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师心理健康与师德教育

教师心理健康与师德教育

教师心理健康与师德教育
教师心理健康与师德教育

教师心理健康与师德教育

教师心理健康与师德教育

1. 什么是教师心理素质

1) 素质。一是指个人先天具有解剖生理的特点(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大脑特征。又称遗传素质。

二是指公民或某种专门人才能的基本品质。在后天环境、教育影响下形成。

综合起来,素质是个人在先天具的生理、心理特点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教育影响而获得的基本品质。

教师素质就是要使每个教师先天获得的遗传因素质得以充分的发展,同时使其获得当今社会作为教师所需要的各种品质。

2) 心理素质。指在先天与后天共同作用下形成人的心理倾向和心理发展水平的总和。心理素质的内容很多,大体上可划分为四类:智力与水平类、非智力因素类、心理状态类(自我理解、自我接纳、自尊自爱、自信自律、自强自立、自我评价、乐观进取、心理承受水平等)和社会适合类(社会化、学习心理、性心理、爱习同情心、宽容、竞争和合作意识、事业心责任心、角色规范意识等)。

个人观点:心理素质是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综合。教师要提供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教育。3) 教师心理素质。指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在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等方面所表现出的本质特征,是教师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合金。

主要包括认知水平、情感、意志、兴趣和性格特征方面内容,表现在五个层面上:

一是行为层面(基本的动作行为技能、教学行为、人际互动行为)

二是知识层面(基本的文化知识、专业知识、教育心理知识)

三是水平层面(基本的智力与水平、职业水平、教学监控水平)

(参阅拙作:《中小学教师教学监控水平:发展特点和影响因素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年第2期。)

四是观点层面(基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教育观、教育效能感)

(参阅拙作:1、《教师教学效能感:结构与因素分析》,心理学报,1995年第2期;2、《教师教学效能感及其相关因素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年第1期。)

五是人格层面(基本的健康人动植物、职业人格、良好的职业道德)

教师在观点、知识、行为、水平、人格等各层面上既有一般社会成员的共同性,也有教师职业的特殊性。

无论如何,心理健康是教师心理素质的核心和关键。

2. 心理健康的概念与标准

1) 概念。WHO: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性适合方面的一种完好状态,而不但仅是没有疾病或体弱(1964,1977,1984)

第二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1946):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个人观点:心理健康揸一种生活适合良好的状态。一是指心理健康状态;二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也能够从广义和狭义来理解。

狭义:主要目的在于预防心理障碍或行为问题;广义:促动心理调节、发展更大的心理效能为目标。教师的心理健康应是指后者。

个人观点:A、心理健康的普遍性;B、主流是心理健康的。

2) 标准。心理健康的标准是:凡对一切有益于心理健康的事件或活动,作出积极反应的人,其心理便是健康的。

WHO的标准:

第一、具有健康心理的人,人格是完整的;自我感觉良好的;情绪是稳定的,表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有较好的自控水平,能保持心理平衡;能自尊、自爱、自信、有自知之明。第二、一个人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有充分的安全感,且能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能受到他人欢迎与信任。

第三、心理健康的人,对未来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并能切合实际地持续进取,有理想和事业上的追求。

我国心理学者的标准: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坚强、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合、行为反应适度、心理活动特点与年龄相符;也能够从情绪、水平、人格三方面为来理解。

个人观点:能够从教学、自我理解、人际关系、生活和社会适合等方面来理解。

(参见拙作《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年第三期)

3. 教师心理健康的意义

1) 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志

教师的心理健康,既要符合一般人心理健康的要求,又要体现教师职业的特殊需要。

指标:A、教师角色的理解;B、健康的教育心理环境;C、教育独创性;D、抵抗教育焦虑;

E、良好的教育人际关系;

F、教育环境的适合与改造

其中教师的情绪健康(情绪归因、情绪反应适度、情绪稳定、心情愉快、情绪自控)最为重要。

2) 教师心理健康的意义

第一、三个要求(时代、教师职业特点、自身发展);

第二、四个需要:是从事教育工作的需要:有利于教书育人

是教师自身健康生活的需要:有利于学生成才

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有利于教育质量

第三、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深刻的、长期限的、潜移默化的。“子不教父之过”。某种水准上说,教师的人格和心理健康状况比专业知识、教学方法更重要。

二.教师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原因与心理诊断

WHO估计,世界上20-30%的人有没水准的行为异常;在美国,至少有6-8%的教师有着不同水准的良适合。这里结合北京青年报4月、南方周末6月对我的采访来谈上述问题。

1. 教师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1) 适合不良。个人与环境不能取得协调一致。特别是当前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宏观背景。P114-115(人)的21条。

A、理想与现实的差别;

B、外界以教育的冲击;

C、人际关系不和谐

D、情绪不稳定(紧张感、挫折感、焦虑感);

E、学科知识不足;

个人观点: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是对环境的适合,即良好的适合行为。适合状况是区别专家型教师和新手型教师的重要标准。

(参阅拙作:1、《论心理学视野中教师的培养与发展》,教育研究,1999年第10期;2、《专

家-新手型型教学行为的研究》,心理学探新,1999年2期)

2) 职业行为问题

A. 怨职

B. 自我概念不当]

C. 异常行为

D. 粗暴

E. 不良职业行为

上述问题源于专业知识不足,生活方式改变,工作情境的挑战,家庭与婚姻问题,生理疾病或伤害和经济压力等。

3) 人际交往障碍

A. 缺乏交往技能手段

B. 不良个性特征防碍交往

C. 对交往重要性理解不足(16.99%校内交往,11.49%校外交往)

(参阅拙作《师生互动量表的编制研究》,心理科学,2000年第6期)

4) 人格缺陷:人格发展的不良倾向(如狭隘、嫉妒、暴躁等)

A. 自卑

B. 抑郁

C. 孤僻冲动型人格、偏执型人格和强迫型人格

D. 敌对

E. 多疑

5) 职业倦怠:个体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状态;是一种应激下的反应。

教师职业倦怠主要源于日益增加的工作压力,而工和压力又涵盖环境的、人际关系的、教学的、心理的、组织的、社会的等方面。

特征:倾向于走极端;

消极心境和态度;

广泛涉及人的各方面;

个人观点:教师体罚学生,并不是说这个教师是虐待狂,而是他本来已经满负荷的工作状态下,又受到刺激,这必然会使他烦躁产生失去理智的行为。

A. 情绪(疲劳、烦躁、易怒、过敏、紧张)

B. 人格(减少师生互动)

C. 降低成就感

2. 教师心理不健康的原因

1) 职业因素(期望、角色冲突、现实差别等)

2) 工作环境(情境、气氛、学校环境、人际关系)

3) 个人因素(期望、水平、情绪、人格、认知等)

4) 社会因素(社会环境、社会风气、学习生活环境、社区环境)

5) 学校教育指导思想

6) 家庭因素(夫妻关系、家庭成员、家庭重大生活事件)

个人观点:

A、造成教师心理不健康的原因中家庭因素尤为重要。不可忽视。

(参见拙作:1、《日常生活压力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科学研究,2000年第3期;2、《挑战与呼声:家庭教育中亲子互动现状分析》,应用心理研究(台湾),2000年9月号;3、《教师成就动机:结构和影响因素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6年第4期)

B、教师的教学是一种孤寂的专为工作,是一种终生一个身份的工作,而所面对的对象又是同质怀大于异质性,这种职业特点本身有可能诱发悯理行为问题。

3. 教师心理不健康的诊断

心理健康诊断是根据对心理健康的广理解,采用心理行为综合指标,全面检测和评估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一种诊断方法。

1) 方法。心理测量法、社会适合判定法、临床症状判定法、访谈法和调查法等

2) 常用量表。《康乃尔健问卷》(CNI)、《汉密尔顿抑郁、焦虑评定量表》(HAMD、HAMA)、《焦虑症状和特质问题》(STAI)、《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十六种要各因素问卷》(16PF)等。

3) 根据心理活动内容和特征的诊断

认知(教育错觉、思维武断、空想......)

心理过程情感(焦虑、适合性、应激力差......)

意志(懦弱、受暗示性、失去控制......)

倾向(生物需要型、消极世界观、无生活目标......)

个性性格(固执、忧郁、暴躁......)

水平(表达力差、放任、教学技巧差......)

职业(无厌烦本职、职业权宜、无心理准备......)

职业特征

教育(不爱学生、忍耐性差、教育智能差......)

4) SCL-90量表介绍

心理健康自评量表是当前应用最广泛的教师心理健康测验工具之一。

国内修订的SCL-90包括90个项目,具有容量大、反映精神症状面广、能较准确判断各症状水准、省时间易操作等特点。

要求被试必须回答所有90个项目,限定回作近一星期内的体验。采用5分制评定。所以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国内已有常模。

(参见《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P31-35)

5) 注意点:

A. SCL-90量表是80年代修订的,当前使用要谨慎;

B. SCL-90反映某一时段的状况,不能由部分推及整体

C. 阶段性状态的结果不能代表整体状态(51.23%)

三.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与保持

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水平,要有学校管理保障和教师自身心理保健两个支柱。从学校来说,校长与教育行政部门的协助(工作积极性、人际关系、工作作风、课业负担、娱乐、进修机会等)、专家的协助、社会支持系统的支持(相互依存关系,夫妻;可靠的结盟,亲朋;社会整合;信任与安全;获得指引等)。这里谈教师自身。

1. 对教师心理健康的理解

1) 心理问题与心理学疾病能够预防;

2) 心理异常能够慢慢恢复;

3) 有心理行为问题并非可耻;

2. 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1) 强调教师是一个平凡人。必要的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心理测验;

2) 准确理解身心关系。注意营养、饮食;全育锻炼;娱乐与休息;合理用脑;

3)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同事关系等;

4) 学会持续调适情绪。转移、升华、自慰、宣泄、幽默、自控;

5) 准确对待心理挫折。

个人观点:反思训练有助维护教师心理健康。

(参见拙文:《反思训练是提升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年第4期。)3. 增进教师心理学健康的措施

1) 积极做好自己的保健医生。要有准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尽量防止克服心理冲突;

2) 培养积极愉快的情绪。热爱生活、热爱工作;准确处理人际关系;积极锻炼身体;

3) 培养优良的意志品质。树立准确的教育观;勇于克服困难;培养有效的情感;养成评价自我行动的水平;持续提升教育科学知识和技能水平;

4) 采用合理有效的工作方式。明确教育工作的目的;积极防止脑力疲劳和过度疲劳;增强脑的营养;

5) 学会实行心理调适。乐观心态;悦自己;自我调适;培养兴趣;完善自己。

6) 此外,建立良好的人关系、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增强挫折的耐受水平等,都是教师自身心理保健应重视的。

4. 教师心理健康对师德教育的促动

教师心理健康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从心理学意义上,师德是教师在道德理解、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上的某些特征系统。

研究表明教师的心理品质中以下几项对人格特征是最重要的:精神振作还是萎靡,兴趣广泛还是狭窄,性格温和还是暴躁,意志坚强还是软弱,生活有序还是杂乱无章。

1) 对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的促动

2) 对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促动

3) 对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促动

4) 对严己宽人、团结协作的促动

个人观点:教师信念很重要,想成为什么样的教师往往会成为什么样的教师。(参见拙作《教师信念及其对教师培养的意义》,教育研究,2000年第5期)

5) 几个观点:

A. 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有心理健康的学生;

B. 心理健康要坚持双主体,学生是主体,教师也是主体;

C. 要对教师实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

D. 学生减负,教师要加负,补上心理素质这个课;

E. 教师要做学生心理健康的保健医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