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教案

八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教案

八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教案
八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教案

《笑》教案冰心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文中三个形象的分析,理解冰心”爱的哲学”

2、分析欣赏冰心清美的景物描写.

3、掌握文中反复手法的运用.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请学生说说读过冰心的哪些作品?

(二)初解课文:朗读课文,理清字词障碍及课文思路.

作者简介:冰心,现当代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女士,男士等。原籍福建长乐,生于福州,幼年时代就广泛接触了中国古典小说和译作。1918年入协和女子大学预科,积极参加五四运动。1919年开始发表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此后,相继发表了《斯人独惟悴》、《去国》等探索人生问题的“问题小说”。同时,受到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写作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这些晶莹清丽、轻柔隽逸的小诗,后结集为《繁星》和《春水》出版,被人称为“春水体”。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同年起发表散文《笑》和《往事》。192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文科。赴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学习英国文学。在旅途和留美期间,写有散文集《寄小读者》,显示出婉约典雅、轻灵隽丽、凝炼流畅的特点,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比小说和诗歌取得更高的成就。这种独特的风格曾被时人称为“冰心体”,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1、字词:闪闪烁烁,眼花缭乱,兀自,潺潺,濯,飘飘漾漾,绾.

2、课文思路:作者在雨后观景,一幅安琪儿的画勾起了作者的回忆,拉开思绪,回忆起了在过去岁月中所珍藏的两个笑容,抒发了这三种笑容带给作者的感受。

(三)理解爱的哲学

1、文中描写了哪三幅笑的画面?【请同学流览课文快速做答】

板书:安琪儿的笑,小男孩的笑,老妇人的笑。

2、分析这三幅微笑的相似之处?

这三种笑,都是对我这个陌生人而发的,把温暖和善意传递给了我,让我体验到了人世间的美好,以至于让我怀念至今,也体现了普通民众的一种乐观纯朴的情

感,虽然深处困境,但仍没有放弃希望,也不忘给人以关怀。

3、作者写着三种笑目的是什么呢?【让学生从文中找到答案】

文章中最后一段画龙点睛:这笑容让作者如登仙境,如归故乡,他们代表着爱,一种朴素的,不需要回报的关爱,让作者找到了美好的精神家园和归属。

4、介绍爱的哲学。

这种给人带来温暖的笑容随处可见,随时可见,只要你用心去发现,不要感叹生活中出现的风雨,不必惋惜自己的落寞,在平常的生活中,你总会发现那温馨不需要会汇报的爱。

(四)分析反复和景物描写的妙处。

反复的作用:强调。使文章在行文中便获得一种是诗韵的形式,增加了文章的诗情画意

景物描写的作用:找出文中的景物描写,评点一下。这些景物描写清新优美,很好地烘托了文章爱的哲学这一主题。

(五)拓展延伸

写一段文字说说你对“笑”内涵的理解。

《小巷深处》教案林莉

一、学习目标:

1、能说出文中哪些具体描写表现了盲母亲对养女的爱,并能谈出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

2、能具体谈出“我”对母亲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3、找到文中运用了哪些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4、懂得理解父母的爱,说说自己如何感恩父母。

二、预习指导:

(一)阅读下列资料,了解作者。

林莉,1972年生于湖北嘉鱼。出生不久便被抛弃。被一盲女所收养。生活十分窘迫。后来考上了县中,不久后开始了文学创作。《小巷深处》便是她的代表作。作者写母亲这一形象侧重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写“我”这一形像则侧重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文章写母亲对“我”的爱,却是在抒写“我”对家、对母亲感情变化过程中逐步展开的。全文以“我”的感情发展变化为主线,从“我”对生活的满足,“我”对母亲的骄傲,到“我”长大后对贫穷之家产生厌恶进而离开家,最后以“我”被母亲深深的爱所感动而悔悟流泪结尾,以感情构筑文章框架,文中许多细小的生活场景和事件同“我”感情的脉络连结起来,巧妙地融为一体,使文章感情真挚,极富感染力。

(二)背记下列字词:

1、查字典,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布袄(ǎo)附和(hè)瘦瘪(biě)炫耀(xuàn)执著(zhuó)黝黑(yǒu)秘诀(jué)荤菜(hūn)揶揄(yéyú) 哽咽(gěng yè)斑驳(bān bō)造孽(niè)蹒跚(pán shān)憧憬(chōng jǐng)

2、解释下列词语:

揶揄:(书面语)嘲笑。

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憧憬:醒悟。向往。

炫耀:夸耀。

费解:不好懂,不容易理解。

执著:这里是坚持不懈的意思。

荤菜:用鸡鸭鱼肉等做的菜。

落寞:寂寞,冷落。

哽咽:哭时不能痛快地出声。

造孽:方言,可怜。

斑驳: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种颜色,花花搭搭的。

瘪:物体表面凹下去;不饱满。

名正言顺:名义正当,道理也讲得通。

(三)大声朗读下列有关母爱的句子,背记一两句。

1、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老舍)

2、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3、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4、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雨果)

5、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纪伯伦)

6、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郑振铎)

7、妈妈你在哪儿,哪儿就是最快乐的地方(英国)

8、世界上一切其他都是假的,空的,唯有母亲才是真的,永恒的,不灭的。(印度)

9、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亲就是上帝。(英国)

10、母爱是人类情绪中最美丽的,因为这种情绪没有利禄之心掺杂其间(法国)

11、女人固然是脆弱的,母亲却是坚强的(法国)

12、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英国)

(四)通读全文,请用“这是一个的故事”的句式写一句话:

三、课堂学习:

(一)引入课题:由歌曲《懂你》或《游子吟》引入课堂学习。

(二)讨论交流:

1、课文中哪些具体描写表现了盲母亲对养女的爱?其中哪一处最让你感动?说说你的理由。

(1)收养我

(2)为了我换住处

(3)为我改变性格

(4)为我亲勤劳作,苦心经营

(5)把我养成“千金小姐”为我取得的成绩骄傲

(6)当我厌恶家时她抑制感情、表现平静

(7)克服难以想像的困难进城为我送东西

最感动的理由:

请用"养母是一个________ 的人"的句式说一句话

2、养母是如此的深爱着“我”,那么“我”对养母又是怎样的感情呢?请跳读课文,说说“我”对养母的感情有何变化。

板书:

满足自豪(纯真)

沉默厌恶(虚荣)

以感情变化为叙事线索淡漠隔绝

悔悟流泪(感动)

讨论:“我”是个坏女孩儿吗?

3、请在文中找出描写母亲外貌、神情的语句,在相应的句子旁边批写这些描写的作用。

4、写出与父母或其他长辈相处的一两个细节,并谈谈你的感受。

四、深入品读:

1、文章为什么以“小巷深处”为题,而不以“母爱”为题?

答:文题“小巷深处”是母女俩家的所在,是她们生活的场景,也是作者感

情的依托、精神的家园。

以“小巷深处”为题富于形象感,比较含蓄,以“母爱”为题,过于直白。

2、文章对“小巷”和“竹棒”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散文是讲究形象的,形象是情感的依托。这篇文章中,小巷深处那光亮的青石板,那根长长的竹棒,那竹棒后蹒跚着的长长的人影,还有母亲那黝黑的脸、粗糙的手、黯淡的眼睛和挺拔的身形、充满憧憬的神态,都是作者寄托情感的形象。对这些形象的描写,其实就是情感的形象抒发。

3、“在风中,她的脸是那么黝黑,她的手是那么粗糙,她的眼睛是那么黯淡,然而她立在那儿却是那么挺拔,那么坚定,仿佛在憧憬,又仿佛在等候。”这里的母亲“眼睛是那么黯淡”,为什么“立在那儿却是那么挺拔,那么坚定”?她在憧憬什么呢?

答:因为母亲是个瞎子,所以她的眼睛黯淡无神。但是她对女儿的爱却是强烈的、不可动摇的,所以“立在那儿却是那么挺拔,那么坚定”。她在憧憬着女儿能理解母亲的一片苦心,能回归到昔日的母女情感状态中。

4、“我的视线顷刻间模糊了。在朦胧的泪眼中,我依稀看到了村旁那长长的路,路旁那长长的小巷,巷里那根长长的竹棒,竹棒后蹒跚着一个长长的、长长的人影。”后面是“我”看到的景象吗?这些形象的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这不是“我”所看到的景象,这是“我”对往事的回忆,母亲深沉的爱激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这些景象是昔日母女深情的缩影,是作者寄托情感的形象。

5、“妈妈,我回来了,我已经回来了。我其实还记得,还记得来时泥泞的山路,还记得赤足跑过石板的清凉,还记得家里厚重的木门栓,还有,还有我们曾共同相偎走过的那条小巷,那条深深的小巷。”这里的“回来”有什么深层含义?对往事的回忆有什么作用?

这里的“回来”语带双关,一方面指自己走近母亲,更是指精神的回归、爱的回归。女儿终于理解了母亲,重新激起了对母亲的热爱。这里对往事的回忆表明女儿并未忘本,仍深深怀念过去的生活,深深地热爱自己的母亲。

五、类文品读:

选择

①他本在一家外企供职,一次意外,使他的左眼突然失明。为此,他失去了工作,到处求职都因“形象问题”连连碰壁。“挣钱养家”的担子落在了他那“白领”妻子的肩上。

②妻子日渐感到他的老父亲是个负担,不止一次跟他商量把老人送到老年公寓去,他都没同意。一天晚上,他们在卧室里吵了起来,妻子嚷:“不把你爸送走,咱们就离婚!”

③第二天早饭时,父亲说:“有件事我想跟你们商量一下,你们每天上班,孩子又上学,我一个人在家太冷清了,所以,我想到老年公寓去住,那里都是老人……”

④他一惊,父亲昨晚果真听到他们争吵的内容了!“可是,爸——”他刚要说些挽留的话,妻子瞪着眼在餐桌下踩了他一脚。他只好又把话咽了回去。

⑤第二天,父亲就住进了老年公寓。

⑥星期天,他去看父亲。父亲问他工作怎么样,身体好不好……他好像被人打了一记耳光,脸上发起烧来。“你别过意不去,我在这里挺好,有吃有住还有得玩……”父亲看上去很满足,可眼睛里却渐渐涌起一层雾。

⑦几天来,他因父亲的事寝食难安。挨到星期天,又去看父亲,刚好碰到市卫生局的同志向老人们宣传无偿捐献遗体器官的意义,问他们有谁愿意捐,很多老人都摇头。父亲站了起来,问了两个问题:一是捐给自己的儿子行不行?二是趁活着捐可不可以——“我不怕疼!我也老了,捐出一个角膜,生活还能自理,可我儿子还年轻呀,他为这只失明的眼睛,失去了多少工作的机会!要是能将我儿子的眼睛治好,我就是死在手术台上,心里也是甜的……”

⑧所有人都停止了谈笑,把震惊的目光投向老泪纵横的父亲。一股看不见的潮水瞬间将他裹围。他满脸泪水,迈着沉重的步子,一步步走到父亲身边,和父亲紧紧地抱在一起……父亲用手给他捋了捋衬衣上的皱褶,疼爱的目光像一张网,将他兜头罩下。他再次哽咽,感受如灯的父爱,在他有限的视力里放射出了无限神圣的亮光。

⑨当天,他就不顾父亲的反对,把父亲接回了家,至于妻子,他已做好最坏的打算。

1.第⑥段中画横线句子属于_________描写,表现了父亲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理。

2.揣摩第④⑨两段中画波浪线的两句话,回答问题。

(1)“他只好又把话咽了回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他已经做好的“最坏的打算”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⑧段中作者把__________________比喻为“潮水”,这个比喻形象地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全文看,父亲的“选择”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

(1)

(2)

5.你对文中人物有什么评价?请任选其中一个人物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不少于3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神态。父亲渴望被儿子关爱。2.(1)怕妻子因此大吵大闹,与自己离婚。(2)如果妻子真提出离婚,就答应她的要求。3.父爱。父亲给自己的爱使“我”内心受到的感动很深、很强烈、不可抑制。4.(1)为了让儿子过得安宁去住老年公寓。(2)要为儿子捐献角膜。5.提示:答案只要围绕文中人物的表现进行阐述,言之成理、语言顺畅即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