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生儿常见疾病的观察及护理

新生儿常见疾病的观察及护理

新生儿常见疾病的观察及护理
新生儿常见疾病的观察及护理

新生儿常见疾病的观察及护理

一、什么情况下需要就医?

孩子出现下列症状中的任何一项,你应该并且必须带孩子去医院就医。

【发热】

体温高于39℃;

发热嗜睡、伴咳嗽流鼻涕、呛奶;

发热伴抽筋、或者您的孩子有惊厥病史,此次体温又上升时;

发热伴颈部强直、头痛(哭闹);

发热中体温剧降后又突然上升;

发热高于38℃持续3天以上。

【腹泻】

如果孩子已经腹泻多次水样便;

腹泻伴腹部疼痛、发热或大便带血。

【呕吐】

如果孩子频繁呕吐;

明显口渴,不能正常饮食者。

【食欲不振】

如果孩子平时吃奶好,而忽然拒吃奶或吃奶少并显得精神不好时。

【疼痛与不适】

如果孩子不明原因的哭闹(可能是头痛)伴呕吐;

每隔一定的时间啼哭(可能腹部绞痛),伴腹胀或呕吐;

【呼吸困难】

如果孩子用力呼吸,呼吸快>40次/分,出现胸凹陷,每次吸气时,肋骨之间都会明显地见到凹陷。

二、如何给孩子喂奶

给孩子(尤其是婴儿)用药往往是很困难的,因为他们会不停地扭动、挣扎,此时您常需要别人的帮助,喂药时,要保持孩子上身稍高的姿势,永远都不要再孩子平躺时喂药,因为这样药物有被吸入肺部的可能。

(一)喂药的方法

【使用药勺喂药】

1、如果是小婴儿,药勺用煮沸的热水消毒,或将药勺置于消毒液中,用臂弯将孩子上身托起,如他不肯张嘴,则轻轻按压他的下颌;若有必要,让另一个人帮助您按压他的下颌。

2、将药勺放于他的下唇,抬高药勺的柄部,使药物流入他的嘴里。

【使用滴管喂药】

1、托起孩子的上身,用滴管吸取特定的药量;

2、将滴管置于婴儿的嘴角,轻轻挤出滴管内药物。

二、常见疾病的防治

(一)发热

人体正常体温平均在36-37℃之间,37.5-38℃是低热,39℃以上是高热。在一般情况下,新生儿体温下午比上午稍高(0.5以内),这是正常现象。

怎样知道新生儿是否发热呢?

【观察】

1、发现孩子面红、唇干、出汗、烦闹、呼吸气粗、吃奶时口鼻出热气。

2、用手背扪额、背部,以及手脚发烫。

3、体温表测定更准确,测腋下温3-5分钟。

【护理】

新生儿发热,应以物理降温为主,不可随便使用退烧热药,以防止产生毒性反应。

1、温度不超过38℃,无需服药,注意观察,多喂温开水,几个小时以后,体温就能降至正常范围。

2、调节室温,室温应保持在15-25℃之间,若室温高于25℃,减少或松开婴儿的衣服和包被,以便散热降温。

3、体温超过39℃,可用温水擦浴,用温湿毛巾,要求水温30-34℃,主要擦浴前额、颈部、腋下、四肢和大腿跟部,经上述处理后,应立即去医院检查治疗。

新生儿、婴儿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保温、出汗、散热功能都比较差,当患病或环境改变时,过分“捂”或喂水不足,都可以引起发热,一般不需要吃退烧药,新生儿更不能使用,否则,会招来大祸,

退热药可能会把新生儿致于死地。

(二)新生儿腹泻

一般来说,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很少发生腹泻,这是因为母乳不仅营养成分比例恰当,适合于新生儿的需要,而且其中含有多种抗体可以防止腹泻的发生。人工喂养的新生儿,常因牛奶放置时放过长变质或食具消毒不严而造成消化道感染,导致腹泻的发生,气候聚变、奶粉冲配不当造成新生儿消化功能紊乱,发生腹泻。

【轻度腹泻】大便为黄绿色,可带有少量粘液,有酸臭味,呈薄糊状,每天大便约6次以下。

【重度腹泻】大便次数增多,每天多达10次以上,出现明显脱水,小儿哭声低微,体重锐减、尿少,如不及时治疗危及生命。因此新生儿发生腹泻时应及时治疗。

(三)新生儿呕吐

【溢奶】有很多正常新生儿,出生后的头几个星期常常在吃奶后从口角边流出一些奶液,每天可有多次,这种情况叫“溢奶”多见于喂奶后不久改变体位或给婴儿换尿布,除溢奶外,一般情况良好,小儿发育不受影响,这是正常现象。生后6个月内自然消失。

【呕吐】是新生儿期常见的想象,他和溢奶不同,呕吐时由于消化道贺其它有关脏器受到某些异常刺激而引起的神经反射性动作,呕吐时奶水多是喷射性地从嘴里涌出。

新生儿呕吐,一般是新生儿生理特点所决定:(1)胃容量极小,胃的功能发育不够成熟;(2)胃呈水平状,胃底平直,奶水容易反流,

引起呕吐;(3)患病引呕吐。

【生理性呕吐】

主要表现:(1)喂养姿势不对、喂养不当、喂得过饱、喂奶时啼哭、吸空奶瓶、奶头过大或凹陷引起大量气体进入呕吐;(2)奶瓶喂养时橡皮奶头孔眼过大、吸奶过急和过快,喂奶后平卧或过多、过早翻动婴儿,引起呕吐。

护理:注意喂养姿势,不要喂的过饱,婴儿啼哭时不急于喂奶,不吸空奶瓶,喂完奶后,将新生儿抱伏在母亲的肩上,轻拍背部,让新生儿将吞入胃内的空气呃出,然后将婴儿右侧卧位放下。

病理性呕吐

主要表现:(!)呕吐奶水频繁,呕吐物位奶瓣或绿色胆汁,呕吐量多;(2)生下来就呕吐,无胎便排出,并伴有腹胀;(3)2-3周开始,呈进行性、持续性吐奶;(4)呕吐呈喷射性,吐奶为奶凝块,不含胆嗔;(5)大便量较少,吐后饥饿感很强。

护理:上述呕吐表现可能是胃肠道感染、颅内病变,先天性肠道畸形(闭锁或狭窄)引起,应立即去医院诊治,否则会延误病情而带来严重的后果;

(四)新生儿湿疹

湿疹又名奶癣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一般由蛋白质过敏、母亲吃鱼虾引起。

分布:在婴儿的脸部、眉毛之间、耳后、颈部、四肢。

变现为:很小的斑点红疹,散在或密集在一起,流黄水、痒重、

哭闹、搓、搔可致出血或感染,干燥时则结成黄瘩。此病在1-2岁后自愈。

护理:(1)穿宽大的衣服,衣料应无刺激性最好是棉布,避免毛衣接触皮肤;(2)不用热水或肥皂洗,不晒太阳;(3)局部不应随便上药,在急性期2-4%硼酸水湿敷,然后用氧化锌软膏外涂,轻症用炉甘石洗剂外用,慢性期用可得松软膏类药物;(4)不要乱抓,剪指甲,纱布包手。

(五)新生儿脐炎

一般新生儿脐带4-10天干脱。

脐炎是指:因断脐消毒不好,护理不当,过早脱落后污染,发生脐轮脐窝红肿伴少量分泌物。

护理:出生后每天早晨75%酒精涂脐带,用消毒纱布包好,脐轮红,有分泌物可无75%的酒精,再用龙胆紫涂脐部,保持干燥,脓性分泌物增多有臭味吗,应请医生处理。

(六)鹅口疮

鹅口疮是指婴儿口腔粘膜、牙龈、嘴唇等处,长出大大小小的白色斑点。

原因:(1)母亲乳头或奶瓶假乳头不干净引起;(2)用不清洁的纱布洗口腔,使一种叫真菌的霉菌繁殖蔓延引起的。

表现:不发热,症状一发展,婴儿不吃奶,没有精神。

护理:(1)应尽快找医生看,涂上药物很快就好了;(2)为防止鹅口疮,喂奶时母亲奶头、奶瓶、奶嘴要消毒,保持清洁;(3)婴儿

嘴里粘有奶渣用干净的棉签轻轻擦掉;(4)发生鹅口疮,不要用抗生素,局部以2%-3%小苏打溶液清洗,再涂1%龙胆紫液,每日2-3次,大一点的婴儿可口服维生素C、B,以增强对真菌的抵抗力。

(七)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出生后2-3天,有1/2-2/3的新生儿皮肤渐渐发黄,到出生第7天发黄最明显,这叫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黄疸的原因:胎儿在母亲体内时,氧气的来源靠母体的血液提供,由于血液中氧的浓度有一定限量,胎儿在宫内处于低氧环境,刺激红细胞生成素的产生,增加了红细胞的数量,出生后,新生儿监理了外呼吸,从大气吸收氧气,血液中氧浓度提高,过多的红细胞被破坏后,造成血液中胆红素的增加,又因正常的肠道各种菌群关系还没有建立,肝脏功能又不健全,不能及时处理这次增加的胆红素。

这种胆红素像黄色的染料一样,将新生儿的皮肤、粘膜和肌膜染黄,出现黄疸。

观察护理:(1)新生儿生理性黄疸,一般很轻微,7-10天自行消退,不需治疗,可食些葡萄糖水即可;(2)黄疸出现过早,即在24小时内,并且迅速发展,或黄疸消退过迟,或消退后又出现,属病理性黄疸,应及早去医院诊治。

(八)新生儿臀红

臀红又称“尿布皮疹”。因湿尿布刺激而引起的皮疹,是新生儿和1岁前小儿常见的皮肤病,多发生在兜尿布部位,潮湿尿布长时间接触的地方,局部皮肤爬小红丘疹或发红、肿胀,重者皮肤脱落或皮

肤糜烂。

发生臀红后每次大小便时,因为新生儿皮肤柔嫩,疼痛厉害,故新生儿哭闹不安,同时影响睡眠和饮食。

预防方法:

(1)尿布要勤换,尿布湿后要立刻更换干净的。换下的尿布要放入盆里(不要乱扔在地上),用肥皂盒开水烫洗,用清水漂净。在日光下晒干,以保持尿布清洁和柔软,绝不可把尿湿的尿布不经冲洗,直接晾干就用。

(2)每次大小便后,要用温水洗净小儿臀部和会阴处,再用软布轻轻擦干,扑上少量滑石粉或局部涂以5-10%鞣酸软膏,使尿、便酸碱物质不直接刺激皮肤,已达到预防臀部的目的。

(3)最好不用塑料或者橡皮布包外面,以利湿热散发,减少对皮肤的刺激。

若发生了臀红,除注意以上几方面外,应保持新生儿局部干燥,最好不再包裹,可以穿裤子(放脚),同时用紫早油涂患部。另外,若已发生臀红,不要用肥皂洗,以免刺激小儿疼痛,可用温水洗干净。

预防接种

预防接种既是利用人工制备的各种免疫制剂使机体产生对传染病的特异性免疫,也就是通过打预防针或口服疫苗,使接种对象和人群获得相应传染病的抵抗力。

第一节计划免疫

一、计划免疫程序计划免疫就是按规定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进行人群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免疫力。它是有效地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重要手段。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告全世界消灭了天花,就是人类首次组织起来有计划地接种牛痘苗的结果。我国现在在儿童中展开的“四苗”(“四苗”指麻疹疫苗、卡介苗、百白破三联疫苗、小儿麻痹糖丸)及乙肝疫苗,可以预防7钟疾病。“四苗”中的卡介苗预防结核病,麻疹疫苗预防麻疹,百白破三联疫苗预防百日咳,白喉、破伤风,口服小儿麻痹糖丸预防小儿麻痹症。当前,我国规定儿童在1周岁以内要完成一次卡介苗、3次小儿麻痹糖丸疫苗、3次百白破混合制剂,1磁麻疹疫苗的接种和三次乙肝疫苗接种,称为基础免疫。从1992年1月1日起,国家已将乙型肝炎疫苗列入计划免疫规划。

(1)、结核病是重要的传染病之一,全球每年死于结核病的人达300万之多。由于母体没有传给新生儿抗结核病的抵抗力,孩子出生后很容易传染上结核病。卡介苗能有效地预防结核病。

我国儿童免疫程序要求:儿童在出生后24小时即应接种卡介苗。

但是早产儿、难产儿、低出生体重儿,以及孩子有发热、呕吐、湿疹、化脓性皮肤病、深度黄疸时暂不能接种。接种前,家长应给孩子洗干净手臂,换上柔软宽松的内衣,以减少接种部位细菌感染的机会。接种后2-3周,接种部位出现花生米大小的红肿硬结,随后中央部软化形成小脓疱。脓疱破溃或吸收后形成瘢痕,叫“卡疤”,整个事件约需2-3个月。这是接种成功的表现之一,家长不必担忧,只需注意保护接种部位不沾生水,不弄脏,不让孩子搔抓。如果腋下淋巴结肿大,可用干净毛巾做热敷。但如果脓疱过大,或破溃后长期不愈,经常流脓,或长期有低热、无力、不想吃东西等,应找医生诊治。

(2)、脊髓灰质炎是一种急性传人病,病后可出现肢体麻痹而留下终身残疾。由于患者绝大部分是儿童,又叫“小儿麻痹症”。小儿麻痹症留下的残疾治疗非常困难,但预防此病却很容易,只要连续服3颗小儿麻痹糖丸疫苗就行。儿童从母体获得的对脊髓灰质炎的抵抗力只能维持2个月,因此孩子满2个月就要口服小儿麻痹糖丸疫苗(简称“糖丸疫苗”),然后在满3个月、满4个月时各服1次,服完3次糖丸后就会获得较强的抵抗力。糖丸疫苗口服很方便,可以像普通糖果样放入孩子口中,溶化后咽下。也可将糖丸放在汤匙中,用凉开水溶化后喂服,然后喝点凉开水,以保证疫苗全部进入胃肠。

服糖丸疫苗时要注意:

1、糖丸疫苗是活疫苗,遇热就会变成死疫苗,影响预防效果。因此服用时不能用热开水送服,服苗后2小时内不要吃热食物或饮热开水。

2、母乳中含有一些能破坏糖丸疫苗的物质(抗体),因此在孩子服疫苗前2小时至服疫苗4小时内,妈妈应禁止喂奶。其间可用牛奶或米面糊喂孩子,这样效果会更好。

3、糖丸疫苗最好是从冷藏容器中拿出就当场口服,并要看着孩子完全咽下,如果儿童服用不久有吐奶或呕吐,应考虑补服疫苗。

4、重度佝偻病、发热、腹泻次数较多,或正在患其它传染病的孩子暂缓接种,免疫缺陷症、白血病儿童不能服糖丸疫苗。

(3)、百白破疫苗是百日咳-白喉-破伤风三联疫苗的简称。预防的疾病是百咳、白喉和破伤风。医学家把这三种疫苗混合在一起,儿童只要注射一种针剂就能预防三种传染病。

我国儿童免疫程序要求,儿童满3个月开始注射百白破疫苗,连续注射3针,每针间隔不得少于1个月,注射百白破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有癫痫、抽搐、脑炎等神经系统疾病史,有过敏性体质,以及有心脏、肝脏、肾脏疾病的儿童不能接种。

2、患急性传染病还未痊愈、正在发热的儿童暂缓接种。

3、如当地正在流行乙型脑炎或小儿麻痹症,应推迟接种。

(4)、麻疹的传染性极强,从前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患麻疹。孩子出生满8个月,从母体带来的对麻疹的抵抗力已小时,为使孩子面患麻疹,此时应接种麻疹疫苗。麻疹疫苗接种前应注意,在近一个月内打过丙种球蛋白白针,正在发热,或正患其他传染病的儿童应暂缓接种;有活动性肺结核,免疫缺陷症,心脏、肝脏、肾脏疾病,过敏

体质,癫痫病的儿童不宜接种。

(5)、乙型肝炎(简称“肝炎”),对人类的健康威胁很大。我国是乙肝高流行区,每10个人中约1人体内存在乙肝病毒。全国每年出生约2000万新生儿,其中有80万-100万人可能变成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因此预防乙肝非常重要,在儿童期预防更重要。目前最好的预防方法是接种乙肝疫苗。因此我过卫生部从1992年1月1日起将乙肝疫苗纳入了计划免疫,在孩子出生后即应接种第1针,然后在满1个月和满半岁时分别接种第2针和第3针,简称为“O一六”方案。如条件许可,以前没有接种过乙肝疫苗的孩子和成人均应接种,3针间隔时间与=新生儿相同。全程的疫苗接种,可以获得良好的预防效果。

儿童计划免疫程序表

二、儿童进行预防接种的意义,孩子出生离开母体,也就失去了天然的保护层,虽然有母体通过胎盘、脐带传给的抵抗力,但由于出生后断了供应,天天消耗,这样先天性的抵抗力下降,到孩子6个月后就几乎没有了。而生活在外界环境中,半岁后容易发热、感冒、拉肚子等就是这个道现。要抵抗细菌、病毒的侵犯,特别是防止孩子的生长发育有很大影响,甚至危及生命的传染病的发生,如小儿麻痹症、白喉、百日咳、麻疹、乙型肝炎、结核病等,就必须让孩子自身尽早产生对这些传染病的抵抗力。预防接种就是把能使人产生对某种传染病的抵抗力的疫苗接种于人体。孩子进行预防接种后,就会获得对传染病的特异的免疫力,这样就不会得相应的传染病了。

三、预防接种卡、证得建立儿童出生后,城市在1个月内,农村在2个月内,边远地区在6个月内由户口所在地的基层单位负责监理预防接种卡、证。

第二节预防接种的反应和禁忌症用于预防接种的疫苗都是安全的。然而,由于预防接种的目的是要让人体产生抵抗力,在刺激抵抗力产生的过程中,身体常会出现一些反应。一般说来,这些反应很轻微,时间很短暂,不会对身体产生大的危害。一般分为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

局部反应:某些人在打预防针的第2-3天,注射部位出现红肿,并有疼痛。红肿一般有5分硬币大小,少数人红肿范围比墨水瓶盖还大一点,个别人甚至有鸡蛋大,腋下淋巴结可肿大。这些反应在2-3

天内消退,很少持续4天以上。但卡介苗接种却例外,一般卡介苗接种后2-3周,接种部位出现花生米大小的红肿硬结,随后中心部位逐渐软化,形成小脓疱,破溃后结痂,这个疤叫“卡疤”,是卡介苗接种成功的一种表现,整个过程要持续2-3个月。

全身反应:部分人在打预防针和全身反应一般不需要处理,只要注意适当休息,多饮开水,避免着凉,注意营养,1-2天后反应就会消失。局部反应较重时,可用干净毛巾做热敷,每天4-5次,每次10-15分钟,可帮助消肿,减轻疼痛。但卡介苗的红肿处不能做热敷。对较重的全身反应可在医生指导下用一点药,如有高热、头痛,可口服复方阿司匹林(Apc),成人每次1片,儿童每次每公斤体重10-15毫克,每天3次。有恶心、呕吐可口服维生素B6。如果反应特别重,如针眼处化脓,或高热持续不退,甚至有抽搐、昏迷等,应及时找医生检查治疗。

有下列情况的儿童不宜或暂缓预防接种。

1、发热的儿童。发热是孩子患病的表现,此时再打预防针会使原有疾病加重,或使打针后的反应加重,应等体温恢复正常后再接种疫苗。

2、已传染上了某些传染病还未发作,或刚患过传染病还未完全恢复的孩子,应暂缓接种疫苗。此时打预防针可能促使潜伏的疾病发病,或是影响孩子对刚患过传染病产生抵抗力。

3、曾对某些药物有过敏反应,或经常长风疙瘩(寻麻疹)、哮喘等过敏体质者,打预防针,容易发生过敏反应,甚至危及生命,也不

宜接种疫苗。

4、有些孩子严重营养不良或有免疫缺陷,表现为身体特别虚弱,易患病,还有些孩子患眼中的佝偻病,也不宜接种。

5、有慢性疾病,如心脏、肝脏、肾脏疾病的孩子,预防注射可能加重原有病情,因此不宜接种。

6、打闹发育不全,或有凉厥史,或有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的儿童接种乙型脑炎疫苗、百白破疫苗等可能引起严重的神经系统反应。因此接种疫苗应仔细看说明书,注意哪些预防针不能打。

7、拉肚子的儿童应等病好后再服小儿麻痹糖丸疫苗。腹泻会影响疫苗在倡导的停留,使机体不能产生足够的抵抗力。在近一个半月内打过丙种球蛋白针的孩子要推迟接种卡介苗、麻疹疫苗和小儿麻痹疫苗,以免干扰抵抗力的产生。

第一套婴儿被动操

第一节准备活动,按摩全身

第二节伸屈肘关节及两臂上举运动

1、预备姿势:成人两手握住婴儿两手腕部

2、动作:“一”两臂侧手举。“二”将两臂肘关节弯曲,双手置于胸前。“三”将两臂前举。“四”还原。做两个八拍。

第三节两臂胸前交叉及肩关节运动

1、预备姿势:成人两手握住婴儿两手手腕部

2、动作:“一、二”两臂侧手举。“三、四”两臂胸前交叉。“五、六”将左臂变曲贴近身体,由内向外做回旋动作。做两个八拍。

第四节伸屈肘关节运动

1、预备姿势:成人两手握住婴儿两手手腕部

2、动作:“一”两臂侧手举。“二”将右臂肘关节弯曲向右,左臂向左伸直。“三”将右臂肘关节向左弯曲,左臂向左伸直。做两个八拍。

第五节屈体运动

1、预备姿势:将婴儿两下肢伸直平放,成人握住婴儿两膝关节处。

2、动作:“一、二”将两下肢上举与脸部成直角,“三、四”还原。

第六节双腿交叉屈体运动

1、预备姿势:将婴儿两下肢伸直平放,成人握住婴儿两膝关节处。

2、动作:左右腿轮流上举与年不成直角。做两个八拍。

第七节髋关节运动操作者握住婴儿两下肢,一分一合。

两个八拍。

第八节两腿轮流伸屈运动

1、预备姿势:成人握住婴儿踝关节上部。

2、动作:“一、二”伸屈婴儿右腿膝关节。“三、四”伸屈左腿膝关节。做两个八拍动作。

第九节两腿轮流回旋动作

1、预备姿势:成人握住婴儿踝关节上部。

2、动作:“一、二”将婴儿左膝关节弯曲。“三、四”左下腿靠近体侧由内向外回旋。“五、六”将婴儿右膝关节弯曲,右下腿靠近体侧由内向外回旋。

第十节转踝关节运动

1、预备姿势:第一八拍,成人左手握住婴儿左踝部,右手握住左足掌。

2、动作:“一、二、三、四”以左足踝关节为轴,向外旋转四次。“五、六、七、八”以左足踝为轴,向内转四次。

婴儿辅助食品添加的重要性及目的

一、定义

婴儿辅助食品,就是主食以外的食物,其所含成分须能补充各月龄主食品营养成分的不足。辅助食品与主食相辅而行,以满足婴儿时期生长发育的需要。

二、重要性

1、乳类虽为婴儿最合适的营养品,所含的营养成分比较全面,但也有缺陷。如乳类最主要的缺陷是铁质含量少,4个月左右,孩子从母体得到的储存铁已消耗尽,若不及时补充含铁质丰富的辅食品,极易放生营养不良性贫血。人乳的卫生素B、C含量也不足,因此要及时适量补充,4-6个月时婴儿体重已达7-8公斤,全持乳类营养已不能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

2、随着月龄的增长,婴儿从出生时娇嫩的胃肠生理功能不断发生变化,消化器官发育逐渐成熟。3个月后肠胃消化酸分泌逐渐完善,以及6个月后渐生牙齿,胃容量也比较初生儿增长3倍以上,宝宝的咀嚼和吞咽能力需要锻炼,所以4个月后应逐渐添加各种营养辅食,但要注意辅食的质量,必须从乳类半流质到流质,软质到固体食物逐渐适应,以免因突然改变食物的质而引起消化功能代谢失调,对营养物质的利用不全而发生营养不良疾病。

3、由于1岁以内的婴儿在夏秋季易发生消化不良症,冬春季易发生呼吸道感染,以至断奶前后逐渐发现营养不良症。因此,要适时

添加辅助食品,同时合理递加辅助食品,有效地吸收各种营养素,增强抵抗力,减少各种疾病的发生,并对已患有各种疾病的治疗和恢复健康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总之,婴儿添加辅助食品的目的,就是要补充乳类所含营养素的不足,并要逐步地改变婴儿食物的质量及摄取方法,以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

添加辅助食品的原则

1、应按婴儿消化力及营养需要,先试一种,3-7日后如能适应在增添另一种。

2、每次添加量应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淡到浓,切忌突然一次给予多种或大量,引起消化不良。

3、每次添新的辅食品后,应密切注意婴儿的消化情况,如发现大便异常或其他情况,应暂停为此种辅食,待大便恢复正常后,再从开始量或更小量喂起。

4、若小儿患病时,或天气太热,或有消化不良情况时,应当延缓增添新食品,避免导致消化不良。

先一种到另一种

先少到多

由稀到稠循序渐进

由淡到浓

婴儿辅助食品的制作

一、菜水:

1、材料:小白菜、油菜等绿叶蔬菜或胡萝卜、白萝卜。

2、做法:

(1)先取上列任何一种菜洗净,切成碎块,

(2)将谁放入锅内烧开,再投入碎菜,菜量与水量相等。盖好锅盖煮开5-6分钟,将锅离火,可加少许盐或少量植物油,滤渣,即

新生儿一般护理常规(整理版)

新生儿一般护理常规 1.环境要求 (1)新生儿室采光充足,空气清新,通风良好,但避免对流与阳光直射。(2)室温要求24-26℃,湿温55%-60%. (3)室内每日湿式打扫2次,每晚紫外线空气消毒(有层流或新风装置不必紫外线消毒)空气培养每月一次。 (4)减少人员走动和禁止大声讲话,保证新生儿充足睡眠。 2.入院常规 (1)新生儿入院更换衣服测体重,生命体征,检查全身各部位有无异常。根据病情作适当的卫生处理。腕部系上写有床号、姓名、性别和住院号的标记。(2)立即通知医生。对危重者在听取急诊室护士交班的同时,及时配合抢教。(3)填写病历上的有关项目,做床头小卡片及住院一览表小卡,完成护理记录。(4)及时处理各类医嘱,完成治疗,化验标本的收集。 3.日常清洁护理 (1)口腔护理:每晨1次,强调奶间喂水。禁食、鼻饲病人每日3次,鹅口疮者每日2-3次制酶菌素甘油奶间涂口腔。 (2)皮肤护理:每日晨间护理1次,清洁脸部,五官,手心,臀部等处。病情许可者夏季每日洗澡,冬季每周1-2次,病危者暂停。 (3)脐部护理:脐带脱落前及济部潮湿者保持局部清洁干燥,每日用双氧水,PVP 碘清洁,脐部有浓性分泌物时用抗生素稀释液湿敷。 (4)臀部护理: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遇红臀根据轻重给予维生素滴剂涂敷,红外线照射,并增加换尿布次数,必要时在保温箱暴露臀部。 4.注意保温 衣服宽大、柔软,保持清洁干燥。遇低温及时采取保暖措施,外出检查避免受凉。 5.喂养 目前采用婴儿配方奶q3h喂养,有条件可采取母乳,喂奶时抱起或抬高头部,奶后拍背驱气,右侧卧位,加强巡视,发现吐奶及时处理,重危新生儿开奶前常规先喂一次糖水,然后再喂奶。 6.预防感染 工作人员除穿戴衣帽外,入室换鞋,每次接触新生儿前要洗手。减少探望,必须探望者经同意穿隔高衣入内。 7.其他 (1)病危者测生命体征q4h,其余新生儿每日测体温3次,测心率,呼吸每日三次。体温高于38℃时松解衣被,低于36℃时做好保温工作,并增加测温次数。(2)每日测体重1次。 (3)经常巡视病房,加强病情观察,及时发现变化及时抢救。 (4)出院病儿须反复核对姓名,性别,住院号,确认无误,家长签字后方可让家长抱回,并给予出院指导,病床按规定做终末消毒处理。

婴幼儿常见疾病护理

婴幼儿常见疾病预防护理 一、湿疹 1、概述: 婴儿湿疹又称“奶癣”,是常见的一种过敏性皮肤病, 多在生后2-3个月发病,1 岁以后逐渐好转。湿疹多呈对称性分布,好发于前额、脸颊、下颌、耳后等处,严重时会扩展到头皮、颈、手足背、四肢关节、阴囊等处。 2、病因: 尚不明确,但与宝宝个人体质密切相关(过敏性体质)。 3、预防护理: 1、避免接触可疑致敏原:如尘螨、霉菌、动物羽毛/皮屑、花粉、牛奶、鸡蛋、海产品等。 2、内衣应宽大,并用纯棉制品,尽量不穿真丝、纯毛及化纤制品。 3、搔抓、摩擦、肥皂洗、热水烫及不适当的外用药刺激常使湿疹加重,应予避免。小婴儿无自理能力,为防止其搔抓,应剪短指甲。 4、过热会增加痒感,并使湿疹加重,所以不要给患儿穿过多的衣服,夜间也不要盖的太厚,原则上患儿要比母亲穿的少。 5、在湿疹发作期间,饮食宜清淡,少吃鱼、虾、蟹等高蛋白质及辛辣食物,以免加重病情。 二、吐奶 小儿吐奶可分为生理性吐奶及病理性吐奶,婴儿期吐奶大部分均为生理性吐奶。 吐奶原因: 1、小儿的胃呈水平状的,胃容量小(出生时为25-50ML,生后第10天增加到100ML,6个月后为200ML,1岁以后可增加至300-500ML),贲门括约肌发育不完善,较松驰,闭锁功能差,而幽门相对较紧; 2、喂奶量过多,喂时速度太快、太急; 3、宝宝吞咽动作过快或喂奶时奶液没有填满奶嘴,造成宝宝吸入大量空气,从而引起打嗝、溢奶、吐奶或放屁; 预防吐奶措施: 1、采用合适的喂奶姿势:尽量抱起宝宝喂奶,让宝宝的身体处于45度左右的倾斜状态; 2、喂奶完毕要让宝宝打个嗝:喂奶后不宜马上给宝宝换尿布、洗澡等,可将其竖直抱起靠在肩上,轻拍宝宝后背,让他通过打嗝排出吸奶时一起吸入胃里的空气; 3、喂奶量不宜过多,间隔时间不宜过短; 4、喂奶后不要立即平躺着,应将头部垫高,以防溢奶引起窒息。 宝宝吐奶之后,如果没有其他异常,一般不必在意,以后慢慢会好,不会影响宝宝和生长发育。宝宝吐的奶可能呈豆腐渣状,那是奶与胃酸起作用的结果,也是正常的,不必担心。但如果宝宝呕吐频繁,且吐出呈黄绿色、咖啡色液体,或伴有发烧、腹泻等症状,就应该及时去医院检查了。 三、新生儿黄疸 概念: 指新生儿时期发生的血清胆红素浓度过高,而引起的皮肤、眼睛巩膜、粘膜和组

(完整版)新生儿一般护理常规(整理版)

1.环境要求 (1)新生儿室采光充足,空气清新,通风良好,但避免对流与阳光直射。(2)室温要求24-26℃,湿温55%-60%. (3)室内每日湿式打扫2次,每晚紫外线空气消毒(有层流或新风装置不必紫外线消毒)空气培养每月一次。 (4)减少人员走动和禁止大声讲话,保证新生儿充足睡眠。 2.入院常规 (1)新生儿入院更换衣服测体重,生命体征,检查全身各部位有无异常。根据病情作适当的卫生处理。腕部系上写有床号、姓名、性别和住院号的标记。(2)立即通知医生。对危重者在听取急诊室护士交班的同时,及时配合抢教。(3)填写病历上的有关项目,做床头小卡片及住院一览表小卡,完成护理记录。(4)及时处理各类医嘱,完成治疗,化验标本的收集。 3.日常清洁护理 (1)口腔护理:每晨1次,强调奶间喂水。禁食、鼻饲病人每日3次,鹅口疮者每日2-3次制酶菌素甘油奶间涂口腔。 (2)皮肤护理:每日晨间护理1次,清洁脸部,五官,手心,臀部等处。病情许可者夏季每日洗澡,冬季每周1-2次,病危者暂停。 (3)脐部护理:脐带脱落前及济部潮湿者保持局部清洁干燥,每日用双氧水,PVP 碘清洁,脐部有浓性分泌物时用抗生素稀释液湿敷。 (4)臀部护理: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遇红臀根据轻重给予维生素滴剂涂敷,红外线照射,并增加换尿布次数,必要时在保温箱暴露臀部。 4.注意保温 衣服宽大、柔软,保持清洁干燥。遇低温及时采取保暖措施,外出检查避免受凉。 5.喂养 目前采用婴儿配方奶q3h喂养,有条件可采取母乳,喂奶时抱起或抬高头部,奶后拍背驱气,右侧卧位,加强巡视,发现吐奶及时处理,重危新生儿开奶前常规先喂一次糖水,然后再喂奶。 6.预防感染 工作人员除穿戴衣帽外,入室换鞋,每次接触新生儿前要洗手。减少探望,必须探望者经同意穿隔高衣入内。 7.其他 (1)病危者测生命体征q4h,其余新生儿每日测体温3次,测心率,呼吸每日三次。体温高于38℃时松解衣被,低于36℃时做好保温工作,并增加测温次数。(2)每日测体重1次。 (3)经常巡视病房,加强病情观察,及时发现变化及时抢救。 (4)出院病儿须反复核对姓名,性别,住院号,确认无误,家长签字后方可让家长抱回,并给予出院指导,病床按规定做终末消毒处理。

小儿常见疾病的预防及家庭护理

小儿常见疾病的预防及 家庭护理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小儿常见疾病的预防及家庭护理一、发烧 发烧是儿童最常见的症状,最易引起父母的担心。 (1)定义:体温高于下列温度,则称为发烧 肛温:38℃口温:℃腋温:℃背温:℃,小儿发烧除了体温上升外,可能会有如下症状:食欲不佳、嗜睡、哭闹不休、活动力减退、昏睡、昏迷、抽筋、头部僵硬、发紫、呼吸困难等。 (2)处理措施 减少穿衣盖被、多喝开水、睡冰枕、温水浴、保持空气流通,维持室温26-28℃、随时监测儿童体温变化。 可给宝宝食用高热量、高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米汤、绿豆汤、鲜梨汁、鲜苹果汁,少食多餐,每天以6-7次为宜。 及时带宝宝去看医生 (3)家庭实用物理降温法:头部湿冷敷:将湿毛巾敷于宝宝的前额,2-3分钟更换1次。 冰枕:将冰块捣碎,与水一起装入冰袋(或热水袋)内,排除空气后,拧紧袋口,放在宝宝的枕颈部。 温水浴:让宝宝在30℃左右的温水中沐浴20-30分钟。

擦浴:用30%-50%的酒精或温水侵湿纱布,擦洗宝宝的上肢、下肢、颈部、额部、腋下及腹股沟。 (4)家庭护理注意事项 请在医生指导下给宝宝用药;给发热宝宝用药不可操之过急,如服用一次后,热度不退,再次服药需间隔4-6小时;服药用量不可太大,要严格按照年龄体重计算孩子的用量;不宜在短时间内让宝宝服用多种退热药,降温幅度不宜太大、太快,否则宝宝会出现体温不升、虚脱等情况;在给宝宝服用退热药后,如果宝宝出汗较多,要及时给他补充水分,以免发生虚脱。 二、水痘 (1)定义: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传染率很高,冬春两季多发,主要发生在婴幼儿,该病的潜伏期为12-21日,平均为14日。 (2)症状:以发热及周身性红色斑丘疹、疱疹、伽疹、而且各期皮疹同时存在为特点,该病为自限性疾病,病后可获得终身免疫。 (3)家庭护理措施 呼吸道隔离,卧床休息,皮疹已破溃可涂龙胆紫或新霉素眼膏,瘙痒者可给予炉甘石洗剂及抗组织胺药物。 (4)饮食禁忌

婴儿期的护理要点与禁忌

假如你想做个称职的妈妈或者爸爸,那么建议你在护理婴幼儿时率先掌握如下5要点。 断乳的时间和方法 在正常情况下,断乳过程从4—6个月开始,8—12个月结束,通常需经历几周至几个月的时间。 婴儿自出生至4—6个月内,生长发育速度很快,是体格和智力发育的关键时期,但此时婴儿体质极为柔弱,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功能很不成熟,人乳不仅可为4—6个月以内婴儿提供生长发育所需的各种营养素,且适合于幼婴的消化功能,还含有各种免疫活性物质,可为婴儿提供最佳营养和最佳的被动性保护。因此把人乳作为这段时间的最理想食物,而把生化结构及成分复杂的其它食物推迟到4—6月龄后再添加是合理的,以减少婴儿发生胃肠道功能紊乱、食物过敏反应及感染性疾病的危险。 在逐步添加断奶食品的条件下,出生后8—12个月是完全脱离母乳的时间,母乳喂养如持续时间过长,不仅会引起营养不足,还会使婴儿眷念母乳而拒绝尝试其它食物,继而发生厌食、偏食,这是导致营养不良的常见原因。 在婴儿患病、身体不佳或天气炎热情况下,可适当延长母乳喂养时间。在乳品缺乏或不易获得动物性食品的地区,如母乳尚多,可推迟至岁到2岁停止母乳喂养,但需同时加强训练,以适应其它食物。 断乳为一有计划的自然过程,断奶食品数量和品种由少到多,逐渐减少母乳喂养次数,直至完全不吃母乳。骤然断乳的方法是不可取的,这样突然完全改变婴儿的饮食内容,婴儿不能完全适应,常引起拒食或消化功能紊乱,代谢失调而造成营养不良。 婴幼儿儿常听音乐的利弊 从胎儿开始音乐已与小儿有着密切的关系。英国一些精神病学家认为,怀孕12周后,胎儿对人的语言还没有什么反应,但他们已能“听懂”音乐。有的心理学家认为,音乐是婴儿与外部世界交流的前言语方式。优美动听和“多愁善感”的音乐对新生儿能起良好的作用,他们能很快安静下来并不再哭闹。美国一项临床试验表明,给处于躁动状态的早产儿播放音乐,在最初的十分钟内,早产儿的氧气饱和度上升、心跳和血压下降至正常值,可见,音乐起到安抚作用。一些研究指出:“2个月时,婴儿还躺着不动,但如果有人唱歌或演奏乐器,就会立刻吸引婴儿的注意,到5个月时,这种注意可保持小时。”一些研究者发现:1岁前(1—11个月)的婴儿对管弦乐和合唱的反应常是通过身体和脸面来表现的。 虽然,音乐能引起婴儿的反应,给婴儿听优美动听的音乐能起到良好的作用。但是,有些科学家认为,给婴儿常听音乐可能有害。如婴儿常听音乐可能养成沉默孤僻的个性,还会丧失学习语言的能力。故专家表示,在婴儿牙牙学语的年纪,父母不能每天长时间给婴儿听音乐,否则,会丧失学习语言的环境,久之,就会失去学习语言及说话的兴趣,反而养成沉默孤僻的个性。还有人认为,婴儿不宜长时间听节奏明快、优美动听的立体声音乐。这是因为婴儿的听觉器官正处在发育阶段,鼓膜、中耳听骨以及内耳听觉细胞都很脆弱,对声波的敏感度很强,很容易发生听觉疲劳。例如婴儿带上立体声耳机收听音乐,由于音量较大、耳机闭塞外耳道口,立体声音乐进人耳道内没有丝毫的缓和与回旋余地,直接刺激幼嫩的听觉器官,时间一长,就会使孩子的听力受影响。还会对孩子的身体造成危害。医学家认为,收听立体声音乐或使用立体声耳机的孩子,年龄越小,听觉器官受到的危害也就越严重。 综上所述,父母在给婴幼儿听音乐时要十分慎重,一不要给孩子较长时间听音乐,二不要给小儿听立体声音乐,更不要让孩子用耳机听,以防对孩子造成危害。而不能发挥音乐对小儿的良好作用。 如何防“对眼”

婴幼儿常见疾病护理教学文案

婴幼儿常见疾病护理

婴幼儿常见疾病预防护理 一、湿疹 1、概述: 婴儿湿疹又称“奶癣”,是常见的一种过敏性皮肤病, 多在生后2-3个月发病,1 岁以后逐渐好转。湿疹多呈对称性分布,好发于前额、脸颊、下颌、耳后等处,严重时会扩展到头皮、颈、手足背、四肢关节、阴囊等处。 2、病因: 尚不明确,但与宝宝个人体质密切相关(过敏性体质)。 3、预防护理: 1、避免接触可疑致敏原:如尘螨、霉菌、动物羽毛/皮屑、花粉、牛奶、鸡蛋、海产品等。 2、内衣应宽大,并用纯棉制品,尽量不穿真丝、纯毛及化纤制品。 3、搔抓、摩擦、肥皂洗、热水烫及不适当的外用药刺激常使湿疹加重,应予避免。小婴儿无自理能力,为防止其搔抓,应剪短指甲。 4、过热会增加痒感,并使湿疹加重,所以不要给患儿穿过多的衣服,夜间也不要盖的太厚,原则上患儿要比母亲穿的少。 5、在湿疹发作期间,饮食宜清淡,少吃鱼、虾、蟹等高蛋白质及辛辣食物,以免加重病情。 二、吐奶 小儿吐奶可分为生理性吐奶及病理性吐奶,婴儿期吐奶大部分均为生理性吐奶。 吐奶原因: 1、小儿的胃呈水平状的,胃容量小(出生时为25-50ML,生后第10天增加到100ML,6个月后为200ML,1岁以后可增加至300-500ML),贲门括约肌发育不完善,较松驰,闭锁功能差,而幽门相对较紧; 2、喂奶量过多,喂时速度太快、太急; 3、宝宝吞咽动作过快或喂奶时奶液没有填满奶嘴,造成宝宝吸入大量空气,从而引起打嗝、溢奶、吐奶或放屁; 预防吐奶措施: 1、采用合适的喂奶姿势:尽量抱起宝宝喂奶,让宝宝的身体处于45度左右的倾斜状态; 2、喂奶完毕要让宝宝打个嗝:喂奶后不宜马上给宝宝换尿布、洗澡等,可将其竖直抱起靠在肩上,轻拍宝宝后背,让他通过打嗝排出吸奶时一起吸入胃里的空气; 3、喂奶量不宜过多,间隔时间不宜过短; 4、喂奶后不要立即平躺着,应将头部垫高,以防溢奶引起窒息。 宝宝吐奶之后,如果没有其他异常,一般不必在意,以后慢慢会好,不会影响宝宝和生长发育。宝宝吐的奶可能呈豆腐渣状,那是奶与胃酸起作用的结果,也是正常的,不必担心。但如果宝宝呕吐频繁,且吐出呈黄绿色、咖啡色液体,或伴有发烧、腹泻等症状,就应该及时去医院检查了。 三、新生儿黄疸 概念:

-新生儿一般护理常规

新生儿一般护理常规 从出生到足28天的婴儿称新生儿。出生后7天内的新生儿又称早起新生儿。 根据胎龄可分为足月儿和早产儿。 1.护理评估 1.1病史:询问患儿母亲既往及现病史,了解患儿出生过程中相关情况,如评分、生命体征情况。 1.2生理特点:患儿呼吸、循环、消化、血液、泌尿、神经、免疫系统,及体温调节、代谢功能情况。 1.3心理社会反应:因住院全无陪,患儿自身安全感降低及家属焦虑不安。 1.4辅助检查:血、尿、粪常规检查,结合病情及体检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助检查。 2.护理问题 2.1维持体温稳定 2.2保持呼吸道通畅 2.3预防感染 2.4合理喂养 2.5密切观察病情 3.护理措施 3.1新生儿室内空气新鲜,温度24—26℃,相对湿度55%—65%。 3.2工作人员进病室前应更衣,换鞋,洗手。

3.3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口鼻分泌物及呕吐物。 3.4严格执行新生儿室消毒隔离制度,防止交叉感染。接触患儿前后洗手或消毒手。食具、听诊器等用品“一人一用一消毒”。 3.5严格执行床边交接班制度:包括病情变化、仪器性能及使用、各种管道是否通畅等。 3.6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口鼻腔分泌物,避免患儿颈部过度前曲或后仰,避免患儿用物阻挡患儿口、鼻腔引起窒息。遵医嘱给予合理氧疗方式。3.7做好新生儿一般护理:根据病情每日进行沐浴或擦浴,行皮肤、脐部及口腔护理,更换小单及衣被。 3.8喂养:根据病情按医嘱定时定量,选择适当方法喂养,喂奶后观察患儿有无溢乳、呛咳及吐奶,记录实际喂奶量及吸吮情况。提倡母乳喂养,无法母乳喂养者给予配方奶喂养。 3.9定时、定秤测量体重,每周测量体重一次,特殊患儿遵医嘱测量。 3.10病情观察:监测患儿体温、呼吸、心率、血压及血样饱和度变化,注意患儿皮肤颜色、大小便、出入量及哭声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生,及时配合处理。按医嘱控制输液速度,精确用量,巡视观察输液情况。 3.11各种抢救药品、仪器均应定人管理,定点放置,定期检查维修,用后消毒备

新生儿常见疾病的观察护理

一、什么情况下需要就医? 孩子出现下列症状中的任何一项,你应该并且必须带孩子去医院就医。 【发热】 体温高于39℃; 发热嗜睡、伴咳嗽流鼻涕、呛奶; 发热伴抽筋、或者您的孩子有惊厥病史,此次体温又上升时; 发热伴颈部强直、头痛(哭闹); 发热中体温剧降后又突然上升; 发热高于38℃持续3天以上。 【腹泻】 如果孩子已经腹泻多次水样便; 腹泻伴腹部疼痛、发热或大便带血。 【呕吐】 如果孩子频繁呕吐; 明显口渴,不能正常饮食者。 【食欲不振】 如果孩子平时吃奶好,而忽然拒吃奶或吃奶少并显得精神不好时。 【疼痛与不适】 如果孩子不明原因的哭闹(可能是头痛)伴呕吐;

每隔一定的时间啼哭(可能腹部绞痛),伴腹胀或呕吐; 【呼吸困难】 如果孩子用力呼吸,呼吸快>40次/分,出现胸凹陷,每次吸气时,肋骨之间都会明显地见到凹陷。 二、如何给孩子喂奶 给孩子(尤其是婴儿)用药往往是很困难的,因为他们会不停地扭动、挣扎,此时您常需要别人的帮助,喂药时,要保持孩子上身稍高的姿势,永远都不要再孩子平躺时喂药,因为这样药物有被吸入肺部的可能。 (一)喂药的方法 【使用药勺喂药】 1、如果是小婴儿,药勺用煮沸的热水消毒,或将药勺置于消毒液中,用臂弯将孩子上身托起,如他不肯张嘴,则轻轻按压他的下颌;若有必要,让另一个人帮助您按压他的下颌。 2、将药勺放于他的下唇,抬高药勺的柄部,使药物流入他的嘴里。 【使用滴管喂药】 1、托起孩子的上身,用滴管吸取特定的药量; 2、将滴管置于婴儿的嘴角,轻轻挤出滴管内药物。 二、常见疾病的防治 (一)发热 人体正常体温平均在36-37℃之间,37.5-38℃是低热,39℃以上

新生儿常见疾病护理常规

新生儿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新生儿败血症护理常规 新生儿颅内出血护理常规 新生儿肺炎护理常规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护理常规 新生儿心脏病护理常规 新生儿呕吐护理常规 新生儿出血症的护理常规 新生儿硬肿症的护理常规 新生儿破伤风护理常规 蓝光治疗及护理常规 新生儿黄疸护理常规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护理常规 新生儿先天性梅毒护理常规 新生儿腹泻护理常规 新生儿窒息护理常规 新生儿低血糖护理常规 新生儿高血糖症的护理常规 早产儿 新生儿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新生儿是指从出生到生后28天的小儿。 1、按儿科一般护理常规。 2、热情接待家属及病儿,更衣、洗澡、剪指甲、测体温、磅体重,并在患儿的手腕上戴上明显的标记,写上床号、姓名、性别,由责任护土向家属做好人院宜教及探视制度,介绍主管医生。 3、保暖:室温保持在24—26℃,相对温度55%—65%,使病儿核心温度维持在36.5—37.5℃。 4、做好皮肤、粘膜、脐带、口腔护理,每日沐浴一次,每1.5—3小时更换尿布一次,并更换体位,大便后,随时更换尿布,用温水从前向后擦洗臀部并涂紫草油或达克宁霜,脐带未脱者,注意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5、注意喂养,新生儿尽快开奶,按需哺乳,如病情需要可照医嘱定时喂养。喂奶时头偏向一侧,若病儿饥饿,随时哺喂,喂奶后竖抱排气右侧卧位半小时。必要时抬高上身15—30°。 6、预防感染: (1)医护人员人室应更换鞋子,穿清洁工作假,操作时戴口罩、帽子、接触病儿前后应洗手,若有腹泻、皮肤化脓性感染疾病,病儿应立即进行相应的隔离(或进行床旁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2)病室每日用紫外线或三氧灭菌机消毒1—2次,每日定时通风换气十五分钟,出院病儿的床单位,暖箱须进行终末消毒。 8、病儿出院时,由责任护士向家属介绍喂养知识和疾病恢复期的护理知识等出院宣教。

婴儿期常见疾病护理大全

婴儿期常见疾病护理大全 6~9个月宝宝可能患的疾病及护理 先天性眼睑下垂的治疗 病症:眼睑下垂,学名为“上睑下垂”,是指上眼睑不能上抬到正常位置,轻者有时能通过用力张开得以改善,重者眼睑下垂覆盖瞳孔,妨碍视力。眼睑下垂可分单侧和双侧。根据病因又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先天性眼睑下垂主要由于动眼神经核发育不全或提上睑肌发育异常所致,有遗传性,宝宝生后即有上睑下垂,双眼自然睁开平视时,上睑的睑缘覆盖角膜。双侧上睑下垂的宝宝,常表现仰视姿势,单侧上睑下垂的宝宝,由于眼睑遮盖部分瞳孔会影响单侧视力,日久可发生弱视。 处理方法:先天性眼睑下垂遮盖大部分瞳孔或完全遮盖瞳孔的宝宝,为防止发生弱视,应及早手术,一般手术效果颇为有效。 斜视的预防与干预 病症:视力正常的人双眼注视前方时,两个眼球都处于眼裂的正中。而当一个眼球偏向一侧,致两眼不对称,称“斜眼”,医学上称“斜视”。斜视对宝宝的视觉功能影响很大,因为当眼睛斜视后,通常不用这只斜眼睛看东西,时间一久,就会引起斜视眼睛的视力下降。如果斜视眼的功能长期被抑制,便会形成弱视。斜视患儿的一只眼睛注视目标时,另一只眼睛的视线偏斜在目标的一边,使两只眼睛看东西不一致,一个物体则被看成两个,从而形成复视。此外,斜视还直接影响宝宝的外貌,易被小朋友讥笑,导致宝宝的苦恼,引起心理上的反常。斜视根据病因可分为共转性斜视和麻痹性斜视。根据眼位的偏斜方向又分为内斜、外斜、上斜或下斜。麻痹性斜视多由神经或眼外肌的器质性病变引起,如由细菌或病毒感染、中毒、外伤等引起。 处理方法:当宝宝出生6个月后,就要注意宝宝的眼睛是否有斜视,一旦发现,要及早治疗。治疗的方法,通常是在宝宝斜视开始时,及时给好眼戴上遮眼帘。如果效果不好,还需手术治疗。 贫血的预防护理 病症:在人体所有的微量元素中,铁的含量,铁是制造血红蛋白不可缺少的原料,宝宝如果发生缺铁,就会出现造血原料的不足,就不能合成足够的血红蛋白,从而出现贫血。贫血的宝宝会出现反应低下、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易怒、烦躁、智力减退等表现。因此,一定要注意预防婴幼儿期贫血的发生,以保证大脑的正常发育。 处理方法:宝宝体内储存的铁只能满足出生后4个月以内生长发育的需要,但0~1岁的宝宝,其体重和身高仍在迅猛增长,血容量增加很快,并且宝宝活动量增加,对营养素的需求也相对增加,尤其是铁的需要量也相对增加,所以为了预防贫血的发生,应增加含铁丰富的辅食,以补充机体内所需的铁,含铁量高的食物有动物性食物和植物性食物两大类,动物性食物中的铁易于吸收,如动物血(猪血、鸡血)、猪肝、羊肝、鸡肝、牛肉等不仅含铁量高,而且吸收率可高达20%以上,家长应给宝宝补充动物血、肝泥、鱼泥、蛋黄等食品,每周2次~3次。植物性食物中绿叶蔬菜,如菠菜、油菜、芹菜等,豆类食品和有色水果都含铁较多,但植物性食物中的铁吸收率较低。此外,还可以给宝宝补充含维生素C较高的蔬菜和水果。这对防治宝宝贫血也很有好处。 育儿金点子:怎样知道宝宝患有贫血?当宝宝精神不好,食欲差,经常疲乏无力,出现异食癖时,应观察宝宝是否有面色、口唇、甲床皮肤黏膜苍白等现象,如果有这些症状,应想到宝宝贫血,要及时带宝宝去医院查查红细胞及血红蛋白是否低于正常值。正常小儿的血红蛋白(简称HB)为11克~14克/100ml,红细胞为400万个~500万个/Ml3.一般血色素9克~11克为轻度贫血,6克~9克为中度贫血,6克以下为重度贫血。 异常的口水的观察与护理

新生儿常见疾病的观察及护理

新生儿常见疾病的观察及护理 一、什么情况下需要就医? 孩子出现下列症状中的任何一项,你应该并且必须带孩子去医院就医。 明显口渴,不能正常饮食者。 【食欲不振】 如果孩子平时吃奶好,而忽然拒吃奶或吃奶少并显得精神不好时。 【疼痛与不适】

如果孩子不明原因的哭闹(可能是头痛)伴呕吐; 每隔一定的时间啼哭(可能腹部绞痛),伴腹胀或呕吐; 【呼吸困难】 如果孩子用力呼吸,呼吸快>40次/分,出现胸凹陷,每次吸气时,肋骨之间都会明显地见到凹陷。 【使用滴管喂药】 1、托起孩子的上身,用滴管吸取特定的药量; 2、将滴管置于婴儿的嘴角,轻轻挤出滴管内药物。 二、常见疾病的防治 (一)发热

人体正常体温平均在36-37℃之间,37.5-38℃是低热,39℃以上是高热。在一般情况下,新生儿体温下午比上午稍高(0.5以内),这是正常现象。 怎样知道新生儿是否发热呢? 【观察】 主要擦浴前额、颈部、腋下、四肢和大腿跟部,经上述处理后,应立即去医院检查治疗。 新生儿、婴儿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保温、出汗、散热功能都比较差,当患病或环境改变时,过分“捂”或喂水不足,都可以引起发热,一般不需要吃退烧药,新生儿更不能使用,否则,会招来大祸,

退热药可能会把新生儿致于死地。 (二)新生儿腹泻 一般来说,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很少发生腹泻,这是因为母乳不仅营养成分比例恰当,适合于新生儿的需要,而且其中含有多种抗体可以防止腹泻的发生。人工喂养的新生儿,常因牛奶放置时放过长变质 【呕吐】是新生儿期常见的想象,他和溢奶不同,呕吐时由于消化道贺其它有关脏器受到某些异常刺激而引起的神经反射性动作,呕吐时奶水多是喷射性地从嘴里涌出。 新生儿呕吐,一般是新生儿生理特点所决定:(1)胃容量极小,胃的功能发育不够成熟;(2)胃呈水平状,胃底平直,奶水容易反流,

儿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

儿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 肺炎护理常规 1、执行儿科一般护理常规. 2、发热时绝对卧床休息.呼吸困难者取半坐卧位.高热时多饮水. 3、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注意喂养技术,防止咳呛. 4、密切观察病情及用药反应,注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观察皮肤有无出血点瘀斑,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师保持呼吸道畅通,输氧或使患儿做好输氧护理,每2-3小时更换体位一次. 5、输液患儿,注意控制输液速度,每分钟以8-10滴为宜,以防肺水肿发生. 有心力衰竭的患儿,一切治疗护理尽量集中操作,避免过多惊扰,保证患儿安静和休息. 6、恢复期患儿可适当户外活动,但应避免受凉. 婴幼儿腹泄护理常规 1、执行儿科护理常规. 2、严格执行床边隔离,患儿绝对卧床休息,取头侧卧位 3、严格饮食管理,按医嘱禁食或喂少量补盐液,恢复期给易消化,营养好的饮食,宜少量多餐,由淡到浓 4、详细观察大便及呕吐物次数,量,色和尿量.并注意T, P, R, BP变化, 如有脱水症状及时通知医生. 5、做好皮肤护理,防止臀红及尿路感染.勤翻身,防止发生褥疮.有呕吐的患儿做好口腔护理 6、按医嘱调节输液速度,保持输液管道通畅,无药物外漏.

7、有心,肺,肾功能不全者应密切观察病情,备齐抢救药物,器械,以利抢救. &出院时应宣传科学喂养,注意饮食卫生等. 急性肾炎护理常规 1、按儿科一般护理常规 2、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至少2周. 3、饮食按医嘱.浮肿期进无盐饮食,限制入水量,保证热卡,浮肿消退后给低盐饮食,避免长期不合理忌盐. 4、测体重每周一次,浮肿厉害时隔日测一次,按医嘱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水量,并观察小便量和色. 5、按医嘱测BP并记录.注意精神状态,浮肿程度,如有血压过高伴呕吐,头痛者,及医师. 6、口腔护理每日2-3次,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对浮肿患儿,操作应轻柔,防止皮肤破溃,保持床铺清洁,干燥,做好消毒隔离工作,预防交叉感染. 重症患儿输液治疗时,应严格按医嘱控制输液量及速度,切忌输液过多过快而加重病情., 7、长期使用激素的患儿,应注意观察有无低钾,低钙以及消化道出血和感染的表现. &出院时做好卫生宣教.嘱家长督促患儿避免剧烈活动,一年内不宜参加体育活动. 高热护理常规 1、按儿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2、卧床休息,衣被不可过厚,以免影响机体散热

新生儿窒息护理常规

新生儿窒息护理常规 新生儿窒息是指胎儿因缺氧发生宫内窘迫或分娩过程中引起的呼吸、循环障碍,是造成伤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一)主要护理问题 1.不能维持自主呼吸——与羊水、气道分泌物吸入导致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有关。 2.体温过低——与缺氧、环境温度低下有关。 3.有感染的危险——与免疫功能低下有关。 4.恐惧(家长)——与病情危重及预后不良有关。 (二)护理措施 1.维持自主呼吸: (1)复苏:积极配合医生,按A、B、C、D、E程序进行复苏。 A是通畅气道:①保暖;②减少散热;③安置体位;④清除呼吸道。 B是建立呼吸:①触觉刺激;②复苏器加压给氧;③喉镜下经喉气管插管。 C是恢复循环:胸外心脏按压。 D是药物治疗:①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②保证药物应用。 E是评价。 (2)加强监护:患儿取侧卧位,严密监测各项生命体征变化,并记录。

2.保暖:可将患儿置于远红外保暖床上,病情稳定后,置暖箱中或用暖水袋保暖,维持体温36.5-37℃。 3.预防感染:严格执行各种无菌操作,勤洗手,保持环境清洁。 4.安慰家长:耐心细致地解答病情,介绍有关疾病知识,减轻家长恐惧心理。

新生儿肺炎护理常规 新生儿肺炎一般指感染肺炎而言,发生在宫内和分娩过程中胎儿吸入羊水、胎粪及污染的阴道分泌物所致者,称宫内感染性肺炎,但更多的是出生后由细菌或病毒所致。新生儿肺炎是新生儿最常见疾病之一。发病早期呼吸道症状和体征都不明显,尤其是早产儿。 (一)护理常规按新生儿疾病一般常规护理。 (二)保持呼吸道通畅 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有效地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和吸入物 1、对痰多不易咳出者可采取以下护理措施 (1)拍击背部:由上而下,由外周向肺门拍击,使小气道分泌物易于进入大气道。 (2)遵医嘱行雾化吸入,以湿化呼吸道分泌物。 (3)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吸痰时动作易轻柔,负压不可过高(﹤0.01mpa),吸痰时间不可过长(每次﹤15s),以免损伤呼吸道黏膜。 2、胸部理疗胸部理疗以促进血液循环。

新生儿常见疾病及护理知识

新生儿常见疾病及护理知识 新生儿常见疾病及护理知识 新生儿溶血病 新生儿溶血病是指母亲与胎儿血型不合引起新生儿免疫性溶血。有很多原因可以引起新生儿溶血。目前人类已发现的20个血型系统,发生新生儿溶血病的以ABO系统最多,次为RH系统。 在怀孕期或分娩时可有为数不等的胎儿红细胞进入母体,若彼此血型不合,母亲体内缺乏胎儿红细胞所具有的抗原,母亲会产生相 应的抗体。这种免疫抗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引起溶血。 ABO血型系统共有"A"、"B"、"AB"和"O"型四种,ABO血型不合溶血病主要发生在母亲是"O"型,胎儿是"A"型或"B"型者。RH血型系 统中有抗原5种(C,c;D;E,e;),有D抗原者称RH阳性,无D抗原 者为RH阴性,RH血型不合溶血病主要见于母亲是RH阴性,胎儿为RH阳性者。有些母亲虽然为RH阳性,但缺乏E抗原,亦会发生RH 溶血病。 我国汉族RH阳性者占绝大多数(98~99%),阴性者不多,故RH 血型不合的'新生儿溶血病较其他民族少见。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是新生儿期严重感染之一,和败血症关系很密切。本病死亡率高,后遗症多。不论产前、产时或产后感染都可 引起化脓性脑膜炎,比如母亲患败血症、羊膜早破、胎粪吸入、难产、出生后皮肤破损、脐部感染等。 新生儿得脑膜炎最早改变是在精神异常,如阵阵尖哭,易惊、易激动,精神萎,随后不哭,最后昏迷。早产儿则不哭、嗜睡、面色

灰白、两眼凝视。如果发现迟,即使幸存也会合并脑积水、硬膜下 积液、耳聋、皮质盲及智能低下。 早期常出现哭声改变、尖叫、易激惹、易惊,随即哭声变弱,甚至不哭,继而转为嗜睡、吐奶(为喷射性呕吐)、后背发直,两眼凝 视或斜视,全身伴有抽搐等症状。如果囟门,感觉饱满、张力增高,就要考虑做腰椎穿刺,进行脑水检查。病死率在5O%左右,可并发 脑积水、硬膜下积液、肢体瘫痪、智力障碍等症。 新生儿结膜炎 新生儿的免疫功能还未成熟,对病菌的抵抗力较弱;加上泪腺尚 未发育完善,眼泪较少,不容易将侵入眼睛里的病菌冲洗掉。这样,就容易使病菌在眼部生长繁殖,引发结膜炎。 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杆菌、淋球菌、肺炎球菌、大肠杆菌和沙眼衣原体等,是引起新生儿结膜炎的主要病菌。在出生时胎头需要 经过母亲的阴道,如果阴道存在这些病菌感染,就容易使他们被感染,使其中一些孩子发生"新生儿结膜炎"。 新生儿的眼睛被病菌感染后,一般在出生后5-14天发病,表现 为眼睑肿胀,结膜发红、水肿,同时眼睛有分泌物。分泌物一开始 为白色,但可能会很快转为脓性,成为黄白色分泌物。先可能是一 侧眼部感染,随着病情发展使另一侧眼睛也被感染。若未及时护理 和治疗,炎症会侵犯角膜,日后影响视力发育。 从孕期开始预防。特别提醒的是,如果母亲在怀孕期间白带增多,并呈脓性,或是父亲感染了淋病,要立即去医院进行彻底治疗。这样,便可避免新生儿在出生时被淋病菌所感染,患上"新生儿淋菌性 眼结膜炎"。该病在感染严重时可迅速侵犯角膜,治疗不及时会造成 角膜穿孔,导致失明,对新生儿的健康危害极大。 新生儿出生后,马上使用眼药预防病菌感染。父母在护理时,一定注意保持双手及衣物清洁,千万不能随意用不干净的物品擦洗孩 子的脸和眼。

新生儿专科护理常规.doc

新生儿科护理常规 目录

第一章新生儿专科护理常规 第一节新生儿一般护理常规 新生儿期是指从脐带结扎到生后满28天。在此期内小儿的各系统发育不成熟,机体处于不稳定状态,且由宫内生活向宫外生活过渡,生活方式及环境均发生了巨大变化,易受环境影响而致病,死亡率高。 1.新生儿病室各房间应空气新鲜,温度24℃~26℃,湿度55%~65%。病室内每日通风两次(30~60分钟),每日用洁净屏空气消毒房间两次,每次1小时,保持室内清洁。2.保暖调节暖箱适宜温度,护理操作集中进行,避免不必要的暴露。 3.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鼻腔及口腔分泌物。 4.抱与体位 (1)抱起新生儿时动作应轻、稳,使新生儿感到安全。 (2)抱起时其头和臀部需要支撑,仰卧比俯卧容易抱起。 (3)新生儿一般以侧卧位为宣,避免溢乳导致新生儿窒息。 5.沐浴 (1)沐浴时房间温度应保持在26-28℃左右;水温在38~41℃,以手腕测试较暖即可。 (2)沐浴应在喂奶前或喂奶1小时后进行。 (3)沐浴时应先早产儿、后非感染、然后感染患儿;从最干净的区域到最脏的区域,.即从 眼睛、面部到头部、四肢,最后清洗臀部。 (4)沐浴时注意皱褶皮肤的清洁,如腋下、颈部、男婴包皮内、女婴外阴等部位。 (5)无沐浴禁忌者每日沐浴一次,不宜沐浴者每日行床旁擦浴1次。沐浴用品保证一人一用 一消毒。 6.患儿入室后立即测体重1次,早产儿每日监测体重1次,足月儿每周测体重一次,特殊情况下遵医嘱执行。 7.喂养选用新生儿配方奶,有条件时选用母乳。一般每3 小时喂一次,或按需喂养。奶量遵医嘱执行。选择奶嘴时宜选用质地柔软的小号橡胶奶嘴,奶嘴孔不宜过大,以防发生呛咳引起窒息。喂奶时注意观察有无喂养不耐受的症状,如呕吐、胃排空迟缓、腹胀及消化道出血等。 8.基础护理 (1)脐部护理 1)注意评估脐带残端有无渗出、脐周皮肤有无红、肿、渗液等异常征象。

新生儿常见病的观察及护理教学教材

新生儿常见病的观察 及护理

新生儿常见病的观察及护理 新生儿出生时,由于体内有来自母亲的抗体,一般不容易生病,但还是有一些常见的情况需要加以注意。 一、脐炎 新生儿出生结扎后的脐带残端一般3~7天脱落,有的需要10余天或20余天(根据结扎手法不同)才能干燥脱落。 1、原因 局部细菌感染。当新生儿出生后切断脐带是,其根部为新鲜伤口,脐带内的血管没有完全闭合。若护理不当,病菌进入时,可引发脐炎。如果治疗不及时,病菌进入血液可能引起败血症,甚至危及生命。 2、临床表现 脐轮与脐周皮肤发红,其根部有少量分泌物为脐炎的典型症状。轻者:新生儿没有全身症状。较重者:脐部周围皮肤红肿,脐根部有较多的脓性分泌物,并伴有臭味。 重者:新生儿伴有发烧、食欲不佳、精神状态不好等症状。 3、护理方法 治疗脐炎的根本措施是预防,尤其是脐带脱落前的护理。应保持脐部干燥,勤换尿布,防止尿液污染。一旦发生脐炎,应及时就医。 二、黄疸 黄疸是指新生儿的血液、粘膜和皮肤出现变黄的现象,脸上最

先变黄,然后是躯干,最后才是手脚。 1、原因 人体血液中的红细胞在老化之后,经过代谢会产生一些废物(胆红素),最后经肝脏排除体外。而新生儿肝酶活动力低,无法清除过多的胆红素,因而发生黄疸。新生儿黄疸多发生于母乳喂养的婴儿(母乳性黄疸)。 2、观察 轻度黄疸主要显现在巩膜、面部、躯干等部位,中度以上黄疸除此部位明显外,手心、足心亦有感染。溶血性黄疸出现早,进展快,并常伴有贫血;肝脾大或水肿感染性黄疸常伴有发热,并克发生感染;梗阻性黄疸大便色浅或呈陶土色;产伤所致黄疸可有头颅血肿或其他部位损伤原因,红细胞破坏增多,长因母乳血型不合引起。另外,红细胞增多症、窒息、缺氧、酸中毒等也会引发黄疸。 3、类型 (1)生理性黄疸:正常足月儿60%在出生后的2~3天出现黄疸,在第4~5天达到高峰,在1~2周内消失。 早产儿、低体重儿有80%会出现黄疸,且出现时间较早(24消失内),黄疸程度重,消退时间长,一般长于3周,黄疸指数平均在11-12毫克每100毫升。 (2)病理性黄疸 病理性黄疸常见于血液方面的疾病如ABO血型不合,肝脏疾病如先天性胆道闭锁、肝炎;感染造成肝功能降低;生产过程导致新生儿

新生儿常见疾病及护理

新生儿常见疾病及护理

新生儿常见疾病及护理 在新生儿时期,宝宝可能最容易患什么疾病?应该如何正确护理?下面是我为你带来的,一起来看一看吧。 1、泪囊炎 新生儿泪囊炎是比较常见的眼病,表现为宝宝的眼睛经常会出现泪眼汪汪的情况。或者发现在宝宝的眼睛里会有许多脓性分泌物流出,有的是出生以后第一天就有症状,有的大概一周后或者一个月以后出现。一旦发现,要尽早治疗,因为长时间不治疗,可导致结膜和角膜炎症,引起角膜溃疡,甚至发展为眼内炎症。 ?防治&护理方法: 1、局部使用抗生素眼液。如果宝宝被确诊为新生儿泪囊炎,妈妈也不要太着急,因为大多数的宝宝在6个月内,泪道仍处于不断发育的阶段,可先采取保守治疗的方法。通常是在局部使用抗生素眼液,配合大眼角皮肤泪囊部按摩,促进泪液网鼻泪管方向流动,每天做2-3次,病情较重的患儿可增加至4-6次,每次1分钟。

2、尿布疹 尿布疹是发生在裹尿布部位的一种皮肤炎性病变,也称为婴儿红臀,表现为臀部与尿布接触区域的皮肤发红、发肿,甚至出现溃烂、溃疡及感染,稍有轻微的外力或摩擦便会引起损伤。 ?防治&护理方法: 1、要处理宝宝尿布疹,可在妈妈帮他换尿布时,用性质温和的肥皂与温水彻底洗净不舒服部位。 2、尽量不要去摩擦长尿布疹的位置。 3、避免使用宝宝湿巾,因为它们可能含有酒精。 4、然后让宝宝的屁股风干一会儿,他的皮肤接触空气会对缓解尿布疹症状有帮助。 5、在患尿布疹的部位上抹一些滋润软膏,例如凡士林软膏或锌氧化物,保护皮肤免于进一步的不适。 新生儿疾病的预防

1、吃好 如果可以尽量进行母乳喂养,开始吃辅食后要注意三餐营养均衡。进入秋冬后更要额外多吃富含VC的水果蔬菜。美国建议1岁以后的宝宝一天需要有5份水果蔬菜5份大概是我一个巴掌大小,学龄前的儿童一天需要保证一杯左右的蔬菜水果大概半斤。 2、睡好 长期睡眠缺乏的宝宝容易造成抵抗力差。一般而言,新生儿需要18小时左右的睡眠,1岁左右的宝宝总共需要12~13小时睡眠,学龄前儿童需要10小时睡眠。对于3岁之前的宝宝,晚上不要超过8点入睡。 3、多锻炼 不要因为天气转凉了就不带孩子出门了,如果有条件,每天可以带宝宝出门去公园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晒晒太阳。 新生儿常见疾病与预防 1、新生儿湿疹 新生儿湿疹一般发生在面部两侧,前额、下颚也有发生,有的孩子在耳部也可以发生。刚开始时是一些红疹,接下去会有渗出,有黄色的分泌

正常新生儿的护理措施

正常新生儿的护理措施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正常足月新生儿(normalterminfant)是指出生时胎龄满37足周不满42周,出生体重≥2500g的新生儿。从胎儿出生断脐后到满28天前的时期称为新生儿期,它是胎儿逐渐适应子宫外生活的过渡时期,也是护理工作的重要时期。 【关键词】新生儿喂养护理 1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2007年3月-2009年5月在我院出生妇分娩的新生儿203例,现将203例新生儿的护理措施汇报如下。 2护理措施 2.1保暖:新生儿娩出前,做好保暧准备,一切操作均应在保暖条件下进行。新生儿出生后立即擦干身体,用温暖的毛毯包裹,以减少散热;并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保暖措施,如母体胸前}不抱,远红外辐射床,热水袋,加盖包被,头戴帽子等;此外,接触新生儿的手、仪器、物品等均应预热;护理操作时不要过分暴露新生儿。母婴同室的房间宜向阳,阳光充足、空气流通、室温保持在20~24℃,相对湿度在55%~65%;床单元(一张母亲床加一张婴儿床)所占面积不

应少于6m2。 2.2保证安全:新生儿出生后,在其病历上印上其右脚印及其母亲右拇指手印。新生儿手腕上系有手圈,手圈上正确书写母亲姓名、新生儿性别、住院号。每项有关新生儿的操作前后都应认真核对。新生儿床应铺有床垫,配有床围。新生儿床上拒放危险物品如锐角玩具、过烫的热水袋等。 2.3保持呼吸道通畅:新生儿娩出后,立即清除口鼻内的黏液和羊水,断脐后继续清除呼吸道黏液和羊水。经常检查鼻腔是否通畅,及时清除口鼻内的分泌物。保持新生儿合适的体位,仰卧时避免颈部前屈或过度后仰,俯卧时头偏向一侧,专人守护,防止窒息。避免包被、奶瓶、母亲的乳房或其他物品阻挡新生儿口鼻或压迫其胸部。 2.4预防感染:每一房间应配有洗手设备或放置消毒溶液,使医护人员或探访者在接触新生儿前洗手或消毒双手。建立消毒隔离制度,室内应湿式清洁,空气最好给予净化。工作人员每季度做咽拭子培养,如带菌者应调离接触新生儿的岗位,经治疗,3次培养阴性后才可恢复原工作。如患有呼吸道、皮肤黏膜、肠胃道传染性疾病者在接触新生儿前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戴口罩、手套等。新生儿患有传染性疾病如脓疱疮、脐部感染等,应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措施。保持脐部清洁干燥。 断脐后要密切观察脐部出血情况,保持脐部清洁干燥,每次沐浴后用75%酒精消毒脐带残端及脐轮周围。如脐部有分泌物则用酒精消毒后涂1%甲紫使其干燥,脐部感染用抗生素。脐带脱落处如有红

新生儿PICC护理常规精编版

新生儿P I C C护理常规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新生儿P I C C护理常规 一、PICC使用: 1、使用前先注入5-10ML生理盐水确认导管通畅,如无特殊需要,不可抽回 血,以免发生导管堵塞。 2、每次输液后用5-10ML生理盐水以脉冲方式冲洗导管。禁止用静脉点滴或 普通静脉推注的方式。 3、输注脂肪乳及白蛋白等高浓度药液时,应每4小时用5-10ML生理盐水 以脉冲方式冲洗导管后再接其他输液。勿使用暴力冲管。 4、输液完毕或两次间断需要用肝素液浓度1-10u/ml封管,将导管内残留 液和血液冲入血管,如连续输液需q12h肝素液封管1次,维持导管的通畅。 5、禁止使用小于10ML的注射器冲管、给药,不可用暴力冲管,以免损坏导管。 6、静脉输液前、封管前均应用安多福棉签消毒正压接头2-3遍,稍用力 檫。速度不能太快(5秒),以免达不到消毒目的。 7、可以使用此导管进行常规加压输液或输液泵给药。输液泵速度不得小 于每小时3ml。 8、经常观察输液速度,如发现流速明显降低时应及时查明原因并妥善处 理。必要时溶栓处理。 9、每天观察置管侧手臂,及时发现有无水肿及静脉炎出现,早期发现早 期解决。如有静脉炎者,75%酒精加地塞米松一支湿热敷,一天两次,并抬高患肢,避免剧烈活动,若三天无好转或更重者应拔除导管。

10、严禁在穿刺侧测血压、抽血、肌肉注射。 二、PICC维护: 1、严格无菌操作,工作人员换药时应该戴口罩、手套避免增加感染。 2、自下向上小心拆除原有敷帖,避免牵拉导管严禁将导管体外部分移入体内。 3、观察针眼周围有无发红、疼痛、肿胀,有无渗出。 4、观察并记录导管体外导管的刻度。 5、测量并记录上臂臂围。 6、导管在体外呈S型弯曲,将透明膜贴到覆盖圆盘处,使导管体外完 全置于帖膜的无菌保护下。禁止将胶带直接贴于导管体上。妥善 固定导管避免活动时牵动导管。排尽贴膜下气泡。 7、如因为对透明膜过敏等原因而必须使用通透性更高的敷贴时,要相应 缩短更换贴膜的时间间隔。 8、穿刺后48小时更换敷料1次,穿刺点纱布加压止血,换药时严格 无菌操作。以后每周更换敷贴1次,污染或有渗血时随时更换;肝素帽每周更换1次。注意观察导管外露长度及臂围并记录。 9、不输液每七天冲管一次,并同时更换敷料及肝素帽。 三、PICC宣教 1、保持局部清洁干燥。贴膜有卷边、松动,贴膜下有汗液及时请护士维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