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外国教育史》第2版名师张斌贤课堂笔记和习题解

《外国教育史》第2版名师张斌贤课堂笔记和习题解

《外国教育史》第2版名师张斌贤课堂笔记和习题解
《外国教育史》第2版名师张斌贤课堂笔记和习题解

《外国教育史》第2版名师张斌贤课堂笔记和习题解第一编古代文明与教育

第1章史前教育

1.1复习笔记

一、教育的起源

(一)人类的起源

1.神创说

最早关于人类起源的解释主要来自于神话和宗教,即运用超自然的神秘力量解释人类的起源。神创说最为集中地表现在基督教神学中。神创说根据基督教的神学理论,认为人是上帝创造的,人是上帝的最高造物。

2.生物进化论

生物进化论的主要依据是科学家对生物进化过程的研究和现存生物的验证。1859年,英国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提出了“生物进化”的学说。达尔文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生物都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不断进化而来的。

3.劳动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的主要依据是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人类本身”的思想。1876年,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一文中推测,人类的进化是从“攀树的猿群”开始的。

(二)教育的起源

1.教育的本能起源说

教育的本能起源说是从生物学角度提出的,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利托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化》一书中提出证据证明,教育是超出人类社会范围以外、在人出现之前产生的。他根据对动物生活的观察得出结论,认为动物界早已存在教育活动:大猫教小猫捕鼠,大鸭子教小鸭子游水。生存竞争的本能就是教育的基础。

2.教育的模仿起源说

教育的模仿起源说是从心理学角度提出的,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教育史学家孟禄。孟禄在1905年出版的《教育史教科书》中认为,史前社会的教育是从无意识的模仿开始的,当模仿的过程变成了有意识的过程时,教育就真正出现了。

3.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1)教育的劳动起源说是从哲学和社会学角度提出的,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苏联的教育学者。他们以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和《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等著作中所阐述的观点为基础,批判了前两种主张,提出了教育起源于劳动的观点。

(2)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的支持者认为,只有当人认为在自己和自然界之间需要劳动工具和劳动手段时,只有当人学会使用它们时,只有当人面临着制作劳动工具和选择劳动手段的任务时,才会在人类社会中产生老一辈向晚一辈传授劳动经验、知识和技巧的需要。

二、史前教育的社会基础

(一)史前社会的生产活动

1.旧石器时代的生产劳动

(1)人工制造的工具的出现,标志着旧石器时代的开始。

(2)模仿成为人类学习制造工具和获得各种生活经验的主要方式。

2.新石器时代的生产劳动

(1)新石器时代许多研究者都给予了特别的关注:

①英国人类学家G.埃利奥特·史密斯认为,“新石器时代”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具体表现为:用磨制的方法制造石头武器,但并没有放弃打制的方法;驯养动物;种植谷物和果树;竖立巨石碑;制作陶器;织造亚麻布;有了明确的宗教信仰和葬礼。

②英国历史学家韦尔斯认为文化上的新石器阶段所具有的特征表现为:磨光石器的出现,特别是装有木柄的石斧;某种农业和利用植物及种子的开始;驯养家畜;陶器;编织。

(2)新石器时代的到来,意味着农耕时代的开始。农耕时代的到来对人类的生产和生存方式的影响十分巨大。

(二)史前社会的家庭

1.家庭是史前社会最基本的社会单位

家庭是人类最古老的制度之一。在史前社会,家庭的出现是新石器时代的产物。这一时期的家庭可能是以多配偶或单配偶形式并存的。

2.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平等

史前社会还没有出现等级的区别,在社会生活中,大家都是平等的。每个家庭群体都在一定的范围内活动,其他家庭群体尊重他们的活动范围。

3.家庭生活强调和谐

由于史前社会人们生产能力的有限和自然力量的强大,史前社会的家庭生活也是十分强调和谐的,并且把这种和谐的精神延伸到社会的各种行为中。

4.家庭中的儿童

史前社会教育儿童行为端正、友好待人、尊敬长者,儿童也努力使自己成为社会中举止正派的成员。

(三)史前社会的宗教崇拜

1.史前社会的宗教

据人类学者的研究,史前社会已经出现了以灵魂为中心的宗教崇拜的现象。

(1)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的观点

①所有宗教的基础是灵魂说,灵魂是有别于有形肉体的精神本质。

②爱德华·泰勒根据史前人类对生与死、警醒与梦幻的关注和好奇的研究,提出了灵魂的观念,并把史前人类对超自然力量的信仰称作“泛灵论”,认为史前人类不仅把这种灵魂说用于人类生活,而且也应用于动物和植物。

(2)美国教育史学家孟禄的观点

①史前社会生活的特点是“泛灵论”。他指出,史前人类认为,在他们所感知的所有事物的背后,都有一种精神实体或“灵魂”在控制着物体。

②史前社会生活的这一特点就决定了史前社会教育的性质。

③史前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

a.“实际教育”,即满足生活实践需要的必要的训练,包括打猎、捕鱼、使用武器、制作皮毛、造房子等,而且还要学习按照明确规定的方式做好每件事情,以避免触犯主宰这些事物的灵魂。

b.“理论教育”,即关于各种精心设计礼拜的步骤或形式的训练。群体的每一个成员都需要通过这些训练和形式尽力抚慰灵魂或培养他的善心。

2.史前社会的宗教崇拜

(1)自然崇拜:自然崇拜是史前人类最早的宗教形式,其崇拜物都是与人们生活直接相关的。由于史前人类所处的生活环境和生产方式不同,因此他们的崇拜物也不同。

(2)图腾崇拜:图腾多为动植物或其他自然物。由于史前人类认为自己的氏族与氏族用以命名的动植物或其它自然物有血缘联系,因此这种动植物或自然物就成了氏族的图腾。

3.史前社会的宗教教育

史前人类想了解神灵这种神秘的力量,于是,在这一时期就出现了一个由智者或教士组成的特权阶层,这些人担任着和神秘力量进行直接联系的职务。这样,也就形成了早期的宗教教育。美国教育史学者佛罗斯特认为,史前人类的宗教教育主要有两种形式:

(1)培养宗教的专门人才的教育:在这种教育中,他们接收一些男女青年,教以有关精神世界的所有事务。当这些年轻人学会了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后,他们就可以被介绍加入这一“职业”,并通过一定的仪式被正式接纳。

(2)对部落中一般人的宗教知识的教育:这种教育主要是向青年人和老年人传授有关心灵和环境中神秘力量的知识,教育人们在特殊场合下如何行事,如何抚慰不幸者和对待幸运者,以及其他有关种族信仰的秘密。

史前社会的宗教教育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儿童的学习是为了更好地生活,以适应在他周围环境中的那些力量。他们在生活中受教育,接受成年人的指导。

(四)史前社会的禁忌体系

1.禁忌的内涵

(1)一些研究者指出,“禁忌”一词最初是由波利尼西亚人使用的。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崇高的、神圣的,另一方面是神秘的和危险的。

(2)一些学者对禁忌的出现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它是人类社会契约约束和义务的胚胎。

(3)有学者指出,禁忌体系是强加于人的无数的责任和义务,而所有这些责任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完全是消极的,不含有任何积极的理想。某些事情必须回避,某些行为必须避免,在这里人们发现的是各种禁令,而不是道德或宗教要求。

(4)有学者指出,禁忌和宗教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①从起源上看:禁忌属于宗教范畴,但又不完全等同于宗教,它包含着伦理道德,同时属于宗教和伦理道德两个领域。

②从表现形式来看:禁忌比宗教和伦理道德更外向。

2.禁忌的特点

(1)它的一些否定性规则被群体承认后,就具有了强制力,成为不能违反的规定,这一特点类似于长期以来形成的习俗特征;

(2)这些规则又被视为符合群体利益的需要,从而获得了所有强制性的社会措施所代表的道德特点。

3.史前社会的禁忌体系

史前社会禁忌体系的高压特点为人类早期宗教和宗教教育的产生提供了可能。

(1)禁忌体系的分类

①有关动植物的禁忌:其本质是史前人类生存规则作用的结果。因为在史前人类看来,与食物相联系的人的生存比人的繁衍更重要,个人的保存比个人的成长更重要。这样,人们就逐步形成了一些对动植物的禁忌。

②关于人的禁忌:关于人的禁忌,有些是针对男性的,有些是针对女性的,有些是针对年轻人的,有些是针对某个特殊群体的,而比较多的是针对部落的长老的。关于人的禁忌还表现在某一群体的禁忌。

③关于一些令人畏惧和恐怖的事物的禁忌:关于对一些事物或现象的禁忌,在史前部落里也是非常普遍的。如有些地方月食期间不能劳动,并需要戒食;有的地方整个群体都停止一段时间的正常工作。

(2)禁忌体系的本质

禁忌体系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其本质是不依靠人的经验和判断就先天地把某些事情说成是危险的,尽管事实上那些东西在某种意义上可能不是危险的。

(3)与禁忌体系相联系的教育内容

①对长老畏惧的观念。

②对不洁之物和可憎之物敬畏的观念。

③幼小的儿童逐步形成了对特殊的人物和事情的嫌恶和回避的观念。

④在青年人的成年礼中,其主要特点是告诉儿童不要这样,不要那样,要听从长辈的教导,要服从传统的习俗,要按照长辈的教导和传统的习俗行事。

三、史前社会的教育

(一)模仿在史前教育中的作用

1.美国教育史学家孟禄的观点

在有关模仿教育中的作用和原因的问题上,孟禄的研究最具代表性。他在《史前教育:一种非进取性的适应的教育》一书中阐述了他的观点。

(1)学校产生之前,模仿作为一种获取生活经验和知识的方法是与史前人类日常简单的生活分不开的,但还不能称为是教育上的方法,而只能是一种适应社会和环境的方法。

(2)模仿一直是史前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手段。

(3)就实际教育而言,除了在偶尔的情况下和在最高的阶段,史前人类从来没有达到有意识的教育过程。

(4)在理论教育方面,孟禄认为史前人类也是以同样盲目的模仿来进行的。

2.英国教育家沛西·能的观点

(1)“模仿趋势”是人类天性的根本趋势之一,它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对接受别人行动、情感和思想的方式所表现的一般趋势。

(2)人的模仿分为无意识模仿和有意识模仿。

(二)史前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1.我国学者的观点

任钟印先生在史前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方面做了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

(1)史前教育的内容

①劳动生产经验的传递;

②学习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禁忌及部落的光荣业绩和传统;

③宗教教育和音乐、舞蹈教育;

④军事体育。

(2)史前教育的方法

①观察和实践。

②传习和教导:这一时期,史前人类对教育年轻一代的重要性已有自觉的认识,他们已懂得利用实践过程以外的空间和时间,由老年人对未成年人进行口耳相传的“传授”。

③奖励:在史前社会,由于部落、地域之别,教育方法也有不同。如有的部落以表扬、鼓励、放任为主,有的以严厉的惩罚和恐吓为主,还有一些部落则侧重于劝诫、说服以及用良好行为做榜样。

④成年礼:成年礼不只是对少年是否具备成为社会成员的条件所进行的一种检验、考核、鉴定的方式,而且也是一个对未成熟少年进行的有计划的集中、严格训练的过程。

2.国外学者的观点

(1)美国史学家孟禄的观点

①史前教育的内容:孟禄认为,由于史前人类很少有个体意识,而且由于教育目的完全是个体在习俗、规定的行事方式中完成的,因此,在史前社会,人们不需要精心设计的教育机构,集体的利益就是教育目的。与此相联系,孟禄认为,史前人类的教育内容主要是实际教育和理论教育。

②史前教育的方法:孟禄认为,由于史前人类的生活非常有限,因此,史前人类的教育过程大都是无意识的模仿。

(2)美国学者佛罗斯特的观点

①史前教育的内容:史前教育的内容主要是致力于向青年人传授那些永恒的宗教信仰、技能、生活方式、看问题的方法、态度等。

②史前教育的方法:佛罗斯特认为,史前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从让儿童对公社生活无意识的观察到通过实践来有意识的示范、口授和学习。

四、史前社会的“成年礼”

(一)史前社会的“通过仪式”和“成年礼”

1.史前社会的“通过仪式”

(1)一些研究者指出,“通过仪式”是英语转译而来,其意义在于每个人在一生中都必须经过几个生活阶段,每个人的社会属性也正是通过这些重要的阶段不断确立起来的。在各个阶段,年轻的一代要以一定的通过形式加以表示,并以此获得社会的承认和评价。

(2)西方学者范根纳普在1909年出版了《通过仪式》一书,认为通过仪式是“伴随着地点、状态、社会地位、年龄的每一变化而实施的礼仪”。范根纳普还把“通过仪式”划分为分离、过渡、聚合三个阶段。

(3)苏联学者沙巴耶娃认为,在民族传说中已经出现了关于童年、青年、成年和老年(男女性都一样)这四种年龄阶段的划分。

2.史前社会的“成年礼”

(1)成为一个社会人的意义对于史前人类是非常重要的,而成为社会人的一个重要标志是青年人要通过一定的“成年礼”。

(2)“成年礼”的进行一般是与儿童的发育成熟密切联系的。

(3)“成年礼”的进行也是对儿童和青少年进行教育的最好形式。

(二)“成年礼”与学校的萌芽

1.“成年礼”的制度性要素

(1)“成年礼”活动的举行对教育对象有一定条件的要求。通过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处于史前社会阶段的民族在举行“成年礼”的过程中对青少年都有一定条件的要求。

(2)“成年礼”活动的举行需要一定特殊的有隔离作用的场所。在许多史前人类举行的“成年礼”过程中,建立一定的和固定的场所是必要的。

(3)“成年礼”活动的举行需要接受特殊的学习和教育。

(4)“成年礼”活动的举行已经出现了一些专门负责对青少年进行教育和管理的教育者。

2.公共教育机构——“青年之家”

苏联学者沙巴耶娃认为,“青年之家”的出现对学校的产生有着重要的影响。“青年之家”是最早的教育机构,学校是在“青年之家”分解成为富人的和为穷人的两种机构的过程中出现的。

(1)母系氏族的后期:“青年之家”在母系氏族的后期便出现了萌芽形式,在氏族社会的后期得到了发展。

(2)父系氏族时期:在父系氏族时期,青年男女受到参加公共生活的训练。但在当时,“青年之家”主要以男性教育为主,称为“男子之家”。

(3)氏族公社解体时期:在氏族公社解体时期,史前社会的教育机构又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沙巴耶娃指出位于中美洲的阿兹忒克的教育反映了濒于解体并逐步演变为阶级社会的史前社会教育的一切特点。

(完整word版)外国教育史 名词解释

《外国教育史》名词解释 1、古代埃及的“职官学校” 1.答:(1)到中王国时期,各政府机关纷纷以办公处所为校址; (2)招收贵族和官员的子弟; (3)让他们在现职官吏的教导下,既受一定的基础训练,又受充分的业务训练;(4)从而造就所需要的职官,是为职官学校。 2、古代埃及的“书吏学校” 2.答:(1)为了满足当时奴隶制国家各方面事务对各种书吏的需求,不少书吏便以教育为专业,广设书吏学校;(2)教授阅读、书写、计算和法律知识;(3)也有的讲授数学、天文学和医学等较高深的学问;(4)富有者入水平高、年限长的书吏学校,经济拮据者入水平低、年限短的学校。 3、古代埃及的“寺庙学校” 3.答(1)由于当时僧侣们垄断科学知识;(2)规模宏大的寺庙往往就是当时传授高深学问的学府,所以古代埃及很早就出现了寺庙学校;(3)它与培养政治才干为主的职官学校不同,着重科学教育;(4)寺庙就有需要也有条件进行培养专业人员的工作。 4、古代雅典的“教仆” 4、答:“教仆”是古代雅典伴随奴隶主儿童到学校受教育的的仆人。在孩子上学、放学途中他为孩子拿写字板、写字棍及竖琴等文具,并监督儿童的行为。“教仆”多为老年奴隶。 6、“苏格拉底法” 6、答:苏格拉底的“知识的助产术”,实际上是通过启发式谈话使学生获得一般性概念的归纳法。 8、古代罗马的“文法学校” 8、答:古代罗马的“文法学校”——文法学校属于中学性质,招收12岁至16岁的贵族子弟。罗马的文法学校本来是一种外国语学校,即希腊语学校。到了共和末期,由于罗马(拉丁)文化的发展,又出现了拉丁文法学校,它不但一直存在于罗马整个时代,而且后来在英国也占重要地位,再从英国传至美国,成为美国中学的前身。 9、古代罗马的“修辞学校” 9、答:古代罗马的“修辞学校”——相当于现代的高等专科学校,是按希腊的苏格拉底的修辞学校的模式办起来的。修业年限、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基本上与之一致。修辞学校招收16岁以上的富贵人家子弟,以培养善于辞令,精于文学,能言善辩的演说家为目的。 5、古代希腊教育中的“三艺” 5、答:“三艺”是辩证法、文法和修辞学,为“智者派”所创。 7、古代希腊教育中的“四艺” 7、答: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等“四种自由艺术”,简称“四艺”。 10、西欧中世纪学校教育中的“七艺” 10、答:中世纪学校科目的“七种自由艺术”是文法、修辞学、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11、西欧中世纪的“教会学校” 11、答:在中世纪早期,文化教育几乎全部为教会所垄断,罗马帝国时期的拉丁学校全被取缔,教会学校是唯一的教育机关,早期中世纪的教会学校主要有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和教区学校。

《宪法学》第二章 课堂笔记

吉大《宪法学》第二章宪法的产生和发展课堂笔记 ◆主要知识点掌握程度 重点掌握宪法产生的条件、宪法发展的趋势、新中国宪法的制定与修改。了解资本主义国家宪法的产生情况、旧中国的立宪情况。 ◆知识点整理 一、近代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一)近代宪法的产生条件 1、经济条件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是宪法产生的经济条件。 2、政治条件 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实现对社会的统治,确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是宪法产生的政治条件。 3、思想条件 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平等与人权等宪政思想观念的出现,是宪法产生的思想条件。 4、法律条件 法律部门划分的出现、法律部门的增多和法律体系的完善,是宪法产生的法律条件。 (二)近代宪法的产生过程 1、英国宪法的产生 (1)在资本主义国家中,最早出现的宪法是英国宪法。 (2)资产阶级同封建贵族妥协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特点。 (3)英国没有形成统一的完整的、书面的宪法典。 2、美国宪法的产生 (1)美国宪法是资本主义国家成文宪法的先驱。 (2)美国宪法确认了人民主权和有限政府的原则,权利分立与制衡原则,联邦与州分权原则,文职人员控制军队的原则。 3、法国宪法的产生 1789年法国的《人和公民的权利宣言》,简称《人权宣言》,是世界宪政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部宪法性文件。法国国民议会于1791年制定的法国宪法是法国第一部宪法,也是欧洲第一部成文宪法,这部宪法确立的却是君主立宪制,它以人权宣言作为它的序言。 法国现行宪法是1958年宪法。从1791年宪法到1958年宪法,法国共制定了15部宪法,法国因此也获得了“宪政实验室”的美名。法国宪法的发展是和其激进的暴力式的革命过程有关。 (三)宪法的发展 1、资本主义宪法的发展 资本主义宪法的发展经历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和帝国主义时期两个发展时期。 自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至19世纪末,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上升时期。资本主义各国仿效英美法等过的模式制定了宪法。普遍确认了“人民主权”、“天赋人权”、“权力分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基本原则。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在这一阶段,反映了垄断资产阶级的要求,维护国家集权,扩大行政权力,削弱议会作用。 2、社会主义宪法的发展 1918年《苏俄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3、当代宪法的发展趋势 (1)宪法类型上的发展趋势 社会主义宪法必然会取代资本主义宪法。 (2)宪法形式上的发展趋势

外国教育史教程 名词解释(目录答案)

外国教育史教程目录(及答案)名词解释 1、苏格拉底方法 2、七艺 3、骑士七技: 4、要素教育 5、导生制 6、教育性教学 7、恩物 8、昆西教学法 9、初级学院 10、平行教育影响原则 11、国防教育法 12、开放大学13、终身教育 14.智者(诡辩家) 15.产婆术 16.知识即美德 17.文雅教育 18.快乐之家 19.实科中学 20.柏林大学 21.费里法: 22.恩物: 23.四段教学法 24.骑士教育 25.公立教育运动 26.教育性教学 27.泛智 28.爱弥儿 29.教父学 1、自然主义教育 2、恩物 3、“发现学习法” 4、“一般发展” 5、全面和谐发展 6、智者 7、自然主义教育 8、经院哲学 9、“劳作学校” 10、改造主义教育 11、宫廷学校 12、骑士教育 13、中世纪大学 14、城市学校 15、新教育运动 16、进步主义教育运动 17、实验教育学 18、终身教育 19、人本化教育 20、“从做中学” 1、苏格拉底方法:苏格拉底方法在哲学研究和讲学中,形成了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的独特的方法,称为苏格拉底方法。 2、七艺:文法、修辞学、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3、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弈棋,吟诗 4、要素教育:要素教育论是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基石是,它的基本含义是:教育过程要从一些最简单的、为儿童所理解和接受的要素开始,再逐步过渡到更加复杂的要素,促使儿童各种天赋能力全面和谐的发展。 5、导生制:又称贝尔?兰开斯特制。由教师把所教的内容先教给年龄大,学习比较好的学生,然后由这些学生再教给其他学生,这些学生称为导生。这个制度称为导生制。 6、教育性教学:教学必须具有教育作用,他把教育和教学的关系看成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不能只限于如何使学生获得实际的真实技能,而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格,教育又必须通过教学来实现,没有教学就没有教育。教师必须严格的按照教育目的组织教育过程,使教学真正成为造就真正所需要人的途径。 7、恩物:意味着上帝的恩赐,也就是神赐给儿童的活动玩具,恩物的基本形状有三种:球体,正方体,圆柱体;体现了从简单到复杂,从统一到多样的原则,是循序渐进的,有一定的逻辑联系的,恩物能够培养儿童认识、想象以及创造能力,是世界上积木的前身,现在任在应用,有想象性。恩物锻炼儿童的身体,促进学生肌肉的生长 8、昆西教学法:主张因材施教;最早提出了分班教学的初步设想;提出教学应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相适应;主张对课业的学习应交替进行。 又称昆西制度。强调儿童应处于学校教育的中心;重视学校的社会功能;主张学校课程应尽可能与实践活动相联系;强调培养儿童自我探索和创造的精神。 9、初级学院:是一种从中等教育向高等教育过度的教育,它主要特点是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两年,授以比高中稍广一些的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方面的知识;初级学院由地方社区以及私人团体和教会开办,不收费或收费较低;学生就近入学,可以走读,无年龄限制,也无入学考试;初级学院课程设置多样,办学形式灵活,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就业,也可以转入四年制大学的三年级继续学习。 10、平行教育影响原则:是以集体为教育对象,通过集体来教育个人的教育方法,使教育者对集体和集体中每一个成员的教育影响是同时的、平行的。 11、国防教育法:1958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国防教育法》,其中心内容是是由联邦政府增拨大量教育经费,加强普通公立学校的数学、科学和外语教学,加强现代技术教育,资助高等学校的教学与科研,奖励科学研究,建立“国防奖学金”,培养第一流的科技人才,以增强国防能力。 12、开放大学:于1969年6月1日获得皇家特许状,1971年1月正式开学。主要以成年人为教育对象,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灵活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不需参加入学考试,一般不需按时到校上课,无严格的学习年限,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学习时间和地点,为英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注入活力,也被许多国家效仿 13、终身教育:代表人物是法国教育家朗格郎(Lengrand),强调把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注重教育的整体性和民主性,主张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组织形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外国教育史》第章在线测试

《外国教育史》第03章在线测试 《外国教育史》第03章在线测试 剩余时间: 59:57 答题须知:1、本卷满分20分。 2、答完题后,请一定要单击下面的“交卷”按钮交卷,否则无法记录本试卷的成绩。 3、在交卷之前,不要刷新本网页,否则你的答题结果将会被清空。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亚里士多德的教育代表作是()。 A 、《理想国》 B 、《政治学》 C 、《乌托邦》 D 、《巨人传》 2、苏格拉底认为() A 、A 、教育可以改造人 B 、B 、只有秉赋差的人,才需接受教育 C 、C 、学习是不可能的 D 、D 、教育不能使人得到改进 3、苏格拉底认为() A 、A 、智慧即德行 B 、B 、德行即智慧 C 、C 、只有正义才是智慧 D 、D 、道德就是知识 4、()是对苏格拉底追求“一般”的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A 、A 、柏拉图的“回忆说” B 、B 、亚里士多德的“白板说” C 、C 、奥古斯丁的“原罪论” D 、D 、卢梭的“感觉论” 5、在认识论上,亚理士多德认为——是经验和感觉的源泉() A 、A 、精神世界 B 、B 、理性世界 C 、C 、物质世界 D 、D 、主观世界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苏格拉底整个思想体系的中心是() A 、A 、伦理问题 B 、B 、道德问题 C 、C 、智育 D 、D 、正义 E 、E 、节制 2、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在雅典近郊的体育馆创建学园,讲授() A 、A 、哲学 B 、B 、教育 C 、C 、礼俗 D 、D 、法律 E 、E 、科学 3、属于《理想国》中教育观的有() A 、A 、强调身心协调发展,男女教育平等 B 、B 、注意早期教育 C 、C 、主张课程学习与实际锻炼结合,净化教育内容 D 、D 、反对强迫教育 E 、E 、以理性指导欲望作为道德教育的中心任务 4、亚理士多德关于形成人的三要素的理论包括() A 、A 、天性 B 、B 、环境

马原(课堂笔记)

— 绪论 一、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1、资本主义时代对马克思产生提供了经济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日趋激化,强烈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前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4、马克思参加了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并进行了理论创造。 二、马克思是科学与革命性的统一(基本内容、特点) 1、马克思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 2、马克思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为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 3、马克思最重要的理论特点是科学性和革命性。 4、马克思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 世界万物的两大现象:物质现象、精神现象 人类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第一章 一、什么是哲学: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包含两方面内容: 1、. 2、思维与存在谁是世界本质,谁决定谁,本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认为思维是世 界本源,思维决定存在的标准是唯心的;反之是唯物的。 3、思维能否反映存在或人类能否认识事物,本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唯一标准,认为思维能够 反映存在或人类能够认识事物的观点是可知论,反之是不可知论。 一、哲学公式 1、哲学=自然观(本质论、世界论)+社会历史观+认识论 2、马哲=唯物论+辩证法=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论 3、唯物论=物质论+意识论+运动论+时空论 4、辩证法=两大特征+三大规律+n对范畴=(联系+发展)+(对立论+质变量变+肯定否定)+(原因结果+现 象本质+形式内容+现实可能+必然偶然) 5、唯物史论=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论=物主义的解释社会本质+结构+原因…… … 唯物论(世界的本质、结构) 一、世界的本质: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不是精神 物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二、判断存在即是被感知 1、这是主观唯心主义者贝克莱的观点,他认为客观存在是主观感觉的产物,主观感觉是客观存在的根源。 2、它完全颠倒了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颠倒了根源和派生物的关系。 3、唯物主义认为客观存在是主观感觉的根源,主观感觉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原命题错误时的说明理由模式 1、: 2、解释原命题的含义。 3、说明原命题错在哪里。 4、说明本问题的正确观点。 三、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客观实在性) 1、人类社会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依赖于自然界 a、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b、离开自然界,人类社会无法存在,人类社会实践无法进行。 2、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做指导,但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3、》 4、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四、世界的结构 马克思主义吧世间万物划分为物质和意识两大类 a、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人脑的技能或属性 c、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1物质决定意识○2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a、意识可以能动的反映世界b、意识可以通过实践能动的改造世界c、意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控人的生理机能 五、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课后习题详解(第16章 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

第16章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 1.试论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共同特征及其意义。 答:(1)欧美教育思潮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欧美教育思潮的出现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总的来说是当时欧美国家经济、政治以及科学文化等方面发展和变化的一个综合反映。 首先,欧美教育思潮是欧美社会改革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19世纪末欧美国家工业和经济迅速发展,新的科学技术广泛使用,促使整个社会生活发生重大变化。人们以乐观主义态度寄希望于教育,试图通过教育的改进来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实现社会重建。 其次,随着初等义务教育的普及,人们日益关注教育质量的提高,为此而重视研究儿童的特性。实验科学尤其是实验心理学的诞生和发展,为教育革新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方法论基础。人们热心地开展各种教育研究与实验,力图建立“科学的教育学”。 再次,卢梭及其追随者们的教育主张成为教育革新运动的主要思想渊源。他们抨击旧教育的不切实际,主张一种与社会生活与儿童生活紧密联系的新教育。 (2)欧美教育思潮的共同特征 欧美教育思潮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其共同特征是: ①重视儿童自身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认为儿童先天具有善性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因而不再把儿童视为强制行为的对象; ②重视儿童研究和教育调查,并运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结合、思辨与经验结合,以及

比较和测量等新方法,力图使教育研究科学化; ③重视儿童的创造性活动、社会合作活动和劳动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④在儿童研究中有着严重的生物化倾向; ⑤极端的个人主义性质,过高地估计了儿童自由、个性和创造性的意义; ⑥片面强调实用、适应,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忽视基本知识的传授和一般智力的发展,降低了教育质量。 (3)欧美教育思潮的意义 欧美教育思潮重视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注重对儿童的调查研究,重视儿童活动在其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西方现代教育理论的最初形态,并对20世纪欧美国家的教育发展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但是也存在一些片面性、局限性或不成熟性,留下了许多尚未解决的矛盾,如儿童研究中存在生物化倾向、夸大儿童自由、个性和创造性的意义,片面强调实用等,因而引起了传统派思想的回潮。 2.应如何分析和评价凯兴斯泰纳的公民教育与劳作学校理论? 答:(1)公民教育与劳作学校理论 ①公民教育理论 关于国家职能的思想是凯兴斯泰纳公民教育理论的政治基础。 a.公民教育的中心内容是通过个人的完善来实现为国家服务的目的。 b.凯兴斯泰纳的公民教育的目标主要是指“国家的好公民”。 c.“有用的国家公民”应具备三项品质:第一,具有关于国家的任务的知识;第二,具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笔记第二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笔记 学号:Y311120-37 姓名:李光华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五次斗争 1851、1.1——1864.7 太平天国运动农民起义 19世纪60年代——90年代洋务运动 1895.5——1898.9 戊戌变法 1899——1901.9 义和团运动 1894.11——1912.4 辛亥革命 一、太平天国农民斗争 (一)历史背景 西方列强的野蛮侵略 封建统治的残酷压迫 (二)发展经过 理论宣传——建立拜上帝会——金田起义1851.1.11——永安建制1851.12——定都天京1853.3——北伐——天京事变(1856.9—11)——最后失败 (三)《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1、《天朝田亩制度》 1)内容: 2)评价:进步意义——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表现了广大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是中国历史虽已经步入近代,但却没有新的生产关系之前农民战争中,所能提出的最完整的土地纲领。适应了反封建的要求。 局限性——①提倡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违背了近代社会的发展规律。限制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②《天朝田亩制度》主张绝对平均主义,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2、《资政新篇》 1)内容:政治——主张“禁朋党之弊”,加强中央集权,并学习西方,制定法律、制度。 经济——主张发展近代工矿、交通、邮政、银行等事业,奖励科技发明和机器制造,尤其是提出“准富者请人雇工”,对穷人“宜令作工,以受所值,这就把向西方的学习,从生产力的领域扩展到了生产关系的领域,即开始提倡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了。 思想文化-建议设立新闻官、新闻馆,破除陈规陋习,提倡兴办学校、医院、社会福利事业。 外交——主张同外国平等交往、自由通商,并“与番人竟雄”,但严禁鸦片入口,强调外人不得干涉天朝内政。 (一)太平天国农民斗争评析 1、失败原因 客观:中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 主观:农民阶级自身的历史局限性 (1)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不能制定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革命纲领。 (2)农民是小生产者,缺乏先进的革命理论作为指导 (3)农民阶级难以克服自身的保守性,落后性,狭隘性,散漫性,自私性等固有的弱点,摆脱不了封建思想的束缚,其政权未能跳出封建政权模式的窠臼。 (4)洪秀全平均平等思想逐渐向皇权蜕变。 二、洋务运动——中国近代的起步时期,中国历史上第一场近代化运动 (一)洋务派及其阵营的构成 1、洋务派的形成 奕 ,左宗棠,曾国藩,李鸿章 目的:靖内乱,御外敌 2、构成 (1)清廷中央统治集团种分化出来的一批王公大臣,如奕 ,桂良,文祥 (2)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崛起的汉族地方势力,如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 (3)一批主张学习西方,具有改革倾向的官僚和知识分子 (4)一批具有发展名族工商业愿望的买办商人和传统商人 (5)由清流派转化而来的一部分人——张之洞,张佩伦

外国教育史

一、名词解释 1、成年礼:在史前部落中出现。一种通过仪式是“伴随着地点、状态、社会地位、年龄的每一变化而实施的礼仪。” 2、青年之家:与成年礼活动相关,在史前社会后期出现的一种专门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公共教育机构。 3、智者:公元5世纪开始出现的一批向人传授雄辩术及其他科学知识,并以此谋生的古希腊职业教师。 4、苏格拉底方法:也称产婆术。是苏格拉底在讲学中形成的一种以问答、诘难、诱导为特征的谈话式教育方法。由讥讽、助产、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是一种师生平等、共同追寻知识和意义的教育方法 5、中世纪:一词最早诞生于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由意大利人文主义历史学家比昂多首先提出并使用,指公元500年到公元1500年这段时间,也就是西罗马帝国灭亡到新航路开辟的时间。 6、骑士教育:在骑士生活和社交活动中进行的,要求骑士彪悍勇猛、虔敬上帝、忠君爱国、宠媚贵妇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 7、导生制学校:又称贝尔?兰卡斯特制。由教师把所教的内容先教给年龄大,学习比较好的学生,然后由这些学生再教给其他学生,称为导生制。 8、新教育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兴起的一场反对传统教育理论和方法,广泛采用新的教育形式、内容和方法的教育改革运动。强调学习者的观点和个体兴趣,主张用现代教育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对传统学校教育进行改革乃至重建,因此又称新学校运动。 9、进步主义教育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前期产生于美国的、以杜威教育哲学为主要理论基础、以进步主义教育协会为组织中心、以改革美国学校教育为宗旨的教育革新理论和实验。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主要实验包括帕克的昆西方法、杜威的芝加哥实验学校、约翰逊的有机教育、沃特的葛雷制、帕克赫斯特的道尔顿制、华虚朋的文纳特卡制、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拉格的社会课程。P356 10、双轨制:欧洲各国从19世纪开始,面向全体公民尤其是下层民众的初等教育和为上层阶级服务的高级中学、大学是分离并且不衔接的,这样就形成了学制中的双轨制,一轨是中下层阶级子弟的普及教育体系,一轨是从家庭教育开始,为有产阶级子弟而设的学校体系。 11、综合中学运动:20世纪以来,在民主社会的背景下和对教育平等的追求中,在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下,欧美各国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制度和机构的运动。基本精神是反对造成教育不平等的双轨制,强调中等教育的民主化。 12、统一学校:1919年法国出现。一种面对所有人开放的共同学校,要求平等、义务、免费的基础教育。初等学校与中等学校相衔接,而高等学校的大门也向所有中学毕业生开放。 13、大学推广运动:最早出现于19世纪40年代,伦敦、剑桥、牛津等全日制大学以校内或校外讲座形式将大学推广到非全日制学校。 14、新大学运动:在伦敦大学的带动下,19世纪下半叶英国出现了许多民办的城市学院,如曼彻斯特大学、南安普顿大学等。 15、英国11岁考试:在儿童11岁、六年级结束时举行的标准水平测试。水平测试共有三次,分别在二年级结束、六年级结束和九年级结束时举行。该系列考试旨在测试儿童在同龄人中的发展程度。 16、习明纳:起源于德国、将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大学教学模式。具体含义是:在教授指导下,学生组成研究讨论小组,定期集中,师生共同探讨研究成果,进行教学和研究相结合教学活动。 17、儿童研究运动:出现于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的欧美,强调以儿童为对象进行身体健康、智力以及情感、态度、兴趣等各方面的系列研究,从而科学地解释儿童的心理及教育等问题,揭示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某些规律。 18、德国的实科中学:实科中学在德国产生于18世纪初,这是一种既具有普通教育性质,又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新型学校。它排除了教学科目、课程内容的纯古典主义的倾向,适应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发展起来的需要,实科中学的社会地位也比文科中学低得多,它的学生是不能升入大学的。直到二十世纪初它的学生才有权报考大学。 20、哈勒大学:1694年在德国创办,坚持大学教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并把自然科学引入到大学研究中,

外国教育史第章在线测试

《外国教育史》第13章在线测试 《外国教育史》第13章在线测试 剩余时间: 59:41 答题须知:1、本卷满分20分。 2、答完题后,请一定要单击下面的“交卷”按钮交卷,否则无法记录本试卷的成绩。 3、在交卷之前,不要刷新本网页,否则你的答题结果将会被清空。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在西方,福禄培尔是近代学前教育的开创者;在中国,开创有民族特色的中国现代儿童教育的是() A 、A.陶行知 B 、B.杨贤江 C 、C.陈鹤琴 D 、D.黄炎培 2、福禄培尔认为,()主要是使外部的东西成为内部的东西的时期,即学习的时期。 A 、A.婴儿期 B 、B.幼儿期 C 、C.少年期 D 、D.青年期 3、近代学前教育理论是由福禄培尔开创的,第一本论述学前教育的专著为() A 、A.《人的教育》 B 、B.《幼儿园教育学》 C 、C.《母亲与儿歌》 D 、D.《母育学校》 4、福禄培尔关于幼儿园教育方法的基本原理是() A 、A.训育 B 、B.自我活动 C 、C.教育性教学 D 、D.实际生活训练 5、“一切专断的、指示性的、绝对的和干预性的训练、教育和教学必然起着毁灭的、阻碍的、破坏的作用。”这句话体现了福禄培尔教育思想中()的原则。 A 、A.统一性 B 、B.顺应自然 C 、C.发展 D 、D.创造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教育史上高度评价游戏的教育价值的有() A 、A.柏拉图 B 、B.夸美纽斯 C 、C.福禄培尔

D、D.杜威 E、E.蒙台梭利 2、福禄培尔创建的幼儿园课程体系包括() A、A.游戏与歌谣 B、B.恩物 C、C.手工作业 D、D.运动游戏 E、E.自然研究 3、下列对福禄培尔的评价中,中肯的有() A、A.建立了近代教育学的理论体系 B、B.首创了幼儿园这一教育机构 C、C.为培训幼教师资做出了很大贡献 D、D.其教育思想带有神秘主义色彩 E、E.其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手当时德国社会政治的影响。 4、游戏的教育价值在于() A、A.给幼儿以自由、快乐、满足 B、B.培养儿童的意志力 C、C.锻炼儿童的身体 D、D.发展儿童的智慧和天性 E、E.游戏是一种创造的自我活动和本能的自我教育 5、按照福禄培尔顺应自然的原则,教育、教学和训练应该是() A、A.容忍的 B、B.顺应的 C、C.保护的

管理学基础第二章课堂笔记

第二章管理思想的演变 第一章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领会:中国古代、近代管理思想,西方早期管理思想,管理理论主要学派。 2、理解:X理论和Y理论、超Y理论、Z理论。 3、掌握:科学管理理论、组织管理理论、行政组织理论,人际关系学说,X理论和Y理论。 第一节中国管理思想的演变 一、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 1、儒家管理思想 儒家哲学的中心概念是“仁”(注意是仁义的意思)。 儒家管理手段和途径都强调“为政以德”(注重用道德感化臣民)。 注意:儒家虽然重道德,但是并不否认法治(碰到冥顽不灵者仍要用法制手段)。 2、道家管理思想 道家思想的基本精神是“道”,它强调“无为而治”(顺其自然) 真题链接:中国古代认为管理者要“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来达到管理目的的是(B)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2012.4/2014.4选择) 3、法家管理思想 法家哲学以“法”为中心,强调法律在管理中的重要性 韩非子提出了“上法而不上贤”的观点(往年多次考过的一个知识点) 4、兵家管理思想 兵家以“谋略”为中心,重视组织和编制的作用 厉以宁的观点→高层要道家,中层要儒家,基层要法家(2010.4选择) 二、中国近代管理思想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近代中国的舞台上涌现出不同的阶层和代表人物。 1、地主阶级改良派的管理思想 林则徐最早意识到中国有不如西方之处,主张向西方学习 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学习洋人的技术来抵制洋人) 2、农民阶级的管理思想 以洪秀全为代表的太平天国运动虽然没有成功,但是却撼动了清朝的统治 《天朝田亩制度》虽然没有实现,但却体现了良好的愿望 3、无产阶级的管理思想 共产党人认为:要民主集中、要走群众路线、要集体领导 这些思想成为我党治军治国的重要原则 第二节西方传统管理思想 一、西方早期管理思想的产生 1、亚当斯密 背景介绍:亚当斯密是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他生于1723年,逝于1790年,被世人称为“现代经济学之父”。他认为,劳动是国民财富的源泉。(2014.4填空)亚当斯密提出了劳动价值理论和劳动分工理论。 亚当斯密是如何论述劳动分工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的?(2011.4简答) ①劳动分工可以使工人重复完成单项操作,从而提高劳动熟练程度,提高劳动效率。 ②劳动分工节省了通常由一种工作转移到其他工作所损失的时间。 ③劳动分工使劳动简单化,使工具专门化,从而有利于创造新的工具和改进设备。

第二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 课堂笔记(清北班)

第一单元细胞的分子组成与结构 1.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1)蛋白质主要由 C、H、O、N 4 种元素组成,很多蛋白质还含有 S 元素,有的也含有微量的 Fe、Cu、Mn、I、Zn 等元素。 (2)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氨基酸(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 ①元素:其中甲硫氨酸、半胱氨酸元素组成C、H、O、N、S,其它的元素组成C、H、O、N。如某蛋白质含Fe等元素,则是多肽加工(折叠、盘曲)时加入的 ②氨基酸结构通式的表示方法(右图): 结构特点是:每种氨基酸分子都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 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原子和一个侧链基团。 ③氨基酸的性质功能差异:取决于R基 ④必需氨基酸:人体细胞不能合成,必须从外界环境中直接获取。写(缬)一(异亮氨酸)两(亮氨酸)本(苯丙氨酸)单(甲硫氨酸)色(色氨酸)书(苏氨酸)来(赖氨酸);婴儿多一组(组氨酸) ④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叫做肽键。化学式表示为—NH—CO— ⑤蛋白质必须经过消化,成为各种氨基酸,才能被人体吸收和利用 (3)蛋白质相关计算 ①失去水分子数=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数(对于环肽来说,无肽链,即肽链数为0) ②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数量-失去水分子数×18-二硫键数×2 ③一个肽链中至少有一个游离的氨基和一个游离的羧基,在肽链内部的 R 基中可能也有氨基和羧基。 ④氨基酸数=mRNA上的密码子数(不考虑终止密码)=mRNA上的碱基数/3=基因中碱基数/6 (4)蛋白质结构多样性 ①原因:取决于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及多肽链的空间结构。 ②根本原因:基因中碱基排列顺序的多样性。 ③真核细胞、原核细胞蛋白质都在核糖体合成,病毒的蛋白质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合成。所有蛋白质都需要加工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才具有生物活性(有功能) (5)蛋白质的功能多样性(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决定功能多样性) ①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结构的重要成分,如结构蛋白; ②有些蛋白质具有催化作用,如胃蛋白酶; ③有些蛋白质具有运输的功能,如血红蛋白(运输O2和CO2)、载体蛋白(运输同一物质的载体可能不同);注意:运输作用的还有tRNA细胞内搬运氨基酸 ④有些蛋白质起信息传递作用,能够调节机体的生命活动,如胰岛素、受体(①化学本质:糖蛋白②分布:膜上、胞内); ⑤有些蛋白质有免疫功能,如抗体、淋巴因子(干扰素、白细胞介素)、溶菌酶(水解细菌的细胞壁)。 ⑥蛋白质的地位: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6)蛋白质的盐析和变性 ①盐析:蛋白质在一定浓度盐溶液中会析出白色絮状物的现象(原理:无机盐改变了蛋白质的溶解度,蛋白质结构无变化);加水后白色絮状物(蛋白质)消失(溶解)。 ②变性:高温、强酸、强碱、重金属、紫外线等可破坏蛋白质的结构(去折叠、盘曲,但不影响肽键),使其失去生物活性。(7)蛋白质类药物只能注射不能口服,口服会经蛋白酶分解成多肽,多肽经肽酶水解成氨基酸,再被吸收 2.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1)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重要作用。 ①元素组成有 C、H、O、N 和P ②核酸包括DNA(脱氧核糖核酸)和RNA(核糖核酸) (2)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 ①核酸的水解产物:核苷酸;核苷酸脱水缩合成核酸,形成磷酸二酯键。 ②核酸的彻底水解产物:含氮碱基(A、T、C、G、U)、五碳糖(脱氧核糖和核糖)、磷酸 1

外国教育史知识点

四.名词解释与简答 1.斯巴达教育 ——教育目的,培养坚韧不拔的战士和绝对服从的公民。 ——教育阶段,①优选婴儿,只有部落长老认为健康的儿童可养育;②?儿童督导?教育:七岁后,开始在专门机构家受教育;在公共教育机构中过艰苦生活;强调集体性的养成,不允许有任何个人意志;③青丁?艾弗比?(青年军事训练团)教育:十八岁后,接受直接由军事首领组织的为期两年的强化军事训练,并进行?秘密服役?。 ——评价:斯巴达教育没有给智育留下余地,他们几乎拒绝一切文化知识,甚至连基本的读写都拒之门外,造成了整民族的素质低下。这种封闭的状态最终导致了斯巴达城邦的衰落。 2.雅典教育 ——教育目的:造就身心和谐发展的公民 ——教育阶段:①新生婴儿由父亲决定是否养育;②六岁前接受家庭教育,六岁后,女孩由母亲教育,男孩则由?教仆?进入音乐学校,接受专门教育; ③十三岁起,在体操学校接受体育教育,包括?五项竞技?;十六岁后,少 数人进入体育馆接受专门教育;④十八岁后,接受艾弗比军事训练 ——评价:雅典教育注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对后世的自由教育具有重要影响。 3.智者学派 ——智者:原来泛指有智、有才之人,用来专指那些向人们传授雄辩术及其他知识,并收取一定学费的人,因此,可以把智者视为西方最早的职业教师。 ——智者的特点:(1)哲学上的感觉主义、相对主义;(2)论辩术、文法和修辞学方面的研究与建树;(3)以教书为职业并收取学费;(4)重视实际利益及个人主义倾向。 ——智者的贡献:(1)关心社会政治和人的道德问题。促使希腊哲学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人和社会的变化;(2)是一批真正意义的教师;(3)智者们之力于文法、修辞和逻辑的研究和教学,使这门学科得以建立和发展,并发展成为西方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 4.产婆术 ——苏格拉底认为,真理是以潜在的形式存在于人的心中,教师的责任不在于传授现成的真理,而在于通过交谈和讨论,消除一切误会,唤醒学生的意识,从而发现真理 ——产婆术由讥讽,助产,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构成,即在谈话中,通过不断的追求和辩难,迫使受教育者意识到自己的谬误,进而从具体现象中找到事物的共性和本质 ——产婆术是一种要求学生和教师共同讨论,互为激发,共同寻找正确答案的方法,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判断和寻找正确答案,但这种方法是主观片

《外国教育史》第23章在线测试

A B C D 、下列教育思想中 A B C D 、下列人物属于要素主义教育思想代表者的是( A B C D 、终身教育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 B C D 、以下哪一个不属于结构主义的主张( A B C D

E、E.教师应该进行民主的﹑劝说的教育 2、与美国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对立的是() A、A.改造主义教育 B、B.要素主义教育 C、C.永恒主义教育 D、D.存在主义教育 E、E.人本化教育 3、要素主义教育家们共同强调() A、A.教育应该属于教会 B、B.把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 C、C.教学过程必须是一个训练智慧的过程 D、D.学生在学习上必须努力和专心 E、E.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应居核心地位 4、下列哪些是永恒主义教育家们的著作() A、A.《为自由而教育》 B、B.《怎样读一本书》 C、C.《西方名著》 D、D.《保卫古典教育》 E、E.《青年的基督教教育》 5、终身教育模式的确立有什么意义?( ) A、A.利于真正实现教育机会均等 B、B.教育科学化 C、C.教育民主化 D、D.有助于采取灵活的组织形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正确错误 、新托马斯主义教育以经院哲学为理论基础,主张把教会的权力提到至高无上的地位,把宗教教育作为教育的核心和最高的目标。()正确错误 、终身教育产生于年代后在世界上得到广泛的传播。() 正确错误 、结构主义赞同以学科为中心的“分科课程论”而反对以儿童为中心的“经验课程论”() 正确错误 、终身教育其实就是传统教育的延伸,但包含的范围更广,它包括一切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以及非正式教育。() 正确错误

王道俊、郭文安版《教育学》笔记整理

第一章教育的概念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否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 在不同时代不同的人那里,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认识与取向有不同的理解与选择,因而对教育业也有不同的目的和不同设想与实施。 教育与的发展同人类追求解放的步伐基本上是一致的。 教育概念的定义: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 教育的历史发展各阶段的特点: 一.古代教育 1. 原始的教育主要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的 2. 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3. 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并不断强化 4. 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二.现代教育 1.学校教育逐步普及 2.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3.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 4.教育制度逐步完善 三.未来教育 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人发展的规律性: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整体性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及其作用: 一.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 2.环境的给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

3.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 三.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个体的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 2.个体是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 3.个体的能动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 教育对人发展的主导作用: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 3.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以及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无一不受到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政治制度与科学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就是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作为社会一个子系统的教育,它对社会的能动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性,它的发展也有其连续性和继承性。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外国教育史习题附答案

第一篇外国古代教育 第一章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一、选择 1.认为教育是一种无意识的活动,是仅凭观察和尝试成功的方法,经过失败和重复模仿进行学习。这种观点属于以下哪种教育起源论(B.心理学起源论) 2.苏美尔时期出现的与寺庙有关的学校被称为(A.泥板书社) 3.楔形文字是古代哪个国家发明的(D.古巴比伦) 4.古代东方文明古国中,在数学上采用10 进位计算法的是(D.古埃及) 5.主张“教育生物起源说”的是(A.沛西.能) 6.学校教育最早产生于人类的(A.原始社会末期) 7.以下几项,哪一个不是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C.等级性) A.无阶级性 B.无组织 C.等级性 D.与生产劳动生活紧密联系 8.古埃及的学校中,以培养祭司为目的,教授天文、数学、建筑、水利、医学等学科的学校是(D寺庙或僧侣学校) A.宫廷学校主要由法老设立,教育皇室成员和朝臣子弟,毕业后成为文士的后备人才,担任国家官吏

B.职官学校由政府各机关设立,主要用来训练实用人才。如管理文档的人员;管理财务的人员 C.文士学校主要培养文士。通常设有书写、计算和有关法律方面的知识。一般儿 童5岁上学,一直到16、17岁。由学校实行收费,贫民 子弟很难进入 D.寺庙或僧侣学校是培训祭司或僧侣的学校机构,主要设在寺庙。由于寺庙是古 埃及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替法老办理天文、建筑等专业事务的 机构,因此这类学校有很高的地位 9.古儒学校是印度(D.婆罗门家庭教育)的教育形式 10.古印度佛教教育中,推动教育平民化的措施是(B.强调使用地方语言进行教学,取代“梵文”教学) 11.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属于(A.奴隶社会等级教育) A.奴隶社会等级教育B.原始大众教育 C.封建社会等级教育 D.资本主义教育12.以下哪一个是东方文明古国教育发展的特点(B.教育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和等级性) 1.作为世界文化的摇篮,东方产生了最早的科学知识、文字以及学校教育,无论是史料记载或考古发掘都证明了这一点。

《外国教育史》第01章在线测试

《外国教育史》第01章在线测试 《外国教育史》第01章在线测试剩余时间:59:47 答题须知:1、本卷满分20分。 2、答完题后,请一定要单击下面的“交卷”按钮交卷,否则无法记录本试卷的成绩。 3、在交卷之前,不要刷新本网页,否则你的答题结果将会被清空。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古代埃及的学校教育除了宫廷学校、职官学校之外,还有()等。 A、寺庙学校 B、教区学校 C、文法学校 D、修辞学校 2、巴比伦文化的前身是()。 A、A.苏美尔文化 B、B.雅利安文化 C、C.哈拉巴文化 D、D.迦勒底文化 3、什么时间苏美尔已产生了文字?() A、A.公元前2000年 B、B.公元前2500年 C、C.公元前3000年 D、D.公元前4000年 4、古埃及于什么时候开始建立奴隶制国家?() A、A.公元前4000年 B、B.公元前3500年 C、C.公元前3000年 D、D.公元前2500年 5、佛教创始人是() A、A.悉达多?乔答摩 B、B.阿育王 C、C.摩西 D、D.犬卫王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下面哪些是古埃及人的智慧结晶() A、A.24个辅音字母 B、B.纸草 C、C.相当精确的太阳历

D、D.十进制的计算法 E、E.金字塔及狮身人面像 2、古埃及的学校类型包括() A、A.宫廷学校 B、B.僧侣学校 C、C.职官学校 D、D.文士学校 E、E.宗教学校 3、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A、A.生物学,心理学起源论在西方有一定代表性 B、B.古巴比伦在科学上最杰出的成就是天文学和数学 C、C.在古代两河流域人们将知识视为神祠,非祭司不能享有。传习这些知识也是僧侣的特权。 D、D.古苏美尔人的文字写在所谓的纸草上 E、E.巴比伦人在医药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制作木乃伊,第一次提出“大脑这个术语 4、下列与婆罗门教育有关的是() A、A.《吠陀》 B、B.古儒学校 C、C.导生制 D、D.《摩西十诫》 E、E.《圣经》 5、史前社会的概况了解途径有() A、A.考古学和人类的科研成果 B、B.民族学的资料 C、C.古代典籍中的有关资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