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材修订介绍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材修订介绍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材修订介绍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材修订介绍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材修订介绍

根据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室谷雅慧的报告整理

教材修订的依据

?本书是按照教育部2011年修订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编写的。进一步落实新课标的理念: 三维目标、科学探究、STS。

?在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第3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

?继承了上一版教材以及《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教科书物理》的优点,注意综合考虑物理学的学科体系(课标中已经没有“改变学科本位”的说法),学生的认知规律,初中教学的实际(征求各地的意见建议,到学校试教),教材的体系结构更加合理。

?加大文字量,增加可读性。

?注意解决教学中重难点问题。

体系结构的变化

?机械运动、密度从九年级移到八年级,物态变化移到光学前面。

?第一章:把原来第十二章中第三节长度与时间的测量移到第一章第一节、把原来第十二章中第一节、第二节移到第一章的第二、三节。增加了第四节的内容:测量平均速度。(因为课标要求通过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而测量是各种实验的基础。学生了解一些测量的初步知识,掌握一些测量的基本技能,是他们学习物理的必要准备。如先学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在学到后面的温度计、天平、弹簧测力计等仪器时,也有了读数的基础。所以教材就从最基本的测量开始。

另外机械运动的概念及其研究方法也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如先学习“速度”的内容,为后面“声速”“光速”的学习做好铺垫。基于这些考虑,教材把“机械运动”安排在第一章来学习。这一章内容是初中物理的基础,打好这个基础对初中物理乃至所有科学的学习都非常重要。

?第二章:把原来的一节“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移到第1节中,先讲声音的利用后讲噪声的危害。

?第三章:将“物态变化”一章提到光学前,因为光学中的“凸透镜成像规律”是教学中的难点,延后难点的学习。

?第四章:把原来光现象中的第6节“看不见的光”移到现在的第5节光的色散中。

?第五章: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加入了探索宇宙的历程。

?第六章是把原来的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删去第1节后的内容,原来第1节宇宙和微观世界的内容分散到其他章节中了。

栏目的设置

原来的有探究栏目,现在是实验栏目。探究已经渗入各个地方,不用都写上探究的名称。增加了扩展性实验。

栏目的变化

删去了“我还想知道”栏目,增加了“学到了什么栏目”。梳理总结本章知识,给出探究的结论。

科学之旅

有趣、有用的物理

怎样学习物理

1.善于观察,乐于动手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STS 伽利略对摆动的研究

(一)本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内结构

“科学之旅”相当于全套书的序言。它是教科书的序幕,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同时对教材有导向性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方法。

教材从海边拾贝壳的孩子引入课题,比喻学习科学的过程是一个科学探索的过程,充满乐趣和艰辛,这样就给全书定下了科学探究的基调。

让学生了解物理课程的性质、内容,学习方法,以及物理学的重要性是本课的一个任务。可是对一个初中生枯燥地讲这些内容,就会使学生失去继续学习的兴趣。所以,教科书只用了一句话一带而过地介绍了物理学的研究内容,接下来就用具体的实验让学生体会学习物理的乐趣。

怎样学习物理-----观察、实验

增加电学和电磁学问题。图7 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图8 观察后是否能提出问题。图10 电动机的原理直观展现。

强调科学·技术·社会的教育

物理学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物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有无数事例。教科书精选了一个跟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事实——万有引力与我们生活的关系来说明。

引出牛顿的伟大贡献。

另外教科书也引导学生思考不恰当地使用科技成果带来的弊端。“绿色节能的太阳能建筑”图片就是为了启发学生从能源的角度思考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通过科学家的探究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

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是不断发展的。在古代,人们主要是靠不充分的直观的观察、思辨性的猜测、形式逻辑的演绎和简单的推理,直觉地、笼统地去把握物理现象的一般特性。而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所应用的科学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所以教科书选取“伽利略对摆动的研究”的故事展示科学家探究未知世界的过程,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科学探究。这个探究活动所用器材简单,容易理解,也容易模仿。这里并不要求学生学习单摆的知识,只是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了解科学家是如何工作的,了解科学探究的要素和过程。

第一章机械运动

《课标》要求

2.1.1 知道机械运动,举例说明机械运动的相对性。

2.2.1 会根据生活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2.2.2 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通过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插图在注重科学性的同时,注重人文性。例如,机械运动的章首图人与鸟“比翼齐飞”在引导学生学习机械运动,启发思考参照系的问题的同时,也会引发学生体会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

刚开始学物理的初中学生,缺乏定量研究自然现象的经验,对测量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使学生了解测量的必要性是这部分内容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本章第1节首先给出了两张图,让学生先观察后测量,认识到人的感觉并不总是可靠的,从而引出使用测量工具或仪器进行测量的必要性。

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只需要让学生知道有这种精度较高的测量长度的工具,不需要了解如何用它们进行测量。

学生必做实验1.用刻度尺测长度、用表测时间

原教材是探究如何使用刻度尺,写得很简略,新教材因把此内容放到最前面,所以写得很详尽,包括如何读数,记录。

增加了测时间的实验

第2节运动的描述

位置

位置的变化

蜗牛爬行的轨迹

路程

人们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总要选取某一物体作为标准。如果一个物体的位置相对于这个标准发生了变化,就说它是运动的;如果没有变化,就说它是静止的。这个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有进一步的解释。给学生搭好“脚手架”

在上面的例子中,如果以旁边的列车为标准,你乘坐的列车就是运动的;如果以地面为标准,你乘坐的列车就是静止的。

建立速度的概念

让学生自己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接着提出了比较快慢的两种方法,一是“时间相同,比路程”;二是“路程相同,比时间”。最重要的是第三步:如果两个物体运动的路程和运动的时间都不相同,如何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

比值定义法是初中物理定义物理概念最常用的方法,如密度、压强、功率、电流强度、比热等重要的概念都是用比值定义法定义的。速度是初中物理接触到的第一个用比值定义法定义的物理概念,因此,让学生经历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思维过程,对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这种定义的思路和方法,是十分有益的。

“在物理学中,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采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方法,也就是将物体运动的路程除以所用时间。这样,在比较不同运动物体的快慢时,可以保证时间相同。在物理学中,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velocity)。”

速度的计算,规范解题步骤

平均速度

通过测量平均速度,提高学生实验能力

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是落实物理课程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从科学探究的角度看,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之一。实验教学具有多维的课程目标,除了学习知识、训练技能以外,物理实验还应该在发展实验能力、提高科学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本章教材除了“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停表测量时间”两个基本测量以外,还安排了“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学生实验。主要作用是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等自主活动来提高实验能力;同时让学生巩固平均速度的概念,练习用停表测量时间。教材选用了较易找到的斜面和较易操作的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和用停表测量时间的方法。

学生必做实验7 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考虑到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教材增加了一个用传感器测量速度的扩展性实验,供有条件的学校选用。

习题联系实际,学习如何读懂时刻表,找出s、t,能利用公式求出各段的平均速度。

第二章声现象

《课标》要求

2.3.1 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原课标通过实验探究)

2.3.2 了解乐音的特性。了解现代技术中声学知识的一些应用。知道噪声的危害和控制的方法。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第2节声音的特性

第3节声的利用

第4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在学习机械运动的基础上,本章让学生接触声学的初步知识。声现象是自然界中的常见现象,而对声的了解则可以通过有趣的、易操作的探究活动来进行。让学生在探究物理现象的同时,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初步培养他们观察物理现象、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现象的能力,为后续的科学探究活动打下基础。

本章第一节探究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第二节探究声音的特征,后两节介绍声在现实生活中的利与弊以及防治噪声的方法,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处理,便于让学生先从整体上认识声现象,再进一步了解声的特征,最后再分析声的利用和危害,让学生较全面地把握关于声的知识。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声音的产生

?声音的传播

?声速

?科学世界: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第一节的编排顺序实际上就是按照声从“源”到“接收端”的信息流来编排的,这实际上也是人们分析、处理信息,构建信息系统的流程。在这个流程的各个环节中,教材以科学探究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声的产生、声的传播,以及声速的知识。按照这样的线索处理声的基本问题,便于让学生形成研究问题的正确思路。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不作为单独的一节,因为生物课已讲了人耳的构造及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课标对此没有要求。

?归纳法的本质在于人类认识过程中由观察到概括、由感性到理性、由部分到全体、由个别到一般、由个性到共性的升华。

?声音的产生:

?例举物体振动发声的例子:如蝈蝈是怎么发声的?

?如果让发声的物体不再发声,又该怎样做?

声音的传播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演示:空气能够传声

学生体验:固体传声

列举生活实例:鱼被吓跑、水中听音乐,液体传声

声速

?通过听到雷声比看到闪电晚,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从而引出声速。?回声

?小资料一些介质中的声速

第2节声音的特性

?音调

?响度

?音色

演示:观察声音的波形。呈现不同乐器发声的波形图,使音色的概念更容易理解。实验演示后得出结论

声与信息声音,次声波,超声波声与能量

第三章物变态化

《课标》要求

1.1.1 描述固、液和气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列举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不同状态的物质及其应用。

1.1.2 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1.1.3 经历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过程,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点和沸点,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比原课标更具体)

1.1.4 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了解我国和当地的水资源状况,有关心环境和节约用水的意识。

一、温度

二、熔化和凝固

三、汽化和液化

四、升华和凝华

教材首先引导学生体验仅仅通过感觉是不能准确判断温度的高低的,从而认识到制定测量工具——温度计的必要性。这样设计教材正是为了向学生展示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要想进行定量科学研究,必须首先确定测量工具。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材分析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材分析 教材在内容选配上,注意从物理知识内部发掘思想品德教育的潜能,积极推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相互作用。在学习方法上,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学习参与实践,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实际活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科书采用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学习发展水平为线索,兼顾到物理知识结构的体系。这样编排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 一、教科书的特点 1、从学生兴趣、认知规律和探究的方便出发,设计教材结构 2、注重探究活动,提倡学习方法多样化 3、形式生动活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联系实际,贴近生活。 5、注意学科间的综合,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二、基本内容概述 (一)本册的物理知识体系主要由六部分组成

第一章“机械运动”,第二章“声现象”,第三章“物态变化”第第四章“光现象”,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第六章“质量和密度”。教材从自然现象中的声、光、热,到常见的物质的质量、密度,这种编排有利于学生的认知过程,并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无处不在,不论是自然现象或人工现象都隐含着许多的物理知识,认识到物理知识的巨大力量。 在过去的教材中,一直存在着一个严重的弊端:在序言中通过各种实验、图画等形象化、趣味化方式刚刚调动起学生对物理的兴趣,紧接着的内容却是非常枯燥的测量、速度计算等逻辑性、规范性强的力学内容,从而很快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丧失殆尽。而本册教材不再出现传统力学内容,代之以学生感兴趣的、不涉及任何公式及运算的内容,避免了上述弊端的出现。每节由想想议议、想想做做、内容介绍、探究、动手动脑学物理、科学世界、STS等内容及栏目组成,每一栏目都有着各自的功能与作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给学生呈现了一个个延伸与拓宽的知识点,体现了教材的开放性。 整个教材内部还始终隐含着讨论、探究、创造三位一体的内在结构在想想议议、想想做做栏目及探究的各个环节步骤等内容的操作时,需要学生的相互讨论与合作来完成,STS、科学世界等栏目也为学生的讨论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与场所。因此,学生的相互讨论、合作学习体现在本教材的各个角落。 本册教材在体现探究这一内容标准重要组成部分上,有着如下的特点。

关于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课后题答案汇总

人教版八年级上物理课后题答案 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我们知道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有的时候,比如敲桌子时,我们能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办法证明桌子发声时也在振动吗? 答:可以在桌面上放一些轻小的物体,如粉笔屑、泡沫、小纸团等把桌面的振动放大,通过轻小物体的振动观察桌面的振动。 2、北京到上海的距离约为1000km,假设声音在空气中能够传得这么远,那么从北京到上海需要多长时间?火车从北京到上海需要多长时间?大型喷气式客机呢?自己查找所需的数据,进行估算? 解:t声=s/v声=1000000m ÷340m/s≈ t火车=s/v火车=1000km ÷200km/h=5h t客机=s/v客机=1000km ÷1000km/h=2h 3、将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让另外一个人敲一下铁管的另一端,你会听到几个敲打的声音!亲自试一试,并说出你其中的道理。 答:可以听到两个敲打的声音,先听到的是通过铁管传到耳朵里的,后听到的是通过空气传到耳朵里的。因为声音在铁中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快。 4、声音遇到障碍物能向相反的方向传播,一个同学向一口枯井的井底大喊一声,经过听到回声,那么这口枯井的深度大约 是多少米?(声速按340m/s计 算) 解:s=vt=340m/s×2s=255m 5、声音在不同的物质中传 播的速度大小不同,根据小资料 知道:多数情况下,声音在气体 中的速度比在液体中慢,在 固体中的速度比在液体中 快,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 受温度影响。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许多立体声收音机有 “STEREO-MONO”开关,开关处 于STEREO位置时放出的声音和 电台播出的一样,是立体声;而 处于MONO位置时收音机把两个 声道的信号合成一个声道,没有 立体声的效果。找一台立体声收 音机,试一试这个开关的作用 (使用耳机效果更明显),向有 经验的人请教:既然立体声更为 逼真,为什么还要设置这样的开 关? 答:将开关处于MONO位置 时接收信号比较灵敏。 2、(略) 三、声音的特性 1、如果你家中有乐器,观 察一下它是怎样发出声音的,又 是怎样改变单调和响度的。 答:见课本第23页科学世 界。 2、制作音调可变的哨子。 在筷子上捆一些棉花(或碎布), 做一个活塞,用水蘸湿棉花后插 入两端开口的塑料管或竹管中, 用嘴吹管的上端,可以发出悦耳 的哨音,上下推拉“活塞”,音 调就会改变(如图),你能练着 用它吹出一首歌吗? 答:音调可变的哨子是通过 改变竹管中空气柱的长短来改 变音调的高低。 3、某种昆虫靠翅的振动发 声。如果这种昆虫的翅在2s内 做了700次振动,频率是多少? 人能听到吗? 解:f=700次÷2s=350Hz 人能听到。 4、8个相同的水瓶中灌入 不同的高度的水,敲击它们,就 可以发出“1,2,3,4,5,6, 7,ⅰ”声音来! 答:敲击时音调依次为ⅰ, 7,6,5,5,4,3,2,1(水振 动从高到低) 用嘴吹音调依次为1, 2,3,4,5,6,7,ⅰ(空气柱 振动从低到高)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调查一下校园里或者你 家周围有什么样的噪声。应该采 取什么控制措施?与班里的同 学交流,看看谁的调查更详细, 采取的措施更好。 答:噪声主要有车辆发动机 的声音、鸣笛声。周围村民的鞭 炮声等。 可以采取多植树、设置 禁鸣标志的方法,当有噪音时关 闭门窗。 2、在工厂里,噪声主要来 源于电动机、车床等。在公路 上,噪声主要来源于发动机、喇 叭等。 3、为了使教室内的学生上 课免受周围环境噪声干扰,采取 下面的哪些方法是有效、合理 的?(A、C ) A、老师讲话的声音大一些。 B、每个学生都戴一个防噪声耳 罩。 C、在教室周围植树。 D、教室内安装噪声监测装置。 4、在安静的环境里,测量 你的脉搏在1min里跳动的次

初中物理最新-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教案[人教版] 精品

第一章 第一节走进物理世界大门 一、教学目标要求 1.知道基础物理由力学、热学、声学、光学、电学等。初步了解物质世界有宏观、微观、宇观三个层次。 2.经历阅读、思考、讨论,并动手做一系列简易的实验过程,初步体会学习物理与其他学科的不同方法。 3.对物质世界产生神秘感,对物理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初步认识“没有物理学就没有现代文明”的道理。 二、重点与难点 本节重点是让学生了解物理学的三大社会功能。难点是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学在素质教育中的特殊性。 三、教学过程 1.情景创设 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 2.讨论交流与实验设计 教师再围绕什么是物理学,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这些问题,广泛应用生活中的器材开展实验: (1)要求每个学生用纸片和橡皮做落体运动实验。 (2)学生用双手摩擦,或用手来回与铅笔摩擦,感受机械能变成热能的过程。 (3)摩擦带电实验。 (4)利用教室中的电器,演示电的现象等。 通过上述身边实验,引出物理学中力、热、声、光、电的不同内容。并为引出物理学广泛研究领域作准备。 3.介绍宇观世界、微观世界及其基本观测方法。 结合教材中的教材上图1-1-1、图1-1-2、图1-1-3及图1-1-4进行介绍,主要着眼于说明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学。说明:宇观世界的观测需要望远镜与探测器,而微观世界的观测与研究使用各种显微镜、粒子加速器即可。教师也可以针对哈勃太空望远镜、“勇气号”火星探测器等一些较为新奇的内容略作展开。 4.用图片、资料、多媒体,联系学生身边的事实以及家居生活的现代化设备,让学生谈谈对“物理学是改变世界的科学”这一论断的初步认识。 5.介绍一些科学家的事迹 6.作业: 1.回家与爸爸妈妈一起看物理书,讨论什么是物理学?讨论发生在家里的物理现象和物理学对社会进步的主要作用。 2.写一篇对物理学的初步认识的小论文。 3.做一些小实验 ①静电小实验 ②三原色陀螺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材分析Word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材分析 教科书采用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学习发展水平为线索,兼顾到物理知识结构的体系。这样编排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 一、教科书的特点 1、从学生兴趣、认知规律和探究的方便出发,设计教材结构 2、注重探究活动,提倡学习方法多样化 3、形式生动活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联系实际,贴近生活。 5、注意学科间的综合,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二、基本内容概述 (一)本册的物理知识体系主要由四部分组成 第一章“机械运动”从长度的测量,和运动的问题出发,对运动进行研究。 第二章“声现象”,介绍声音的产生、传播、特性及在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现象等问题。 第三章“物态变化”,介绍温度计的使用及常见的六种物态变化。第四章“光现象”介绍了光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等几何光学的初步知识及其应用。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介绍透镜的概念、生活中的透镜和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初步知识。 第六章“质量与密度”在质量,密度,以及相关的测量方面进行学

习,然后又对密度和社会的联系进行了介绍。

教材从自然现象中的机械、声、光、到透镜,这种编排有利于学生的认知过程,并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无处不在,不论是自然现象或人工现象都隐含着许多的物理知识,认识到物理知识的巨大力量。 在过去的教材中,一直存在着一个严重的弊端:在序言中通过各种实验、图画等形象化、趣味化方式刚刚调动起学生对物理的兴趣,紧接着的内容却是非常枯燥的测量、速度计算等逻辑性、规范性强的力学内容,从而很快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丧失殆尽。而本册教材不再出现传统力学内容,代之以学生感兴趣的、不涉及任何公式及运算的内容,避免了上述弊端的出现。 每节由想想议议、想想做做、内容介绍、探究、动手动脑学物理、科学世界等内容及栏目组成,每一栏目都有着各自的功能与作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给学生呈现了一个个延伸与拓宽的知识点,体现了教材的开放性。 整个教材内部还始终隐含着讨论、探究、创造三位一体的内在结构在想想议议、想想做做栏目及探究的各个环节步骤等内容的操作时,需要学生的相互讨论与合作来完成,科学世界等栏目也为学生的讨论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与场所。因此,学生的相互讨论、合作学习体现在本教材的各个角落。 本册教材在体现探究这一内容标准重要组成部分上,有着如下的特点。

新人教版初二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全部完整版

马店小学霸教育培训学校 八年级上学期物理备课2017人教版

科学之旅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1.学生认识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对物理研究及 物理应用有初步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 2.步了解学好物理应注意的事情。 二、能力目标:1.过观察和实验,学习初步的探究问题的方法。 2.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三、德育目标:1.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 神,发现科学实验带来的乐趣。 2.共同完成的观察及实验中,学会和同伴的协作和配合。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讨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难点:能从看到的现象中提出问题。 ●教学方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师自我介绍 二、引入 [师] 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学习一门新课——物理。请同学们观看漂亮的章首图,然后听一位同学带感情地朗读配文。 三、进行新课 [师] 科学之旅的第一站,先请同学们观看几个有趣的实验。 [演示] 课本图0.1-1实验[演示] 课本图0.1-2实验。 教师边演示,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教师再演示书本的几个[想想做做] 1.放大镜看自己的手指纹:是放大的;再用放大镜看窗外的物体:是缩小的。 2.乓球会落下吗? [师] 以上的这些实验有趣吗? [板书] 物理是有趣的 [板书] 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声、光、热、电、力等现象[师] 这些现象不仅有趣且都包含一定的科学道理,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逐渐弄清楚其中的奥秘。 物理学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 [板书] 怎样学习物理。

[板书] (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板书]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板书]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四、小结 物理学是有趣的,有用的。学习物理要用自己的眼睛仔细观察周围的生活,从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大胆猜想、善于动手、勇于实践,才能最终发现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在“真理的大海”中勇往直前。 五、布置作业(略) 六、板书设计 §1—1长度和 时间的测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2.过程与方法 ●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2.难点:误差的产生。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复习:速度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要计算速度必须知道什么量?怎样利用公路上的里程碑大致测出汽车的速度? 通过学生的讨论得出要测出相应的时间。 (二)讲授新课 1.时间的测量 让学生讨论各种测量时间的工具和方法。学生说出多种方法和用具。鼓励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认识周围的事物。 ①时间的单位:秒(s)、分(min)、时(h) ②学生活动:练习使用停表的方法;利用停表测量自己一分钟内脉搏跳动的次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书重点笔记整理汇总

人教部编版初二物理上册全书重点知识汇总 第一章声现象基础知识 回声测距离:2s=vt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重点定义: 1 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振动可以发声 要点: 1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 发生物体的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 疑点: 1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因振动而产生声音。 2 “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不同于“振动停止,发生也消失”。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但是原来所发出的声音还会存在并继续向外传播。 二:声音的传播 重点定义: 1 声的传播需要介质 2 声以波的形式传播,这种波叫声波

要点: 1 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 2 声音的介质有:固体,气体,液体 3 真空不能传声 重点: 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因为物体的振动,物体两侧的空气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这就是声波 三:声速和回声 重点定义: 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要点: 1 声音在单位时间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 2 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一般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其次是液体,在气体中传播最慢 3 声速与节制的温度有关。一般在气体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快 4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碰到障碍物后被反射回来,人们能够与原生区分开,这样反射回来的声波就是回声。 重点: 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拓展: 1 分辨原声与回声的条件:

①回升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0.1s以上;②声源距离障碍物至少有17m远 2 回声的作用: ①加强原声;②回声定位;③回声测距 3 回声测距离:2s=vt 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一:怎样听到声音 重点定义: 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但是如果只是传导障碍,而又能够想办法通过其它途径将震动传递给听觉神经,人也能够感知声音 要点: 1 人耳的构造: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鼓膜,听小骨)内耳(半规管,前庭,耳蜗) 2 听到声音的途径:物体振动→介质→鼓膜或头骨→听觉神经→产生听觉 难点: 如果传导声音的鼓膜和听小骨发生损伤,就会使听力下降,叫做传导性耳聋,但还可以通过其它途径将振动传给听觉神经,人可以继续听到声音;如果耳蜗,听觉中枢或与听觉有关的神经受到损害,听力会降低,甚至是丧失,叫做神经性耳聋,一般不可治愈。

2018年最新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套精品教案(完整版)

2018年最新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物理 上册全套精品教案 科学之旅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生认识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对物理研究及物理应用有初步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步了解学好物理应注意的事情。 二、能力目标: 1.过观察和实验,学习初步的探究问题的方法。2.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三、德育目标: 1.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发现科学实验带来的乐趣。2.共同完成的观察及实验中,学会和同伴的协作和配合。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讨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难点:能从看到的现象中提出问题。 ●教学方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师自我介绍 二、引入 [师] 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学习一门新课——物理。请同学们观看漂亮的章首图,然后听一位同学带感情地朗读配文。 三、进行新课 [师] 科学之旅的第一站,先请同学们观看几个有趣的实验。 [演示] 课本图0.1-1实验 [演示] 课本图0.1-2实验。 教师边演示,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教师再演示书本的几个 [想想做做] 1.放大镜看自己的手指纹:是放大的;再用放大镜看窗外的物体:是缩小的。 2.乓球会落下吗? [师] 以上的这些实验有趣吗?

[板书] 物理是有趣的 [板书] 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声、光、热、电、力等现象 [师] 这些现象不仅有趣且都包含一定的科学道理,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逐渐弄清楚其中的奥秘。 物理学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 [板书] 怎样学习物理。 [板书] (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板书]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板书]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四、小结 物理学是有趣的,有用的。学习物理要用自己的眼睛仔细观察周围的生活,从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大胆猜想、善于动手、勇于实践,才能最终发现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在“真理的大海”中勇往直前。 五、布置作业(略) 六、板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课本知识点【三篇】

其中米是基本单位,注意各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长度测量的基 本工具是刻度尺,拿到一把刻度尺首先要观察零刻度线、分度值及测 量范围。
二、时间 时间主单位是秒,时间的单位还有分、小时测试时间的工具有手 表、机械停表等。 三、使用刻度尺的方法 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在哪里,是否磨损,量程测量范围和分 度值两条相邻的最小刻度线间的距离,它决定着刻度尺的准确程度。 刻度尺要放正,使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 读数时,视线与尺面垂直。 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记录时,结果应包括读数和单位两部分。 读数视线要正对刻度线如下图所示;除读出分度值以上的准确值 外,还要估读出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值估读值。 图中铅笔长度为 695,其中 69 是准确值,05 是估读值。 小练习 1、下列各长度单位中不是国际单位制中长度单位的是 、、、、尺 2、下列物体的长度,接近 1 的是 、乒乓球的直径、成人拳头的宽度 、火柴盒的长度、保温瓶的高度

3、在下面方框中的一组数据用的是同一刻度尺测量的是 ①15②230③48④072 、①和②、②和③、③和④、④和① 4、在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下列要求中错误的是 、测量时刻度尺不能歪斜、测量必须从刻度尺左端零刻度线量起 、读数时视线应垂直于刻度尺、记录测量结果必须在数字后面注 明单位 5、在学校运动会的铅球比赛中,裁判员测量成绩时要将卷尺拉 直,这是因为若不拉直,测量成绩就比真实成绩 、偏小、偏大、无影响、无法判断 【篇二】运动的描述知识点 考点一时刻与时间间隔的关系 时间间隔能展示运动的一个过程,时刻只能显示运动的一个瞬间。 对一些关于时间间隔和时刻的表述,能够正确理解。 如 第 4 末、4 时、第 5 初……均为时刻;4 内、第 4、第 2 至第 4 内…… 均为时间间隔。 区别时刻在时间轴上表示一点,时间间隔在时间轴上表示一段。 考点二路程与位移的关系 位移表示位置变化,用由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是矢 量。 路程是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反思

本章是人教版新教材八年级(上)的第一章,也是初中学生接触物理学的第一章。本章一共4节内容,相对于以前的教材来说,难度稍微大一点,我用了10个课时的时间完成了本章教学。从学生掌握的情况来看,这几个方面学生出问题的几率比较高: 1、第一节是“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这一节的内容比较直观、具体,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快,但是由于以前测量、记录时的错误习惯,很多知识点掌握不牢,老是容易出错。比如被测物体末端在刻度线上的读数,很多学生忘记了估读的“0”;还有就是对于单位的掌握,由于学生没有学指数运算,单位换算有一定的难度,当然这可以通过介绍相关的数学知识来解决,而对于每个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具体使用,很多学生就是茫然的,特别是新接触的微米和纳米,还有比较小的毫米,认识不是很清楚;另外有些学生对于分度值的理解不是很好,老是把分度值记为“mm”或者“cm”。 2、第二节是“运动的描述”。这一节的内容比较抽象,理解性的知识点较多。比如与参照物有关的问题,学生老是分不清楚一句描述物体运动的语句中,哪个物体是研究对象,哪个物体是参照物。 3、第三节是“运动的快慢”。这一节的内容有点把第一节和第二节的特点融合在一起的意思,学生对于速度公式的理解和变速直线运动的计算这两个知识点的掌握不是很好,特别是后者计算时容易张冠李戴。还有就是这一节涉及到运动图像,虽然教材没有要求,但是我还是讲了的,而学生没有学习正比例函数图像,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 4、第四节是“测量平均速度”。这是一节实验课,从学生学习的情况来看,掌握得还不错,无论是对于实验的原理,器材,还是步骤,都还是比较清楚。 初二的学生才开始接触物理,由于数学知识的欠缺,处理物理知识的方法不完善以及以前的一些错误习惯,在学习第一章时会出现一些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单元复习,平常小测验等多种手段加以解决,相信只要用心,应该能取得不错的效果。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材

第一节走进物理世界大门 一、教学目标要求 1.知道基础物理由力学、热学、声学、光学、电学等。初步了解物质世界有宏观、微观、宇观三个层次。 2.经历阅读、思考、讨论,并动手做一系列简易的实验过程,初步体会学习物理与其他学科的不同方法。 3.对物质世界产生神秘感,对物理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初步认识“没有物理学就没有现代文明”的道理。 二、重点与难点 本节重点是让学生了解物理学的三大社会功能。难点是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学在素质教 育中的特殊性。 三、教学过程 1.情景创设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 2.讨论交流与实验设计教师再围绕什么是物理学,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这些问题,广泛应用生活中的器材开展实验: (1)要求每个学生用纸片和橡皮做落体运动实验。(2)学生用双手摩擦,或用手来回与铅笔摩擦,感受机械能变成热能的过程。(3)摩擦带电实验。(4)利用教室中的电器,演示电的现象等。 通过上述身边实验,引出物理学中力、热、声、光、电的不同内容。并为引出物理学广 泛研究领域作准备。 3.介绍宇观世界、微观世界及其基本观测方法。结合教材中的教材上图1-1-1、图1-1-2、图1-1-3及图1-1-4进行介绍,主要着眼于说明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学。说明:宇观世界的观测需要望远镜与探测器,而微观世界的观测与研究使用各种显微镜、粒子加速器即可。教师也可以针对哈勃太空望远镜、“勇气号”火星探测器等一些较为新奇的内容略作展开。 4.用图片、资料、多媒体,联系学生身边的事实以及家居生活的现代化设备,让学生谈谈对“物理学是改变世界的科学”这一论断的初步认识。 5.介绍一些科学家的事迹 6.作业: (1)回家与爸爸妈妈一起看物理书, 讨论什么是物理学?讨论发生在家里的物理现象和物 理学对社会进步的主要作用。 (2)写一篇对物理学的初步认识的小论文。 (3)做一些小实验 ①静电小实验 ②三原色陀螺

初二物理上册课本

第一章声现象 16 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想出一个测量声速的方法,并实际 测量。通过评估看看哪个组的方法更合适,测得的声速更接近当时的 真实值。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 1.我们知道声是由振动的物体发出的。但有的时候,比如敲桌子时,我们能听 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办法证明桌子发声时也在振动吗? 2.北京到上海的距离约为1 000 km。假设声音在空气中能够传得这么远,那么 从北京传到上海需要多长时间?火车从北京到上海需要多长时间?大型喷气式客 机呢?自己查找所需的数据,进行估算。 3.将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让另外一个人敲一下铁管的另一端,你会听到几 个敲打的声音?亲自试一试,并说出其中的道理。 4.声音遇到障碍物能向相反方向传播。一个同学向一口枯井的井底大喊一声, 经过1.5 s听到回声,那么这口枯井的深度大约是多少米?(声速按340 m/s计算)5.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大小不同。根据小资料知道:多数情况下,声 音在气体中的速度比在液体中,在固体中的速度比在液体中,声音在空气 中传播的速度受影响。 二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人耳的构造 人靠耳朵听声音,那么耳朵通过什么途径感知声音呢? 生物课上大家已经知道人们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即外界传来的声音引 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 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图1.2-1)。

第一章声现象 18 图1.2-4立体声收音机上 的STEREO-MONO开关 双耳效应 眼睛常用来确定发声物体的位置,但如果 你将双眼蒙上,也能大致确定发声体的方位, 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 一只。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 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 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 这就是双耳效应。 正是由于双耳效应,人们可以准确地判 断声音传来的方位,所以说,我们听到的声 音是立体的。但是如果只用一个话筒将舞台上的声音放大后播放出来,我们听到的就不再是立体的声音。要想重现舞台上的立体声,使我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把两只话筒放在左右不同的位置(相当于人的两只耳朵),用两条线路分别放大两路声音信号,然后通过左右两个扬声器播放出来。这样,我们就会感到不同的声音是从不同的位置传来的,这就是常说的双声道立体声(图1.2-3)。 如果想得到更好的立体声音的效果,可以在声源的四周多放几只 话筒,在听众的四周对应地多放几只扬声器,这样听众就会感到声音来自四面八方,立体效果就更好。 1.许多立体声收音机有“STEREO-MONO”开 关(图1.2-4)。开关处于STEREO位置时放出的声音 和电台播出的一样,是立体声;而处于MONO位置 时收音机把两个声道的信号合成一个声道,没有立 体声的效果。 图1.2-3立体声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教案【正品】

备课本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全册教案 班级______ 教师______ 日期______

初级中学校八年级物理教学计划 一、基本情况: 总的特点来讲,同学们爱学习,对学习有一种执着的追求;学生们的思想能力已由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由表象向内部延伸;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他们能懂得一个问题、一种现象不单从一个方向去思索,而是多角度、多侧面去寻求答案。但由于学生思维维能力、认识水平、学习基础等发展不平衡,导致有些学生的成绩很差,历次的考试都不能及格,这就给教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然而,做为一名教师,应该要看到学习的积极的一面,对于消极的一面要扬长避短,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提高整个班级的物理教学成绩。 二、指导思想: 从这一个学期开始,学生要增加一门新学科——物理。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跟平时的实际生活比较接近,所以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先从兴趣着手,本着“生活中的物理”这一思想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形象生动中体会到物理的乐趣,也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工作目标: 1、每一个学生能将教材中的所有实验进行熟练地操作,使他们基本上具有一般物理知识的操作能力; 2、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多各种类型的计算题目,能运用多种途径进行解答; 3、学生能运用所的物理知识去解答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得到提高; 四、工作措施: 1、认真学习教学大纲,领会本科目在教学中的具体要求。新教材虽然不同于过去的要求,看似难度降底了,但因为新教材其灵活性加强了,实践性变得更为明确了,学生涫习的难度反而增加了。教师必须认真领会其精神实质,对于每一项要求要落到实处,既不能拔高要求,也不能降底难度。 2、注重教材体系,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新教材不仅在传授文化知识,更注重于培养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已有的各类实验,做到一个一个学生过好训练关,凡是做不好一律重做,直到做到熟练为止。每一个实验都要写好实验报告,写好实验体会。并在做好实验的基础上,要求每一个学生根据已有的材料,做好有关的物理制作。 3、讲求教学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不能默守陈规,应该要时时更新教学方法。本期我要继续实践好兴趣教学法,双向交流法,还要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让科学进入物理课堂,让新的理念武装学生头脑。使得受教育的学生:学习的观念更新,学习的内容科学,学习的方法优秀。 4、严格要求学生,练好学生扎实功底。学生虽逐步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也会学习,爱学习,但终究学生的自制力不及成人。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严格要求,不能放松任何一个细节的管理。做到课前有预习,课后有复习,课堂勤学习;每课必有一练,杜绝学生不做作业、少做作业,严禁学生抄袭他人作业;教育学生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使每一个学生真正做到学习成为自己终身的乐趣。 5、开展好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课外活动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在狠抓课堂教学的同时,要注重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有意义的课外教学活动。如进行野外考察、下农村进行实验调查、到工厂去进行劳动实习等。以此达到培养学生的能力,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 6、加强教师自身的业务进修,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本期我在教学之余,要认真学习大学有关的物理课程,扩大自己的学识范围,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增进教学艺术。多听课,吸取他人教学之长,全期力争听课达20节以上,还要上了一堂教学观摩课。

八年级上册物理课本基础知识

八年级上册物理基础知识 第一章 机械运动 第1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 长度的基本单位是___,符号是___,成人走两步的距离大约是____,课桌的高度大约是___. 2. 1km=___m 1dm=___m 1cm=___m 1mm=___ 1μm=___m 第2节 运动的描述 1. 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做_____。 2. 人们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总要选取某一物体作为标准,这个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做_____. 3. 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_____的。 第3节 运动的快慢 1.在物理学中,把_____和_____之比叫做速度。 2.速度的物理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这个数值越大,表明__________________. 3.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基本单位是_____,符号是_____或_____。1m/s=3.6km/h 人步行的速度约为_____,自行车的速度约为_____。(前一半路程:21212v v v v +,前一半时间:2 21v v +) 4.物体沿着____且_____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uniform rectilinear motion ) 第二章 声现象 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产生的:①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____。②____停止,发声停止。③物体振动,发出声音,人耳不一定听到。 2.声音以___的形式传播者,我们把它叫做_____。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_____。 传声的介质既可以是____、____,也可以是____;____不能传声。 3.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____有关,还跟介质的____有关;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一般来说,固体>液体>气体(软木),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障碍物,就会被反射,要是想听到回声,至少要17米。 第2节 声音的特性 1.物体振动得快,发出的音调就___,振动得慢,发出的音调就___,振动的快慢决定着音调的高低,物理学中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_____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频率高则音调___,频率低则音调___。频率的单位为_____,简称___,符号为___,如果一个物体在1s 的时间内振动100次,它的频率就是100Hz 。 2.高音调的波形更____一些,声音的频率__;地音调的波形比较___,声音的频率__。多数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大约从___Hz 到______Hz 。人们把高于20000Hz 的声叫做_____,把低于20Hz 的声叫做_____。 3.声音的_____叫做响度。物理学中用_____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物体的_____越大,产生声音的_____越大。 4.不同的发声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5.声与信息——回声定位、地震、火山爆发、倒车雷达、声呐、B 超.... 声与能量——清洗物体、去除结石.... 第三章 物态变化 1. 物理学中通常用____来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 温度计是利用液体______的规律制成的。把1标准大气压下________的温度定位0摄氏度,____的温度定为100摄氏度。人的正常体温是_____℃;人体感到舒适的环境温度为_______℃;洗澡时适合的水温约为____℃;人游泳是最舒适的温度约为____℃。 t s v =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科书八年级物理上册说教材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科书八年级物理上册说教材 高鸿飞 一说课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自然界常见的运动及相互作用;理解物理学产生的背景;认识科学发展的艰辛;具有初步的实验操作能力会记录数据处理数据 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实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信息收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信息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保持好奇心、有求知欲、能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喜悦、愿与人交流不同的思想观点、认识科技对社会生活影响,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内容标准:1科学探究: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分析论证,交流合作,评估。 2科学内容:物质,能量,运动和相互作用。 二说教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教材编写特点:1内容的呈现方式多样化,特别是倡导探究学习方式。 2贴近学生生活,反映学生认知特点. 3教材中增加了社会调查、小制作、小实验等实践活动,并设立了“科学窗”、“阅读材料”等栏目。

4教材在呈现形式上生动活泼、图文并茂;在叙述上力求简明、清晰,富有启发性,且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和空间。教材内容:1机械运动(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运动的描述,运动的快慢,测平均速度) 2声现象(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的特性,声的利用,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3物态变化(温度计,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4光现象(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光的色散) 5透镜及其应用(透镜,生活中的透镜,研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显微镜和望远镜,眼睛和眼镜) 6质量和密度(质量,密度,测量物质的密度,密度与社会生活) 三说建议 教学建议:1重视合作探究式教学 2发挥实验的重要作用 3加强与生活、社会的联系 4 高效课堂对策 评价建议:1评价原则 2评价内容 3评价方法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电子课本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电子课本 table,td { font: 100%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 table { width: 100%; border-collapse: collapse; margin: 1em 0; } th,td { text-align: left; padding: .5em; border: 1px solid #fff; } th { background: #328aa4 url(tr_back.gif) repeat-x; color: #fff; } td { background: #e5f1f4; } tr.even td { background: #e5f1f4; } tr.odd td { background: #f8fbfc; } th.over,tr.even th.over,tr.odd th.over { background: #4a98af; } th.down,tr.even th.down,tr.odd th.down { background: #bce774; } th.selected,tr.even th.selected,tr.odd th.selected { } td.over,tr.even td.over,tr.odd td.over { background: #ecfbd4; } td.down,tr.even td.down,tr.odd td.down { background: #bce774; color: #fff; } td.selected,tr.even td.selected,tr.odd td.selected { background: #bce774; color: #555; } /* use this if you want to apply different styleing to empty table cells*/ td.empty,tr.odd td.empty,tr.even td.empty { background: #fff; } 课本目录: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版权页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扉页人教版八年级 物理上册:编写人员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致同学们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科学之旅--2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科学之旅--1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有趣的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2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二、我们怎么听到声音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三、声音的特性--2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三、声音的特性--1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五、声的利用--2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五、声的利用--1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色彩斑斓的光现象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光现象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一、光的传播--2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一、光的传播--1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二、光的反射--2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二、光的反射--1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三、平面镜成像--2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三、平面镜成像--1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四、光的折射--2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四、光的折射--1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五、光的色散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六、看不见的光--2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六、看不见的光--1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一、透镜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二、生活中透镜--2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二、生活中透镜--1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三、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四、眼睛和眼镜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五、显微镜和望远镜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形态各异的物质世界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物态变化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一、温度计--2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一、温度计--1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二、熔化和凝固--2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二、熔化和凝固--1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三、汽化和液化--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三、汽化和液化--2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三、汽化和液化--1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四、升华和凝华--2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四、升华和凝华--1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功勋卓著的电与磁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电流和电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一、电荷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二、电流和电路--2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二、电流和电路--1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三、串联和并联--2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三、串联和并联--1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四、电流的强弱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五、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2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五、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1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索引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后记

八年级上册物理试卷及答案2020

八年级上册物理试卷及答案2020 一、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每题给出 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准确) 1.我们每一位市民的文明举止是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开车时不 要乱鸣笛就是其中之一。如图所示,是道路交通“禁止鸣笛”的标志,主要目的是为了控制城市的噪声污染,这种控制噪声的途径是() A.在人耳处 B.在传播途中 C.在声源处 D.以上方式都有 2.蜜蜂载着花蜜飞行的时候,它的翅膀平均每秒振动300次,不 载花蜜时平均每秒振动440次,有经验的养蜂人能辨别蜜蜂是飞出去 采花,还是采了蜜飞回家,养蜂人主要是根据什么特征来辨别的() A.声音的音调不同 B.声音的响度不同 C.飞行路线形状不同 D.飞行高低不同 3.测量就是将待测量与标准量的比较,对生活中常见物体尺度的 感悟是提升估测水平的基础。以下对常见物体尺度的估测中准确的是() A.物理课本的宽度约为16.9dm B.一支普通牙刷的长度大约是 20cm C.普通教室的高度约为15m D.自行车车轮直径约为1.5m 4.一个物体正常运动的速度约为5m/s,该物体可能是() A.蜗牛 B.步行的人 C.自行车 D.汽车 5.下列自然现象属于凝华的是() A.春天到了,积雪融化 B.夏天的早晨,草地上出现露珠 C.秋天的早晨,出现大雾 D.初冬的早晨,地面上出现白霜

6.下列四个实例中,能够使蒸发减慢的是() A.将新鲜的黄瓜装入塑料袋 B.将湿手伸到干手器下方吹 C.将湿衣服晾在通风向阳处 D.将新收获的玉米摊开晾晒 7.一只小鸟在平面玻璃幕墙前飞来飞去,欣赏它自己在幕墙中轻盈的“身影”。以下描述 准确的是() A.“身影”始终和小鸟一样大 B.小鸟靠近幕墙过程中,“身影”远离幕墙 C.小鸟远离幕墙过程中,“身影”逐渐变小 D.“身影”到幕墙的距离大于小鸟到幕墙的距离 8.下列相关光现象的解释,准确的是() A.雨后彩虹是光的反射现象 B.城市玻璃幕墙造成的“光污染”是光的折射现象 C.白光通过三棱镜能够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等七色光 D.电影屏幕制成白色是因为白色吸收各种色光 9.如右图所示,乙容器内盛有水,甲容器盛有右表所列的一种液体。在一个标准的大气压下,对甲容器的底部持续加热,最终发现乙容器内的水沸腾了。则甲容器内盛的液体是() A.液态氨 B.酒精 C.水 D.煤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