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2.2 边角边 第2课时同步练习(含答案)

12.2 边角边 第2课时同步练习(含答案)

12.2 边角边 第2课时同步练习(含答案)
12.2 边角边 第2课时同步练习(含答案)

12.2 第2课时 边角边(SAS)

一、选择题

1. 如图,AB =AC ,AD =AE ,欲证△ABD ≌△ACE ,可补充条件( ) A .∠1=∠2 B .∠B =∠C C .∠D =∠E D .∠BAE =∠CAD

2. 能判定△ABC ≌△A ′B ′C ′的条件是( )

A .A

B =A ′B ′,A

C =A ′C ′,∠C =∠C ′;B . AB =A ′B ′, ∠A =∠A ′,BC =B ′C ′ C . AC =A ′C ′, ∠A =∠A ′,BC =B ′C ;

D . AC =A ′C ′, ∠C =∠C ′,BC =B ′C 3. 如图,AD =BC ,要得到△ABD 和△CDB 全等,可以添加的条件是( ) A . AB ∥CD B . AD ∥BC C . ∠A =∠C D . ∠ABC =∠CDA

4.如图,在△ABC 和△DEC 中,已知AB =DE ,还需添加两个条件才能使△ABC ≌△DEC ,不能添加的一组条件是( )

A .BC =EC ,∠

B =∠E B .B

C =EC ,AC =DC C .BC =DC ,∠A =∠

D D .AC =DC ,∠A =∠D

5.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B =AD ,CB =CD ,若连接AC 、BD 相交于点O ,则图中全等三角形共有( ) A .1对

B .2对

C .3对

D .4对

6.在△ABC 和C B A '''?中,∠C =C '∠,b -a =a b '-',b +a =a b '+',则这两个三角形( )

A . 不一定全等

B .不全等

C . 全等,根据“ASA ”

D . 全等,根据“SAS ” 7.如图,已知AD 是△ABC 的BC 边上的高,下列能使△ABD ≌△ACD 的条件是( ) A .AB =AC B .∠BAC =90° C .BD =AC D .∠B =45°

第3题图

第4题图

第5题图

第8题图

8.如图,梯形ABCD 中,AD ∥BC ,点M 是AD 的中点,且MB =MC ,若AD =4,AB =6,BC =8,则梯形ABCD 的周长为( )

A .22

B .24

C .26

D .28 二、填空题

9. 如图,已知BD =CD ,要根据“SAS ”判定△ABD ≌△ACD ,则还需添加的条件是 . 10. 如图,AC 与BD 相交于点O ,若AO =BO ,AC =BD ,∠DBA =30°,∠DAB =50°, 则∠CBO = 度.

11.如图,点B 、F 、C 、E 在同一条直线上,点A 、D 在直线BE 的两侧,AB ∥DE ,BF =CE ,

请添加一个适当的条件: , 使得AC =DF .

12.如图,已知AD AB =,DAC BAE ∠=∠,要使 ABC △≌ADE △,可补充的条件是 (写出一个即可).

13.如图,OA =OB ,OC =OD ,∠O =60°,∠C =25°,则∠BED =______度.

14. 如图,若AO =DO ,只需补充 就可以根据SAS 判定△AOB ≌△DOC . 15. 如图,已知△ABC ,BA =BC ,BD 平分∠ABC ,若∠C =40°,则∠ABE 为

度.

16.在Rt △ABC 中,∠ACB =90°,BC =2cm ,CD ⊥AB ,在AC 上取一点E ,使EC =BC ,过点

E 作E

F ⊥AC 交CD 的延长线于点F ,若EF =5cm ,则

A

B 0

AE= cm.

40 D

C B A

17. 已知:如图,DC=EA,EC=BA,DC⊥AC,BA⊥AC,垂足分别是C、A,则

BE与DE的位置关系是.

18. △ABC中,AB=6,AC=2,AD是BC边上的中线,则AD的取值范围是.

三、解答题

19. 如图,点A、F、C、D在同一直线上,点B和点E分别在直线AD的两侧,且AB=DE,

∠A=∠D,AF=DC.求证:BC∥EF.

20.已知:如图,点A、B、C、D在同一条直线上,EA⊥AD,FD⊥AD,AE=DF,AB=DC.求证:∠ACE=∠DBF.

21.如图CE=CB,CD=CA,∠DCA=∠ECB,求证:DE=AB.

22. 如图,AB=AC,点E、F分别是AB、AC的中点,求证:△AFB≌△AEC.

23.(2010·黄冈中考)如图,一个含45°的三角板HBE的两条直角边与正方形ABCD的两邻

边重合,过E点作EF⊥AE交∠DCE的角平分线于F点,试探究线段AE与EF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A

2. D

3. B

4. C

5. C

6. D

7. A

8. B 二、填空题

9. ∠CDA =∠BDA 10. 20 11. AB =DE . 12. AE =AC (答案不唯一); 13. 70 14. BO =CO 15. 80 16. 6 17. 垂直 18. 2 < AD < 4 三、解答题

19. 证明:∵AF =DC ,∴AC =DF ,

又∵∠A =∠D ,

∴AB =DE ,∴△ABC ≌△DEF , ∴∠ACB =∠DFE ,∴BC ∥EF .

20. 证明:∵AB =DC

∴AC =DB

∵EA ⊥AD ,FD ⊥AD ∴∠A =∠D =90° 在△EAC 与△FDB 中

??

?

??=∠=∠=DB AC D A FD

EA ∴△EAC ≌△FDB ∴∠ACE =∠DBF . 21. 证明:∵∠DCA =∠ECB ,

∴∠DCA +∠ACE =∠BCE +∠ACE , ∴∠DCE =∠ACB , ∵在△DCE 和△ACB 中

∴△DCE ≌△ACB , ∴DE =AB .

22. 证明:∵点E 、F 分别是AB 、AC 的中点,

∴AE=AB,AF=AC,

∵AB=AC,

∴AE=AF,

在△AFB和△AEC中,

AB=AC,

∠A=∠A,

AE=AF,

∴△AFB≌△AEC.

23.解:AE=EF.

理由如下:

∵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AB=BC

又∵BH=BE

∴AH=CE

∵△BHE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H=45°

∵CF平分∠DCE

∴∠FCE=∠H=45°

∵AE⊥EF, ∠ABE=90°

∴∠BAE+∠BEH=∠BEH+∠FEM=90°

即:∠BAE=∠FEM

∴∠HAE=∠CEF

在△HAE和△CEF中,

∠H=∠FCE,AH=CE,∠HAE=∠CEF ∴△HAE≌△CEF,

∴AE=EF.

四年级上册数教案-学第3单元《第2课时 角的度量》人教版

《第2课时角的度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体会统一角的计量单位和度量工具的必要性,建立1°角的表象。会用量角器量不同位置的角,在量角中感受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 2.过程与方法:在观察、交流的基础上,认识量角器的结构与功能,通过探索、实践,归纳量角器量角的一般步骤,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积极参与量角的学习活动,在探索角的度量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数学的简洁严谨,激发学好数学的愿望。 教学重点 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正确量角。 教学难点 量角时能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教学方法 讲授、小组合作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师:在角王国里有许多成员。有一天,角成员们在草地上做游戏,玩着玩着,其中的两个成员吵起来了,它们都说自己比对方大。∠1说:“我的边长,所以我比你大。”∠2说:“边长有什么用,我的开口大,所以我比你大。” 2.提问:他们到底谁说得对呢?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呢? 二、合作探究 1.认识量角器和角的计量单位。 要准确测量一个角的大小,应该用一个合适的角作单位来量。

出示教材第40页制作量角器的原理介绍,并出示量角器。 (1)仔细观察,量角器上有什么?说一说。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运用课件逐一向学生介绍:中心、外刻度、内刻度、外刻度0°刻度线,内刻度0°刻度线和角的计量单位“度”以及度的符号。 (板书:1°) (2)分别在量角器上找一找外刻度的45°、85°、165°的刻度线和内刻度的30°、60°、150°的刻度线。 2.教学例1。 讨论:怎样用量角器量出前面看到的∠1的度数呢? (1)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用课件演示测量角的步骤和方法: 第一步:点重合,量角器的中心与角的顶点重合。 第二步:线重合,量角器的0°刻度线与角的一边重合。 第三步:读准数,看角的另一边落到量角器的哪一个刻度线上,这个刻度所对的度数,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2)照样子量出教材第40页中∠1和∠2的度数。 学生动手量一量,看准刻度,记在旁边。怎样看刻度,你有什么好办法? (与量角器0°刻度线重合的边向右,就认里圈的刻度数;相反就认外圈的刻度数) 3.教材第41页“做一做”第2题。 (1)观察下面两个角,哪个角的边画得长一些? (2)猜想一下哪个角大一些。 (3)动手量一量,验证一下你的猜想,你发现了什么? (4)在教材上把左边一个角的两条边延长,再量一量,看看角的大小有没有变化。 结论:角的大小与角两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角的大小要看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张

四年级数学上册3 角的度量第2课时 角的度量 (4)

编号:00012744523444276565859893850004 学校: 陆基市图缲镇建国小校* 教师:腾聊松* 班级:快乐玖班* 第2课时角的度量 ?教学内容 教科书P40~41相关内容及例1,完成教科书P41“做一做”,P44“练习七”第2、3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究的过程,体会统一角的计量单位和度量工具的必要性,建立度数为1°的角的表象。认识量角器,归纳出用量角器量角的一般步骤,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并在量角的过程中感受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 2.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类推及归纳概括等能力。 3.进一步体会数学的简洁严谨以及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教学难点 会用量角器量不同方向的角,并正确读出度数。 ?教学准备 课件、量角器、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借助问题,统一认知 1.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课件出示角的图片。 师:同学们,这是什么图形?它们谁大谁小呢? 【学情预设】学生在二年级时对角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开口的大小有关,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 2.再次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课件出示另外两个角的图片。 师:这两个角哪个大一些呢?大的角比小的角大多少呢? 【学情预设】学生会觉得比较起来有困难。也有学生会想到用三角尺上的角来比一【教学提示】 可以让学生上台用三角尺上的角来量一量,比一比,注意提醒学生在操作时注意“点点重合,边边重合”。

比,量一量。 3.课件呈现。 课件出示借助三角尺进行测量两个角的过程。 【学情预设】学生能感受到∠3比∠4小一点,但是具体小多少还是不知道。 4.揭示课题。 师:看来,我们要比出这两个角哪个大,大多少,需要用统一的工具来进行测量。怎么量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角的度量。(板书课题:角的度量)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两组不同的角的大小引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引发了学生的思考:我们该选择怎样的测量工具?如何测量?使学生感受统一度量标准的必要性。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学习角的计量单位。 师:要准确测量一个角的大小,需要有一个合适的角作单位,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角的单位。 课件出示角的单位的概念。 2.认识量角器。 师:人们根据这一原理发明了一种使用起来非常方便的工具——量角器。先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量角器上有什么? 小组交流发现。 师:谁来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课件配合演示 ) 【学情预设】学生会发现量角器是半圆形的,将半圆平均分成了180份,有一个中 心,两圈刻度,分别从0°到180°,每两个数字之间相差10,有0°刻度线,等等。 师小结:量角器上这些长长短短的小线是刻度线,它们聚集的这一点叫中心;刻度线中还有这样一条线,它穿过中心,两端都指着0,我们把它叫0°刻度线。习惯上,我们把里面这一圈0到180的数,叫做内圈刻度;外面一圈0到180的数,叫做外圈刻【教学提示】 这里引导学生要特别关注“0°刻度线”和“1°角”的位置,为使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打下扎实的基础。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2 第2课时 “边角边”

第2课时 “边角边”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边角边”.(重点) 2.能运用“边角边”判定方法解决有关问题.(重点) 3.“边角边”判定方法的探究以及适合“边角边”判定方法的条件的寻找.(难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小伟作业本上画的三角形被墨迹污染了,他想画一个与原来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他该怎么办?请你帮助小伟想一个办法,并说明你的理由. 想一想:要画一个三角形与小伟画的三角形全等,需要几个与边或角的大小有关的条件?只知道一个条件(一角或一边)行吗?两个条件呢?三个条件呢? 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吧!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应用“边角边”判定两三角形全等 【类型一】 利用“SAS ”判定三角形全等 如图,A 、D 、F 、B 在同一直线上,AD =BF ,AE =BC ,且AE ∥BC .求证:△AEF ≌△BCD . 解析:由AE ∥BC ,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A =∠B ,由AD =BF 可得AF =BD ,又AE =BC ,根据SAS ,即可证得△AEF ≌△BCD . 证明:∵AE ∥BC ,∴∠A =∠B .∵AD =BF ,∴AF =BD .在△AEF 和△BCD 中,∵???? ?AE =BC ,∠A =∠B ,AF =BD , ∴△AEF ≌△BCD (SAS). 方法总结: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时,若有两边一角对应相等时,角必须是两边的夹角. 【类型二】 “边边角”不能证明三角形全等 下列条件中,不能证明△ABC ≌△DEF 的是( ) A .A B =DE ,∠B =∠E ,B C =EF B .AB =DE ,∠A =∠ D ,AC =DF C .BC =EF ,∠B =∠ E ,AC =D F D .BC =EF ,∠C =∠F ,AC =DF 解析:要判断能不能使△ABC ≌△DEF ,应看所给出的条件是不是两边和这两边的夹角,只有选项C 的

八年级上册数学第2课时“边角边”精选练习1

八年级上册数学第2课时“边角边”精选练习1一﹨选择题 1. 如图,AB=AC,AD=AE,欲证△ABD≌△ACE,可补充条件( ) A.∠1=∠2 B.∠B=∠C C.∠D=∠E D.∠BAE=∠CAD 2. 能判定△ABC≌△A′B′C′的条件是() A.AB=A′B′,AC=A′C′,∠C=∠C′ B. AB=A′B′,∠A=∠A′,BC=B′C′ C. AC=A′C′,∠A=∠A′,BC=B′C D. AC=A′C′,∠C=∠C′,BC=B′C 3. 如图,AD=BC,要得到△ABD和△CDB全等,可以添加的条件是( ) A. AB∥CD B. AD∥BC C. ∠A=∠C D. ∠ABC=∠CDA 4.如图,在△ABC和△DEC中,已知AB=DE,还需添加两个条件才能使△ABC≌ △DEC,不能添加的一组条件是() A.BC=EC,∠B=∠E B.BC=EC,AC=DC C.BC=DC,∠A=∠D D.AC=DC,∠A=∠D 5.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AD,CB=CD,若连接AC﹨BD相交于点O,则图中 全等三角形共有() A.1对 B.2对 C.3对 D.4对 6.在△ABC和C B A' ' ' ?中,∠C=C' ∠,b-a=a b' -',b+a=a b' +',则这两个三角形() A. 不一定全等 B.不全等 C. 全等,根据“ASA” D. 全等,根据“SAS” 第1题第3题图第4题图第5题图

7.如图,已知AD 是△ABC 的BC 边上的高,下列能使△ABD ≌△ACD 的条件是 ( ) A .AB=AC B .∠BAC=90° C .BD=AC D .∠B=45° 8.如图,梯形ABCD 中,AD ∥BC ,点M 是AD 的中点,且MB=MC ,若AD=4,AB=6, BC=8,则梯形ABCD 的周长为( ) A .22 B .24 C .26 D .28 二﹨填空题 9. 如图,已知BD=CD ,要根据“SAS ”判定△ABD ≌△ACD ,则还需添加的条件 是 . 10. 如图,AC 与BD 相交于点O ,若AO=BO ,AC =BD ,∠DBA=30°,∠DAB=50°, 则∠CBO= 度. 11.西如图,点B ﹨F ﹨C ﹨E 在同一条直线上,点A ﹨D 在直线BE 的两侧,AB ∥ DE ,BF =CE ,请添加一个适当的条件: , 使得AC =DF . 第9题图 第7题图 第8题图 第10题图第11题图

四年级数学上册3 角的度量第2课时 角的度量

作品编号:15635478925896743 学校:山黄市鹤仙镇那年小 学* 教师:戒悟空* 班级:蝶舞伍班* 第2课时角的度量 ?教学内容 教科书P40~41相关内容及例1,完成教科书P41“做一做”,P44“练习七”第2、3 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究的过程,体会统一角的计量单位和度量工具的必要性,建立度数为1° 的角的表象。认识量角器,归纳出用量角器量角的一般步骤,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并在量角的过程中感受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 2.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类推及归纳概括等能力。 3.进一步体会数学的简洁严谨以及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教学难点 会用量角器量不同方向的角,并正确读出度数。 ?教学准备 课件、量角器、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借助问题,统一认知 1.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课件出示角的图片。 师:同学们,这是什么图形?它们谁大谁小呢? 【学情预设】学生在二年级时对角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开口的大 小有关,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 2.再次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课件出示另外两个角的图片。 师:这两个角哪个大一些呢?大的角比小的角大多少呢? 【学情预设】学生会觉得比较起来有困难。也有学生会想到用三角尺上的角来比一 【教学提示】 可以让学生上 台用三角尺上的角 来量一量,比一比, 注意提醒学生在操 作时注意“点点重 合,边边重合”。

比,量一量。 3.课件呈现。 课件出示借助三角尺进行测量两个角的过程。 【学情预设】学生能感受到∠3比∠4小一点,但是具体小多少还是不知道。 4.揭示课题。 师:看来,我们要比出这两个角哪个大,大多少,需要用统一的工具来进行测量。 怎么量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角的度量。(板书课题:角的度量)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两组不同的角的大小引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也引发了学生的思考:我们该选择怎样的测量工具?如何测量?使学生感受统一度 量标准的必要性。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学习角的计量单位。 师:要准确测量一个角的大小,需要有一个合适的角作单位,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角 的单位。 课件出示角的单位的概念。 2.认识量角器。 师:人们根据这一原理发明了一种使用起来非常方便的工具——量角器。先仔细观 察自己的量角器,量角器上有什么? 小组交流发现。 师:谁来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课件配合演示) 【学情预设】学生会发现量角器是半圆形的,将半圆平均分成了180份,有一个中 心,两圈刻度,分别从0°到180°,每两个数字之间相差10,有0°刻度线,等等。 师小结:量角器上这些长长短短的小线是刻度线,它们聚集的这一点叫中心;刻度 线中还有这样一条线,它穿过中心,两端都指着0,我们把它叫0°刻度线。习惯上, 【教学提示】 这里引导学生 要特别关注“0°刻 度线”和“1° 角”的位置,为使 用量角器量角的度 数打下扎实的基

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第2课时“边角边”精选练习含答案

12 一、选择题 1. 如图,AB=AC ,AD=AE ,欲证△ABD ≌△ACE ,可补充条件( ) A.∠1=∠2 B.∠B=∠C C.∠D=∠E D.∠BAE=∠CAD 2. 能判定△ABC ≌△A ′B ′C ′的条件是( ) A .AB=A ′ B ′,AC=A ′ C ′,∠C=∠C ′ B. AB=A ′B ′, ∠A=∠A ′,BC=B ′C ′ C. AC=A ′C ′, ∠A=∠A ′,BC=B ′C D. AC=A ′C ′, ∠C=∠C ′,BC=B ′C 3. 如图,AD=BC ,要得到△ABD 和△CDB 全等,能够添加的条件是( ) A. AB ∥CD B. AD ∥BC C. ∠A=∠C D. ∠ABC=∠CDA 4.如图,ABC 和△DEC 中,已知AB=DE ,还需添加两个条件才能 使△ABC ≌△DEC ,不能添加的一组条件是( ) A .BC=EC ,∠B=∠E B .BC=EC ,AC=DC C .BC=DC ,∠A=∠ D D .AC=DC ,∠A=∠D 5.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B=AD ,CB=CD ,若连接AC 、BD 相交于点O ,则图中全等三角形共有( ) A .1对 B .2对 C .3对 D .4对 6.在△ABC 和C B A '''?中,∠C =C '∠,b-a=a b '-',b+a=a b '+',则这两个三角形( ) A. 不一定全等 B.不全等 C. 全等,按照“ASA ” D. 全等,按照“SAS ” 第1题 第3题图 第4题图 第5题图

7.如图,已知AD 是△ABC 的BC 边上的高,下列能使△ABD ≌△AC D 的条件是( ) A .AB=AC B .∠BAC=90° C .BD=AC D .∠B=45° 8.如图,梯形ABCD 中,AD ∥BC ,点M 是AD 的中点,且MB=MC ,若AD=4,AB=6,BC=8,则梯形ABCD 的周长为( ) A .22 B .24 C .26 D .28 二、填空题 9. 如图,已知BD=CD ,要按照“SAS ”判定△ABD ≌△ACD ,则还需添加的条件是 . 10. 如图,AC 与BD 相交于点O ,若AO=BO ,AC =BD ,∠DBA=30°,∠DAB=50°, 则∠CBO= 度. 第9题图 第7题图 第8题图 第10题图第11题图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角的度量第2课时角的度量教案新人教版

第2课时角的度量 教材第40~41页的内容。 1.联系已有的学习经验,体会度量角的大小需要有统一的计量单位。 2.在操作探索中认识量角器和角的计量单位,会用量角器正确度量角的度数。初步建立1度和几度角的表象,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通过观察、尝试、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的能力。 4.能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在探索量角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发现数学规律的兴趣。 重点:认识量角器,以及用量角器量角。 难点:会用量角器正确度量角的度数。 课件、量角器、直尺。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角,那么怎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呢? 师: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角的度量。(板书课题:角的度量) 1.认识量角器。 课件出示量角器图片。 师:量角器将这个半圆形平均分成了多少份? 引导学生得出量角器将这个半圆形平均分成了180份,每一份的大小就是1度。度是角的计量单位,1度还有个简洁的写法,记作1°。 学生观察1°的角,并体验1°的角。 2.尝试量角。(课件出示教材第40页主题图) 让学生自主探究:估一估角1的大小。尝试测量角1的度数。把量角的方法讲给同桌听。比一比,谁说得更完整。(先估,后量) 通过学生间的互相补充,逐步完善量角的方法。 练习:先估一估角2的度数,再来量一量。 学生说出自己读度数的方法,突出内圈刻度与外圈刻度的作用。

3.总结量角的步骤。 (1)把量角器放在角的上面,使量角器的中心点和角的顶点重合; (板书:点点重合) (2)零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 (板书:线边重合) (3)角的另一条边所对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板书:读准度数) (4)与零刻度线重合的一条边指向哪个圈的0°,就读那个圈的刻度。 (板书:从0开始) 1.教材第41页“做一做”第1题。 让学生在量角器上分别找到相应的刻度,观察它们的大小,注意刻度是内圈刻度,还是外圈刻度。读出度数,然后小组检查。 2.教材第41页“做一做”第2题。 让学生动手量一量,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学生会得出结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度无关。 3.教材第41页“做一做”第3题。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完成,并分别记下各个角的度数。教师指名汇报各个角的度数,集体订正,要求测量不准确的学生重新测量一次。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了哪些新的收获?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质疑问难: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疑问吗? 角的度量是在学生认识角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也为后面利用量角器画角做准备。学生学习这个知识常见的问题有两个:一是量角器的摆放,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教学时,应从学生认识量角器入手:先让学生观察量角器,通过观察你会发现什么?同桌之间相互说说,然后小组交流讨论,每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后,根据汇报结果进行归纳总结。教学测量角的大小时,先让学生试着量,然后说出测量度数及方法。测量结果不尽相同,想出的方法不是很准确,语言不如教材那般准确。但不可否认,学生的思维在自然而流畅地向教材所展示的方法靠近。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2课时 角的度量-优质教案.doc

课题:角的度量 学习目标: 1、在观察、交流的基础上,认识量角器的结构与功能,通过自己的探索、实践,总结出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初步学会用量角器量角。学习重点:体会引入角的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学习难点: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 一、自主学习 1、认识量角器 (1).认识角的计量单位。 思考:量角器是什么形状的?(是个半圆),从0开始到180为止。这个半圆被平均分成了多少份? 说明: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就叫做1度的角。也就是说,计量角的单位是“度”。写“度”可以用一个小圆圈“°”来表示,此为“1度”, (2).认识量角器的结构。 ①把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是1°,。 ②请同学们观察,量角器上小圆点叫做量角器的中心。再仔细观察,量角器上有几圈刻度?外圈的刻度0°-180°是按怎样排列的?内圈呢? (3)外圈的刻度线,从左边o°刻度线起? 组内找出10°、30°、90°、120°、180°,从左边起找出外圈50°的刻度线,找出90°的刻度线?找出外圈125°的刻度线?

(4)从右边起,内圈的刻度怎样找呢?表示出内圈0°的刻度线?45°80°?90° 组内学生找出140°、180°的刻度线。 (5)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量角器。量角器上的中心在哪里? 从左边起,找0°、135°、180°刻度线。再从右边起,找10°135°180°刻度线。 2、组内探究量角的方法 3、p38页1 角的大小变化有什么规律? (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只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两边张开得越大,角就越大,张开得越小,角就越小。) 二、合作探究、归纳展示量角的方法: (小组合作完成,一组展示,其余补充、评价)友情提示:量角的时候量角器的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量角器的一条0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看角的另外一条边对着刻度几,这个角就是几度。量角的方法归纳为“两重合,一看数” 三、过关检测: 1、认真阅读课本37.38页内容,完成下面填空 ⑴、角的计量单位是(),用符号()表示。 ⑵、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就是()记作()。 ⑶、量角的步骤是: ①两角器的中心与()重合,0度刻度线与()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2.2 第3课时 “角边角”、“角角边”2

a a c 丙?72? 50 乙 ? 50甲a ? 507250???58c b a C B A 第3课时 “角边角”、“角角边” 一、选择题 1.若按给定的三个条件画一个三角形,图形惟一,则所给条件不可能是( ) A.两边一夹角 B.两角一夹边 C.三边 D.三角 2. 在△ABC 和△DEF 中,已知C D ∠=∠,B E ∠=∠,要判定这两个三角形全等,还需要条件( ) A .A B ED = B .AB FD = C .AC F D = D .A F ∠=∠ 3.如图,已知△ABC 的六个元素,则下列甲、乙、丙三个三角形中 和△ABC 全等的图形是( ) A 、甲乙 B 、甲丙 C 、乙丙 D 、乙 4.对于下列各组条件,不能判定ABC A B C '''△≌△的一组是( ) A.A A '∠=∠,B B '∠=∠,AB A B ''= B.A A '∠=∠,AB A B ''=,AC A C ''= C.A A '∠=∠,AB A B ''=,BC B C ''=

D.AB A B ''=,AC A C ''=,BC B C ''= 5.在ABC △和A B C 111△中,已知1A A ∠=∠,11AB A B =,在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如果增加条件11AC A C =,那么111ABC A B C △≌△(SAS ) B.如果增加条件11BC B C =,那么111ABC A B C △≌△(SAS ) C.如果增加条件1B B ∠=∠,那么111ABC A B C △≌△(ASA ) D.如果增加条件1C C ∠=∠,那么111ABC A B C △≌△(AAS ) 二、填空题 6.如图,点B 、E 、F 、C 在同一直线上. 已知∠A =∠D,∠B =∠C,要使△ABF≌△DC E ,需要补充的一个条件是 (写出一个即可). 7.如图,直线 L 过正方形 ABCD 的顶点 B , 点A 、C 到直线 L 的距离分别是AE=1 ,CF=2 , 则EF 长 三、解答题 8.如图,点D E ,分别在AB AC ,上,且AD AE =,BDC CEB ∠=∠. 求证:BD CE =. A D E B A B E F C D

四年级数学上册3 角的度量第2课时 角的度量

作品编号:578912354698310.2567 学 校:禳灾禳灾市玄冥镇表幸小学* 教师:葛蝇给* 班级:七宿玖班* 第2课时角的度量 ?教学内容 教科书P40~41相关内容及例1,完成教科书P41“做一做”,P44“练习七”第2、3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究的过程,体会统一角的计量单位和度量工具的必要性,建立度数为1°的角的表象。认识量角器,归纳出用量角器量角的一般步骤,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并在量角的过程中感受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 2.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类推及归纳概括等能力。 3.进一步体会数学的简洁严谨以及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教学难点 会用量角器量不同方向的角,并正确读出度数。 ?教学准备 课件、量角器、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借助问题,统一认知 1.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课件出示角的图片。 师:同学们,这是什么图形?它们谁大谁小呢? 【学情预设】学生在二年级时对角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开口的大小有关,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 2.再次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课件出示另外两个角的图片。 师:这两个角哪个大一些呢?大的角比小的角大多少呢? 【学情预设】学生会觉得比较起来有困难。也有学生会想到用三角尺上的角来比一比,量一量。 3.课件呈现。 课件出示借助三角尺进行测量两个角的过程。【教学提示】 可以让学生上台用三角尺上的角来量一量,比一比,注意提醒学生在操作时注意“点点重合,边边重合”。

【学情预设】学生能感受到∠3比∠4小一点,但是具体小多少还是不知道。 4.揭示课题。 师:看来,我们要比出这两个角哪个大,大多少,需要用统一的工具来进行测量。怎么量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角的度量。(板书课题:角的度量)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两组不同的角的大小引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引发了学生的思考:我们该选择怎样的测量工具?如何测量?使学生感受统一度量标准的必要性。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学习角的计量单位。 师:要准确测量一个角的大小,需要有一个合适的角作单位,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角的单位。 课件出示角的单位的概念。 2.认识量角器。 师:人们根据这一原理发明了一种使用起来非常方便的工具——量角器。先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量角器上有什么? 小组交流发现。 师:谁来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课件配合演示) 【学情预设】学生会发现量角器是半圆形的,将半圆平均分成了180份,有一个中 心,两圈刻度,分别从0°到180°,每两个数字之间相差10,有0°刻度线,等等。 师小结:量角器上这些长长短短的小线是刻度线,它们聚集的这一点叫中心;刻度线中还有这样一条线,它穿过中心,两端都指着0,我们把它叫0°刻度线。习惯上,我们把里面这一圈0到180的数,叫做内圈刻度;外面一圈0到180的数,叫做外圈刻度。 让学生分别指一指。【教学提示】 这里引导学生要特别关注“0°刻度线”和“1°角”的位置,为使用量角器量角的度

第2课时特殊圆周角

第2章对称图形——圆 2.4第2课时特殊的圆周角 知识点1利用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求角度 1.如图2-4-15,AB是⊙O的直径,点C在⊙O上.若∠A=40°,则∠B的度数为() A.80°B.60°C.50°D.40° 图2-4-15 图2-4-16 图2-4-17 图2-4-18 2.如图2-4-16,在⊙O中,AB为直径,CD为弦,已知∠ACD=40°,则∠BAD的度数为() A.50°B.40°C.45°D.60° 3.如图2-4-17,AB是⊙O的直径,C,D,E是⊙O上的点,则∠1+∠2=________°. 4.[2017·株洲]如图2-4-18,已知AM是⊙O的直径,直线BC经过点M,且AB=AC,∠BAM =∠CAM,线段AB和AC分别交⊙O于点D,E.若∠BMD=40°,则∠EOM=________°. 5.如图2-4-19,AB是⊙O的直径,弦CD与AB相交于点E,∠ACD=60°,∠ADC=50°.求∠CEB的度数. 图2-4-19 知识点2利用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求线段长 6.教材练习第1题变式如图2-4-20,把直角三角形的直角顶点O放在破损玻璃镜的圆周上,两直角边与圆弧分别交于点M,N,量得OM=8 cm,ON=6 cm,则该圆形玻璃镜的半径是() A.10 cm B.5 cm C.6 cm D.10 cm 图2-4-20 图2-4-21 7.如图2-4-21,AB是⊙O的直径,若BC=5,AC=12,则⊙O的直径AB为________. 8.[2017·台州]如图2-4-22,已知等腰直角三角形ABC,P是斜边BC上一点(不 与点B,C重合),PE是△ABP的外接圆⊙O的直径. (1)求证:△APE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2)若⊙O的直径为2,求PC2+PB2的值. 图2-4-22

四年级上册数学.3 角的度量第2课时 角的度量 (2)

爽爽文库汇编之 第2课时角的度量

课时安 排 1课时 教学环 节 导案学案达标检测 一复习旧知,引入课题。(4分钟)1.回顾以前见过的角。课件出 示几个不同类型的角。 2.你能说出上面所画角的各 部分名称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吗? 3.引入课题。 要想准确地比较角的大小,就 要有统一的计量单位和度量 工具。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 研究角的度量。(板书课题) 1.认真观察 2.学生交流。 3.明确本节课的学 习任务。 1.填空。 角有()条边,() 个顶点。 答案:2 1 2.标出角各部分的名称。 3.把量角器介绍给其他的小 伙伴。 提示: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介 绍,对于出现的错误及时订 正。 4.在量角器上找到30°、 45°、60°、90°、120°。 提示:鼓励学生积极行动,同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26分钟)1.(1)组织学生用三角尺比 较书本第40页两个角的大 小。 (2)讨论:任何角的大小都 可以用三角尺来比较吗? 2.自学角的度量单位。 课件出示教材第40页关于角 1.(1)学生用三角 尺比较两个角的大 小,发现还是不能 准确地知道大(或 小)多少。 (2)学生讨论、交 流用三角尺比较角

的度量单位的知识,引导学生阅读。 3.量角器的认识。 (1)引导学生观察自己准备的量角器。 (2)组织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介绍中心点、0°刻度线、内圈刻度和外圈刻度) 4.探究量角的方法。 (1)组织学生讨论:如何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度数? (2)介绍用量角器量角的步骤,学生尝试量角。 第一:量角器的中心与角的顶点重合。 第二:0°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 第三:角的另一条边所对应的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的大小的局限性。 2.学生阅读课件内 容,交流对1度角 的认识,知道1度 角的大小和写法。 3.(1)观察量角器。 (2)同桌间说说观 察后的发现。小组 内汇报对中心点、 0°刻度线、内外圈 刻度的认识。 4.(1)学生思考, 大胆猜测量角的方 法并交流。 (2)学生边听介绍, 边用量角器尝试度 量自己画的角,记 录角的度数,同桌 交换测量,相互验 证。 桌间互相检查、订正。 5.量出时针和分针所成角的 度数。 答案:60°90°120° 6.找出生活中存在的角,并量 出它们的大小。 提示:鼓励学生大胆、积极发 言,并及时给予评价。

2.2第2课时“边角边”-教学设计公开课

第2课时“边角边” 1.理解并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边角边”.(重点) 2.能运用“边角边”判定方法解决有关问题.(重点) 3.“边角边”判定方法的探究以及适合“边角边”判定方法的条件的寻找.(难点) 一、情境导入 小伟作业本上画的三角形被墨迹污染了,他想画一个与原来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他该怎么办?请你帮助小伟想一个办法,并说明你的理由. 想一想:要画一个三角形与小伟画的三角形全等,需要几个与边或角的大小有关的条件?只知道一个条件(一角或一边)行吗?两个条件呢?三个条件呢? 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吧!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应用“边角边”判定两三角形全等 【类型一】利用“SAS”判定三角形全等 如图,A、D、F、B在同一直线上,AD=BF,AE=BC,且

AE∥BC.求证:△AEF≌△BCD. 解析:由AE∥BC,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A=∠B,由AD=BF可得AF=BD,又AE=BC,根据SAS,即可证得△AEF≌△BCD. 证明:∵AE∥BC,∴∠A=∠B.∵AD=BF,∴AF=BD.在△AEF 和△BCD中,∵ ∴△AEF≌△BCD(SAS). 方法总结: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时,若有两边一角对应相等时,角必须是两边的夹角. 【类型二】“边边角”不能证明三角形全等 下列条件中,不能证明△ABC≌△DEF的是( ) A.AB=DE,∠B=∠E,BC=EF B.AB=DE,∠A=∠D,AC=DF C.BC=EF,∠B=∠E,AC=DF D.BC=EF,∠C=∠F,AC=DF 解析:要判断能不能使△ABC≌△DEF,应看所给出的条件是不是两边和这两边的夹角,只有选项C的条件不符合,故选C. 方法总结:判断三角形全等时,注意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解题时要根据已知条件的位置来

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圆周角第一.第二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圆周角第一.第二课时教案 第一课时 三维目标: (1)理解圆周角的概念,掌握圆周角的两个特征、定理的内容及简单应用; (2)继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想象、归纳和逻辑推理的水平; (3)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由“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圆周角的概念和圆周角定理 教学难点:圆周角定理的证明中由“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完全归纳法的数学思想. 教学活动设计:(在教师指导下完成) (一)圆周角的概念 1、复习提问: (1)什么是圆心角? 答:顶点在圆心的角叫圆心角. (2)圆心角的度数定理是什么? 答:圆心角的度数等于它所对弧的度数.(如右图) 2、引题圆周角: 如果顶点不在圆心而在圆上,则得到如左图的新的角∠AC B,它就是圆周角.(如右图)(演示图形,提出圆周角的定义) 定义:顶点在圆周上,并且两边都和圆相交的角叫做圆周角 3、概念辨析: 1判断下列各图形中的是不是圆周角,并说明理由. 学生归纳:一个角是圆周角的条件:①顶点在圆上;②两边都和圆相交. (二)圆周角的定理 1、提出圆周角的度数问题 问题:圆周角的度数与什么相关系? 经过电脑演示图形,让学生观察图形、分析圆周 角与圆心角,猜想它们有无关系.引导学生在建立关系 时注意弧所对的圆周角的三种情况:圆心在圆周角的一

边上、圆心在圆周角内部、圆心在圆周角外部. (在教师引导下完成) (1)当圆心在圆周角的一边上时,圆周角与相对 应的圆心角的关系:(演示图形)观察得知圆心在 圆周角上时,圆周角是圆心角的一半. 提出必须用严格的数学方法去证明. 证明:(圆心在圆周角上) (2)其它情况,圆周角与相对应圆心角的关系: 当圆心在圆周角外部时(或在圆周角内部时)引导学生作辅助线将问题转化成圆心在圆周角一边上的情况,从而使用前面的结论,得出这时圆周角仍然等于相对应的圆心角的结论. 证明:作出过C的直径(略) 能够发现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的度数没有变化,并且它的度数恰好等于这条弧所对等于它所对圆心角的一半. 说明:这体现了数学中的分类方法;在证明中,后两种都化成了第一种情况,这体现数学中的化归思想.(对A层学生渗透完全归纳法) 2、巩固练习: (1)如图,已知圆心角∠AOB=100°,求圆周角∠ACB、∠ADB的度数? (2)一条弦分圆为1:4两部分,求这弦所对的圆周角的度数? 说明: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有无数多个,却这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的度数只有一个,但一条弦所对的圆周角的度数只有两个. (四)总结 知识:(1)圆周角定义及其两个特征;(2)圆周角定理的内容. 思想方法:一种方法和一种思想: 在证明中,使用了数学中的分类方法和“化归”思想.分类时应作到不重不漏;化归思想是将复杂的问题转化成一系列的简单问题或已证问题. (五)作业:金3练 (六)教学反思: 圆周角第二课时 三维教学目标: (1)掌握圆周角定理的推论,并会熟练使用这些知识实行相关的计算和证明;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水平及逻辑推理水平; (3)培养添加辅助线的水平和思维的广阔性. 教学重点:圆周角定理的推论的应用. 教学难点:推论的灵活应用以及辅助线的添加 教学活动设计:

四年级上册数学.3 角的度量第2课时 角的度量

爽爽文库汇编之 第2课时角的度量 ?教学内容 教科书P40~41相关内容及例1,完成教科书P41“做一做”,P44“练习七”第2 、3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究的过程,体会统一角的计量单位和度量工具的必要性,建立度数为1°的角 的表象。认识量角器,归纳出用量角器量角的一般步骤,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并在量 角的过程中感受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 2.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类推及归纳概括等能力。 3.进一步体会数学的简洁严谨以及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教学难点 会用量角器量不同方向的角,并正确读出度数。 ?教学准备 课件、量角器、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借助问题,统一认知 1.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课件出示角的图片。 师:同学们,这是什么图形?它们谁大谁小呢? 【学情预设】学生在二年级时对角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开口的大小有 关,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 2.再次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课件出示另外两个角的图片。 师:这两个角哪个大一些呢?大的角比小的角大多少呢? 【学情预设】学生会觉得比较起来有困难。也有学生会想到用三角尺上的角来比一比, 量一量。 3.课件呈现。 课件出示借助三角尺进行测量两个角的过程。 【教学提示】 可以让学生上 台用三角尺上的角 来量一量,比一比, 注意提醒学生在操 作时注意“点点重 合,边边重合”。

【学情预设】学生能感受到∠3比∠4小一点,但是具体小多少还是不知道。 4.揭示课题。 师:看来,我们要比出这两个角哪个大,大多少,需要用统一的工具来进行测量。怎么 量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角的度量。(板书课题:角的度量)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两组不同的角的大小引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 也引发了学生的思考:我们该选择怎样的测量工具?如何测量?使学生感受统一度量标准的 必要性。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学习角的计量单位。 师:要准确测量一个角的大小,需要有一个合适的角作单位,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角的单 位。 课件出示角的单位的概念。 2.认识量角器。 师:人们根据这一原理发明了一种使用起来非常方便的工具——量角器。先仔细观察自 己的量角器,量角器上有什么? 小组交流发现。 师:谁来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课件配合演示) 【学情预设】学生会发现量角器是半圆形的,将半圆平均分成了180份,有一个中心, 两圈刻度,分别从0°到180°,每两个数字之间相差10,有0°刻度线,等等。 师小结:量角器上这些长长短短的小线是刻度线,它们聚集的这一点叫中心;刻度线中 还有这样一条线,它穿过中心,两端都指着0,我们把它叫0°刻度线。习惯上,我们把里 面这一圈0到180的数,叫做内圈刻度;外面一圈0到180的数,叫做外圈刻度。 让学生分别指一指。 师:量角器将这个半圆形平均分成了180份,每1份的大小就是1°的角。仔细观察,1° 角的顶点在什么位置?量角器上有多少个1°的角? 让学生分别从0°到180°读出内圈刻度和外圈刻度。 【设计意图】通过“看一看”“指一指”“读一读”等多种活动,调动起各种感官参与 学习,不仅可以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为用量角器量角打下基础,还可以培养学生的 观察和数学表达能力。 3.用量角器量角。 【教学提示】 这里引导学生 要特别关注“0°刻 度线”和“1° 角”的位置,为使 用量角器量角的度 数打下扎实的基 础。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2课时 边角边 (2)

作品编号:578912354698310.2567 学校:否法结市环节镇应对小学* 教师:避微略* 班级:蜻蜓壹班* 第2课时边角边 【知识与技能】 掌握证明三角形全等的“边角边”定理.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图形的能力及动手能力. 2.在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及其运用的过程中,能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并进行简单的推理. 【情感态度】 通过对问题的共同探讨,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 应用“边角边”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进而得出线段或角相等.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寻找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问题1 教材探究3:已知任意△ABC,画△A′B′C′,使AB=A′B′,A′C′=AC,∠A′=∠A. 【教学说明】要求学生规范地用作图工具画图,纠正学生的错误做法,并让学生剪出画好的△ABC,△A′B′C′,把它们放在一起,观察出现的结果,引导学生间交流结论.教师讲课前,先让学生完成“自主预习”. 问题2 请各学习小组间交流,并总结出规律.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根据学生交流情况,教师作出如下归纳总结. 1.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角边”或“SAS”.

2.其中的角必须是两条相等的对应边的夹角,边必须是夹相等角的两条对应边. 例1 如图,有一池塘,要测池塘两端A,B的距离,可先在平地上取一个可以直接到达A和B的点C,连接AC并延长到D,使CD=CA,连接BC并延长到E,使CE=CB.连接DE,那么量出DE的长就是A,B的距离,为什么? 【教学说明】让学生思考后,书写推理过程,教师引导分析. 要想证AB=DE,只需要证△ABC≌△DEC.而证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已有条件 ,还需条件 . 证明:在△ABC和△DEC中, ∴△ABC≌△DEC(SAS).∴AB=DE. 【归纳结论】证明分别属于两个三角形的线段相等或角相等的问题,常常通过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来得到答案. 例2 如图,已知AB=AC,AD=AE,∠BAC=∠DAE.求证:△ABD≌△ACE. 【教学说明】由学生依题意寻找条件,涉及三角形边的条件有AB=AC,AD=AE,但∠BAC=∠DAE只是对应边夹角的一部分,怎么办?以此引导学生思考,理清解题思路. 证明:∵∠BAC=∠DAE(已知), ∴∠BAC+CAD=∠DAE+CAD, 即∠BAD=∠CAE. 在△ABD与△ACE中, AB=AC(已知), ∠BAD=∠CAE(已证),

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2课时 边角边

第2课时边角边 【知识与技能】 掌握证明三角形全等的“边角边”定理.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图形的能力及动手能力. 2.在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及其运用的过程中,能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并进行简单的推理. 【情感态度】 通过对问题的共同探讨,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 应用“边角边”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进而得出线段或角相等.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寻找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问题1 教材探究3:已知任意△ABC,画△A′B′C′,使AB=A′B′,A′C′=AC,∠A′=∠A. 【教学说明】要求学生规范地用作图工具画图,纠正学生的错误做法,并让学生剪出画好的△ABC,△A′B′C′,把它们放在一起,观察出现的结果,引导学生间交流结论.教师讲课前,先让学生完成“自主预习”. 问题2 请各学习小组间交流,并总结出规律.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根据学生交流情况,教师作出如下归纳总结. 1.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角边”或“SAS”. 2.其中的角必须是两条相等的对应边的夹角,边必须是夹相等角的两条对应边.

例1 如图,有一池塘,要测池塘两端A,B的距离,可先在平地上取一个可以直接到达A和B的点C,连接AC并延长到D,使CD=CA,连接BC并延长到E,使CE=CB.连接DE,那么量出DE的长就是A,B的距离,为什么? 【教学说明】让学生思考后,书写推理过程,教师引导分析. 要想证AB=DE,只需要证△ABC≌△DEC.而证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已有条件 ,还需条件 . 证明:在△ABC和△DEC中, ∴△ABC≌△DEC(SAS).∴AB=DE. 【归纳结论】证明分别属于两个三角形的线段相等或角相等的问题,常常通过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来得到答案. 例2 如图,已知AB=AC,AD=AE,∠BAC=∠DAE.求证:△ABD≌△ACE. 【教学说明】由学生依题意寻找条件,涉及三角形边的条件有AB=AC,AD=AE,但∠BAC=∠DAE只是对应边夹角的一部分,怎么办?以此引导学生思考,理清解题思路. 证明:∵∠BAC=∠DAE(已知), ∴∠BAC+CAD=∠DAE+CAD, 即∠BAD=∠CAE. 在△ABD与△ACE中, AB=AC(已知), ∠BAD=∠CAE(已证), AD=AE(已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