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

浅谈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

浅谈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
浅谈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

浅谈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

高庄则中心小学张玉平

摘要:古人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之说。唐代大诗人杜甫名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更是告诉了我们多读书广集益的好处,小学新课标对小学生的阅读也做了严格要求,学生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50万字。本文主要针对"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与"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生阅读习惯?"进行研究,并提出培养方法。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培养

古人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之说,对小学生来说,做好课外阅读,不仅可以大大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语文能力,还可以丰富学生的人文涵养,塑造良好的品质和健康的人格。许多作家、学者成功的经验表明,的提高,大都得益于大量且广泛阅读。《语文新课标》明确规定: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然而农村小学生由于受办学条件、家庭与社会环境的影响,课外阅读量很少,这自然影响了农村孩子学业质量的提升。

影响农村学生课外阅读的顺利进行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

1、没有开展课外阅读适宜的环境。由于农村大环境的影响,应试教育使老师没有时间去为孩子创造更多的阅读空间,其次农村家长一般都舍不得买书报杂志。而不少农村小学图书室藏书数量少,过时多,实用性低,根本没有开展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导致学生的课外阅读受到限制,达不到预期效果。

2、多数农村学生不会自觉读书。由于农村学生家长大多忙于外出打工或奔波于田间地头,而对孩子疏于管理引导,甚至放任自流,长期下去,孩子们大多懒散成性,没有形成一种良好的读书习惯。虽然老师也强调学生要多看课外书,但他们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只能囫囫吞枣,完成老师的任务,收益不多,因而感受不到课外阅读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针对农村孩子的课外阅读现状,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势在必行,我们应该怎样用新课标的理念去引导他们阅读、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呢?作为一名农村小学教师,我对此谈几点浅见: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只有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阅读产生主动需要。”

1、故事诱导,激发兴趣。引发农村孩子课外阅读浓厚的兴趣。喜欢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老师可利用自习课、思想品德课给学生讲一些有趣的故事。一听到老师要讲故事,学生个个都精神抖擞,双耳直竖,故事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孩子们渐渐被感染、被陶醉。正当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情感起伏的紧急时刻,教师戛然而止,神神秘秘地告诉孩子:故事情节错综复杂,要知更精彩情节,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让学生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主动去进行阅读。

2、引入竞争,体验成功。作为教师,要抓住大阅读这一活动,

经常开展一些“讲故事”、“猜谜语”、“读书心得交流会”、“知识竞赛”、“朗读比赛”等,开设这些活动,让学生有施展才能的机会。班级读书会也是小学生在学习伙伴间形成课外阅读的氛围重要形式。主要做法是:先引导学生用一段课外时间读一本教师或同学推荐的书,然后用一个集中的时间由同学和教师共同对该读物自由讨论,也可以交流一些同学的读后感等。可以让阅读成为游戏一样的童年生活。再如五六年级学生开展讲故事比赛,让三四年级学生来观看比赛,就能取得双重效果,不但增长知识,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从中找到了学习的榜样,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3、榜样激励,书中体验。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根据学生仰慕英雄、名人的特点,可以给他们讲一些名人名家爱读书的故事。告诉学生,古往今来凡对人类有贡献的人,无不是博览群书、勤奋学习的典范,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鼓励他们热爱书籍,从书籍中汲取无穷无尽的营养和粮神食粮。学生被吸引了,就会热情地去阅读。

二、指点学生读书方法

光有兴趣是远远不够的,古人授之以渔的道理我们都知道,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紧紧抓住课文,实行精讲多读,教会学生独立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自觉性。随着阅读教材的进度,教师应该坚持“一篇带多篇,课内得法,课外受益,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

展”,把课外阅读内容作为课内知识的扩充。学生在课堂上学会了独立阅读的方法,在课外阅读中,丰富了语文材料,扩大了知识面。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及知识水平,应着重教会以下几种方法。

1、教会学生读书方法:

(1)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我们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2)略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像《只有一个地球》这样知识性较强的科普文章,往往牵涉到许多相关问题,是学生最想了解的。那就该提醒学生去查找有关的资料寻求答案,学生在查找、收集、阅读、辨别、思考、交际的过程中,不经意间已获得了许多知识。这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能力,又激发了阅读的兴趣。

(3)默读法。默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利用默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

(4)摘录批注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

记号,作注释,写评语。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丰富的语言积累。同时还可以对自己订阅的报刊杂志,将其中的好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读书要做到“手脑并用”,阅读才会变得更精彩、更有实效。阅读的书籍不同,而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不一样;阅读的目的不同,阅读的方法也不同。我们应该注重教会学生根据个人不同的阅读习惯,阅读目的、性质,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灵活使用。

2、培养学生自学,自悟,自得的能力

(1)自学:让学生独立地查找资料,弄懂字词意思,理清文章写作顺序、主要内容,画出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并在初读中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

(2)自悟:抓重点词句读读、想想、画画、演演,运用多种感官体会语言含义,与课文情感产生共鸣,探究语言规律。

(3)自得:最后让学生谈谈自己读懂哪些语句,文章为什么这样命题?这样开头、结尾?课文写了什么?怎样写?这样写好在哪里?知道为什么这样写?所有的这些让学生自己体味出来。

3、学会积累

指导学生从课外读物中吸取营养,学会积累。语文学习的基本途径是积累与训练。常言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道理就是如此。中国古代学习论认为“积渐成学”是读书之规律,如孔子主张

“博学于文”;荀子论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近现代的学习理论研究揭示,心智技能的学习与形成有赖于积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就认为“学习的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因此,我们要创造一切条件,帮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激发其读书兴趣,积累尽可能多的典范性的语言材料,积淀尽可能多的语感经验,不断丰富学生的“心理词典”。

因此,规定每个学生准备一个积累本,把自己在阅读中学到的佳词美句抄录下来,以便今后运用,这是必不可少的。在学习中,要经常给学生讲积词的好处,告诉他们“好脑瓜比不上烂笔头”。有了积累本,就像有了个词汇小仓库,写起文章来再也不愁没词了。在积词中,有些学生可能辨别不出那些是该积的好词,我们就应该选读几篇短文,告诉他们那些词用得好,好在哪里,提高他们的鉴赏力。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运用又是更主动的学习。在上课回答问题或平时交谈中,一旦发现学生运用了课外书或积累本上的新词,应立即予以表扬鼓励,并在班上朗读。要求学生不但要写得出,写得快,还要写得通,写得美。

4.阅读教学后进行仿写、叙写

阅读完一篇文章后,说说自己在写同类文章时,有哪些地方可以借鉴,然后进行仿写、叙写。趁热打铁,读写迁移,是练习写作的最好时机。如在读完《穷人》后进行续写,读完《山中访友》后仿写一篇《我与大自然》,学完《爬山虎的脚》后仿写一篇植物。总之,学完人物篇仿写人物,学完景物篇仿写景物,学一类,仿一类,让

学生有样可照,仿的轻松,练的愉快。从学到仿,然后是创造写,最后是学会写,写出自己的风格和特点。

三、选好学生健康读物

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阅读时往往带有盲目性、随意性,这样就不能提高阅读的质量。因此,指导学生选择健康、有益的读物很重要。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时下出版物众多,鱼目混珠,所以指导学生正确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非常重要。

(l)思想健康。好书,以健康的思想教育人,以感人的事迹鼓舞人,以高尚的情操陶冶人,以科学的知识丰富人。我们要教育学生读好书,使他们从好书中认识真、善、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而受年龄、阅历、水平限制,小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够强,所以我们不能低估不良读物给我们小学生带来的副作用。

(2)因人而异。据有关方面调查,因学生年龄、学段、性别、性格、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其阅读兴趣也随之不同,一般来讲:小学低中年级以童话、神话、寓言、民间故事为主,而高年级学生除故事外还对传记、传奇、惊险小说等感兴趣,可以说进入了文学期。女生一般喜欢看有故事情节的书,而男孩则对史地、体育、科学等方面感兴趣。所以教师可以对学生的爱好进行了解,到介绍时就有的放矢了。

(3)有趣味性。知识的海洋对于少年儿童有着极大的诱惑力。

宇宙的奥秘,诸如地球的形成,人类的起源,海底世界的趣闻,森林中的动物之王,历史上的人物故事,以及关于未来世界的科学幻想……都会引起他们认识世界的炽烈欲望。教师要有计划地帮助学生选择适合他们阅读程度的课外读物。

(4)注意阅读的广度。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民的信》中告诫青少年:专看文学书不好,只看一个人的著作也不好。新课标要求小学生课外阅读不少于145万字的分量,无疑是我们要注意阅读的广度,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只有广泛地阅读,才能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课本阅读的不足。

四、挖掘书源满足学生

学校、家庭、社会都要积极为学生创设阅读条件,保证孩子们有书读。学校也应该从有限的资金中抽取一部分来买些适合于孩子的读物。平时可通过家长会、家访向家长宣传课外阅读对丰富学生的知识、开发智力、陶冶情操、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要求家长多带孩子到书店、图书馆,帮助孩子选择合适的图书。也可发动社会为学校捐书活动。一般说,低年级学生以拼音读物为主,中、高年级学生逐渐可过渡到纯文字读物。

总之,阅读是我们人类的一个新的生活领域,是人类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资源,只要我们老师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共同努力,就能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愿农村小学课堂也能掀起认真读书的热潮,不断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水平,让好书陪伴农村孩子走出课堂、走向社会!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群言《关于阅读的思考》,《语文学习》2001.7.8

培养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培养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摘要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关键时期,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迈向学业成功的阶梯。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作为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它的意义深厚而广泛。本文主要以我们中心小学的学生实际情况为研究主线,通过对学生课外阅读氛围的营造、兴趣的激发、方法的指导、习惯的培养等方面的论述,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课外阅读、培养、兴趣、习惯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首次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并用具体条款要求“注意积累语言材料,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明确规定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教学要达到这样的要求,不能仅靠课堂上的课文阅读指导,还要指导学生在课外大量阅读。 一、营造良好的班级读书环境,激发学生阅读 学生的阅读世界是无限的。每个学生都有交流阅读成果和展示独特发现的需要。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和措施,多创设激励性的环境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对于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 园 https://www.doczj.com/doc/9411824839.html,]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极为重要。

1、组织图书角。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小组之间可以买不同的必读书目,利用读书时间相互交换阅读,充分节省资源。 2、保证阅读时间。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同时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除了允许学生在“早读”或“自习”时,既可朗读所教的课文,也可翻阅课外的书报,还可每周划出一、二节课时,保证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及指导。例如我们学校规定每天下午课外活动为读书时间,所有老师不得占用。这样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学生的读书时间。 3、老师参与,做学生的好榜样。在学生读书时,教师也要读书,一些关于教育的书籍,管理学生的书籍,和学生一起认真读书,这在学生心中能够调动起孩子极大地读书欲望。 二、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 叶圣陶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因此,我们要把读书方法的指导寓于课堂阅读教学中,以教材为依托,向学生现场演示科学的阅读方法,把教材变为学材,强化基本读法的训练,“授人以渔”,做到“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 1、课外阅读的基本方法 (1)、精读法。我们的学生拿到一本书以后,急于想知道的是文章的情节和内容,很少有人关心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当然谈不上去

(完整版)小学生阅读素养培养策略

小学生阅读素养的培养策略 保山市实验小学:董翠艳 小学语文的基础是否牢固,直接影响着学生以后的语文水平和素养。因此,,小学生的读书方法、读书兴趣、读书习惯等处于渐长阶段、尚不成熟,所以培养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正在成长的小学生而言尤为重要。我们知道,书作为知识的源泉,是开发儿童智力的钥匙。读书能够启迪孩子的心智,能扩大他们的知识视野,能提高其写作能力,使之才思敏捷,能陶冶他们的性情,使其温文尔雅。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明确提出:“学习语文的目标就是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从而养成阅读的习惯”。 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先培养阅读兴趣,让学生爱读书、想读书 兴趣是人特有的心理倾向,是一种内在的力量,所以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必先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今的孩子读书习惯不好,原因之一是兴趣欠佳。培养孩子阅读兴趣的方式很多,比如老师组织一场故事会或读书心得交流会,家长每天陪孩子读书一小时等活动,为孩子做读书的榜样,并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浓郁的书香氛围。孩子长期生活在一个充满书香的环境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自然就会感知到读书的乐趣,认识到读书的价值意义,从而喜好读书。“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让学生尝到读书的甜头,他们会自觉主动地寻书而读,久而久之,他们就酷爱读书、手不释卷的良好阅读习惯会逐渐养成。 尽可能的增加孩子的阅读时间。这个十分关键,孩子阅读理解能力好不好,与阅读的时间够不够、多不多有直接的关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就是说要多阅读,才能写出好的文章。在增加孩子阅读这个问题上,应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最终落脚点是落在增加阅读上,如何增加阅读量和阅读时间呢?作为家长,要学会引导阅读和利用时间,比如在孩子学习之余,多给孩子买点课外书让孩子看。另外,在孩子上床睡觉之前,或者早晨孩子起床之前,

浅谈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极其重要手段。一个人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将会成为获取知识的最有力手段之一。那么,何谓阅读习惯呢?它就是经过长时间逐步形成的具有稳定性的阅读行为。它一经形成,势难改变。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意义非常重大。叶老曾说过:“所谓读书习惯指自己能够读,自己喜欢读而言。”他特别强调了以自己为中心的“能够读”和“喜欢读”——其实告诉我们,培养小学生的阅读习惯,必须从引导“喜欢读”和训练“能够读”等方面着手。 一、激发兴趣,养成爱读习惯 兴趣带有强烈的情感倾向和个性特征,它能使学习由难变易,由苦变乐。兴趣的浓淡决定着习惯的形成和发展。所以,语文教师就要重视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以养成小学生喜欢读书的习惯。 现行语文教科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符合儿童年龄特点,美观、生动,富有儿童情趣,学生一拿到就爱不释手。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条件,让学生首先对课本产生浓厚而持久的兴趣,并逐步扩展到爱其它读物。在小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后,教师要趁势把他们的兴趣引到阅读上来,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自读课本和其它课外读物。这样做虽有一定难度,但让学生踮起脚尖摘桃子,正是让学生阅读兴趣浓厚起来并能持久的重要因素。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凡事都爱问为什么,对于需要自己动脑又力所能及的问题,总想尝试解答。一旦他们的答案得到肯定,就会十分愉悦,这种心理感受又能激发他们的兴趣。 二、注重方法,养成会读习惯 学生有了阅读兴趣还远远不够,还必须掌握阅读方法。只有让学生掌握了好的阅读方法,才能使之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最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理解课文及读物内容的方法,即“读——思——查——议——品”。在阅读教学中要通过由教、扶到放的方法,教学生动嘴、动脑、动手并教给学生多种阅读方法,如朗读、默读、泛读、精读、速读、听读等。还要培养学生准确而快速地使用工具书和查找资料的好习惯。叶老还曾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增,及为善教者”。这就要求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时,要以点拨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全面训练,

培养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研究

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它是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对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和未来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人的阅读习惯的好坏足以影响其一生的学习生活。为此,切实培养小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是小学语文教师的一项迫切任务。 一、低年级引领学生叩开阅读之门 1、用儿歌唤醒儿童阅读的意识 阅读应该在孩子刚入学就开始,目的在于及早引领他们打开阅读之门,开启儿童心智;避免低年级以识字为重点,而忽视其阅读能力地培养。 农村学生,幼儿园条件落后,学生在学前阅读量少,识字量也特别小,想入学就阅读根本不可能。于是将儿歌推荐给他们:如《童谣三百首》、《365夜儿歌》,这些富有儿童情趣的童谣,在他们的童音的朗诵中轻松开启阅读的第一道门。由于童谣篇幅短小,语言贴近儿童,韵律感强,孩子们比较喜欢,不会用太久孩子们就会熟练背诵,每次背诵他们都会加上自己的想象做相应动作,练背童谣成了他们的乐趣。儿童读书意识被唤醒,同时识字量也增长的非常快,一举而两得。 2、读简单故事提高阅读兴趣 一年级大约积累了六百余首儿歌,为了丰富儿童语言和阅历,让童话走进他们的阅读生活,于是将一些童话推荐给他们,如:《365天好故事》、《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木偶奇遇记》等。童话故事中鲜明生动的形象,会使他们无限快乐,读中又可以识字,积累语言,积累生活经验,一举而多得。 家长为孩子购买的书刊一定是“拼音读物”、“图文结合”的“画册”,这样才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同时教师和家长要引导孩子读,即:做好“扶”的工作:教师或家长为孩子讲故事;一个故事一定要讲上好多遍,最终让他们会图文对照自己“读”。 童话故事犹如一股无穷的力量,它赋予一切生命和力量,吸引着孩子进入神奇的阅读世界。 3、引领阅读能力差的学生走进书里去 阅读中那双搀扶的手渐渐撤去,鼓励他们自己阅读,并开始积累优美的句子。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摘要】阅读能力是语文教育的重中之重,好的阅读习惯和能力会使人受益一生。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小学生,对其进行正确、有效的阅读能力培养,关键在于培养阅读兴趣,扩大词汇量。培养自主阅读的好习惯,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这不仅能在现阶段大大提升其自身素质,更是为他进行后续中学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石。 【关键词】阅读能力;兴趣;词汇量;独立阅读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发现,有的同学平时口头表达能力很好,可是作文却写得前言不搭后语;或者一篇短短的文章,却总结不出中心意思;还有的甚至对短短数语的数学应用题产生误解,导致丢失了原本该拿的分数。究其根源,这都是没有良好的阅读能力所致。所以,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必须重视。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培养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所有行为的原始动力。提高阅读能力,首先应该培养他对阅读的兴趣。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要从幼儿时期开始,要依靠父母的诱导。进入小学以后,兴趣的培养对语文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首先老师必须博学多才,在教学过程中能做到旁征博引。使课堂充满情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另外,语文的教学要注重渲染文章的意境,魅力。使学生去体会作者的思想,品味语言独特的美。千万不可脱离文章整体,只是枯燥的讲解主、谓、宾、定、状、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互动朗读,尤其是富有戏剧性的朗读,更能促进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定期举办各类主题竞赛,如故事大王赛、诗王竞赛、手抄报赛、成语接龙赛,以此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阅读兴趣的培养并不单单是语文老师的事,他要求各个学科的老师共同努力。例如,如果生物老师讲到蝴蝶时,告诉同学们《昆虫记》这本书中有详细的记载。我想这本书一定会成为学生争相传阅的新宠。巧借课文激趣,当讲到《草船借箭》时,老师不妨告诉学生,要想详细了解故事原委,可以读一下《三国演义》。 二、词汇量

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正文)

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摘要”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育的一项重要的任务。一般认为,阅读能力包括认读能力、理解能力、想象力、鉴赏力,记忆力、阅读速度等,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在思想上对阅读教学予以足够的重视,应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具体情况,探求适合的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培养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环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休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阅读是识字的主要途径,有利于提高识字质量;阅读能够进行听说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听话,说话和作文的能力。同时阅读也是孩子相伴终身的精神家园。朱永新老师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因此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极其重要的,阅读能力的提高不但能够加强小学生在阅读中的语感,还能让小学生去理解鉴赏文学作品。那么将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下面将从几方面进行论述。 一、激发情感,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情”是一切“行”的源动力,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应诱发其内因,从调动学生的情感入手: 1、利用读物本身调动学生的情感 故事人人都爱听,尤其是从小就伴着奶奶的童谣、妈妈的童话长大的孩子,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双耳立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特别是一些经典童话、寓言等更是百听不厌。因此,可利用读物本身优势,坚持从讲故事入手,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验到阅读的快乐,产生阅读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可逐步放手,向学生推荐一些书籍,如《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选》、《成语故事》、《百科全书》《木偶奇遇记》、等,或让学生自由选择书目,读他们感兴趣的书,了解最想知道的事。从内容上吸引学生,鼓励学生进行阅读。其次,教师还要善于抓住时机,组织学生拓展乐读,进行“相似激活”调动起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如学习赞美祖国美丽山河的课文时,可向学生推荐一些相关的文章《长城》、《秦始皇兵马俑》等;在播放《西游记》、《水浒传》等电视剧的同时,可推荐原著进行阅读;在教学课文的相关生字时,可推荐学生去查阅《字谜》一书;在组织学生旅游之前,鼓励他们查找有关名胜古迹的资料……充分利用生活的大背景,创设良好的阅读习惯,调动起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

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总结

《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课题总结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教育的重点在‘育’,所谓‘育’, 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叶老认为:“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将来离 开学校后,才能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地自学充实,自我修养,成为有 益于社会的人。” 少年儿童是我们教育的主要对象,由于小学生的可塑性,在教师指导下,从小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乐于读书的情趣,会成为个 人的宝贵财富,终身受用,一个人一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可以 自我完善“终身教育”,就可以不断学习新知识,做到活到老,学到老。 新颁布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课外阅读总量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面对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我们更应重新认识阅读在语文教育中所处的位置,明确时代赋予它的一些新功能与特点,更应对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行研究。 一、课题研究从调查研究开始。 为了客观地了解我校学生阅读习惯的现状,较好地消除培养进程中的消极因素,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们于2002年3月,在我校二年级和四年级两个年级中随机抽取了120名学生及其家长,采用问卷调查、谈话的方法进行了调查。(调查问卷附后) 我们对收上来的学生问卷与家长问卷进行整理、归纳,发现我校学生的阅读尚处于一种消极、低效的状态。可归纳为以下几个特征:

1、学生自觉阅读的兴趣不浓。从调查中我们发现21%的学生对读书看报感兴趣,每天都读,47%的学生只是偶尔读读,没有计划, 没有经常阅读的习惯,他们是因为教师和父母的规定不得不读。究其原因,我们的孩子是在视听的环境中长大的,电视、VCD、电脑游戏等大众媒体的普及对学生的读书兴趣有很大冲击。数据表明更多的学生在电视与书之间更喜欢前者。这种阅读兴趣的丧失,造成了阅读质量少,语言的吸收和积累不够,阅读质量的不高。阅读兴趣的丧失, 是学生阅读的最大敌人。 2、学生对阅读方法的掌握不够。 很多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阅读方法尚不能自觉地迁移到课下阅 读中来。没有边读边思考,边批注、勾画的习惯,有的该精读的不知 怎样精读,草草读过,不求甚解。只需粗读的却迟迟不肯放手,浪费 了许多宝贵的时间。86%的学生希望老师在阅读课上引导大家读;95%的家长认为学校有必要开设阅读指导课,希望老师对学生进行阅读方 法的指导。 3、阅读的内容不够丰富。 阅读是一切心灵的对话。读一本好书,就如同与一位心灵高尚的人交流。因此,找到合适学生读的课外书尤为重要。然而调查结果却 不乐观。46%的学生喜欢读漫画、卡通类,40%的学生喜欢读文学故事类,22% 的学生喜欢读科普类。85%的家长只是偶尔带孩子上书店, 家里的孩子读的书有100册以上的只占2%,50册以上的仅占15%。有些学生家长,因没有经验,因而择书时有些盲目,或是书目过于单

怎样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的呢(1)

怎样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的呢? (一)家长首先得充分认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以身示范,给孩子以积极的引领。 (美)吉姆·崔利斯是著名的阅读研究专家,他在研究关于家庭阅读的时候,选取了30名出身于相似的社会环境,而且家庭也相似的工人阶层的男孩子作为他的研究对象。最后有15人成为大学教授,15人仍在工人阶层。他们长大后命运如此不同,研究人员发现差异在于他们童年时代与阅读方面的经历有关。 15名教授中,12人有听父母给他们读书后讲故事的习惯;15名工人中,只有4人有这样的经历。 15名教授中,14人小时候家中有很多图书和印刷品;15名工人中,只有4人家中有书。 15名教授中,13人父亲或母亲经常阅读报刊杂志;15名工人中,只有5人父母亲经常阅读。 15名教授中,小时候都受到大人在阅读上的鼓励;15名工人中,只有3人受到鼓励。 美国总统布什的母亲也极力鼓舞父母与孩子共同阅读,她说:“我总是尽可能多地与孩子们一起读书,有时我也让他们读给我听。我的一些孩子直到很大后,还保持着与我共同读书的习惯。当他们放假或有空闲的时候,我们就会轮流地读一本名著。有时,还会就精彩的部分进行讨论。

孩子喜欢模仿,而且模仿的对象往往是大人。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从树立良好的榜样开始。父母读书多的家庭,孩子也爱读书,这几乎成了规律。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父母的言行自然会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正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父母本身喜欢阅读,闲暇时一卷在手,陶醉其中,孩子便耳濡目染,油然对书本产生一种喜爱之情。假如自己守在电视机旁而下令孩子去看书,或者难得摸上几回书,则会造成言者谆谆,听者藐藐,如何能让孩子产生阅读的想法呢? 喜欢读书的人一辈子不寂寞,不爱读书的人一辈子不知所措。 二、家长配合老师完成督促孩子阅读的任务。我要求孩子天天阅读课外书,家长在语文大本或家庭作业本上天天要签字,写清孩子在家里进行课外阅读的情况。包括阅读的书目、阅读的故事名字、阅读的时间、阅读的自主性等,我们班李雅琪、李冠志、田家旺、孙艳茹、邱禹涵等许多家长总是每天将以上这些项目写的很具体,而且不厌其烦,同时还经常在大本上写下鼓励、赞美孩子的语言! 可别小瞧家长的签字,教师根据家长的签字可以了解到同学们阅读的进度、表现、兴趣,在评价时便及时、具体、真实,有针对性,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其认可与赞许是其如其分恰如其时的,感受到当之无愧!增加一份自豪感成功感! 三、教师针对家长的签字情况天天进行统计并在班里及时进行过程性评价。狠狠地大张旗鼓地表扬自觉读书的学生、坚持课外阅读的学生、读书有进步的学生、阅读时间长的学生、主动背诵经典诗文的

浅谈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教育

抓好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教育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往简单方面说,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阅读教学之目的,我以为首在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提到,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小学生精力旺盛,求知欲强,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也有助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对语文及其他学科的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注重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教育,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学生具备了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也就提高了。这将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会让人终身受益。 一、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最为重要。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能有学习的快乐;有了兴趣,学生才会自觉地地去学习,去探索。学生只有对读书感兴趣,才会在阅读方面有最好的收获。在低年级这一点尤其重要。对阅读有兴趣,就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了内因条件。并且,因为有兴趣,就会减轻疲劳感,就不会感到负担过重,这是一种积极的减负措施。在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中,第一条就是“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怎样才能使第一学段的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呢?一是内容的选择,如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儿歌、童谣、古诗等。二是形式多样化,比如读一读、演一演、画一画、唱一唱,比一比等。三是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地看待每个学生,充分肯定每个学生的进步。这样,学生在阅读中学到了知识,得到了美的享受,表现了自我,获得了成功,就一定会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就一定会喜欢阅读。韩兴娥老师“一年级在‘海量阅读’中识字”的做法值得借鉴。她为了让一年级新生一入学就有事做,第一天就自己读书。她给不会拼音的一年级新生编了一本他们能够“自学”的小册子——《读儿歌识汉字》。这部小册子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学生最熟悉的的儿歌。如《上学校》:“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小书包……”。第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黔江区水田乡中心小学校黄义文[摘要]《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在阅读和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因此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呢?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从选好读物,激发兴趣;明确目的,计划读书;学会方法,提高效率;内外结合,拓展空间四个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关键词]培养良好阅读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在阅读和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因此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呢?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建议: 一、选好读物,激发兴趣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

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才会将教师的“要我读”转化为“我要读”。 因此培养小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是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关键。要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愿望,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认知水平,首先就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帮学生选好读物,引导学生读好优秀的课外作品。 一般地,低年级的学生的思维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应选取图文并茂的课外读物;中部和高部的学生的思维已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因此,可以适当地选择一些逻辑性、说理性较强的读物给学生阅读。我们在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时,选择的内容应较广泛,可涉及儿童生活、历史故事、科学常识等;体裁应多样,可以是诗歌、散文,也可以是小说、童话、寓言,不拘一格,只要是思想内容健康,有教育性,对儿童的思想、品德、智力、情感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影响的文学作品,都可以推荐给学生阅读,这样学生才能博览群书 二、明确目的,计划读书; 美国著名学者诺.波特指出:“谈到读书,首先应该明确目的。对读书的目的认识得越清楚,读书的信心就越坚定持久。”所以让孩子明确读书的目的实在是阅读的第一要事。许多孩子读书时根本就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要读这样的书?读了这本书对自己会有哪些帮助?这样无目的,漫无边际地胡乱阅读,终其一生也很难有建树。恩格斯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无计划地读书简直就是荒唐。”因此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让孩子明白:我为什么要读这本书?

如何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1

如何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摘要:《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它是语文课的延伸,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要从孩子们的心理入手,从选择课外读物,营造读书氛围,教给读书方法,开展各种活动等方面去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关键词: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 正文:所谓“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通过调查分析,我发现当今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受多方面主客观的影响,比如说阅读兴趣不够,选择课外读物不恰当,缺乏正确的阅读方法,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等等。 我国现代语言大师吕叔湘先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两个迫切问题》一文中指出:“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们的经验,异口同声地得益于看课外书”。由此可见,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不仅是现代语文教学的要求,而且对于实现学校教育目标。那如何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呢?我和同年级的老师一起共同研究,从一年级带班起就把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作为首要工作,三年来我们积累了一起经验与大家共享。 一、定向选择读物,培养阅读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而且学段不同,年龄不同,心理特征不同,那学生的阅读取向也会有所不同。所以教师在推荐阅读读物时一定要尊重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权利,同时也也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每个新学期开学的时候,我都会在班级QQ群中公布适合本年级学段阅读的书目,家长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去购买或是借这些书籍。有时我也会和孩子们一起同看一本书。例如,上个学年我就向孩子们推荐了《佐贺的超级阿嬷》、《狼王梦》、《草房子》、《爱的教育》、《窗前的小豆豆》等等,课后还和他们一起讨论书中的人物、情节,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课本中的课文都是最好的阅读材料,有的还是名家名篇。于是,我将这种课内的经典阅读延伸到课外来。例如,学完《丑小鸭》一文,我就鼓励学生去看看这篇童话的原著,读读安徒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谭宝芳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谭宝芳 发表时间:2014-04-29T14:22:37.75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4年6月总第174期供稿作者:谭宝芳 [导读] 阅读带给人的力量是巨大的,能拓宽知识面,提高品德修养和思想情趣。 谭宝芳山东省青岛平度市郑州路小学266700 阅读带给人的力量是巨大的,能拓宽知识面,提高品德修养和思想情趣。而阅读能力对小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小学生应该具备的一项重要素质。良好的阅读能力不但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而且能让小学生学会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从中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进而丰富其情感体验,发展他们健康的个性。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该如何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众所周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对某件事物感兴趣就会孜孜不倦地去追求,乃至形成爱好,养成习惯。的确,兴趣的魅力是神奇的,它能调动学生内在的潜力,促使他们积极思考。也可以说兴趣是阅读的内驱动力,有了这个动力,学生就会挤时间读,所以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阅读的效率,关键还在于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1.精心创设情境,培养阅读兴趣。教师可恰当地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从视、听等方面给学生感官以多重刺激,创设有趣的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乐中学,趣中获”。学生在细细的听、看中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也会被老师美的情感、语调和生动的画面所陶醉了。孩子们其实是很善于模仿的,老师的范读无形中为孩子们树立了榜样。这时他们也显得跃跃欲试了,这时老师再因势利导,让学生试读。学生反复吟读最终领悟到课文的意境,感受到美的愉悦,自然也就培养了阅读的兴趣。 2.充分发挥想象,培养阅读兴趣。每一篇课文的内容都是有限的,而文章所反映的思想内涵却是无限的。只有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从“有尽”的“言” 中领悟到“无穷”之“意”。如教学《小木偶的故事》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想象现在小木偶会哭、会笑会生气、会着急,也会向别人表示同情和关心了,后来又会发生什么事呢?谁来接着编下去,让学生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带有兴趣与思考余地,逐步提高阅读能力,自然也就“爱读” 了。 3.组织课堂游戏,培养阅读兴趣。小学生活泼好动、喜爱表演。在中年级教学童话一类性质的课文,可以让学生扮演成文中的角色进行分角色表演,或让学生排演课本剧等方式,在编一编、演一演的过程中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又能使学生有个性化地体验和表达,从而达到享受阅读的乐趣。 4.开展课间活动,培养阅读的兴趣。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我们开展朗读比赛、办读书剪贴报、手抄报,开展读书会、讲故事比赛、读歌朗诵会,展示优秀读书笔记知识竞赛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间活动,能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热情,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从而让学生自觉进行课内外阅读。 二、指导方法,提高阅读的有效性 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学会灵活多变的、科学合理的阅读方法。 1.略读法。这种方法就是根据学生学习或写作上的需要,有选择性地阅读相关篇章或相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 2.精读法。精读法就是对文章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对语言隽永、情节生动的章节,教师可以以这些文章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默读法。默读法就是对所读的文章不发音地快速地读。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默读法能用最少的时间获取较多的信息。 4.摘抄法。这种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最优美的词、优美的句和段摘录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平时要求学生多写、多记录。 5.写读书笔记。教师要鼓励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后,经常写日记或读后感。用日记或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并在平时多与同学进行交流。这样学生的读、写、听、说紧密结合,阅读能力就能很快地得到提高。 三、创设条件,提高学生的阅读技巧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课外阅读的条件,让学生在幽雅的环境中进行课外阅读。 1.利用好学校图书室。图书室是学生阅读的主要来源,我们要积极组织学生多借阅课外读物,这样让学生感受到图书室是一个学习的乐园,是遨游知识的好场所。 2.办好班级图书角。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以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也可采用“流动图书箱”的办法,由各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为了介绍图书,也可以组织学生举办图书展览,把被介绍的图书陈列出来,同时展出学生整理编写的宣传图书的资料。资料可包括图书内容提要、作者简介、时代背景等,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阅读条件。 3.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同时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个艰难的活动过程。我们只有在日积月累中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知识面,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才能提高阅读能力,才能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语文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如何培养小学生阅读兴趣

如何培养小学生阅读兴趣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学习的多元化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课外阅读也被摆到了语文学习的重要位置,成为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是语文学科开辟第二课堂的重要内容。通过广泛的课外阅读,透过丰富多彩的读物内容,学生将吸收精神养料,懂得做人的道理,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学生还能增长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读写能力,对完成小学语文教学任务有重大的意义。然而在学习多元化的时代,学生往往视课外阅读为负担,他们更独钟于声像并茂的电视、网络等,如何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笔者就多年的教学谈一点浅显的看法。 激起阅读的情趣。 学生阅读的兴趣,源于学生对课外阅读的一种喜好,这种情绪是鼓舞和推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巨大动力,是从学生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所产生的一种主动需求。对于刚入学不久的低年级学生、对于更热衷于电影电视的中高年级学生,如何培养他们的这一种情趣呢?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下尝试: 1、情境激趣。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养成终身阅读的良好习惯,首先要给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学校可定期开放图书馆,但面对大批的学生,仅学校的图书开放时间是远远满足不了学生课外阅读的需求。因此,我们可在教室里开设图书交换站,增设小小图书角。同时,我们还应广泛发动学生家长,加入到课外阅读情境的创设中来。让学生的“目之所及,全是书报”,使他们自觉不自觉地拿起随手可得的书阅读。 2、故事导趣。 低年级段的学生大多喜欢听故事,我们在引导他们课外阅读时,可以通过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故事激起他们阅读的情绪。刚开始,我们要尽量地挑选些趣味性较强的故事,并完整地、有声有色地进行讲述。当学生视听故事为一种乐趣时,我们可采取“精彩片段引读法”引导学生阅读。即当故事讲到精彩之处,教师却戛然而止,给学生留下“预知详情,请听下回分解”这样的悬念,并有意无意地将故事的的出处透露给学生。久而久之,学生便会自觉不自觉地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 3、以趣带趣。 每个学生,因年龄、个性不同,他们的兴趣也不尽相同,低年级段学生大多喜欢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如葫芦娃、变形金刚,奥特曼、田螺姑娘等人物是他们心目中的偶像;中

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知识讲解

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培 养

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当今的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越来越围绕人才和知识的竞争展开。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上占优势,谁就在发展上占据主导地位。为了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应重新认识课外阅读在小学教育中所处的位置。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少成则若性也,习惯若自然也。”可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基础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阅读习惯则是孩子一生学习极为重要的习惯之一。吕淑湘先生也曾经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这说明,局限在小课堂里的语文学习是封闭的,是脱离现实生活中的语文实践活动,因而不可能是高效的。只有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学体系,给学生创造一个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才能有效的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一年级第二学期第一单元练习中有一课“认识图书馆”,笔者便亲自带领全班同学去图书馆参观。蓦然发现学生们的眼睛竟齐刷刷地盯着那一长摞摆放得整整齐齐的书刊。有的吐着舌头惊叹,有的情不自禁伸出小手,轻轻地抚摸着书卷。那眼神宛如哥伦布发现

了新大陆,充满欢喜。笔者心里猛地豁然开朗,经常埋怨学生无知,就没有想过为他创造一片蔚蓝的天空,让他们更多地受到阳光雨露滋润。笔者索性和图书馆老师协商每周三利用中午时间带学生们到图书馆看书。渐渐地中午一个来小时时间太短暂了,孩子们觉得不解渴。于是,笔者又和图书馆老师商量为学生们办书证,让他们把自己喜欢的图书借回家去看。虽然为学生开通了阅读渠道,但是激发他们阅读兴趣,还需要循循善诱,逐步培养。 阅读是一种习惯,这种习惯在人的一生中越早养成越好。若孩子的家庭和学校不能强化读书的乐趣,他们是不会突然在某一天奇迹般地喜欢起读书来的。因此必须为孩子创造读书的好时机,帮助他们养成这种最重要的习惯。阅读的习惯需要在实践中培养,这就和其他习惯一样。实践证明,阅读习惯的养成要以兴趣为突破口,孩子一旦有了兴趣,自己就会不断阅读。心理学原理曾指出,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因此要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也必须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让他们体验到读书的乐趣,从而激发阅读兴趣。 一、从语文课堂入手,借助讲故事诱读。 一年级第二学期有一篇课文《别问这是为什么》上课伊始,笔者没有讲解课文内容,而是先把《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童话故事

浅谈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3)

浅谈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 当把一台电视机,一台电脑,一本书,放在学生的面前,他们首先会打开的是电视机或电脑。现今的学生离书籍很远,更不用说,让他们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而一张语文试卷上,总少不了阅读短文,回答问题,更会令他们头痛。老是批阅这个部分,很难得意起来。凡是没有学过流利的阅读的人,他不可能顺利地掌握知识的。无论什么也不能取代书籍的作用。如果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第一种爱好就理应是喜爱读书。 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课本成为很好的指路灯。 我们小学生手中的教科书都是精心编写的。课文思想教育内容丰富,语言文字训练扎实,教材中关于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助人为乐,诚实善良,钻研科学,以及遇事动脑筋和全面的看问题等思想内容,能陶冶学生的爱美的情趣,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更能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世界里,这种感觉特别强烈。当学生在学完《黄继光》,沉静在“黄继光终于站起来了,他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这种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时,我就即时介绍一些英雄人物的传记。这些学生实行自我教育的百科全书。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当我教完《新型玻璃》就介绍科普读物,教完《荷花》就介绍朱自清的一些优美散文,让学生读。每一

个孩子就其天性来说都是诗人。但要让他们心里的诗的琴弦响起来,这根弦就要靠学生的教科书,它是让学生实行广泛阅读的指路灯。 流利地和有理解地阅读的技能,不单单是个基本的文化基础问题,这是学生在课堂上和独力读书时实行完善的逻辑思维的最重要的条件。所谓流利的,有理解的阅读,这就是一下子能用眼睛和思维把握住句子的一部分或整个的较短的句子,然后使眼光离开书本,念出所记住的东西,并在同时实行思维。不经常阅读科学书籍和科普读物,就谈不上对知识的兴趣。如果一个学生广泛地阅读,那么在课堂上所讲解的任何一个新的概念和现象,就会纳入他从各种书籍里吸取的知识的体系里去。我在教学时,经常在我上的每一节语文课上设立阅读“窗口”,让学生阅读感兴趣的文章。学习好的学生我找他个别谈话,主动介绍一些好的书籍,他们书读得越多,感到自己学的知识就越少,而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我更加要求他们更多的阅读。阅读教给他们思考,它使思维受到二种感应,激发差生的觉醒。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实行智育的主要手段。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 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对书籍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的何种地位,作为教师,正要像于永正老师所说,自己要成为一本活的教科书,书籍是一种学校教师的教学好比一条大河,要靠很多笑道溪流来滋养它。这需要教师持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每天持续的读,跟书籍结下终身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持续融入思想的大河。那么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死扣教科书,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

2019一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语文

一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 阅读是人类特有的最普遍、最持久的学习方式,是人类吸收文化财富、获得知识、认识世界的基本途径之一。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丰富知识、发展智力、陶治情操、造就品格。教学生掌握阅读的方式方法,形成阅读的能力及良好的阅读习惯,是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课程标准中说道:“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及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由此可见,课外是学生积累语言的广阔空间。课外阅读应该从一年级开始抓起,充分利用低年级孩子的好奇心,想读书、想识字的愿望,激发读书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日常教学中发动一切力量,利用一年级儿童强烈的从众心理,帮助他们尽快驶向读书的轨道,首先应该创设读书的大环境:1、不断不断更新班内的图书角的图书,利用午读时间进行阅读。2、是教师要以身示范,与生同读。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其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 指路明灯,——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作为教师我们首先应该博览群书,发挥教师的示范熏陶作用,要让学生热爱读书,教师首先要爱读书,要让学生背诵的古诗,自己首先能够倒背如流;3、常读书给学生听。由于一年级孩子的识字量少,有意注意的时间短,而且,让他们读书很容易疲倦,因此应该提倡教师读书给学生听,这样做,不仅可以延续学生的有意注意的时间,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促进他们的情感发育,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他们读书的兴趣,从而使他们自觉自愿的去阅读。 二、提供优秀的阅读篇目

培养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文献综述

培养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文献综述 摘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至关重要,在小学教育阶段,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就是培养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利于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且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甚至终身受益。 关键词: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培养 1.1良好的阅读习惯包含的内容 概括起来,良好的阅读习惯包含以下几个主要内容: (1)正确的阅读姿势。阅读时要求学生双脚自然平放与肩同宽,收腹挺胸,两肘平放在桌子上,双手拿书,眼睛与书本保持一尺左右的距离。 (2)专心致志的阅读神态。阅读活动是一种较为复杂的过程,需要全身心地投入才能完成。 (3)恰当的声音。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个是朗读时声音要响亮,一个是默读时不发出声音。 (4)动起来。既要做到口动脑动,还要做到手动笔动。 (5)阅读前仔细审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阅读时仔细审题,能够洞察文章的主旨,把握文章的中心。 (6)阅读中生疑、质疑。生疑质疑有助于学生发挥阅读主体的积极性、探索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1.2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性 习惯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的一贯的、稳定的行为方式。其特点是:在人们的行为中经常地、反复地出现;不假思索、自动地体现于行为中,即通常所说的——习惯成自然.。为行为者的当然的自身需要。习惯一经养成,就会自然而然地沿袭下来,轻易不会改变。”(《初中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与实践》陈金英,硕士学位论文) 因此养成积极、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是终身的。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往简单方面说,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可见,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小学生各方面的发展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首先,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促进孩子积极主动地学习,有利于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第二,孩子在阅读行为中,需要全面地调动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能力,而一般来讲,学习能力的高低正取决于这些能力。阅读,锻炼了这些能力,因此喜欢阅读的孩子具备更好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的取得,从根本上来说其实等同于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第三,喜欢阅读的孩子知识更丰富,不但通过阅读获得了涵盖课堂学习内容的知识,也更容易对课堂学习的知识融会贯通,自如运用。 1.3如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呢?总的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读书时注意力集中,并且读思结合的习惯。 宋代朱熹提倡“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眼到是看,口到是读,心到首先是注意力集中心无旁骛,同时包括思考、理解。阅读是一项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活动,三心二意的阅读是不会有收获和提高的。在小学时期,学生的注意集中性并没有发展完善,集中的深度不足,时间也较短。所以在阅读活动中,要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文章上,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对文章进行朗读。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朗读是符合儿童语言发展的年龄特点的。由于儿童内部语言尚未充分发展,大声朗读有助于注意力的稳定。同时,通过朗读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成了有声的口头语言,必然有思维的参与,就有助于对文章的理解。要做到对文章从表层到深层的理解,只有通过“精思”才能实现,如果不会边读边思考,那也不会有良好的阅读效果。要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首先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