100分,答题时间为90分钟。 4.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卷,所有答案必须答在答题卷上,答在试题卷上不给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 1、属于文化的精神层面的是()。 [A] 住房[B] 典章制度[C] 生产方式[D] 音乐 2、明清时期的《三国演义》在泰国走俏,使得商船往返时,文学艺术类书籍也成为大宗货物之一。这是通过文化交流途径是()。 [A] 官方派遣使节[B] 贸易要求[C] 战争与掠夺[D] 宗教传播 3、在西域三十六国当中,最大的是()。 [A] 大月氏[B] 安息[C] 乌孙[D] 大夏 4、不是《希腊志》对中国丝绸生产的记载的是()。 [A] 产丝的小动物叫“赛儿”,比最大的甲壳虫还要大两倍 [B] 赛里斯人为畜养这种昆虫而建造冬暖夏凉、四季咸宜的房屋(蚕房) [C] 在第四年之前,赛里斯人一直用绿芦苇喂养它们 [D] 大部分丝线就是在这种小动物死后的尸体内部找到的 5、法显将自己西行求法所经历的情况编撰成书,取名()。 [A]《佛国记》[B]《大唐西域记》[C]《西域志》[D]《外国传》 6、中国禅宗有三个特点,其中不包括()。 [A] 有一个“梵我合一”的世界观理论[B] 有一套自心觉悟的解脱方式 [C] 有一套“以心传心”的直观认识方法[D] 提倡苦行、禁欲、禅定等长期的磨练 7、751年,唐朝将军高仙芝西征中亚怛罗斯被大食所败,俘虏中有杜环在巴格达住了11年,著有()。 [A]《通典》[B]《经行记》[C]《游行外国传》[D]《行记》 8、中国最早记载日本的文献资料是()。 [A]《史记》[B]《汉书》[C]《三国志》[D]《后汉书》 9、用日文假名写成的散文集是()。 [A]《枕草子》[B]《源氏物语》[C]《万叶集》[D]《古事纪》 1 / 21

诗歌常见表现手法及举例

诗歌鉴赏常用表现手法及举例 在诗歌鉴赏的备考练习中,同学们常常出现对概念的理解模糊不清、使用时张冠李戴等问题。为此,现将诗歌鉴赏中20种常用表现手法进行简洁盘点,以便大家更好地应对高考。 1.对比(也是修辞) 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该诗通过“春残”、“鸟稀”、“花尽”、“花飞”与“幽竹”的对比,突出幽竹的高尚精神。 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今昔对比,抒发物是人非的沧桑变化之感。 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天、残月是冷色,江枫、渔火是暖色,这是色彩的对照;霜天透明的明亮与渔火鲜艳的明亮是光质的对照。通过对照写出作者的孤寂飘零之感。 2.虚实结合(联想和想象) 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一二两句实写眼前之景,三四两句通过联想和想象虚写朋友夜泊潇湘的情状,表现了作者的惆怅和依恋之情。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是实景;“须晴日,看红装素裹”是虚景。 《卜算子·咏梅》:“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是实景;“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是虚景。 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白居易《望月有感》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3.正意反说(反语) 宋之问《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写思乡之切,却正意反说,愈近家乡,愈不敢问及家乡,担心听到坏消息,从而更好地表达出作者的思乡之切。 陆游《秋思》“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纵然是天大的事也一醉罢休,但真能“醉亦休”吗?诗人不过是正意反说,表面放达,实则抒发报国无门、难以释怀的愁苦。 岑参《寄左省杜拾遗》“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运用反语,揭露和讽刺了封建统治者的文过饰非、讳疾忌医,表达了诗人对唐王朝的失望之情。 4.反衬(有时与“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共用) 沈佺期《独不见》“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用海燕双栖反衬少妇的孤独愁苦。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设计-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唐朝与日本的交往、唐朝与天竺的交往。 教学难点:唐朝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唐朝的对外交往与今天的开放的区别。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西游记》动画片主题曲《白龙马》。 “白龙马蹄朝西,驮着唐三藏跟着仨徒弟,西天取经上大路,一走就是几万里……”同学们小时候应该都听过这首歌、看过这部动画片吧,它讲述的是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故事。那么同学们是否知道在历史上唐僧的人物原型是谁呢?他要去的西天是哪里?他经历千难万险取回来的经又有怎样的作用呢?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遣唐使 1.图片展示。 《弘法大师行状绘词》 2.教师讲述:日本派遣使节的目的是什么? (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 3.结合教材,要求学生概括遣唐使对于日本的影响。 答案提示: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目标导学二:鉴真东渡 1.图片展示。

唐招提寺 2.教师简要介绍鉴真东渡的故事。 (鉴真(688—763年),俗姓淳于,扬州人,14岁出家为僧,法号鉴真。他对佛经深有研究,戒律部分尤其精熟。晚年受日僧礼请,东渡扶桑,履险犯难,双目失明,终抵奈良。在传播佛教与盛唐文化上,有很大的历史功绩。) 3.提出问题:鉴真东渡对日本有怎样的影响? 答案提示: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目标导学三:唐与新罗的关系 1.教师讲述:新罗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到唐朝的目的。 (学习中国文化。) 2.提出问题:学生讲述唐与新罗交往的概况。 答案提示: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还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朝鲜的音乐也传入中国,不仅在唐朝宫廷演出,而且广泛流行于民间。 目标导学四:玄奘西行 1.史料解读。 材料:玄奘离国已久,怀念祖国的心情越来越迫切。戒日王和各国国王、广大的僧俗人民再三挽留他。鸠摩罗国王甚至表示只要他肯留下来,要为他建立一百所专院。无奈玄奘归国心切,留学求经的目的既然已经达到,说什么也要回国了。643年春天,西行十七年的玄奘辞别了戒日王和天竺的朋友们,满载着印度人民的友谊、荣誉和六百五十七卷佛经,启程回国了。 2.提出问题:天竺是今天的哪个国家? 答案提示:印度。 3.老师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回答玄奘的历史功绩。 答案提示:(1)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2)根据他的口述成书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三、课堂总结 唐朝国家安定强盛、经济文化繁荣,对各国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唐朝比较开放、宽容的对外政策给各国友好交流提供了机会。陆路和海路交通比过去发达,为中外相互往来创造了条件。 一个国家只有强盛才有辐射力和吸引力,才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乃至仰慕。一个国家在确保主权独立的前提下,只有对外开放,鼓励交流,才会进步。各国各族均有所长,应多向他人学习。 3板书设计

中外文化交流史之课程感想

中外文化交流史之课程感想 自从选了这一门课之后,诸多的感触与思绪紧紧地缭绕在我的心头,久久不能忘怀。 首先,能跟着蓝老师您一起学习中外文化交流史这一门与我们专业知识紧密相连的学科不仅是我的幸运,也是我的幸福。幽默的教学方式、标准的言语讲学、精美的课件制作、积极的课堂互动、规范的板书设计……都深深地吸引着我,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极大地调动了我的学习热情,无形之中也都推动着我去努力、去学习、去奋斗;其次,在老师的积极教学与耐心指导下,我对中外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了初步的认识与了解。在课程学习当中,我不仅深刻地明白了:文化间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而且还进一步地认识到了文化交流也会带来的积极的与消极的社会影响。中日、中朝、中印、中西文化交流次数的频繁与交流领域的广泛,在前期极大地促进了各国间社会文化的进步与祖国命运的发展,但是到了后期,同样的也因为交流的深入和广泛也给各国带来了不少的文化冲击与战火喧嚣……。从这些如此真实的史实中,我清楚地明白了: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其两面性,是积极与消极相伴的统一体,两者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最后,在课外交流活动课中,我学会了团结与协作,理论联系实际等等。随着活动课的开展,我们小组成员积极备战。不管是前期的组织筹划、还是中期的节目训练、又或是后期的登台表演,我们都深刻地感受到了:文化交流的魅力与亲身实践的快乐。交流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互动的一个简单平台,它还是地区与地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展现民族本土文化、吸收外来先进文化、推动民族社会发展的一个关键。通过文化交流的继续深入与持续发展,我有理由相信:和平与发展这个时代主题将会日益兴盛、日益绵长。

诗歌阅读—表现手法教案

富县高级中学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高三科目:语文授课人:李星课题诗歌阅读—表现手法第1课时 三维目标1、了解表现手法的定义,掌握对比、用典、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的定义及其作用。 2、了解表现手法在高考中的考查方式。 3、在合作练习的基础上掌握该题型的答题策略。 重点在合作练习的基础上掌握该题型的答题策略。中 心 发 言 人 李 星 难点了解表现手法的定义,掌握对比、用典、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的定义及其作用。 教具多媒体课型复习课课时安排 2 课时教法引导点拨学法合作探究个人主页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诗歌表达技巧:抒情方式、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 二、知识链接: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除过字词、语句上的修辞技巧外还包括对比、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烘托、用典等。 三、预习展示:(4名小组代表展示预习成果,其他同学补充、质疑) 1、对比 定义:指两种事物或一事物的两个方面相对比较。 作用: 示例: 2、用典 定义: 作用: 示例: 3、虚实结合 定义: 作用: 示例:

4、动静结合 定义: 作用: 示例: 四、高考考查方式: 1、这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2、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或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典题导航 凉州词(其一) 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碛(qi):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②安西,唐西北重镇,此时已被吐蕃占据。 问:诗的三、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6分) ①虚实结合(或想象联想)。(2分)②一列长长的骆驼队远远的走过沙漠,驼铃发出悦耳的声响,使人不由的想起往日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而现在的安西都护府辖境为吐蕃控制,骆驼商队再不能到达安西了。(2分)③抒发了由对唐王朝落寞衰微的无奈而产生的辛酸沉痛之情。(2分) 解答策略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或哪些)表现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是如何使用这种手法的。 3、指出此种手法有什么效果,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五、合作练习: 1、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如梦令严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问题:请分析本词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1)用典。“人在武陵微醉”一句用了“武陵人”(或世外桃源)的典故,出自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2)象征(或以物喻人),用别有东风情味的桃花象征诗人。作用:寓指诗人心地高洁、凌越世俗、不与世俗同流

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

14.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张骞两次两次出使西域的有关史实,正确认识张骞在西汉民族交往中的作用。 2.掌握西域都护的设置等基本史实,理解设置西域都护的重要意义。 3.识读《丝绸之路线路图》,知道丝绸之路的路线,培养识读历史地 4.图的基本技能,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媒体课件提供的历史材料,获得感性认识和心灵体验。、 2.设计多种类型的问题,在思考、归纳、想象、描述、交流中理解和评价历史,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 2.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导入:展示带来的实物。 师:同学们可知道这些东西都产自哪儿吗?(生:西域) 师:很好,那它们是通过什么路来到中原的呢(生:丝绸之路) 师总结:很好,绵延数千里的丝绸之路贯穿欧亚大陆,成为中外友好交往的见证。那么,同学们肯定想知道丝绸之路到底是如何开通,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又和丝绸之路有什么关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揭开这一层神秘的面纱——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讲授新课 看看我们的学习任务是什么(提示) 一、我们首先来完成自主学部分,看看同学们预习的怎么样拉! 提醒:1、张骞的骞子的写法 2、大肉氏——读音 过渡:虽然昔日繁华的丝绸治理已不复存在,但它留下了太多值得我们去探索的地方,现在老师和同学们穿越到汉朝去重游丝绸之路吧。 一、重游丝路 1.陆上丝绸之路。 问:这条沟通欧亚大陆的路为什么叫丝绸之路?(课本62页小字)学生打答 过度:原来如此,现在我也想运一批丝绸到欧洲去,谁来告诉我应该怎么走?(说路线)课件出示《丝绸之路路线图》(见课本第二目),并演示 教师:为来让同学们记住这条路快速记忆30秒,看谁记得又快又准……(展示记忆成果)2.海上丝绸之路 课件出示《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图。 教师讲述:除了陆上丝绸之路外,从汉代开始,中国人就开通了从广东到印度去的航道海上丝绸之路。宋代以后,随着中国南方的进一步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从广州、泉州、杭州等地出发的海上航路日益发达。越走越远,从南阳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非洲东海岸。人们把这些海上贸易往来的各条航线,通称为海上丝绸之路。

中外文化交流史之文化的接受与排斥

文化的接受与排斥 一种文化在对待外界社会带来新的文化要素时,不外乎采取受容、不关心、拒绝等态度。如果把不关心视作对新事物的消极拒绝的话,那么,对待外来文化就可分为受容和拒绝两种态度,即接受和排斥两种态度。 接受或排斥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第一个是接受者,即主体文化的因素。从接受者来说,一个社会体系或文化体系,一般都会同时存在推动改革和维持现状的力量。如果改革力量强于保守力量,就表现为受容,相反,就表现为拒绝。但是,改革力量和保守力量被什么样的社会和文化条件所制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一般来说,与主体文化自身所处的状况有关。人类对于新事物,往往抱有不安和恐惧的心理。主体文化发达,社会开明多思,改革进取,对外来文化就比较宽容,易于接受。如唐代西域文明的传入、明末清初传教士的来华等,都与当时中国文化自身的受容态度有关。主体文化落后,社会危机频频,多保守封闭,对外来文化就排斥,拒绝多于接受。晚清之排斥西方文化,“文革”时期的封闭锁国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当然,这些现象也不是单一因素促成的。 第二是外来异文化,即客体文化的因素。一般来说,异文化的效用、异文化与接受者文化体系之间差异性的大小,即是否适应,是主要的影响原因,即所谓的效用与适应性问题。 有效用的外来文化往往被接受,效用有直接可观和不明确两种。如铁器代替石器,它的实际利益是明显的,因此容易被未开化的民族接受;但西洋医药代替中医中药,甚至代替迷信巫术,就没有那么容易,人们不会毫不犹豫地接受。在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中,孕妇耻于让男性妇产科医生接生或治疗。铁枪进入印第安人的生活中时,他们知道铁枪比弓箭威力大几倍的事实,但却没有料到在部落战争中,它也是恐怖的杀人武器。在印度部落,人们习惯于用一种冒着浓烟的煤炉子,呛人的浓烟使得眼病和呼吸道病变得十分普遍。当英国人教他们采用简单的烟筒,将烟导出屋外后,病痛固然是减少了,但不久人们发现,由于浓烟而不敢进屋的蚊子现在则因浓烟消除而繁殖起来,使人不堪叮咬。所以,后来又采用了原来的炉子。因此,效用也有两方面的意义,有效的新文化有时会带来意想不到的不利。如何正确地根据利弊程度来决定是否采用新文化要素,这几乎是一个无法正确抉择、也不可能做到的抉择,哪怕是文化再发达的民族。因为新文化采用后的负面影响有时是无法预测的。 关于适应性,不管效用有多大,如果它与既存文化有较大的对立,特别是价值体系发生矛盾时,它就会遭到拒绝。因此,外来文化与固有文化没有较大的对立和能够适应,是文化受容的必要条件。如斯马特附近的孟塔洼诸岛居民拒绝从近邻马来人那里借鉴种稻技术。虽然他们知道引进水稻技术后,可以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但是种稻需要持续不断的劳动,这不符合孟塔洼诸岛人数月停止一切劳作的宗教要求。由于这个缘故,他们一直拒绝水稻技术的引进。东南亚信仰佛教的各国强烈抵抗杀虫剂的输入,因为杀虫剂的输入会打破他们不杀生的戒律。这些例子不只限于后进民族,在文明民族中也常见。如1953年,英国农业部希望推广美国的“窄屋养鸡法”,因为这种方法可以使鸡蛋产量增加20%。但这仍然遭到以防止虐待动物协会会员为主的许多英国人的反对,因为它违反了英国人的爱鸟精神。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教案

诗歌鉴赏专题之表现手法 学习目标: 1.能指出古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 2.能分析古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3.能根据题目要求,用通顺的语言,规范答题。 一、说说下列诗句的主要表现手法 1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2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3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4 .杨柳岸晓风残月。() 5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6 .樯橹灰飞烟灭。() 7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二、高考真题体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分)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杜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三、合作、探究 绝句(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这首诗如何抒情的? 江畔独步寻花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诗中运用了什么手法? 早行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陈与义《早行》诗中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咏梅》,分析这首词的表现手法

采莲曲(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刻画人物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越中览古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这首诗运用什么表现手法? 逢雪宿芙蓉山主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这首诗运用什么表现手法? 王昌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诗运用什么表现手法?

七年级历史下册4《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新人教版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一、课标内容 以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二、学情分析 7年级的学生通过影视资料,小说等文学作品,对唐三藏或多或少的有所了解,但是小说中的人物毕竟和历史上的真实人物不同,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与史实的区别。另外、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的贡献及优秀品质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师让学生参与讲、听故事的过程中,感受他们的优秀品质。 三、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学习遣唐使和鉴真东渡、唐与新罗的关系和玄奘西行。三部分内容中,既有外国学习中国文化的事例,也有中国学习外国文化的事例。遣唐使、鉴真东渡从不同角度叙述了中日文化交流的情况,唐与新罗的关系介绍了新罗与唐朝政治、科技、文化的交流,玄奘西行则介绍了中印文化交流。学习这三部分内容,目的是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基本情况。 四、教学准备 1.登陆优教同步学习网,在同步备课下,设置版本章节,七年级下学期历史人教版; 2.在课程目录下选择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3.在教学设计——名师教案,浏览《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名师教案; 4.在课前预习——名师预习,将《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导学任务单,发送给学生并提醒学生在我的作业中查收完成学习;(或者在教学设计——名师教案下将WORD版本课导学任务单,发送给学生。) 5.在同步备课——课堂教学——名师课件下,对应本课目录下查看本课名师课件,并将本课名师课件一键加入我的课件。 6.在同步备课——随堂训练——名师训练下,对应本课目录下查看本课自学检测、互动训练

试卷。 7.授课预览处点击进入授课端名师课件或我的课件中进行预览。注意要在授课端选择本课的对应目录。 五、教学目标 1.核心素养: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本课教学活动主要通过自主学习、搜集资料、课堂探究讨论的方式,进行问题探究教学,以此培养学生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2.学习目标 目标1:结合电子教材或者教材,完成自学检测试题,识记遣唐使、鉴真东渡、唐与新罗的关系、玄奘西行的基本史实。 目标2:比较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的相同点,并分析从他们身上学到的精神。 (重点) 目标3:通过了解这些史实,思考并认识外交的开放与唐朝国力强盛之间的关系。(重难点) 六、教学活动 1.课堂导入 师:播放歌曲《敢问路在何方》 这首片尾曲同学们都听过吗,它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这个故事在历史中真实存在吗,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来寻找答案吧! 2.讲授新课 出示学习目标,指引学生学习。 (1)自主学习 出示任务:任务一:【自学识记】结合电子教材或者教材,完成自学检测试题,识记遣唐使、鉴真东渡、唐与新罗的关系、玄奘西行的基本史实。 反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并结合授课端——课前预习——《唐朝的中外文

中外文化交流史模拟试卷和答案

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中外文化交流史》模拟试卷一 注意: 1.试卷保密,考生不得将试卷带出考场或撕页,否则成绩作废。请监考老师负责监督。 2.请各位考生注意考试纪律,考试作弊全部成绩以零分计算。 3.本试卷满分100分,答题时间为90分钟。 4.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卷,所有答案必须答在答题卷上,答在试题卷上不给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 1、属于文化的精神层面的是()。 [A] 住房[B] 典章制度[C] 生产方式[D] 音乐 2、明清时期的《三国演义》在泰国走俏,使得商船往返时,文学艺术类书籍也成为大宗货物之一。这是通过文化交流途径是()。 [A] 官方派遣使节[B] 贸易要求[C] 战争与掠夺[D] 宗教传播 3、在西域三十六国当中,最大的是()。 [A] 大月氏[B] 安息[C] 乌孙[D] 大夏 4、不是《希腊志》对中国丝绸生产的记载的是()。 [A] 产丝的小动物叫“赛儿”,比最大的甲壳虫还要大两倍 [B] 赛里斯人为畜养这种昆虫而建造冬暖夏凉、四季咸宜的房屋(蚕房) [C] 在第四年之前,赛里斯人一直用绿芦苇喂养它们 [D] 大部分丝线就是在这种小动物死后的尸体内部找到的 5、法显将自己西行求法所经历的情况编撰成书,取名()。 [A]《佛国记》[B]《大唐西域记》[C]《西域志》[D]《外国传》 6、中国禅宗有三个特点,其中不包括()。 [A] 有一个“梵我合一”的世界观理论[B] 有一套自心觉悟的解脱方式 [C] 有一套“以心传心”的直观认识方法[D] 提倡苦行、禁欲、禅定等长期的磨练 7、751年,唐朝将军高仙芝西征中亚怛罗斯被大食所败,俘虏中有杜环在巴格达住了11年,著有()。 [A]《通典》[B]《经行记》[C]《游行外国传》[D]《行记》 8、中国最早记载日本的文献资料是()。 [A]《史记》[B]《汉书》[C]《三国志》[D]《后汉书》 9、用日文假名写成的散文集是()。 [A]《枕草子》[B]《源氏物语》[C]《万叶集》[D]《古事纪》

1诗歌鉴赏之表现手法教案

诗歌鉴赏之表现手法(对比) 一、教学目标 1、能鉴赏古诗词中的对比手法。 2、通过例题理解古典诗词的对比手法的运用。 3、掌握诗歌鉴赏对比手法的答题方法。 二、教学过程 1、考纲要求 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②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考点解释 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对立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形成强烈反差,从而突出主题或思想的一种表现手法。 三、设题方式 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 或艺术手法、表现手法)。 3、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4、赏析这首诗(词)对比的艺术特色。 四、方法探寻 典例精析1:阅读此诗,请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突出特点? 观祈雨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采用对比的手法。(步骤一)前两句写农民春旱祈雨的场面,后两句写朱门看歌舞的情景。前者忧,后者乐。对比鲜明,反差强烈。(步骤二)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与对朱门贵族的愤慨。(步骤三) 探究学习1:请分析本诗的表现手法。 画眉鸟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答:这首诗运用了对比手法:(步骤一)前两句(写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后两句(写陷入囚笼,失去了自由的画眉)构成对比。(步骤二)表达了对自由的热情赞美,对束缚个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和否定。(步骤三)探究学习2:问:“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2013四川卷)九日和韩魏公苏洵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答:妙在用三层对比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心未绝。(步骤三)佳节时不喜反忧,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步骤二)既构成对比,又层层递进,准确地表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步骤三) 五、方法总结 点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什么手法) 释运用(结合具体诗句,阐释诗句是如何运用这种手法的。) 评效果(具有什么样的效果,写出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答题思路: 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前几句写……,后几句写……。前后(或者两者)对比鲜明,反差强烈,深刻地揭示了(写出了)什么样的(思想内容),表达了(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六、巩固练习 1、问:词的最后两句作者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教学设计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的情况,包括日本派往中国的遣唐使与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鉴真和尚东渡日本、隋唐与新罗的频繁的来往、唐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 2.通过讲述隋唐时期我国同亚洲各国,特别是日本、新罗和天竺等国的友好往来情况,启发学生思考隋唐时期出现频繁的交往高潮的主要原因,和这种友好交往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比较日本、新罗与隋唐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相似性,以及佛教传播和发展过程中,唐朝所起的作用,总结出唐文化的世界意义。 3.通过鉴真六次东渡、玄奘历时18年的西游和历时19年的译经生涯中体现的奋斗精神,使学生更加崇敬为各国友好交往做出巨大贡献的伟人。通过当时傲居世界文明之首的东亚文明及其中心唐朝的了解,使学生为自己祖先的业绩感到自豪。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唐朝中外友好交往。 2.难点:理解封建时代的对外交往为何如此频繁?它与当今的开放有什么区别?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曾经有一个著名节目《唐人街》,该节目的宗旨是追逐海外华人的足迹,展示华人的风采。现在世界各地的很多地区也都有“唐人街”,(展示各地唐人街图片)如北美的纽约、洛杉矶,澳洲的悉尼、墨尔本,欧洲的伦敦、巴黎,亚洲的东京、汉城等地。“唐人”指哪国人?为什么外国人会将外国人称为“唐人”?唐朝时期与中国长期友好往来的又有哪些国家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些内容。 二、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课件出示《职贡图》,提问: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图上的人物与我们学过的唐朝时期人物的着装、样子一样吗?(生答:不一样。)请同学们下面的文字。 此图反映了外国使节和周边少数民族携贡品来唐的生动情景。 为什么有这么多外国人来中国呢?(学生讨论并自由回答。)

「精品」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 ⊙新课程标准 1、了解遣唐使的文化交流活动,说出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2、知道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的故事,找出鉴真与玄奘的共同之处。 3、了解长安城的城市建设布局特点。 ⊙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的基本史实。 难点:牢记鉴真、玄奘的历史功绩。 ⊙解析与点拨 例1 简述唐朝时中日友好交往的情况。 解析:唐朝是我国封建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时期,唐朝又是对外交往发达的时期,其中与日本、朝鲜、印度、阿拉伯等国家的交往尤为密切。在中日友好交往史上,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了相互交流和学习。日本至今还保留着中国的某些文化、建筑风格和生活习俗,由此可见。中日交往源远流长。 答案:①中日之间的来往:日本十多次派出“遣唐使”到中国学习等。②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仿唐制进行改革;依照汉字的偏旁创造日本文字。在建筑式样上模仿唐朝的风格;保留着唐朝的风俗习惯。③在文化交流方面:日本的阿倍仲麻吕和唐朝高僧鉴真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④经济交流:唐朝和日本贸易频繁。 例2 唐都长安的特点 解析:长安城虽然规模宏大,经济繁荣,能“海纳百川”,但它仍然是个典型的传统古典都市。居民住在一个个封闭的“坊”中间,商业只是在市中进行,不是到处可以开店铺。市由官吏管辖,日中击鼓开市,日落鸣钲闭市,街上也一样,日落时街鼓擂动,行人就不能在街上逗留。总之,唐长安还是个限制很多的城市,不仅与现代的城市不同,与后来宋、元、明、清的城市也不同。 例3 唐朝时对外交往频繁,各国使臣、商贾、学者、僧人往来甚多,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威望,如果用唐朝著名诗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两句话来形容非常确切,你知道是哪两句吗?仔细想想并讨论唐朝时期外交活跃的原因是什么?

钱婉约《中外文化交流史》复习大纲

《中外文化交流史》复习大纲 钱婉约 2009-12-13 1,文化人类学、历史学、哲学、传播学等学科都对文化有定义,故多至200种以上说法。历史学的文化定义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从事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创造的成就的总和。包括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面。文化具有民族性、时代性、不平衡性、传播性等属性。 2,在文化传播过程中,本土主体文化对于外来客体文化的接受或排斥, ●1,本土文化的状态:开放活跃期,适应性;落后封闭时,排斥性。 ●2,外来文化的性格:效用和适应 3,古代文化交流的主要途径: ●1,贸易要求。 ●2,宗教传播。 ●3,战争与掠夺。 ●4,官方派遣使节、学生、乐舞团体等。 4,西域的概念 ●1,广义的西域,是指通过葱岭(今帕米尔山结和昆仑山、喀喇昆仑山脉西部诸山的 总称)所能达到的广大地区,涵括中亚、西亚、印度半岛,乃至东欧、希腊罗马、 北非等地域。 ●狭义的西域,是指葱岭以东的地区,涵括今天我国的新疆、青海、西藏等地。 5,张骞通西域:第一次:公元前139年。欲联络大月氏共同抗击匈奴。历经13年而返。第二次:公元前115年。欲与乌孙结盟。 6,《史记·大宛列传》 ●1,大宛: “大宛在匈奴西南,在汉正西,去汉可万里。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麦。有葡萄酒,多善马,马汗血,其先天马子也。有城郭屋室,其属邑大小70余城,众可数十万。……其北则康居,西则大月氏,西南则大夏,东北则乌孙,东则拘弥、于阗,于阗之西,则水皆西流,注西海;其东水东流,注盐泽。盐泽潜行地下,其南则河源出焉。……” ●2,乌孙: “乌孙在大宛东北可二千里,行国,随畜,与匈奴同俗。控弦者数万,敢战。故服匈奴,及盛,取其羁属,不肯往朝会焉。” ●3,“康居在大宛西北可二千里,行国,与月氏大同俗。控弦者八九万人,与大宛 临国。国小,南羁事月氏,东羁事匈奴 ●4,“奄蔡在康居西北可二千里,行国,与康居大同俗,控弦者十余万,临大泽,无 涯,盖乃北海云。 ●5,大月氏 “大月氏在大宛西可二三千里,居妫水北。其南则大夏,西则安息,北则康居。行国也,随畜移徙,与匈奴同俗。控弦者一二十余万。故时强,轻匈奴,及冒顿立,攻破月氏,至匈奴老上单于,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及为匈奴所败,乃远去,过宛,西击大夏而臣之,遂都妫水北,为王庭。其余小众不能去者,保南山羌,号小月氏。。 ●6,安息 “安息在大月氏西可数千里。土著,耕田,田稻麦,葡萄酒,城邑如大宛。其属小大数百城,地方数千里,最为大国。临妫水,有市,民商贾用车及船,行旁国或数千里。一银为币,

高考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教案(最详细最实用)

古代诗歌鉴赏 ——表达技巧 设题方式: (1)诗词中运用了那些表达技巧(表现手法)? ⑵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⑶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指出运用的表现手法; 2.这种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3.运用该手法的作用。 谨记:表达效果是为内容、结构服务的。 1、为形象服务。写出形象的特点,使他(她它)生动逼真、形象可感、形神兼备。 2、为意境服务。能营造出一定的意境,从而传达出作者的思想、精神境界。 3、为主题服务。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 诗词中的表达技巧都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服务的,要围绕表情作用来答题。 表达技巧的种类: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方式。它的含义非常广泛,简单说包括各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写作手法)、结构技巧的使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及结构技巧,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第一类、表达方式:亦可称为表达方法,是作者根据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运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 式,属于文章的整体的语言运用形式。 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五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诗歌中没有“说明”这一种)。 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一般用于叙事诗的表达,以高中课本中《琵琶行》和《孔雀东南飞》为代表,而律诗和绝句当中也有出现,如:杜甫的《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如:《孔雀东南飞》中对刘兰芝的描写:“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其中白描是诗歌鉴赏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 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例如:秦观的《鹊桥仙》中:“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柳永的《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抒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在诗歌鉴赏中一般表现为借景抒情、乐景哀情、托物言志等,而这一般又称之为抒情方式 鉴赏诗歌的表达方式 (一)、鉴赏诗歌的描写手法

古代诗歌表现手法——虚实结合教案

古代诗歌表现手法 ——虚实结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虚实结合”中“虚”与“实”的概念。 2.能力目标:掌握诗歌鉴赏中“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掌握“虚实结合”这种表现手法的答题思路。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总结答题规律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掌握古代诗歌中虚景与实景的概念,正确把握“虚实结合”这种表现手法的答题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虚与实的概念导入。诗歌中的“实”:即真实,实在,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可以通过各种感官直接具体捕捉到的部分。“虚”:即空虚,空无所有,是指看不见摸不着的虚象。指主观意识中存在的,通过诗人主观想象得到的部分。 二、教学过程 1.诗歌分析 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问题:请从“虚与实”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这首诗,是诗人写给自己妻子的作品。诗歌内容如下:你问我何时归来,我也不知道自己的归期。眼下这夜色中的巴山,秋雨绵绵,池塘里秋水已满。什么时候才能和你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天的巴山夜雨呢?诗歌前两句是实写,后两句是虚写。前两句是作者眼前看到的实景,“何当”是“何时能够”的意思,是个表示愿望的词儿,这之后的内容实际上都是作者的想象。“巴山夜雨”重出,而一为客中实景,紧承己答;一为归后谈助,遥应妻问。而以“何当”介乎其间,承前启后,化实为虚,开拓出一片想象境界,使时间与空间的回环对照融合无间。 2.答题思路 (1)、点出手法:虚实结合 (2)、实写了......, 虚写了...... (3)、分析虚实结合的艺术效果。 第一,丰富意象,开拓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 第二,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或渲染烘托突出中心。 3.归纳总结本题答案 答案:本诗写了两次“巴山夜雨”,第一次是实写,第二次是虚写,想象与妻子团圆再忆巴山夜雨的情景。如果说前两句是实写当前景的话,那么后两句则是虚写未来情。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开拓出一片想象的境界,把时间与空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三、练习 琅琊溪①[宋]欧阳修

部编新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 一、教学目标: ⒈知识识记: (1)了解长安城的布局,知道长安既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是开放性的国际大都会。 (2)了解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认识我国的经济、文化在唐代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唐朝政府采取鼓励对外交往的政策,这些都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⒉能力培养: (1)通过图片等直观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2)通过学生的讲述,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⒊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1)通过对玄奘、鉴真等不畏艰险,出国远行,学习交流的事迹介绍,启发学生不怕困难险阻、勇于开拓以及对事业执著追求的精神。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唐代的强盛及其在国际上的地位,从而增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认同情感。 (3)玄奘、鉴真等人热心于文化交流,成为中外交往的友好使节,其业绩值得后人景仰。 4.重点、难点突破措施: (1)利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再现历史情境,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获得感性认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充分阅读教材,提高自学能力、概括能力。

(3)组织学生讨论,发表对历史人物、事件的看法,明确文学作品和历史现实之间是有区别的。 二、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播放动画片《西游记》的主题歌《一个师傅仨徒弟》。提问:歌中的“唐三藏”指谁?“西天取经上大路”中的“西天”指哪里?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西游记》是以玄奘西行天竺求学问取真经为背景而虚构的一部小说,故事中的唐僧原型就是历史上的玄奘,《西游记》中有关唐僧的描绘与玄奘一样吗?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第五课《唐代中外文化交流》就会给你答案。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展示学习目标) 2.学生认定目标 (1)了解长安城的布局,知道长安既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是开放性的国际大都会。 (2)了解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遣唐使等史实,认识我国的经济、文化在唐代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唐政府采取鼓励对外交往的政策,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3)对图片等内容进行观察、想象,用语言叙述,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4)学习玄奘、鉴真等不畏艰险、勇于开拓以及对事业执著追求的精神,并在今后的学习中发扬光大。 (5)明确唐文化远播东西方各国,对许多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 3.导学达标: (一)唐都长安 唐朝的都城在哪里?今天的哪个城市?讲明长安城和西安城的规模的不同。(今西

【同步练习】《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人教)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同步练习 1、唐朝时期,把日本派到中国来学习的使者称为() A. 亲戚 B. 君臣 C. 遣隋使 D. 遣唐使 2、1980年茅盾曾作长诗《欢迎__ __和尚探亲》,其中说:“今日__ __来探亲,扬州面貌已全新。欢迎现代遣唐使,友谊花开四月春。”__ __处填写() A. 李白 B. 杜甫 C. 玄奘 D. 鉴真 3、李白的诗句“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中,“晁卿”是指 A. 空海 B. 阿倍仲麻吕 C. 吉备真备 D. 安禄山 4、2016年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带动全民分享诗词之美。唐诗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其中反映了中外交往的诗句是() A.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B.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C.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D.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5、假如你要了解7世纪中亚、印度半岛的历史及地理情况,最适合的参考资料是 A. 《汉书》 B. 《马可·波罗行纪》 C. 《史记》 D. 《大唐西域记》 6、日本派出的遣唐使、留学生和留学僧,通过在唐朝的学习,传回日本的有 ①先进的制度②天文历法③文字、典籍④书法艺术⑤建筑技术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⑤ C. ①③④⑤ D. ①②③④⑤ 7、唐朝之所以强盛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对外开放;使国家有机会吸收外来的经验。下列举例能证明这个观点的是 A. 文成公主入藏 B. 鉴真东渡 C. 玄奘西行 D. 贞观之治 8、唐代与亚洲各国友好往来达到前所未有的盛况,其根本原因是() A. 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B. 制度先进,疆域辽阔 C. 采取对外开放的政策 D. 对外交往交通便利 9、唐朝的时代特征是繁荣与开放,下列史实能够体现这一特征的有①鉴真东渡②开通大运河③文成公主入藏④《金刚经》的印制 A. ①③④ B. ②④ C. ①③ D. ②③④ 10、某班同学准备办一期主题为“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的图片展板,你认为下列哪些图片可以入选( ) 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③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