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颐和园景点介绍

颐和园景点介绍

颐和园景点介绍
颐和园景点介绍

颐和园景点介绍

南湖岛景区

新建宫门

文昌阁城关以东在清漪园时期不设围墙,只在东堤上设有堆拨看守。光绪十七年重修颐和园时加砌院墙,同时在东墙中部新建了一座宫门。新建宫门坐西朝东,面阔3间,卷棚歇山顶。门外建有南北朝房各3间,门内建有南北值房各4座。正对着宫门的东堤上,建有一座4柱3楼冲天式牌楼,正楼上东面石额曰“舒云”,西面石额曰“延旭”。1950年因修建道路,拆除宫门外的值房和倾危的牌楼。1985年照原样重建舒云牌楼,由于新建宫门地势较东堤低近1米,矗立其上的牌楼显得高大巍峨,直冲霄汉。

廓如亭、十七孔桥

位于新建宫门以南的东堤上,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修,俗名八方亭。廓如亭不但在颐和园40多座亭子中是最大的一座,在中国同类的园林建筑中也是最大的一座。亭坐北朝南。平面呈八方形,每面显3间,周围有廊。重檐八脊攒尖圆宝顶,亭中共有42根柱子。亭内每面各有一块木匾(共8块),上镌乾隆御制诗文。亭子的体态舒展稳重,气势雄浑,颇为壮观。

十七孔桥横跨在东堤廓如亭和昆明湖中的南湖岛之间,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修。桥长150米,宽8米,有17个券洞连续而成,是园内最大的一座桥梁。青石筑成的桥体,汉白玉栏杆,桥栏的望柱上共雕有神态各异、大小不同的石狮544只,可与著名的卢沟桥石狮媲美。桥的两头有四只石刻异兽,形象威猛,极为生动。桥中心券洞南侧有石额“修蝀凌波”,楹联曰“烟景学潇湘细雨轻航暮屿,晴光缅明圣软风新柳春堤”。北侧有石额“灵鼍偃月”,楹联曰“虹卧石梁岸引长风吹不断,波迴兰桨影翻明月照还空”。

南湖岛建筑群

南湖岛以位于昆明湖南部得名,岛的平面近似椭圆形,东、西宽12O米,南、北长105米,面积1公顷。环岛以整齐的巨石砌成泊岸,并用青白石雕栏围护。岛上北半部以山林为主,南半部以建筑为主。乾隆年间岛上建有广润灵雨祠、鉴远堂、澹会轩、月波楼、云香阁、望蟾阁。嘉庆年间将3层的望蟾阁拆除,改建为单层的涵虚堂。咸丰十年(1860年)岛上建筑严重被毁,光绪时重修。

牌楼

位于南湖岛东端广润灵雨祠前的方形小广场上,东、西、南三面各有一座,均为4柱3楼冲天式。3座牌楼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修。1951年拆除倾危的东西牌楼,1986年照原样重建。东牌楼正楼东面匾额曰“凌霄”,西面曰“瑛日”,西牌楼正楼东面匾额曰“镜月”,西面曰“绮霞”。东西牌楼与十七孔桥、南湖岛院落的东垂花门形成了一条东西向的轴线。南牌楼正楼北面匾额曰“虹彩”,南面曰“澄霁”,正对着广润灵雨祠的山门,与东西牌楼一起构成了对广润灵雨祠的环拱之势。

广润灵雨祠

位于南湖岛东南部,是岛上最重要的建筑。始建于乾隆年间,乃是在明代西湖东岸龙神祠的旧址上重新修建而成,建成后赐名“广润”。广润祠建成后,原来每年夏季在黑龙潭举行的求雨祭祀活动被挪至此处。乾隆六十年(1795年)四月二十八日,乾隆帝亲临龙王庙祈雨,当晚大雨滂沱,此日,乾隆帝增赐龙神封号为“广润灵雨”。嘉庆十七年(1812年)五月七日,嘉庆帝因祈雨灵验又加龙神“广润灵雨祠沛泽广生”封号,并命令此后每年春秋两季遣官致祭。咸丰十年(1860年)广润灵雨祠被英法联军烧毁后,每年在原址上“支搭席棚”遣官致祭,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光绪十四年重建广润祠。

岛上庭院

位于广润灵雨祠西面,有小门与祠相通。院落主要由东垂花门、鉴远堂、澹会轩、云香阁、月波楼、北垂花门组成。东垂花门坐西朝东。双卷悬山顶,后檐拄间有4扇屏门。鉴远堂、澹会轩、月波楼坐落在同一轴线上,鉴远堂坐南朝北,面阔5间。前、后有廊。硬山顶。堂南面临水,凌波而建,开窗纵目,一碧万顷。乾隆帝非常喜欢鉴远堂,当年经常在此传膳、游憩。澹会轩面阔5间,坐北朝南,与鉴远堂相对。南北有廊。硬山顶,轩东、西各有2间耳房。东垂花门、鉴远堂、澹会轩间有游廊连接成一座方整的小院。月波楼是一座两层楼房,面阔5间,坐北朝南,前后有廊,歇山顶。匾额“月波楼”下有楹联“一径竹荫云

满地,半帘花影月笼纱。琪花银树三千里,云影瑶台十二层”,巧妙地道出了此地是观云赏月的佳处。北垂花门坐南朝北,面阔3间,是光绪年间重修时添建的。北门以东,与月波楼平行相对,是与广润灵雨祠同一轴线上的两层小楼云香阁,阁面阔5间,坐北朝南。前后有廊。悬山顶。

月波楼西边又有一座朝西的垂花门,是光绪年间重修时添建的,门内是一所由4座南北向的值房组成的小院,院西墙中央设一小门,迎门建有码头。

涵虚堂

耸立在岛上院落以北青石堆筑的假山坡顶,与万寿山上的佛香阁遥相辉映,互为对景。涵虚堂始建于乾隆年间,是岛上最大的单体建筑,原名望蟾阁,乾隆十九年仿武昌黄鹤楼而建,巍峨3层,隐现在天光水色中,有琼楼玉宇的意境。嘉庆年间将阁拆除,改建涵虚堂,咸丰十年(1860年)被毁,光绪时重修。堂坐南朝北,面阔5间,北面接抱厦3间,周围有廊。勾连搭歇山式屋顶,上有吻兽。涵虚堂南面阶下有一月台,四周围以汉白玉雕栏。沿月台两侧的石级曲折而下,可至南湖岛院落的北垂花门。北面游廊外侧围有汉白玉望柱栏杆,两侧有陡峭的石阶直通南湖岛北岸。石阶之下有一石洞,洞门额曰“岚翠间”,联曰“刊岫展屏山云凝罨画,平湖环镜栏波漾空明”。洞内有石级上下通连。

凤凰墩

位于昆明湖南端,与南湖岛遥对,是一座圆形的小岛。乾隆时期岛上建有2层楼式建筑会波楼,楼顶上装有一只镀金的铜凤凰,铜凤凰长约3米,口中衔着一面凤凰式风旗,腹内中空,设有可以旋转的机关。铜凤随风力的大小而旋转,从其旋转的速度可以判断风力的大小。道光年间,会波楼被拆除。光绪年间在岛上建有小亭,后毁坏。1955年在凤凰墩岛上重建小亭。

绣漪桥

位于昆明湖南端与长河的交汇处,始建于乾隆年间,是东堤与西堤的分界点。绣漪桥在清漪园时是一座水门,是经长河入园的必经之地。绣漪桥的形状与西堤上的玉带桥相似,桥东、西向坐落,汉白玉单拱桥身,高约9米,有60个望柱,62块栏板,单侧有43级青石台阶,是园中最高的桥梁。绣漪桥北侧有昆仑石碑一座。绣漪桥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即已建成,桥外原有水闸,由于湖水水位高于河水,闸门开时湖水急流而入长河,故每次御舟入园都需纤夫将其牵入湖中。光绪十七年(1891年)在其南添建石平桥,桥西添修3孔涵洞。1993年,将绣漪桥闸南移。桥西新建一座六脊攒尖圆亭。桥南有颐和园的南如意门。

文昌院景区

知春亭

位于玉澜堂以南紧邻昆明湖东岸的小岛上,有木桥与岸相通。亭西面还有一个更小的岛,两岛之间也用桥连接。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修。知春亭东长桥,在文昌阁北侧,为光绪时新建。坐落在小岛正中的知春亭,四面临水,坐东朝西,重檐四角攒尖方顶。亭畔叠岸缀石,植桃种柳,冬去春来之际,此处冰融绿泛春讯先知,是园内赏春、观景的佳处。

文昌阁

位于知春亭的东南面,始建于乾隆年间,城关上原为3层阁,光绪时改建为2层阁。文昌阁名取意文运昌盛。“文昌”即文昌帝君,为道教神名。在清漪园的设计中,万寿山西麓的宿云檐城关供奉关圣帝君,这里供奉文昌帝君,取文武辅政的寓意。文昌阁是园内6座城关(宿云檐、文昌阁、千峰彩翠、寅辉、紫气东来,通云)中最大的一座,坐南朝北。其下部是面阔17米,进深17米(城关下脚)、用城砖砌筑的城台,城台的中央开拱形门洞,安两扇板门。上部正中是一座平面呈“十”字形的2层楼阁,四周有人字游廊,四角上立着4个角亭作为陪衬。南面城墙券门上方有“文昌阁”石额。1层南檐有联“石窗湖水摇寒月,山峡泉声报早秋”。北檐有联“日月往来苍翠杪,烟云舒展画图中”。2层北檐有联“窗迎紫翠千峰月,帘卷玻璃万顷秋”。清漪园时期,昆明湖东、西、南三面没有围墙,文昌阁城关是从东、南方向入园的一座重要城门。

耶律楚材祠

位于文昌阁的西北侧,始建于乾隆年间,耶律楚材做过元朝的宰相,是历史名臣,死后按其遗愿迁葬在这里。乾隆帝修造清漪园时,将墓地圈入了园内,重新为耶律楚材修建祠堂。咸丰十年(1860年)被毁,光绪时重修。祠门坐东朝西。耶律楚材祠正殿坐南朝北,硬山顶,悬有“元枢宰化”匾额。殿内明间为泥塑耶律楚材像,前设香案。殿后有耶律楚材墓室,坐北朝南,内有馒头形坟头。院中还陈放着原墓道上的汉白玉石翁仲。耶律楚材祠始建于乾隆十五年,光绪十三年重修。

另外,根据乾隆帝写于十五年的御制诗《题耶律楚材墓》中“墓在瓮山好山园之东”的记述,可知耶律楚材墓之西曾有一处名为好山园的园林,但其规模、范围、建造和湮灭的年代迄无定论。

宫殿区

东宫门、仁寿殿一带景点

东宫门、仁寿殿一带是颐和园宫廷区的“外朝”部分,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修。由大殿、配殿、庭院、宫门、朝房、影壁、牌楼及石桥和广场构成。建筑群沿东西方向依次排列,按照皇家建筑的统一模式,建筑逐渐升高,空间层次由旷到聚,形成一组格局严谨、布列有序的东西轴线建筑。

涵虚牌楼

涵虚牌楼耸立在东宫门外,是一座三门四柱七楼的木构大牌楼。牌楼东西向坐落,庑殿歇山顶,前后檐有龙凤透雕花板。东面额曰“涵虚”,西面额曰“罨秀”,巧妙地点出了颐和园清幽恬静、山青水秀的主题,可以视为是颐和园山水乐章的“序曲”。涵虚牌楼是从东面进入颐和园的第一座建筑,从圆明园一路行来,远远就可看到它的形象,而当近到它的眼前,万寿山佛香阁的景致正处在牌楼柱枋构成的画框之内,颐和园这一精美绝伦的巨幅画卷由此缓缓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外广场、平桥

外广场位于涵虚牌楼西侧,宽120米、深150米,其西环有一条月牙状小河,河上架设两座一孔白石平桥。影壁、广场、外朝房

影壁位于月牙河西岸,长33.24米,进深1.74米,歇山式顶部。影壁心前后檐均为红色,青石须弥座高0.73米。影壁西是一座宽50米,深70米的小广场。外朝房位于小广场的南、北两侧,分列于东宫门的南北两厢,共有4座20间,每座面阔5间,硬山顶。清朝时外朝房为群臣候朝的地方,现分别是颐和园售票处、接待室及商店。

东宫门

东宫门在清漪园时名大宫门,重建后改称东宫门。坐西朝东,面阔5间,歇山式顶,为三明两暗式,柱高3.8米。明间面东额枋柱上悬挂光绪帝御书的“颐和园”金字大匾,装修3间实塌大门,每扇门上横竖各排列9颗镀金园钉,有四个门簪。宫门前原为斜坡式台阶,1937年5月24日,从圆明园安佑宫废墟上移来一块雕龙云路陛石,安置在台阶的中央。门前两侧,一对铜狮蹲踞在汉白玉石须弥座上,南雄北雌。宫门南、北两侧各有一座悬山顶罩门。清朝,帝后入园走中间的大门,其余的人员分别由两边的侧门进入。

内朝房

内朝房又称南、北九卿房,位于东宫门内的小庭院两侧,南北各有9间房屋,中三间有廊,建筑面积73平方米。因在清代是六部九卿值班的地方,故称为南、北九卿房。

仁寿门

仁寿门在清漪园时称二宫门,重建后称仁寿门,是从东宫门入园的第二道宫门。仁寿门是牌楼门、衙署仪门与寺庙棂星门相结合的形式,柱高6.14米。牌楼为2柱一楼,庑殿式顶。门上悬满汉文“仁寿门”额。仁寿门的左、右各有一个长7.2米青砖影壁,庑殿式顶,上有砖雕浮龙,是颐和园内惟一的一座砖雕影壁。影壁与红墙连接,左右各有一个小随墙门。

仁寿殿

始建于乾隆年间,原名勤政殿,光绪时重修,并引孔子《论语》中“仁者寿”的语意改为今名。仁寿殿在仁寿门内庭院的正中,前面有一块巨大的湖石作为屏障。两侧为面阔5间的南、北配殿,配殿后有后罩房。仁寿殿前的露台上,陈列着4只乾隆年间铸造的铜鼎炉,及铜龙、铜凤、铜缸各1对,上面有“天地一

家春”的款识。院中还有一只造型怪异的铜麒麟。大殿面阔7间,进深5间,周围有廊,柱高5.53米。歇山式屋顶,明间外檐柱间悬挂用满、汉2种文字书写的匾额“仁寿殿”。殿内明间正中有地平床,设象征封建皇权的九龙宝座,上方悬挂匾额“寿协仁符”,配以楹联“星朗紫宸明辉腾北斗,日临黄道暖景测南荣”,既是帝王自勉,也是歌颂帝业的辉煌。另外,殿内还有10余块单匾,其内容有称颂帝业的,象“大圆宝镜”“景星朗耀”“海涵春育”“濊泽旁敷”“德风惠露”“春晖承暄”;有帝王自勉的,如“无暑清凉”;有吉祥祝福的,“安乐延年”“寿恺禔康”;有赞美景色的“碧岫晴烟”等等。原勤政殿内还有两幅表明帝王理政准则和方针的楹联,“念切者丰年为瑞贤臣为宝,心游乎道德之渊仁义之林”和“义制事礼制心检身若不及,德懋官功懋赏立政惟其人”,这两联与原殿名是非常契合的。

仁寿殿南北配殿均面阔5间带后罩房,柱高4.11米。

仁寿殿迤西,玉澜堂迤东的地段在清漪园时期是宫廷区与苑林区的交接处,按皇家规制必须加以屏障以严内外之别,故用假山、叠石、花木来代替墙垣和围廊,使得空间既隔又透,不失园林的气氛。从仁寿殿南侧穿过一带土岗曲径进至玉澜堂前,景色豁然开朗,一派湖光山色于不经意间呈现眼前,此为中国古代建筑“欲放先收”、“欲扬先抑”造景手法的典型运用。

玉澜堂、乐寿堂、德和园一带景点

宫庭区的“内寝”部分以乐寿堂为中心,包括玉澜堂、宜云馆等几组大型四合院建筑群和德和园、寿膳房等娱乐及生活辅助建筑,是帝后起居活动的区域。乾隆时期,这里仅为帝后游园时休息饮宴的场所,属于苑林区的一部分。重修颐和园后,玉澜堂改为皇帝的寝宫,宜芸馆改为皇后的寝宫,乐寿堂改为慈禧太后的寝宫,此处成为宫廷区的“内寝”了。“内寝”部分属居住建筑,故采用北京传统四合院住宅的修建形式,各个院落按帝、后的礼制级别,在建筑布局和尺度设计上不相雷同。全部建筑用游廊联接成为一个整体。玉澜堂

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修。玉澜堂在清漪园时是乾隆帝的书堂,颐和园时被作为光绪帝的寝宫。正门玉澜门,采用了中国传统四合院住宅建筑中王府大门的形式(殿式门),面阔3间,坐北朝南,柱高3.47米。正殿玉澜堂,面阔3间,外带东、西耳房各2间。明间外檐匾额“玉澜堂”,语出晋代诗人陆机的诗句“玉泉涌微澜”。殿内外的2副楹联“渚香细裛莲须雨,晓色轻团竹岭烟”及“曙光渐分双阙下,漏声遥在百花中”,形象地点染出玉澜堂烟雨朦朦、荷香细细、水光浸晓、曙色映阶的迷人景观。

玉澜堂的东配殿霞芬室、西配殿藕香榭均为面阔5间的硬山顶穿堂殿,霞芬室前后檐“障殿帘垂花外雨,埽廊帚借竹梢风”和“窗竹影摇书案上,山泉声入砚池中”的楹联,展现的是一派帘外细雨润花、和风拂竹、室内泉声竹影、墨香满案的美景。藕香榭前后檐“玉瑟瑶琴倚天半,金钟大镛和云门”“台榭参差金碧里,烟霞舒卷画图中”的楹联,则将玉瑟瑶琴、金钟大镛共鸣的天外之音,与烟云缭绕、金砖碧瓦的如画仙境,共同呈现在世人眼前。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帝囚居于此,2座穿堂配殿内横砌一道砖墙,封闭了东、西出口,清雅宜人的书堂从此变为凄苦寂寥的牢笼。

玉澜堂后面的庭院正中,是用北太湖石叠起的2座假山,院西临湖建有夕佳楼,其名出自陶渊明《饮酒》诗中“山气日夕佳”句,意为观赏夕阳佳景之楼。夕佳楼坐西朝东,为2层硬山顶。檐、柱间的几副匾联“隔叶晚莺藏谷口,唼花雏鸭聚塘坳”“锦绣春明花富贵,琅玕画静竹平安”“凤生闾阖春来早,月到蓬莱夜未中”“雨晴九陌铺江练,岚嫩千峰叠海涛”,生动地描绘了此处当时莺啼鸭鸣、花竹扶摇、水澄山清、皓月当空的迷人晚景。夕佳楼楼式的建筑在平面上突出于院墙之外,立面上高出于平房之上,既便于远眺,又打破了沿湖建筑群体的平板单调感,突出了万寿山东部建筑群体轮廓线的起伏。

宜芸馆

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修。宜芸馆在清漪园时为乾隆帝的书库,颐和园时为光绪皇后隆裕的寝宫。它与玉澜堂建筑群相连,按布局可视为玉澜堂的后院。由宜芸门、宜芸馆、近西轩、道存斋及游廊组成,庭院稍小于玉澜堂。宜芸门位于玉澜堂北侧,是宜芸馆建筑群的入口,为垂花门形式。正殿宜芸馆坐北朝南,面阔5间,明间悬有“宜芸馆”蝙蝠式匾,勾连搭式屋顶,前面硬山后面悬山。东配殿道存斋与西配殿近西轩均面阔5间,均为硬山顶。院内南侧廊后檐白粉墙上,东、西各嵌有5块乾隆帝所临名家墨刻石。1979年,因为游人拥挤,正殿中间拆成通道,门窗改为大槅扇门可随时摘下安上。

宜芸馆后院落

宜芸馆后通往乐寿堂的庭院是一处过度性的空间,院落的北部紧贴山脚,光绪十九年添建了北院门(后改成3间的穿堂殿)和游廊,光绪二十年添建了乐寿堂东垂花门。这里东通德和园,西接乐寿堂,北倚万寿山,南临昆明湖,是交通线的交叉点与中轴线的转折点。由于游廊的串通联系,玉澜堂、宜芸馆、乐寿堂与德和园之间不必经露天即可往来,游廊随地形起伏,局部作成叠落廊形式。

乐寿堂

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修,清漪园时是一座佛堂,颐和园时是慈禧太后的寝宫。乐寿堂在宜芸馆的西北面,是“内寝”建筑的主体,为一组前后2进,左右各有跨院的大型四合院落,院中以低矮的游廊联接各建筑物,分划庭院空间。整个院落由水木自亲宫门、乐寿堂、后罩殿、东西配殿、东西跨院、游廊及值房等组成。

水木自亲

紧靠昆明湖的5间穿堂殿水木自亲是乐寿堂的宫门。门前有1座石造雕栏码头,是慈禧太后从水路出入颐和园上下船的地方。码头上2根高达丈余,顶部呈半圆形的灯杆,屹然挺立,每夕灯亮时,照耀水面,宛如皓魄当空。殿的两侧各有一条长长的白粉墙,墙上装饰着形状各异的什锦玻璃灯窗,透过各式窗框南望,是一幅幅各具风致的湖景画面。临湖驳岸装有汉白玉雕栏,雕栏粉墙弄影于碧波之上,与山影相衬,明净妩媚,别具风情。

从水木自亲宫门进入,就到达了乐寿堂前开阔豁达的主庭院,院中点缀着一块巨大的山石青芝岫,很自然的成为宫门内的照壁。堂前对称地排列铜鹿、铜鹤、铜瓶等宫廷小品,庭院内栽植玉兰、海棠、牡丹等花卉品种,显得开朗、清丽、典雅而又有浓重的生活气息。

乐寿堂

正殿乐寿堂,依山傍水,坐北朝南,面阔5间,殿前檐明间悬挂“乐寿堂”匾,堂内是一副自嘘德政的楹联“亿载诒谋德超千古,两朝敷政泽洽九垠”。乐寿堂内共悬有10余块匾,多为祝福取吉之意,如“慈晖懿祉”“画图金碧”“云榭风廊”“阆风凌霄”“太液云凝”“春波画舫”“烟霞舒卷”“万寿无疆”“宜芬散馥”“三岛风和”“惠蔼和风”“三秀华芙”等等。清漪园时乐寿堂原为2层,面阔7间,明间向南凸出5间,朝北凸出3间,以加大进深。内部两旁作成仙楼,楼下是书斋,楼上供佛,形制与紫禁城内宁寿宫的乐寿堂相同。光绪十二年重建之后,改为现在平面呈“十”字型的单层建筑,屋顶采用了前后勾连搭的处理,使整个建筑并不显得体量过巨。

正殿前东、西侧各有配殿5间,悬挂蝙蝠式匾,东配殿东曰“润壁怀山”、西曰“舒华布实”,西配殿东曰“仁以山悦”、西曰“景福来并”。2配殿北面各有耳房2间。正殿东西各有3间硬山顶值房。殿后还有9间罩房(后九间),坐北朝南,硬山顶。

永寿斋

永寿斋位于乐寿堂的东跨院,慈禧太后宠信的太监李莲英曾在此居住,故俗称总管院。建筑为一独立院落,由永寿斋正殿、前殿、东配殿、耳房及东面跨院组成。院西墙有垂花门与乐寿堂院相通。这组建筑修建于光绪十七年,为乐寿堂主体建筑的辅助生活用房。院南面有八角屏门,迎面为永寿斋前殿,前殿后是永寿斋正殿。正殿坐北朝南,勾连搭双卷硬山屋顶。正殿东侧有一座硬山顶配殿,配殿前有一眼水井。殿东另有一小跨院,内建硬山顶正殿5间,坐东朝西。殿南、北各有耳房2间。

扬仁风

位于乐寿堂西跨院中。西跨院是一座非常幽雅的小庭院,院门形似满月,院内有一“凹”形的荷池,朱栏沿池曲折,粉墙依山宛转,随山势起伏布置假山叠石,酷似江南园林景色。小院南面入口邻邀月门,院东墙有垂花门与乐寿堂相通。院中北端最高处坐落着一座小殿——扬仁风。殿名出自《晋书.袁宏传》:袁宏被派往某地作官,谢安赠扇送别,袁宏机敏地表示自当奉扬仁风,抚慰百姓,不负厚望。扬仁风坐北朝南,歇山顶,柱高2.99米。小殿建筑形制为扇面形,被称为扇面殿,其漏窗以及殿内的宝座、香几、宫灯等均为扇面形,殿前地面也用汉白玉嵌砌成扇骨形,极为别致。远远望去,扬仁风就好似一把似开欲合的折扇,妙趣横生。清漪园时,院中水池北面还有一座大殿——乐安和。乐安和面阔5间,后出抱厦,两侧

和后部有夹层的仙楼,道光年间被拆毁后迄未恢复。

德和园

位于仁寿殿的西北侧,始建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是一组大型的戏园建筑,前后4进院落,以3层的大戏楼为主体,包括园门、大戏楼、看戏廊、颐乐殿、后罩殿、配殿、后垂花门等建筑物,依次排列成为一条南北的轴线,这条轴线与万寿山东麓山脊上的景福阁的中轴线对位重合,楼阁相望,互为辉映。

德和园的大门面阔1间,硬山顶,坐北朝南。门内为建筑群的第一进院落,东南和西南面各有群房12间,修建成“L”形状,硬山式屋顶。

大戏楼

在第二进院落内,是德和园的主体建筑。戏楼高21米,分3层,卷棚歇山顶,坐南朝北。下层戏台宽17米,进深16米,檐柱高4.48米。中层戏台宽12米,上层戏台略小一点。戏台的台明高1.2米,东西各有3个汉白玉通气孔。在下层戏台的后面有1座3间的仙楼,仙楼与戏台台面之间连接着4座仙桥。为表演大切末戏的需要和增强演唱效果,在下层戏台底部开挖了1口深10.1米、上口径1.1米、下口径2.8米的砖井。砖井的东、西、北三面还开挖了5个见方约1米、深1.28米的水池,既可供演出时制造喷水效果,又可以借水音增加演唱的共鸣效果。与这5个水池相对应,在中、上层戏楼上面建有5部滑车。演戏时可以上下配合,同时表演有水法、戏法的大切末戏。戏台上的匾联非常有特色,下层匾额“驩胪荣曝”喻示为帝王献艺荣耀快乐,所配楹联“山水协清音龙会八风凤调九奏,宫商谐法曲象德流韵燕乐养和”,更是充满了对这座皇家戏台的赞叹。中层匾额“承平豫泰”和楹联“七政衍玑衡珠联璧合,四时调律吕玉节金和”,为人们描绘了一幅太平盛世、人才济济、歌舞升平的景象。上层匾额“庆演昌辰”以及楹联“八方开域皆为寿,兆姓登台总是春”则指出了戏台承担的一项重要而荣耀的任务——为帝王祝寿。戏台后部毗连2层的扮戏楼,扮戏楼面阔5间,后出抱厦3间,柱高12米,与戏台勾心斗角,紧密相连。

颐乐殿

颐乐殿与大戏楼相对,又称看戏殿。殿前后出廊、面阔7间,坐北朝南。歇山式屋顶前檐外金柱间额枋上皮悬挂满汉文“颐乐殿”匾额。从北京图书馆舆图组珍藏的一份德和园地盘图样上可以见到这座大殿最初的设计为2层,实际修建时改建为现在的1层,但为了奉迎慈禧太后的兴趣和需要,建筑并没有缩减原设计的尺度,反而更加高大、华丽。看戏廊在颐乐殿的东、西两厢,共38间。廊为硬山顶,1950年,在廊子的基础上加门窗改为房屋。现为展室。

庆善堂

庆善堂位于德和园的第三进院落中,面阔5间,坐北朝南,歇山式屋顶,堂的东、西面各有敞厅3间,歇山顶。堂前有东、西配殿各5间,硬山顶。堂的东、西侧带跨院,内各有硬山顶建筑2间。

膳房

始建于光绪年间。膳房即专为帝、后烹饪食物的厨房,在园内共有2座。慈禧太后的专用厨房名寿膳房,位于德和园西面,由8个院落组成,又称东八所,其中寿膳房3所、寿茶房3所、寿药房1所、寿豆腐房1所。这8个院落,分东西2排,2排之间及2排东、西各有通道。东一所、东二所、东三所、东四所、东七所、东八所均为北房5间带耳房2间,东、西房各3间;东五所、东六所为北房7间。东四所前院另有东房2间。光绪帝的专用厨房名御膳房,位于仁寿殿南配殿南面,1942年拆除。

电灯公所

始建于光绪年间,位于仁寿殿东南、耶律楚材祠南侧。光绪十六年(1890年),工部通过海军衙门委托广东鱼雷学堂德国教习马驷,从德国购进一台由蒸汽机带动的发电机,于光绪十七年运至颐和园安装,发电所称电灯公所,同时为颐和园内殿宇安设线路电灯。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颐和园,将电灯及发电设备破坏,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八国联军”撤走后,重向德商荣华洋行订购发电设备,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重新安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后,帝后不再驻跸颐和园,电灯公所停止供电。1941年,电灯公所被拆除。

谐趣园

位于霁清轩的南面,万寿山后山东北麓,始建于乾隆十六年,原名惠山园,是仿江苏无锡惠山脚下的寄畅园而建的。嘉庆十六年(1811年)改建此园后更名谐趣园。光绪十七年重建谐趣园时又有增改。慈禧太后驻园时,经常至此钓鱼游乐。

谐趣园宫门坐东朝西,面阔3间,带2间耳房,歇山屋顶带硬山抱厦,面西悬挂匾额:“谐趣园宫门”。进入宫门是1座面阔3间的敞厅。

知春亭

入宫门东南侧即为知春亭,这座方亭的形式和名称均和昆明湖知春亭相同坐西朝东,四面临水。从知春亭到湖南侧的引镜之间用3间游廊串联。

引镜

引镜是1座小巧的轩式建筑,南为土山,建筑坐南朝北,前、后各3间,前面有廊。屋顶为双卷勾连搭式,面北悬挂匾额“引镜”。引镜东侧以1座小桥通向湖岸,桥的东南侧是1座悬山顶船坞,坐北朝南。洗秋、饮绿

引镜东侧的洗秋,坐东朝西,面阔3间。面西悬挂匾额“洗秋”,洗秋南侧的饮绿,是一座重檐方亭,面阔1间,坐东朝西,面西悬挂匾额“饮绿”,洗秋北,洗秋与饮绿间有3间曲廊贯通。饮绿北侧有14间曲廊通向澹碧的西侧。

澹碧

澹碧也是一座小巧的斋式建筑,面阔2间,坐南朝北,硬山式顶,面北悬挂匾额“澹碧”。澹碧东侧殿有爬山廊通向知春堂。知春堂坐东朝西,面阔5间,歇山式顶。咸丰年间,皇帝曾在此处召见过军机大臣。堂的北面用2间游廊与小有天亭联通。小有天亭呈圆形,攒尖式宝顶。小有天西面以13间游廊通至兰亭。蘭亭

蘭亭坐北朝南,四脊攒尖顶,内有石碑,碑上题刻乾隆帝御制“寻诗迳”诗句。“寻诗”出典于《唐诗纪事》,“李贺每旦出,骑弱马,背锦囊,遇所得赋诗,书投囊中”。乾隆时期,寻诗迳是一条用叠石构成的石涧,乾隆诗中记述这里“苔径缭曲,护以石栏,点笔题诗,寻幽无尽”。光绪年重修谐趣园时,增建兰亭、游廊等建筑,石碑移入兰亭内。

湛清轩

兰亭北侧有湛清轩,此处清漪园时名墨妙轩,轩内壁间有续三希堂法帖石刻,乾隆时曾捶拓馈赠亲贵大臣,称“墨妙轩法帖”。现轩内遗存御碑1块。轩坐北朝南,面阔3间。“湛清轩”匾下有联曰“万笏晴山朝北极,九华仙乐奏南熏”。轩内明间石碑为卧式。湛清轩至涵远堂有游廊5间。

涵远堂

正殿涵远堂位于谐趣园水池北岸正中,嘉庆十六年添建,殿内有精美雅致的木雕装修,阶前石码头为慈禧太后的登舟之处。建筑坐北朝南,面阔15间,歇山顶。殿内有匾“履德之基”。堂东至瞩新楼有爬山廊22间。

瞩新楼

涵远堂西面的瞩新楼,在乾隆时名就云楼,光绪年重建时改今名。楼坐西朝东,建筑巧妙的结合了地势,从东侧看楼的结构为2层,西侧看为1层。面阔6间,周围有廊。歇山顶。2层悬挂“瞩新楼”匾额。楼外南侧围墙有瓶形门。西北有3间硬山顶值房,南至澄爽斋有游廊10间。

澄爽斋

澄爽斋在清漪园时名澹碧斋,光绪重建时易今名。建筑坐西朝东,面阔3间。歇山顶。澄爽斋南至宫门敞厅用9间游廊(曲廊)连接。

知鱼桥

水池的东面有一座桥身贴近水面的石平桥——知鱼桥,桥名源自中国先秦哲学家庄子和惠子在濠上那段知不知道鱼快乐的有趣辩论。桥头有一座高2.57米的石牌楼,上面镌刻着乾隆帝题写的“知鱼桥”题额,及有关鱼快乐命题的御制诗句。谐趣园的北侧还有硬山顶南房2间。

后溪河沿岸

自西堤北端的界湖桥始,浩缈的昆明湖收拢为曲折幽深的河溪,沿万寿山的北坡,时宽时窄、时直时曲,清流宛转直达万寿山东部的谐趣园。这里的景色与前山迥然不同,像前山那样金碧辉煌的建筑,在这里都隐入苍松翠柏的浓荫之中,偶尔露出飞檐的一角。

苏州街

位于后溪河中段,始建于乾隆年间,乃仿照江南苏州的水街修建的皇家宫市,原名万寿买卖街,全长约270米,建筑布局摹仿了浙东一带常见的“一水两街”的形式,以后溪河中段的三孔石桥为中心向两侧展开,两岸60余座铺面鳞次栉比,以河当街、以岸做市。万寿买卖街的铺面房,尺度较小于一般建筑,每间面积仅为一般建筑的四分之一。建筑形式纯属民间典型的铺面房,不是宫廷中的大式作法。青瓦、灰砖、粉墙,描绘了江南民间房舍的朴素清淡,而牌楼、牌坊及拍子的修建上又使用了北方的风格,以北方建筑富丽、浓艳的色彩渲染点缀于江南清秀妩媚的水乡之中,营造出皇家园林特殊的宫市特色。据《内务府黄册》中不完全记载,买卖街上有楼房十余座、拍子六十座。建有牌楼者至少六座、牌坊十五座。其中,履祥斋售鞋、妙化斋售供器、经纬号售绸布、吐云号售烟草、云翰斋售文房四宝、怡古斋售文玩、品泉斋是茶馆、芳雅斋是酒楼、通裕号作银号生意、芬芳楼卖花、鸣佩斋卖乐器等等,民间市上五行八作几乎面面俱到,但是买卖街由太监扮商人,宫女扮顾客,甚至鞋靴、果菜等商品俱是木制假品。宫市只是假作买卖、供帝王嫔妃感受江南风物,玩味江南民情而已,并无实际的商业功能。

咸丰十年(1860年)万寿买卖街被焚,光绪年间重修颐和园时曾绘制出一张《颐和园万寿山内后山长河添建点景房间游廊等图样》,拟将买卖街改为园林建筑,但此图样并未落实,买卖街任其荒残。至1949年解放时,此处荒草丛生。1987年开始,经过4年的复建,完成了现在的景区。

苏州街的中心是一座三孔石桥,跨越在后溪河的南北两岸,汉白玉栏杆,花岗岩桥基,桥面中央有御路石。60余家店铺,就分布在石桥两侧的湖岸上。

西宫门、如意门、德兴殿

位于后溪河以北。西宫门是清漪园的一座园门,专为清代帝后去玉泉山、香山游览时出入方便和临时休息所修。宫门坐东朝西,面阔3间,门外有南北朝房,均面阔3间。门前广场南、北、西三面各建一座木牌楼。宫门东边建有一座如意门和3间值房。咸丰十年(1860年)被毁,光绪时重修如意门和值房。

德兴殿位于如意门西南面,始建于光绪年间,是一所东西向的四合院,院内主体建筑德兴殿面阔5间,其南建有朝房。

绮望轩遗址、看云起时遗址

绮望轩位于后溪河西部第一个峡口的南岸,原为万寿山后山又一处别致的“园中之园”。建筑群三面环山,北面临水,轩内有石洞通下后溪河岸。主体建筑为轩南的2层小楼——停霭楼,东、西有2个八角小亭,四周环有64间游廊,庭院中有用灰瓦砌筑的花墙。这组建筑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建在假山石堆之上、异峰怪石之间,与对岸的“看云起时”隔水相望。这两组建筑夹峙在后溪河的南、北两岸,互为对景。咸丰十年(1860年)年,绮望轩和看云起时全部建筑毁于英法联军之火,现基址上遗存殿基、花式瓦墙、石洞及汉白玉雕栏板。

通云城关

位于看云起时以北,后溪河北面的人工假山上,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修。城关坐西朝东。南面拱门上方题有石额“通云”

澹宁堂

位于苏州街东中御路北侧的山脚下,始建于乾隆年间,是一组深长而封闭的建筑群。“澹宁”二字取意于《诸葛亮?诫子书》中“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句。乾隆12岁时跟随祖父康熙在畅春园居住,康熙皇帝赐给他一处书屋名“澹宁居”,澹宁堂即是仿澹宁居修建的一处书斋。建筑群南接山路,北连水路。前后2进院落,依山势南高北低,北面为2层,南面为1层,南北落差4余米。堂南距中御路不足3米,堂北抱厦突出于后溪河的水面,同时兼顾两种不同的外部环境,处理的极为巧妙。北院三面是2层的楼阁,一面是叠落廊和敞厅,高低错落,富于变化。澹宁堂咸丰十年(1860年)毁于英法联军,现正处于复建中。

与澹宁堂隔河相对,后溪河的北岸,有一座平台亭,坐北朝南,六脊攒尖圆宝顶。

眺远斋

位于平台亭以东,紧邻颐和园的北园墙,始建于光绪年间,是一座面阔5间的穿堂殿。眺远斋地基较高,可以眺望园外的景色。慈禧太后驻园时,每年的阴历四月初八在这里观看民间的香会。建筑坐北朝南。眺远斋西接爬山游廊5间,与3间硬山顶值房相连,值房名为“嘉木树庭”。眺远斋建于光绪十七年,其建筑级别和质量都相当高。

霁清轩

位于眺远斋的东北面,颐和园的东北角,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修,是一所独立的庭院。霁清轩的南入口为垂花门。正殿霁清轩坐落在垂花门内北侧,面阔3间,硬山顶。西殿名清琴峡,坐西朝东,面阔3间,硬山顶。清琴峡的西侧南有硬山顶西房3间、北有2间。北侧有西北房3间。清琴峡与霁清轩用11间转角廊相接。院中的山顶上,还有1座四方亭。霁清轩东有29间游廊,与两侧建筑、前后廊相接。轩北有10间爬山廊(位于院内土山北侧),廊间有1座八角亭。东院墙的西侧有3间硬山顶东房。南套院南、北各有3间硬山顶建筑。八角亭的东侧还有3间歇山顶南房。庭院的中心有天然石峡清琴峡,随山势下有游廊,廊间有小亭1座,并连建有多处房屋。霁清轩的北门在颐和园的东北角,有两扇穿带式大门。门南侧有2间硬山顶北房,还有3间硬山顶东北房。

后山东部景点

寅辉城关

位于万寿山后山中御路上,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修。城关西邻一座石平桥,下有水门。寅辉城关左控山谷,右临后湖,关前石桥横跨深涧,俨然一处雄关要塞。城关上檐3层(中层为菱形),前后12个垛口,城墙上1层城楼。城关上建筑东西向坐落。歇山顶,东面券门上石额“寅辉”,西面券门上石额“挹爽”。

花承阁遗址

位于寅辉城关以东的中御路南山坡上,始建于乾隆年间,咸丰十年(1860年被毁),是一组庭院和佛寺混合的建筑群。花承阁原由莲座盘云佛殿、多宝琉璃塔、花承阁及六兼斋组成,全部建筑坐落在直径约60米、高约7米倚山势筑成的半月形砖砌高台上。院落依万寿山后山的坡势分做2层台地,北面建有2柱牌楼山门,院中置太湖石及石座。高台的中轴部位为佛殿莲座盘云,坐南朝北,面阔3间,前后有廊,硬山顶。东西配殿坐落在下层台地上,均面阔3间。高台的外缘建37间半月形弧形游廊。弧廊的东端接六兼斋,西端接花承阁。六兼斋坐落在洞壑穿插的叠石平台上,地势高旷,视野开阔,是欣赏良辰美景的佳处。唐朝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曾慨叹滕王阁“四美具,二难并”,乾隆自诩此处兼具“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和“贤主、佳宾”二难,故延其意名建筑曰六兼斋,并赋诗曰:“湖山雅号赏心主,风月堪称乐事宾。若问六兼斋好处,率逢美景与良辰。” 花承阁面阔3间,依东高西低的陡坡而建,面东为1层,面西为2层。花承阁的南面是一个长方形的小院,院中有南北2层台地,上层台地上耸立着八面七级的多宝琉璃塔。下层台地上竖立着一座御碑,上镌用满、蒙、汉、藏四种文字镌刻的乾隆御制多宝塔颂。多宝塔高17.6米,八脊攒尖七重檐,汉白玉台基,塔身用浮雕着596个佛像的彩色琉璃砖镶砌而成,配以白色的须弥座,平安如意雕花汉白玉石栏,镀金的宝顶,斑斓彩错,极为绚丽。塔前牌楼为2柱1楼,面阔2.9米。塔建在这组建筑的最高处,造型挺拔秀丽,修长的塔身在绿树丛中显得光彩夺目,成为后山东区风景构图的核心。

花承阁选址在一个从山坳里突出来的其状如舌的小山包上,建造高台更强调了这个局部地貌的典型特征。高台前沿与地面的高差达7米,台与后山干道之间留下一片宽约30米的缓坡地种植松林,西面山谷里一片桃花,建筑群隐藏在这道翠屏之后,加大了景深感。路人只能通过树隙隐约窥见高台,正面无由通达。这样就自然而然的渲染了建筑的神秘气氛。从高台上眺望远山近景,耳闻梵铃钟磬之声,有飘然欲仙的浪漫感觉。这组建筑于乾隆十九年时(1754年)已经建成,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破坏后残存殿址、砖墙、石雕、假山。多宝琉璃塔和石碑亦因是砖石结构,得以完整保存至今。

益寿堂

位于花承阁以东中御路南面的山腰间,始建于光绪年间,是一座的幽静的院落。益寿堂由正殿松春斋、东西配殿、垂花门及游廊组成。垂花门为建筑群的入口,南向。正殿松春斋,坐北朝南,前5间后3间。悬山式勾连搭双卷屋顶。正殿的东、西各有硬山顶耳房3间。院落东、西各有3间硬山顶配殿,东配殿有南耳房2间。

乐农轩、永寿斋、平安室

位于益寿堂东面,隔墙紧邻。始建于光绪年间。乐农轩面阔5间,坐西面东,轩南为平安室、轩北名永寿斋,均面阔3间。它是慈禧太后因“八国联军”入侵西逃西安返回北京后,仿民间房屋所建。整组建筑使用石片为瓦,油饰仿民间建筑,不施彩画。轩的斜对面,有一座坐东朝西的草亭。

紫气东来城关

位于益寿堂东南、万寿山东麓折向后山的山路上,始建于乾隆年间,关上原为双层阁,光绪时重修改为单层。城关南北向坐落,石镌关额南曰“紫气东来”,北曰“赤城霞起”。建筑名称源自道家的一个故事。古代老子游经函谷关,关令尹喜见有紫气从东而来,知道将有圣人降临,果见老子骑青牛而过,便请他写下了《道德经》。后人遂紫气东来表示吉祥降临。城关上有面阔1间的长方形城楼。

后山中部景点

后大庙

后大庙与承德的普宁寺是乾隆时期分别在两地同时建造的同一形制的汉藏混合式佛寺,佛寺以西藏地区一座著名的喇嘛寺院桑鸢寺作为规划设计的蓝本,坐南朝北。巍峨的殿宇在万寿山的北坡略呈丁字形的平面,沿山坡的纵深自北向南逐层台地迭起,形成一条长达200米的后山中轴线。19座古刹、碉房,尖塔平台,红基白壁,色彩绚丽,错落有致。这组融合了汉、藏民族风格的特殊建筑在乾隆时期被统称为后大庙,由南北两部分组成。北半部为汉式,进深115米,东西宽20米。它的殿堂布局按照中国七堂伽兰的传统规制,建筑始建时受地形的限制而省去山门、钟鼓楼和天王殿,仅有正殿和东、西配殿。南半部建筑的藏式部分,南北全长85米,东西宽130米。整组建筑的布置以香岩宗印之阁为中心,周围环列着许多藏式碉房建筑物和喇嘛塔,分别在若干层的台地上随坡式而交错布置,具有浓厚的藏族色彩。1860年,后大庙全部木构建筑毁于英法联军大火。光绪时,没有全部恢复这组建筑,仅将原为方形三重檐庑殿顶的2层佛楼香岩宗印之阁改建成单层的佛殿,内供奉从前山大报恩延寿寺移来的三世佛和十八罗汉,将位于长方形碉房式平台上的单檐庑殿顶南瞻部洲改建成山门殿,内塑哼哈二将。

慈福牌楼

位于松堂入口处,始建于乾隆年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重修。松堂是一座古松参天的大庭院,清漪园时,松堂的北、东、南三面各有1座牌楼,东牌楼题额:旃林(面东)、莲界(面西) ,北牌楼题额慈福(面北)、慧因(面南),西牌楼题额宝地(面东)、梵天(面西)。现除北面的慈福牌楼已经恢复外,其它2座仅存雕刻精美的夹杆石。慈福牌楼坐北朝南。黄色琉璃瓦顶。

须弥灵境遗址

松堂往南的第二层台地高出前者约2.8米,原有东配殿宝华楼,西配殿法藏楼,均为面阔5间的2层楼房,现遗址上新建服务用房。

第三层台地高出第二层4.6米,原为正殿须弥灵境,已毁。原建筑面阔9间,通面阔47.7米,进深6间,通进深29.4米,重檐歇山黄色琉璃瓦顶,殿式做法。殿内北面石造神台上安木胎金背光莲花座,上供镌胎三世佛三尊、菩萨两尊。须弥灵境是一座体量巨大的木构建筑物,它的开间尺寸和梁柱用材仅次于紫禁城的太和殿,是清漪圆内最大的建筑。须弥灵境遗址现有经幢2个,三重檐八角形塔式,四重三束腰汉白玉基座,八面均镌有佛经,是前山大报恩延寿寺中的遗物。经幢间有2个石兽,其风格特异,有着典型的藏族文化特征。石兽两侧有4个圆形须弥石座,上面原摆放着4只专供帝后拜佛燃香用的大香炉。

四大部洲建筑群

位于须弥灵境以南,是一组典型的藏传佛教建筑。根据佛经里的描述:在佛所居住的须弥山四周是咸海,海上四方有四个大部洲—北俱卢洲、南瞻部洲、东胜身洲、西牛贺洲,依次为方形、三角形、半月形、

圆形。这四种不同的形状,又对应着佛家称为“四大”的地(方形)、火(三角形)、风(半月形)、水(圆形)。四大部洲正是这种宇宙世界的现实形象。香岩宗印之阁象征须弥山,阁的前、后、左、右环建着四大部洲,每一大部洲旁分建2个小部洲。日台在东、月台在西,分列阁后。阁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建绿、红、白、黑四座不同颜色的梵塔。

四大部洲建筑群始建于乾隆年间,咸丰十年(1860年)烧毁后,光绪时将原为3层的香岩宗印之阁改建为单层的佛殿,南瞻部洲改建成山门殿。1981年重建了四大部洲、八小部洲和4座梵塔。重建的四大部洲基本上保持了原建筑的形式和风格,但8座小部洲的平顶使用了钢筋混凝土结构,地面换成了水泥砖。

南瞻部洲改建的山门位于须弥灵境北面高出地平约10米的金刚墙上,清漪园时是一座坐落在三角形碉房式平台上的佛殿。1981年改建后建筑平面呈长方形,面阔3间,坐北朝南。歇山黄色琉璃瓦顶,内有哼哈二将泥塑像。山门东、西各有1个六角形小部洲。东小部洲旁有1座绿色梵塔。

山门南面的香岩宗印之阁清漪园时是一座3层高阁,光绪时改建为单层佛殿。殿坐北朝南,面阔5间。前后有廊。正脊歇山黄色琉璃瓦顶。殿内正中供奉三世佛,两侧供奉十八罗汉。阁东、西各有3间硬山顶建筑,坐南朝北。

香岩宗印之阁南面山顶处为北拘庐洲,清漪园时是一座坐落在正方形碉房式平台上的单檐攒尖LU顶佛殿,1981年改建后,建筑平面呈长方形,坐落在正方形碉房式平台上,2层,坐南朝北。黄色琉璃瓦庑殿顶。它的东、西各有1个六边形小部洲。西北侧有1座黑色梵塔。

西牛贺洲位于香岩宗印之阁东侧,清漪园时是一座坐落在椭圆形碉房式平台上的佛殿,1981年改建后建筑平面呈长方形,坐落在椭圆形碉房式平台上,2层,坐东朝西。黄色琉璃瓦庑殿顶。它的南、北各有1个六边形小部洲。西南侧有1座白色梵塔。

东胜神州位于香岩宗印之阁西侧,清漪园时是一座坐落在月牙形碉房式平台上的佛殿,1981年改建后建筑平面呈长方形,坐落在月牙形碉房式平台上,坐南朝北。黄色琉璃瓦庑殿顶。它的南、北两侧各有1个长方形小部洲。东北侧有1座红色梵塔。

西牛贺洲与东胜神州的北侧,对应着日台和月台,均为坐落在长方形碉房式平台上的庑殿顶小佛殿。日台坐西朝东。月台坐东朝西。均高4.63米,黄色琉璃瓦庑殿顶。

北宫门

北宫门位于后大庙中轴线以北,始建于乾隆年间,原名北楼门,光绪时重建,改称北宫门。北宫门坐南朝北,是颐和园的主要宫门之一。其建筑形式为2层歇山式楼门。面阔10间,周围有廊。前檐2层明间悬匾额“凤策仰辉”,后檐2层明间悬匾额“兰馨菊香”。北宫门东、西两侧各有一座罩门。

北宫门外的小广场上有东、西朝房各5间,悬山顶。小广场北面有一座南北走向的石桥。石桥北面是一座歇山顶、青石须弥座的红色影壁。

云会寺

云会寺位于四大部洲西面山坡上,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修,是一组佛教建筑。整个建筑矗立在自然形成辅以人工堆叠的陡峭山石上,山门坐北朝南,正脊歇山绿色琉璃瓦顶。正殿香海真源坐南朝北,是一座四角攒尖重檐亭式殿。香海真源两侧的山石上各有一座六角形小亭殿,坐北朝南,八脊重檐攒尖绿琉璃瓦圆宝顶。寺院周围有红色院墙,墙东为圆门,西为长方形门。

善现寺遗址

善现寺位于四大部洲东面山坡上,与云会寺隔四大部洲相对,构筑在跌落起伏的山石上。始建于乾隆年间,咸丰十年(1860年)被毁,原正殿与东、西配殿均为面阔3间的2层硬山顶佛楼。现仅存东配楼。后山西部景点:

构虚轩遗址

位于须弥灵境西北侧由人工堆起的山峦上,始建于乾隆年间,咸丰十年(1860年)被毁,今惟存建筑基址。此处地势高敞,四望皆景。轩的主体是一座坐东面西的3层高阁,重檐9开间,以蹬道下通袖岚书屋,轩西北以折廊随山势下达静佳斋。乾隆帝在御制诗中对轩名的由来以及此地的状貌和视野都有描绘:“峰

顶芸轩四望舒,天光物色总如如。斯时点笔欲成句,会以无形构以虚。”“崇岭降且止,别冈势复抬。北瞻极空阔,南眺耸崔嵬。漫惜三春远,应知万景该。兴言何以构,原是自虚来。”

赅春园遗址

位于构虚轩南侧、四大部洲西部,始建于乾隆年间,原为清漪园中著名的园中之园,占地面积500余平方米,由赅春园、味闲斋两组独立院落组成,咸丰十年(1860 年)惨遭英法联军焚毁,今仅存建筑残基和一座钟亭。赅春园院中的蕴真赏惬、竹籞、清可轩、香岩室、留云、等建筑景观,充分利用了万寿山后山西部天然的岩石沟壑,因地制宜,依山就势而建且步步递高,风格独特,景色绮丽,尤以满壁的岩石镌刻著名。乾隆帝非常喜爱这座园林,以其御制诗中“春意此间赅”的诗意,命名此园为“赅春园”。

赅春园、味闲斋之间的西桃花沟上,横跨一座四方攒尖顶小亭――钟亭(今存)。赅春园东边建有一座面阔2间的小巧敞厅――竹籞,竹籞内原设梅花竹三屏文塌,幽雅玲珑,深为乾隆所爱。竹籞和钟亭均以爬山廊与蕴真赏惬殿相连。蕴真赏惬殿位于赅春园内2层山地上,面阔3间,是园中的主体建筑。此殿有爬山廊与上面的香嵒室相接,香嵒室乃是依岩所筑的一个洞室,洞内陈设石桌,供奉石佛,洞壁满刻乾隆诗文。香嵒室西部的山腰上,仿南京永济寺内悬阁倚壁建有留云阁,阁阔2间,其旁山岩上镌有十八罗汉与释迦牟尼石像。阁迤东建爬山廊,廊接“翠壁一房清可乐”的清可轩。轩乃三楹,以满壁巉岩为后墙,上镌数十首乾隆描写清可轩的诗句。正中镌有乾隆帝手书的“清可轩”三个大字。清可轩是乾隆最喜爱的一处景观,乾隆帝每次游后山必在此休憩,“山阴或不来,来必憩斯轩。四季皆致佳,九夏尤宜盘。入户心目爽,据床衣袂寒。峭石为墙壁,青青滋兰荪。钟气旱犹润,况甫雨倾盆。泐崖多擘窠,个个垂珠痕。”

味闲斋院落内的主体建筑是正殿味闲斋,殿坐南朝北,面阔5间,前接抱厦3间。殿南有净房1间。院落北墙中部有垂花门1座。

悦欣庄遗址

位于味闲斋遗址西侧,始建于乾隆年间,是一座独立的小院,院内有南房3间。院门为绿色圆光门,院墙为图案别致的花墙。

前山东部景点

写秋轩

位于清华轩东北面的山坡上,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修。写秋轩由写秋轩、观生意、寻云亭组成。正殿写秋轩居中,两个重檐方亭(东观生意,西寻云亭)分列两旁。为突出重点并求得建筑群体轮廓的变化,写秋轩坐落在高3米的平台上,坐北朝南,面阔3间,歇山顶。轩的东、西用斜爬山廊连系着观生意亭和寻云亭,两亭为重檐四脊攒尖方宝顶。整组建筑四周植以花木,自成一处开朗的游憩环境,从平台可眺望远处湖景、也可俯视山林近景。

圆朗斋紧贴写秋轩平台的东侧,并用斜廊与写秋轩整组建筑连为一体。圆朗斋面阔3间,硬山顶。圆朗斋南有硬山顶房3间,名瞰碧台。

重翠亭

位于写秋轩东北,始建于乾隆年间。重翠亭坐北朝南,歇山顶,为8柱3楹敞轩形式。

千峰彩翠

千峰彩翠位于重翠亭东北,是一座城关式的建筑。城关坐北朝南,城基高5.05米,宽5.07米,两侧有8.08×1.8米的城墙,城门洞宽2.25米,上方石匾“千峰彩翠”。千峰彩翠南望,正对着山脚的一处院落无尽意轩。

意迟云在

位于写秋轩的东侧,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修。意迟云在是一座敞厅式的建筑,轩面阔3间,坐北朝南。面南悬“意迟云在”匾。

无尽意轩

位于意迟云在的西南面,与千峰彩翠遥遥相对。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修。无尽意轩前临荷池,绕以曲垣,极为幽静。入口为垂花门,院落内正殿无尽意轩,硬山顶,面阔5间,坐北朝南。正殿的东、西侧各有配殿3间,从东、西配殿至垂花门各有抄手廊7间。

养云轩

位于无尽意轩东侧,始建于乾隆年间。养云轩大门似钟形,门上方锩刻石额“川泳云飞”,外侧刻有楹联“天外是银河烟波宛转,云中开翠幄香雨霏微”。内侧刻有楹联“群玉为峰楼台移海上,众香是国花木秀人寰。”养云轩门前有白石小桥架于葫芦形的河上,桥为汉白玉单孔拱桥,虎皮石桥体,南北向坐落。桥南即是长廊。汉白玉单孔拱桥的东侧,还有1座三孔石拱桥。养云轩院外,东有叠石洞穴及天桥通往乐寿堂的西花园扬仁风。

养云轩院落分为前后两进,中以宇墙相隔。前院内东、西房各3间,硬山顶。正殿养云轩坐落在后院,坐北朝南,硬山顶。殿东、西各有硬山顶耳房2间。养云轩东配殿名随香,西配殿名含绿。正殿的东、西各有5间转角廊与配殿相连。

福荫轩

位于养云轩北侧。始建于乾隆年间,原名餐秀亭,为2层楼式的建筑,光绪十七年,改建成一层“舒卷”式建筑,更名福荫轩。轩坐北朝南,面阔3间,周围有廊。曲线形槛墙,轩的东、西面各有3间曲廊,将山石和福荫轩连接起来。

含新亭

位于养云轩东北、福荫轩东南。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年间重新修葺。含新亭坐北朝南,重檐六角攒尖顶,东、北、西三面有太湖石。周围散布着一些从畅春园移来的山石。

荟亭

位于含新亭的东北侧,始建于光绪年间,是一座六角双环式的别致小亭。

景福阁

位于万寿山山脊最东端的制高点上,始建于乾隆年间,原名昙花阁,平面作六角形,象征昙花的花瓣,两层楼阁,重檐攒尖琉璃瓦顶,第二层设平座可凭栏远眺,底层为周围廊,下面的平台亦呈6瓣昙花形。佛经上称优缽昙,象征灵瑞,昙花阁内上下2层都供奉佛像,是一座造型丰富,又很别致的佛阁。咸丰十年(1860年)年全部建筑被毁。光绪十八年(1890年),在昙花阁的遗址上改建“十”字形大殿景福阁,阁坐北朝南,建于平台上,四周围廊深1.65米。三卷勾连搭歇山式屋顶,前后抱厦,抱厦明间悬挂匾额“景福阁”,有联曰“密荫千章此地直疑黄岳近,祥雯五色其光上与紫霄同”。阁的前、后檐抱厦为敞厅,这里地势居高临下,东、南、北三面具有很好的视野。向东可以眺望东部园外的圆明三园至畅春园一带的园林区,在这些园林相互呼应彼此资借的关系中居于一个关键性的位置。向南可纵览昆明湖、南湖岛和十七孔桥—带水面的开阔景色,适宜赏雨、赏雪。只是将二层的佛楼改建为一层的园林建筑,从“点景”或“观景”的角度来看,都较清漪园时逊色。

前山中部景点

万寿山前山中部建筑群,布局严谨对称,南起昆明湖岸边的云辉玉宇牌楼,北向通过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直到山顶的智慧海,层层上升,气势连贯,从水面一直到山顶构成一条垂直上升的南、北中轴线。西侧的宝云阁和清华轩,东侧的转轮藏和介寿堂分别构成主轴线两边的次轴线。这一大组建筑群形成了总体规划上前山庞大的景点集群的核心部分。

清漪园时期,万寿山中部是乾隆帝为给母亲祝寿修建的大型佛寺“大报恩延寿寺”。大报恩延寿寺沿山坡逐层起造台地,自湖岸自山顶全长210米,分前、中、后3个部分。前部临湖设门前广场,建3座牌楼、2座旗杆、山门即面阔5间的天王殿,明间朝南供布袋佛,朝北供韦驮,两稍间供四大天王。山门内的庭院东为鼓楼,西为钟楼,钟、鼓楼的北面各建1座石幢。院中长方形的水池上跨石桥,桥北坐落着面阔7间的正殿大雄宝殿。殿内当中朝南供奉三世佛,朝北的悬山上供南海观音,沿东、西山墙供十八罗汉。殿前出月台,月台正中建碑亭1座,石碑上刻御制《大报恩延寿寺记》全文。两侧有东配殿“真如”、西配殿“妙觉”,均面阔3间。大雄宝殿后面为后罩殿多宝殿,殿内供旃檀佛。多宝殿的地平高19米,殿前设八字“朝真蹬”石台阶,庭院的东、西各建1座碑亭,石碑上分别刻金刚经和华严经。中部倚半山腰用巨石构筑高台,台的平面为方形,边长45米,地面高程42米。台的南壁高23米,设八字“朝真蹬”石台阶,台上建佛香阁。阁周围建回廊。佛香阁东、西、北三面顺应坡势堆叠山石,在真山上构筑假山,假山内的洞穴蜿蜒穿插于山道间,沟通了佛香阁、宝云阁、转轮藏和多宝殿。叠石环绕巨大的高台,改造了局部的地貌,形成质感和尺度上的强烈对比,渲染出佛寺本身的园林气氛。大报恩延寿寺的后部是琉璃牌楼“众香界”和无梁殿“智慧海”。东部的转轮藏和慈福楼、西部的宝云阁和罗汉堂为四座佛寺,供奉释迦牟尼、五百罗汉等佛像,贮藏经书。咸丰十年(1860年),这组建筑除智慧海、众香界、宝云阁、转轮藏及石台、石经幢、石狮外,全都夷为平地。光绪十二年(1886年),在此修建了一组以排云殿为中心的专供慈禧太后祝寿

庆典之用的殿堂。原大报恩延寿寺前部的大雄宝殿址改建排云殿,天王殿址改建排云门,多宝殿址改建德辉殿,未重建钟鼓楼和碑亭,而建成2层院落中的东、西四座配殿。大报恩延寿寺中部和后部的建筑按原样重修或重建。原慈福楼及五百罗汉堂址改建成介寿堂和清华轩两个院落。整组建筑已由清漪园时单纯的佛寺建筑改变为有佛寺、朝堂、居住的混合建筑了。建筑布局充分体现出“仙山琼阁”的神化意境和“君权神授”的统治思想,庞大的建筑气势集合了园林功能、宗教功能和宫廷功能,是园内景区建筑的精华。

排云殿

始建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乾隆时曾规定:在御苑中除佛寺、神庙可用琉璃瓦外,其它离宫别苑一律不得使用琉璃瓦。排云殿建筑群是违反这一规定最突出的一例,主殿和配殿皆是黄色琉璃瓦屋面。“云辉玉宇” 牌楼、排云门

“云辉玉宇”牌楼为万寿山中轴建筑群的起点,坐北朝南,四柱七楼。庑殿式与悬山式顶。正楼大额枋匾曰“云辉玉宇”,后檐匾曰“星拱瑶枢”。牌楼北面为面阔5间的排云门,宫门黄色琉璃瓦屋面,歇山式顶坐北朝南。门前在清漪园时期原有1对青白石狮子,修建颐和园时从圆明园移来1对铜狮安设。铜狮两边对称地排列着12块象征生肖的太湖石,为畅春园的遗物。

玉华殿、云锦殿

位于排云门内的第一进院落东西两厢,院落中心是清漪园遗存的长方形水池,上架单孔石拱桥。玉华殿位于院东,云锦殿位于院西,均面阔5间,歇山式顶。排云门向东转而向北至玉华殿、向西转而向北至云锦殿各有13间游廊相连。玉华殿、云锦殿北至第二进院落各用4间爬山游廊连接。玉华、云锦殿后各有硬山顶值房2座,每座13间。

排云门内的石桥正对着二宫门,门面阔3间, 歇山式顶,门上有匾“万寿无疆”,联“宝祚无疆万年绵茀禄,天颜有喜四海庆蕃厘”,明确显示出排云殿的功能是用来庆祝“万寿圣典”。

排云殿

排云殿位于二宫门内,是建筑群的主殿。排云殿殿名源自晋代诗人郭璞的“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的诗句。建筑坐北朝南,面阔5间,重檐歇山顶。两山有连廊复道接顺山殿,顺山殿各面阔3间。“排云殿”匾下有联“松岳大云垂九如献颂,瀛洲甘雨润五色呈祥”,描绘的是一幅祥云颂德、甘雨献瑞的人间仙境。殿内的另外两联“叠石起璚峦如山之寿,引泉通玉液有泽皆春”“佳霭集彤闱花皆益寿,祥光凝紫禁树尽恒春”,再一次点出了排云殿“庆寿”的主旨。排云殿前是用汉白玉栏杆围护着的三面有台阶的宽阔平台,台上有铜龙、铜凤、铜鼎各1对,台下两侧对称地排列四口铜缸。

排云殿的东配殿名芳辉,西配殿名紫霄,均面阔5间。两配殿各用8间游廊连接排云殿。排云殿东西跨院各有3间歇山顶房,坐北朝南。

德辉殿

排云殿后建有石台,上面建有德辉殿。殿面阔5间,坐北朝南,歇山式顶。排云殿东、西两侧各有35间爬山廊,将其与德辉殿、紫霄殿、芳辉殿联为一体。德辉殿院内东西各有3间硬山顶房,均坐北朝南。

介寿堂、清华轩

位于排云殿建筑群的东西两侧,始建于光绪年间。介寿堂为一组坐北朝南的四合院,院内建筑皆为硬山顶。光绪年间在原清漪园慈福楼的基址上重新设计修建而成。乾隆时始建的慈福楼高2层,正殿面阔5间,后照殿3间,是帝、后拈香时的休息处。新建的介寿堂分前、后2进院落,带东西跨院,建筑形式变动较大。

介寿堂南面入口为一殿一卷式,悬山顶垂花门。正殿介寿堂,面阔5间。带东西耳房。殿前悬挂“介寿堂”匾,堂内对联“寿永山河升恒日月,祥临斗极景庆星云”和“介三岛十州特开胜境,愿千秋万岁长驻韶光。”也都是祝寿之意。殿的东、西各连接1座耳房。正殿东、西面各有5间配殿。

介寿堂后院北殿面阔5间。带东、西耳房2间。北殿的东西各有3间配殿。西跨院中有北房3间。东跨院中有西房13间。介寿堂外东面还有九间建筑,坐西朝东。

与东侧介寿堂相对的1组建筑名清华轩,清漪园时这里原为仿杭州云林、净慈寺修建的一座佛寺,名五百罗汉堂。堂的平面作田字式,有南、东、西三门,堂前有八角形小池,堂东有亭。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时改建为双四合院形式的居住建筑。轩的形式和功能与过去有了很大的改变,但前院中的圆形水池和白石拱桥,及东院内记录五百罗汉堂的形制和乾隆平定准噶尔叛乱的石卧碑,仍然是乾隆时期的原物,未有移动。轩名出自谢混《游西池》“水木湛清华”的诗句,院落精致的垂花门两侧,镶有形态各异的什锦花窗,散发出浓郁的园林气息。

清华轩的垂花门,紧邻长廊的北侧,坐北朝南。进入垂花门,是一小小的四合院落,院落中心有圆形的水池,池上南北向坐落着1座单孔拱桥,花岗岩桥体,云头望柱,平(瓶)安如意雕空心栏板。从桥上穿过,即到达正殿清华轩,清华轩坐北朝南,面阔5间。殿的东、西两侧各有耳房2间。匾额“清华轩”。正殿前东、西各有配殿5间,院内各处建筑有廊相连。

后四合院较前院稍小,北殿5间,北殿有东、西耳房各两间,东、西配殿各3间。东跨院内有北房3间。院中石碑亭坐西朝东,面阔3间,歇山顶。亭内卧一石碑,记录了乾隆平定准噶尔叛乱的经过,是中苏北部边界的有力见证。清华轩外西侧另有9间建筑,坐东朝西,现为快餐厅。

佛香阁

耸立在万寿山前山中心部位的佛香阁,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修。是一座宗教建筑。“佛香”二字源于佛教对佛的歌颂。阁坐落在20米高的石造台基上,8面3层四重檐,以八根坚硬的大铁梨木为擎天柱,结构繁复,气势宏伟,巍然耸立,高入云霄,是颐和园的建筑标志。

佛香阁的南山门坐北朝南,面阔3间,黄色琉璃瓦绿剪边屋面,歇山顶,悬有“导养正性”匾。佛香阁的北山门坐南朝北,面阔3间,黄琉璃瓦绿剪边,歇山顶,悬有匾额“征莹心神”。

主体建筑佛香阁,坐北朝南,汉白玉须弥座台基高1.75米。佛香阁高3层,周围有廊,黄、绿色琉璃瓦屋面,八脊攒尖顶,面南悬有匾额“佛香阁”。阁下台座,平面呈方形,边长45米,地面高程约42米,台南壁高23米。阁内佛龛,为汉白玉须弥座。1层有匾“云外天香”,2层有匾“气象昭回”,3层有匾“式扬风教”。佛香阁石台四面周边修建70间游廊,包括东、西面38间,南、北面28间,转角4间。

众香界

位于佛香阁北面,始建于乾隆年间,是一座黄色琉璃瓦歇山顶牌楼。牌楼坐北朝南,4柱7楼,面阔3间,有3个拱形门洞,高5.13米,汉白玉台基,有须弥座。前檐石匾“众香界”,后檐石匾“柢树林”。琉璃牌楼与排云门南北遥遥相对,有红墙相连,排云殿、佛香阁与上述建筑一概被红墙圈入其内智慧海

位于众香界之北的万寿山山顶,始建于乾隆年间,是一座2层的宗教建筑。智慧海仿木结构建筑造型朴重,全部用砖石发券砌成,不用枋梁承重,又称“无梁殿”。坐北朝南,面阔7间,五色琉璃瓦屋面,歇山式顶,正脊上有5个塔囊。外墙全部用黄、绿两色琉璃瓦装饰,顶部则间以紫、蓝诸色,形成富丽而又

和谐的建筑色彩。前檐明间门洞上方有石匾“智慧海”,后檐有石匾“吉祥云”。须弥座式围墙,墙面上嵌有一排排精致的琉璃小佛像。殿内第一进为门通道,第二进中间为观音大士佛像,东侧为韦驮,西侧为天王。第三进明间为石拱门,东次间供奉文殊菩萨,西次间供奉普贤菩萨。大殿东侧有硬山顶北值房3间,后改为2间。

众香界、智慧海由于其砖石结构在1860年兵火中幸免于难,但殿内的木制佛龛全部被毁。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新修缮众香界琉璃牌楼和智慧海琉璃殿。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时,将智慧海墙外壁上所嵌琉璃小佛的佛头敲下不少。

敷华亭、撷秀亭

位于佛香阁东、西两侧巨大的假山石上,始建于光绪年间。东名敷华、西名撷秀,两亭攒尖重檐,四面各显3间,亭周围有石栏杆,亭下有石洞,东通转轮藏,西达宝云阁。

转轮藏、万寿山昆明湖碑

位于敷华亭东南侧,始建于乾隆年间。转轮藏是一组佛教建筑,坐北朝南,由一座正殿和以飞廊连接的两座配亭组成。建筑仿照宋代杭州法云寺藏经阁的样式,殿顶作琉璃瓦三勾连搭攒尖顶,配亭各上下2层,有木制彩油4层木塔转轮藏经架,转动木架可代替诵经。在正殿和两翼环抱而成的庭院中心,耸立着颐和园中最大的一块石碑—万寿山昆明湖碑。建筑群的南面围墙处建有一座棂星门,北面穿行假山洞道可通达佛香阁。

五方阁、宝云阁

五方阁位于佛香阁西侧的高大台基上,与转轮藏对称,始建于乾隆年间,五方阁咸丰十年(1860年)被毁,宝云阁幸存,光绪时重修五方阁。五方阁是一组宗教建筑,平面布置是佛教密宗“曼荼罗”的象征。“曼荼罗”在佛经中本义为“万德圆满”的境地,众神聚集的坛城。五方标示佛界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庭院中及4个方位的各座建筑,分别代表曼荼罗上的佛、菩萨所居的分位。清漪园时殿内供奉释迦牟尼佛、五方佛等众多佛像,院内北面6丈多高的石筑峭壁上,巨大的莲花框中悬挂“威德金刚护法变相”巨幅绣像。每逢冬至季节,喇嘛绕殿咏经,为帝后祈福。

五方阁建筑群坐北朝南,前俯绿水,后倚青山,地势高敞,环境清幽,是一组方正的院落。整个建筑随山就势从南至北逐步升起,宫门南向,门前有一座汉白玉影壁。影壁北面是一座4柱3楼的石牌楼,高3.83米,上额枋为八仙,下额枋为3幅云。正楼北侧有横额“侧峰横岭尽来参”,南侧有横额“暮霭朝岚常自写”,次楼北侧横额东曰“天地不言工”,西曰“川岩独锺秀”,南侧横额东曰:“山色因心远”,西曰“泉声入目凉”。石牌楼上镌刻的额、联,均为乾隆帝御笔。牌楼前面,还有1座4米多高的石壁,原为利用大理石的花纹镶成的一幅天然山水画,今已漫漶不清。

主体建筑五方阁,坐北朝南,面阔3间。坐落在高达11.26米的台上。东、西配殿2座,均面阔3间。主、配殿皆为绿色琉璃瓦歇山顶。院内四角,各有1座重檐方亭,院内有24间回廊连接各座建筑。

在正殿、配殿、角亭及游廊围合而成的方整庭院中,坐落着一座铜殿——宝云阁。宝云阁始建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乃运用中国传统的拨蜡法铸造而成,通高7.5米,重207000千克,是中国目前尚存的工艺最精巧、体量巨大的青铜铸品之一。阁的平面呈四方形,四面各显3间,进深4.5米。重檐歇山式屋顶上有佛塔形宝顶,北侧上层悬挂“宝云阁”铜匾。四面装修菱花窗、门,四角各有1个铜铃。宝云阁的梁、柱、枋、椽、斗拱、顶瓦、宝顶、门窗以及匾额皆为铜铸,但其式样、尺寸和工艺精细程度与木结构完全相同。殿内坎墙壁上镌刻了当时监工大臣和所有工匠的名字:“奉旨开列督理万寿山铜殿工程大臣官员职名:太子少保、户部尚书管理户部三库事务总管内务府大臣海望,工部左侍郎、总管内务府大臣三和,总管内务府大臣、副都统苏赫纳,乾清门行走、副都统鄂实,正卿职衔傅岩,正卿职衔和尔径额。监督:郎中迪福寿,员外郎兼佐领海福,骑冬射佟起。管事:舒善。总领:育麟,副总领职衔:衡伦。笔帖式:阿尔金。柏唐阿:福金、拴柱,领催二达塞。铸匠:郭文炳、李元麟、王永贵、苏佩鸣、张文成、方玉么。凿匠:纪会、李国栋、方海绍、王定礼、王之忠、良玉、金瑶章、陈文彩、赵天禄、张永盛。拨腊匠:杨国柱、张成、韩忠、高永固。碹匠:周光禄、王震坤、朱成禄、王良玉。锉匠:张国良、牛汉臣、姜得玉、缪德臣、张圣如、张喜鸣、王天福、王进孝、张九龄、邓文英、李德、刘忠。木匠:赵承生、胡以忠、王瑞、

孙有功。乾隆二十年岁次乙亥夏六月镌刻”。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火焚清漪园,宝云阁因其铜铸的材质幸免于难。200余年来,宝云阁经历了风雨的侵蚀和帝国主义的入侵,可谓历尽世变,阅尽沧桑。

前山西部景点

云松巢、邵窝殿

位于排云殿外红墙西部,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修。邵窝殿以厅、亭、廊穿插组成,布置自由,以斜廊顺山势曲折迤逦上达东北角的高处。云松巢由曲垣斜廊围合成院落,垂花门入口处向南面突出。两者在总体上彼此衬托,相对成景。

邵窝,本指北宋哲学家邵雍的隐居之所“安乐窝”,原址在河南辉县苏门山百源上。乾隆帝仿邵雍的“安乐窝”命名这座建筑为邵窝殿,并着诗云“邵窝本以肖苏门,佳处曾经识百源。”邵窝殿所处地势高,在厅前建有宽敞的平台供南眺湖景,它的西侧接曲折的爬山廊与云松巢相连,曲廊中部又穿插一座绿畦亭为两座建筑中间的过渡,使整组建筑群更加丰富。为适应总体建筑群的气氛,建筑物的尺度较小,色彩清淡素雅。

由于建筑在地形起伏较大的山坡上,云松巢院落高出南部的入口道路约10米,庭院因坡顺势建成2层的台地。主体建筑云松巢面阔5间,南面正中凸出3间敞厅供休憩之用,庭院两侧以爬山廊上下贯通,组合成一个空间内聚的院落。沿廊的外墙上饰以什锦窗可以观赏周围景色。面南有歇山顶垂花门一座,门外利用假山石堆叠成高起近五米的蹬道,外墙的转角处也以山石包嵌使建筑与自然环境更好的结合起来。

贵寿无极、听鹂馆

贵寿无极小院位于云松巢以西,始建于光绪年间。院落的垂花门坐西朝东,一殿一卷式顶。院内南殿3间,硬山式顶。殿东、西各有硬山顶耳房1间。北殿3间,歇山顶。院内西侧有歇山顶敞厅1间,北侧有硬山顶建筑3间,坐北朝南。

听鹂馆位于贵寿无极以西,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修。听鹂馆的入口金支秀华殿是戏楼的后台,面阔5间。面南悬匾“金枝秀华”。屋顶和戏楼勾连搭相接。戏楼面北,2层。下层匾额“来云依日”;上层匾额“凤翔云应”。戏楼后檐接抱厦1间。戏楼内有很小的天井和地井,只能饰演一般的戏曲和杂耍。戏楼的东、西面各有12间配房。

戏楼的北面是正殿听鹂馆,听鹂馆坐北朝南,面阔5间,歇山顶,。正殿外檐悬匾“听鹂馆”,内檐悬匾“函蒙祉福”。两侧有东、西顺山殿各3间。东、西配殿均面阔3间。听鹂馆正殿东面还有6间硬山顶建筑,坐北朝南。

清漪园时听鹂馆戏楼居北,殿座在南,与现存建筑正好相反。这组建筑1860年全部被毁,光绪十八年虽按原样重建了这座戏台,但是改变了戏台的朝向。并在听鹂馆的东面新建了一组建筑—贵寿无极。

画中游

位于听鹂馆北面,西向遥对着宝云阁的位置。画中游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修,建筑高低错落,风景如画。画中游由画中游楼、澄辉阁、爱山楼、借秋楼及石牌坊组成,它位于前山西南坡的转折处,占地面积约为0.5公顷。此处地势高敞,视野宽广,既可观景,又可得景。建筑群以楼阁为重点,陪衬亭台,以爬山游廊连通上下,布局对称,互不遮挡,景观空间层次变化较大。景区大量堆叠山石,围植松柏,构成山地小园林特色。

画中游建筑群共有4座主要建筑物,突出于群组中轴线的最南端的2层亭式敞阁名澄辉阁,是整个建筑群的主体。建筑坐北朝南,造型为平面八方阁形式,重檐八脊攒尖顶,修建在陡峭的山坡上,前、后高差约4米,下层的柱子顺着山石的起伏而长、短不一。澄辉阁面南悬挂“画中游”匾(注:澄辉阁的匾额在民国时修缮后错挂为画中游,延续至今)。这里空透开敞,东西南三面都可以凭栏眺望:青山塔影,堤岛湖泊,深远迷朦;立柱与楣子木栏杆构成一幅幅精致的画框,宛若画境。

澄辉阁后部是在天然裸露山石上堆叠而成的一组假山,巧妙布置的山石与阁、游廊紧密相连,构成上下穿插的曲径,增加了这组山地建筑的情趣。经假山北面的石牌坊,可到达一组由爬山游廊环抱而成的庭院,庭院的主体即是小巧别致的画中游,它位于整组建筑的最北端。画中游面阔3间,坐北朝南,歇山顶。西接耳房2间。画中游东、西各有18间爬山廊,东连接爱山楼,西接借秋楼。石牌坊庑殿式顶,高3.19米,南面有额“山川映发使人应接不暇”,配联“幽籁静中观水动,尘心息后觉凉来。”北面有额“身所履历自

欣得此奇观。”配联“闲云归岫连峰暗,飞瀑垂空漱石凉”。额联点出了人们在画中游的感受:身处画中游,目光所及,山水如画,美不胜收,令人感到清凉高爽,飘然若仙。

画中游后院东墙上有一座“二郎担山”式垂花门,很有特色。

湖山真意

湖山真意位于画中游西北部,始建于乾隆年间,原称清音山馆,光绪时重修,是一座带有落地罩的敞轩。轩坐北朝南,面阔3间,歇山顶。面南悬“湖山真意”匾。此轩地处万寿山前山山脊西部端头的地形转折点处,西面的梁柱正好将远处的西山、玉泉山框成一幅绝妙的风景画,湖山真意即在于此。

西四所

西四所位于听鹂馆西侧,是4所院落的统称。乾隆二十四年,此地原建蕴古室,光绪十六年改建成现存形式,为妃嫔的住所。西四所房均为硬山顶,西一所东房3间现为食品店。北房5间现为商品部。西二所北房5间带耳房1间现为餐厅。另有东、西房各3间。西三所南房5间,北房3间,东、西房各3间。西四所北房5间。1953年,因西二所迤西与湖岸之间通道狭窄,游人拥挤,经上级批准,拆除西二所西房3间。

寄澜堂

位于西四所西侧,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修,是一组水榭形式的院落。主体建筑寄澜堂面阔3间,坐北朝南,前后有廊,悬山顶。院落东面3间配房,坐东朝西,北面硬山顶,南面歇山顶。

清晏舫

位于寄澜堂西北侧,昆明湖的西北角,始建于乾隆年间,原名石舫,造型仿自江南园林中的“舫”式建筑,全长36米,船体用巨大石块雕砌而成,上建有中国传统式样的木构舱楼,分前、中、后舱,后舱为2层。光绪十八年(1890年)重修时,将中式舱楼改建成西洋式的舱楼,更名清晏舫。清晏舫南北向坐落,船头向北,船尾高翘。2层,共16间房。舫上洋式楼房,绘有西洋彩画。南、北各接抱厦1间。北面船头抱厦2层处为平台,船尾抱厦通2层。1层南4间和2层北4间有彩色花玻璃窗,其余为拱形窗。2层坐凳外侧有美人靠。舫的北侧有一座穿堂门。

荇桥

荇桥位于石舫北侧,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修,是一座三孔石桥。桥以水中荇藻命名,东西向跨越在万字河上。桥亭面阔3间,重檐攒尖方顶。花岗岩石桥基,亭柱下脚各有石狮2个。桥两端各有一座4柱3楼冲天牌楼。东牌楼题额:蔚翠、霏香,西牌楼题额:烟屿、云岩。牌楼为1992年11月复建。

小西泠

荇桥以西有一个条状小岛,名为小西泠,它与万寿山西麓隔岸夹峙,形成一条万字小河。清漪园时小河两岸是一处摹仿江南形式的镇集市肆,称为西所买卖街,也称小苏洲街。买卖街开设有集彩斋、鸣佩斋、日升号、瑞生号、天章号、致和斋、蕙兰轩、百味馆、天露店、万馥楼(前有牌坊)、益佛号、集锦楼、淑芳号、泰和馆、裕丰当等铺面房。其中有拍子42座等,另有水柱亭一座。光绪年间重修颐和园时没有原样恢复西所买卖街,而是改建成园林建筑,但保留了江南水乡的风貌。

五圣祠

位于万字河西岸,小岛的最南端靠近荇桥处,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修,是仿照苏州城内沿河一带的五通庙修建的一组庙宇,内供奉五圣,名五圣祠。建筑坐北朝南,三面临水,庙门前为码头。山门为鞍子脊式的大门。正殿五圣祠面阔3间。后罩殿面阔5间,坐北朝南,北侧有3间东房。正殿东、西各有配殿2间。

迎旭楼

位于五圣祠北面,始建于光绪年间,是一座坐西朝东的2层楼房,周围有嵌什锦窗灯的花墙。门外,就是荇桥的西桥翅。建筑上、下共6间,前后有廊,左右各有3间配房,2层匾额“迎旭楼”下有联“玉砌朱阑不雨亦润,池台金碧倒影斜阳”。1层有联“丽藻星铺雕文锦褥,揄扬盛美宴集横汾”。楼西北有房3间硬山顶西房。

澄怀阁

位于迎旭楼北侧,始建于乾隆年间,原名水周堂,光绪时改建为澄怀阁,是一座2层小楼,2层匾额“澄怀阁”下有联“水木清华平分谶润,坐揽风月高处胜寒”。1层有联“歌咏升平觞游曲水,池帘夕敞岫幌宵寒”。西面临水,北接什锦窗砖墙,南接西南房。澄怀阁西南有硬山顶西房5间。

临河殿

位于万字河东岸,与迎旭楼隔万字河相对,始建于乾隆年间,原名旷观斋,光绪时改建为临河殿。临河殿坐西朝东。殿的平面呈拐角形,面阔7间,东立面为硬山顶,无走廊。北立面为歇山顶。南与西侧均有走廊。

穿堂殿

位于临河殿东侧的山脚下,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修。穿堂殿坐东朝西,面阔3间,硬山顶。匾额“穿堂殿”下有联“邃馆来风清檐驻月,丹墀聚叶镂槛飞花”。

小有天

位于穿堂殿南侧,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修。小有天坐东朝西,圆形攒尖顶。西南两柱间有联“坞暖留云画栏新锦绣,亭虚待月福地小蓬莱。”

斜门殿

位于穿堂殿北侧,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修,是一座坐东朝西的殿房,面阔3间,硬山顶。匾额“斜门殿”。

斜门殿

延清赏楼

位于斜门殿的北面,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修。延清赏楼依山西向,2层。匾“延清赏楼”下有联“彩仗丽寅阶星辉云烂,珠华凝甲箓气淑年和。”延清赏楼北面有3间硬山顶东房。楼东有2间硬山顶东房。

北船坞

位于小西泠岛的北面,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修,是颐和园内最大的船坞,也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木结构船坞。北船坞共3座,面阔40间,坐北朝南。勾连搭悬山顶。

北船坞东边紧邻一院落,院东有东房5间,北有正房3间,东北有正房6间,西北有正房3间,院西有东房3间。

宿云檐

位于北船坞东侧、万寿山西麓尽头,又名贝阙门。始建于乾隆十八年,城关上原为两层阁,光绪时重修改为单层。宿云檐城关式与万寿山东麓的文昌阁相呼应,寓意文武辅政。乾隆时期,昆明湖三面没有围墙,这座城关是从西部入园的门户。城台南、北面正中有砖拱雕花券门,其它面有假拱窗,城台上沿有垛口墙。北面拱门上汉白玉石额“宿云檐”,内檐匾额“贝阙”。城台上有重檐八脊攒尖圆宝顶亭一座,每面有2个垂花柱,檐柱外各有半个垂柱。下层有走廊,金柱间为砖墙。建筑坐北朝南。东西两侧为石梯蹬,有入口门带墙帽。台基门洞内为青石,腰线石为青石。

城关南面有3间北房,前、后有廊,硬山顶。

半壁桥

位于宿云檐北面,始建于乾隆年间。桥为单孔拱形。桥基和卷券为青石砌筑,桥身为砖墙,汉白玉勾栏式桥栏板。桥东侧拱桥,是在“文化大革命”时为行车方便新建。桥东北有3间值房。

长廊

颐和园长廊是中国古典园林中最长的画廊,位于万寿山南麓,横贯东西,将分布在湖山之间的楼、台、亭、阁、轩、馆、舫、榭联缀起来,既密切了湖山之间的关系,也丰富了湖山交接处的景观。乾隆十九年一份奏折副件中记载大报恩延寿寺门前有往东、往西游廊各一段。各段均有2亭。亭名为“寄澜”“留佳”“秋水”“清遥”。东段2亭之间南接面阔3间的水榭对鸥舫,西段2亭之间南接面阔3间的水榭鱼藻轩。廊西端的石丈亭南北向坐落,廊北侧有山色湖光共一楼。此时,各座建筑均已建成。咸丰十年(1860年),长廊被英法联军焚毁,仅剩下11间半,光绪十四年(1886年)重建垂花门、寄澜、留佳、秋水、清遥4亭、对鸥舫、鱼藻轩、山色湖光共一楼、石丈亭和烧毁的廊子。

长廊始于乐寿堂西的邀月门,止于石舫东面的石丈亭,全长728米。长廊共有273间,廊的中间建有留佳、寄澜、秋水、清遥4座八角重檐亭。东西两段又各有短廊伸向湖岸,衔接着对鸥舫和鱼藻轩两座水榭。西北部连着一座3层小楼山色湖光共一楼。长廊的地基随着万寿山南麓的地势高低而起伏,它的走向随着昆明湖北岸的凹凸而弯曲,这就使长廊绵蜒曲折,富于变化,避免了因过直、过长而产生的呆板单调的感觉。长廊的每根廊枋上都绘有大小不同的苏式彩画,共1.4万余幅。由于经过多次油饰和重画,彩画的内容有了一些变化,但基本上仍是以原来的画法和风格为主,取材有西湖风景、山水人物、花卉翎毛等,其中人物画大多出自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聊斋》、《封神演义》中的故事。1990年,长廊以杰出的建筑手法和绚丽的彩画艺术被收入《吉尼斯世界记录大全》。邀月门

长廊的东入口名邀月门,位于乐寿堂院西侧。是一座坐西朝东的垂花门。从邀月门到长廊中的第一座亭子留佳亭,共有25间游廊,面阔2.57米,廊深2.27米。此25间游廊内外绘制的人物彩画内容有“刘、关、张桃园结义”“曹操献刀”“吕布戏貂蝉”“走马荐诸葛”“诸葛亮吊孝”“宝黛读西厢”“洛水女神”“风尘三侠”“文姬谒墓”等。

留佳亭

留佳亭为长廊东起第一亭,建筑面积21.5平方米,重檐八脊攒尖顶,面南悬有“留佳亭”匾额。亭子北面额曰“璇题玉英”。亭内西悬“文思光被”匾额,有“悟空战哪咤”彩画。东悬“草木贲华”匾额,有“桃花源记”彩画。

留佳亭至寄澜亭有45间游廊,。游廊内外绘制的人物彩画内容有:“连环计”“三顾茅庐”“江东赴会”“周瑜打黄盖”“诸葛亮吊孝”“唐僧取经”“千里眼顺风耳”“宝玉踏雪寻梅”“湘云醉卧”“晴雯补裘”“岳母刺字”“灌水得球”“张良进履”“羲之爱鹅”“蓝桥捣药”“伯牙摔琴”“商山四皓”“举案齐眉”等。

寄澜亭

寄澜亭为长廊东起第二亭。面南悬有“寄澜亭”匾额。亭子北面额曰“华阁缘云”。亭内西悬“烟霞天成”匾额,有“大闹朱仙镇”彩画。东悬“夕云凝紫”匾额,有“张飞夜战马超”彩画。

从寄澜亭至排云门的游廊为曲线形,共59间。东起41间为直角向北拐5间再向西延伸13间。游廊内外绘制的人物彩画有:“义放曹操”“黄忠请战”“诸葛亮计取陈仓”“悟空大闹蟠桃会”“三打白骨精”“红孩儿智擒唐僧”“鲁智深倒拔垂杨柳”“野猪林”“武松打虎”“时迁盗甲”“元妃省亲”“凹晶馆联对”“傻大姐泄密”“婴宁拈

梅”“云萝公主”“杨排风战殷奇”“八仙过海”“牛郎织女”“麻姑献寿”“吴玉毙命”“牡童遥指杏花村”“苏小妹三难新郎”“韩康卖药”“画龙点晴”等等。

排云门至秋水亭的游廊,与门东面的游廊相对为曲线形,共59间。游廊内外彩画有:“蒋干盗书”“草船借箭”“横槊赋诗”“水淹七军”“计收姜维”“大闹无底洞”“尤三姐自刎”“艳曲警芳心”“鹦鹉许婚”“严父斥

子”“细柳教子”“双鬼待母”“珊瑚孝婆”“断桥解冤”“盗草救夫”“姜太公钓鱼”“苏武牧羊”“老子出关”“王华买爹”“五子夺魁”“贵妃出浴”“漂母分食”“劈山救母”“嫦娥奔月”“张敞画眉”“打渔杀家”“米芾拜石”“松下问童子”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