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财政学》教学大纲

《财政学》教学大纲

《财政学》教学大纲
《财政学》教学大纲

《财政学》课程教学大纲

2006年3月修订版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030013

课程名称:财政学

英文名称:Public Finance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时:54

学分:3

适用对象:财政学(含税收)专业本科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

二、课程简介:

中文简介

《财政学》是全国普通高等院校财经类本科专业要求普遍开设的十一门“核心课程”之一,也是财政学(含税收)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财政学》是以政府民主、科学理财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它既立足于宏观经济,又作用与微观经济;既立足于经济活动,又关乎政治社会活动;既立足于经济学,又涉及管理学;既是一门基础理论学科,又是一门实践应用学科。

该课程教学内容涉及面广,主要包括财政支出、财政收入、国有资产、预算管理体制、政府管制、财政政策、财政风险和财政监督等方面的基本理论与业务知识,全面地涵盖了财政学各个研究领域。

英文简介

《Public Finance》is one of the 11 “core courses” that are required for the high education in finance and economics undergraduate subjects. It is also a basic course for the subject of Public Finance (including Taxation).

The research object of 《Public Finance》is how the government intelligently and democratically finance itself, which is not only on the basis of macroeconomics but affects microeconomics, which is not only established on economy practice but involves social and political practice, which is not only involves economics but management. So, the course is a compound one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content of the course expands widely, including the theories and operating knowledge about fiscal expenses, revenue, states’ assets, budget administrating system, government’s controlling, fiscal policies, fiscal risk and fiscal supervise. Therefore, the course contains nearly all the fields of Public Finance.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财政学》课程是财政学(含税收)专业的核心基础课,其主要教学目的是要求学生正确认识财政与经济的辩征关系,深刻领会财政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要求学生掌握财政基础理论,把握财政分配的规律性,熟悉财政、税收、预算、国债、国有资产及财政监督等财政制度的基本业务知识和技能。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财政导论

(一)目的与要求

1. 了解财政学的地位、任务、研究对象;

2.重点掌握研究、学习财政学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财政的基本知识

1.主要内容

现实中的财政现象和财政问题、财政的基本特征与概念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1)财政、公共财政

(2)财政的基本特征

(3)公共物品与混合物品

3.问题与应用

(1)如何理解经济生活中的财政现象?

第二节财政理论的变迁和发展完善

1.主要内容

(1)西方财政理论变迁概况

(2)我国财政理论体系的发展

(3)西方国家公共财政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1)西方财政理论的发展脉络

(2)我国财政理论体系的过去与现在

(3)公共财政的基本含义

3.问题与应用(能力与要求)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公共财政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第三节财政职能

1.主要内容

财政的职能、矛盾与协调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稳定经济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1)怎样协调财政的三大职能?

(三)课后练习

1、布置学生找出生活中的财政现象,并加以讨论分析。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辅以课堂讨论。

第二章财政支出基本理论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财政支出规模变动的几个理论

2.掌握决定财政支出结构的主要因素

3.掌握分析财政支出效益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公共产品的基本理论

1、主要内容

公共产品的含义、特征与提供

2、概念与知识点

(1)公共产品及其特征

(2)公共生产

3、问题与应用

(1)如何理解公共需求与私人需求、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2)什么是公共生产?

第二节外部效应及其矫正

1、主要内容

(1)含义与分类

(2)外部效应与资源配置效率

(3)政府对外部效应的矫正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1)外部效应、外部边际成本和外部总成本

(2)矫正性的税收与补贴

3、问题与应用

(1)西方经济学中有哪些校正外部性的方法?

第三节财政支出的内涵与特点

1、主要内容

财政支出的内涵与特点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财政支出的原则与特点

3、问题与应用

(1)实践中如何实现财政支出的原则?

第四节财政支出规模

1、主要内容

财政支出规模的增长趋势及影响因素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1)财政支出规模的衡量指标

(2)国际和国内财政支出规模的趋势

3、问题与应用

(1)如何理解国外财政支出规模增长的几种理论?

(2)影响财政支出规模增长的因素有哪些?

第五节财政支出结构

1、主要内容

财政支出的分类、结构及结构优化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1)财政支出的理论分类与预算分类

(2)影响财政支出的决定因素

3、问题与应用

(1)经济发展阶段和预算管理体制如何影响财政支出结构?

(2)如何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

第六节财政支出效益分析方法

1、主要内容

财政支出效益的内涵与评价方法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1)财政支出效益

(2)成本——效益分析法

(3)机会成本分析法

(4)最低费用选择法

3、问题与应用

(1)以我国近十年的财政支出为例,选取某些财政支出项目以及合适的分析方法进行简单的财政支出效益分析。

(2)如何提高我国财政支出效益?

(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1、进行公共生产的一般均衡分析。

2、选取案例,对我国财政支出项目的支出效益进行分析。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统计资料查找和分组研究课后问题

第三章购买性支出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政府投资与私人投资的区别、掌握财政购买性支出的范围和分类

2、掌握近二十年我国财政社会消费性支出的格局与存在的问题

3、掌握如何合理确定我国财政社会消费性支出的结构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购买性支出

1、主要内容

(1)性质与特点、规模与结构

(2)购买性支出的经济影响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购买性支出的性质与对经济的影响

3、问题与应用

(1)如何理解购买性支出的性质与范围?

第二节社会消费性支出

1、主要内容

行政管理性支出、国防支出、教育支出、科技支出、卫生支出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1)含义及分类

(2)我国财政社会消费性支出的特点

3、问题与应用

(1)如何看待我国社会消费性支出的总体格局?

(2)如何优化我国财政社会消费性支出的结构?

第三节财政投资性支出

1、主要内容

(1)特点与内容

(2)基础设施投资、高风险高技术产业投资、农业投资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1)财政投资性支出及主要内容

(2)基础设施投资、农业投资与高风险高技术产业投资的区别

3、问题与应用

(1)比较基础设施投资、农业投资与高风险高技术产业投资的不同点(2)分析我国财政投资性支出是否存在挤出效应的问题

(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1、分析近十年我国财政社会消费性支出结构。

2、以具体事实为例,讨论我国财政投资性支出的合理范围与合理限度。(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学生分组查找案例并讨论分析

第四章政府采购制度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政府采购与私人采购的区别点

2、掌握政府采购的模式、政府采购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3、了解我国政府采购的主要方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政府采购概述

1、主要内容

(1)概念、对象与特点

(2)政府采购与私人采购

(3)政府采购的模式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政府采购、公开招标

3、问题与应用

(1)集中政府采购与分散政府采购的比较

(2)政府采购与私人采购的区别

第二节政府采购制度

1、主要内容

(1)概念与内容

(2)产生与发展

(3)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的产生、发展与运作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政府采购制度、公开招标、询价、竞争性谈判

3、问题与应用

(1)了解我国政府采购的运作

(三)实践环节和课后练习

调查目前我国政府采购的范围、原则和方法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团队合作实践部门调查、分组讨论调查结果

第五章转移性支出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转移性支出的主要内容

2、掌握社会保障指出包含的内容、筹资方式

3、了解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4、掌握税收支出的形式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5、掌握税收支出与财政补贴的区别。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转移性支出概述

1、主要内容

(1)转移性支出的性质

(2)经济影响

(3)主要内容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1)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财政补贴支出

(2)转移性支出对流通领域、生产领域和分配领域的影响

3、问题与应用

(1)以实例说明转移性支出的功能。

第二节社会保障支出

1、主要内容

(1)社会保障支出概述

(2)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现状、改革与完善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1)社会保障支出包含的主要内容

(2)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

(3)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方式

(4)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与完善

3、问题与应用

(1)国际上社会保障基金的筹资方式有哪些类型?

第三节财政补贴支出

1、主要内容

(1)财政补贴的概念、性质和内容

(2)我国的财政补贴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财政补贴的内容及其作用

3、问题与应用

(1)分析财政补贴在我国存在的必要性及其作用。

第四节税收支出

1、主要内容

税收支出的发展、概念与分类、主要形式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1)含义与分类

(2)税收抵免、税收豁免、税收饶让

3、问题与应用

(1)分析税收支出对经济的影响。

第五节其他转移性支出

1、主要内容

外援支出、债务支出、其他支出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1)外援支出、债务支出与其他支出的含义

(2)以我国实例说明其他转移性支出的作用。

(三)实践环节和课后练习

1、以实例说明社会保障支出、税收支出和财政补贴对我国经济生活的影响。(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课后论文、课堂讨论

第六章财政收入的基本理论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财政收入的涵义、特点与分类。

2、掌握财政收入规模增长的理论。

3、了解财政收入结构合理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财政收入的概述

1、主要内容

财政收入的内涵、特点、分类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1)财政收入的内涵、特点与分类

(2)财政收入与企业的关系

3、问题与应用

(1)不同类型的通货膨胀对财政收入有什么影响?

第二节财政收入规模和结构分析

1、主要内容

(1)衡量财政收入规模的指标

(2)财政收入的规模分析与结构状况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1)发达国家财政收入规模和结构的现状

(2)我国财政收入规模与结构的现状

(3)影响一国财政收入规模和收入结构的主要因素

3、问题与应用

(1)如何看待发达国家与我国财政收入规模的发展与变化。

(三)实践环节和课后练习

1、运用财政收入规模理论分析相关国家的财政收入规模。

2、如何评价各国财政收入结构的合理程度?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财政收入统计资料的查找与整理

第七章税收基本理论与制度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税收的产生、发展与本质。

2.掌握税收制度的构成要素及税收体系的分类。

3.掌握影响税负转嫁的主要因素。

4.掌握税收的两种效应及其对个人与企业的影响。

5.了解税制优化的几个理论。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税收的产生发展

1.主要内容

(1)税收的产生、发展

(2)税收产生和存在的不同理论观点

(3)税收本质的理论概括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1)税收产生发展的条件

(2)税收的本质

3.问题与应用

(1)税收的本质是什么?

第二节税收制度

1.主要内容

概念、构成要素及税制结构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1)税收制度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2)税率的分类

(3)税制结构的划分

3.问题与应用

(1)如何理解不同形式的税率对公平和效率的影响。

第三节税收制度体系

1.主要内容

商品课税、所得课税、财产课税、行为课税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1)商品课税的特点、类型

(2)所得课税的特点、类型

(3)财产课税的特点、类型

(4)行为课税的特点

3.问题与应用

(1)如何看待商品课税与所得课税对经济的不同影响。

第四节税收负担与税负转嫁

1.主要内容

税收负担、税负转嫁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1)税收负担

(2)影响税收负担的主要因素

(3)税负转嫁与归宿的含义

(4)税负转嫁的形式及影响因素

3.问题与应用

(1)如何理解供求弹性对税负转嫁的影响。

第五节税收效应

1.主要内容

(1)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

(2)税收效应与人的行为

(3)税收效应与企业的行为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收入效应、替代效应

3.问题与应用

(1)税收如何影响劳动供给。

(2)税收如何影响企业的储蓄、投资与生产。

第六节税制优化

1.主要内容

(1)现代西方三大税制优化理论

(2)最优税制选择

(3)我国现行税制优化程度分析

(4)优化我国税制的构想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1)最优税理论、供给学派税制优化理论、公共选择学派税制优化理论(2)优化税制的选择

(3)我国现行税制存在的问题

3.问题与应用

(1)如何理解分税制改革后我国税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如何借鉴西方税制优化理论来完善我国的税制。

(三)实践环节和课后练习

1.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我国现行税制存在的问题,指出改革的方向。(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与讨论,课后统计资料的查阅。

第八章政府收费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政府收费的原因。

2.掌握公共定价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政府收费的内涵

1.主要内容

政府收费的含义、内容及特点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1)政府收费的概念1

(2)内容、特点

3.问题与应用

政府提供公共服务为什么既征税又收费。

第二节政府收费定价标准的确定

1.主要内容

(1)政府收费的定价准则

(2)收费管理方式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1)行政管理性收费、事业服务性收费的定价

(2)自然垄断行业产品的定价

(3)政府收费的管理方式

3.问题与应用

如何理解自然垄断行业产品的平均成本定价准则。

第三节公共定价的基本方法

1.主要内容

公共定价的政策、方法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平均成本定价法、二部定价法、负荷定价法、影子定价法、公共劳务收费法3.问题与应用

针对不同的公共产品,如何选择不同的定价方法。

第四节政府收费的社会经济效应

1.主要内容

政府收费的正面与负面效应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1)政府收费的正面效应

(2)政府收费的负面效应

3.问题与应用

如何理解政府收费对社会经济的效应。

(三)实践环节和课后练习

思考政府收费如何发挥正面效应,避免负面效应。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与讨论。

第九章国债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国债的分类、发行、流通、效应。

2.了解我国国债的三大主要品种。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国债概述

1.主要内容

(1)债、公债与国债

(2)国债的构成、分类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1)公债与国债

(2)国债的构成与分类

3.问题与应用

如何看待国债的债权债务关系。

第二节国债的负担与限度

1.主要内容

国债负担与限度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1)认购人负担、债务人负担、纳税人负担

(2)国债的规模指标

3.问题与应用

如何用规模指标衡量我国的国债规模。

第三节国债的结构

1.主要内容

品种结构、期限结构、持有者结构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1)国债主要品种

(2)国债发行期限结构、国债余额期限结构

(3)国债持有者

3.问题与应用

积极财政政策实施期间我国发行的国债期限结构有何特点,不同期限的国债有何不同的发行目的。

第四节国债的发行

1.主要内容

国债发行条件、方式、程序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1)国债发行额度、对象、费用、价格、凭证

(2)承购包销发行、招标发行、行政摊派发行

(3)凭证式国债、无记名国债、记账式国债的发行

3.问题与应用

如何看待我国国债发行价格与国债票面额的不一致。

第五节国债的流通

1.主要内容

国债的流通交易与偿还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1)现货交易、回购交易、期货交易、期权交易

(2)国债的利息支付

(3)偿债方式及资金来源

3.问题与应用

积极财政政策实施期间,我国偿债资金的主要来源是什么。

第六节公债的效应

1.主要内容

(1)李嘉图等价原理

(2)公债的效应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1)李嘉图等价原理

(2)公债的流动性效应和利息率效应

3.问题与应用

近十年间,我国国债的发行如何推动经济的发展。(三)实践环节和课后练习

讨论我国的国债规模是否超过了国际警戒线。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资料查找、分组研究

第十章国有资产收入与国有资产管理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国有资产的内涵、收益、分布与管理体制。2.了解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国有资产的内涵及特点

1.主要内容

国有资产的内涵、特点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经营性国有资产、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资源性国有资产3.问题与应用

我国不同类型的国有资产各有什么特点。

第二节国有资产的分类与现状

1.主要内容

国有资产的分类、分布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1)国有资产的分类

(2)我国的分布

3.问题与应用

如何看待我国国有资产的分布。

第三节国有资产收益

1.主要内容

国有企业、行政事业单位、资源性国有资产收益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1)国有企业资产的收益、分配

(2)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收益形式

(3)资源性国有资产的收益形式

3.问题与应用

建立国有资本金预算为什么能够有效的管理国有资产。

第四节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与机构

1.主要内容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机构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1)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及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弊端

(2)改革的原则

(4)国外管理的模式

(5)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营运机构、经营单位

3.问题与应用

如何借鉴国外的经验,改革我国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第五节国有资产的管理方法

1.主要内容

国有资产产权界定、登记、流动及专项管理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1)产权的概念、分类、界定

(2)国有资产产权登记、流动

(3)经营性、资源性、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管理

3.问题与应用

我国现阶段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存在哪些弊端,如何改善。

(三)实践环节和课后练习

比较国内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差异,并结合我国实际,指出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与课后资料查阅。

第十一章政府间财政关系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我国政府预算的组成体系与编制程序。

2.掌握复式预算的优缺点及我国的改革。

3.掌握我国的政府预算管理体制。

4.掌握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的成效与不足。

5.了解政府间转移支付的目标、方式。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政府预算

1.主要内容

(1)政府预算的内涵、原则及分类

(2)复式预算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1)政府预算与国家预算

(2)政府预算的原则、体系、分类

(3)复式预算的优缺点

3.问题与应用

我国的复式预算应该如何改革。

第二节政府预算的运行过程

1.主要内容

(1)政府预算的编制、执行、调整与审批

(2)政府决算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1)政府预算的编制、执行、调整与审批

(2)政府决算的编制与审批

3.问题与应用

我国现行政府预算编制中存在哪些问题。

第三节我国政府预算制度的改革

1.主要内容

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1)部门预算的概念、特点、内容

(2)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

3.问题与应用

(1)如何进一步完善部门预算。

(2)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对完善预算编制有何帮助。

第四节政府预算

1.主要内容

预算管理体制的内容、类型与历史发展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预算管理体制的概念、内容与发展

3.问题与应用

(1)查阅资料,了解我国预算管理体制的历史发展阶段。

第五节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

1.主要内容

(1)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的内涵、内容、特征

(2)我国分税制改革的成效、不足及完善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1)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的概念与内容

(2)现行分税制的弊端及改革

3.问题与应用

以近十年我国财政收入的变化为例,分析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成效及不

足,并指出改革的方向。

第六节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

1.主要内容

政府间转移支付的目标与方式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1)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

(2)目标与模式

3.问题与应用

查阅资料,了解世界各国政府间转移支付方式的差异及对我国的借鉴。(三)实践环节和课后练习

思考我国政府预算管理体制存在哪些弊端。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资料查找、分组研究。

第十二章政府管制的基本理论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政府管制的内涵、分类、原因及对自然垄断行业的管制方式。2.了解我国的现状。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政府管制的内涵和分类

1.主要内容

政府管制的内涵、分类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1)政府管制概念与内容

(2)西方国家政府管制理论

3.问题与应用

如何看待西方国家政府管制理论与实践的变革?对我国有何借鉴意义?第二节政府管制的原因

1.主要内容

政府管制的原因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1)自然垄断、信息不完全与政府管制

(2)矫正性的税收和财政补贴

3.问题与应用

自然垄断产业一定需要政府管制才能实现经济效率吗?

第三节对自然垄断性公共事业的政府管制

1.主要内容

(1)WTO对成员国政府管制的要求

(2)我国对自然垄断管制的改革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1)自然垄断的概念与政府管制

(2)WTO对我国自然垄断管制的要求

3.问题与应用

如何遵循WTO竞争政策,改革我国的自然垄断政府管制制度。

第四节我国目前政府管制述评

1.主要内容

政府管制的现状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1)政府管制的成效、原因

(2)改革原则

3.问题与应用

如何看待我国的政府管制,取得哪些成效,还存在哪些不足,原因是什么。(三)实践环节和课后练习

观察西方国家政府管制理论与实践的变迁,讨论政府管制存在的必要性,如何管制才能对经济效率的损害最小。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与讨论、课后阅读资料。

第十三章财政政策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财政政策的涵义、分类、主体、目标、工具。

2.掌握与货币政策的搭配。

3.了解西方不同经济学流派的财政政策理论。

4.了解我国的积极财政政策实践与效果。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财政政策概述

1.主要内容

财政政策的涵义、分类、构成及其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1)财政政策概念、分类与构成

(2)与货币政策组合

3.问题与应用

联系实际,谈谈如何使用财政政策工具来调控经济。

第二节西方国家财政政策理论

1.主要内容

西方各经济学派的财政政策理论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古典经济学派、凯恩斯学派、新古典综合派、新剑桥学派、供给学派、货币学派、合理预期学派的财政政策理论与主张

3.问题与应用

比较西方不同经济学流派的财政政策主张与我国财政政策理论的异同。

第三节中国的积极财政政策实践

1.主要内容

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效果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积极财政政策的内容、成效与调整

3.问题与应用

如何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适时调整积极财政政策。

(三)实践环节和课后练习

以积极财政政策实践为例,讨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如何搭配来调控经济的。(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资料查找、分组研究。

第十四章开放经济条件的财政问题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关税引起的社会损失。

2.了解非关税壁垒的形式。

3.掌握浮动汇率与固定汇率制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及效果。

4.了解国际重复课税、逃避税与国际税收关系协调。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关税与WTO

1.主要内容

(1)关税的定量分析

(2)非关税壁垒

(3)WTO简介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1)对关税引起的社会损失的定量分析

(2)配额与关税的比较

(3)进口配额、出口限额

3.问题与应用

如何理解关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第二节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财政政策以及同货币政策的配合

1.主要内容

(1)浮动汇率制、固定汇率制下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效果

(2)调整内部和外部均衡的宏观经济政策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1)浮动汇率制、固定汇率制下扩张性财政政策与扩张性货币政策效果分析(2)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

3.问题与应用

如何分析浮动汇率制、固定汇率制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第三节国际税收

1.主要内容

(1)国际税收的内涵和特点

(2)国际重复课税及其消除

(3)国际避税、逃税的防范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1)国际税收

(2)国际重复课税

(3)国际避税、逃税

3.问题与应用

如何防范国际避税与逃税。

第四节国际税收关系协调的发展趋势

1.主要内容

国际税收关系协调的四个发展趋势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1)国际税收协调

(2)增值税、消费税和所得税的国际协调

(3)区域性国际税收协调

(4)国际间税务征管合作

3.问题与应用

思考如何开展国际间的税务征管合作,我国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三)实践环节和课后练习

图形分析开放经济条件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资料查阅。

第十五章财政风险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财政风险的概念及特点。

2.掌握国债风险、政府隐性负债风险、赤字风险的内容与防范。3.了解财政赤字规模及其制约因素。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风险与财政风险

1.主要内容

风险、财政风险概念与特点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1)风险

(2)财政风险及特点

3.问题与应用

如何理解财政风险。

第二节国债风险

1.主要内容

国债规模风险、结构风险、使用风险、偿还风险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1)内债与外债规模风险

(2)国债的利率结构、期限结构、品种结构、币种结构、应债人结构风险(3)国债使用的决策风险、管理风险、道德风险

(4)国债偿还风险

3.问题与应用

积极财政政策实施期间我国国债资金的使用存在哪些风险。

第三节政府隐性负债风险

1.主要内容

(1)隐性负债及其分类

(2)防范与化解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隐性负债、化解

3.问题与应用

如何看待我国的隐性负债。

第四节财政赤字风险

1.主要内容

(1)财政赤字的概念、统计口径、规模及制约因素

(2)中国财政赤字风险的实证分析

(3)风险的防范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1)财政赤字

(2)规模与风险

3.问题与应用

如何防范财政赤字风险。

(三)实践环节和课后练习

结合相关资料,思考我国积极财政政策实施期间国债发行的风险及效果。(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与讨论、资料搜集。

第十六章财政监督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财政监督的概念及构成。

2.了解国外的实践。

3.了解我国财政监督工作的现状及改进方向。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财政监督及其构成要素

《财政学》第01-08章在线测试范文

《财政学》第01章在线测试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C、收入分配不公 D、经济波动 3、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包括:() A、立法和行政手段 B、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 C、财政手段 D、强制手段 4、财政的基本特征包括:() A、阶级性与公共性 B、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 C、收入与支出的平衡性 D、历史性 5、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有:() A、划清市场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 B、规范工资制度 C、加强税收调节 D、通过转移支出 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几乎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由于滥用权力而发生的寻租行为。 正确错误 2、公共财政是针对计划经济时期所谓的“生产性财政”或“建设性财政”提出的。 正确错误 3、收入分配的核心问题是实现公平分配,因而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所要研究的问题主要是确定显示公平分配的标准和财政调节收入分配的特殊机制和手段。 正确错误 4、发展一定是增长,但增长不一定是发展。

正确错误 正确错误《财政学》第02章在线测试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E、预算外资金监督 2、公共物品可分为哪两类:() A、纯公共物品 B、大众物品 C、准公共物品 D、剩余物品 E、计划物品 3、准物品的有效提供主要有哪几种方式:() A、政府授权经营 B、政府参投 C、政府补助 D、政府直接生产 4、公共定价方法一般包括哪些:() A、平均成本定价法 B、二部定价方法 C、市场定价法 D、负荷定价法 5、公共选择要经过哪几个阶段:() A、立宪 B、立法 C、行政和司法 D、投票 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一般来说,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来提供而不能由市场来提供,这是由市场运行机制和政府运行机制的不同决定的。

教学大纲(金融市场学)

《金融市场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编码: 2.课程中文名称:《金融市场学》 3.课程英文名称:finance market 4.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5.学时:周学时:3 总学时54 6.总学分:3 7.先修课程: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等 8.适用专业:、财务管理及财经类专业(不含金融、证券期货)本科学生 9.开课单位:经济系证券期货教研室 10.授课教师:刘宏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从阐述和分析构成金融市场的几大基本要素人手,进而阐述金融市场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脉络、金融市场体系的基本结构和基本功能;在了解和把握金融市场整体发展脉络、基本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对构成金融市场体系的几个主要子市场———同业拆借市场、票据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外汇市场、金融期货市场及投资基金市场等,进行分别具体的介绍和阐述;最后,对国际和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进行展望。 本课程在方法论上,遵循从个别到一般,再从一般到个别的认识规律,先阐述和分析构成金融市场整体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单个要素;然后再将其融为一个整体,阐述和分析金融市场的整体结构、整体运行机制和总体功能;进而又分别阐述和分析构成金融市场体系的不同的单个子市场;最后从整体上展望金融市场发展的—般趋势。 本课程从体系结构上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包括第一章——金融市场总论;第二部分主要包括第二章、第三章和第四章——金融市场的基本要素;第三部分主要包括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和第十二章——金融市场体系中的几个主要子市场,本课程的重点内容是第三部分。 本课程要求单设试验课程,试验内容包括证券、期货、外汇模拟交易,课时为18学时。

(完整版)公共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

1、市场经济的本质、市场失灵的表现形式及内涵 答:市场经济的本质:以价格作为资源配置基础的经济体制。 市场失灵的内涵:是指在原始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很难毫无缺陷的运转,受其内在机制的制约总在某些领域存在失灵。它的主要表现形式为:1.缺乏公共品(劳务)2.存在外部效应3.产生自然垄断4.信息不灵5.分配不公平 2、财政在国民经济循环中的调节作用是怎样实现的,怎样判断财政经济态势是否健康?答:作用:(一)财政在总供需平衡中的作用: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在于总供需的平衡,财政在总供需中占有重要地位。总供给=消费+储蓄+税收;总需求=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储蓄+政府税收=投资+政府支出。财政有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性支出、税收和转移支付来影响总供需。(二)国民收入分配中的财政:财政是以政府为主体为满足公共需求而参与国民收入所形成的分配关系,实质上是以分配实施着资源配置及收入调节等宏观功能:财产、行为流转税系与折旧直接参与国内生产总值分配,共同构成国民生产总值(要素分配);企业所得税、转移支付直接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初次分配);个人所得税、个人负担社会保障参与个人收入分配(再分配);政府采购与政府转移支付构成政府支出,参与整个总需求平衡的调节。判断标准:1.财政经济环境分析。消费、投资与进出口状态及递增速度;一、二、三产业发展态势;物价、就业状态;GDP增长状态;财政平衡与贸易平衡状态。2.财政基本形势。财政收支状况,财政政策取向及效果,财政收支结构;税收、公债状况;财政收支占GDP 比重及变化趋势,公债状况,财政秩序。 3、掌握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财政改革的历史进程(重大事件) 经济改革:第一阶段,中国共产党执政到改革开放前,主要是围绕怎样看待市场的作用、怎样认识和对待商品货币关系、是否应该利用价值规律等问题展开;第二阶段,1978—1983年,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改革思想;第三阶段,1984—1987年,提出了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第四阶段,1987—1992年,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理论;第五阶段,1992年以后,邓小平明确提出了“计划与市场经济都是经济手段”的重要论断。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五大进一步确认“建设有中国特色对的社会主义,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使市场经济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经济改革大事记: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允许对外贸易和外商投资1979年实行包产到户,鼓励乡镇企业发展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1984年鼓励个体经济发展(8人以下)1993年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1年加入WTO 财政改革:1976年围绕“对内搞活,对外开放”逐步推进改革。财政体制与预算:1980 年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1985年实行“划分税种基础上总额分成”;1994年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1992年实行复式运算;2007年实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公债:1981年恢复发行国债;1991年采用承购包销制,1993年引进一级自营商制,1996年实行招标制发行公债。财政政策:1998年实行积极财政政策;2003年实行稳健财政政策。财务、会计制度:1980年恢复注册会计师制度;1993年发布《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2007年实行《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4、根据公共品理论,政府与市场怎样划分调节领域 提供主体特性有效配置标准 公共品:政府效用不可分割受益非排他性消费非竞争性社会效益最大。 准公共品:政府或委托于市场 1.消费具有非竞争性和排他性的“俱乐部产品”(电影院、游泳池等)2.消费具有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公共资源”(教育、保健和图书馆)社会、经济效益兼顾。 私人品:市场效用可分割受益排他性消费竞争性经济效益最大 关系国计民生却具有垄断性、产业风险高私人经济不愿介入的领域由政府负担;而存在显著外部性、竞争性的行业及产业大多数由市场承担。 5、私人品供给与公共品供给的差异—鲍温模型P41 6、外部效应及调节途径 答:外部效应:指一个经济单位的活动产生了对其他经济单位的有利或有害的影响。外部效应可分为生产的外部正效应,生产的外部负效应,消费的外部正效应,消费的外部负效应。外部效应理论是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理论,也是财政分配的基本理论之一,它决定着财政职能的界限、政策选择及效率的调节。

2018年度财政税收专业知识与实务(中级)考试大纲

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 财政税收专业知识与实务(中级) 考试大纲 考试目的 测查应试人员是否理解和掌握公共财政占财政职能、财政支出理论与内容、税收理论、货物和劳务税制度、所得税制度、其他税收制度、税务管理、纳税检查、公债、政府预算理论与管理制度、政府间财政关系、国有资产管理、财政平衡和.财政政策等相关的原理、方法、技术、规范(规定)等,以及是否具有从事财政税收专业实务工作的能力。 考试内容与要求 1.公共政与财政职能。理解公共物品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分析市场失灵的表现,理解公共.财政存在的前提,理解财政职能的基本理论,分析财政职能的内容。 2.财政支出理论与内容。理解财政支出的分类,分析财政支出的经济影响,理解财政支出规模的衡量指标,分析财政支出规模的增长趋势,辨析财政支出效益的特点,分析财政支出效益,分析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的具体内容。 3.税收理论。理解税收的基本原理,分析税收的原则,理解税法与税制,分析税收负担,理解国际税收理论,解决国际重复征税的问題。4.货物和劳务税制度。理解增值税的各项规定,计算增值税应纳税额,分析增值税的征收管理规定,理解消费税的各项规定,计算消费

税应纳税额,理解关税的各项规定,计算关税应纳税额。 5.所得税制度。理解企业所得税制度的各项规定,计算企业所得税应纳税额,实施资产的税务处理,分析征收管理方法,理解个人所得税制度的各项规定,计算个人所得税应纳税额。 6.其他税收制度。理解财产税制、资源税制、行为目的税制等各税种及其基本规定,计算各项税收应纳税額。 7.税务管理。理解税务基楚管理的基本原理与内容,实施税务登记、账簿凭证管理、发票管理,进行纳税申报,理解税收征收管理的内容,进行税收征收管理,理解税收控制管理,进行经济税源调查分析与报告。 8.纳税检查。理解纳税检查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进行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的检查。 9.公债。理解公债理论,分析公债制度中发行、偿还、发行管理杈限、收入使用权限、持有者、流通等方面的规定,分析公债市场的原理与功能,理解政府直接隐性债务和或有债务的原理。 10.政府预算理论与管理制度。理解政府预算的基本理论、基本特征和研究视角,分析政府意识到决策程序及模式,理解政府预算的原则与政策,理解政府预算的编制、执行及审批监督制度,进行政府预算的绩效管理。 11.政府间财政关系。理解政府间财政关系划分的基本理论,分析政府间收支划分的制度安排,理解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分析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内容。

《财政与税收》教学大纲

《财政与税收》教学大纲 大纲说明 总学时:72学时,其中面授24学时,自学48学时 适用专业:经管类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 财政与税收是金融学、经济学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该课程是将财政学与税收学的有关知识与国家财政与税收政策、企业的具体业务紧密结合的一门课程,既有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与政策分析,又有实际的业务知识,是一门实用性、政策性较强,对从事实际经济活动有重要使用价值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国家财政与税收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国家有关的方针、政策、制度,充分认识国家财政、税收与企业的关系,以及在市场经济中宏观调控的重要性,掌握财政与税收的基本业务实践操作技能。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旨在使学生掌握财政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主要税种的计算,以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更好地理解国家的财政政策和税收制度,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了解有关财政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并将其运用于对具体问题的分析。 2.掌握主要税种计算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3.在教学方法上主要是在讲授的基础上,引入案例分析、专题讨论等方法。 4.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录像、英特网等手段。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建议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讲授要运用自制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而且注重课堂讲授的理论的循序渐进,注意与经济学基础知识的结合和运用,尽量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授课时结合相关内容引入案例分析,课后适当布置作业,以鼓励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四、大纲的使用说明 本课程与财税政策、法规和制度密切相关,因此在使用本大纲时,应结合现行财税政策、法规和制度,对有关内容作较为切合实际的说明。 大纲正文 财政篇 第一章总论学时:12学时(面授4学时,自学8学时)本章讲授要点: 1.财政及产生与发展

【精品】公共财政学复习思考题.doc

第一部分:市场失灵与公共财政职能 1什么是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有哪些表现?请举例说明。(重点)由市场机制自身固有的缺陷而导致的不能发挥其产生效率的作用表现:市场机制无法有效提供公共物品 ?外部性导致产品过剩与短缺 ?收入分配的不均等 ?难以克服的经济波动 ?垄断造成效率低下(产出受到限制、管理松懈、R&D缩减、寻租行 为)?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 举例省略! 2市场失灵的原因是什么?(次重) 原因:1》公共物品:私人对公共物品提供的无效性(非排他性、非竞争性)2》外部性:资源配置低效率 3》垄断:对市场某种程度的(如寡头)和完全的垄断可能使得资源的配置缺乏效率 4》非对称信息:由于经济活动的参与人具有的信息是不同的,一些人可以利用信息优势进行欺诈,这会损害正当的交易。当人们对欺诈的担心严重影响交易活动时,市场的正常作用就会丧失,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也就失灵了3什么是公共产品?公共产品有哪些特征?准公共产品与纯公共产品的区别。请举例说明。(重点) 定义:指那些具务?共同受益或联合消费的物品或劳务。 如:国防、公安、司法、防洪措施等。 特征:1)效用的不可分割性 2)受益上的非排他性如:国防、防洪设施等。 3)消费上的非竞争性 区别:根据公共品是否同时具有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划分; 1)纯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如国防、公安、司法、基础教育、防洪措施等。 2)混合公共产品:乂叫准公共产品。包括 ——俱乐部物品(或拥挤性物品)具有排他性与非竞争性。如桥梁、游泳池、公园等。 共同资源(或准公共物品)具有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如河流、湖泊、森林等。 4什么是外部效应?政府对外部性产品或行为应采取什么措施?请举例说明。 (重点,措施只需记住大概条例) 定义:指某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对其他经济主体产生了有利或有害的影响, 却没有为之获得应有的报酬或承担应有的成本费用的现彖 措施:公共对策」)征税(庇古税):对具有负外部性的产品,在效率产量水平上向污染者课征相当于边际外部成本的税收,使Z变成污染者的内部成本。 2)补贴:如:政府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发放特殊补贴;对见义勇为的行为不但进行精神奖励,还耍进行物质补偿。政府对实施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的产业和金业进行税收优惠和补贴。 3)拍卖污染许可证(是一种排污权交易制度)

财政学考试复习大纲

自学考试《财政学》课程代码00060考试复习大纲 第一章财政的概念与财政的职能 第一节财政的概念 1.市场失灵及其主要表现 市场失灵:纯粹市场机制的现实调节结果不能达到理想状态。 条件性市场缺陷包括:竞争失灵、外部效应、信息不充分、交易成本和偏好不合理。 原生性市场缺陷包括:收入分配不公和经济波动。 2.公共物品及其特征 公共物品是指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纯粹公共物品的根本特征是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在效用不可分割性基础上,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 兼有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双重属性的物品被称为混合物品,也称准公共物品或半公共物品。物品按照属性可以分为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两类,它们的生产和提供组合方式由四个要素构成。 3.政府与公共财政 财政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共同需要,凭借自己的特有权力,而进行的社会产品分配活动及其所形成的分配关系,其目的是为国民大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物品。公共财政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以提供公共物品或公共服务为目的的财政模式。 公共财政与计划财政之间有着很大的区别。表现为:服务内容不同、集中程度不同、法制化程度不同和管理机制不同。 4.公平与效率的权衡 公平是指社会收入分配结果处在全体社会成员都比较满意的状态。 公平的评价指标有两种:(1)贫困指数(2)基尼系数 效率是指现有经济资源的使用结果可以给国民带来最大限度的满足。 第二节财政的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 资源配置职能是财政客观具有矫正资源配置结构,实现资源结构合理化,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以获得最佳经济和社会效益的能力。 资源配置职能的内容: 调节资源在地区之间的配置, 调节资源在产业部门之间的配置, 调节全社会资源在政府和非政府部门之间的配置。 资源配置职能的实现途径: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有两种作用方式。一种是直接式,;另一种在间接方式。 2.收入分配职能 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是政府为了实现公平分配的目标。 收入分配职能的内容: 建立完善的税收制度,加强税收调节;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税收、公共支出和转移支付等财政政策工具的运用; 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遏制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进一步扩大。 3.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 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的内容包括: 调节社会总需求,实现供求总量的平衡; 调节社会供求结构平衡。 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的实现途径: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主要通过两个方式得以实现,一是“自动稳定器”,二是

财政学

名词解释 1帕累托效率:指的是不可能通过资源的重新配置,达到使某个人的境况变好而不使其他任何人境况变差的结果。 2生产效率:在现有资源和技术条件的约束下,使产出最大的不同资源组合。 3产品组合效率:在产出给定的条件下,能够最大限度满足社会的要求和愿望的产品组合。 4交换效率:在产出给定的条件下,不同的产品被最合理地为各个人所利用。 5公共选择: 6投票悖论:在这一情形中,没有一种提案能赢得多数票,这意味着简单多数票规则将无法得出明确的结果,即投票均衡不存在 7单峰偏好:假如投票人从自己最偏好的结果向任何方向偏离之后,其效用总会下降,则称其具有单峰偏好。 8公共产品:指的是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的产品。 9外部性:指经济主体的行为以市场价格以外的方式影响了他人福利的情形。 10公共地的悲剧:指公共资源经常被过度开发和使用的现象。 简答题 1.什么是市场失灵?市场出现失灵的原因有哪些?P51 市场失灵指市场经济存在着的一些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或不足。 原因:①市场势力:主要指垄断、自然垄断等 ②市场残缺:主要是因公共产品、外部性、信息不对称等导致的市场不存在问题 ③市场功能不足:主要包括分配不公平;经济波动;优值品或劣值品等。 结合模型分析垄断产生的效益损失。(自己结合图形分析)P41 2. 3.与个人决策相比较,财政决策机制呈现出什么特点?P56 公共决策的两大问题: ①偏好显示问题:集体成员对公共产品有何评价? ②偏好加总问题:不同的观点如何权衡,形成最后的决定? 偏好显示问题:经济市场的私人偏好由私人愿意购买的产品价格来表示。 公共决策只能用投票方式表达公共偏好 偏好加总问题:加总方法:①习俗②独裁③投票: 4.解释财政支出增长的理论有哪些?特别掌握偶然事件论? 财政支出增长的理论:①政府活动扩张论②偶然事件论③非均衡增长论④经济发展阶段论⑤公共选择增长论 偶然事件论也称时间型态理论、梯度渐进增长理论。阶梯渐进增长论,也称内外因素论。英国经济学家皮库克与维斯曼提出了导致公共支出增长的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并认为,外在因素是说明公共支出增长超过GDP 增长速度的主要原因。正常情况下,经济发展,收入水平MPC=MSC 无谓损失D=AR=MSB MR Q*Q m O P m =MSB P*MSC 产量价格 E B A

《Public Finance》双语课程教学大纲

《Public Finance》(双语)课程教学大纲 (2003年制订,2006年修订) 课程编号:110110 中文名:公共财政 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 前置课:西方经济学、财政学、大学英语 后置课: 学分:3学分 课时:51课时 主讲教师:任巧玲、郭晔、毛翠英等 选定教材:Harvey S. Rosen: Public Finance, New York: McGraw-Hill, 2002(节选). 课程概述: 本课程为财政学专业的专业主干课,本大纲适用于财政学本科专业。当前,我国的公共财政体制正在进一步地发展和完善,在这个过程中,充分了解和有效借鉴西方市场经济国家财政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实践状况十分必要。而在财政学专业课程体系中设置相应课程,正体现出与这一现实要求的协调一致。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财政学的定义及其主要思想;公共品的定义及其提供等问题;外部性的本质及其影响和对策;公共选择的各种机制的讨论与评估;赤字融资及其相关问题等。 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重点掌握西方财政学体系中的基本理论观点,也可以了解到西方国家(主要是美国)财政运行的一般情况;使学生能够在不同的具体现实条件中思考运用所学到的相应观点和知识;同时,使学生掌握财政学方面术语的英语表达方式。 教学方法: 本课程作为一门双语教学课程,使用的是英文教材,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内容讲解采用中英文结合方式,英语使用程度需要参考学生的整体接受程度。为强化相关理论知识及其实践运用,本课程根据教学内容进程及其侧重点设置了讨论课时段。同时,本课程大量借助多媒体手段使讲解更加清楚。

各章教学要求及教学要点 Chapter 1 Introduction 课时分配:3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财政学的内涵及其主要功能,并以此为基础把握两种主要的财政思想。本章重点为财政学的基本涵义。 教学内容: 1.1Introduction of Public Finance Public finance, also known as public sector economics or public economics, focuses on the taxing and spending activities of government and their influence on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and distribution of income. 1.2 Public Finance and Ideology 1. Organic view of government Society is conceived of as a natural organism.Each individual is a part of this organism,and the government can be thought of as its heart. The individual has significance only as part of the community,and the good of the individual is defined with respect to the good of the whole. Thus,the community is stressed above the individual. 2. Mechanistic view of government Government is not an organic part of society. Rather, it is a contrivance created by individuals to better achieve their individual goals.The individual rather than the group is at center stage. 思考题: 1. How is public finance defined? 2. What are the ideological views concer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dividual and the state?

财政学_陈共_第六版_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 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1)垄断(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4)收入分配不公(5)经济波动 外部效应是指某个经济主体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即外部效应有可以区分为正外部效应和负外部效应。当出现正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出现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当出现负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收益大于成本)时,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由于外部效应的存在,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

成理想的效率配置。 政府干预手段(1)立法和行政手段(2)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3)财政手段 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1)政府决策失误(2)寻租行为(3)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4)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 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标准:(1)排他性和非排他性(2)竞争性和非竞争性公共物品消费的非排他性,即任何人都不能因为自己的消费而排除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公共物品都不具有消费的竞争性,即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向一个额外消费者

提供商品或服务的边际成本为零。简略的财政概念财政是指国家的一个经济部门,及财政部门他是国家的一个综合性经济部门通过他的收支活动筹集经费资金以保证国家职能的实现财政的本质财政的本质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财政的基本特征1.阶级性与公共性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财政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1.逐步明确和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并具体落实到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上来。2.财政提供公共物品要以满足公共需要为标准,不能超出公共需要的界

限和范围。3.按集中为主、适度分权原则,完善预算管理体制。4.完善税制,调整税收职能。5.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大力提高财政支出效益。6.提高财政管理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是财政改革的根本。 财政职能(1)资源配置职能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率,以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3.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重点建设。

财政学复习大纲

●财政学复习大纲 ●考试题型: ?名词解释单选简答问答 ●名词解释: ●公共物品: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的商品和服务称为公共物品 ●公共需要:满足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 ●非竞争性:即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或者说,提供公共物品 的边际成本为零 ●非排他性:即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 公共物品中获得利益。 ●免费搭车:消费者不自愿消费,而是期望他人购买自己从中受益 ●公共提供:指政府通过税收方式筹集资金用于弥补产品的生产成本,免费为 公众提供产品的经济行为. ●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 指财政支出增长率与 GDP 增长率之比。弹性(系 数)大于 1,表明财政支出增长速度快于GDP 增长速度。公式:Eg=△G(﹪)/△GDP(﹪) ●财政支出增长边际倾向:表明财政支出增长额与 GDP增长额之间的关系,即 GDP 每增加一个单位同时财政支出增加多少分,或财政支出增长额的比例。 公式为:MGP=△G/△GDP ●购买性支出:政府如同其他经济主体一样,在从事等价交换的活动,我们称 此类支出为购买性支出。它所体现的是政府市场性再分配活动转移性支出:与购买性支出不同,他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这类支出主要有补助支出、捐献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 ●转移性支出:是指政府按照一定方式,把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地,单方面转 移给居民和其他收益者的支出,主要有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它体现的是政府的非市场型再分配活动。 ●一般公共服务支出:主要用于保障机关事业单位正常运转,支持各机关单位

履行职能,保障各机关部门的项目支出需要,以及支持地方落实自主择业军转干部退役金等 ●医疗卫生支出:财政用于医疗、卫生、保健方面的支出。 ●基础设施:支撑一国经济运行的基础部门,决定着工业农业商业等直接生产 活动的发展水平。 ●BOT投资方式:build-operate-transfe,指政府将一些拟建的基础设施项目通过招 商转让给某一财团或公司,组建项目经营公司进行建设经营,并在双方协定的一定时期内,由项目经营公司通过经营偿还债务,收回投资并赢利,协议期满,项目产权收回政府。吸引私人投资者特别是外国直接投资者对发电厂高速公路能源开发等基础设施进行投资。 ●财政的投融资:以特定的财政资金,对指定的特别会计、政府关系机关和各 种特殊法人进行投机和借贷,以促进社会资本的形成。 ●财政补贴:一种影响相对价格结构,从而可以改变资源配置结构、供机结构 和需求结构的政府无偿支出。 ●税收的强制性:征税凭借国家政治权利,通常颁布法令实施,任何单位和个 人都不得违抗 ●税收的固定性征税凭借国家政治权利,通常颁布法令实施,任何单位和个 人都不得违抗 ●税收的无偿性国家征税以后,税款即为国家所有,既不需要偿还,也不需 要对纳税人付出任何代价 ●起征点与免征额起征点是指税法规定的对课税对象开始征税的最低界限。 免征额是指对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全部数额中免予征税的数额。 ●直接税与间接税凡是税负能够转嫁的税种,归属于间接税;凡是税负不能 转嫁的税种,归属于直接税 ●税负前转又称顺转,指纳税人通过抬高销售价格将税负转嫁给购买者。 ●税负后转又称逆转,指在纳税人无法实现前转时,通过压低进货的价格以 转嫁税负的方式 ●税收的收入效应是指税收将纳税人的一部分收入转移到政府手中,是纳税 人的收入下降,从而降低商品购买量和消费水平

财政学总结

财政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财政学对象和财政职能 1、财政:从经济学意义来理解,财政是一个经济学范畴,是一种以国家为i 主题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 2、财政学的对象:财政收支及其治理。 3、财政运行的主要特征:(1)财政运行是财政收支的矛盾统一;(2)财政 运行是财政规律与财政政策的矛盾统一;(3)财政运行是公共性与阶级性的矛盾统一。 4、财政职能:(1)资源配置职能;(2)收入分配职能;(3)经济稳定与发展 职能;(4)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职能。 5、政府参与资源配置的原因:(1)私人不愿意提供公共产品;(2)私人不 愿意清楚外部性;(3)规模报酬递增所导致的垄断。 6、财政配置资源的机制和手段:(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职能 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例,从而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指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3)合理安排财政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重点建设;(4)创新财政资源配置方式,大幅度减少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大力提倡采取PPP方式,带动民间资本的发展,同时对每项生产性投资的确定和考核都要进行成本——效益分析,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进效益。 7、经济公平:要素收入与要素投入相对称。 8、社会公平:是指将收入差距维持在现阶段各阶层居民所能接受的合理范围 内,平等不等于公平,甚至是对社会公平的背离。 9、经济稳定: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 10、充分就业:是指可就业人口的就业率达到了由该国当时社会经济状况所 能承受的最大比率。 11、物价稳定:是指物价上涨幅度维持在不至于影响社会经济正常运行的范 围内。

财政学第一次作业

《财政学》第一次作业 第一章一、名词解释1、财政分配2、专卖收入3、特权收入 二、填空 1、国家财政是一个()范畴,同时又是一个()范畴。 2、原始社会末期,在整个社会产品的分配中,分化独立出一种由国家直接参与的社会产品的分配,这就是()。 3、()的发展,()的出现,是财政产生的物质基础,成为财政产生的()的条件,()和()的出现是财政产生的()条件,财政是因()的产生而产生的。 4、()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机器。 5.封建社会,国家税收主要以()为主,()始终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方式。 6、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弥补财政赤字,政府便利用()的形式取得收入。 7、新民主主义财政的根本任务是通过()活动来筹集,供应资金或物质资料,以保证革命战争和其他革命任务的需要。 8、奴隶制国家财政收支基本上采取()和()的形式。 三、单选 1、捐税是在()时期产生的。A、奴隶制B、封建制C、原始初期D、资本主义 2、预算最早产生于()。A、法国B、美国C、英国D、中国 3、平准,就是设置一个官方机构来()。A、评估商品B、平抑物价C、买入商品D、卖出商品 4、首次提出“财政赤字”的经济学家是()。 A、亚当.斯密 B、李嘉图 C、萨缪尔森 D、凯恩斯 5、新中国第一个概算编制于()。A、1949年10月B、1949年11月C、1949年12月D、1950年1月 四、多选 1、奴隶制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包括()。 A、王室土地收入 B、贡物收入 C、捐税收入 D、学赋收入 E、掠夺收入 2、人民政府于1950年6月开始对财经工作进行调整,其中对工商业的调整包括()环节。 A、调整产销关系 B、调整供需关系 C、调整劳资关系 D、调整公私关系 3、资本主义国家财政收入包括()。 A、专卖收入 B、税收 C、国有企业收入 D、官产收入 E、债务收入 4、在资本主义国家采取()隐蔽手段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A、税收 B、通货膨胀政策 C、发行国债 D、赤字财政政策 五、简要回答1、封建制国家财政特点。2、简述奴隶制国家财政支出内容。3、简述新民主主义财政特点。 六、论述1、论述财政是怎样产生的。 第二章一、名词解释 1、国内生产总值 2、财政 3、公共产品 4、资源配置 5、社会公共需要 二、填空 1、国内生产总值从实物形态考察,它是一定时期全社会各种()、()和服务的总和。 2、财政分配的对象是社会产品,但主要是()。 3、财政职能是()的本质反映。 三、判断正误并改错 1、财政分配主体是国有企业。 2、财政职能可以概括为: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和经济稳定职能。 3、公共产品的核心特征是不可分割性和非盈利性。 4、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资源的主要配置是政府。 四、简答题 1、简述财政的一般特征。2、简述公共产品的特征。 3、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家,包含了哪些含义。 4、简述社会公共需要的特征。 五、论述1、从财政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与发挥的作用上看财政的职能有哪些主要内容。 第三章一、名词解释 1、财政支出 2、成本-效益分析法 3、购买性支出 4、政府采购 5、转移性支出 二、填空1、()直接表现为资金的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 2、()经常居于财政支出的首位。 3、财政支出按收益范围分类,可分为()和()。 4、衡量和考察财政支出的指标通常是以财政支出的()来表示。 5、()是采购过程中非常关键的环节。 三、单选1、财政支出在世界各国都呈现出()的趋势。A、上升B、降低C、平衡D、下滑 2、()支出是我国社会后备基金的主要来源。 A、基本建设支出 B、支援农业支出 C、国家物资储备支出 D、国防支出 3、效益分析中,对于那些有直接经济效益的支出项目,采用()。

财政学 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1、课程名称:财政学(Public Finance) 2、课程编号:02582010 3、课程类型:学科基础课 4、学时:80 学分:4 5、参考教材:刘怡著财政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6、开课对象: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学生 7、先修课程:经济学原理,高等数学 8、内容提要:财政学是研究政府收支活动及其对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宏观经济稳定产生影响的经济学分支。本课程以中国公共财政的制度创新为背景,结合国际视觉,将财政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与财政发展的实践经验相结合,重点讨论财政学的福利经济学基础、公共部门存在的理由、预算方案的公共选择、公共产品理论、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的成本效益分析、公共支出增长与控制、税收基本理论与税收制度以及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协调等内容。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财政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内容主要是由福利经济学基础、公共部门存在的理由、预算方案的公共选择、公共产品理论、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的成本效益分析、公共支出增长与控制、税收基本理论与税收制度以及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协调等部分构成。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财政学”的整个体系结构,较为系统地掌握财政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打好基础。 三、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讲导论 一、学习目标 (1)概括性的了解政府收支活动和财政次级 (2)了解财政学学科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历史 二、学习内容 (一)政府财政收支活动概览 1、收支规模及构成 2、财政级次 (二)财政学的形成和发展 1、早期财政思想 2、财政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3、现代财政理论 三、建议学时:5 第二讲公共部门存在的理由 一、学习目标 (1)掌握帕累托效率标准的含义及实现条件; (2)掌握福利经济学的基本定律; (3)理解对可供选择的资源配置方案进行排序时考虑公平问题的理由

(完整版)公共财政学重点整理

1.为什么市场会存在缺陷和失灵? 1)市场缺陷:现实中市场充分竞争所需要的四个基本假设条件都是不充分的,或难以具 备,因而,在实际的资源配置过程中,市场本身出现低效率状态. 2)市场失灵:由于每个人只追求自我利益,那些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却无人 提供,由此必然使社会处于难以运转的状态. 2.为什么要有政府?政府存在的合理性依据是什么? 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必须矫正其固有的缺陷和弥补市场失灵,这就需要某种不同于自利主体的公共主体执行这一社会职能.这种公共主体就是国家及其政府. 3.为什么把市场失灵作为一种方法?主要运用在哪些方面? 1)通过市场实验或试错来验证市场机制失灵的领域,由此确定政府和公共部门进入领 域的合理范围. 2)通过市场失灵方法,证明某些具有经营性质的事业单位可以推向市场,政府应从该” 越位”领域退出,而某些服务则不能简单推向市场,否则,其公益性就会丧失.例如,医 疗体制改革. 4.财政模式与财政体制有怎样的关系? 财政模式是财政体制的上位概念,财政模式是抽象存在的,而我们在认识某一国家的财政时,所看到的是具体的财政体制,可以根据财政体制的本质特征和属性指出其属于哪种财 政模式. 5.你怎样理解公共财政模式及其特征? 公共财政模式是与市场经济社会相对应的财政模式.该模式要求从市场与政府关系界定财政职能. 公共财政模式的基本特征: 1)公共财政是纳税人的财政 2)公共财政以弥补市场失灵,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为基本职能 3)公共财政应向社会提供一视同仁的服务 4)公共财政是民主财政 5)公共财政是法制财政 6.什么是财政伦理?应怎样认识公共财政的伦理价值标准? 1)财政伦理即关于财政在整个社会关系体系中进行活动应遵循的一系列价值标准或 道德标准. 2)公共财政的伦理从总原则上说,就是在市场经济中,全体纳税人将全部税收委托给政 府以用来弥补市场失灵,换言之,凡是用于弥补市场失灵的财政支出活动都是符合公 共财政的伦理的. 1.简析制约财政职能的因素 1)财政本质对财政职能的制约 职能是事物固有的功能,这种功能系事物本身的质所决定的.从这一角度看,财政本 质是决定财政职能最重要的因素.

财政学复习内容

2018年下学期财政学复习内容 1、财政就是政府收支及其治理 2、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财政活动属于分配范畴;从政治学角度考察,财 政属于国家治理范畴;财政学是经济学和政治学(含法学)的集合体 3、财政产生的条件(前提)是什么? 4、财政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随着国家的消亡而消亡。 5、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支柱 6、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凭借政治权力,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参与社会产 品分配所形成的政府经济活动。 7、财政的职能有哪些? 8、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有哪些? 9、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0、政府干预的渠道和手段有哪些? 11、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有哪些? 12、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13、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两个领域:市场领域也称为私经济领域或竞争性领域, 政府经济领域,也称公经济领域或非竞争性 14、下列物品哪些是纯公共物品、哪些是混合品? 港珠澳大桥、天津港、北斗导航卫星、北京奥运会场馆、辽宁舰、逸夫 学校、长沙彭立珊专线公共汽车。 15、预算法是财政的基本大法,被称为“经济宪法” 16、我国新预算法是哪一年颁布实施的? 17、什么叫政府预算?

18、我国政府预算由哪几部分构成? 19、预算编制原则有哪些? 20、公共预算收入有哪些? 21、国家实行一级政府一级预算,全国预算由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组成,政 府预算由五级预算组成 22、什么叫复式预算、零基预算? 23、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提供而不能由市场来提供,准公共物品可以采用 公共提供方式或市场提供方式,也可以采用混合提供方式 24、什么叫公共定价?公共定价的一般方法有哪些? 25、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有哪些? 26、衡量财政活动规模有哪两种指标? 27、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28、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公共财政支出规模变化呈“V”型态势 29、财政支出随着人均GDP的增长而逐步上升,但经济发展达到一定高度时, 则呈现相对稳定的趋势。 30、“三公”经费是指哪些? 31、国防、行政管理是纯公共服务,所有经费必须全部由政府提供 32、教育、科学技术和医疗卫生等属于准公共服务,其支出提供方式应该多 样化 33、论述政府投资的特殊性 34、基础设施建设有哪些? 35、基础设施投资的提供方式有哪些? 36、什么叫PPP模式? 37、我国于2006年取消农牧业税

财政学-名词解释

财政学名词解释 分享 首次分享者:☆劈雳king★已被分享26次评论(0)复制链接分享转载举报1、公共物品 是指由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的、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物品和服务。这种物品有两大特征:第一,非排他性;第二,非竞争性。前者是指无法排除他人从公共物品获得利益,后者是指多一个消费者引起的社会边际成本为零。 2、“成本—效益”分析 是指针对政府确定的建设目标,提出若干实现建设目标的方案,详列各种方案的全部预期成本和全部预期效益,通过分析比较,选择出最优的政府投资项目。成本-效益分析实质上包含了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是政府确定备选项目和备选方案;第二个过程是政府选择方案和项目的过程。 3、转移性支出 是指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的支出,主要有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它体现的是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 4、财政补贴 : 是政府转移性支出的一种形式。即通过影响相对价格结构,从而可以改变资源配置结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一种政府无偿支出,在我国政府的财政统计中财政补贴主要包括物价补贴和企业亏损补贴两大类。 5、财政贴息 是政府提供的一种较为隐蔽的补贴形式,即政府代企业支付部分或全部贷款利息,其实质是向企业成本价格提供补贴。 6、税收支出 是指以特殊的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予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收入损失或放弃的收入,它是政府的一种间接性支出,属于财政补贴性支出。依据作用的不同,税收支出可分为照顾性税收支出和刺激性税收支出两大类。 7、纳税扣除 是指准许企业把一些合乎规定的特殊支出以一定的比率或全部从应税所得中扣除,以减轻其税负。即在计算课税所得时,从毛所得额中扣除一定数额或以一定比例扣除,以减少纳税人的应课税所得额。在累进税制下,纳税人的所得额越高,扣除的实际价值通常越多。 8、税收抵免 是指允许纳税人从其某种合乎奖励规定的支出中,以一定比率从其应纳税额中扣除,以减轻其税负。在西方国家,税收抵免的主要有两种:即投资抵免,又称投资津贴和国外税收抵免。根据应纳税额中扣除的数额是否允许超过应纳税额,税收抵免划分为“有剩余的抵免”,即扣除数额不超过应纳税额和“没有剩余的抵免”,即没有抵尽的抵免额返还给纳税人两类。 9、预算外资金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