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法论文

环境法论文

环境法论文
环境法论文

生活垃圾处理的方法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按照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政策导向,有一大批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垃圾焚烧厂开始新建或已经建成投入运行。目前最常见的垃圾处理场配置是: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配套渗滤液调节池和渗滤液处理厂,或者是生活来焚烧厂配套卫生填埋场、渗滤液调节池和渗滤液处理厂。焚烧厂和卫生填埋场产生的渗滤液都进入调节池,然后经过渗滤液处理厂处理达标后排放。最新施行的《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进一步提高了填埋场渗滤液处理要求。

垃圾渗滤液是指垃圾在堆放和填埋过程中由于发酵而产生的细胞结合水以及可能的地表水、天然降水侵入垃圾堆体而滤出的污水。渗滤液的产生量及其水质受垃圾特性、气候、季节、作业方式、垃圾堆放时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很难准确地预测。可以说,垃圾渗滤液是一种较难处理的高浓度有机废水。如何对其进行经济有效的处理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技术难题,仍处于积极探索的阶段。本文在分析了垃圾渗滤液的特性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国内外常用的渗滤液处理工艺,提出了一种新的渗滤液处理工艺——膜处理,并提出了改进的建议。

一、总结出垃圾渗滤液有以下特点:

1、有机物浓度高。垃圾渗滤液中的COD和BOD浓度可达到20000mg/L以上,含有多种难生物降解物质。垃圾填埋后的1~6年间COD浓度逐步达到高峰,此后开始不断下降,大约15年后填埋场完全稳定时为止,COD的浓度降低到2000mg/L以下并将长期保持。BOD值变化情况同COD相似。对于垃圾焚烧厂,由于没有外界雨水的侵入,渗滤液主要来自垃圾自身所含的水分,其污染物浓度更高,COD甚至可达到70000mg/L以上。

2、金属含量高。由于我国的生活垃圾绝大多数采用混合收集方式,很难避免电池等物料进入填埋场。在垃圾填埋的最初几年里,有机物处于酸化水解阶段,渗滤液中含有较高浓度的有机酸,PH值较低,导致重金属容易溶解在渗滤液里,从而产生较高的重金属浓度。

3、水质变化大。生活垃圾填埋初期产生的渗滤液的污染物浓度较高,可生化性好(BOD/COD可达到0.5以上)。随着生活垃圾填埋时间增长,易降解有机物降解完毕,难降解有机物仍在缓慢降解,垃圾渗滤液中的有机污染物浓度迅速下降(BOD下降速度较COD值快得多),可生化性变差(BOD/COD下降到0.2以下),难以直接进行生化处理。

4、氨氮含量高,总磷含量偏低。渗滤液中的氨氮浓度随着填埋年数的增加,可达到2000mg/L左右,氨氮浓度过高时,会严重抑制微生物的活性,降低生物处理的效果。

污水中适宜微生物生长的营养元素比例是BOD∶N∶P=100∶5∶1,而垃圾渗滤液中BOD/TP一般都大于300,与微生物生长所需磷元素相差较大。

二、常见的处理工艺

较早期的垃圾渗滤液处理工程,主要采用传统的物化法和生物处理法。生物处理包括好氧处理、厌氧处理及二者联合处理。好氧处理以传统的活性污泥、氧化沟等方法为代表。厌氧处理法主要有厌氧接触法、厌氧生物滤池、升流式厌氧污泥床等。由于技术水平发展的限制以及对渗滤液水质复杂性缺乏足够认识,渗滤液处理厂采用较多的工艺为厌氧工艺+好氧工艺,将市政污水或工业污水处理工艺(稍作参数调整移植过来,但这种处理方式处理效果不稳定。单纯采用生化处理,只能去除便于降解的BOD5,而

COD则不能完全去除。可是随着垃圾堆体年限的增加,渗滤液中B/C逐渐下降到0.2以下,渗滤液的生化性变得越来越差,此时单纯采用生化处理就更难保障其处理效果达到较高的标准,甚至无法正常连续运行。

三、膜处理工艺理论及工程实践

近几年,随着膜技术的快速发展,利用膜生物处理技术处理渗滤液逐步被应用。利用膜分离技术可有效的保证出水达标,满足排放标准,包括超滤、微滤、纳滤和反渗透等。

渗滤液处理厂的基本处理工艺在充分利用生化处理的经济优越性的原则上,需要将几个不同的处理工艺单元进行优化组合,从而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环境生态的效益,因为仅仅依靠单一的处理工艺很难达到严格的出水要求。

1、工艺简介

本文就作者参与建设和管理的北京高安屯渗滤液处理厂的膜处理工艺作简要理论分析,探讨其在渗滤液处理中的优点和不足。

北京高安屯渗滤液处理厂位于北京朝阳区高安屯垃圾场,主要处理高安屯垃圾填埋场产生的渗滤液。处理工艺为MBR+纳滤+反渗透,日处理规模为500吨/日,设置两条日处理能力250吨/日的生产线。

1.1调节池

填埋场的渗滤液和垃圾场的各种生活污水进入调节池,能够起到均化水质、调控水量的作用,减轻对后续处理系统的冲击。

1.2生化反应系统

生化反应系统由硝化池和反硝化池组成。反硝化池为两个直径φ4.5m,高9m,有效容积110m3的钢罐,消化池为两个直径φ9.0m,高9m,有效容积572m3的钢罐。在硝化池中,通过高活性的好氧微生物作用,降解大部分有机物,并使氨氮和有机氮氧化为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回流到反硝化池,在缺氧环境中还原成氮气排出,达到脱氮的目的。有机物和氮经过生物降解有效去除。

硝化池内曝气采用循环射流鼓风曝气装置。每个硝化池配一循环泵,空气由风机供给射流器。为保护后续的超滤膜,生化池进水前加了篮式过滤器,以去除进水中的小颗粒物。采用特殊设计的高效内循环射流曝气系统,氧利用率可高达25%。

1.3超滤系统(UF)

微生物菌体通过高效超滤系统从出水中分离,确保大于0.02μm的颗粒物、微生物和与COD相关的悬浮物安全地截留在系统内。与传统活性污泥法相比,超滤对污泥和水的分离效率要高得多。由于分离效率大大提高,生化反应器内微生物浓度可从常规法的3~5g/L提高到15~25g/L,可以比传统活性污泥法在更短的水力停留时间内达到更好的去除效果,减小了生化反应器体积,提高了生化反应效率,出水无菌体和悬浮物,因此在提高系统处理能力和提高出水水质方面表现出很大的优势。

通过污泥回流,经过不断驯化的微生物菌群,对渗滤液中难生物降解有机物也能逐步降解。

MBR的主要特点:

(1)水质适应性强,主要污染物COD,BOD和氨氮有效降解,无二次污染;

(2)100%生物菌体分离,出水无细菌和固性物;

(3)污泥负荷(F/M)低,剩余污泥量小;

(4)无需脱臭装置、占地面积小、运行费用低。

1.4纳滤系统(NF)

为达到较低的出水浓度,在UF后加上纳滤NF,NF的作用是截留那些不可生化的

大分子有机物COD,纳滤的清液可以达到很低的COD浓度水平。纳滤浓缩液将采用混凝沉淀进一步处理,上清液回调节池,污泥回填埋场处置。

1.5、反渗透系统(RO)

经过反渗透过滤,进一步降低出水中的污染物浓度,特别是降低了含盐量,出水水质进一步提高。

纳滤的清液回收率为72.5%,反渗透的清液回收率为61.2%。该工艺单纯的运营成本为元/吨。虽然该渗滤液处理厂建于2005年,出水远远超出当时的国家和地方标准,也完全可以达到最新的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

四、结论及建议:

1.、对于垃圾处理厂的渗滤液,由于其污染物浓度高,成份复杂,水质变化大,单纯采用传统的生物处理方法已经无法达到最新的填埋场污染物控制标准;

2、通过采用组合的膜工艺,可以显著提高生化处理系统的污泥浓度和污泥负荷,提高泥水分离率,提高污水的回收率,解决了传统生化处理系统污泥容易恶化导致泥水分离困难的问题。通过多级膜过滤,出水可以达到最新的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

3、为提高该系统的经济性和运行稳定性,需要在膜系统之前设置生化处理系统,利用生物处理的经济性的优点,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物浓度,减轻后续膜系统的污染物负荷,延长膜的清洗周期和膜的使用寿命。

4、实际运行中存在膜的使用寿命较短的缺陷,增加了运营成本,需要开发更加经济、耐用的膜,同时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继续探索如何延长膜的使用寿命的运行管理经验;

5、浓缩液的处理也是一个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目前较多采用的回灌到填埋场的做法有其明显的弊端,可以探索先经过混凝沉淀后再填埋或者通过焚烧来彻底处理

环境法概论论文

2013-2014第一学期 通选课《环境法概论》课程论文题目:环境管理不应该只是“一刀切” 学院:商学院 专业班级:2012级国际经济与贸易2班学号:120803021027 学生姓名:张梦丽 任课教师:黄锦勇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环境工程教研室 2013年11月

环境管理不应该只是“一刀切” 中文摘要 在近年以来,人们逐渐意识到过度追求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频发的洪水,沙尘暴等自然灾难也使人们意识到现在已经到了对我们破坏环境的行为负责的时候了,但是人们却过于心急,一心想着尽快修复破坏的环境,但“一刀切”的环境治理模式是否合适?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hould not only "one size fits all"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people gradually realize that excessive pursui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brought about by th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environmental damage. Frequent floods, dust storms and other natural disasters make people realize that now also has come to destruction of environment is responsible for the time for us, but people are too impatient, intent on to repair the damage the environment as soon as possible, but the "one size fits all"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model is appropriate? 关键词:环境管理一刀切发展 一、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经济的发展需要依赖环境。环境为我们的生存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活动空间,也为人类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自然资源,同时环境也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废物提供了弃置消纳的场所。虽然《后天》只是一部电影,但是电影里面给我们的灾难警示决不能忽视,如果我们继续放纵破坏环境的行为的话,也许某天电影里的情节也会走出现实。所以,对于生态破坏行为的环境管理是迫不及待的。环境具有复杂性。不同的地方具有不同的环境,对生态破坏行为的环境管理也应该随着环境的不同而不同。简单地以“一刀切”来管理所有的环境破坏行为显然显得不太适合。环境管理是迫切的,但不应该是盲目的,应该综合各方面的考虑因素,以期达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都能兼顾的情况。 二、过去环保治理的误区 (1)没有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以近年来兴起的环保袋为例,虽然它可以循环使用,但是对于消费者来说并不是那么的方便,在购买鱼肉类产品时,环保布袋显然没有塑料袋方便,且环保袋也不是可降解的,环保袋使用的热情下降后,塑料袋仍然卷土而来。另外,虽然某些中小型企业也有环保意识,但是,购买脱硫、除尘等设备,建废水沉淀池等投入的资金是非常大的,在后期的运营和维护上,后期投入的数额也远比前期购买设备时的大得多,有些企业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是没有考虑到的因素。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论文

标题:环境法的基本原则 摘要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是介绍环境法的基本原则的定义和特征,各项原则的形成和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和意义以及它的贯彻实施。 编写本论文的目的是总结自己在学习人文素质选修课——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过程中所收获的体会与感受,整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思路,运用已学相关知识以及参考文献分析现实社会存在的问题进而尽自己所能提出一些相应的解决办法。另外,论文作者还有意向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所知甚少者进行宣传,提高社会群体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意识,增强大众对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支持力度,从而是我们的世界更加的和谐,是我们的生活更加的美好。 关键词 1、环境法的基本原则 2、可持续发展 3、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4、环境责任 5、环境民主

目录 一、环境法的基本原则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一)环境法的基本原则的基本概念 (二)环境法的基本原则的特征 二、环境法的基本原则的内容 (一)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 1、该原则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2、该原则的内容 3、该原则的贯彻 (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 1、该原则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2、该原则的内容和意义 3、该原则的贯彻 (三)环境责任原则 1、该原则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2、该原则的内容 3、该原则的贯彻 (四)环境民主原则 1、该原则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2、该原则的内容和意义 3、该原则的贯彻 一、环境法的基本原则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一)环境法的基本原则的基本概念 所谓环境法的基本原则,是指通过环境法规明确规定或者体现的、反映环境法基本特点和环境工作基本政策的、对环境活动具有普遍性指导作用的准则。(二)环境法的基本原则的特征 概括起来,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具有如下特征: 1)是由环境法规确认的普遍性指导准则。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具有法律确认性。环境法基本原则是环境法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各部门法(如行政诉讼法、刑事诉讼法等)中的基本原则一般都是指由法律确认的普遍性指导准则。 2)是环境法这一新兴的独立的法律部门所特有的原则。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具有部门性的特征。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应该是体现环境法特性、特点、指导思想和基本政策的特有原则。 3)是贯穿整个环境法体系和环境法制建设的、具有普遍指导作用的基本准则。环境法基本原则具有普遍指导性或者原则性。其贯彻实施需要通过具体的法律条文、法律规范或法院判决加以具体化。 二、环境法的基本原则的内容 (一)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 1、该原则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从国外看,产业革命以来,面对严重的环境问题,一批专家提出了为保护环

常见环境法论文题目

常见环境法论文题目 论我国可交易水权法律制度的构建水权法律制度研究 外来物种引进行政许可制度研究我国湿地保护立法研究 论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公众参与机制我国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研究 环境安全法律制度探析我国固体废物管理法律制度研究 海域使用权若干问题研究环境侵权社会化救济制度研究 环境行政公益诉讼法律制度研究环境侵权中的惩罚性赔偿研究 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法律政策研究外来物种入侵防控制度研究 农业自然资源权利制度研究——基于现行自然资源法律制度的分析评价 基于循环经济的电子垃圾治理立法思路研究船舶污染强制责任保险问题研究共同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制度研究论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船舶油污国家损失索赔体系 我国环境侵权的民事责任制度研究环境公益诉讼的法理学基础 排污权交易制度研究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研究 论我国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论环境侵权民事责任 我国水资源流域管理的立法思考 论环境侵权及其救济环境侵权法律救济中的利益衡量研究 论排污权交易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环境保护法制建设综合研究论生态侵权论环境侵权之民事责任体系环境污染侵害排除民事责任研究 中国国有林行政管理体制模式重塑我国水资源管理体制重塑 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研究论中国湿地资源保护法的建构 中国电业规制制度研究论环境管理中的分众参与 环境法的经济分析—一以我国环境保护法为视点 论环境法上的公众参与制度 论环境侵权损害填补责任的社会化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研究 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制度研究 环境法调整方法研究论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 环境税收若干问题研究购电制法律问题研究 浅论排污权交易制度水资源使用权及其制度构建 财产权的环境保护功能研究 论我国水资源国家所有权的实现论我国水权交易法律制度的构建 循环经济法制相关问题研究环境风险评价法律制度研究 完善我国现行《矿产资源法》的思考环境管理体制若干问题探讨 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研究 固体废物回收利用的法律控制研究 论环境法产生及发展的文明与文化背景 我国环境纠纷仲裁制度研究论我国上市公司的环境法律义务 机动车排放的法律控制研究 我国自然资源行政许可制度的法经济学分析 中国水库大坝安全法规框架研究论环境行政执法中的公众参与机制环境纠纷非诉讼解决制度研究 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法律制度研究

环境法律法规课论文

同学们: 《环境法规》课程的学习即将结束,根据我们的教学要求,本课程的学业考核要求以论文形式递交,现将论文题目以及格式等要求说明如下: 一、论文题目 论文内容没有太多限制,只要是论述与环境资源法相关内容有关的均可作为论文上交,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以及学习体会较深的内容自拟题目,也可选择以下为大家提供的几个题目: 1 论中国环境资源法的发展 论文字数要求在2500字左右。 二、论文格式 论文格式要规范且能达到较好的视觉效果,格式要求包括字体、字号、行距等,具体要求参见下页。 三、论文递交 论文统一用A4纸打印装订,由班长或学习委员收齐后于12月31日前交到我办公室(工学三号馆521或525)。

论中国环境资源法的发展 班级:10环境工程1班姓名:苏敏菁学号:3210007665 摘要:中国是一个环境资源大国,有关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法律规定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可以找到。尽管中国环境法有着久远的历史,但是,中国古代的环境法,并没有发展成为现代环境法。现代环境法主要是现代环境保护工作的产物,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而真正现代意义的中国环境法是第三阶段的环境法。目前,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环境的重要指导思想,中国环境法已呈现出理论化、道德化、综合化、民主化、经济化、科技化等可持续发展时期环境法的发展特点和趋势。 关键词:中国环境法历史时期现代阶段 一、前言 中国环境法的发展史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环境法;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环境法。前者虽然包括几千年的历史,但有关环境法的资料相当贫乏;后者虽然只有60多年的时间,但有关环境法的资料却远远超过前者。因此,中国环境法的发展概况,主要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环境法的发展概况。 二、各历史时期的环境资源法规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也是一个环境资源大国,有关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法律规定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可以找到。 在防治污染方面,早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朝,已出现一些防止污染的零散的法律规定。据一些历史书籍记载,商朝法律在街上丢弃垃圾的要斩手。仲尼、韩非子、孔子等古代思想家对垃圾污染街道对人体和社会安定的危害进行分析,阐明用刑法惩罚污染犯罪和处理环境污染纠纷的道理。 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自然保护方面,我国古代人民做的工作更多。大禹治水、李冰父子修都江堰以及灵渠和运河的修建等早已闻名中外。在历代王朝,都有一些代表人物倡导或实行开荒垦地、植树造林、治山治水、保护和改善农业环境的事迹。根据历史记载,保护自然资源的最早法规可以追溯到四千年前。远在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就有合理开发、利用、保护自然资源的法规。西周时期

环境资源法论文

可持续发展角度的环境资源法 2014级环境工程姓名:学号:2014 一、环境资源法概述 环境资源法所调整的是人们在开发利用、保护和改善环境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以人类——环境关系为其产生的基础,称之为环境资源社会关系。它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其所产生的对象因人类——环境关系而产生的环境资源社会关系,它所保护的是人类赖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环境,目的在于协调人类远环境的关系,使人类按照自然客观规律开发利用环境资源 二是环境资源法要实现协调人类——环境关系的目标,只有通过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通过调整环境资源社会关系才能完成,人也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活动才能与环境资源发生联系。 三是环境资源法是建立和维护环境资源法律秩序的主要依据,环境资源法作为国家关系环境的重要工具,与其他法律部门一样,必须经过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并以明确、肯定、普遍的形式规定了人们在环境资源保护方面的权利和义务。 二、环境资源法的价值定位 环境资源法的价值定位是指环境资源法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法律的价值目标是法律价值观的直接体现,是社会价值系统中的子系统,一般包括公平、自由、平等、安全、效益和秩序等内容,环境资源法追求的价值目标是一个多层次价值构成的有机体系,体现着目的和工具的统一:目的性价值和工具性价值的整合体,环境资源法的目的性价值也可称为“环境资源法的目的”,环境资源法的工具性价值则可称之为“环境资源法的基本原则”,撇开其工具性价值不谈,环境资源法的目的性价值最重要最直接的边县形式就是可持续发展的价值目标,主要包括可持续发展以下几个方面的价值观: 第一,可持续发展价值观的核心——生态价值观

资源与环境保护法论文

试论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制建设 摘要: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还处于“综合防治”阶段,没能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建立符合生态规律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的调整社会与环境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现有的法律法规亟待修改和完善。环境管理上则偏重于微观管理工作,体制上“块块”管理,没有站在社会经济发展转变的角度,开展环境保护的管理工作和引导行业发展。解决资源环境问题,也不能仅仅单独对资源环境加以保护的问题去考虑,应当综合衡量环境与发展、科技进步与居民消费之间的生态系统,制订一系列具有指导性的、原则性的环境战略、法律政策。基于这种情况,本文从我国环境与资源的现状出发,探讨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法制建设。全文着重论述我国环境立法的修订与机构设置,以使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法制体系畅通。 关键词: 环境;资源;保护;法制 引言: 回顾中国改革开放近30年的环境保护工作,我们不可以否认的事实是:尽管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确立了我国的环境保护法体系和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但是,环境问题产生的速度仍然远远大于环境问题解决的速度。中国社会几十年间经历了西方国家几百年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也在这数十年急剧恶化,中国大众深刻体会到“千山鸟已绝,深溪不见蓑笠翁”的环境现实。为什么会这样?现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体系究竟有那些不足之处?“保护环境防治污染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这种目的二元论在实践中是否可以做到协调和平衡?如何实现《“十一五”期间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相较2005年环境统计结果减少10%和“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左右的约束性指标。虽然2007年这两项指标首次实现年度双下降,但任重道远,环境与资源保护形势仍然不容乐观。突发性的破坏大事件时有发生,这和我国的环境状况相关联,有一定的必然性。如何理解并坚持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保护环境的实质就是保护生产力”的论断?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不以损害环境与资源为代价。本文试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逐一具体分析。 一、我国环境与资源的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在追求GDP增长的同时,环境一直在默默承受着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沉重负担。工业污染、洋垃圾的流入和处理、水污染、空气污染充斥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了“沱江特大污染事故”、“福建屏南环境污染索赔大案”、“松花江水流域污染”、“太湖蓝澡”、“塔斯曼海轮污染案”等一系列危害环境的典型事件。 (一)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1、大气污染状况。伴随工业和交通运输业迅猛发展,空气污染日趋严重。由于我国以煤为主要能源,大气污染物中烟尘排放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大部分来源于燃煤,使得工业和人口集中的城市产生严重的大气污染。2006年,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588.8万吨,烟尘排放量为1078.4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为807.5万吨。全国酸雨发生频率在5%以上的区域占国土面积的32.6%,酸雨发生频率在

对新《环境保护法》的思考论文

对新《环境保护法》的思考论文 对新《环境保护法》的思考论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对新《环境保护法》的思考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新《环境保护法》(以下简称“新环保法”)己于2014年4月24日通过修订,将于2015年1月1日起施行。本次修订,也是25年磨一剑,较之于旧法,新环保法在制度、理念上有显著的突破和创新,被评价为“史上最严格环保法”。在享有盛名的同时,新环保法在细枝末节上仍有所疏漏,亟需补充修改,完善与相邻法律制度的衔接,使新制度、新理念得以顺利落地。一、新《环境保护法》的细化新环保法目前是环境保护的最新法,根据新法优于旧法的原则,应获优先适用,当新环保法没有规定时,才适用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同时,新环保法被定位为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在环境保护工作中起到统领作用,这决定了新环保法必然有很多基本制度的构建,或是原则性、准则性的宏观规定,例如环境规划、环境监测、总量控制、生态补偿、排污许可等。这意味着这些立足较高的新制度、新理念要落实,需要制定配套细则才能完成。“若是这个问题不能得到妥善解决,新《环境保护法》中关于生态保护的规定将会被架空,形同虚设。” 将新制度、新理念予以细化、量化规定的一个困境是,新环保法作为环境保护基本法的地位不够凸显。新环保法与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例如《海洋环境保护法》、《水法》、《水上保持法》、《森林法》、《农业法》、《草原法》、《矿产资源法》等,都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就立法位阶而言,新环保法并未脱颖而出占据明显的统领地位,但从新环保法的内容来看,又要求是自上而下的立法模式,这使得新环保法不能有效助推其他法律法规的修改,影响环保基本法与单行法相契合的进程。再者,涉及环境保护的立法较为宽泛,若拟完全通过修改各领域的环保单行法来配合新环保法的实施,不能达到高效落地之效果。鉴于此,笔者建议通过制定新环保法司法解释的方式直接、集中地进行细化规定。新环保法中除了原则性的宏观规定外,本身也不乏细致规定,例如按口连续处罚、违法排污设备拆除权、环评机构和环监机构责任连带等。因此,涉及到属于水、空气、上地等与环境保护相关领域的法律

环境法结课论文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改革 【摘要】我国环境压力日益增大,人们的环境权益受到侵犯和威胁,进而威胁到整个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严峻的环境危机开始促进我们对自己的思想与行为检讨、反思与评判。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就是这样应育而生的。它为我国阻止环境恶化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落户”我国起,就似乎有些“水土不服”它一直与我国文化、经济、法律、政治、社会发生了融合碰撞、摩擦,被容纳的同时也受到了排挤、质疑。《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在出台时,受到多方面的弱化,,所以注定先天不足。而本文的目的在于探寻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如何改革以及完善途径,使之能够为我国的环境保护产生更为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存在的问题;完善措施 一、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概述 (一)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概念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在开发建设活动正式实施后,以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为基础,以建设项目投入使用等开发活动完成后的实际情况为依据,通过评估开发建设活动实施前后污染物排放及周围环境质量变化,全面反映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实际影响和环境补偿措施的有效性,分析项目实施前一系列预测和决策的准确性和合理性,找出出现问题和误差的原因,评价预测结果的正确性, 提高决策水平,为改进建设项目管理和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是提高环境管理和环境决策的一种技术手段。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有关环境影响评价的适用范围、评价内容、审批程序、法律后果等一系列法律规定的总称。1美国是第一个将环境影响评价法制化的国家,1969年的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首创这项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就是对评价的主体、对象、各主体间的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以及程序作出规范和安排。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二条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进行了定义: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对象与内容 环境影响评估不是所有建设项目都必须进行,它适合于:在建设过程中工艺过程和环保设施有所变更;由于当地开发活动较多,环境质量有了重大的变化;由于当地环境规划制定、环境保护目标和环境标准有所提高;在国家总量控制指标下达 1蔡守秋主编:《环境资源法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版,第178一179页。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论文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论文 题目:环境法的基本原则 姓名:XXX 学院:XX学院 班级:XXX 学号:XXX 成绩:

【摘要】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是介绍环境法的基本原则的定义和特征,各项原则的形成和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和意义以及它的贯彻实施。编写本论文的目的是总结自己在学习人文素质选修课——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过程中所收获的体会与感受, 整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思路,运用已学相关知识以及参考文献分析现实社会存在的问题进而尽自己所能提出一些相应的解决办法。另外,我还有意向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所知甚少者进行宣传,提高社会群体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意识,增强大众对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支持力度,从而是我们的世界更加的和谐,是我们的生活更加的美好。 【关键词】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可持续发展、环境责任、环境民主 【正文】 一、环境法基本原则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一)环境法的基本原则的基本概念

所谓环境法的基本原则,是指通过环境法规明确规定或者体现的、反映环境法基本特点和环境工作基本政策的、对环境活动具有普遍性指导作用的准则。(二)环境法的基本原则的特征 概括起来,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具有如下特征: (1)是由环境法规确认的普遍性指导准则。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具有法律确认性。环境法基本原则是环境法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各部门法(如行政诉讼法、刑事诉讼法等)中的基本原则一般都是指由法律确认的普遍性指导准则。(2)是环境法这一新兴的独立的法律部门所特有的原则。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具有部门性的特征。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应该是体现环境法特性、特点、指导思想和基本政策的特有原则。 (3)是贯穿整个环境法体系和环境法制建设的、具有指导作用的基本准则。环境法基本原则具有普遍指导性或者原则性。其贯彻实施需要通过具体的法律条文、法律规范或法院判决加以具体化。 二、环境法的基本原则的内容 (一)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 1、该原则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从国外看,产业革命以来,面对严重的环境问题,一批专家提出了为保护环境必须停止经济的“反增长”和“零增长”主张;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表明人类开始认识到环境与经济、社会相协调的重要意义;《内罗毕宣言》(1982年)指出,当代社会已经认识到

环境保护法 论文

环境保护法论文 水工103 3100611104 霍星宇 中国人的环境保护意识即使早已有之,而其积极的环境保护立法也并不落后于人,究竟为什么还是会遭到种种自然灾患的遗害,环境破坏问题接连不断甚至有所加重呢?探其原因,关键一点在于大量的环境立法并没有得到有力地实施,中国的环境法律尚待通过更有效的机制使之真正发挥预期的作用,而将环境法律的经济机制引进环境保护的立法中就显得尤为关键和必要。 立法的目的,在于通过国家强制力的形式,将对统治阶级有利的事实和行为确定为合法,以最大限度的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在一系列的立法过程之中,目的的设定是第一重要的,它体现着立法的价值观,这种目的理念支撑着立法的指导思想以及法律原则和制度的建立。环境法的目的无疑就是立法者通过制定法律,对一定社会关系进行调整所要达到的价值目标。我国环境法的立法目的,就是最大限度的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里体现了我国环境立法目的的二元性,也就是既注意维护人类本身的健康,又不放弃对未来环境的保护和为后代人的生存、发展创造良好的契机,把当代人的发展建立在不危及后代人的需求之上。这一理念也是一项贯穿我国环境保护法律始终的基本原则。然而,目前的环境现状,正亦步亦趋地与我们的环境立法目的走向反面。而综观我国的环境立法,通过大量的行政性质的硬性手段治理环境,既没有最大限度地保障人类的健康与安全,亦没能充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因此从环境立法根本目的的角度出发,引入环境法律的经济机制已是环境立法的一种内在要求。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由于环境资源这一特殊的社会财富并不具有“外部经济性”,从而使得环境的利用主体在不同层次的生产、投资、消费等活动中,很少考虑到由此产生的对财产、人身、生产活动、环境的舒适性以及环境美学价值的损害,并将其折算到有关的产品成本或收益当中,而往往只考虑到自身的成本和收益。这种视环境价值为零的思想一直左右着人们的经营理念,并因此也给人类带来了牺牲环境以获得经济效益的惨痛代价,造成了环境的深度污染和破坏。针对诸此情形,环境成本内部化的理念应运而生。环境成本内部化,就是指根据“污染者付费”的原则,将环境与资源费用计算到产品成本中去,从而根本上反映产品的真正价值,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环境成本内部化理念渊源20世纪中期产生的环境经济学。它的施行并不能完全依赖于原有的环境行政管理手段,而是需要进一步地确立环境法律的经济手段,来确保环境成本内部化的实施。从而促使企业改善经营结构,增加技术投入,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合理有效利用社会资源,达到环境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战略。 “一切社会关系……归根结底是一种经济关系”,环境资源虽然一直被认为是一种大自然无偿赋予给人们的财富,但当人们开始向它索取各种利益之时,它亦给人们带来了生态环境的灾难性破坏,这着实让人类承受了致命一击,使之将其从自然环境中索取的利益又以另一种方式(环境资源的保护和改善费用)还归回去。这也就印证了一点,即使环境资源不属于任何个人,但当它一旦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发生了一定的关系,那么它也就具有了一定的经济价值,从而有必要也必须引入经济的法律手段对于一切与环境资源发生社会关系的行为加以约束和调整。

环境法论文

【摘要】近来有环境法学者提出,环境法是人与自然矛盾发展的产物,对主流法学理论提出挑战,作者不揣冒昧,对此提出异议。希冀对相关领域的思想有所助益。 【正文】 法律并不是什么神圣的事物,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法律思想,法律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换言之,法律是由于人与人的矛盾而产生的。这是我国主流法学理论的基本观点,现在很多人对主流的东西不屑一顾,我在此不想评论这个观点是否合理,相反,我是要对推翻这一理论的一些人提出质疑。 自从环境法产生以来,环境法学界的一些学者们表示:环境法是人与自然的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但是,据我拙见,此提法似有不妥。当然,我要强调的是,我在法学的一些基本立场上并不是一个完全的马克思主义者,而且我也并是不是一个相信权威的人,我鼓励创新和在论证充分的基础上突破旧有的观点。我所反对的是不经过严密的、科学的论证而随意提出“惊世骇俗”的理论。我拟从以下两个方面对这一观点展开阐述。 首先,说到“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现代社会并不是严重于古代社会!矛盾是双方面的,而我们的许多人只是将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对环境的污染看作是二者矛盾的表现,殊不知,自然对人类近乎“残忍的”反作用也是这对矛盾的重要表现啊!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近代以前,人类改造自然、应对自然的能力是极其有限的,在与自然的相处中总是处于绝对的劣势,而此时我们的母亲——大自然,又是怎样对待我们的呢?一个灾害发生,动辄数万人的生命……从这个角度来说,“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是现在大还是以前大呢?所以说,人类与自然的矛盾自古有之,且古胜于今,现在的矛盾相对于以前来说是减轻了的,关于“环境法是近代社会人与自然矛盾激化的产物”的论调是站不住脚的!其实提出人与自然矛盾激化产生环境法的学者的一个前提(即使是他们自己不明说)就是,环境有主体地位。而我的观点的基本出发点是反对这一点的,尽管蔡守秋老师的《调整论》在环境法学界,甚至是法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是我个人还是不能认同(在蔡老师到学校做讲座的时候我也提出过这个问题,至今尚无法理解其精髓)。 既然环境法不是像诸多学者所说的那样——近代社会人与自然矛盾激化的产物,那么,它到底是源于什么而产生?依我之见,它仍然是人与人的矛盾的产物!我们可以顺着以下的思路展开: 人类为什么要制定环境法?是因为要保护环境。 为什么要保护环境?因为不保护,环境会恶化。 环境恶化又有什么后果?环境一旦恶化,人类自身将受到致命的打击。 而使得环境恶化的罪魁祸首又是谁?是人类自身。 仔细分析从以上的因果关系链,你可以看出,制定环境法是因为人类自身的原因,而环境法由人类制定出来以后,又是规范谁的行为呢?毫无疑问,还是在规范人的行为。简单地说,从环境法产生的原因、环境法的制定者、环境法产生后规制的对象、环境法实施后的受益者等诸方面来谈,这些统统只和人类自身有关!

环境法学课程论文

环境法学课程论文 题目论述农民的环境权益的法律保护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专业环境工程 班级 12级环工3班 学号 1231240068 学生姓名童小磊

论述农民的环境权益的法律保护 摘要:在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在持续发酵。除城市污染之外,作为广大农村人口所在的农村地区,环境污染问题也在持续恶化。相比较于城市居民,农民的环境维权意识和环境权利的保护得不到保障。以下我对什么是农民的环境权利做了简单介绍,并且就现在我国农村的环境污染现状,农民环境权利得不到保障的原因,已经如何缓解这类问题做了简要整理。希望对农民的环境权利的保护起到一点点的作用。 关键词:农民环境权;农村环境污染;法律保护 目录 论述农民的环境权益的法律保护 (2) 一.农民环境权 (3) 二.农村地区环境污染现状 (3) 三.农民环境权益得不到保护的原因 (3) 1. 农村环保立法滞后,法律体系不健全 (3) 2. 农民作为弱势群体, 其环境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护 (4) 3. 广大农民包括很多农村领导干部及企业环保意识淡薄, 缺乏法 制观念 (4) 4. 农村的环保力量薄弱 (4) 5. 家对农村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4) 6. 农村社会经济综合原因 (5) 四.完善我国农民环境权的法律保护 (6) 1.在立法上确立农民环境权 (6) 2.建立农村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6) 3.实施农民生态补偿 (6) 4.完善农村环境法律援助制度 (6) 5.多形式,多渠道加强环境监督 (7) 参考文献 (8)

一.农民环境权 环境权理论是人类面对严重的环境问题所提出的新型权利理论,是公民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环境权是任何人生而应具有的权利。他最早是在1972年被提出。环境权作为环境法的理论基础,自然而然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对此的研究也日益增多,但是目前对农民环境权的研究却鲜有人为。 那么什么是农民环境权呢?农民环境权,是农民享有的在健康、安全和舒适的环境中生产和生活的权利。农民环境权是农民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农民依靠自然环境获得其生产资料,维持生活。依照环境正义理论要求,环境权主体享有同等环境权利、承担同等环境义务,且环境权利和环境义务相应。因而,农民作为权利主体,同城市居民享有同等的环境权利和义务,具有环境参与权、环境知情权和环境请求权。 二.农村地区环境污染现状 中国有广大的农村地区和庞大的农村人口,环境污染成为城市和农村的共同问题。但是在我国城市环境逐渐改善的同时,农村环境却日益恶化,城市工业污染、生活垃圾转移到农村等现象屡见不鲜,越来越多的农民由于环境因素而导致贫困,生活和健康也受到影响。 目前我国共有60多万个行政村、250多万个自然村,居住生活着近8亿人口。由于我国农村污染治理体系尚未建立,环境污染已由“小污”成“大害”,给作为弱势产业的农业和弱势群体的农民带来了显著的负面影响。 据统计, 全国有2/3的河流受到污染,并呈发展趋势, 5 亿农民的饮用水不符合卫生标准,水环境的质量日益恶化;酸雨污染发展较快,酸雨区面积已超过国土面积的29%,危害越来越严重;工业固体废物和居民生活垃圾大部分在乡村堆放或填埋,污染了大气、水源和农田,植被破坏加剧,森林覆盖率下降,草原退化严重,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程度在局部地区仍呈加剧趋势;还有矿产资源开发对土地的破坏程度仍呈递增趋势。我国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十分严峻。 三.农民环境权益得不到保护的原因 1.农村环保立法滞后,法律体系不健全 首先,我国尚未建立适应于调整农村生态安全的法律体系,适用于农村的环保法律法规不多,没有综合性的农业环境资源保护法规或条例,现有的涉农法律法规中相当部分条款自相矛盾。其次,一些涉农利益的相关问题尚无法律机制,如农村地区的污染防治、村镇规划法、生态安全与入侵、污染转嫁、农业植物基

环境保护法论文环境保护论文

环境保护法论文环境保护论文 浅谈我国环保法发展趋势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得到重视,环境法是解决环境问题的信托。本文从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出发,分析了国外环境法的现状与趋势,阐述了我国环境法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环境法现状发展 1989年我国的第一部正式的《环境保护法》诞生至今,已经二十多年了,它是我国环境立法和实践工作的又一座里程碑。现行《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环境法学领域的一项重要成果,它为环境法律关系的调整设定了一系列制度,它作为我国环境保护领域的一项基本法律,指导着我国环境保护的各项工作,具有不可磨灭的功绩。 1 国外环境法的现状与趋势 从20世纪60年代起,随着世界范围的环境问题不断加剧,国外的环境法迅速发展,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环境法律体系,拥有独立的执法部门。具体宪法,并占占据重要篇幅;二是许多国家制订了根本的环境保护法规,环境法全面、综合程度高;三是与根本环境保护法规配套,各国还颁布了大量具体的环保规章与制度;四是很多国家还有许多由地方政府制订的结合当地实际的环保法规。 进入21世纪以后,世界保国都高度重视环保问题,各国的环境法

的发展也展现了一些新的趋势:一是格局的系统化,环境立法不断深入,各个部分之间不断协调,形成有机的系统;二是形式法典化。很多国家的环境立法都在由分散立法向集中的法典化过度;三是内容的国际化。环境问题不再是个国家和地区的问题,而关系着全人类的发展与昌盛,保护环境本身也需要世界各国的通力合作,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任务。 2 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 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实施者对环境的破坏所产生的不利影响由第三方承担,即外部不经济性。所以,在追求最高利润的背景下,实施者都会想方设法的挖掘、利用自然资源,而对可能需要的对环境保护的投入估计不足或完全不计算。 环境问题的外部不经济性,现在的环境保护方式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直接型,即直接制定和实施环境法律,这些环境法律法规了各种强制性的措施,同时也为各种经济行为和宣传教育活动提供依据与保障。二是间接型,即以经济手段为信托和杠杆,按照有偿使用资源环境的原则,通过市场的调控,使得经济行为的实施者在利用环境资源的同时负担相应的成本与代价,从而间接的将环境成本纳入开发预算,督促经济行为的实施者考虑并选择最有利于降低环境成本,提高利润的实施方式。三是自我型,即以教育宣传为主要手段,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和各级各类企事业单位与组织的环保意识,鼓励他们改变破坏环境的行为。一般说来,直接型的法律制度越完善,管理与经济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论文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论文题目:环境法的基本原则

【摘要】 本论文的主要容是介绍环境法的基本原则的定义和特征,各项原则的形成和发展历程、主要容和意义以及它的贯彻实施。编写本论文的目的是总结自己在学习人文素质选修课——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过程中所收获的体会与感受, 整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思路,运用已学相关知识以及参考文献分析现实社会存在的问题进而尽自己所能提出一些相应的解决办法。另外,我还有意向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所知甚少者进行宣传,提高社会群体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意识,增强大众对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支持力度,从而是我们的世界更加的和谐,是我们的生活更加的美好。 【关键词】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可持续发展、环境责任、环境

【正文】 一、环境法基本原则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一)环境法的基本原则的基本概念 所谓环境法的基本原则,是指通过环境法规明确规定或者体现的、反映环境法基本特点和环境工作基本政策的、对环境活动具有普遍性指导作用的准则。(二)环境法的基本原则的特征 概括起来,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具有如下特征: (1)是由环境法规确认的普遍性指导准则。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具有法律确认性。环境法基本原则是环境法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各部门法(如行政诉讼法、刑事诉讼法等)中的基本原则一般都是指由法律确认的普遍性指导准则。(2)是环境法这一新兴的独立的法律部门所特有的原则。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具

有部门性的特征。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应该是体现环境法特性、特点、指导思想和基本政策的特有原则。 (3)是贯穿整个环境法体系和环境法制建设的、具有指导作用的基本准则。环境法基本原则具有普遍指导性或者原则性。其贯彻实施需要通过具体的法律条文、法律规或法院判决加以具体化。 二、环境法的基本原则的容 (一)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 1、该原则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从国外看,产业革命以来,面对严重的环境问题,一批专家提出了为保护环境必须停止经济的“反增长”和“零增长”主;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表明人类开始认识到环境与经济、社会相协调的重要意义;《罗毕宣言》(1982年)指出,当代社会已经认识到“环境、发展、人口和资源之间的紧密而复杂的相互关系”,“只有采取一种综合的并在区域做到统一的办法,强调这种相互关系,才能实现于环境无害和持续的社会经济发展。”1987年4月,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战略;1992年于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通过了一揽子体现“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法律政策文件。 从国看,1973年《国务院批转国家计划委员会关于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情况的报告》的批文中强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同时并进,协调发展”;1983年的

环境资源法论文

试论提起环境侵权诉讼主体资格的完善 ——作者:法学孔德斌 摘要:经济迅速发展,环境形势也随之日益严峻。人们维权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环境问题。关于环境侵权诉讼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但环境侵权诉讼模式当中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其中就包括侵权诉讼主体资格的问题。公益诉讼制度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也需要建立起相应的管理制度以避免诉权的滥用。 关键词:环境侵权诉讼诉讼主体公益诉讼 当今社会,人们科技创新的能力越来越强。工业革命之后,人们的发展步伐不是简单的一个“急速”就可以形容的了的。生产制造企业的不断进步推动了第二产业的兴旺发达也促使第三产业蓬勃发展。这些,都为人类的物质需求以及精神文明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另一方面,大量工厂企业的建立也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和破坏。人们为了发展,为了生产,不仅大肆地掠取煤、石油、土地、森林、水等各种资源,而且又大量的向自然界排放污水、废气、废渣等废弃物。这些引发了极其严峻的环境问题,大自然已经面目全非、破败不堪。 世界各国也越来越注重到生态环境的破坏对人类造成的负面影响。环境问题不仅导致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锐减。更对人类的生命健康造成威胁。一些环境污染事件直接导致威胁到人们的生命。比如“意大利塞维索化学污染事件、美国三里岛核电站泄漏事故、墨西哥液化气爆炸事件、印度博帕尔农药泄漏事故、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故、瑞士巴塞尔赞多兹化学公司莱茵

河污染事故。”这些污染事故的发生带有突发性,且污染范围大、危害严重。不仅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更危机到人类子孙后代的健康。所以,人类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量的污染事件和事故,促使人类愈来愈关注环境问题。当今,人们所严重关切的现代环境问题主要是酸雨、。臭氧层破坏、全球性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壤退化加速、淡水资源的枯竭与污染、森林面积急剧减少、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等。由此,人们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而且发布的《斯德哥尔摩宣言》、《人类环境宣言》、《21世纪议程》等环境保护的国际性文件,从法律的层面上对保护环境予以规定。 应该说,每个公民个人环境意识也异常的强烈,而且对于自身权利的维护也增强了。对于人们所享受的环境权的经典定义是《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宣言》中原则一的宣告:“人类有权在一种能够过尊严的和福利的生活环境中,享有自由、平等和充足的生活条件的基本权利,并且负有保证和改善这一代和世世代代的环境的庄严的责任。”人们权利意识强烈的当代社会,如果自身权利被不法侵犯了,人们总有一种维权意识。但对于环境权的维护似乎并不简单,因为提起环境侵权诉讼并不像提起一般的侵权诉讼那样直接简单明了。应该说,环境侵权诉讼制度中还存在着问题。比如,究竟哪些人可以提起环境侵权诉讼,谁具有提起环境侵权诉讼的资格,在现实之中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在一般的民事诉讼中,侵权案件的受理都要求诉讼主体是直接的利害关系人,任何人不得对与自己无关的利益主张权利,也就是说,

环境法学论文

我国环境法在环境管理中的运用及其存在的问题 【摘要】目前,我国的环境法制建设不断加强,环境行政执法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过去那种环境保护无法可依的局面,环境行政执法在环境保护中也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当前在各级政府的环境管理过程中,现行环境法普遍存在有效性不足的现象。其主要原因在于环境立法存在问题,而环境立法存在的根本问题是政府环境责任不完善。本文主要从我国环境法在环境管理中的运用和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策略加以论述。 【关键词】环境保护;依法行政;环境执法 当今,世界的主题之一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走可持续发展[1]道路。我国对环保越来越重视,环境立法的快速增加,改变了以前那种保护环境无法可依的现象。但是随着工业的发展,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和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也使环境行政执法工作中暴露出一些问题,一些地方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在根本上还没有得到解决,这不仅损害了环境法的严肃性以及环保部门执法的形象,更重要的是,还纵容了环境违法行为,严重制约着我国环境法制的建设,和经济的发展。 一、环境法在环境管理中的运用 从总体上看,我国的环境保护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一些重污染企业在环境法的制约下,做了很多设备工艺的改造,大大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对各种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进行了严厉的打击,做到了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国家还大力倡导环境保护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近年来,环境法制建设正在逐步从立法为主转变为立法与执法并重,环境法的实施正在日益加强。国务院和国务院主管环境资源工作的行政部门多次发出加强环境行政执法的通知。政府不仅颁布多部法律,出台了一系列的条例和实施办法,而且还完善了有关法律法规,同时在强化环境执法机构、措施、监督、检查和制度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例如,自1996年起,国家规定所有新建设项目建成使用后,必须确保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对没有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擅自建设或投产使用的项目,依法责令其停止建设或停止投产使用;对环境违法行为处罚上,也提高了处罚程度等等。这些都显示了环境行政执法在区域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重大作用;环境行政执法的规范日益增强,依法行政水平与质量不断提高;我国政府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及环境保护工作越来越重视。特别是2006 年颁布《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是规范环境执法行为,推进环境保护依法行政的又一重大举措。 二、环境法在环境管理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国家做了很多努力,但是环境法在环境管理运用中存在着很多问题,环境法的执法现状不容乐观,比如,我国粗放的生产经营方式,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相当严重,震惊全国的公害事件不断发生。许多地方不注重环保的现象还频频发生,如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仍然突出,已经严重影响到环境保护工作的正常开展,甚至一些暴力抗法,执法环境差;立法上的疏漏、重叠与冲突、法律许多方面的不完善等因素,也影响了环境法在管理中的效果。 具体存在的问题如下: 1.执法部门存在的问题 (1)违法处罚的不当。企业环境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是造成污染反弹、环境行政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