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课第二框

第一课第二框

第一课第二框
第一课第二框

2018级高一年级(下)政治学科学案课题:政治权利与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础

学习目标:引述宪法规定,明确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1、了解国家的本质和根本属性、我国的国家性质及其特点、本质。

2、理解人民民主的特点以及人民民主专政的专政职能。(重点难点)

3、分析说明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重点)

一、预习:

(一)生活中的政治权利与义务

1.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公民与国家形成了新型的关系。

2.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

(二)神圣的权利庄严的义务

1.宪法和法律规定了公民的权利与义务

(1)公民的权利是法定的、神圣的、不可非法剥夺的,公民的义务是法定的、庄严的、不容推卸的。

(2)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础和准则。

2.政治权利和自由

(1)政治权利和自由含义:

(2)我国公民享有的主要政治权利和自由

⑴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①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等,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②含义:

③地位:

⑵政治自由

①内容:言论自由、出版自由、结社自由、集会自由、游行自由、示威自由

②地位:这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方式,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表现。③要求: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政治自由权利。(相对性)

⑶监督权

①含义:

②对象: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

③内容:批评权、建议权、申诉权、控告权和检举权等

③意义:第一,有利于有效维护国家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

第二,有利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

第三,可以激发广大群众的主人翁责任感,有利于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

3.政治义务——公民对国家、社会应承担的责任。

(三)参与政治生活把握基本原则

1.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1)

①基本内涵: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是指公民平等地享有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平等地适用法律。

②表现:第一,任何公民都平等地享有权利和平等地承担义务,

第二,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利都受到法律保护。

第三,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受到法律的制裁。

(2)

①权利与义务的联系:

第一,在我国,公民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二者是不可分离的。

第二,权利和义务相对应而存在,都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径。

第三,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

②要求:一方面,树立权利意识,珍惜公民权利。既要行使自己的权利,又要尊重他人的权利。

另一方面,自觉履行公民义务。只有履行义务,才能获得相应权利。

(3)

⑴原因: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国家尊重和保障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

⑵要求:①公民在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时,要把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结合起来。

②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产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这是公民爱国的表现。当堂检测:(选择题)时间5—10分钟。

1.某高中生上课时发现外教所展示的中国地图不完整,台湾岛、澎湖列岛均未和祖国大陆用一样的颜色标示。他立即向外教指出地图存在的错误并强烈要求外教进行更换。这位同学的行为( ) ①是依法行使监督权的表现②履行了严守国家秘密的义务

③是积极参与政治生活的表现④是维护国家利益的具体体现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2.“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是从当代公民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提炼而来的,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理想人格一脉相承。践行这一价值准则,需要公民( )

A.遵守宪法和法律,自觉履行义务

B.提高政治素质,追求绝对自由

C.丰富民主形式,扩大自身权利

D.增强义务意识,放弃个人利益

3.“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世界的国,在天地的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这一歌词体现了在我国( )

①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②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总是相统一的

③关心个人利益是实现国家利益的前提④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要和谐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4.现代国家的崛起应当有配套的文化和意识形态作支撑,否则其崛起很可能成为一种暂时现象。从这个角度看,认为国民心态事关中国的崛起成败,似乎并不过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离不开健康务实的国民心态,这需要公民( )

①增强权利意识,自觉履行义务②提高政治素养,勇于投身实践

③丰富民主形式,拓宽参与渠道④坚持正确方向,维护国家利益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DACB

经济生活第一课第一框精题演练(附解析)

经济生活第一课第一框精题演练 礼 一、单项选择题 1.2008年4月12日,“爱心助盲”大型公益活动启动。王宝强等演艺明星戴上眼罩体验盲人生活,并与盲人孩子一起手工制作纸花、比赛乒乓球等。本次活动通过组织全国听众、观众捐款以及社会捐赠,将为中国盲人协会捐赠数万台收音机以方便盲人朋友收听奥运会和残奥会报道。这里的“收音机” A.是商品,因为它是劳动产品 B.是商品,因为它是供人们消费的【解析】本题通过背景设置,旨在考查对商品判定的理解,考核根据从题目获取和解读试题信息,有针对性地调动相关知识作出必要判断的能力。收音机是劳动产品,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有使用价值,但并没有用于交换,因此不是商品。C判断正确,但原因解释不合理。 【答案】D 【能力提升】对于商品的判定,可以从两个方面把握:一、从含义上看,必须同时具备“是劳动产品”和“用于交换”这两个条件,“用于交换”是指进入流通领域,处于其中的劳动产品一定是商品。一旦退出则成为待用消费品。二、从基本属性上看,必须同时具备使用价值和价值,鉴于二者的关系,只要具有价值,就一定是商品。而有价值与用于交换是统一的,因此,这两个方面在判定上是一致的。 2.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这表明 ①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已不再是商品了②货币可以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③货币是财富的象征④货币可以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A.①③B.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此题考查对货币本质的理解,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而一般等价物是可以和一切商品交换,表现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是商品,是财富的象征.从货币的定义上看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因此,货币是商品.【答案】D 【能力提升】组合型选择题是高考中的常见题型,解答此种题,比较适合采用排除法,前提条件是对排除项或应选项有十足的把握。本题中,依据货币的含义即可排除含①的选项,从而降低选择的难度。 (2008年淄博模拟)奥运会徽、吉祥物和接力火炬由于其实物性和不可复制性,加上历史赋予的特殊含义,往往为收藏家们所追捧,也就构成了奥运收藏的核心元素。据专家预测,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的销售利润可能会突破25亿元,大大超过悉尼奥运会吉祥物利润2.13亿美元和雅典奥运会的2.01亿美元。据此回答3~4题。 3.奥运会徽、吉祥物被视为具有商业属性的知识产权予以保护,这说明知识产权 ①是商品,用于交换且有使用价值②不是商品,因为不是有形的实物③其使用价值与价值不能同时被占有④凝结着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③④ 【解析】知识产权是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如果转让,就成为商品,故①正确;是否有形不是判定商品的条件,②错误;作为商品生产者,要想实现商品的价值,必须转让使用价值,作为商品的消费者要想得到使用价值,必须付出价值,故③正确;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所有商品都凝结着无差别的人类劳动,④正确。故选B. 【答案】B 4.08年奥运会会徽、吉祥物产品可以在网上进行购买。对网上购物认识正确的是 A.意味着电子货币已经代替纸币充当流通手段的职能 B.可以节省流通中需要的纸币量和货币量,从而节约社会劳动 C.有利于消费者,不利于银行业务的运作和企业经营 D.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是观念上的货币 【解析】目前,电子货币没有取代纸币,A项错误;C项中不利于银行的观点是错误的;

文化生活第一课第二框教案

2.2 文化塑造人生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优秀文化如何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 能力目标:教育学生接受优秀文化,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正确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丰富精神生活。 重点难点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 文化对人的影响之大,以至于我们可以这样说: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那么,文化是怎样塑造人的呢?当然,我们这里的文化应该是一种先进的文化。 知识梳理 (一)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1.积极参加,不断丰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例如:文化赏析体现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也是塑造健全人格的过程;研究性学习让我们了解文化的多元性(圣诞节调查)、参加兴趣小组(天文、文学社)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陶冶情操。 2.空前繁荣的,成为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二)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1.优秀文化增强,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和,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 请回忆你生命中最困难的时刻,你是靠什么样的精神信念走过来的? 2.中国共产党所代表的先进文化给予中国人民无穷的精神力量 回忆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是如何坚持和发展先进文化的。 例如:井冈山精神:雷锋精神;“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一直激励着人们奋发向上。此刻,全中国的人们借力奥运,向全世界喊出响亮的口号,升腾起一个共同的声音:未来在我手中,我能,我拥有! (三)优秀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 举例分析社会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例如:人的素质提高-就业层次就高-贡献相对较大-更好地促进社会发展-为个人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2.人的全面发展,表现为。 (1)纵向理解(动态):人的全面发展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过程 例如:终身学习的概念 (2)横向理解(静态):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素质的提高,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 例如:培养综合性人才 3.优秀文化对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例如:文化氛围的感染作用、文化活动的促进作用 知识归纳 优秀文化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全面发展的表现 (1)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也是塑造健全人格的过程。 (2)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作品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一课第一框《体味文化》讲稿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第一框体味文化 导课 探究:1.你经常欣赏哪些文化艺术节目? 2.你会采用什么方式欣赏自己喜欢的文化艺术活动? 3.有人认为,文化就是音乐、戏剧等艺术。你是否赞同这种看法? 第一部分:知识点一—文化现象 多媒体展示:文化“万花筒” (1)文化现象:时间上:无处不在 (图片展示公元前4000多年前苏美尔人楔形文字、龙图腾、摩岩石刻中国印、奥运标志)(2)文化形式:多种多样(图片展示音乐、舞蹈、小品、影视) (3)空间上:无处不有(图片展示家庭文化、社区文化、班级文化、校园文化) (4)文化特色:不同区域的文化各具特色(中国长城、埃及金字塔、印度泰姬陵) 一、感受文化现象 1.时间:文化无时不在 2.空间:文化不处不有 3.地域:文化各具特色 4.表现形式:丰富多彩 思想、理论、信念、道德、科学、文学、艺术等(静态);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 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动态)。 知识点巩固练习: 在都市,有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在乡镇,人们利用农闲时间、集市开展各种生动活泼 的文化活动;在人口分散、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区,文化活动更具特有的乡土气息。这说明(D) A. 不同区域在文化上毫无相通之处 B.不同的自然环境造就了相同的文化环境 C.不同文化环境的差异是可以完全消除 D.不同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 第二部分:知识点二—文化的概念和特点 多媒体展示:文化是什么 钱钟书语录:你不问我什么是文化的时候,我还知道文化是什么;你问我什么时候文化,我反而不知道文化是什么了 引导思考:从身边的活动现象激发学生的思考 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有:(2.3.5.6.7) (1)工人、农民从事生产活动(2)参加学校运动会(3)参加演讲会、辩论会(4)购买蔬菜 水果(5)参加文学社、书画协会、读书俱乐部(6)合唱团、舞蹈队、时装表演队(7)浏览网站,领略世界各地风土人情(8)某国议员竞选 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第一课第二框第一个阶级社会—奴隶社会教案

第一课第二框第一个阶级社会—奴隶 社会 第二框第一个阶级社会—奴隶社会 [教材分析] 本框讲人类第一个阶级社会的产生和社会制度的特点。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 第一个层次,指出阶级统治的出现。首先,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私有财产的出现,在社会关系中,逐渐形成了!统治与被统治的两个对立阶级: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其次,奴隶制国家作为奴隶主阶级统治和压迫奴隶阶级的工具随之产生。说明在阶级社会里,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第二层次,指出在奴隶社会,人类进入了文明时代。首先,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金属工具的使用,在生产、 生活和管理立,都需要不断总结、;继承、积累、传播和 发展,从而文字便逐渐地出现了。其次,:文字的出现,使 人类在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因此,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第三层次,指出奴隶社会建立于野蛮的剥削制度。首先,在奴隶社会,奴隶主不仅占有土地等生产资料,还占有生 产劳动者奴隶。奴隶毫元人身自由,被当作"会说话的工具",在奴隶主的强制下从事繁重的劳动。其次,奴隶主阶

级为了维护其剥削制度,不断强化国家机器,对奴隶进行 残暴的统治。最后,由于奴隶主对奴隶进行野蛮、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使大批奴隶被折磨而死或纷纷逃亡i新的生泞工具不能得到应用,极大地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向前发展。奴隶主庄园的普遍衰落,说明奴隶制走到了它的尽头。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阶级的产生与生产的发展密 切相关,明确阶级不是从来就有的;掌握国家是阶级矛 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的本质是阶级统治的工具。2) 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作用的辨证关 系原理,知道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了解脑体分工的意义。3)通过教学,使学生奴隶制生产 关系的特点及其后期对生产力发展的阻碍作用。 2、能力目标 1)人类社会由没有阶级和国家的原始社会进入存在阶 级压迫和剥削的奴隶社会,是生产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是社会的进步,以此培养学生一分为二分析问题的能力。 2)学会全面分析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的生产力的发展,培养辨证思维能力。3)使学生理解奴隶社会生产关系特 点和政治统治特点,掌握社会发展规律。 3、思想觉悟目标

高二政治哲学常识:第一课 第三节 第二框 第三框人教版知识精讲

高二政治哲学常识:第一课第三节第二框第三框人教版 【同步教育信息】 一. 本周教学内容: 哲学常识:第一课第三节: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 第二框:了解国情、立足国情 第三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二. 重点、难点: 1. 重点: 第二框:党的基本路线与我国国情的关系。 第一,从学习哲学的目的来说,理论掌握得如何,只能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释与解决去衡量。如果只会背概念和原理,却不能说明实际生活的重大问题,那就是学习的失败。 第二,要搞清楚为什么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这对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是有益的。 第三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第一,认清这一问题的内容可以带动哲学基本问题的学习。 第二,懂得这一问题是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 2. 难点: 第二框:青年学生要把想问题、办事情的立足点切实放在中国国情之上。 第一,难在认识问题不易解决。学生往往认为,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学习的好坏与是否了解国情是没有关系的,况且学习又十分紧张,哪有时间去接触社会,了解国情。 第二,难在行动不易落实。 第三框: 1. 旧唯物主义的缺陷。

2.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 具体内容: (一)学习目标 第二框: 1. 理解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 2. 理解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同党的基本路线之间关系。 3. 能运用主观必须符合客观的观点,分析党的基本路线与我国国情的关系。 第三框: 识记: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指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基本含义,二者的根本分歧所在。联系前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能有进一步了解。 (二)学习提纲 第三节: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 (三)了解国情,立足国情 1. 中国最大的实际是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 从我国国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2)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是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基础。 3. 青年学生要把想问题、办事情的立足点切实放在中国国情上。 (1)要了解国情、立足国情,就必须学习历史,接触社会,参加社会实践。 (2)青年学生了解国情、立足国情的重要意义。 (四)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文化生活第一课第一框练习

文化与生活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2015·厦门期末]张大千创作的《庐山图》气势磅礴,青绿水墨淋漓,晖映交融,以艺术形式形象地展现了庐山的自然美。这说明( ) A.自然美离不开人的艺术创作 B.文化是由人所创造的一种特有现象 C.文化通过艺术作品产生强大精神力量 D.艺术修养是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了文化的特点。张大千创作的《庐山图》,体现了文化是由人所创造的一种特有现象,B正确;自然美是独立于人的,客观存在的,A错误;材料未体现文化是强大的精神力量,也未体现艺术修养的重要性,C、D排除。 2.[2015·青州三模]《回家吃饭》栏目是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最新推出的一档生活服务类节目。厨房里的美食哲学,描摹出我们的民族性格,熏染着我们的文化品位,无论怎样的烹调和饮食,只要我们细细咀嚼,总能体味其中中华文化与人生的况味。这主要表明( ) ①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②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③文化对人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④人们在实践中创造文化享用文化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④ 答案 B 解析从烹调和饮食中,能体味其中的中华文化与人生的况味,说明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①正确;人们通过烹饪美食产生了饮食文化,人在美食中又能体味文化,说明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享用文化,④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传统习俗,②排除;材料没有体现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③排除。 3.[2015·临沂期中]餐桌礼仪,正是人类用餐和动物解决生理需要区分开来的关键。餐桌礼仪,包括怎么动筷子、使刀叉,衣着打扮是否得当、与宴会主人和同桌的客人如何交谈、如何敬酒、正确的入座和离席每个细微的肢体语言都向周边的人泄露着你的信息:身世背景、家教、性格、喜好、人品。在西方,餐桌礼仪一直作为家庭教育的重点。可见( ) ①文化素养的形成需要后天培养②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③物质活动离不开精神活动④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第一课第二框信息工具和外汇

第一课第二框信息工具和外汇(2) “'水平测试 心课堂训练 1.(2010年福建名校联考)台湾受灾牵动着大陆民众的心,大陆倾力为台湾同胞提供帮助。2009年8月18日下午,价值248万元的第二批援台救灾货物搭乘CA1011次国航货运专机,从首都机场直飞台湾高雄。这里的“救灾物资”() A.是商品,因为它是供人们消费的 B.是商品,因为它是劳动产品 C.不是商品,因为它不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D.不是商品,因为它没有用于交换 【答案】D 2.(2010年苏州模拟)2009年5月,巴西里约热内卢市举办了一场名为“价值的历史” 的世界货币历史文化展,共陈列展品2 000余件,介绍了世界和巴西货币发展的历程。下列有 可能岀现在该展览中的实物或图片有() ①原始人使用的石斧②各国的金银铸币③中国古代的铜钱和元宝④各主要国家的纸币 A.??③ B.②③? C. ??④ D.①?? 【答案】B 3.(2010年嘉兴一中月考)小张购买一套住房,首付现金12万元,其余从银行贷款, 每月需付本息2 500元。这里货币执行的职能分别是() A.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B.流通手段和贮藏手段 C.价值尺度和贮藏手段 D.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 【解析】本题考査考生对货币职能的理解与运用。题设条件中,‘'首付现金12万元”,这一过程中货币执行的是流通手段职能,“从银行贷款,每月需付本息2 500元”,这一过程 中货币执行的是支付手段职能。 【答案】D 4.某国2010年的商品总额为32万亿元,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为4万亿元,假如今年该国商品价格总额增长10%其他条件不变,理论上今年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为() A. 4. 4万亿元 B. 8万亿元 C. 2. 2万亿元 D. 4万亿元 【解析】本题考查货币流通规律。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根据题意,'‘英他条件不变”,该国商品价格总额增长10%则流通中需要

高二政治哲学第一课第一框教学案

山东省枣庄二中2013级 高二政治教学案 班级姓名使用时间2014年 11月 19日编号必修4-1-1-1审批人 课题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第一框生活处处有哲学(1课时) 编制人刘宪锋 审核人 目标导学1、了解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2、理解哲学就在我们身边、哲学的本义和任务。 重点 难点 1、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产生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阅读 记录 自学质疑学案 枣庄二中政治组第 1 页共 3 页

枣庄二中 政治组 第 2 页 共 3 页 请 记 录 你 的 疑 惑 点 或 自 学 障 碍 一、目标导学: 1.哲学和生活的关系是什么? 2.哲学的任务是什么? 二、教材自学: 阅读教材P4-6两个目的内容,完成下列内容。 (一)、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 。 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 和对世界的 。 (二)、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1.哲学是指导人们 得更好的艺术。 2.哲学的任务,就是 ,在人类生活的途径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 正确地 和 。 三、媒体助学: 1.通过PPT 展示基本知识点,并起到强化的作用。 四、合作互学: 【诱思导学1】阅读教材第一目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哲学是如何产生的? 2.为什么说哲学并不神秘? 【诱思导学2】阅读教材第二目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哲学的本义是什么? 2.哲学的任务是什么? 3.注意区别:哲学与真正的哲学。 五、练习测学: 1.哲学源于 ( ) A.人们在辩论中获胜的需要 B.人们对实践的追间和对世界的思考 C.人们对生活状况的不满 D.神对人类的启示 2.“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对这些问题的追问 ( ) A.是毫无意义的 B.不会有任何结果 C.只能由自然科学来回答 D.已经开始进入哲学思考 3.进入哲学思考的大门并不难,它要求我们①善于观察生活 ②保持好奇心 ③多问为什么 ④批判 与自己不同的观点 ⑤远离常人觉得可笑的问题 ⑥敢于挑战前人的观点( )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⑥ D.①②③④⑤⑥ 4.哲学的本义是 ( ) A.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B.辩论术 C.关于神的学说 D.圣者之言 5.下列关于哲学与生活的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①哲学来源于生活 ②哲学就是生活经验 ③哲学可 反思: “研讨理解”学案 知识点(研讨目标) 识记 理解 应用 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 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 哲学的本义和任务。 √ 学生笔记 学案内容

第一课第二框我爱我家

第一课第二框我爱我家 一、填空题 1、家庭是我们成长的,是我们的和;父母是我们最亲的人,也是我们的。 2、在世上的多种爱中,至深至纯的爱是和。这种爱是的爱、的爱、的爱、的爱。母爱如,往往;父爱如,往往。 3、父母对子女的抚养教育,是的自然流露,是的彰显和发扬,又是当今和的要求。 4、家是我们的,是我们的后盾、,还是我们的娱乐天地、天然学校和今后发展的。 二.填空题 1.父母对子女的抚养是…………………() ①指父母为子女的生活和学习提供一定的物质条件②子女健康成长的前提③父母对子女所尽义务的主要内容④子女对父母所尽义务的主要内容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2.学生小林的家庭生活很优裕,他在家说一不二,父母则百依百顺,以至于小林在外欺负别人,打架斗殴,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在这里,小林的父母没有履行好…() A.抚养的义务B.赡养的义务 C.扶助的义务D.教育和保护的义务 3.《常回家看看》歌中唱道:“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是帮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是帮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老人不图儿女作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以上歌词说明“家”是我们…………………() A.经济收入的来源B.文化娱乐的天地C.身体保健的场所D.情感栖息的地方 4.《常回家看看》这首歌触动了很多人的心,因为它所体现的是……………() ①子女对父母的反哺之情②父母享受天伦之乐的需求③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④父母对子女的养育之情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5.“养不教,父之过”,“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突出表明家庭具有…() A.抚养功能B.保护功能C.教育功能D.惩罚功能 6.丽丽因长着“兔唇”而受到父母虐待,她应该采取的正确做法是…………() A.离家出走B.向法院提起诉讼,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C.外出打工赚钱,学会自立D.断绝与父母的关系 7.陶行知教育儿子要弃虚务实,特写了一副对联:“宁为真白丁,不做假秀才。”陶行知履行了()A.抚养子女的义务B.教育子女的义务C.扶助子女的义务D.保护子女的义务 三.问答题 1. 我们为什么要热爱自己的家? 第一课第三框难报三春晖 一、填空题 1、我国有的传统。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2、孝敬父母就是子女对父母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和父母。这是子女对父母的养育之恩的回报,是子女对父母应尽的和成年子女如果不履行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不仅要受到的谴责,还要受到的惩罚。 3、孝敬父母要从做起,要,并按这些要求去做。 4、我们对父母的孝敬,不是,也不是,而是在基础上对父母的和,是在当代和基础上对父母和的报答。 5、我们不仅要孝敬父母,还要孝敬父母的。 二、选择题

(完整版)文化生活第一课第一框学案

第一课第一框体味文化一、学习提纲(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一)文化“万花筒” 1.文化形式:多种多样。 2.文化现象: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历程,文化现象;环顾我们身边的生活,文化现象。即文化具有普遍性。 3.文化生活:不同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生活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 ★(二)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1.文化本质上是一种精神现象 (1)内涵:“文化生活”的“文化”是相对于、而言的人类全部及其。 (2)外延: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的部分。 (3)广义上的“文化”与狭义上的“文化”的不同: 前者指人类改造世界的活动及其创造的和;后者专指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的程度。 我们所讲的“文化生活”中的“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是同的。它既不同于那种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那些狭义的“文化”。 2.文化的特点: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1)文化是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有了才有文化,文化是。 (2)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特别 文 化 一 般第二单元是什么为什么 第一单元 文化概念的界定文化的意义:文化与经 济、政治 文化发展的一般过程文化的传承(传播、继承)与创新 中 华 文 化第四单元怎么看怎么办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的精髓文化的认同:中华民 族精神 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文化的选择:当代文化 生活

是通过参与、接受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3)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精神产品离不开。 ★(三)文化的力量(作用) 1.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都属于;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学习、积累的过程,都是。 2.文化的作用 文化作为一种,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和的历史中。 二、课堂探究 1.判一判:不同区域的文化没有共同之处。() 提示:错误。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有各自特色,又有共同之处。 2.判一判: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所以一切现象都是文化现象。()提示:错误。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3.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提醒:文化具有双重性。先进、健康的文化对人和社会具有促进作用;落后、腐朽的文化则对人和社会起阻碍作用。笼统地认为“文化促进人的发展、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忽视了文化的双重性。 4想一想: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可以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吗? 提示: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而“精神”转化为“物质”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人的实践,如果没有人的实践,精神永远是精神,精神不会自动转化为物质力量。 三、典型例题分析 1.为了更好地传承徽州文化,黄山市启动“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有关专家指出,这样做不仅可以守住古村落、古民居的“筋、骨、肉”,还可以传承徽州文化的“精、气、神”,真正使古村落、古民居流传后世。这说明() A.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B.社会文化离不开物质载体 C.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D.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的特点。材料强调古村落、古民居对徽州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即物质载体对文化的影响,B项符合题意;A、D两项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民居”与文化的关系,而非文化的创造与产生,C项不符合题意。 2、电视连续剧《钢铁年代》以工业建设史为大背景,通过鞍钢工厂甚至幸福大院这个小窗户,透过主人公的命运和人生,让观众得以一窥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鼓舞着有梦想的人们坚持不懈,勇敢前进。这表明() A.文化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B.文化推动社会发展 C.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D.文化是一种物质力量 答案C。解析《钢铁年代》属于文化作品,通过播放《钢铁年代》鼓舞着有梦想的人们坚持不懈,勇敢前进。这表明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C项符合题意;A项与题意不符;文化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先进文化推动社会发展,B项说法错误;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D项说法错误。 四、模拟高考题 1.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A.太阳和月亮B.长江和黄河C.泰山和黄山D.长城和故宫2.晋东南一带的民歌,调式古朴;晋东北地区的民歌,音调高亢,有雄浑之感;晋南地区的民歌,时代气息浓郁,感情热烈;晋中地区的民歌,灵活自由、富于变化。山西民歌的这些特点表明() A.不同区域的文化具有各自特色B.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C.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D.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3.在陕北地区,以往由于交通不方便,这里的生产、经贸全靠驴、骡驮运,脚夫们长期行走在寂寞的山川沟壑间,便顺乎自然地以唱歌自娱,逐渐形成了一种风格鲜明的山歌品种——“信天游”。这表明() A.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B.文化作品直接产生于人民大众C.只有民间艺术才有持久的魅力D.不同区域文化各有特色 4.我们通过电脑网络、阅读书籍、欣赏艺术品、参观历史文物,都可以从中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这说明() A.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B.文化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C.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D.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5.20世纪末,四川全兴集团宣称,在对成都锦江水井街的酿酒车间实施环保改造时,发现了600年前的古代酿酒作坊遗址。于是他们追溯历史,把文化掺在酒里卖,抓住多次文化事件树立水井坊品牌形象,仅仅用七年时间便取得了骄人的

第一课第二框

课题 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二框 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主备人 审核人 授课班级及时间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1、哲学的含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含义 2、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与方法论的关系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哲学思想的历史渊源的分析,培养跨学科的综合能力 2、通过对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具体知识三对关系的分析,培养辩证思维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哲学概念、世界观概念的分析,激发自觉树立科学世界观、自觉增强哲学修养的热情通过对哲学与具体知识的学习,增强我们以哲学为指导,学好具体知识的自觉性 教学 重点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教学 难点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教学内容个案 教学过一.自学 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1、哲学的含义 哲学是关于______的学说,是______________的世界观 2.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世界观是人们对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__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则是关于_________学问。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___________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哲学是_________________的统一。 【思考】 ①什么是世界观? ②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是什么?(区别和联系) ③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是什么? 二、哲学是对自然、社会、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哲学是对自然、社会、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①区别:研究范围不同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______________

程教学过程的规律和奥秘;哲学研究的则是则对个别的规律和特性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______________ 和最普遍的规律。 ②联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____________________;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研学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课堂探究:人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但并非人人都是哲学家.这是为什么呢? ◇探究提示: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世界观是自发的、朴素的.人人都有。而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要靠不断的学习、思考、实践才能掌握。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课堂探究P8活动框: (1)、上述具有不同思想观点的人,在做人做事上有什么不同?你赞同哪些人的做法? (2)人的思想观念与其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之间有什么关系? ◇探究提示:(1)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世界观同时为人们提供方法论指导,具有不同思想观念的人,在做人做事上往往会有不同、甚至相反的方式。上面列举的四种人的做法,第二、三种是可取的。 (2)人的思想观念决定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反映着人的思想观念。 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课堂探究:从对具体“美德”的概括中抽象出美德的共性,体现出哲学思维的什么特点? ◇探究提示:哲学是研究世界上万事万物共同的本质和规律的,哲学思维通过理性思考,从个性中归纳、综合出事物共同的本质。 (2)◇课堂探究:(1)恩格斯的上述论断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2)如何理解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探究提示:(1)哲学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离开具体科学,哲学就会干涸、枯萎。 (2)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三、导学 在生活逻辑的基础上,本课解决了一个核心问题——哲学的概念。从知识逻辑上讲,围绕哲学概念,主要讲了三个关系:哲学与世界观、哲学与方法论、哲学与具体科学。 1、哲学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哲学是对自然、社会、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生活第一课第二框1

第二框题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一、明确学习目标 1、什么是世界观?每个人都有世界观吗? 2、什么是哲学?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如何? 3、什么是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怎样? 、 4、具体的知识包括哪些?具体知识和哲学的关系如何? 三、展示自学中的问题和绘制的知识结构图: 四、课堂合作探究和展示答案(不议不讲) 探究1:阅读教材第7页方框中的内容,探究下面问题 1、人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但并非人人都是哲学家。这是为什么呢? ◇结论1:

◇课堂探究2:阅读教材第8页方框中的内容,探究下面两个问题 (1)上述在做人做事上的不同体现了什么不同的观点? (2)人的思想观念与其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之间有什么关系? ◇结论2: ◇用结构图说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辩证关系? ◇课堂探究3:阅读教材第8页方框中的内容,探究下面问题 从对具体“美德”的概括中抽象出美德的共性,体现出哲学思维的什么特点? ◇结论3: ◇探究4阅读教材第9页第一段: 如何看待“黄昏中起飞的猫头鹰”所包含的哲学思想? ◇课堂探究5 :阅读教材第9页方框中的内容,探究下面两个问题 (1)恩格斯的上述论断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2)如何理解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结论4: ◇课堂探究6:阅读教材第9页方框中的内容,探究下面两个问题 (1)牛顿的世界观对他的科学研究有什么影响?如果牛顿不相信上帝,还会得出“第一推动力”的结论吗? (2)牛顿研究工作的得与失能给我们什么启示? ◇结论5:

五、知识结构(师生总结) 六、课堂检测 (B级)1.2009年5月11日,为了进一步做好社科基金项目管理工作,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发出《关于做好2009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管理工作的通知》。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能力和成果是国家文化力量的重要标志和体现,是国家重要的战略性资源。下列选项中对哲学的理解正确的是:①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②哲学都是正确的③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④哲学是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C级)2.对世界观、方法论、哲学三者之间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①哲学既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②要有世界观和方法论就必须学习哲学③不同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不同④科学的世界观决定了科学的方法论,二者构成哲学 A、①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④ (A级)3.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下列关于世界观的说法正确的有 A.人生下来就有世界观 B.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就是哲学 C.世界观人皆有之 D.世界观包括人生观和价值观 哲学与具体科学在古代本来就是在一起的,后来随着认识的深入,哲学才从具体科学中分化出来,成了一门相对独立的学问。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内在联系并没有中断,具体科学始终是哲学之因,而哲学则是具体科学之果。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C级)4.具体科学始终是哲学之因,而哲学则是具体科学之果。这说明()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②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总和 ③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④哲学对具体科学研究具有指导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B级)5.历史发展到今天,哲学的论述越来越离不开具体科学的材料,同时具体科学的发展也越来越离不开哲学的指导。哲学之所以能够指导具体科学的发展,是因为哲学()A.是一切科学的总和 B.揭示了世界的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C.以整个世界为其研究对象 D.是具体科学的最高形态 (B级)6.恩格斯说:“推动哲学家前进的,绝不像他们所想象的那样,只是纯粹思想的力量。恰恰相反,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猛的进步。”这说明

(完整word版)第一课第二框让别人悦纳我们教学设计

第一课第二框让别人悦纳我们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认知:了解交往礼仪的基本要求,理解交往礼仪的作用和蕴含的道德意义。 情感态度观念:尊重他人,平等待人;体会交往礼仪的亲和作用,善于与他人友好交往、相处;增强主体意识和交往规则意识。 运用:养成遵守交往礼仪的习惯,自觉遵从并践行交往礼仪规范,让别人悦纳我们。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交往礼仪的基本要求。 难点:交往礼仪蕴含的道德意义。 三、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案例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 四、教学资源 人教版《职业道德与法律》P10~16;《教师教学用书》P7~20有关内容;《学习指导》P2~15有关内容;PPT课件,人教网本课程的有关资料、图片。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搜集相关案例、图片等资料;课前印发材料“交谈礼仪七字口诀”、“接打电话的注意事项”、“做客进餐举止”。 学生:预习课文,查找与交往礼仪有关的资料;阅读探究活动材料,做好表演、讨论准备;将探究活动“小王与小葛成了朋友”改编成小品剧本并选4位学生排练,作好课上表演的准备。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分钟) 1.教学内容

温故知新,引出课题。 2.教师活动 1.问:个人礼仪由哪几个部分组成?接着用PPT出示辨析题:掌握了个人礼仪的要求就能塑造出良好的自我形象。 2.在学生讨论基础上点评、纠偏(用PPT出示判断:此观点不全面),明确塑造良好形象还须学习交往礼仪等方面内容。设问导入:什么是交往礼仪?交往礼仪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3.板书:遵从交往礼仪、让别人悦纳我们。 3.学生活动 观看PPT认真思考辨析,如学生有分歧意见可将学生分成两组辩论。 (二)研习新课(70分钟) 第一目:交往礼仪是我的一张通行证。(20分钟) 1.教学内容 (1)对朋友要以礼相待。 (2)交往礼仪的内涵及其作用。 (3)遵守交往礼仪的要求和意义。 2.教师活动 (1)探究活动一:小王与小葛成了朋友。 组织学生表演小品,根据情景逐一设问讨论、归纳、板书。 用PPT出示问题:①小王交了新朋友,小刘疏远了小田,这是为什么?②遵守交往礼仪,给对方留下什么印象和感受?③同学之间是否应该讲究交往礼仪?如何讲究? 对学生的表演及讨论赏析性点评、归纳,导出交往礼仪的内涵,强调我们待人要尊重、友好,明确遵守交往礼仪是让别人悦纳我们的通行证(PPT出示:交往礼仪是我的一张通行证),从而使我们朋友遍天下。 板书:交往礼仪、行为规范、待人处世;精神外现、和谐需要、成功条件;交谈礼仪、电话礼仪、网络礼仪、做客待客礼仪。 (2)知识运用:用PPT出示图片和《学习指导》第7页第2题要点(感想),适当点评学生回答,强调珍惜人格就要讲究交往礼仪以展示良好形象,从而赢得尊重。 引入名言“敬人者,人恒敬之”,观察学生反应,在学生抢答基础上简要介绍。接着用PPT 出示问题要点(要求)观察学生反映,进行抢答,然后出示PPT。 3.学生活动 (1)课前准备的四位学生上台表演小品“小王与小葛成了朋友”。三位学生分别扮演小王、小葛和小田,一位学生旁白。其他学生认真观看、感受直观形象,并思考、讨论。 第一、二、三组学生分别围绕一个问题进行回答,不回答问题时倾听并做笔记。 (2)知识运用:认真阅读《学习指导》第7页第2题“家长教育孩子的故事”,思考、讨论,然后由第四组学生代表谈感想。 看PPT,分别抢答理解名言和说要求,理解遵守交往礼仪的意义。 倾听、思考,并做好笔记。 第二目:善于与他人交谈。(22分钟) 1.教学内容 (1)遵守交谈礼仪的作用。 (2)交谈礼仪的内容与要求。 2.教师活动

文化生活第二课第一框导学案

第二课第一框感受文化影响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文化生活对人们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影响及其特点。 从丰富的文化生活材料入手,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比较能力。 2、能力目标 从丰富的文化生活材料入手,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比较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接受优秀文化,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二、学习重难点 1、教学重点:文化生活对人们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影响。 2、教学难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人的影响。 三、知识准备 1、第一课是从____角度看文化,第二课是从____的角度看文化。 2、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____所创造、为人类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成为文化。有了____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____的产物。 3、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 文化是人创造的,文化又影响着每一个人,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____,来自于各种形式的____。 4、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 文化影响人们的____和____;文化影响人们的____、____和____。 5、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 (1)____的特点。一般不是____、____。(从影响的过程看) (2)____的特点。无论是表现在____、____还是表现在____的其他方面,都是____。(从影响的效果看)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____和____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6、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 四、学习内容 (一)、感受文化影响 1、文化影响面面观 (1)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 (2)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 ① ② 特别提醒 第一:文化是影响人们思维方式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人们的利益立足点不同,其价值观念也不同,从而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 第二:文化对人的影响,既包括特定文化环境的影响,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的影响。 第三:文化对人的影响有不同的两方面,既有积极的影响,又有消极的影响。 2、潜移默化的影响(从影响的过程看) 课堂探究:处在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中就一定能形成较高的文化素养

(部编版)2020高中政治第一单元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一框体味文化练习新人教版必修3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第一框体味文化 书香伴我行 2018年4月23日是①第23个世界读书日,也是中宣部等十部委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十二周年。世界读书日的主旨宣言为:“希望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人们,无论你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你是患病还是健康,②都能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③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都能保护知识产权。” 思维导图 创新演练 (1)各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人们感受书香韵味,提升文化素养。这体现了文化生活哪些道理? 答案:读书活动是一种学习活动,说明文化具有丰富的形式,通过读书提升文化素养,说明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渐培养出来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产

生深刻的影响。 (2)文化通过书籍来承载和传递,说明了什么文化生活道理? 答案:说明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也凝结在一定物质载体之中。 基础巩固 1.据考证,早期文化大多是在农耕民族中产生的。因为农耕生活迫使他们产生文字与技术、发展农业文明。这告诉我们( ) A.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B.文化随着部族的产生而产生 C.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享用文化 D.没有农业也就没有人类文明 解析:“农耕生活迫使他们产生文字与技术、发展农业文明。”这告诉我们,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A项正确;文化随部落的产生而产生观点错误,B项不选;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享用文化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不选;没有农业也就没有人类文明说法绝对,D项不选,故本题答案选择A。 答案:A 2.月亮在天文学家眼中是一个普通的天体,而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会借景抒情,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①见月吟诗是一种文化活动②游子眼中的月亮是一种文化现象③文化素养高低通过文化活动呈现出来④精神产品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解析: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月亮是一个天体,不属于文化现象,排除②;材料没有体现个人文化素养问题,排除③;见月吟诗属于文化活动,①正确;通过月亮表达心情,可见文化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④正确;故选C。 答案:C 3.忧国忧民、兼济天下、志存高远……这些中国传统文人崇高博大的文化精神是通过具体的人格与行为来体现的,而优秀的人格和社会作为,也在不断丰富生生不息的文化精神。这表明( ) ①人们是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发展文化的②通过社会行为可以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③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④优秀文化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这些中国传统文人崇高博大的文化精神是通过具体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