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1973年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1991年修正案4

最新1973年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1991年修正案4

最新1973年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1991年修正案4
最新1973年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1991年修正案4

1973年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1991

年修正案4

1973年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

1978年议定书(73/78防污公约)

1991年修正案(4)

73/78防污公约附则Ⅱ(包括修正案)

控制散装有毒液体物质污染规则

第1条定义

就本附则而言:

(1)“化学品液货船”系指建造为或改建为主要用于装运散装有毒液体物质货物的船舶,并包括本公约附则Ⅰ定义的用于装运全部或部分散装有毒液体物质货物的油船。

(2)“清洁压载”系指在这样一个舱内压载,该舱自上次装载A、B、C或D类物质的货物以来,已予彻底清洗,所产生的残余物也已按本附则的相应要求全部排空。

(3)“专舱压载”系指装入这样一个舱内的压载水,该舱与货物和燃油系统完全隔绝并固定用于装载压载水、或固定用于装载本公约诸附则中所定义的各种油类或有毒液体物质以外的压载水或货物。

(4)“最近陆地”,其定义如本公约附则Ⅱ的第1条(9)所述。

(5)“液体物质”系指那些在温度为37.8℃时蒸气压力不超过2.8kp/平方米的物质。

(6)“有毒液体物质”系指本附则附录Ⅱ中所指明的,或按第3条(4)的经暂时评定为A、B、C或D类的任何物质。

(7)“特殊区域”系指这样的一个海域,在该海域中,涉及其海洋学的和生态学的情况以及其运输的特殊性质等公认的技术原因,要求采取特殊强制办法以防止有毒液体物质污染海洋。

特殊区域为:

(a)波罗的海区域,和

(b)黑海区域。

(8)“波罗的海区域”,其界限如本公约附则Ⅰ的第10条(1)(b)所述。

(9)“黑海区域”,其界限如本公约附则Ⅰ第10条(1)(c)所述。

(10)“国际散化规则”系指由本组织海上环境保护委员会以及MEPC19(22)决议通过的《国际散装运输危险化学品船舶构造和设备规则》。该则可由本组织予以修正,如果此项修正系按本公约第十六条关于附则附录修正程序予以通过和生效。

(11)“散化规则”系指由本组织海上环境保护委员会以MEPC2022)决议通过的《散装运输危险化学品船舶构造和设备规则》。该规则可由本组织予以修正,如果此项修正系按照本公约第十六条关于附则附录修正程序予以通过和生效。

(12)“建造的船舶”系指安放龙骨或处于相似建造阶段的船舶。船舶改建为化学品液货船时,不管其建造日期为何时,开始改建的日期应作为化学品液货船的建造日期。但此改建规定不适用于符合下列全部条件的船舶改装:

(a)1986年7月1日以前建造的船舶;和

(b)根据《散化规则》此船已证明为仅装运由该规则确认为只有污染危害的物质。

(13)“相似建造阶段”系指这样一个阶段:

(a)可以辩别出具体船舶的建造开始;以及

(b)该船的装配已经开始,装配量至少有50吨或占全部建造材料质量估算值的1%(以小者为准)。

第2条适用范围

(1)除另有明文规定者外,本附则各项规定适用于所有运输散装有毒液体物质的船舶。

(2)如化学品液货船的装货处所装载有关本公约附则Ⅰ所涉及的货物时,则还应适用本公约附则Ⅰ的相应要求。

(3)就控制排放而言,本附则第13条仅适用于装运分类为A、B或C类物质的船舶。

(4)对1986年7月1日以前建造的船舶,本附则第5条中关于水线下排放及船尾迹流最大浓度的要求,将于1988年1月1日起适用。

(5)主管机关可允许在船上安装任何装置、材料、设备或器械代替本附则所要求者,如果此种装置、材料、设备或器械与本附则所要求者至少同样有效。主管机关的此种权力不能扩大到以操作方法来达到控制有毒液体物质的排放,作为本附则所规定的设计和结构特征的等效措施。

(6)主管机关根据本条(5)允许以某种装置、材料、设备或器械来代替本附则要求者,应将有关细节通知本组织,以便转发各缔约国,使其知道和采取适当的行动。

第3条有毒液体物质的分类和名单

(1)就本附则而言,有毒液体物质应分为以下四类:

(a)A类——这类有毒液体物质,如从洗舱或卸载作业中排放入海,将对海洋资源或人类健康产生重大危害,或对海上的休憩环境或其他合法利用造成严重损害,因而有必要对其采取严格的防污措施。

(b)B类——这类有毒液体物质,如从洗舱或卸载作业中排放入海,将对海洋资源或人类健康产生危害,或对海上休憩环境或其他合法利用造成损害,因而有必要对其采取特殊的防污措施。

(c)C类——这类有毒液体物质,如从洗舱或卸载作业中排放入海,将对海洋资源或人类健康产生较小的危害,或对海上的休憩环境或其他合法利用造成较小的损害,因而要求特殊的操作条件。

(d)D类——这类有毒液体物质,如从洗舱或卸载作业中排放入海,将对海洋资源或人类健康产生可察觉的危害,或对海上的休憩环境或其他合法利用造成轻微的损害,因而要求对其操作条件给予适当的注意。

(2)对有毒液体物质进行分类的准则,已列入本附则附录Ⅰ中。

(3)属本附则规定的以散装运输并经分类的有毒液体物质名单,已列入本附则附录Ⅱ中。

(4)如拟散装运输的液体物质,尚未按本条(1)予以分类,也未按本附则第4条(1)予以评定,则与该作业有关的缔约国政府,就以本条(2)所述的准则为基础商定一个暂定的类别。在各有关政府之间未取得完全一致的意见之前,这种物质应按所提出的最为严格的条件装运。在初次装运这种物质之后,有关主管机关应尽速(最晚不得超过90天)通知本组织,并提供这种物质的细节和暂定的类别,以便尽快转发所有缔约国使其知道和考虑。各缔约国政府应在90天内向本组织提出评定该物质类别的意见。

第4条其他液体物质

(1)本附则附录Ⅲ所列的物质,经评定认为不能列入本附则第3条(1)所规定的A、B、C及D类之内,因为这些物质如从洗舱或卸载作业中排放入海,目前认为对人类健康、海洋资源、海上休憩环境或其它合法的利用并无危害。

(2)排放仅含有本附则附录Ⅲ所列物质的舱底水或压载水或其他残余物或混合物,不受本附则任何要求的约束。

(3)排放清洁压载或专舱压载入海,不受本附则任何要求的约束。

第5条有毒液体物质的排放

在特殊区域外的A、B和C类物质,以及在一切区域内的D类物质

除本附则第6条所述情况外,

(1)本附则第3条(1)(a)定义的A类物质,或暂定为A类的物质,或含有这类物质的压载

水、洗舱水、或其残余物或混合物,应禁止排放入海。如果要清洗含有这类物质或混合物的液货舱,其所产生的残余物应排入接收设备,直至排往接收设备的排出物中的物质浓度等于或低于本附则附录Ⅱ第Ⅲ栏对该物质所规定的剩余浓度,并直至该液货舱排空。随后加入该舱的任何水,如能满足下列所有条件时,可排放入海:

(a)船舶正在航行途中,如系自航船航速至少为7节,如系非自航船航速至少为4节;

(b)在水线以下进行排放,但应注意海水进口的位置;以及

(c)距最近陆地不少于12海里和水深不少于25米处排放。

(2)本附则第3条(1)(b)定义的B类物质,或暂定为B类的物质,或含有这类物质的压载水、洗舱水、或其他残余物或混合物,应禁止排放入海,但如能满足下列所有条件者除外:(a)船舶正在航行途中,如系自航船航速至少为7节,如系非自航船航速至少为4节;

(b)排放的程序和布置系经主管机关所批准。这种程序和布置应以本组织所制订的标准为基础,并应保证排出物的浓度和排放率能使在船尾迹流中该物质的浓度不超过1ppm;

(c)从每一液货舱及其附属管路所排放的货物最大数量不超过按本款(b)所述程序批准的最大数量,该数量在任何情况下不得超过下述两者中之大者:1立方米或液货舱容量(立方米)的1/3000;

(d)在水线以下进行排放,但应注意海水进口的位置;以及

(e)距最近陆地不少于12海里和水深不少于25米处排放。

(3)本附则第3条(1)(c)定义的C类物质,或暂定为C类物质,或含有这类物质的压载水、洗舱水、或其他残余物或混合物,应禁止排放入海,但如能满足下列所有条件者除外:(a)船舶正在航行途中,如系自航船航速至少为7节,如系非自航船航速至少为4节;

(b)排放入海的程序和布置系经主管机关所批准。这种程序和布置应以本组织所制订的标准为基础,并应保证排出物的浓度和排放率能使在船尾迹流中该物质的浓度不超过10ppm;

(c)从每一液货舱及其附属管路所排放的货物最大数量,不超过按本款(b)所述程序批准的最大数量,该数量在任何情况下不得超过下述两者中之大者:3立方米或液货舱容量(立方米)的1/1000;

(d)在水线以下进行排放,但应注意海水进口的位置;以及

(e)距最近陆地不少于12海里和水深不少于25米处排放。

(4)本附则第3条(1)(d)定义的D类物质,或暂定为D类的物质,或含有这类物质的压载水、洗舱水、或其他残余物或混合物,应禁止排放入海,但如能满足下列所有条件者除外:(a)船舶正在航行途中,如系自航船航速至少为7节,如系非自航船航速至少为4节;

(b)这种混合物的浓度即该物质与水之比不大于1:10;以及

(c)距最近陆地不少于12海里处排放。

(5)经主管机关批准的通风程序,可用于清除液货舱内的货物残余。这种程序应以本组织制订的标准为基础。随后注入液货舱的任何水应视作清洁水,并不再受本条(1)、(2)、(3)或(4)的限制。

(6)凡未经分类、或未经暂时分类,或未按本附则第4条(1)予以评定的物质,或含有这种物质的压载水、洗舱水、或其他残余物或混合物,应禁止排放入海。

在特殊区域内的A、B和C类物质

除本附则第6条的所述情况外,

(7)本附则第3条(1)(a)定义的A类物质,或暂定为A类的物质,或含有这类物质的压载水、洗舱水、或其他残余物或混合物,应禁止排放入海。如果要清洗含有这类物质或混合物的液货舱,其所产生的残余物应排入与该特殊区域相邻接国家按本附则第7条规定所设置的接收设备,直至排往接收设备的排出物中的物质浓度等于或低于本附则附录Ⅱ第Ⅳ栏对该物质所规定的剩余浓度,并直至该液货舱排空。随后注入该舱的任何水如能满足下列所有条件时,可排放入海:

(a)船舶正在途中航行,如系自航船航速至少为7节,如系非自航船航速至少为4节;

(b)在水线以下进行排放,但应注意海水进口的位置;以及

(c)距最近陆地不少于12海里和水深不小于25米处排放。

(8)本附则第3条(1)(b)定义的B类物质,或暂定为B类的物质,或含有这类物质的压载水、洗舱水、或其他残余物或混合物,应禁止排放入海,但如能满足下列所有条件者除外:(a)液货舱已经过预洗,预洗程序是以本组织制订的标准为基础并经主管机关批准,产生的洗舱水业已排入接收设备;

(b)船舶正在航行途中,如系自航船航速至少为7节,如系非自航船航速至少为4节;

(c)排放和清洗的程序和布置系经主管机关所批准。这种程序和布置应以本组织制订的标准为基础,并应保证排出物的浓度和排放率能使在船尾迹流中该物质的浓度不超过1ppm;

(d)在水线以下进行排放,但应注意海水进口的位置;以及

(e)距最近陆地不少于12海里和水深不少于25米处排放。

(9)本附则第3条(1)(c)定义的C类物质,或暂定为C类的物质,或含有这类物质的压载水、洗舱水、或其他残余物或混合物,应禁止排放入海,但如能满足下列所有条件者除外:(a)船舶正在航行途中,如系自航船航速至少为7节,如系非自航船航速至少为4节;

(b)排放的程序和布置系经主管机关所批准。这种程序和布置应以本组织制订的标准为基础,并应保证排出物的浓度和排放率能使在船尾迹流中该物质的浓度不超过1ppm;

(c)从每一液货舱及其附连的管系所排放的货物最大数量不超过按照本款(b)所述程序批准的最大数量,该数量不得超过下述两者中之大者:1立方米或液货舱容量立方米的1/3000;

(d)在水线以下进行排放,但应注意海水进口的位置;以及

(e)距最近陆地不少于12海里和水深不少于25米处排放。

(10)经主管机关批准的通风程序,可用于清除液货舱内的货物残余。这种程序应以本组织所制订的标准为基础。随后注入液货舱内的任何水应视作清洁水,并不再受本条(7)、(8)或(9)的限制。

(11)凡未经分类、或未经暂时分类、或未按本附则第4条(1)予以评定的物质,或含有这种物质的压载水、洗舱水、或其他残余物或混合物,应禁止排放入海。

(12)本条并不禁止船舶将B类或C类货物残余留存船上,也并不禁止在特殊区域外分别按本条(2)或(3)的规定排放入海。

(13)(a)海岸线与某一特殊区域相邻接的各缔约国政府,应共同商定一个日期,由此日起本附则第7条(1)的要求将予满足,本条(7)、(8)、(9)和(10)对该地区的要求应予准备就绪,并至少在6个月前将该日期通知本组织。本组织应即将该日期通知所有缔约国。

(b)如本公约的生效日期早于本款(a)所定的日期,则这一阶段本条(1)、(2)和(3)的要求应予适用。

第5A条泵吸、管路和卸货布置

(1)1986年7月1日或以后建造的每艘船舶,对每一指定载运B类物质的液货舱,应设置泵吸和管路设施,经过在有利的泵吸条件下的试验,保证液货舱的附属管路内及直接相邻该液货舱吸口点处留存的残余量不超过0.1立方米。

(2)(a)除本款(b)规定外,1986年7月1日之前建造的每艘船舶,对每一指定载运B类物质的液货舱,应设置泵吸和管路设施,经过在有利的泵吸条件下的试验,保证液货舱的附属管路内及直接相邻该液货舱吸口点处留存的残余量不超过0.3立方米。

(b)到1994年10月2日止,本款(a)所述船舶如仍未满足该项要求,则对第一指定载运B类物质的液货舱,至少应设置泵吸和管路设施,经过在有利的泵吸条件下的试验和表面残余物的确定,保证该液货舱及其附属管路内留存的残余量不超过1立方米或液货舱容量(立方米)1/3000,取其大者。

(3)1986年7月1日或以后建造的每艘船舶,对每一指定载运C类物质的液货舱,应设置泵吸和管路设施,经过在有利的泵吸条件下的试验,保证液货舱的附属管路内及直接相邻该液货舱吸口点处留存的残余量不超过0.3立方米。

(4)(a)附本款(b)规定外,1986年7月1日之前建造的每艘船舶,对每一指定载运C类物质的液货舱,应设置泵吸和管路设施,经过在有利的泵吸条件下的试验,保证液货舱的附属管路内及直接相邻该液货舱吸口点处留存的残余量不超过0.9立方米。

(b)到1994年10月2日止,本款(a)中所述船舶如仍未满足该项要求,则对每一指定载运C类物质的液货舱,至少应设置泵吸和管路设施,经过在有利的泵吸条件下的试验和表面残余物的确定,保证液货舱及其附属管路内留存的残余量不超过3立方米或液货舱容量(立方米)的1/1000,取其大者。

(5)本条(1)、(2)、(3)及(4)所述的“泵吸条件”应经主管机关批准,并应以本组织制订的标准为基础。本条(1)、(2)、(3)及(4)所述的泵吸效能试验应以水作试验介质,试验应经主管机关批准并应以本组织制订的标准为基础。本条(2)(b)和(4)(b)所述的液货舱表面残余物的确定,应以本组织制订的标准为基础。

(6)(a)除本款(b)的规定外,本条(2)和(4)规定不需适用于1986年7月1日之前建造的船舶,并由主管机关确定为航行于下列港口或装卸站之间的限制航线:

(i)本公约缔约国国内港口或装卸站;或

(ii)本公约缔约国之间的港口或装卸站。

(b)本款(a)的规定仅适用于1986年7月1日之前建造的船舶,如果:

(i)每次含有B类或C类物质或其混合物的液货舱进行清洗或压载时,洗舱系按主管机关批准的预洗程序进行,并以本组织制订的标准为基础,洗舱水排至接收设备;

(ii)随后的洗舱水或压载水排入接收设备或按本附则其他规定排放入海;

(iii)上述港口或装卸站的接收设备的适应程度就本款而言,由这些港口或装卸站所在的本公约缔约国政府批准;

(iv)在船舶航行于本公约其他缔约国管辖的港口或装卸站的情况下,主管机关将免除的细节通知本组织,以便转发公约各缔约国,使其知道和采取适当行动(如有时);以及

(v)根据本附则要求的证书经签署阐明该船仅航行于此种限制航线。

(7)船舶由于结构上和作业上的特点,液货舱无需压载,并仅在修理或进坞时才要求洗舱,如果符合下列所有条件,主管机关可允许免除本条(1)、(2)、(3)及(4)的规定:(a)船舶的设计、构造和设备,已经主管机关按其用途予以批准;

(b)在修理或进坞之前可能进行的洗舱,所产生的任何污液排至接收设备,该设备的适应程度由主管机关确定;

(c)按本附则要求的证书表明:

(i)每一液货舱只载运一种指定的物质;以及

(ii)免除的细节;

(d)船舶备有一份经主管机关批准适用的操作手册;

(e)在船舶航行于本公约其他缔约国管辖的港口或装卸站的情况下,主管机关将免除的细节通知本组织,以便转发公约各缔约国使其知道和采取适当的行动(如有时)。

第6条例外

本附则第5条不适用于下述情况:

(a)有毒液体物质或含有这种物质的混合物排放入海,系为保障船舶安全或救护海上人命所需者;或

(b)由于船舶或其设备损坏而导致有毒液体物质或含有这种物质的混合物排放入海:

(i)如果在发生损坏或发现排放后,为防止排放或使排放减至最低限度,已采取了一切合理的预防措施;和

(ii)但是,如果船东或船长故意地造成损坏,或轻率行事而又知道可能会招致损坏,则不在此例;或

(c)将有毒液体物质或含有这种物质的混合物排放入海,经主管机关批准用以与特殊的污染事故

作斗争,使污染损害减至最低限度。但任何这种排放,均需经拟进行排放所在地区的管辖政府批准。

第7条接收设备和卸货站设施

(1)每一缔约国政府,按照船舶使用港口、装卸站或修理港的需要,承担供应使用接收设备如下:

(a)货物装卸港、站,应设有足够的设备,以接收船舶由于执行本附则而留待处理的含有有毒液体物质的残余物和混合物,并不使船舶造成不当延误。

(b)从事化学品液货船修理的船舶修理港,应设有足够设备,以接收含有有毒液体物质的残余物和混合物。

(2)每一缔约国政府应确定在其领土内的每一货物装卸港、站和船舶修理港为执行本条(1)所提供的设置型式,并通知本组织。

(3)本公约的每一缔约国政府应承担保证在卸货站提供设施,以便利在这些站卸载有毒液体物质的船舶进行液货舱的扫舱。装卸站的货物软管及管路内由船上卸出供接收的有毒液体物质不得返回船上。

(4)每一缔约国应将对本条(1)所要求的设备或(3)所要求的设施宣称不足的任何情况通知本组织,以便转告各有关缔约国。

第8条控制措施

(1)(a)为履行本条的目的,本公约每一缔约国政府应指定或授权若干检查员。检查员应按照本组织制定的控制程序来执行控制。

(b)载运散装有毒液体物质船舶的船长应确保该船已符合第5条和本条的规定,并且每当遇有本附则第9条所述的作业,均按该条填写《货物记录簿》。

(c)对航行在本公约其他缔约国管辖的港口或装卸站的船舶,只有接收方的政府可以同意本条(2)(b),(5)(b),(6)(c),或(7)(c)中所述的免除。如未给予此种免除,应在《货物记录簿》内作相应的记载,并由本款(a)所指的检查员签署。

在一切区域内的A类物质

(2)对A类物质,下列规定适用于一切区域:

(a)已卸货的液货舱,除本款(b)规定者外,应在船舶驶离卸货港之前,遵照本条(3)或(4)要求清洗。

(b)若满足下述条件,应船长的申请,接收方政府可对该船免除本款(a)的要求:

(i)卸货后液货舱再次装载相同的物质或装载与前一种物质相容的另一种物质,且在装货前,不予清洗或不用作压载;或

(ii)卸货后的液货舱,在海上既不清洗也不作压载,且在另一港口符合本条(3)或(4)的规定,如已书面确认该港设有接收设备,且足以用于此种接收;或

(iii)液货残余将由主管机关批准的通风程序予以清除,该程序系以本组织制订的标准为基础。

(3)如果液货舱按本条(2)(a)予以清洗,洗舱作业产生的排出物,在排出物浓度降低至本附则附录Ⅱ所规定的残液浓度之前,应排入接收设备。排出物浓度应由检查员所取的样水分析确定。当已达到所要求的残液浓度时,剩余洗舱水仍应继续排入接收设备,直至该舱排空。这些作业应在《货物记录簿》内作相应的记载,并由本条(1)(a)所指的检查员签署。

(4)如果接收方的缔约国政府确信,测量排出物中的物质浓度,不可能不造成船舶的延误时,该缔约国可接受一种替代程序作为本条(3)的等效措施,如果:

(a)液货舱是按主管机关批准的程序进行预洗,且该程序系以本组织制订的标准为基础;以及(b)本条(1)(a)所指的检查员在《货物记录簿》内证明:

(i)液货舱、泵和管路均已排空;并

(ii)已按主管机关批准的预洗程序对该舱和该物质进行了预洗;以及

防治船舶大气污染现状及对策_史湘君

近年来,船舶大气污染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引起了各级政府和公众的普遍关注。根据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发布的《中国船舶和港口空气污染防治白皮书》数据显示:假设一艘中型到大型集装箱船使用含硫量为35 000 ppm (3.5%)的船用燃料油,并以最大功率的70%行驶时,其一天排放的PM2.5总量相当于我国50万辆国Ⅳ货车一天的排放量。这个数据的准确性很值得商榷,经笔者查阅相关资料,该文章得出上述结论的前提是重型柴油车形式里程为164千米/天,而与之对比的是船舶24小时满负荷航行,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符,且计算逻辑错误,有哗众取宠之嫌。若假设该汽车速度为100千米/小时,其他条件不变,则其结论应为“其一天排放的PM2.5总量相当于我国3万辆国Ⅳ货车一天的排放量。”但即便如此,船舶大气污染也是不容忽视的,其中存在的问题仍需高度重视、深入研究、正确对待。 一、相关法律法规要求 (一)国际公约 在国际公约方面,《MARPOL73/78》附则VI 是关于防治船舶带来的空气污染的。内容包括防治船舶的SOx 和NOx 排放,并通过限制SOx 排放间接控制颗粒物的排放。SOx减排主要通过控制船用燃料油的含硫量来实现,目前的限值为35 000 ppm(3.5%)。这一限值到2020年将降低至5 000 ppm(0.5%)。此外,还可以向IMO 申请设立更严格的“排放控制区”(ECA),以加强船舶废气排放控制,自2015年1月1日起船舶燃油含硫量由原来的10 000 ppm(1%)进一步缩紧至1 000 ppm(0.1%)。 (二)国内法规 在国内法律法规方面,有关防治船舶大气污染的规定散布在《海洋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中。我国1983 年颁布的《船舶污染物排放标准(GB 3552-83)》只针对船舶废污水和垃圾的排放和处置,未涉及船舶废气的排放标准。 二、防治船舶大气污染现状 (一)船舶燃油质量情况 目前,我国内河船舶、内燃机车、工程机械、拖拉机和发电机组等使用燃料以普通柴油为主,技术标准应符合《普通柴油》(GB252-2011),要求硫含量不大于350 ppm。但由于油品市场缺乏有效监管,实际硫含量普遍较高,平均在2 000 ppm以上。 (二)国内外防治船舶大气污染现状 目前发达国家和地区大多都采用强制或鼓励靠港船舶接岸电、强制船舶在规定水域使用低硫燃油,要求降低船舶进出港航速等措施来减少船舶大气污染。例如北美洲和美国加勒比海地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控制区,在该水域航行只能使用低硫燃油或采取相应减排措施;美国洛杉矶、长滩港等要求船舶靠码头时接岸电,并推出自愿减速方案,规定一年中,如果一个船队有90%或更多的船舶满足减速要求,可在来年获得15%的停靠费率折扣。 (三)海事部门在船舶大气污染防治方面的工作 《MARPOL73/78》附则VI于2006年8月23日正式对我国生效(海船舶〔2006〕523号),对燃油供应和质量、港口国监督等进行了规范。中国海事局通过《关于实施<73/78防污公约>附则VI修正案的通知》(海船舶 Current situation of shipborne air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associated countermeasures 史湘君 33 中国海事 航运经纬Shipping Lines

1973年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1991年修正案1

《1973年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 1978年议定书(73/78防污公约) 1991年修正案(1) 《1973年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1978年议定书1991年修正案(1) -------------------------------------------------------------------------------- 简介: 为了执行1973年防污公约,1978年2月6日至17日在伦敦召开了油船安全和防止污染(TSPP)联席会议。会议通过了“关于1974年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的1978年议定书”(74/78SOLAS),以及“关于1973年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的1978年议定书”(MARPOL73/78),后者简称为“73/78防污公约”。 议定书或73/78防污公约已于1983年10月2日生效。事实上,只有附则Ⅰ(防止油污规则)与议定书同时生效。附则Ⅱ(控制散装有毒液体物质污染规则)于1987年4月6日生效;附则Ⅴ(防止船舶垃圾污染规则)于1988年12月31日生效;附则Ⅲ(防止海运包装或集装箱、可移动罐柜或公路和铁路槽罐车装运有害物质污染规则)于1992年7月1日生效;附则Ⅳ(防止船舶生活污水污染规则)尚未生效。 73/78防污公约的1991年综合版本包括经1984年至1991年的全部修正案。本部分包括公约的所有条款和统一解释的最新文本、两个议定书和五个附则。所包含的修正案虽然都已通过,但有的尚未生效,如1990年3月通过的检验和证书的统一制度。 由于1978年议定书吸收了1973年公约的内容,两者可看成是一个文件,即73/78防污公约。凡加入1978年议定书的国家自然地应遵守1973年防污公约而不必另行签字。 截止1991年12月31日参加该公约的有乌拉圭、秘鲁……等70个国家(见附录)。我国于1983年7月1日加入,但声明“不受公约附则Ⅲ、Ⅳ、Ⅴ的约束”。因此,该公约及附则Ⅰ已从1983年10月2日起对我国生效,附则Ⅱ从1987年4月6日起对我国生效。我国于1988年11月21日加入附则Ⅴ,该附则从1989年2月21日起对我国生效。附则Ⅲ和附则Ⅳ也将由任选而变为法定的,并将通过默认接受程序生效,因此,也必须作好实施的准备。 附录(按交存文件日期顺次排列) 缔约国交存文件日期生效日期 ---------------------------------------------------------------------- 乌拉圭1979.4.301983.10.2 秘鲁1980.4.251983.10.2 英国1980.5.221983.10.2(除附则Ⅲ、Ⅳ、Ⅴ外) (加入附则Ⅲ和Ⅴ)1986.5.27— 瑞典1980.6.91983.10.2 挪威1980.7.151983.10.2(除附则Ⅳ外) 美国1980.8.121983.10.2(除附则Ⅲ、Ⅳ、Ⅴ外)

工作心得:船舶大气污染防治对策(最新)

工作心得:船舶大气污染防治对策(最新)随着经济发展,我国水路货物运输量和港口吞吐量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近年来,船舶废气成为我国港口城市的主要大气污染源之一。为进一步提升空气质量,国家公布船舶排放控制区实施方案,控制船用燃油质量等系列措施。但对比起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我国在船舶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面起步较晚,管理经验较少,如何有效控制船舶污染物排放,形成长效的管理机制需重点关注和探讨。 一、X港船舶大气污染现状 依X港为例,X港是我国第四大港,年货物吞吐量位居世界第五位,年进出港船舶约七万艘次。根据一份《X市船舶、飞机污染现状调查及控制对策研究报告》研究显示,船舶排放已成为X市的重要污染源之一。其中,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为主要的污染物,分担率分别占总排放的14.0%和16.5%,具体数据详见下表。 通过分析发现,X港的船舶废气存在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是船舶排放的主要污染物。船舶每年排放的SOx 和NOx分别达到1.3万吨和3.8万吨,其中远洋和沿海船2舶排放SOx占船舶总排放的97.0%;而NOx则主要由内河船舶排放,占总排放70.1%; (二)船舶在不同运行模式下的的排放有明显区别,污染物大部分在停泊阶段排放,各污染物在排放阶段的排放占总排放的49%―79%。其次是慢速巡航阶段的排放,各污染物在排放阶段的排放占总排放的18%―40%。进出港阶段由于时间较短,所以排放的占比也最小,各污染物在排放阶段的排放占总排放的3%―17%。 (三)远洋和沿海船舶使用的燃料油造成的污染比内河船舶造成的污染严重很多。通过对沿海和内河船舶的燃油抽样化验结果可知,远洋船舶使用的燃油含硫率平均值为1.71%m/m,内河船舶使用的燃油平均硫含量为0.044%m/m。 二、船舶大气污染防治主要存在问题 (一)法律、标准体系不完善

对船舶防污染设备管理的看法

对船舶防污染设备管理的看法 一、船舶造成的海洋污染及其危害 人类在开发利用海洋、为人类创造财富的同时,也给海洋带来了危害。这种危害,一方面是由于对海洋的渔业资源的过捕滥捞造成的;另一方面是在开发利用时对海洋造成的日益严重的污染。海洋污染的危害主要有;海生物受害、死亡;水质腐败,水体和海生物体寓集致癌物质,危及人体的健康;影响海上交通和局部水文气象;影响旅游业等。 船舶造成的海洋污染的污染源主要有:船舶正常营运中产生废弃物的污染;营运船舶因事故而造成的污染;利用船舶或其他运输工具在海上倾倒废弃物或其他物质的污染;船舶修造、打捞和拆解造成的污染等。本文主要论述防止营运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的措施。 营运中的船舶在营运过程中,产生导致污染的操作大致有以下几种;1.石油运输过程中的装卸作业;2、散装有毒液体物质的残余物的任意排放;3、生活垃圾的倾倒;4、生活污水的排放;5、污压载水、洗舱污水、机舱污水的任意排放;6.尾轴、舵轴漏油;7.维修保养甲板机械时的漏油、滴油;8、保养甲板属具和船体时的滴油及油轮冲洗甲板;9、碰撞、搁浅、触礁、爆炸、火灾以及其他意外遇难引起的跑油、漏油及弃货;10、船舶补给燃油、装卸油、机舱驳油中的跑冒滴漏。 二、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的公约 海洋环境污染不仅是各沿海国家的问题,而且也是国际性问题。污染是不分国界的,沿岸和海水随时都有可能被本国领海以外的海上船舶所排放的石油等污染物污染。许多事实说明,防止航运对海洋的污染只有达成有效的和严格控制的国际协议才能解决。 IMO通过了一系列的防污公约。这些公约大致可分成两大类。第一类是防止或减少船舶排污和油污事件发生的,第二类是赔偿油污事件所引起的油污损害和清除费用的。IMO于1973年10月8日至11月2日在伦敦召开会议,讨论并通过了《1973年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海洋污染公约》(即MARPOL73)。该公约不仅对防止和控制由油类产生的海上污染作了规定,还制订了防止和控制除倾倒陆源废弃物以外的所有污染海洋的有害物质的规定。由于防污设备、接收设施及化学品舱等问题,MARPOL1973没有生效,实际上它已被MARPOL73/78所代替。1978年2月在美国的倡议下,IMO于1978年2月6日至17日在伦敦召开了“油轮安全和防止海洋污染的国际会议”,即TSPP大会。会上制定并通过的《关于1973年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的1978年议定书》,或《经1978年议定书修订的1973年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简称73/78国际防污公约,即MARPOL73/78,它是至今防止船舶造成污染的最全面、管理最严格的国际公约。对油轮的设计和操作起了很大的作用和影响,提高了世界油轮船队的标准,大大减少了船舶对海洋的污染。 下面谈谈对船舶防止海洋污染的基本要求。 附则I防止油污规则(1983年10月2日生效)。本附则使用于所有船舶。但主要指150总吨及以上的油船和400总吨及以上的非油船。IMO将150总吨以下的油船和400总吨以下的非油船的管理机动权交给各缔约国。但基本要求相同。凡150总吨及以上的油船和400总吨及以上的非油船,都必须进行下列检验:(l)初次检验。船舶投入营运之前,或首次签发IOPP证书之前进行。包括对结构、设备、装置和材料等的全部验收,要保证符合本规则的要求。(2)年度检验。第一次发证后,每年一次。查船舶的技术状态,能否继续下去,查有关文件。技术良好的只要检视,有怀疑时再进行大检查。(3)中间检验。又叫期间检验,其间隔由主管机关规定,但其间隔自发新证后不得超过3年。在证书有效期间至少要进行一次。这种检验要保证设备和相关联的泵和管系。包括油水分离器或过滤装置、排油监控装置等要符合本规则的要求,并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4)定期检验。其间隔期限由主管机关决定但相隔不得超过5年。要求同初次检验,合格者换发新证。检验由主管机关委托的验船师或其他被认可的组织进行,在国际上是船级社,我国则是船舶检验局。要保证检验的全面和有效,并承担责任。船舶经检验合格后,由主管机关授权的任何人或组织签发国际防止油污证书,即IOPP证书。我国由船舶检验局签发,签发者应对证书负有全部责任。但非缔约国船舶不发此证。公约对油轮防止因海事而造成的油污染减少到最低限度提出了下列措施:(1)从船体结构上按吨位

船舶防止空气污染检验要求

船舶防止空气污染检验要求 【摘要】随着经济的进步,开发速度的加快,船舶作业过程中产出的废气和污染物对空气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本文主要结合国际海事组织新通过、生效的《73/ 78 防污公约》附则VI《防止船舶造成空气污染规则》里面的相关规定来具体分析了船舶防止空气污染检验要求。可供同行和研究者参考。 【关键词】船舶;空气污染;检验;要求 一、前言 近年来,环境污染问题倍受关注,国际环保组织也不断制定新的国际公约来约束世界各国的污染物排放量,严格控制污染源,以保护世界的环境。本文主要针对船舶防止空气污染检验要求进行了详细分析。 二、船舶排气的危害 随着国际贸易和船舶运输的发展,以石油产品为燃料的船舶柴油机的排放对当前的污染越来越严重。按目前水平推算,大型柴油机的NOX排放量约为20g/kW.h,而每年世界上船用柴油机燃油消耗按一亿吨算,就有1000万吨的NOX 排入大气。与此同时,为了降低营运成本,柴油机燃用非常劣质的燃料油,SOX 亦随之增加。目前船用柴油机SOX的排放量平均在12g/kW.h左右,那么每年就有大约850万吨的SOX直接排入大气。庞大的海运船队所排放的废气约占全球大气污染排放量的10%左右,可见,船舶柴油机的排放是影响全球空气质量和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船舶防止空气污染检验的要求分析 1、检验规定和证书 (一)凡400gt或以上的船舶以及所有固定式和移动式钻井平台和其他平台应进行《规则》所规定的检验,包括初次检验、定期检验、中间检验和年度检验; (二)初次检验,在船舶投入营运之前或者在首次签发《规则》所要求的国际防止空气污染证书。 (IAPP)之前进行。这种检验应保证设备、系统、装置、布置和材料完全符合《规则》中适用的要求; (三)2005年5月19日后建造的适用船舶,应完全满足《规则》中的要求,并获得国际防止空气污染证书; (四)2005年5月19日前建造的适用船舶,应在2005年5月19日后第1次坞

最新1973年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附则II汇总

1973年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附则I I

《1973年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 附则Ⅱ《控制散装有毒液体物质污染规则》 1973年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附则Ⅲ附则Ⅱ 控制散装有毒液体物质污染规则 【颁布日期】 1973-11-02 【生效日期】 1987-04-06 第1条定义 就本附则而言: (1)“化学品液货船”系指建造为或改建为主要用于装运散装有毒液体物质货物的船舶,并包括本公约附则Ⅰ定义的用于装运全部或部分散装有毒液体物质货物的油船。 (2)“清洁压载”系指在这样一个舱内压载,该舱自上次装载A、B、C或D类物质的货物以来,已予彻底清洗,所产生的残余物也已按本附则的相应要求全部排空。 (3)“专舱压载”系指装入这样一个舱内的压载水,该舱与货物和燃油系统完全隔绝并固定用于装载压载水、或固定用于装载本公约诸附则中所定义的各种油类或有毒液体物质以外的压载水或货物。 (4)“最近陆地”,其定义如本公约附则Ⅱ的第1条(9)所述。 (5)“液体物质”系指那些在温度为37.8℃时蒸气压力不超过2.8kp/平方米的物质。 (6)“有毒液体物质”系指本附则附录Ⅱ中所指明的,或按第3条(4)的经暂时评定为A、B、C或D类的任何物质。 (7)“特殊区域”系指这样的一个海域,在该海域中,涉及其海洋学的和生态学的情况以及其运输的特殊性质等公认的技术原因,要求采取特殊强制办法以防止有毒液体物质污染海洋。 特殊区域为: (a)波罗的海区域,和 (b)黑海区域。 (8)“波罗的海区域”,其界限如本公约附则Ⅰ的第10条(1)(b)所述。 (9)“黑海区域”,其界限如本公约附则Ⅰ第10条(1)(c)所述。 (10)“国际散化规则”系指由本组织海上环境保护委员会以及MEPC19(22)决议通过的《国际散装运输危险化学品船舶构造和设备规则》。该则可由本组织予以修正,如果此项修正系按本公约第十六条关于附则附录修正程序予以通过和生效。 (11)“散化规则”系指由本组织海上环境保护委员会以MEPC2022)决议通过的《散装运输危险化学品船舶构造和设备规则》。该规则可由本组织予以修正,如果此项修正系按照本公约第十六条关于附则附录修正程序予以通过和生效。 (12)“建造的船舶”系指安放龙骨或处于相似建造阶段的船舶。船舶改建为化学品液货船时,不管其建造日期为何时,开始改建的日期应作为化学品液货船的建造日期。但此改建规定不适用于符合下列全部条件的船舶改装: (a)1986年7月1日以前建造的船舶;和 (b)根据《散化规则》此船已证明为仅装运由该规则确认为只有污染危害的物质。 (13)“相似建造阶段”系指这样一个阶段: (a)可以辩别出具体船舶的建造开始;以及 (b)该船的装配已经开始,装配量至少有50吨或占全部建造材料质量估算值的1%(以小者为

国际船舶安全营运和防止污染管理规则(ISM规则)71169

国际船舶安全营运和防止污染管理规则(ISM规则) 经MSC.273(85)和MSC.104(73)号决议修正的大会A.741(18)号 决议 (2010年7月1日生效) 目录 前言 A部分实施 1. 总则 2.安全和环境保护方针 3.公司的责任和权力 4.指定人员 5.船长的责任和权力 6.资源和人员 7.船上操作方案的制定 8.应急准备 9.不符合规定情况、事故和险情的报告和分析 10.船舶和设备的维护 11.文件 12.公司审核、复查和评价

B部分审核发证 13.发证和定期审核 14.核发临时证书 15.审核 16.证书格式 前言 1 本规则旨在提供船舶安全管理、安全营运和防止污染的国际标准。 2 大会通过的第A.443(Ⅺ)号决议,敬请各国政府采取必要措施,以 保证船长在海上安全和保护海洋环境方面正当履行其职责。 3 大会通过的第A.680(17)号决议,进一步认识到需要建立适当 的管理组织,使其能够对船上的某些需求做出反应,以达到并保持安全和环境保护的高标准。 4 认识到航运公司或船舶所有人的情况各异以及船舶操作条件的大 不相同,本规则依据一般原则和目标制定。 5 本规则用概括性术语写成,因而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显然,无论是 在岸上还是在船上,不同的管理层次对所列条款需要有不同程度的了解和认识。 6 高级领导层的承诺是做好安全管理工作的基础。就安全和防止污染 而言,各级人员的责任心、能力、态度和主观能动性将决定其最终结果。

A部分实施 1 总则 1.1 定义 以下定义适用于本规则的A和B两部分。 1.1.1 “国际安全管理(ISM)规则”系指由国际海事组织大会通过的, 并可由该组织予以修正的“国际船舶安全营运和防止污染管理规则”。 1.1.2 “公司”系指船舶所有人,或已承担船舶所有人的船舶营运责 任并在承担此种责任时同意承担本规则规定的所有责任和义务的任何组织或法人,如管理人或光船承租人。 1.1.3 “主管机关”系指船旗国政府。 1.1.4 “安全管理体系”系指能使公司人员有效实施公司安全和环境 保护方针的结构化和文件化的体系。 1.1.5 “符合证明”系指签发给符合本规则要求的公司的文件。 1.1.6 “安全管理证书”系指签发给船舶,表明其公司和船上管理已 按照认可的安全管理体系运作的文件。 1.1.7 “客观证据”系指通过观察、衡量或测试获得并能被证实的有 关安全或安全管理体系要素存在和实施的量或质的信息、记录或事实声明。 1.1.8 “评述”系指在安全管理审核过程中做出的并由客观证据证实

1973年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

1973 年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各缔约国,认识到有保护整个人类环境特别是海洋环境的需要,认识到船舶故意地、随便地或意外地排放油类和其它有害物质,是造成污染的一项重大来源,也认识到主要为保护环境而缔结的第一个多边协议1954 年国际防止海上油污公约的重要性和该公约在防止海洋和沿海环境污染方面所作出的重大贡献,本着彻底消除有意排放油类和其他有害物质而污染海洋环境并将这些物质的意外排放减至最低限度的愿望,考虑到达到这一目的的最好办法是制订一些不限于油污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则,经协议如下: 第一条本公约的一般义务 一、各缔约国保证实施其承担义务的本公约及其附则的各项规定,以防止由于违反公约排放有害物质或含有这种物质的废液而污染海洋环境。 二、除另有明文规定者外,凡引用本公约即同时构成引用其议定书及各附则。 第二条定义 除另有明文规定者外,就本公约而言: 一、“规则”系指载于本公约附则中的规则。 二、“有害物质” 系指任何进入海洋后易于危害人类健康、伤害生物资源和海生物,损害休憩环境或妨害对海洋的其他合法利用的物质,并包括应受本公约控制的任何物质。 三、(一)“排放”一词当与有害物质或含有这种物质的废液而言,系指不论由于何种原因所造成的船舶的排放,包括任何的逸出、处理、溢出、渗漏、泵出、冒出或排空; (二)“排放”一词不包括下列情况: 1.1972 年11 月13 日在伦敦签订的防止倾倒废弃物和其他物质污染海洋公约所指的倾倒;或2.由于对海底矿物资源的勘探、开发及与之相关联的近海加工处理所直接引起的有害物质的排放;或 3.为减少或控制污染的合法科学研究而进行的有害物质排放。 四、“船舶”系指在海洋环境中运行的任何类型的船舶,包括水翼船、气垫船、潜水船、水上船艇和固定的或浮动的工作平台。 五、“主管机关” 系指船舶在其管辖下进行营运的国家政府。就有权悬挂某一国家国旗的船舶而言,主管机关即为该国的政府。对于沿海国家为勘探和开发其自然资源行使主权,在邻接于海岸的海底及其底土从事勘探和开发的固定或浮动平台而言,主管机关即为该有关沿海国家的政府。 六、“事故”系指涉及实际或可能将有害物质或含有这种物质的废液排放入海的事件。 七、“组织”系指政府间海事协商组织。 第三条适用范围 一、本公约适用于: (一)有权悬挂一缔约国国旗的船舶;和 (二)无权悬挂一缔约国的国旗但在一缔约国的管辖下进行营运的船舶。 二、本条中的任何规定,均不得解释为减损或扩大缔约国根据国际法为勘探和开发自然资源对于邻接其海岸的海底及其底土的主权。 三、本公约不适用于任何军舰、海军辅助船舶或其他国有或国营并暂时只用于政府非商业性服务的船舶。但每一缔约国应采取不损害其所拥有或经营的这种船舶的操作或操作性能的适当措施,以保证这种船舶在合理和可行的范围内按本公约的规定行事。 第四条违章 一、任何违反本公约要求的事件,不论其发生在何处,根据有关船舶主管机关的法律,应予禁止,并有相应的制裁措施,如果该主管机关获悉是项违章事件,并确信有充分的证据 对被声称的违章事件提出诉讼,则应按照其法律使这种诉讼尽速进行。 二、在任一缔约国管辖区域以内的任何违反本公约要求的事件,根据该缔约国的法律,应予禁止,并有相应的制裁措施。每当发生这种违章事件时,该缔约国便应:

《防止船舶造成空气污染规则》附则Ⅵ解释

附则Ⅵ《防止船舶造成空气污染规则》于2005年5月19日生效,2006年8月23日对我国生效。附则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七个方面,除确定了附则的适用范围外,还提出了禁止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排放、限制船用柴油机氮氧化物的排放,限制琉氧化物的排放、限制发挥性有机化合物的排放,限制船上焚烧等规定,并给出了主要控制措施。 1.定义与适用范围 1)定义 (1)消耗臭氧层物质系指在应用或解释本附则时有效的1987 年消耗臭氧层物质蒙特利尔议定书中定义的并在该议定书附件中所列的受控制物质; (2)残油系指来自燃油或润滑油分离器的油泥,主机或副机的废弃润滑油,或舱底水分离器、油过滤装置或滴油盘的废油。 (3)船上焚烧系指把船舶正常作业时产生的废物或其他物质在船上进行焚烧。 (4)船上焚烧炉系指以焚烧为主要目的而设计的船上设备。 (5)SOx排放控制区系指要求对船舶SOx排放采取特殊强制措施以防止、减少和控制SOx 造成大气污染以及随之对陆地和海洋区域造成不利影响的区域。 2)适用范围 除另有规定者外,附则的规定适用于所有船舶。 2.一般免除 本附则的条款不适用于下述情况: (1)以保护船舶安全或海上救助人命为目的所必需的任何排放;或 (2)由船舶或其设备破损而引起的任何排放,只要在发生破损或发现排放后为防止或尽量减少排放已采取一切合理预防措施,但如船东或船长有意造成损坏或明知损坏可能发生仍草率行事者除外。 3.检验与发证 1)检验 凡400 总吨及以上的船舶以及所有固定式和移动式钻井平台和其他平台,应进行规定的初次检验、定期检验、中间检验,以保证设备和布置完全符合本附则的要求并且处于良好的工作状况。 2)发证 (1)船舶或平台按本附则第5条规定进行检验之后,国际防止空气污染证书(IAPP)应由主管机关或经主管机关正式授权的任何人员或组织签发。不论哪种情况,主管机关对证书负有全部责任。 (2)国际防止空气污染证书用发证国的官方文字写成。如所用文字既非英文、法文又非西班牙文,则该文本中还应包括这三种文字之一的译文。 (3)国际防止空气污染证书的有效期应由主管机关规定,自签发之日起不得超过

1973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1978年议定书

1973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1978年议定书(73∕78防污公约) 该议定书1978年2月17日订于伦敦。它事实上包含两份基本文伴,即:《1973年国际防止船舶遣成污染公约》和《关于1973年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的1978年议定书》。因此,国际上通常将二者合称为“73/8防污公约”, (73/78MARPOL)。 (一)1978年议定书与1973年公约的关系 《1973年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于1973年11月2日订于伦敦。该公约在通过时的文本,由正文20个条文和“关于涉及有毒物质事故报告的规定”等2个议定书及“防止油污规则”等5个附则组成。 《关于1973年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的1978年议定书》于1978年2月17日订于伦敦。该议定书由正文9个条文和1个附则组成。该“附则”题为《对1973年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的修订与补充》。就其修订和补充的对象而言,该“附则”主要是对1973年公约的《附则Ⅰ防止油污规则》进行实质性修政和补充,对公约其余4个附则未作修改或补充。 正是由于1978年议定书对1973年公约作了重要的修订与补充,因而该议定书构成公约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1978年议定书第一条第一款就明确要求,本议定书各缔约国应承担义务同时实施“本议定书及其附则的各项规定”和“1973年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的各项规定”。第二款更是明确规定:“(1973年)防污公约和本议定书的各项规定,应作为一个整体文件来理解和解释。” 根据该议定书第一条第一款的规定,凡加入1978年议定书的国家,自然地应当遵守1973年防污公约,而不必对公约另行签字或履行专门的批准手续。 (二)关于1978年议定书的生效及我国加入的情况 1978年议定书于1978年2月17日订于伦敦,由国际海事组织保管。1983年10月2日,该议定书生效。 1983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代表向国际海事组织秘书长交存加入书,同时声明“不受公约附则Ⅲ、Ⅳ和V的约束”。 该公约及其附则Ⅰ已从1983年10月2日起对我国生效;公约附则Ⅱ从1987年4月6日起对我国生效。 1988年11月21日,我国加入了公约附则V,并于1989年2月21日对我国生效。

借鉴美国经验控制我国船舶大气污染_李丽平

国际 64船舶造成的大气污染,主要是指船舶在运输生产过程中,由于燃烧性排放和操作性排放,向周围大气环境排放了诸如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硫氧化物和烟尘等污染物,并最终造成对大气环境的物理或化学性污染。随着运输船舶量日益增加,船舶已成为大气污染的主要排放源,加强管控迫在眉睫。 船舶大气污染形势及来源分析 船舶已成为大气污染主要污染源之一,在某些港口城市其对大气污染的贡献率已与机动车相当或更甚,且日趋严重。据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发布的《船舶和港口空气污染防治白皮书》,一艘使用3.5%含硫量的燃料油的中大型集装箱船,以70%最大功率的负荷行驶,一天排放的PM 2.5相当于50万辆使用国Ⅳ油品的货车。船舶的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占全球总量的15%和4%~9%。美国数据表明,大约6辆船舶(约67兆瓦)的废气排放量等于一个发电厂的废气排放量(约377兆瓦),全美国的远洋船舶相当于529个发电厂的废气排放。 2009年,美国高速公路机动车产生的PM 2.5占排放总量的24%,远洋船舶产生的PM 2.5占17%,船用柴油机产生的PM 2.5占7%,两项占比为24%。到2030年,远洋船舶污染产生的PM 2.5占比将上升为49%,船用柴油机产生的PM 2.5占3%,即超过一半的PM 2.5污染将来自于船舶。 我国港口城市船舶污染已成为最大大气污染源。深圳海事部门统计,2012年仅进出深圳港的远洋船舶就有2.6万艘次,每年约排放1.6万吨二氧化硫,占深圳市排放总量的65.8%,是该市最大的SO x 排放源。全球十大集装箱港口中有七个在我国,海运船队运力规模达1.42亿载重吨,约占世界海运船队总运力的8%,居世界第四位。未来面临严峻挑战。 船舶造成空气污染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船舶发动机以及锅炉等设备燃烧燃料后产生的尾气;二是船舶使用的制冷剂、灭火剂、洗涤剂、发泡剂(隔热材料)等,在船舶营运、消防、演习、检修、拆装过程中,会将一些耗损臭氧层的气体排入大气;三是液货中的烃类气化物或有 害气体。此外,焚烧船舶油渣、垃圾、生活废弃物等也可导致污染物排放。 美国船舶大气污染控制特点 美国船舶大气污染控制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历程,是随着美国大气污染防治政策的变化而逐步发展的。主要特点如下: 多部门分工协作,加强对港口及船舶大气污染的管控 美国环保局是各项管理标准的主要制定主体。在执行船舶大气污染H.R.5811法案的同时,美国环保局和海岸警卫队负责制定相关规定,来执行《国际防止船舶污染公约》附则Ⅵ(以下简称“附则Ⅵ”)。海岸警卫队依据海事保全法律,要求船旗国政府出具证书证明船舶符合国际海事法律,若没有相关证明,将被禁止或延迟进入美国港口。美国船级社配合执行附则Ⅵ的相关政策。 实施严格而灵活的船舶燃料标准与排放标准 美国没有专门针对船舶的法案,主要遵从《清洁空气法》和《国家空 ■文/李丽平 高颖楠 周婷 姜欢欢 摘 要 船舶排放已成为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排放源之一。美国在船舶大气污染排放控制方面强调多部门分工协作,实施严格而灵活的船舶燃料标准与排放标准,制定排放清单,重视补贴、税收等经济激励政策运用。我国应借鉴其经验加快颁布实施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制定强制性油品标准,制定排放清单,建立港口企业定期上报清单制度,建立“国家排放控制区”。 关键词 船舶;大气污染;国家排放控制区;污染排放清单;美国 借鉴美国经验控制我国船舶大气污染 * Control on Air Pollution from Ships by Learning the American Experiences *基金项目:环境保护部国际合作履约项目成果

1973年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

1973年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 各缔约国,认识到有爱护整个人类环境专门是海洋环境的需要,认识到船舶有意地、随便地或意外地排放油类和其它有害物质,是造成污染的一项重大来源,也认识到要紧为爱护环境而缔结的第一个多边协议1954年国际防止海上油污公约的重要性和该公约在防止海洋和沿海环境污染方面所作出的重大奉献,本着完全排除有意排放油类和其他有害物质而污染海洋环境并将这些物质的意外排放减至最低限度的愿望,考虑到达到这一目的的最好方法是制订一些不限于油污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则,经协议如下: 第一条本公约的一样义务 一、各缔约国保证实施其承担义务的本公约及其附则的各项规定,以防止由于违反公约排放有害物质或含有这种物质的废液而污染海洋环境。 二、除另有明文规定者外,凡引用本公约即同时构成引用其议定书及各附则。 第二条定义 除另有明文规定者外,就本公约而言: 一、“规则”系指载于本公约附则中的规则。 二、“有害物质”系指任何进入海洋后易于危害人类健康、损害生物资源和海生物,损害休憩环境或妨害对海洋的其他合法利用的物质,并包括应受本公约操纵的任何物质。 三、(一)“排放”一词当与有害物质或含有这种物质的废液而言,系指不论由于何种缘故所造成的船舶的排放,包括任何的逸出、处理、溢出、渗漏、泵出、冒出或排空; (二)“排放”一词不包括下列情形: 1.1972年11月13日在伦敦签订的防止倾倒废弃物和其他物质污染海洋公约所指的倾倒;或

2.由于对海底矿物资源的勘探、开发及与之有关联的近海加工处理所直截了当引起的有害物质的排放;或 3.为减少或操纵污染的合法科学研究而进行的有害物质排放。四、“船舶”系指在海洋环境中运行的任何类型的船舶,包括水翼船、气垫船、潜水船、水上船艇和固定的或浮动的工作平台。 五、“主管机关”系指船舶在其管辖下进行营运的国家政府。就有权悬挂某一国家国旗的船舶而言,主管机关即为该国的政府。关于沿海国家为勘探和开发其自然资源行使主权,在邻接于海岸的海底及其底土从事勘探和开发的固定或浮动平台而言,主管机关即为该有关沿海国家的政府。 六、“事故”系指涉及实际或可能将有害物质或含有这种物质的废液排放入海的事件。 七、“组织”系指政府间海事协商组织。 第三条适用范围 一、本公约适用于: (一)有权悬挂一缔约国国旗的船舶;和 (二)无权悬挂一缔约国的国旗但在一缔约国的管辖下进行营运的船舶。 二、本条中的任何规定,均不得讲明为减损或扩大缔约国按照国际法为勘探和开发自然资源关于邻接其海岸的海底及其底土的主权。 三、本公约不适用于任何军舰、海军辅助船舶或其他国有或国营并临时只用于政府非商业性服务的船舶。但每一缔约国应采取不损害其所拥有或经营的这种船舶的操作或操作性能的适当措施,以保证这种船舶在合理和可行的范畴内按本公约的规定行事。 第四条违章 一、任何违反本公约要求的事件,不论其发生在何处,按照有关船舶主管机关的法律,应予禁止,并有相应的制裁措施,如果该主管机关获悉是项违章

交通运输部船舶大气污染文件(英文版)

Implementation Scheme of the Domestic Emission Control Areas for Atmospheric Pollution from Vessels1 by Ministry of Transpor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30th Nov.2018 In order to implement the national policies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development,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to protect the blue skies,as well as to facilitate the green shipping development and the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of vessels,this Implementation Scheme is formulat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Air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applicable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s,and on the basis of the Implementation Scheme of the Domestic Emission Control Areas for Vessels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the Bohai-Rim Area(Beijing,Tianjin and Hebei) (JHF[2015]No.177). 1.Objectives The Domestic Emission Control Areas for Atmospheric Pollution from Vessels(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DECAs”)are designated to control and reduce emissions of atmospheric pollutants including SOx,NOx,particulate matters(PMs)and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VOCs)from vessels and to improve the air quality of coastal areas and inland river port cities. 2.Principles The DECAs are designated according to the following principles: (i)Promoting a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environment quality improvement and the shipping economy growth. (ii)Strengthening the control of air pollution from vessels. (iii)Complying with the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s and domestic laws. (iv)Taking a phased-in approach and conducting pilot programs. 3.Scope of Application The Scheme applies to vessels navigating,berthing and operating in the DECAs. 4.Geographic Scope of the DECAs The DECAs referred to in the Scheme include both the coastal control area and the inland river control area. The coastal control area covers the sea area enclosed by the60coordinates listed in Table1, and the sea area in Hainan waters is enclosed by the20coordinates listed in Table2. The inland river control area is the navigable waters of the main stream of the Yangtze River (from Shuifu,Yunnan to the mouth of the Liuhe River,Jiangsu)and the main stream of the Xijiang River(from Nanning,Guangxi to Zhaoqing,Guangdong),the coordinates of the starting and ending points are listed in Table3. Table1Coordinates of the Boundary Control Points in the Coastal Control Area 1This English version of Implementation Sheme for DECAs is only for refrence,whileas the documents issued by MOT should be used as the officail version.

3防止船舶垃圾污染检验指南

防止船舶垃圾污染检验指南 【发布时间】 1998 【发布部门】船级社 【生效日期】 1998-10-01 防止船舶垃圾污染检验指南 中国船级社(1998) 第1章通则 1.1 目的 1.1.1 为贯彻执行73/78防污公约附则V关于防止船舶垃圾污染的规定及其修正案特制定(防止船舶垃圾污染检验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1.1.2 本指南可作为授权或申请中国船级社进行防止船舶垃圾污染检验的指导性文件,井为船东编制船舶垃圾管理计划提供通用性的方法和指导。 1.2 适用范围 1.2.1 本指南适用于国际航行船舶。根据国际悔事组织MEP肋(37)号决议,73/78防污公约附则V的1995年修正案于1997年7月1日正式生效。因此,1997年7月1日后建造的国际航行船舶,应从1997年7月1日起符合该修正案的规定;1993年?月1日前建造的国际航行船舶,应从1998年7月1日起符合该修正案 的规定。 1.2.2 非国际航行船舶,可参照本指南的适用规定。 1.3 定义 1.3.1 本指南有关定义如下: (1) 船舶:系指在海洋环境中运行的任何类型的船舶,包括水翼船、气垫船、潜水器、浮艇和固定式或移动式平台。 (2) 垃圾:系指在船舶正常营运期间产生的并要不断地或定期地予以处理的各种食品的、生活用品的和操作用品的废弃物(不包括鲜负及其碎片),但73/78防污公约的其他附则中定义或列举的物质(如油类生活污水或有毒液体物质)除外。

(3) 塑料制品:系指包含一种或多种合成有机高分子聚合物作为主要成份i},并且在聚合物的制造或通过热和/或压力制成成品的过程中形成的固体物。这些塑料制品包括包装物(如防潮膜、瓶、容器、衬垫),船舶建造物(如玻璃纤维、层状结构、板壁、管系、绝缘材料、地板、地毯、纤维织物、油漆及抛光剂、粘合剂、电气和电子元件)和一次性餐具、袋、薄膜、漂浮物、渔网、绑带、绳及线等。 (4) 漂浮物:系指可漂浮的垫舱物料、衬料及包装材料等。 (5) 食品废弃物:系指任何已变质或未变质的食物,如水果、蔬菜、奶制品、家禽、肉类制品、食物残余物及其他任何被上述废弃物污染的物质。 (6) 其他废弃物:系指纸制品、破布、玻璃、金属、瓶子、陶器、焚烧炉灰烬、货物残余及类似的废弃物。 (7) 最近陆地即“距最近陆地”:系指距按国际法划定领土所属领海的基线o (8) 特殊区域:系指这样的一个海域,在该海域内,由于其海洋学和生态学的情况以及其运输的特殊性质等公认的技术原因,需要采取防止垃圾污染海洋的特殊强制措施。特殊区域除按照73/78防污公约附则V第5条有关规定外,还应考虑船旗国划定的该国的特殊区域。 1.4 垃圾处理要求 1.4.1 根据73/78防污公约附则V的有关规定,限制排放于海洋中的船舶垃圾应符合表1.4.1的要求。 1.4.2 禁止排放于海洋中的船舶垃圾,应在船上按照本指南第3章3.2至3.5的有关规定进行分类收集、加工和储藏,以便船舶到港后,能有效地向岸上接收设备转移船舶垃圾。 1.4.3 上述1.4.1和1.4.2规定不适用于下列之一情况: (1) 处理船上产生的垃圾,其目的是为保障船舶及船上人员安全或救护海上人命; (2) 由于船舶或其设备受损而导致的垃圾逸漏,如在发生损坏以前或以后,为防止逸漏或将逸漏减至最低限度已采取了一切合理的预防措施; 合成渔网的意外失落,如为防止这种失落已采取了一切合理的预防措施。 船舶垃圾海上排放要求 垃圾种类所有船舶(平台除外) 平台③特殊区域 外 特殊区域内 1.塑料制品包括合成缆绳、合成渔网和塑料垃圾袋禁止排放禁止排放禁止排 放 2.漂浮的垫舱物料、衬料和包装材料距岸禁止排放禁止排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