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堂教学中学生英语学习方式的研究与实践

课堂教学中学生英语学习方式的研究与实践

课堂教学中学生英语学习方式的研究与实践
课堂教学中学生英语学习方式的研究与实践

《课堂教学中学生英语学习方式的研究与实践》课题阶段性总结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也明确提出,基础教育的任务不应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是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并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而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并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辅助者,就必须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实践证明,只有教法和学法的和谐统一才能使教学效率最大化。因此,重视和加强初中学生学法的指导与培养,是当前初中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1通过本课题研究,提供一些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与中学英语学科课堂教学内容相匹配的各种具体有效学生英语学习方式。 2通过本课题研究,形成较为完善、科学合理的学生英语学习方式,经实验验证,确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通过推广应用,能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的实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3通过本课题研究,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品质,大面积提高学生学业成绩,逐步缩小差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通过本课题研究,重构教师角色,转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研究能力,为持续提高教育质量作重要师资保障。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研究学生英语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2、研究中学英语有效的词汇学习方法,摒弃枯燥乏味的机械式背诵记忆和繁重的抄写负担,让学生学得愉快,记得轻松而且牢固。

3、研究中学英语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消除学生望而生畏的心理,掌握阅读的技巧。

4、研究中学英语有效学习方法的评价体系。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比较观察法:观察比较学生平时在课内外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对不同教学方法的反映和取得的教学效果,加以记录和分析,并得出结论。

2、实验研究法:确定实验班级,研究新课程背景下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并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策略的全面实验,并进行验证和总结。

3、个案分析法:选取有代表性的学生个体作为长期观察对象,在不同阶段有计划运用不同教学手段,观察并分析其发展动态,进行科学比对,最终得出结论。

4、文献法:在课题研究中积极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与本课题有关的理论,掌握本课题发展动态,并积极吸取同行的研究成果,不断充实自己的研究。

5、行动研究法:在教学实践中,如实、准确地记录课堂教学过程,并进行分析、研究、再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分析影响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并尝试提高学生英语学习方式策略。四、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和初步成果

(一)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

1、学习理论,转变观念,明确课题研究的方向。观念是行为的先导。课题的实施需要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可操作的方法,这些都需要我们课题组成员广泛借鉴已有的经验和理论。学校还通过组织教师学习相关材料、理论专著,观看名家名师讲座和课堂教学录像等活动,把教师的理性和感性认识集中到“课堂教学中学生英语学习方式的研究与实践”上。使课题组每位教师真更加确立了素质教育的观念、全面发展的观念、学生为主体的观念,从而进一步深化了课题思想,

丰富了课题内涵,充实了研究方法,并自觉地把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视为己任,努力改进和优化教法,着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以点带面,逐步推开,提高课题活动的实效。这一年来,我们针对课题研究的重点,围绕“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观和学生观”、“课堂教学中学生英语学习方式的研究与实践”、“在新旧课程比较中看教学失误”、“全人教育观对当前课堂教学的现实指导意义”等主题进行思考和研讨,并扎实开展好每学期一次的形式多样的课题专题教研活动:自主学习的研讨活动、“青年教师说课竞赛”“青年教师课题课赛课”、“骨干教师示范课”“我的教学反思”、“青年教师评课比赛”。这些活动的有效开展,使我校的教科研工作更加有声有色,教科研氛围愈加浓郁。 3、突出重点,优化教学,加快课题研究的进程。课堂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主渠道。因此,我们把研究重点放在优化课堂教学上,力求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各项能力不断发展的过程。根据实验目标,我们首先加大了师资培养的力度,通过各种活动,铺设一条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广阔通道,为提高课题研究质量提供了人才资源保障。

(二)课题研究取得的初步成果

1、学生的素质得到良好培养。七年级两个班的英语科目。通过半学期的学习,学生在课堂上活跃,积极配合老师,能够独立思考,善于发现同学发言中或老师授课中得问题,其课堂效率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突出。初一(3)班的同学较初一(2)班同学相比较内向,反应及接受较慢,但是整体学习主动性较好,成绩较平均。通过期中考试的检测,发现个别学生进步很大。比如廉辉,是个适合鼓励性教育的孩子。在发现这点后,我经常对其的进步进行褒奖鼓励,增强他得自信及学习积极性。慢慢的他从抵触英语到慢慢接受,甚至主动学习、钻研英语,进而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他得进步不仅得益与老师的鼓励和自身的努力,与他积极提问的学习方式也是分不开的。对于初一(2)班的孩子要采取查单词、课文背诵等方式使他们学习踏实起来,缩小差距。对于初一(3)班的孩子要丰富课堂教学方式,是他们活跃起来,多说多听,不能只会写。今后要因材施教,对不同性格、不同学习方式的孩子采用不同的辅导方式。尽己所能使每个孩子取得进步。

2、学习兴趣进一步得到激发。在一学期的在教学过程中,九年级学生学习主动性较过去有一定的增强。我们有着共同的感受,那就是学生学习兴趣浓,学生主动探索知识、主动学习知识的欲望强烈,课堂气氛活跃。我们课任老师注重与学生沟通,让学生消除对英语学习的恐惧感,并努力保持学生学习英语学习的动力,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注重抓住一切时机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注意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反应等做出客观、公正、热情、诚恳的评价……鼓励学生大声的朗读课文并背诵,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成就感。对于底子薄的或性格内向的同学,降低他们的学习标准,当他们取得一点小小的进步,都要鼓励他们,让他们感到有成就感。经过我们与学生的共同努力,不同程度的学生或多或少都有了一定的进步。在最近举行的期中考试中,学生的成绩都较过去有所提升,有的学生过去在英语的写作中,总是无从写起,无话可说,但在这次的考试写作中,多少都能写一些,有一部分学生写作相当不错。当然,在实践的过程中,也存在着问题,如学生的听力还有一定的困难,因此今后要在这方面加大练习。

3、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培养。学生不仅爱学习,而且会学习,他们课堂上善于向老师提问,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而且有良好的自学习惯和能力。课堂上,学生不需要老师多讲,自己提出问题,通过查工具书,同学之间开展讨论,对知识的理解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由于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了

较好的开发,我校毕业生升入高中后,得到该校老师的一致好评,学习习惯好,自学能力强,方法恰当,点拨接受的快,后劲十足。 4、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由于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学生学习和交往的主动性、自信心得到增强,他们不仅向同学挑战,还勇于向老师挑战,课间、课上学生会向老师提出很多问题,甚至对老师的看法、结论提出意见。他们喜欢追求与众不同的答案。然而他们又有较强的合作意识,小组合作学习时配合默契,有分有合,人人参与。每个学生都表现得很自信,人人都觉得自己是成功者。学生的自我组织管理能力也很强,每次班队活动、学校集体外出或课间都可以让学生自己组织策划,充分表现出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而且活动质量都很高。 5、学生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多名同学在演讲、绘画、合唱等大赛中获奖。辩论赛中表现出敏捷的思维,综合实践活动课成为他们个人表演的天地,相声、小品、绕口令、歌词窜改、诗词鉴赏、一幕幕出色的表现都令人为之欣慰。 6、教师素质得到迅速提高。经过这几年的教科研的研究,学校营造了浓厚的教科研氛围,使科研兴教、科研兴校不仅成为口号、策略,更成为一种自觉的行动。通过《课堂教学中学生英语学习方式的研究与实践》课堂教学研究,老师得到迅速成长,由于参与课题研究,迫使教师主动学习有关理论,分析和加工教材,设计《课堂教学中学生英语学习方式的研究与实践》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从而更新了教师的观教学观念,提高了教学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

五、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打算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全面推进,我们发现现实课堂教学中仍存在着诸多不足,应试教育的存在,为了追求升学率,老师有时忙于题海战术,只顾及了优生而冷落了学困生,不能很好地保证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发展。为此,我们提出了下一阶段课题研究的重点,以此进一步提升课题研究成果质量和实施新课程的水平: 1、要进一步引领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全面促使他们自觉地、创造性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学生英语学习方式的研究与实践》学习方式的变革之中,并以此为统领,有效地将其落实于课堂教学。 2、要立足《课堂教学中学生英语学习方式的研究与实践》,特别关注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与情感态度,切实提高自主学习、自主获得的能力。努力达到让学生在质疑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在发现中生成的理想境界,培育出真正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回首课题研究历程,我们愈加深刻地感受到,科研是完善教育、完善人的重要载体与途径,是学校得以持续发展的强大驱动力,是显示现代教育魅力之所在。我们相信:在科研所领导专家指导下。在校领导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我们一定会把课题研究工作做得更好。

结题报告、

——在探究条件下,如何提高学生英语学习效率的研究

一、研究背景

目前,英语的重要性已经被普遍关注,英语学习的时间由原来的从初一开始,到现在的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更有甚者还有很多孩子花费课外时间和金钱去参加英语补习班。但实际效果不理想。有的学生已经有了十多年的学习英语的经历,但是张嘴却是汉语式的英语,写的文章英语母语的人看不懂,这说明现行英语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作为一名初中英语教师认为最棘手的问题就是如何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基于以上,我们从听、说、读、写四方面进行提高学生英语学习效率的研究,以加强对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培养。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学生的嘴,使他能说;要想做到这些,就要提高学习效率,给学生们以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因此,我们提出了如何提高学生英语学习效率的研究这一课题。

二、课题的目的

在英语教学中口语教学一直是一项困难的工作。我们努力通过诱思探究教学的实施,在教学目标上实现从“应试型”向“素质型”转变,使学生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方面得到整体提升。在教学手段上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直观、生动、新颖的图像、动画、声音、文本等方式。刺激学生感官,提高学生英语兴趣,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在教学策略上实现从注入式向启发式,探究式转变。体现师生双边互动关系的合作交流性。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维持英语学习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发展学生的探究、体验、发现、感悟的能力;培养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使他们形成健康的人生观。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而且还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能力,达到“会学”的理想目标,让学生在交流沟通中活跃思维,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课题的内容及对象

研究对象:全体义务教育九年制初中阶段学生。

研究内容: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以及英语课堂的特点,我们制订了以下具体内容:

1.听的方面。如何在课堂使学生能够充分练习听力?

2.说的方面。如何提高课堂学习口语的效率?

3.读的方面。如何进行阅读教学以及提高阅读课的效率?

4.写的方面。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及考试时的效率?

概念界定:听,特指课堂上的听力教学。说,指的是课堂的口语练习。读,指的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写,指的是写作训练。

四、课题的理论依据及研究方法

理论依据:“外语是学会的,不是教会的。”英语自主学习就是要把接受性学习变成发现性,探究性学习,把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是为了不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技能是教师的基本职责。让学生在自主的体验中积累知识、获取方法、发展能力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必由之路。在教学中,教是外因,学是内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学习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学生本身,即内因。自主学习突出的正是学生本人。

研究方法:

1.实践研究法。无论从听、说、读、写任一方面出发,我们统一对学生采取了分组学习的方法,我们在分组是下了一番功夫的.每一组有组长、组名、活动记录员、信息收集员以及小组制度,每人分工合作、各尽其职、互相制约。

2.调查分析法。我们进行了多次各方面的调查,得出了大量的数据,对我们的结题报告提供了大量的依据。

3.集体培训法。不但对课题组教师进行培训,还对学生进行专题讲座。

五、课题实施的进度和步骤以及人员组成

进度和步骤:

2008年1月---2008年3月成立课题组,讨论实施方案,并撰写开题报告。

2008年4月---2008年6月收集材料,进行调查研究和理论知识的积累。

2008年7月---2008年12月研讨并撰写结题报告初稿。

2008年1月---2009年3月汇总各项实验数据以及材料,形成结题报告。

人员组成:

课题组长:王亚娜

组员:高雁,赵文霞,卢丽,连瑞,郭建成

课题组工作制度:

1.按时参加课题组会议。

2.每月一次课题资料汇总。

3.每两周召开一次课题组会议。

4.课题组分配的临时任务要积极按时的完成。

六、课题的成果

(一)、课堂方面。

经过一年的时间,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运用探究性学习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首先,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在教师了解学生具备哪些感性知识的基础上,启发、引导学生最后进行验证得出结论而获取新知的一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启发式的教学法。它把传授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和培养学生独立获得知识的能力这三者统—起来,在实践——讨论——总结的过程中,使知识、技能与能力融合成一体,防止死记硬背书本知识。

其次,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运用探究性学习,具体听、说、读、写研究得出方法如下:

1、听的方面。首先要过语音关。其次,有了较好的语音基础,学生还要利用好身边的语言学习资源。可进行多角度的朗读训练。各种内容的对话材料,生动有趣的小故事,音节和谐富有韵味的诗歌,丰富多彩的新闻报道,都是朗读的实用材料。再者,多作听说练习,从听写单词入手,而后听写句子、段落。要求听得懂,拼得准,并积累一些一次多意或是同音意异的单词。教师应给学生机会了解英语国家或地区的文化背景知识,帮助学生养成博览群书,多留心一些常用的语言材料,多积累一些习语、俚语、短语、谚语、成语等的习惯,以扩大知识面,培养并提高理解能力。这样,由浅入深,反复训练,语言输出与输入不断交换,有效锻炼学生反应能力和用英语思考的能力。此外,学生还需掌握预测,抓取特定信息,借助非语言信息进行推理等听力解题技巧。

2、说的方面。在英语教学中口语教学一直是一项困难的工作。学生不敢开口说英语,想说又怕说错,被他人笑话,所以闭口不言。我们只有用科学的理论来为英语口语教学导航,解决“哑巴英语”问题才不致于成为空话。首先,给学生一个宽松的说话环境。在课上,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老师不能让机会总光顾活跃者或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应适当留一部分机会给那些想说却又不敢说的学生。这种学生有些是因为学习成绩差而自卑,有些生性腼腆,他们从来不主动举手,老师可以用一个微笑或某个动作鼓励他们,帮他们建立自信心。久而久之,这些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其次,老师要学会聆听,要做学生的热心听众、知心朋友。老师要经常和学生们在一起,倾听他们的心声,让学生敢于并且乐意把心里话告诉老师。课下,老师可以坐在学生堆里,和他们谈谈身边发生的趣闻趣事,引导学生对事件发表自己的见解。当然,在此过程中,不需要特别注意语法,只要学生敢于表达,并能让别人听懂就行。长此以往,学生说话的机会多了,口语表达能力自然而然也会增加。

3、读的方面。问题情境的创设。结合所教的教材内容,挖掘教材中学生喜欢的探究点,提出问题,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改变以往“阅读—词句—语法”的作法。在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时,问题情境的创设还可以利用学生的认知需要,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学习背景中,诱发起积极探究的热情,激活课堂,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实现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而且还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能力,达到“会学”的理想目标。

4、写的方面。在我们的写作训练中。一般都是进行这几项:学生作文前教师进行指导,作文后进行讲评。这是英语写作教学的两个重要环节。教师指导的内容包括:观察、分析客观事物;审题、开拓思路;立意、选材;布局谋篇;不同文体的作法等。但是我们在课堂上应该怎么指导学生呢?是在课堂上强行给学生灌输写作理论呢?还是通过学生自己训练加老师的适当点拨呢?我们觉得后者比较适合我们学生的情况。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相信学生能靠自己的努力把作文写好。

老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教师今天的教正是为了明天的不教”。这句话具有深邃的内涵和丰富的哲理。应试教育最大的弊端是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倘若有点积极性也是处在不正常状态。因而积极性是被动的,盲目的,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不能同步,独立思考意识、创造性思维受到扼杀,学生离不开老师的拐棍儿,因而就达不到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的不教这一目的。在张教授的“诱思”理论的指导下。教师根据认知规律,循循善诱,不断调动,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并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思想,知识,习惯,心理等相应得到补充和提高。教与学两个积极性都调动,相辅相成,改革了教与学中不和谐的状态。

(二)、教师方面

对课题组教师进行了培训及实践。每周开展一次集体备课,由一人主备,大家一起共同讨论该单元的重难点,在学校的一课二上三讨论活动中,每一位教师都要上两次课,在每次课之前进行讨论,上过一次后,大家又讨论,接下来第二次上课,课后最后一次讨论。这样的两次课上下来称为:一课二上三讨论。整个过程下来,老师们在一起共同讨论了三次,听了两节课,但每一次参与讨论都是一次对诱思探究思想的再次学习与讨论,因为,如果你听得不认真想得不全面,你就说得不中肯,得不到认可。因此,每一位教师都积极参与,认真讨论。经过一年的不断努力,课题组的教师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教师成果展示:

(三)、学生方面

1、小组的形成及分工、效果与成绩。

(1)、小组的形成及分工:

在小组学习中,我们以学生为本,以让所有学生都能有提高和进步为目标,将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以自由结合的形式,人数不限,选出组长,定出组名,确定活动记录员,材料收集员,以及小组的制度。对于那些整体成绩较差的组,我们鼓励学生自己聘请成绩较好的同学当组长,起到互相帮助的作用。现将初三三班小组列举如下:

(2)、小组学习的效果与成绩:

1、小组学习的效果。

小组学习形式是课堂教学很好的组织形式,它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能培养优等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在小组中能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在他们的推拉帮助下,后进生也会取得很大的进步,这样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以前教师们很头疼如何做到课前预习,经过研究后我们发现小组合作预习是一个很好

的方法。教师事先把预习的内容及要求告诉学生,让小组同学根据要求查阅生词、预习对话或课文及语法要点,经小组讨论,将组内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做成一份组内笔记。然后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听老师在课堂上讲评,逐一解决疑点。由于是小组合作,教师有时还可以提出难度稍高的预习要求。这样,不仅课上得轻松,学生参与的热情也高。而且能学到许多书本以外的知识,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课堂的总结通常情况下由教师来完成,现在由小组合作归纳知识。在导入对话或课文

后,经常让学生分组归纳总结某一语言结构的功能或用法。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并小组讨论后发现有许多自己可以总结的地方。并且,学生对于经过自己思考归纳出的知识印象更深,记忆更牢。

合作订正错误。每次单元测验后,教师会讲评试卷,针对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

分析。可以在小组内让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帮助成绩较差的学生,成绩中等的学生相互探讨,共同订正试卷上的错误。这样能营造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共同学习、探索、研究问题的氛围,树立对话式、互动型的教学形式。

合作学习单词与写作。在英语教学中,词汇的学习一直是一些基础较薄弱的学生的拦路虎。但由于教学时间较紧,学生人数多,教师难以一一面授辅导。这时,教师就可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先检查部分学生的发音,然后组织若干学生一同学单词。由发音较好的学生指导发音较差的学生,最后组织小组竞赛。这样既能增加学生的练习量,又能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写作课很容易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在教学生写作时安排小组任务如:独立思考三分种,集体列出写作要点,小组报告讨论结果,教师介绍学生独立写作,小组交换批改。

2、小组学习的成绩。

现将部分成绩列表如下:

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教师的教学行为的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探究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变。正是这种改变让学生的成绩取得了长足提高。下面是我校08届初三6班的3次成绩对比分析,09届初三6班和8班的成绩对比分析。这些数据不仅表明通过实验学生的整体成绩有了很大提高,并体现出了教师对学优生及学困生的关注是一样的。

08届初三6班实验前后成绩分析

09届初三8班实验前后成绩分析

08届初三6班实验前后成绩分析

2、调查目的,调查结果汇总及启示

问卷调查分析报告(问卷调查见辅助材料)

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效率是我们教学追求的目标,我们对学生发放此调查表旨在了解学生对于学习效率的认知,从而采取合理的策略帮助学生正确了解学习效率,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最终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现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如下:

1.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认为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有关系。说明学生对此有正确的认识。

2. 大部分学生认可学习效率的提高和自我探索与同学互助有很大关系,说明学生认识到探究式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对学习效率的提高有很大帮助。一部分同学选择教师指导说明他们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3. 针对英语在中国缺乏语境,课堂教学与考试联系紧密的现实,学生普遍认为课堂上的情景教学和课外的创设英语环境对他们提高学习效率有帮助。

表2

在了解学生对于学习效率的认知后,我们对学生掌握的学习方法与学习效率的提高之间的关系进行展开调查,旨在发现学生是否掌握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他们的学习方法对于学习有多大的帮助。

正如本问卷的调查结果所反映的那样:

1. 学生普遍认为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和积极参加课堂活动有助于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2. 在学生认为小组合作对提高学习效率有帮助的前提下,学生在实践中并没有感到多明显的效果,分析其原因,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中,积极自我思考并参与小组活动的认为此种方式有明显效果,而不经过自我思考或在小组活动中不积极参与的同学则感觉不到什么效果。

3. 三分之二的学生认可学法讲座对自己的指导作用。三分之一的学生则感受不到学法讲座的帮助,一方面说明他们此前的学习习惯非常差,另一方面说明讲座无法提供这部分学生所需要的帮助。

表三

在英语学习中,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表现出极大的困难,这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成绩,为此,我们专门开展了阅读策略指导,并在此前后对学生开展了调查,以了解收效如何。

现根据结果分析如下:

1. 学生初始时习惯一个词,一个词的阅读,遇到生词就停下来,不会理解,只会阅读,正确率低;在教师指导后,能够把生词放在语境中去猜测,学会了按词组、意群阅读和理解,正确率有所提高。

2. 学生一般不注重利用已有信息进行预测,不会带着问题去阅读,不知道去挖掘文章的思想内容而只停留在表面;指导后有所改善,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技巧。

3. 学生阅读没有限时意识,速度很慢;指导后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阅读,能够根据要求和文章类型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

3、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培训。

1学习方法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有了好的学习方法就会事半倍功。我们课题组针对这一情况对所涉及班级进行了关于英语听力,单项选择,完型填空,阅读理解,补全对话,写作题的解题方法的培训,经过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调查汇总发现:初三5班共45人

在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培训后,学生的成绩和做题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由此可见,对学生定期做学习方法专题讲座是非常有必要的。

2、学生成果展示

七、存在的问题和思考

1、教师诱思引导与学生自主探究的关系。在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让学生更积极、更主动地进行探究学习活动,但是出现了为了体现学生主体性,而设计的毫无深度的探究话题。教师应在学生出现茫然、困惑或差错时,适时地点拨,才能使学生拓宽探究思路,探究效果也会更加明显。

2、探究与形式的关系。在探究式教学活动中,小组学习和合作学习是诱思探究课堂的主要学习途径。但是学生盲目地尝试,产生“探究时间短,课堂闹哄哄,思维走过场”的现象、教师课前备学生不够充分,导致“探究内容过浅,失去探究的价值”以及“探究点拨不到位,难于达到探究效果”等现象

3、探究性学习方式与其他学习方式有机结合不够。探究式学习方式不应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唯一方式,它要和其他的学习方法一起来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如合作式学习,体验式学习等。同时,它也不排斥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有时候教师深入的剖析,浅显易懂的讲解、绘声绘色的描述,不但能开启学生的智慧,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欲望。

4、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教学素养。诱思探究的教学方式对教师提出了挑战。教师要适应多种角色的变化,他们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也是情境的导演,还是和学生一样的演员,更要成为欣赏学生活动的观众。教师只有以多种身份与学生进行互动,才能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兴趣,为学生创造学习条件。这些都是以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教学方法的多样为基础的。

总之,两年来,通过课题研究我们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我们深知,关于这个提供有效课堂的的问题,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同时,随着课题的深入研究,更坚定了我们科研兴校的决心和信心。在今后的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要不断探究,不断完善,用全新的教学理念完成我们的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诱思探究教学论》张熊飞陕西出版社

《陶行知教育名篇》方明编教育科学出版社

《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

综合实践课堂教学及教师的指导

提高效率 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流程及教师的有效指导

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流程及教师的有效指导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门国家必修课程,每周2课时纳入国家课程计划。 然而,许多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对如何安排这2课时感到非常茫然。有的教师片面地认为综合实践活动就是让学生到教室外,校外去调查、访问、考察、活动,结果学生盲目活动,缺乏真正的深度体验;有的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时集中与分散灵活使用的原则,将综合实践活动集中在寒暑假开展,结果缺乏教师过程指导;有的教师以学科教学方式指导综合实践活动,导致课堂教学预设过多;有的教师将课堂全部交给学生干部主持,缺乏及时指导,学生课堂活动流于形式如此种种,导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有效性不够,如何指导学生有效 开展课堂活动呢?根据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活动实施的过程,我们将课堂组织分为 几种基本形式,即:主题确定阶段的组织形式、活动策划阶段的组织形式、总结交流阶段的组织形式 一、主题确定阶段的组织形式及教师指导 (一)学生自主汇报从实践中发现问题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始,也是“问” ??问题从何而来?怎样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是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在准备阶段面临的第一个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来源于学生的问题,而问题则来源于如下几个方面:一 方面,问题来源于学生的兴趣。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会去关注、去观察、去思考,就可能提出问题。为此,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要充分地关注学生的感兴趣的话题。教师可以从平时的观察中将学生的兴趣的汇集起来,从中选择受关注面比较大的话题,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问题;二方面,问题来源 于学生的生活经历。在学生生活经历中处处蕴藏着问题,为此,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认真体验身边的事和物,就能提出许多问题;三方面,问 题来源于学生对周围的环境的观察与思考。在实践中,教师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呢? 1引导学生留心观察体验自身生活,形成问题意识 综合实践活动的许多活动主题就是从学生的问题中来。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呢?首先,教师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生活,对每一事物提出为什么?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女口,教师可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学生的兴趣的方面,帮助学生确立主题。学生问卷的可设计如下一些问题:你对什么事物最感兴趣? 你想从研究这些事物的哪些方面?你打算怎样研究这些问题?你认为研究这个问题你有哪些有利条件?研究这个问题时,将会有哪些困难?你希望有哪些方面的帮助?你想自己独立研究还是与其他同学合作?通过调查问卷,教师根据学生填

教学论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创新与实践

教学论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创新与实践 【内容摘要】众所周知,创新与实践是认知的源泉。在课堂中紧密联系实际发挥好创新与实践的作用,这样对于探究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是数学更好服务与生活至关重要。 【关键词】实践能力课堂教学数学化应用价值创新能力 数学教学是一门极富实践性的学科,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为此优化课堂教学把培养学生实践创新作为每堂课的教学目标,落实到教学过程中去,而且在数学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更好的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 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探索数学知识应用价值,培养小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呢? 一.着眼于指导学生创新学习的教学设计,创造性地运用教材。 1.改变数学教材的编排顺序。如第三册“2—5的乘法口诀”,教材是从被乘数2开始讲起的,我们则是从5的口诀讲起,因为5的口诀句数多,便于学生认识掌握规律后,自己去总结推到1—4的口诀,这样设计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是学生较好的学会了总结乘法口诀的方法。为学习6—9的口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教师教的自然轻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扩大例题的思维空间,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把例题尽可能变成适合学生探讨研究问题的素材。如“成反比例的量”一节,把原长篇讲解内容改为只是表现几个成反比例关系的实例,提出一个讨论题,让学生用学习“成反比例的量”的思想方法去分析数量关系,找规律,得出结论。在教师设计的问题情境中,学生紧紧被问题吸引,自觉地,全身投入,用心思考,真诚交流,时而困惑。从例题延伸拓展形成对这一类题的数学思维。

3数学中注重开放题的锻炼,沿袭以久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在开放题的教学中,选用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既要含

教育即研究者

教师即研究者 一、“教师即研究者”探源 20世纪60年代,英国学校委员会和拉菲尔德基金会为培养青年学生对人文课程的兴趣和爱好,联合发起了“人文课程研究”运动。斯腾豪斯作为这个中心的负责人,在这次运动中首次提出了“教师即研究者”概念,要求把教师的教学和研究结合起来,力图改变教师在课程、教学和学习中的原有定位。后来他的学生埃利奥特和凯米斯推广了他的这种思想,分别提出“教师即行动研究者”和“教师即解放的行动研究者”的命题。20世纪80年代,“教师即研究者”的理念从西方传入我国,开始融入我国教育改革、课程改革、教师专业化运动之中。二、肯定“教师即研究者” 我认为,“教师即研究者”,并不是说所有的教师都是研究者,而是说教师要成为研究者,且必须成为研究者。史密斯将“教师做研究”定义为:“教师对学校和课堂工作进行的一种系统的、有目的的探究,是教师与研究者、教学与研究的统一。”这一界定清楚地将教师做研究与专家学者做研究区分开来。实践中,教育专家的研究对象更多的是普遍意义上的或宏观层面上的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因此,他们的研究不可能有效解决教师面对的一些实际教育教学问题;而教师做的研究则直接与他们的教育教学实践相关,是为了实践、通过实践和在实践中的研究,其研究对象是与学校教学相关的人、事、物和观念等。教师做研究表现为教师反思自己,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背后的教学观念并改变它;探讨自己或他人成功的教育经验等。理查德·普林格在《教师是研究人员》一文中说:“当我谈到教师是研究人员的时候,我并没有把他们同那些用控制组和实验组进行复杂试验,并用各种技术手段来验证和测量成果的人相比,而只是想到他们是那种认真地使实践理论化或者是能系统而严格地考虑本人所从事的工作的人。”由此可见,教师做研究实际上包含了两类主体和两种过程:两类主体即“教师”和“研究者”;两种过程即“教学”和“研究”。在教师做研究中的两类主体实际上合并成了同一主体,那就是“教师,即研究者”;在教师做研究中两种过程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即边教学,边研究;边研究,边教学。 教师成为研究者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做一名研究型教师是时代的要求

基于课堂教学实践的教师专业发展

基于课堂教学实践的教师专业发展 ——读《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心得体会 自贡市蜀光绿盛实验学校梁雪梅 在高新区组织开展的“读教育名著,做学习型教师”读书活动中,我认真阅读了孙云晓的《捍卫童年》和李琼的《教师专业发展知识基础》,受益匪浅。特别是《教师专业发展知识基础》引起了我精神和思想上的强烈共鸣,转变了我的教育观念,让我从此不再仅仅是在“教书”,更是在“教育孩童”。 北京师范大学李琼博士的科学研究精神非常值得我学习,她在福州市的15所小学进行了近三个月的实地研究,把30名小学学科教学专家教师和非专家教师以及他们所教班级的1691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30位教师的53节课堂教学进行了实地录像,并就课堂教学中教学任务的选择与运用,师生的课堂对话、学生的学习等进行了研究。她采用任务情境、访谈、课堂教学录像与观察相结合的多种研究方法,透视专家教师的教学,反观非专家教师的教学,从而提供了指导新教师的专业学习的方法和途径。特别是她的课堂教学录像的观察与访谈方法,对于我平时开展教师培训研究很有启示作用。丰富真实的教学情境再现,不仅有助于了解教师的想法,还有助于发现教师行为背后所基于的思考,更有助于促使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 1.用“问题解决”的观点引导学生“做”科学。 将“问题解决”作为教学的核心,让学生进行积极的探索,发展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在改变教学节奏的过程中,保持着对问题解决的关注。树立把教学与学生的学习看做为“问题解决”的观点,了解学生的错误想法与难点,采用从学生错误概念的本质入手的策略。传统的倾向于“掌握知识”的观点,直接引导学生掌握规则、遵循规则,记忆规则、应用规则,很少组织学生进行问题的探索,不能给予学生深层次的解释,不能在教学中渗透相关的学科思想。 学科教学不仅仅是固定的规则与过程,还是人类思维的系统。学生的学习就意味着对学科意义的理解,让学生猜想、解释、推理与证明自己的想法,学习对知识的论证,要求教师要将“做科学”的科学态度引入学校学科教学学习中。 为让学生学到如何从事“做科学”,教师要特别强调学科教学任务的选择与运用,把“做科学”看做为解释与论证思维的过程,运用“问题解决”的思想,帮助学生经历“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通过一系列的解题步骤,详细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提供获得问题答案的具体信息,领着学生进入既定的解题思路,将“做科学”看做为选择适当的法则或既定的步骤,获得答案的过程,使问题缺少“问题性”。 2. 构建“心理学化”的学科教学知识。 教学的互动性,需要教师将学科知识与特定的教学知识整合起来,将学科知识“心理学化”,按照学生的思维特点来表达,从而使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科教学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强调教师如何将学科知识按照学生容易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包括教师讲解某一主题所运用例子、解释、演示、举例与类比等方式,以及对学生遇到的困难和错误的理解,以适合学生的思维与学习特点来中心表征学科知识,在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时,为学生创造更多的交流机会,帮助学生构建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3.建立互动交流的“对话共同体” 课堂教学的核心活动包括:选择与运用特定的教学表征,设计教学问题,选择课程资源以及引导课堂师生的讨论,课堂教学问题或活动设计背后的学科思想,课堂对话的方向与节

综合实践教学计划-三篇

文1: 一、指导思想 为了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养成团结合作、积极进取中培养良好个性,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素质;开发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和谐的、健康的发展。以实践活动为中心,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发现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进而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生与学校、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通过各种途径和有效的实践方法,让学生真正得到综合素质的提高,使学生和实践课程健康、快步的发展。 二、综合实践活动目标: 1、情感目标: (1)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 (2)增进学生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逐步形成关注社会,参与社会的思想意识和能力。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和服务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和认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并形成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 2、知识目标: (1)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社区服务与实践活动一些常识。 (2)进行参与、合作、研究、能力。 3、能力目标: (1)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2)发挥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成主动地获得信息的学习习惯和主动探究的态度发展信息素养、探究能力和创造精神。 4、过程目标: 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与整理的方法和研究的方法。 5、人格目标: 获得亲身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塑造完善人格。初

步养成团结和谐、合作创新、积极进取的良好品质,使学生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对人生价值的追求的实现。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初一学生经过半年的实践学习,在知识、技能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基础与进步,他们对于课上的要求都能认真的完成,小组研究、调查及设计等都能较好的配合。他们动手动脑积极活跃,活动时合作意识较强,一些常规已经基本养成并且纪律也相对稳定,这些为实践课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为继续学习提供了便利。 四、具体工作: 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容的多样性,这一课程形态的目标特点及我校实际情况,综合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主要围绕怎样使用压岁钱、我国的传统节日、关于农村中学生周末活动研究、家乡的风景名胜为主题开展实践活动课,并恰当处理好实践过程中出现的情况。 文2: 一、班级情况分析: 初一学生来源复杂,基础不一。虽然他们已具备了一定的实践能力,但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却并不了解,因此在本学期要逐步培养学生一些探究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从生活和学习中挖掘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主题,能够试着和同学展开小组合作学习,在有效的活动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的潜能。 二、本册教材: 本册教材共有4个主题,分为怎样使用压岁钱、我国的传统节日、关于农村中学生周末活动研究、家乡的风景名胜。 三、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标准、更新教学观念为重点,实现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过渡,努力打破学校的封闭性,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社会、生活和学科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动手动脑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探索与

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创新与实践

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创新与实践 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创新与实践 闫纲峰 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传承和培育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的过程。当前,初中《思想品德》新教材在继承和发扬旧课程优点的基础上闪现出许多新亮点,其以思想性立足,以人文性拓展,以实践性架构,更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重视学生发展的潜力,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促进学生人格健康的全面发展。因此,作为知识的传承者——教师,就要与时俱进,在教学中把握新课程,树立新理念,用好新教材,实现课堂教学的创新。 1.了解新教材特点,优化课堂教学必须树立和强化“三个意识”新理念。教师开展课堂教学必须科学地解读新教材的设计特点,树立和强化“三个意识”新理念,即要求树立纲本意识,强化主体意识,加强实践意识, 树立纲本意识就是要明确教材备课时内容和教学栏目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例如;七年级新教材每个单元前都有鲜明的“主题探究”,可引人探讨的几个矩形小方块围成的小栏目;再有拓展学生视野的“相关链接”:还有语言经典,含义深刻名人名言栏目,这些教学内容在每一教学课时中都相当重要。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应该依据《新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和教学内容中的每一板块进行严谨地组织整理,明晰教学思路。 强化自主意识就是要求教师在备教时,要把教材由以往的“教科书”变为学生的“学习辅导书”,把精心设计的教案变为学生的“学案”,坚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这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制定学习计划,自己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自己设疑、自己解答、自己反思等方式不断地强化学习的自主学习意识,激发学生“我要学”的学习主动性和热情。 加强实践意识,就是鼓励学生参与实践,在参与教学中了解知识的生成性,增强了知识的可信性。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 2.把握新教材结构,优化课堂教学创新模式。 思想指导行动,意识引导实践。把握新教材特点,教师树立了纲本意识、自主意识、实践意识的教学新理念,但更重要的是要把这些意识理念真正的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能力。 2.1为学生创设情境,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中,要学会巧妙地运用教材中的情境设置或根据教学内

课堂教学实践能力培养

课堂教学实践能力培养 总课时:80 理论课时:32 技能课时:48 一、课程的性质和内容 本计划贯彻“能力为本”的职业培训指导思想。加强技能培训,注重代表性、针对性、实用性和先进性;理论知识的选择,以对学习、掌握技能够用为度。培训内容的编排组合,采用讲求实战性,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密切结合的模块式结构;根据内容的种类及相互关联程度,组合成理论知识学习与操作技能训练一体化的培训模块。培训总课时为 80 课时。 二、课程的任务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下列基本要求: 1.了解育婴员的道德与修养,学会如何自我保护, 掌握合同形式及相关法规 2. 掌握喂哺的方法及正确的哺乳姿势,学会区别吐奶与溢奶的方法 3.熟练掌握辅食添加的顺序,了解辅食添加出现过敏时如何处理 4. 食材的选购,如何合理搭配既有营养又吸引孩子 5. 掌握孩子的日常生活护理方法,知道如何利用三浴促进孩子的生长发育 6.了解纸尿裤与尿布的区别及优缺点,学会如何选择与使用纸尿裤 7. 演示怎样抱放婴幼儿,熟练掌握各式衣服的穿、脱方法,了解蜡烛包的弊端 8. 了解抚触操的好处,熟练操作抚触操 9. 如何给孩子洗澡,掌握脐带脱落前及脱落后出现异常时的应对方法 10.掌握奶瓶的消毒方法,了解并熟悉三种以上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物品的消毒方法 11.了解并掌握婴幼儿生长发育的指标,掌握测量头围、胸围、身长及体重的方法 12.计划免疫的基本知识及内容,知道预防接种的程序

13.常见疾病的基本护理,掌握物理降温的方法及步骤,会使用测试体温的工具 14.掌握如何给患病婴幼儿喂药的方法,知道婴幼儿就医的注意事项,熟悉看病的流程。 15.了解意外伤害的基本知识,针对不同的意外伤害掌握及使用不同的操作方法 16.根据月龄设计相应的粗大、精细动作的训练;感知、认知能力的开发及训练 17.熟练操节的内容及好处,掌握被动操与主被动操的实际操作 18.了解家庭教养的重要性,学会与家长沟通的技巧和方法 19.课程回顾,为大家答疑解惑 三、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教学中应注重技术类教学的方法,理论结合实际,使学生在完成课程的学习后真正能够走进工作环境应用所学知识,如碰到溢奶或吐奶怎么处理,如何指导产妈妈给孩子正确哺乳等。 2.理论是应用的基础,帮助学员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和正确的思维模式,也要突出核心知识点,教会大家学会对孩子的日常生活护理,学会如何添加辅食,碰到过敏反应如何应对,使学员在面对实际运用问题时从容不迫。 3.理论服务于实际应用,在学懂原理的基础上,学员可以通过实际与理论相结合活学活用,甚至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因此大量的技能实际操作也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各种物品的消毒方法、意外伤害的预防及处理,急救知识的掌握等等。 4. 教育实施,根据不同的月龄设计不同的精细、粗大动作的训练,感知、认知能力的开发,让学员除了会照顾孩子外,还会教育孩子。 5.除了掌握照顾孩子的方法外,还要掌握并学会跟不同类型婴幼儿家长的沟通技巧,知道家庭教养的重要性,让每一位学员都能通过培训掌握所学技能并能熟练运用到中生活中。

“三四三”课堂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

“三四三”课堂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 以下是关于“三四三”课堂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教育部在对改革教学方法的意见中指出:应在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学会运用、提高觉悟三方面下功夫;教学方法要摒弃注入式,实行启发式。这就很明确地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改进课堂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外,更重要的是要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和思考来提高认知能力,特别是政治学科,理论性较强,厌学现象严重,激发其学习兴趣,研究教学方法就显得尤其重要。改革政治科教学方法是多年的话题。我从教十年,听了几十节教学研讨课,发现有的政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说是启发式教学,灌输式却占了主导地位,形式主义浮于课堂之中:上课钟响了,老师进教室、起立、坐下,简单地复习旧课后在学生根本未了解本节要学习什么内容的情况下教师便讲授新课了,然后提问布置作业。一整堂课均是教师一张口在动——标准的注入式。一节课下来学生昏昏然迷迷糊糊带着许多疑问走出了教室。 如何提高政治课堂教学的效果?经过几年的思考与探索, ·

我提出了“三四三”课堂教学模式,即一节课45分钟,用30%的时间复习巩固旧课和预习新课,40%的时间用于教师精讲新课,剩余的30%时间学生小组讨论,深化认识,巩固新知。“三四三”既是课堂时间的分配,但更主要的是把政治课堂分为三大板块,融新旧知识的学习、学习知识与锻炼能力于一堂课中,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规律。我从九五年秋开始在初三进行对比实验:把初三级四个班分为两部分,三(1)、三(2)班用“二七一”教学方法,三(3)、三(4)班采用“三四三”课堂教学模式。 下面以讲授初三教材中的“人才”一课为例谈谈“三四三”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做法。 1.复习旧课,预习新课(30%) 2.复习旧课:提出三个问题(幻灯放出)分别让学生书面作答,俗称“默写”。 3.当代青年的历史责任是什么? 4.认清历史责任的关键是什么? 5.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比以前提高了,为什么还须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学生作答后收卷,约需5分钟。复习旧课无须面面俱到,抓住重点即可,目的既是督促学生在课外能复习巩固所学知识,亦是为新课作好准备。 ·

全国中小学创新课堂教学实践 观摩活动心得体会PDF.pdf

全国中小学创新课堂教学实践 观摩活动心得体会 解东一小石利利 上个星期,我怀着兴奋而激动的心情前往广州,参加了为期三天的全国中小学创新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活动中有名师精湛的课堂展示,专家精彩的讲座点评,真的是感受颇深、受益匪浅。专家们新的理念、新颖的设计、清晰的思路、灵活的教法、亲切的语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观摩课活动中流畅的教学设计、新颖的技术工具、独特的教学方法等等,都让我充分领略到了数学课堂教学的精彩与魅力。 数学教学就是要善于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设计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情境,让孩子们在生活场景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应用数学。上课教师不仅挖透教材,而且从多角度地理解教材,驾驭教材,充分关注学生的表现,充分展示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在《树叶中的比》这一课中,教师围绕重难点,让学生勇敢地尝试解决问题,孩子们自己去发现、判断、比较,去选择合适的工具,借助身边有用的工具,从而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将参与体验、探究、操作、思考的权力还给了学生,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整个环节目标的细化、落实,使学生真正地掌握了本节课目标中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能解决了一些实在的数学问题,整个课堂教学扎实、有效。

我平时的教学中,经常在处理某个教学重点、难点时,苦于很难找到很好的处理方法。在这次听课活动中,使我有了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原来“课”还可以这样上。 在《制作雨量器》一课中,老师充分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将UMU互动平台提问融入课堂中,学生充分发散思维,尽情提问,在小学合作、师生合作中,每个同学的疑问都能当堂解决,为学生今后的思维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课后,在场专家老师给我们做了精彩的讲座,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学习的必要性。作为一名小学数学老师必须认真研读课标,深挖教材,做到以学生为本。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让学生认真听讲,教给孩子恰当的学习数学的方法。教学时,要注重细节,提高课堂的教学实效。要学会以典型教学案例为载体,开阔教学视野,探究出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通过这次学习,我深刻体会到:在“互联网+教育”理念的推动下,基于大数据教育服务、云端一体化、智能终端等技术的融合,开启了课程变革的新时代。基于网络和数字终端支持下的“一对一”数字化个性学习,将真正实现以“教师教”向“学生学”为主的转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个性化数字化高效学习,这也正是新时代背景下正在追寻的现代教育……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打造有效课堂教学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打造有效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追求的永恒主题。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课程改革的呼声在不断地影响和改变着教师的观念。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关键是教师有效地教。 1.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灵魂 “教学是科学,更是艺术”,教师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教学,“思想决定行动”,有什么样的教学设计,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过程。新课程改革意味着高中课堂教学的内容、方法、策略乃至教师的角色行为、知识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师生的交往方式等方面要从根本上发生转变,其核心在于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 1.1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是每堂课的方向,也是判断教学是 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有效的教学必须是在有效目标的引领下实现的,而有效目标的预设必须是在教师综合课程资源的前提下完成的。新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倡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着眼于学生的持续发展,这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教学体现的应是学生的学,而不是教师的教。因此,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检验教学目标是否有效的主要标准,从目标的确定上就应该让学生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体。 1.2研究教学对象

对学生的分析是教学设计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学生的学习资源日渐丰富,这就要求我们重新认识教学对象,认识教学对象的知识需求和发展需求。因此,要取得教学设计的成功,必须熟知学生,了解学生的需求。研究教学对象就要研究他们的知识储备、学习兴趣和生活经验,根据他们的需求来设计教学。 1.3确定教学内容 教师把教材钻研得越深,悟出来的道理就越透彻。超越教材的前提是源于教材,要始终强调教材的基础性和主干作用。教师必须对教材有全面、准确的理解,真正弄懂教材的本义,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不同知识在教学中应适时体现,以使学生在最适宜的时间保持最佳的学习和理解。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和学习发展的要求,要讲知识之间的关系,要讲学习的方法,力争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更加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备课,哪些内容应精讲,哪些内容应深讲,哪些内容可自主学习。上课前要参照课程目标,结合学生实际,选择最佳的切入点,理清思路,重点突破。即该浓即浓、须淡即淡,能简不繁、应详不略,把时间多留给学生,使课堂富有内涵,真正有效。“要给学生足够的信息量”,适当地拓宽教材是必要的,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宽有利于学生理解教材,开阔眼界。 1.4体现科学课程的教学方式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有效教学需要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实现。当教学的目标确定后,有效的教学方法便是能高效达成教学目标的方法。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方法,如讨论法、自学

教育部2017综合实践课程纲要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 学生深入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特制定本纲要。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 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 科课程并列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由地方统筹管 理和指导,具体内容以学校开发为主,自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全面实施。 (二)基本理念 1.课程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 本课程强调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提升 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特别是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 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生活、职业世界和个人自主发展的需要,迎接信息时代和 知识社会的挑战。 2.课程开发面向学生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 本课程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从日常学习生活、社会生活或 与大自然的接触中提出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主题,使学生获得关于自我、社会、自然的真实体验,建立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联系。要避免仅从学科知识体系出发 进行活动设计。 3.课程实施注重学生主动实践和开放生成 本课程鼓励学生从自身成长需要出发,选择活动主题,主动参与并亲身经 历实践过程,体验并践行价值信念。在实施过程中,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在 教师指导下,学生可根据实际需要,对活动的目标与内容、组织与方法、过程 与步骤等做出动态调整,使活动不断深化。 4.课程评价主张多元评价和综合考察 本课程要求突出评价对学生的发展价值,充分肯定学生活动方式和问题解 决策略的多样性,鼓励学生自我评价与同伴间的合作交流和经验分享。提倡多 采用质性评价方式,避免将评价简化为分数或等级。要将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 中的各种表现和活动成果作为分析考察课程实施状况与学生发展状况的重要依据,对学生的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研究与实践

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研究与实践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世界各国的各项竞争越来越凸显在人才素质和自主研发创新能力的竞争。教育在培养民族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和创造性学习研究能力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科学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知识中有所感知,在感知中能够自悟,在自悟中产生疑问,而且要科学指导学生的自学方法,真正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新课标明确指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态度……”。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要保证学生自学探究要有时间,又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有所感知,在感知中能够自悟,在自悟中产生疑问,而且要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此谈谈笔者的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兴趣 学习兴趣是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渴望获得知识能力与

肯定的情绪色彩相联系的积极的意识倾向。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如何营造自主、合作、探索的空间无疑显得很重要。而创设问题情境,实现师生互动是营造这一空间的有效方法,也是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效率的良策。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思维、学会学习能力的有益尝试。如在讲《正确对待金钱》这一课时,教师在探究活动中设计这样一个话题:金钱用在哪里才会更有意义?学生踊跃发言,有的说用在买食品衣服上,有的说用在读大学上,有的说要捐给汶川灾区的灾民,等等。虽然有些学生的观点不一定正确,但是他们有思想,大多数学生通过活动明白了道理。教师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金钱是财富的代表,财富是由劳动创造的,获取金钱必须以劳动为基础,任何公民只有遵纪守法,通过诚实守信,合法经营,才会利国利民。金钱虽很重要,但它不是万能的。我们要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对金钱要“取之有道、用之有益、用之有度”,把钱用到有利于国家民族社会、有利于他人的地方,用到有利于全面发展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地方。最终引导学生去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要拥有更强的社会责任感。 二、深挖教材,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新知的意识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科学性和逻辑性很强。探究式学习倡导教师通过探究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取知识,学会方法。而高中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每框都穿插了几个小探究

“教师即研究者”

教师教育研究素养 一、“教师即研究者”观念的提出 当人类社会出现以教育和教学为职业的人——教师后,人们对教师的角色认识就没有停止过,并且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观念,但是把教师作为研究者的观念却经历的了一个艰辛的过程。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开始反思专门教育研究者的研究与教师的消极无为不协调的现象。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社会发展对教育教学要求的提高,对教师专业化的探讨达到了空前高度,“教师即研究者”也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普遍认同的理念和努力追求的目标。 总之,教育行动研究打出的口号就是“教师即研究者”,也就是说教师应该承担研究任务,应该成为研究者。 二、一线教师进行教育研究的优势和素养 1.教师工作于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之中,最了解教学的困难、问题与需求,能及时清晰地知觉到问题的存在。 2.教师与学生的共同交往构成了教师的教育教学生活,因此教师能准确地从学生的学习中了解到自己教学的成效,了解到师生互动需要改进的方面,尤其是能从教育教学现场中、从学生的文件中获得第一手资料,这为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3.实践性是教育教学研究的重要品性,教师是教育教学实践的主体,针对具体的、真实的问题所采取的变革尝试,能够在实践中得到检验,进而产生自己的知识,建构适合情境的教学理论。 当然,一线教师要真正成为研究者,还应当具备以下素养: 1.有对于教育教学改进的热情,有教育研究的意识。 2.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3.自我反思和批判能力。 4.掌握教育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5.独立的教育研究精神。 三、教师教育研究的意义 1.教师的教育研究有利于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育教学是培养人的工作,其间充满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教育本身的复杂性和创造性,使得教师必须基于他对教学实践的判断和深思做出决定,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审慎的、理智的安排。通过研究不仅能增进教师对有效教学的认识,扩展教师对新思想新方法的运用,引发他们对教育教学信念的追求,而且更能增进教师对学生学习需求的关注和了解,更有效地促进和指导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2.教师的教育研究可以使课程、教学与教师真正的融为一体 现代课程与教学观认为,课程不是一项事先规范教师执行的规定或计划,也不是一套教材或教材包含的纲要和内容,而是一种特定形式的教学实际说明;教学也不是转化课程内容以达成学生学习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建构知识的过程。课程中的教育观念只有通过教师的

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方案

四川大学职业技术学院2013级学前教育专业首届“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及专业技能汇报”方案 一、活动目的: 为拓展课堂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为学生搭建平等互动的交流和分享平台,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学前教育专业能力和教师角色意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游戏活动的设计和组织能力、角色表演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等,在学院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在老师的指导下,特开展此次“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及专业技能汇报”活动。 二、活动准备和活动形式: 1、学前教育专业二年级全体同学参与,在班级内活动的基础上推荐优秀学生小组组织观摩展示活动。 2、学生依据幼儿园教育活动组织特点和要求,设计和制作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教玩具,在活动中展示。 3、专业技能突出的同学做好相关技能展示准备,在游戏活动组织的过渡环节展示。 4、充分发挥同学的主人公作用,分工负责做好活动的各项相关准备工作。 三、活动时间: 12月11日星期三下午14:00—16:00 四、活动地点: A 、B、C、D栋之间的下沉式圆形广场 五、活动主要内容: 1、学生模拟幼儿园情景,“师幼”合作组织游戏活动; 2、学生设计、制作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教玩具展览; 3、学生个人专业特长展示; 六、活动要求 (一)关于游戏活动

1、目标明确,主题突出,能体现整合教育观内容; 2、准备充分,“师幼”合作和谐默契; 3、教师角色意识清楚,有一定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 4、普通话标准,语言流畅,能使用“儿童化”语言; 5、组织过程流畅,清晰、紧凑; (二)关于教玩具 1、材料选择环保,节能、方便、实用; 2、设计和制作过程清楚,突出创意; 3、作品有丰富的意义和内涵,用途和价值多; 4、作品整体美观,能体现制作者的审美水准。 七、奖项设置 由领导和教师及各班选出的学生代表(四人)做评委,根据相关要求, 对游戏活动和教玩具分别综合评分,评出“游戏组织”一等奖一名,二等奖 二名,三等二名。“教玩具设计与制作”一等奖三名,二等奖五名、三等奖 八名,优秀奖若干名,颁发由四川大学盖章的荣誉证书。 八、备注: 1、主持人:蒋雪薇,杨涵歌 2、音响:王天平 3、场地布置、计时:邓麒宇,甯晓莲 4、现场组织:王丹、届时请各班学生按时、有序地入场,在指定位置入座,认真观看比赛,请班主任协助维持场内纪律。 5、宣传:杨晓慧、王天平; 6、礼仪:王雨蓓聂菊林毛可钟悦甜 7、摄影:胡梦蝶 附件一:四川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专业首届“游戏活动设计与组织”评分表 附件二、“教玩具设计与制作”评分表 四川大学职业技术学院龙泉校区2013级学前教育专业 2013年12月11日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常规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常规 文章来 源初中教师网w 9 1 制订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计划包括如下环节:总目标、学情分析、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分类分年级实施措施、教师指导、课程评价、教学研究与师资培训、教改实验和课题研究计划等。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目标 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生活和实践中获得积极的体验和丰富的经验,提高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间内在的联系的认识,发展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学情分析:对学生、教科书等情况的分析。 1、学情分析:包括高中各年级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能力,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态度、兴趣、了解程度、参与能力等。 2、教科书情况分析。目前高中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有两册教材。但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科书,它主要用于引导、启发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结合当地实际、校情、学情,创造性地使用这些教材。 三、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分类分年级分学

期实施措施 ㈠研究性学习: 1、高一年级: (1)通过教师的指导,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科研的一般过程和方法,体验科研的艰辛,打好学科基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交际能力、想象力及实践能力,学会寻找信息源,增强学生的社会意识。在课题选择上,既独立于必修教材,又不离必修教材太远;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2)高一年级本学期要研究的课题。 2、高二年级: (1)一方面,继续提高学生的人文科学素养;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增加自然科学研究方面的内容。通过教师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验能力,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从社会、生活、实践中学会用多种方法思考问题,积极主动去获取知识,发现不同学科知识的联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2)高二年级本学期要研究的课题。 3、研究性学习实施计划及研究方法: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时间:每学期开学第一个月份 内容:选择、确定课题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课堂教学创新的意义

课堂教学创新的意义 随着创新教育的发展及对创新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其重点和难点已自然转向创新教学研究以及创新课堂教学研究上。课堂教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创新,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课堂教学自身具有的综合性、复杂性及创造性等特征,这些原因共同形成了大家对课堂教学进行研究和创新的无限动力。 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提出之初,在社会上,甚至在教育界对课堂教学曾经出现过淡化和轻视,甚至是否定的倾向。主要原因是:课堂教学在过去的升学教育模式中,已不知不觉地充当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得力帮凶;课堂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由于班级制的客观现实决定了其具有统一性,严重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课堂教学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其组织方式和方法违背了儿童的天性,不利于学生人格的健全、完善和发展。但随着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又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检验,加上对中西教育经验的深入比较,加上置身在世纪的大门清醒地反思过去,认真地设计未来,才进入了全面、正确、合理地认识和研究课堂教学的全新天地。 1、课堂教学是实现创新教育目标的重要渠道 创新教育目标的实现,从纵向上看,有赖于胎儿教育、婴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大学教育、职业教育、终身教育等的共同作用;从横向上看,有赖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共同作用;从学校教育的微观上看,有赖于学科课堂教学、学科课内外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班队活动、文体艺术活动、学校环境感染等的共同作用;另外,还有广播教育、电视教育、远程网络教育、自学教育等众多教育渠道的共同作用。但在这些教育渠道中,学校教育,特别是课堂教学,由于具有时间保证、组

课程即研究假设_教师即行动研究者_斯滕豪斯课程观之要义_王立忠

U N IV ERSI T Y ED UCA T IO N SCI EN CE大学教育科学2010年第2期(总第120期)“课程即研究假设”、“教师即行动研究者” ———斯滕豪斯课程观之要义* 王立忠,刘要悟 (湖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摘 要]斯滕豪斯的课程观视“课程即研究假设”、“课堂即实验室”、“教师即研究者”,倡导教师的课程行动研究,凸现了教师“专业主义”的理论取向,提出了课程设计的“过程模式”及相关的知识观、教师观、教学观和评价观,对我国正在推进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有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斯滕豪斯;课程观;研究假设;行动研究;过程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0)02-0097-04 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向纵深推进。此次课程改革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基本理念,强调要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等多元发展的机会,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体验并在教学实践中学习,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凡此种种,都基于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对课程的理解以及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故此,重温英国课程专家斯滕豪斯的“课程即研究假设”、“教师即行动研究者”的理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课程是有待教学实践验证的“研究 假设” “课程”是什么?有课程研究者认为课程是指学习者的经验或体验;也有课程研究者主张课程是一系列的教学目标;以学生家长为代表的社会大众认为课程便是学校教学科目;教育行政人员则认为课程是一种教学计划,等等。对课程内涵理解的多样性反映了课程的复杂性。 1975年,斯滕豪斯出版了他的课程论名著《课程研究与开发导论》(An Introduction to Cur-riculum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在对由博比特、查特斯、泰勒等创立的课程的目标模式进行分析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课程的过程模式,并将课程定义为“研究假设”(Curriculum as H ypothe-sis)。他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出发,认为课程应该是一套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建议和说明,以说明在何种逻辑前提之下此套课程具有教育价值,在何种条件之下此套课程可以在课堂上实际进行。为了验证此套课程是否具有教育价值以及是否在课堂情境中具有教学的可行性,可以将课程视为有待教师在处于课堂情境的教学过程中加以考验的一套“研究假设”[1]。 “课程即研究假设”的基本假定是:外在的课程设计人员可以从课堂情境之外提供课程法则并要求教师遵循其课程指令,但却无法完全保证学生能够有效地进行学习。由于学生各不相同且课堂情境也有差异,因此,每一位教师都必须根据个别的课堂情境中的实际经验,去接受、修正或拒绝任何普遍性的规则或原理[2]。这样的话,教师就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从事课程探究以获得对不同学生和不同课堂情境的教育理解。 从课程开发的角度而言,所有的课程皆是有关知识、教学与学习本质的“研究假设”。知识本身不是可以事前明确界定或规定的课程目标,并且概念本身并不是单一绝对的知识结构;因此,教学的目的不是要学生寻求统一的标准答案,而是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进行没有标准答案的讨论与学习,引导学生进入多元社会文化的对话中,经由讨论或 *[收稿日期]2009-12-10 [作者简介]王立忠(1963-),男,甘肃镇原人,湖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