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太极拳的四大流派

太极拳的四大流派

太极拳的四大流派
太极拳的四大流派

陈氏太极拳经过近百年发展,演变出有代表性的杨、吴、武、孙四大流派。

杨式太极

杨福魁(1799~1871年),字露禅,河北永年人。晚清时期,陈家沟人陈德瑚在永年开中药铺,杨在药铺当学徒,后陈德瑚带杨回陈家沟家中做些杂活。陈氏十四世祖陈长兴在陈德瑚家设武学,教后人习拳舞械。陈长兴见杨聪明伶俐,做事殷勤,为人忠诚老实又喜爱拳术,与陈德瑚商量后,乃收为徒弟,传授太极拳。

杨练拳极下工夫,夜里练挙疲困时,仅在长板発上打吨。这种长凳很窄,很快就跌下来,醒后继续再练。如是者七年之久,拳乃练成。经老师与东家同意后,他装卷归里,离开陈家沟(后又两次拜访陈家)。杨露禅回家后,经亲友推荐到京城教拳,打败许多名手,名声大震,后到清宫王府教拳。因习拳的都是些贵族子弟,为了适应他们娇嫩体质的需要,他便将陈氏太极拳套路中的缠丝劲及蹿蹦、跳跃、发劲等难度较大的动作做了些改动,使其姿势较为简化,动作柔和,不纵不跳。后经其三子健侯修改成中架子,再经其孙澄甫的修改而成为目前流行较广

的杨式太极拳。其特点是:拳架舒展、动作和顺、姿势柔软,要求绵里藏针。杨澄甫(1883-1936年)著有《太极拳使用法》《太极拳体用全书》,曾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传拳,是知名的杨式太极拳一代宗师。

吴式太极奉

杨露禅在清宫王府教拳时,满族人全佑从学于杨,后又学于杨班侯(1837-182年)。全佑传其于鉴泉,后来鉴泉从汉姓为吴。吴鉴泉(1870-192年)的

架以柔化著称,推手守静面不妄动,形成了架式大小适中、柔和紧的特点。吴要泉曾在上海开办学社,培养学生,成为现代流行的以柔化见长的吴式太极。

武式太极拳

武两襄(1812-1880年),河北永年人。初学同乡杨露禅大架动作,后落名至陈家沟,求长兴公教。因长兴公年岁已高(80余岁),不再传季,其子耕耘走山东,不在身边。但见他求学心切,便将武介绍给陈氏同族十五世陈清,陈清的季架小而紧凑,加圈缠丝,是陈氏小架拳派的支流。武禹襄学季很下工夫,潜心专练,在杨式大架和陈氏小架的基础上演变成为现在的武式太极季。后传其甥李亦畲(1832-1892年),李再传郝为真(1849-1920年),郝传其子月如、孙少如。月如以教拳为业,武式太极拳始在外传。其特点:动作轻灵、步法敏捷、紧凑缠绵。

孙式太板拳

孙禄堂(1860-1930年),河北完县人。先学形意拳,精通易理,兼习八卦。

著有《形意拳学》、《拳意述真》等书。在北京有“活猴”孙禄堂的美名佳称。后又从郝为真学太极拳,将形意、八卦、太极拳融为一体,形成现在的开合鼓荡、架高步活、具有风格的孙式太极拳。

其他太极拳

国家体委以杨式太极拳为主,并辅以其他流派的太极拳整理创编成简化太极拳二十四式、四十八式、八十八式。

为了适应国内、国际比赛,原国家体委、中国武术院创编了陈、杨、吴、孙、武五式太极拳竞赛套路。

为贯彻落实国家体委倡导的“全民健身计划”,陈家沟陈氏十九世、太极拳十一代传人陈小旺、陈正雷先后分别创编了陈氏三十八式太极拳和陈氏太极拳精要十八式。

综上所述,现在社会上流行的各式太极拳虽然在风格和特点上有所不同,在套路形式大小、繁简上也有差异,但是就其套路结构和拳势名称以及锻炼要领看,都明显地是从陈氏太极拳演变而成的。

太极拳流传至今已有300余年历史,真正进入鼎盛发展时期,则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为了进一步弘扬太极文化,加强国际间太极拳的交流与发展,太极拳发源地——温县从1992年开始,已成功地举办了6届国际太极拳年会,吸引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吸收年会成员组织120多个。目前,国内外陈氏太极拳团体组织已达150多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