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甲肝的防治知识

甲肝的防治知识

甲肝的防治知识
甲肝的防治知识

甲肝的防治知识

甲型肝炎传染性强,发病率高,占各型病毒性肝炎之首。其流行情况与当地的卫生状况密切相关。中国是高发区。常呈周期性暴发流行,传染源是急性期病人和亚临床感染者。常有明显的季节性,多为生活接触传播,主要通过粪口途径感染。被感染者常在潜伏期后10天从粪便中排出病毒,至发病后2 周停止排毒。水源,食品,用具等被含甲肝病毒的粪便污染可引起流行。甲肝病人预后良好。病死率低,绝大部分病人于6个月内恢复健康。

感染方式

甲肝主要是经由不洁饮食以及喝生水等途径而感染的,甲肝病毒主要以人体、猕猴、人猿等灵长类动物为宿主,潜伏期大约为2-6星期:在感染一个星期内,还可以在粪便中找到病毒的颗粒;而受感染个体就好像得了一场感冒似的,某些个体可能出现高烧,或者食欲不振,全身倦怠等非特异性的症状;少数可能出现茶色尿或被告知有黄疸的现象。

(1)日常生活接触传播:这是甲肝最主要的传播方式,也叫间接传播。主要通过被甲肝病毒污染了的手、食具、用具和玩具等再污染食物后经口传入而感染。这种方式多发生于学校、幼儿园、部队、工厂等集体单位和家庭,故可引起流行,也可仅出现散发病例。近年来,发现甲肝患者中许多人有蓄长指甲的坏习惯,指甲长了,又不注意卫生,用被甲肝病毒污染的长指甲数点钞票、剥削果皮、当牙签剃牙及摄取食物等,极易将病原体带入口内而感染上甲肝病毒。

(2)水源传播:这是引起甲肝暴发流行的主要传播方式,多发生于暴雨和雨季之后,患者的粪便、唾液、呕吐物等排泄物因雨水的冲刷污染来周围环境,尤其是水源。在卫生条件比较差的农村,由于无自来水设施,人们多引用井水、河水或沟塘水,当身体抵抗力减弱又饮用被污染的水后,极易引起感染,并出现暴发流行。

(3)食物传播:主要是食用了被污染的食物引起,特别是未经蒸煮就生吃的瓜果与蔬菜,或煮的半生半熟的贝壳类海产品如牡蛎、蚬子、哈蜊和毛蚶等。此外,患甲肝的饮食从业人员污染食物后引起的暴发流行也屡有报道。此种传播方式引起的甲肝流行潜伏期多比较短暂,且病情较重。

此外,苍蝇和蟑螂也是传播本病的重要媒介。其他如节肢动物传播、空气飞沫传播、母婴垂直传播及性接触传播等,因尚未被证实或未见报道,故暂不能肯定。

七大病源

预防甲肝应注意7个方面的问题:

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把住“病从口入”关。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喝生水,不吃或少吃生冷食物,食用水果、生菜等果蔬类食品时一定要清洗干净,吃剩的食物要储存在冰箱中,并且再次食用前应充分加热。尤其是加工食品时要注意高温加热,一般情况下,加热100℃一分钟就可使甲肝病毒失去活性。

2、对一些自身易携带致病菌的食物如螺蛳、贝壳、螃蟹,尤其是能富集甲肝病毒的毛蚶等海、水产品,食用时一定要煮熟蒸透,杜绝生吃、半生吃以及腌制后直接食用等不良饮食习惯。

3、注意消灭苍蝇、蟑螂等害虫,避免疾病的媒介传播。

4、不要到没有卫生许可证,服务人员没有健康证,卫生设施不全的小型餐馆或路边流动摊贩处就餐。

5、接种甲肝疫苗,可以提高人群免疫力,预防甲肝的发生和暴发流行。

6、出现体温升高并伴有乏力、厌食、恶心、呕吐、黄疸等症状的人,应及时到医院肠道门诊就诊,以便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7、发现甲肝病人应及时报告当地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采取有效措施隔离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控制传染病的流行,早期报告对控制疫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乙肝的防治知识

什么是乙肝?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机体后所引起的疾病。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嗜肝病毒,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并损害肝细胞,引起肝细胞炎症、坏死、纤维化。乙型病毒性肝炎分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乙型肝炎在成年人中90%可自愈,而慢性乙型肝炎表现不一,分为慢性乙肝携带者、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等。我国目前乙肝病毒携带率为7.18%,其中约三分之一有反复肝损害,表现为活动性的乙型肝炎或者肝硬化。随着乙肝疫苗的推广应用,我国乙肝病毒感染率逐年下降,5岁以下儿童的HBsAg携带率仅为0.96%。

乙肝患者症状

1、全身症状:乙肝患者常感到体力不支,容易疲劳,打不起精神,其原因可能是肝功能受损,进食减少,食物消化嘲收障碍,营养物质摄入不足,这时可用杨.氏.乙.肝.方。

2、消化道症状:肝脏的炎症可能引起肝窦的血流障碍,导致胃肠道的充血水肿,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导致食物消化不彻底,在小肠内大量的堆积发酵,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产生有害物质和气体,因此,乙肝常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厌油、上腹部不适、腹胀等。[1]

3、肝区疼痛:肝的表面有一层很薄的膜,称肝包膜,肝包膜上有痛觉神经分布,当肝脏发炎肿大时,肝包膜紧张,痛觉神经受刺激,因而部分患者可有右上腹、右季肋部不适、隐痛。肝区疼痛是乙肝患者症状的典型代表,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

4、黄疸:肝脏是胆红素代谢的中枢,病情较重时,由于胆红索的摄取、结合、分泌、排泄等障碍,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增高。当血中胆红素浓度增高以后,胆红素从尿液排出,使尿液颜色变深.它是黄疸最早的表现。

5、肝外表现:不少慢性肝炎特别是肝硬化患者面色黝黑晦暗,称肝病面容,这可能是由于内分泌失调,皮肤色素沉着.或者是由于持续或反复黄疸,胆绿素在皮肤沉着所致。手掌大、小鱼际显著充血称肝掌。皮肤上一簇呈放射状扩张的毛细血管称蜘蛛痣,直径数毫米至数厘米,压之退色,常见于面部、颈部、前胸和手背。

乙肝患者传播途径

乙肝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进行传播:

1、血液传播

如输入被感染的全血、血浆、血清等血制品或其它血源性传播。

2、母婴传播

如孕妇带毒者通过产道对新生儿垂直传播;妊娠晚期发生肝炎的孕妇对胎儿的感染等。

3、医源性传播

补牙、修面、修脚,医疗器械如针具、口腔器材、内镜等被乙肝病毒污染后消毒不彻底或处理不当,可引起传播;血液透析也是乙型肝炎传播的途径。

4、性接触传播

性滥交、同性恋和异性恋之间的亲密性行为是重要的乙肝病毒传播途径,这种传播亦包括家庭夫妻间的传播,夫妻之间的无防御措施的性行为传播率大概在14%左右,具体因人而异。

5、生活密切接触传播

与乙型肝炎患者或病毒携带者长期密切接触,唾液、尿液、血液、胆汁及乳汁,均可污染器具、物品,经破损皮肤、粘膜传播,成为隐匿的乙肝病毒传播途径。但是一般被污染的物品含病毒量是非常低的,达不到致病目的,往往很快被消灭,所以此类传播极为少见。

常见疾病预防常识

病毒性肝炎 1、病毒性肝炎,是指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分为甲、乙、丙、丁、戊5种类型。甲型、戊型肝炎一般通过饮食传播,毛蚶、泥蚶、牡蛎、螃蟹等均可成为甲肝病毒携带物。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主要经血液、母婴和性传播,部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还可能发展为肝癌或肝硬化。 2、主要症状:身体疲乏、食欲减退、恶心、腹胀、肝脾肿大及肝功能异常等,部分病人可能出现黄疸。乙肝、丙肝病毒携带者可能无任何肝炎症状。 3、应急要点: (1)肝炎病人自发病之日起必须进行3周的隔离。 (2)从事食品加工和销售、水源管理、托幼保教工作的肝炎病人,应暂时调离工作岗位。 (3)肝炎病人用过的餐具要消毒,在开水中煮15分钟以上。 (4)不要与肝炎病人共用生活用品,对其使用过或接触过的公共物品和生活物品要消毒。 (5)与肝炎病人共用同一个厕所,要用消毒液或漂白粉对便池消毒。 (6)不要与乙型、丙型、丁型肝炎病人及病毒携带者共用剃刀、牙具;不要与乙肝病人发生性关系,如发生性关系时,要使用避孕套。 4、日常预防 (1)养成用流动的水勤洗手的好习惯。 (2)生熟食物要分开放置和储存,避免熟食受到污染。 (3)食用毛蚶、牡蛎、螃蟹等水产品,须加工至熟透再吃。 (4)生吃瓜果蔬菜要洗净。 (5)不喝生水。

流感 1、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指由流感病毒引起,具有高度传染性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发病快,传染性强,发病率高,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2、主要症状:重则发烧在38℃以上,浑身酸痛、头痛明显,轻则出现呼吸道症状,如咳嗽、流鼻涕等。老年人、儿童、孕妇和体弱多病者患流感后,容易引发严重的并发症,甚至致人死亡。 3、应急要点: (1)有流感症状时,要注意休息,多喝水,开窗通风。 (2)发生流感时,尽量避免外出活动;不要去商场、影剧院等公共场所;必须出门时,应戴口罩。 (3)流感病人应与家人分餐、分室居住。 (4)流感病人的擤鼻涕纸和吐痰纸要包好,扔进加盖的垃圾桶,或直接扔进抽水马桶用水冲走。 (5)重病人应在医院隔离治疗。 4、日常预防 (1)保持良好的个人及环境卫生。 (2)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双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喷嚏后)应立即洗手。 (3)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手帕或纸巾掩住口鼻,避免飞沫污染他人。流感患者在家或外出时佩戴口罩,以免传染他人。 (4)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5)每天开窗通风数次(冬天要避免穿堂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1)无论何种原因,如身体持续发热,都应尽早就医。 (6)必要时定期注射流感疫苗。

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讲座

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讲座 主讲:韩家跃时间:2015年7月19日 病因 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分型,目前已被公认的有甲、乙、丙、丁、戊五种肝炎病毒,分别写作HAV、HBV、HCV、HDV、HEV,除乙型肝炎病毒为DNA病毒外,其余均为RNA 病毒。己型肝炎曾有报道,但至今病原分离未成功。近年报道,属于黄病毒的庚肝病毒和单链DNA的TTV与人类肝炎的关系尚存在争议。 临床表现 1.急性肝炎 分为急性黄疸型肝炎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潜伏期在15~45天之间,平均25天,总病程2~4个月。 (1)黄疸前期有畏寒、发热、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厌油、腹部不适、肝区痛、尿色逐渐加深,本期持续平均5~7天。 (2)黄疸期热退,巩膜、皮肤黄染,黄疸出现而自觉症状有所好转,肝大伴压痛、叩击痛,部分患者轻度脾大,本期2~6周。 (3)恢复期黄疸逐渐消退,症状减轻以至消失,肝脾恢复正常,肝功能逐渐恢复,本期持续2周至4个月,平均1个月。 2.慢性肝炎 既往有乙型、丙型、丁型肝炎或HBsAg携带史或急性肝炎病程超过6个月,而目前仍有肝炎症状、体征及肝功能异常者,可以诊断为慢性肝炎。常见症状为乏力、全身不适、食欲减退、肝区不适或疼痛、腹胀、低热,体征为面色晦暗、巩膜黄染、可有蜘蛛痣或肝掌、肝大、质地中等或充实感,有叩痛,脾大严重者,可有黄疸加深、腹腔积液、下肢水肿、出血倾向及肝性脑病,根据肝损害程度临床可分为: (1)轻度病情较轻,症状不明显或虽有症状体征,但生化指标仅1~2项轻度异常者。 (2)中度症状、体征,居于轻度和重度之间者。肝功能有异常改变。 (3)重度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如乏力、纳差、腹胀、便溏等,可伴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或肝脾肿大,而排除其他原因且无门脉高压症者。实验室检查血清,谷丙转氨酶反复或持续升高:白蛋白减低或A/G比例异常,丙种球蛋白明显升高,凡白蛋白≤32g/L,胆红素>85.5μ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60%~40%,三项检测中有一项者,即可诊断为慢性肝炎重度。 3.重型肝炎

甲肝的预防正确措施有哪些

甲肝的预防正确措施有哪些 1、预防甲肝首先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把住“病从口入”关。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喝生水,不吃或少吃生冷食物。食用水果、生 菜等果蔬类食品时一定要清洗干净。 2、另外,出现发热,并伴有乏力、厌食、恶心、呕吐、黄疸等 症状的人,应及时到医院肠道门诊就诊,以便“早诊断、早报告、 早隔离、早治疗”,这对控制甲肝疫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吃剩的食物要储存在冰箱中,再次食用前应充分加热。对一 些易携带致病毒的食物,如:贝类、毛蚶等水产品,食用时一定要 煮熟、蒸透。一般情况下,加热100℃一分钟就可使甲肝病毒失去 活性。因此,预防甲肝剩菜需热透了吃才可以。 4、火锅是一年四季都很受欢迎的美食,在夏季也总能吸引众多 食客。但猛吃火锅却是导致甲肝的又一罪魁祸首。火锅菜品丰富, 一般都包括猪、牛、羊肉,各种动物内脏和海鲜、蔬菜等等。由于 食材多,致病源也随之增多。因此,想要预防甲肝,火锅的食材一 定要保证清洁卫生,蔬菜和肉食在食用前都务必洗净;烫食时不要一 味追求鲜脆,为安全起见,涮肉片、百叶、黄喉、毛肚等最好在锅 里煮得久一点,涮海产如贝壳类、蚝、螺等更要煮熟。 5、洗手最好使用碱性肥皂甲肝在春夏的发病率是全年最高的, 而且甲肝有易被误诊、容易传染的特点,需要特别注意防治。甲肝 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染,与甲肝患者密切接触,共用餐具、茶杯、牙 具等日用品,或者吃了被肝炎病毒污染的食品,喝了被甲肝病毒感 染的水,都会受到传染。预防甲肝的关键要把住入口关,注意饮食 卫生,养成不喝生水,不吃不熟、不洁食物,养成饭前便后要用碱 性肥皂和流水洗手等好习惯。保持舒畅的心情,乐观的心态对于预 防和防治肝病都是十分有利的。 1、容易集体爆发

日常生活常见病预防小常识

四季常见疾病与预防 内容提要:据世界卫生组织50多个国家医学专家研究发现,对各种疾病最好 的治疗还是预防。因为,很多病不从预防着手,到了晚期一点办法都没有。任何高科技都不可能使病人恢复到得病以前的状态。就像一件衣服破了一个口子,找世界上最好的裁缝来,还会留下疤痕一样。所以,最好的医生是不让病人得病的医生。在我们的生活中,一年四季中,应该注重一些常见疾病与预防。本文涉及四季中一些常见疾病与预防,在我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加强对疾病的预防。 关键字:季节、常见疾病、预防、 前言:卫生部曾对10个城市的上班族进行了调查,发现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 占48%,其中沿海城市高于内地城市,脑力劳动者高于体力劳动者,中年人高于青年人。我国每年因疾病导致的经济损失高达14000多亿元,相当于每年消耗我国GDP总量的14%还多。 2004年初,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李钟郁博士访华时曾说,大量被称为现代文明病的慢性疾病,已经对中国人构成巨大威胁。当今社会,提前衰老,提前得病,提前死亡成为普遍现象。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过:“健康的乞丐比有病的国王更幸福,我的幸福十分之九建立在健康的基础上,健康就是一切。”当一个人拥有财富的时候,他需要一个健康的身体来充分享受人生的快乐;当没有钱的时候,他更需要健康的身体,因为健康的身体是他唯一的本钱。如今,很多健康意识较强的人都会去做定期体检。但是,目前各种医院的检查只能对已经产生的疾病进行诊断,一旦确认有病,往往又会因发现太晚而束手无策。 春季常见疾病与预防 临床实践证实:温差较大的春季,是各类疾病多发的季节,急性病患者的就诊率明显高于其它季节。 一、急性肠道传染病(痢疾) 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在春季和夏天。春天和夏天由于气候炎热,各种细菌和霉菌繁殖迅速,食物如果储存不科学极易被细菌和微生物所侵蚀,将食物污染。人如果不注意误吃了这种食品,就会引发肠胃疾病,轻者会出现胃部不适和拉肚子,食欲减退,重者会出现脱水和高热。 发病特征:通常有潜伏期,1—2 天,根据人的体质和感染细菌的情况不同可把急性痢疾分为普通型、轻型和中毒型三种。普通型的主要症状是:恶心、呕吐、发热、乏力、食欲减退、腹痛、腹泻、大便中带有脓血。病程为6—8 天。轻型的主要症状是:基本不发热,有轻微的腹痛,便中的粘液、脓血不明显。病程3—5 天。中毒型的主要症状是:起病急,持续高热在39—41 度,精神萎靡不振,面色苍白,嗜睡烦躁,严重时出现昏迷,尿量减少,血压下降。 其预防和治疗办法: 1、控制传染源。当发现痢疾病人时,应该及时的隔绝,对于病人曾经使用过的餐具和生活用品,及其经常接触的用品要彻底消毒。 2、把住病从口入这一关,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健康的人要坚持饭前便后把手

小学5-6年级健康教育知识:甲肝的预防

怎样预防甲肝?5-6年级 甲肝主要是通过消化道传染,与甲肝患者密切接触,共用餐具、茶杯、牙具等,吃了肝炎病毒污染的食品和水,都可以受到传染。如果水源被甲肝病人的大便和其他排泄物污染,往往可以引起甲爆发流行。 1.搞好饮水卫生。加强饮水消毒,不论是自来水,还是井水、河水、塘水都要消毒。如50公斤水加漂粉精片1片,就可杀灭甲肝病毒;如已有甲肝流行可适当加大漂粉精用量。为防止水源和农作物受到污染,不要用新鲜粪便下田不要在河、塘内洗甲肝病人的衣物等。 2.不吃不干净的食物,不喝生水。生吃瓜果要洗净。毛蚶、蛤蜊等水产品可能粘附甲肝病毒,不要生吃或半生吃。直接入口的食物如酱菜、凉拌的菜,不要在可能受污染的水中洗涤。 3.讲究餐具茶具的卫生。 4.有肝炎流行时,勿办酒席。因甲肝病人在症状出现之前大便中就有病毒排出,在甲肝流行时自办酒席,宾客中可能有尚未发作的病人,容易引起参宴者甲肝爆发。 5.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甲肝病人症状明显出现以前,传染性很强,所以愈早发现、早隔离,就愈能减少传染的危险。在甲肝流行期,托幼机构要加强对儿童的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病人,早期隔离。甲肝病人的住室、活动的房间和衣物要消毒。 6.及时接种丙种球蛋白。儿童体内抵抗甲肝的抗体水平很低,所以,与甲肝病人有过接触日起两周内,及时接种丙种球蛋白,能保护不发病。 7.可用中草药预防。服用垂柳汤:取新鲜嫩垂柳枝连叶100克,加水500毫升,煎至300毫升,分2次服,连服4天;口服板蓝根冲剂:成人每次1袋(或1块每日2次,开水冲服,连服5~10天。儿童减半。 何谓甲型肝炎?本病为引致肝脏炎症的病毒性感染。如何感染?主要是粪-口传播,即进食了受感染者粪便污染的食物。也可因与感染者性接触而受染。下水道畅通不良,拥挤和不卫生的环境促使病毒传播。食品从业人员受感染及养殖于受粪便污染水中的贝类(牡蛎、蛤)可导致爆发流行。有那些症状?轻重各异。轻症病程1-2周,重症可致数周或更长。症状为突然发热、胃痛、食欲消失、头痛、疲乏、呕吐、尿呈浓茶色,粪便变淡色,粘膜、皮肤、巩膜黄染(黄疸)。婴幼儿患者症状较轻,和成人患者相比,较少出现黄疸。症状何时出现?感染后,通常4周出现症状,可自2-7周。如何治疗?无特效治疗。家庭成员、性伴侣和其他密切接触者应注射丙种球蛋白,若在接触病毒后14天内注射,在防止发病或减轻疾病方面有效率达90%。丙球注射可用于控制本病的爆发流行,尤其是集团,如医院、护理中心、日托机构等处。有否预防疫苗?有。美国已批准使用一种疫苗,可就医注射。是否会再感染?不会。患本病者有终生保护力。传染期多长?症状出现前1-2周至尿色变深、黄疸出现后的7-10天。如无尿色变深和黄疸,一般认为从首发症状出现后至少二周内具有传染性。如何免受感染?便后,接触尿布后,特别是准备进食前应仔细洗

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归纳总结

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归纳总结 一、基本知识 1、什么是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肝炎病毒通常分为甲、乙、丙、丁、戊型。以疲乏、食欲减退、肝肿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出现黄疸,无症状感染常见。 甲肝和戊肝多为急性发病,预后良好;乙肝和丙肝感染易发生慢性化,危害较大,感染是年龄越小,越容易慢性化;丁肝病毒只有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可能感染。 2、我国肝炎现状与挑战 我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地区,发病率高。2010年我国报告病毒性肝炎病例近132万例,死亡884例,位居传染病发病之首,其中乙肝占所有肝炎病例的80%。 2006年全国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1-59岁人群HBsAg 携带率为7.18%,15岁以下儿童HBsAg 携带率为2.08%,与1992年全国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相比,我国1~59岁人群HBsAg阳性率下降了2.5百分点,15岁以下儿童下降更明显,下降7~8个百分点。特别是4岁以下儿童携带率已降低0.96%,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根据2006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的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估计,全国约有9300万乙肝病毒感染者,每年因该病所致的

直接经济损失至少5000亿人民币。卫生部将乙肝列为重点控制的传染病。 3、肝炎的传播途径 甲肝和戊肝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水源或食物被污染可引起暴发流行,也可经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乙肝、丙肝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输血及血制品以及使用污染的注射器或针刺等);母婴垂直传播;性接触传播。丁肝的传播途径与乙肝相同,但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可能感染。 二、病毒性肝炎的预防 1、疫苗是预防乙肝的首选,国家实施新生儿乙肝疫苗预防接种为主的控制策略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安全、有效的措施。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后,约80%-95%的人群可产生免疫能力,保护效果可持续20年以上。由于乙肝病毒感染是导致原发性肝癌的主要因素,因此接种乙肝疫苗也可降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丁肝病毒只有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能发生感染,因而接种乙肝疫苗还可预防丁肝病毒感染。 乙肝疫苗全程免疫需按0,1,6月接种3针。1992年开始实行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策略,2002年起我国实施新生儿免费接种乙肝疫苗的策略,第1针应在出生24小时内接种,并完成全程接种。2009-2011年,实施对15岁以下人群进行乙肝疫苗查漏补种措施,以

甲肝防控方案

甲肝暴发疫情应急防控工作方案 为了有效应对我市出现的甲肝暴发疫情,切实作好甲肝预防控制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暴发疫情造成的损失,保护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创造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原则: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关口前移,主动出击,快速反应,科学防控,部门协作,依法管理。 二、工作目标: 通过全面落实以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控制措施,预防和控制甲肝暴发疫情的蔓延,争取在暴发疫情发生后最长潜伏期内控制疫情,严防二、三代病例出现,最大程度降低发病率,杜绝死亡病例的出现。 三、组织管理 成立疾控中心甲肝应急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和专业技术组。 1、领导小组及职责: 组长:刘万余 副组长:李辉战永波平立春

成员:佘长明王成平李静思张立志职责:统一领导和组织我市甲肝暴发疫情应急调查处理工作;为应急处置工作提供经费、物资等保障;组织指挥专业技术人员按照防控工作相关要求,尽快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疫情的扩散蔓延。当接到甲肝暴发的报告后,指导乡镇和社区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进行病例的标本采集、运送和检测,进一步核实诊断,对疫情性质作出初步判定;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及时有效控制疫情。 四、工作措施: 接到甲肝暴发疫情报告后,按照有关程序及时进行报告,并立即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赶赴现场对所有病例进行个案调查,采集标本,分析发生原因,明确事件性质,及时采取综合防控工作措施,控制疫情蔓延,及时扑灭疫情。 (一)统一指挥,落实责任: 1、甲肝暴发疫情应急防控领导小组负责全中心应急防控工作,统一领导,统一组织,落实各项工作职责。负责制定防控工作方案,组织落实各项工作措施、制度等,组织人员培训、协助和指导医疗机构和学校托幼机构及重点地区的甲肝暴发疫情应急防控工作。 2、严格实行应急防控工作责任制。为确保把应急防控工作抓紧抓好,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要建立工作责任制,积极主动地开展好各项防控工作。

肝炎防治知识

肝炎防治知识 2011年7月28日是第一个“世界肝炎日”宣传主题为“认识肝炎,科学防治”。 2012年7月28日是第二个“世界肝炎日”宣传主题为“积极行动,共抗肝炎”。 一、基本知识 1、什么是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肝炎病毒通常分为甲、乙、丙、丁、戊型。以疲乏、食欲减退、肝肿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人出现黄疸。病毒性肝炎隐性感染率较高,无症状感染者比较常见。 甲肝和戊肝多为急性发病,预后良好;乙肝和丙肝感染易发生慢性化,危害较大,感染是年龄越小,越容易慢性化;丁肝病毒只有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可能感染。 2、我国肝炎现状与挑战 我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地区,发病率高。2010年我国报告病毒性肝炎病例近132万例,死亡884例,位居传染病发病之首,其中乙肝占所有肝炎病例的80%。 2006年全国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1-59岁人群HBsAg携带率为7.18%,15岁以下儿童HBsAg 携带率为2.08%,与1992年全国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相比,我国1~59岁人群HBsAg阳性率下降了2.5百分点,15岁以下儿童下降更明显,下降7~8个百分点。特别是4岁以下儿童携带率已降低0.96%,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根据2006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的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估计,全国约有9300万乙肝病毒感染者,每年因该病所致的直接经济损失至少5000亿人民币。卫生部将乙型肝炎列为全国重点控制的传染病。 3、肝炎的传播途径 甲肝和戊肝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水源或食物被污染可引起暴发流行,也可经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乙肝、丙肝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输血及血制品以及使用污染的注射器或针刺等);母婴垂直传播;性接触传播。丁肝的传播途径与乙肝相同,但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可能感染。 二、病毒性肝炎的治疗 1、慢性乙肝和丙肝需到正规医院检查,规范化治疗,切勿轻信虚假广告。 慢性乙肝和丙肝患者需到正规医院进行检查,根据医生的建议,每6-12个月定期检查,根据病情进行规范化治疗。慢性乙肝和丙肝患者的抗病毒治疗是关键,只要有适应证,且条件允许,就应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切勿轻信虚假广告,以免造成病情的延误和经济损失。 2、慢性乙肝和丙肝患者需要遵从医嘱,主动配合, 切忌自行停药 慢性乙肝和丙肝治疗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或清除病毒,延缓和减少肝脏失代偿、肝硬化、肝癌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时间。因此,患者遵从医嘱和主动配合治疗是影响疗效的一个重要因素。患者在医生的配合下详细了解抗病毒治疗的必要性、疗程和疗效、所需费用,以及不良反应及其预防和减轻的方法,积极配合,可以提高疗效。相反自行停药可能会引起病毒耐药、反弹或复发。 3、有疑似肝炎症状或高风险行为人群应主动到医疗机构检查

春季流行病预防知识

春季流行病预防知识 春天气候渐渐转暖,各种致病的微生物、细菌、病毒等也随之生长繁殖,从而引发各种流行性疾病,常见的有流感、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脑膜炎、麻疹、风疹、病毒性肺炎、水痘等.因此,在春季来临之季, 一定要重视防病保健。 一、常见流行病 1、感冒,一年四季皆可发病,但春天是多发季节。风热感冒的特点为:起病急、恶寒轻、发热重、头痛、咳嗽痰黄、咽喉肿痛、口渴、尿黄、舌尖红等。造成这种病症的原因和春季气候变化无常有很大关系,因早晚温差大,对一些身体瘦弱、上呼吸道抗病能力低、工作繁忙的人来说,更容易着凉,诱发感冒。预防春季感冒首先要在饮食上注意,要清淡、易消化,多吃高蛋白、高维生素食品,少食肉类、鱼、虾等不易消化的食物,多吃青菜,水果,忌食生、冷;还要加强自身保健,尽量避免到人多、空气混浊的公共场所活动;同时衣服增减要适度并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湿润。 2、春季是肝炎的高发期,特别是甲型肝炎,其发病率约占全年的70%以上。为何春季“甲肝”高发呢?一是人群里隐性甲肝病毒携带者增多,污染饮食、饮水及环境,使健康人感染发病;二是春暖花开,探亲访友者剧增,通过密切接触甲肝患者,饮食感染的可能性增大;三是街头的饮食摊点不注意餐具消毒,造成甲肝病毒传播。因此不在街头乱吃东西,注重个人卫生,是拒“甲

肝”于体外在这多种流行性疾病的好发季节里,家里不妨准备好防御病毒的中药饮品,随时饮用,让病毒近身不得。 3、水痘这是由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皮肤病,而且传染性很强。水痘的潜伏期多为半个月,起病较急,先出现发热、头痛、咽喉痛、乏力不适、四肢酸痛或恶心呕吐及腹痛等。发热通常在39摄氏度以下,一般经过2—5天消退,在发病24小时内出现皮疹。由躯干向头面部和四肢蔓延,起初为针尖大小的散发性红斑,迅速变为丘疹,数小时至1天内发展为绿豆样的水疱,周围可有红晕。水疱开始为清澈的水珠状,以后逐渐浑浊,疱壁薄而易破,常伴有瘙痒,2—3天后干燥结痂,随后痂皮脱落,2个星期后愈合,不留疤痕。 病毒引起的小“豆豆”,由于瘙痒,抓破后还会导致皮肤粘膜的继发感染,甚至会出现急性淋巴结炎、蜂窝组织炎、脓毒血症和败血症,另外也可并发肾炎、心肌炎。 预防水痘首先要做好隔离工作。要从发病到皮肤完全干燥结痂才可解除隔离,而接触过水痘患儿的易感儿童,应观察3个星期。患儿每日要更换内衣,将其洗净后煮沸30分钟消毒。房间可以阳光或紫外线消毒。 4、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也是一种春天易在儿童中流行的疾病,患者一般多为15岁以下儿童。流脑起病急、来势凶猛、传播快。病初起似感冒,有流鼻涕、咳嗽、头痛发热等,病菌进入脑脊膜后,头痛加剧、嗜睡、颈部强直、有喷射样呕吐和昏迷

甲型肝炎防治应急预案

甲型肝炎防治应急预案 为切实做好甲型肝炎防控工作,有效预防和控制病情传播和蔓延,特制定本预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结合我院实际,建立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甲型肝炎应急处理机制,提高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全面落实四早,即: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工作措施,预防控制甲型肝炎的传播和流行。 二、成立相关组织,加强对防控工作的领导 1、甲型肝炎感染医疗救治领导小组 组长:熊水根 副组长:刘晓根、金华、万春根、胡美东、魏鉴冰、李建中 成员:刘春燕、邹科香、杜平、章少华、涂震、涂海洪、万建华、黄云萍、罗六妹、金媚媚、黄晟智、熊海 主要职责:领导、组织、协调、部署和指挥全院范围内甲型肝炎感染病例的医疗救治工作。 2、医疗救治专家组 组长:刘晓根 副组长:万春根、魏鉴冰、李建中

成员:刘春燕、章少华、杜平、黄晟智、邹科香 主要职责:参与对全院住院病人和危重病例的会诊和抢救,对全院的甲型肝炎感染疾病的临床医疗救治工作提供技术指导和咨询。 3、防疫防护组 组长:刘晓根 副组长:刘春燕、杜平 成员:罗六妹、金媚媚、胡华春 主要职责:负责甲型肝炎的流行病学调查;组织专家对疫情进行评估;制定落实医护人员防护措施和传染病人、疑似病人、病源携带者及密切接触者消毒隔离措施;组织相关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培训;开展防治手足口病的宣传教育和及时报告疫情。 4、信息网络组 组长:葛万 成员:金雪 主要职责:负责搜集防治甲型肝炎最新动态信息,最新救治方案和各级各类文件并及时传达落实,保证政令畅通,联系及时,建立工作台帐,完善各项资料综合及归档。 5、后勤保障组 组长:涂震 副组长:邹科香、聂英

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

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不同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传染病,根据病原学诊断,肝炎病毒至少有5种,即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分别引起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及戊型肝炎。另外一种称为庚型病毒性肝炎,较少见。 病毒性肝炎的分布遍及全世界,但在不同地区各型肝炎的感染率有较大差别。我国属于甲型及乙型肝炎的高发地区,但各地区人群感染率差别较大。甲型肝炎全年均可发病,而以秋冬季为发病高峰,通常为散发;发病年龄多在14岁以下,在托幼机构,小学校及部队中发病率较高,且可发生大的流行;如水源被污染或生吃污染水中养殖的贝壳类动物食品,可在人群中引起暴发流行。 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一)传染源甲型肝炎的主要传染源是急性患者和隐性患者。病毒主要通过粪便排出体外,自发病前2周至发病后2~4周内的粪便具有传染性,而以发病前5天至发病后1周最强,潜伏后期及发病早期的血液中亦存在病毒。唾液,胆汁及十指肠液亦均有传染性。 乙型肝炎的传染源是急、慢性患者的病毒携带者。病毒存在于患者的血液及各种体液(汗、唾液、泪乳汁、阴道分泌物等)中。急性患者自发病前2~3个月即开始具有传染性,并持续于整个急性期。 丙型肝炎的传染源是急、慢性患者和无症状病毒携带者。病毒存在于患者的血液及体液中。 丁型肝炎的传染源是急、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 戊型肝炎的传染源是急性及亚临床型患者。以潜伏末期和发病初期粪便的传染性最高。 (二)传播途径 甲型肝炎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粪便中排出的病毒通过污染的手,水苍蝇和食物等经口感染,以日常生活接触为主要方式,通常引起散发性发病,如水源被污染或生食污染的水产品(贝类动物),可导致局部地区暴发流行。通过注射或输血传播的机会很少。 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包括:①输血及血制品以及使用污染的注射器或针刺等;②母婴垂直传播(主要通过分娩时产道血液,哺乳及密切接触,通过胎盘感染者约5%);③生活上的密切接触;⑷性接触传播[如果皮肤没有破损是不会传染}。此外,尚有经吸血昆虫(蚊,臭虫,虱等)叮咬传播的可能性。 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相同而以输血及血制品传播为主,且母婴传播不如乙型肝多见。

甲肝

一.甲型病毒性肝炎 甲型肝炎是流行广泛的传染性疾病,病原体为甲型肝炎病毒。传播途径是通过污染的水和食物经消化道传播,甲型肝炎呈全球分布,不发达国家发病率更高,我国成年人甲肝病毒抗体阳性率在70~90%之间,说明我国甲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当普遍,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甲型肝炎病毒的感染率下降,我国甲型肝炎发病率约占肝炎总发病率的50%左右,是我国公共卫生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病原 甲型肝炎病毒属小核糖核酸病毒科肝病毒属,该病毒为直径27~32nm的球形颗粒,无包膜,呈二十面体立体对称,氯化铯中的浮密度为1.32~1.34g/cm3,病毒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全长7.4Kb,甲型肝炎病毒可分为七个基因型,但仅有一个血清型。甲型肝炎病毒耐酸,耐碱,耐乙醚,耐高温,对水中的氯原子也有耐受性,在PH2~10之间稳定,20%乙醚不能灭活病毒。60℃12小时不能完全灭活,1.5mg/L余氯60min仍存活,5~8%的甲醛,70%的乙醇能迅速灭活,1:4000的福尔马林72小时可以失去感染性而保留免疫原性。 (二)临床表现 典型病例发病初期常有乏力、厌食、恶心、呕吐等症状,随后出现黄疸,小便深黄,大便灰白,皮肤巩膜黄染,肝脾肿大,体温升高,甲肝病人还可出现腹泻,肌肉疼痛,咽炎等。 (三)诊断标准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手段综合分析动态观察进行诊断。 1.急性型肝炎 1)流行病学:发病前45天有吃不洁食物史或饮不洁生水或与甲肝急性病人 接触史。

2)症状:近一周出现无其他原因的发热、乏力、纳差、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3)体征:肝脏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 4)肝功能检查:A谷丙转氨酶(ALT)明显异常。 B 血清胆红素>17μmol/L,尿胆红素阳性,巩膜、皮肤黄染。 5)HA V标记物检查:血清抗HA VIgM阳性,或抗HA VIgG 4倍升高。 疑似病例:有上述(三)1-2)+ (三)1-4)A的表现。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 (三)1-5)为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疑似病例+ (三)1-4)B + (三)1-5)为急性黄疸染型肝炎。 2.淤胆型肝炎 1)起病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自觉症状常较轻。 2)肝功能检查血清胆红素明显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同时伴碱性磷酸酶,r-谷氨酰转肽酶,胆固醇明显增高,ALT中度增高。 3)梗阻型黄疸持续三周以上,并能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肝内、外梗阻型黄疸。 疑似病例:有上述(三)2-1)+ (三)2-2)+ (三)2-3)的表现。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 (三)1-5)。 3.急性重型肝炎 1)急性起病,严重消化道症状,起病后10天内迅速出现神经精神症状(用 smith分类法出现II度以上肝性脑病)而排除其他原因引起者。 2)体征:肝脏迅速缩小。

病毒性肝炎防治基本知识宣传单

病毒性肝炎防治基本知识 一、基本知识 1、什么是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肝炎病毒通常分为甲、乙、丙、丁、戊型。以疲乏、食欲减退、肝肿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出现黄疸,无症状感染常见。甲肝和戊肝多为急性发病,预后良好;乙肝和丙肝感染易发生慢性化,危害较大,年龄越小,越容易慢性化;丁肝病毒只有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可能感染。 2、我国肝炎现状与挑战 我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地区,发病率高。2010年我国报告病毒性肝炎病例近132万例,死亡884例,位居传染病发病之首,其中乙肝 占所有肝炎病例的80%。 3、肝炎的传播途径 甲肝和戊肝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水源或食物 被污染可引起暴发流行,也可经日常生活接触传 播。乙肝、丙肝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输血 及血制品以及使用污染的注射器或针刺等);母婴 垂直传播;性接触传播。丁肝的传播途径与乙肝相 同,但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可能感染。 二、病毒性肝炎的预防 1、疫苗是预防乙肝的首选,国家实施新生儿乙肝疫苗预防接种为主的

控制策略: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安全、有效的措施。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后,约80%-95%的人群可产生免疫能力,保护效果可持续20年以上。 2、防止“病从口入”,预防甲肝和戊肝 甲肝和戊肝病毒主要经消化道传播,注意饮食和饮水卫生、防止“病 从口入”可预防甲肝和戊肝病毒感染。 3、切断传播途径,预防丙型肝炎 丙肝目前虽然无法通过接种疫苗进 行预防,但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切断其传 播途径,是完全可以预防的。 三、病毒性肝炎的治疗 1、慢性乙肝和丙肝患者需到正规医院进行检查,定期接受随访,根据病情进行规范化治疗,切勿轻信虚假广告。 2、慢性乙肝和丙肝患者需要遵从医嘱,主动配合,切忌自行停药 3、鼓励检查了解乙肝感染状况,建议有疑似肝炎症状或高风险行为的人群主动到医疗机构检查 4、丙肝需要早期诊断和治疗(主动检测,规范治疗,良好预后) 四、健康教育 1、日常生活、工作、学习接触不会传播乙肝和丙肝病毒。 2.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者可结婚、生育。 3、我国已明确取消了入学、就业乙肝体检项目。 4、防治肝炎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期肝炎防治中知识开展公众健康咨询活动

期肝炎防治中知识开展公众健康咨询活动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新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文件稿 开展公众健康咨询活动第七期(共12期) 肝炎防治知识 2016年7月 新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红卫村(居)民: 为提高(居)民的肝炎防治知识,让村(居)民了解肝炎防治知识的概念、影响健康的因素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树立正确的肝炎防治知识观念。决定举办肝炎防治知识健康咨询活动,现通知如下: 时间:2016年7月28日8:30-11:40 地点:新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一楼 主题:“积极行动,共抗肝炎”防治肝炎知识 咨询内容:肝炎防治知识咨询 咨询医师:曾宪望林琼辉 参加人员:红卫村(总数不超80人) 新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健康教育活动记录表

填表人(签字):胡梓雯负责人(签字):吴定强 填表时间:2016年7月28日 □书面材料 第七期:开展公众健康知识咨询活动材料: 病毒性肝炎防治基本知识 一、基本知识 1、什么是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肝炎病毒通常分为甲、乙、丙、丁、戊型。以疲乏、食欲减退、肝肿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出现黄疸,无症状感染常见。 甲肝和戊肝多为急性发病,预后良好;乙肝和丙肝感染易发生慢性化,危害较大,感染是年龄越小,越容易慢性化;丁肝病毒只有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可能感染。 2、我国肝炎现状与挑战 我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地区,发病率高。2010年我国报告病毒性肝炎病例近132万例,死亡884例,位居传染病发病之首,其中乙肝占所有肝炎病例的80%。 2006年全国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1-59岁人群HBsAg携带率为7.18%,15岁以下儿童HBsAg 携带率为2.08%,与1992年全国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相比,我国1~59岁人群HBsAg阳性率下降了2.5百分点,15岁以下儿童下降更明

甲肝的预防知识及预防措施

甲肝的预防知识 甲肝为甲型肝炎病毒(HAV)感染引起的较常见的肠道传染病,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一般潜伏期为2~6周,本病在临床上分为急性黄疸型、急性无黄疸型、淤胆型与重症型四个类型,病程为2-4个月。冬春季节是甲肝发病的高峰期。 甲肝的临床症状 甲型肝炎临床上表现为起病急,有畏寒、发热、腹痛、腹泻、消化不良、食欲减退、恶心、疲乏、小便色黄、肝肿大及肝功能异常等。初起时往往误认为感冒,容易被人忽视,延误病情,继而引起暴发或散发流行。83%左右的甲肝患者有发热(大多在38℃一39℃之间),平均发热3天,但也有15%的患者发热超过5天。90%的患者有黄疸,消化道症状较重,ALT升高的幅度大、800IU/L-2000IU/L可占55%。 甲肝的传播途径 甲型肝炎传染源通常是急性患者和亚临床感染者,病人自潜伏末期至发病后10天传染性最大,“粪—口”途径是其主要传播途径,水、食物传播是爆发性的主要的方式,日常生活接触是散发病例的主要传播途径。有报道甲型肝炎亦可通过血液传播和垂直传播。 甲肝的诊断 甲型肝炎患者发病后1~4周血清中即可检出甲肝特异性抗体。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如全身乏力、食欲下降、恶心、呕吐、尿黄厌油腻食物,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明显升高,则甲型肝炎的诊断基本可以确定。 甲肝的预后 甲肝为自限性疾病,只要及时住院进行隔离治疗,愈后良好,能完全治愈,无慢性化。 甲肝的治疗原则 甲肝的治疗原则应以休息、营养为主,辅以适当药物,避免饮酒、疲劳和使用损肝药物。

甲肝的预防措施 除了积极把好"病从口入"这个关以外,可以接种甲肝疫苗,接种后产生免疫力的接近100%。只要在胳膊上注射一次,便可使机体产生能预防甲肝的免疫能力,不会感染上甲肝。不吃不干净的食物,不喝生水,生吃瓜果要洗净。毛蚶、蛤蜊等水产品可能粘附甲肝病毒,不要生吃或半生吃。直接入口的食物如酱菜、凉拌的菜,不要在可能受污染的水中洗涤。讲究餐具茶具的卫生。 甲肝主要是通过消化道传染,与甲肝患者密切接触,共享餐具、茶杯、牙具等,吃了肝炎病毒污染的食品和水,都可以受到传染。如果水源被甲肝病人的大便或其它排泄物污染,往往可以引起甲肝爆发流行。 搞好饮水卫生 加强饮水消毒,不论是自来水,还是井水、河水、塘水都要消毒。如50 公斤水加漂粉精片1片,就可杀灭甲肝病毒;如已有甲肝流行可适当加大漂粉精用量。为防止水源和农作物受到污染,不要用新鲜粪便下田,不要在河、塘内洗甲肝病人的衣物等。 不吃不干净的食物,不喝生水 生吃瓜果要洗净。毛蚶、蛤蜊等水产品可能粘附甲肝病毒,不要生吃或半生吃。直接入口的食物如酱菜、凉拌的菜,不要在可能受污染的水中洗涤。 讲究餐具茶具的卫生 有肝炎流行时,勿办酒席。因甲肝病人在症状出现之前大便中就有病毒排出,在甲肝流行时自办酒席,宾客中可能有尚未发作的病人,容易引起参宴者甲肝爆发。 甲肝的防治原则: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 甲肝病人症状明显出现以前,传染性很强,所以愈早发现、早隔离,就愈能减少传染的危险。在甲肝流行期,人群较集中和集体就餐单位要加强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病人,早期隔离。甲肝病人的住室、活动的房间和衣物要消毒。 及时接种丙种球蛋白 儿童体内抵抗甲肝的抗体水平很低,所以,与甲肝病人有过接触日起两周内,及时接种丙种球蛋白,能保护不发病。 可用中草药预防 服用垂柳汤:取新鲜嫩垂柳枝连叶100克,加水500毫升,煎至300毫升,分2次服,连服4天;口服板蓝根冲剂:成人每次1袋(或1块,每日2次,开水冲服,连服5~10天。儿童减半。

春季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宣传栏

现在正是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季节,各种致病菌生长、繁殖加快,加上气候变化无常,早晚温差较大,导致人的抵抗力下降,同时由于学校学生集体生活,教室空气流通不畅,疾病容易相互传染,一些传染病也就悄悄地开始传播。为了让大家能以健康的身体投入到紧张的工作和学习中,在此我们很有必要来学习和了解一些春季常见传染病的预防知识。 春季是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多发季节,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麻疹、水痘、腮腺炎、风疹等。此类疾病的主要特点有:可通过空气、短距离飞沫或接触呼吸道分泌物等途径传播。急性起病,以发热为首发症状,可伴有头痛、全身关节酸痛、结膜充血、咽痛、咳嗽、皮疹等症状. 1、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这种病毒主要存在于病人的口鼻分泌物中,通过说话、咳嗽、喷嚏,随飞沫散布,借空气传播,并且传染性强。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 流感潜伏期短则数小时,最长不超过四天,患流感后病人一般会有高热,全身酸痛,头痛等症状,有些病人可出现腹泄、咳嗽,患病后3—4天就会退热,1周内痊愈,体质较弱者病程转长。老人、小儿及有慢性疾病者感染后病情会加重,出现肺炎型流感或继发细菌感染,严重者甚至会引起死亡。 流行期间,易感者应尽量少去人多空气不流通的公共场所,并根据气温变化适当增减衣物,还要增加室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加强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勤洗手,形成牢固的免疫屏障。房间要注意通风换气,除禁忌者外,可进行疫苗接种。 2、麻疹 麻诊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俗称“出疹子”。早些年年学校时有发病,但现在通过预防接种和强化免疫已很少有麻疹病人了,这里就不再详细讲了。

甲肝的防治知识

甲肝的防治知识 甲型肝炎传染性强,发病率高,占各型病毒性肝炎之首。其流行情况与当地的卫生状况密切相关。中国是高发区。常呈周期性暴发流行,传染源是急性期病人和亚临床感染者。常有明显的季节性,多为生活接触传播,主要通过粪口途径感染。被感染者常在潜伏期后10天从粪便中排出病毒,至发病后2 周停止排毒。水源,食品,用具等被含甲肝病毒的粪便污染可引起流行。甲肝病人预后良好。病死率低,绝大部分病人于6个月内恢复健康。 感染方式 甲肝主要是经由不洁饮食以及喝生水等途径而感染的,甲肝病毒主要以人体、猕猴、人猿等灵长类动物为宿主,潜伏期大约为2-6星期:在感染一个星期内,还可以在粪便中找到病毒的颗粒;而受感染个体就好像得了一场感冒似的,某些个体可能出现高烧,或者食欲不振,全身倦怠等非特异性的症状;少数可能出现茶色尿或被告知有黄疸的现象。 (1)日常生活接触传播:这是甲肝最主要的传播方式,也叫间接传播。主要通过被甲肝病毒污染了的手、食具、用具和玩具等再污染食物后经口传入而感染。这种方式多发生于学校、幼儿园、部队、工厂等集体单位和家庭,故可引起流行,也可仅出现散发病例。近年来,发现甲肝患者中许多人有蓄长指甲的坏习惯,指甲长了,又不注意卫生,用被甲肝病毒污染的长指甲数点钞票、剥削果皮、当牙签剃牙及摄取食物等,极易将病原体带入口内而感染上甲肝病毒。 (2)水源传播:这是引起甲肝暴发流行的主要传播方式,多发生于暴雨和雨季之后,患者的粪便、唾液、呕吐物等排泄物因雨水的冲刷污染来周围环境,尤其是水源。在卫生条件比较差的农村,由于无自来水设施,人们多引用井水、河水或沟塘水,当身体抵抗力减弱又饮用被污染的水后,极易引起感染,并出现暴发流行。 (3)食物传播:主要是食用了被污染的食物引起,特别是未经蒸煮就生吃的瓜果与蔬菜,或煮的半生半熟的贝壳类海产品如牡蛎、蚬子、哈蜊和毛蚶等。此外,患甲肝的饮食从业人员污染食物后引起的暴发流行也屡有报道。此种传播方式引起的甲肝流行潜伏期多比较短暂,且病情较重。 此外,苍蝇和蟑螂也是传播本病的重要媒介。其他如节肢动物传播、空气飞沫传播、母婴垂直传播及性接触传播等,因尚未被证实或未见报道,故暂不能肯定。 七大病源 预防甲肝应注意7个方面的问题: 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把住“病从口入”关。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喝生水,不吃或少吃生冷食物,食用水果、生菜等果蔬类食品时一定要清洗干净,吃剩的食物要储存在冰箱中,并且再次食用前应充分加热。尤其是加工食品时要注意高温加热,一般情况下,加热100℃一分钟就可使甲肝病毒失去活性。 2、对一些自身易携带致病菌的食物如螺蛳、贝壳、螃蟹,尤其是能富集甲肝病毒的毛蚶等海、水产品,食用时一定要煮熟蒸透,杜绝生吃、半生吃以及腌制后直接食用等不良饮食习惯。 3、注意消灭苍蝇、蟑螂等害虫,避免疾病的媒介传播。 4、不要到没有卫生许可证,服务人员没有健康证,卫生设施不全的小型餐馆或路边流动摊贩处就餐。 5、接种甲肝疫苗,可以提高人群免疫力,预防甲肝的发生和暴发流行。 6、出现体温升高并伴有乏力、厌食、恶心、呕吐、黄疸等症状的人,应及时到医院肠道门诊就诊,以便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7、发现甲肝病人应及时报告当地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采取有效措施隔离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控制传染病的流行,早期报告对控制疫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乙肝的防治知识

常见疾病预防知识教学内容

常见疾病预防知识

常见疾病预防知识 一、如何预防感冒? 感冒是由感冒病毒引起的,目前还没有任何特殊药物能有效地控制感冒病毒感染,并将其杀死。因此,只有做到以下几点,才能有效地预防感冒: (1)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的御寒能力; (2)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3)常晒被褥、枕席,利用日光杀死病毒; (4)随气候变化增减衣服; (5)感冒流行时不去公共场所,不去病人家串门。 支气管炎是怎么回事? 支气管炎分急性和慢性两种,是病毒和细菌感染、物理、化学性刺激或过敏反应等对气管和支气管粘膜所造成的急性或慢性炎症。 引起慢性支气管炎的因素有哪些? (1)吸烟; (2)呼吸道感染; (3)过敏因素; (4)其他如气候变化等因素。 如何预防慢性支气管炎? (1)戒烟,吸烟是引起慢性支气管炎的重要因素。 (2)加强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3)经常锻炼,增强体质,预防感冒。 (4)改善环境卫生,处理“三废”,消除大气污染。 二、肝炎防治知识 何谓病毒性肝炎?分哪几型?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全身性传染病。根据病毒类型不同,可分为甲、乙、丙、丁和戌等型,常见的有甲、乙型两种。 甲型肝炎的传染源是什么?主要通过什么传播? 甲型肝炎的传染源是病人和病毒携带者,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 如何预防甲型肝炎? (1)对甲肝病人要实行隔离治疗。病人的餐具用品要消毒,粪便要消毒处理。 (2)注意饮食卫生,不吃不洁食物,喝开水不喝生水。 (3)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做到饭前、便后和外出回家时洗净双手。 (4)搞好室内外卫生,彻底消灭苍蝇、蟑螂。 (5)坚持体育锻炼,增强抗病能力。 (6)可接种甲肝疫苗或在流行期间,注射丙种球蛋白有一定的预防效果。 乙肝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1)血液传播; (2)母婴传播; (3)性接触传播。 如何预防乙肝? 乙肝的预防,在采取加强血液及血制品管理,杜绝医源性感染(针头、针管、医疗操作时污染)及改善卫生条件,去除不良卫生习惯等综合措施的基础上,施行乙肝疫苗接种是保护易感人群、预防乙肝最有效的方法。 哪些人最需要接种乙肝疫苗? 新生儿、学龄前儿童,HBsAg(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病人和携带者的配偶,反复接受输血和血制品的病人以及献血员等。 三、菌痢防治知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