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永字八法

永字八法

永字八法
永字八法

“永字八法”楷书笔画用笔技巧的方法(附书法图)

“永字八法”是古代书法家在长期书法艺术创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以“永”字笔画造型为例,概说楷书笔画用笔的方法。八法依永字的笔画顺序称:点为侧,横划为勒,直竖为努,钩为趯,仰横为策,长撇为掠,短撇为啄,捺笔为磔(zhe)。附图

1、侧,即侧笔,是点画的写法。写点须侧笔取势,不用平笔。点的具体写法是:冲左上方逆锋入笔,折锋向右下轻按,然后围转向左上方轻提收笔。(如图)

汉字的点画,由于在字中所处的部位的不同,点的形体也各不相同,但其入笔、行笔、收笔的用笔方法基本相同。请看下面例字中点画的写法。

2、勒,即勒笔,是横画的写法。写横须勒笔取势。不可卧笔平拖。横画的具体写法是:冲左上方逆锋入笔,轻按转锋稍顿,然后轻提向右行笔。至笔画尽处,轻按转锋,然后轻提沿横画下端向左回锋收笔。(如图)

在“永”字中,勒笔是一非独立的短横画,笔画末端须转折下行,没有一般写横画的收笔过程,只是起笔、行笔和写一般横画相同。所谓“勒”是指行笔时,须内用力紧收,像用缰绳勒马一样。请看下面例字中横画的写法。

3、努,即是努笔,是竖画的写法。写竖须努笔取势。不可平笔直拖。竖画的具体写法是:冲左上方逆锋入笔,轻按转锋,稍提笔下行,至笔画末端,向左下轻顿,然后提笔沿竖画右侧向上围收。这是“垂露竖”的写法。还有一种竖画叫“悬针竖”。悬针竖的写法,起笔、行笔与写垂露竖相同,但笔行至竖画的下端,须轻提笔,顺势抽锋收笔。(如图)

写竖画切忌写成一般粗细。垂露竖,中段略显细,悬针画,下端偏细。

在“永”字中的竖画,不是独立的笔画,起笔处有折笔,收笔处有钩笔,因此,这类竖画多写得直中见曲势,写得过于平直,就缺乏力感。所谓“努”,即“弩”,像拉开的弓努一样。(如图)

请看下面例字三种竖画的写法。

4、趯,即趯笔,是钩画的写法。写钩须趯笔取势。钩画的具体写法是:上一笔画写到尽处,轻按,接着轻提回锋,然后冲左上方趯出,锋出即收,不可留有过长的虚尖。所谓“趯”有“踢”的意思,行笔速度略快,如同踢脚一样。凡钩画必须依附某一种主要笔画,它不能独立存在。如竖带钩、戈带钩、左向钩、右向钩等。无论哪一种钩画,用笔方法基本相同,运笔中无名指须顶推的用。请看下面例字几种钩画的写法。

5、策,即策笔,是挑画的写法。写挑须策笔取势。挑画的具体写法是:冲左上方逆锋入笔,向下按笔转锋,然后轻提冲右上方挑出。

“永”字中的挑画是一短平挑,挑锋及努笔即止,像马鞭策马一样,略仰笔挑出急收。所谓“策”有鞭策的意思。(如图)

挑画,除平挑还有斜挑,基本写法一样。请看下面例字中挑画的写法。

6、掠,即掠笔,是撇画的写法。写撇须掠笔取势。撇画的具体写法是:冲左上方逆锋入笔,轻按转锋,然后轻提向左下角撇出,至笔画末端抽锋收笔。(如图)

撇画种类很多,但基本写法一样,行笔速度要适中,力要送到,不可飘甩。所谓“掠”有飞掠的意思,像鸟飞掠而过那样有力。请看下面例字中撇画的写法。

7、啄,即啄笔,是短斜撇的写法。写短斜撇须啄笔取势。具体写法与写长撇相似,只是笔势较直,如鸟啄物一样,不像长撇的末端那样扬起,呈现一定的弧度。(如图)

请看下面例字中短斜撇的写法。

8、磔,即磔笔,是捺笔的写法。写捺须磔笔取势。捺画的具体写法是:冲左上方逆锋入笔,然后折锋铺毫,向右下方行笔(写平捺向右行笔),边行笔边按笔,至笔画末端稍顿,顺势提笔出锋收笔,不可在捺脚的末端留下虚尖。(如图)

捺画分斜捺和平捺,写法基本相似,请看下面例字中捺笔的写法。

永字八法

(1)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

(2)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

(3)竖为弩(用力也);

(4)钩为趯(跳貌,与跃同);

(5)提为策(如策马之用鞭);

(6)撇为掠(如用篦之掠发);

(7)短撇为啄(如鸟之啄物);

(8)捺为磔(磔音窄,裂牲为磔,笔锋开张也)。

二、八法精解

(一)八法的渊源

永字八法是以永字点画写法为例,说明楷书用笔和组字的方法。其来源有以下几说:

1、崔子玉、钟繇、王羲之说

唐张怀瑾《玉堂禁经》:“八法起于隶字之始,后汉崔子玉历钟王以下,传授所用八体该于万字。”“大凡笔法,点画八体,备于‘永’字”。

元李溥光《雪庵八法·八法解》:“历代以下,书者工于笔法之妙。其名世者,如魏晋之钟繇、王羲之,唐之欧(阳询)、虞(世南)、柳(公权)、颜(真卿)之辈,亦各家有书,所传之,惜乎沦没日久,真迹不存,惟羲之‘永’字八法,共《三昧歌》,流传在世。”

《法书苑》:“王逸少工书十五年偏攻‘永’字八法,以其八法之势,能通一切”。

清包世臣《艺舟双楫·述书下》:“聚字成篇,积画成字,故画有八法。唐韩方明谓八法起于隶字之始,传于崔子玉,历钟、王以至永禅师者,古今学书之概括也。隶字即今之真书。”又云:“以‘永’字八画而备八艺,故用为式。”

2、智永说

宋陈思《书菀菁华》:“隋僧智永,发其指趣,援于虞秘监世南,自兹传授遂广彰焉。”

3、张旭说

宋朱长文《墨池篇》、《张旭传永字八法》,同《柳八法颂》及《颜鲁八法颂》。

清冯武《书法正传》中《书法三昧》云:“凡学必有要,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永’字者,众字之纲领也,识乎此,则千万字在矣。”

(二)永字八法精解

1、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

侧是倾斜不正之意,点应取倾斜之势,如巨石侧立,险劲而雄踞。如点成平卧或正立,则呆痴失势。永字点以露锋作收,是为与下边横画相照应。

2、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

横取上斜之势,如骑手紧勒马缰,力量内向直贯于弩(竖)。如卧笔横拖或下斜则疲沓无力。逆锋落笔,缓去急回,保持“逆入平出,有往必收”之势,不宜顺锋滑过,以免轻飘板滞。

3、竖为弩(同努)

努是有力的意思,竖画取内直外曲之势,如弓弩直立,虽形曲而质含无穷之力。所以竖画不宜过直,须配合字体之全局,于曲中见直,方有挺进之势。过直如枯木立地,虽挺直而无力。

4、钩为趯(跃的样子,同跃)

谓作钩时,先蹲锋蓄势,再快速提笔,然后绞锋环扭,顺势出锋,力聚尖端。如人要跳跃,需先蹲蓄力,然后猛然一跃而起。锋不平出,为的是与策(挑)画起笔相呼应。

5、提为策(如策马之用鞭)

策本义是马鞭,这里其引伸义策应之意。挑画多用在字的左边,其势向右上斜出,与右边的点画相策应,形成相背拱揖的形势。永字的策画略微平出,主要是与右边的啄(横撇)相策应。两个笔道虽错落不相地称,而其心气相通相应。势略上仰,用力在发笔,得力在收锋。

6、撇为掠(掠是拂掠之意)

如篦之掠发,状似燕掠檐下。谓写掠画应如以手拂物之表,虽然行笔渐渐加速,出锋轻捷爽利,取其潇洒利落之姿,但力要送到末端,否则就会飘浮无力。

7、短撇为啄(如鸟之啄物)

谓写横撇应如鸟之啄食。行笔快速,笔锋峻利。落笔左出,锐而斜下,以轻捷健劲为胜。

8、捺为磔(磔音窄,裂牺为磔,笔锋开张之意)

这里有两层意思:其一指磔画在字体结构中的作用而言,磔本义是指肢解祭祀用的牺牲,含解体张裂之意。楷书中的捺画承隶书的波磔而来,而隶书的波磔正是为了解散小篆屈曲裹束的形式,使字体向外开放。所以隶书又叫分书,楷书中的捺也起到这个作用。楷书捺笔,力虽内聚形却外张,使字体开展舒畅、开放。其二是说这一笔直要写得刚劲、利刹、有气势。磔本义是肢解,肢解必以刀劈,磔画即取刀劈之意。写时要逆锋轻落,右出后缓行渐重,至末处微带仰势收锋,要沉着有力,一波三折,势态自然。

八法结语,卢肇说:“永字八法,乃点画尔。”但八法并非孤立存在,我们在考虑每个点画如何安排,实际已涉及字的结体法则。因此,八法作者意图,在想通过永字的剖析,来说明基本点画的写法和组合,即如零件的制作与安装。

(三)八法颂

1、颜真卿《八法颂》

“侧,蹲鸱[1]而附石;勒,纵缓以藏机;努,弯环而势典;趯峻快以如锥;策,依稀而似勒;掠,仿佛以宜肥;啄,腾凌而速进;磔,抑惜以迟移。”

2、柳宗元《八法颂》(或曰张旭撰);

“侧不贵卧,勒常患平;

努力直而力败,趯宜峻而势生;

策仰收而喑揭,[2]掠左出而锋轻;

啄仓皇而疾罨[3],磔libei[4]以开撑。”

[1]蹲,音dun(吨)腿弯象坐,而臀不着地;鸱,音chi(吃),鹞鹰,凶暴的鸱鸟。

[2]揭,掀起,使隐蔽的事物显露出来。

[3]罨,音yan,有两方面意思,一是捕鱼的网,二是复盖。

[4]音历背,速行貌。

前人归纳书法点画用笔的一种方法。以“永”字的八笔作例,故名。其起源有三说:一、张旭说,见《墨池编》;二、智永说,见《书苑菁华》;三、蔡邕、王羲

之说,见李溥光《雪庵八法》。八法依永字的笔画顺序称:点为侧,横划为勒,直竖为努,钩为趯,仰横为策,长撇为掠,短撇为啄,捺笔为磔。唐代韩方

明称:“ 八法起于隶字之始,后汉崔子玉(瑗)历锺(繇)王(羲之)以下,

传授经永(智永)禅师而至张旭,始弘八法。”李阳冰称:“昔逸少(王羲之)攻

书多载,十五年偏攻永字,以其备八法之势,能通一切也。”清代刘熙载《艺概·书概》称:“ 书能笔笔还其本分,不稍闪避取巧,便是极诣。永字八法,只是要

人横成横、竖成竖耳。”后人又将“八法”两字引伸作为“书法”的代称。

书法术语。点画用笔的一种技法。“ 永字八法”称点为“侧”。书写时,须侧

锋峻落,铺毫行笔,势足收锋。唐太宗李世民《笔法诀》称:“为点必收,贵紧

而重。”欧阳询《八诀》称其当“如高峰这坠石”。《书法三味》则称其为:“点之祖,蹲鸱之势,三过侧法也,起自中而末锋自中出。”讲得最为扼要、具体。

书法术语。点画用笔的一种技法。“永字八法”称横为“勒”。如勒马用缰,强

抑力制,愈收愈紧,如顺笔平拖,则有失勒之本义。唐代柳宗元《八法颂》有“勒

常患平,努过直而力败”之谓,所患即在笔姿平板,无覆仰承载之势。故写时要

逆锋直下,旋即翻笔转锋,卷毫向右力行。写长横,行笔要稍缓,要逐步顿挫,

如阵云遇风,回而却往。俟其画足则驻锋急收,以应下画。其势须首尾低,中间

高拱有覆盖之势。

书法术语。点画用笔的一种技法。“永字八法”称直笔为“努”。亦作“弩”。唐太

宗李世民《笔法诀》称:“努不宜直,直则失力。”写时僵直则平板无势,故须直

中见曲。横入笔锋,向上行而少驻,复正锋下行,势须作凸胸而立。清代包世臣称:“直为努者,谓作直画,必笔管逆向上,笔尖亦逆向上,平锋着纸,尽力下行,有引弩两端向背之势,故名努也。”

书法术语。点画用笔的一种技法。“ 永字八法”称钩为“趯”。下笔时须蹲锋

为之,得势则出。南宋姜夔称:趯如字的步履,要能沉着为之。晋代书家的趯法,

往往斜拂或横引向外,到了唐代颜真卿、柳公权始正锋为之。清代包世臣称:“趯者如人之趯脚,其力初不在脚,猝然引起,而全力遂注脚尖,故钩末断不可作飘势挫锋,有失趯之义也。”《书法三味》对趯写法作了分类,称:“分三体:左如…氐?、…长?字,须长趯以应右;右如…门?、…丹?字,须长趯以应左;中如…东?、…秉?字,趯须朝上。”

书法术语。点画用笔的一种技法。“ 永字八法”称挑为“策”。书写时,起笔近于横画,用力在发笔,蓄劲于收笔。唐太宗李世民《笔法诀》称:“策须仰策而仰收。”清代包世臣称:“仰画为策者,如以策策马,用力在策本,得力在策末,着马即起也。”

书法术语。点画用笔的一种技法。“ 永字八法”以撇为“掠”。意思是象用篦梳之掠长发,随手遣锋。是竖笔行至半途,变中行为偏向左行的运笔动作。《书法三昧》称:“撇之祖,此乃斜悬针而末锋飞起也。宜出锋处运笔,力到而匀,不可半途撇出,(否)则无力而瘦弱。” 清代包世臣《艺舟双辑》称:“长撇为掠者,谓用努法下引左行,而展笔如掠。”一般写撇要轻快和婉。法在涩而劲,意欲婉而畅。腹部可稍粗,尾部要扬起,下垂则乏精神,要不要僵直尖细。重滞飘浮也是弊病。

书法术语。点画用笔的一种技法。“永字八法”称短撇为“啄”。啄笔的书写宜迅疾。唐太宗李世民《笔法诀》谓:“啄须卧笔疾罨。”元代陈绎曾《翰林要诀》载:“啄,点首撇尾左出微仰,如鸟喙之啄物。”清代包世臣亦称:啄“如鸟之啄物,锐而且速,亦言其画行以渐,而削如鸟啄也”。

书法术语。点画用笔的一种技法。“永字八法”称捺笔为“磔”。古代祭祀时裂牲称为磔,捺法用磔,意思是笔毫尽力铺散而急发。又,斜捺叫磔,卧捺称波。唐太宗李世民《笔法诀》称:“磔须战笔外发,得意徐乃出之。”“ 贵三折而遗毫。”写时虚势向左逆锋落笔,着纸折锋翻笔,有控制地尽力铺毫下行,等到长度合适时捺出。

“永”字共有八画。画画不同,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汉字楷书的点画形式。

一、侧(点)

点是最短的笔画,天生走势不足,运动感薄弱,写得不好,容易成为向心的、内倾的一个圆,以封闭的形式与周围笔画隔绝,显得萎靡黯然,古人说,点如果锋芒不露,“则失之于钝,钝则芒角隐而书之神格丧矣”就是这个意思。因此,需要补救,方法有二。第一,强调笔势,起笔露锋以承接上一笔画,收笔出锋以连贯下一笔画,通过露锋出锋与上下笔画建立起顾盼映带的呼应关系,同时,打破圆点的内倾特征,增加笔画向外的张力。第二,强调体势,让它的形态不要太平或者太直,因为平和直都是静止状态,要让它左右倾斜,产生动势,非得其它笔画的配合才能保持平衡,由此与其他笔画发生相互依存的关系,强化笔画与笔画之间的联系。正因为如此,“永字八法”中称点为倾侧的“侧”,姜白石《续书谱》云:“点者,字之眉目,全藉顾盼精神,有向有背,随字异形”,“顾盼”指笔势,“向背”指体势。

前面一章说过,汉字的每一笔画都有起笔行笔和收笔三个部分,点也是如此,孙过庭《书谱》云:“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由于点的运动过程很短,要完成这三个动作就比较困难,容易出现两个毛病,一是顺势按下,一

揿即收,起笔行笔收笔不分,笔画单薄简陋,空洞无物。二是不敢用力按顿,因为点的书写兔起鹞落,势如“高峰坠石”大起大落,在所有笔画中是最情绪化的,如果不强调提按顿挫的动作,会使作品缺少激情。

二、勒(横)

横的笔画较长,如果行笔太快,太流畅,笔画会显得单薄空洞,因此在书写过程中,不能信马由僵,一掠而过,必须勒住缰绳,步步踏实,以求稳重。“永字八法”称之为“勒”,十分形象。李世民《笔法诀》云:“为画如勒,贵涩而迟”,具体的勒法就是用笔时前面如有物阻拒,竭力与争,手不期颤而颤,结果“变起伏于锋杪”,写出来的笔画跌宕舒展,“如千里之阵云”。

三、努(竖)

书法艺术强调横平竖直,但它们不是几何学上那僵硬的水平与垂直,它们重感觉,只要感觉上是平的和直的,即使是弧线和曲线也可以。而且弧线和曲线有姿态,比较生动。因此“永字八法”称竖为“努”,努字古通“弩”,以“努”来命名竖画,一是形如弓弩来弯曲,二是蓄力如弓弩之饱满。柳宗元《八法诵》云:“努,过直而力败”,颜真卿《八法颂》云:“努,弯环而势曲”,唐太宗《笔法决》云:“为竖必努,……努不宜直,直则失力”。

四、趯(钩)

汉字在篆书和分书中没有钩,楷书的钩由笔势演化而来。笔画在结束时提笔不够高,急着与下一笔画连写,就会带出一段牵丝,将这段牵丝整饬为笔画的一部分,那就是钩。钩是上下笔画连续书写的产物,是从按到提的一个跳跃过程,因此“永字八法”称之为“趯”。古文中趯有两种含义,《诗.召南.草虫》:“趯草虫,趯阜螽”,趯为跳跃。苏轼《贾谊论》:“趯然有远举之志”,趯为飘然远引貌。理解古文趯的两种含义,对书写极有帮助,先要按顿蓄势,将力量聚集在锋尖,然后突然跃起,稍一犹豫,水渗墨滞,力疲势软,就有失“趯”的本义,有背“趯”的产生前提”。颜真卿《八法颂》云:“趯峻快以如锥”,唐太宗《笔法诀》云:“趯须存其笔锋,得势而出”,就是指这种意思。

五、策(挑)

挑是横的变态。比较长的横画从左到右,一般提笔运行到一半以后,就要下按蓄势,最后顿笔回锋,与位于左边的下一笔画起笔相呼应。跳是比较短的横画,下一笔画的起笔就在它的右边,提笔运行,顺势就能相接,不需要一般横画的下按蓄势,回锋收笔,因此,它其实是横画的前半部分,“永字八法”以骑马动作比喻横画,完整的称为收缰的勒,半截的就称为“策”,策是扬鞭的意思,非常形象。《永字八法评说》认为“策笔仰锋竖趯”,策与趯相近,两者在行笔上都比较快,得势即出。

六、掠(长撇)

撇的收笔在分书为按顿,在楷书为轻挑,这一转变的目的是为了与下一笔画连续书写。长撇的下一笔画都在收笔点的右边,需要一个很长的过渡,运笔过程如飞鸟掠檐而下,因此“永字八法”称之为掠。柳宗元《八法诵》说:“掠,左出而锋轻”。唐太宗《笔法决》说:“为撇必掠,贵险而劲,掠须笔锋左出而利”。长撇出锋,形要微曲,力要均匀,势要婉而畅。一般人写字都是以右手执笔,长撇左行,比较别扭,出锋之处极易飘忽乏力,因此必须下功夫训练。

七、啄(短撇)

啄画从形状上看与掠相同,只不过稍短一些,因此现在一般人都啄掠不分,统称为撇,其实,两者的书写是有区别的。掠的下一笔画在右边,很长,有一个掠的过程;啄的下一笔画就在顺势的左边,很短。啄画在写法上起笔稍一顿挫,即向左下斜出,峻快利落,速而且锐,类似于鸟之啄食,故名。柳宗元《八法诵》云:“啄,仓皇而疾掩”,颜真卿《八法颂》云:“啄,腾凌而速进”,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云:“啄之必峻”。啄与撇的关系同策与勒的关系完全相同,都是后者的局部,可以相互参照。

八、磔(捺)

磔的本义是“分裂牲体”,以此命名捺画,不可思议,仔细考察,或可这样解释。分书又称八分,八与分两字在《说文解字》中均训作“别也”。“八”为象形,象一物分别相背之形,“分”字添加刀旁,表示所用器具。分书与篆书相比,特点是将回环缭绕的字形割裂成左右上下的组合结构,并且夸张撇和捺的横向出势,将字形由长变扁,“八”的字义和形体准确地反映了分书的两大特征。分书发展到楷书以后,为了理论研究的需要,开始对点画加以区别命名(以前并没有撇捺的名称),撇和捺类似“八”形,于是顺着它的意义,将左边称作掠,右边称作磔,《穆

天子传》卷五:“命虞人掠林”,掠有“斫伐”的含义,与磔相近。左掠右磔,综合为表示分别相背的“八”字的含义,具体来说,左边称掠是因为从粗到细,结束后还有一个回顾之势,与掠字所含有的“拂过”之义相近,右边称磔,是因为从细到粗,力量逐渐增加,越来越大,《永字八法评说》云:“势尽布磔之”,具有砍磔的含义。

综上所述,“永字八法”其实是指汉字八种基本点画的写法,仔细分析。趯(钩)是笔画连续书写的产物,是整饬后的笔势,属于笔画的附属部分,策(挑)是勒(横)的一半,啄(短撇)是掠(长撇)的一半,在形态与写法上有相同之处。因此,从严格的意义上说,永字的基本点画只有五种:横、竖、撇、捺、点。

——摘自《书法导报》

“永字八法”是将楷书(正书、真书)的永字分成八个不同笔画,每一笔画有一名称及其写法。学会这些方法,勤学苦练一个永字,触类旁通能写好其他所有的汉字,可说是练书法的基本功或窍门。那么这永字是哪八法,而这八法是怎么来的呢?查《应用汉语词典》有:「古代书法家曾对“永字八法”进行概括,总结出八种笔画的运笔方法。称“点”为侧,须侧风峻落,铺毫行笔,势足收锋;“横”为勒,需逆锋落低,缓去急回,不应顺锋平过;“直”(竖)为努,不宜过直,须直中曲势;“钩”为“趯”,须驻锋提笔,突然趯起,力量集中在笔尖;“仰横”(提)为“策”,用力在发笔,得力在画末;“撇”为“掠”,起笔同直画,出锋宜稍肥,力气贯到底;“短撇”为“啄”,落笔左出,须块而峻利;“捺”为“磔”,逆锋轻落笔,折锋普毫缓行,至末收锋。」这部词典为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应该是一本权威的词典。不过这里的释义没有出处,并且同一般的说法有很大的不同,大概是集几位当代“书学家”共议的结果。

当代“书学家”周汝昌写了一本《永字八法》的书。其释义可谓长篇大论,娓娓道来,点石成金,很值得学习参考。但不可作为“永字八法”本源的定论,原因是缺少必要的考证。

找遍中文出版的资料也没有找到一个关于“永字八法”的图解说明,在小柳司氣太著的《新修漢和大字典》中有了结果,是昭和十一年(1936年)东京博文馆藏版(见图)。里面也介绍了“永字八法” 释义:「侧不贵卧、勒、常患平、努、过直而力败、趯、当存而势生、策、仰收而暗揭、掠、左出而锋轻、啄、仓皇而疾罨、磔、趯趞而开撑。」其实这是“柳宗元永字八法颁”(《全唐文》【卷五百八十三】)。

《全唐文》【卷三百三十八】中有颜真卿《八法颂》:“ 侧,蹲鸱而附石;勒,纵缓以藏机;努,弯环而势典;趯,峻快以如锥;策,依稀而似勒;掠,仿佛以宜肥;啄,腾凌而速进;磔,抑惜以迟移。”

关于“永字八法”的释义古今以来五花八门,这里不再选述。有一个事实是,对“永字八法”的八个名称却是一致的,即:“侧、勒、努、趯(tì)、策、掠、啄、磔(zhé)”。其实古人定义这八个字时,每个字的含义就代表了写法的要点,这才应该是“永字八法”的本义。古今书法大家和有关学者的释义不过是揣摩理解或书法体会而已,各有

各的道理。这里将每个字的字义详述一下,来了解一下“永字八法”的本义。不过以什么标准来释义,这需要先确定一下“永字八法”产生的时期。

关于这个问题有很多的说法,有说源于崔瑗、蔡邕、钟繇、王羲之或张旭的较多。看一下五位书法名圣小介:

崔瑗:(公元77—142 ),字子玉,东汉安平(今河北省安平县)人。

蔡邕:(公元132一192),字伯喈,汉末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

钟繇:(公元151—230),字元常,三国魏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县东)人。

王羲之:(公元321—379),字逸少,东晋琅琊临沂人。

张旭:(公元658—742),字伯高,唐代苏州人。

崔瑗和蔡邕留下的书法,还见不到真书。钟繇的真书已见成型,但隶书的影子还很重。提王羲之先提一下卫铄(公元272—349)《全晋文》【卷一百四十四】:“铄字茂猗,河东安邑人,廷尉卫展女,汀州刺史江夏李矩妻,善锺繇书法,世称卫夫人,王羲之师事之,子充,中书侍郎,亦善楷法。”并作《笔阵图》,七条笔阵出入斩斫图是其中运笔方法,看来那时还没有“永字八法”。而到颜真卿(公元709—785)时已经有了真正的“永字八法”。有此可以断定“永字八法”产生于王羲之到颜真卿之间的年代,即公元321—785之间。而真书定型的年代应是钟繇到卫铄之间的年代,即魏晋年代。

《全唐文》【卷四百八十二】[韩方明.授笔要说]中有:“今言自古能书,皆云锺、张,按张自矜巧,为众所惑。今言笔法,亦不言自张芝,芝自云比崔、杜不足,即可信乎笔法起自崔瑗子玉明矣。清河公虽云传笔法於张旭长史,世之所传得长史法者,惟有得永字八法。次有五执笔,已下并未之有前闻者乎?方明传之於清河公,问八法起於隶字之始,後汉崔子玉历锺、王以下,传授至於永禅师,而至张旭,始宏八法,次演五势,更备九用,则万字无不该於此,墨道之妙,无不由之以成也。”这里可以看出“永字八法”始创于张旭。“永字八法”不应该是横空出世,而是总结了前人的理念和当时真书的实践。如《新唐书卷六十三》中记载,崔瑗《飞龙篇篆草势合》三卷。宋代陈思《书苑菁华》提到蔡邕著《笔论》和《九势》。上面提到卫铄的《笔阵图》,都是前人关于笔法的专论。

魏晋时期的真书及唐初的“永字八法”释义理当用东汉许慎所著《说文解字》为正,这也应该是当时可依据的字典。查《说文解字》中的“永字八法”字解及有关考证(略)得释义如下:

“永字八法”笔势本义

側:?也。(旁,斜;倾势。)

勒:馬頭絡銜也。(拉缰勒马;拉势)

努:(弩)弓有臂者。(弹势)

趯:踊也。(跃势)

策:馬箠也。(马鞭;挥势)

掠:奪取也。(拂过;拂势)

啄:鳥食也。(啄势)

磔:辜也。(车裂;张势)

这里可以看出“永字八法”原意均为用笔的态势。书法讲究“识势”,在这里已有所体现。学“永字八法”重要的是体会每笔的态势,写出精气神来。同时借鉴名家的总结,如上面“柳宗元永字八法颁”、“颜真卿八法颂”及《应用汉语词典》中对“永字八法”的理解。另外,永字的各势相互间都有呼应,结构布局应加以揣摩。书法再高一层讲究境界,而书法的最高境界往往不在书法之内,这是因为“书”写的是汉字,“法”度往往也体现着国画艺术的章法和韵味,其精髓与整个文化文明紧密联系着。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里深远含意真值得书法界感悟呢。

来自: https://www.doczj.com/doc/9a11424559.html,/%BC%D2%D3%D1%CB%DC%C1%CF/blog/item/e87a023ee5bf86fd838b1351.html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满分技巧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满分技巧 一、平心“3秒钟”:了解“话题”,调动“情绪” 我国书法理论诞生较早,始见于汉代。崔瑗所谓“观其法象,俯仰有仪”,蔡邕所谓“书肇于自然”的书法评论,可算是书法理论的萌芽。此后,“自然”二字出现频率极高,且在不同时段、不同理论家的认知中有着不同的内涵。 二、专心“3分钟”:画什么词 1、条件词:“一般情况下”、“特殊条件下”、“基本上”、“在一定程度上”、“相对来说”、“理论上说”、“从这个角度来说” 2、极端词:“唯一”、“唯有”、“根本原因”、“直接导致”、“肯定”、“一定”、“绝没有”、“绝不可能”、“完全”、“只要……就” 3、因果词:“因为”、“源于”、“导致”、“使得” 4、程度词:“一点”、“几乎”、“绝大多数”、“一小部分” 5、否定词:“不可能”、“非”、“勿”、“避免”等“否定动词” 6、推测词:“可见”、“可以得出”、“由此看来” 7、对象词:时间、地点、人物、概念 8、假设词:“如果”、“可能”、“大概”、“也许” 9、比较词:“比”、“对比”、“强大反差”、“难分伯仲”、“更倾向于……” 【实战演练1】: 我国书法理论诞生较早,始见于汉代。崔瑗所谓“观其法象,俯仰有仪”,蔡邕所谓“书肇于自然”的书法评论,可算是书法理论的萌芽。此后,“自然”二字出现频率极高,且在不同时段、不同理论家的认知中有着不同的内涵。 汉代的书论中,“观物取象”意识普遍存在。在此观念下,当时的书论家不但关注汉字点画形状的书写方法,而且注重以自然物象来对应说明点画的形状与面貌。到了魏晋,书论对点画的描述更加微观细致。卫夫人《笔阵图》中提到“横如千里阵云”“点如高峰坠石”,以自然之形比附书法之形;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中的“屈脚之法,弯如角弓之张”,则揭示了书法点画形状与自然物象之间的相似性。这种从形状上把自然物象与书法点画紧密相连的理论,属于第一自然——“眼中自然”。在后世有关“永字八法”的讨论中,这种理论被进一步细化,但对自然内涵的拓展上并没有多大进展。用这一自然概念理解书法,具体可感,真实可信,但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毕竟有限。因为,它只能停留在书法具体点画外形的层面,一旦超出点画外形,进入到点画姿态以及整个字的造型与姿态问题时,这种以物对应的办法就陷入了尴尬。于是,书法理论的构建中就出现了“第二自然”,即“胸中自然”。 “胸中自然”基于生命意识与书法审美。魏晋南北朝书论中用自然物象来喻说书家的个人风格,并以此来表达不同书家作品中流露出来的生命意象,

永字八法

永字八法 “永字八法”是古代书家创作实践中,总结的以“永”字为例,概说楷书笔画写法的规则,至今二千余年,世代相传,启迪后学,自有其价值所在,定然隐藏这中国书法艺术的密码,一、“永字八法”透露古人智慧“永”字笔划相对少,但笔划类别相对丰富,无重复繁缛之象。用于书法教益,以一个“永”字为载,以少驭多,删繁就简,举网有纲,简约统一,辩证实施,古人大智慧也。二、“永字八法”透露笔势要诀“永字八法”分别“侧”、“勒”、“努”、“趯”、“策”、“掠”、“啄”、“磔”,形象描绘了“永”字点、横、竖、提、撇、短撇、捺八个点画的写法,集中诠释了汉字楷书点画态势。“永字八法”笔势本义。侧:1、旁也。(旁,斜;倾势。); 2、勒:马头络衔也。(拉缰勒马;拉势) 3、努:(弩)弓有臂者。(弹势); 4、趯:踊也。(跃势); 5、策:马棰也。(马鞭;挥势); 6、掠:夺取也。(拂过;拂势); 7、啄:鸟食也。(啄势); 8、磔:辜也。(车裂;张势)。这里看出“永字八法”原意均为用笔的态势。永字八法”非笔法,乃笔势也。笔法是使用毛笔的方法,包含执笔法、用笔法。笔势是用毛笔书写汉字点画的方法。笔法是共性,笔势是个性,笔法寓于笔势之中。三、“永字八法”透露结体法则“永字八法”,乃点画尔。但“八法”并非孤立存在,在描摹考虑“永”

每个点画如何书写时,已透露出“永”字的结体法则。如点用“侧”法,是与下边横画相照应;横用“勒”法,横取上斜之势,是与上点画、右竖画相照应;竖用“努”法,如建筑之立柱,支撑整体;提用“策”法,势略上仰,是与右竖画、下撇画相照应;钩用“趯”法,锋不平出,是与提画起笔相呼应;短撇用“啄”法,落笔左出,锐而斜下,与提画相照应;捺用“磔”,笔锋开张,与长撇画相呼应,等等,将点画的写法和组合分而不分地融在一起,点画相互照应,笔势一气贯通,做到整体统一。在这里,“永字八法”透露出的结构,并未规定一定的僵化的形状,而是趋向于顺手书写,这也是“八法”造出的结构之妙,妙不可言。四、“永字八法”透露自然之理“永字八法”,用自然物象来传达、描绘汉字点画的写法,形象而生动,言简意赅,触发心机,便于理解教益。1、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2、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3、竖为努,同弩,如弓弩直立,虽形曲而质含无穷之力;4、钩为趯,同跃,为跳跃,先要按顿蓄势,后突然跃起;5、提为策,如策马之用鞭;6、撇为掠,如篦之掠发,状似燕掠檐下;7、短撇为啄,如鸟之啄物,速而且锐;8、捺为磔,裂牺为磔,笔锋开张。以上描述,更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学习书法艺术要回归到生活经验,感悟自然之理,顿悟天地之妙,去板滞,戒僵化,因时而变,

现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

现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 绪论 1、语言:是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 2、现代汉语:广义的包括各种方言,狭义的指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标 准、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3、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 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4、方言:是语言内部的地方变体。 5、共同语:人类社会统一体所通用的语言。 6、能记:是能为人们以某种方式(如视觉、听觉)感知得到的外在形式; 7、所记:是符号形式所表示的意义或内容; 8、语系:依据共同历史来源划分出来的类别,同一语系的语言还可以依据亲疏关系划分出若干语族和语支; 语音 1、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代表一定意义的声音就是语音。 2、音高:声音的高低,决定于发音体在一定时间内颤动次数的多少。 3、音强:声音的强弱,也叫音势或音量,决定于一定时间内音波振动幅度的大小。 4、音长:声音的长短,它决定于发音体振动音波持续时间的长短。 5、音色:又叫“音质”,指的是声音的个性、特色,音色的差别主要决定于物体振动所形成的音波波纹的曲折形式不同。(黄本) 6、音节:音节是语音结构的基本单位,是听觉上最容易分辨出来的语音单位,也是自然感到的最小的语音片断 7、音素:是构成音节的最小单位或最小的语音片断,它是从音色的角度划分的。 8、音位:是一个语音系统中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也就是按语音的辨义作用归纳出的音类。 9、塞音:发音时发音部位的某两个部分完全闭合,从肺部出来的气流积聚在受阻碍部分,阻塞部分突然打开,气流迸裂而出,造成爆发色彩的音。 10、擦音:发音时发音部位的某两个部分靠近,形成缝隙,气流从缝隙挤出,造成摩擦音。 11、塞擦音:发音时发音部位的某两个部分完全闭合,阻住气流,然后逐步放开,形成一条窄缝,让气流从窄缝挤出,造成塞擦音。 12、鼻音:发音时软腭下垂,鼻腔通路打开,口腔里形成阻碍的两部分完全闭合,气流不能从口腔通过,转道鼻腔流出,发出鼻音。 13、边音:发音时舌尖和上腭的某一点接触,形成阻碍,舌的两边松弛、自然,气流沿舌的两边(或一边)流出,造成边音。

中国书法常识集锦资料讲解

中国书法常识集锦 1.汉字经过6000多年的演变,目前公认的字体有: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这七种字体被称为“汉字七体”。 2.“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 ———清?梁《承晋斋积闻录》 3.“汉人尚气,魏、晋尚韵,南北朝尚神,隋、唐尚法,宋人尚意, 元人尚态,明人尚趣,清人尚朴”。 ———金开诚、王岳川主编《中国书法文化大观》 4.“文房四宝”:指笔、墨、纸、砚。(湖笔、徽墨、宣纸、端砚)。 5.毛笔的“四德”:即“尖、齐、圆、健”。 6.我国最有名的笔是出自:浙江的湖笔、江苏的太仓笔以及河北的侯店笔。 7.墨的种类:主要分为固体墨(墨丸、墨锭)与液体墨(墨汁)两类。墨锭主要分为:松烟墨、油烟墨和油松墨。 8.宣纸按性能用途可分为:生宣、熟宣和半生熟宣三种。 9.“四大名砚”:广东肇庆的端砚、安徽歙县的歙砚、甘肃的洮砚、 山西绛县的澄泥砚。 10.汉字的六书:“六书”即象形、形声、指事、会意、转注、假借, 其中象形、形声、指事、会意主要是“造字法”,转注和假借是“用字法”。它是后人根据汉字的特征归纳出来的六种构造条例,而非造字条例。

11.“永字八法”:指“永”字的八个笔画:侧(点)、勒(横)、弩(竖)、 趯(钩)、策(仰横)、掠(长撇)、啄(短撇)、磔(捺)。 又:所谓“永字八法”,即以“永”字的八种点画为例,形象阐述书法用笔的基本要领:(1)点为“侧”,如鸟翻然侧下;(2)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3)竖为“弩”,用力也;(4)钩为“趯”,跳跃也;(5)仰横为“策”。如策马之用鞭;(6)长撇为“掠”,如蓖之掠发;(7)短撇为“啄”,如鸟之啄物;(8)捺为“磔”,如笔锋开张也。 12.楷书的基本笔画:点、横、竖、撇、捺、折、钩、提八种。 13.汉字书写的笔顺规则: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横后竖、先撇 后捺、先外后内(也有先内后外的)、先中间后两边、先里头后封口。 14.正确的坐姿:头正、肩平、身直、臂开、脚平(足安)。 15.在练字时,应做到三个“一”:眼睛距书写纸面一尺; 笔尖距捏笔手指一寸; 胸部距书桌边缘一拳。 16.中国古代书法“四贤”,即“书中四贤”:指张芝、钟繇、王羲 之、王献之。 17.“二王”指王羲之(303~361)和王献之(344~386)。 18.“书圣”指王羲之;“草圣”指张芝或张旭。

永字八法

永字八法 楷书用笔概括起来讲有八个基本点画,而永字正好概括了这一笔法,所以称为“永”字八法。它比较具体扼要地说明了楷书点画用笔和组织方法。因此,历来受到书法家们的重视,成为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永字共有侧、勒、弩、趯、策、掠、啄、磔。 侧即是点。象鸟儿翻然侧下。写点的要求是逆锋峻落,铺毫行笔,势足收笔。具体写法是:逆锋向左上角起笔,折笔向右作顿,围转向上右下行,略驻后稍提笔,向左上方回锋略驻,向左出锋。晋·卫夫人《笔阵图》说:“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就是说点要有气势,以带动下面笔画。

勒即是平横。象用缰绳勒马。写横画时要求逆锋落纸,缓去急回,不可顺 锋平过横拖。具体写法是:逆笔起势,衄落成横画直落笔,提起运笔(注意中锋),至收笔时向右下顿挫,回锋向左提笔收锋。晋·卫夫人《笔阵图》说“横如 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就是要求横的二头不仅要有气势力度,中间也要 扎实,切勿一笔带过而已。 弩即是竖。状如挽弓之用力。写竖画时要求于直中见曲势,不应呆板僵直。具体写法是:逆锋落笔向右斜势顿挫,转锋向下力行,顿笔向左上回锋,微呈 露珠状即收笔。前人说:“弩笔者抢锋逆上顿挫为退涩,弩锋下行里峻疾。” 趯即是钩。象人踢脚,其力全在脚尖。写钩时,要求驻锋提笔,突然(果断)出钩,力集于笔尖。具体写法是:运笔至钩处,轻顿回锋,转笔向上,挫锋 蓄势,向左提出成钩,注意钩要平出切勿向上翘。宋·陈思《书苑菁华》说:“趯须蹲锋,得势而出,出则而收。” 策即是提(仰横),亦称挑。象用鞭子策马。作仰横时,要求仰笔趯锋,用 力在发笔,得力在画末。具体写法是:逆锋起笔,转笔向下,顿挫后提笔向右 上角挑出。注意策是短笔,虽丰满而不要臃肿。 掠即是长撇。象梳掠长发。写长撇时要求起笔同直画一样逆锋取势,出锋 要丰厚饱满,力送到底。不要一往不收,犯轻飘不稳之病。具体写法是:逆锋 向左上起笔,然后向右下作顿,转锋向左下力行撇出,要缓而沉稳,切勿太快 撇出,象鼠尾巴。应“法在涩而动,意欲畅而婉。” 啄即是短撇。象鸟儿啄食。写短撇时,要求落笔左出,快而峻利。具体写 法是起笔笔锋转,逆向右下作顿,转锋向左下力行,迅疾锋利撇出。 磔即是捺。象用刀子划肉。写捺笔时要求逆锋轻落笔,转锋铺毫缓行,至 末收锋,重在含蓄。具体写法是:逆锋起笔,轻转向下徐行,笔势展开,至下 半截开始逐步铺毫,至捺出时稍驻,再提笔捺出。 七、点画八病 在书法学习中,由于基本点画没有学好,运笔规律没有掌握,常常写出各 种不同病态的点画,概括地讲共有八种,即李溥光在《雪庵八法》中所说的:“牛头、鼠尾、蜂腰、鹤膝、竹节、棱角、折木、柴担”。

每日一题每日一字100集笔记

“每日一题,每日一字” 田蕴章简介 田蕴章,田荫亭之长子,字存文,蟠逸斋主人。原籍河北省河间县卧佛堂乡河西村。1945年生於天津,现为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书法硕士生导师。幼秉庭训,始攻欧书,聪颖好学,勤勉过人,青年时期便已负书名。后遍临历代名家:二王、孙过庭、钟绍京、颜真卿、赵孟頫、文徵明、林则徐以及潘龄皋、华世奎、王维贤、陈益椿、戴彬元等近代名家,融会贯通,自成风格,长於楷法,兼精行草,且博通吟咏,雅好琴棋。曾赴日本、香港、台湾讲学办展,为日《每日新闻》称作“中国之一流书道家”。1989年至1993年期间,曾与胞弟英章于日本横滨、中国北京、天津联袂举办“田氏兄弟书法展”达十次之多。 近年来,专心於课堂讲授,致力於书学研究,著有《九成宫醴泉铭探源》、《欧楷解析》、《墨海双帆》、《楷书抱冲斋诗稿》、《诗词书法邮资明信片》等行世,曾於天津电视台录制播放八十集书法讲座,博得盛赞。其作品入选北京荣宝斋《孙子兵法百家书》、《唐诗百家书》等权威性刊物,楷书作品还被中南海等国家重要部门收藏,成为当代著名书法教育家和当代正统派书家代表人物之一。 现任:日本国艺书道院教授、日本中国书法学院教授、中国书协会员、中国民盟盟员、天津书协评委、理事。天津市政协委员、河北省潘龄皋书法研究会名誉会长。 1. 永 ㈠①①②③㈡㈢ 每日一题:“永字八法” “永字八法”是以“永”字八笔顺序为例,阐述正楷笔势的方法:点为侧,侧锋峻落,铺毫行笔,势足收锋;横为勒,逆锋落纸,缓去急回,不可顺锋平过;直笔为努,不宜过直,太挺直则木僵无力,而须直中见曲势;钩为趯(tì),驻锋提笔,使力集于笔尖;仰横为策,起笔同直划,得力在划末;长撇为掠。起笔同直划,出锋稍肥,力要送到;短撇为啄,落笔左出,快而峻利;捺笔为磔,逆锋轻落,折锋铺毫缓行,收锋重在含蓄。相传为隋代智永所传,一说为东晋王羲之或唐代张旭所创,因其为写楷书的基本法则,后人又有将八法引为书法的代称。 “永字八法”其实就是「永」这个字的八个笔画,代表中国书法中笔画的大体,分别是「侧、勒、努、趯、策、掠、啄、磔」八划,以诸宗元所着中国书学浅说一书中解说较为明了。(1)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 (2)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 (3)竖为弩(用力也); (4)钩为趯(跳貌,与跃同); (5)提为策(如策马之用鞭); (6)撇为掠(如用篦之掠发); (7)短撇为啄(如鸟之啄物);

少儿书法:永字八法精解

少儿书法:永字八法精解 一、永字八法 (1)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 (2)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 (3)竖为弩(用力也); (4)钩为趯 (跳貌,与跃同); (5)提为策(如策马之用鞭); (6)撇为掠(如用篦之掠发); (7)短撇为啄(如鸟之啄物); (8)捺为磔(磔音窄,裂牲为磔,笔锋开张也)。 二、永字八法精解 (一)八法的渊源 永字八法是以永字点画写法为例,说明楷书用笔和组字的方法。其来源有以下几说: 1、崔子玉、钟繇、王羲之说 唐张怀瑾《玉堂禁经》:“八法起于隶字之始,后汉崔子玉历钟王以下,传授所用八体该于万字。”“大凡笔法,点画八体,备于‘永’字”。 元李溥光《雪庵八法·八法解》:“历代以下,书者工于笔法之妙。其名世者,如魏晋之钟繇、王羲之,唐之欧(阳询)、虞(世南)、柳(公权)、颜(真卿)之辈,亦各家有书,所传之,惜乎沦没日久,真迹不存,惟羲之‘永’字八法,共《三昧歌》,流传在世。”

《法书苑》:“王逸少工书十五年偏攻‘永’字八法,以其八法 之势,能通一切”。 清包世臣《艺舟双楫·述书下》:“聚字成篇,积画成字,故画 有八法。唐韩方明谓八法起于隶字之始,传于崔子玉,历钟、王以至 永禅师者,古今学书之概括也。隶字即今之真书。”又云:“以‘永’字八画而备八艺,故用为式。” 2、智永说 宋陈思《书菀菁华》:“隋僧智永,发其指趣,援于虞秘监世南,自兹传授遂广彰焉。” 3、张旭说 宋朱长文《墨池篇》、《张旭传永字八法》,同《柳八法颂》及《颜鲁八法颂》。 清冯武《书法正传》中《书法三昧》云:“凡学必有要,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永’字者,众字之纲领也,识乎此,则千万字在矣。”

永字八法

永字八法 永字八法,是中国书法用笔法则。以“永”字八笔顺序为例,阐述正楷笔势的方法:点为侧,侧锋峻落,铺毫行笔,势足收锋;横为勒,逆锋落纸,缓去急回,不可顺锋平过;直笔为努,不宜过直,太挺直则木僵无力,而须直中见曲势;钩为趯(tì),驻锋提笔,使力集于笔尖;仰横为策,起笔同直划,得力在划末;长撇为掠。起笔同直划,出锋稍肥,力要送到;短撇为啄,落笔左出,快而峻利;捺笔为磔,逆锋轻落,折锋铺毫缓行,收锋重在含蓄。相传为隋代智永或东晋王羲之或唐代张旭所创,因其为写楷书的基本法则,后人又有将八法引为书法的代称。 永字八法 “永字八法”的典故 相传,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用几年的时间,专门写“永”字。他认为,这个字具备楷书的八法,写好“永”字,所有的字都能写好。以后,王羲之的孙子智永又将这“永字八法”传给虞世南,再后来,经过很多书法家一直传了下来。相传,王羲之曾到天台山,被那里的风景深探吸引,便在山顶住了下来,终日尽情欣赏日出奇观和云涛雾海,并且从中获得了书法灵感。他每天不知疲倦地练字,不停地洗笔、洗砚,最后竟然把一个澄澈清碧的水池都染黑了,可见其对书法研究的痴迷程度。有一天深夜,王羲之还在练字,白纸写了一张又一张,铺得满地都是,但还是不满意。后来实在疲倦不堪,趴在桌亡睡着了。这时.忽然刮来一阵清风,一朵白云飘然而至,云朵上有位鹤发银髯的老人,笑呵呵地看着他说:“我看你每天潜心研究书法,十分用功,现在我教你领悟一个笔诀,日后自有作用。你伸过手来。”王羲之听到这里将信将疑地伸手过去。老人在他手心上写了一个字,然后点点头说:“你书法技艺会越来越高的。”说罢就消失在空中了。这时王羲之急忙喊道:“先生家居何处?”只听空中隐隐约约地传来一声:“天台白云……”看着老人走了之后,王羲之一看手心,原来是个“永”字,思考了一整夜,终于明白了,横竖勾,点撇捺,方块字的笔画和架子结构的诀窍,都体现在这“永”字上了。白云先生教授的真是好笔诀啊!此后,王羲之练字更加勤奋了,书法也更加洒脱高超了。后来有一次,王羲之和朋友在兰亭欢聚时,便挥笔写下了千古流传的书法珍宝《兰亭集序》,为世人传颂。 基本释义 永字八法其实就是「永」这个字的八个笔画,代表中国书法中笔画的大体,分别是「侧、勒、弩、趯、策、掠、啄、磔」八划,以柳宗元所着中国书学浅说一书中解说较为明了。 (1)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

[VIP专享]书法学习入门--永字八法

书法学习入门---永字八法中国书法艺术,修身养性,传承千载,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书法造型虽形态纷繁,莫不以「点」为基始。由「点」引伸则横、竖、撇、捺各种笔画应运而生,得气象万千。「永字八法」流传至今已二千余年,成为习书者的学习宝典。 「永字八法」,教学独特,方法简便,强调从书写大字入手,由大而 入小,可培养扎实的书法基本功底。同时以基本笔画「右侧点」为笔法之基,依照笔画进阶顺序:点→横→竖→撇→捺→勾→挑→折,循序渐进,详实分析用笔、行笔、力道、劲道及用墨等心法。让初学者能充分了解到毛笔特质,灵活驾驭毛笔,在短时间内熟识永字八法的基本运笔方法,再配合十种基本字体结构的分析,了解字型组合间架要领,触类旁通,逐渐契入书学的无穷妙境。 同时,将太极桩功以及太极运气理念与书法练习相结合,学习体会在身体放松的状态下,如何将身体的力量送到笔端,充分体会指法与笔法的运用。依靠太极原理,学员能自如调整书写的疲劳,保持长久良好的学习状态,令书法学习事半功倍。待基本笔画了然于胸,可进一步临摹杨老师书法字帖。将基本功稳扎之后,即可临习历代名家书帖,随心应手写就一手好字,遨游翰墨之海。 本套学习方法,肩担一份传统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不但融汇老师所学之精华,亦倾尽老师悲悯当代人心情浮躁,心无所依,快乐难求的窘境。悉心研究,推陈出新,令此套书法教学课程,日趋完善,几乎人人可修,老少皆宜。

小孩子能安住下来,培养静定功夫,提升专注力。成年人在学习中,不但能让身心获得宁静的欢喜,同时个人修为,性情,学养亦能得到提升。老年人则在这套方法的学习过程中,不但心情得到舒展,身体亦能在书法与太极的相辅相成下,处于和谐状态,不会觉得劳累。于此轻松愉悦的状态下,不失为身心同修的养生妙计。 一支简单的毛笔,一组朴素的文房四宝,如果能得到明师指导,就能令人沉浸其间,应定生慧,涵养性情,享受书法艺术的深沉与静美,这就是传统书法艺术赠予我们的无穷意义。愿广大书法爱好者,在书法求索的道路上,欢喜与成就同在,迈向智慧而喜乐的人生。 书法,自古便是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老少皆宜,深受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喜爱和推崇。 北京诚敬仁「杨老师书法教室」,博采众长,教学形式简捷高效,并将德行教育融会贯通于书法教学中,引导大家在习书中去除浮躁之气,不但能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同时更能培养定力,开启智慧,涵养性情。 让我们一同走进北京诚敬仁「杨老师书法教室」,感受不一样的书法体验,感受精彩课程带给我们的惊喜与快乐,在爱与感恩的大家庭里,让「杨老师书法教室」为您的幸福人生导航…… ◎主讲老师:杨淑芬老师陈灵宝老师

书法校本教材分析

一、基本知识 (一)坐姿与握笔姿势 写毛笔字以坐姿为主。一则练二三寸大楷字无须站立,坐着写就行了;二则坐着省力又利于凝神聚气,注意力容易集中。主张写二三寸大楷模也要用立姿的主要原因是为了练习悬肘,其实坐着写也照样可以用悬肘法,关键是方法要正确。正确的坐姿应该是“头正、身直、臂开、足安”。 头正,指书写时头要摆正,不可偏侧。常见偏侧,往往与执笔的姿势有关。如果你握笔的手掌过于坚起,用“凤眼”法来写字,无名指与小指又将掌心填实,笔尖被手掌挡住了视线,为了看到笔尖:一种情况,执笔的手往右偏移,甚至移到与右肩膀对齐,笔尖是看到了,但写出来的字会歪斜;另一种情况,将笔摆正,放中间,头部向左偏侧才能看清笔尖。 时间长了,颈椎会出问题的。 身直,指身体要平正、坐 直,两肩齐平,当然直立不是 要昂首挺胸,而应该肩背放松, 自然下沉,身子略向前倾,胸 口与桌面保持一拳多的间隔, 切忌弯腰驼背,甚至将下巴枕 靠在左手背上。 臂开,指手臂要往前伸开 些,同时两臂的肘关节也要向

左右撑开,两边基本匀称。有的人写字时手臂虽然悬起了,但紧挨着胁下,以身躯为倚傍,写坚画往往向右歪斜,没有起到悬肘的作用。因此,手臂在左右撑开的同时,左手掌心向下将纸按住,右手握笔悬起稍离桌面即可,毛笔尽量往中间靠拢,古人有笔杆要对准鼻梁的说法。当然不是绝对的,如果略向右移一点,也应该说是很正常的。只是不能偏得太过了。另外,坐着写毛笔字悬起右手时不能将肩膀抬起,肘部也不要高悬,因为一抬肩、一高悬,肩臂的肌肉就会紧张,手臂就僵死了,肩应该往下沉,肘关节放松,使手臂与腕在同一水平面上,甚至肘关节还可以比腕关节略低一些,即便衣袖在桌上揩擦也无所谓,只要不把肘枕死在桌上就行。 足安,是指两只脚自然地平稳着地,不可脚跷二郎腿儿不能双脚向前伸直,或一条腿架在另一条腿上面,这些姿势均不可取。两腿左右略微分开,其位置与肩宽基本相等,肌肉放松。 如何正确执笔是能否正确用笔的前提,是能否把字写好的一个重要环节。执笔得法,写字时才能运用自如;如果执笔不当,养成不正确的习惯,纠正起来会很困难,也不利于把字写好。 执笔方法被历代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所重视。只要我们翻开古今书法理论的典籍,关于执笔方法的探讨比比皆是,如握管法、单钩法、双钩法、握管法、撮管法、捻管法、拨镫四字法、回腕法等等。这些方法中有的言之成理,有的则是故弄玄虚。

中国书法用笔法则(永字八法)

中国书法用笔法则(永字八法) 中国书法艺术,修身养性,传承千载,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书法造型虽形态纷繁,莫不以「点」为基始。由「点」引伸则横、竖、撇、捺各种笔画应运而生,得气象万千。「永字八法」流传至今已二千余年,成为习书者的学习宝典。 永字八法其实就是「永」这个字的八个笔画,代表中国书法中笔画的大体,分别是「侧、勒、弩、趯、策、掠、啄、磔」八划,以诸宗元所著《中国书学浅说》一书中解说较为明了。 (1)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 (2)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 (3)竖为弩(用力也); (4)钩为趯(跳貌,与跃同); (5)提为策(如策马之用鞭); (6)撇为掠(如用篦之掠发); (7)短撇为啄(如鸟之啄物); (8)捺为磔(磔音哲,裂牲为磔,笔锋开张也)。 1.点法 点,也就是“侧”。在书写时需要把毛笔的笔锋侧过来,因此得名。点是汉字的根源,横、竖、撇、捺等笔画都始于一点。 点有上点、下点、左点、右点、左上点、右上点、左下点、右下点等。 2.挑法 挑,形状像钝角三角形。“策”、“啄”、“”三者的书写都与挑法类似。 挑有上向挑、下向挑、左向挑、右向挑、左上挑、右上挑、左下挑、右下挑等。 3.横法 横,也就是“勒”。所谓“勒”,原意指马缰的末端衔在马口,取其不平不直,形状相似。横画在书写时,起笔和收笔需要勒住笔锋,因此得名。 横有平横、凹横、凸横、腰粗横、腰细横、左尖横、右尖横等。 4.竖法

竖,也就是“弩”。在书写时笔锋犹如拉弓射箭,因此得名。 竖有直竖、右弧竖、左弧竖、腰细竖、腰粗竖、上尖竖、下尖竖等。 5.撇法 撇,也就是“掠”。一般习惯称为“撇”。 撇有直撇、弧撇、腰细撇、腰粗撇、弯头撇、弯尾撇等 6.捺法 捺,也就是“磔”。在书写时好像曲折的水波。 捺有直捺、弧捺、尖头捺、方头捺、长捺、短捺等。 7.厥法 厥,笔画形状像人弯腰的姿势,因此得名。古人又称为“勾裹法”。 厥有直厥、弧厥、高厥、矮厥、斜厥等。 8.钩法 钩,笔画形状“如长空之新月”。与“”末端相似。古人又称为“戈法”。 钩有直钩、弧钩、高钩、矮钩、斜钩等。

如何写对外汉语汉字教学的教案

如何写对外汉语汉字教学的教案 汉字教案 一、教学目标复习有关汉字知识,正确识记现代汉语的字形. 二、难点、重点分析怎样识记和纠正错别字? 分析:识记和纠正错别字的主要办法是熟悉汉字的结构,善于识别错别字.错字指字的笔画没有写对,别字指写'白字'. 造成错字的主要原因有:①因多写笔画而错,如'步误写为''、 '染'误写为'';②因少写笔画而错,如'初'误写为''、速'误写为'';③因误用偏旁而错,如'淫'误写为' '、'抓'误写为' ',造成别字的主要原因有:①因音近而错,如'刻苦'误写为'克苦'、'书籍'误写为'书藉';②因形似而错,如'针灸'误写为'针炙'、’仓库'误写为'仑库'. 防止和纠正错别字的方法有:①抓字音,记字形.例如'令'和'今'两类字容易相混,可以抓往它们的声母来区分.凡是声母是'L'的都写'令'如'苓'、'岭'、'龄'、'铃'、'冷'、'领'、'邻','怜'、'玲'、' 伶'等;其他声母的都写'今'如'岑'、'含'、'贪'、'念'、'吟'、'矜' 等.同样的道理,有些字可以抓’韵母'来记忆,如舀'(y3o)和’ '(xi4n)两类字,凡韵母是ao的都写'舀'如:'稻'、’蹈'、’滔','韬' 等;凡韵母是ian的,都写'',如'陷'、’馅'、焰'、掐'等.②抓形旁,记字形.例如'礻'旁和'衤'旁的字很容易相混,抓形旁就可以把它们区分开来.'礻'是'示'的变形,古时候'示'旁的字一般同祭祀或祈祷有

关系,所以都从'礻',如'神''祥'、'祷'、'礼'、'祖'、'祀'、'社'、' 祈'、'祸'、'福'、'祝'、'禄'等;'衤'是'衣'的变形,所以凡同衣物有关系的字都从'衤',如'衫'、'袄'、'袖'、'裙'、'被'、'袜'、衬'、’袱'、’裤'、’褐'、’补'等.③抓类推,记字形.一大批简化字和一部分简化偏旁是可以类推的?例如汉字偏旁’”简化作'仓','' 简化为'仑'.依此类推,凡是用'仓'作声旁的,一律从'仓'如'抢'、' 苍'、'沧','疮'、'创'等,凡是用'仑'作声旁的,一律从'仑'如'伦'、' 沦'、'轮','抡'、'纶'、'论'等.掌握这种类推的规律,就不会把'创伤'写成' 伤',把'议论'写成'议'了.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有关汉字知识,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 1.了解汉字的特点. (1) 每个汉字都是一个独立的方块体,写法各不相同,书写以字 为单位. (2) 每个汉字都读成一个音节,一个音节写成一个汉字. (3) 汉字是表意文字,也就是说它是形、音、义的统一体.它和语音不发生固定的联系.由于方言的不同,同一个字可以有不 同的读音,而且声音相同而意义不同的词或语素往往要用不同的字 来表示,这样又形成大量的同音字. 2.熟悉汉字的造字法 一般说来汉字的造字方法有以下四种: (1) eq \x(象形)

南大名词解释

南京大学中文专业1996--2002名词解释试题汇总 叙述视角悲剧灵感意境艺术真实现实主义文学鉴赏熟悉的陌生人文艺社会学文学本质论文学语言文学风格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再现理论和表现理论形式主义文学研究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新月诗派胡适之体主观战斗精神孤岛文学问题小说左联东北作家群七月诗派三突出黑八论伤痕文学"寻根文学" 朦胧诗"革命样板戏" 章回小说说话四家毛诗公安派桐城派唐宋诗派大历十才子梅村体阳湖派三家诗散曲八病骈文变文《世说新语》《花间集》《文选》 奥林波斯神统《人间喜剧》《复活》书信体小说三一律托尔斯泰主义象征主义自然主义神人同形同性文人史诗多余人流浪汉小说荷马史诗框形结构古典主义卡夫卡式 语言规划语言联盟根词分析性语言表层结构传统语法语义场语流音变孤立语组合的递归性词类对立与互补语言风格亲属语言洋泾浜永字八法向心结构和离心结构区别性特征社会习惯语借词语言的社会变体语言的共时态和历时态社会方言合成词多重复句组合关系汉语七大方言区音标层次分析法异化歧义结构兼语句基本词汇普通话 联绵词四书集注偏义复词古音通假通假颈联箴铭异体字流水对十三经引申义反切稽古如字平仄衍文貌 2003~2008真题名词解释文学卷 熟悉的陌生人游戏说创作说创作个性唐宋八大家文钞三言、二拍新月诗派革命样板戏浮士德精神多余人黑色幽默文学风格误读骑士文学湖畔诗派山药蛋派野草现实主义冲击波梅村体孔门四科沈汤之争兴观群怨文学思潮九歌公安派文学研究会《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感伤主义意识流小说语系意音文字联绵字反切轻声主谓谓语句童心说共鸣平话八股文革命浪漫谛克第一次文代会框形结构自然主义语流音变色彩意义六书如字调类名词性谓语句悲剧永明体唐宋派百花文学拜伦式英雄魔幻现实主义语法范畴狭义形态使动用法平仄定位语素兼语词组审美观照文学流派春秋笔法兰亭唱和常州词派“繁星体”小诗《野草》文艺复兴《卢贡—马卡尔家族》社会习惯性语言符号的线条性通假字破读字衍文汉语的七大方言词类音序法 古代汉语 《史记》三家注通假字集解古今字疏十三经文言清浊六书异体字词类活用避讳《说文解字》天干地支反切使动用法

永字八法详解

永字八法详解 庄子书画研究院单一洋 基本释义 永字八法其实就是「永」这个字的八个笔画,代表中国书法中笔画的大体,分别是「侧、勒、弩、趯、策、掠、啄、磔」八划,以柳宗元所着中国书学浅说一书中解说较为明了。 (1)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 (2)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 (3)竖为弩(用力也); (4)钩为趯(跳貌,与跃同); (5)提为策(如策马之用鞭); (6)撇为掠(如用篦之掠发); (7)短撇为啄(如鸟之啄物); (8)捺为磔(磔音哲,裂牲为磔,笔锋开张也)。 1.点法 点,也就是“侧”。在书写时需要把毛笔的笔锋侧过来,因此得名。点是汉字的根源,横、竖、撇、捺等笔画都始于一点。 点有上点、下点、左点、右点、左上点、右上点、左下点、右下点等。 2.挑法 挑,形状像钝角三角形。“策”、“啄”、“”三者的书写都与挑法类似。 挑有上向挑、下向挑、左向挑、右向挑、左上挑、右上挑、左下挑、右下挑等。 3.横法 横,也就是“勒”。所谓“勒”,原意指马缰的末端衔在马口,取其不平不直,形状相似。横画在书写时,起笔和收笔需要勒住笔锋,因此得名。 横有平横、凹横、凸横、腰粗横、腰细横、左尖横、右尖横等。 4.竖法 竖,也就是“弩”。在书写时笔锋犹如拉弓射箭,因此得名。 竖有直竖、右弧竖、左弧竖、腰细竖、腰粗竖、上尖竖、下尖竖等。 5.撇法 撇,也就是“掠”。一般习惯称为“撇”。 撇有直撇、弧撇、腰细撇、腰粗撇、弯头撇、弯尾撇等 6.捺法 捺,也就是“磔”。在书写时好像曲折的水波。 捺有直捺、弧捺、尖头捺、方头捺、长捺、短捺等。 7.厥法 厥,笔画形状像人弯腰的姿势,因此得名。古人又称为“勾裹法”。 厥有直厥、弧厥、高厥、矮厥、斜厥等。 8.钩法 钩,笔画形状“如长空之新月”。与“戈”末端相似。古人又称为“戈法”。 钩有直钩、弧钩、高钩、矮钩、斜钩等。

常考名词解释

1、汉语属于汉藏语系。 2、汉字是记录汉语言的符号,它大约起源于6000多年前的原始社会末期。汉字是从事社会生产劳动的人们创造的。 3、汉字包括三要素:形、音、义。 4、六书之说,是汉朝(公元前206——公元220年)学者分析归纳出来的六种字形结构的规律,许慎《说文解字》对六书部首定义,并举实例,对后世影响最大。 5、“六书”的名称和顺序是:一、象形;二、指事;三、会意;四、形声;五、转注;六、假借。前四种是造字的方法,后两种是用字的方法。 6、汉字的字数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步增加,汉字中形声字最多。 7、清朝的《康熙字典》共收字47000多个。 8、汉字的结构形式可分为两种:独体和合体。象形、指事字多是独体字;会意、形声字多是合体字。如:日、月、上、下是独体字,景、岩、江、河是合体字。 9、汉字从古到今,先后出现过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等字体。楷书是现在通行的手写体和印刷体。 10、反切是中国古时候最常用的注音方法,主要特点是以上一字的声母与下一字的韵母拼合成一个字的音。 11、古代汉字字音有四声,这四声是:平、上、去、入。它们和现代汉语的四种声调不尽相同。 12、古代中国人写诗歌都要求押韵。“韵”包括一个字音的主要元音和韵尾。凡是主要元音和韵尾相同的,就是同韵的字。把同韵的字放在一定的位置就叫押韵。 13、古代诗歌押韵的依据是韵书。最重要的韵书有《切韵》、《广韵》和《中原音韵》。《佩文韵府》是清朝康熙年代编辑的分韵编排的辞书,我们现在写作诗词还可利用它查寻典故,修饰词藻。 14、中国最早的字典是《尔雅》。《尔雅》的字是按意义分类的,全书共十九章。 15、中国按字的形体及偏旁编排的第一部字典是《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是研究中国文字学的主要参考书。后代研究此书的人很多,最著名有清人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 16、《方言》是中国第一部记录方言的书,作者是西汉的杨雄。全书将汉字分为540个部首,共分析了九千多个汉字。 17、中国语源学的第一部书是刘熙写的《释名》,《释名>>试图找出每个汉字最初命名的原因。 18、中国的方言一般分为: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和闽南方言等七大方言。 19、汉字由繁变简的四个主要途径:“代”、“换”、“省”、“承”。 20、汉语的书面形式,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中有“文言文”和“白话文”之分,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白话文取得了正式书面语资格。 21、现代中华民族的共同语,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22、中国的共同语,在中国大陆称“普通话”,在台湾称“国语”,在新加坡等一些国家的华人社区称“华语”。三种称说,名称不同,实质相同。 23、1958年2月11日《汉语拼音方案》正式公布,它包括字母表、声母表、韵母表、声调符号和隔音符号五个部分。

隶书分析

隶书的分析 隶书源始于公元前三世纪,成熟于刻石鼎盛的公元前后,是由前文字篆书演化而来的一种文字(字体)。没有哪一种字体与隶书一样在概念和文本上显示出极大的混乱和庞杂,当然也没有一种字体如隶书一样被世人喋喋不休:古隶、今隶、秦隶、分隶、佐书、佐隶、史书、八分、汉隶、楷隶、散隶、草隶、魏隶、隶书等等。对此,论者无意于吹毛求疵地纠缠于概念的界定,必须申述的是,隶书是文字史上从难到易,从繁到简,甚而进化论式地转化为实用性极强的一种实用文字。书史把这一转化过程概括为“隶变”。隶书在形成之始,作为篆书的辅助字体,同篆书的实用功能一样,本能地接转了“佐书”奴性(非艺术而实用)。质言之,隶书是手艺人在宗法制度下被人役使,非自觉地在文字实用范畴之内创造的一种醒目、规范且板滞的字体,它并不能因“汉字情结”及与其后转渡书法的关联而进入书法艺术之域。 统观隶书,因实用性之限制,其点画皆实,这许和刻碑因素大有关系。近现代出土的秦汉简不但为我们提供了从篆书至汉碑这一时段上的补白之作,也使我们看到了最早的墨迹。简牍书在竹木简光滑的表面仍以质实的笔画排列汉字,这多少给我们传导了这么一种信息,即隶书同简牍书一样,是手艺人在实用目的的驱使下,用老实淳朴且近乎愚昧的非理性思维,以工艺制造式的次序抄录的汉字文本。《易》太极图像的虚实互动模型,是包涵天地潜在存在以及时空互应互转互融的一种有待于“破块启蒙”的洪荒之气,它具有美的无限发展的可能性。艺术图像所包涵的虚实对立统一,是作品之所以成为艺术的生命行为。隶书点画皆实而缺乏大虚,正是手艺人创造智性孱弱而使隶书进入不了书法艺术的最致命弱点,它只能在极其有限的字型结构上小打小闹,在限定度之内调节。这个弱点,只有当书法进入人文自觉之后,才能以创造主体的审美之维,把抽象于自然的运动符号,凝定成艺术图像,形成生命的张力。 隶书点画之实其表现形态是描。在中国书史印象式感悟批评的语境中,出现了“败笔”二字。征之书史,“败笔”是评价具有一定层次书家作品的专用词汇,很难想象,对于一个没有入门的书写者之作,如何轻佻的评判“败笔”!而且,“败笔”是具备一定水准的整幅作品(和文学用语不同)中字与字相对而言的。在上古甲、金、篆、隶、鸟虫书等字系中,很难用“败笔”词旨给以评判,因为这些字系本体已在实用之途上锤炼得完美至极,无艺术性而与工艺品有同质关系的构成作品是不能用艺术作品的评判标准去作审美价值判断的。也就是,隶书对点、线、面的修正和重塑,已达到了实用美的最高点。惟其如此,有关隶书能否作为艺术介质的问题也就随之出现了,下面笔点将逐点加以剖析。 点隶书之点均须藏锋逆入。出锋方向根据各字的结构规律化排列。如点下有横,则点之出锋倾右;凡“小”字例中,左点向左上,右点倾右上;“水”字例中,中间一点之布局必外拓于上下两点,其自上而下三点之出锋愈下愈斜。在隶书“点”的图式上,最大可能地追求规整与精到,点口清晰,端庄分明。成在何处也就败在何处,对于点,《永字八法》中说:“侧不得平其笔,当侧笔就右为之”,而在其后的《八法化势》里,(参看《汉溪书法通解》)如捉迷藏一样,发明了蝌蚪势、栗子点、杏仁势、柳叶势等等。实际上,隶书之点很简单,无非“就右”为之耳,在字之“水”部及下部也只是置陈的位置不同而已,就如把一个鸡蛋从A处挪至B 处依然是哪个蛋一样。无论是《永字八法》还是《八法化势》等等,远没有卫夫人“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对点的张力概括得如此深刻。“高峰坠石”还有

钢笔楷书永字八法

钢笔楷书“永字八法” 向老师视频附件 古人一开始提倡练习永字,是因为它包含了汉字的所有八种基本笔画:侧、勒、努、趯、策、掠、啄、磔。我今天也提倡先练习永字,是因为永字不仅包含了汉字的基本笔画,也包含了汉字的大部分书写规律。这些书写要求,适用于绝大部分汉字,只不过是如何变通运用罢了。以下主要是从钢笔书法的角度来分析的,如果是毛笔,则稍有区别。 首先谈谈硬笔永字八法 一、点。永字起笔第一画。此为右点。另外还有左点,如宝盖头。竖点,如四点底的中间两点。仰点,如心字底的中点。挑点,如三点水的末点。撇点,如关字的右上点。上点,如不字的右点。组合点:相向点,如关字上两点,由一个右点和一个撇点组成;相背点,如只字的下两点,可以写成一个左点和右点或者是一个撇点和长点。 点的写法。 左点、右点、长点的下笔是先轻后重,顺锋入笔,外形上是上尖下圆。 撇点下笔先重后轻,外型上是上方下尖。 仰点如高空飞鸟,左翼高右翼低。 挑点可以逆锋起笔写成提画或者右点下笔,回至起笔处,留尖出锋,锋往上,仅只略偏右而已。 二、横。永字钢笔书写中横画有两处,一处是横折钩起笔一处是横撇起笔。此两处都属于短横写法。 横的写法。 短横,顺锋起笔,略顿往右行笔,略往上斜,节奏为1、2。 长横写法:顺锋起笔,稍顿略上斜行笔,略顿回锋收笔。节奏为1、2、3、4。重点是“2”的节奏,要轻、稳。横没有平的,都略往上斜,唯通过“3”的调整,使之趋于平势。“4”是原路返回,使笔锋不至于外露。 三、竖。永字的竖在第二笔横折钩的竖钩部分,此处为垂露竖。竖有三种:短竖、垂露竖、悬针竖。 竖的写法。 短竖起笔同右点,也同短横一样,收笔不明显。 垂露竖右点起笔,往下行笔时要注意轻和稳,收笔略顿,有回锋的笔意,不一定要表现出来,但要有。 悬针竖右点起笔,由重到轻,略长,稳健出锋。 四、撇。永字撇画有两处,一是左边横撇,二是右边斜撇。撇有三种,一是平撇,二是斜撇,三是竖撇。 撇的写法。 横撇,形如短横,右点起笔,平平出锋,头方脚尖。 斜撇,右点起笔,由重到轻往左下行笔,稳健出锋。与平撇相比,斜撇斜度略大,也多了行笔过程。 竖撇,顺锋起笔,稳健行笔如悬针竖,略往左下出锋。 五、捺。永字的末笔是捺画,此为斜捺。捺有两种,一是斜捺,一是平捺。 捺的写法。 斜捺,顺锋落笔,由轻到重如砍树,顿笔出锋,锋略斜,节奏为1、2。

黄简书法讲座第37课笔记:永字八法6两种撇

黄简书法讲座第37课笔记:永字八法6两 种撇 1.两种撇 “永”字八法有两个撇:第七笔是 短撇,第六笔是长撇,短撇称之为“啄”, 长撇称之为“掠”。这是“永”字八法 的特定术语。这堂课就来研究一下这两 个撇的写法。 2.啄的写法 2.1啄的来源 “永”字八法是讲真书的点画,篆书没有啄这样的笔画,篆书用弧线,起笔弯曲的那一小段,后来往往变成一个短撇, 如“手”字, 这是一个象形 字,篆书就是 一个手臂上五 个手指。到隶书和真书,中指头上那一段,变成了一个短撇, 拿“永”来 说,真书中这一 个啄,也就是篆 书弧线上的那

一小段。 还有一种情 况,篆书中一些 零碎的小笔画, 在隶变过程中也形成了短撇,短撇不是主要笔画。 2.2啄的写法 怎样写啄?从它的命名就可以知道大概。 《说文解字·口部》:“啄,鸟食也”。就是“啄” 的本义,形容鸟类进食之状。如小鸡啄米,或 者啄木鸟啄食,都用“啄”。“啄”的动作,就 是快速、短促。直来直去不打弯。 所以宋人《“永”字八法详说》这样讲:“啄者如禽之啄物也,立笔下罨,须疾为胜。”这就是“啄”名字的来源。写这一笔就要快速。注意这“立笔下罨”错了一字,在唐人《玉堂禁经》中,写的是“啄须卧笔疾罨”。这里是“卧笔”,不是“立笔”。“卧”是睡倒,“立”是站立,这个字可不能错,读古籍要小心查出处。 “卧笔疾罨”,这个“罨”字是什么意思 呢?它上面看起来像“四”字,其实是“网” 字,下面的“奄”表示读音,合起来“罨” 就是捕鱼捉鸟用的工具。长柄小口的网。“罨” 也可以当动词用。徐锴说:“网从上掩之也”。我们现在还用

“掩盖”这个词。 《康熙字典》说“乘其不备而覆之曰掩”。 回头来看《玉堂禁经》说“啄须卧笔疾罨”,意思就明白了。你就把毛笔当做一个网,来体会这个动作。“卧笔”当然是笔管倾侧,“疾罨”就是做掩盖的动作,如果你会打乒乓,这和抽球的的动作差不多。写啄就是这样一个动作。这里的要点,一是笔管卧倒,二是快速。唐朝柳宗元《“永”字八法颂》形容说,“啄仓皇而 疾罨”。“仓皇”就是形容快速的 样子。静心一想,因为笔管卧倒, 这个啄,必定是用侧锋拖出来的。 这里没有说怎样起笔,我以前讲过的那些,如两面换、 三面换、蚕头起笔等等,都可以用。但 起笔以后,就要卧管疾行。 2.3啄之举例 我们来看一看王羲之怎样写一啄。 《兰亭序》“有”字,两面起笔,9—7。 “作”字,三面换起笔,6 —9—7。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