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词讲解-寻隐者不遇&山行

诗词讲解-寻隐者不遇&山行

诗词讲解-寻隐者不遇&山行
诗词讲解-寻隐者不遇&山行

二年级吟诵·礼

上课!同学们好~

我是大家的新老师,也是你们的新朋友。今天老师将会带领大家一起走入古典诗词的美好画卷,一起感受古诗的典雅魅力。

说到诗,我们每个人从小都知道不少古诗。古诗一般都会写些什么呢?

对!写诗人看到的景物、事物,还有看到事物之后产生的联想。

古时候人们说“言为心声”,意思就是,所有的诗词吟咏,都是

我内心最真实的感情喷薄而出,形成了语言和文章。

那么说到情感,我们做任何事情是不是都需要情感呢?学习诗词、画画写书法、与朋友交往……等等这一切,都是基于情感而生的。

我们一起来看这个“情”字,最早这个字的本义,就是指人的情感。情感发源自哪里呢?(老师可以在此时做手势指指自己的心脏,暗示学生情感发源自内心)对,情感发源自我们的内心,因此,后来,“情”这个字也引申为本来、本源。比如说,情感就是诗词的本源。

每个人都有感情、也有心情还有什么呢?还有情绪。那么,如果我们想要和身边的人融洽的相处,要不要去体贴别人的情感,关照他们的情绪呢?

对,一定要,所以我们说,能体贴他人的真实情况,是合“礼”的。

既然说情感是诗词的本源,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给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乘风飞行,穿越回古代,看看今天的两位情感丰富的大诗

人给我们带来了怎样有趣的场景。

这首《寻隐者不遇》的作者是唐代的大诗人——贾岛。我们都知道唐代是一个诗词创作空前繁荣的时期,以至于我们一提到古诗,首先就会想到唐诗。每一位诗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特点,所以呀,后世的人们就根据他们不同的特点,给他们起了很多有趣的雅号。

比如说有一位“诗仙”,他是——李白。还有一位“诗圣”,就是——杜甫。又有一位“诗佛”,就是以前我们讲过的王维。那么这首诗的作者贾岛,他也有一个有趣的别号——“诗奴”。

谁知道这个奴是什么意思呀?

对,这是奴隶的奴,难道贾岛是一个奴隶吗?那么动动我们聪明的小脑袋瓜,告诉老师,为什么后人要称他为“诗奴”?原来呀,贾岛对诗词的痴迷已经超越了一般诗人的喜爱程度,他为了能够作一首好诗,常常忘记身边一切的事情,有一次,他为了一首诗里面的文字究竟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就不停的思考,甚至思虑过度,冲撞了大官韩愈的车马队伍,自己还浑然不觉。幸好韩愈也是一位大诗人,他非常理解贾岛的行为,并且原谅了他。还帮他确定了敲字比推字更加生动,适合用在那首诗里。两人还因此成为了好朋友。所以人们之所以称贾岛为诗奴,是赞许他为了达到心中对好诗的追求,甘愿奉献一切的这种精神。

这首《寻隐者不遇》里面,喜欢字斟句酌的贾岛仅仅用了二十个字,就把一件事情的起伏转折写得活灵活现,下面我们一起来逐句的欣赏一下吧。

(吟诵教授)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好的诗词会带动我们的思维和情绪,就像这首诗,两次觉得有希望可以见到这位隐者,但是笔锋一转,又是渺渺然无处可寻。贾岛描写场景的确精妙非常。

下面这首诗呢,没有对话的场景,只有诗人自己的所见和体会,一样可以写得十分生动,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其中的妙处吧。

《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现在老师想请问大家,这首诗写了什么季节?

秋天,非常好。可是很奇怪啊,这首诗里只出现了一个关于时间

的词,就是“二月”,可二月是春天啊,我们从哪里可以感觉得到这

是秋天呢?

对,寒山,表示季节有些寒冷了;霜叶就是经霜的树叶,那么什么季节才会有霜呢?就是秋天。再看这个枫字,枫树有哪位同学见过?对,是一种叶子到了秋天就会变成红颜色的树,到了秋天,枫树林的叶子都变成了红霞一样艳丽的颜色,比什么还美?对,比二月春天的红花还要美。

在古典诗词中,秋天常常和寒冷、寂寞、凄凉联系起来,而这首诗,通过这一片红色,让人看到了秋天象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这是一首秋色的美好赞歌。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逐句的学习吟诵这首美好的《山行》。

(吟诵学习)

我们看,古诗有五言、七言,古代的诗经还有四言体。那么《三字经》是几言体?对,三字一句,六字一韵,属于三言。我们一起来吟诵今天这段《三字经》的内容,感受一下它的韵律与诗词有什么不同?

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

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今天通过学习,我们是不是发现,古代有些字的读音和我们现代的读音不同了呢?比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字,刚刚我们在吟诵的时候,就发现它的读音和今天不太一样。为了保持音韵的和谐,更加体现出我们汉语言诗词的独特美感,大家一定要把这些字读得准确,诵得优美。

今天的课程就到这里,下次课我们再一起分享更多精彩内容,期待再见,下课。

五言绝句:贾岛《寻隐者不遇》

五言绝句:贾岛《寻隐者不遇》 寻隐者不遇 唐代: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译文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他行踪。 注释 ⑴寻:寻访。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一般指的是贤士。不遇:没有遇到,没有见到。 ⑵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弟子、学生。 ⑶言:回答,说。 ⑷云深:指山上的云雾。处:行踪,所在。 创作背景 此诗是中唐时期诗僧贾岛到山中寻访一位隐者未能遇到有感而作的。隐者不详何人,有人认为是贾岛的山友长孙霞。此诗的具体创作时间难以考证。 赏析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仅仅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但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全诗只有二十字,作为抒情诗,却有环境,有人物,有情节,内 容极丰富,其奥秘在于独出心裁地使用了问答体。不是一问一答,而 是几问几答,并且寓问于答。第一句省略了主语“我”。“我”来到“松下”问“童子”,见得“松下”是“隐者”的住处,而“隐者” 外出。“寻隐者不遇”的题目已经交待清楚。“隐者” 外出而问其 “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而写出“童子”的答语:“师采药去。”从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我” 专程来“寻隐者”,“隐者”“采药去”了,自然很想把他找 回来。因而又问童子:“采药在何处?”这个问诗人也没有明写,而 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 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赅 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不过,这首诗的成功,不但在于简炼;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 它的妙处。诗贵善于抒情。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见深沉。一 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 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其言甚繁,而其笔则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而且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 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不过诗的抒情要凭借艺术形象,要讲究色调。从表面看,这首诗 似乎不着一色,白描无华,是淡妆而非浓抹。其实它的造型自然,色 彩鲜明,浓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白,这松与云,它 的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的隐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深邃杳霭,捉摸无从,令人起秋水伊人无处可寻的浮想。从造型的递变,色调的先后中也映 衬出作者感情的与物转移。

诗词赏析试题含答案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诗词赏析试题含答案 一、《次北固山下》 1、请描述颈联(第三联)诗句在你脑海中的画面。(不超过40字)。 答:潮水上涨,江面顿时开阔;船行江中,和风吹来,船帆端端正正地高挂着。 2、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思念故乡。 3、这是朝诗人王湾的代表;体例上属于律诗诗,内容上属于___思乡__之作。 4、诗人对旅途的感觉是顺利的,还是不顺利的从诗中哪个地方可以表现出来 答:顺利。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5、翻译“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并回答这写出怎样的生活哲理 答:意思:残夜将尽未尽之时遥望东海,一轮红日正在升起,旧年将尽未尽之时,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江上。 哲理: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旧事物孕育着新事物,突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表现出了作者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 6、翻译: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译:思念家乡的书信什么时候才能到达呢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7.这首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抒发了作者客游他乡思念故乡的情怀。 8.全诗共有四联,选取你最喜欢的一联,说说它好在哪里。 答:例如颈联: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时光流逝,蕴含自然理趣。 9、“风正一帆悬”的“正”可否改为“顺” 答: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 10.对这首诗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次北固山下”的“次”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镇江北边,三面临江。 B.“客路”即“旅途”。第一句指明了作者要去的路途,第二句交代了乘舟而来的情况。 C.“潮平”指潮水上涨,水与岸平。“风正”指风向既顺,风力又不猛。 D.“归雁洛阳边”意即我想学北归的大雁,回到故乡洛阳。 11.关于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这首诗以对偶句开头,既不同一般,又工整明丽,“青山”“绿水”给人眼明心亮的感觉。 B.三、四两句进一步把人带到一种和平宁谧的环境里,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显得天地宽阔,更使人胸襟开朗。 C.五、六两句写海上红日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江边春意赶走垂尽的旧腊残冬,不仅意象美妙,还蕴含一种生活哲理,突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 D.最后一联抒发了作客他乡的深深愁绪,可知前面六句所写明丽的江南景色,都是为最后一联作反衬的。二、 (1)在初中阶段我们学习了几十首古诗词,有的咏史,有的写景,有的叙事……请问杜牧的《赤壁》属于那一种写法本诗在运用这种写法上有什么特点(3分) 答:咏史诗(1分)。特点:借史实抒情。(2分)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中“东风”指什么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诗句的理解。 答:“东风”指火烧赤壁一事(1分)。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2分)。

一年级上古诗2 寻隐者不遇

古诗2 寻隐者不遇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诗的诗意。 2、通过想像,拓展空间,感受诗的简炼。 3、结合诗人的经历,感悟诗所表达的意境。 4、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理解本诗的诗意,通过想像,拓展空间,感受诗的简炼。 教学难点 结合诗人的经历,感悟诗所表达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首古诗,(师板书诗题),生读题目。 2、在自已本子上写下来,想想题目什么意思,提醒注意写字姿势。 3、解题:知道什么是隐者吗?(板书隐者)隐者是哪一些人?(隐居山林的, 有一定才能,但不原出去做官的人),你知道哪些比较有名的隐者。 这些隐者,在隐居时一般不说姓名,只有雅号,如诸葛亮,人称卧龙先生,陶渊明,人称五柳先生。有些出家为僧为道的,只有法号。 4、寻:寻找,不遇:没遇到。 5、完整地请学生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同意他的解释吗? 6、好像缺了主角,是谁在寻找隐者呢?(板书诗人) 知道贾岛这个人吗?你了解的贾岛是个怎么样的人?谁来介绍一下。(师相机补充,出示课件。) 苦吟可能学生会说到,现只要结合课件随机梳理一下。 其实,贾岛早年也算是一个隐者,知道原因吗? 做过和尚,法号无本。后来还俗了,因为遇上了谁?韩愈,当朝的大官,韩愈看中他的才华,劝他去搏取功名,结果他在京城考了三十年,一无所成,所以只能苦吟。

二、初解诗义。 1、师范读古诗。 2、解疑,有不理解的地方吗?提出来。学生相互帮助,理解诗意。 童子何人?与隐者什么关系?(待童,徒弟,是儿子吗?) 言师,言,说,谁在说?(童子)说谁?(师父),童子在说师父什么? 此:这,此山,这座山。 深:云雾弥漫,浓得遮人视线。 处:地方不知处:不知道去向。 3、同桌练说,再指名说说诗意。 4、练习朗读 板书设计 俗逸仙 贾岛寻隐者采药 松下山中云深处

高中语文古诗鉴赏题及答案

高中古诗文鉴赏题答案 1、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题。 山寺夜起 江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 (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日耕者 苏辙 阳气先从土脉知,老农夜起饲牛饥。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①迟。 妇子同来相妩媚,乌鸢飞下巧追随。纷纭政令②曾何补,要取终年风雨时。【注】①晓饷,指送早饭到田间。②政令,指当时王安石变法所颁布的各种法令。(1)请对颈联作简要赏析。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3、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小题。 放慵陈与义 暖日薰杨柳,浓春醉海棠。 放慵真有味,应俗苦相妨。 宦拙从人笑,交疏得自藏。 云移稳扶杖,燕坐独焚香。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本诗第二句哪个字用得好?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结合全诗,请作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唐叔良溪居 【明】张羽 高斋每到思无穷,门巷玲珑野望通。 片雨隔村犹夕照,疏林映水已秋风。 药囊诗卷闲行后,香灺灯光静坐中。 为问只今江海上,如君无事几人同? 【注】灺(xiè):灯烛灰,此指香灰。 (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2).本诗虽无惊人之笔,但措词亦值得品味,颔联中“犹”“已”就颇见功力,请分析这两词语的妙处。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早行 (宋)刘克庄 店妪明灯送,前村认未真。 山头云似雪,陌上树如人。 渐觉高星少,才分远烧新。 何烦看堠子①,来往暗知津。 【注】①堠(hòu)子:标记里程的土堆。 (1).本诗颔联运用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早行途中景物__________的特征。 (2).本诗围绕一个“真”字落笔,反写正写,构思巧妙,试作简要分析。 6、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题。 海棠 (宋)王安石 绿娇隐约眉轻扫,红嫩妖娆脸薄妆。

寻隐者不遇教案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铁岭学校刘颖 一、教材分析 《寻隐者不遇》是长春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板块的第二课,这首诗写的是贾岛去访问隐士没有见到的情景。诗句浅显精练,第一句从“问”开头,后两句省略“问”只写了“答”,可见作者用词巧妙。 二、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虽然初步掌握了理解古诗的方法,但这首诗每句都有省略,这对学生理解诗句造成一定困难,教师要通过提示帮助学生理解。本班学生好奇心强,为此要创设一定的故事情境来协助教学。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两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理解重点字词,进而理解诗意。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把诗的语言转化成生动形象画面,会用自己语言讲述。 过程与方法目标: 随文识字,鼓励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朗读、感悟、想象,进而使学生在头脑中再现画面。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感情变化。 四、教学策略 本首古诗诗句自然质朴,通俗明快,为此在教学中努力渲染诗境,在教师生动的故事情境描述中、在古典的乐曲演奏中,学生随同教师一起走进文本、一起探索感悟文本。由于三年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为此在理解古诗时我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不仅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更能达到预期目标。为更深一步感悟古诗内容、意境、情感,我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填说,再现画面、大胆吟诵,再悟情感,进而升华情感,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五、教学准备 1、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 2、资源准备:自制教学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长大后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教师针对不同的价值观进行评价)老师今天向大家介绍一种人----隐者(板书隐者) 2、体会隐者含义

2019-2020年小学一年级下语文课文315 寻隐者不遇西师大版练习题第三十篇

2019-2020年小学一年级下语文课文315 寻隐者不遇西师大版练习题第三十篇 ?第1题【单选题】 选择错误的说法( )。 A、《寻隐者不遇》的作者是宋代的贾岛。( ) B、《寻隐者不遇》的作者是唐代的贾岛。( ) 【答案】: 【解析】: ?第2题【填空题】 读古诗填空。 《所见》是______朝诗人______的作品,诗人向我们描绘了______。古诗动静结合,活泼有趣,牧童先是______,忽然“______”,是因为他“______”。我们还从诗中“"______”一词中可见当时是______。 【答案】:

【解析】: ?第3题【填空题】 熟读《寻隐者不遇》回答问题 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传说他骑驴作诗,遇上了大文学家______,二人共同探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于是便有了“______”一词。 【答案】: 【解析】: ?第4题【填空题】 【答案】: 【解析】:

?第5题【填空题】 根据课文《寻隐者不遇》内容填空 例:客人问:你师傅到哪里去了?童子答:师采药去。 客人问:______童子答:只在此山中。客人问:______童子答:云深不知处。 【答案】: 【解析】: ?第6题【填空题】 【答案】: 【解析】: ?第7题【填空题】 读诗《所见》,解释诗句中加横线的词语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解析】: ?第8题【填空题】 把古诗补充完整,再完成练习。 ①静夜思 ______,疑______霜。 举______望______,______。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______写的,诗中有一组反义词:______与______。 ②寻隐者不遇 松______童子,言师采药______。 ______此______,______深______处。 读了这首诗,我知道了诗人没有找到隐者,因为______。 【答案】: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 .一、田园山水诗 (一)田园诗 诗歌史上,把田园诗和山水诗是分开的。用诗歌吟咏田园风光描写农村生活的乐趣大约始于东晋的陶渊明。代表作是《归园田居》、《饮酒》等,到了唐代,田园诗不但描写出如画一般的朴素优美的田园景象,而且写出了诗意般的农家生活。如孟浩然《过故人庄》、司空曙《江村即事》、王建《雨过山村》等都描绘了农村美丽的风光和淳朴的人情,辞章流露出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宋代,不仅吟咏田园风光的诗词多了,内容也有了拓展。作品或描写农村风光,或描绘山村、水乡的风俗画,或写农村生活,农民劳动和各式各样的人物,它们不仅表现农村恬淡寂寥的闲适情趣,而且通过农村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的描写,着意表现充满生机的自然及纯朴而富有活力的劳动者。如辛弃疾《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陆游《游山西村》等。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田园诗如同它的名字一样,语言清新质朴,不事雕琢,常常选择典型事物进行叙述描写,形象真切近人,生活意味极浓。 (二)山水诗 山水诗从曹操的《观沧海》始,经南朝谢灵运、谢眺的进一步创造到唐代已臻成熟,成为蔚为大观的诗歌流派。出现一批胸襟旷达,气象宏伟,意境阔大的讴歌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杜甫的《望岳》《登岳阳楼》、王维的《终南山》、孟浩然的《望洞庭湖呈张丞相》等,更有大量的诗歌着意描写山水绮丽迷人的风光,山林的幽静花鸟怡人的自然秀美,如王维《山居秋暝》、杜甫《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杜牧的《山行》《江南春》等。 山水诗都表达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什么样的景(包含读者的感受),即反映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怀。大凡用明丽的诗句写出壮美的诗篇,多表现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民族自豪感和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如《望岳》;用清丽的词句,描写秀丽迷人风光的山水诗,大多表现作者热爱生活,积极用向上精神或恬淡快乐的生活情怀。如于良史《春山夜月》、刘方平《月夜》;如果诗歌刻意描绘的是静谧、幽深的景物,一般多则反映诗人寄情山水,陶醉于自然,厌恶世俗,超然尘外的情趣,或表现对隐逸生活的崇尚和追求,或表现作者清高、孤傲的心志。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李白的《山中问答》、柳宗元的《江雪》。 以上所述只是一般情况,鉴赏诗歌,一方面要揣摩诗句,体会诗中景物特征,另一方面要尽可能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和生活经历进行具体分析,仔细把握,千万不可“按图索骥”。

古诗鉴赏练习题(含答案)11首

古诗鉴赏练习题(含答案)11首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22一23题 听蜀僧浚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l),西下峨嵋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2),余响入霜钟(3)。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l)绿绮,古代著名的琴。(2)流水,《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3)霜钟,《山海经.中山经》》:“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钟鸣。”郭璞注:“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 1.这首诗写听琴,并没有着重写弹奏技巧和琴声,而是把重点放在描写______________,从_______面表现音乐的高妙。(4分) 2.颈联两处使用典故,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点明自已也是通晓音律之人,“霜钟”的传说点明物候时令,此外,这两处的用典还有更深层的寓意是___________。(3分) 二、阅读下列宋词,读后填空(5分) 如梦令(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捲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蓼园词选》对这首词有以下评价:“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这里“无数曲折”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词的意境,写出下列人物对话: 词人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捲帘人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词人又纠正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一首唐诗,解答后面的题目。 日暮 杜甫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 (1)从诗歌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__________。(1分) (2)古诗词的句子,或为适应格律,或为取得特殊的表达效果,常有倒置语序的现象。请你写出本诗颈联的原应顺序,并改写为散文化的句子。(2分) 原应顺序为:__________ 改写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是作者在流寓夔州期间写的一首诗。阅读全诗,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中所描绘的意境及所抒发的感情。(3分) 意境(6个字内):____________________ 情感(6个字内):___________________ 四、仔细揣摩词意,简要回答问题(6分)

古诗词《寻隐者不遇》第一周教案

古诗《寻隐者不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讲出推敲的故事。 2.初步了可以读诵古诗。 教学准备: 古诗诗句相关图片、背景音乐 教学过程: 一、讲述故事,引发兴趣 1.讲述贾岛《推敲》的故事,引起幼儿学习兴趣。 唐朝有个诗人叫贾岛。有一天,他骑着毛驴外出,在路上一面走,一面作诗,其中有两句是:“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贾岛反复地吟诵这两句诗,还用手做着推敲的姿势,是“推门”好呢,还是“敲门”好呢?他一时定不下来。 这时候,京城的地方长官(京兆尹)韩愈经过这里。按当时规定,官员来了,行人都要让路。可是贾岛仍然在低着头吟诗,不觉一头撞到了韩愈的仪仗队里。 公差马上把贾岛从驴背上拽下来,推到韩愈眼前。贾岛只好把作诗的事讲了。韩愈听后不仅没有责备贾岛,反而笑着对贾岛说:“还是…敲?字好啊!”因为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门没有闩,也不能莽撞推门,敲门表示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读起来也响亮些。”两人于是并排骑着驴马回家,一同谈论作诗的方法,互相舍不得离开,共有好几天。韩愈因此跟贾岛成为了朋友。 推敲:就是反复的思考。 (这个故事后来形成了一个词语,叫“推敲”。意思是在文字上再三琢磨修改。“反复推敲”就是反复琢磨,一再修改。和“推敲”相近的还有“斟酌”这个词,和“字斟句酌”的成语。) (《题李凝幽居》全诗如下: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小朋友们谁来讲讲,这个故事呀?(或许有的孩子没有记住,老师可以再讲几遍,是小朋友们可以讲出来) 二.引出题目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贾岛写的一首古诗,叫做《寻隐者不遇》。 三.初步了解题目大意 释题。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 寻:寻找,寻访。 隐者:居住大山林里的文化人。 遇:碰见,遇上。 这首诗说的是诗人去访问隐者却没有遇见。

寻隐者不遇 一年级

寻隐者不遇一年级 教学设计示例 5.寻隐者不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寻、隐、者、遇、药”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释题质疑。 1.直接揭题。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唐代四位大诗人:白居易,李白,孟浩然,王之涣。今天,我们随着第五首古诗的学习,再认识一位唐代大诗人,他的名字叫贾岛。 2.释题。 寻:寻找、寻访。 隐者:隐居山林的人。 不遇:没有遇到。

题目的意思就是:(作者)寻访一位隐居山林中的人却没有遇到。 3.质疑。 怎么找的?为什么没有找到? 二、初读课文。 1.自读古诗。 2.指名读,教师随机出示生字卡片,指导生字读音。 三、借助画面,理解诗意。 1.仔细看图。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 (我知道了作者在向隐者的弟子询问隐者的去向;童子在摆手说不知道在哪里;隐者在山高林密的深山中。) 2.结合图谈一谈诗句中词语的意思。童子:小徒弟。师:老师。此山:这群山。 3.师重点指导。 言:说。 云深:山高林密,山顶之云雾缭绕。 只:就 4.根据诗句想象诗中省略的询问。 (l)你师父干什么去了? (2)在哪儿采药? (3)你能找到他吗? 5.体会人物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第一句:松下问童子——满怀希望。 第二句:言师采药去——情绪一下子低落变成失望。 第三句:只在此山中——失望之中萌生了一线希望。 第四句:云深不知处——怅然若失,又生出无可奈何之感。 在反复朗读中感悟语气,体会语感,读出语气。 6.扮演诗人“我”和“童子”,表演一下对话。 四、想象诗意,熟读成诵。 1.正确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节奏。指读、同桌互读。 2.边想象诗意边练习背诵。 五、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4.指导书写。 “童”上边的“立”写得要扁平,与下边“里”写得紧凑。 板书设计 寻隐者不遇一年级教案教学设计由教案频道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汇总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 2. 雨过山村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庭中栀子花。 1.用自己的话写出前两句诗描绘的景象(限60字) 2.诗中的“妇姑”是指。 3.最后一句用了表现手法。简说此句描写的意义。 3.. 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儿女各当家”是指。2.诗作一、二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3.写幼童“也傍桑阴学种瓜”的细节,意在表现什么?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 社日唐·王驾 鹅湖山下稻粮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枳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这首诗描写社日农民的欢乐情景运用了细节描写,很具表现力。试举两例分析。 6. 春山夜月唐·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1.诗中说“赏玩夜忘归”的原因是;首联在全诗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2.你认为诗中哪一联写得最好?选出来试作简析,品味其妙处。

10. 江南春绝句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明代诗论家杨慎曾评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你同意他的意见吗?请简述你的见解。 . 11. 夏意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1.这首诗描写的环境有何特点?试简说之。 2.从全诗看,诗人的“夏意”是什么?

13.鹿柴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试述“人语响”在创造意境上的作用。 2.第三句中的“入”字极为洗练,说出它的传神之处。

语文部编版一年级下古诗-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古诗:《寻隐者不遇》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诗生字,理解本诗的诗意。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通过想像,拓展空间,感受诗的简炼。 3、结合诗人的经历,感悟诗所表达的意境。 4、能从古诗中感悟人生道理。 教学重点 理解本诗的诗意,通过想像,拓展空间,感受诗的简炼。 教学难点 结合诗人的经历,感悟诗所表达的意境。从诗中学习做人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这一首古诗,你们学过的古诗有哪些?哪位同学起来背诵一首。今 天学的这首古诗(师板书诗题),生读题目。 2、解题:知道什么是隐者吗?(板书隐者)隐者是哪一些人?(隐居山林的,有一定才能, 但不原出去做官的人)。 3、寻:寻找。不遇:没遇到,没见到。 4、完整地请学生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同意他的解释吗? 5、好像缺了主角,是谁在寻找隐者呢?(板书诗作者,朝代) 知道贾岛这个人吗?贾岛是个怎么样的人? 做过和尚,法号无本。后来还俗了,因为遇上了谁?韩愈,当朝的大官,韩愈看中他的才华,劝他去搏取功名,结果他在京城考了三十年,一无所成,所以只能苦吟。 (二)理解诗义 1、师范读古诗。 2、解疑,有不理解的地方吗?提出来。学生相互帮助,理解诗意。 童子何人?与隐者什么关系?(待童,徒弟,是儿子吗?) 言:说,谁在说?(童子)。说谁?(师父),童子在说师父什么?

此:这,此山,这座山。 云深:云雾多。 处:地方不知处:不知道具体位置。 3、阅读与问题解答 1)诗中有几个人物?谁在问童子? 2)隐者主要是什么职业(谋生)?哪一个词语说明出来?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心情)? (三)古诗中学到的道理 1、诗人为什么要寻隐者?(人要有理想信念)“寻”代表信念,有行动。 2、松:松代表坚韧,站如松,做人要堂堂正正,有就有,没有就没有。“问”代表有努力, 有行动,谦虚礼貌。学无止境,不骄不馁。怎样寻人问路? 3、当别人寻人问路时,我们该怎么做?采药:为谁采药?师:师如父 4、“只在此山中”说明回答的方向要对。 5、“云深不知处”告诉我们原因要说清楚,该提醒的地方要提醒别人。 6、隐居对于现代的生活适应吗?为什么? (四)巩固练习 诗人: 童子:我的师傅去采药了。 诗人: 童子:只知道在这座山中。 诗人: 童子:山中云雾太多,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个地方。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

诗歌鉴赏牛刀小试 一、诗歌鉴赏,请仔细阅读,细细揣摩,认真作答。 《早梅》 (唐)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1、对于“一树寒梅白玉条”中的“白玉条”三字,有人说不恰当,不符合梅花呈朵状的形态特征。试谈谈你的看法。(2分) 2、“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两句语言质朴,但包含着不尽的意蕴。请简要赏析。(3分) 《舟过谢潭三首(之一)》 (宋)杨万里 风头才北忽成南,转眼黄田到谢潭。 仿佛一峰船外影,褰帷①急看紫巉岩。 【注释】①褰(qiān)帏:掀起帘子。 1、本诗第二句中的“转眼”与诗中一字相呼应,写出了。(2分) 2、本诗最后一句中的“急”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2分) 《丰乐亭游春(其一)》 欧阳修 绿树交加山鸟啼,晴风荡漾落花飞。 鸟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归。 【注释】此诗作于庆历七年,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的第三年。丰乐亭在琅琊山幽谷泉上,距醉翁亭不远,为欧阳修所建。 1.诗歌的开头两句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丰乐亭景色怎样的特点?(2分)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浣溪沙》 宋欧阳修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前。 【注释】欧阳修早年被贬颍州,晚年又隐居于此,州城西北,有一天然水泊,人称西湖,风景优美,是当时的名胜之地。欧阳修常来此游览。六幺,为唐代琵琶曲名。 1、词的上片中“逐”和“出”两个字用得极其精妙,请任选一个字进行赏析(2分) 2、词的下片描绘了一幅湖上宴乐图,从中你看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态?(2分) 《冰壶洞》(明)胡应麟 一线悬崖鸟道通,石床钟乳斗玲珑。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 2.雨过山村 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庭中栀子花。 1 ?用自己的话写出前两句诗描绘的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 字) 2. 诗中的“妇姑”是指 3. 最后一句用了 ______ 3..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 学种瓜。 1 ?“儿女各当家”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作一、二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3.写幼童“也傍桑阴学种瓜”的细节,意在表现什么?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 思想感情? (限60 0 表现手法。简说此句描写的意义。

4.社 日 唐?王驾 鹅湖山下稻粮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枳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这首诗描写社日农民的欢乐情景运用了细节描写,很具表现力。试举两例分析。 春山多胜事, 兴来无远近, 1 .诗中说“赏玩夜忘归” 构上起什么作用? 2.你认为诗中哪一联写得最好?选出来试作简析,品味其妙处。 6.春山夜月 唐?于良史 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欲去惜芳菲。南望鸣钟 处,楼台深翠微。 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首联在全诗结

10.江南 春绝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南朝四百八十寺, 千 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 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 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 中矣。”你同意他的意见吗?请简述你的 见解。 11.夏 意 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1. 这首诗描写的环境有何特点?试简说之。 2. 从全诗看,诗人的“夏意”是什么? 水村山郭酒旗风。 多少楼台烟雨中 明代诗论家杨慎曾评说:

古诗《寻隐者不遇》原文翻译及赏析

古诗《寻隐者不遇》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唐代:贾岛 译文 苍松下询问年少的学童,他说他的师傅已经去山中采药了。 只知道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道他的行踪。 注释 寻:寻访。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一般指的是贤士。 不遇:没有遇到,没有见到。 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弟子、学生。 言:回答,说。 云深:指山上的云雾。 处:行踪,所在。 赏析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

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这首诗就是一个例证。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去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而可相见当时松下所问的是“师往何处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小诗的后两句是说,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在这里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略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词,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 在这首诗中,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取了以答句包含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然而,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炼;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它的妙处。诗贵善于抒情。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见深沉。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其言甚繁,而其笔则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而且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松下问童子”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古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从古至今无数诗人留下了不朽的诗篇。贾岛“推敲”的故事千古流传,贾岛的每句诗和每个字都经过反复的锤炼,用心推敲修改。诗人严谨认真、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更是令人赞叹。今天,我们再来欣赏推敲贾岛的另一首古诗。板题 二、释诗题,知诗人 1、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读这首诗的题目,推敲推敲,理解它的意思。〔寻,寻访。“隐者”是什么样的人?(古代隐居山林的人,一般都是有学问的贤士。)遇,遇到,碰到。〕谁能说说课题的意思?(诗人贾岛寻访隐者没有遇到) 2、再读诗题,这次,你带着什么感情读?(崇敬、失望) 诗人为什么没有遇到隐者呢?让我们一起去读读、品品、推敲 三、初读感知 1、这首诗同学们积累过,都会读会背诵,可是要想读出节奏,读出韵味,有一定难度,谁来展示自己的朗读?(生边读师边划出诗歌的停顿、重音) 2、分组读,齐读。 3、初读了古诗,你知道诗中涉及了哪些人物? 四、精读古诗 1、(出示插图)那么,图上画的这两个人是谁?(诗人和童子) 2、诗人是在哪里碰到这个童子的?从诗中的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松下”指出了事情发生的地点,也是隐者的隐居之地。为什么作者要写“松下”而不写树下或其他的地方呢?我们一起来推敲。出示“青松”一诗,你一定能找到答案。我们知道松、竹、梅合称“岁寒三友”,古人写松树大多是为了表现表现孤傲高洁的品质,诗中是为了突出(隐者远离尘俗的风骨) 3、这个童子与隐者是什么关系?从言师采药去这句诗可以看出来 4、隐者采药的地点你找能到吗?这是怎样的一座山呢?云深不知处“云深”指(山深云雾浓),因为云深所以——“不知处”。 5、请同学们认真默读古诗,读着读着,你仿佛听到了什么?(诗中的人在说话,也就是对话)他们在问什么?说什么? (你师傅到哪去了?)言师采药去

寻隐者不遇 一年级 教案 教学设计

寻隐者不遇一年级教案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示例 5.寻隐者不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寻、隐、者、遇、药”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释题质疑。 1.直接揭题。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唐代四位大诗人:白居易,李白,孟浩然,王之涣。今天,我们随着第五首古诗的学习,再认识一位唐代大诗人,他的名字叫贾岛。 2.释题。 寻:寻找、寻访。 隐者:隐居山林的人。 不遇:没有遇到。 题目的意思就是:(作者)寻访一位隐居山林中的人却没有遇到。 3.质疑。 怎么找的?为什么没有找到? 二、初读课文。

1.自读古诗。 2.指名读,教师随机出示生字卡片,指导生字读音。 三、借助画面,理解诗意。 1.仔细看图。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我知道了作者在向隐者的弟子询问隐者的去向;童子在摆手说不知道在哪里;隐者在山高林密的深山中。) 2.结合图谈一谈诗句中词语的意思。童子:小徒弟。师:老师。此山:这群山。 3.师重点指导。 言:说。 云深:山高林密,山顶之云雾缭绕。 只:就 4.根据诗句想象诗中省略的询问。 (l)你师父干什么去了? (2)在哪儿采药? (3)你能找到他吗? 5.体会人物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第一句:松下问童子——满怀希望。 第二句:言师采药去——情绪一下子低落变成失望。 第三句:只在此山中——失望之中萌生了一线希望。 第四句:云深不知处——怅然若失,又生出无可奈何之感。在反复朗读中感悟语气,体会语感,读出语气。

6.扮演诗人“我”和“童子”,表演一下对话。 四、想象诗意,熟读成诵。 1.正确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节奏。指读、同桌互读。 2.边想象诗意边练习背诵。 五、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4.指导书写。 “童”上边的“立”写得要扁平,与下边“里”写得紧凑。板书设计

古诗鉴赏选择题(含答案)

古诗鉴赏水平测试 1.《蜀相》和《书愤》都有对诸葛亮的追怀,也都有作者因难以实现理想抱负的感慨,比较阅读,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A.蜀相前四句写景,由远而近,不写建筑而着眼草木,透落出诗人面对青草啼莺时感受到的寂寞和苍凉,从而形成了全诗的感情基调。B.《蜀相》中的诸葛亮不仅是作者的游祠时的瞻拜对象,更是他心仪已久的名臣楷模,遥想诸葛亮的伟业和早逝,同所有英难一样,杜甫早已涕泪似横。 C.《书愤》的题义是书写愤懑,诗中虽无“愤”字却以愤贯穿始终,从早年的壮志难酬到暮年的报国无门,都表现了理想与现实冲突在诗人心中造成的创痛。 D.与杜甫诗借景仰诸葛亮之情不同,陆游在《书愤》中以诸葛亮自况,意在借《出师表》之名发出师之呐喊,要求朝廷尽快整军北伐。 2、下列诗句中没有采用即景起兴手法的一句是() A.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 B.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起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C.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D.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3.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A.目妙妙兮愁予洞庭波兮木叶下 B.荒忽兮远望朝驰余马兮江皋 C.岸土赤而壁立如金山、焦山、落星山之类,皆名天下 D.罔薜荔兮为帷合百草兮实庭 (2012年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4、5题。 柳堤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十里笼睛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4.下列对本事的赏析,不正确的是() A.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 B.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密树”,状柳茂。 C.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 D.“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的描绘出暮春世界的美丽景色。 5.雨本无香味,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变大触觉和视觉的修辞方法。下列诗句中“香”子的运用和本诗类似的两项是() A.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唐?郑谷《阙下春日》) B.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宋?杨朴《莎衣》) C.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错。(宋?刘子翚《海棠花》) D.映日暖云流似水,浥尘香雨润如膏。(明?邱睿《都城春日》) 丑奴儿近?博山道中效易安体①·辛弃疾 千峰云起。骤雨一霎儿价。更远树斜阳,风景怎生图画?青旗 卖酒,山那畔别有人家。只消山水光中,无事过这一夏。 午醉醒时,松窗竹户,万千潇洒。野鸟飞来,又是一般闲暇。 却怪白鸥,觑着人欲下未下。旧盟都在②。新来莫是,别有说话? 【注释】①易安体:易安词“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时人 称之“易安体”。②旧盟:指“鸥盟”,与鸥鸟为友。 6.对这首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风景怎生图画”写出了词人对雨后山中清新明丽景色的由衷赞 美。 B.上片“只消”两句,透露出词人摒除尘世烦扰、惟求闲散安宁的心 境。 C.“午醉”承“青旗卖酒”照应上片,于洒脱中流露出孤独寂寞的无奈。 D.结尾作者假托与白鸥对话,诙谐含蓄地表达出自己归隐山间的 意愿。 7.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貌岸然海棠 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末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 绪。 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 茂盛和花的凋零。 C.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 层拓展,深入。 D.作者采用直抒胸用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 感情绪。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 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 分西蜀,一分江东。 8.对这首元曲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酾酒临江,横槊曹公”,意思是曹操横槊船头,洒酒于江,表 示凭吊。 B.“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指孙权赤壁一战借助东风取得了胜利。 C.“便成名八阵图中”,是化用杜甫“成名八阵图”的诗句说明诸葛亮 的功绩。 D.最后一句指明了鼎足而立的三国中的英雄:刘备、孙权及曹操。 9.关于这首元曲,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作者以设问开卷,分层次地叙述了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最后 以概述作结,全篇有分有总,首尾相应。 B.作者用“惊起”二字生动而又形象地描绘出诸葛亮从南阳隐居到报 效刘备而出世的这一转变。 C.作者通过对三国英雄人物的描写和比较,表达了自己追慕古贤, 意欲建功立业的宏图伟愿。 D.这首元曲,风格雄健、高昂,大有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 遗风,而又没有“人生如梦”的悲伤感叹。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0-11题 望洞庭·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末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浪盘里一青螺。 题君山·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注:君山:在湖南省洞庭湖中。 10.对这两首诗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 A.刘诗中“两相和”的“和”用字工稳,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 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 B.刘诗中“潭面无风”句和雍诗中“烟波不动”句,都贴切地描绘了月 光下湖面风平浪静、山影凝重,朦胧而又静谧的景象。 C.雍诗中“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因为是凝视君山映在湖中的倒 影,所以给人感觉湖水的颜色没有君山倒影的颜色浓重。 D.雍诗中“水仙”指水中仙女,即娥皇和女英。她们是古代传说中 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作湘水神,遨游于洞庭之上。 11.关于这两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刘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 的湖光山色别出心栽地再现于纸上。 B.雍诗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点出了湖山的色彩,继之又将神话传 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C.两首诗都巧妙地以“螺”作比,但一首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 的青螺,一首将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 D.两首诗都将洞庭的山水景物描写得高旷起俗,使人读后油然生 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那种“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感觉。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13题 题李凝幽居·贾岛 1

一年级《寻隐者不遇》教案

一年级《寻隐者不遇》教案 一年级《寻隐者不遇》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寻、隐、者、遇、药”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材分析: 这首诗是本单元的最后一首,作者是贾岛。全诗共4行,以问答的形式叙述了他去寻访隐士没有见到的情景。诗句的大意是:我在 松树下面询问童子,童子说他的师父采药去了。师父就在这座山里,可是山高云深,不知道他到底在什么地方。 文章虽然是以问答形式来写,但语言选择十分精妙。诗中省略了寻访者“我”的.三次询问:“你师父干什么去了?”“在哪里采药?”“你能找到他么?”但读起来并不难理解。而且诗中蕴含着 丰富的情感变化:“松下问童子”――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情绪低落;“只在此山中”――希望又生;“云深不知处”――怅然若失,又有无可奈何之感。 教学的重点是: 掌握生字,朗读、背诵课文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法建议: 1.理解这首诗可以通过“看――说――读――演”四个步骤来进行。“看”就是引导学生看图,想象寻访的过程;“说”就是把想 好的说给全班同学听;“读”就是边想象边朗读,边朗读,边体会 作者的情感变化;“演”就是在熟读的基础上,把诗文背诵下来, 然后边背诵,边把自己对诗文的理解用动作表演出来。

2.学习生字,一方面可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识记,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把生字的音、形、义贯穿于朗读诗句之中。在读中理解,在读中记忆。 5.寻隐者不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寻、隐、者、遇、药”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掌握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释题质疑。 1.直接揭题。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唐代四位大诗人:白居易,李白,孟浩然,王之涣。今天,我们随着第五首古诗 的学习,再认识一位唐代大诗人,他的名字叫贾岛。 2.释题。 寻:寻找、寻访。 隐者:隐居山林的人。 不遇:没有遇到。 题目的意思就是:(作者)寻访一位隐居山林中的人却没有遇到。 3.质疑。 怎么找的?为什么没有找到? 二、初读课文。 1.自读古诗。 2.指名读,教师随机出示生字卡片,指导生字读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