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4步步高人教版化学第九章 第1讲

2014步步高人教版化学第九章 第1讲

2014步步高人教版化学第九章 第1讲
2014步步高人教版化学第九章 第1讲

第1讲甲烷、乙烯、苯煤、石油、天然气的综合利用

[考纲要求] 1.了解甲烷、乙烯、苯等有机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发生反应的类型。2.了解有机化合物中碳的成键特征及同分异构现象。3.了解煤、石油、天然气综合利用的意义。

考点一几种常见烃的结构与性质

1.完成甲烷、乙烯和苯的比较表

(1)取代反应:有机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替代的反

应。

①完成甲烷与Cl 2发生取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完成下列关于苯的取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加成反应

①定义:有机物分子中的不饱和碳原子与其他原子或原子团直接结合生成新的化合物的反应。

②乙烯与溴水、H 2、HCl 、H 2O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③加聚反应:

合成聚乙烯塑料的化学方程式为 n CH 2===CH 2――→一定条件

CH 2CH 2 。 深度思考

1.怎样用实验证明甲烷是由碳、氢两种元素形成的?

答案 在空气中点燃甲烷,在火焰的上方罩一个干燥、洁净的烧杯,发现烧杯内壁有水珠凝结,证明甲烷中有氢元素,然后迅速将烧杯倒转过来,向烧杯中滴入少量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证明甲烷中含有碳元素。

借题发挥 燃烧法不仅能检验有机物中含有C 、H 元素,还能通过计算确定其是否含有其他元素。

2.乙烯使溴水、酸性KMnO4溶液褪色的原理是否相同?能否用酸性KMnO4溶液鉴别CH4和CH2===CH2?

答案褪色原理不相同,前者是发生了加成反应,后者是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

由于CH4与酸性KMnO4溶液不发生反应,而CH2===CH2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因此可以用酸性KMnO4溶液鉴别二者。

3.结合苯的物理性质探究如何用简单实验来证明分液漏斗内苯与水的混合物中哪一层为苯层?

答案取分液漏斗内下层液体适量于一小试管中,然后向小试管中加入少量水,若液体不分层,证明分液漏斗中下层液体为水,上层液体为苯,若液体分层,则分液漏斗内下层液体为苯。

题组一利用教材习题,回扣烃的性质

1.(必修2P64-2改编)下列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与CH4发生化学反应的是()

①氯气②溴水③氧气④酸性KMnO4溶液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

答案 A

2.(必修2P72-5)能通过化学反应使溴水褪色,又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是() A.苯B.氯化铁C.乙烷D.乙烯

答案 D

3.(必修2P72-6)利用下列反应不能制得括号中纯净物质的是() A.乙烯与氯气加成(1,2-二氯乙烷)

B.乙烯与水加成(乙醇)

C.等物质的量的氯气与乙烷在光照条件下反应(氯乙烷)

D.氯气与苯用氯化铁作催化剂反应(氯苯)

答案 C

题组二烃的反应类型面面观

4.(必修2P72-7改编)下列过程中所发生的化学变化属于取代反应的是()

①光照射甲烷与氯气的混合气体

②乙烯通入溴水中

③在镍作催化剂的条件下,苯与氢气反应

④苯与液溴混合后撒入铁粉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①④

答案 D

5.(必修2P85-6)某有机物的结构简式为HO—CH2CH===CHCH2—COOH,该有机物不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是() A.水解B.酯化C.加成D.氧化

答案 A

6.有机化学中的反应类型较多,将下列反应归类。(填写序号)

①由乙烯制氯乙烷②乙烷在氧气中燃烧③乙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④乙

烯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⑤由乙烯制聚乙烯⑥甲烷与氯气在光照的条件下反应

其中属于取代反应的是__________;

属于氧化反应的是__________;

属于加成反应的是____________;

属于聚合反应的是__________。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要注意以下三点:

(1)烷烃只能发生取代反应和氧化反应(燃烧)。

(2)烯烃能发生加成反应、氧化反应(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燃烧)、加聚反应。

(3)根据反应条件和反应物、生成物进行判断。

答案⑥②④①③⑤

解析①是乙烯与氯化氢的加成反应;②是烷烃与氧气的氧化反应(燃烧);③是乙烯与溴的加成反应;④是乙烯与酸性高锰酸钾的氧化反应;⑤是乙烯的加成聚合反应;⑥是烷烃与卤素的光照取代反应。

7.若要将0.6 mol甲烷完全和氯气发生取代反应,并且生成相同物质的量的四种取代物,则需要氯气的物质的量为() A.2.5 mol B.4.5 mol

C.0.6 mol D.1.5 mol

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甲烷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的本质。光照下,甲烷与氯气发生多次取代反应,分别生成CH3Cl、CH2Cl2、CHCl3和CCl4,每生成1 mol上述有机物耗氯气依次为1 mol,2 mol,3 mol,4 mol。设生成四种氯代物物质的量都为x mol,4x mol =0.60 mol,x=0.15,n(Cl2)=0.15 mol×1+0.15 mol×2+0.15 mol×3+0.15 mol×4=1.5 mol,选D选项。

易误警示Cl2与CH4的取代反应,1 mol Cl2只取代1 mol H原子。

轻松突破取代反应、加成反应

考点二 碳的成键特征与同分异构体

1.有机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征

(1)碳原子的最外层有4个电子,可与其他原子形成4个共价键,而且碳碳原子之间也能相互形成共价键;

(2)碳原子不仅可以形成单键,还可以形成双键或三键;

(3)多个碳原子可以相互结合形成碳链,也可以形成碳环,碳链或碳环上还可以连有支链。 2.同系物

(1)定义: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 2原子团的物质互称为同系物。

(2)C n H2n +2,如CH 4、CH 3CH 3、互为同系

物。

(3)同系物的化学性质相似,物理性质呈现一定的递变规律。 3.同分异构体

(1)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具有不同结构的化合物互称为同分异构体。 (2)常见烷烃的同分异构体

甲烷、乙烷、丙烷无同分异构现象;丁烷的同分异构体有2种;戊烷的同分异构体有3种。

深度思考

1.已知甲烷是正四面体形结构,根据烷烃的碳原子连接情况分析,碳原子是否处于一条直线?

答案CH4分子中的C—H键夹角为109°28′,而不是180°,因此,当碳原子数≥3时,碳原子并不在一条直线上,而是呈锯齿状。

2.由CH4、C2H4、的分子结构特点分析、分子内所有原子是否均在同一平面上?

答案CH4分子为正四面体形结构,C2H4分子为平面结构,为平面正六边形结构,

因此分子中所有原子不可能共平面,分子中所有原子可能共平面。

题组一突破有机物的空间结构

1.(2011·海南,7改编)下列化合物的分子中,所有原子都处于同一平面的有() A.乙烷B.甲苯

C.氯乙苯D.四氯乙烯

答案 D

解析为四面体形结构,乙烷和甲苯分子中都含有,分子中所有原子不可能处于同一平面内。四氯乙烯可看作乙烯分子中的四个H原子被四个Cl原子取代形成的,则四氯乙烯分子中所有原子均处于同一平面内。

2.(2011·上海,4)下列有关化学用语能确定为丙烯的是()

A.B.C3H6

C.D.CH2===CH3CH

答案 D

解析A项也可能是其他有机化合物(如CF2===CF—CF3)的球棍模型;B项也可能

是环丙烷()的分子式;丙烯的电子式为,结构简式为

,所以答案选D。

突破有机物分子中原子共线与共面

1.找准共线、共面基准点

(1)如共面型及分子中所有原子均在同一平面上。

(2)正四面体(或四面体型)分子中所有原子不可能都在同一平面上。

2.学会一种方法、一种思想

(1)展开空间构型法。其他有机物可看作由以上三种典型分子中的氢原子被其他原子

或原子团代替后的产物,但这三种分子的空间结构基本不变。如CH2===CHCl,可看作Cl原子代替了原来乙烯分子中H原子的位置,故六个原子都在同一平面上。

(2)单键旋转思想。三种典型框架上的取代基可以以“C—C”为轴旋转。例如,

,因①键可以旋转,故的平面可能和确定的平

面重合,也可能不重合。因而分子中的所有原子可能共面,也可能不完全共面。

题组二“六式”表示有机物

3.Ⅰ.如图所示是几种烷烃的球棍模型,试回答下列问题:

(1)A、B、C三者的关系是____________。

(2)A的分子式为__________,C的名称为__________。

(3)写出C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

以上各图均能表示甲烷的分子结构,哪一种更能反映其真实的存在状况?________。

答案Ⅰ.(1)同系物(2)C2H6丁烷

(3)Ⅱ.D

解析Ⅰ.烷烃由C和H元素组成,大球表示C,小球表示H,其通式为C n H2n+2,所以A、B、C的结构简式为CH3CH3、CH3CH2CH3、CH3CH2CH2CH3。(1)三者的关系为碳原子数不同的烷烃,应属同系物。(2)C的名称为丁烷。(3)丁烷的同分异构体

的结构简式为,叫异丁烷。

Ⅱ.比例模型表示的是原子的相对大小及连接形式,更接近分子的真实结构。

题组三判断同分异构体

4.氟利昂-12是甲烷的氯、氟卤代物,结构式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它有两种同分异构体

B.它是平面分子

C.它只有一种结构

D.它有4种同分异构体

答案 C

5.分子式为C7H8,分子中含有苯环的烃的一氯代物有() A.3种B.4种C.5种D.7种

答案 B

解析依据信息可知该烃为,该有机物中等效氢为4种,分别为

,其一氯代物有4种。

6.丁烷(分子式C4H10)广泛应用于家用液化石油气,也用于打火机中作燃料,下列关于丁烷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常温下,C4H10是气体

B.C4H10与CH4互为同系物

C.丁烷有正丁烷与异丁烷两种同分异构体

D.C4H10进行一氯取代后生成两种沸点不同的产物

答案 D

解析在常温下,C4H10是气体,C4H10与CH4均是烷烃,碳原子数不同,互为同系

物,A、B均正确;丁烷有正丁烷(CH3CH2CH2CH3)和异丁烷()两种同分异构体,它们进行一氯取代后共生成2+2=4种产物,故C正确,D错误。

同分异构体书写及数目巧确定

1.记忆法

记住常见有机物的异构体数。例如:甲烷、乙烷、丙烷均无异构体,丁烷有2种,戊烷有3种。

2.替代法

例如:二氯苯C6H4Cl2的同分异构体有3种,四氯苯的同分异构体也有3种。

3.等效氢法

判断有机物发生取代反应后,能形成几种同分异构体的规律,可通过分析有几种等效氢原子法(又称对称法)来得出结论。

(1)同一碳原子上的氢原子是等效的。

(2)同一碳原子上所连甲基上的氢原子是等效的。

(3)处于镜面对称位置上的氢原子是等效的。(相当于平面镜成像时,物与像的关系)

4.具体步骤

如分子式为C5H11Cl的同分异构体(不考虑立体异构)数目的判断。

步骤1:写出C5H12的可能的碳骨架,有三种

C—C—C—C—C

步骤2:根据“等效氢原子法”确定氯原子取代的位置,并标号

步骤3:计算数目3+4+1=8。

故C5H11Cl的同分异构体有8种

考点三煤、石油、天然气的综合利用

1.煤的综合利用

煤是由有机物和少量无机物组成的复杂混合物,主要含有碳元素,还含有少量氢、

氧、氮、硫等元素。 (1)煤的干馏

①原理:把煤隔绝空气加强热使其分解的过程。煤的干馏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过程。 ②煤的干馏产物

a .焦炉气,b.煤焦油,c.焦炭,d.粗氨水。 (2)煤的气化

将煤中的有机物转化为可燃性气体的过程,目前主要方法是碳和水蒸气反应制水煤气。化学方程式为C +H 2O(g)――→高温

CO(g)+H 2(g)。 (3)煤的液化

①直接液化:煤+氢气――→催化剂

高温

液体燃料 ②间接液化:煤+水――→高温

水煤气――→催化剂

高温甲醇等 2.天然气的综合利用

(1)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它是一种清洁的化石燃料,更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 (2)天然气与水蒸气反应制取H 2 原理:CH 4+H 2O(g)――→高温催化剂CO +3H 2。 3.石油的综合利用 (1)石油的成分

石油主要是由多种碳氢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所含元素以碳、氢为主,还有少量N 、S 、P 、O 等。 (2)石油的加工

4(1)三大合成材料是指塑料、合成橡胶和合成纤维。 (2)聚合反应

合成聚乙烯的化学方程式:n CH 2===CH 2――→引发剂

CH 2—CH 2 ,单体为CH 2===CH 2,链节为—CH 2—CH 2—,聚合度为n 。

深度思考

1.煤的干馏与石油分馏有何不同?

答案煤的干馏是在隔绝空气加强热的条件下发生的复杂的物理和化学变化的过程,而石油分馏是根据沸点不同将石油中各成分分离的过程,是物理变化。

2.为什么不能用裂化汽油萃取溴水中的溴?

答案由于裂化汽油中含有不饱和的烯烃,能与溴水中的溴发生加成反应,所以不能用于萃取溴水中的溴。

题组一化石燃料的组成及综合应用

1.下列关于煤、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说法正确的是() A.石油裂解得到的汽油是纯净物

B.石油产品都可用于聚合反应

C.天然气是一种清洁的化石燃料

D.水煤气是通过煤的液化得到的气体燃料

答案 C

解析石油裂解的产物主要是液态烷烃和烯烃的混合物,故A项错误;烷烃不能发生聚合反应,B项错误;水煤气是煤气化的产物,D项错误。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通过煤的干馏可以获得焦炭

B.煤液化后可以得到甲醇

C.从萃取分液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中提取溴可以用分馏的方法

D.煤中含有苯和甲苯,可以用蒸馏的方法把它们分离出来

答案 D

解析煤中不含有苯和甲苯,而是在煤干馏的过程中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了苯和甲苯。题组二合成有机高分子

3.某高分子化合物的部分结构如下,它是由许多分子中含双键的物质M相互加成而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高分子化合物的链节为

B.该化合物的分子式是C3H3Cl3

C.形成该化合物的单体是CHCl===CHCl

D.该化合物的结构简式可写为 CHCl

答案 C

解析碳碳单键是可以转动的,该高分子化合物是由许多重复的结构单元组成,这些重复的结构单元来源于含有双键的物质,即打开双键中的一条共价键,形成重复

结构单元,故M应为CHCl===CHCl,即链节为,则该高分子的结构简式可写成 CHCl—CHCl ,其分子式可写为C n H n Cl n或(CHCl)n。

4.食品保鲜膜按材质分为聚乙烯(PE)、聚氯乙烯(PVC)等种类。PE保鲜膜可直接接触食品,PVC保鲜膜则不能直接接触食品,它对人体有潜在危害。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PE、PVC都属于链状高分子化合物,受热易熔化

B.PE、PVC的单体都是不饱和烃,能使溴水褪色

C.焚烧PVC保鲜膜会放出有毒气体如HCl

D.废弃的PE和PVC均可回收利用以减少白色污染

答案 B

解析聚氯乙烯是氯乙烯单体通过聚合反应而制备的,氯乙烯中含有氯原子,不是烃,而是烃的衍生物,B错。

1.判断正误,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聚乙烯可发生加成反应(×)

(2010·福建理综,6A)

(2)乙烯和甲烷可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鉴别(√)

(2009·福建理综,9D)

(3)乙烯和苯都能与溴水反应(×)

(2009·福建理综,9A) 解析苯不和溴水反应。

(4)乙烯和乙烷都能发生加聚反应(×)

(2010·广东理综,11A) 解析乙烷不能发生加聚反应。

(5)乙烯和苯都能使溴水褪色,褪色的原因相同(×)

(2010·山东理综,12A) 解析乙烯和溴水发生加成反应,而苯萃取溴水中的溴使其褪色。

(6)苯不能使KMnO4溶液褪色,因此苯不能发生氧化反应(×)

(2009·山东理综,12D) 解析苯能在O2中燃烧。

(7)用溴水鉴别苯和正己烷(×)

(2012·广东理综,9A) 解析均在上层显橙色。

(8)甲烷和Cl2的反应与乙烯和Br2的反应属于同一类型的反应(×)

(2012·山东理综,10B) 解析前者属于取代反应,而后者属于加成反应。

(9)乙烯和甲烷可用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鉴别(√)

(2012·福建理综,7D) 解析乙烯能使溴的CCl4溶液褪色,而甲烷不能。

(10)在浓硫酸存在下,苯与浓硝酸共热生成硝基苯的反应属于取代反应(√)

(2011·福建理综,8D)

(11)甲烷和氯气反应生成一氯甲烷与苯和硝酸反应生成硝基苯的反应类型相同(√)

(2011·山东理综,11C) 解析均属取代反应。

2.判断正误,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石油和天然气的主要成分都是碳氢化合物(√)

(2009·山东理综,12B)

(2)煤的干馏和石油的分馏均属化学变化(×)

(2011·山东理综,9A) 解析干馏属于化学变化,分馏属于物理变化。

(3)煤油可由石油分馏获得,可用作燃料和保存少量金属钠(√)

(2010·山东理综,12C)

(4)甲烷、乙烯和苯在工业上都可通过石油分馏得到(×)

(2008·山东理综,12C)

(5)石油催化裂化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汽油等轻质油的产量与质量;石油裂解的主要目

的是得到更多的乙烯、丙烯等气态短链烃(√)

(2012·浙江理综,7D)

(6)煤气的主要成分是丁烷(×)

(2012·海南,2C)

解析煤气的主要成分是CO和H2。

(7)石油是混合物,其分馏产品汽油为纯净物(×)

(2012·山东理综,7D) 解析石油的分馏产品汽油仍为混合物。

3.(2012·上海,2)下列关于化石燃料的加工说法正确的是() A.石油裂化主要得到乙烯

B.石油分馏是化学变化,可得到汽油、煤油

C.煤干馏主要得到焦炭、煤焦油、粗氨水和焦炉气

D.煤制煤气是物理变化,是高效、清洁地利用煤的重要途径

答案 C

4.判断正误,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含5个碳原子的有机物,每个分子中最多可形成4个C—C单键(×)

(2008·山东理综,12D) 解析形成环状时,可形成5个C—C键。

(2)28 g乙烯和环丁烷(C4H8)的混合气体中含有的碳原子数为2N A (√)

(2012·新课标全国卷,9B)

解析乙烯、环丁烷的最简式为CH2,所以n(C)=28 g

14 g·mol-1

·N A mol-1=2N A。(3)常温下,4 g CH4含有n A个C—H共价键(√)

(2012·广东理综,11A)

解析

4 g

16 g·mol-1

·4n A mol-1=n A。

(4)常温常压下,7.0 g乙烯与丙烯的混合物中含有氢原子的数目为N A (√)

(2012·四川理综,7B)

解析n(H)=7.0 g

14 g·mol-1

·2N A mol-1=N A。

(5)苯不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说明苯分子中没有与乙烯分子中类似的碳碳双

键(√)

(2011·山东理综,11D) 解析苯中碳碳键是介于双键和单键之间一种独特的化学键。

(6)C4H10有三种同分异构体(×)

(2012·福建理综,7B) 解析C4H10有正丁烷、异丁烷两种同分异构体。

5.(2011·新课标全国卷,8)分子式为C5H11Cl的同分异构体共有(不考虑立体异构)() A.6种B.7种C.8种D.9种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同分异构体的书写,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戊烷的一氯取代物有8种,方式如下:

6.(2012·海南,5)分子式为C10H14的单取代芳烃,其可能的结构有() A.2种B.3种C.4种D.5种

答案 C

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有机化合物中每个碳原子最多能形成4个共价键

B.油脂、淀粉、蛋白质在一定条件下都能发生水解

C.用溴水既可以鉴别甲烷和乙烯,也可以除去甲烷中的乙烯

D.乙烯和苯均能发生氧化反应,说明乙烯和苯分子中均有碳碳双键

答案 D

解析苯分子中不存在碳碳双键和碳碳单键,其碳碳键是介于碳碳单键和碳碳双键之间的特殊的键,故D错误。

2.已知如下两个热化学反应方程式。

(l)+H2(g)―→(l)ΔH>0①

(l)+2H2(g)―→(l)ΔH<0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①、②都属于加成反应

B.在通常条件下,反应①、②都能自发进行

C.反应①吸热、反应②放热的事实说明苯环中含有的并不是碳碳双键

D.反应①、②中的所有有机物均可使溴水褪色,但褪色原理不完全相同

答案 B

解析反应①、②的ΔS均小于0,根据ΔH-T·ΔS<0时反应能自发进行,可知反应

①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自发进行,B错。

3.C7H7Cl的含有苯环的同分异构体共有()

A.3种B.4种C.5种D.6种

答案 B

解析C7H7Cl的含有苯环的同分异构体有、、

、,共4种。

4.某烃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同分异构体,其某一种同分异构体的一氯代物只有一种,则这种烃可能是()

①分子中含有7个碳原子的芳香烃②分子中含有4个碳原子的烷烃③分子中含

有12个氢原子的烷烃④分子中含有8个碳原子的烷烃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答案 C

解析分子中含有7个碳原子的芳香烃只有,其一氯代物有四种,

①错;分子中含有4个碳原子的烷烃有CH3CH2CH2CH3、,其一氯代

物均有两种,②错;分子中含有12个氢原子的烷烃的分子式为C5H12,其同分异构体有三种,其中的一氯代物只有一种,③对;分子中含有8个碳原子

的烷烃的同分异构体有两种以上,其中的一氯代物只有一种,④对。C项正确。

5.下列有机物的结构表示不正确的是()

A.CH4的球棍模型示意图为

B.丁烯的键线式为

C.乙醇的结构式为

D.葡萄糖的最简式为CH2O

答案 A

解析 为甲烷的比例模型示意图,A 错。

6.下列有机反应属于同一反应类型的是

( )

A .甲烷制一氯甲烷、苯制硝基苯

B .苯制溴苯、乙烯制乙醇

C .乙醇制乙醛、乙醇和乙酸制乙酸乙酯

D .苯制环己烷、乙酸乙酯水解 答案 A

解析 苯制溴苯为取代反应,乙烯制乙醇为加成反应,B 错;乙醇制乙醛为氧化反应,乙醇和乙酸制乙酸乙酯为酯化(取代)反应,C 错;苯制环己烷为加成反应,乙酸乙酯水解为取代反应,D 错。 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属于取代反应

B .可以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鉴别苯和己烷

C .淀粉和纤维素水解的最终产物均为葡萄糖

D .丙烯分子中可能有8个原子处于同一平面 答案 C

解析 选项A 中发生的是加成反应;苯与己烷都不能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且苯与己烷的密度都比水小,故B 错;丙烯中含有甲基,故不可能有8个原子在一个平面上,D 错。

8.下列有水参与或生成的反应不属于取代反应的是 ( )

A .CH 2===CH 2+H 2O ――→一定条件

CH 3CH 2OH B .

+HNO 3――→浓硫酸△

+H 2O

C .CH 3COOH +CH 3CH 2OH 浓H 2SO 4

加热CH 3COOCH 2CH 3+H 2O D .CH 3CH 2Cl +H 2O ――→NaOH

CH 3CH 2OH +HCl 答案 A

解析 A 项中的反应为加成反应。 9.关于有机物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石油裂解能得到乙烯,乙烯是生产聚乙烯的原料

B .甲烷、苯都属于烃,都不存在同分异构体

C .葡萄糖可转化为乙醇,乙醇氧化可得到乙醛

D.煤干馏是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石油分馏是物理变化

答案 B

解析甲烷、苯都属于烃,甲烷不存在同分异构体,但苯存在同分异构体,如CH≡C—CH2—CH2—C≡CH、CH3—C≡C—C≡C—CH3、

CH2===CH—CH===CH—C≡CH等,B错。

10.下列关于有机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煤中含有苯

B.甲烷、氯仿、乙烯和苯都属于烃

C.苯乙烯分子中所有原子可能在同一个平面上

D.乙烯和氢气反应不需要使用催化剂

答案 C

解析煤通过干馏所得的煤焦油中含有苯,但煤中不含苯,A错;氯仿中含有氯原子,不属于烃,B错;乙烯与氢气反应需要用Ni作催化剂,D错。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氯乙烯、聚乙烯都是不饱和烃

B.聚苯乙烯的结构简式为

催化剂

C.氯乙烯制取聚氯乙烯的反应为n CH2===CHCl――→

D.乙烯和聚乙烯都能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发生加成反应

答案 C

解析氯乙烯含有氯元素,不属于烃,而聚乙烯为饱和烃,A错;聚苯乙烯的结构

简式为,B错;乙烯含有碳碳双键,能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发生加成反应,但聚乙烯的结构单元为—CH2—CH2—,不能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发生加成反应,D错。

12.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等质量的聚乙烯和乙烯燃烧消耗的氧气相等

B.PVC的单体可由PE的单体与氯化氢加成制得

C.倡导人们在购物时使用纸袋或布袋,最好不用塑料袋,是为了防止白色污染D.鉴别PE和PVC时,可将其放入试管中加强热,在试管口放置一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若试纸变红,则为PVC;若不变红,则为PE

答案 B

解析PE、PVC的单体分别为CH2===CH2、CH2===CHCl,CH2===CHCl可由乙炔与HCl加成制得,而乙烯与HCl加成生成CH3CH2Cl,B错。

13.观察下图,讨论:

(1)根据图形,写出这三种物质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结构简式中,我们发现它们的相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不同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种物质之间的关系为____________,三种物质与甲烷的关系为____________。

答案(1)CH3CH2CH2CH2CH3

(2)分子式相同,相对分子质量相同碳链结构不同,碳原子排列不同

(3)互为同分异构体互为同系物

解析三种物质的分子式完全相同,但结构不同,互为同分异构体,与甲烷互为同系物。

14.为了验证凯库勒有关苯环的观点,甲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①按如图所示的装置图连接好各仪器;

②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③在A中加入适量的苯和液溴的混合液体,再加入少量铁粉,塞上橡皮塞,打开

止水夹K1、K2、K3;

④待C中烧瓶收集满气体后,将导管b的下端插入烧杯里的水中,挤压预先装有

水的胶头滴管的胶头,观察实验现象。

请回答下列问题。

(1)A中所发生反应的反应类型为______________,能证明凯库勒观点错误的实验

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装置B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C中烧瓶的容积为500 mL,收集气体时,由于空气未排尽,最终水未充满烧瓶,

假设烧瓶中混合气体对H2的相对密度为37.9,则实验结束时,进入烧瓶中的水的体积为__________mL(空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29)。

(4)实验前应对A、B、C三个装置的气密性进行逐一检查,则检查装置C气密性的

操作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取代反应C中产生“喷泉”现象

(2)除去未反应的苯蒸气和溴蒸气(3)450

(4)关闭K2,打开K3,将装置C中导管b的下端插入水中,双手捂热烧瓶,若观察

到导管口有气泡产生,则说明装置C的气密性良好

解析如果苯分子中碳碳间以单、双键交替结合成环状,就应有烯烃的性质,如与溴发生加成反应等,而不会与溴发生取代反应生成HBr。而在甲同学的实验中,通过在圆底烧瓶C内观察到“喷泉”现象,说明苯与溴发生了取代反应,有HBr生成,从而证明凯库勒的观点是错误的。烧瓶C中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

37.9×2=75.8,利用十字交叉法可求得空气与HBr气体的体积之比为1∶9,即HBr

的体积为500 mL×9/10=450 mL。

15.利用甲烷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制取副产品盐酸的设想在工业上已成为现实。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中模拟上述过程,其设计的模拟装置如下:

根据要求回答:

(1)B装置有三种功能:①控制气流速度;②均匀混合气体;③________。

(2)设V(Cl2)/V(CH4)=x,若理论上欲获得最多的氯化氢,则x值应________。

(3)D装置的石棉中均匀混有KI粉末,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E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填序号)。

A.收集气体B.吸收氯气

C.防止倒吸D.吸收氯化氢

(5)E装置除生成盐酸外,还含有有机物,从E中分离出盐酸的最佳方法为________。

该装置还有缺陷,原因是没有进行尾气处理,其尾气主要成分为________(填序号)。

A.CH4B.CH3Cl C.CH2Cl2D.CHCl3E.CCl4

高中化学步步高二轮复习全套课件专题二

[考纲要求] 1.了解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mol)、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2.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的定义,并能进行有关计算。 3.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 4.能根据物质的量与微粒(原子、分子、离子等)数目、气体体积(标准状况下)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有关计算。 5.了解溶液的含义。 6.了解溶解度、饱和溶液的概念。 7.了解溶液的组成,理解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并能进行有关计算。 8.了解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一)洞悉陷阱设置,突破阿伏加德罗常数应用 题组一气体摩尔体积的适用条件及物质的聚集状态 1.正误判断,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2.24 L CO2中含有的原子数为0.3N A(×) (2)常温下,11.2 L甲烷气体含有的甲烷分子数为0.5N A(×) (3)标准状况下,22.4 L己烷中含共价键数目为19N A(×) (4)常温常压下,22.4 L氯气与足量镁粉充分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2N A(×) (5)标准状况下,2.24 L HF含有的HF分子数为0.1N A(×) 突破陷阱 抓“两看”,突破“状态、状况”陷阱 一看“气体”是否处于“标准状况”。 二看“标准状况”下,物质是否为“气体”(如CCl4、H2O、Br2、SO3、HF、己烷、苯等在标准状况下不为气体)。 题组二物质的量或质量与状况 2.正误判断,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常温常压下,3.2 g O2所含的原子数为0.2N A(√) (2)标准标况下,18 g H2O所含的氧原子数目为N A(√) (3)常温常压下,92 g NO2和N2O4的混合气体中含有的原子数为6N A(√) 突破陷阱

【步步高】2019版高考化学(全国通用)考前三个月专题1 物质的组成、分类及化学用语

[高考关键词] 1.标准与分类、俗名与物质类别。2.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3.化学用语——化学式、电子式、结构式、方程式。4.古文中蕴含的化学知识。 1.有下列10种物质:①明矾②消石灰③小苏打 ④SiO2⑤氯水⑥蛋白质溶液⑦生石灰 ⑧Na2O2⑨漂白粉⑩淀粉 (1)属于纯净物的是________,属于碱性氧化物的是________,属于酸式盐的是________,属于离子化合物的是________。 (2)属于混合物的是________,其中属于溶液的是__________,其中属于胶体的是__________。 答案(1)①②③④⑦⑧⑦③①②③⑦⑧ (2)⑤⑥⑨⑩⑤⑥ 2.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________。 ①煤的干馏②蒸馏③重油裂化④煤的气化 ⑤焰色反应⑥钝化⑦电镀⑧胶体聚沉⑨氧气转化为臭氧⑩137I转变为131I 答案①③④⑥⑦⑨

3.按要求用化学用语表示下列物质。 (1)乙烯的结构式:________,结构简式:________。 (2)Na2O2、H2O2、HClO的电子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MgCl2、NaOH、NaH的电子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答案(1)CH2===CH2 (2) (3) 4.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物质的总能量和总质量保持不变( ) (2)电解质溶液导电时,必然伴随着化学变化( ) (3)H2SO4、SO2、CH3COOH、NH3·H2O均为共价化合物( ) (4)因为Fe2O3是金属氧化物,所以它能与水反应生成碱( ) (5)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但酸性氧化物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 ) (6)Al2O3可与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SiO2可与氢氟酸和氢氧化钠反应,因而二者均属于两性氧化物( ) (7)铁粉加入FeCl3溶液中的反应既属于化合反应,又属于离子反应,还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 答案(1)×(2)√(3)√(4)×(5)×(6)×(7)√

高中化学步步高必修1章末检测卷(三)

章末检测卷(三)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将固体X投入过量的Y中,能生成白色沉淀并放出一种无色气体,该气体能燃烧,不易溶于水,则X和Y分别可能是() A.钠和氯化铝溶液 B.铝和烧碱溶液 C.过氧化钠和氯化亚铁 D.锌和稀硫酸 答案 A 解析Na与水反应生成NaOH和H2,NaOH与过量的AlCl3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Al(OH)3,A正确;2Al+2NaOH+2H2O===2NaAlO2+3H2↑,无沉淀生成,B错误;2Na2O2+2H2O===4NaOH+O2↑,NaOH与过量FeCl2溶液反应,生成Fe(OH)2白色沉淀,然后迅速变成灰绿色,最终变为红褐色沉淀,C错误;Zn+H2SO4===ZnSO4+H2↑,无沉淀生成,D 错误。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钠在空气中燃烧最后所得产物为Na2O2 B.镁因在空气中形成了一薄层致密的氧化膜,保护了里面的镁,故镁不需要像钠似的进行特殊保护 C.铝制品在生活中非常普遍,这是因为铝不活泼 D.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因生成的氧化物很疏松,不能保护内层金属,故铁制品往往需涂保护层答案 C 解析铝因易与O2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物保护膜而耐腐蚀,我们日常用的铝制品常采用特殊工艺将氧化膜变厚,保护作用更好,并不是铝不活泼。 3.下列反应,其产物的颜色按红色、红褐色、淡黄色、蓝色顺序排列的是() ①金属钠在纯氧中燃烧②FeSO4溶液中滴入NaOH溶液并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 ③FeCl3溶液中滴入KSCN溶液④无水硫酸铜放入医用酒精中 A.②③①④ B.③②①④ C.③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Na2O2、Fe(OH)3、Fe(SCN)3、CuSO4·5H2O的颜色分别是淡黄色、红褐色、红色、蓝色。

2020届高三化学一轮复习步步高全书完整的Word版文档-2

(2)化合物C 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分子间成环反应生成含3个六元环的有机物,其化学方程式 为 。 (3)写出1种满足下列条件的 B 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任写1种)。 ①含有两个—NH 2的芳香族化合物;②核磁共振氢谱有三种吸收峰。 (4)结合上述流程写出以乙醇为有机原料制备的合成路线流程图(无机试剂 任选)。 答案(1)2-氯苯甲醛(或邻氯苯甲醛) (2) (3) (4)CH 3CH 2OH ――→O 2/Cu △CH 3CHO ――→NaCN NH 4Cl ―――→ H + /H 2O ―――→ 一定条件 B 组 1.(2018·广东江门高考模拟)槟榔碱在医疗上常用于治疗青光眼,其中一种合成路线如下:

(2)化合物C 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分子间成环反应生成含3个六元环的有机物,其化学方程式 为 。 (3)写出1种满足下列条件的 B 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任写1种)。 ①含有两个—NH 2的芳香族化合物;②核磁共振氢谱有三种吸收峰。 (4)结合上述流程写出以乙醇为有机原料制备的合成路线流程图(无机试剂 任选)。 答案(1)2-氯苯甲醛(或邻氯苯甲醛) (2) (3) (4)CH 3CH 2OH ――→O 2/Cu △CH 3CHO ――→NaCN NH 4Cl ―――→ H + /H 2O ―――→ 一定条件 B 组 1.(2018·广东江门高考模拟)槟榔碱在医疗上常用于治疗青光眼,其中一种合成路线如下:

(2)化合物C 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分子间成环反应生成含3个六元环的有机物,其化学方程式 为 。 (3)写出1种满足下列条件的 B 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任写1种)。 ①含有两个—NH 2的芳香族化合物;②核磁共振氢谱有三种吸收峰。 (4)结合上述流程写出以乙醇为有机原料制备的合成路线流程图(无机试剂 任选)。 答案(1)2-氯苯甲醛(或邻氯苯甲醛) (2) (3) (4)CH 3CH 2OH ――→O 2/Cu △CH 3CHO ――→NaCN NH 4Cl ―――→ H + /H 2O ―――→ 一定条件 B 组 1.(2018·广东江门高考模拟)槟榔碱在医疗上常用于治疗青光眼,其中一种合成路线如下:

高2020届高2017级高三化学步步高二轮复习学案专题一

[考纲要求] 1.了解分子、原子、离子和原子团等概念的含义。2.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3.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4.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5.了解电解质的概念,了解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6.理解电解质在水中的电离以及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7.了解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溶液和胶体的区别。 考点一把握分类标准理清物质类别 1.依据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 (1)把以下物质按要求分类:H2,CaO,Ba(OH)2,Fe2O3,Al,浑浊的河水,CH3CH2OH,NaHSO4,Cu(OH)2,HNO3,H2SO4,CO2,H3PO4,NaOH,CuSO4,空气,CO,CH4,MgCl2,H2CO3,MgSO4。 ①属于单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属于有机化合物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属于酸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属于碱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属于盐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属于混合物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H2、Al②CH4、CH3CH2OH③CaO、Fe2O3、CO2、CO④HNO3、H2SO4、H3PO4、H2CO3⑤Cu(OH)2、Ba(OH)2、NaOH⑥NaHSO4、CuSO4、MgCl2、MgSO4⑦浑浊的河水、空气 (2)正误判断,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①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②强碱一定是离子化合物,盐也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③碱性氧化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④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 ⑤能电离出H+的一定是酸,呈酸性的溶液一定是酸溶液() ⑥在酸中有几个H原子就一定是几元酸() ⑦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 ⑧纯碱属于盐,不属于碱() ⑨PM2.5分散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 ⑩离子化合物均属于电解质,共价化合物均属于非电解质() 答案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2.识记常见混合物的成分与俗名 (1)水煤气:主要成分是CO、H2。 (2)天然气(沼气):主要成分是CH4。 (3)液化石油气:以C3H8、C4H10为主。 (4)裂解气:以乙烯、丙烯、甲烷为主。 (5)水玻璃:Na2SiO3的水溶液。 (6)王水:浓盐酸与浓硝酸的混合物(体积比3∶1)。 (7)波尔多液:主要成分是CuSO4和Ca(OH)2。 (8)肥皂:主要成分是高级脂肪酸钠。 (9)碱石灰:NaOH和CaO的混合物。 (10)铝热剂:铝粉和高熔点的金属氧化物的混合物。 (11)漂白粉:Ca(ClO)2和CaCl2的混合物。 3.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 (1)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的直径的大小(1~100 nm),胶体的特性是丁达

【步步高 学案导学设计】2014-2015学年高中化学 第一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复习课 新人教版选修4

【步步高学案导学设计】2014-2015学年高中化学第一章化学反应 与能量复习课新人教版选修4 1.下列对化学反应热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放热反应发生时不必加热 B.化学反应一定有能量变化 C.一般地说,吸热反应加热后才能发生 D.化学反应的热效应数值与参加反应的物质的多少无关 答案 B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规律及发生条件。化学反应是“断旧键,成新键”的过程。断键需要吸收能量,只有当反应物分子具有足够的能量时,才能使旧键断裂发生化学反应。因此许多放热反应仍需加热才能发生,如H2在空气(O2)中燃烧,开始应点燃,故A不正确;由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一般不可能恰好等于生成物的总能量,能量差一般通过“吸热”或“放热”途径找补(但热能不是化学反应的惟一能量变化方式,还有光能、声能、电能、动能等形式),B正确;有不少吸热反应不必加热也能发生,如盐类的水解就属于吸热反应,但升温可促进水解的进行,C、D均不正确。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化学变化过程是原子的重新组合过程 B.化学反应的焓变用ΔH表示,单位是kJ·mol-1

C .化学反应的焓变ΔH 越大,表示放热越多 D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不都是以热能形式表现出来的 答案 C 解析 ΔH 带符号,对于放热反应,ΔH 越大表示放热越少,对于吸热反应,ΔH 越大则表示吸热越多,故C 选项错误。 3.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 .2SO 2+O 22SO 3 ΔH =-196.6 kJ ·mol -1 B .H 2(g)+12 O 2(g)===H 2O(l) ΔH =-285.8 kJ·mol -1 C .2H 2(g)+O 2(g)===2H 2O(l) ΔH =-571.6 kJ D .C(s)+O 2(g)===CO 2(g) ΔH =+393.5 kJ·mol -1 答案 B 解析 A 项无状态;C 项ΔH 的单位错;D 项ΔH 的`符号错。 4.一定质量的无水乙醇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为Q ,它所生成的CO 2用过量饱和石灰水完全吸收,可得100 g CaCO 3沉淀,则在此条件下完全燃烧1 mol 无水乙醇时放出的热量是 ( ) A .0.5Q B .Q C .2Q D .5Q 答案 C 解析 C 2H 5OH ~2CO 2~2CaCO 3~热量 1 mol 200 g x 100 g Q x =200 g 100 g Q =2Q 5.已知:①C (石墨,s)+O 2(g)===CO 2(g) ΔH 1=-393.5 kJ·mol -1 ②CO (g)+12 O 2(g)===CO 2(g) ΔH 2=-283.0 kJ·mol -1 则③C (石墨,s)+12 O 2(g)===CO(g)的反应热是 ( ) A .-123 kJ·mol -1 B .-676.5 kJ·mol -1 C .-55.0 kJ·mol -1 D .-110.5 kJ·mol -1 答案 D 解析 ①-②即得:C(石墨,s)+12 O 2(g)=CO(g) ΔH =-110.5 kJ·mol -1 6.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在稀溶液中,1 mol 酸和1 mol 碱完全反应所放出的热量,叫做中和热 B .在101 kPa 时,1 mol 物质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 C .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前的化学计量数不表示分子个数 D .如果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则发生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答案 C 解析 A 、B 两项要注意对中和热、燃烧热概念的理解,前者是以稀的强酸、强碱反应生成1 mol H 2O 为标准,后者是以1 mol 纯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为标准;D 项中反应物总能量低于生成物总能量,反应过程中需吸收能量,即为吸热反应。 7.在25°C、101 kPa 下,1 g 甲醇燃烧生成CO 2和液态水时放热22.68 kJ ,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 .CH 3OH(l)+32 O 2(g)===CO 2(g)+2H 2O(l) ΔH =+725.8 kJ·mol -1 B .2CH 3OH(l)+3O 2(g)===2CO 2(g)+4H 2O(l) ΔH =-1 452 kJ·mol -1

高中化学步步高二轮复习全套课件专题九

[考纲要求] 1.了解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以及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了解电解质的概念;了解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2.了解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3.了解水的电离和水的离子积常数。4.了解溶液pH的定义;了解测定溶液pH的方法,能进行pH的简单计算。 5.了解盐类水解的原理、影响盐类水解程度的主要因素以及盐类水解的应用。 6.了解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了解溶度积的含义及其表达式,能进行相关的计算。 7.以上各部分知识的综合利用。 1.一个基本不变 相同温度下,不论是纯水还是稀溶液,水的离子积常数不变。应用这一原则时需要注意两个条件:水溶液必须是稀溶液;温度必须相同。 2.两个判断标准 (1)任何温度 c(H+)>c(OH-),酸性; c(H+)=c(OH-),中性; c(H+)<c(OH-),碱性。 (2)常温(25 ℃) pH>7,碱性; pH=7,中性; pH<7,酸性。 3.三种测量方法 (1)pH试纸 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精确到整数且只能在1~14范围内,其使用方法为取一小块试纸放在干净的玻璃片或表面皿上,用玻璃棒蘸取液体,点在试纸中部,待试纸变色后,与标准比色卡对比,读出pH。 注意①pH试纸不能预先润湿,但润湿之后不一定产生误差。②pH试纸不能测定氯水的pH。

(2)pH 计 pH 计能精确测定溶液的pH,可精确到0.1。 (3)酸碱指示剂 酸碱指示剂能粗略测定溶液的pH 范围。 常见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如下表所示: 4.四条判断规律 (1)正盐溶液 强酸强碱盐显中性,强酸弱碱盐(如NH 4Cl)显酸性,强碱弱酸盐(如CH 3COONa)显碱性。 (2)酸式盐溶液 NaHSO 4显酸性(NaHSO 4===Na + +H + +SO 2- 4)、 NaHSO 3、NaHC 2O 4、NaH 2PO 4水溶液显酸性(酸式根电离程度大于水解程度);NaHCO 3、NaHS 、Na 2HPO 4水溶液显碱性(酸式根水解程度大于电离程度)。 注意 因为浓度相同的CH 3COO - 与NH + 4的水解程度相同,所以CH 3COONH 4溶液显中性,而NH 4HCO 3溶液略显碱性。 (3)弱酸(或弱碱)及其盐1∶1混合溶液 ①1∶1的CH 3COOH 和CH 3COONa 混合液呈酸性。 ②1∶1的NH 3·H 2O 和NH 4Cl 混合溶液呈碱性。 (对于等浓度的CH 3COOH 与CH 3COO - ,CH 3COOH 的电离程度大于CH 3COO - 的水解程度) (4)酸碱pH 之和等于14等体积混合溶液 pH 和等于14的意义:酸溶液中的氢离子浓度等于碱溶液中的氢氧根离子的浓度。 ①已知酸、碱溶液的pH 之和为14,则等体积混合时: 强酸、强碱――→恰好中和 pH =7 强酸、弱碱――→碱过量pH>7 弱酸、强碱――→酸过量pH <7 ②已知酸、碱溶液的pH 之和为14,若混合后溶液的pH 为7,溶液呈中性,则 强酸、强碱―→V 酸∶V 碱=1∶1 强酸、弱碱―→V 酸∶V 碱>1∶1

步步高高考化学考前三个月专题练习:有机化学基础

届步步高高考化学考前三个月专题练习:-有机化学基础

————————————————————————————————作者:————————————————————————————————日期:

专练20有机化学基础 1.(2011·四川理综,28)已知:CH2==CH—CH==CH2+R—CH==CH—R′―→ 其中,R、R′表示原子或原子团。 A、B、C、D、E、F分别代表一种有机物,F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78,其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其他反应物、产物及反应条件略去):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中含氧官能团的名称是__________。 (2)A反应生成B需要的无机试剂是__________。上图所示反应中属于加成反应的共有________个。 (3)B与O2反应生成C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F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出含有HC≡C—、氧原子不与碳碳双键和碳碳三键直接相连、呈链状结构的C物质的所有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11·浙江理综,29)白藜芦醇属二苯乙烯类多酚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癌和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作用。某课题组提出了如下合成路线:

高中化学步步高二轮复习全套课件专题一

[考纲要求] 1.了解分子、原子、离子等概念的含义;了解原子团的定义。2.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3.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4.了解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5.熟记并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离子符号。6.熟悉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能根据化合价正确书写化学式(分子式),或根据化学式判断元素的化合价。 7.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的表示方法。 1.利用分类思想宏观把握物质类别 2.利用分类思想准确把握氧化物

氧化物??????? ?? 按组成元素???? ? 金属氧化物:如K 2O 、CaO 、Fe 2O 3非金属氧化物:如SO 2、CO 2、SO 3、 P 2O 5 按性质????? 成盐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如CO 2、SO 3 碱性氧化物:如Na 2O 、 CuO 两性氧化物:如Al 2 O 3 不成盐氧化物:如CO 、NO 特殊氧化物:如Fe 3 O 4 、Na 2 O 2 、H 2 O 2 3.正误判断,辨析“一定”与“不一定” (1)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2)强碱一定是离子化合物,盐也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3)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4)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 (5)能电离出H + 的一定是酸,溶液呈碱性的一定是碱(×) (6)在酸中有几个H 原子就一定是几元酸(×) (7)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一定不含离子键(√) (8)盐中一定含金属元素(×) (9)能导电的一定是电解质,不导电的一定是非电解质(×) (10)强电解质的导电性一定大于弱电解质的导电性(×) 4.识记常见混合物的成分与俗名 (1)水煤气:CO 、H 2 (2)天然气(沼气):主要成分是CH 4 (3)液化石油气:以C 3H 8、C 4H 10为主 (4)裂解气:以C 2H 4为主 (5)水玻璃:Na 2SiO 3的水溶液 (6)王水:浓盐酸与浓硝酸的混合物(体积比3∶1) (7)波尔多液:主要成分是CuSO 4和Ca(OH)2 (8)肥皂:主要成分是C 17H 35COONa (9)碱石灰:NaOH 、CaO (10)铝热剂:铝粉和金属氧化物的混合物 (11)漂白粉:Ca(ClO)2和CaCl 2的混合物

完整版步步高学案导学设计2014 2015高中化学人教版

电化学基础第四章原电池第一节了解2.1.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能够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目标要求 会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能够利用氧化还原反半反应、盐桥、内电路、外电路等概念。3. 应设计简单的原电池。 一、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1原电池定义:.将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转移变成电子的定向移动。即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2实质:3简单原电池的构成条件:.①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②电解质溶液,③形成闭合回路,④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工作原理: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在不同区域内进行,以适当方式连接起来,获得电流。以铜锌原电池为例:+2进入溶液,Zn形成即Zn被氧化,锌原子失电子,1.在ZnSO溶液中,锌片逐渐溶解,4从锌片上释放的电子,经过导线流向铜片;+2从铜片上得电子,还原成为金属铜并沉积在铜片上。CuSO溶液中,Cu4+-2;-2e===Zn锌为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为Zn-+2 ===Cu。+2e铜为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为Cu++22,反应是自发进行的。+总反应式为Zn+CuCu===Zn 闭合回路的构成:2.外电路:电子从负极到正极,电流从正极到负极,溶液。溶液,阳离子移向CuSO内电路:溶液中的阴离子移向ZnSO44盐桥 3. 盐桥中通常装有含琼胶的KCl饱和溶液。当其存在时,随着反应的进行,Zn棒中的Zn+++222获得电子ZnCu过多,带正电荷。原子失去电子成为ZnZnSO进入溶液中,使溶液中4+-22过多,溶液带负电荷。当溶液不能保持电中性时,将阻过少,SO沉积为Cu,溶液中Cu4-止放电作用的继续进行。盐桥的存在就避免了这种情况的发生,其中Cl向ZnSO溶液迁移,4+K向CuSO溶液迁移,分别中和过剩的电荷,使溶液保持电中性,反应可以继续进行。4 知识点一原电池 ) (.下列装置中能构成原电池产生电流的是 1. B 答案 解析A、D项中电极与电解质溶液之间不发生反应,不能构成原电池;B项符合原电2,2H+

高中化学步步高必修1第一章 单元检测

章末检测 (时间:100分钟 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 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图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实验操作,其中错误的是( ) 2.4℃时,若20滴水恰好为1mL ,那么1滴水中所含的水分子数约为(N A 表示阿伏加 德罗常数的值)( ) A .20N A B .N A /360 C .9N A /10 D .360/N A 3.用N A 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常温常压下的33.6L 氯气与27g 铝充分反应,转移电子数为3N A B .标准状况下,22.4L 己烷中共价键数目为19N A C .由CO 2和O 2组成的混合物中共有N A 个分子,其中的氧原子数为2N A D .1L 浓度为1mol·L -1的Na 2CO 3溶液中含有N A 个CO 2-3 4.相等物质的量的CO 和CO 2相比较,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它们所含的分子数目之比为1∶1 ②它们所含的O 原子数目之比为1∶2 ③它们所含的原子数目之比为2∶3 ④它们所含的C 原子数目之比为1∶1 ⑤它们所含的电子数目之比为7∶11 A .①和④ B .②和③ C .④和⑤ D .①②③④⑤ 5.在容量瓶上,无需标记的是( ) A .标线 B .温度 C .浓度 D .容量 6.下列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 A .稀释浓硫酸时,将水沿器壁缓慢注入浓硫酸中 B .过滤时,漏斗里液体的液面要高于滤纸的边缘 C .胶头滴管的管口直接伸入试管里滴加液体,以免外溅 D .实验室取用液体药品做实验时,如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1~2mL 7.有一较浓的无色溶液,向其中加入少量的BaCl 2溶液和稀HNO 3,振荡,有白色沉淀生成,则原溶液中存在的离子( ) A .只有SO 2-4 B .只有Ag + C .有SO 2-4和Ag + D .有SO 2-4或Ag + 8.配制100mL0.2mol/LNaCl 溶液,不会用到下列仪器中的哪一种( ) A .分液漏斗 B .烧杯 C .琉璃棒 D .容量瓶 9.其溶液中可能含有SO 2-4、CO 2-3、Cl -,为检验是否含有SO 2-4, 除需用BaCl 2溶液外,还需用到的溶液是( ) A .稀硫酸 B .稀盐酸 C .NaOH 溶液 D .NaNO 3溶液 10.在体积为V L 的密闭容器中,通入气体CO a mol 和O 2b mol ,点燃充分反应后,容器中碳原子数和氧原子数之比为( ) A.a b B.a 2b C.a a +2b D.a 2(a +b ) 11.将5mol/L 的盐酸10mL 稀释到200mL ,从中取出5mL ,这5mL 溶液的物质的量浓

2020届高三化学一轮复习步步高全书完整的Word版文档

第1讲 物质的量 气体摩尔体积 考纲要求 1.了解物质的量(n )及其单位摩尔(mol)、摩尔质量(M )、气体摩尔体积(V m )、物质的量浓度(c )、阿伏加德罗常数(N A )的含义。2.能根据微粒(原子、分子、离子等)物质的量、数目、气体体积(标准状况下)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有关计算。 考点一 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 1.物质的量 (1)物质的量(n ) 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的物理量,单位为摩尔(mol)。 (2)物质的量的规范表示方法: (3)阿伏加德罗常数(N A ) 0.012 kg 12C 中所含的碳原子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其数值约为6.02×1023,单位为mol - 1。 公式:N A =N n 。 2.摩尔质量 (1)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常用的单位是 g·mol - 1。公式:M =m n 。 (2)数值:以 g·mol -1 为单位时,任何粒子的摩尔质量在数值上都等于该粒子的相对分子(原子) 质量。 3.气体摩尔体积 (1)影响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 ①粒子的大小(物质的本性);②粒子间距的大小(由温度与压强共同决定);③粒子的数目(物

质的量的大小)。 (2)含义: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符号为V m ,标准状况下,V m 约为 22.4 L·mol - 1。 (3)基本关系式:n =V V m =m M =N N A (4)影响因素:气体摩尔体积的数值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决定于气体所处的温度和压强。 4.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 (1)阿伏加德罗定律: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含有相同数目的粒子(或气体的物质的量相同)。 (2)阿伏加德罗定律的推论 提醒 对于同一种气体,当压强相同时,密度与温度成反比例关系。 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概念 (1)1 mol 任何物质都含有6.02×1023个分子(×) (2)硫酸的摩尔质量为98 g(×) (3)标准状况下,H 2和N 2的气体摩尔体积均为22.4 L(×) (4)在标准状况下,1 mol O 2 与1 mol SO 3的体积相同(×) (5)2 mol H 2O 是1 mol H 2O 摩尔质量的2倍(×) (6)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 (1)含6.02×1023个中子的73Li 的质量是 g 。 (2)4 g D 2和20 g 18O 2的单质化合时最多能生成 gD 218O 。 (3)若12.4 g Na 2X 中含有0.4 mol 钠离子,Na 2X 的摩尔质量是 ,X 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 答案 (1)74 (2)22 (3)62 g·mol -1 16 解析 (1)根据n =N N A 计算中子物质的量,73Li 的中子数为7-3=4,进而计算Li 的物质的量,再根据m =nM 计算。 (2)根据不足量的物质计算生成D 218O 的质量;18O 2过量。

2015届步步高高考生物复习资料第二单元 第5讲

1.涵盖范围 本单元包括必修1中第三、四两章内容,即细胞的基本结构及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两大方面内容。 2.考情分析 (1)考查力度:所占分值2~10分。 (2)考查内容 ①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 以细胞膜的图解作载体,综合考查细胞膜的组成成分、结构、结构特点、功能、功能特性、物质进出细胞的运输方式等知识。 ②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及应用 关注对渗透作用原理的相关实验设计,渗透作用原理的实践应用。 (3)考查题型 ①以图解形式考查动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和细胞膜结构、分泌蛋白合成、分泌过程。 ②以曲线形式考查跨膜运输方式。 ③以实验设计题考查质壁分离和复原。 3.复习指导 (1)复习线索: ①以动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图解为纽带,系统复习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②以物质进出细胞为主线,系统复习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及物质输入、输出的比较。

(2)复习方法 ①列表比较法:物质的输入和输出方式的比较。 ②图示法:动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图,细胞膜、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及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图解。 细胞膜与细胞核讲第5[考纲要求] 1.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Ⅱ)。2.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Ⅱ)。 考点一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重要程度:★★★☆☆] 1.制备细胞膜 (1)实验原理:动物细胞放在蒸馏水中,细胞吸水涨破,细胞内物质流出即可得到细胞膜。 (2)材料:人或其他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 (3)过程:选材→制片→观察→滴水→再观察。 2.细胞膜的成分 主要包括蛋白质和脂质,其中脂质约占细胞膜总量的50%,蛋白质约占40%。此外还有少量的糖类。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 3.细胞膜的功能: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1.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时间实例(实验)结论(假说) 欧文顿认为膜是由脂质19世纪脂溶性物质更易通过细组成的末胞膜

【新步步高】高考化学二轮复习:第一篇一含答案

一、化学与社会——牢记22个名词 1.空气质量日报:空气质量日报的主要内容包括“空气污染指数”、“首要污染物”、“空气质量级别”、“空气质量状况”等。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暂定为:可吸入颗粒物、氮氧化物、二氧化硫。 2.PM2.5:2012年3月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新纳入的强制监测指标是PM2.5。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可入肺颗粒物。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2.5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 3.酸雨:指pH小于5.6的雨雾或其他形式的大气降水,它是由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转化而成的,绝大部分是硫酸型和硝酸型酸雨。 4.温室效应:指由于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排放到大气中的CO2、CH4等气体的大量增加,致使地表温度上升的现象。 5.臭氧空洞:家用电冰箱中使用的制冷剂“氟利昂”以及汽车排放的废气中的氮氧化物在臭氧转化成氧气中起到催化作用,从而使大气中的臭氧层形成空洞。 6.光化学烟雾:指汽车、工厂等污染源排入大气的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等一次污染物,在阳光(紫外线)作用下会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二次污染物,参与光化学反应过程的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有毒烟雾污染现象。 7.重金属污染:一般把密度在4.5 g·cm-3(或5 g·cm-3)以上的金属称为重金属,如钡、铜、银、铬、镉、镍、铅、铊、锡、汞等。重金属的化合物(以及少数重金属单质)对环境的污染称为重

金属污染。 8.水体富营养化: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N、P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流、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气量下降,水体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9.赤潮:海水中的红藻、褐藻由于吸收较多的营养物质(N、P等)而过度繁殖,引起海潮呈赤色的现象。它会造成海水的严重缺氧。 10.水华:人为向淡水中投入(或排入)生物需要的营养物质(N、P等)后,导致水面上的藻类疯长、繁殖,并使水质恶化而产生腥臭味,造成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11.厄尔尼诺:指由于全球温室效应逐渐增强,海洋温度不断上升,使得冰川、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从而形成强烈的热带风暴以及引起大陆气候变化无常的现象。 12.绿色化学:指从根本上消灭污染,能彻底防止污染产生的科学,它包括“原料绿色化”、“化学反应绿色化”、“产物的绿色化”等内容。 13.原子经济利用率:指目标产物占反应物总量的百分比。即原子利用率=(预期产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全部生成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总和)×100%。按绿色化学的原则,最理想的“原子经济”就是反应物中的原子全部转化为期望的最终产物,即原子利用率为100%。 14.绿色食品:指无污染、无公害、安全且有营养价值的卫生食品。 15.白色污染:指各种塑料垃圾对土壤所造成的污染。它们很难降解,会破坏土壤结构。16.一次污染物: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其物质性质(物理、化学性质)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也称“原发性污染物”。由它引起的污染称为一次污染或原发性污染。 17.二次污染物:由一次污染物转化而成的,排入环境的一次污染物在多种因素(物理、化学、生物)作用下发生变化,或与环境中的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所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不同的新污染物,也称继发性污染。 18.可燃冰:是水与天然气相互作用形成的晶体物质,主要存在于冻土层和海底大陆坡中,其主要成分是一水合甲烷晶体(CH4·H2O),它是人类的后续新能源,具有高效、使用方便、清洁无污染等优点。 19.一次能源:指自然界以现成形式提供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等。 20.二次能源:指需要依靠其他能源的能量间接制取的能源,如氢气、电力等。 21.荒漠化:指由于气候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的现象。由于大风吹蚀、流水浸蚀、土壤盐渍化等造成的土壤生产力下降或丧失,都称为荒漠化。土地荒漠化的最终结果大多数是沙漠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