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课程设计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课程设计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课程设计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课程设计

徐州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

摘要:随着徐州市经济连续五年经济发展增速位居江苏省第一的位置,徐州市很快获批建造城市轨道交通。本方案立足于近期(2020年)对徐州市的城市轨道交通作了较为详细可行的规划方案,该方案中共规划了三条线,并且从总体说明、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必要性分析、徐州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车站及主要换乘节点以及其他方面对本方案作了详细的阐述。通过对徐州的详细研究分析表明,该方案的实施将为徐州新一轮的经济增长提供长久不衰的动力,通过重点分析线网规划以及车站设置,认为此方案具备较强的可行性。

关键词:中心城区城市走廊纵断面设计功能分析

1 总体说明

1.1 徐州基本情况

徐州,古称彭城,苏北最大城市,是国务院批准的拥有地方立法权的较大的市,是江苏省重点规划建设的三大都市圈核心城市和四个特大城市之一,也是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五大中心城市之一和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现为第二亚欧大陆桥东端一个人口超过三百万的特大城市。

徐州位于江苏省西北部北邻山东省,西接安徽省、河南省,东连连云港市,南邻宿迁市。为华夏九州之一。地处南北方过渡地带,为北国锁钥,南国门户,向来为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地和商贾云集中心。文化悠久,是著名的帝王之乡,有“九朝帝王徐州籍”之说。是全国重要的交通和铁路枢纽,能源基地和工业基地。

2012年末全市户籍人口976.66万人,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全市党政军民众志成城、齐心协力,经济社会呈现出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劲态势,实现GDP4016亿元,增长13.2%,居全省第五位,增幅连续三年居全省第一位,城市经济总量入围全国30强。

1.2 建设轨道交通的基本条件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管理的通知》(国办发〔2003〕81号)文件,申报发展地铁的城市应达到四个基本条件:

一、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在100亿元以上

二、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

三、城区人口在300万人以上

四、规划线路的客流规模达到单项高峰小时3万人以上。

截止2010年底,我市市区人口312.79万人(包括主城区、贾汪区和铜山区);2011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51.65亿元,财政总收入555.33亿元,一般预算收入318.42亿元。

对照上述标准,我市条件全部具备:其中市区人口超过建设地铁标准12.79万人,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两个指标均达到建设地铁标准的3倍以上。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方案中所有线路远景年单向高峰小时客流均在3万人次以上。

1.3 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年限与依据

规划年限:2013年—2020年

在国家对徐州高标准定位的基础上,以及江苏省委、省政府对苏北发展的重视程度日益增长的背景下,徐州这座重工业老城正以蓬勃的姿态高速向前。就目前的前瞻性和近期发展的迫切需求,考虑到未来中远期发展和远期的不确定性较大,徐州轨道交通规划规划立足于近期(2020年),以徐州主城区及周边几个区为重心进行设计。

规划依据:

1 《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年)

2 《徐州市综合交通规划》(2004~2020年)

3 《徐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大纲文本》(徐州市国土资源局)

4 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管理的通知》(国办发【2003】81号)

2003年10月

5 建设部《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标准》1999年5月

6 浅谈历史文化名城徐州及其保护规划--《山西建筑》2007年33期

7 《徐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2011年)

8 《徐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2010)

9 徐州市《统计年鉴》(2009)

1.4 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

1.4.1基本原则:

1.4.1.1交通系统规划与设计的要求

满足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

路网布设要均匀,线路密度要适量,乘客换乘要方便

应结合城市特点,考虑交通多元化趋势,确定建设标准和形式

1.4.1.2交通系统规划与设计的一般原则

要体现稳定性、灵活性、持续性的统一

有超前意识,做好线网规划用地控制

支持城市建设和发展,提高项目生命力

兼顾城市发展与运输的综合规划能力

加强与其他公共交通的规划和结合

以“绿色交通”为指导原则

网络布局与城市用地布局相结合,与城市发展形态相一致

考虑交通与土地利用的相互影响,处理好满足需求和引导关系

组建大型换乘中心,成为城市副中心或新区的先导和依托点

依据城市形态地理态势,考虑城市的地质、地貌和地形

考虑运营上的配合

1.4.1.3车站设备配置原则

实用性;功能匹配;先进性;经济性;安全性

1.4.2指导原则

轨道交通网络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专项规划,是宏观的控制性规划和指导性的实施规划,也是近远兼顾的长远性规划。因此,按规划年限可分为近期规划和远景规划。近期规划与当前城市总体规划年限一致;远景规划无具体年限,按城市远景规划用地性质、范围及人口的发展规划为基础条件,使网络规划既能适应和支持城市总体规划,同时又有适当超前性和滚动性,引导和推动总体规划的实施,使两者相辅相成。因此,轨道交通网络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依据总体规划、支持总体规划、超前总体规划、回归总体规划"。

1.5 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方案与实施安排

在对徐州市轨道交通规划中,不仅考虑近期的规划,也考虑了未来徐州的发展,本方案作为徐州地铁规划的第一份规划,三条线路的规划均为第一期工程,对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与利用谨慎的做了长远考虑。因此本方案实施年限为2013年至2020年,其中土方工程应在2018年完成,之后设备安装以及行车调试工作在2019年年底之前必须完成,从而实现2020年通车的任务。

2 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必要性分析

2.1城市社会现状与发展预测

目前经济状况:

图1.2000年—2010年徐州市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图2.2000—2010徐州市总人口(万人)

徐州未来经济发展可能由以下几个因素主导:

1由江苏省的对苏北经济发展的逐步重视,徐州作为作为淮海经济区的首要城市,将以此为契机更好更快的发展。

2由于高铁的运营,预计未来五年左右徐州会加入长江三角洲辐射城市。

3徐州高铁作为上海和北京的途径地,必定使徐州受到来自上海珠江三角洲的经济辐射。

4从徐州本身分析,徐州市五省通衢,交通要道,物流运输发达,这将使徐州的经济发展保持一个较好的势头。

根据徐州市《统计年鉴》(2009)的数据,以及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徐州市国土资源局数据作为参考,预计徐州市在2020年的地区生产总值将达到3900亿元,人口总数将达到1000万人,城市化水平超过58%,主城区人口将达到200万。

2.2.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2.2.1城市性质及规划发展目标

徐州是全国重要的综合性交通枢纽、区域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及生态旅游城市。

按照我国城市发展和城市现代化建设要求,至2020年,基本实现把徐州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和融合历史精华与现代文明为一体的山水园林城市发展目标。

到规划期末,城市综合实力水平居国内同类城市先进水平,其中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00亿元,在全面实现小康的基础上,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基本实现现代化。将徐州建成以工程机械、电子为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及化工、能源产

业为依托的区域现代制造业基地和以现代交通枢纽为依托的区域商贸物流中心。

2.2.2城市人口及用地发展规模

到2020年,全市城镇总人口约1000万,城市化水平58%左右。主城区城市人口2010年为156万,2020年为200万。

到2020年,全市耕地保有量保持在594840.5公顷,确保560660.0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减少,质量明显提高。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74011.2公顷。按照有利发展、保护资源、保护环境的要求,在建设用地适宜性以及与城市总体规划充分协调的基础上,确定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目标: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180.00平方公里,总人口控制在200万人,人均城镇工矿用地约90平方米。

2.2.3空间结构规划

大力挖掘采煤塌陷地和关闭破产矿山土地潜力,提高存量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引导城镇工矿用地理性扩展。加快“三集中”进程,减少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与比例,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结构。保障交通水利能源重点项目建设用地,适度提高建设用地中交通水利用地比重,提升区域发展能力。到2020年,建设用地中城镇工矿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交通水利用地、其他建设用地比例分别调整为25.2%、52.8%、20.5%、1.5%。

2.3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2.3.1城市交通概况

目前,徐州有900多万人,2008年,徐州汽车保有量为297154辆,2009年为362723辆,2010年则达了432612辆。数字的增长最直观地表现在堵车频率的增加。而徐州的交通资源配置尚未到位,地铁正准备建,快速路网未成形;每年还有30 万人在驾校苦学,随时准备加入这座没有交通平峰的城市。因此,徐州交通拥堵将进入常态化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2.3.2城市交通发展趋势

未来徐州市交通运输发展总趋势是:交通运输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作用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地位更加明确;网络化的区域大交通及其服务平台和综合运输系统建立并逐步完善;高新科技成果在交通建设和管理中得以充分运用;服务水平和效率大大提高;服务设施网络化,经营管理信息化,车辆装备标准化,生产经营集约化,服务质量规范化;以运输服务开发为龙头,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以崭新的服务方式和内容,满足运输市场的需求,提高交通运输行业和全社会的经济效益。

2.3.3城市交通发展战略与目标

建立起网络化的综合运输基础设施体系,人性化的客运服务体系及服务型的货运体系,其中:铁路以京沪高速铁路建设为重点,公路以高速公路、干线公路、新农村公路建设为重点,航道以京杭运河主通道建设为重点,港口以徐州港务集团港口为重点,航空以增加航线、进一步开放为重点。提高交通运输的保障能力;改革交通建设管理体制;找准抓手,强化交通行业管理。

2.3.4交通发展规划

2.3.4.1对外交通规划

徐州市是国家铁路重要枢纽。规划建设京沪高速铁路线,并在徐州设站,建设陇海高速铁路线通道。规划建设徐沛铁路向北延伸与新兖线相连的铁路通道;建设徐州至济宁、枣庄和临沂的铁路通道。对陇海铁路和京沪铁路进行电气化改造,提高线路的运行速度和运输能力。

以国家公路运输主通道为基础,形成十字加放射高速公路网络,大力发展高等级公路网,构建以市区为中心的城乡交通网络

徐州市到2020年规划形成“一个中心、两大通道、三片循环、四个出口”的水运格局。

徐州观音机场规划期内严格保护好机场净空及电磁环境,从严控制机场周边地区噪声敏感建筑物的建设,根据航空市场的发展需求,适时增加航线、航班。

规划保留鲁宁输油管线通过徐州市过境。规划徐州市使用我国西部“西气东输”天然气资源。

2.4.

3.2 城市交通规划

城市交通发展战略:老城区以老城保护、云龙风景名胜区保护为主,以公共交通为主导交通方式;老城区与主城区各片区之间建立快速公共客运系统和快速道路系统;加强交通设施建设,采用“交通设施发展为先导”策略,促进城市新区开发和老城改造;建设与城市布局形态相协调的道路网络;在老城区向东、东南跨越铁路、河湖和山体的交通薄弱截面,提高现有通道道路等级,增加通道,以支持城市向东、东南发展的战略。3徐州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3.1线网规划范围和年限

3.1.1线网规划范围

本次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包括三个范围:徐州中心城区,重点研究范围和都市发展区。

徐州中心区的划定以彭城广场附近作为该规划区的中心,以彭城广场至徐州火车站的直线距离做为半径向外辐射。即以二环路、京沪铁路、湖北路、三环西路包围的范围作为徐州中心区的较完整组成。

重点研究范围为两个:一个是以矿业大学向南延伸至铜山新区之间的范围,将其作为重点研究范围之一的原因是该区域涵盖了科技广场、淮海战役纪念塔、奎园附近的娱乐休闲产业区,并且作为发展较为良好的铜山新区也逐渐与徐州市中心相呼应,其沿途更有江苏师范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南湖新校区等重要科教基地,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中心的扩大具有重大的影响。另一个重点研究区域为金山桥经济开发区,金山桥开发区在这几年的建设中已经颇具规模,开发区内已落户诸多著名企业如徐工,卡特彼勒,另外园区的配套基础设施完善,有老年活动中心,图书馆等,因此作为徐州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依托必须加以重点研究。

都市发展区是徐州市未来发展的潜力,所以即使在近期的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中也应加以考虑。都市发展区涵盖了徐州观音机场附近区域,徐矿城附近区域以及一些离徐州几个重要发展的区域较远的区域,考虑到徐州城市与轨道交通的长远发展需要必须对这些区域妥善规划。

3.1.2线网规划年限

根据国办发[2003]81号文的要求,拟建城市轨道交通的城市都应编制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一般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年限通常为5-10年,具体规划年限是根据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通车年限发生变化的。本规划参考建设规划中的建设年限,将城市的中远期规划年限作为了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的近期规划年限。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应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编制,因而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年限应与城市总体规划年限一致。本规划将2020年作为近期规划年限并对该期限内的规划做主要阐述,同时在对近期规划时,也考虑土地的利用和城市地下空间的保护,从而形成了本线网规划方案。

3.2轨道交通的功能定位

徐州轨道交通(2013--2020)规划的线路作为徐州市轨道交通骨干线及未来轨道交通建设的基础,它的建设与发展直接影响徐州城市的整体布局和城市功能的发挥,对城市的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而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地铁的建设可谓举足轻重。徐州市轨道交通的功能定位主要体现在:

3.2.1支持城市空间的发展,拓展中心城市群的发展空间

徐州市位于江苏省北部,是苏北最大的城市,作为淮海经济区中的核心城市,徐州经济的发展对于推动整个经济区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徐州市虽然是五省通衢,铁路运输发达,周边贸易的确能为徐州带来充分地能能源和资源,但这也同时是徐州经济发展的瓶颈。经过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徐州城市的内部环境恶化,交通空间、发展不平衡,徐州市老城区的交通拥堵非常严重,这也使得空间环境质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徐州老城的市中心发展未来几年再创佳绩的可能性较低,而刚开发不久的新城区目前商业活动不够规模。轨道交通的规划建设有效地将城市交通与城市群的战略发展有机结合,引导城市土地利用的合理开发和区域经济向东延伸,加快徐州新城的建设发展,依托城市轨道交通徐州高铁站,建立并实现城市群组团功能相结合的城市经济网络体系,为支持和拓展中心城市群的发展空间注入强有力的动力。

3.2.2 引导城市空间发展,成为城市结构向东、向南移的支撑点

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将新城区附近的土地空间纳入了近远期可实施发展的范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区域沿线土地利用开发密切相关。轨道交通规划与建设,将促进区域走廊内土地的可达性的提高,改善沿线区位条件,有利于沿线土地的增值,加快城市土地的开发与建设。同时轨道交通将沿线一、二级不同层次人口聚居地有机构成城市整体,加强了城市空间的整体性和协调性,从而引导城市空间发展,使其成为城市结够向东、向南移的支撑点。

3.2.3强化交通走廊客运通道能力,成为旧城区疏散人口的助推力之一

“双心城市”的城市发展模式是徐州城市发展之路。新城区将成为集休闲、居住、旅游于一体的多功能区域。徐州旧城区是人口、建筑、就业、交通高密度的“四高”地区,疏散旧城区高密度人口,改善就业分布,东部和南部地区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但铜山新区、新城市中心与旧城市中心地区的交通联系仅以地面道路交通方式来实现远远满足不了交通发展的要求。轨道交通增加了该交通走廊客运通道能力,不仅使徐州中

心城区、都市发展区共同摆脱了区域交通运输的局限性,而且使、徐州新旧中心与周围各区之间具有便利的交通联系,从而使轨道交通的建设为创造“最适宜居住的城市”提供了必要的交通条件。

3.2.4完善城市轨道交通线网,构筑城市快速客运主动脉

随着各经济开发区,如铜山新区,金山桥经济开发区,徐州新城的建立,徐州市区空间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该空间走廊上,已建设或规划了东至新城的徐州火车站、汽车总站、汽车南站、徐州高铁客运站、徐州观音机场等综合枢纽航空港,由此迫切需要沿该走廊布设轨道交通将上述各个重大的基础设施串联起来使之联成一体,充分发挥大型客流集散点与大运量快速轨道交通的集聚效应。因此轨道交通线网既要构筑城市南北快速客运主动脉,又要满足完善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的功能要求。

3.3主城区轨道线网规划方案

3.3.1线路基本走向

本规划中对徐州市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的线路设计图如图:

3.3.2线路平面设计

3.3.2.1线路基本介绍

地铁1号线

1号线工程建设项目建设区间从彭祖庙到徐州东站,形成主城区东西向主轴线。连

接老城3个商业中心(彭城广场、人民广场、淮海广场)和3个枢纽(淮西客运站、徐州火车站、徐州东站)及1个片区中心(坝山片区中心)和沿线重要地区(医疗,教育等);在1号线西端设置一处停车场,在1号线高速铁路车站东侧适当延伸线路设置一处车辆段,并利用既有地方铁路支线与国铁系统沟通。

地铁2号线

2号线工程项目建设区间从铜山新区交管所到蟠桃村,其重要角色体现在连接徐州最大的经济开发区——金山桥经济开发区,和位于起点的铜山新区;又因为其同样贯穿老城市中心,能够将三个地方更好的融合起来。地铁2号线将连接两个科教中心(矿业大学和矿大南湖校区)3个交通枢纽(徐州火车站、客运南站和客运北站),其重要角色还体现在地铁2号线将连接徐州最大的经济开发区——金山桥经济开发区。

地铁3号线

地铁3号线项目建设区间北起徐矿城,穿过彭城广场及矿业大学转而向东,继而途径徐州工程学院到达终点徐州观音机场。3号线具体途径的站点为:徐矿城——徐州工业技术学院——龟山汉墓——铜沛路——彭城广场——苏堤路——江苏师范大学——矿业大学——会展中心——徐州工程学院——潘庄——观音机场。沿途即包含重要的经济支柱产业,徐州老城的市中心,著名的旅游景点,科教中心和交通枢纽。

3.3.2.2线路平面设计原因

城市轨道交通,快捷舒适、占用土地资源少、客运量大、能耗量小、污染度低、安全性能高等,这一新兴交通方式在我国大中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并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为了整体的改善徐州地区的交通状况,优化城市布局,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在获得国家地铁建设的允许后,对徐州地铁进行初步规划。本规划方案综合考虑了徐州中心城区,重点研究范围和都市发展区对城市轨道交通的需要,具备较高的可行性。

下面将对地铁3号线作平面设计的详细阐述:

3号线选择徐矿城作为起点。徐矿城附近作为徐州最重要的能源基地,开发时间较早,因此徐矿城拥有大量的居民,然而徐矿城距离市中心较远,居民出行时间消耗多,因此设置为3号线的起点。由始发站径直向南途径九里山,其附近有著名的旅游景点,包括九里山古战场、龟山汉墓等,另外九里山今年来也是商品房开发的集中地,因此穿过该区域也十分必要。之后经铜沛路东斜进入市中心彭城广场,市中心作为人口聚居地,商业运作发达,然而因为彭城广场的发展已经使道路面积不足,地面空间缺乏绿化,这也使得商业环境恶化,地铁3号线的途径将会大大缓解该处的交通压力,为地面腾出空间作为中心休闲区。继而线路斜向先后经过江苏师范大学和矿业大学,这两处区域是重要的科教中心,由坐落着矿大科技园的科教广场,还有师大文化产业园,然而这两处的商业发展却很不理想,要使其更加繁荣活力,路面环境的脏乱差是第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其次也要通过将市中心的人流分散至这两处,以加速货币的流通。之后途径徐州工程学院也是出于对高校附近经济发展,交通出行的需求而设站,接着经过潘庄到达终点站徐州观音机场。徐州观音机场距离周边宿迁、淮北、宿州、枣庄、商丘等市均在100公里

左右,因此,观音机场不仅是徐州的机场,也是淮海经济区的机场,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在此设站更是极为可取。

3.3.3线路纵断面设计

本规划的线路纵断面设计以3号线进行设计:

图3:徐州市地铁3号线轨道纵断面设计

4车站及主要换乘节点

4.1主要设计原则

地铁车站作为地铁线路中的一个点, 起到一种的相互转换及快捷运送客流的作用, 是列车到发和乘客集散的场所。地铁车站一般在市区内会以1km左右设置一个车站,地铁车站一般建在客流量较大的集散地,同时会结合地面客流、周边规划条件设置。

4.1.1车站功能的合适性

由于地铁担负了大量人流的运送, 在设计时首先要考虑到其使用功能的需要, 在车站站位的选择应当与周边规划结合, 并且应当考虑地铁与地面交通设施的衔接。并保证高峰时间有序地组织客流进出车站的路线, 满足高峰时间客流所需的乘降条件。车站内部设备及管理用房布置的合理性, 满足运营管理的要求。使车站建筑具有合理的使用功能。

4.1.2车站的可识别性

地铁做为城市的重要的交通工具, 每天运载着不同的人到达城市的某一角落。地铁标志作为城市地铁的形象和符号, 出现城市每个角落。其实本身代表就是城市的特色, 城市精神的物化, 地铁站的空间结构大多是线式交通空间及其组合形式, 正常提供行为暗示的方法如外部景观等已经消失。因而, 必须综合应用各种设计手段, 尤其是通过建筑语言与人对话来做好空间导向设计。

4.1.3车站的舒适性

由于地铁的空间相对封闭。同时地铁作为公共建筑的一种, 每天都要承担这大量的人流运输任务。如果设计不当, 容易引起乘客对地下的恐惧感、幽闭恐惧症、感觉的丧失和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减弱。因此在设计中以人为本作为设计原则, 已经被广大人都认

可。创造高效的空间环境是地铁车站设计的核心问题,。

4.1.4车站的安全性

作为地铁主要组成部分的地铁车站, 因其空间狭小, 人流密度大,密封性强, 一旦发生火灾, 损失严重, 因此地铁防灾就显得十分重要。地铁必须贯彻安全第一的宗旨, 保证人的生命和健康安全, 保证了车和设备运营的安全。地铁的安全防护, 应贯彻预防为主, 消防结合的工作方针。

4.1.5车站的经济性

地铁以其优点倍受人们的青睐, 但是地铁投资额非常大, 施工工期相当长。如此高额的投入, 必须将地铁及地铁站建设作为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 从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地铁投资巨大, 合理降低造价一直以来都是轨道人追求的目标, 也是国家多年来慎重考虑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线的主要因素。

4.2 车站设计方案

4.2.1地铁车站站台形式

车站站台形式,主要有以下3类:

(1)岛式站台:站台位于上、下行行车线路之间,这种站台布置形式称为岛式站台。具有岛式站台的车站称为岛式站台车站。岛式车站是常用的一种车站型式。有喇叭口(常用作车站设备用房)的岛式车站在改建扩建时,延长车站是很困难的。

(2)侧式站台:站台位于上、下行行车线路的两侧,这种站台布置形式称为侧式站台。具有侧式站台的车站称为侧式站台车站。侧式车站也是常用的一种车站型式。侧式站台根据环境条件可以布置成平行相对式、平行错开式、上下重叠式及上下错开式等型式。侧式车站站台面积利用率、调剂客流、站台之间联系等方面不及岛式车站,因此,侧式车站多用于客流量不大的车站及高架车站。当车站和区间都采用明挖法施工时,车站与区间的线间距相同,故无需喇叭口,减少土方工程量,改建扩建时,延长车站比较容易。

(3)岛、侧混合式站台:岛、侧混合式站台是将岛式站台及侧式站台同设在一个车站内,具有这种站台型式的车站称为岛、侧混合式车站。岛、侧混合式站台可同时在两侧的站台上、下车,也可适应列车中途折返的要求。岛、侧混合式站台可布置成一岛一侧式或一岛两侧式。西班牙马德里地铁车站中多采用岛、侧混合式车站。

4.2.2地铁车站换乘方式

根据站台纵轴平面内相互位置,地铁换乘枢纽的换乘方式可分为两大类:纵轴平行布置和纵轴相交布置。

(1)轴线平行布置的平面、平行换乘

①分离行驶的通道换乘

该枢纽中乘客换乘要花费3--7min;占用较大的城市地下空间,还不包括自动扶梯和站厅面积,这种通过设置通道的换乘形式占国内目前换乘形式的大多数,该换乘方式换乘距离长,换乘时间长,从而造成换乘不便利。但是通道换乘施工方便,造价低。

②并行行驶同站厅换乘

采用平行同站厅换乘,站厅在两个平行站台的中间的上方。换乘长度为站厅到站台高度加上站厅宽度。

③平行行驶同站台换乘

同站台换乘是最为方便的一种换乘形式,同一方向换乘的乘客,在同一站台就可实现,换乘时间只需5--10秒,反方向换乘的乘客,经过站厅换乘。

(2)相交换乘

①“十”字换乘

从~站中央到另一站中央的换乘枢纽,俗称“十”字换乘。这种换乘枢纽的两车站上下配置,相交角度成直角或近似直角。两车站可以是侧岛式、岛岛式、侧侧式。该换乘距离短,换乘方便,通常岛岛式“十字换乘花费40--60s。枢纽的通行能力受限于楼梯宽。由于两站均在中央换乘,从而保证了站台的均匀利用。

②“T”形换乘

从一站端点到另一站中央(或1/3或1/4 处)的换乘枢纽,俗称“T”形换乘。在这种枢纽一个站中央修建二个向上的步行梯和一个过桥,而在另一站的端点向上修建电梯和过厅,过桥和过厅由过道相连。换乘时间为2--3min。换乘设施的通行能力由步行梯及过道宽和电梯带数限制,为改善通行能力,一般设置联络通道。

③“L”形换乘

从~站端点到另一站端点的换乘枢纽,俗称“L”形换乘。这种枢纽两站的最近端通过站厅相连,从站厅向高处车站设立一电梯,而向低处车站设立向下的步行梯。楼梯及电梯,换乘旅客可用,进出站的乘客也可用。这将造成换乘客流过于集中,为改善从一个方向到另一方向的换乘条件,必须设置联络信道。

4.2.3徐州市地铁3号线的车站设计

4.2.3.1由于地铁设计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工作, 要与线路、行车、信号、通风空调等专业紧密相关, 各个专业之间的优化组合对于降低地铁车站造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通过合理的车站布局设计, 可以有效的减少地铁的工程投资建设费用。地铁中所有专业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地铁车辆在地铁中安全、准时的运送乘客到目的地, 同时在这期间为乘客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车站功能分析如下图

图:4地铁车站功能分析图

4.2.3.2车站设计

地铁3号线的车站设计方案采用地下二层标准岛式车站,具体设计及功能区分配如图:

4.3 行车组织与运营管理

4.3.1 一般规定

1)跨座式单轨交通的运营组织设计必须满足各设计年限预测客流量的需求,并采取先

进的运营组织方案,为乘客提供安全、快捷、优质的服务。

2)运营模式应按正常、非正常和紧急状态的要求进行设计。

3)系统运行速度目标是列车最高运行速度为 80km/h,其旅行速度不宜低于30km/h。

4)运营线路的南北向线路应以由南至北为上行方向,反之为下行方向;东西向线路应

以由西向东为上行方向,反之为下行方向;环形线路应以外侧线路为上行方向,内侧线路为下行方向。

4.3.2行车组织

1)行车组织应满足运能需求,并应做到提高列车满载率、运营效率和降低运营成本。

2)每条线路应采用全封闭式独立运行模式,根据线网规划和行车条件,局部区段可采

用共线运行。

3)根据全线客流分布特征,在高峰时段可组织大、小交路运行。

4)初期列车编组长度宜与近期编组一致;当近、远期列车长度相近时,初期列车长度

可与远期一致。列车编组长度不宜大于100m。

5)为保证系统的服务水平,初期高峰时段最小行车间隔不宜大于5min,近、远期高峰

时段最小行车间隔应根据客流预测资料确定。非高峰时段列车开行最大间隔时间不宜大于10min 。

6)列车停站时间应根据车站最大上下车客流量、列车的发车间隔、车门数量和开关车

门的时间等因素计算确定,停站时间不应少于 20s;换乘站和折返站停站时间不应少于30s。

4.3.3运营管理

1)跨座式单轨交通应设置控制中心,负责所管辖线路的列车运行调度指挥、电力监控、

环境及防灾报警系统监控、机电设备系统的维修等管理工作。根据线网资源共享条件,控制中心可多线共用。

2)运营管理机构和人员数量的安排应考虑专业化和社会化相结合,加大社会化力度,

减少专业人员编制。每条线路的运营管理总人数的定员指标宜控制在平均每公里80人以下。

3)车站设备应采用智能化监控管理,采用控制中心、车站两级管理和控制中心、车站、

就地三级控制。

4)运营管理宜采用中心站管理模式,将车站设备的巡视检查和日常维护交由中心站负

责;车站及区间设备的定期维修应由维修中心统一负责,可采用巡视检查和定期维修相结合的方式,包括紧急抢修任务。

5)列车乘务制度宜采用单司机、轮乘制。

6)列车进行站后折返时,不得带客进入折返线。

7)车站内应有明显的导向标志,保障客流路径畅通,并应具有足够的紧急疏散能力。

8)系统宜采用计程、计时票价制,并应具备对客流数据和票务收入进行自行统计的能

力。

4.3.4车辆选型

轨道交通是一个系统工程,车辆是核心设备,是确保轨道交通运输安全、正点、高效的关键。从国内现有线路不难看出,庞大的地铁车辆系统,虽然可能有不同的管理者,但是通过车辆资源共享,可以合理调配现有车辆,提高车辆的利用率,减少车辆配置数量。这样有利于缩短招投标和合同谈判过程的时间,降低工程投资,减小车辆检修设备的投入,提高设备利用率,多条线路采用相同的车辆部件和子系统,有利于减少投入。

车辆选型的原则

(1)满足运营需要,运输能力满足远期客流量要求。

(2)技术成熟,安全可靠,外型美观大方,便于使用,维护维修量少。

(3)满足运行线路的技术条件和环境保护要求,满足乘客舒适度要求。

(4)在满足车辆性能条件下,根据国家发改委要求,车辆平均国产化率必须达到70%,其中电气牵引系统应满足国产化率不低于40%。

(5)除维修手册中指出的易损易耗件外,车辆结构设计寿命不低于30年。

(6)所有车辆上的设备均应能在运营环境中良好工作,且能耐强风、沙尘、高温、高湿、振动、腐蚀及清洁剂污染。

(7)采用轻量化设计,无污染,对周围环境(噪声和振动等)影响小。

(8)在满足客运量的基础上,车型尽量统一,便于运营和维修资源共享,实现网络化运营管理。

结合动力形式和牵引种类,国内车辆型式可分为:

A、动力集中式内燃牵引列车;

B、动力集中式电力牵引列车;

C、内燃动车组;

D、和谐号电力动车组。

根据以上车辆选型原则,地铁3号线的车辆选择CRH6动车组,其技术参数如下表

5其他

徐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对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的同时应注意对其历史文化的保护规划。

要挖掘城市历史文化内涵、增强城市文化气息、提升城市艺术品位、体现历史与未来的共融,把徐州建设成为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南北交融的文化氛围、高品质文化气息的现代化大都市。

5.1保护原则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必须继承和发扬历史文脉,保护名城特色,保护及合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保护应注重区域整体风貌的保持与延续,以及地区基础设施的改善与生活环境的整治;对个体建筑的保护应依据保护等级、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明确保护要求,在保护范围内改建建筑物或者在建设控制地带内新建、改建建筑物,应当符合有关规定,不得破坏原有环境风貌。

5.2保护的主要内容

独具特色的两汉文化与战争文化,城叠城与众多珍贵墓葬构成的丰富的地下文物埋藏,群山环保、两河交汇与云龙湖山点缀的自然环境,构成徐州的特色和必须保护与发掘的文化内涵。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内容包括物质形态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前者着重保护好现有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4处、文物保护单位52处,传统历史城区地下文物埋藏区和户部山历史街区与云龙山历史街区。后者着重继承和发扬优秀健康的地方传统文化、曲艺文化、民间工艺文化、徐州传统庙会、饮食文化、民

间工艺等。

5.3保护措施

根据国家及省市相关法律和法规,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按城市紫线规划。严格依法管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在实施时,应尽快编制详细规划和相关规划,具体落实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整治要求,进一步确定环境协调区范围,制定对范围内建筑物的高度、容积率、建筑密度、体量、体形、色彩等具体要求。研究制定历史文化街区内的相关政策。

地下空间规划

地下空间规划 1、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原则是什么?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在总体规划阶段重点需要解决哪 四个问题?(Y) 1、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原则。 2、地上与地下相协调原则。 3、远期与近期相呼应原则。 4、平时与战时相结合原则。 1、城市地下空间功能的确定; 2、城市地下空间的需求规模预测; 3、城市地下空间的布局形态确定; 4、城市地下空间的近期建设安排。 2. 按地下空间资源开发深度地下空间可以分为哪三类?每一类 地下空间的主要用途是 什么?(Y ) ①浅层空间:地表至-30m深度开发的空间,用于商业空间、文娱空间及部分业务空间;②中层空间:由-30m至-100m深度内开发利用的空间,用于地下交通、城市污水处理厂以及城市水、电、气、通信等公用设施。 ③深层空间:指-100m以下的地下空间,用作快速地下交通线路、危险品仓库、冷库、贮热库、油库等。 3、著名的法国建筑师欧仁.艾纳尔是倡导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先驱,试简要说明他在 城市地下空间布局上的设想?(Y)

环岛式交叉口系统、多层交通干道系统。 4、简要说明地铁车站规划的一般要求。(Y) 1. 2. 的远期换乘客流量的需要 3. 地下构筑物之间的关系 4. 5. 5、说明它们的特点 。 1)“中心联结;中心联结是指在城市中心区,建设整体贯通的地下城,并通过地铁放射到 城市各地区。下部空间的开发表现为上部空间的功能与结构全面地向地下扩展,因此,城市中心的下部空间体系几乎涵盖了市中心的所有功能,如商业、文化娱乐、服务及金融贸易等,形成了自成一体的地下城市中心。在这种模式中,地下交通系统由较疏的地铁主网与较大范围的步道副网组成,各地下功能聚集点相互扩展,形成整体发展,达到彼此带动的目的。 2) “整体网络;整体网络是一种较小范围内更高强度开发的城市模式,因此,更讲求集散 效率,以地铁网取代了大部分地下步道网,交通系统表现为较密的地铁网和较小的地下步道网,建筑物与地铁站之间距离更短、联系更密切。在这一方式中,地面建筑的高层化是上部空间的显著特征,地铁车站与高层建筑群体下部结合,最大限度地缩短了从地铁车站到工作地点的步行距离。

上海地下空间规划编制导则

中国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编制导则 (征求意见稿)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规范》 联合编研组 二零零七年五月

编制说明 近年来,随着以城市轨道交通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逐步加大,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经成为我国城市现代化规划建设的新领域、新热点。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日益庞大、功能日趋复杂,并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和谐城市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作为城市规划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下空间规划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作为一项全新的规划领域,地下空间规划的编制缺乏统一的技术规范,不利于城市规划的衔接和统一管理。 《中国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编制导则》主要是针对我国大中城市的中心城区以及重点规划建设地区编制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需求,借鉴国外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成功经验与最新科技,分析总结我国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与规划建设的成功积累与经验教训,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和《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等法规,并充分考虑与我国现行城市规划体系的衔接,对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划编制层次、内容、方法、深度、成果文件、以及编制与审批的程序等提出要求,进一步指导和规范我国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划编制工作,并为正在研究制定的《中国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规范》提供科学依据。 《中国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规范》 联合编研组 2007-05-18

中国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编制导则 联合编制研究单位: 一.主编单位与负责人 同济大学束昱 二.参编单位与负责人 1.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李迅 2.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石晓冬 3.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徐国强 4.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陈志龙 5.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彭瑶玲 6.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院顾新 7.清华大学童林旭、祝文君 2007-05-18

城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

城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 1.3 城市可持续发展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著名的《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热内卢宣言》,制订了21世纪议程,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战略的一种必然选择,我国也已编制完成并公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向世界做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承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与此相随,我国的城市化进入了加速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从1990年的18.96%提高到2008年底的30.4%。预计到21世纪中叶将达到65%。经济与城市化水平的高速发展导致城市建设的急剧发展,在此背景下,我国政府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实现城市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1.3.1 节约城市土地资源 我国城市发展沿用“摊煎饼”式的粗放经营模式,表现在城市范围无限制地外延发展。我国城市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在国际上处于较低水平。据气象卫星遥感资料判断和测算,1986年至1996年10年间,全国31个特大城市城区实际占地规模扩大50.2%。据国家土地管理局的监测数据分析,大部分城市占地成倍增长,图1.1位北京市1987年与2001年热岛分布图。根据预测,到21世纪中叶我国设市城市将达到1060个左右,7亿-10亿人将在城市中居住生活。 据统计,1986年至1996年,全国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2963万亩。这比韩国耕地总和还多。平均每年占地相当于我国一个中等县的耕地,这是已经考虑了开发复垦耕地7 366万亩增减相抵后的结果,实际上开发复垦增的新耕地质量较低,3亩以上才能弥补原l亩耕地的损失这一现象到如今不仅没有得到有效控制,而且还有日益加剧的趋势.以2008年为例,全国实有耕地面积18.257 4亿亩,加上复耕补充的耕地,仍净减少29万亩。由于城市一般位于自然条件较好区域,所以耕地减少中优质耕地损失十分惊人。如1991年至1995年,全国水田减1004万亩。按照城市化发展的相关分析,以目前人均城市用地100m2的水平计算,到21世纪中叶,我国的城市发展将再占地1亿多亩,按人口平均,中国是耕地资源小国,人均仅有1.44亩,仅及世界人均值4.65亩的31%,图1.2为北京市1987年与2001年城市绿地比较。图1.3为北京市1993年与2001年用地比较。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试卷.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试卷 一、单选题【本题型共5道题】 1.近20年以来,上海地下空间建设的特点不包括()。 A.重点突出,主次分明的平面布局 B.分层利用的竖向布局 C.人性化的构建形式 D.相互衔接的功能体系 用户答案:[C]得分:6.00 2.标志着国外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的世界上第一条地铁是在()建成并通车的。 A.巴黎 B.伦敦 C.东京 D.莫斯科 用户答案:[B]得分:6.00 3.上海市首部地下空间规划建设法规是于哪一年审核通过的()。 A.2005年 B.2008年 C.2011年 D.2013年 用户答案:[D]得分:6.00

4.上海地下空间开发的区域总体框架是()。 A.以大规模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带动整体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B.改善老城区的人口,交通压力 C.现有地下空间主要有地下店铺和步行街组成 D.以市中心为核心,并辐射到与其相邻的地区 用户答案:[D]得分:6.00 5.下面关于地下空间火灾防救的描述错误的是()。 A.防火分区设计面积必须超过500平方米 B.建立监测系统和自动喷水系统 C.每个防火分区的安全出口至少要两个 D.提高自救能力 用户答案:[A]得分:6.00 二、多选题【本题型共5道题】 1.下面关于专业职能部门牵头管理模式的描述正确的是()。 A.不利于城市地下空间发展 B.一定程度上能够发挥牵头部门的专业优势和控制作用 C.可应用于地下空间建设快速发展阶段 D.统筹协调管理能力得到强化,并兼顾了各职能部门的专业管理优势 E.目前表现出来的弊端较少 用户答案:[BCD]得分:0.00 2.下列选项中,属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战略意义的是()。

《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期末复习总结

一、地下空间开发深度可分为 浅层区域(0~10m); 次浅层区域(10~30m); 次深层(30~100m); 深层区域(≥100m)。 二、地下空间分类:按使用功能: 1、地下民用建筑:覆土建筑单建、附建式,窑洞等; 2、地下工业建筑:地下厂房 3、地下交通建筑:地铁和地下公路 4、地下防灾防护空间:人防工程 5、地下公共设施空间工程:管线廊道、电站、油气站等 6、其他特殊地下空间建筑:墓葬、特殊出库等 7、地下综合体:地下街群 三、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特点: 1、地下空间工程规划受到原有城市规划的限制,这些限制主要有地面建筑基础的限制。 2、地下空间规划应结合地面建筑的地下室开发利用进行; 3、次浅层以内的地下空间工程规划常结合地面道路进行; 4、次浅层以内的地下公共空间建筑常结合城市的广场、绿地、公园、庭院进行规划。 5、地下空间开发成本高,居住和使用条件及舒适性较地面状况差; 6、地下空间规划受地质条件影响大,技术条件要求地下空间建筑必须认真对待土层等地质条件影响; 7、地下空间工程范围较广泛,类型多,技术条件复杂,是城市防灾减灾的重要组成部分; 8、地下空间建筑规划可以减少城市建设占用的耕地,降低对地下水、大气以及生态环境的破坏; 9、地下空间规划反映不出城市的景观艺术。 四、城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的关键问题 1)城市中地下空间规划应为点、线、面的结合; 2)规划中以地下交通工程为依托,连接各个中心的地下综合体; 3)地下空间规划中应尽可能考虑市政管线廊道建设的可能性; 4)城市繁华区地下空间规划主要单体建筑内容为地下商业街、停车场、下沉式休闲广场等等。 5)在城市非繁华区建设,如条件允许可考虑规划地下居住建筑(地下室),地下或半地下建筑应考虑采光、通风和绿化。 6)地下空间建筑规划要考虑到室内外环境以及特殊时期的功能。 五、城市地下空间总体布局(定义):基于城市性质和规模,结合城市总体规划中的方针、策略、相对地面建设的功能形态规模等要求,对城市地下空间的各组成部分统一安排、合理布局、有机联系,是地下空间开发的总体发展方向,为下阶段的详细规划和规划管理提供依据。 六、城市地下空间形态:由平面形态和竖向形态构成,在水平方向是指城市地下各个要素的空间分布模式,竖向形态是平面形态在垂直方向上的延伸。 七、地下空间布局形态:点状,线状,辐射状,鱼刺状(脊状),网格状(面状),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理论与实践课程设计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理论与实践课程设计广州市珠江新城地下空间概念性规划方案 目录 一、珠江新城的概况 (4) 1、珠江新城的定位 (4) 2、珠江新城的分区 (4) 二、珠江新城地下空间规划指导思想 (5) 三、珠江新城城市中轴线建设构想和地下缆车构想 (6) 1、城市中轴线构想 (6) 2、地下缆车构想 (7) 四、珠江新城地下空间开发模式分析 (7) 五、珠江新城地下交通规划 (8) 1、地下交通规划基本原则 (8) 2、地铁规划 (8) 3、过境交通规划 (9) 4、内部车行系统规划 (9) 5、地下快速交通干线APM 线规划 (10) 6、地下步行系统规划 (11) 7、地下公路交通规划 (11) 8、地下停车系统规划 (12) 9、地下公交及旅游大巴系统规划 (13) 10、地下空间静态交通规划 (14) 六、地下商业街规划 (14)

七、地下市政设施规划 (16) 1、地下市政设施规划原则 (16) 2、地下真空管道生活垃圾收集系统 (16) 3、共同沟 (17) 4、共同沟投资与运营管理规划 (18) 5、地下雨水收集和中水处理系统 (19) 6、地下变电站 (20) 八、地下防空防灾系统规划 (20) 1、地下防空系统规划 (20) 2、地下防灾系统规划 (21) 九、地下空间综合体规划 (22) 1、地下综合体建设意义 (22) 2、地下综合体功能组织形式 (23) 3、珠江新城地下空间分层功能规划 (24) 4、珠江新城地下空间建筑设计 (24) 5、地下综合体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图 (25) 十、珠江新城地下空间新技术研究及运用 (25)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复习内容

一,选择题 1,城市的含义和概念P1 古代:用于防御和剩余商品的交换,是从事商业交换活动并具有防御功能的居民聚集点从城市规划角度:城市是一个一人为本,一空间有效利用为特征,以聚集经济效益为目的,通过城市建设而形成的集人口,经济,科学技术文化于一体的空间地域系统。4个方面含义①城市的人本性,城市是为人的福利提供,人的能力建设而存在的;②城市的聚集性,城市是最节约的空间资源配置形态③城市规划的必要性,城市规划是实施科学管理的有效方式;④城市的多元性,城市是区域的社会,经济,文化中心。 2,三大宪章:《雅典宪章》,《马丘比丘宪章》,《北京宪章》。P4 3,城市空间资源的基本属性:P26 ①稀缺性和有限性②整体性③地域性④多用性⑤变动性⑥变动性⑦价值属性 ⑧不可逆性。 4,地下空间资源信息:包括资源的影响因素,资源分布,储备容量,合理开发容量,保护范围,开发价值,综合效益和资源动态发展规律。P27 5,地下空间资源的深度划分P28 评估范围:平面范围和深度范围 浅层:地表至地下10m,开敞空间和低层建筑基础影响深度。 次浅层。地下10-30m,中层建筑基础影响深度。 次深层:地下30-50m,特殊地块和高层建筑基础影响深度。 深层:地下50-100m。 6,地下空间适用范围:1-100m P28 7,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指导思想:P12

①地下与地上相结合②保护和开发相结合③平时和战时相结合④近期与远期相结合。8,地下公共设施的分类P82 ①商业服务功能的地下公共设施(地下商场,餐厅,旅馆) ②地下办公设施(学生书店,大学办公室,档案保管室) ③地下文化体育设施(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图书馆,体育馆) ④城市地下市政管线设施系统(管道和电缆) ⑤城市地下防灾设施系统 ⑥地下城市综合体的公共空间(地下广场,地下中庭,地下商业街) 9,城市地下空间功能分类道路广场 将城市空间按层次不同:地面空间,低矮建筑物,上部空间,地下空间地下铁路水域 地下车库 地下公路P33(图好好看) 地下建筑 10,城市地下空间按其利用功能不同分类 居住空间,业务空间,商业服务空间,文娱体育空间,公共设施空间,工业空间,储存空间,防灾防护空间,高层建筑设备空间,P33 11城市灾害类型 ①震灾②洪灾③风灾④人为灾害。P198 12,地下储油方式P214 ①盐岩层洞室(在盐岩层中构筑洞室的储油方法)②无衬砌地下水封石油库③衬砌式储 油库④矿山废弃巷道储藏。

《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课程设计

班级序号: 《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课程设计 姓名: 班级: 学号:

目录 1.总体说明 (1) 1.1钱江新城核心区基本情况 (1) 1.2地下空间规划的指导思想 (2) 1.3地下空间规划的总体构思 (2) 1.4地下空间开发模式 (3) 2. 地下交通规划 (3) 2.1地下交通规划的基本原则 (3) 2.2地下铁路规划 (4) 2.3地下公路交通 (10) 2.4地下停车系统 (12) 2.5地下步行系统 (13) 3.主要节点规划 (14) 3.1市民广场地下空间规划 (14) 3.2地下商业街规划 (24) 4.地下市政设施规划 (29) 4.1地下市政设施规划原则 (29) 4.2共同沟规划 (29) 4.3共同沟的布置 (31) 4. 4雨水收集系统规划 (36) 4.5地下变电站和煤气站规划 (37) 5.地下防空防灾系统规划 (37) 5.1防空体系规划 (37) 5.2城市灾害预防 (39) 6.环境规划 (40) 6.1人文环境规划 (40)

6.2生态环境规划 (41) 7.参考文献 (43) 8.图 (44)

《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课程设计 ——钱江新城核心区地下空间规划设计1.总体说明: 1.1钱江新城核心区基本情况: 杭州钱江新城核心区(杭州CBD)位于市城区的东南部,钱塘江北岸,距离西湖风景区约4.5公里,距萧山国际机场约18公里。所辖范围为:东临钱塘江,南靠复兴地区,西依秋涛路,北至钱塘江二桥、艮山西路,占地面积约15平方公里。它将平行于钱塘江的富春江路作为核心区商务发展轴,将是钱江新城最长、最繁华的景观道路;新城核心区以市民中心为核心,向江形成中轴线,两侧将建设杭州大剧院等标志性建筑。新城规划具有低密度、高容积率和高绿化率的特点,将集中杭州的现代化建筑群,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生态环境。 杭州钱江新城的大部分地区位于老海塘——钱江路和航海路以外,曾是杭州的城郊结合过渡地带,因此现状主要以居住用地、村镇用地和村办工业、仓储用地为主;沿江地区大部分为水塘和农田,且地势低洼,平均地面标高在7米左右。核心区块即中央商务区占地面积3.29平方公里, 可建建筑面积约为650万平方米,包括八个功能区,即行政办公区、金融办公区、商务办公区、商贸会展区、文化休闲区、商业娱乐综合区、办公园区和滨江休闲游游憩区。 规划区域四周围合道路除庆春东路延伸段未形成外,其余已基本按照规划红线要求建设,现状道路主要有快速路秋涛路,主干道庆春东路(西段)、清江路、钱江路、之江路和灵江路,新安江路和富春江路也在建设之中,钱江新城核心区的道路骨架已基本形成。过江通道:现状西兴大桥和规划庆春东路过江大桥(或隧道)。市政基础设施主要有220KV城南变电站及其高压走廊、杭州煤气储配站用地,它们对城市景观特别是城市新中心视觉景观产生了不利影响。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复习大纲.doc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设计 总复习知识点 1.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本章首先通过国内外城市发展过程所表现出来的城市空间发展规律,介绍了全世界城市经过四个阶段实现了城市化,丰富和发展着城市规划理论和城市功能。 城市的发展过程实质是一个城市化过程。全世界城市化的过程中按照发展方式的不同划分为四个阶段。城市初期吸纳劳动力的聚集效应,使城市容量外延扩大,完成城市化的第一阶段。城市通过再开发市中心,内涵式扩展完成了城市化第二阶段。城市郊区化和再城市化发展了,外延式和内涵式并存过程完成了城市化第三阶段。目前的泛城市化现象,使世界进入城市化过程的第四阶段。 全世界城市发展过程都面临“城市化病”现象。但是不同的发展历史呈现不同的现状。发达国家的城市化面临逆城市化现象,表现为城市郊区化和泛城市化。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是滞后城市化和超前城市化。前者表现为城市人口负增长和出现城市群;后者表现为城市工业化程度与城市化水平不协调。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发展动力;聚集效应和规模效益是城市化的关键;现代化的技术、信息及环境要求带动其他城市的发展。 城市容量又称城市空间容量或城市环境容量,是指城市空间在一定时间内,对城市人口、静态物质(建筑物和各种城市设施)和各种城市活动的综合容纳能力。理论容量是一个城市在一定发展阶段,根据城市性质、自然条件和经济地位、发展远景等因素综合确定的。实际容量是一个城市某个阶段实际存在的城市空间容量。城市容量包括人口容量,一般以人口密度衡量;土地容量,表现为各种用地指标。城市容量的计算方法。 理论容量与实际容量间的关系:理论容量大于实际容量,城市发展不充分、有发展潜力或空间。理论容量等于实际容量,城市处于发挥其机能的最佳状态,具有良好的发展活力。理论容量小于实际容量,城市出现恶性膨胀,城市病出现。 城市规划要解决城市的四大功能布局和协调: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城市规划的期限:总体规划期限一般为20年,近期规划期限一般为5-10年。 城市人口规模是城市规划中的重要基数。城市人口规模的预测方法有产值推算法(劳动平衡法),职工带眷系数法,统计分析递推法,数理统计法,城市性质类比法。一般都要以一种方法为主,其他方法辅助校核,再根据城市环境、最佳经济效益规模决定。 城市空间结构是指城市各物质要素在某一时段的空间分布效应、外在形态和演化过程。城市空间结构层次上分为内部空间(城市各功能区)、外部空间(卫星城、郊区、飞地)、群体空间(城市间、城乡间)。城市空间结构内涵用密度、布局和形态评价。 城市密度表现城市内部不同地段土地利用的强度,反映城市不同地段经济活动聚集程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课程设计

1 河南城建学院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课程设计 说明书 课程名称: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理论 题目:河南某地下停车场的规划设计 专业: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开始时间: 2013 年 12 月23日 完成时间: 2014 年 01 月03 日 课程设计成绩: 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

目录(仅供参考) 参考文献 (17) 一、地下停车场总图设计 根据所分配的大致区域和具体方案参数情况特别是周围地面道路和建筑情况,设计地下停车场的总图设计,布置停车场的功能区划分。

1.1 总图设计时应考虑的因素如下: 1)场地的建筑布置、形式、道路走向、行车密度及行车方向;2)是否有其它地下设施;3)周围环境状况;4)工程与水文地质情况; 5)要考虑地面出入口一侧有至少两辆车位置的候车长度;6)停车场应有明显的标志,并按规定设置标线;7)单建式停车场要考虑车库建成后面部分的规划。 1.2 功能区划分及面积说明 根据设计提供的原始条件,对于附建式停车场,附建式停车场受地面建筑的平面柱网的限制,利用的是它的地下部分,其平面布置受地面建筑的影响。 总图设计功能区包括:出入口、停车区、管理区、辅助区等; ⑴、出入口:进出车用的坡道、地面口部及口部防护等

此次设计准备采用直线双车坡道,根据《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100-98 )表4.1.7中规定,小型车坡度选用15%左右,高长比值约为1:6.67,并且采用由线缓坡道,坡道所占面积大约是170m2左右。地面中部设置挡水段,同时搭建拱形雨篷。 ⑵、停车区:停车间、行车通道、步行道等 此次设计是在建筑物的地下一层设计停车场,因此辅助设施就占据很大的面积,停车区面积大约是1800m2。 ⑶、管理区:门卫、高度、办公、防灾中心、卫生间、楼梯间等 门卫、调度、办公、防灾中心在所提供的原始条件中找不到,可能设置在地面,卫生间所占的面积是30m2左右,楼梯二处。(见附图) ⑷、辅助区:风机房、送风机房、排风机房、低压配电室、防护用的设备间等 据原始数据可知,风机房:54 m2,送风机房:55m2,排风机房:47.5 m2,低压配电室:43 m2。 1.3 总的形状、建筑面积说明 此次设计的停车场的地面建筑的形状基本上是直角梯形,建筑方位台附图所示,停车场的建筑面积2841.1m2,坡道面积170m2,停车区面积1800m2左右,辅助区总面积800m2(包括行人通道) 1.4 防火等级划分、通道数量要求及说明(防火规范) 根据《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表3.0.1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规范征求意见稿条文说明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规范 条文说明 目录 1 总则 (3) 3 基本规定 (5) 4 地下空间功能与设施 (6) 5 地下空间资源评估 (7) 6 地下空间需求预测 (8) 6.1 地下空间总体规划需求预测 (8) 6.2 地下空间详细规划需求预测 (8) 7 地下空间规划布局 (10) 7.1 地下空间总体规划布局 (10) 7.2 地下空间详细规划布局 (10) 8 地下交通设施 (11) 8.1 一般规定 (11) 8.2 地下轨道交通设施 (11) 8.3 地下公交场站 (11)

8.4 地下道路设施 (11) 8.5 地下停车设施 (12) 8.6 地下公共人行通道 (12) 9 地下市政公用设施 (13) 9.1 一般规定 (13) 9.2 地下市政场站 (13) 9.3 地下市政管线及管廊 (13) 10 地下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和地下商业服务业设施 (14) 11 地下空间综合防灾 (15) 12 生态保护和环境健康 (16) 12.1 地下空间利用的生态保护 (16)

1总则 1.0.2目前我国各大城市已开展地下空间相关的各类型规划, 主要涉及法定规划一一城市总 体规划层面、城市详细规划层面地下空间规划 (单独编制地下空间规划和地下空间规划作为 详细规划的组成部分)和非法定规划一一地下空间专项规划、 概念规划、城市设计等两大类 专项规划 槪念规划 城市设计 相关 研究 城市地下空间与地 面空间是一个整体, 地下空间规划体系不应当自成一体。 应转变城市 规划编制观念,充分融合地上、地下空间要素,建立符合城市立体化建设要求的城市规划编 制体系。未来地下空间规划应逐步成为我国城市规划编制工作的常规要素, 因此,根据地下 空间利用规划编制特点, 应在现行规划体系涉及地下空间规划内容的规划类别中, 将地下空 间相关要素纳入考虑,即: 现行规划体系 图:建议地下空间规划纳入现行规划编制体系 涉廉地下空间规划内容的规划类别 | ]家涉及地下空间规划内容的规划类别 也宦规划 图:我国现行地下空间规划编制体系 总体规划 修建性译细理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

城市地上地下空间一体化规划的思考

【摘要】本文在对我国城市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国内外大量案例的分析,提出了城市地上地下空间一体化规划可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通过分析地上地下空间一体化认识过程,明确了地上地下空间一体化规划的主要目的,解析了地下空间规划的特点、难点和关键,提出了处理好地上地下空间一体化是地下空间规划的关键。最后从政策、规范、控制与引导等方面提出了7点建议。【关键词】城市规划;地下空间;一体化 世界上的一些科学预言:到21世纪末,人类将有三分之一生活在地下,21世纪将是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世纪。 1地上地下空间一体化规划为可持续 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1.12020年我国城市面临的问题1.1.1城市拥挤。到2020年我国城市人口将达 到9亿左右,城市将难以承受如此巨大的压力。 1.1.2城市用地紧张。到2020年城市 建筑面积将达到300多亿平方米,城市将面临无地可用的状况。近年来,我国城市建成区面积呈几乎级数增长的趋势,预示着我国城市将面临土地紧张的实际。我国城市开发区的建设 情况,充分反映了我国政府对城市用地紧张的认知程度的提高,1992年,我国城市开发区新上项目占用耕地1.6万平方公里;1993年,县级以上的开发区达6000多个,占地1.5万平方公里,比当时城市用地面积总量1.34万平方公里多出0.16万平方公里;2004年,开发区达到近7000个,新上项目占用地面积达 3.13万平方公里;2006年12月,全国各类开 发区由6866个核减至1568个,有近77.16%的开发区被撤销。全国开发区规划总面积由3.86万平方公里缩减至9949平方公里,面积减少 74.23%。目前已退出开发区土地2617平方公 里,复耕1324平方公里。 1.1.3城市交通问题突出。到2020年我国 汽车将达到1亿多辆,城市交通将面临瘫痪。(图1、图2) 如何解决未来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艰巨的任务,而城市地上地下一体化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1.2地上地下空间一体化的作用 1.2.1在改善城市环境方面,美国波士顿 通过拆除穿过市中心的六车道高架路,建设 8-10车道的地下高速路,原有的地面变成林 荫路和街心公园。这样做的结果:市区空气的一氧化碳浓度降低了12%;市中心栽植了 2400棵乔木树,7000多棵灌木树;在海湾的 城市地上地下空间一体化规划的思考 陈志龙 图1全国汽车年产量变化情况 城市地下空间利用规划 PlanningofUrbanUndergroundSpaceUtilization

同济大学地下空间规划知识点摘要

地下空间规划知识点摘要 一.绪论 1.1 城市空间与城市地下空间 1.2 城市规划与地下空间规划 1.3 城市可持续发展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1.3.1 节约城市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节约化的发展模式。国外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经验:把一切可以转移到地下的设施转入地下,城市发展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地下空间是否得到了合理的开发利用。 1.3.2 节约城市能源和水资源 地下空间具有良好的隔热性,热稳定性和封闭性,可用来贮热贮冷,贮藏水资源、电能和工厂精密生产。 1.3.3 缓解城市发展中的各种矛盾 (1)缓解城市交通矛盾:地下停车库容量大,用地少 (2)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缓解大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建筑杂密,绿地减少(3)提高城市的综合防灾能力:抵御战争空袭,地震,风暴,火灾。地下救灾物资(4)有效解决“城市综合征”二.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理论 二.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理论 2.1 国内外地下空间规划理论和方法 2.2 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和需求量研究 2.2.1 国外研究成果和实践 2.2.2 国内研究成果和实践 2.3 城市地下空间发展的后发优势 三.城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工作内容和编制程序

3.1 城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的任务和原则 3.1.1 城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的任务 根本作用:作为开发城市地下空间和管理城市地下空间的基本依据,是保证城市合理 地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手段之一。 核心任务:根据不同的目的进行地下空间安排,探索和实现城市地下空间不同功能之 间的互相管理关系。 主要任务:引导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对城市地下空间进行综合布局,协调地下与地 上、地下与地下的建设活动,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建设提供技术依据。基本任务:保护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尤其是城市空间环境的生态系统,增强城市功能,改善城市地面环境,保障和创造城市安全健康舒适的空间环境。 3.1.2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原则 (1)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地下空间开发不可逆,一次到位,长远考虑,留有余地 (2)地上地下相互协调的原则:地下和地上空间形成整体 (3)远期与近期相呼应的原则:统一规划,分期实施。落到实处,切合实际 (4)平时与战时相结合的原则:平时防灾和战时防护相结合 3.2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特点 3.2.1 城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的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等上层次的空间规划要求,在充分研究城市的自然、经 济、社会和技术发展条件的基础上,制定城市地下空间发展战略,预测城市地下空间发展 规模,选择城市地下空间布局和发展方向,按照工程技术和环境的要求,综合安排城市各 项地下工程设施,并提出近期控制引导措施。步骤如下: (1)收集和调查基础资料,掌握开发利用的现状,勘查地质状况和分析发展条件 (2)研究确定城市地下空间发展战略,提出发展规模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3)确定地下空间开发的功能,进行空间布局,综合确定平面和竖向规划 (4)提出各专业的地下空间规划原则和控制要求 (5)安排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近期建设项目,为各单位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6)根据建设的需要和可能,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步骤老城区以解决城市问题为 主,新城区以解决城市基础设施为主。 3.2.2 城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的特点 (1)城市地下空间规划是系统性的工作 (2)城市地下空间规划是法制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

《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课程设计任务书2014

《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课程设计任务书 一、设计题目:徐州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 二、设计主要内容 徐州是徐州都市圈的核心城市,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也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进行徐州市地下空间的规划设计。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 1 总体说明 1.1 徐州基本情况 1.2建设轨道交通的基本条件 人口、经济及轨道交通线路客流规模等指标 1.3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年限与依据 设计考虑的年限(近期、中期、远期),编制的依据。 1.4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 1.5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方案与实施安排 规划几条线,何时开始实施,施工顺序,具体年限。 2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必要性分析 2.1城市社会现状与发展预测 目前的经济情况、(近期、中期、远期)预测 2.2.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城市性质及规划发展目标 城市人口及用地发展规模 空间结构规划 2.3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城市交通概况 城市交通发展趋势 城市交通发展战略与目标 交通发展规划 3徐州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3.1线网规划范围和年限 3.2轨道交通的功能定位 3.3主城区轨道线网规划方案 线路基本走向、线路平面设计、线路纵断面设计 4车站及主要换乘节点

4.1主要设计原则 4.2车站设计方案 车站组成与功能分析、车站型式与规模、换乘设计、不同类型车站设计 4.3行车组织与运营管理 车辆的选型及运行指标等。 5其他 人文环境、生态环境等规划和设计。 三、设计依据 1《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年) 2《徐州市综合交通规划》(2004~2020年) 3《徐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2011年) 4《徐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2010)5徐州市《统计年鉴》(2009) 6其他相关资料及轨道交通有关规范。 7相关论文和资料 四、设计要求 1通过设计,熟悉所学过的知识。 2学会利用网络,获取需要的知识和资料。 3提交的成果包括规划设计说明和规划设计图,提交的成果全部使用A4打印纸打印并装订成册,基本格式参照学院课程设计相关要求。 4规划设计说明要求内容完整,格式规范。规划要说明具体的依据,和选择考虑的具体因素,需要有方案的比选。 5规划设计图包括但不限于: (1)地下铁路规划图。标明线路、车站、换乘站等 (2)典型地铁车站设计图。车站平面详图,标明车站内各种设施及出入口。 (3) 地铁车站防灾系统图。标明人流疏散通道,防灾疏散点。

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课程设计格式

中国矿业大学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 《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 课程设计 学号 班级 姓名 指导老师 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教学管理办公室

中国矿业大学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课程设计 第 1 页 1 ☆☆(内容小四号宋体,西文Times New Roman 字体,行距最小值18磅)。☆☆☆☆☆☆☆☆☆☆☆☆☆☆☆☆☆☆☆☆☆☆☆☆☆☆☆☆☆☆☆☆☆☆☆☆☆☆☆☆☆☆☆☆☆☆☆☆☆☆☆☆。 2 2.1 ☆☆☆☆☆☆☆☆☆☆☆☆☆☆☆☆☆☆☆☆☆☆☆☆☆☆☆☆☆☆☆☆☆☆☆☆☆☆☆☆(内容小四号宋体,西文Times New Roman 字体,行距最小值18磅)☆☆☆☆☆☆☆☆☆☆☆☆☆☆☆☆☆☆☆☆☆☆☆☆☆☆☆☆☆☆☆☆☆☆☆☆☆☆☆☆☆☆☆☆☆☆☆☆☆☆☆☆☆☆☆☆☆☆☆☆☆☆☆☆☆☆☆☆☆☆☆☆。 f f f C ?στtan ?+= 式中 τf ——土的剪切强度,MPa ; C f ——土的粘聚力,MPa ; φf ——土的内摩擦角,(°)。 ☆☆☆☆☆☆☆☆☆☆☆☆☆☆☆☆☆☆☆☆☆☆☆☆☆☆☆☆☆☆☆☆☆☆☆☆☆☆☆(内容小四号宋体,西文Times New Roman 字体,行距最小值18磅)☆☆☆☆☆☆☆☆☆☆☆☆☆☆☆☆☆☆☆☆☆☆☆☆☆☆☆☆☆☆☆☆☆☆☆☆☆☆☆☆☆☆☆☆☆☆☆☆☆☆☆☆☆☆☆☆☆☆☆☆☆☆☆☆。 3 标题名称(一级标题) 3.1 标题名称(二级标题) ☆☆☆☆☆☆☆☆☆☆☆☆☆☆☆☆☆☆☆☆☆☆☆☆☆☆☆☆☆☆☆☆☆☆☆☆☆☆☆(内容小四号宋体,西文Times New Roman 字体,行距最小值18磅)☆☆☆☆☆☆☆☆☆☆☆☆,计算结果见表1。 页眉和页码,五号宋体。

广州珠江新城地下空间开发研究

是“城市财政蓝海”还是“短期财政工具”? ——广州珠江新城地下空间开发研究 徐辰袁奇峰 【摘要】随着城市土地租金的提升,地下空间价值逐步显现。珠江新城地下空间项目是亚运时期广州重要的形象工程”,但其建成后暴露出一系列问题。本文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回顾了地下空间由“建设”到“开发”的制度变迁;对广州地下空间开发制度创新进行了解析,将其核心内容分为寻利型制度创新与寻租型制度创新。并指出在寻租型体制的基础上,地下空间开发成为了政府和城投公司的短期财政工具。“城投所有,城投开发”体制导致珠江新城地下空间缺乏可经营性,是其失败的核心原因。对此,进一步提出地下空间大规模开发体制应转向具备“审慎商业原则”的“城投所有,市场开发”及“市场所有,市场开发”的路径。 【关键词】珠江新城 ;地下空间;开发体制;制度创新 1. 引言 1.1 珠江新城 1993年,广州市政府提出建设广州新的城市中心——珠江新城,自此开始了漫长的18年建设征程。2000年的《GCBD21——珠江新城规划调整》,政府明确把珠江新城作为广州CBD 的建设项目。2010年亚运会,珠江新城中轴线两侧的世界级建筑群,四大标志性公共设施及南岸广州电视塔成为展示广州现代化水平和形象的重要代表之一。 1.2 珠江新城地下商业空间 珠江新城地下空间项目由广州市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州市城投公司)于2006年启动,2010年初步完成建设。政府及社会对地下商业项目寄予厚望,期待能够将其打造成为世界级高端地下商业区,弥补珠江新城商务区“无商业”的缺陷。然而项目建成至今,商业经营仍未走上正轨,反倒是一系列质量问题的暴露使其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中央广场及地下空间方案缺乏创意。中央广场方案重点在于两个层面:一是中央广场景观设计,二是地下空间与广场的连接。在目前的方案中,中央广场景观设计方案较为平庸,地下商业项目与地面的连接方式局限于“孔洞状”阶梯,在地面完全感受不到大型地下商业空间的存在;(2)地下空间质量问题。自2011年开始,陆续有媒体报道珠江新城APM线漏水和渗水现象严重,地下空间在广州几次大暴雨中“水漫金山”。[1,2](3)地下空间缺乏维护。行走在珠江新城地下商业广场“花城汇”,经常可以看到落满枯叶的电动扶梯,长满锈迹的铁质扶手,贴面瓷砖脱落的墙壁,阻止前行的围栏标识。(4)地下商业经营堪忧。2011年9月花城汇北区试营业,UV影院、大创百货等商家相继开

城市地下空间现状及发展前景探析及城市地下空间规划重点

城市地下空间现状及发展前景的探析 一、当前城市发展现状 1.1城市化的发展带来了城市土地资源的紧张和生态困境 随着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土地资源锐减,人均土地资源将越来越匮乏。而在进行城市土地开发过程中,有时为了取得更多的生产、生活用地,不惜牺牲绿色用地,不按规划要求的指标保留和建设绿化用地或拆迁破坏的绿化补偿不足,造成许多城市硬质景观和软质景观面积的比例严重不协调,环境自净能力大为降低,导致城市尘土飞扬,噪音倍增,疾病增加,最终制约社会的发展。 1.2 资源集约型社会发展要求对城市空间充分利用 开发地下空间,鼓励土地综合利用,推动老城区地上、地下整体改造,减缓城区扩展速度,提高单位土地产值已成为土地资源,减少人均地面建设用地,将粗放型、平面外延式的增量发展模式转变为节约型、立体内涵式的存量优化发展模式, 正成为马鞍山市今后土地利用新的发展方向。 1.3 环境友好型城市已将地下城市空间的开发锁定为未来的发展重点 当前,中国城市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以现在的发展速度,未来的马鞍山势必面临交通、能源、生态等多方面矛盾。以城市交通为例,道路交通流量的快速增长,,使城市道路交通堵塞、停车供需矛盾等问题更加突出地下空间给各种市政基础设施提供空间,为城市提供安全有效的生命支持系统。同时地下建筑有助于保护自然植被,与地面

建筑相比,,更大程度上维护了生态的平衡。大力发展地下交通、地下物流、地下综合管廊、地下垃圾处理系统等地下基础设施, 对整合人类活动、保护城市环境的整体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合理开发地下空间也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要求。 二、地下人防空间的建设与多样化空间的结合 2.1 地下人防空间的建设大多没有与市场开发相结合,造成人防空间在市场环境下的浪费; 我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主体是出于备战目的的人防工程。而此类人防工程一般要求空间较小、尽量密闭,而平时状态下作为地下商业空间使用时,又希望空间越大越好、尽量开敞。因此,对现有的人防地下工程而言,尽管在建设前都经过了可行性论证,既考虑到战时防空的需要又考虑到平时经济建设、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具有双重功能,但在实际情况下,平时利用和战时要求往往存在矛盾。目前的人防工程经常是花费了大量的投资,却无法满足平时的使用要求,人防工程遭遇野蛮改造的事例屡见不鲜造成人防空间在市场环境下的严重浪费。 2.2 部分城市已在尝试将人防空间与地下交通、地下商业等功能性建筑结合利用,扩大利用率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人防工程已经改变了过去的面貌和形象。现在,新建的人防工程严格按建设程序办事,从土建到装修都注重质量。建成投入使用后,取得了显著的战备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许多大中型人防工程成为城市的重点工程,如哈尔滨奋斗路地下商业

广州城市新轴线系列空间调查——珠江新城

目录 第一章绪论 (1) 1.1调研背景 (1) 1.2调研围 (1) 1.3调研方法 (1) 1. 4 CBD专题研究 (2) 1.4.1 CBD概念理解 (2) 1.4.2 CBD类型 (2) 1.4.3 CBD结构布局 (2) 第二章调研容 (3) 2.1用地性质 (3) 2.1.1规划历史与对比 (3) 2.1.2珠江新城规划检讨 (4) 2.1.3现状用地构成 (5) 2.1.4分析 (5) 2.2空间形态结构 (6) 2.2.1空间形态布局 (6) 2.2.2天际轮廓 (8) 2.3建筑现状 (10) 2.3.1建筑质量分析 (10) 2.3.2建筑高度分析 (10) 2.3.3建筑风貌分析 (11) 2.3.4综合评价 (11) 2.4交通分析 (12) 2.4.1轨道交通系统分析 (12) 2.4.2车行系统分析 (13) 2.4.3人行系统分析 (13) 2.5.公共空间体系 (14) 2.5.1公共空间结构 (14) 2.5.2公共空间类型 (15) 2.5.3公共空间尺度 (16) 2.5.4行为活动 (16) 2.5.5地下公共空间 (18) 2.5.6小结 (18) 2.6景观、视线及绿化植被分析 (19) 2.6.1景观分析 (19) 2.6.2视线分析 (20) 2.6.3绿化植被 (21) 2.7公共服务设施 (22) 第三章综合评价 (23) 附件市花城广场植物应用情况详表

第一章调研背景 1.1调研背景 作为省省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三大综合性门户城市之 一、国际商贸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正在朝着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目标迈进,一个强有力的城市中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城市中心——珠江新城规划》明确了北起燕岭公园,南至海珠区的全长12公里的城市新中轴围。新中轴线贯穿火车东站、天河体育中心、珠江新城、新电视塔,南至珠江后航道的海心沙岛,以新电视塔为界分为南、北段,东至以林和中路-体育东路-冼村路向东拓展200米,西至林和西路-体育西路-华夏路向西拓展200米,总用地面积5.88平方公里。 珠江新城区段位于城市新中轴线的核心区段,是城市主要景观轴线珠江与城市新中轴线交汇的城市景观中心。地处繁荣的天商务区的南面,连接西边毗邻的传统商务区域越秀区和待发展的东部区域,贯通隔江相对的南部组团,位于未来三大城市组团交汇的城市地理中心,区位得天独厚;在功能上,珠江新城承载了金融办公中心、商业贸易中心和文化娱乐中心三大城市功能;而“GCBD21 确立了珠江新城作为中央商务区的最新定位,是天河CBD硬核的主要组成部分。珠江新城的区位优势城市景观优势,保证了其作为市新城市中心与地区级CBD建设能够恰当地结合起来。 1.2调研围 珠江新城总用地面积约6.48平方千米,规划总建筑面积约1592万平方米,整体开发容积率为2.46。城市主次干道将珠江新城划分为14个街区,本次新中轴线调研我们主要选取了位于中轴线区域的B、F、J三个区,围北起黄埔大道,南至珠江,东西以冼村路、华夏路,为界,面积约103.3公顷。 1.3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主要采取资料收集和现场踏勘和两种调研方法。 1. 4 CBD专题研究 东 站 广 场 段 体 育 中 心 段 天 河 城 段 珠 江 新 城 段 海 心 沙 电 视 塔 南 段图1-1,新城市中轴线平面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