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结构设计原则

第二章结构设计原则

第二章结构设计原则
第二章结构设计原则

第二章结构设计原则

第一节结构体系

结构体系应根据建筑的抗震设防类别、抗震设防烈度、建筑高度、场地条件、地基、结构材料和施工等因素,经技术、经济和使用条件综合比较确定。

一、结构体系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1、应具有明确的计算简图和合理的地震作用传递途径。

2、应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件破坏而导致整个结构丧失抗震能力或对重力荷载的承载能力。

3、应具备必要的抗震承载力,良好的变形能力和消耗地震能量的能力。

4、对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应采取措施提高抗震能力。

二、结构体系尚宜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1、宜有多道抗震防线;提高抗连续倒塌能力。

2、宜具有合理的刚度和承载力分布,避免因局部削弱或突变形成薄弱部位,产生过大的应力

集中或塑性变形集中。

3、结构在两个主轴方向的动力特性宜相近。

三、结构体系分类

1、多层结构体系

多层住宅一般为4~7层,采用的结构体系为多孔砖砌体结构体系、混凝土空心小砌块结构体系、异形柱框架结构体系等。多层公共建筑一般为2~10层左右,结构体系为框架结构体系、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

2、高层结构体系

高层结构适用于10层及10层以上或高度大于28m的住宅建筑以及房屋高度大于24m的其他高层民用建筑混凝土结构。高层住宅一般采用的结构体系为框架结构体系、剪力墙结构体系(包括短肢剪力墙结构体系)、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体系、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高层公共建筑一般采用框架结构体系、剪力墙结构体系(包括短肢剪力墙结构体系)、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体系、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筒体结构体系等。

第二节各种结构体系的适用范围

一、多层、高层结构体系适用的最大高度应符合表1。

各种结构体系适用的最大高度(m)表1

注:1、结构体系的高度指室外地面到主要屋面板顶的高度(不包括局部突出屋顶部分),砌体房屋的半地下室从地下室室内地面算起,全地下室和嵌固条件好的半地下室应允许从室外地面算起,对带阁楼的坡屋面应算到山尖墙的1/2高度处;

2、表中高度和层数仅适用于丙类建筑,其他类根据本地具体情况另行确定。

二、多层、高层结构体系适用的最大高宽比应符合表2。

注:1、结构高宽比指房屋高度与结构平面最小投影宽度之比。

2、当主体结构与裙房相连时,高宽比可按裙房以上建筑的高度和宽度计算。

三、丙类建筑的混凝土结构构件的抗震设计,应根据设防烈度、结构体系、房屋高度,按表3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

度降低一度确定抗震等级;但6度时,设防烈度不应降低;

2、框架—剪力墙结构中,当按基本振型计算地震作用时,若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

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时,其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级应按表中框架结构一栏采用,剪力墙的抗震等级可取与框架的抗震等级相同,此类结构最大适用高度可比框架结构适当增加;

3、接近或等于高度分界时,应结合房屋不规则程度及场地、地基条件确定抗震等级;

4、甲乙类建筑应按表中规定提高一度确定其抗震等级;

5、跨度不小于18m的框架按规范的大跨度框架确定其抗震等级。钢-砼混合结构抗震等级查规范。

6、高层建筑场地为III、IV类时,对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和0.30g的地区,宜分别按

抗震设防烈度8度(0.20g)和9度(0.40g)时各类建筑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异形柱结构III、IV类场地0.15g地区确定抗震等级需查规范。

第三节各种结构体系的设计原则

抗震设防的多层及高层结构,建筑平面宜简单、规则、对称、减少偏心,否则要考虑扭转影响;建筑竖向应力求规则、均匀,应避免过大的外挑和内收;建筑的质量分布和刚度变化宜均匀,楼层不宜有错层。

一、多层砌体结构

1、采用横墙承重或纵横墙共同承重的结构体系。不应采用砌体墙和砼墙混合承重的结构体系。

2、保证结构的整体性应按规定设置钢筋混凝土圈梁和芯柱、构造柱、或采用约束砌体、配筋

砌体等,使墙体之间、墙体和楼盖之间连接部分具备必要的强度和充分的变形能力。

3、纵横墙的布置宜均匀对称,沿平面内宜对齐,沿竖向应上下连续,同一轴线的窗间墙宽度宜均匀。纵横向

墙体的数量不宜相差过大。

4、房屋有错层且楼板高差大于层高的1/4或立面高差在6m以上或各部分结构刚度、质量截然不同时,

均应设置防震缝;防震缝两侧均应设置墙体,缝宽可采用70~100mm。

5、楼梯间不宜设在房屋的尽端和转角处。

6、烟道、风道、垃圾道等不应削弱墙体;不宜采用无竖向配筋的附墙烟囱及出屋面烟囱。

7、不应在房屋转角处设置转角窗。

8、要合理规划选择有利的场地和基础。

9、平面凹凸、楼板洞口、墙面门窗洞口均不应过大,且不应在墙体两侧同时开洞。

二、异形柱框架结构体系

1、异形柱结构不应采用部分由砖砌体墙承重的混合结构形式,不应采用多塔、连体和错层等

复杂结构形式,也不应采用单跨框架结构。

2、在异形柱结构的独立单元内,结构平面形状和刚度宜均匀对称,明显不对称的

结构应考虑扭转对结构受力的不利影响。

3、异形柱结构的竖向体型应力求规则均匀,避免过大的外挑内收以及楼层刚度沿竖向突变。竖向

结构构件的截面尺寸和材料强度不宜在同一楼层变化。

4、异形柱框架结构应设计成双向刚接梁柱抗侧力体系,以承受纵横两个方向的地震作用及风荷载

作用。保证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使整个结构有足够的承载力、刚度和延性。

5、根据结构的平面布置和受力特点,可部分布置异形柱、部分布置矩形截面柱。底层大空间

的异形柱框架,底层柱应采用矩形柱。

三、框架结构体系

1、甲、乙类建筑以及高度大于24m的丙类建筑,不应采用单跨框架结构;高度不大于24m的

丙类建筑不宜采用单跨框架结构。

2、框架应设计成双向梁柱抗侧力体系,以承受纵横两个方向的地震作用及风荷载。

3、框架梁和柱中心线宜重合,当梁、柱中心线之间偏心距大于柱宽1/4时,在计算中应考虑

偏心对梁柱节点核心区受力和构造的不利影响,同时也应考虑梁荷载对柱子的偏心影响。

4、抗震设计时,框架结构中砌体填充墙的布置应遵守下列原则:

a、避免上、下层刚度变化过大;

b、避免形成短柱;

c、减少因抗侧刚度偏心所造成的结构扭转。

5、框架梁的跨中截面正弯矩设计值不应小于竖向荷载下按简支梁计算的跨中弯矩的50%。

6、框架结构的填充墙及隔墙应优先选用轻质墙体,并应与框架牢固拉结。

7、地震区采用框架结构时,不应采用部分由砌体墙承重之混合结构,其局部出屋顶的电梯机

房,楼梯间,水箱间等应采用框架承重,不得采用砌体墙承重。

8、框架结构的维护墙和隔墙,应估计其设置对结构抗震的不利影响,避免不合理设置而导致

主体结构的破坏。

四、剪力墙结构体系

1、剪力墙应双向或多向布置,宜拉通对直,与连梁一起构成规整且连续跨数较多的抗侧力体

系。两个方向的侧向刚度不宜相差过大。抗震设计时,不应采用仅单向有墙的结构布置。

2、剪力墙宜自下到上连续贯通布置,避免刚度突变。门窗洞口宜上下对齐、成列布置,形成

明确的墙肢和连梁,抗震设计时,一二三级剪力墙的底部加强部位不宜采用错洞墙,全高均不宜采用叠合错洞墙。洞口设置应避免墙肢刚度相差悬殊。

3、剪力墙不宜过长,较长的剪力墙可用跨高比大于6的连梁分为长度较均匀的若干墙段,各

墙段的总高度与长度之比不宜小于3,墙段长度不宜大于8m。

4、剪力墙应均匀分布,使轴向应力差别不大,剪力墙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的轴压比不应

大于0.6。

5、楼梯间宜设置抗震墙,但不应造成较大的扭转效应。当抗震设防时或风力较大,或者平面

凹凸较多时,在平面外边缘及角点处,特别是外凸部分,应布置剪力墙墙以加强其整体性,并使其满足刚度要求。

6、楼面梁不宜支承在剪力墙或核心筒的连梁上。连结各墙肢的连梁一般取与墙肢厚相等。

7、抗震设计时,高层建筑结构不应全部采用短肢剪力墙(短肢剪力墙指墙肢截面高度与厚度

之比为大于4但不大于8的剪力墙,墙厚不宜小于200mm)。当采用具有较多短肢剪力墙的剪力墙结构时,要求短肢剪力墙承担的底部倾覆力矩不大于结构底部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但不小于30%)

8、抗震设计时,尽量避免采用一字形短肢剪力墙,不宜在一字形短肢剪力墙上布置平面外与

之相交的单侧楼面梁。端部与外墙相交的短肢剪力墙宜沿外墙方向设置翼缘。

9、每道短肢剪力墙宜有两个方向的梁与之连结,连梁尽可能布置在墙肢的竖向平面内。

10、必要时可混合布置方、矩形柱。

五、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体系

1、在高层建筑结构底部,当上部楼层部分竖向构件不能直接连续贯通落地时,应设置转换层,

形成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在地面以上设置转换层的位置,8度时不宜超过3层,7度时不宜超过5层,6度时可适当提高。非抗震和6度抗震设计时可采用厚板。7、8度抗震设计时地下室的转换结构构件可采用厚板。其它可采用转换梁、桁架、箱形结构、斜撑等。以采用梁式为宜,且最好直接承托上部竖向抗侧力结构,避免或少用主、次转换梁的形式。

2、底部应设落地剪力墙和(或)落地筒,落地剪力墙和筒体底部墙体应加厚;落地剪力墙和

筒体的洞口宜布置在墙体的中部;落地剪力墙的间距:当框支层为1~2层时不宜大于2B 和24m,3层及以上时不宜大于1.5B和20m(B为落地剪力墙之间楼盖的平均宽度)。框支柱与相邻落地剪力墙的距离:1~2层框支层时不宜大于12m,3层及以上时不宜大于10m。

3、转换层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的侧向刚度变化应符合:

当转换层设置在1、2层时,可近似采用转换层与其相邻上层结构的等效剪切刚度比γe1表示转换层上、下结构刚度的变化,γe1宜接近1。非抗震设计时,γe1不应不应小于0.4;

抗震设计时,γe1不应小于0.5,γe1按下式计算:

γe1=G1A1h2 / G2A2h1

A=A W+CA;

式中: G1、G2——分别为装换层和转换层上层的混凝土剪切模量(Gc=0.4Ec);

H1、h2——分别为装换层和转换层上层的的层高;

A 1、A2——分别为装换层和转换层上层的折算抗剪截面面积;

A W——该层在所计算方向上剪力墙全部有效截面面积;

A——该层全部框架柱的截面积。

当转换层设置在第2层以上时,其转换层下部结构与转换层上部结构(取转换层及其下部结构的相等或相近高度)的等等效侧向刚度比γe2宜接近1,非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0.5,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0.8。

等效侧向刚度比γe2可按下式计算:

γe2=Δ2H1/Δ1H2

式中:H1——转换层及其下部结构的高度;

H2——转换层上部若干层结构的高度,应与转换层及其下部结构高度相等或接近且不大于H1;

Δ1——转换层及其下部结构的顶部在单位水平力作用下的侧向位移;

Δ2——转换层上部剪力墙结构的顶部在单位水平力作用下的侧向位移。

当转换层设置在第2层以上时,应按框架结构计算转换层与其相邻上层的侧向刚度比,且不应小于0.6

4、框支框架承担的地震倾覆力矩应小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矩形平面的部分框支剪力

墙结构,其框支层的楼层侧向刚度不应小于与相邻非框支层楼层侧向刚度的50%;框支层落地剪力墙间距不宜大于24m,框支层的平面布置宜对称,且宜设置抗震筒体。

5、框支剪力墙结构框支梁上的一层墙体内不宜设边门洞,不宜在中柱上方设门洞。

6、除框支层上部一层的剪力墙外,以上各层剪力墙按剪力墙结构中的剪力墙进行设计。

7、转换梁与装换柱截面中线宜重合。转换梁截面高度不宜小于计算跨度的1/8.框支梁截面宽度不宜

大于框支柱相应方向的截面宽度,且不宜小于其上墙体厚度的2倍和400mm的较大值。转换柱截面高度抗震设计时不宜小于转换梁跨度的1/12。

六、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

1、框架-剪力墙结构应设计成双向抗侧力体系,抗震设计时,结构两个主轴方向均应布置剪力

墙;剪力墙的布置宜使结构各主轴方向的侧向刚度接近。梁与柱或柱与剪力墙的轴线宜重合。

2、剪力墙宜均匀布置在建筑物的周边附近、楼梯间、电梯间、平面形状变化及恒载较大的部

位,剪力墙间距不宜过大。平面形状凹凸较大时,宜在凸出部分的端部附近布置剪力墙。

3、剪力墙宜贯通建筑物全高,应避免刚度突变。剪力墙开洞时,洞口上下对齐。

4、纵、横向剪力墙宜成组布置成L形,T形和口字形等。

5、单片剪力墙底部承担的水平剪力不应超过结构底部总水平剪力的30%。

6、剪力墙间距不宜过大,横向剪力墙的间距宜满足表4的要求。

注:⑴ B—楼面的宽度;

⑵当剪力墙之间楼面有较大的开洞时,剪力墙的间距应予减小。

7、纵向剪力墙宜布置在结构单元的中间区段内。房屋纵向较长时,不宜集中在两端布置纵向

剪力墙,否则宜留施工后浇带,以减少温度,收缩应力的影响。

8、当剪力墙墙肢截面高度大于8m时,可用门窗口或施工洞形成联肢墙。

9、框架-剪力墙结构中,主体结构构件之间除个别节点外不应采用铰接;梁与柱或柱与剪力墙

的中线宜重合。

八、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

1、框架—核心筒结构质心与刚心对齐,基础形心宜与结构竖向永久荷载重心重合。

2、框架—核心筒结构中核心筒宜贯通建筑物全高,核心筒宽度不宜小于筒体总高的1/12。

3、核心筒应具有良好的整体性,在主轴两侧的墙肢宜均匀、对称布置。

4、核心筒周边墙的厚度不应小于层高的1/20及160mm,底部加强部位及相邻上一层墙厚不应

小于层高的1/16及200mm。

5、核心筒的连梁应具有较大的刚度,在抗震设计时可采用配置交叉暗柱。

6、周边框架按一般框架结构要求设置。

7、框架-核心筒结构的周边柱间必须设置框架梁。

8、当内筒偏置、长宽比大于2时,宜采用框架-双筒结构。

第四节各种结构体系的计算要点

一、多层砌体结构

1、多层住宅中横墙间距当采用大开间时,最大间距约8m,其静力计算方案可采用刚性方案。水平地震作用的计算可采用底部剪力法

2、采用底部剪力法时,计算突出屋面的屋顶间、女儿墙、烟囱等的地震作用效应时,宜乘以增大系数3,此增大部分不应往下传递。

3、刚性方案的横墙应符合下列要求:

⑴横墙中开有洞口时,洞口的水平截面面积不应超过横墙截面面积的50%;

⑵横墙厚度不宜小于180mm;

⑶多层房屋的横墙长度不宜小于H/2(H为横墙总高度)。

4、刚性方案房屋静力计算可按以下规定进行:

⑴多层房屋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墙、柱在每层高度范围内可近似地作为两端铰支

的竖向构件,在水平荷载作用下,墙、柱可视作竖向连续梁;

⑵对本层的竖向荷载,应考虑对墙、柱的实际偏心影响,当梁支承于墙上时,梁端

支承压力N1到墙内边的距离,应取梁端有效支承长度a0的0.4倍,由上面楼层传来

的荷载Nu可视为作用于上一楼层的墙、柱的截面重心处;

⑶多层房屋考虑风荷载时,风荷载引起的弯矩M,可按下式计算:

M=ωH i2/ 12

式中ω——风荷载设计值

Hi——层高。

5、结构的楼层水平地震剪力应分别按下列原则分配:

⑴现浇和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楼、屋盖等刚性楼、屋盖的房屋,宜按抗侧力构件等

效刚度的比分配;木楼、屋盖等柔性楼、屋盖的房屋,宜按抗侧力构件从属面积上重

力荷载代表值的比例分配;普通预制板的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屋盖的房屋可取上述

两种分配结果的平均值;

⑵进行地震剪力分配和截面验算时,墙段的层间抗侧力刚度,应按墙高与墙宽、

窗洞高与窗间墙宽的比值,按以下原则确定:

a. 墙高与墙宽之比小于1时,可只考虑剪切变形;

b. 墙高与墙宽之比不大于4时且不小于1时,应同时考虑弯曲和剪切变形;

c. 墙高与墙宽之比大于4时,可不考虑刚度。墙段的高宽比指层高与墙长之比,对于

门洞边的小墙段指洞净高与洞侧墙宽之比。

三、异形柱结构体系

1、异形柱结构应分别计算结构两个主轴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并进行抗震验算,各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应由该方向抗侧力构件承担,7度(0.15g)及8度时尚应对与主轴成45度方向进行补充验算。在计算单向水平地震作用时应计入扭转影响,对扭转不规则的结构,水平地震作用计算应计入双向水平地震作用的扭转影响。

2、一般情况下,异形柱结构进行内力和位移计算时可假定楼、屋盖在其自身平面内为绝对刚性。当楼面整体性较弱,楼面有大开孔,楼面有较长外伸楼板或局部变窄产生薄弱连接的楼面,计算时宜按弹性楼板模型分析。

3、异形柱结构的内力和位移按弹性方法进行计算,并优先采用空间杆系有限元分析方法,对平面形状和刚度明显不对称、不均匀的结构,计算分析应考虑扭转耦联影响。布置规则的也可采用平面抗侧力结构的空间协同工作的有限元分析方法。

4、在竖向荷载、风荷载或多遇地震作用下,异形柱结构的内力和位移可按弹性方法计算。框架梁和连梁等构件可考虑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梁端局部塑性变形引起的内力重分布。

5、异形柱结构的内力分析应考虑竖向荷载、风荷载效应与地震作用效应组合,并选用最不利的作用效应组合作为构件截面设计的依据。

6、Z形柱按剪力墙模型输入计算程序计算。

7、异形柱结构按弹性方法计算的楼层层间位移与层高之比Δu / h限值如下:

框架结构Δu / h<1/600(1\700)

框架-剪力墙结构Δu / h<1/850(1\950)

四、框架结构体系

1、框架结构可以分别按平面框架和空间框架,采用协同工作程序和三维分析程序计算内力和位移。

2、设置少量抗震墙的框架结构(<50%),其框架部分的地震剪力值,采用框架结构模型和框架-剪力墙结构模型二者计算结果的较大值。

3、在框架结构内力与位移计算中,现浇楼面可以作为框架梁的有效翼缘,每一侧翼缘的有效宽度可取至楼板厚度的6倍;装配整体式楼面视其整体性可取等于或小于6倍;无现浇面层的装配式楼面,楼面的作用不予考虑。在设计中框架梁的惯性矩:当考虑楼板的翼缘作用时,对边框架梁,取I=1.5Ir;对中框架梁,取I=2Ir;装配整体式框架梁可取小于或等于此值;Ir为矩形部分的惯性矩。

4、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可以考虑梁端塑性变形内力重分布对梁端负弯矩进行调幅。装配整体式框架调幅系数为0.7~0.8;现浇框架调幅系数为0.8~0.9,梁端负弯矩减小后,应按平衡条件计算调幅后的跨中弯矩。截面设计时,梁跨中正弯矩至少应取按简支梁计算的跨中弯矩之半。竖向荷

载产生的梁的弯矩先行调幅,再与风荷载和水平地震作用产生的弯矩进行组合。

5、框架梁柱中心线宜重合,当由于建筑要求梁柱中心线不能重合时,在计算中应考虑偏心对梁柱节点核心区受力的不利影响,同时也应考虑梁荷载对柱子的偏心影响;

6、框架结构按弹性方法计算的楼层层间位移与层高之比Δu / h限值如下:

Δu / h<1/550

五、剪力墙结构体系

1、高层剪力墙结构可以采用平面抗侧力结构空间协同的方法进行内力与位移计算。此时开口较大的联肢墙按壁式框架考虑;实体墙、整截面墙和整体小开口墙按等效刚度作单柱处理。

2、布置较复杂的剪力墙结构宜按薄壁杆件系统或有限元法进行三维空间分析。

3、抗震墙结构、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框架-抗震墙结构、框架-核心筒结构、筒中筒结构、板柱-抗震墙结构计算内力和变形时,其抗震墙应计入端部翼墙的共同工作。

4、剪力墙结构(包括短肢剪力墙结构)按弹性方法计算的楼层层间位移与层高之比Δu / h 限值如下:

Δu / h<1/1000

六、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体系

1、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可采用协同工作程序或空间三维分析程序计算,且应采用弹性时程分析法进行补充计算。

2、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的框支框架承担的地震倾覆力矩应小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框支柱承受的水平地震剪力应按下列规定进行调整:

⑴每层的框支柱数目不多于10根时,当底部框支层为1~2层时,每根柱所受的剪力应至少取结

构基底剪力的2%;当底部框支层为3层及3层以上时,每根柱所受的剪力应至少取结构基底

剪力的3%。

⑵每层的框支柱数目多于10根时,当底部框支层为1~2层时,每层框支柱承受剪力之和应至少取

结构基底剪力的20%;当框支层为3层及3层以上时,每层框支柱承受剪力之和应至少取结构

基底剪力的30%。

⑶框支柱剪力调整后,应相应调整框支柱的弯矩及柱端框架梁的剪力和弯矩,但框支梁的剪力、

弯矩、框支柱的轴力可不调整。

3、框支剪力墙的框支梁及其邻近墙体的应力分布宜用平面有限单元法或其他有效方法进行分析。框支梁承受较大的拉力和弯矩、剪力,要按偏心受拉构件计算。

4、框支层按弹性方法计算的楼层层间位移与层高之比Δu / h限值如下:

Δu / h<1/1000

1、框架—剪力墙结构可采用平面抗侧力结构空间协同工作方法进行内力与位移计算;体型和平面较复杂的框架—剪力墙结构宜采用三维空间分析方法进行内力与位移计算。

2、高层框架-剪力墙结构应根据在规定的水平力作用下结构底部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比值,确定相应的设计方法:

⑴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不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10%时,按剪力墙结构设计,其中的框架部分应按框架-剪力墙结构的框架进行设计。

⑵当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10%但不大于50%时,按框架-剪力墙结构进行设计。

⑶当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但不大于80%时,按框架-剪力墙结构进行设计。其最大适用高度可比框架结构适当增加,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级和轴压比限值宜按框架结构的规定采用。

⑷当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80%时,按框架-剪力墙结构进行设计。但其最大适用高度宜按框架结构采用,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级和轴压比限值应按框架结构的规定采用。

3、框架-抗震墙结构和框架-核心筒沿竖向侧向刚度分布基本均匀的结构,任一层框架部分承担的剪力值,不应小于结构底部地震总剪力的20%和按框架-抗震墙、框架-核心筒结构计算的框架部分各楼层地震剪力中最大值1.5倍二者的较小值。

4、抗震设计时,框架—剪力墙结构对应于地震作用标准值的各层框架总剪力应按下列方法予以调整:

⑴、框架柱数量从上至下基本不变的结构,每层总剪力按下列方法调整:

① V f≥0.2 V0的楼层不必调整,V f可直接采用计算值;

② V f<0.2 V0的楼层,V f取1.5 V f· max和0.2 V0的较小值;

其中,V0为地震作用产生的结构底部总剪力,V f·max为各层框架部分承担的最大剪力值;

⑵、框架柱数量从下至上分段有规律减少时,则分段按第1款所述方法调整,其中每段的底层总剪力取该段最下一层的剪力。

⑶按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地震作用时,上述各项调整均在振型组合之后进行。各层框架总剪力调整后,按调整前后总剪力的比值调整各柱各梁的剪力及端部弯矩,柱的轴力不调整。

5、框架—剪力墙结构按弹性方法计算的楼层层间位移与层高之比Δu / h限值如下:

Δu / h<1/800

1、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的计算要点基本上与框架——剪力结构相同。

2、除加强层及其相邻上、下层外,按框架-核心筒计算分析的框架部分各层地震剪力的最大值不宜小于结构底部总地震剪力的10%。当小于10%时,核心筒墙体的地震剪力应适当提高,边缘构件的抗震构造措施应适当加强;任一层框架部分承担的地震剪力不应小于结构底部总地震剪力的15%。

3、框架—核心筒结构按弹性方法计算的楼层层间位移与层高之比Δu / h限值如下:

Δu / h<1/800

第五节各种结构体系计算程序的使用

一、结构计算使用的主要程序

1、PKPM系列中砖混结构分析程序;

2、高层建筑结构三维分析程序(简称TAT);

3、高层建筑结构空间有限元分析与设计软件(简称SATWE);

4、ETABS有限元程序(正版)。

5、SAP2000有限元程序;

6、ANSYS8.0以上有限元程序;

二、计算程序选用

1、混凝土空心砌块结构、多孔砖砌体结构,可选择PKPM系列中砖混结构分析程序计算;

2、异形柱框架结构,可选择SATWE程序或TAT程序计算。对异型柱采用柱模型输入,在结构计算时可不考虑节点刚域影响,但需适当调整地震力放大系数,放大系数建议取值1.1左右。

3、框架结构,可选择TAT程序或ETABS程序计算。

4、剪力墙结构,宜选择SATWE程序或ETABS程序计算。采用SATWE程序计算,若剪力墙洞口比较大,洞口之间部分以弯曲变形为主,则应按连梁方式输入;若剪力墙洞口不大,洞口之间部分以剪切变形为主,则应按剪力墙开洞方式输入;对于介于上述二者之间的情况,难以直观地判断其变形特征时,可按剪力墙开洞方式输入。

5、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可以SATWE程序计算为主,ETABS程序计算校核为辅。

6、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架—核心筒结构、多塔楼联体结构,可选择SATWE、TAT、ETABS程序计算。当楼面整体性较弱,楼面有大开孔,楼面有较长的外伸楼板或为转换层楼面时,按弹性楼板模型,宜选择SATWE程序计算。

7、对复杂结构如大跨结构、振动控制结构等采用ETABS、ANSYS8.0、SAP2000有限元程序补充计算。钢结构采用STS程序。

8、其它结构形式,应按计算程序使用说明要求和“模型合理,结果实用”原则选择计算程序。

9、复杂结构在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和变形分析时,应采用不少于两个合适的不同力学模型,并对其计算结果进行分析比较。(采用PKPM系列和ETABS程序)

三、结构自振周期折减

1、计算各振型地震影响系数所采用的结构自振周期应考虑非承重墙体的刚度影响予以折减。

2、当非承重墙体为填充砖墙时,多、高层建筑结构的计算自振周期折减系数可按下列规定取值:

⑴异形柱框架结构、框架结构取0.6~0.7;

⑵框架-剪力墙结构、异形柱框架-剪力墙结构取0.7~0.8;

⑶框架—核心筒结构取0.8~0.9;

⑷剪力墙结构、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取0.8~1.0。

对于其它结构体系或采用其它非承重墙体时,可根据工程情况确定周期折减系数。

四、计算资料整理

提供结构专业审、复核,施工图审查以及资料归档的文本文件和图形文件:

1、文本文件一般包括:总信息,风荷载信息,地震信息,调整信息,材料信息,结构周期,振型,水平力,位移,总重,弯矩及剪重比,转换层上下刚度比,超筋超限信息等。

2、图形文件一般包括:构件截面尺寸平面图,柱轴压比与计算长度系数简图,底层柱、墙最大组合内力以及静+活组合内力平面图,荷载平面图形,配筋平面图形。

3、砌体结构抗震验算的输出图形文件应包括:设防烈度、楼面刚度类别、砌体砂浆强度等级、墙段抗力与荷载效应比值等结果。

结构设计的四项原则

结构设计的“四项基本原则” 刚柔相济,多道防线,抓大放小,打通关节 1、刚柔相济 合理的建筑结构体系应该是刚柔相济的。结构太刚则变形能力差,强大的破坏力瞬间袭来时,需要承受的力很大,容易造成局部受损最后全部毁坏;而太柔的结构虽然可以很好的消减外力,但容易造成变形过大而无法使用甚至全体倾覆。结构是刚多一点好,还是柔多一点好?刚到什么程度或柔到什么程度才算合适呢?这些问题历来都是专家们争论的焦点,现今的规范给出的也只是一些控制的指标,但无法提供“放之四海皆准”的精确答案。最后,专家们达成难以准确言传的共识:刚柔相济乃是设计者的追求。道也许都是相通的。 想想看,人应该是刚多一点好还是柔多一点好呢?思考的哲人们对此各抒已见,力求给出处世的灵丹妙方。总的来讲,做人太刚和太柔都不受推崇。过份刚强者,应变能力差,难以找到共同受力的合作者,便要我行我素,要鹤立鸡群,即使面对任何突然袭来的恶势力,亦敢于硬顶硬撞而不留变通的余地,这种时候必须有足够的刚度才能立于不败,否则一旦后继乏力,油尽灯枯就会发生脆性破坏,导致伤痕累累、体无完肤的灭顶之灾。在盛赞这种刚

气之余,却鲜有人能够或者愿意完全去做到,英雄的眼泪大抵只有英雄自己能体味。人们唯有感叹道:精神可嘉,方法难取! 世人处世多以“柔”为本,退一步海阔天空,和为贵。柔者易于找到共同受力的构件以协同消化和抵抗外力。但过柔亦为人所不耻。因为“柔”必然产生变形以适应外力,太柔的结果必然是太大的变形,甚至会导致立足不稳而失去根本。处世极为圆滑者,八面玲珑,见风使舵,整日上窜下跳,左右逢源,活得游刃有余,这种柔得无形,表面上着实不容易受到伤害,骨子里却难免有“似我非我”的疑问,弄不好会个性丧失、面目全非,可能还免不了要背上奴颜婢膝的骂名。 所以古人在长期的实践后发现了中庸之道最适合生存。用现代的话来讲大意是做人最好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也就是刚柔相济。刚是立足之本,必要刚度不能少,如此方能控制变形在可以忍受的范围内,才不会失掉本质的东西;柔为护身之法,血肉之躯刚度毕竟有限,要学会以柔克刚,不断提高消化转换外力的能力,有时候,牺牲一点变形来抵抗突然到来的摧毁力是必要的,也是值得的,但应以不失去自我为度。 只可惜“道可道,道难行”。不是想刚就能刚,想柔便得柔的,刚柔相济只是理想中的“模糊结构”,每个人的组成材料千差万别,生存的地基也不尽相同,所受的外力更难统一定性。如此的差异下,企望哲人们找到统一的、万无一失的处世良方实在勉为其难。不过,每个人如果都能给自己多一点时间,去思考一下适合于自身的结构体系,想必这世界会有另一番光景。

《包装结构设计》习题

《包装结构设计》习题集 第一章绪论 1-1 举例说明包装结构、造型与装潢设计之间的关系。 1-2 用WPO的评奖标准分析一种包装实例并提出改进方案。 第二章结构设计基础 2-1选用厚度≤0.5㎜的白纸板按图2-1制作管式折叠纸盒。 2-2选用厚度为0.5~1㎜的白纸板按图2-5制作盘式折叠纸盒。

2-3什么是内折、外折与对折,分析图2-1盒型中外折、对折与内折组合后的作用是什么? 2-4在瓦楞纸箱设计中如何选择楞向? 2-5在折叠纸盒设计中如何选择纸板纹向? 2-6纸包装制造尺寸为什么不能用L×B×H表示。 2-7纸包装结构点在结构设计中的作用是什么? 2-8在图2-18、图2-20、图2-22中所示包装中,哪些压痕线是作业线?

2-9纸包装结构中,角的作用是什么? 第三章折叠纸盒结构设计 3-1 按编号法命名图3-13(b)的各部结构。 3-2 设计正五边形连续摇翼窝进式纸盒。 3-3 设计正六边形连续摇翼窝进式纸盒,但盒底改为自锁结构。 3-4 在图3-69结构中,已知: ? =125 ' 1 α? =55 2 α? =90 n γ 求各折叠角。 3-5 将图3-78(a)盒型改成4×2结构并写出详细设计步骤。

3-6 将图3-79盒型改成4×2且b l >的P 型排列结构并写出详细设计步骤。 3-7 将图3-72(a)盒形改成b l >的Q 型排列结构并写出详细设计步骤。 3-8 将图3-83(b)任一间壁板设计到3-84(c)盒型上并写出详细设计步骤。

3-9 设计正六边形环销式组合盒。 3-10 开窗盒盖板位置如何设计,为什么? 3-11 在图2-1中,内尺寸为50㎜×20㎜×200㎜,纸板计算厚度为0.5㎜,修正系数均为0,求制造尺寸与外尺寸。

机械工程师知识架构

机械工程师知识架构 —2018.12.15 第一大类是所有工程师的基础; 第二大类是设计工程师、工艺工程师、热处理工程师需要掌握的; 第三大类是设计工程师需要掌握的; 第四大类是工艺工程师需要掌握的,设计工程师需要了解的; 第五大类是设计工程师领导人需要掌握的,设计工程师需要了解的; 第六大类是质量工程师需要掌握的,设计工程师需要了解计量与检测; 第七大类是数控工程师需要掌握的,计算机绘图所有工程师需要掌握的; 第八大类是物流工程师、设备工程师、工厂布局工程师需要掌握的 一、工程制图与公差配合 1.工程制图的一般规定 (1)图框 (2)图线 (3)比例 (4)标题栏、明细表 (5)视图表示方法 (6)图面的布置 (7)剖面符号与画法 2.零部件图样的规定画法 (1)机械系统零、部件图样的规定画法(螺纹及螺纹紧固件的画法齿轮、齿条、蜗杆、蜗轮及链轮的画法花键的画法及其尺寸标注弹簧的画法) (2)机械、液压、气动系统图的示意画法(机械零、部件的简化画法和符号管路、接口和接头简化画法及符号常用液压元件简化画法及符号) 3.原理图 (1)机械系统原理图的画法 (2)液压系统原理图的画法 (3)气动系统原理图的画法

4.示意图 5.尺寸、公差、配合与形位公差标注 (1)尺寸标注 (2)公差与配合标注(基本概念公差与配合的标注方法) (3)形位公差标注 6.表面质量描述和标注 (1)表面粗糙度的评定参数 (2)表面质量的标注符号及代号 (3)表面质量标注的说明 7.尺寸链 二、工程材料 1.金属材料 (1)材料特性(力学性能物理性能化学性能工艺性能) (2)晶体结构(晶体的特性金属的晶体结构金属的结晶金属在固态下的转变合金的结构) (3)铁碳合金相图(典型的铁碳合金的结晶过程分析碳对铁碳合金平衡组织和性能的影响铁碳合金相图的应用) (4)试验方法(拉力试验冲击试验硬度试验化学分析金相分析无损探伤) (5)材料选择(使用性能工艺性能经济性) 2.其他工程材料 (1)工程塑料(常用热塑性工程塑料常用热固性工程塑料常用塑料成型方法工程塑料的应用) (2)特种陶瓷(氧化铝陶瓷氮化硅陶瓷碳化硅陶瓷氮化硼陶瓷金属陶瓷) (3)光纤(种类应用) (4)纳米材料(种类应用) 3.热处理 (1)热处理工艺(钢的热处理铸铁热处理有色金属热处理) (2)热处理设备(燃料炉电阻炉真空炉感应加热电源)

结构设计总说明识图讲解讲解

结构设计总说明识图讲解 三、自然条件: 3.1场地的工程地质及地下水条件: 各土层的信息及地下水情况确定合理的基坑支护形式; 2.基坑开挖过程中查看实际的土层是否与《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各土层的信息一致,如果不一致与基坑支护单位协商是否调整支护形式; (1)根据水位表信息确定基坑支护形式; (2)根据水位表信息明确降水方式; (3)对于在干湿交替条件下,注意设计对混凝土结构是否有特殊要求。(《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应有建议,设计应考虑。) 四、正负零绝对标高 结构说明给出中±0.000的绝对标高,核对结构图与建筑图相对标高±0.00相对应的绝对标高是否一致。 七、设计采用的荷载标准值 结构说明中给出的设计荷载标准值,作为顶板拆模后楼面堆载的依据。 八、地基基础 8.1 根据<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本工程整体采用天然地基,基底标高在36.00m左右,持力层土质为第四纪冲洪的粉质粘土、粘质粉土3层,局部存在的有机质粘土、有机质重粉质粘土3-2?层在验槽时视钎探情况酌情处理,综合考虑的承载力标准值(ka)为160kPa。 1. 若工程采用天然地基或复合地基,应随时掌握持力最后一步土开挖时基底的土质情况,如果达不到持力层土质要求,应及时与设计单位、勘察单位、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共同协商,从新确定开挖深度。避免二次开挖。避免施工成本加大及影响施工进度。 2.如果塔吊基础设置在基底标高,可作为地基是否满足塔吊的地基承载力要

求的参考,不满足塔基承载力要求时,需对对地基进行处理,确定处理方法。 8.1.1 天然地基基槽开挖至基底标高以上200mm时,应进行普遍钎探,并通知地质勘测、监理、设计等有关单位共同验槽,确定持力层准确无误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 提前绘制钎探图,钎探点布置视地基复杂情况间距1.0m-1.5m,钎探深度应符合规范《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要求。 8.2 关于施工降水 8.2.1 本场区施工时,应根据地勘报告及实际情况确定是否降低地下水位,保证正常施工,防止结构上浮,同时应采取措施防止因降低地下水位对周围建筑物、道路产生不利影响。 1.工程如果需降水,应按照相关要求进行论证。应考虑是否对建筑物、及道路产生不利影响,如有影响,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勘察报告》应有建议是否需要降水) 2. 防止结构上浮问题设计应考虑。 8.2.2 本工程在完成基础底板且主体结构完成了地上六层或以上时具备停止降水条件。 1.明确了停止降水的条件,如果本工程有沉降后浇带,还需考虑其封闭时间是否影响停止降水时间。 (2)停止降水时间(对应的形象部位)应在降水方案中体现。 8.2.3 如需提前停止降水,须根据周围未降水区域水位标高和已完成结构楼层情况由相关各方(甲方、监理、设计、施工、水位监测等单位)共同商定。 8.2.4当施工组织计划先停止降水后补浇后浇带时,应采取图1-2、图1-3的先停止降水后补浇后浇带的加强措施。 (1)首先确定是否采用先停止降水后补浇后浇带 (2)如果确定采用先降水后浇筑后浇带的方法应采取图1-2、图1-3的先停止降水后补浇后浇带的加强措施。并体现在方案、交底中。 (3)停止降水及后浇带施工明确,并有书面的依据。甲方、监理、设计的认可。(因为图纸不是一种方法) 8.3 本工程基坑较深,开槽时应根据勘查报告提供的参数进行放坡,对基坑

设计组织架构需要遵循基本原则

设计组织架构需要遵循 基本原则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设计组织架构需要遵循基本原则西方管理学家总结的基本原则: 在长期的企业组织变革实践活动中,西方管理学家曾提出过一些组织设计基本原则,如管理学家厄威克曾比较系统地归纳了古典管理学派泰罗、法约尔、马克斯·韦伯等人的观点,提出了8条指导原则:目标原则、相符原则、职责原则、组织阶层原则、管理幅度原则、专业化原则、协调原则和明确性原则。 美国管理学家孔茨等人,在继承古典管理学派的基础上,提出了健全组织工作的l5条基本原则:目标一致原则、效率原则、管理幅度原则、分级原则、授权原则、职责的绝对性原则、职权和职责对等原则、统一指挥原则、职权等级原则、分工原则、职能明确性原则、检查职务与业务部门分设原则、平衡原则、灵活性原则和便于领导原则。 国内管理专家总结的基本原则: ①战略匹配原则 一方面,战略决定组织结构,有什么样的战略就有什么样的组织结构;另一方面,组织结构又支持战略实施,组织结构是实施战略的一项重要工具,一个好的企业战略要通过与企业相适应的组织结构去完成方能起作用。实践证明,一个不适宜的组织结构必将对企业战略产生巨大的损害作用,它会使良好的战略设计变得无济于事。因此,企业组织结构是随着战略而定的,它必须根据战略目标的变化而及时调整。通常情况下企业根据近期和中长期发展战略需要制订近期和中远期组织结构。

②顾客满意原则 顾客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载体,企业设计的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必须是以提高产品和服务,满足顾客需求为中心的。要确保设计的组织架构和流程能够以最快捷的速度提供客户满意的产品的服务,组织中各部门的工作要优质、高效达到始于顾客需求,终于顾客满意的效果。 ③精简且全面原则 精简原则是为了避免组织在人力资源方面的过量投入,降低组织内部的信息传递、沟通协调成本和控制成本,提高组织应对外界环境变化的灵活性;对于非核心职能,可能的话应比较自建与外包的成本,选择成本最低的方案。全面原则则是体现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思想,即组织功能应当齐全,部门职责要明确、具体,这样即使出现一人顶多岗的情况,也能使员工明确认知自身的岗位职责。 ④分工协作原则 如果组织中的每一个人的工作最多只涉及到单个的独立职能,或者在可能的范围内由各部门人员担任单一或专业化分工的业务活动,就可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培训成本。分工协作原则不仅强调为了有效实现组织目标而使组织的各部门、各层次、各岗位有明确的分工。还强调分工之后的协调。因此在组织机构设计时,必须强调职能部门之间、分子公司之间的协调与配合,业务上存在互补性或上下游关系时,更需要保持高度的协调与配合,以实现公司的整体目标。 ⑤稳定与灵活结合原则

机械结构设计的方法和基本要求

机械结构设计的方法和基本要求 摘要:随着现代机械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对机械产品质量也提出更高的要求。 从现行大多机械设备设计情况看,更注重以自动化、轻量化、精密型以及高效型 等为设计方向。但也有部分设备运行中在噪声、振动问题上较为严重,不仅影响 设备综合性能的发挥,也容易对操作人员带来一定的伤害。通过实践研究发现, 将动态设计方法引入其中,对提升机械结构设计水平可起到明显作用。 关键词:机械结构设计;方法;要求 引言 机械结构设计是在总体设计的基础上,根据所确定的原理方案,确定并绘出 具体的结构图,以体现所要求的功能。是将抽象的工作原理具体化为某类构件或 零部件,具体内容为在确定结构件的材料、形状、尺寸、公差、热处理方式和表 面状况的同时,还须考虑其加工工艺、强度、刚度、精度以及与其它零件相互之 间关系等问题。 1机械零件结构工艺性分析的重要性 日常生产中,在对机器零件进行设计时,要求其结构不仅具体满足使用条件,而且要求结构的工艺性能良好,即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和经济性。只有满足机械结 构设计的工艺性,才能保障生产地顺利进行,还具有零件装载完整、成本消耗少 等优点,能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因此机器零件的结构工艺性设计是进行 机械设计的关键,其涉及面广、综合性强,值得深入研究。 此外,重视对机械零件的结构工艺性进行分析,可以促进机械加工工艺过程 合理化,减少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具体来讲,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认真分析机械零件的结构对机械零件(尤其是复杂零件)的结构进行分析时,首 先要通过对图纸的详细分析,弄清各零件在产品中的装配关系和作用,再对该零 件指数(包括形状、尺寸等)和性质(如粗糙度等)进行详细分析;2)认真分 析零件加工工艺性在对机械零件的结构进行了详细、认真分析的基础上,搞清楚 各形状和尺寸的设计基准,分析个表面工艺性,检查各加工面设计基准与定位基 准是否重合,避免基准链换算而增加计算工作量。 2.机械结构设计常见问题分析 2.1机械结构在温度变化较大时,会产生较大的尺寸变化 较长零部件或者机械结构在温度变化较大时,会产生较大的尺寸变化,在设 计时应考虑温度变化产生的自由伸缩空间,如可以采用能够自由移动的支座、自 由胀缩的管道结构等。 2.2滑动轴承采用接触式密封结构 由于滑动轴承比滚动轴承的间隙大,而且滑动轴承发生一些磨损后,轴心产 生相应的移动,因此滑动轴承宜采用接触式密封结构。 2.3同一轴上布置两个键时,根据不同的键类型,选择不同的结构方式 半圆键是靠侧面传力的,由于键槽较深,若在同一个横剖面内采用对称布置 两个半圆键,将严重削弱轴的强度,最好将两个半圆键设计在同一轴向母线上, 平键两侧是工作面,上表面与轮毂键槽底面间有间隙,工作时靠轴槽、键及毂槽 的侧面受挤压来传递转矩,不能实现轴上零件的轴向固定,靠上下面压紧产生承 受载荷,连接处的偏压也承受载荷。 2.4对于带传动、链传动错误的结构设计 带传动结构设计时,由于紧边下垂较小,而松边下垂较大,应使紧边在下,

结构设计总说明(带图完整版)分解

混凝土结构设计总说明 1.工程概况 1.1 本工程位于xx市xxxxx,总建筑面积约13万平方米,由多栋商铺组成; 主要功能层数高度(m) 结构型式基础类型商铺 4 15.400 框架结构独基、管桩 2.设计依据 2.1 本工程主体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 2.2 自然条件:基本风压:0.35kN/m 2(50年重现期);基本雪压:0.45kN/m 2; 抗震设防参数:本工程最大地震影响系数αmax=0.04(第一设防水准);场地特征周期Tg=0.35秒;场地为可进行建设的一般地段。本工程抗震基本烈度为6 度,场地土类别为Ⅱ类。 2.3 xxx工程有限公司2014.10xxx一期-4号中心岩土工程详细勘察报告书工 程编号:2014-K53 2.4 本工程施工图按初步设计审查批复文件和甲方的书面要求进行设计。 2.5 本工程设计采用的现行国家标准规范规程主要有: 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11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 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GB50046-2008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 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GB50038-2005 多孔砖砌体结构技术规范JGJ137-2001(200 3年局部修订) 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2013 补充收缩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T 178-2009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T50330-2013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2013年版(涉及规范版本更新及修订的应按现行规范执行) 2.6 桩基静载荷试验报告和地基载荷板试验报告(本工程需有前述报告后方可进 行基础施工) 3.图纸说明 3.1 计量单位(除注明外):长度:mm;角度:度;标高:m;强度:N/mm 2。 3.2 本工程±0.000相当于绝对标高41.700m。 3.3 本工程施工图与国标11G101-1《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 规则和构造详图》配套使用。 3.4 结构专业设计图应与其它专业设计图配合施工,并采用下列标准图: 国标 11G101-1、11G101-2、11G101-3、11G329-1;中南标 12ZG002、12ZG003、12ZG313 3.5 管桩专项说明另详。 3.6 本工程在设计使用年限内未经技术鉴定或设计许可,不得改变结构的用途和 使用环境。

组织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

组织结构设计,指对企业的组织等级、运营结构及管理模式等进行再造的过程,EMBA、MBA等常见经营管理教育均组织结构设计方法有所探究。 一、定义 组织结构设计,是通过对组织资源(如人力资源)的整合和优化,确立企业某一阶段的最合理的管控模式,实现组织资源价值最大化和组织绩效最大化。狭义地、通俗地说,也就是在人员有限的状况下通过组织结构设计提高组织的执行力和战斗力。 企业的组织结构设计是这样的一项工作:在企业的组织中,对构成企业组织的各要素进行排列、组合,明确管理层次,分清各部门、各岗位之间的职责和相互协作关系,并使其在企业的战略目标过程中,获得最佳的工作业绩。 从最新的观念来看,企业的组织结构设计实质上是一个组织变革的过程,它是把企业的任务、流程、权力和责任重新进行有效组合和协调的一种活动。根据时代和市场的变化,进行组织结构设计或组织结构变革(再设计)的结果是大幅度地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和经济效益。 二、目的

创建柔性灵活的组织,动态地反映外在环境变化的要求,并在组织成长过程中,有效地积聚新的组织资源,同时协调好组织中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关系,人员与任务间的关系,使员工明确自己在组织中应有的权力和应承担的责任,有效地保证组织活动的开展。 三、主要内容 1、职能设计 职能设计是指企业的经营职能和管理职能的设计。企业作为一个经营单位,要根据其战略任务设计经营、管理职能。如果企业的有些职能不合理,那就需要进行调整,对其弱化或取消。 2、框架设计 框架设计是企业组织设计的主要部分,运用较多。其内容简单来说就是纵向的分层次、横向的分部门。 3、协调设计

协调设计是指协调方式的设计。框架设计主要研究分工,有分工就必须要有协作。协调方式的设计就是研究分工的各个层次、各个部门之间如何进行合理的协调、联系、配合,以保证其高效率的配合,发挥管理系统的整体效应。 4、规范设计 规范设计就是管理规范的设计。管理规范就是企业的规章制度,它是管理的规范和准则。结构本身设计最后要落实并体现为规章制度。管理规范保证了各个层次、部门和岗位,按照统一的要求和标准进行配合和行动。 5、人员设计 人员设计就是管理人员的设计。企业结构本身设计和规范设计,都要以管理者为依托,并由管理者来执行。因此,按照组织设计的要求,必须进行人员设计,配备相应数量和质量的人员。 6、激励设计 激励设计就是设计激励制度,对管理人员进行激励,其中包括正激励和负激励。正激励包括工资、福利等,负激励包括各种约束机制,也就是所谓的奖惩制度。激励制度既有利于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也有利于防止一些不正当和不规范的行为。

包装结构设计(第三版)部分习题答案

1-1.举例说明包装结构、造型与装潢设计之间的关系。 答:三者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如折叠纸盒设计中,不是在结构图上随意的设计图案、文字、商标等,而是要考虑装潢的各要素与结构的各要素,然后按一定方式结合。 三者具有共同的目的性,如折叠纸盒设计中,其结构具有容装性和保护性,装潢具有显示性,造型具有陈列性,三者结合具有方便、促销售等功能; 三者具有相辅相成的综合性,如折叠纸盒设计中,不同的结构,不同的造型,不同的装潢对于产品的销售影响是不同的,必须三者有机的组合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2-3.什么是内折、外折与对折 答:纸盒折叠成型后,纸板底层为盒内角的两个边,而面层为外角的两个边,则为内折,反之为外折;如果纸板180°折叠后,纸板两底层相对,则为内对折,反之为外对折。 2-4.在瓦楞纸箱设计中如何选择楞向 答:盘式盒盒体的瓦楞楞向应与纸盒长度方向平行,02类纸箱与纸箱高度纵向平行;只有一组压痕线的瓦楞纸箱,瓦楞楞向应与该组压痕线垂直,瓦楞衬件一般是垂直瓦楞。 2-5.在折叠纸盒设计中如何选择纸板纹向 答:纸板纹向一般可以通过目视观察纸中纤维排列方向进行确定,也可以同时用水湿纸板使其发生弯曲,与弯曲轴向平行的方向即为纸板纵向。 2-6.纸包装制造尺寸为什么不能用LxBxH表示 答:制造尺寸指生产尺寸,即在结构设计图上标注的尺寸,就直角六面体包装容器类来说,还不止一组数据,因此不能用LxBxH表示。 4-1.为什么粘贴纸盒制造尺寸计算公式与折叠纸盒有所不同 答:粘贴纸盒纸材选用由短纤维草浆制造的非耐折纸板,其耐折性能较差,折叠时极易在压痕处发生断裂,所以其制造尺寸就等于内尺寸,而折叠纸盒利用的耐折纸板,其纸页两面均有足够的长纤维产生以必要的耐折性能和足够的弯曲强度,使其在折叠后不会沿压痕处断裂,故其制造尺寸不等于内尺寸。 6-1.塑料容器的选材原则是什么/ 6-2.注射、压制和压铸成型容器的结构设计要素有哪些 6-3.容器壁厚过大和过小有何不利影响 6-4.为提高中空容器的强度和刚度,设计时可采用哪些方法 6-5.为什么说中空容器的肩部形状十分重要怎样设计较为合理 6-6.塑料容器的外形设计需注意哪些与包装生产线相关的问题 6-7.简述造成塑件成型误差的主要因素。 6-8.真空成型容器的壁厚分布有何规律是何原因 7-1.在压制法生产中,为什么随着开模时间的延长,玻璃瓶罐内表面脱模斜度逐渐增大,而外表面脱模斜度逐渐减小 7-2.在异型瓶设计中,为什么拉应力作用区壁厚取大值,压应力作用区壁厚取小值 7-3.螺纹瓶口的种类及特点是什么 7-4.塞形瓶口的设计要求是什么

机械结构设计准则汇总

机械结构设计准则汇总 第一部分、塑料件 1、概述: 注塑件设计的一般原则: z 充分考虑塑料件的成型工艺性,如流动性; z 塑料件的形状在保证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应有利于充模,排气,补缩, 同时能适应高效冷却硬化; z 塑料设计应考虑成型模具的总体结构,特别是抽芯与脱出制品的复杂程 度,同时应充分考虑到模具零件的形状及制造工艺,以便使制品具有较 好的经济性: z 塑料件设计主要内容是零件的形状、尺寸、壁厚、孔、圆角、加强筋、 螺纹、嵌件、表面粗糙度的设计。 1.1、常用塑料介绍 常用的塑料主要有 ABS、AS、PC、PMMA、PS、HIPS、PP、POM 等,其 中常用的透明塑料有 PC、PMMA、PS、AS。高档电子产品的外壳通常采用 ABS+PC;显示屏采用 PC,如采用 PMMA 则需进行表面硬化处理。日常生活中 使用的中底挡电子产品大多使用 HIPS 和 ABS 做外壳,HIPS 因其有较好的抗老 化性能,逐步有取代 ABS 的趋势。 1.2、常见表面处理介绍 表面处理有电镀、喷涂、丝印、移印。ABS、HIPS、PC 料都有较好的表面处 理效果。而 PP 料的表面处理性能较差,通常要做预处理工艺。近几年发展起来 的模内转印技术(IMD)、注塑成型表面装饰技术(IML)、魔术镜(HALF MIRROR)制造技术。 IMD 与 IML 的区别及优势: 1、 IMD 膜片的基材多数为剥离性强的 PET,而 IML 的膜片多数为 PC。 2、 IMD 注塑时只是膜片上的油墨跟树脂接合,而 IML 是整个膜片履在树 脂上。 9 3、 IMD 是通过送膜机器自动输送定位,IML 是通过人工操作手工挂。 1.3、外形设计 对于塑料件,如外形设计错误,很可能造成模具报废,所以要特别小心。外 形设计要求产品外观美观、流畅,曲面过渡圆滑、自然,符合人体工程。 现实生活中使用的大多数电子产品,外壳主要都是由上、下壳组成,理论上 上下壳的外形可以重合,但实际上由于模具的制造精度、注塑参数等因素影响, 造成上、下外形尺寸大小不一致,即面刮(面壳大于底壳)或底刮(底壳大于面壳)。可接受面刮<0.15mm,可接受底刮<0.1mm。所以在无法保证零段差时,尽 量使产品:面壳>底壳。 一般来说,上壳因有较多的按键孔,成型缩水较大,所以缩水率选择较大, 一般选 0.5%。 底壳成型缩水较小,所以缩水率选择较小,一般选 0.4%。

塑料件结构设计基本原则

塑料件结构设计基本原则

可怜的机械狗之塑料件结构设计基本原则(一) 一,产品结构设计前言 正式进入话题之前,咱先抱怨两句,机械工程的待遇可真不咋地,奉劝想要进入机械行业的童鞋们三思后行。待遇低,工作环境差就算了,可美女咋也凤毛麟角呢!都说机械好就业,工作稳定,可那初始工资真是没得说,就说自己刚毕业时,每月2000块,去厂房里做装配工,铁块在手里滚来滚去,整天脏兮兮的,还累的跟狗一样。可相比较其他呢,那些学计算机的,学财务,学管理的,那待遇真是没法比,想我当时就是因为看这个专业名字好听,就跳坑里了。虽然这个说,可梦想仍在,咱还是要向着那里走着,一点一点地走。 进入正题,在玩具,消费类电子产品,大小家电,汽车等相关行业中,都离不开产品的结构设计,各种有形的产品,配件等都必须先确定其外形,所以是产品结构设计是产品研发阶段的核心之一。就拿消费类电子产品来说,结构,硬件,软件是产品研发的三个主要工作团体,而硬件与结构又是结合最紧密的。 一般公司要研发一款产品,首先是市场部签

发开发指令,经过部门评审后,研发部开始进行结构外观建模,然后再进行建模评审,评审通过后,才开始内部的结构设计,然后才是做手板,开模,试模,试产,量产等。而其中的内部结构设计就是产品结构设计师最主要的工作内容。在我国,工业外观设计跟结构设计是分开的,就是说决定产品初步外观的并不是机构工程师,而是工业设计师,他们会依照市场调差和基本的性能需要去绘制产品的外观,这个当然需要一定绘画艺术和审美能力。可怜大多说人都怀疑作为理工科的结构工程师欠缺这些细胞,可事实好像也是这样。最近接手国外的一个充电器产品,是他们已经做好了3D图,要我们来开模生产,可是拿到手后根本开不了膜,不符合开模要求,当然做个样品可以用3D打印做出来,可想要大批量的还是要靠传统模具。这体现了结构工程师的作用了,尽可能保证产品用料,外观,性能,工艺,装配的最佳化,就是在各个环节省钱省时省力,想想就够累的啊! 二,塑料件料厚 我们接触的很多产品是塑料件,其大部分塑料件都是通过塑胶模具注塑成型,而料厚是塑料

包装结构设计期末复习资料

包装结构设计复习大纲 考试题型:名词解释、填空、判断、选择、简答、计算 第一章包装结构设计总论 1.包装结构及包装结构设计的定义 包装结构指包装设计产品的各个有形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技术方式。 广义的包装结构包括:(1)材料结构(2)工艺结构(3)容器结构 包装结构设计指从科学原理出发,根据不同包装材料、不同包装容器的成型方式,以及包装容器各部分的不同要求,对包装的内、外构造所进行的设计。 2.包装结构设计的几个重要属性(详见课本p1) 从设计的目的上主要解决科学性、技术性; 从设计的功能上主要体现容装性、保护性、方便性、“环境友好”性; 同时与包装造型和装潢设计共同体现显示性与陈列性 3.包装结构设计与相邻课程之间的关系 包装工程可以简化为由包装设计、包装材料、包装机械和包装工艺四个大的主要子系统组成,而包装结构设计、包装造型设计和包装装潢设计则同是包装设计这一子系统内更深层次的子系统。 包装设计是包装工程的核心主导,包装材料、包装机械和包装工艺是包装工程的基础。 包装结构设计与造型设计、装潢设计的关系: (1)三者具有一定关联性(2)三者具有共同的目的性(3)三者具有相辅相成的综合性4.包装容器的设计原则和要求 1)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就是应用先进正确的设计方法,应用恰当合适的结构材料及加工工艺,使设计标准化、系列化和通用化,符合有关法规,产品适应批量机械化自动生产。 2)可靠性原则:可靠性原则就是包装结构设计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在流通过程中能承受住外界各种因素作用和影响。 3)创新性原则: 4)宜人原则: 5)经济性原则:经济性是包装结构设计的重要原则,要求合理选择材料、减少原材料成本、降低原材料消耗,要求设计程序合理、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等。 6)绿色原则 A在提高包装设计的科学、可靠功能时,不能忘记包装设计的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 B在提高包装设计的经济效果时又不能单纯地追求利润价值,而要考虑到包装对人们生活各个环节所带来的影响。 C在考虑设计的美观时,还要考虑到经济性原则,在材料选择方面也要遵循环境友好型原则。 5.包装及包装结构设计的常用方法 设计条件分析·设计构思·确定设计方案·选定包装材料、辅助物料·确定技术要求·包装容器结构强度分析与计算·制作包装样器的模型或试样·容器试验 或者:包装结构设计程序简介: 1)确定设计条件2)设计定位3)确定设计方案 4)试验分析与试销检验5)设计方案鉴定与验收 6.包装容器的典型设计计算

最新整理机械结构设计基础知识复习过程

机械结构设计基础知识 1前言 1.1机械结构设计的任务 机械结构设计的任务是在总体设计的基础上,根据所确定的原理方案,确定并绘出具体的结构图,以体现所要求的功能。是将抽象的工作原理具体化为某类构件或零部件,具体内容为在确定结构件的材料、形状、尺寸、公差、热处理方式和表面状况的同时,还须考虑其加工工艺、强度、刚度、精度以及与其它零件相互之间关系等问题。所以,结构设计的直接产物虽是技术图纸,但结构设计工作不是简单的机械制图,图纸只是表达设计方案的语言,综合技术的具体化是结构设计的基本内容。 1.2机械结构设计特点 机械结构设计的主要特点有:(1)它是集思考、绘图、计算(有时进行必要的实验)于一体的设计过程,是机械设计中涉及的问题最多、最具体、工作量最大的工作阶段,在整个机械设计过程中,平均约80%的时间用于结构设计,对机械设计的成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机械结构设计问题的多解性,即满足同一设计要求的机械结构并不是唯一的。(3)机械结构设计阶段是一个很活跃的设计环节,常常需反复交叉的进行。为此,在进行机械结构设计时,必须了解从机器的整体出发对机械结构的基本要求 2机械结构件的结构要素和设计方法 2.1结构件的几何要素 机械结构的功能主要是靠机械零部件的几何形状及各个零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实现的。零部件的几何形状由它的表面所构成,一个零件通常有多个表面,在这些表面中有的与其它零部件表面直接接触,把这一部分表面称为功能表面。在功能表面之间的联结部分称为联接表面。 零件的功能表面是决定机械功能的重要因素,功能表面的设计是零部件结构设计的核心问题。描述功能表面的主要几何参数有表面的几何形状、尺寸大小、表面数量、位置、顺序等。通过对功能表面的变异设计,可以得到为实现同一技术功能的多种结构方案。 2.2结构件之间的联接 在机器或机械中,任何零件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因此在结构设计中除了研究零件本身的功能和其它特征外,还必须研究零件之间的相互关系。 零件的相关分为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两类。凡两零件有直接装配关系的,成为直接相关。没有直接装配关系的相关成为间接相关。间接相关又分为位置相关和运动相关两类。位置相关是指两零件在相互位置上有要求,如减速器中两相邻的传动轴,其中心距必须保证一定的精度,两轴线必须平行,以保证齿轮的正常啮合。运动相关是指一零件的运动轨迹与另一零件有关,如车床刀架的运动轨迹必须平行于于主轴的中心线,这是靠床身导轨和主轴轴线相平行来保证的,所以,主轴与导轨之间位置相关;而刀架与主轴之间为运动相关。 多数零件都有两个或更多的直接相关零件,故每个零件大都具有两个或多个部位在结构上与其它零件有关。在进行结构设计时,两零件直接相关部位必须同时考虑,以便合理地选择材料的热处理方式、形状、尺寸、精度及表面质量等。同时还必须考虑满足间接相关条件,如进行尺寸链和精度计算等。一般来说,若某零件直接相关零件愈多,其结构就愈复杂;零件的间接相关零件愈多,其精度要求愈高。例如,轴毂联接见图1。 2.3结构设计据结构件的材料及热处理不同应注意的问题 机械设计中可以选择的材料众多,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性质,不同的材料对应不同的加工工艺,结构设计中既要根据功能要求合理地选择适当的材料,又要根据材料的种类确定适当的加工工艺,并根据加工工艺的要求确定适当的结构,只有通过适当的结构设计才能使所选择的材料最充分的发挥优势。 设计者要做到正确地选择材料就必须充分地了解所选材料的力学性能、加工性能、使用成本等信息。结构设计中应根据所选材料的特性及其所对应的加工工艺而遵循不同的设计原则。

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

结构设计的“四项基本原则” (2007-03-30 15:07:49) 转载 标签: 结构设计 刚柔相济,多道防线,抓大放小,打通关节 1、刚柔相济 合理的建筑结构体系应该是刚柔相济的。结构太刚则变形能力差,强大的破坏力瞬间袭来时,需要承受的力很大,容易造成局部受损最后全部毁坏;而太柔的结构虽然可以很好的消减外力,但容易造成变形过大而无法使用甚至全体倾覆。结构是刚多一点好,还是柔多一点好?刚到什么程度或柔到什么程度才算合适呢?这些问题历来都是专家们争论的焦点,现今的规范给出的也只是一些控制的指标,但无法提供“放之四海皆准”的精确答案。最后,专家们达成难以准确言传的共识:刚柔相济乃是设计者的追求。道也许都是相通的。 想想看,人应该是刚多一点好还是柔多一点好呢?思考的哲人们对此各抒已见,力求给出处世的灵丹妙方。总的来讲,做人太刚和太柔都不受推崇。过份刚强者,应变能力差,难以找到共同受力的合作者,便要我行我素,要鹤立鸡群,即使面对任何突然袭来的恶势力,亦敢于硬顶硬撞而不留变通的余地,这种时候必须有足够的刚度才能立于不败,否则一旦后继乏力,油尽灯枯就会发生脆性破坏,导致伤痕累累、体无完肤的灭顶之灾。在盛赞这种刚气之余,却鲜有人能够或者愿意完全去做到,英雄的眼泪大抵只有英雄自己能体味。人们唯有感叹道:精神可嘉,方法难取!世人处世多以“柔”为本,退一步海阔天空,和为贵。柔者易于找到共同受力的构件以协同消化和抵抗外力。但过柔亦为人所不耻。因为“柔”必然产生变形以适应外力,太柔的结果必然是太大的变形,甚至会导致立足不稳而失去根本。处世极为圆滑者,八面玲珑,见风使舵,整日上窜下跳,左右逢源,活得游刃有余,这种柔得无形,表面上着实不容易受到伤害,骨子里却难免有“似我非我”的疑问,弄不好会个性丧失、面目全非,可能还免不了要背上奴颜婢膝的骂名。 所以古人在长期的实践后发现了中庸之道最适合生存。用现代的话来讲大意是做人最好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也就是刚柔相济。刚是立足之本,必要刚度不能少,如此方能控制变形在可以忍受的范围内,才不会失掉本质的东西;柔为护身之法,血肉之躯刚度毕竟有限,要学会以柔克刚,不断提高消化转换外力的能力,有时候,牺牲一点变形来抵抗突然到来的摧毁力是必要的,也是值得的,但应以不失去自我为度。只可惜“道可道,道难行”。不是想刚就能刚,想柔便得柔的,刚柔相济只是理想中的“模糊结构”,每个人的组成材料千差万别,生存的地基也不尽相同,所受的外力更难统一定性。如此的差异下,企望哲人们找到统一的、万无一失的处世良方实在勉为其难。不过,每个人如果都能给自己多一点时间,去思考一下适合于自身的结构体系,想必这世界会有另一番光景。 2、多道防线 安全的结构体系是层层设防的,灾难来临,所有抵抗外力的结构都在通力合作,前仆后继。这时候,如果把“生存”的希望全部寄托在某个单一的构件上,是非常非常危险的。多肢墙比单片墙好,框架剪力墙比纯框架好等等,就是体现了多道防线的设计思路。也许我们会自信计算的正确性,但更要牢记绝对安全的防备构件是不存在的,还是应该多多考虑:当第一道防线跨了,

包装功能和包装【结构设计】原则方案

包装功能和包装结构设计原则 纸箱包装要素的确定 在做商品包装纸箱设计时,设计师首先碰到这几个问题: 1.一个纸箱内装商品数量与单箱重量究竟多少为宜?如何来确定? 2.依据什么确定纸箱产品的内部排列方式,如何选择最好的排列组合? 3.所设计的箱体长宽高尺寸是否有利于增强纸箱强度和节省原材料? 纸箱内装产品的数量、重量、排列,纸箱内外尺寸,以及瓦楞纸板材料规格等要素,这些都是首要的考虑内容,因为它们最终决定了包装纸箱的制造、容纳、储运、使用的效率、经济性和总体功能。 单箱重量 根据国际贸易惯例,作为消费品运输包装的瓦楞纸箱的单箱重量一般不超过20为宜,最大25。主要考虑到搬运工或店员的操作方便,不容易导致人体损伤等因素。我国国家标准对人工搬运的单件包装箱最大重量规定为18。据此,一般消费商品的瓦楞纸箱货物的单件重量限定为20当属比较合理。 当然,大中型工业产品的缓冲运输包装纸箱不应受此限制。 由内装产品的数量乘以产品单位重量可计算得到包装货物净重,整个纸箱货物重量(毛重)当然还要包含纸箱本身材料和隔衬材料的重量(皮重)。 需要说明的是,按贸易惯例规定单箱重量不大于20为宜。但若设计纸箱的单箱重量过小也不明智,因为小的纸箱所容纳的产品数少,材料相对耗用率高,又经历与大箱差不多的制造过程,小箱的生产、使用、包装的总体效率不如大箱。所以,只要有可能,应尽量接近20为好,以发挥最大功能。 内容物的数量 纸箱内装产品的数量主要由纸箱最大允许重量除以产品的单位重量来计算确定。 由于要顾及内部产品的长、宽、高三个方向的排列(它决定了纸箱的综合尺寸),所以,内装物数量也不是可随意选择或确定的。设计时一般可考虑几个不同的数量方案,然后根据既合乎重量限定,又有利于排列方式可灵活调整的原则来确定。 具体来说,内装物品件数应该选择分解因子较多的数值,这样有利于长宽高尺寸的调整。举例来说,7、11、13、17、19、23、29、41、43、47……都不宜选择,因为这些数分解因子只有1和其自身,没有别的更多排列法。相反地,如选12件,12=1×2×2×3,就有12×1×1、6×2×1、4×3×1、3×4×1、3×2×2、6×1×2等许多种可用的长宽高排列方式。而如选10件,10=1×2×5,可用的长宽高排列方式就比12要少得多。所以,在相差不太大的几个数值之间,一般应该选择可分解因子较多的数值。市场上的商品数量传统组合以12(一打)或其倍数用得比较多,显然有利于流通环节的模数化与标准化。 内容物的排列方式 指产品在纸箱内部的长宽高三个方向上的具体排列数。 实际上,在确定内装物数量的时候,已经考虑到产品的内部排列了。这里除了数的选择外,还涉及到纸箱的结构强度、用料量等问题。

机械结构设计基本原则

机械结构设计基本原则 目录 一、改善力学性能的结构设计原则... (一)载荷分担原则... (二)均匀受载原则(载荷均布)... (三)附加力自平衡原则(载荷平衡)... (四)减小应力集中... (五)提高接触强度原则... (六)提高刚度原则... (七)变形协调原则... (八)等强度原则... (九)其它... 二、改善制造工艺性的结构设计原则... (一)焊接件结构设计原则... (二)铸件结构设计原则... (三)切削件结构设计原则... (四)锻件结构设计原则... (五)薄板件结构设计原则... (六)其它... 三、提高装配质量的结构设计原则... (一)便于运送原则... (二)便于方位识别原则... (三)方便抓取原则... (四)方便定位原则... (五)简化装配操作原则...

(六)可装配原则... (七)各装配面依次装配原则... (八)简单联接件原则... (九)便于拆卸原则... 四、提高精度的结构设计原则... (一)阿贝(Abbe)原则... (二)误差校正与补偿... (三)误差均化... (四)误差配置... (五)位置精确微调... 五、宜人化结构设计原则... (一)减小操作者疲劳的结构... (二)易于发力的结构... (三)减少操作者观察错误的结构... (四)减少操作者操作错误的结构... (五)考虑人体的振动特性的结构及减少操作环境噪声的结构0. (六)减弱工作环境光线照度的结构... (七)保证合适工作环境温度的结构... 六、其它机械结构设计要求简介... (一)减轻腐蚀的结构... (二)符合材料热胀冷缩性质的结构... 讨论题...

结构设计总说明

结构设计总说明 一.工程概况 1.本工程九江市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兴建的鑫瑞华庭-1#.2# ,位于江西省瑞昌市范围内,该工程地下0层,地上6层,室内外高150 mm,建筑物高度(室内外地面至主要屋面板的板顶):19.6m.设计标高,场地绝对标高施工中确定m. 二.一般说明 1.在本说明中凡画" "符号者,为本工程设计所采用. 2.计量单位(除注明外): 1)长度: mm; 2)角度: 度; 3)标高: m; 4)强度: N/mm‘?2?. 3.本工程所注标高均指建筑完成面标高,施工时应扣除粉刷层及其它面层的厚度. 4.凡施工图中说明与本图(结构设计总说明)不一致时,一律以施工图中说明为准. 5.在施工过程中,如遇图纸不清、与其它专业图纸不一致或工程地质不良(与设计不符)等问题时请及时与我公司联系进行处理。 6.对本说明和结构施工图需作设计变更或修改时,应征得我公司结构工程师同意并办理设计变更或修改手续,否则不得随意变更或修改. 7.本套结构施工图钢筋混凝土部分采用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制图规则及结构构造详见国家标准图集《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包括修正内容)》11G101-1. 三.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及设计使用年限 1.结构设计使用年限 2.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二___级; 3.建筑耐火等级:____级; 4.地基基础设计等级:___级; 5.建筑桩基设计等级:___级. 四.自然条件 1.基本风压(重新期为50 年):W‘?0?=____ KN/m‘?2?,地面粗糙度:b类 2.2.基本雪压(重新期为50 年):S‘?0?=____ KN/m‘?2?. 3.本工程根据______________ 于____年__月提供的《__________岩土工程勘察报告______________ 》及《_____》进行基础及地下室设计.施工时如发现工程地质符或不良地基,请及时与我公司联系处理. 4.本工程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__侵蚀性.抗浮设计水位为____m,防水设计水位为____ m. 5.场地土类型为___. 五.本工程结构设计采用的主要国家有关设计规范.规程 1.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 ) 2.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 ) 3.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 4.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5.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6.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7.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8.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9.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10.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11.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12.砌体结构设计规范 13.混凝土异形柱结构技术规程 14.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 15.住宅建筑规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